全球通史读后感字左右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球通史读后感字左右(精选8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字左右 篇1

在公元前35,两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人们在这里创建城市国家(简称城邦),这块土地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在伟大领袖汉谟拉比的多年征战下,两河流域第一次得到了正式长久的统一。汉谟拉比颁布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典。他建设的巴比伦帝国商业繁荣、军事强大。民众过了相当长的安定生活。可是,到了晚年的汉谟拉比开始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他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等他去世后,后代们跟坏学坏,在这方面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劳民伤财的空中楼阁,还有通天塔的建造,这些劳民伤财的工程征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和虚荣心,大肆向底层群众收税,为了获得更多领土开始向小亚细亚及周边地区进军。光书中列举的两项就花光了国库的所有资金,强征的士兵在战争中死伤无数,激化了国内矛盾。人民忍受不了统治者的暴政,他们和奴隶一起揭竿而起,攻破巴比伦的都城巴格达。虽然后来巴比伦王国几度复国,但是由于根基严重受损,这些国家不久就被入侵的外来民族所攻灭。古巴比伦帝国的兴衰不就体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么?

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古代历史。对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最近的那个外强中干的大帝国——清帝国介绍的尤为详细!房龙先生用了大量笔墨阐述了清帝国的兴衰。清朝也不是一来就那么强大的,那个疆域面积1300余万的大帝国最开始也只是白山黑水边的女真部落。在1600年之前,女真分为几部彼此混战不休。后来建州女真逐渐强大,努尔哈赤对军队进行了改革,首创了八旗制。在大汗努尔哈赤的奋战下女真得到了统一。1636年皇太极定都沈阳,清朝正式建立。这时的清朝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几代人的励精图治下,开始如滚雪球般的发展壮大。此时的版图从关外的白山黑水扩展到关内,最后在乾隆二十四年达到了顶峰。构建了一个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及库页岛周边岛屿,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南包南海诸岛,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的庞大帝国。

清朝之所以能建立如此庞大的帝国和前期几位帝王近百年如一日的创业分不开。当年,清军为了打败明军,改进了火器,将骑兵队、火枪队外加红衣大炮相配合的阵法运用到了极致。同时清政府重用汉臣,对内采用安抚、分化政策,不久便得到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总体上说清朝继承了汉族的儒家文化,比之前朝无论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上都有诸多的建树。清朝前期在对外战争上更是取得了丰硕的战果:雅萨克之战大败沙俄、在乌兰布通击败葛尔丹部、施琅大将军收复台湾、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清朝经济上也比明朝有了长足的发展,顺治皇帝汲取了明亡的教训废除了几千年不曾废除的人头税,从此人口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从原先的7000万暴涨到4亿,人口的增长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医学上,牛痘的种植避免了天花的传染,使得人们寿命增长,间接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此外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为也促进了帝国的繁荣。到了康熙年间国家已经发展到了家家富足、天下太平的境界。等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一,GDP更是达到了全球的近一半(一说四分之一)。然而,一系列的表面繁荣让统治者忽视了王朝内部本身存在的危机,正如房龙先生所言:“满清统治者不思进取,他们并不知道与此同时地球的另一端发生了什么。英国、法国通过资产阶级暴力政变夺取了政权。西欧各国的科技、军事都得到了质的发展。到了十八世纪后,西欧各国进入了工业革命,而清政府依然闭关锁国,小农经济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东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清朝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完败在西方坚船利炮之下!”是的,正如房龙先生所言,自康熙以后清朝实施了长达200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在军事上清军不求突破,到了鸦片战争时期火器装备还是200年前的老样子,甚至在阵法上还有了些许退步!而西方已经出现了滑膛枪、前装线膛炮等新型武器。在这样大的差距下开战,清政府自然是输得找不着北。经济上,清政府对外封锁,以天朝上国自居,不管西方发生多大的变革,关起门来过日子。上到皇帝下到臣子只求贪图享乐。为维护政权稳定,清政府禁锢人民的思想,大兴文字狱,只言片语就能滥杀无辜!几场文字狱后,举国上下都不敢说话。国内人不敢啰嗦,欧洲各国却开始蠢蠢欲动,尤其是英国在乾隆年间就开始为侵略中国做好了准备,外强中干的清政府终于屈服在列强的枪炮之下,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虽然后来统治者内部也进行了几次所谓的“运动”、“维新”、“变法、“立宪”之类的改革。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都没有真正的做到自上而下的改革。于是,败仗一个接一个打,条约一个接一个签。问题积压的越来越多,百姓和统治者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历经三个世纪的清政府终于在19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推翻。

从苏美尔文明和清朝的兴衰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苏美尔人建立的古巴比伦国还是努尔哈赤以及其后人建立的大清;他们的统治者在前期都励精图治,全心发展本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可是到了后期他们的继任者觉得上一辈留下来的家业实在是太丰厚了,就开始坐享其成了!他们对内一味地享乐,对外一味地采取镇压。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帝国的危机就出现了。当阶级矛盾到了难以忍受的时候,革命就爆发了!王朝要么被外族毁灭,要么被民众推翻,青史总是那样惊人的相似!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 篇2

“自我维持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欲望,成为了人类伟大的推动力”,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说的。

每个人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竞争中,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要充实我们的大脑,武装我们的思想。可我们一生下来就是同样的人,什么能改变我们的思想?环境、知识和时间。

这三者好像都轮不到由我们控制,环境和知识的改变是根据时间的推移来改装我们的思想。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既然不舍昼夜地涓涓流淌,如何来改变它,从而让我们的思想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环顾你四周,你看不见时间的踪影,但是你此时此刻站在的历史长河中,前面是未来,没人可以预测,即使你看见了未来,忍不住动动手指改变什么,就像蝴蝶动动翅膀,那你改变的可不只有你的思想,而是宇宙时空。你的身后是几万年的文明。

即使社会结构不同,环境、技术、观念都不相同,可是你可以在这一个个统一、灭亡、兴奋、衰落的轮回中找到闪光点。

希腊-罗马留下的古迹,雅典卫城的庄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代师生的传承。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秦迅速的发展以及短暂的生命,汉武帝的“好战”英明,野心勃勃,万里长城史诗般的整修重造。

这些历史结点的背后是什么?是人,一个个有名或无名的人,它们的生存是如何维系的?生活是怎样多彩或无味的。

朱熹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

当你秉承着一颗当事者的心去阅读那些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背景,你会作何评价?

