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精选10篇)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将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一方面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务件,一方面也对中国经济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构建21世纪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机制,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互动中,确保中国经济安全和持续发展.
作 者:崔如波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刊 名:探索 PKU英文刊名:PROBE年,卷(期):“”(5)分类号:F0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国家经济安全 保障机制
一、对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深刻认识
在今天, 我们已经迎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 经济全球化不仅可以促进各国快速发展, 而且还能推动世界各国的和平。现如今, 世界各个国家在维护自己国家安全方面已经不再采用以往的军事手段, 同时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也不是采用军事手段就能够将问题解决的, 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还需要运用经济手段来进行处理和维护,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国家经济安全维护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人们对经济缺乏安全感,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家经济安全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全球化不仅给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使得一些比较复杂的经济矛盾开始呈现出来, 为了将这些经济矛盾清除掉, 就要从经济形势的整体出发, 并且要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另外, 经济全球化不仅将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了, 而且还会对一些经济不发达的群体带来更加不利的影响。种种的变化, 使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同时也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演化的越来越重要。
经济全球化在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地位进行提升的过程中, 也对经济安全的含义进行了外延。当国际经济正停留在封闭状态或者是停留在半开放的状态时, 国家经济安全比较重视资源的供给。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开始向着横向的发展阶段迈进。国家在思考经济安全问题时不仅要从国家实际情况出发, 而且还要对国际上的种种情况给予时刻关注。这样就导致当今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陷入比较复杂的境地。
在经济全球化来临之前, 一国政府必须从各个方面调整好本国的经济。一国政府不仅要将调整国家经济的力度加大, 而且还要降低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因素。在此, 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一个跨国公司或者是一个非政府的组织机构以及具有着跨够活动能力较强的人, 都可能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威胁和影响, 例如, 从事国际新闻行业的记者, 都会从某些方面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之间产生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其中的利益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国家经济安全的维护出现了困难。同时经济安全在各个国家的渗透, 致使各个国家在经济利益上面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各个国家对自己国家的经济安全的维护却更能体现出综合性。各个国家之间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又存在着相互间的合作关系。一些企业在形式上无法对外资或者本国产业进行清楚的划分。企业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考虑最多的因素是怎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合作, 然后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因此, 各个国家当前共同面临着一个经济安全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之前, 国家所处的综合竞争力是非常薄弱的, 其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 在过去, 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国家能够拥有着主导地位。然而对于那些发展比较薄弱的国家来说, 只是盲目的注重调整国家的内部发展情况, 这样就很难将国家的地位提升。因此, 战争加剧的国家很可能会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正常的秩序。
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关心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发达国家所关心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注重开拓市场, 如何保障国家的经济利益, 关心国家能源和国家各种资源的供给情况, 同时还关心自己国家各行各业在国际上所保持的竞争力。
然而发展中国家比较注重关心本国经济发展的自由, 同时在受各国经济的影响下, 时刻追求本国经济发展能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此外, 还关心自己国家是否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取重要的地位, 并且全力保障本国的经济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时代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舞台, 不管是哪一个国家, 都已经在国际贸易中承担着一个国际分工的责任。但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就会有矛盾的出现。在全球经济进行发展时, 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于是就会出现对抗问题, 这种经济安全问题势必会对国际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所面临的是一场机遇和挑战, 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是,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 而且金融体系所体现出来的弱点, 很难参与竞争;二是, 虽然影响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因素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有多大和综合国力有多强。但是, 如果一个国家的缺乏国际竞争力, 国家的综合国力较弱, 很可能会使国家处于被动的状态, 最终就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三是,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其适应能力较差, 而且在经验上比较欠缺, 不能应用极强的态势来抵抗危机, 这样就更不上如何对国家经济进行保护, 这些问题势必会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
总之, 我们也能够清醒的看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发展中国家也在面临着机遇, 不仅可以增强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 而且还能够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教训, 结合本国实际情况, 来更好的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其国家的经济安全时刻经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在这种形势下, 发展中国家必须从自己国家实际的经济状况出发, 对摆在面前的问题进行一一分析, 进而做出科学的防范措施。
摘要:当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它使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开始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是对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 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吴琼.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国家经济安全[J].生产力研究, 2011 (10) .
[2]孟祥春.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J].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0 (01) .
[3]宋萌, 王丽霞.浅谈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家经济安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 (09) .
