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局2010年工作总结与2010年工作思路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局2010年工作总结与2010年工作思路(共9篇)

旅游局2010年工作总结与2010年工作思路 篇1

元。今年,我局获得“漳州市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一、今年的工作情况

(一)成立芗城区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

今年,为进一步加强假日旅游工作的领导,指挥协调和促进全区假日旅游健康有序地进行,我区旅游局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25个区直有关部门参加的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是研究解决假日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假日旅游安全工作方案,督促各成员单位制订各种应急预案和紧急救援方案,增强涉及旅游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2、修订芗城区人民政府扶持旅游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根据省、市两级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快我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效开拓我区的旅游客源市场,重新修订《芗城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旅游产业的地位和发展目标,建立激励和扶持机制,为我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突出旅游资源优势,推进项目建设

“陈元光墓”被国台办、国家文物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15个重要涉台文物保护工程之一,“陈元光文化公园”被市委宣传部列为拟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我局紧抓这一契机,密切跟踪协调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积极参与公园第一期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陈元光文化公园的要求,整个园区规划用地从原来的850亩扩大到9700亩,一期拟投资4亿元,按朝圣文化区、商贸服务区、旅游休闲区、商业开发区、发展备用区等5大功能进行规划建设。目前已完成1:500园区地形测绘工作;7月底以公开征集方式向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征集项目概念性规划方案,并于8月中旬确定5家设计单位进行公园概念性规划,5家设计单位于10月10日提交概念性规划设计成果,并在中山公园仰文楼一楼集中展示,收集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综合群众投票,评审会专家投票推荐并形成书面意见,从5个方案中评选出一、二、三名,现概念性规划方案正在评审中;在规划方案展示听取意见的同时,公园命名及有关“开漳圣王”文物的征集也同步展开;圣王大道是连接漳州市区北部与陈元光文化公园的主要旅游交通道路,线路总长6910.6米,道路红线宽从36米拓宽到50米,总投资约为2.2亿元,至10月底已投入资金520万元,完成圣王大道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等前期工作,并向市规划局申请选址;红色旅游公路第二期工程已投入1549万元完成95%的道路建设;完成九龙江流域(芗城段)2009—2020年旅游产业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陈元光文化公园、明清历史街区、林语堂文化旅游区、南山景区、芝山红色旅游区、天宝山森林公园、温泉乐园、商贸购物中心等项目上报九龙江流域(芗城段)2009—2020产业布局建设项目;积极参与省旅游局组织的“全省温泉资源专题调研”,并建议开发我区的温泉旅游资源,在工人疗养院恢复建设一个30多米高的地热间歇大温泉;做好旅游发展基金项目编报工作,报送了“陈元光文化公园(一期)建设工程项目”、“明清历史街区整治工程项目”、“林语堂文化旅游区”、“漳州市南山景区ⅰ期基础设施建设”四个项目。

4、整合各方资源,多渠道进行宣传促销

旅游局2010年工作总结与2010年工作思路 篇2

一、狠抓工业节能降耗, 促进节约发展

(一) 深入推进能效对标达标。

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四个行业为突破口, 深化推进粗钢、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合成氨、烧碱、纯碱、电石生产企业能效对标达标。组织相关协会分行业按不同生产规模公布标杆指标, 树立标杆企业;组织召开达标企业现场会, 总结推广标杆企业的先进经验。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对本地区四个行业相关企业达标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制订年度目标并认真贯彻落实。

(二) 加快建设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

上半年发布《关于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建设的通知》, 部署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建设相关工作。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 实施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按照《节约能源法》要求设立能源管理岗位, 建立节约用电、节约用气、节约用煤等能源节约管理制度, 规范企业能源管理。发布《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培训大纲》, 组织地方和中介机构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岗位培训。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服务;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积极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培训工作, 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

(三) 切实加强行业分类指导。

第一季度发布《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和《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 上半年发布《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各地工业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要加强钢铁、水泥行业及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结合本地区、本企业实际, 制订具体落实方案, 切实抓好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技术推广、技术改造等具体工作, 确保分行业、分领域节能减排取得实效。

(四)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通知》, 4月底前将淘汰落后产能年度计划分解下达到各省市, 并公布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的约束作用, 制订和完善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和落后产能界定标准, 提高准入门槛, 尽快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切实抓好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的督促检查, 对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下半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力度, 加强对落后产能企业淘汰工作的督促检查, 按季度报告淘汰落后产能年度计划执行进度情况。

(五) 积极推进工业节能技术进步。

组织编制和发布第二批《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导向目录》、《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和《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荐车型目录》。组织召开节能技术现场交流会和“两化”融合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推进会议, 总结推广行业节能先进经验, 并将信息化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典型企业和典型项目, 纳入国家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继续按照《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推进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编制并发布化工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支持上述行业重点企业实施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充分利用中央预算内技术改造资金支持一批重点节能技术推广技术改造项目。

(六) 探索推进节能新机制。

制定并发布《创建国家工业、通信业节能自愿协议示范企业管理办法》, 在总结与中国移动签订节能自愿协议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推广节能自愿协议模式, 推动与非重点用能行业中央企业集团签订节能自愿协议。继续推进工业电力需求侧管理, 研究制定《加强工业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指导意见》。继续研究和探索推进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节能新机制推广工作。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本地区节能自愿协议试点, 及时总结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等节能新机制相关经验和成功做法。

(七) 加强工业节能管理法规制度建设。

制定并发布《工业节能管理办法》, 指导工业节能管理工作。制定并发布《关于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 组织编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评价导则》, 加强对各地区工业领域能评工作的指导, 积极推动能评制度建立和实施, 对新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 严格把住准入关。召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经验交流会, 交流各地推进能评工作的成功做法。

(八) 积极推进工业节水和节材代木。

以工业节水和节材代木为重点, 推动工业节约降耗工作有效开展。积极开展工业节水工作思路研究, 制定《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 上半年发布《重点行业用水指导指标 (第一批) 》, 明确钢铁、纺织、造纸、石化等重点行业现有企业用水先进指标、用水限定指标和新建企业 (项目) 用水准入指标, 指导各行业加强用水管理, 实施节水技术改造。积极落实《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工作方案》, 组织有关地区推荐和选择一批机电产品节材代木包装的生产、使用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试点及示范, 制订节材代木包装相关标准, 开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加大节材代木技术改造力度。