想象一下,你处在中世纪的欧洲,你是一名没有人权的农奴附庸,被囚禁在看似自给自足,实则麻痹人们的意识,无处不在的枷锁中。可是你每天要负多少沉重的徭役,任那个坐享其成,无情无义的领主打、骂、罚、买卖、侮辱,看着身边的人企图逃离庄园,脱离这个黑暗的中世纪,建立起人性化的制度,你会怎么想?反抗?起义?当时罗马的斯巴达克起义,中国的陈胜、吴广起义,他们人多势众,而你孤身一人,手无寸金。你会尝试寻找新生活,还是忍辱负重。

如果你是中世纪欧洲时期的一名领主,面对那些没有自由的农奴,他们跟自己一样,都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人,只是起点不同,你会对他们起丝毫的悲悯之心,还是不愿打破封建。你不妨像那样站在21世纪人们的思想去活一下中世纪的人生,你就会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由史前到21世纪的进化与净化——历史是事实,事实是已经发生的,是没有任何人在你耳边打扰你对历史的看法的,所以它是纯净的,就像清晨叶上的露珠,冬日车窗上的霜,实验室中的蒸馏水,而不是水龙头流出被漂白粉浸过的自来水,河中夹杂着各种生物代谢物的浪潮。

所以说,历史就像是可以真正拭净镜子上灰尘的水,让镜子保鲜、干净。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3

在《全球通史》中条理清楚地介绍了各个国家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但无论是哪一个朝代,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大洲,都无法抵挡得住这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它们或被这潮流湮灭,或以强大的力量来引导这股潮流。它们都留下了自己存在过的痕迹,留给后人们讨论﹑争议﹑学习﹑借鉴。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得到一些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如3000年前秘鲁山区的农民发明的培高田地农业技术,虽然只将土地的一半种植植物,将另一半放上水养鱼,但是这种田地粮食平均产量大大超过普通田地粮食的平均产量,这就使这些人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改革和适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作者提到:“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历史的发展速度与中世纪相比已大大加快,在这样一个不断加速变革的时期,适应能力对个人和民族的成功来说——或许应该说,对个人和民族的生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就拿清朝政府来说,不适应历史潮流而实行闭关锁国,结果只是灭亡。

保守狭义必定会导致文明衰落。在16世纪辉煌至极的穆斯林帝国却在17世纪渐渐走向了衰落。原因就是穆斯林妄自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所以不屑于与外国交流。

治理国家要有方法。在西周时期,就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使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4

近期在读《全球通史》,有些感触想写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本书最难得的地方在于:撇开了单一国家的视角,站在全球的角度上去阐述历史。

这样,读者就可以从更高的维度看到不同地区的共性和联系。

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1.国家的衰落往往源于经济问题。

以前,我们常常以为某个朝代的灭亡是因为皇帝的昏庸无能。

但其实不是,帝国的奔溃主要都是因为经济问题。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钱不够花了。

为啥钱不够花?因为税收不足。

稍微懂行的同学都知道,同样是收税,富人的税往往更难收,因为他们会钻规则的漏洞。

如果大量财富都聚集在富人名下,那么政府的税收将很难得到保障。

而不管是在哪个帝国、哪个朝代,都一定会存在贫富分化的问题。

这些问题一开始并不是十分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出现两极分化了,富人的财富越来越多,而穷人的财富越来越少。

穷人被迫变卖自己的劳动力来养家糊口。

而富人则通过收割穷人的劳动力来积聚更多的财富。

最终,整个国家的蛋糕被少数人瓜分了,政府想要从这少数人手上拿到钱将会十分困难。

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大部分都来自税收,税收搞好了,财政就不会出大乱子,税收搞不好,整个国家就会陷入严重的危机。

既然国家收不到富人的税,那肯定会想办法压榨穷人。

而穷人也不是好欺负的,当税负过重时,他们往往会揭竿而起,推翻统治者的政权。

历史上很多帝国都是这样灭亡的。

2.王朝和帝国都是有生命周期的。

如果要问,历史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道理是什么?那必须是:凡事皆有周期,凡事皆会灭亡。

据我了解,庞大的帝国寿命一般都在300年左右,几乎不会超过400年。

以下是我们国家的数个朝代的寿命:

汉朝430年,唐朝289年,宋朝319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

汉朝虽然超过了400年,但是它还要分成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而秦朝之前的夏商周虽然寿命偏长,但它们根本称不上是帝国,所以不予考虑。

西方比较出名的是罗马帝国,它的寿命跟汉朝差不多;文艺复兴后称霸全球的那些西欧国家(西葡英法荷),统治周期无一例外都是在300年以下。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每个王朝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欣欣向荣的,以致于人们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这种欣欣向荣的状态会一直延续下去。

然而并不是,即便强大如“日不落帝国”,它的寿命也依然遵循“300年定律”。

这就像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有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不管这个帝国全盛时期有多么强大,它也逃离不了灭亡的命运。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3.历史那么长,值得记录的事情并不多。

《全球通史》这本书总共800多页,厚到不像话,豆瓣上有位朋友分享道:读完这本书,我的臂力都增加了不少......(现在分成了上下册,减轻了部分负担)

然而,即便是这么厚的书,跟书里的内容相比,还是显得太过单薄。

全书记载了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从史前史一直到21世纪,全人类的历史浓缩成了一部800多页的书,你觉得厚吗?一点都不厚。

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会感慨,自己的生命短短几十年,若是写进这本书里,可能连一行字都不用。