[4]刘晓强.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经济安全[J].理论导向, 2012 (06) .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家经济安全;国际经济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9-0154-02
经济全球化是现阶段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以往的国家安全更主要的是指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即便是涉及到经济安全,也是为了保障上述安全。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大大促进了生产、资金、技术等各经济层面的全球发展与扩张。加强了国与国之间贸易、金融等方面的相互依存,使得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马上会反映到外部,进而影响其他国家与地区,导致其他国家也发生危机。以往很多事例证明,这种危机的破坏力不亚于一场局部战争。
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各国的逐步发展,也使得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主题,各国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已经不再是军事手段,追求国家经济利益也不是都能用军事手段解决的,经济问题首先要用经济手段解决。因此经济安全的地位也变得日益重要,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凸显出来。
从微观角度来看,人们对经济的安全感下降也是经济安全地位凸显的原因。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矛盾。这些经济矛盾错综复杂,想要解决这些经济矛盾就要对经济形势有整体的认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也促使经济不发达群体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这一系列的变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也提高了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在提升经济安全问题地位的同时,也发展了经济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在国际经济处于封闭或者是半开放的阶段,国家经济安全主要是指保证国内资源供给的问题。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问题显得更加立体化,并向横向发展。对经济安全的思考不仅要针对国内情况,也要极为关注国际情况。这就使得现阶段经济安全问题比以往的问题更加复杂。
在全球化之前,一国政府对于本国经济的调整力度要更大。而经济全球化不仅使一国政府对于其经济的政策性调整的可控性降低,而且对于其经济安全的威胁也逐步多样化,主体也逐渐增多。不单是一个主权国家可以对另外一国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其他形式的主体也可以发挥作用,比如跨国公司、传媒集团、非政府组织等。甚至是从事跨国活动、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个人,都可以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产生影响,比如国际新闻记者、跨国资本家等。这些因素对于经济安全的影响绝不亚于一个主权国家所产生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大,经济利益界限变得模糊,也增加了维护经济安全的困难。各国之间的经济渗透把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在更大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一个国家对于本国经济的保护更加综合,经济无国界的现象也在增加。国家之间既是竞争关系,又是合作关系。企业也很难在形式上绝对地区分是外资还是本国民族产业。更多的需要考虑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很难再区分你我,也许今天的对手就是明天的合作伙伴。经济安全问题也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
全球化以前,一个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变化相对较慢,传统强国在国际上占据主导位置。相对较弱的国家仅是对国家内部发展进行调整,很难使得国家地位得到改变。所以往往是战争等剧烈社会冲突才能产生整体态势的变化。现在世界整体形态的变化更多地反映在了经济发展上。无论是经济发展过慢,使得国家处于两极分化的底层,经济安全容易受到威胁,还是经济发展过快发生经济危机,都会产生经济的不安全因素。这些经济变化和国际整体竞争力的快速变化也使得经济安全整体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安全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经济安全问题,具有不一样的含义。
发达国家面临经济安全问题的时候,更加关心市场的开拓;国家经济利益如何从公司的利益中得到保障;世界能源与资源的状况,特别是对本国的影响;本国各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等问题。
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加关心本国经济如何从受他国影响的状态下有更多的自由发展、自我发展的空间;如何使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得到改变;怎样才能保障自己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保障经济安全等问题。
经济全球化给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个共同的舞台,无论什么国家都进入到了同一国际贸易体系当中,加入了国际大分工。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经济安全领域必定也会有不同的策略和发展手段,也必然会有一定的利益冲突。在全球经济共同发展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就造成了集团式的对抗,也就是常常提到的“南北问题”,这也就使得经济安全问题更加能够影响国际社会。
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既有困难又有机遇,经济安全受到更多影响的也应该是发展中国家。
第一,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金融体系也更加脆弱,在全球化这一过程中就更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大量外来资本对本国的冲击。一些小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规模甚至还不如一些大的跨国经济体,更谈不上与发达国家竞争的问题。第二,虽然国家的大小、综合国力的强弱不是决定经济安全的根本原因。但是,国际竞争力弱、综合国力不强等一些原因势必会在全球化过程中使弱国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这就使已经得到的经济利益更加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抢占,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第三,国际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游戏规则”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很难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去,导致制定出来的规则更多的是考虑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要求,发展中国家没有发言权,也就很难体现其利益诉求。第四,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的脚步相对较慢,更加缺少经验,应对危机的能力弱,也就更加难以保障经济安全。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安全问题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形势也更加严峻,如不能更好地处理与应对危机,经济安全问题将更加严重。
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困难,也相应地带来了机遇。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中国家也参与到了国际分工当中,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本身也是对经济安全的一个保障。其次,经济全球化也使得各个国家经济进行交流与渗透,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在其中得到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这些经验与技术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参照发达国家来健全本国的经济体系和经济管理机制,也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借鉴来完善本国的一些危机应对机制与措施,加强经济安全的保障。最后,经济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渗透的同时,也加大了相互依赖性,从而形成了共生关系。而这一关系,也使得发达国家不得不考虑发展中国家发生的问题,避免本国受到影响,在必要时也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外部援助。这些外部援助也能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应对危机,甚至相互合作从而化解危机,加强世界经济整体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安全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受到了更大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更要针对自己的经济情况,分析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机制与措施。
作者简介:宋萌(1979—),男,河北保定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新闻学;王丽霞(1978—),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新闻学。
2008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分别在北京、广州、上海设立办事处。据美国公众与卫生服务部(HHS)提供的资料显示,在中国设办事处之后,FDA还计划在印度、拉美、中东、欧洲建立办公室,由此展开其全球化产品质量监控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食品贸易不断扩大,食品安全问题也就越来越国际化。