二、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切实加强减排治污

(九) 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示范。

一季度印发聚氯乙烯等17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 指导各地工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中央企业按照要求组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继续开展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建设, 发布2010年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支持领域和项目指南,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按要求做好项目申报工作, 切实加强2009年示范项目进展情况、实施效果的跟踪督促。

(十) 强化清洁生产审核。

加大协调力度, 争取上半年发布实施《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导则》和《工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编制通则》。完成钢铁、焦化等9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 启动铬盐、聚氯乙烯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修订工作。编制钢铁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培训教材, 指导地方工业主管部门和重点中央企业加大对工业企业特别是涉重金属行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培训力度。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关于报送工业和通信业清洁生产工作情况的通知》 (工信厅节函[2009]224号) 要求, 于3月底前报送上年清洁生产工作情况。

(十一) 推进重点行业污染防治。

组织有关行业协会编制铅酸蓄电池行业污染防治方案和废旧铅酸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准入条件。发布和组织实施《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综合防治方案》, 地方工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 抓好组织落实, 确保方案目标的实现。落实《钢铁企业烧结脱硫实施方案》, 组织有关咨询评估机构开展钢铁行业烧结脱硫工业技术后评估工作, 引导钢铁企业选择先进适用的脱硫技术。

(十二) 继续加强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

推进《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立法工作, 修订《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 调整办法适用范围和规范内容。继续开展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管理目录制定工作, 推进第一批目录的发布和启动第二批目录调研和制订。会同国家认监委发布实施意见, 积极推动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国推自愿性认证, 推动企业开展电子信息产品中有害物质替代与减量化。做好贯彻实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配套制度建设工作。

三、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十三) 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组织各地工业主管部门筛选一批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技术, 发布《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推广技术 (第一批) 》, 树立一批工业循环经济典型示范, 充分发挥技术示范工程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指导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建设, 组织各地工业主管部门树立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先进典型, 引导推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组织召开甘肃金川等循环经济现场经验交流会, 引导重点行业和地区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十四) 抓好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组织召开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工作交流和实施方案编制培训会, 指导第一批35家试点单位认真完成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指导推进有关地区加强再制造产业发展。组织有关咨询机构对35家试点单位试点实施方案实施审查和批复, 会同有关地区工业主管部门积极推进试点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积极推动试点工作开展。实施再制造示范工程技术改造专项, 引导试点单位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尽快形成批量化产品再制造能力和产业规模。研究支持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

(十五) 加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完成《尾矿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起草和发布工作;上半年发布《金属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和金属尾矿综合利用先进成熟技术目录, 召开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现场交流会, 支持有关行业协会建立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联盟, 推动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年底前出台《赤泥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及《碱渣综合利用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 培育建设十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选择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等行业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十六) 大力推进资源再生产业发展。发布和组织实施《再生有色金属利用专项规划》, 制定再生有色金属行业准入条件, 研究建立准入制度, 组织各地工业主管部门开展国家重点支持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规模化利用示范项目建设, 推进再生有色金属利用行业发展。制定鼓励、支持和引导废钢铁、废橡胶、废弃电子电气产品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技术政策。发布《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开展典型企业先进经验交流。

四、加强“两型”工业建设,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十七) 积极推进“两型”工业发展。把“两型”企业创建试点作为推进“两型”工业发展的工作载体, 制定并组织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方案, 选择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两型”企业创建试点, 研究提出重点行业“两型”示范企业建设标准, 开展分行业“两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和政策研究, 组织制定“两型”企业监督、评价和考核办法, 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模式, 组织各地区工业主管部门加快“两型”工业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两型”工业发展。

(十八)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组织各地区工业主管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加强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有关措施的研究, 制定重点节能环保技术推广专项规划、节能环保设备推荐目录, 启动重大节能环保装备首台套应用示范工程, 加强对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加快研发和推广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推动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环保设备租赁、项目融资、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组织开展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引导节能环保产业积聚发展。

(十九)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要求, 深入研究分析工业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和工作重点, 提出总体思路和重点措施, 引导各地区工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推进传统工业低碳化改造, 为履行国家承诺作贡献。加强重点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 摸清行业现状, 提出工业领域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应对策略, 发布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组织开展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试点, 探索低碳工业发展思路。

(二十) 切实做好“十二五”工业节能环保规划思路研究和编制工作。按照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 加强组织, 深入研究, 科学论证, 完成“十二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规划思路研究。突出抓好“十二五”全国工业节能、资源综合利用、重金属污染防治等三方面专项规划研究和制定。组织各地区工业主管部门认真做好“十二五”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五、加强形势分析, 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

(二十一) 健全信息交流和发布制度。进一步畅通工业节能减排信息渠道, 建立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信息交流平台。健全能源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监测统计指标体系, 建立节能减排信息监测制度, 充分利用行业和地方的信息资源, 推动建立信息监测体系, 稳步推进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基础工作。

(二十二) 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建立工业节能减排形势定期分析报告制度, 加强对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重点用能行业和企业能源消耗、用电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情况的监测分析。组织各地工业主管部门按季度开展本地区工业节能减排形势分析, 定期召开工业节能减排工作通气会。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及时上报有关工作情况及节能减排新形势、新进展。

(二十三) 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宣传。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有关活动, 举办中国绿色工业发展论坛, 广泛开展与新闻媒体的合作, 宣传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成效。研究建立工业节能表彰奖励制度, 针对“十一五”工业节能减排取得的优异成绩, 结合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对标及各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 对业绩好、贡献大的地区、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六、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协调指导

(二十四) 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加强对各地区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 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工业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以及相关组织间的沟通协调。各级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快理顺工作关系, 创新工作思路, 找准工作切入点, 充分发挥有关各方的积极性, 加强业务交流和协作配合, 切实抓好本地区工业和通信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工作, 开创节能减排工作新局面。