要知道,作者描述秦始皇,也就用了一行字而已。

所以,我们要看开一点,时间匆匆,生活中那些烦心事大可不必在意,因为那些事情往往都是过眼云烟,在人类历史上根本不足以留下痕迹。

4.破坏总是比创造更容易。

要问我印象最深刻的民族是哪个?我绝对首推游牧民族。

这群人干啥啥不行,搞破坏第一名。

以前学历史的时候,我就对“匈奴”这个民族印象特别深刻,我感觉这群人非常讨厌,动不动就过来骚扰和掠夺,搞得我们鸡犬不宁。

秦始皇建长城就是为了防止这群歹徒的入侵。

历史很多伟大的国家,比如古希腊的城邦,罗马帝国,汉朝,唐朝等等,都受过游牧民族的入侵,有些朝代甚至是被游牧民族消灭的,比如南宋。

对于这群恶心的人,我的感触是,破坏总是比创造更加容易。

游牧民族自始至终都没有发展出自己的文明,但是却毁灭或者摧残了很多文明国家。

在跟文明世界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实在是恶心至极。

而且他们经常乘人之危,在文明帝国的中后期,经济疲软,内部动荡,这些游牧民族乘虚而入,大捞一笔横财。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火枪的发明才得以结束。

5.工具的进步,并不一定带来更加幸福的生活。

当今世界是一个工业化的世界,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的生活比祖先更好。

但其实不是,无论是从身心健康,人际关系,还是个人幸福的角度看,古代人都比现代人要好很多。

多数人认为,古代人要狩猎和采集,所以他们肯定每时每刻都在寻找食物,没时间去忙别的事情。然而情况恰恰相反,有研究表明,古代人每天只需要花费2个小时去寻找食物,其余的时间都在闲聊和社交。

相比之下,工业化时代的我们,每天要工作8个小时,还时不时要加班,这绝对比原始人累多了。

健康状况也是一样,原始人的食物多种多样,他们往往摄入更多的纤维和蛋白质,而很少吃高糖高油的食物,所以,即便原始人的寿命不如我们长,但他们的生活质量却比我们高得多。

在社会生活方面,原始人也处理得更好,他们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没有阶级分化,也没有性别歧视。

因为在那个年代,每个人能获取的食物相当有限,所以不存在“剩余食物”这种说法,每个人都需要外出觅食,没有人愿意供养一个懒散的“资本家”。

这种平等在农业社会出现后就消失了,农业使得人们可以获得大量的食物,因此,有些人即便不工作,也可以靠盘剥别人来养活自己。

所以说,时代进步,并不意味着人们会更加幸福,这是一个奇妙的悖论。

6.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当今世界那些发达国家,比如英美德法日,把自己装裱得非常高尚,然而,这些西方国家一开始都是强盗,他们通过掠夺别人的领土,剥削别人的剩余价值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几百年过去了,这些强盗换了身衣服,开始公开宣扬自己的“主义”,妄图通过混淆真相来迷惑那些落后国家,以便继续“吸血”。

可悲的是,即便有完整的史料记载了他们的恶行,仍然有人对这些国家的“主义”深信不疑,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这虽然悲哀,却也十分现实。

这告诉我们:

混迹这个残酷的社会,强弱往往比善恶更加重要,因为解释权常常掌握在强者手中。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5

读英国乔治·威尔斯、美国卡尔顿·海斯的《全球通史》可谓受益良多。

【石器时代】

关于人类到底是上帝创造的,还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至今尚未定论。但考古学告诉我们:之前确切地存在着南方古猿、尼安德特人、能人、真人……农业革命使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走向了新石器时代,生活也从追逐猎物、不断迁徙变为定居生活。因为食物供应充足,人口增长迅速。从1万年前到前的8000年中,人类的总数从532万增长到1.33亿,增长了25倍。

【古文明】

随着人类的聚集,以城市中心为代表的文明,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开始,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陆续出现。其中,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值得一提。埃及人崇拜太阳神,相信有来世,《亡灵书》指导人们如何在来世穿行,教会人们怎样通过死亡后的审判。金字塔是如何被建造出来的?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说是埃及的工匠建造的,像中国的万里长城;但也有人说,金字塔是外星人留在地球的标记。金字塔的外形以及它们反射阳光的本领,都展现出与太阳神崇拜相关的特点。因为法老是太阳神在人间的代言人,自然就建造出这种形象的金字塔。中华文明延续不断,作者认为是在中国的文明里,任何时候都没有产生过祭司阶级或宗教集团,而是追求现实主义。中国人对现实主义的特殊喜爱,能够为政治本身的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它让文人们通过全国性的考试考取功名,进而为官,在现实中获得成功,而不是通过祭司和信仰来祈祷未来。

【三大宗教】

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宗教的发展,直到今天。

公元前600年,乔达摩·悉达多创造佛教。每个人都要面临疾病和死亡,幸福无法被保障,也无法被满足。为了寻求这样的真理,他抛弃了富裕的生活和漂亮的妻子,通过禁欲、绝食和自我折磨,直到从昏迷中醒来,才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为“佛陀”。他认为人的欲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并且都是邪恶的。第一个欲望是满足感官的需求,也就是肉欲;第二个欲望是追求永生;第三个欲望是渴望富裕,也就是俗欲。一个人只有克制这些欲望,才能获得宁静的生活,当一个人已经不存在“我”的时候,他就得到了更高的智慧,这就是涅槃,也就是灵魂的宁静。“凡是想拯救自己生命之人,必将失去生命。”

的前身是犹太教。耶稣宣扬天国理念,“只要奉行天父的旨意之人,都是我的母亲和兄弟姐妹。”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根本上是因为罗马政府认为他们众多的信众可能会危机罗马的统治。第一,的疯狂传教威胁罗马国家的地位。第二,要保持自己宗教的神圣性,不肯参与其他国家制定的祭祀活动。第三,早期的多是平民,被上层社会所轻视和嫌弃。第四,提出来的圣洁、仁爱和平等口号在当时不切实际,让人不安。第五,十分团结,容易让人联想到他们有政治企图。第六,的生活方式威胁了社会秩序。一个人信仰了,之后,就会把他的奴隶给解放了,这在当时大逆不道。的分裂和发展始终围绕着耶稣是神人二性一位的还是二性二位的,这个问题在热播电影《达芬奇密码》中仍有体现。发展进程中最有意思的是,罗马教廷贩卖赎罪券来获利的故事。信徒赎罪本来是让犯错的信徒通过某种方式赎罪后能够开始新的生活。有人会承受肉体的折磨,有人去遥远的地方朝圣,有人通过捐钱、修路表示赎罪。14世纪罗马教廷的财政状况堪忧,濒临破产。1300年开始罗马教宗开始售卖赎罪券,并被定为禧年,如果信徒这一年来罗马教廷朝圣就能获得赎罪券。赎罪券本意是神赦免了信徒的罪行之后信徒做出的补偿。但很容易被误解为赎罪券相当于护身符,有了赎罪券,就不再惧怕犯罪。罗马教廷为此获得了一大笔收入。由于收入非常可观,教宗决定每一百年有一次禧年。但1400年教宗又把频率从100年改为50年,1450年改为25年,15教宗马上宣布5年后就进行下一个禧年。这真有点小孩玩过家家的戏谑。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进步和发展已经让人们很难接受《圣经》中的奇迹和神话了。

