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通用8篇)

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制度所称建筑施工单位是指在九师辖区内所有承建工程的施工单位。

第二条 凡在本师辖区内从事各各类建筑施工单位,必须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在日常活动中的失信行为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 实施失信惩戒联动的信用信息,以建设行政部门、劳动保障、公安、法院、信访、信贷等信用记录为重点。

第四条 本办法由师建设行政部门、财务局、信访、国资委、工信委、招商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等机构为执行本办法的主体机构(以下统称执行主体机构)。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对失信黑名单企业的认定及通报。

第二章 失信信用信息分类

第五条 建筑施工单位信用信息,由守信信用信息和失信信用信息构成,其中失信信用信息分为提示信用信息和警示信用信息。

第六条 建筑施工单位提示信用信息包括:

(一)未通过行政机关依法进行的专项或者定期检查的记录;

(二)不依法签订或履行《劳动合同》、未及时公布考勤记录、工资发放名册记录的;

(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

第七条 建筑施工单位警示信用信息包括:

(一)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的记录;

(二)拒不支付工程款的记录;

(三)法院认定的被执行人的严重失信行为记录;

(十五)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记录;

(十六)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可以记入的其他警示信用信息。

第三章 失信黑名单的确定

第八条 建筑施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列入失信黑名单:

(一)建筑施工单位在师劳动保障监察或信访局有1条以上警示信用信息的;

(二)建筑施工单位在师劳动保障监察或信访局查询有2条以上提示信用信息的;

(四)师执行主体机构接受投诉举报受理后,执行主体机构审核后认定为具有严重失信行为的;

(五)其他应列入失信企业黑名单的情形。

第九条 列入黑名单的失信建筑施工单位须是未注销、未破产的存续企业。

第十条 失信的建筑施工单位黑名单有效期与失信记录存续期一致,按照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审查,直至被列入失信黑名单事由消失。

第十一条 建筑施工单位对失信不良行为认定或被列入失信黑名单有异议的,可以向师执行主体机构提交异议申请,执行主体机构应当自收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异议申请送单位进行核实,原单位自收到核实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实,确实有误的,应当立即予以撤销或纠正;申请处理期间,不影响失信行为的记录公示与处理。

第十二条 建筑施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报请师执行主体机构批准,可从黑名单上解除。

(一)建筑施工单位已履行义务,修复不良信用记录,并经原信息报送单位同意的;

(二)建筑施工单位对失信行为作出实质性改正,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失信风险显著降低且列入黑名单期间未发生第七条、第八条和第九条的失信内容,并经原信息报送单位同意的;

(三)出现其他可从黑名单上解除的因素。

第十三条 失信企业从黑名单上解除的相关程序。

(一)失信企业提出书面申请,经有关行政部门审核,师执行主体机构核准后予以解除;

(二)原信息提供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师执行主体机构

审核后予以解除;

(三)出现其他可从黑名单上解除的因素,师主体执行机构依据相关规定予以解除。

第四章 失信黑名单的披露

第十四条 对确定的失信建筑施工单位黑名单将通过师电视台和北疆时报或指定的其他媒体,向全社会公开披露。

第十五条 失信建筑施工单位黑名单的披露,应当客观、准确、公正,保证所披露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禁止披露企业商业秘密。

第十六条 失信建筑施工单位黑名单披露时限,应当与其有效期保持一致。

第五章 失信惩戒联动

第十七条 针对被列入黑名单的建筑施工单位按照各自职能分工采取以下失信惩戒联动措施:

(一)列为日常重点监控和监督检查对象,并提高监督检查频次。

(二)金融机构可以按照贷款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原则,提高贷款利率或拒绝贷款。

(三)招投标时在招标文件中设臵明确的限制性条款,依法禁止参加项目招投标,两年内不得再承包工程项目。

(四)在申请列入政府信用担保管理体系时,不予批准;

已列入政府信用担保管理体系的,给予警告或取消资格。

(五)取消其政策性补贴资格,不予以考虑享受政府补贴扶持(拨付财政性补贴资金)等国家政策。

(六)严格限制其新增项目审批和核准、用地审批等。

第十八条 提倡和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在招用建筑施工单位过程中,及时查询失信企业黑名单,降低信用风险。

