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弘扬核心价值观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什么弘扬核心价值观(精选7篇)

为什么弘扬核心价值观 篇1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当前,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商业欺诈、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等现象屡禁不止,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诚信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浓厚一笔。

为何该社会问题屡次发生?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企业或者个人受利益驱使,社会道德责任意识缺失,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都与社会诚信缺失的发生大有关系。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为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国上下已经形成狠抓诚信问题的良好氛围,但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的诚信体系建设问题,主要还是在义与法两方面下功夫,让道义和法律结合起来,方能遏制住诚信体系崩溃的趋势。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战国时期商鞅“徙木立信”,为秦国的变法图强奠定了基础;感动中国人物信义兄弟弟弟孙东林在哥哥孙水林一家车祸死亡后,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让农民兄弟凭着良心来领钱,他们感动了中国。由此观之,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诚信都被视为高尚的美德,为社会带来正能量,激励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走向繁荣、走向富强。

部分民众诚信的丧失与社会道德建设的不足有很大关系,政府对此类问题的监管力度不足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小部分执法者个人思想觉悟不高,利益至上,另一个原因就是无法可依。因此,加强诚信建设必须内以道德教化,外以法律威慑,相辅相成。

首先,完善与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对诚信体系立法工作的研究,使诚信体系管理有法可依。同时我们相关部门也要通过各种手段对这些法律解释宣传,让民众明白守法。

然后,在全国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教育,可以是专家学者举办全国巡回讲座。今年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在北大视察的时候说:教育就像是扣扣子,第一个扣子扣不好,以后的每个扣子都扣不对。而青年教育就是人生教育的第一个扣子,青少年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时候,因此做好青少年的道德建设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另外商业上的诚信问题也不容忽视,可以专门为商业人士开展诚信教育,同时可以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为什么弘扬核心价值观 篇2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全国人民思想,统一全国人民行动,团结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强大武器。煤炭企业在当前形势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升全矿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对实现矿井脱危解困、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发展生命力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全国劳模座谈会上谈到:“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我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把其精髓渗透到企业管理之中,推动企业发展。

1)弘扬爱国爱企精神。作为煤炭企业的干部职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立足岗位做贡献。当前煤炭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要大力弘扬爱国、爱企精神,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心,顾全大局,勇于奉献,务实重干,同企业共渡难关,把爱国、爱企热情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形成推动脱危解困,实现矿井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2)弘扬自强不息精神。在当前形势下,就需要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融入到企业精神中来,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积极投入到战危机、渡难关、保发展的工作中来,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勇往直前的锐气,披荆斩棘的勇气,战胜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职工队伍稳定等方面的重重压力,保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3)弘扬务实敬业精神。务实敬业、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家宝,是我们战胜困难最有力的武器。建矿以来,告成矿干部职工正是靠着务实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推动着矿井向前发展。当前,告成矿面临内外部重重困难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升级改造即将完成,产能提升条件逐步成熟的大好机遇。全矿干部职工要继续发扬务实敬业、艰苦奋斗的传统,锲而不舍、一鼓作气,推动矿井加快发展,实现逆势提升。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企业管控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建立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秩序。作为煤炭企业,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民主意识。一是维护好职工利益。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倾听职工呼声,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广泛征求职工意见,体现职工意志,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得到职工理解和支持。二是调动广大职工创新的积极性。在煤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用创新推动发展是煤炭企业必然之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职工是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引导、鼓励、激励广大职工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用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三是调动职工推进精细管理的积极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逐个工序、逐个岗位去分析,探索提升工效,减轻劳动强度、减少材料、电力消耗的途径,推进严细实管理,形成严抓细管的良好风气。

2)增强法规意识。没有规距不成方圆,要推动企业安全高效运行,必须要提升干部职工的遵章守纪意识。一是优化制度。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为抓好管理提供坚强保障。二是强化执行。要严格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强化层级管理的纵向工作落实督办体系和综合督办部门横向的工作落实考核体系,做到事非清楚、奖罚分明。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企业凝聚力

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企业战危机、渡难关、保发展之际,需要弘扬这些优良传统,提升企业凝聚力,团结各个方面的力量共渡难关。

1)倡导公平正义。营造公平正义的环境,首先,要推动干部作风转变,抓好各级干部的思想教育和监督考核,提升各级干部的廉政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积极维护职工利益。其次,是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用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营造诚信互助、仁爱友善的良好氛围,创造团结奋进、快乐活泼、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

