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规划思路

2022-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旅游业发展规划思路

昆明市乡村旅游业创新发展思路

摘要:近年来昆明市乡村旅游业逐渐陷入了具有“三化”(老龄化、同质化和初级化)和“三性”(相似稳定性、主体分散性、产业要素约束性)特征的“双三”发展瓶颈期,极大地制约了昆明市乡村旅游经济与社会功能的发挥,亟需通过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予以解决。

关键词:乡村旅游 瓶颈 创新 昆明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是破解“三农”问题、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各地旅游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领域。昆明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上世纪80年代旅游业就开始起步,90年代以后昆明市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部分地区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昆明市乡村旅游业逐渐陷入了具有“三化”(老龄化、同质化和初级化)和“三性”(相似稳定性、主体分散性、产业要素约束性)特征的“双三”发展瓶颈期,极大地制约了昆明市乡村旅游经济与社会功能的发挥,亟需通过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予以解决。

一、昆明市乡村旅游业面临的瓶颈

(一)旅游产品老龄化

根据巴特勒的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昆明市乡村旅游业早年开发出的产品已经逐渐步入停滞期或衰落期。从总体上看,昆明市乡村旅游产品的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以昆明市团结镇为例,1998年,依托建设昆明大旅游的战略部署,在昆明市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精心规划和指导下,团结镇农家乐旅游蓬勃发展,先后辟建了滑草场、豹子箐、大河果园等旅游项目,这些项目由于起步较早特色鲜明,短期内迅速成为昆明市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云南旅游发展的亮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然而在其后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这些旅游景点一直未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原有产品的老龄化特征十分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景区效益徘徊不前。

(二)旅游产品同质化

旅游产品同质化也是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之一就是产品具有特殊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生命力就是吸引力也是竞争力。但昆明市乡村旅游的区域特色越来越被淡化,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不同地区推出的乡村旅游产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基本雷同,缺乏特色。从形式上来看,昆明市不同地区乡村旅游基本上表现为农家娱乐、果田园采摘观光、民俗民居体验、森林湖泊康体休闲等几种有限的形式;每一种旅游形式从内容上看也基本相似,以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盘龙区双龙乡遍地开花的农家乐为例,现阶段其消费内容一般都表现为棋牌、麻将类简易娱乐活动和以品尝花椒鸡为代表的饮食消费,双龙乡如能充分发挥其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示范作用,淡化同质复制,丰富业态内涵、提升旅游品质、强化生态关切,将能打造出一批适合本区域的新颖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

(三)旅游产品初级化

一般而言,乡村旅游产品的层次越高,满足需求等级也就越高;游客的旅游动机越强烈,停留时间和综合消费水平也相对较高,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可以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旅游经济学理论根据层次的不同通常把乡村旅游产品分为层次较低的旅游观光产品、中级层次的旅游体验产品和处于高级层次的旅游认知产品。依据旅游产品层级理论进行分类,昆明市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处于较低层次。例如昆明市西山区猫猫菁,该景区位于具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誉的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的西山旅游景区内,资源禀赋丰裕,区位条件优越,完全可以打造成高品质,高层次,无可复制及取代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但该景区至今还停留在“农家乐”的初级层次上,只发挥了乡村餐馆的功能,供给游客的只有棋牌麻将和农家餐饮,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内容受到极大限制。

二、昆明市乡村旅游困境成因

(一)乡村旅游资源的相似性

由于自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昆明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田园景观、农村面貌差异甚小,加之不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农村的生产方式相差不大,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基本相同,民间习俗保存大致相似,由此导致乡村旅游资源的区域相似性。旅游资源的相似性是造成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基本原因。如晋宁核桃园彝族乡和安宁莫南德彝族乡虽相隔甚远,却在乡村、乡风、乡俗,乡土、乡景、乡习上都有极大的相似性,语言服饰虽沿袭数代,也几乎完全一样,没有差异性的景点很难符合重游者求新求异的审美需求。

(二)旅游开发主体的分散性

昆明市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以独立农户(“农家乐”业主)为主,集体经济(负责经营某些基于集体土地的休闲娱乐项目)和外来企业(部分旅游项目的租赁经营)为补充,开发主体比较分散。例如安宁沿川农家乐的就有上千户,但多是自办自管的“夫妻型”﹑“家庭型”店。由于开发过于分散,出现服务难以到位,促销难以及时,必要硬件设施难以完善,服务和接待能力难以估计等系列制约因素,而这些占据多数的独立组成的个体农户,资金规模较小,缺乏升级改造所需的资本,缺乏经营管理的较高技能,产品营销渠道狭隘和市场开拓能力较低,缺乏产品创新的基础。

(三)旅游产业要素的约束性

现阶段,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十分严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尚未具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属于优良旅游资源的森林、水域的旅游利用受到诸多限制,加之乡村地区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增加了旅游开发成本,旅游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加之其他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导致乡村旅游项目在招商、落地和运营过程中出现很多困难,令不少外地大型企业望而却步。例如东川区红土地的大地景观被一些艺术文化精英发掘为摄影家乐园后,游客量逐年增加,市场反应却延迟,当地乡村旅游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偶尔被个别企业作为投机对象,根本无法起到带动红土地乡村旅游产品升级、业态创新、提升发展的作用。

三、昆明市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1、城乡统筹,农旅互动。抓住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构建“三农”支撑旅游、旅游提升“三农”的良性互动格局。

2、一县一题,差异发展。依托各县(区)农业基础、特产美食与文化景观,确立各具特色的主题(如寻甸草山畜牧游、石林撒尼村寨游),实现差异竞争、协调共进。

3、依托“三农”,强本固基。通过现代新农民、农村、农业建设,培育特色创意农业、文化生态村寨,为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奠定基础。

4、业态创新、产品升级。加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研究与引导,制定乡村酒店、营地、会所等新业态的建设与认证标准,丰富特色体验项目和参与性活动,完善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

5、引进企业,借势转型。利用农业龙头企业、旅游企业集团和相关企业的力量,通过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娱乐项目,实现乡村旅游业的转型。