(二十五) 充分发挥有关支撑机构作用。建立健全委托服务、购买服务、信息交流等制度, 依靠和支持协会加强行业管理基础性工作, 会同协会共同开拓行业节能环保工作, 不断提升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和支撑作用。切实加强冶金、建材、机械等工业领域研究设计院所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支撑。加强各地工业节能监察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明确职责, 做到职能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监管到位。各地区工业主管部门要组织节能监察中心、节能服务中心等机构, 加强对工业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的监督管理以及对企业执行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情况的专项督察。

旅游局2010年工作总结与2010年工作思路 篇3

会议听取了2009年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工作总结以及2010年工作要点汇报。同时对中国科协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2009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2010年工作计划,会议审定了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议题、分会场设置、大会报告人等相关内容。会议还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增补宋永华同志为中国科协学术与学会专门委员会委员的提议。

会议由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主任白春礼主持。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学术与学会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冯长根出席会议。学术与学会专门委员会委员王海波、朱明、张开逊、陈运泰、周建平、钱七虎、高福、沈爱民、游苏宁、肖宏等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副部长杨文志、朱雪芬分别就学术与学会的有关工作作了汇报。我会常务副会长梁勇、副会长张荣明列席了会议。

旅游局2010年工作总结与2010年工作思路 篇4

(一)疾病预防控制进一步扎实开展

1、科学防控甲型h1n1流感。积极采取抓健康教育、疫情管理、督导检查、预防接种等综合防控措施,严防疫情暴发流行。自5月7日以来,我区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118例,随访观察1800余名境外入闽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60余人。召开

甲型h1n1流感防控培训会5场,专题讲座2场,受训600余人。自11月1日开始,对公安、交通、学校、医疗等分批次、分阶段开展甲流疫苗预防接种,已顺利完成27362人次接种。

2、提升计划免疫规范管理水平。开展各种法定疫苗预防接种计25.4万人次,各苗接种率均达98%。组织对辖区8月龄至14岁目标儿童进行麻疹强化免疫,累计接种52885人,接种率为96.7%。对全区所有8-15岁儿童实施免费乙肝疫苗补种,第一轮接种10370人,第二轮接种7815人。

3、有效落实法定报告传染病监管。全区共发生法定报告传染病2640例,总报告发病率为665.98/十万,呈散发性状态,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10月底,福州市对我区开展传染病漏报检查,传染病疫情漏报率为0。全面完成省级霍乱监测点、国家级登革热监测点和《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防控项目》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4、有序推进地慢病防治。抓好省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示范点工作,已摸底造册1280人,对其中772例重症病人建档,对171例贫困患者免费药品治疗,31例免费住院治疗。碘缺乏病监测共查食盐288份,合格率为100%。调查居民死亡原因1786例,总死亡率为545.60/十万,回访率达94%。

5、不断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编印健康教育月报12期,发放健康教育墙报4000份,《我爱健康》小册子1500册,健康小问答15万张,印发1500份甲型h1n1流感防控专题墙报,1.1万多册宣传折页、小册子、海报等。

(二)卫生监督执法继续强化

继续严把许可准入关口,共办理食品从业单位卫生许可证1986家、公共场所287家,督促从业人员健康体检1.4万余人次,全区餐饮全部纳入量化分级管理。先后组织开展三次餐饮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共处罚51家,金额3.1万元,取缔24家。积极推行住宿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已全部完成全区59家住宿业场所信誉度量化公示,评定a级单位5家,b级36家,c级14家,评分不达标未评级4家。开展二次供水水质常规项目检测621份、餐具消毒效果1122家8420件、食品样品60份、公共场所269家。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5家工厂企业有毒有害因素监测和500名职业卫生健康体检的安全生产考核指标。还加强春节、5.18等重大节日和活动期间餐饮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有效预防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2010年工作思路

(一)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

深入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和传染病防治管理,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切实加强登革热、霍乱、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有计划实施扩大免疫预防,保质保量地完成甲流疫苗接种和8—15岁儿童乙肝疫苗补种工作。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继续做好死因调查监测和省重症精神病监管治疗示范区工作,逐步完善慢性病的监测管理。

(二)继续强化卫生监督执法

旅游局2010年工作总结与2010年工作思路 篇5

一、精心组织部署,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

按照区委开展创先争优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统一部署和活动安排,我们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作为作为今年党建工作的头等大事抓实抓好,结合酒管工作实际,以培养“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服务优”的队伍为重点,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一是广泛宣传发动,制定活动方案;二是联系工作实际,抓好学习调研,党员作出公开承诺;三是虚心征求意见,对照工作职责,认真分析检查。四是采取得力措施,狠抓整改落实。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在全办形成了“爱学习、勤思考、创一流、争先进”的良好氛围。全体职工进一步明确了酒管工作的目标,坚定了推进酒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信心。

二、积极履职尽责,全面加强酒类市场监管、促进酒业持续发展。

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酒类管理宣传教育活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酒类商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酒管法规集中宣传,大力宣传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湖南省酒类管理条例》,使酒类政策基本上作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依法治酒的氛围,为酒类市场依法管理提供了良好条件。对各类酒类经营零售户普及酒类经营知识,并且要求所有的酒类经营户实行明码标价,对全区酒类市场的随附单制度执行情况全面整治核查。全面铺开了农村酒类零售市场整治监管;全面换发了酒类零售许可证。根据省酒管办的统一部署,3月中旬至5月下旬对全区的酒类零售许可证进行了统一换发,清理了一批已停止酒类经营的酒类零售许可,并对酒类零售许可证载明了有效期和具体经营的品牌,有效的规范了酒类零售经营秩序;经常性地开展了市场检查,严厉查处了无《随附单》和无证零售等违法经营行为。全年未发生酒类安全事故,有关酒类质量的举报投诉大幅度下降。2010年我区的零售商户基本做到单随货走,单货相符,实现酒类商品自出厂到销售终端全过程流通信息的可追逆性,保证了酒类商品质量,确保了我区酒类经营零售户市场的健康有序,稳定繁荣,较好地维护了我市酒类销售的市场秩序,有力促进了地方酒业发展