2)维护职工利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充分维护职工利益。(1)稳定职工工资及福利待遇。在当前煤炭市场形势持续下滑,经营管理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要严格考核干部工资,尽力保证职工收入不降低。(2)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打牢矿井安全基础,积极提升矿井机械化、自动化和质量标准化水平,改进生产工艺,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高煤矿职工生活的幸福指数。(3)丰富职工文化生活。进一步完善职工文化娱乐设施,把当前社会上的文明新风尚引入职工生活,使广大职工的精神生活、思想境界与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文化保持一致,树立新时代煤矿职工的新形象。

4结语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贯穿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全矿干部职工的思想深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来指导干部职工的各个方面,促进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促进矿井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全国人民思想,统一全国人民行动,团结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强大武器。煤炭企业在当前形势下,要以社会主议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发展生命力、增强企业管控力、增强企业凝聚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为什么弘扬核心价值观 篇3

概括起来,就是做好“典型倡导”、“服务引导”、“合力主导”三篇文章。

用典型倡导时代精神

这些年,浙江广电集团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通过内容创新和节目拓展,先后创意策划了“风云浙商”、“浙江骄傲”、“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浙江十大民生工程”四大年度评选活动和“万朵鲜花送雷锋”等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浙江之声”广播充分发挥引领主流价值的主体、主导和主力作用,创新推出了“万朵鲜花送雷锋”大型新闻行动,通过报道身边的“活雷锋”典型,展现平凡的感動,掀起“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践行雷锋精神”的热潮。

浙江之声联合电视媒体创新推出的大型评选类活动“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则以“创业创新”为主题,力求通过人物评选和典型宣传,全面展示浙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积极贯彻省委“两创”总战略,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省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的新突破和新跨越。活动评选出来的典型,都是基层组织带头人、现代农业带头人和农村公共事业带头人,他们是奋战在“三农”工作第一线的先进人物。有扎根山区、积极创业、致富乡民的代表,有投身山区海岛教育、为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代表,更有立足岗位、创新技术、服务基层的代表。如原安吉县梅溪镇党委委员、石龙村党委书记林萍,一心扑在新农村建设,因为过度操劳,永远倒在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岗位上;如诸暨市草塔镇上下文村党支部书记杨七明丢下数百万元家产做起穷村支书,身患癌症还坚持为村里发展舍命奔波;如嘉兴市农科院副院长程旺大扎根田野20年,先后参与主持国际合作和国家、省、市科研项目35项,科研成果累计新增经济效益4亿多元等等。通过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努力倡导和大力弘扬了创业创新、科学发展的新时代精神。

用服务引导公益价值

公益,既是一种价值取向,旨在弘扬爱心善举,倡导和谐文化,彰显主流精神价值;又是一种公共行为,重在关爱扶助弱势群体,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践行公益理念,是当代媒体应有的价值追求。这些年,浙江广电集团把公益性作为广播节目生产的价值之魂、立身之本、创新之脉,突出公益的“宗旨不变、主线不变、特色不变”。经过多年的培育打造,“文明出行宣传月”、“3000里路关爱交警送清凉”、“十大公众人物文明倡导”、“文明车队接力宣传”、“广场主题巡演”、“百场电影进社区”等广播公益品牌活动影响日益扩大。在这当中,发挥优势、强化服务、凸显公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播媒体努力创新节目形态,尽量突显服务功能,打造耳目一新的公益类广播节目。

比如,位居全国交通广播前三强的广播交通之声,创新推出“文明出行宣传月”品牌活动。该活动以服务交通安全、维护百姓权益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己任,扬广播之长,强化现场直播、强化即时互动、强化连续播出,体验绿色出行,宣传低碳理念,凸现人文关怀。特别是强化节目和活动的互动、场内和场外的互联、在线服务和线下服务的互通,架起了一座连接主流媒体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实现了创新理念与公益价值的有机结合、节目传播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比如,每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广播媒体迅速行动,创新策划大型慈善活动,通过新闻报道、电话捐款和现场捐助,将爱心传递到四面八方。无论是“情系汶川”大型新闻行动、“情系西南灾区”慈善公益活动,还是“援助青海玉树灾区”爱心救助行动,都充分发挥了广播媒介的传播优势,营造热点,扩大声势,形成高潮,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奉献爱心、服务他人的行动中,从而把积极健康的文明新风和公益理念传递给广大受众。

再如,1045女主播电台创新服务载体,与各行各业开展合作,让十二星座女主播担任杭州消防宣传的形象大使、浙江旅游宣传的形象大使和浙江无偿献血的形象大使,倡导社会责任,体现公益价值,弘扬文明新风,履行媒体使命。