6、先行先试,政策突破。借助云南省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机遇,集思广益,鼓励创新,积极探索,开展试点,努力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土地供给、中介服务、能力建设等问题。

(二)主要对策

1、加强农民创新和创业能力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农业、旅游发展,通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乡村旅游协会组织师资力量,加大农民创新、服务、经营、管理的培训,提高创新、创意和创业能力,夯实乡村旅游产品推陈出新的基础。

2、探索旅游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特色种养园区、乡村酒店和营地、乡村娱乐项目等领域的试点,探索乡村旅游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壮大乡村旅游开发主体的力量,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培育特色村镇和创意农业。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建设、申报省级旅游特色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镇)来推进村寨的景观化、特色化、旅游化,并借鉴北京、成都、杭州等地的成功经验,以磨南德、核桃园、苏撒坡等地为试点,促进创意农业逐步壮大。

4、依托龙头企业与农业园区推进业态创新。充分利用晨农、金江、斗南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和优势,发挥以石林台创园、安宁现代农业示范园、宜良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为代表的农业园区的作用,拓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

5、推进土地流转和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改革。加强对基于休闲旅游功能的乡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调研和探索,选取西山猫猫箐、团结龙潭、晋宁核桃园等地进行试点,在遵守国家法规、保证村民利益的前提下稳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改革。

6、引进大型企业开发新型乡村旅游项目。总结北大营、星河温泉等旅游项目的经验,通过招商选资,引进有实力、负责任的大型企业介入休闲、娱乐、度假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促进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和产品的体系化。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时,昆明市应正确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困境及其根源,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加强理论研究,开展试点示范,推进资源依托、开发主体、制度安排等领域的创新,精心打造突出昆明浓郁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业。

参考文献:

①熊凯. 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3):70-73.

〔本文系昆明市旅游局项目“昆明市乡村旅游规划”(昆明市旅游局委托)阶段性成果〕

(郑燕,1974年生,贵州贵阳人,昆明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旅游美学及文化)

作者:郑燕

第2篇:略论我国草原旅游业和谐发展的思路

[摘 要] 本文基于科学发展观,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草原旅游具有夏凉冬雪的气候环境、魅力四射的自然景观、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等资源优势,探讨了发展草原旅游的多重现实价值,并提出了推进我国草原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草原旅游;和谐发展

[

[作者简介] 李 远,重庆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战略、旅游规划;

李安云,重庆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

应晓跃,重庆科技学院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成本会计。(重庆 40004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决定为我国在现阶段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那么,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呢?本文以我国草原旅游开发为例,通过分析我国草原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的价值,探讨我国草原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意义和发展策略等问题,以期对蓬勃发展的我国旅游业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撑作用。

一、草原旅游的概念及内容

草原旅游是指在草原背景下的旅游。草原旅游从供给者角度来说,是指利用草原独特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积淀和相关的游乐设备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全方位服务。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草原旅游是以体验草原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和进行以草原为依托的各种活动为目的的旅游经历。草原旅游包括基本层次、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三个层次的内容:基本层次是草原观光,包括草原观景和草原畜牧业观光;提高层次是在草原上进行的娱乐、消遣活动,包括各种草原康乐体育活动;专门层次是利用草原优美的自然风光、适宜的气候、繁多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开展的疗养、会议、科学考察、商务活动、购物、美食等方面的旅游活动。

二、我国草原旅游资源特色

中国草原广泛分布于东北的西部、内蒙古、西北荒漠地区的山地和青藏高原一带,横亘于北纬30~50°之间,从行政区来看,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河北、山西和四川12个省区,总面积为35.7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为30亿亩。此外,南方各省有草山草坡10亿亩,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沿海滩涂有草地2亿亩,其他农区亦有一些面积不大且分散的草地。我国草地类型几乎涵盖了世界上主要的草地类型,从热带亚热带草地、温带不同类型草原到高寒草地等,有草甸、有草原、有荒漠。各种不同类型的草地,由不同的植物组成,表现不同的结构,呈现不同的景观,多样性十分丰富,并以其辽阔、美丽、多彩而为人们所称赞。正因为如此,草原对人们有巨大的吸引力。我国草原以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独特的气候、植被、生态系统特征以及社会、人文背景,初步具备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

1.夏凉冬雪的气候环境。我国草原大部分分布在中温带至寒温带之间,夏季温度较之周围地区,特别是周边城市,一般低8-15℃,在我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的气候背景下,总体上属于凉爽的地区。冬季低温期则随纬度与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但普遍有1~5个月的积雪期。凉爽宜人的夏季气候是发展暑期避暑度假产品的天然资源基础,冬季稳定的积雪期使其具备开展冬季冰雪景观观光和冰雪娱乐、健身项目的资源条件,具备满足需求旺盛的周末度假、暑期避暑和冬季玩雪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需要的可能。

2.魅力四射的自然景观。开阔平坦的地表、茫茫的草地、遍地的鲜花、名贵的中药材、“蘑菇圈”、“天鹅湖”以及高山牧场、长于奔跑的黄羊、鸣声嘹亮的百灵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千古绝唱,成为草原自然景观最好的金字招牌,具有得天独厚的观赏价值。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农区的人们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我国草原分布的地区,基本上是兄弟民族聚居的地区,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受现代文明的影响相对较小,使得当地传统民风、民俗得以原汁原味的保留。他们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历史文化都各具特色,这些对观光旅游者来说都有极大的吸引力。例如,内蒙古草原是蒙古族聚居的地方,蒙古包、蒙古族美食、那达慕等都会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