伊斯兰教是在公元570年由默罕默德创立的。默罕默德出生在贫困家庭,先做牧童,后到一个富商的寡妇那里做仆人,负责看守骆驼。这位寡妇看上了他,并和他结了婚。这一年默罕默德25岁,而他的妻子已经40多岁了。40岁之前的默罕默德只是一个普通人,十分平凡。40岁之后的默罕默德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写成诗篇,宣称自己是先知,宣传自己的思想。在麦加传教,默罕默德没有成功。而是在距离麦加400km之外的麦地那,默罕默德受到了欢迎。公元622年9月20日,默罕默德进入麦地那,开始掌握巨大的权利。阿拉伯人把这件事称为“希拉吉”,伊斯兰的历法也从这一年开始纪元。629年,默罕默德才进入麦加,成为麦加的主人。632年,62岁的默罕默德拥有了整个阿拉伯世界,也就在这一年,他去世了。按照阿拉伯人的传统,领袖是从部落上层有威望的人中推选的。经协商,先后推选默罕默德的好友阿布·伯克尔、默罕默德的妹夫奥马尔、默罕默德的女婿奥斯曼为前3任哈里发(意思是先知的代理人)。奥斯曼被刺杀后,在反对派的推举下,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出任第四任哈里发。直到今天,是否承认前三任哈里发成了逊尼派和什叶派的主要差异。逊尼派提倡求大同存小异,融合不同见解,自己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可以在《古兰经》没有指明的地方根据自己的理解认知世界,主张革新,比较温和。逊尼派坚持哈里发必须经过协商选举产生。目前全世界伊斯兰教穆斯林90%属于逊尼派。什叶派不承认前三位哈里发作为哈里发的合法性,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

【罗马文明】

罗马文明在世界史上影响深远。罗马人的祖先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兄弟俩出生不久被仇人遗弃在河边,一只母狼用奶水哺育了他们。两兄弟成人之后杀死仇人,建立了一座城池,兄弟俩对城池的归属展开了竞争,哥哥罗慕路斯战胜了弟弟列莫斯,就用自己的名字给这座城市取名罗马。罗马帝国的辉煌毋庸多言。公元前1世纪(中国西汉时期)凯撒征服高卢(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莱茵河西岸一带)驱逐日耳曼人,跨过地中海入侵英国。整个大不列颠和莱茵河流域都被控制在凯撒手中。进而,凯撒向小亚细亚和埃及进发并取得胜利。他说:“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拉丁语“Veni!Vidi!Vici!)。在埃及,凯撒遇见了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凭借美貌和超凡的语言魅力,她让凯撒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好像有个电影《埃及艳后》就是说的这位女王。最后,凯撒因变得专治残暴而被刺身亡。凯撒的名字之后成为“万王之王”,类似中国的“皇帝”来自于三皇五帝的统称,后来欧洲像德国、奥匈帝国、俄国、保加利亚常常把凯撒的称号冠于自己的称号之上,自称“凯撒”(俄国沙皇在俄语中就是凯撒)。

【十字军东征】

中世纪的欧洲最值得一提的是“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10-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持续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以收复阿拉伯入侵占领的土地名义发动的战争。前后共计有九次。十字军东征能吸引众多的人参加,且持续近200年时间,是因为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失业者加入十字军,可以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到新的土地上谋生。之后的航海也有着类似的时代背景。十字军一路烧杀抢掠,在耶路撒冷开始屠城,因为他们把杀死异教徒夺回圣城当做信仰,并且还因为他们带着掠夺财富的狂热思想。耶路撒冷城里的7万名穆斯林和犹太人被屠杀,据亲历者说,耶路撒冷城中的血没过了脚踝,妇女被强奸,儿童被摔死。12,十字军占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筑被毁坏,文物和艺术品被掠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被洗劫一空。(这和日本侵略中国时的情景何其相似啊!)这场延绵200多年的十字军东征运动总体上说是失败的,造成了宗教和种族的仇恨,很多人为此而丧生,但也从客观上打开了对东方贸易的大门,促进了欧洲和地中海的交流,促进了西方军事学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

【文艺复兴】

欧洲近代文明的萌芽来自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是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黑死病和封建主义危机。黑死病(BlackDeath)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起源于亚洲西南部,席卷埃及、北非和小亚细亚地区。黑死病通过商船在1348年侵入英国,牛津大学三分之二的学生病死,整个英国人口死亡四分之一还多。欧洲所有国家的超过2500万,全世界的达到7500万。黑死病爆发,富人和贵州用残暴的法令逼迫贫民增加劳动,进而引起了大量的贫民起义。欧洲面临全面崩溃,陷入黑暗。意大利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出现了一丝曙光。黑死病促使薄伽丘写出了十日谈,《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描写了7个妙龄女子和3个青年男子为躲避佛罗伦萨的瘟疫,到乡间别墅的10天中讲故事、谈音乐,排遣寂寞和苦恼。这部作品导致了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势不可挡。众所周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都产生于这个时期。14世纪中期至15世纪中期,只有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并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人物。但文艺复兴慢慢传播开了。直到1650年,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300年,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它不仅是一次文化艺术运动,更是一场政治和社会的改革运动。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基本诉求被概括为五句话“要秩序不要紊乱、要富裕不要饥饿、要文化不要愚昧、要和平不要战争、要美德不要腐败。”通过文艺复兴,君主和平民开始联盟,政府不再靠武力治国,而是通过政治手段进行管理。欧洲国家从旧时代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大航海时代】

