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与开发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规划与开发(通用8篇)

旅游规划与开发 篇1

旅游系统的经济结构

1、旅游需求

2、旅游供给

3、旅游市场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

1、旅游客源地

2、旅游目的地

3、旅游通道

旅游系统的层次结构

1、宏观

2、中观

3、微观

旅游规划:以调查评价为基础、以预测和管理为手段、以优化和持续发展为目的,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过程。

按旅游规划的时空二维尺度分类

1、空间尺度分类

2、时间尺度分类 规划的期限是指规划产生效力的时间跨度,如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期限多则为10-20年。就规划期限而言,可以将旅游规划划分为:短期规划(1-2年);中期规划(3-6年);长期规划(10-25年)。按规划的深度要求分类

1、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控制性详细规划

3、修建性详细规划

旅游规划的利益相关者解析

1、旅游投资方

2、区域旅游的管理运营方

3、旅游开发区域所在的社区

4、旅游者

5、旅游资源

6、旅游规划的审批资源

个主体间利益平衡与协调的途径

1、召开座谈会

2、聘请专业顾问小组

3、聘请规划领导小组

4、实施区域公投制度

5、进行市场统计调查

旅游开发一般是指: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

旅游开发的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二)市场导向原则

(三)综合效益原则

(四)注重保护原则

(五)系统开发原则

区位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及内涵

1、区位理论

2、空间结构理论。所谓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主体在空间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以及由于互动关系而形成的各种空间集聚形态。空间结构可以按照空间尺度的大小分为:微观空间结构(企业与企业间的结构)、中观空间结构(城乡间结构)以及宏观空间结构(国家间结构)三个层次。

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意义

1、确定旅游地的市场范围

2、确定旅游地等级

3、制定旅游地的均衡布局模式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心理及行为模式的理论。

著名竞争力理论专家麦克*波特则认为,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者,机遇以及政府等六个要素。

竞争力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1、丰富了旅游规划的内涵

2、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在旅游规划与开概查的基础上进行,是对区域内所发中的应用

1、预测客源市场规模

2、有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更为详尽提供旅游规划调整的依据

3、指导旅和全面的实地考察。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4、生命周期理论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旅游资源的环应用的困境 境调查

1、自然环境调查

2、人文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1、公平性原境调查旅游资源赋存状况调查

1、旅则

2、可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游资源类型调查

2、旅游资源规模调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回顾

(一)查

3、旅游资源组合结构调查

4、旅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起步阶段游资源来发和保护现状调查(20世纪70—80年代初期)

(二)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

(一)直接询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积累阶段问法

(二)统计分析法

(三)实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测量法

(四)遥感法

(五)分类对年代末)

(三)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比法 的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实21世纪初期)

(四)中国旅游规划与际原则

(二)全面系统原则

(三)开发的规范化与国际化发展阶段符合科学的原则

(四)效益估算原(21世纪初期至今)则

(五)高度概括原则

(六)力求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区域旅游定量原则

市场竞争的范围日益全球化

(二)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一)旅游资旅游规划编制模式和规划团队的全源特色和结构评价

(二)旅游资源球化 环境的评价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创新化的发展趋势1规划理念的创件的评价

新突破规2划项目的创新设计3规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一)定性评划技术方法的创新 价方法

1、一般体验评价和美感质量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的评价

2、“三三六”评价法三大价值(Ecotourism)的概念主要表达两个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方面的意思:一是强调:生态旅游术欣赏价值(美学价值)和科学研时以纯天然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以究价值。三大效益指:经济效益、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为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六大条件指: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则强调:生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态旅游是通过对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地域组合条件、的有效利用来实现创造就业、增加旅游资源的容量条件、旅游资源的收入以提高环保的投入、支持目的客源市场条件、旅游开发投资条件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和施工难易条件。

3、资源及环境综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原则

1、整体合评价法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法认为优化原则

2、特色化原则

3、可持续对于旅游资源的评价要从两个方面发展原则 进行:一是从旅游资源本本身的价会展旅游的概念:通过举办各种类值,另一个则是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型的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交境优劣。

(二)定量评价方法

易会、运动会、招商会等,吸引大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市场宏观环境分量游客前来洽谈贸易、旅游观光、析:人口、经济、社会、政治以及进行技术合作、信息沟通、人员互区位

动和文化交流、一次带动交通、旅旅游市场调研的程序

(一)调研准游、商业、餐饮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备阶段

(二)调研实施阶段

(三)发展。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服务调研分析整理阶段 形式。旅游市场调研的方法

(一)官方统主题公园,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体,计资料的搜集

(二)现场观察调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法

(三)访谈和电话调查法

(四)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抽样调查法

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营销战略的策划

(一)形象制胜战代旅游目的地。略

(二)竞争优势战略:制定竞争文化古迹旅游的概念所谓的文化旅优势战略分两个步骤:一是对行业游、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狭义定义:竞争状况和直接竞争对手进行分析人们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评估;二是选择有效的营销竞争战例如修学旅游、表演艺术和文化旅略。

1、旅游区SWOT分析

2、营销竞游、节日和其他文化事件旅游、参争战略决策

(三)品牌支撑战略

1、观历史遗迹等。旅游品牌的塑造

2、旅游品牌营销战旅游资源的定义:经过开发可对旅略管理

(四)产品升级战略 旅游产游者产生旅游吸引力,并能为旅游品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市场开发活业所利用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动的基础。一方面,旅游区必须根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形及无形据市场需求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的要素。产品;另一方面,特色鲜明、功能旅游资源的特征:美学特征、文化多样的旅游产品能有效地刺激和引特征、空间特征、时间特征、经济导旅游需求。

1、旅游产品升级的具特征 体内容(1)产品形式创新(2)产按照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分类

(一)品功能提升(3)产品内容扩充(4)自然旅游资源

(二)人文旅游资源 服务质量优化

2、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按照旅游资源的景观组合分类

(一)段的营销策略

(五)网络营销战略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类型

1、水光山色

(六)营销组合战略

2、奇洞异石

3、泉流瀑布

4、阳光旅游形象定位所谓旅游形象是在旅海岸

5、气象与气候

6、生物景观

(二)游规划与开发中,借助旅游地的景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类型

1、历史遗迹观、环境氛围、服务展示、公关活

2、民族风情

3、城乡风光

4、旅游动、信息传递等要素在旅游者心中商品及风味佳肴 形成的综合感知形象。

按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级别分类旅游主题形象的概念:某一区域内

(一)世界级旅游资源

(二)国家外公众对旅游地总体、抽象、概括级旅游资源

(三)区域级旅游资源的认识和评价,它是旅游地的历史、(四)地方级旅游资源 现实与未来的一种理性再现。旅游资源概查:对特定区域或特定旅游主题形象的构成要素

1、美学角类型旅游资源的概略性调查或探测度的旅游主题形象构成:功能-心理性调查 维、实征-幻象维、泛征-特征维。

2、旅游资源详查:一般是在旅游资源要素指标体系角度的旅游主题形象构成: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发展形象。