三、草原旅游开发的价值

1.有利于科学合理的利用草地资源。旅游与环境相互依存、互相促进。草原旅游首先要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环境空间,要使这里的水、草、动物、人在一个和谐的空间里共存,这本身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良好促进。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草原生态旅游开发,能使草地资源与旅游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同时,草原生态旅游活动还是一种全民环境教育,在旅游中,人们对自己生存的空间会有更深切的感受,体会出人与自然环境的一体化。在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人、地关系系统协调发展的草原旅游对于正确引导人们的旅游观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改变我国度假旅游产品单一的现状,有益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夏季普遍高温,迫切需要一批适合人们需求的避暑度假旅游产品。我国草原不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观光功能,还因为其大部分处于远离污染源的高原、山区,空气清新,有益于人体健康;并且因为其海拔相对较高,夏季温度较之周围地区,特别是周边城市要凉爽很多,同时景观开阔、地表相对平坦的大面积草场也会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在“回归自然”的旅游生态观念正日渐盛行的今天,草原提供了有益于旅游者身心健康的新去处。

3.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草原多集中分布于边远的地区,农牧业生产水平普遍偏低,经济条件差,通过开展草地旅游活动,既发挥了草地资源的生态、社会效益,又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传统草业中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相互矛盾的难题。目前,在我国一些国有林场、苗圃和其他林业企事业单位因积极地开发森林旅游业而摆脱了困境、走上富裕之路的例子还为数不少,他们为我国草原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了积极的例证。因此,发展我国草原旅游产业,是实现草地三大效益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是探索我国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的一条新路子,是发挥草原价值的新发展。

四、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和推进我国草原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要求,这既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我国草原旅游发展战略抉择的指导思想与根本原则。当前,在我国草原旅游发展上必须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正确地认识到旅游业在草地资源综合利用中的作用和地位,把草地旅游业当作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旅游业在促进草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确保“三大效益”方面具有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相关地区必须下决心加快培育草地旅游产业,使其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草原所在区域的各级政府应该正确地认识到旅游业在草地资源综合利用中的作用和地位,把草地旅游业当作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2.要辩证分析我国草原在资源、区位、市场、开发条件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科学论证,不能不分条件一齐上旅游项目。内蒙古牧区旅游开发的经验表明,不是所有的草原区域都能成为旅游景区、景点。所谓的塞外草原风光其实只是内蒙古草原中水草条件好、旅游交通便利的部分地区。我国草原分布很广,各地地形地貌、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差别都很大,面临的市场各不相同。适合旅游开发的地区必须要有丰富的草地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依托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目前,北京周边的坝上、围场和重庆仙女山草原旅游的兴旺,就完全符合这些条件。因此,我国草原旅游开发不能遍地开花,不分条件一齐上旅游项目。只有辩证地看待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才能取得旅游业的大发展。

3.保护生态环境,注意生态安全,开展生态旅游。我国草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如果开发利用不善,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引起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石漠化。因此,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必须把保护环境和保证生态安全放在首位,在退耕还林还草方针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生态产业为基础,着力培育旅游主导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陈佐忠.略论我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四川草原,2004,(2).

[2]孙钢.新世纪中国旅游区域旅游发展大思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钟林生,牛亚菲,刘家明,等.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2).

[责任编辑:陈 瑾]

作者:李 远 李安云 应晓跃

第3篇:红色旅游发展新思路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红色旅游持续火热。但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刚刚起步,可以进一步完善。现今,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红色旅游”已成为大势所趋。该文在新经济形式下,分析今后红色旅游发展的方向,提出红色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红色旅游;发展;新思路

1 红色旅游发展态势

红色旅游是在2004年底正式提出的、以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历史纪念地为资源依托的旅游。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随着《三期规划纲要》和 “十三五”规划发展,红色旅游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了红色旅游的戰略地位,红博会的召开更是为红色旅游的发展起了示范作用。红色旅游发展势态良好,增长势头强劲。

新常态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旅游成为当下旅游业的关键词。 “互联网+红色旅游”成为当前红色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移动端的火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旅游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移动端的使用已经成为消费者预订旅游产品的重要渠道。随着智能终端、移动网络的高度发展,传统旅游行业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融合速度加快,眼球经济的到来,用户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随时把握最新的旅游资讯、旅游攻略、景点,实时查机票、酒店等服务。

2 现行红色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1)红色旅游在侧重思想教育的同时缺少对老区经济发展的带动

目前国内红色旅游景区消费结构单一,消费人群消费能力较低,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红色旅游景区大多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所以青少年,中老年是游客中的主要组成成分。而且多数是团队旅游,停留时间短,消费不高,因而收入也不高。因此红色旅游对景区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较差。

2)红色旅游缺乏整合,资源散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各地区对于旅游产品实施地方保护政策。由于政策阻碍导致很多旅游资源缺乏整合,资源不成系统,难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3)红色旅游开发宣传营销等缺乏科学性,教育性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不能失去红色旅游的底色”。现如今红色旅游由于开发的不合理过于经济化,导游品质较低,游客游览走马观花等问题使其逐渐失去了本该有的意义。

4)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红色旅游资源中蕴含着极大的教育功能,如果导游员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将红色旅游之中蕴含的文化传递给大众,那就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发展。现今,专门从事红色旅游的人员较少,素质不高,对红色旅游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劣势。

3 红色旅游发展新思路

针对以上现今红色旅游缺少教育宣传功能、缺少对老区经济的带动、红色旅游资源缺乏整合等特点,本文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提出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1)红色旅游VR体验

红色旅游VR体验使用新技术传播红色文化,更符合时代特征,也展示了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这样的时代元素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模拟体验方式无疑易于人接受和学习。打造这一技术业务,也体现了“互联网+红色旅游”时代的特点。

2)红色旅游私人定制

现今,定制旅游作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形式,成为新时期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将红色旅游定制化也更能体现出旅游者的主体地位,满足主体需求。定制师对青少年这样的群体会通过提供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的红色旅游体验,比如红色主题书籍、录像带等项目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针对中老年这样喜欢怀旧的群体来说,会提供红色影视情景再现这一类的服务,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鸣。

3)红色旅游导游自选服务

红色旅游不同于传统的旅游方式,它既是革命精神的实践之旅,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契机。推出导游自选服务,是由于红色旅游中蕴含厚重的红色文化,传统的观光旅游方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也不能发挥红色旅游景区的教育功能。推介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的导游,将其整理发布到相关网站上。同时,根据不同旅游群体对红色旅游的不同需求,公开注册的导游信息,并在网站上开设导游和游客的交流模块,游客可以对导游的专长以及带团信息一览无余,这样就可以挑选可以满足自身旅游需求的导游,有效地提高了游玩的质量,更通过导游和游客的交流,起到提升导游形象,拉近导游和游客心理距离的作用。