第六章 失信惩戒联动的制度保障

第十九条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失信惩戒联动工作,加快整合行业内、系统内的信用信息,按要求及时为师执行主体机构报送本系统采集的信用信息特别是严重失信信息,结合本部门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并报执行主体机构备案,强化对我师建筑施工单位管理中热点、重点问题的信用监管,加大失信惩戒力度。

第二十条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因不查询失信企业黑名单而导致决策或者工作失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有关主管部门要依法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师执行主体机构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 篇2

关键词:社会信用,民事执行,失信被执行人

执行是诉讼程序的最后环节, 是当事人诉求得以实现的最后保障。但是, 就目前的情况是: 并不是所有的案件最终得到执行, 就算是执行了, 其结果也并不能让当事人满意, 执行存在着一定困难。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 为了打破“执行难”的僵局, 我国最高院在2013 年7 月19 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 ( 以下简称《规定》) 。在该规定正式实施的同时, 最高院公布了几起典型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取得效果的案例。在此, 就该《规定》的出台背景、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一些探析。

一、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出台背景

社会信用体系是由一系列法律、规则、方法、机构所组成的支持, 辅助和保护信用交易得以顺利完成的社会系统。[1]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所以, 党中央、国务院对如何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实践摸索。

( 一) 政策背景

2003 年10 月, 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并制定具体的战略目标。2007 年3 月, 国务院办公厅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相关规定, 对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从目标、原则、思想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细化。2011 年10 月,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制定社会信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2012 年11 月, 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着手强调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性。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 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 各省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并推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 二) 实践背景

最近几年来, 为了摆脱“执行难”的困境, 各级人民法院都在积极的尝试运用案件执行信息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警告。同时, 积累了一些非常宝贵的经验: 2011 年, 北京市法院以媒体为媒介, 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公布于众。同时, 北京法院网设立失信被执行人信息专栏, 定期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012 年, 河南省法院积极展开曝光“老赖”活动, 这一活动中, 总共公布人数为4638 名。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 积极督促被执行人履行法定义务。但由于在全国范围内缺少统一的标准及相关法律规定, 各个地域情况不同, 很大程度上, 难以实现显著效果。在这样一种紧迫形势下, 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出台了。

二、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价值

要使事物合乎正义 ( 公平) , 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 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2]该《规定》的公布, 并不是偶然的, 是经验积累的结果, 是实践向理论转变的过程。任何法律制定的最终目的, 就是实现法的价值。该《规定》的出台就充分的体现了法的价值。

首先, 该《规定》充分体现了善良与诚实的道德准则, 它使被执行人遵守约定、如实的履行生效的法律裁判。该《规定》让“老赖”无地自容, 公布的名单让公民了解这些人的信息, 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在生活中, “老赖”的信誉将会降到最低, 这就迫使他们必须及时的履行自己的义务。该规定将诚实准则上升为法律的范畴, 实现了法与道德的结合。同时, 间接的凸显了法与道德的关系, 法源于道德, 又与道德不同, 如果社会生活需要, 道德可以上升为法。其次, 该《规定》充分体现了法的公平、正义。该《规定》的出台让一批“老赖”及时的履行了法定义务, 维护了当事人合法的权利, 实现的了法的公平、正义。法律就是为了维护当事人的权利, 彰显正义之气。不仅如此, 我们更需要程序正义, 否则法律将会遭遇“良心拒绝”或是“非暴力反抗”。[3]该《规定》的出台维护了社会秩序, 使“老赖”的行为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下, 通过惩罚措施以及相关单位的联合, 限制“老赖”的生活水平。体现了法的秩序性。

人的行为是自由的, 但是这种行为不是无限自由, 个人的行为不能为了自由而去破坏其他人的自由。因此, 法的制定就是为了限制不应该的自由, 实现自由的价值。该《规定》的出台限制了被执行人的自由, 保障了大多数人的自由。同时, 通过限制被执行的自由, 实现其他人的权利。从法的作用上讲, 该《规定》的出台充分的发挥了法的作用, 指导、指引、教育着公民日常生活行为。使“老赖”不敢再赖, 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提高了民事案件的执行效率。该《规定》体现了良法之良, 符合法律的根本价值, 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实现了公平正义。

三、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社会意义

法律作用于社会生活, 它一方面制约着社会生活, 另一方面法也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只有通过社会效果的证明, 我们才能判断该法是否合理。该《规定》的出台证明我国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民事“执行难”的问题, 同时, 它带来积极的社会意义。