用合力主导社会舆论

当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社会舆论实际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一是由传统媒体组成的主流舆论场,一个是由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形成的民间舆论场”。

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必须要在全媒体传播的新格局中,敢于担当,提高自身传播的权威性、引导力和影响力,用强大的主流舆论占领主流阵地,用先进的媒体文化实现主流价值。关键要善于创新组织形态,充分统筹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实施上下、左右、内外全方位的联动,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形成主流社会舆论的整体合力和集聚效应,这是主流媒体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这几年,除了《浙广早新闻》《阳光行动》《浙江第一线》《无线监督哨》等广播新闻栏目强化主流宣传、拓展舆论阵地外,民生资讯广播的“2010温暖走走路”,广播城市之声的“文明我先行助残日”,广播音乐调频的“做受人欢迎的人”等大型广播品牌活动,都十分注重构建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和互联网络“三位一体”的宣传合力,开展全方位的推广营销,努力扩大传播影响力,尽最大限度主导社会舆论、弘扬主流价值。

在把广播媒体全力打造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平台、主阵地的同时,浙江广电集团本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主流价值和传播效果相结合的原则,同样把《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我爱记歌词》等电视品牌节目打造成为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全新传播平台。

《中国梦想秀》以“梦想”为载体,以“圆梦”为手段,在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中高举“主流价值观”大旗,为至情至爱歌唱,为立志励志喝彩,为大善大美畅想,努力使之成为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崭新传播平台。

在打造大型公益类节目《我爱记歌词》时,浙江广电集团努力坚持以公益理念引导观众,全面引导观众树立高尚的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和美好的艺术情趣,在为广大百姓群众提供实现人生梦想的同时,积极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先进文化思想。

在打造大型励志类节目《中国好声音》时,浙江广电集团以服务基层普通群众为宗旨,为人民群众搭建了一个实现音乐梦想和人生理想的舞台,从而有效提升了节目的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首先,《中国好声音》传播正能量,大力倡导精神富有,屏幕上呈现的是一群有目标、有理想、有力量的梦想者。其次,《中国好声音》挖掘好声音,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艺术文化,使观众“在歌声中听到了灵魂”,感受到“源自灵魂的善良之光”。再次,《中国好声音》彰显真情感,营造了真诚平等、相互鼓励、和谐相助的温馨气氛,从而“润物无声”地把节目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传递给了广大观众。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文 篇4

价值观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一般来说,它是指人们关于价值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总的观点总的看法。它是由世界观、人生观所决定的,同时反过来影响世界观、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在特定的社会组织和群体中,价值观是一个体系。核心价值观,是这个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最根本、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就办公室工作而言,核心价值观是立身做人、潜心做事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

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俗话说:“上有千条线、下有万条线,都穿到办公室这个针眼里”。如何在办公室工作中学习、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大事小情”,我想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其位,谋其政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就是作为一个综合办事机构,办公室主要负责上传下达、综合协调、内外沟通、内部行政管理等事项,是服务领导、服务基层的窗口,这就要求办公室人员要摆正位置、准确定位、明确职责、主动服务,保证办公室工作的正常运转,实现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办公室工作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虽不是中心工作,但是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全局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只有准确找好自己的位置,明确办公室的职责,才能正确行使职权,有效地履行义务。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做某件事情之前,要弄清楚什么是必须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由谁来做?应该在什么时候做?应该在什么地方做?应该怎样做?只有增强计划性,才能保证工作做得又快又好。特别是我们科研院所,各课题都有繁重的科研任务,但是有些工作还需要各课题的配合,当需要有任务时一般采取:请示分管领导——明确课题责任人——加强学习并时常提醒——年底考核奖惩的步骤。例如我们所的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在每个课题确定一个档案员,明确他们的任务;其次,要让他们知道自己要怎样去干,加强他们的业务培训;最后,将他们移交档案的数量作为年底考核依据。信息报送工作也是这样:首先将各课题主任定为信息报送人,明确信息报送的工作任务;其次,时常提醒并通过各种供渠道(例如电子邮件、飞信、微博等方式)及时反馈;最后到年底评选文明科室时,将各课题信息报送数量作为评选依据。

三、联系八方,创造精品

办公室工作“门开一面,联系八方”,量大、面宽、线长、事多,涉及到方方面面,是联系各方面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办公室工作,不仅要围绕中心,了解上情,吃透中央的大政方针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还要熟知全局,掌握下情,及时建言献策,同时,还要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同级部门之间也要互通有无,搞好配合,既要有纵向的沟通,也要有横向的联络。总之,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办公室工作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有人说,工作干了不少,成绩体现不出来。我看办公室也能出成绩,也能创造精品名牌。为机关、基层、群众服务好了,大家都满意,这就是出了形象,出了成绩;为领导出谋献计,大量调研成果转化成领导决策,大家都认同,这就是出了精品,出了名牌。