欧洲的快速发展促使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1492年哥伦布率领他的船队,历经两个月零九天航行,在10月11日晚10点来到美洲。哥伦布本意是寻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却至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现了新大陆——美洲,至今美国的土著印第安人就是被误认为的印度人。古印第安文明中最突出的是玛雅文明,玛雅人采用20进制,包括零。玛雅人的太阳历法包括每个月20天,一年18个月,加上5个忌日,正好365天。玛雅文字和汉字一样是象形文字。评出的新七大奇迹包括玛雅人建造的库库尔坎金字塔,该塔高约30米,共9层,9层台阶从中间分开,加起来是18,代表一年18个月。金字塔四面各有91级台阶,加起来共364级台阶,加上门口的一级,共有365阶,象征一年中的365天。金字塔底座上雕刻着羽蛇的头像,每当春分和秋分,从某个特定角度观察夕阳时,仿佛一条巨蛇沿着金字塔缓缓向下移动,被称为“蛇影奇观”。这些被失落的古代印第安文明至今保留了太多的未被人类认识之谜。哥伦布带回了黄金、棉花以及珍奇的鸟兽,震动了整个西欧。15,受雇于西班牙国王的葡萄牙海员麦哲伦穿过黑暗凶险的“麦哲伦海峡”,横渡太平洋,到达菲律宾。船队在浩瀚无际的海洋上航行了98天,不幸的是,麦哲伦在与当地土著的战斗中被杀死了。去时船队280人,只有31人返回西班牙塞维利亚港。麦哲伦首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与中国人的传统理念“天圆地方”完全不同。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开始殖民扩展。继西班牙、葡萄牙之后,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甚至丹麦、欧洲新贵们纷纷粉墨登场,建立各自的殖民地。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在诺丁汉的纺织厂中出现,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的新时代,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法国大革命】

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批思想家的引领下,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成为时代的洪流,涤荡了封建王朝和教会的权威,终于引爆了推翻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的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12日,巴黎民众和路易十六的军警在巴黎街头发生冲突。次日凌晨,巴黎全城响起钟声,这是起义的信号。14日,20多万群中拿着刀和斧头冲进巴士底狱,释放了里面的反政府政治犯。这一天后来被定位法国国庆节。起义感染了军队,军队自发组成国民自卫军,戴上红白蓝三色帽徽,中间的白色代表国王,分于两边的红色和蓝色代表巴黎市民,法国现在的国旗三色旗就由此诞生。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宣称“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但国王路易十六拒绝签署《人权宣言》,巴黎人民被激怒再次冲上街头。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和家人逃出巴黎,但在边境处被截住并押回巴黎。法国革命的胜利引起了其他专治国家统治者的恐慌。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联军发动对法国的战争,关键时刻法国人民组成了义勇军,在马赛一只500人的义勇军高唱《马赛曲》奔赴前线,这就是法国国歌的来历(我们中国后来的抗日义勇军,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不知道和法国大革命有没有关系)。经过不懈的斗争,终于在1794年法国大革命取得了胜利。

【拿破仑】

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拿破仑。拿破仑绝对是一个传奇人物。1793年拿破仑24岁就在法军中担任炮兵上尉,因抗英战功而被提拔为准将。1796年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革命军意大利方面军的总指挥官。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为自己举行加冕仪式,成为法国皇帝,称为拿破仑一世。拿破仑执政后,颁布《共和八年宪法》,建立了一套集权制度,组建了参政院,任命经验丰富的官员分别管理军队、财政和立法,在全国推行郡区市的行政区划,各级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整顿税收,由中央统一征税。建立了法兰西银行,由政府管理,发行期票和证券,发行彩票,募集现金。拿破仑执政期间,共经历了6次与反法联军的战争。拿破仑凭借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很多奇迹,他指挥的很多战役也都成了后世的经典战例。其中最辉煌的是奥斯特里茨战役,俄国沙皇率领7万俄军和奥地利国王率领的1万奥军在奥斯特里茨西部的普拉岑高地与拿皮仑相遇。拿破仑将俄奥李军引入埋伏点,拦腰截断,各个击破,共歼灭俄奥联军2.7万人,还差点俘虏了俄国沙皇和奥地利国王。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拿破仑下令修建了凯旋门。之后的拿破仑叱咤风云,几乎实际统治了整个欧洲。186月,拿破仑率军猛烈攻击普鲁士军队,打算将英普联军分割击破。击退普鲁士军队后,拿破仑命令个路西追击普军,自己调转方向攻击滑铁卢附近的英国军队。英法激战,双方均出现重大伤亡,拿破仑命令格鲁希火速增援,英军主帅韦尔斯利也在等待吕歇尔将军的支援。战争的结局取决于谁的援军先到。结果是,英军等来了普鲁士的援军,而格鲁希还在寻找普军无果。关于格鲁希为什么没有及时增援,成了千古疑问。(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有一篇专有论述,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滑铁卢之后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并在此孤独死去。1840年,拿破仑的遗体被运回巴黎,葬在塞纳河畔。在法国人眼中,拿破仑是法国的象征,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日本】

公元前4世纪,一些亚洲移民来到日本(不知道是不是秦始皇派来的徐福和500童男童女),日本进入农耕时代,这时候的文化被成为弥生文化。公元3世纪在日本奈良境内出现了崇尚太阳神的部落,凭借武力和通婚建立了大和国。公元4世纪,朝鲜百济国王给日本国王送了一本《千字文》,汉字正式进入日本。公元8世纪,大和王朝实现统一,大和国国王改称天皇,国号从大和改为日本。从7世纪到9世纪,日本向中国唐朝派出大批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直到9世纪,日本才以汉字为基础,发明了平假名,之后又把汉字极度简化为片假名。1192年武士阶级控制军政大权,镰仓幕府成立,进入武家阶段,幕府实际控制政权,丰臣秀吉、德川家康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直到19世纪中期,日本还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带领4艘黑色军舰开进东京湾,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并且鸣炮示威。日本德川幕府在屈辱中接受了美国的诏书。1854年2月13日,佩里再次带领7艘军舰来到东京湾,幕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神奈川条约》。之后,日本又先后与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等签订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的情况简直一模一样!)。在内忧外患的情况,日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1867年,孝明天皇去世,明治天皇继位,推倒幕府,开始明治维新。1868年7月17日,江户改名东京,改年号为明治。1889年明治天皇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建立国会,确立了近代的天皇君主立宪制。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归于维新派将之前的幕府彻底推翻了,消灭了所有反对改革的力量,分步进行,同一时期不树敌太多,各个击破。明治天皇提出了振兴产业、富国强兵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日本全面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