众所周知,食品安全问题从来都不是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区域性问题,它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逐渐加快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食品安全问题的“蝴蝶效应”日益凸显,即使是发生于一个国家局部区域的食品安全个性事件,也会经由无处不在的媒体网络形成信息全球共享,个性事件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必然会突破区域性和个性而具有全球性和共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食品生产、加工和消费链条越来越长,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丰富了食品种类和口味,但也伴生了未知的风险,因为近年来全球各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就说明了一切。可以说,食品安全问题不是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区域性问题,而是全世界面对的一个共同难题。
如今,食品安全事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二口恶英、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其影响常常超越国界,波及全球,不仅引起消费者极大的恐慌,甚至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甚至损害国家形象。如英国自1987年至1999年间证实的疯牛病病牛达17万头之多,英国的养牛业、饲料业、屠宰业、牛肉加工业、奶制品工业、肉类零售业无不受到严重打击。仅禁止进出口一项,英国每年就损失52亿美元,再加上为彻底杜绝“疯牛病”而采取的宰杀行动,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比利时发生的二口恶英污染事件不仅造成了比利时的动物性食品被禁止上市并大量销毁,而且导致世界各国禁止其动物性产品的进口,据估计其经济损失达13亿欧元。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影响到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如比利时的二口恶英污染事件使执政长达40年之久的社会党政府内阁垮台。2001年的德国疯牛病,卫生部长和农业部长被迫引咎辞职。欧洲消费者强烈反对转基因食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对政府的不信任。完全可以说,当前的食品安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
应该说,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环境总体上是令人放心的,但也存在一些并不是很理想的地方,在特定的时期处理特定的食品安全问题时,个别国家和
地区之间甚至也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我们知道,国家和地区间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存在对食品安全的理解及政策和管理方面的历史性差别,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在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和事件上出现一些分歧;另外,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也容易造成当事国家或地区在主观上存在非公平、非平等的态度倾向,从而加重问题和矛盾。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国际食品安全环境形成掣肘,一方面也削弱了全球性食品安全的责任基础。如近年来中美两国也曾发生了一些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摩擦,这对两国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全球化使得各国食品体系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加,因此必须共同协作来保护所有的消费者。建立全球性食品安全责任基础,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必须强调和坚持互信互利原则。这就要求首先要消除国际间的不信任及相互排斥和敌意的态度,即使在具体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也应当在坚持公平、平等、客观和理性的原则基础上,尽可能通过各种积极的方式和手段化解矛盾,消除分歧。只有这样,国际食品安全问题才能找到最佳解决途径,国际食品安全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从而当事国家或地区自身的食品安全也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尽管此次FDA表示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并非针对中国,而是为加强美中合作,但不得不说近期中国在对美出口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发,加上部分美国媒体的渲染,正在削弱美国各界对中国产品的信任度,而三聚氰胺事件更是火上浇油。此外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医药产品出口国和第二大食品出口国,近年来美方进口我国药品食品增长迅速。据美国HHS提供的信息,2007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约3215亿美元的产品,出口约652亿美元的产品到中国;2008年1月至8月,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约2173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约122亿美元。在中国2007年出口到美国的食品中,出口额最高的是鱼和甲壳类动物,共20.13亿美元;其次是水果及其制品,达8.16亿美元;再次是蔬菜及其制品,为4.44亿美元。因此,随着贸易量的增大,仅仅依靠在边境对进口食品药品抽查,FDA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需要从产品源头上着手加强监控。
事实上,早在2007年12月,为加强中美两国在食品及饲料安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美双方就已经签署了《中美关于食品和饲料安全协议》。与此同时,美国又先后推出了《食品生产监管项目标准》、《食品保护计划》、《进口安全行动计划》等多个食品安全监管计划,并希望通过在中国试点,不断完善并最终形成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监控的新法规。
最近两年,美国国内暴发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美国政府就已经着手重新评估食品安全监管战略。美国政府认为,全球市场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进口产品安全监管的性质,过去强调边境检查的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与贸易伙伴合作,在产品供应的每个环节保证质量,就成了监管的新原则。因此,美国成立了由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疾控中心等多个政府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该机构主要依托FDA,加强对所有进口食品的安全检查。在食品安全领域,就是推行FDA使命的全球化。美国正在建设一个FDA全球网络,从源头上对出口美国的食品进行安全检查,检查的范围包括从农场到餐桌的所有环节。因此,面对全球化带来的食品安全挑战,美国政府通过在全球各地设立监管机构,将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计划全球化。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以价廉物美而行销全世界,并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中国制造的玩具、牙膏、轮胎、宠物食品、食品等产品却因质量和安全问题被一些国家的政客和媒体大肆炒作,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制造”仿佛成了“有毒和劣质产品”的代名词,一些人对中国产品“谈虎色变”、敬而远之,导致 “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特别是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更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引发一系列连锁反映,对我食品、农产品出口造成极大困难,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食品、农产品采取加严检验和限制性措施。不少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食品、农产品的检测设限范围不断扩大,采取措施逐步升级。检测产品由奶粉到鲜奶、液态奶、乳制品,再到含乳食品,进而扩大到饲料、蛋及其蛋制品、肉类产品、养殖水产品,甚至波及蔬菜、水果和食品膨化剂等。有关限制性措施由加严检验、下架、退货到停止进口,甚至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食品。另一方面,一些境外媒体借机炒作。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境外一些媒体与有关国家政府的加严措施互动,抓住个别问题竞相跟踪报道,借机炒作,甚至把食品安全问题政治化、国家化,在国际社会上不断掀起波澜。
一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食品、农产品采取加严检验和限制性措施。不少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食品、农产品的检测设限范围不断扩大,采取措施逐步升级。检测产品由奶粉到鲜奶、液态奶、乳制品,再到含乳食品,进而扩大到饲料、蛋及其蛋制品、肉类产品、养殖水产品,甚至波及蔬菜、水果和食品膨化剂等。有关限制性措施由加严检验、下架、退货到停止进口,甚至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食品。另一方面,一些境外媒体借机炒作。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境外一些媒体与有关国家政府的加严措施互动,抓住个别问题竞相跟踪报道,借机炒作,甚至把食品安全问题政治化、国家化,在国际社会上不断掀起波澜。
(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在推进制度改革时,必须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承龃联系内外市场、内外经济的职能。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产业结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了整体结构的性质、进程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
世界制造中心--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选择
以国际分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提出:要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并从国际分工中获得较高的比较利益,中国应该承接各国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走世界制造中心的道路.