( 一) 实践层面

该《规定》的出台带来的社会意义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民事案件执行质量的提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民事案件执行率普遍的不高, 很多当事人就算通过法律程序胜诉了, 最终也不一定能维护自己的权利。该《规定》虽然不能完全的解决民事案件“执行难”的问题, 但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公布于众, 对于解决我国民事“执行难”问题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该《规定》的出台, 也将会改变执行的方式。一是通过舆论的监督来实现当事人的权利, 失信被执行人将变成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使其没有生存的空间, 必须及时的履行自己的义务。二是通过各个机构的合作, 限制失信被执行人的消费选择方式。让失信被执行人寸步难行。

( 二) 司法层面

该《规定》的出台必然会提升司法的公信力。一个国家的司法如果连公信力都没有了, 这个国家的法律将会是摆设。公民有了纠纷也将不会再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问题。民事执行追求的司法效果就是维护由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当事人的利益, 这是社会评价执行工作最直接、最现实的标准。[4]一方面, 该《规定》体现了司法公正性, 最大限度的迫使被执行人履行自己的义务, 将执行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实现了司法的权威性, 对“老赖”进行打击, 通过公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 使其身败名裂, 彰显法院司法的不可挑衅性。该《规定》的出台, 使司法更具有确定性, 民事案件执行最终得以实现。

( 三) 制度层面

在互联网环境下, 我国现有的社会信用信息记录普遍分散在各部门以及各领域之中, 这些信用信息在保存和使用的过程中, 并没有实现互联网上的信息共享, 这就导致使用者很难通过所知道的信息对失信被执行人做出真实、客观的信用评价。该《规定》的出台, 一方面, 实现了信息的共享, 使各个机构的信息相连接, 增强了部门之间的联系, 推动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另一方面, 实现了国家征信系统与被执行人信息的结合。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推动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推动道德的发展, 发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在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方便。我们应当充分的利用这种优势, 积极的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建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内涵、模式与路径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1 (3) .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彭寿.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3][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352-353.

失信黑名单——诚信制裁新开端 篇3

失信企业惩罚力度不足早已被多方诟病。同时在政府主导治理下的”诚信监管”,往往忽视了企业的自治、行业的自律以及全社会的协同共治。这都是近年来市场监管领域的问题包括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债务人信用缺失问题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那么作为商事制度改革重点的企业信用监管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内容?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诚信问题?这一次的重拳出击又会对信用监管带来哪些影响?

就此,《经济》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

诚信有价

《经济》: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暂行办法》,是否是对黑名单制度的具体落实?您认为这个黑名单管理规章出台的意义是什么?

刘俊海:《办法》就是对黑名单制度的具体落实,旨在增强黑名单制度的稳定性、可预期性与可操作性,进而引导企业见贤思齐,慎独自律,改恶向善。

市场有眼睛,法律有牙齿。《办法》作为首部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的部门规章有助于擦亮市场之眼,磨尖法律之牙。法律有3颗牙: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黑名单制度实际上创造出了第四种法律责任:信用制裁。信用制裁与市场选择机制及法律惩戒机制相互融合的产物,对于提高失信成本、降低失信收益、确保失信成本高于失信收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办法》的出台和黑名单制度的建立健全也再次阐释了诚信有价的道理,有助于倒逼企业诚信经营。“诚信有价”与“诚信无价”看似反义词,实系同义词,都蕴含着诚信的双重含义:巨大的诚信价值与沉重的失信代价。从正面看,诚信是资本,也创造价值和财富,诚信品牌会给企业带来溢价。与失信企业相比,诚信企业的交易成本更低,市场机会更多,市场份额更大,融资渠道更广,社会形象更好。因此,诚信溢价具有正当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从反面看,唯利是图、将法律与伦理抛之脑后的失信企业进入黑名单后将会招致四面楚歌,最终要付出沉重代价。

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办法》的相关规定,抓紧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既有助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也有助于倒逼企业提升自身的诚信度与核心竞争力,更有助于遏制欺诈行为、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有助于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企业信用监管的界定

《经济》:在您看来,企业信用监管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它的依据和手段分别是什么?