工业革命不仅产生了英国、德国、法国、奥匈帝国等世界列强,美国、沙皇俄国也纷纷崛起。在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扩张中,各国间矛盾重重,战争一触即发。19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和他妻子访问波斯尼亚时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渴望战争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兴奋地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公开宣称支持奥匈帝国。7月28日,奥地利宣布对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宣布全国军事总动员,表示支持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属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和美国属协约国。战争分为三个阶段。(1)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国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2)1915年-19为战争的第二阶段。1916年是决定性的一年,出现了三次大型陆地战役,即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然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3)19-19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这个时候发生的。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出兵4000万人,中欧列强出兵万人,其中9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法国老虎“克列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主持签署《巴黎和约》,也称《凡尔赛和约》。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获得德国梦想的世界霸权,扩大了殖民地范围;意大利完成了国家统一;日本获得德国在中国经济方面的租让权,霸占胶州湾;美国是唯一没要求占领他国领土的国家;奥匈帝国被分成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小国;塞尔维亚并入南斯拉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读《全球通史》有感1500字 篇6

下一次世界大战,人们将用石头大战—爱因斯坦。

我们的历史观就是非黑即白,我们的成功标准就是非富即贵,一切过于功利,容不得也包容不了失败者,整个社会都沉浸在急功近利之中,欲速则不达,我们忘记了:失败是正常的、失败乃是成功之母,最终的后果消灭了真正的创造者。“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作为律师这只鸭子,总隐隐感觉到当下我们在陷入另一种“浮夸风”中,忘记历史的教训容易重蹈覆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人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所以我们常常讲:成王败寇,历史是由所谓“成功者”书写的,而越接近当代,历史越虚无。但真正的历史,不仅应纵向研究,还应横向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史为鉴知兴替,真正产生智慧。《全球通史》恰是一本开启我另一种思考、另一种视野的好书。

我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自己无知的东西太多。对历史的兴趣激发我去看这本《全球通史》,该书的作者为斯塔夫里阿诺斯,该书与施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韦尔斯的《世界史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和《世界历史》等是研究世界历史的最权威著作,对于孤陋寡闻的我,无疑是新世界。

《全球通史》与以往我所读过的历史书不一样,他开创了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它没有专注于按朝代或按人物来写历史,它是纵览世界历史,按500年一个段落来分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欧洲、美国、日本、非洲、俄罗斯的朝代兴衰。它更多地分析导致每个大洲国家兴衰的宗教、经济、技术、地理、文化等因素,它最主要集中于古典文明的兴衰、扩张时期文明的兴衰、新兴国家文明的兴衰。而我们最好的历史书《资治通鉴》,也只谈政治与军事,从不提文化、艺术等其他。

这本书,上下两册,我看了三遍,越看越无知,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一片虚无,唯一给我最深的心灵震撼就是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下一次世界大战,人民将用石头进行大战”.历史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人性的本质又是什么?通过与世无争的塔萨代人和残暴无度的芬图人鲜明对比,人类生来既不爱好和平,也不喜欢战争;既不倾向合作,也不倾向侵略。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基因,而是所处的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事方法。

战争不可避免,因为战争的发生不是由于人性,而是由于人类社会的缘故。看看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战争从未远离,伊拉克、叙利亚、乌克兰等等,炮火摧毁了不只是家园,而是人们的心灵。战争让人们对生命缺乏敬畏,残杀生命变得习以为常,生命变得一文不值,每次战争的最后都是路边堆满了无辜孩童、妇女的尸体,战争的最后都没有赢家,只有儿童的哭喊。战争只是政客的游戏,只不过死的都是我们百姓,所谓兴亡百姓苦,不幸之中的万幸我们还生活在和平的社会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为1000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为5500万人,但不知下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会是多少?难怪爱因斯坦会说:下一次世界大战只能用石头大战。也许我是杞人忧天,但我知道:越是人群陷入盲目疯狂的时候,内心越需要平静的思考。我希望世界和平,借用波里比阿的话:“从前,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彼此间没有任何联系,每一种活动仅引起当地人的注意。但自那以后,一切重大事件都开始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世界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任何的战争都会产生蝴蝶效应,形成恶性的多米诺骨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不知道炮火的无情。

这本《全球通史》最让我如痴如醉的地方在于讲述唐宋的文明、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时间的文明,在于讲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教、东正教的兴起,在于古典文明、扩张时期的文明、新兴国家的文明兴衰,在于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屹立不倒。但与此同时,《全球通史》不仅没有解答我的很多疑惑,反而带给我更多未知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出海探险,郑成功并没有取得像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那样的丰功伟绩;国家兴亡根本原因是什么?看似一样好似内忧外患,但实际上是否有未解的根本原因。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罗马的文艺复兴共性与差异是什么?对当世与后世的影响又是什么?等等太多问题让我一无所知。

这本书看完以后,让我无从写读后感,只因自己对世界历史的匮乏无知,但在我心里萌生一个心愿:一定要亲自周游美国、罗马、希腊、埃及。虽不期望像托克维尔那样能写出《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但一定要增长自己的见识,看看那些名胜古迹,让历史的天空照耀自己前行。

全球通史的书评 篇7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本被称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是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然而这本书并不是简单地对人类文明进程加以概括总结,它把过去同现在联系了起来,以一种对现在有意义的方式去分析过去。在我看来,作者就像一位沉着而富有智慧的导航者引领着我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去找到今日世界的注解。作者不仅把史学著述与现在联系起来,而且还把现在同未来联系在一起。正如作者所说,历史学不能像水晶球那样用来预言哪个政党获胜、哪个国家领导人遭到暗杀、哪个国家会发生一场革命或哪个地方会爆发一场战争。但是,历史若得到适当的研究,就能表明各种条件和政策的什么样的结合在过去导致了暗杀、革命和战争。如果我们不研究过去,现在就会显得很神秘,而未来则会显得很可怕。有鉴于此,全书显得气势磅礴,抒写的是一种大历史却又让读者感到强烈的现实感。