三、开展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酒类打假、综合稽查力度。

我们坚持重点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以专项检查为主;节日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以日常检查为主的工作方法,采用专项检查、联合检查、重大节日突击检查等多种方法,加大市场稽查力度。把好酒品市场的准入关,要求在区市销售酒品的企业必须提供加盖印章的厂方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检验报告,坚决取缔无证经营行为。加强了散装白酒的管理,通过明查暗访,设立消费者举报电话等手段打击假冒伪劣酒类产品加大同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在区商务局的精心指导下,由区酒管办牵头,与公安、工商、质检部门开展联合打假行动,对零售环节的大超市、大酒店、名酒专卖、集贸市场、餐馆、饭店、小卖部等进行重点检查,维护了酒类市场的流通秩序。截止目前,全区共出动检查人员200余人次,查获了各类假冒伪劣酒类案列21起,商品约60瓶,给予行政处罚16起,令制售假者闻风丧胆,广大市民和酒类生产企业、酒类经营者拍手称快,并且拟对这些假冒酒进行统一的销毁处理。我办向广大消费者进行广泛宣传,讲解相关知识,随时都有专人接受举报,包括五一、十一等全国性假日,这期间全部都安排了人员值班,其余人员也都时刻保持电话畅通,接到举报就快速到场处理,稽查工作不走过场。这些工作都有力地净化了酒类市场,严厉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酒品和违规经营行为,切实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酒类流通市场经营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保证了广大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重视班子建设,进一步增强了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

首先从加强了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入手,重点突出了政治理论学习。班子成员除积极参加全年的工作人员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外,按照区委宣传部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安排,严格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促进了班子成员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完善了班子建设的各项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要求,制订了“三项工作”监督管理制度,班子集体研究决策出台了北湖区酒类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充分发挥了班子集体领导和科学民

主决策的作用;狠抓了班子廉洁自律。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不仅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制,而且班子成员以身作则,严于律已,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此外,班子成员之间经常交心通气,沟通协调,增进了班子的团结。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精诚团结,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党性党纪党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

行、作表率,形成了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

五、加强队伍建设,转变机关作风,努力建设人民满意酒管

为了更好的履行工作职责,狠抓了酒管队伍自身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围绕“创先争优工作目标”和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工作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节约型、和谐型、服务型机关。大力弘扬商务为民、真抓实干和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所有职工确保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撰写调研文章和心得体会。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对酒管工作的法规规章、办事依据、办事指南、管理文件、执法程序和制度、办事结果等都通过宣传栏或媒体予以公开、公示、公告,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方便群众了解情况与办事;零售备案是随到随办,当场办结,今年共办理500多个,证照办理一律不收费;严格依法行政,对酒类证照办理和酒类行政处罚坚持依法依规,按程序办理,取信于民。全年所办理的证照和实施的行政处罚无违法违规、违反程序现象,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先后深入到石盖塘、华塘、鲁塘等乡镇和燕泉路、国庆北路等社区宣传酒管工作和酒类知识,开展便民服务,走出机关,深入社区、乡镇基层、酒类经营店等上门服务。推行首问责任制,本办工作人员遇到投诉或接访酒类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第一次接访人员就是该事项的首问责任人,对所反映且需解决的问题,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负责全程服务,限时办理;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热情指引到相关科室办理。本办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贻误酒类行政工作,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追究行政过错责任,视情节轻重予以告诫、批评、行政纪律处分。通过规范执法行为,克服了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杜绝了吃、拿、卡、要等腐败现象和商业贿赂现象。认真学习《办法》和《条例》等业务知识,并结合案列分析,有效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思想认识和执法水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办法》和《条例》的具体要求,亮证执法,按程序办事,自觉规范执法行为。目前,全区酒类执法队伍整体素质较好,大家在机构、人员编制不到位、经费欠缺等困难条件下,尽职尽责,坚守岗位,依法行政,较好地维护了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酒类管理队伍形象得到了广大经营者的认可。

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其他工作整体推进。

2010年我办的计生工作主任亲手抓,负总责制,计生专干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不定期出黑板报,上墙宣传国家计生政策确保计划生育率100%,综合避孕率保持在98%以上,规范避孕方法知识率在96%以上,职工晚婚率在99%以上,已婚妇女意外妊娠为0,三表一治到位率在98%以上,综合治理率在95%以上。使本办计生、综治工作达到区委、区政府的要求。今年以来,在我办领导和分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区档案局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业务资料档案收集较为齐全、完整,并按规定及时进行了归档,领导亲自抓,经常过问和检查档案工作,工作人员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档案法》、《湖南省档案管理条例》使全体人员增加档案管理责任意识,依法规范了档案管理行为,档案室配备了一名专职管理人员,大专学历,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忠于职守,钻研业务,有力地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为了加强我办人员的理论知识培养,并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我办全体人员认真参加全区的“五五”普法考试和党员干部理论考试。积极配合区商务局、区工商局到华塘镇、石盖塘镇进行食品安全检查。进一步探索总结经验,指导服务“北湖区放心酒”示范店创建,目前有3家“放心酒示范店”已经考察申报之中,此举赢得了市场的一致好评。积极支持区委农村基层组织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与大塘乡西江村对口帮扶共建,在单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扶助3000元支持该村建设。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过去的一年里,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极少数制假者仍在继续制假售假,且更加隐蔽、更加狡猾;二是机关单位“团购酒”问题较多,亟待引导和规范;三是农村酒类市场的监管仍然还很不到位;四是酒类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有待加强;五是执法费用不足,且人手少,执法难度大,效率不高。这些问题都有待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2011年的工作思路

2011年,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加快地方酒业发展为已任,以酒类打假维权工作为重点,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酒类管理规范化和酒类打假常态化为目标,深入贯彻执行《湖南省酒类管理条例》和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认真履行酒类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广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倾力打造人民满意酒管,促进地方酒业快速发展。

1、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努力扩大酒类打假成果。《湖南省酒类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酒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酒类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按照法定职责做好酒类生产、流通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这表明酒类监督管理工作不是政府那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各级政府商务、质监、工商等部门共同的责任。实践证明,只有各相关部门共同履责,齐抓共管,酒类监管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酒类打假维权工作既是酒类监管工作的难点,也是酒类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加需要各级政府领导重视,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我们要通过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继续突出打假维权工作重点,努力扩大酒类打假的工作成果。加强市场稽查执法力度,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净化酒类市场,做到信息灵,行动快、打击狠、处理严,确保广大消费者喝上“放心酒”。