刘俊海:我认为,企业信用监管也可称为“诚信监管”,是指以法律规则、契约规则、章程条款、行业自律规则与商业伦理为依据,以健全覆盖企业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以褒扬诚信与惩戒失信为抓手,以信用信息合规应用和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弘扬诚信文化,以维护交易安全与市场秩序为目标的一系列监管理念、监管制度与监管实践的有机统一体。

总的来看,信用既是监管的目标,也是监管的手段。目标与手段水乳交融,融为一炉。

企业信用监管的依据,也是信用的价值判断工具,包括但是不限于法律规则、契约规则、章程条款与商业伦理。而缺乏监管的依据,失信与守信之间的边界就会模糊,是非也会不明。

由于企业信用信息就是企业监管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信用的收集、归类、加工、分析、梳理、整合等工作至关重要。没有信用记录等信用信息,就难谈企业信用监管。

而监管的具体抓手就是褒扬诚信与惩戒失信的信用奖惩机制。激浊扬清、惩恶扬善是强化信用监管的公信力之所在。赏罚不明或没有赏罚,都会助长“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

《经济》:那么这种诚信文化在这个监管过程中会起到什么作用?

刘俊海:其实弘扬诚实信用的商业文化、企业文化与监管文化是“诚信监管”的内在要求。信用监管急需要好制度、好人,更需要好文化。没有清晰、一以贯之的诚信经营理念和信用监管文化,制度再完备、监管资源再充足,也无异于杯水车薪。倘若企业与企业家的内心世界已经丧失对诚信文化的认同、信仰与敬畏,诚信经营的堤坝就要大规模决堤。

《经济》:除了金融机构领域的信用监管之外,“诚信监管”还包括哪些范围?

刘俊海:企业信用监管的外延不限于金融借贷领域中针对企业债务人的信用监管。央行依法开展的征信管理工作及其建立的基础信用数据库主要是围绕债权人尤其是银行债权人与其债务人企业之间的金融债权展开。此种信用监管属于狭义的信用监管。

而广义上的企业信用监管不仅包括对金融信贷领域的信用监管,也包括对其他领域、其他产业、其他方面的各类违约、失信和侵权行为的监管。因此,通过虚假广告和误导性宣传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偷漏税的行为、商业贿赂的行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罪都属于信用监管的范围。

《经济》: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哪些意义?

刘俊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基本建立,但尚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突出表现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法律关系经常发生紊乱、错位,企业的违约、侵权、违法、犯罪等失信现象时有发生。

强化企业信用监管可以维护交易安全,降低交易成本,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净化公平公正的交易秩序与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诚信监管”的新应用

《经济》:在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引领下,技术、资源和市场不断进行着跨时空跨领域融合,颠覆了许多传统的产业模式和消费模式。“诚信监管”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势?

刘俊海:在海量信息大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工商部门必须善于充分挖掘企业信用信息大数据,深入研究分析企业监管信息和公示信息以加强应对。从趋势上看,代替依靠行政权而举办的优秀企业评优活动趋于式微的正是失信企业的识别机制。此种评劣机制不是行政权的滥用,而恰恰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识别失信企业或者潜在失信企业的最好方式就是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健全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

《经济》:目前我国各类信用信息系统繁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用信息的共享。您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刘俊海:我国当前的企业信息公示系统还存在着碎片化和“信息孤岛”现象。表现为:既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创办的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也有中国人民银行创办的基础信用数据库、国家质检系统创办的信用数据库等,还有民间征信机构的征信信息系统。建议把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工商登记、税收缴纳、工资支付、社保缴费、司法执行等企业信息纳入诚信体系建设,实现诚信体系从碎片化到完整统一的过渡,以降低社会诚信风险。

刘俊海简介: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顾问。主要研究专长为公司、证券法律和其他商法经济法前沿问题。作为核心咨询专家或起草工作小组成员,参加了《公司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合伙企业法》、《政府采购法》、《企业国有资产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等商事经济法律的研究、起草和修改工作。多次参加立法机关组织的专家座谈会,并多次向立法机关提供咨询建议,多项立法建议被采纳。独立承担或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规范、健全、发展资本市场的法律问题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项目。

旅游行业将建“失信黑名单” 篇4

公示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被业界解读为旅游企业的“黑名单”制度。《办法》共分21条,包括规定制定依据,规范对象,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应纳入公开范围的几种不良信息,信息采集填报、公布查询,监督、整改事宜,异议处理程序,法律责任以及附则等。在惩戒措施方面,将对纳入“黑名单”的企业和从业人员采取检查、暗访、责令整改等措施,实施有效监管。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延迟报送、玩忽职守的,将对相关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

