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结核病流行情况(精选2篇)
1 诊断
按照《GB/T 18645-2002?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中的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进行诊断。具体方法为:将奶牛保定, 用毛剪在奶牛颈侧中部上1/3处剪毛, 卡尺测量剪毛区中央皮皱厚度, 做好记录。剪毛区不能有明显病变, 如果有明显病变, 换另一侧剪毛进行PPD皮内变态反应。将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稀释成每毫升含2万IU后, 以75%酒精消毒剪毛区, 不论大小牛只, 每只皮内注射0.1m L (含2 000 IU) 。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稀释液于当天用完, 第二天需要使用时重新配制。注射72 h测量皮厚:皮厚差≥4 mm, 且注射部位有肿胀、热痛等明显炎性反应的均为阳性;2mm≤皮厚差<4 mm, 炎性反应不明显的为疑似阳性;皮厚差<2 mm的为阴性。对于阴性反应牛于注射后120 h再分别观察一次, 以防出现较晚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对疑似反应牛于60 d后进行复检, 并在72 h、120 h分别观察, 复检阳性者判定为阳性牛。若仍呈疑似反应, 间隔60 d再次复检, 结果仍为可疑, 则判定为阳性牛。
2 流行情况与分析
2.1 流行情况
笔者对西昌市2000年以来奶牛结核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是:2000-2007年未查出疑似阳性奶牛和阳性奶牛;2008年查出疑似阳性奶牛16头, 阳性奶牛17头, 阳性率1.57%;2009年查出疑似阳性奶牛37头, 未查出阳性奶牛;2010年查出疑似阳性奶牛21头, 阳性奶牛160头, 阳性率14.22%;2011年未查出疑似阳性奶牛, 查出阳性奶牛14头, 阳性率1.64%;2012年未查出疑似阳性奶牛, 查出阳性奶牛34头, 阳性率1.12%;2013年未查出疑似阳性奶牛和阳性奶牛;2014年查出疑似阳性奶牛2头, 阳性奶牛34头, 阳性率1.58%。
2.2 分析
2000-2007年可以说是洁净无疫。2008年开始查出疑似阳性牛和阳性牛, 但阳性率仅为1.57%;2009年只检出结核病疑似阳性牛, 未查出阳性奶牛, 扑杀净化措施效果明显;2010年查出阳性数量达到160头, 阳性率高达14.22%, 为历年来的最高值, 原因是奶牛养殖户从外地购入了大量的阳性奶牛成为传染源, 且购入后未经隔离观察检测就直接混群饲养, 导致阳性奶牛数量急剧上升;2011年与2012年检出了阳性牛数量迅速减少, 说明采用扑杀方式的净化措施起到了作用;由于2011年和2012年连续2年采取了净化措施, 2013年未检出结核和阳性牛;2014年又查出阳性奶牛, 阳性率虽然只有1.58%, 说明要彻底净化是多么地困难。
3 综合防制措施
3.1 修建利于疫病防治的标准化圈舍
奶牛场的建设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的规定, 建立天然的生物屏障, 设置生活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三个功能区, 并有隔离设施。建筑圈舍所用材料抗腐耐酸碱, 便于消毒剂的使用, 场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 长4 m、深0.3 m以上的消毒池;生产区入口处设置更衣消毒室, 各养殖栋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垫。
3.2 提供优质饲料增强自身免疫力
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胡豆秆、豌豆秆、玉米秸秆等资源, 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搭配使用, 选用全价饲料作为精料补充料, 按奶牛不同生长时期分阶段精细饲养。以此增强免疫力。
3.3 自繁自养封闭管理
除种母牛须由外场引入, 所有的后备奶牛均为自繁自养, 即用优质奶牛冻精, 采用人工授精方式繁殖后备奶牛。实行封闭管理, 本场兽医不得对外服务, 饲养员进场时, 必须进行全身消毒后, 方可从事饲养工作。
3.4 实行引种隔离制度
从异地引进种牛、奶牛时, 须经当地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 检疫合格并签发有效检疫证明后方可引进。入场后, 隔离、观察45 d以上, 再经牛结核病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阴性者, 方可混群饲养。如发现阳性反应牛, 立即扑杀。
3.5 加强监测
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监测工作。如果两次以上连续性监测的结果为阴性的话, 可以定性为牛结核病净化群。
3.6 要做好消毒工作
要对进出口、排泄物、栏舍、车辆、场地、用具等进行消毒, 而且消毒要彻底。要通过消毒将传染的途径切断, 以防止疫病的传播以及扩散。消毒可以分为临时性消毒、定期性消毒、日常性消毒。
3.7 做好相关记录
《柳叶刀》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 全球结核病 (TB) 药物管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目前有10种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开发阶段。文章作者为著名的国际专家小组, 由全球结核病药物研发联盟首席科学家马振坤博士牵头, 全球结核病药物研发联盟是一个旨在促进新结核病药物研发的非营利性组织。作为《柳叶刀》杂志结核病系列文章的一部分, 文章还强调了为挽救每年近200万死于结核病的人所面临的巨大资金和其他挑战。
在10种处于临床开发的药物中, 有3种是结核病药物研发联盟及其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这些临床试验药物是新一代新结核病药物治疗方法的基本构件, 这些药物治疗方法通过缩短疗程, 有可能大大缓解全球结核病负担, 目前的疗程为6~30个月。最近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地区进行的模型试验显示, 到2050年, 新型和改进型结核病药物、疫苗和诊断方法可将全球结核病发病率降低71%。2008年, 结核病新发病例为900多万例。
《全球结核病研发管道:需求和现实》一书第一作者马振坤博士表示:“10年前, 基本上没有研发治疗结核病的药物, 因此这个领域现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 必须要继续加强全球结核病药物管道, 以保证我们能提供有力的工具, 帮助消除结核病对患者、家庭和全球各国带来的灾难。”
马振坤博士认为, 获得更多、持续的资金为患者提供下一代结核病疗法, 是药物研发管道面临的最大挑战。无国界医生组织认为, 进行必要结核病药物研发的资金短缺达75%。 德国马普生物感染研究所免疫部主任斯蒂芬考夫曼博士 (Dr.Stefan Kaufmann) 表示:“虽然我们正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但前进途中面临很多挑战。只有大家齐心协力, 全球共同支持, 才能支持新的结核病药物研发, 并极大降低结核病的死亡率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全球结核病流行情况】推荐阅读:
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治理11-27
全球岗位任职资格07-11
全球十大励志电影09-08
全球行业分类标准11-23
全球冷笑话段子12-07
全球推广战略品牌12-14
全球生态学论文解读06-21
全球性大气环流 教案10-21
全球酒店业发展趋势10-22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