四、善于总结,提高自己

一棵树经过春日花开,夏日叶茂,秋日结实,最后用冬日落叶的方式为自己总结。这十分诗意的语言,让我印象深刻。对办公室工作就要不断进行反省、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提高自己。每天晚上睡觉前,将今天所发生的事在脑子里像看电影一样过一遍,细数一天所做的工作,回顾经历的各种事情以及自己的成败得失,相信多数人都会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的。

学习、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人民的要求,是伟大时代的呼唤,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铸魂工程。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又是倡导和培育的组织者,要充分认清肩负的重要责任,切实在积极引领上下功夫,在推动融入上用气力,在自觉践行上作表率,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声势,立起鲜明导向,真正使学习、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气,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为什么弘扬核心价值观 篇5

戴木才

提 要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的价值资源,既与我国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相传承,为中华儿女所普遍认同和遵循,又与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相一致、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承接,充分展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民族性、传承性,充分展现其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持久魅力和独特风貌。

一 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历程

一个人的成败,一个家庭的兴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无不与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核心价值观,因为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治国安邦的精神之魂。

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尤其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和优秀道德精神。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紧紧地与培育中华儿女的优秀道德精神联系在一起,贯穿到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既是中华儿女安身立命、为人处事、事业成就的价值标准和品德基础,又是中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柱,她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

其中,“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是核心范畴,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所谓名教观念,即把符合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价值追求、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为“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是“三纲五常”。

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向来十分重视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规范作用。“三纲五常”的出现,使他们如获至宝,称“三纲五常”是“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后汉书·曹褒传》)。于是,把它作为封建社会的根 本思想、核心价值观念和最高道德原则,著书立说,办学兴教,教育百姓;用它去设官分职,取士选官,奖励名节;把它写进封建家谱族规中,转化为风俗习惯和民间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起到教化、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主义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作辩护,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不仅在理论上发挥了巨大威力,而且在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规范了人伦关系,极大地巩固了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即使处在**不已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变频繁,间有战乱,但君主政治秩序大体稳定”,其主要原因之一,即在于代表“儒家政治思想与政治原则”的“三纲五常”——作为核心价值观的相对稳定及其在思想上、精神上发挥着巨大的统领作用。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自成体系、高度概括、简洁明了,易记易懂易传,便于普及推广。它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三纲”明确规定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三种最基本的伦理关系,“仁义礼智信”被认为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价值准则和五种永恒的道德规范,名教观念明确规定了道德践行的基本法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它具有根源性和主导性,“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牵动着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推动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教化,其它许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都是从它引申、推论而来的,在历史上对培育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塑造国民性格,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应该充分看到,“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既包含丰富的精华内容,也搀杂着封建的思想糟粕,我们把它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资源,并不是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全盘吸收,而是必须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尤其是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从总体上看,在“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中,“三纲”和名教观念,多属于封建糟粕,“仁义礼智信”则包含丰富的精华元素。我们要站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的高度,剔除其封建糟粕,汲取其精华元素,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与人类文明发展相承接,在批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在弘扬中发展。

二 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在我国近代的传承

自1840年以后,我国逐渐论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从此面临着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外国侵略者的炮声,清政府的没落腐朽、不堪一击和屡遭失败,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一些开明的思想家,不仅从经济、技术层面去寻找中华民族贫穷落后挨打的原因,同时也从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思想文化等层面,去寻找中华民族贫穷落后挨打的原因。他们寻找先进的理论,比较与中华民族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注入新的时代要求,阐发新的时代内涵。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价值观念,逐渐开始酝酿、形成和发展。

一方面,晚清封建统治阶级极力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中的进步分子,运用传播进来的西方近现代思想价值观念,对封建纲常名教给予猛烈抨击。他们吸收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价值观念,建立新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认为人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大家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无所谓大人、小人;人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这是人们相爱、相助的人性基础;主张确保人权、平等、独立;主张建立一个没有不平等现象、至治至仁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大同世界;主张“开民智”、“新民德”,以科学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道德改适国民性。

维新志士谭嗣同,虽然把传统的“仁道”仍作为根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但却赋予了它完全不同的新内容。他认定,“仁”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但他说的“仁”,已加进了新兴资产阶级思想价值观念的内容,把资产阶级的商业活动看作是最“仁道”的行为,与“五常”之一的“仁”有很大区别,已经具有平等、博爱的内涵。他把“仁”看作“通”,认为“上下通、中外通、人我通、男女内外通”,就是“相仁之道”。