4)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现今红色旅游的体验者对红色文化并没有十分深刻的认识。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建立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教育对象以青少年和企业员工为主,加强宣传,自愿报名,和高校、旅行社取得合作,让旅游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旅行社的骨干人员担任教员,这样,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还拉近了旅游者、学校、旅行社之间的关系,扩大了传播红色文化的阵营。

作者:张璐

第4篇:全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思路解读

作者:时间:2010-06-07来源:

6月1日,全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会议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部署。与会代表认为,未来五年,中国旅游业将进入战略机遇期,“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旅游业发展任务和目标必须适应新形势挑战。

规划编制前提

准确判断“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环境

“制定阶段性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必须要找准起点,预测终点,把握重点,突出特点。”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说,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提是,必须对中国旅游业的基础和发展环境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十二五”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环境怎么判断?国家旅游局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将其概括为三句话:“旅游业处于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国内旅游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中国旅游业进入发展最好的时期”。

与会代表分析,主要依据有:

一是旅游业进入大众化、多元化时代,旅游成为刚性需求。“十二五”时期,居民消费方式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旅游业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受益行业。

二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对旅游业产生极大的拉动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将成为一项长期政策,将持续拓展旅游消费能力,同时,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大幅度改善,将有利于各地发挥优势、协调发展。

三是一系列国家战略与区域政策为旅游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国务院41号文件,旅游法的研究制定,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北部湾,山东黄河三角洲、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鄱阳湖生态区等区域旅游政策,支持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都将旅游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

四是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必将催生旅游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的重大变革,为旅游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未来5年,我国旅游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因此,‘十二五’规划编制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王志发说。

重点解决五大问题确定“十二五”任务目标

会议分析,“十二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主要面临五大问题:一是发展方式粗放。主要表现为开发建设水平落后,资源综合利用

效率低,经济效益不显著。二是产品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总量不足,旅游供给水平和不断壮大的旅游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三是产业结构失调。主要表现为产品种类单一,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比例不相匹配等。四是管理体制不顺。行政权力在产业政策、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方面交叉作用,互相掣肘,制约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五是保障体系欠缺。旅游理论体系、旅游法制体系、旅游标准体系、旅游政策体系、旅游人才体系,特别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王志发表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培育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总体定位”、“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坚持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提升产业地位,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满足市场需求应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王志发进一步解释道:

“提升产业地位,就是旅游部门要真正起到参谋助手作用,推动各级政府把41号文件提出的‘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纳入政府的‘十二五’发展战略和规划,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从单纯追求产业规模转向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变只讲速度为‘好’字优先,变主要关注产品建设为关注旅游要素、产业体系的培育,变单一的旅游资源开发为开发和保护相结

合,实现可持续开发。

“创新体制机制,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探讨旅游综合改革、专项改革和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等新路子,从一般性的要素建设转向管理制度的建设,解决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机制。

“满足市场需求,就是要在旅游业爆发式增长情况下,适应市场需求,增加旅游产品供给总量,完善产品结构,弥补短缺缺口。”

就总体构想和框架思路征求意见

确保规划编制质量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就《全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讨论。

根据方案,“十二五”规划编制总体构想与框架思路是:将形成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分别为规划纲要、区域规划、要素规划和地方规划。

———“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是围绕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进行具体和深化,同时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和衔接,形成指导未来5年旅游业发展的纲要文本。

———“十二五”区域规划。以国家确立的重点区域旅游业为对象编制的规划,目前正在组织编制的区域旅游规划有“粤港澳旅游区发展规划”、“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旅游产业专项规划”、“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

———“十二五”产业要素规划。以旅游业发展特定要素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如旅游人才规划和旅游公共服务规划等。

———“十二五”地方规划。地方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全国总体规划的重要基础和“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

为确保规划编制质量,会议要求各地在编制规划时,要突出战略性和可操作性,与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衔接,要提炼出纳入总体规划的旅游业发展内容和重大任务,要与国家已经确定的重大区域战略或区域规划相衔接,要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同时,要提高规划编制的开放度,扩大社会参与,要采取适当的竞争机制,择优选择规划编制的承担单位。

第5篇:旅游局发展思路

潘集区旅游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之路,坚持“生态立区,旅游兴区、文化强区”发展战略,建好“五彩淮南,精彩潘集”。抓住机遇,加大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合理布局和配置旅游生产力要素。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加速培育大型骨干旅游企业,促进旅游关联产业全方位、大跨度、跳跃式发展,逐步实现我区旅游产业质的飞跃。

二、总体构想

1、重点打造以泥河后湖生态观光园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品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开发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和户外拓展活动区,主要设置八大功能区:综合服务区、垂钓中心、果蔬采摘区、农产品展示区、花卉苗木区、生态公园、水上乐园、儿童乐园。

2、以潘集草原人家生态酒店为中心,主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住宿接待酒店、特色餐饮区、特色休闲购物区、旅游标识体系、沿淮河风光带。

3、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区,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为平台,以贺疃乡重点,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主要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4、红色旅游区,主要依托凤台抗日英雄政府纪念园,开发红色和民俗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凤台抗日英雄纪念园展示馆,挖掘整理革命历史资料,走红军路,用红军餐。

5、民俗和宗教旅游,主要依托清风岭庙。结合当地传说、挖掘清风岭起源、

历史、民俗等文化,打造开发出相应的旅游产品。

三、项目建设

1、泥河后湖生态酒店

占地面积8000m2,按照泥河采煤深陷区后湖整体开发规划,主要建设内容有新建宾馆、饮食、娱乐、购物等设施及绿化、亮化、排污等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

2、后湖旅游综合开发

项目规划面积5000亩,主要建设儿童乐园、水上公园、体育主体乐园、生态体验区、户外拓展区、公园道路,绿化等附属设施,总投资10000万元。

3、后湖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主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包括导游服务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行政管理中心、门票管理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购物中心、旅游宾馆、文化广场等功能区。项目占地面积25亩,总投资12000万元。