3、形成过程角度的旅游主题形象构成:原生形象阶段、次生形象阶段、复合形象阶段。

4、规划体系角度的旅游主题形象构成:主导形象、支撑形象、辅助形象

旅游主题形象的特征

1、综合性

2、稳定性

3、可塑性

旅游主题形象的定位的策略

1、超强定位策略

2、近强定位策略

3、对强定位策略

4、避强定位策略

5、名人效应定位策略

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指:通过对旅游形象的归纳与把握,将形象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旅游者识别该旅游地的重要手段。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功能分区:是依据旅游开发地的资源分布、土地利用、项目设计等状况而对区域空间进行系统划分的过程,是对旅游地经济要素的统筹安排和布置。功能分区的原则

(一)突出分区原则

(二)集中功能单位原则

(三)协调功能分区原则

(四)合理规划动、视线原则

(五)保户旅游环境原则

经典的空间布局模式

(一)同心圆式布局

(二)环核式布局

(三)社区—吸引物式布局

旅游线路的界定“旅游线路”有两个层次上的含义。一种是指在旅游地内游人参观游览所经过的线路,它仅是某种行动轨迹,仅涉及旅游通道。在这种意义上,它和“游览路线”是同义词。第二种是专业层次上的提法,指旅游经营者或旅游管理机构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旅游线路的演化与产生:①经营中的自我完善②旅游者意愿的选择 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①市场导向原则②突出主体原则③游程环形设计原则④合理搭配原则⑤机动灵活原则

旅游线路的设计程序:①确定目标市场的成本因素,它从总体上决定了旅游线路的性质和类型②根据游客的类型和期望确定线路上的主要旅游景点③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出若干可供选择的线路方案④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出最有的旅游线路设计

旅游项目就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开发的,以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为吸引对象,为其提供休闲服务、具有持续旅游吸引力,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为目标的旅游吸引物。

旅游项目的分类

(一)主体分类法

(二)环境分类法

(三)其他分类方法

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的特征:功利性、社会性、创新性、时效性、超前性 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的总体原则

(一)人无我有

(二)人有我优

(三)人优我新

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的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

(二)德尔菲法

(三)灰色系统法

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的程序

(一)分析旅游开发地的环境

(二)分析旅游开发地的资源特色

(三)旅游项目的初步构思

(四)旅游项目构思的评价

(五)旅游项目设计

(六)项目策划书的撰写

可行性分析是在项目开发建设前,对与项目相关的市场、资源、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论证、评价,以确定该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的技术方法。

旅游规划与开发可行性分析的原则

(一)客观公正原则

(二)成本效

益原则

(三)系统分析原则

(四)规范化原则

资金的时间价值理论

1、资金的时间价值概念

2、资金的时间价值大小影响因素(资金的使用时间;资金的数量大小;资金的供求关系;资金的使用目的和回收方式;相关部门的利润率)

3、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公式(1)资金的等值计算法(2)项目生命周期内的现金流量分析法。

现金流量是指将旅游项目整个视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在旅游项目的筹划、设计、施工投入经营的过程中,发生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之和。因此,在现金流量的概念中包括了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净流量。

旅游乘数=(1-a)/(1-b+c)旅游规划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1、造成众多污染

2、导致过度拥挤

3、破坏生态系统

4、损毁文物古迹

敏感性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测算旅游规划与开发项目的主要制约因素发生变化时引起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变化的幅度,了解各种因素的变化对现实预期经济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对旅游规划与开发项目在各种风险中的承受能力做出判断。敏感性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1、选择评价指标作为敏感性分析的对象

2、选择需要分析的不确定性因素

3、确定项目评价指标对各种敏感性因素的敏感程度

4、通过比较找出项目的最敏感因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盈亏平衡分析主要是着眼于经营上的盈亏平衡点的分析,即对项目投资产量、成本和盈利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分析,找出旅游项目投资在产量、产品价格和产品成本等方面的盈亏界限,据此判断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方案的风险情况。

盈亏平衡分析的方法: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法、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法、优劣盈亏平衡分析法。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方法主要采取图表分析法和解析法。

建立市场保障体系的意义

(一)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二)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三)保障市场机制的稳定运行

人力资源保障体系的意义

(一)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体现市场竞争对于人才的要求

(三)符合旅游质量管理的要求

危机的特点

1、突发性

2、破坏性

3、不确定性

4、紧迫性

构建危机管理保障体系的意义

(一)实现对旅游地的实时控制

(二)完善旅游地的管理功能

(三)增强旅游地的竞争力

旅游规划图件的特点

(一)表达方式的直观性

(二)表现形式的吸引性

(三)传达内容的精确性

(四)空间要素的丰富性

旅游规划图件的要素

(一)底图要素

(二)专题要素

旅游规划与开发 篇2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现状

1986年湖北大学率先在全国开设了《旅游规划与开发》专门课程, 至今走过了二十多年, 教学体系逐步完善, 教学方法也逐渐丰富起来。目前全国共有八百余所高等旅游院校开设旅游专业, 其中本科院校占20%, 这些院校大多设有旅游规划类课程。但是具体设置方面有很大区别。概括起来, 有以下特点。

(一) 教材种类多, 侧重点不同

各院校根据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 相关课程有以下名称:“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旅游规划教程”、“区域旅游开发原理”等。而作为教学核心要素之一的教材, 也存在多种版本 (详见下表, ) 相互之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不尽相同。

由上表可以看出, 这些教材虽然在旅游规划基本要素方面都基本相同, 但由于编者的专业背景不尽相同, 使得各教材的体系和侧重点差别很多。有的侧重于旅游规划的方法体系, 有的侧重于专题规划内容, 有的侧重于基本要素等等。由于教材选用的不同, 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对于旅游规划的重点把握出入很大。

(二) 教学内容庞杂, 且交叉重复

由于旅游规划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涉及历史、地理、生态、环保、建筑等多学科领域, 知识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些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营销等基础课程交叉重复的内容, 同时课时所限所涉猎的深度均较浅。如何做好旅游规划课程和其他课程的专业衔接, 把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是旅游规划课程教师的一个难点问题。