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先驱严复,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民权思想,提倡尊今叛古,尊民叛君,把片面强调“仁义”而否定“功利”的思想价值观念,看作是阻碍社会进步、祸害天下“仁义”的浅薄之道,认为只有“义利合一”的价值观,才是最合乎人类长久真实之利的最“仁义”、最道德的行为。

梁启超则把中国的旧道德与西方的新道德作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旧的封建道德,尤其是对束身寡过和存心养性的道德修养方法进行猛烈批判,认为我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偏重于私德而缺乏公德,注重的只是一私人为一私人的事,而西方的思想道德观念更重视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他认为,应该把私德和公德有机地结合起来,据此塑造新国民,建立新国家。

在我国近代重新诠释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潮流中,我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章太炎,是走在最前列、最典型的代表。孙中山、章太炎对孔孟的“仁学”思想给予了新的解释,强调要发扬救世之仁、救国之仁。他们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加进中国传统的“仁德”思想中,对传统的“仁德”观念进行了扬弃式的继承。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为旗帜,猛烈批判封建旧道德,提出“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认为要革封建道德的命,首先必须打倒孔圣人的权威,提倡“民权主义”,使人民享 受平等和自由的幸福;提倡“民族主义”,反抗异族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为国家争自由;提倡“民生主义”,要求经济平等、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发展国家资本,实行博爱,图谋民众之幸福。

孙中山深刻地认识到,“大凡一个国家所以能够强盛的原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武力的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扬,便能成功”,非常强调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和智能”。他认为,因为我们民族的道德高尚,故国家虽亡,民族还能够存在,并且有力量能够同化外来民族。要复兴中华民族的地位,穷本极源,“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他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不是为封建制度所专有的,应该对之加以改进,作出新解释,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他提倡确立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新道德,认为“无道德便不能革命,人人不具有好人格便不能造成一个好国家”;革命党人要具备知耻、重厚、耿介、必信,不求做大官、只想做大事等好的品质。

更为可贵的是,孙中山还对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改造,并赋予了其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内容,使之成为“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作为中华民国的核心价值观,以期恢复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同时,他还提出,中华民族“固有的智能”,即人生对于国家的观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应该恢复起来”。他认为,中国政治落后是因为受外国的政治经济压迫,而推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中国人不讲修身,告诫国人要注意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民国廿三年(1934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确立了“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的地位,并解释为:“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楚楚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在抗日战争时期,又把“礼义廉耻”的解释改为:“礼是严严整整的纪律,义是慷慷慨慨的牺牲,廉是实实在在的节约,耻是轰轰烈烈的奋斗”。“四维”和“八德”,即“礼义廉耻”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被列为“新生活”运动所倡导的国民道德的两大主题。

孙中山提出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作为中华民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了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的积极意义,为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中的优秀价值元素,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孙中山提出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核心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和封建主义专制政治统治的实质,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辨析和彻底的批判,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简单化的,甚至最终还出现了对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沿袭和妥协。同时,尽管孙中山也力图把我国传统核心价值 观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时代潮流,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的局限性和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械理解,尤其是没有与当时最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时代潮流结合起来,因而不可能站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制高点,最终归于失败。

三 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经过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宣传、改良和革命的洗礼,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的“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并逐步发展成为反对封建孔教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的全面冲击封建主义文化的潮流。五四时期,我国一些激进思想家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鲜明口号。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学习西方新思想,批判封建旧道德,体现了历史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全面否定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倾向。这是我们今天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冷静分析、辩证对待的。

在革命到来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剧烈变化,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社会先进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道德精神,必然强烈地冲击和涤荡一切落后的、腐朽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道德精神,给社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在革命过后,对旧有文化遗产、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精神再作重新清理、调整和提升,也是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需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古代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思想,确立了“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古为今用”的方针,正确地解决了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论问题。

毛泽东同志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如果按照这个方针和方法坚持去做的话,那么到今天,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工作,也许会有一个很了不起的景象。但遗憾的是,建国后一段时期,由于存在着来自“左”的和右的思想影响,从而使我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挖掘和整理工作,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对我国传统文化批判的多、继承的少,一概而论的多、具体分析的少,否定的多、肯定的少。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甚至把我国整个传统文化都看作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社会秩序的旧思想旧道德,曾一度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全 盘否定”的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地对待我国传统文化问题,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重新认识和评价,其符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文化精神和优秀价值元素,逐步得到了肯定、发掘和弘扬。