书中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历史的划分和一般史学家不同,而是分为1500年之前和之后两大部分。由此可见,1500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拐点,当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历史是无法斩断的河流,变化并不是在这一年里完成的。而这样说是因为1500年之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大洲与大洲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都很少,因此那时候的世界实际上只是各自独立的小部分;但1500年之后的世界,欧洲开始崛起,这种崛起不像罗马帝国或是汉唐那样,只是对世界的局部有影响,而是对全世界都有影响,技术的进步让世界变小了,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让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严重了,许多民族因此放弃了几千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可以说,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作者这样的划分也体现了他一个重要的历史观,那就是全世界的历史观。

就像他在序言里所说的,“我们每一代人都需要重写历史,因为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新问题,探求新答案”,每一个客观又具有使命感的历史学家的言论都值得尊重,更何况书中许多让我惊讶的史实,在百度一番之后,发现它们不过是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以前都没有被我们看到罢了。从他的《全球通史》中不难看出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就连第三世界也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无论从那个角度不难看出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

而此时出现了《全球通史》,它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篇8

10历史一班王珮1012200025

利用这个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一书,感触颇深。在此写下我的一些感受并整理成读书笔记,由于此书章节甚多,因此选取部分章节进行整理。

第一编史前人类·第一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地球形成于50亿年前,在40亿年前由无机物自然进化出有机的单细胞生物(争议很大,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根源,很多人说是不可能的,只能理解为上帝创造或外星球带来,有关无机物进化有机物实验室应该也一直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着实验,但还没有成功),然后继续进化从微生物-原始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3亿年前适应陆地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最后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在生物界统治地位已经达到6000万年。在经历了几次恶劣气候-冰河时代的循环之后,在400万年前产生了相对聪明直立行走的原人,又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在大约40000年前(或许更早)在非洲出现了有语言、会使用火和工具的真正意思上的人类。虽说也有一些个别证据试图证明人类是在各个大陆单独起源,但现在主流的观点还是整个人类都起源于非洲。我们以前学习历史时说中国在几十万前年的北京人和元谋人什么的,根据DNA和Y染色体分析,跟我们现代的中国人毫无关系,可以理解为自然进化的原人又自然灭绝了。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地球的发展有几大转折点。第一大转折点是生命从非生命物质中进化出来,第一大转折点之后所有生物都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来适应生存环境,这也就是后来达尔文所提出的进化论(可惜当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给利用了,孪生出了社会达尔文)。第二大转折就是人类的出现,人类不再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当然也会有一定改变,也就是下面我说的人种的起源,不过改变很小,远达不到物种的改变),而是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现在随着人类的科技不断发展和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第三大转折的到来,到时候人类不但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也能改变自己的基因。

只有人类能改造环境,这一人为化的环境被称为“文化”(这么难定义的词这么简单就说明白了)。人类的文化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

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成就有:制作丰富的劳动工具和武器;制作利用毒药;对食物的防腐、利用灶和石板加工;利用夹板处理断肢、止血带、绷带、放血疗法、灌肠疗法;分辨星座;航海技术。

与我想象中的艰苦生存在世上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不同,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原始人生活得也相当快乐,以沙漠中的布希曼人为例,成年人平均每周只花15个小时去狩猎和采集食物,其它时间都是幸福的光阴。再看我们现在的生存压力,看看蜗居,看荥阳几千块一平方的房价,看我们高昂的教育医疗成本……

话说回来,之所以说原始人的快乐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确压力很小,他们不考虑过去,不考虑将来,因循守旧,偶尔有不遵守部落传统的人也会被杀掉,除此之外还是很残酷的,由于这种狩猎和采集效率非常低,所以单位面积能养活的人口就很有限,这样多胞胎一般只留一个,前一个小孩断奶前出生的婴儿也会被杀掉,食物短缺时老人、儿童、身体虚弱的都会被杀掉,加上缺医少药,只有约为10%的人能活过60岁。

由于女人采集的植物并不比男人狩猎得来的食物少,所以女人的地位也并不比男

人的地位低,两者是平等的,但是否存在母系氏族社会即女人支配男人我在这本书里还没有发现。

种族的出现:尽管部落一直在限制人口的发展,但到旧石器末期为止人口还是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就出现了人口的迁徙,在向各地迁徙的过程中,开始有了种族的差别,这是各个地区的人类为了适应当地自然气候进化并相互隔绝造成的,但这种人种上的分化发生的很晚,是在完全意义上的人类形成之后才开始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各个地区各个种族可以通婚,还有现存的种族在智力方面没有很大差别。在10000年前最后一个冰河期的末期,地球出现了六大种族,各种族大致分布如下:高加索人分布在欧洲、北非、中东,并正在深入到印度和中亚;黑种人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和沙漠以南;俾格米在今天的喀麦隆、加蓬、刚果一带;布希曼布满了非洲的其它地方;澳大利亚种人分布在印度中南、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蒙古人种分布在东亚、南北美洲。

第一编史前人类·第二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划分的标志除了工具的升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转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

在旧石器时代,由于采集的效率较低,在物产富饶的地区2、3平方公里也仅仅只能养活1、2个人,在贫瘠地区可能要50平方公里才会养活1个人,这样的话单位面积养活的人口就很有限。尽管原始人已经努力不让人口增长超出食物来源,但在长年累月的积累中,人口还是逐渐提高,人口的增加造成了人类的迁徙,经过了上万年的增加-迁徙,终于让全球除了南极洲之外的各大洲都住满了人(当然,密度很低)。

人类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一部分人早就发现和懂得如何种养植物,但却缺乏改变的动力,因为轻轻松松的采集就够吃了,何必费事。但是当地球再无空地可迁,人口继续增长造成人口压力越来越大时,原始人不得不自己种植物补充采集的不足,就单位养活的人口而言,农业远远超过了采集。农业首先在那些少数拥有可驯化的动植物的地区成为主业,在驯化、改良的过程中,野生动植物能提供越来越多的食物,这样本来是半捕猎采集半圈养耕种的原始人就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去做食物生产者,直到变成了居住在村庄中的农民。这一转变的过程是渐进的,各地区时间不同大都需要2000年左右。