(三) 理论课程偏重, 实践课时较少

目前本门课程的授课中, 绝大多数的院校都存在一个共性特点, 就是实践课时较少, 主要以理论课讲解为主。虽然教学中教师都普遍的认识到这一问题, 但是受到教学经费、实训场地、教学设备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实践课程远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上述特点, 本门课程的课程建设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所在单位自2009年开设“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 开设时间过短, 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更为突出, 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一) 师资队伍过于薄弱

笔者单位旅游管理专业现有教师10人, 大部分是酒店、旅行社方向, 真正从事旅游规划专业的只有主讲教师一人, 使得“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教学受到严重限制。教师教学任务重, 且不利于专业发展。同时, 规划工作需要具有旅游、市场营销、历史、道路设计等专业人员, 目前的授课教师由于组成结构限制, 很多内容讲授起来受到掣肘, 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二)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的授课仍然以课堂的理论讲解为主, 虽然有多媒体课件辅助, 但是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作为一门实践性质较突出的课程, 由于经费、教学环境等多因素的限制, 实践学时过少。仅有的实践内容主要局限在校园周围做一些基础的市场调查工作, 这对于学时掌握旅游规划的内容, 作用并不大。具体的空间布局、项目设计等内容仍停留在课堂上, 大多学时的规划工作只能以“臆想”为主, 没有实景环境作为依托, 能力提高受限。

(三) 授课内容不够完整

规划中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实践环节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图件的制作。但是从系里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 同时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绘图软件很陌生, 没有绘图基础, 抑制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教学内容设计

作为实践性质较为突出的课程, 本门课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发展趋势, 能够对规划的一些基本的方法技能较好地掌握, 包括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市场的分析与营销、旅游功能分区、旅游形象创意、旅游项目的创意、以及可行性分析、效益评估等知识了解并可以运用于实际中, 同时对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践有一定的了解。

黑河学院历史文化旅游系自2009年开设“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 根据师资状况及教学条件的基本情况, 教学设计分为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材为马勇教授主编的《旅游规划与开发》 (第二版) , 开课时间安排在大三的上学期。

(一)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的理论部分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及发展历程, 包括: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中外旅游开发的回顾与展望。这是了解这门课程的基础。主要以教材为主, 对旅游规划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延伸出去。第二部分是旅游规划的基本要素, 包括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市场分析与营销策划、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题定位和功能分区、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项目创意设计。重难点内容采用大量案例, 运用一些著名景区的规划文本进行辅助讲解。第三部分是旅游规划的前提及保障, 包括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可行性分析、旅游开发的保障体系规划。这两个内容是进行旅游规划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鉴于学生的特点以及师资力量的具体情况, 关于旅游规划图件内容一直作为自学内容。

(二) 实践教学设计

上述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实践课程的重点。目前该系实践教学的资金保障和教学环境还很不完善。主要的实践内容有:一是旅游资源调查和旅游客源市场调查, 这部分由教师预设需要调查的区域, 学生分组进行, 最后形成调查报告。二是旅游规划主题定位、功能分区、项目设计, 我系学生很少有机会能走出校门到真实景区去观摩参观, 往往由教师以录像或多媒体幻灯片的形式介绍某区域基本情况, 然后由学生尝试进行设计, 设计结果由作者在课堂上展示、分享, 虽然学生互动性很强, 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考察

本门课程的信息量大, 需要展示的内容过多, 课堂上必须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主要以讲授法为主, 恰当运用案例法、讨论法、提问启发法辅助。课堂上多种方法同时使用, 对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往往过于抽象, 效果不够理想。

对于教学效果的考察, 仍然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 虽然其中也注重了对于实践能力的考察, 但效果甚微, 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潜能。

综上所述, 本门课程从教学内容 (尤其是实践内容) 、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只有全方位的进行教改, 才能使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能力, 才能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维光.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规划课程体系优化设计[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1 (1) .

[2]杨兴柱, 陆林.旅游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 2010 (3) .

[3]王计评, 方田红.“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9) .

四川山地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 篇3

关键词:四川山地;旅游资源评价;资源开发;千佛山生态旅游

一、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基本现状及开发优势

四川的山地资源以全省面积49.8%的比例多分布在四川的西部高原和盆地边缘处,作为四川特色旅游资源之一,其具有景点多、功能多、山地资源类型多、地形复杂、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垂直差异明显、冰川规模极其壮观等特点,因此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整体面积达到122平方公里的千佛山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四川绵阳的西北部,以千佛山的山地资源为核心向周围绵延开来,位于成都到绵阳到九寨沟再到黄龙寺的黄金旅游线中,并与白水湖、罗浮山及龙泉砾宫多项生态景区构成绵阳的内环旅游线。

千佛山的山地资源具有幽、险、奇、绝、秀等特征。千佛山每年11月中旬到第二年3月之间的积雪期间内龙洞沟、淋冰崖、海子沟等冰凌高挂最高达到300米,冰雪世界的瑰丽与王家药场的林海雪原,可为渴望北国雪原风光的游客带来了新的体验。

从千佛山山地资源的表现特征来看,千佛山山顶具有一览众山小的优势,东侧坡型具有多层次和柔缓性,西侧绝壁刚劲壁立,千佛山独有的天门洞、云岩、盘龙石及形态美好的蘑菇石、石笋、巨幅白岩等,与清丽的水景联袂,从色、形、光、声多方面体现出千佛山山地资源独特的观赏价值。千佛山在多种动物和植被的聚集下,具有着独特的动态美、形态美、声音美。

千佛山龙洞沟拥有高度160米、水幅在3-7米之间常年不断的多级性瀑布,单级瀑布高达66米,在千佛山特有的山地地貌特征下,单级落差额度高于300米的淋冰岩和珍珠滩季节性瀑布以其灵气足、观瞻性强和规模大对游人极具有诱惑力,丰沛的水源和适宜的温度决定了千佛山多样化、优秀的生物圈架构,景区的物种基因库极为丰盛,成土母岩主要为灰岩、片麻岩、千枚岩,在成土因素多样化的作用下,土壤垂直带谱的分布更为明显,腐殖层深厚及ph值稳定的前提下,区域中现有名贵中药材含贝母、天麻等50余种,脊椎动物68科,珍稀动物如金丝猴、大熊猫、云豹等,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等相应成趣,气候宜人风景诱人。千佛山生态景区以气候、生物、水文、地形、土壤等的复杂多样,以及山地特殊气候所孕育的生态资源种类的丰厚性等为千佛山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二、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开发条件及问题