4、清峰岭佛教圣地

项目规划面积为100亩,主要建设有大殿、钟楼、婆婆庙及相关配套设施。总投资5000万元。

5、潘集游客服务中心

主要以潘集国际大酒店为中心,建设购物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民俗步行街、停车场、农家宴餐饮、五星级旅游宾馆,项目总投资11000万元。

6、中华非物质文化博览园

项目规划用地200亩,总建筑面积2.8万m2,成立二支表演队伍,新建2个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1个活动表演场馆及配套设施,总投资为5000万元。

7、架河农业综合文化园

项目规划用地800亩,主要建设有传统农业观光园、现代高科技农业观光园、户外拓展区、农家乐餐饮休闲中心,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并配建农产品手工作坊,总投资10000万元。

8、凤台抗日英雄政府纪念园

项目主要建设有抗日英雄纪念品陈列馆,广场、停车场,抗日英雄雕塑及重现当时场景雕塑;环境绿化、排水排污、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声光等影像设施。总投资1975万元。

9、祁集--中国第一豆腐文化村

项目主要建设豆腐加工体验区,产品陈列展示馆,农产品交易中心,总投资2000万元。

四、宣传营销

首先强化旅游形象的整体设计,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通过独特的创意,精心策划出鲜明的旅游口号和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使我区的旅游景点尽快走出淮南,走向全省,叫响全国。其次狠抓旅游促销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采用电视、光盘、图书、网络等多种形式,实行潘集总体形象宣传与景区、景点宣传相结合,政府机构宣传和企业促销相结合,传统促销方法与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相结合,使潘集旅游业在省内外市场上树立起富有强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五、旅游交通与宾馆建设

旅游交通配套建设要以淮潘公路为核心,统筹铁路形成网络畅通好、辐射能力强、往来便捷的区域旅游交通网。公路方面,建设好淮潘公路,合徐高速连接线、孔李大桥形成完善的城市交通网;连线方面,建设淮潘公路——泥河后湖生

态观光园,架河农业综合文化园---潘姬路;设施方面,加快停车场、特色交通工具建设,完善交通标识,以提高旅游设施的服务功能。

住宿接待设施建设将本着“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的方针,积极引导旅游饭店由单一住宿酒店向度假、观光、商务、会务等多形式的酒店模式发展。将新建(申报)星级酒店2家左右,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家,尤其是要发展一些中低档次的星级饭店,使其总数达到10家左右,床位数达到1000个以上。

六、旅游线路开发

1、“古、红、绿”两日游:清风岭——凤台抗日英雄政府纪念园——泥河后湖生态观光园。

3、生态休闲度假游:架河农业综合文化园——贺疃乡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区——祁集--中国第一豆腐文化村。

第6篇: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思路

广大乡村拥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加之中短途游的逐渐繁荣,发展乡村旅游面临良好的机遇。乡村旅游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将休闲观光旅游活动与品味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化、走进农家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向广大城乡消费者打开一个崭新的休闲旅游新天地。乡村旅游的兴起发展,不仅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事情,而且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抓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进步的有效载体。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繁荣县域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带动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民和企业投资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促进县域经济更加繁荣;能够发展农业的生态、文化等功能,满足城乡居民对绿色农产品、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等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现代农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可以预见,乡村休闲旅游将会推动县域经济进一步繁荣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股重要力量。

为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旅游产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拟定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思路如下:

一、发挥休闲旅游优势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

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引导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同时,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馆服务业等配套产业的加快发展。要围绕乡村旅游休闲景点的建设规划乡村休闲旅游,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的区域分工,促进特色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和加快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的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分工分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形成以乡村旅游为龙头、产业合理布局和农村劳动力合理分工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要充分挖掘自然生态、乡村文化和特色农产品的旅游功能,引导农民、企业开发和生产具有浓厚乡土风格的休闲旅游品和观赏动植物。要努力改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配套服务条件,鼓励农民和企业发展交通运输、餐饮、宾馆等服务业。

二、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综合治理相结合

旅游业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以及环境与安全等要素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要求做好乡村综合环境的整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旅游发展要素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双重需求,统筹规划和建设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休闲场所、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美化乡村面貌,优化乡村服务功能;将景区建设与促进新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按照发展休闲旅游业的要求完善乡村的休闲旅游设施,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又体现乡村整治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开发休闲旅游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

旅游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求新、求异、求奇、求真、求美、求乐、求知的一种体验活动,而生态和文化则是这种体验的全部内容。人们参与乡村旅游,实际上就是体验乡村美丽的风景、宁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淳朴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保存久远的文化传统。因此,要保护、整理和挖掘乡村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明,拓展农业的领域和功能,为消费者营造丰富的人文环境,发挥乡村旅游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开发建设中要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功能,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山水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游山玩水、回归自然的条件,发挥乡村旅游的娱乐和身心调节功能,使消费者在优美环境和悠久文化的熏陶和感悟下,更多地了解自然,更好地秉承传统,更加自觉地呵护生态、保护文化,实现消费者的自我教育和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鼓励广大农民投资创业与吸引企业投资发展有机结合

乡村旅游做大做强离不开市场资本的投资参与,它可以加快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产业的建设档次。做好乡村休闲旅游,农民的广泛参与是这一产业的基本特征,也是产业发展和繁荣的根本保证。要把鼓励广大农民投资创业与吸引大企业、大业主投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的投资发展格局。要大力鼓励农户通过办小饭店、小旅社和销售绿色农产品,参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扩大收入来源。要积极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开发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参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借助工商资本投资大、速度快、档次

高、配套全的优点,发展规模化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规模较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发展。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扩大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而且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带动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收入的增长,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乡村风貌的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现代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个有效通道,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7篇:县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一、旅游资源概况

县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山脉南端西翼,省西南部,临汾市西北边缘。县境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1212.89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梁峁层叠,3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排列,大小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土地支离破碎,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海拔最高1521米,最低511.9米,年均