“仁义礼智信”这五个价值理念,是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在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中,“一以贯之”地起着价值导向和道德规范作用,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

“仁”,可以表述为对人类的内在关怀、尊重与热爱,是万物共生的根基; “义”,可以表述为超越自我,面向现实世界的正义,是人间正道的准则; “礼”,是处理人伦关系与现实秩序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智”,是认识世界和处理人际矛盾的理性原则,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信”,是保证人类自由交往活动的道德责任和精神纽带,是立身兴国的根本。因此,“仁义礼智信”是我国传统价值观中五个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和五种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其价值内涵都带有很强的价值引导力、道德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可以对其它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行规定、限制和补充。其它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诸如勇、忠、孝、公等,多是单向性的,各自表达一种价值取向和具体品质,规范一种单纯的行为,能够为它们找到一种相反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品质,或单纯行为,如勇对应怯,忠对应贰,孝对应屑,公对应私,等等。要正确判断这些单向性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价值内涵,常常需要得到“仁义礼智信”的支撑,如“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离开了“仁义礼智信”,就很难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其它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价值内涵,也很难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由此也进一步可见,“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

在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仁义礼智信”始终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之根本,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我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推动着我国传统社会思想道德的教化与进步,提升着我国传统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这五个核心价值理念,对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路向,锤炼民族性格,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历史作用。其中,“仁”与“义”,在“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价值理念中,又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第一层面,尤其具有核心作用。

正是由于“仁义礼智信”,尤其是“仁义”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力量、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才得以长存不亡,衰而复兴,在多灾多难中始终奋进不止。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民族性内容,从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和人类文明的发 展趋势出发,把历史与时代、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新诠释,建构既与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相传承、为中华儿女所普遍认同和遵循、高度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又与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相一致、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承接的核心价值观。

四 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态度

批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从微观上讲,涉及如何看待我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一些具体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问题。例如,除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外,还有“智仁勇”(天下通行的美德)、“忠孝廉耻”、“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具体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从宏观上讲,涉及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问题,这是自近代以来我国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因此,批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既离不开对我国传统价值观中一些具体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具体分析,更离不开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宏观分析。

思想、道德和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存在,是以不同民族、国家和区域来分布的。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由于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等的不同,因而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从而也就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例如,日本人崇尚“武士道”,印度人有着根深蒂固的种姓意识,西方人爱说“自由”、“民主”、“平等”、“博爱”,阿拉伯人则严格遵守伊斯兰教义,如此等等。这种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是民族识别和自识的重要标志。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正是以不同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区别开来,其中尤以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标志。人类文明与世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要以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精神作为载体和基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与道德财富的积淀、发展和进步,与各民族、各国家和各地区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是该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与历史发展中积淀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核心价值观,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在如何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问题上,不仅中国存在许多争议,而且在世界上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例如,二十世纪世界两大著名的文化学(史)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和塞缪尔·亨廷顿,都把目光聚焦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上。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从“文化形态史观”的角度,认为中华文明的复兴,是21世纪世界文明未来发展的走向和世界和平、繁荣的希望。他说:“西方目前的优势很有可能被一种混和而统一的文化所取代,那么西方文化的活力就很有可能与中国的稳定性恰当地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因而,汤因比主张一种“中华文明优越论”。汤因比预言:“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结合,将是人类最美好和永恒的文化。”“人类要想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必须要到中国的孔子思想和大乘佛法中汲取智慧。”“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中国人的世纪。”汤因比认为,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是人类未来最美好和永恒的新文化。

塞缪尔·亨廷顿则从“文明冲突论”的角度,把中国的儒教文明同伊斯兰文明一道,列为21世纪对西方文明构成最严重挑战的两种文明,认为在21世纪,将会发生一场以“一个文明的核心国家(美国)干预另一个文明的核心国家(中国)与该文明成员国之间的争端”为起因的全球战争,主张一种“中华文明威胁论”。1996年,亨廷顿出版了《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亨廷顿明明显地将儒家文明列为未来文明冲突中最可能“惹麻烦”的文明,言明中国文明将对世界构成挑战。