作 者:李慧兰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0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12)分类号:F114关键词:世界制造中心 比较优势 制造业 就业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中, 美国在经历了上世纪就是年代的繁荣, 高度的经济繁荣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并使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迅速发展。在进入21世纪后, 为继续确保经济的长周期繁荣, 美联储强行将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初的6.5%下调至2003年6月的1%。但是用更大的经济扭曲来代替原有的市场扭曲只能使经济发展中泡沫越来越大, 并无法化解不断积累的社会经济风险。当低利率政策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使得美联储开始迅速提高利率, 这就成为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2008年, 次债危机演化成影响全球的超大型金融危机。如今, 美国的失业率依然居二十年以来的高位, 降低失业率依然是美国最主要的政策目标。而由菲利普斯曲线表明, 在短期内, 降低失业率无可避免的带来通货膨胀, 而如何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控制在一个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 这是一个难题。加之美国债务持续增加, 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主权债风险持续增加, 虽然近期美国经济反弹势头明显, 但难以持续。而欧洲在最优货币区货币一体化进程中坎坷不断, 有一种可触摸的表现形式“欧元”, 却缺少核心的政治联盟, 政治一体化变现薄弱, 缺少政治中心。还未从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中恢复过来, 又陷入了整个欧洲更为广泛的主权债务危机当中。发达国家实行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加剧了全球流动性的泛滥, 推高了大宗商品的价格, 给新兴市场家造成了输入型通货膨胀, 增大了资产泡沫与通胀风险, 给未来的经济复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其他发达地区如日本, 在陷入了发展的长期停滞与衰退, 加上此次日本大地震对东京周围的工业圈有着严重的打击, 并有长期持续影响的可能,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又对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阴影。
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中,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金融危机这个亚洲经济的转折点后, 中国地位开始上升。随之而来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实力地位显著上升。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在南美洲, 欧洲, 亚洲, 非洲的代表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 具有典型特色的金砖“五国” (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 由于近几年来增长较快,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加之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全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9.7%, 人口占全球42.4%, 这些优势都使得金砖四国的国际地位显著增高, 在国际事务中都具有重要影响。《新兴经济体蓝皮书:金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2011) 》中指出。近十多年来, 金砖国家发展迅速, 追赶发达国家的势头相当明显, 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规模世界排位提升、对发达国家赶超效果明显。蓝皮书指出, 21世纪头十年, 新兴经济体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6%, 是发展中国家中的佼佼者。在金砖国家中, 中国增长率最高, 年均保持在10%以上。在2011年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以“展望未来, 共享繁荣”为主题的三亚峰会, 将为金砖国家在摆脱世界经济危机、加快世界经济复苏中继续发挥火车头作用, 在实现世界和平、合作、发展的崇高目标中扮演更加重要角色。
新兴市场国家这种国际地位的变化, 以及亚洲需要强大核心与动力支持危机后复兴的强烈愿望, 在中国在国际经济日益增长的地位下, 作为亚洲区域发展的领导者, 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者, 作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引导者, 中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21世纪时, 中国的经济实力以GDP约为一万亿美元只在世界排第七位。21世纪的这十年中, 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每年都有所增长, 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在2008年达到4.4万亿美元, 提前12年实现“到2020年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在国内方面:
①“十一五”期间, 国内经济平稳增长, 并由此带来了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 为教育, 医疗, 社保等民生领域的投资给予了强有力的保障。
②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产业结构改善, 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 比“十五”时期加快1.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2009年,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 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去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 比2005年增长82.1%,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5919元, 比2005年增长81.8%。
③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城市公共交通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农业和能源等基础产业、煤炭开采累计投资年均增长30%左右。
④过去五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06%, 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
这一系列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在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中,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已经涵盖18亿人口, GDP接近6万亿美元, 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亚洲联盟日益紧密, 资源禀赋各具优势, 产业结构各有特点, 互补性强, 潜力大。在国际社会事务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在“十二五”期间, 双方将实现更广泛深入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此外, 在东盟的“十加三”会议的促进下, 中日韩三国与东盟的全面合作机制逐步展开, 另一个经济发展强劲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开始推进“东向政策”, 再加上在中国举办的以推动经济交流, 协调合作, 区域经济整合, 促进亚洲国家实现经济目标的博鳌论坛, 整个东亚已经呈现“中国为心, 八方汇聚”全面合作的潮流。
►►二、我国应对国际挑战的战略措施选择
1.SO战略 (发挥优势, 利用机会) :加大国际投资
中国作为当今最大的、最先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的发展中国家, 理应在国际经济上增强其掌控性和主动性, 以规避在国际贸易中日益严重的反倾销贸易壁垒。2010年, 我国对外投资占全球第五。广大亚非拉国家越来越多的呈现“中国化”拉动的特征给了我们很大的国际合作的空间。利用我国率先走出危机的优势, 和全球第一的货币储备, 施行加大国际直接投资的战略, 完备国际经济链条, 提高国际经济活动的综合效益。利用国际货币储备的优势, 选择正确的国际投资战略, 加大国际直接投资的力度。这次国际经济危机为中国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其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以亚非拉为主体的国际基础资源开发的战略投资, 这些区域经济相对落后, 开发的潜力大, 开发的成本相对较低。二是对和中国贸易额大的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为主体的国际消费市场控制能力的投资。这些区域受这次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最大, 影响的时间也可能较长, 正是投资的最好时机。
2.WO战略 (利用机会, 克服不足) :增强企业综合能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困难坎坷不少, 例如我们总体势力还不强, 大部分企业缺乏海外运营的经验及必要的人才储备, 不具备国际投资和经营管理的综合能力, 企业经营追重视眼前经济效益, 忽视长远利益, 造成外部不经济。“走出去”的企业不仅要在资源开发投资的综合能力上持续下功夫。还要求整合力量, 在国内经济引领全球经济回暖的背景下, 引进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丰富的投资和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从而整合内部, 增强国际区域合作和信赖。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间, 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形成优势互补, 学习、整合并改善国内的有利于创新与创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同时给予金融行业的转型与改革提供温床与外部环境。
(2) 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 一直以来所走的道路为高耗能与粗犷式的发展。依然是以高耗能的第二产业为主 (占46%09年) , 而现在所要面对的就是加速低耗能低污染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05年41%, 08年42%, 09年43%。) , 我国在相当一段时期依然面对能源总量消费大, 能源结构单一, 主要依靠煤炭资源, 能源效率低下的种种问题。在今年五月三十一召开的中央企业节能排减工作会议上, 国资委明确了央企“十二五”的节能减排目标。“十二五”末,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可比价) 下降16%左右。虽然目标与“十一五”相比较低, 但是经过前五年的努力, 新的目标的难度已经加大。大力调整结构, 加快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 发展。继续发展技术创新, 用有效的节能环保技术增强企业运营质量, 减少污染以及能源的消耗。所以十二五期间依然要加大经济转型力度, 以“扩内需, 调结构”为宗旨, 促进节能减排, 使产业结构升级。
3.ST战略 (利用优势, 避免威胁) :应对人民币汇率压力问题