1、千佛山山地旅游资源的良好开发条件

千佛山山地旅游资源的高开发价值主要包括自然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古寺古庙古钟的悠久传承,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的奇妙,革命遗迹和佛学文化的人文特性等。从千佛山山地资源开发的区域型特色和景点分布情况来看,从拥有珙桐林、海子、峭壁绝壁、瀑布等的龙洞沟景区上行可抵达千佛山的顶景区,云海、佛光、日出自成一景,天门洞、云岩、望香台、蘑菇石、盘龙石、杜鹃林、易家大坪等的景点空间较为紧凑,集中开发的过程中,更有利于进行旅游线路多样化的设计。千佛山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千佛山与成都间车距小于1.5小时,临近北川、绵竹、德阳、绵阳等,景区规划时景区的可进入性极强。景点之间的紧凑性对旅客的集中景点观赏及旅客资源的带入等具有良好的促进性。随着千佛山山地旅游风景区的逐步开发,在九寨沟被列为黄金旅游景点后,千佛山区域的旅游客源极为丰厚。

2、千佛山山地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的天然优势在缺乏有效开发的前提下并不一定能帶来丰厚的经济利益,由于地处在内陆,受到开发理念、原则等较为落后的前提下,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的开发中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山地资源本身作为生态型可持续资源,对其进行经济和山地自然的结合型开发可作为千佛山山地资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开发中受到观念落后、技术和操作水平低下等的影响下资源破坏和浪费极为严重,比如千佛山在前几年旅游发展极为火爆时,游客众多导致环境承载力趋向极限,景区内来往车辆的不断增加为千佛山区域水源、土壤、大气等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从市场定位角度来看,山地资源和景观旅游市场主要以欧美市场的客源为主,但是目前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的开发主要以国内市场的客源为主要定位,西方游客市场的开发力度不足,作为内陆的区域,四川千佛山与山地旅游主要客源市场间的距离也造成了国外游客数量受到限制。作为典型的山地旅游资源,四川千佛山在开发中在硬件设施部分需要极大的投入,但是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覆盖区域极为广泛,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差的区域在吃、住、娱乐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设施,接待能力不足的前提下,餐饮、住宿、交通等方面的不足则被放大,很容易造成游客的不满和投诉。四川千佛山山地旅游资源的当前项目开发,除个别的区域如千佛山本身外,相邻区域的山地景点也仅能提供观光旅游服务,特色旅游和度假旅游服务相对较少,四川千佛山山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尚未挖掘出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的发展。

三、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的科学型开发规划

1、重新调整客源定位,构建大旅游精品环线

正如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开发中对客源定位与实际山地旅游客户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四川千佛山山地开发规划的调整需要以市场真正发展为前提,按照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两种趋向,立足四川千佛山山地的区域特色和交通环境特点,分别进行客源市场定位的规划。如国内市场以德阳、成都、绵阳作为一级市场,重庆和附近区域作为重点开拓市场,东南沿海、天津和北京区域列为机会市场。国外市场同样分为三类,亚洲短程和九寨的环线作为基础市场,澳大利亚、北美和欧洲则作为开拓市场,中东、俄罗斯及其他区域列为机会市场。考虑到四川千佛山山地的绿色、生态型开发需要,结合山地资源开发产业链延展的需要,可从食、住、行、娱、游、购对四川千佛山山地生态旅游进行特色性规划,比如旅游的主干线方面则可设定双河口——宝藏寺——龙洞沟——盘龙石——易家大坪——杜鹃王——千佛顶——衫板王爷——白岩——茶坪——双河口。针对千佛山周围一区一景,景色的空间性联系紧密的特色,在构建大旅游精品环线的原则下,可以开发多元化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多样性生态观光景观、疗养避暑、健身旅游等精品旅游服务。

nlc202309020718

2、利用地理景观特色变化,合理设计开发布局

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开发主要以其丰厚的天然资源、人文景观的悠久神秘、生态环境的良好性等为开发基础,由于山地四季的变化程度不同,其景观特征、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化可以配合人工景观的培育,作为不同季节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以降低山地旅游淡旺季的经济收入差。考虑到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开发的总体布局需要,在旅游服务中心方面可按照地理景观分布的特征来进行三级旅游服务中心的区分型设置,如白岩千佛广场接待中心和宝藏寺海龙接待中心可作为一级旅游服务中心,千佛山顶设立二级旅游服务中心,三级旅游服务中心则按照不同景点的分布状态进行灵活性的调整和设立。景区开发方面可设定四个重点开发区域,如包含日出、佛光、云海、佛教、云岩和天门洞的千佛山顶景区;包含蘑菇石、佛祖庙、杜鹃林、壶嘴和石笋的白岩景区;包含山地混交林的生态系统、海子、绝壁、珙桐林、峡谷等在内的龙洞沟景区;包含杜鹃、悬崖、高山阔混交林的生态系统、绝壁等在内的衫板王爷杜鹃走廊——易家大坪——盘龙石。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行可持续性开发规划

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减少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一方面逐步完善现有如景区内外所需的衣、食、住、行、娱乐等各项基本服务设施,严格控制山地旅游区域的覆盖性面积,比如避开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和珍稀动物的日常生活区,对主景区的規模和景点的数量必须严格控制,强化景区外围的开发,以此来降低主景区的旅客压力。在景区开发之前,从规划角度立足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来制定四川千佛山山地旅游规划方案。合理测算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开发区域的生态旅游容量,明确需要保护和开发的区域及项目,按照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遵从规划落实需要来编制详细执行规范。考虑到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开发的保护评价管理需要,可引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逐步构建和完善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开发所需要的旅游信息系统,并从多渠道来争取开发的资金。

【参考文献】

[1]杨光.山东省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4(04).

[2]毛国栋.福宝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D].四川农业大学.2012(06).

[3]涂琼华.GIS在山地旅游管理中的应用[M].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8).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重点 篇4

1.旅游资源的定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吸引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一)A美学观赏价值B历史文化价值C科学考察价值D个性特色价值E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F旅游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节律变化

(三)旅游资源规模与组合价值A旅游资源密度B旅游资源容量

旅游资源评价的定义:是一项复杂而具有科学性的工作,它涉及自然、历史、地理、气候、经济、文化、艺术、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因而规划评价人员必须掌握多学科知识,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鉴定。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一)定性评价方法A一般体验性评价B美感质量评价a专家学派b心理物理学派c认知学派(心理学派)d经验学派(现象学派)C“三三六”评价体系。即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六大开发条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D资源与环境综合评价

(二)定量评价法A技术性单因子定量评价法a地形的适应性评价b海滩及海水浴场评价B综合性多因子定量评价法a层次分析法b指数评价法c{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2.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a可以深化对旅游资源成因、属性、价值功能和系统组成的了解和深刻认识b通过旅游资源分级分类可以将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信息化,从而为区域旅游开发和科学研究提供方便。