2、进一步落实“两项制度”,全面规范酒类市场秩序。酒类零售备案登记制度和酒类商品的溯源管理制度是酒类监管的两项基本制度。酒管办必须把落实“两项制度”作为履行酒类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规范酒类市场秩序的重要抓手来对待,切实抓好抓落实。严格把好酒类零售许可证的发放关,决不能降低标准;把好酒类零售许可证的变更登记关。要通过加大宣传、检查和处罚力度,切实把《随附单》制度落到实处,确保2011年市城区和县城《酒类流通随附单》的使用率达到98%以上,农村市场达到95%以上。零售备案登记的办证率比上年有明显上升

3、进一步抓好宣传与培训,大力普及酒类相关知识。为了全面提高酒类经营者的经营水平,提高酒类经营者和消费者及执法人员者识别真假酒的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酒类相关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工作。抓好酒类从业人员培训,全区培训人数要达到90%以上,对酒类从业人员进行诚信经营的教育。抓好酒类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规范我们的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识别真假酒的能力,建立高素质的稽查队伍。利用各种媒体和社区的“宣传栏”,宣传酒管政策法规和酒类相关知识。编印酒类打假维权的知识手册,在“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日,上街宣传酒类打假维权的相关知识。

分局2010年工作思路 篇6

____年,是分局抢抓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分局将在市局和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审时度势,立足本职,奋发有为,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严格的要求、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充分履行工商职能,扎实有效发挥作用,为建设新区、发展新区,打造××新“××”和××新城做出积极的努力。

一、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找准工作方向定位。分局将紧紧围绕××市局和管委会的中心工作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管委会“三年行动计划”为近期目标,以____年分解指标为目标(排出实事工程,细化计划),争取全面超额完成,进入××市局和管委会考核的优秀行列。

二、以更加严格的要求,提升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我们分局成立将近三年,基本完成了初创的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大的努力,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勤奋踏实,推动工作上新的台阶。努力实现六个转变:

_、要从以打基础为主,逐步转到上台阶、上水平上来;

_、要从考核工作被动应付转到主动应对上来;

_、要从各项工作面面俱到转到应地制宜、突出重点上来;

_、要从常规工作逐步转到富有特色、开拓创新上来;

_、要从注重工作的数量转到重视效率和质量上来;

_、要从侧重于服务转到全面履行职责上来。

三、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全力促进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在工作中牢固树立_个理念:

_、树立“发展一个市场主体就是点燃一份希望”的理念,用宽松的准入环境促进新区的发展。分局窗口对重大投资项目、三产项目、现代服务业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放宽准入,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_、树立“留住一个项目就是增强一份信心”的理念,用务实的帮扶举措呵护发展。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开展信用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培训引导、政策扶持等举措,为新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服务。

_、树立“解决一个难题就是注入一份动力”的理念,用有力的融资平台支撑发展。分局积极开展动产抵押、股权质押、股权出资登记,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规范发展,切实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_、树立“规范一个行为就是营造一份环境的理念”,用过硬的队伍素质保障发展。

一是加大流通领域食品等商品的监管,营造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继续加强《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不断深化食品安全“五进“工程;特别是做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许可证的把关与发放工作,切实加强放心店配送制度的落实和村级农贸市场的整治规范工作,力争在辖区经营食品的集贸市场、商场、超市___%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食品经营店铺___%建立进货台账制度,彻底取缔无照经营小食杂店、小摊点的目标。坚持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做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真正建立起食品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二是依托网络,切实加强消保维权工作。全力推进_____网络五进工作,努力实现全覆盖,力求把消费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解在企业。围绕_.__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消费者维权法律意识,加强对各类举报投诉的处理力度,及时化解纠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更加公平有序的消费环境。

旅游局2010年工作总结与2010年工作思路 篇7

关键词: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制鞋企业

为了解和掌握增城市制鞋行业职业卫生的基本情况,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为今后做好我市的职业卫生防护工作提供参考,笔者对2010年我中心进行监测的9个大中型制鞋企业的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我中心监测的9个大中型制鞋企业,9个企业职工总数为12 160人,生产工人10 880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粘胶剂、胶水、白电油、天那水等有机溶剂,其中外资企业7个,民营企业2个,总共设置79个监测点。

1.2 方法

1.2.1 采样方法

按照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要求进行采样点的设置,采用活性炭管吸附采集样品,采样均采用多次短时间(15 min)接触浓度样品采集,测定结果为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

1.2.2 监测指标与方法

均采用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所用仪器是岛津GC-8A。监测指标有正己烷、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丁酮等6个指标,其中正己烷测定按照GBZ/T 160.38-2007[2]进行,苯、甲苯、二甲苯测定按照GBZ/T 160.42-2007[3]进行, 丙酮、丁酮测定按照GBZ/T 160.55-2007[4]进行。

1.2.3 样品的解吸及结果计算

将采样过的前后两端活性炭倒入溶剂解吸瓶中加1.0 ml二硫化碳,塞紧管塞,振摇1 min,放置30 min解吸后,进样1.0 μl测定。通过峰面积与标准浓度关系的标准曲线方程可得出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含量。

1.2.4 评价方法

监测结果按照GBZ 2.1-2007[5]进行评价。

1.2.5 统计学方法

对超标率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监测结果

本次共监测9个大中型的制鞋企业,共设置79个监测点,超标点数16个,超标率为20.25%。其中外资企业7个,设置61个监测点,超标点数12个,超标率为19.67%;民营企业2个,设置18个监测点,超标点数4个,超标率为22.22%;经χ2检验,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超标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监测指标为正已烷、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丁酮。

2.2 不同监测指标的监测结果

本次共监测正己烷、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丁酮等6个指标,各指标的时间(8 h)加权平均浓度(CTWA)和短时间(15 min)接触浓度(CSTEL)的监测结果见表2。苯、甲苯、二甲苯的CTWA超标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83,P<0.05),超标率:苯>甲苯>二甲苯;而苯、甲苯、二甲苯的CSTEL超标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31,P<0.05),苯的超标率明显高于其他指标。