气温9.5℃,年降雨量在500mm左右,十年九旱,是雨养农业县。全县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5.3万,辖2镇5乡,79个行政村,314个自然村。

1、文明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聚居、生息、繁衍,3000多年前即有建制。据专家考证,县境内芝河两岸有旧石器遗址,有罗仓、下退干等新石器遗址,商周墓葬遗址,汉代城堡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陶片,商周的青铜器、唐代的石佛头像、宋代的瓷枕等多件规格很高的文物被国家、省博物馆珍藏,楼山龙王庙、县城文庙大成殿为元代建筑全国罕见。

2、旅游资源奇特。全县有62处旅游资源单位有80%以上集中分布于县境西部沿黄河一带。特品级旅游景观有乾坤湾、黄河峡谷地貌,四级旅游景点有六处,三级旅游景点有23处,可以划分为八个旅游资源开发对象:关资源群、乾坤湾资源群、仙人湾资源群、楼山资源群、望海寺资源群、阁底资源群、芝河资源群和四十里山资源群,其中乾坤湾资源群为核心资源,位于全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晋陕大峡谷之中,是我国干流河道上蛇曲发育规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是九曲黄河的核心景区。12月21日,国土资源部批准黄河蛇曲(乾坤湾)为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被临汾市列为全市十大特色旅游景点,可开发形成核心旅游区。

3、红色文化厚重。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途径,在赵家沟、前龙石腰、上退干等地居住和战斗了十三个日日夜夜,是红军东征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是毛泽东主席在临汾市境内唯一住过的地方。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建国前后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接纳和帮助了20多个省市逃荒求生的人民共渡难关。1971年将毛主席曾居住过的上退干村改名为东征村,并修建了红军东征纪念馆,当时的临地委在此召开了第一届全委会。5月12日重新修复了红军东征纪念馆,剪彩开馆,有霞光普照、阳光雨露、殉义柏等景观,境内还有回师西渡渡口、沙发石、红军井、红军石、红军崖、毛字石等红色旅游资源(来源:好范文 http:///)。

4、生态资源丰富。境内盛产红枣、核桃、绒山羊、小杂粮、蓖麻、酸枣、野生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品质上乘,闻名遐迩。尤其是红枣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无虫、无公害、无污染而久负盛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奖章,是全国无虫红枣第一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称号,在我省干果类农副产品中率先获得了有机食品转换认证,目前,全县红枣树总量达到30万亩900万株。发展绿色观光、采摘旅游、建立果品加工基地,转化原枣为旅游商品,开展绿色生态旅游。

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提出了“绿色产业富民、能源工业强县、旅游开发兴业”的发展思路,制定和出台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县打造以红军东征纪念馆为主的红色文化旅游,以黄河乾坤湾为主的黄河文化旅游和以红枣品尝采摘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三大精品旅游线路,牵动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1、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以红军东征纪念馆为主体,新建展览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建红军东征纪念塔,开展追寻红军东征足迹、寻访东征老红军及其后人,祭奠红军崖英勇牺牲的无名烈士等主题活动,努力把东征纪念馆打造成全省红色旅游重点景区。

2、打造黄河文化旅游景区。加大以乾坤湾为主体的重点景区建设,修建黄河地质博物馆、观景台、乾坤道、天脊台等景点,挖掘保护河会里民间艺术村、黄家岭民俗村等资源。开发黄河观光体验项目,开展水上漂流、黄河游艇、空中热气球等活动,饱览黄河地质公园奇特景观。开发游乐服务项目,修建服务中心、农家宾馆,推出特色产品、农家饭菜,开展黄河沙浴、黄河垂钓等休闲娱乐活动,打造全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3、打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绿色生态园,营造十里绿色果林带,开展生态观光、科普教育、采摘等旅游项目,建设绿色旅游林果超市,游客可在不同季节采摘果实,建设果品加工基地,培育品牌产品,打造成返璞归真享受自然的首选地。

4、打造文化旅游强县。全面推进文化搭台、

旅游唱戏,谋划实施一批文化融合项目,将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旅游业发展中,把文化包装成项目,把资源整合成项目,积极招商引资。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文化融合发展的综合效益,使旅游开发真正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创作反映我县黄河原生态文化及和谐文化的长篇文学作品,编辑反映文物资源现状、革命史志、民间艺术、

民间风俗等系列丛书,自编自演富有我县黄河风情特色的文艺节目。夯实基础设施,做好景区内交通规划,修建沿黄干线公路、沿黄扶贫公路、高速公路等。完善道路标牌景点标识,建设星级宾馆和农家古窑洞客栈。开发生产具有鲜明特色的系列旅游商品,如枣产品系列、小杂粮系列、手工艺品系列、纪念品系列等。

旅游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也是一项周期性很长的产业。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我们一方面积极争取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滞后,已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县财力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希望能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把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第8篇:关于市旅游发展情况及发展思路的

报告

关于市旅游发展情况及发展思路的报告

关于近五年旅游发展情况及今后五年旅游发展思路的报告

一、近五年襄樊旅游发展情况

199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旅游局的大力指导下,我们立足把旅游业培育成襄樊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使这五年成为襄樊旅游发展最快的五年,旅游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整个旅游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省排序位次前移。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以“三国文化”、“荆山生态”为主题的

旅游品牌日趋成熟,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预测,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将达到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分别达到1998年的倍和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将由当年的全省第6位跃居全省第3位,位居同类城市第2位。

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中部名城文化寻古旅游区为主体,以西南部山地峡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东北部平原河湖采风揽胜旅游区为两翼,贯通湖北精品旅游线、中国三国文化线和襄樊名景揽胜大循环线的旅游精品正在形成。以这些产品为依托,襄樊名城一日游、汉江水上一日游及荆山原始自然生态长线旅游产品,正在成为鄂西北精典线路,受到各地旅游者的青睐。,吸引了北京、广东等地旅游专列