马克思曾说: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正是我们今天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和评估这种“条件”,如何在批判、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是我们首先碰到并需要正确面对的问题。“五四”时期,曾有人提出过“全盘西化”的主张。解放后,也曾出现过一种否定一切传统文化的倾向,曾出现过一股“蓝色文明”的思潮,它们都以极端的态度来否定这种“条件”的价值,表现出一种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或者,还有这样一种态度,认为凡是祖先承传下来的东西,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或完善无缺的“国粹”,因而应该原封不动地予以“复兴”,表现出一种国粹主义、复兴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断绝了历史与传统的联系,主要是指对一个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予以全盘否定,其中,尤其是对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全盘否定,把传统与今天截然对立起来,否定历史的承传性。国粹主义、复兴主义则主张全面复古,主张全面恢复一个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精 神和传统文化,认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问题、道德问题和文化问题,都是否定和丢失民族传统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结果。显然,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国粹主义、复兴主义,都是以一种极端的态度对待一个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不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的、应有的态度。

同时,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最进步的社会制度,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该是人类社会最进步的核心价值观,是顺应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核心价值观。今天,我们不仅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来看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而且应该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和相互激荡的过程中来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积极进行价值创新,做到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承接。

因此,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我们必须进行这样的“处理”,即真正做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说的:“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又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风格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大势。

这种“处理”,有两重含义:一是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深厚价值资源的基础之上;二是使批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成为自觉地克服和剔除封建糟柏,积极地汲取人类文明、世界文化尤其是各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有益成果的过程。

前者是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必要条件;后者则是保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代表世界先进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前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它与封建的核心价值观在性质上是根本对立的,但这并不排斥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它与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历史趋势,是根本一致的,需要我们积极地汲取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发展所获得的一切有益成果。

也就是说,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批判、继承、创新、弘扬和发展,既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也不是不加分析的全盘否定,而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适应历史时代的变迁、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做到“古为今用”。具体地说,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有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一)正确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农为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一种与自然经济社会相适应、与专制政治相协调、以天道神意为核心的一元化价值观念体系,与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现代价值观念体系,有本质区别。现代价值观念,是一种以工为本、商品交换的市场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社会相适应、与民主政治相协调、以崇尚理性与尊重个性为核心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价值观念体系。“仁义礼智信”作为封建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是同“三纲”紧密相联的,是受“三纲”制约,并从属于“三纲”的。因此,在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社会秩序服务的,其精神实质包含了大量过时的、落后的、腐朽的封建糟粕。例如,传统核心价值观讲的“仁”,是受封建宗法等级所限制的亲爱之情;“义”,是以封建国家利益为核心的价值准则;“礼”,是直接反映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智”,是封建道德观念的确立;“信”,是对等级社会的社会职责和道德义务的忠诚、践行。所有这些,我们在分析“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核心价值观时,必须具有清醒的认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中又确实包含着人类文明价值观念中许多一般性、共同性、普适性的有益成分,反映了人类价值认识中的许多价值共识。这些内容,构成“仁义礼智信”的精华,其中的合理因素,可供我们今天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以时代精神予以改造,从而使之成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价值资源。

(二)科学对待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发展中共通的有益成果。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进步的动力。多样的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长期共存,在相互激荡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交锋中相互融合,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例如,在价值观念和道德精神的发展史上,西方文化和我国文化就有很大的不同。以对人的德性价值认识为例。西方文化认为,培养人的德性,就是使人成为一个肉体与心灵和谐统一的道德上完善的人,古希腊柏拉图提出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大德”。在《欧洲伦理生活史》一书中,英国学者莱基将人的德性分为严肃的德性,如庄敬、虔诚、贞操、刚正等;壮烈的德性,如勇敢、牺牲、忠烈、义侠、坚毅等;温和的德性,如仁慈、谦虚、礼貌、宽和等;实用的德性,如勤劳、节俭、信用、坚韧、谦和等等,其德性认识的价值前提,是人与人的平等,是一种公民品德的传统,以个体为本,强调个体的内在品质,与民主和法治社会相适应。我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强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提出“仁义礼智信”、“智仁勇”(天下通行的美德)、“忠孝廉耻”、“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德性规范,其德性认识的价值前提,是人与人的等级,是一种臣民品德的传统,以社会为本,强调个体的外在规范,与专制和人治社会相适应。此外,西方价值观念中的一些概念,含义比较明确,人们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博爱”等等,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中的一些概念,含义则比较模糊和多义,人们一时难以理解其内涵。这种差别,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及其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 进步的作用,具有很大不同,需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三)科学区别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原义、他义和今义。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已经绵延二千多年,其内容、结构和功能屡有变化,可以说,在不同时代都有所不同。尽管对“仁义礼智信”的理解都遵循大体一致的理论框架,有着相似的思维方法和相同的问题意识,在根本的理论根源上彼此认同,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难免发生变异。