3 讨论

本年度共监测大中型的制鞋企业9个,设置79个监测点,综合6个指标的CTWA和CSTEL,总的超标率为20.25%,这与汤卫俊等[6]对丹阳市20家制鞋企业职业危害因素调查的结果相近,比2007年胶州市监测33家制鞋企业1 076个检测点44.05%的超标率[7]低。由监测结果可见制鞋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超标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类企业的工作场所空气卫生状况相当。本次监测的6种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正己烷、丙酮、丁酮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未出现超标现象;而苯、甲苯、二甲苯均存在超标现象,其中苯超标率最高,甲苯次之,二甲苯超标率最低,一个监测点有时几种物质同时超标。

综合本次监测结果与企业现场卫生调查情况,可知制鞋业中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仍是“三苯”,林华英[8]对晋江市30家制鞋企业职业卫生状况调查也发现同样的问题,说明制鞋企业使用的各种胶粘剂中苯、甲苯含量较高,二甲苯少之,其中苯的违规使用问题较为严重,而正己烷、丙酮、丁酮就能够按照国家标准要求使用。同时,工厂企业管理层对我国职业病防治法不熟悉、不了解,对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力度相当薄弱,大部分企业采购有毒有害原材料时未向供应商索取中文说明书或化学物质安全资料表。制鞋行业使用的粘胶剂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普遍存在以次充好、高毒冒充低毒的现象,许多使用中的粘胶剂产品都是没有产品批号或只有简单标识,甚至存在表里不一的产品。

针对本次监测的情况,为做好今后的职业卫生防护工作提出如下建议:①加强职业卫生执法监督,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督促企业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责令企业依法落实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切实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粘胶剂及其溶剂产品的质量监督,杜绝“三无”伪劣产品进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防范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③企业要把好原材料进货关,积极改进生产工艺,配置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加强生产工人的个体防护,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2]GBZ/T160.38-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烃类化合物[S].

[3]GBZ/T160.42-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S].

[4]GBZ/T160.55-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酮类化合物[S].

[5]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因素[S].

[6]汤卫俊,毕章华.丹阳市20家制鞋企业职业危害因素调查及检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0,26(20):2302-2304.

[7]彭存银,刘风光,刘秀梅.2007年胶州市33家制鞋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6):732-734.

旅游局2010年工作总结与2010年工作思路 篇8

一、2009年节能形势好于去年,年度单位GDP能耗下降率有望超过5%

继20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79%、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后,2009年上半年累计下降3.35%,降幅同比提高0.47个百分点。2009年度单位GDP能耗下降率有望超过5%。主要依据如下:

(一)工业能源效率水平持续提升

今年上半年,主要耗能行业增加值能耗普遍下降,如有色金属行业下降19.59%,化工行业下降15.16%,纺织行业下降11.45%,钢铁、建材、电力和石油石化行业降幅在8—9%之间,煤炭行业也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在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企业的25个重点耗能产品中,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7.69%,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72%,火电发电煤耗下降1.49%,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下降9.35%,吨原油加工综合能耗下降0.92%,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0.95%,单位乙烯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02%;在108项单耗指标中,有80%呈下降趋势。工业能源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工业领域能源效率水平的提高,对降低单位GDP能耗有较大推动。

(二)结构调整继续保持转好走势

上半年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今年1—7月,除建材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外,冶金、电力、石油、煤炭、化工和造纸行业的增加值增速均低于工业增加值7.5%的增速,且增幅回落明显(见表1)。

2009年1—7月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除水泥、生铁、钢材和纸及纸板与去年同期相比保持较快增速外,乙烯、十种有色金属等一些高耗能产品产量出现负增长;除水泥外所有高耗能产品产量增幅比去年同期明显回落。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明显回落,有利于工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

(三)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转向高附加值行业和第三产业,有利于结构节能

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制造业的分布看,今年1—7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制造业中高附加值行业的增速普遍快于制造业平均水平(见表2),特别是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的投资增速较快,有利于工业内部结构调整。

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分布看,以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金融和科研及技术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明显加快(见表3),同时采矿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更多地投向高附加值工业行业和第三产业,无疑地将推动结构优化和社会能源效率水平的提升。

(四)相继出台财政补贴政策和适时启动社会节能工程,发挥了拉内需、促节能的效果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继续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1.2亿只节能灯;财政部支持在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采取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在公交、出租等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出台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开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对高效节能房间空调器进行财政补贴等大型社会节能工程,既拉动了国内消费,也提高了节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增强了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对完成今年节能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国内外经济复苏形势仍不明朗,不排除经济再次出现波动的可能性

今年1—7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32.9%,比去年同期高了5.6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从海关总署提供的数据看,截至2009年8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2.4%;从30种主要工业品出口量值统计数据看,除食糖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呈增长态势外,其他主要出口工业产品的金额均呈现负增长,绝大多数产品出口数量也呈负增长态势。上述数据说明,我国上半年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尚未恢复,内需对GDP的贡献仍较弱,我国经济重新回归高位增长,且做到投资、出口和内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态势还不明朗。从全球经济复苏形势看,美国尽管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造成金融危机的主要问题如信贷监管、美元贬值等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不排除会出现再次经济动荡的可能。如果经济再次动荡,无疑将再次给节能减排带来压力。

(二)经济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显著转变,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我国目前出现的经济增速放缓不是金融危机造成的,更不是单纯输入型经济困难,而是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集中反映。但在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压力下,各地“保增速、促内需”的主要手段还是依靠上技术成熟、投资大、见效快的重化工业项目;有些地方还擅自出台了一些高耗能行业电价优惠政策;为了追求本地经济的触底回升,不惜重开已关停的落后高耗能生产能力。这种做法加剧了结构不合理矛盾,迫使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进程放缓,不利于结构节能。

(三)经济复苏措施最先拉动的仍然是高耗能行业,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压力增大

中央政府拉动内需的4万亿投资,以及由此撬动的大量社会投资,无疑地对应对经济危机和实现今年GDP增长8%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4万亿在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灾后恢复重建、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以及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等主要领域的投入,将最先拉动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复苏。目前,钢铁、有色、建材以及化工四大行业已经出现了显著回暖。今年7月份,钢铁、水泥和10种有色金属的单月产量均达到近年来高位。水泥今年1—7月份产量已经达到8.78亿吨,比去年同期的7.68亿吨增加了1.1亿吨;钢材产量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600万吨。高耗能行业的率先复苏和快速增长,将给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带来巨大压力。