原则:a同质性原则b差异性原则c递次性原则

定义:就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目的和依据,进行归并或将旅游资源划分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类型的过程。

3.资源开发的定义: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为中心,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的通过适当方式,把旅游资源改造成为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吸引物的经济技术工程。

原则:a独特性原则b市场导向原则c美学原则d保护为先的原则e三大效益统一原则f有序化原则g综合开发的原则

4.资源规划:是以市场导向为出发点,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分局、对旅游项目技术方案进行设计和具体实施。

5.旅游线路设计原则:a市场性原则b效益性原则c特色性原则d旅游点结构合理、布局得当原则e安全性原则

6.区位条件的定义:是指拟开发的旅游区的地理位置与客源地和附近城镇的距离,交通的可达性和相邻旅游区的空间关系。

影响因素:a与客源地的距离(吸引力半径是随距离延长而衰弱的)b与城镇的依托关系c交通的可及性d与相邻旅游区的关系(形象遮蔽和形象叠加)

7.旅游环境容量的定义:又称旅游环境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旅游地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不影响后代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旅游地环境和生态、旅游地社会和经济能力、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心理等方面所能承受的最大游人量。8.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求人类对以往自己的行为和对未来的世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和展望,并对后代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目标:实现三个目标的协调和平衡,即旅游经济的可持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

核心思想:a总体规划和决策思想b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强调保护人类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d在发展的同时要保证目前的生产率能持续到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几代或几十代。

9.旅游资源开发对周边地区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第一: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环境的积极影响:A区域经济环境a增加收入,平衡收支b促进市场繁荣与稳定c带动相关产业发展d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水平B区域社会环境:a促进国际交流b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c推进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C区域生态环境第二: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环境的消极影响:A区域经济环境a引起旅游目的地物价上涨b使大量的劳动力弃田从事旅游业c失业问题B区域社会环境a降低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b影响当地居民的价值标准c当地文化被不正当的商业化C区域生态环境:a旅游交通对生态环境影响是最为显著的b游客的超载可能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c游客素质和旅游管理的水平较低也会对生态环境缠身不利影响d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若规划不当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10.旅游资源的城市化:

11.资源遗产的保护问题:A必须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原则B在规划中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原则C要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管理者与经营者角色的分离D切实做到有能力开发的就要很好的开发,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要很好的保护起来,等待后人去开发。

12.旅游产品的定义:以旅游吸引物为凭借,以系列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交通为支撑,产品经营者在旅游过程中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和实现旅游活动目的所提供的全部实物与劳务服务的总和。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者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的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

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 篇5

贫困是永远存在的,迄今为止没有那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根除贫困的问题,包括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着贫富分化的两局格局。因此我们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县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由于历史原因,加上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仍有很多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还尚未完全解决。贫困问题的解决是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重要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本文通过乡村调查,深入了解巴马县扶贫开发的历史与现实,利用理论与经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巴马县扶贫开发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人地关系紧张、自然环境恶化、人力资本匮乏、基础设施薄弱、增收能力不足、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制约着巴马县农村大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本文在充分认识巴马县扶贫开发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主导、资源配合、贫困群体参与式扶贫开发,“人”本式扶贫开发、保障式扶贫开发、资金投入式扶贫开发和科技投入式扶贫开发等扶贫开发对策措施。鉴于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各地区应该有所侧重地采用不同对策组合进行扶贫开发,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的行为,遵循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扶贫开发原则,保证扶贫开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长期努力,最终使巴马县及其农牧民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我们郧县是一个贫困山区县,从我县扶贫开发所走过的路子来看,脱贫致富需要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之路。一是坚持扶贫开发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走开发区域经济扶贫的路子,加快县乡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资源开发,增加县乡财政和农民收入,增加自我发展能力,稳定地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坚持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

上饶市地处赣东北地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地区,境内既有“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天下盆景——龟峰”这样的自然绝景,也有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稻作之乡——万年这样的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进入新世纪以来,上饶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依托贫困乡村丰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民俗古居、良好的自然生态等条件,将乡村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效结合起来,加大对乡村旅游扶持和投

入力度,在贫困地区建立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和示范村,发展了特点鲜明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上饶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之路。

一、乡村旅游产业在贫困乡村扶贫开发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促进农村繁荣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为偏远贫困地区的脱贫减贫、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农村建设的最好产业之一。

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彰显贫困乡村资源特色,实现资源价值。贫困乡村有不少是特色旅游资源富集区,在这些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突显资源特色,创造可观的综合效益。如婺源县已开发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范围内有5个村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这些村大都是优美生态景观与古建文化景观结合较好的古村落。因此,在开展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广大农民以资源入股,积极参与经营,并获得分红收益,得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农民的分红收入也随之不断增加,2006年至2008年,婺源县景区农民分别得到分红167.15万元、252.76万元、359.4万元,同比增长21%、51.2%、42.2%。到2008年,共有2908户、11191名农民参与景区经营收益分红,户均达1240元。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旅游植根于农村,旅游需求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婺源县通过乡村旅游的有效激活,促进了全县特色生态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庆源村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参与旅游服务的也有80余户,参与率达30%,全村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扶贫重点村大彰山乡上村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前茶叶种植面积只有200亩,如今已发展到了500余亩,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以生产砚台著称的江湾镇大畈村,目前已形成砚石产品一条街,砚石及店铺达240多户,带动农民就业180余人,农户年均收入近3万元。

3、乡村旅游有利于吸收剩余贫困乡村农业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农民通过自办农家乐、开店摆摊设点、到旅游企业务工、到住宿餐饮、旅游商店就业,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在婺源县各类旅游从业人员6万余人,农民身份的有2.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江湾镇江湾村贫困户吴灶清因腿致残后,家境

十分贫困,自江湾乡村旅游业发展后,其妻到弋阳学会制作年糕技术,在旅游一条街摆摊销售,生意越做越红火,仅年糕销售收入达2万多元,年人平收入达6000多元,彻底摆脱了贫困。

4、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优化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文化环境,促进贫困乡村社会进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发展农家乐,为城镇居民提供回归自然、体验农事和农村民俗活动的场所,不少农村的卫生条件、农民居家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绿色生态环境,同时还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活方式的变革。婺源县段莘乡庆源村农民詹素源,在发展乡村旅游后,打破了该地“外人夫妻不能在家同住”的千年风俗,开办了“农家乐”酒店,并通过上网的方式招揽游客,年接待游客达1000余人。