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包括旅行社、景区以及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的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在经营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不良信息。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公布的事项包括所涉及的旅游经营者或从业人员的名称(姓名)、许可证号(执业证号)、营业地址、法定代表人、违法违规或事故等事由、行政处罚决定和投诉处理结果、信息公布起止日期等内容。公布的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公示期限为两年。此外,该管理办法依据旅游法、旅行社条例及实施细则、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旅游主管部门举报、提供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线索。

此前,针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已有相应的“黑名单”制度。两项“黑名单”制度的同步推进,对于促进旅游业健康良性发展,提升旅游业品质,给游客更好的体验,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用指出,这一《办法》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配套,从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两头着手规范市场。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说:“‘黑名单’制度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汇总,它为旅游部门进行行政执法检查提供了依据,同时在加大处罚的基础之上形成一个信息档案,这对于加强旅游行业的管理有很大的意义。”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管理办法是旅游主管部门与工商部门共同建立旅游行业严重违法企业公示惩戒制度的基础,“黑名单”的设置意在形成倒逼机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 篇5

申请书

申请人:。

被执行人:

。申请事项:

请求贵院依法决定将本案被执行人

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在征信系统予以记录。

事实与理由:

纠纷强制执行一案(执行依据:,执行案号:

法执字第 号),鉴于(写明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具体事实),故被执行人

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

务,依法应对其进行信用惩戒。为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特依据《民

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

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第出本申请,望予以支持。

此致

人民法院 申请人:

项、第二条之规定,提

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 篇6

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中的激励,是指有关部门通过对诚信产品的使用、对信用信息的披露,给守信者提供发展机遇,而不是给予什么物质奖励;惩戒是指有关部门通过对诚信产品的使用、对信用信息的披露,在一定时期内限制失信者的发展机遇,而不是对失信者罚款、处分、追究民事或刑事责任等。

行政性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行政机关、公用事业单位、行业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在实施行政许可、资质等级评定、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拨付财政性补贴资金、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应当查阅公共诚信机构记录的企业信用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惩戒措施:

对具有设区的市级以上行政机关、行业组织评定的守信企业的记录,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或省级著名商标,通过国际质量标准认证或国家、省级行政机关、行业组织质量标准认证,或者获得国家、省质量管理奖,产品被列入国家免检范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或省级名牌产品,获得税务部门纳税信用等级B级以上的记录,按期偿还债务、履行合同的情况,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受到县级以上行政机关、设区的市级以上行业组织表彰的记录等良好信用信息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记入的其他良好信

用信息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医院、学校、中介机构,减少或免除日常监督检查,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授予相关荣誉称号,在评优评先、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拨付财政性补贴资金时,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实施行政许可时,在法律、法规、规章允许的条件下,在程序上予以优先办理,在实体上降低许可标准;同时实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激励措施。

对具有受到较大数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或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的记录,拖欠债务、税款的记录,拖欠工程款和工资、社会保险费的记录,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乱收费、乱涨价、非法集资等提示信用信息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记入的其他提示信用信息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医院、学校、中介机构,应当撤销其相关荣誉或者称号,在1至3年内禁止其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并且在评优评先、项目招投标、拨付财政性补贴资金等方面予以限制,同时实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限制;实施行政许可时,在法定范围内不予受理,或使用较高标准。拖欠债务、税款,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社会保险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乱收费、乱涨价、非法集资的企业不得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

对具有未通过行政机关依法进行的专项或者定期检验的记录,因违法行为被行政机关撤销或者吊销许可证、营业

执照的记录,因违反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受到财政、审计机关处理并列入财政、审计公告的记录,3年内因同一类违法行为受到2次以上较大数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或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的记录,因逃废债务被银行业协会联合制裁的记录,或依法被认定骗税或偷逃税费的情况,拒不支付工程款和工资,发生重大生产、交通、中毒、火灾等事故,被依法认定其违法开展关联交易或者违规担保的记录,拒不执行司法机关有关债务等生效判决、裁定或仲裁机构仲裁裁决的情况,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记录等警示信用信息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记入的其他警示信用信息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医院、学校、中介机构,应当撤销其相关荣誉或者称号,在1至3年内禁止其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禁止参与评优评先、项目招投标,在拨付财政性补贴资金时予以限制,实施行政许可时,在法定范围内不予受理或使用较高标准,同时实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制裁措施。禁止有上述提示信用信息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