三、关于2010年节能工作重点的建议

“十一五”前3年完成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0.1%的进度目标。如果2009年单位GDP能耗能够实现下降5%的目标,那么201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必须达到6.35%,才能实现“十一五”末期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据此,对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基本估计:今明两年继续努力基本可以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18%的目标;如果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的力度,才有可能实现节能20%的目标。为此,建议2010年节能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的年度GDP增长目标值,推动结构节能

理性应对“转型挑战”,如果说因结构调整不可避免造成的经济增长回落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阵痛过程,就应该避免“长痛”而选择“短痛”,适当降低年度GDP增长速度的预期,引导地方摆脱“惟GDP增长”的发展理念和做法,为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积攒后发优势留出空间。

(二)尽快将中央引导性投资由以基础设施为主转向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正确认识中央拉动内需投资的作用和效果,及时转变投资方向,引导社会资金尽快投向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推动节能技术和产品研发、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为扩大内需、开拓市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一条新路。

(三)继续完善和执行节能目标评价考核制度

连续实施两年的省级政府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评价考核工作,大大提升了地方政府对节能工作的重视程度,推动地方建立起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工作体系和机制,提高了政府节能管理能力,锻炼了一支打硬仗的队伍,成为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最有效支撑手段。明年要继续实施节能目标评价考核工作,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地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奖惩措施,建立主要行业、部门完成节能目标评价机制,切实保证“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实现。

(四)落实奖优罚劣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冲刺年,建议重视和做好表彰先进、曝光落后、惩处违法行为的工作,鼓士气、扬斗志,强抓节能不放松。

(五)尽早制定“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保证政策的延续性

持续降低单位GDP能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尽快制定“十二五”节能目标,引导地方和部门及时制定节能规划,持续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旅游局2010年工作总结与2010年工作思路 篇9

临海市建设规划局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的战略部署,以创建“宜居城市”为目标,扎实推进“三圈两岸”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城市,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城建工作,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2010年城建工作总结

(一)规划编制取得新进展。《临海市域总体规划(2007-2020)》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实施。完成了大田港(逆溪)两岸景观规划和灵江两岸概念性规划。开展了城市标识系统规划,启动了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城市“绿道”规划和勾山区块修建性详细规划及灵湖东、大田东等4个单元控规已完成评审,正在继续深化。

(二)主城区建设呈现新面貌。根据创建宜居城市动员会精神和《关于开展宜居城市创建活动的意见》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了创建宜居城市“九大行动”106项具体工作,并按月及时跟踪督查项目进展情况,扎实推进宜居城市创建工作。同时结合“清洁家园、和谐社区”活动,着力抓好环卫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绿化建设,大力实施了“345乔木进城工程”,新增城市绿地35万平方米以上,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古城文化圈:千佛井、大小龙须区块环境整治规划已基本完成初稿。府前街改造项目已完成扩建道路工程,回建房建设已基本完成;巾山公园茶室、公厕改造工程已完成;台州民俗博物馆原有建筑改造已基本完成,扩建工程已完成主体施工。靖江商务圈,靖江路158号已完成内外墙装修,耀达雍怡广场已完成配套设施建设,星鑫商务大厦已结顶,世纪花城建至十七层,白云〃崇和华城建至地面一层,耀达大厦试桩已完成,勾山区块拆迁工程已完成,靖江广场景观设计正在深化,鹏雕东南角区块开发已完成前期工作。灵湖休闲圈,湖滨公园码头已建成;灵湖疏浚工程已接近尾声;沿江路、小两山塔已基本完成;滨湖西路、柳堤景观工程已开工建设;曹家肆水街方案已通过评审正在完善。大洋三期已交付,灵湖公馆正在实施桩基工程,湖景国际等其他灵湖周边公建、房地产项目按计划推进。

(三)重点工程建设有新推进。鹿城路改造和鹏雕转盘污水主管线改造工程均已完成;管道燃气城东气化站项目已完成建设;大寨河南段整治工程已完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综合楼已结顶,部分设备已进场安装;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已完成工程量50%;公共自行 2 车慢行系统已投入使用,双林大桥工程、大田港样板段景观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及第二中心菜场项目均已动工建设。

(四)城乡统筹发展有新举措。一是加强农房建设指导。初步建立了工匠管理备案制度,开展了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培训,成立了建筑工匠协会,出台了村庄规划设计要求,对康居工程实施村实行分类管理。完成了90多个康居工程实施村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458户。二是助推中心镇建设。深入开展了中心镇调研,出台了《加快中心镇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心镇扩权工作实施方案。完成了各中心镇总体规划、单元控规划分、四线规划、给排水专项规划等各类规划30多个。中心镇培育取得新成绩,杜桥镇被列入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东塍镇升格为省级中心镇。

(五)建设产业发展有新业绩。建筑业,出台了建筑业“1315”政策,大力扶持建筑企业资质升级,着力帮助建筑企业拓展市场,目前我市共有建筑业一级资质企业12家,二级企业26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2.65亿元,同比增长28.17%,省外产值86.24亿元,同比增长35.78%。出台了《关于开展限期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了4个季度质量安全大检查和建设工程挂靠行为专项整治,着力规范建筑市场。5个建筑工程获得“钱 3 江杯”。房地产业,全年商品房成交面积42.1万平方米,成交金额 21.23亿元;二手房交易面积35.11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4.93亿元;开展了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和整治工作,对全市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进一步促进了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对城区物业管理区域进行了调查摸底,出台了《临海市物业管理实施办法》和《临海市物业管理区域划分暂行规定》,指导成立了巾山小区、高桥二区(银雁花园)业主委员会。

(六)民生工程建设有新成效。一是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对象16户,发放廉租住房补贴57.34万元。192套廉租住房已投入使用,实物分配对象124户。二是继续开通绿色通道,为85家工业企业补办了46.6万平方米房产证。三是完成城区机动车路面维修5800多平方米,完成人行道改造5000多平方米。四是不断健全民工工资管理长效机制,解决民工工资投诉33件403.14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政策处理的原因,影响了个别工程建设进度;二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量大、面广、监管人员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工业企业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村镇建设管理力量相对薄弱,对村镇建设的指导有待加强。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加大力度,落实措施,认真解决。