小麦大麦猪牛羊都起源于中东,玉米蚕豆南瓜番茄花生土豆起源于美洲,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农业发源地,主要有水稻、小米、高梁、大豆、茶叶、桑树、漆树。早期的原始农业非常落后,耕种的土地失去肥力之后就要休耕8或10年(刀耕火种),这样造成休耕的土地与正在种植的土地比例总处在5:1或是10:1,加上人口的持续增加,耕种者需要不断推进,农业就是这样从发源地传播向四面八方。人口的增长导致了农业革命,农业革命又导致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增长,从新石器时代初期到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总人口从500多万增加到了13000多万。

第二编,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第3章: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

先说一下历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前文说的“人为化的环境”,这是广义的文化,这样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作文化,历史学上为区别后来更先进的文化,把文化限定在石器时代时期,城市、文字、青铜器兴起

之后的时期称为文明。文化到文明的改变就如同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一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说某个文明在公元前XX年产生也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大概推测的年代,不可能太精确。

西方又把文明划分为古代(古典)文明、中世纪文明、近代文明,这本书虽然标榜打破的西方三分法,其实基本上还是这么分的,对我们中国是很不公平的,不过无奈的是,一是中国的整个文化、文明概念,历史、考古学体系都是源自西方,二是三分法在欧亚大陆文明史上来讲最具有代表性,中国文明虽然成就很大,但在整个欧亚大陆文明史上影响很有限。还是接着说几个概念。古代文明是指最初的自然形成的几个大河文明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古典文明是指前两次蛮族入侵后的文明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500年”,然后是中世纪文明,从500年到1500年,以前被称为黑暗时代,后来婉转一点称为中世纪,意为古典与近代中间的文明,最后就是近代文明,从1500年之后都是。值得骄傲的是中国起码在古典和中世纪时期的文明成就是站在这世界的顶端的(之一)。

刚说了文明和文化和区别,现在说下文明的特征。文明相对于部落文化而言有如下特征:城市成为社会的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力,纳贡或交税,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已知的地球第一个文明是公元前3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文明,昨天在网上查了很久也没查是苏美尔人是什么语系、人种,有人说苏美尔不属于任何语族它是独特的,还有小部分人根据苏美尔自称“黑头的人”猜测是黄种人还与华夏文明有某种联系可信度不高。苏美尔人最伟大的成就是发明了楔形文字,这种不好保存的烂泥板现在竟然有大量出土,真是没天理。之后经常内斗的苏美尔人在公元前23世纪被闪族阿卡德人征服,建立起了美索不达米亚第一个帝国,再之后的又一个帝国就更有名了,就是在公元前17世纪创立的巴比伦,以前学历史提到两河流域的第一个文明就是它,把两河流域的文明少说了近2000年。再一个伟大的文明是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这个我们了解多些,金字塔、木乃伊、狮身人面像,至今还有人不相信在5000年前的埃及人会有那么大成就,还以为金字塔是外星人造的,由此可见埃及有多么伟大。值得一提的是埃及的草纸,一部分人说5000年前的埃及才是纸的发明者,在我看来他们只是草纸的使用者,跟我们以前在竹简上刻字是一个道理,不能算是通用意义上纸的发明者,不过在4、5000年前埃及已经在草纸上记录数学、医学文献了,这种文明程度真是不能比啊。

再往后是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印度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这段历史,以为自己的文明是从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开始的,直到20世纪几百处遗址被发现。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高度的模块化,城市都经常统一规划采用火烧砖建造,砖的尺寸只有两个标准,从文明诞生到被雅利安人摧毁都没有变化,甚至有些城市遭到洪水破坏后在原址上新建的城市也造得跟原城一模一样。与后来没有留下有形的遗物但留有大量文字资料的雅利安人不同,古代印度文明留下了大量城市遗址却没有可读文字资料。

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跟古代印度一样,别说米诺斯了,包括后来的迈锡尼文明在被发掘前也一直被当做神话传说看待。米诺斯是个独特的文明,除了米诺斯的其它文明都是在大河流域上自然发展出的农业文明,只有米诺斯是商业文明。由于商业活动女人的作用并不低于男人,所以米诺斯和其它

文明另个不同是这里男女更为平等,不象大河文明下妇女已经沦为附庸。

中东地区第一次蛮族入侵在公元前1500年平息,形成小亚细亚地区的赫梯、两河流域的亚述(一部分闪族阿卡德人与当地印欧胡里安人结合)、还有埃及(下埃及被闪族联盟喜克索人征服,以色列人正是在这个时期随喜克索人离开了巴勒斯坦去埃及享福了,结果100多年后埃及人翻了身,以色列人都沦为奴隶,忍无可忍之下了有了著名的“出埃及记”,但再回到巴勒斯坦时这里已经有了新的民族居住,现在巴以的矛盾根源就在此处)。公元前1100年第二亚述帝国凭借强大的军事技术开始扩张,在公元前700年最终征服了整个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盛极而衰,在公元前612年被统治地区组织的联盟终结。之后波斯人用亚述的军事技术征服了从尼罗河到印度河的整个中东地区。

第二编,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第4章:古典文明开启欧亚大陆一致性这章大概讲了些几大古典文明因为技术上的进步相对孤立的古代文明而言有了更多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其中最重要的技术进步就是铁器的应用。铁矿相对铜矿分布更广,但因为熔点太高,只能得到多孔的生铁块,需要烧红反复锤打才能成为熟铁,这相对于只需要溶化浇铸的铜器工艺极为复杂,一直到赫梯帝国在公元前1200年灭亡时,赫梯的铁器铸造技术才流传到世界各地。尽管铁器并没有青铜好用,但大量的铁矿分布使得铁器成本低廉,才使得金属工具第一次普及到农业上,更使得文明的区域大大拓展。军事上铁器的应用也打破了过去“贵族式”的军队,使得游牧民族全民皆兵得到可能,改变了旧的军事平衡,上一章说的第二次蛮族入侵浪潮就与铁器的普及有关。

上一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下一篇:洒脱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