的到来,实现了旅游专列停靠我市游览观光的重大突破。

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截止底,全市共建成开放各类景区29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13处,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1处;设立各类旅行社23家,其中具有经营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1家;评定星级宾馆51家,其中4星级1家,3星级9家,1-2星级41家,床位4000余张。旅行社和星级宾馆的数量分别达到1998年末的5倍和6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

四是旅游合作开局良好,区域旅游地位日渐突出。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我们大胆探索与周边地区进行旅游协作、合作的新路子,先后联合十堰、南阳、神农架等地,联手开发广东、山东、武汉、北京等地市场,成功吸引了广东、北京等地旅游专列到来,放大了襄樊作为中西部和鄂西北旅游的门户和集散中心的效应,提升了襄樊在中西部旅游中

的区域地位。目前,在湖北省旅游总体规划中,襄樊与武汉、宜昌被并列为湖北三大旅游区域中心。

五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全面规范,。结合城市“创优”,围绕创造“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和游客满意”的总目标,全市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整治旅游环境,全力规范旅游市场,使市、县两级重点景区全部实现了“四通”、“六化”。即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无线通讯和绿化、硬化、美化、净化、旅游厕所标准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规范化,提升了城市旅游档次,保持了旅游市场连续多年重大旅游投诉和旅游安全事故的零记录。

近五年来,我市旅游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问题的长期积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发展规划没有得到很好实施,旅游发展重点不突出。二是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全市旅游产品品种虽然日趋丰富,但以“跟风”产品和大路产

品居多,缺乏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在已经开发出的诸多类型产品中,且不说在内国际、国内缺乏领先地位,单是在省内领先也廖廖无几。三是旅游“六大要素”结构不够合理整个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均衡,宾馆环节畸粗,高品位景点、旅游交通、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娱乐等环节畸细的状况仍很严重,直接制约了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四是旅游整体形象尚不鲜明。“荆山生态”、“三国文化”两个旅游主题,既难以体现、突出襄樊特色,又停留在概念化阶段。除了本市的业内人士外,外界知之甚少,缺乏相应的吸引力;五是旅游服务环境亟需改善。窗口行业服务意识不浓,旅游企业服务手续繁琐,优质服务差距较大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影响了今后旅游市场的发育、发展,人为延缓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今后五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家、省、市旅游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继续贯彻落实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以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以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开拓市场、优化结构,提升形象为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争到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1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把旅游业培育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措施

1、用“三划”明确方向。一是编制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建设鄂西北旅游门户和集散中心”的发展目标,把握好我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有效重组、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科学地进行产业设计,制订出阶段性发展目标、政策、措施、重点项目等,指导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避免盲目、低层次和无效建设。二是搞好整体形象策划。导入形象设计战略,根据襄樊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特色,

策划和设计襄樊旅游总体形象,使襄樊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人一读朗朗上口,一看就能记住。三是做好旅游项目策划。精心策划一批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线路包装、旅游休闲娱乐、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管理项目,扩充旅游容量,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扶持,培植我市旅游业发展后劲。

2、用“三提”展示形象。一是提升文化品位。深入挖掘襄樊及所属各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襄樊成为三国文化、楚文化的代表。在搞好现有开放景点的文化项目开发建设基础上,加快邓城遗址、九连墩遗址、雕龙碑遗址、马跃檀溪等文化遗产可视性景观的规划、建设,力争建成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点。二是提升环境品位。依托襄荆、汉十等高速公路的开通,提升市域内公路等级及景区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好旅游交通环境;按照iso14000环境认证体系和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推进景区规范化管理,促进景区保护、管理、开发、经营与国

际接轨。三是提高建设品位。按照弘扬个性、优势互补的要求,指导景区做好项目设计与建设工作,打造襄樊整体形象。

3、用“三调”优化结构。一是调整市场结构。重点抓好广东、北京、上海、西安、洛阳等大城市和襄樊航班、火车直达城市的宣传促销,以襄樊周边地区为基础,积极开拓中远程市场;同时,指导景区、饭店等涉旅单位调整销售政策,实行新老市场、大小客户、淡旺季节相区别的灵活的价格政策,吸引游客。依托古隆中、荆山生态等成熟景区点,携手武当山、三峡、明显陵等周边景区,开展联合宣传促销,拓展襄樊旅游市场。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以鼓励开发旅游商品、设立旅行社团、旅游交通企业为重点,针对性地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引导旅游行业进行结构调整,逐步将旅游六大要素培植成六大产业,并形成有机高效的旅游产业链。三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由单一产品向多层次产品、高品位产

品结构的转变。要重点开发新时尚的生态旅游产品、高品位的观光旅游产品、大众化的休闲度假产品、独创性的文化旅游产品等。通过调整优化结构,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素质,加快推进我市旅游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轨。

4、用“三开”拓展市场。一是开放旅游市场。打破行政区划,在与神农架、南阳、十堰等地开展联动协作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区域性联动协作范围,通过旅游部门推动、行业协会互动、企业联合行动等各种形式,在市场管理、营销策划、产品开发等方面广泛开展协作,实现区域间旅游经济协同发展。同时,积极降低市场门槛,鼓励吸引有实力的外地企业投资开发新景点、设立新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促进旅游市场开放。二是开辟境外市场。以国家、省旅游局每年一次的海外宣传促销活动为载体,加大“三国文化”品牌的境外促销力度,在世界范围内营销襄樊旅游。坚持把营销重点放在日、韩和东南亚市场,依托他们,带

动我市入境游快速发展。三是开通网络市场。积极支持、鼓励旅游企业将现有的宣传网站建设成为集宣传、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大力推动网上交易,建设旅游网络市场。

5、用“三化”引导发展。一是旅游市场规范化。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加强对宾馆、旅行社、导游、购物商场、餐饮、娱乐业的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使旅游市场始终保持规范、有序的状态。二是旅游企业集团化。适应加入wto的竞争需要,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旅游集团兼并重组我市旅游企业,鼓励市内旅游企业建立大型旅游集团,支持优势景区“靓女先嫁”,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三是旅游产业信息化。适应世界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襄樊旅游网站建设,实现与各旅游网站、旅游企业服务网的互联互通,及时发布网上信息,实现旅游产品的销售、预订一体化,为逐步实