在我国取得巨大的经济顺差的背景下, 西方各国尤其是疲软的美国一直想把其国内的就业压力转移到我国, 并对人民币施加更大的压力, 使得汇率波动频繁, 对汇率体系的稳定构成威胁, 增大了外汇风险。然而正如蒙代尔分析的那样, 对于我国来说, 是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加剧我国西部地区的通货紧缩, 扩大地区间收入不平衡的差距。对巨大的贸易顺差和升值压力, 唯一的方法是扩大居民收入, 促进消费。对我国来说, 在国际资金普遍匮乏导致信用市场萎缩, 从而使国际合作意愿愈发强烈的背景下, 投资、并购、引进先进技术的机会在增大且成本在下降。目前国内的经济战略宏观上还是工业化与城镇化齐头并进。工业化提高供给, 城镇化增强需求, 二者的结合, 配合着技术的引进, 将会使得经济发展在长期和短期内都会有着巨大的推进力量, 大幅提高产出, 带动世界经济, 并提高收入。以此来应对后危机时代, 新兴经济率先复苏所带来的物价上涨, 经济过热的不断增大的压力与威胁。
4.WT战略 (克服不足, 回避威胁) :针对金融监管问题, 管理通胀问题
(1) 在经济复苏的浪潮中, 加快银行改革与转型, 以适应十年前对加入世贸组织的金融开放的承诺。提高对银行转型的认识, 扩大银行业非利息业务范围。同时改善融资结构, 避免银行业的过度衍生所引发危机的潜在因素。保持透明稳健的原则, 化解信息不对称性。尤其是在资金大量流入的时期, 外国的储户和投资者认为亚洲银行的安全性较高, 一旦银行遇到困难, 政府一定会出面支持。但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他们所承担的多种风险上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监管, 道德风险会日益加重, 从而对银行会造成危机。
(2) 在当前通货膨胀的压力持续存在的情况下, 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的问题不容小觑。一旦消费者或者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 则消费、投资等一些列行为就会随着物价持续螺旋形上升, 并引发实际的通货膨胀。如果说通货膨胀可以用宏观政策来调解改善, 那么通胀的预期就需要适当的管理政策, 要消除体制性因素,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增加投资融资透明度, 把握好不同宏观目标的的均衡。合理选择政策工具。防范金融风险。
►►三、结论
国际形势正处在一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期, 发达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以及由经济危机引发的如主权债务危机等其他相关问题的泥潭中, 经济恢复速度缓慢。而新兴市场国家也要警惕经济过热而引发的通货膨胀, 风险管理以及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节能减排等问题。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相互拉动。确保新兴市场国家不过热, 力争发达国家经济恢复不缓慢。同时, 作为在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 我国要肩负使命在激流暗涌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下, 正确利用优势, 寻找机会, 避免威胁, 弥补不足, 正确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经济问题, 协调统一, 才能踏着坚实的脚步走在我国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史蒂芬.罗奇 (Stephen Roach) .《世界2004》, 2004
[2]赵山东.国际经济格局分析及我国的战略选择.2008
[3]胡汝银.危机原因诊治和经济与金融健康发展之路[J].《上海金融》, 2009
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特别是从第二任期开始,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新的评估,在强化美国领导世界、维护全球霸权上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总体上看,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有两大变化:就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而言,国内事务优先,尤其是把重振经济置于战略优先位置;就国际事务和全球力量配置而言,美将力争从大中东和欧洲等地收缩,把主要力量集中于亚太。整体呈现出“重返亚太、两洋并重、强化中东、巩固非美”的战略布局特点。
加大重返亚太战略力度,视中国为全球唯一具备挑战美国全球地位的国家,在政治经济与军事上全面围堵中国。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战略重心一直长期放在欧洲地区。奥巴马上台后,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构建与巩固美国的亚太以及世界霸权,加快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尤其是东亚地区。则将其新一轮战略布局调整的重中之重集中表现在“重返亚太,亚洲优先”。此次“重返”与以往相比,美国的亚洲政策在其全球战略中的权重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成为其主攻方向。美国政府尽管在提法上几经变更,从“重返”亚洲,到“战略东移”,再到“战略再平衡”,但其核心含义始终如一,就是在国际力量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不得不进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将相对有限的资源集中投放到对美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亚太地区。在分享亚太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红利的同时,应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在政治上胁迫其他国家选边美国,在经济上以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合作伙伴关系)阻止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利益集团的形成,打压中国接受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继续维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权。为此,美国不断强化与传统盟国的关系,建立或修复与非传统盟友的伙伴关系,积极推行所谓价值观外交,更多地介入本地区国家的内部事务。
为掌握亚太事务的主导权,服务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美国全面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同盟国的关系,构建与印度等新兴大国间的紧密关系,深化对亚太地区多边组织的参与,并且蓄意制造地缘政治紧张态势,积极介入区域纠纷与主权争议。在东北亚,美利用日本与中、俄、韩在领土问题上的争端,强化与日韩的军事同盟关系,借此对朝、中、俄强化地缘战略遏制。在东南亚,奥巴马政府一改前任疏远东盟的地缘政治战略,不断增加对东盟的投入和介入,尤其是利用东盟少数国家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离间东盟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强化美在该地区的存在和主导权。东盟逐渐成为美国亚洲政策的重要支柱之一。
加快中东战略和中亚战略的调整,打压叙利亚和伊朗政府,力图将中东中亚在战略布局上连成一体,进一步压缩中俄战略空间。奥巴马上台后极为重视中东和中亚战略调整。其中东战略调整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走出伊拉克。一方面使美国卸掉一个大包袱,另一方面也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及其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但这决不意味着美国会放弃在伊拉克的利益,特别是能源利益。第二,管住以色列。奥巴马政府一直压制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会谈,反对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建新的定居点。奥巴马政府意识到这是大势所趋,如果不能管住以色列,中东和平进程无法推进,美国的中东战略也无法推行。第三,遏制伊朗。这是美国的长远战略,也符合温和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利益。奥巴马着重使用软实力和多边外交,拉欧洲、俄罗斯、中国一起对伊制裁,但效果有限。奥巴马的中亚战略吸取了布什政府“颜色革命”的教训,接受了某些学者提出的“大中亚战略”,重点转向经济,极力推动中亚和南亚的整合。对俄罗斯在中亚和前苏联地区的转守为攻,美国并没有采取针锋相对的行动,同时还需要俄在签署核协议等问题上给予合作,因此在战略上保持了克制。
加速推进“两洋战略”,深化与巩固欧美合作,重返欧洲与重返亚太并重,成为美国构建21世纪全球霸权的双重支柱。欧洲始终是美国的战略重点所在,跨越大西洋的联盟是美国最重要的全球关系。实际上美国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欧洲国家,欧洲人也把美国视为“第X个欧盟成员国”。对于美国,既要拉上欧洲为它的全球战略服务,又要防止欧洲成为它的竞争对手。既联合又制约成为美国对欧洲的双重政策,而北约正是实现美国这一双重政策的最理想工具。针对近些年重返亚太对欧洲的“冷落”,奥巴马在其第二任期内已着手通过加强美欧传统盟友关系对“亚太再平衡”战略进行微调,进而加速推进“两洋战略”,巩固和强化其全球霸主地位。另外,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也离不开欧洲。奥巴马在第一任期内大举推动“战略重心东移”的过程中,中东局势突变成为美国最为棘手的现实难题。中东问题的急迫性决定了美国修补美欧关系的必要性和先决性。毕竟,从意识形态、世界观和文化传统上,美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战线。近些年,英、法、德等欧洲大国在出兵阿富汗、推翻卡扎菲、干预叙利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扮演了急先锋和主力军的角色,美国在对外战略收缩和国内经济疲软的形势下,需要欧洲传统盟友继续在中东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使美国得以腾出手来运用巧实力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总的看,在亚洲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的现实面前,把重心转向亚太已成为美国的既定战略;而现阶段修补美欧关系,则是奥巴马政府对“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再平衡”,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两洋战略”继续维护好巩固其世界霸权地位。
加强对非洲的全方位渗透,巩固对拉美的全方位关系,服务美国的战略东移与全球霸权战略。美国对非洲的战略是随着非洲政治经济地位以及美国在非洲战略利益的变化而发展的。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继承了以往美国政府以加强经贸联系为主的对非战略,在继续对非洲援助的同时,把加强与非洲的贸易和投资联系作为对非战略的基础,加大对非洲全方位的关注和渗透,并注重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保障美国的战略利益。尽管当前非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仍然相对较轻,美国对非洲投入也相对较小,但鉴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其对非洲的战略足以对非洲乃至世界产生重要影响,也将对中国进一步发展与非洲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拉美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地区贸易伙伴之一、最大的出口市场以及重要的能源资源来源地,是美实施全球经贸战略和全球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攸关方。传统认知上,拉丁美洲被视为美国的“后院”。长期以来,双方在经贸、政治、安全方面的关系非常密切。近些年来,随着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转移,美国对拉美关注和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同时,随着拉美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左翼化趋势明显,拉美地区“脱美化”、“去美化”现象日益明显。为稳住拉美这个战略“后院”,实施全球再平衡战略和实现战略重心“东移”,奥巴马政府上台后,采取了新的对拉美战略,以FTA和TPP为抓手,以建立美国主导的美洲自贸区为目标,为美国21世纪全球经贸战略寻求战略支点,夯实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推动签署美洲自贸协定(FTAA)是美国对拉美的重要战略目标。目前美已与11个拉美国家签署自贸协定。美与签署FTA的拉美国家的贸易额已占美与拉美国家贸易额的三分之二。美冀图通过签署更多双边FTA加强与拉美国家的经贸联系,以迂回的方式来推进美洲经贸一体化。因此,FTA和TPP是美国“深耕拉美”战略和“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步骤,是以高标准推动西半球以及亚太地区贸易扩张的重要途径。