因此,我们今天要研究、评估、改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要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就要进行谨慎而细致的辨别真伪的工作,要明确原来意义上的“仁义礼智信”的涵义是什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异?如何用当代的视野去观照“仁义礼智信”的时代涵义?也就是要辨析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原义、他义和今义。

所谓原义,是指由孔孟确立、由董仲舒完善的、体现在原始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仁义礼智信”的基本理论形态和思想内涵;

所谓他义,是指“仁义礼智信”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对原义的修正和趋附,在思想、政治和社会诸层面发生的不同于原义,产生了变异的理论形态和思想内涵;

所谓今义,是指以今天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视角,观照“仁义礼智信”的“原义”和“他义”,并从时代的需要和实践出发,把历史与时代、民族与世界连接起来,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

从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规律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多方面汲取养料,其基本途经主要包括:

一、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变“古为今用”;

二、大胆地吸收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一切有益成果,变“洋为中用”;

为什么弘扬核心价值观 篇6

一、家风家教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

家风家教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对社会传播道德理念。而家风和家教正是以自上而下的原则来传承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化。家连接着个人,集体,社会,其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学家朱熹曾打比方:家亦是“大政”,一国有公家之政、私家之政,家教就是私家之政;而《大学》里也有提到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又如“书香门第、簪缨世家”等对家风家教的核心概括[1]。古往今来,我们民族的先辈都重视家风教育,重视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由此可见家庭教养,是人获得公共社会道德品质的基础。

家风家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家风家教通过日常生活而世代相传,它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式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灵魂,它从根本上反映着人民的诉求,满足着人民的需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从家风家教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教作为微观载体,从精神层面深入浅出真实地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我党历届领导人均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文化实际相结合的《党章》来引领中国共产党前行,它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家教和家风,在党的成长道路上也正是有这一家风家教才能教导出无数的先进代表、先进力量,共产党人也才能一直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2]。

二、传承家风家教重要举措

新时期,随着家庭教育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传统教育方式的不断转变,用家风家教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因而,培育和弘扬家风家教,是一项重大的社会课题。

(一)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传承社会风尚的基本载体。家庭教育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成人先要端正良好的教育态度,率先垂范,增强德育的自觉性;其次要重视教育内容,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但受教育者的自我约束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恰当的引导受教育者的辨识能力,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摇篮。

(二)注重挖掘和转变优秀传统思想文化

家风家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期我们应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转变,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避免造成传统文化的流失。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诗书传家、勤俭持家、忠孝传家的优良传统。例如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通过家书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我们在挖掘和转变传统文化时,也能在教育教学将国学经典中的“仁爱”、“诚信”、“孝悌”、“礼让”等优秀文化传统延伸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含义中去,使传统家风家教文化具有时代的特色。

(三)注重拓展传统文化方式的传播

每个家庭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教育后代,因此家风家教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家风家教在文化传播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同时我们应注意拓展多元化的传播途径。通过网络渠道来进行宣传,比如通过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方式来进行传播。当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制度、政策、法律来传承文化传统。

(四)合理的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不断发扬光大,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家风家教在文化传承与道德教育、人格培养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家风家教的传承方式有很多种,传承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来传承,同时也做好家风家教资源的不断创新,如将传统家教家风中的“仁”、“信”、“善”等优秀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变,延伸为对他人的仁爱、诚信、友善。只有合理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家风家教才能更好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结语

优良的家风家教源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而它也为我国传统美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家风家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绝佳契合点,是引领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家风家教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用家风家教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

摘要:家风家教是家庭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对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的展现。优良的家风家教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成果相承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吻合。

关键词:家风家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郭玉琼,王方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家风建设[J].梧州学院学报,2015,14(2):66-69.

[2]刘江.从家风到企风的相融共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当代矿工,2016,21(5):46-49.

为什么弘扬核心价值观 篇7

关键词:民族精神;高职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11-01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种优秀的历史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大众心理的积淀,文明进步的内驱力,表现形式多样,亦有丰厚的思想渊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不再是单纯的科技的竞争,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部分,是精神层面的竞争,意义重大。我党始终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价值观的塑造。党的十八大更是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写进大会报告。并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正体现出了当代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应有的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园地,高职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各个领域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能否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加强价值观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是一项全民性的体系工程,但不同群体的角色和责任在社会中存在着差异。把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对象,这是由青年发展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地位决定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最容易感受也往往是最先感受这种发展变化的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态度和作用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1.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领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弘扬民族精神,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具体的实践工作。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感召当代大学生。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会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领导人民顺利完成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全面结合“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只有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才能使其真正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上一篇:监狱安保表态发言下一篇:期中考试之后_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