二、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

1、明确思路,优先发展乡村旅游主导产业。

婺源境内山青水秀,生态优美,古村落古建筑堪称一绝,生态、文化是该县最具特色的优势资源,该县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世界最大生态文化公园”的目标,把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各乡镇、各部门齐心协力服务于旅游业发展。如扶贫部门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大力改善重点村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江湾晓起公路就以扶贫资金50万元为启动资金,整合200多万元资金进行了硬化,大大改善江湾、晓起景区的旅游环境,为全面打造乡村旅游大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制定规划,确立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

婺源县依托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晰旅游发展思路,高起点规划“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先后编制了《婺源县旅游产品总体规划》、《景区开展、发展及保护性规划》、《公路沿线乡村建设的控制性详规》、《江西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为了推行规划的落实,还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导游管理、宾馆管理、餐馆管理、门票管理等6个《管理办法》,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推动婺源旅游产业不断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树立品牌,全力打造旅游发展大环境。

一是保护生态,全力扮靓城乡环境。近几年,婺源县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小区191个,国家和地方公益林150万亩,全县活立木储量达100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2%。同时,全力打造“油菜花经济”,该县财政每年投入20万元,对油菜种植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仅2009年3月份,到婺源观赏

油菜花的游客多达36万人,平均每天1.2万余人。二是保护文化,大力挖掘人文资源。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强化对古村落内重点文物的保护;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负责对县内民间文化进行整理。三是塑造品牌,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旅游。自2003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的“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节庆活动,同时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营销推介,在电视等媒体上展示婺源良好形象。

4、培育队伍,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婺源县十分重视加强对乡镇农家乐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结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民生项目,举办农家乐培训班,从服务礼仪、客房操作、传统菜制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参加农家乐乡村旅游培训的农民超过2000人次。利用省茶校等现有教育资源,组织开设了导游等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导游、茶道等旅游专业人才。经常聘请知名旅游专家对全县农家乐经营服务人员、导游员、宾馆服务人员、景区工作人员开展旅游团队服务意识和阳光心态等方面的讲座,大力提升了婺源县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三、在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旅游产业,从上饶来讲总体上来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产业。然而,在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仍然很薄弱,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人们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目前,乡村旅游产业只在婺源等少数几个县得到了足够重视,有些地方特别是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潜力的地区对乡村旅游的观念还不够明确,理念不清,政府参与引导尚未入手,虽然农家参与旅游活动很多,但未形成产业体系。

二是缺乏区域合作、统筹安排、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和策划。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产品由于缺乏市场分析,项目粗制乱套。一些旅游开发商急功近利、盲目开发,从而出现模式雷同、特色不明显、效益不佳等不良局面。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难以配套,环境设施得不到改善,项目启动困难。贫困乡村基础设施的天然欠缺制约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如婺源县段莘乡阆山村座落在高山之中,周边有激流、有峡谷、有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94%,有红、绿、棕、黄四大特色产品,也是母氏文化遗存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就是由于交通不便,旅游资源很难得到开发。

四是人才缺乏,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和相关的法规、政策难以跟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80%以上为本土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在实际 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为加快贫困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政府应强化领导,加强服务,着重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做好相应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引导。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不是一项单纯的扶贫部门和旅游部门工作,而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重大工程,地方政府应将其当成一件大事、要事、急事去落实,需要从深层次认识其战略意义,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要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新抓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引擎、发展旅游的新亮点、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新途径,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管理技术、人才和互联网等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要进一步突出扶贫主题。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明确“扶贫”这一主题,要把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作为扶贫工作来做,要积极引导贫困乡村农民参与旅游业的发展,最终要让农民成为真正的最大受益者。应采取启发、鼓励、典型带动等方式引导群众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旅游经营,兴办家庭旅馆,参与加工出售当地土特产品等,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脱贫致富。只有从这一点出发,乡村旅游才能对贫困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尽快解决贫困人口问题起到实际的促进作用。

三是要进一步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要坚持在贫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积极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这方面,婺源县组建旅游集团的旅游开发模式很有特色,即政府做好规划与保护,为集团创造好的经济环境,集团精心做好宣传促销、市场管理、经营投资,有旅游资源的村以资源入股分红,这一模式符合乡村旅游开发的路子,有利于协调解决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四是要进一步突出特色。贫困乡村应根据不同目标市场的不同需求,设计并整合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如在上饶有很多丰富独特的、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如山水名片(三清山、鄱阳湖)、红色故土(弋阳、横峰)、稻作之乡(万年)、铜都品牌(德兴)等等,都是可以大力开发、大力挖掘的特色旅游资源。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培训管理。在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更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

育,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旅游

服务水平。(作者系上饶市扶贫办主任)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旅游业逐渐成为贵州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贵州将旅游与扶贫结合起来,不少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参与旅游开发,保护了原始生态,实现了脱贫致富。

让贫困农民吃上“旅游饭”

地处西南的贵州,拥有世居少数民族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以布依族和苗族占多数。其中,苗族深居山岭,布依族逐水而居。

过去,不少农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却难以摆脱靠扶持、靠救济、靠补助生活的局面。

对此,贵州省提出“以旅游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在旅游开发中,选择一批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好、交通相对便利的贫困地区,优先发展旅游业。

西江苗寨,屯堡,杉木河,赤水,荔波 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地方,已成为著名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旅游目的地,甚至世界遗产地。曾经人迹罕至的贫困地区,因为发展旅游揭开了神秘面纱,呈倍数增长的游客涌进,打开了贫困农民的致富路。

“十一五”期间,被誉为中国“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的西江千户苗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农家乐”接待户发展到130余户,民族工艺品店有70余家。2009年,西江接待游客6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050元上升到2009年的4320元,其中旅游收入占48%。

西江苗寨妇女周英说,全村2300多女性中,有1500多人加入农家乐接待、歌舞表演、苗族刺绣和银饰加工等行业中,占全村女性劳动力的65%。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申遗”成功三年多来,旅游业成为吸引劳动力就业的支柱产业,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由2007年的1500人跃升至现在的上万人,昔日不起眼的布依山寨摇身一变成了“农家乐”群落。

荔波县委书记闵路明说,游客的增多带动了消费的增长,也促进了农民增收,2008年以来,荔波县人均收入增速一跃成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一。“我们争取在三到五年时间内,使全县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都能吃上 旅游饭。”

乡村旅游融入新农村建设

贵州大学区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昌茂说,贫困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等诸方面原因,经济和文化都相对落后,也正因此,大多保存了原始、奇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的民族风情。

“我们做旅游,就是要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发展,致富一方百姓。”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说。