美国新一轮全球战略的经济布局
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对外经济布局历来与美国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推行的全球霸权主义遥相呼应、一脉相承。冷战结束后这些年来,全球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军事称霸和经济扩张,相伴而生:一方面,美国强调对外经济政策为其政治和军事霸权主义服务;另一方面,美国在全世界推行的政治和军事霸权主义又为其打开和占领国外市场鸣锣开道。面向未来,美国对外经济全球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和开发全世界的资源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对外实行经济扩张和霸权主义,其布局大致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在单边层次,美国通过“超级301条款”和“特别301条款”等,单方面向对方国提出经济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所谓“超级301条款”是根据美国1974年贸易法中的“301条款”修订的。它要求美国政府从1989年起,每年在4月30日以前确定一份美国认为在实行“自由贸易”方面做得不够的国家的名单,并向国会提出报告,然后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谈判”迫使这些国家同意采取开放措施,否则将对其进行报复。所谓“特别301条款”是专门针对保护美国人的版权、专利和商标等知识产权问题而制定的。该条款与“超级301条款”一样,由美国单方面勒令对方在限定的时间内与美国谈判解决纠纷,如果不能满足美国的要求,将对这些国家向美国出口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以示报复。美国先后对日本、欧盟、中国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单方面宣布使用“超级301条款”和以“特别301条款”相威胁,以图消除美国产品进入世界各国市场的障碍,迫使对方向美国商品和劳务开放市场。这种在事先不跟贸易伙伴讨论,单方面要求或威胁对方满足美国自身欲望的霸权做法,在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绝无仅有。美国这种单边层次的霸权主义遭到了中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日本、欧盟在内的反对。
在双边层次,美国利用各种手段,努力消除美国产品进入各国市场的障碍,迫使贸易伙伴为美国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的输出开放市场。这方面的谈判以日本、中国和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为主,其任务是促使主要贸易伙伴国开放市场。这一层次的政策要实现的是短期和直接的目标,即缓解巨大贸易赤字的压力,促进出口。针对不同的贸易伙伴、不同的问题,美国通过双边谈判和单方面施压迫使日本、欧盟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制造业、运输、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与它达成了协议。在双边经贸关系中,美国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贸易问题与贸易不相干的“人权”等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以施加政治压力来获取经济利益。中美经贸关系中美国国会每年一度的“最惠国待遇”审议问题,就是例证。更有甚者,为了达到政治和军事目的,美国先后对伊拉克、古巴、伊朗等国实行经济制裁。二是,推行贸易自由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双重政策。美国在所谓“朝阳产业”实行对外扩张政策,而对所谓“夕阳产业”则实行保护政策。其逻辑是,“只许我实行保护主义,不许你实行保护主义”。三是,对所谓“贸易逆差”实行双重标准。美国宁可自己的石油埋在地下不开采,不怕扩大“贸易逆差”而花钱进口外国石油。这些都反映出美国保护本国自然资源和掠取外国稀缺自然资源的长远经济战略。
在区域层次,美国力图处处称霸。冷战后,世界经济呈现多元化、区域化和集团化的新趋向。全球出现十几个大的经济集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美国为核心,加拿大和墨西哥加盟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以欧盟为核心的欧洲统一市场; 以及东盟亚太自由贸易区。这三大自由贸易区将形成世界经济的新的三元框架。在势均力敌的三足鼎立格局中,美国主导的北美市场占相对优势。美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力远远大于日本对亚洲和德国对欧洲的制约力。美国对亚洲和对欧洲的渗透力大于日本对北美及欧洲以及德国对亚洲及北美的渗透力。在区域经济层次,美国的霸权主义渗透到欧洲和亚洲。而欧洲和亚洲的经济势力却很难触及美洲。不论欧洲采取何种方式重新组合,谋求统一,除美国参与外,日本和亚太国家都不可能在其重新组合范围之内;同样,不论亚太按哪种方式组成经济合作区,除美国参与外,欧洲也不可能在该地区发挥很大的作用。美国既可以利用欧洲压日本,又可以利用日本压欧洲。美国参与区域性经济层次的目标,是在区域经济范围内实现所谓“公平”自由贸易,使区域内经贸体系按美国的设想进行架构,即坐镇北美,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建设美洲自由贸易区,同时积极TPP的进程,并探索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从而将世界主要贸易区均纳入美国领导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美国的优势产业和经济霸权主义最终顺利地进入世界各主要区域经济的市场。
透过全球化的中国经济
看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学院:专业:姓名:学号:
透过全球化的中国经济看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广阔市场能够实现最佳组合,使各国可能在世界经济中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大量的资金和高新科技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家有机会吸收更多的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经济调节和改革,从而提高制造业和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一些具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由此获得后发优势,能够在经济实力上赶上甚至超过某些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和经济风险,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学会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全球化的中国经济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机遇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们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数据表明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呈刚性增加趋势,1998 年达到 454.63 亿美元,且从沿海向内地逐渐延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宽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500家跨国公司已有 200多家来华投资,这些跨国公司的投资规模大,对扩大我国外商投资的整体规模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我国加入 WTO后 贸易争端的解决有了组织基础,国际上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配额配制、数量限制力量将削弱,这对于我国发挥比较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们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超越,外国投资公司的技术起点高、设备先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我们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统计数据表明 20 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的商品出口中制成品出口无论从其绝对量还是从其相对量来说除极个别年份稍有下降外,都呈稳定上升态势,1998 年制成品出口额已达 1631.57 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 88.79%。
(5)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被纳入世界经济,面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经济竞争力的重任。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接受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的同时,还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更新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挑战
(1)全球生产体系迅速发展和日益庞大并不断增长的跨国公司的资本在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使我国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跨国公司通过价值链分析,按照价值链的比较优势,从生产组织上把技术密集工序和劳动密集工序在空间地域上分开,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外转移,由于其高效的管理、先进的技术设备再加上我国廉价的资源,对国内同类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不少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
(2)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利影响,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始终保持 雁阵模式,即在产业结构上发达国家总是飞在前头,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大多是国内成熟的产业,并不能真正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多少福利。
(3)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市场占有份额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产品流动和服务流动,发达国家以其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充裕的资本占领我国的市场,由于我国技术水平比较低,大部分产业在同外来同类产业的竞争中市场占有份额锐减、萎缩甚至夭折了,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从我国获得的贡赋增加,夕阳产业的转移给我国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将日益加剧。