对具有正在被执行刑罚,因犯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满5年,担任因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并对该企业破产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满3年;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并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业被吊

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满3年,被处以行业禁入处罚,禁入期限届满后未满3年等警示信用信息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董事、主要股东或者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或被认定为对发生重大生产、交通、火灾、中毒、医疗等事故负有直接责任人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应当禁止其参与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注册新企业,或暂停执业资格,同时实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行政措施。有上述警示信用信息的人员,在法定时间内,不得担任国有企事单位的领导职务,不得从事管理工作,不得晋升职务和职称。

行政机关、公用事业单位、行业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在与个人身份有关的公务活动或业务活动中,应当查询公共诚信机构的数据库,核实当事人身份信息。人才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要逐步把查询个人信用信息作为选拔、聘用人才的必备手续之一。

市场性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应当查询公共诚信机构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在受理企业、个人贷款申请或提供其他金融服务时,按照约定的服务方式利用诚信机构提供的信用信息及其服务产品,依据风险高低确定信贷服务价格。对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好、还贷能力强并且诚实守信等低风险企业,在信贷额度和利率上给予优惠待遇;

对管理较差、亏损严重、还债能力差,或拖欠货款、逃费债务、偷税骗税等高风险企业,给予信贷限制或提高利率。

保险经营机构在受理投保业务时,应当查询公共诚信机构记录的投保人的信用信息。对信用状况好的投保人,在保费方面给予优惠;对信用状况不好的投保人,特别是对有严重违反交通规则,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生产事故、火灾事故、医疗事故,逃废债务、偷逃骗税、偷盗抢劫等不良记录的投保人,应当提高投保人的保费标准。保险业金融机构在受理理赔业务时,也应当查询公共诚信机构记录的理赔申请人的信用记录,了解理赔申请人的信用状况。

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在开展信用交易或其他活动过程中,可以使用诚信机构提供的信用信息及其服务产品,判断当事人的信用状况。在开展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大宗交易、签订经济合同、进行合资合作等商业活动中,提倡企业和个人查询公共诚信机构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或主动提供由诚信机构制作的信用报告,授权他人查询自身的信用报告。商业诚信机构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提供信用信息服务时,应当查询公共诚信机构的数据库,核实委托人的身份信息。

社会性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披露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扬善抑恶,把失信行为个体间的矛盾转化成失信者与全社会的矛盾,依靠市场经济的内生力量,实现社

会对失信者的社会联防惩戒,使守信者受益,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

企业信息管理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严重失信企业典型案件披露工作规则,建立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运用“信用网”信息传播的独特优势,宣传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加大对严重失信行为的披露力度,强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热点、重点问题的信用监管。

行政机关、共用事业单位、行业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行业组织首先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实际,制定政策措施,对诚信产品的使用作出必要的规定。其次,有关部门要完善“信用信息系统”,继续抓好信用信息归集,确保信用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为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提供可靠依据;逐步完善信用信息指标体系,研究和制定信用信息技术标准,实行信用信息分级管理,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归集责任制;抓好电子化建设和网络建设,为信用信息归集提供技术条件。

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 篇7

实施方案

为加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工作,按照省工商局工作部署,决定对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企业开展定向抽查。为做好本次抽查工作,制定实方案如下:

一、抽查对象

本次专项抽查工作的抽查对象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中有下列四种情形的企业:(一)企业因未在规定期限内公示报告,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在被列入之日起3年内已补报并公示了企业年报信息的;(二)企业因未在责令的期限内公示有关企业信息,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在被列入之日起3年内已公示了相关企业信息的;(三)企业因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在被列入之日起3年内已公示了更正后的相关企业信息的;(四)企业因通过登记的住所(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在被列入之日起3年内已办理了登记住所(经营场所)变更登记,或者通过现登记的住所(经营场所)重新取得联系的。涉及全区共37户企业,省局已于12月7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XX)协同监管平台将企业名单派发至我局。

二、检查内容及抽查结果处理

一是登记事项检查。

检查内容对应《XX省工商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第二版)》中“登记事项检查”的全部事项。分别为:营业执照(登记证)规范使用情况的检查、名称规范使用情况的检查、经营(驻在)期限的检查、经营(业务)范围中无需审批的经营(业务)项目的检查、住所(经营场所)或驻在场所的检查、注册资本实缴情况的检查、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任职情况的检查、法定代表人和自然人股东身份真实性的检查。登记事项检查根据《工商总局随机抽查工作指引》开展检查及后续监管。