三、2011年城市建设工作思路

2011年城市建设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及市委十二届五次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实施“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战略,以城乡规划编制为先导,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求真务实、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全面提高城乡建设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着力推动我市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1年城市建设主要工作可概括为:围绕一条主线,即以创建宜居城市为主线推进建设事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深化一个体系,即加快城乡规划编制,深化完善规划体系;发展两大产业,即做大做强建筑业,调整优化房地产业;实施三大工程,即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和宜居城乡建设工程;强化一个保障,即强化队伍建设,保障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一)围绕一条主线,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科学发展 以创建宜居城市为主线,围绕“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等六大标准,深入实施“九大行动”,推进30项工程94项具体工作。以提升环境优美度和生活便宜度为重点,加快推进一批城建重点项目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增强 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临海。

(二)深化一个体系,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以实施《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为契机,大力开展市域总体规划宣传;结合我市实际,健全各项配套制度,科学编制城乡规划,深化完善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重点是编制城市色彩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做好城市标识系统规划,开展近期建设规划研究,加快推进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努力提高重点地块控规覆盖率。

(三)发展两大产业,努力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1、做大做强建筑业。2011年,完成建筑施工产值200亿元以上,新增一级资质企业1家,二级资质企业2家,努力提升我市建筑业综合实力。一是加快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企业内部结构调整,逐步改变以房屋建筑施工为主的单一局面,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道路,增强我市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推进建筑科技进步。引导建筑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重视建筑技术的开发和引进,积极开展省级以上工法、专利的研发和申报工作,推进建筑节能。三是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省外市场及境外市场,着力提高省外建筑业产值。四是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开展以预防高处坠落、坍塌、起重伤害等三类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五是加强建筑市场 监管。进一步强化招投标全过程监管,不断加大串标、拢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维护正常招投标活动秩序,促进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

2、调整优化房地产业。一是认真落实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动态变化。全面落实透明购房工程。二是统筹安排新建住房结构比例,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占住房供应总量不低于50%,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所占比例不低于15%,廉租住房所占比例不低于5%,实现住房结构比例与社会经济结构比例的总体平衡。三是完善物业行业政策体系,出台《临海市物业管理实施办法》和《关于加强物业管理促进物业服务行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不断加强物业管理,着力完善社区群众自治机制;开展1个旧住宅区改造。四是加强房地产企业资质管理和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房地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力度,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积极培育房地产行业龙头企业。

(四)实施三大工程,大力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1、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是加快道路网建设。完成东城中路大田港桥、东大河桥工程,新建蓝盾小区南面分流道路,推进双林大桥工程建设,实施巾山路(靖江路-台州府路和东湖路-广场路段)人行道改造,启动靖江路路面改造工程,着力构建快速通畅的城市道路网络。二是加快环 卫设施建设。建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完成城东垃圾中转站建设,新建城区污水一二级管网5公里,动工建设江南污水处理工程,扩大污水收集范围,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三是加快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推进自行车慢行系统建设,完成30-50个站亭,提高覆盖面;新增公共停车位100个。四是加强园林绿化建设。根据绿地系统规划做好园林绿化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绿化的档次和质量。重点是推进三江湿地一期工程建设,做好三江湿地二期工程施工图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继续开展345乔木进城工程,完成乔木种植4万株;实施灵江南岸防洪工程绿化建设和大寨河南段绿化整治工程。

2、实施民生保障工程。一是抓好住房保障工作。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着力构建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相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启动建设第二批经济适用房,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15户。继续做好廉租住房动态管理,切实抓好廉租住房实物分配和管理工作,认真开展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调研,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200户。二是抓好农民工工资防欠工作。继续实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等长效防欠机制,积极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投诉案件,及时化解矛盾,确保社会稳定。三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强化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管,推行安全隐患挂牌整改 制度,安全生产预警制度、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等;进一步加强供气、供水等公用事业安全运行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实施宜居城乡建设工程。(1)打造精品城市。一是推进古城文化圈建设。完成民俗博物馆建设,实施巾山西北角拆迁改造工程和普贤寺改建工程,启动紫阳街南段区块整体改造和兜率寺建设,做好紫阳道观复建前期准备和千佛井、大小龙须区块整治及名人宅院、特色院落保护开发等工作,抓好老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二是推进靖江商务圈建设。建成耀达雍怡广场和星鑫商务大厦,基本建成白云〃崇和华城和世纪花城,基本完成耀达大厦主体工程,加快鹏雕东南角区块和谢里王区块开发,启动靖江广场建设和靖江路路面街景改造工程。三是推进灵湖休闲圈建设。完成柳堤景观工程和儿童乐园工程建设,建成小两山塔、曹家肆水街及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灵湖疏浚工程、汀州工程和治污工程,建设滨湖西路,加快灵湖公馆、湖景国际等灵湖周边房地产项目建设。四是深化“两岸”规划,加快建设江下渚区块和大田港沿岸示范段工程,建设牛头山至括苍山城市“绿道”。(2)推进村镇建设。一是加快中心镇建设。杜桥镇将以培育现代新型小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重点推进中心区建设,努力提高城镇建设档次和水平。白水洋镇将以新区建设为重点,加快道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镇 发展框架,提升城镇功能,打造商贸型城镇。东塍镇将以升级为省级中心镇为契机,加快城镇建设,着力打造市区卫星镇。桃渚镇将突出生态发展,加快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桃渚。二是加快建制镇建设。其他各镇将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加快人口集聚,提高城镇化水平,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三是助推农民康居工程建设。优化村庄规划,加强建筑工匠管理,强化质量巡查制度,提高农房质量安全水平。完成住房改造建设7850户。

(五)强化一个保障,确保城乡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强化一个保障,即强化城建队伍建设,为建设事业健康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加强干部职工学习教育。坚持周一学习夜制度,着力抓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市党代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学习贯彻,同时加强干部职工的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学习,努力提高城建队伍综合素质。二是加强全系统作风行风建设。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实施“行风满意工程”和“两年双服务”活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努力争创“人民满意机关”。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廉政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廉政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和各类违纪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

上一篇:学校行政人员心得下一篇:朋友间的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