(4)对金融安全的威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其开放程度和步伐也日益加深和加快,大量的外资也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我国,在给我国带来经济繁荣和市场活力的同时,也隐藏着极不安全的因素。外资迅速进入我国证券市场、银行等金融部门,通过购买股份、融资等方式从中获利,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一定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尤其是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领域的很多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体制尚不健全,金融监管力度也不足,存在爆发危机的隐患,极容易被外国公司所利用和掌控。比方说股市,外国公司通过大量购买股票进行炒作,操纵股价的升降,将大量的资金卷入自己腰包,并迅速撤走资金,导致股市的大幅度波动,严重的甚至导致股市的崩溃,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教训。
3、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不是零和游戏,全球化程度高的国家可以多得益,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蛋糕中分得的份额就多一些,因此加速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成为当务之急,我国与外部的发展不平衡,既有动态观察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又有静态观察实力的不平衡,给我国的全球化过程提供了向心力也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原则,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充分发挥后发国优势,利用经济全球化带给我们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完成从数量推动型济向质量推动型经济,从外延型增长经济向内涵型增长经济转变,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另外积极学习外国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验,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有效地维护经济安全与经济利益,把经济全球化对本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呢?为了适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形成的新国际经济环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的政策、措施:
1、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在推进制度改革时,必须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承龃联系内外市场、内外经济的职能。
2、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3、积极参与到全球及区域的经济合作中,努力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当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带来经济全球化各种负面影响的原因之一。经济全球化已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各种负面影响,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发展中国家经济就难于顺利发展,甚至可能陷入危机,而发达国家也不可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保持经济的良性增长。通过不断地努力来建立一个在权利与义务平衡基础上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成为推动全球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4、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提升本国综合实力。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
5、谨慎逐步开放金融市场,规避和减弱金融危机的冲击。
在使本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时,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不可避免的。一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受制于国际经济环境。外部因素对一国金融市场的冲击虽然难于防止,然而只要在国内建立起健全的金融体系,实施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强化金融监管,对于防范和有效地控制在开放金融市场过程中发生的金融风险,是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因而,在尚未建立起较强的经济基础和足够有效的监控手段之前不宜过早开放资本市场。
和挑战的策略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的历史性巨大变动之中,世界经济不断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势在必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世界经济而言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所以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首先讨论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实质,接着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且提出了我国应该如何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述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1985年由T.莱维最早提出“经济全球化”这个词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可以包括一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第二,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第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企业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以上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六个方面的特征,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经济生活的全面概括。现实的经济运行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这几个特点而发展变化着,并且它们各自都发挥其独立的作用,又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
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就经济全球化本质而言,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是严峻,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国经济的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在不断的加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一下机遇:
第一,我国可以更好的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自主创新,扩大对外投资。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其表现在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第二,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能够进一步得以发挥,而短缺资源则可以通过国际交换得到弥补,将使我国自由主要被动接受国外投资,到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第三,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建立现代经济结构。国家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现代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变革,而不仅表现在其经济总量的增长。我国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一行动,就可以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提供更多更好的机遇,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经济,直接利用最新或较先进的科技成果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不走传统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弯路,减少曲折,发挥“后发优势”,使我国更好的优化经济结构从而不断加快建立现代经济结构的步伐。
(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时我国应该将经济安全和风险摆到重要位置。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应该把一下几点作为对外开放工作的重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增强国家的经济安全监督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能力,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制;更加重视保护我国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以下三点是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具体挑战细节:
第一,在国际市场上,由于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会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增强,这可能会带来更多其的负面效应。国际市场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中国市场对外部能源、资源依赖程度也不断地加大,从供需两个方面对国际市场构成影响。在这种国际市场变动形势下,我国将面临更多的经济问题,例如部分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非贸易壁垒限制加大、反倾销案件增多;竞争对手纷纷将经济、文化等问题泛政治化,使得国与国之间连接关系摩擦增多等。
第二,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的国内外经济一体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世界经济波动将更多的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可能性影响。在某些方面夫人国际市场特别是在以石油、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国际市场上,随着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的加大,这必然会传导到我国内,动荡我国的经济并且会推动国内物品价格上涨。世界经济从2002年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已持续了5个年头的快速增长,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周期史上较长的一次长周期扩张。在经历一个增长周期后,全球经济有可能减速并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增大,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可能性增加。