2006年,贵州省编制完成了全国第一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贵州乡村旅游规划》,坚持保护、开发并重,突出民族民间文化、观光农业等特色多元化发展,辅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着力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的乡村旅游体制和运行机制,乡村旅游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实施“公司+农户”“公司+协会”等模式,整合分散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引导省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采取多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民旅游协会等乡村旅游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据统计,2009年,贵州省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超过1000个,经营实体达6万户。乡村旅游覆盖面不断扩大,成为贵州旅游的新增长点,在推动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建设、拉动投资和消费、带动当地就业、改善民生、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傅迎春说,贵州的乡村旅游一体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乡村旅游功能被纳入生态建设、扶贫开发、农业开发、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城镇建设、危房改造之中,在政策、规划、项目、资金上得以整合。

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根据贵州省旅游局的统计,“十一五”末,全省累计有近100万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摆脱了贫困;抽样调查的30个乡村旅游村寨的人均收入是旅游开发前的两倍多,几乎所有的旅游经营户脱贫。

2009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收入逼近130亿元,占全省旅游收入的比重连续两年突破16%。以遵义市为例,乡村旅游景点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年接待游客358万人次,综合收入13.5亿元。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旅游业总体呈现加速发展,与2007年相比,2009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5.2%上升到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3.4%上升到8.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1.5%上升到12.5%,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从5.7%上升到17.1%。

陈昌茂说,一组组数字折射出贵州旅游业发展和旅游扶贫开发的成果,但最终的检验标准只有一个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在贵州,旅游业不是 富人经济,而是典型的 扶农经济。”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贵州将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贵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贵州省正计划培育和壮大乡村旅游集群,到2015年,在全省建成20个左右乡村旅游集聚发展示范精品区,由此带动2000个以上村寨开展乡村旅游,使200万以上的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得到实惠。

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纷纷对贵州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予以支持和肯定。

世界旅游组织将贵州作为在我国实施可持续旅游脱贫计划的首个执行点,投入50万美元支持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开发旅游手工艺品。

自考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复习资料 篇6

一、填空、选择题

1、旅游业的构成要素是: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这三个构成部分又被称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2、旅游业的五部分构成的观点,即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点和旅游管理部门。

3、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从规划的发展角度来说,城市规划的发展年代较旅游规划产生的年代早。

4、任何一个规划的编制都不可能是一次性成功的,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应该建立一种互动的关系,即在编制旅游规划的时候邀请一些城市规划的专家参与,考虑旅游规划的内容是否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冲突;适当地指出城市规划中不合理、不适宜旅游业发展的地方。

5、城市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是统一的,只不过城市规划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而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方面。

6、旅游规划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规划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是一种宏观和中、微观的对应关系。

7、旅游规划与开发应包括以下三大结构体系: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目标体系、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方法体系、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支撑体系。

8、在制定旅游规划目标体系时要遵循以下的原则:A、概括性原则;B、可达性原则;C、一致性原则;D、时效性原则。

9、政策和法规的支撑系统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众多支撑中最直接的一个支撑。

10、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好坏取决于该地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即旅游资源数量的多寡、旅游资源类型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特色的独特性和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组合的合理程度。此外,旅游业发展的状况还取决于人们对当地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取决于人们对待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态度。

11、旅游资源的概念应从其开发性、吸引性、效益性及其形态等四个方面加以把握。

12、旅游资源的可变性是指如下情况:在旅游的发展中一些原本不是旅游资源的元素变成了旅游资源;一些旅游资源由于市场或其他原因变成了非旅游资源;一种旅游资源转变成了另外一种类型的旅游资源。

13、旅游资源同其他资源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具有美学特征。

14、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益与它吸引旅游者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成正比。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1)优先开发那些地理位置优越、便于旅游者前往的旅游资源,以使其较快地产生效益;(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其利用率;(3)密切关注供求关系,循序渐进地开发。开发中还要随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15、旅游资源投资开发的效益评价,表现在开发需要的投资、资金的来源、建设周期和投资回收程度的评价上,这四个方面一般可用投资回收年限这一综合指标来衡量。回收年限短,说明供求对口,投资回收快,经济效益就好。

16、旅游规划的特点主题性要求:(1)尽可能是“原始的”,即自然的、历史形成的;(2)利用特殊资源,形成自己特有的面貌;(3)各种景观要互相适应、协调,最好不要形成多个主题,同时要求能反映当地特色;(4)各种设施尽可能使用当地的材料和技术,各地均有各自的小主题。

17、旅游规划的目的,追求的是对旅游资源持续有效利用和对未来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最优结构与最优发展方向的合理安排。

18、把握现实和未来的关系是旅游规划的核心。战略性反映了旅游规划的目的和作用。

19、旅游规划的综合性表现为多目标、多因素、多层次、多部门的特点。

20、就空间范围与规模而言,旅游规划可分为国际协调规划、国家全面规划、区域综合规划、旅游地或旅游景点综合规划等。

21、就时间阶段和内容而言,旅游规划可分为旅游开发战略规划(即远期规划)和旅游地或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规划(中期和近期规划)。

22、旅游项目的.创意是旅游规划的灵魂。它最能体现规划者的水平,但也是最费心血的。

23、交通规划包括对外交通系统和区内交通系统。

24、对外交通系统规划一般依靠原有的交通条件,故不是规划的重点,但应保证游客在景区能够“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25、区内交通系统规划包括游览线路布局和交通方式。景区的游览线路应尽量避免平直、走垂直路线。

26、旅游中心地必定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因为这两个条件是旅游地成为区域旅游中心的先决因素。

27、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有上限和下限之分。

28、旅游中心地的等级划分是根据它的市场范围即吸引力进行的。一般来说,高级旅游中心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档次高、功能多、品种全、质量好,价格相对低廉,而低级的旅游中心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相对单一。

29、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

论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 篇7

关键词:旅游,市场需求,产品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消费, 人们对旅游市场需求的广度与深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不同年龄、职业、地域、性别的消费群体对旅游市场有着差异化的需求。而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市场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产品的开发, 直接影响旅游市场消费者数量的多少和层次的高低。因此, 探究旅游市场的各项需求, 推动旅游产品的开发, 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内容

1.1 旅游市场需求的主要内容

根据经济学的需求理论, 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 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即需求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对于旅游市场需求而言, 主要包括旅游市场需求的主体 (消费者、旅游者) 和客体 (旅游资源、旅游附属品、服务) 。旅游市场需求的主体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化性, 影响旅游市场需求主体作出消费决策的因素:

(1) 消费者欲望。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个体有不同的消费欲望, 这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 只有有出去旅游的欲望时, 才有可能产生旅游的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 才有可能把潜在的旅游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旅游消费。

(2) 经济能力的大小。这是直接影响旅游者是否进行旅游消费的前提条件, 因为仅有主观的旅游欲望并不能形成有效需求, 客观的旅游购买能力才能促使消费者最终作出旅游决策。