现旅游产业信息化打下基础。

二oo三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9篇: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后,感触颇深。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具有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区,发展旅游业是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亮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大市场、大经济、大格局逐渐形成,品牌战略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作为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的*区,发挥资源优势,做强特色品牌,建立支柱产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区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旅游业带动了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当前,省委、省政府提出将*省建成旅游大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区第三次党代会也把“旅游兴区”作为*区实现经济社会

一、*区旅游发展优势与挑战并存

*区作为*西线旅游中心,在****内,环绕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市区内有**、**、**等人文景观,**、**、**等自然风光,以及被称为“**”的**文化。全区自然风光丰富,人文景观别致,民族民间风情多姿多彩。被誉称为“**、“**”。由于旅游资源丰富,****年*区(原县级*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甲类旅游开放城市。****年,*区共接待游客***.**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万元,旅游收入逐渐成为推动该区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

——切实找准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具有的优势

一是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区是*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位于*中部,距省会城市****公里,素有“**的称谓。交通发达、便捷,是*中西部交通枢纽。**铁路、**公路、**公路、****公路贯穿全境,与军民两用**机场形成航空、铁路和公路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市政建设优于全市各县区,区域内星级酒店**家(**),其中:四星级级酒店*家,三星级酒店*家,二星级酒店*家,有*家旅行社,在景区内有星级*家。

二是*特色小吃独具风味,美名远扬。选用*高原特产**加工而成的**,加上佐料,食之爽滑可口,其味甚佳。以**为主要配料的**,加上**等配料,面条红脆,汤色鲜红,**,味道浓香。以优质米、大豆和鲜肉为原料炸成的**,其外脆里嫩、酥软相宜、肉馅鲜美。用**加工而成**,撒放上**等配料,酷热天气,喝上一碗清凉爽口,驱暑解渴。以**为主料,经过特殊的加工后,加上**等佐料制成的冲冲糕食之味美、香甜,松软可口。其它的还有美味可口的**等等。*的小吃文化享有“****”的美名,*特色小吃的发展壮大将成为旅游业做大做强的一大保证。

三是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使旅游商品市场更加丰富。有**之称的——**以其色调典雅、格调高贵、粗犷豪放,细腻严密的风格及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古老精美的制作工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布依地毯图案新颖别致,具有典雅庄重、质扑大方、色调明快、立体感强、民族风韵浓郁,是极富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品,产品曾多次被评为轻工部、国家民委及*省旅游产品奖。享誉国内外的*“**”以**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上被誉为“最受欢迎的产品”。**奇特怪诞,线条粗犷雄强,在人与神的交汇中,表现了夜郎山乡的扑拙美和狰狞美,古朴凝重,蕴含丰富,以其奇特想象和夸张造型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现散于民间的**艺人近百人专事**,***万个。种类繁多的旅游土特产品将成为我们吸引游客消费的一大优势。

四是民族节日丰富多彩。从正月到腊月,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节日活动,如**族的“**”和“**”、而且节日文化常伴有民族风情浓郁的文体活动,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族体育竞技可谓是异彩纷呈,斑驳陆离,其古朴和盛况令人大饱眼福,对于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布依族特有的**,**“**”都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乐器,配之以曲调或婉转或高扬的歌唱,令人心旷神怡。*的**”,深受国内外游客的赞美。这些丰富、纯朴的民族节日活动为我区发展旅游业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五是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著称于世的国家*A级风景区“**;有始建于**单位,以石雕建筑艺术著称的古建筑群***;有峰峦叠翠**;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位一体的汉代遗址;还有独特的知青文化景点千峰山风景区。其中,六百年的历史文化遗存——**堡风景区是*区最具特色的旅游优势资源,**多年来,这里完整地保存了明初时代的服饰、建筑以及独具特色的**、**堡文化。****年**古建筑群被批准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镇以“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明初文化村落群——**”被列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年,**、**与**,作为**被列为*省**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

——深入了解实施旅游兴区战略面临的挑战

一是旅游接待能力差,导致旅游收入单一。旅游接待设施严重不足,城区星级宾馆床位不足****张,致使留不住游客,严重影响旅行社团组织游客进入。加之清黄高速公路的建成增快了游客旅游往返的速度,也降低了游客继续在*区境内休闲消费的比例,导致全区旅游收入单一,仅有门票一项大型收入作为支撑。

二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从一个方面来讲,清黄高速公路的建成、**机场的通航,使*似乎具备了陆、空运输体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行路难”问题,旅游景区与周边的旅游城市缺少快捷的直达班车,必须通过**中转,特别是南北口处于封闭状态,无法以**等旅游线路连接,游客进出不方便,从而使景区大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制约着景区的开发和客源腹地的拓展。

三是旅游线路、旅游商品开发、旅游规划及社会环境不同程度地影响旅游开发的。*区虽有丰富的土特产品,但是由于资金紧缺,投入开发力度不够,资源未有效整合,同时,旅游景区单一,旅游路线没有创新,难以吸引游客多次观光旅游;规划编制滞后,旅游相关设施常常重复建设,影响大规模、大区域旅游景区的建设步伐;社会治安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需要继续抓好城市综合环境建设,为游客的旅游观光提供舒适、安全、周到的服务。

二、推进*区旅游发展的思考和对策

*区是*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如何能实现经济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有一产业率先带头发展,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各项建设共同发展壮大。最近,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如何发展和谐旅游,在《*日报》撰文指出:“在我省旅游业发展中,必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积极探索一条既能保住青山绿水,又能发展和谐旅游的具有*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笔者认为,*区旅游资源、旅游优势明显,要实现**中崛起,发展旅游业是必由之路,也是快捷之路,更是提速发展的关键。为此,*区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将*省建设成旅游大省的发展战略和石宗源同志关于“发展和谐旅游”的指示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旅游兴市”的发展思路,借助**被评国家**级景区的东风,大力实施旅游兴区战略,由旅游业率先提速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2]下一页

上一篇:初中生给家长的一封信下一篇:校运会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