第三,其挑战表现在国际政治中,恐怖主义、民族、宗教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于现在而言许多的这些问题都无所解决。从地缘政治看出,近年来和平崛起的中国改变了旧的世界政治格局,增强了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为增加全球性的稳定性因素提供了一些辅助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瓶颈:某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故意歪曲、夸大中国的发展,制造中国威胁论,使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实行和睦相处的外交政策增加了回旋难度和复杂性。
三、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这种趋势下,我们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的策略总得几句话来说: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为了使我国经济能够更快更好的而发展,我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一下措施:不断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强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经济法制改革等。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所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战略选择:
首先,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地同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且融入其中,抓住机遇发展我国。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不可逆转的深刻革命,也是时代的潮流,如果有任一国家消极回避或抗拒这一潮流,最终受损的只能是自己,况且这种行为既不现实也无可能。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面对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潮流时,惟一的也是正确的选择只能是积极参与,依靠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用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提供的有利条件,摆脱自身不利的条件和所处的边缘化地位,使我国尽快走向世界经济的前沿。为了应对经济
全球化,我国应该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集体地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团结起来,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力量不足,声音微弱的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不足以推动不利于自身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只有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削减发展中国家债务,使世界资源(市场和技术)充分的使用,这样才能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其次,在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前提下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全球经济竞争也一定意义上说是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经济主权是否稳固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所以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增强综合国力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做到一下几点;
一、加速我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结构。
二、坚持扩大开放,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我国还应进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否则,没有发言权,就不能争取和捍卫自身经济利益,也就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四、最主要的一点是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并且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再次,我国应大力对国内经济结构的进行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看,经济全球化是一场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调整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发达国家间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另一种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发达国家越来越倾向于控制某一产业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而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劳动和资源密集的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但发展中国家两大历史任务--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可避免的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时,必须注意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只有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才能解决产业结构审计的问题:第一、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第二、充分利用经济全
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最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好的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其有效途径包括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首先应该具备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及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有利条件,还为我国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选择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区经济合作既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初始或过渡阶段,也可以用来抵御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从实践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利用集体力量一致对外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目前,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一些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如东南亚的东盟,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非洲的“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非加太集团,南美的“共同市场”等,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面向全球化竞争,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有力手段。
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其机遇包括一下:
一、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
二、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三、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四、它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它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国民产业的发展,并且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和我国政治稳定提出了挑战。
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的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第一遥测要诀就是首先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 的我国要通过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等以上措施来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可以考虑以下方法来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与风险:建立新的经济金融秩序与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经济金融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冲击;在地区范围内,考虑创建地区性货币基金组织等。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主要做法之一是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因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国际组织应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而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李勇军.《全球化浪潮——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抉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余斌,魏加宁主编.走向富强社会——30年宏观经济回顾.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4]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翟芳玲,王珺.经济全球化及对我国的影响.《发展论坛》2008年第8期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推荐阅读:
评《经济全球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1-12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12-20
《面对经济全球化》教学案例05-31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设计09-12
全球创业型经济论坛网站策划书05-23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调查研究05-28
全球推广战略品牌12-14
《正确认识安全与经济的关系》09-29
经济发展三大战略11-25
国家经济主权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