二是对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关联信息进行核查。

经查询,我区被抽查的XX户企业均为2013或2014年报未报送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继而导致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按照省局通知要求,对于因2013或2014年报未报送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继而导致“列黑”的企业,应核查其补报的未报年份的报告是否真实准确。

存在公示信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按照《工商总局随机抽查工作指引》相关要求进行办理。对于本次抽查内容,只如实公示抽查结果。抽查结果后续处理中应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因其已在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中,不再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三、抽查时间及结果录入

各单位应于12月31日前完成全部抽查工作,并按照“谁检查、谁录入、谁办案、谁录入”的原则,将检查结果归集到企业名下并通过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未进行公示的视为未完成抽查任务。对检查中发现企业违反相关部门法律法规的,要严格依法处理,保证履职到位,不越位,不缺位。

四、工作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本次抽查,既是完成总局部署抽查任务的重要工作,又是应市场监管总局要求及我省广大企业急切诉求而开展“黑名单”信用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单位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迅速开展工作,确保按时完成抽查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学习,注重宣传。

各单位要加强对《XX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建立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意见》的学习,在检查过程中对社会各界做好宣传工作,扩大社会知晓度。对于符合信用修复条件并提出申请的企业,指导其开展信用修复。对发现被检查企业在经营异常名录中的,加强法律服务工作,提醒其尽快依法申请移出,以最大限度减少“列异”企业存量。

XX镇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 篇8

为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我镇实际工作情况,制定本制度,制定本制度。

一、本行政区域内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轻工、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适用本制度。

二、安全生产“黑名单”(以下简称“黑名单”)管理制度是对存在严重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重大安全隐患整改不力及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实施社会综合监管,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义务的制度。

三、“黑名单”管理制度坚持依法监管、客观公正、及时准确、惩戒过失的原则,按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政策制约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

四、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黑名单”:

(一)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者一年内发生2次及以上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

(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违反“三同时”规定,且未按有关监管部门要求按时改正的;

(三)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重大职业病危害隐患,且未在规定期限或未按生产经营单位承诺进行整改的;

(四)在规定期限内未达到安全标准化要求的;

(五)拒不执行安全监管指令,抗拒安全生产执法的;

(六)逾期不执行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等行政处罚;逾期不缴纳经济处罚的;

(七)故意谎报、瞒报事故及事故后逃逸的;

(八)其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五、“黑名单”管理制度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信息采集。通过事故调查、安全检查、群众举报等途径,对符合本制度第四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收集,并记录单位名称、案由、违法违规行为等信息。

(二)信息告知。对拟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要提前告知当事人,并听取其陈述申辩意见,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要采纳。

(三)讨论审定。对拟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单位和组织,由本镇安委会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讨论审定。

(四)信息公布。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名单,由本镇安委会办公室对外发布,每半年发布一次。

(五)信息删除。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届满时,由本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对其组织验收,对已整改并未再发生本制度第四条所规定情形的,由安委会办公室将其从“黑名单”中删除,并在原公告媒体上予以公布。

六、根据企业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整改要求,列入“黑名单”管理的期限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列入“黑名单”管理和从“黑名单”中删除的日期以公布日期为准。重大隐患未按期整改到位的,继续延长其“黑名单”管理期限,直至消除隐患。对于企业整改积极,确有特殊情况申请提前解除部分管理措施的,应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出具同意解除部分管理措施的审查意见后,由安委会办公室通知有关部门解除部分管理措施。

七、对被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内,除依法对违法行为从重处罚外,并实施以下监管监察措施:

(一)生产经营单位须每月向本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行业主管部门报告一次安全生产情况

(二)本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行业主管部门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检查追踪整改情况,直至整改达到要求。

(三)对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由本镇安委会办公室向投资、国土资源、建设、银行、证券、保险、工会等主管(监管)部门通报有关情况,“黑名单”管理期限内严格限制新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以及用地、证券融资、贷款等,暂停其享受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得评优评先。

八、本制度由xx镇安委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九、本制度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苏州市xx区xx镇综合执法局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书的范文1000字下一篇:硕士论文专家评阅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