(3) 消费者偏好。不同偏好的消费者, 会对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旅游距离进行差异化的偏好选择, 来满足自身的个性消费和需求。旅游市场需求的客体指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对象, 主要涉及旅游资源、旅游延伸产品、旅游形式产品等。

1.2 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内容

旅游产品是在旅游过程中由旅游经营者提供给旅游消费者的满足和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类物品和服务的总和,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旅游游乐设备、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以品质原则、市场原则、差异化原则为基础, 旅游组织者、旅游经营者或旅游者创新各种旅游产品, 使之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达到预期的消费目标。只有不断开发各种形式的旅游新产品, 才能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1.3 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的关系

旅游市场需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提, 旅游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推进。从旅游动机的角度研究旅游的市场需求可以指导旅游地点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规划、旅游企业的营销策略。总之, 只有充分研究旅游市场的需求, 有针对性的开发旅游产品, 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分析

2.1 旅游主体的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性

随着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旅游消费欲望与消费能力也不断增强, 这为形成旅游市场的有效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传统的单一观光旅游需求相比, 目前旅游主体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样性与丰富性, 涉及生态旅游需求、体验旅游需求、健身旅游需求、购物旅游需求、聚会旅游需求、美食旅游需求等多方面。旅游主体需求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扩大了旅游的消费市场, 有助于各种形式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但在目前的旅游市场需求开发中, 旅游产品开发的类型单一、内容雷同、特色和个性缺乏, 这不利于满足旅游主体多样化的旅游消费市场需求, 不易引发旅游主体内心的消费欲望, 也不利于消费者把潜在旅游需求转化为现实旅游行为的动机。

2.2 旅游主体的市场需求呈现出群体性、差异性

不同年龄、职业、性别、民族的旅游主体的旅游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呈现出群体性与差异性特征。如年轻的探险爱好者因寻求刺激的探险心理需求, 而形成有组织性的探险群体, 共同进行探险目的地旅游, 老年人则会选择观光和休闲类的旅游方式;生活在快节奏中的都市群体, 则趋向于出去进行生态旅游、健身旅游来放松心情, 愉悦身心;不同性别的旅游主体, 女性则偏好于购物旅游需求、美食旅游需求, 男性则偏好于探险旅游需求、健身旅游需求。而在旅游营销的实践过程中, 旅游企业则经常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形成了所谓的团体、全包价、标准旅游策划, 这种单向的决策方式推出的各类旅游产品是无法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差异化的旅游市场需求的。

2.3 旅游主体的旅游消费结构升级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旅游市场需求也相应划分为两个阶段:在旅游消费需求的第一阶段, 为了保证旅游过程中的正常生活需要, 饮食、住宿和交通方面的需求比重较大;在旅游消费需求的第二阶段, 在保障了饮食、住宿、交通方面的基本需求后, 旅游产品成为更高层次的消费对象, 旅游主体的基本需求比例将逐渐降低, 旅游产品将成为主要的旅游消费对象。而现阶段的旅游消费, 基本上保证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饮食、住宿与交通, 但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上, 还无法完全适应和满足旅游主体对旅游产品消费结构升级方面的要求。

2.4 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的非同步性

根据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理论,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态, 才能保证市场交易活动的正常运行。而现实的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的供给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 旅游主体旅游消费的需求广度扩宽、深度加强, 呈现出与时俱进性, 而旅游产品的供给仍停留在原有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上, 呈现出严重的滞后性。目前, 旅游主体旅游市场需求的多层次性与旅游企业旅游产品供给的单一性而引发的二者之间的非同步性, 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快速与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3 确定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3.1 旅游市场需求的科学调研

对旅游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调研, 是怎样开发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开发数量的多少与旅游产品档次高低的前提条件。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产品时, 有必要先对旅游市场消费群体数量的多少、消费群体的偏好、消费群体购买能力等方面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科学市场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 首先细分旅游消费市场, 然后确定目标市场, 根据目标市场旅游消费者存在的个性需求, 开发满足目标市场群体的各种差异化产品, 把潜在的旅游市场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旅游消费力。

3.2 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旅游产品包括有形的旅游资源、旅游附属品, 也包括无形的文化和服务等, 不同的旅游个体有不同的消费需求, 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开发旅游产品要坚持以市场导向为原则, 以旅游主体的需要为出发点, 挖掘潜在的需求。具体来讲, 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有:

(1) 产品多元化开发策略。产品多元化开发策略是以目标旅游市场为基础, 根据目标消费群体, 开发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产品, 满足不同个体对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如在产品开发的档次上, 可以开发豪华高档的产品满足高端旅游主体的消费需求, 同时开发中档的产品满足一般旅游主体的需求;在旅游产品开发的种类上, 既可以开发观光、休闲类的产品, 同时配合开发体验类的娱乐设施产品。总之, 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有助于在最广范围内满足旅游者的多种消费需求。

(2) 产品个性化、创新化开发策略。对产品进行个性化、创新化开发是旅游企业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旅游市场的细分, 目标群体的定位, 需要旅游企业开发个性化和创新化的旅游产品来满足旅游主体的特定需求。如针对探险旅游群体, 需要挖掘更具刺激性与挑战性的旅游资源、旅游地点、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 来满足探险者寻求刺激与挑战的心理需求;针对都市快节奏的消费群体, 则需要选择生活节奏相对缓慢、环境接近大自然的旅游景点, 达到放松心情、愉悦身心的目的, 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项目开发就是典型针对都市旅游群体的消费动机和消费需求。

4 结语

总之, 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是保证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旅游企业只有通过科学的旅游消费群体的市场需求调研, 定位目标市场, 以目标市场为导向, 开发多元化、个性化与创新化的旅游产品, 才有可能满足目标群体的旅游需求, 才能最大化实现旅游企业的经济利润。

参考文献

[1]方澜.论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的主要途径[J].企业经济, 2010, (3) .

[2]王文慧.浅析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创新[J].经济师, 2007, (2) .

[3]吕连琴.谈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的理念和途径[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3) .

[4]黄沛.基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旅游产品创新[J].商业经济, 2009, (6) .

城市开发与水泵系统综合规划 篇8

关键词:水系统规划 水系湿地 蓝绿空间

引言

人类文明都与河流相伴而生,城市的发展与水系密切相关。城市水系的形成、发展、演化遵循着自然生态规律,同时又与城市的生产、生活以及城市发展相互作用。一方面水系承担着城市供水、排水、景观文化、防洪、水质净化等多样功能,另一方面高强度的经济社会活动又对水系的水量、水质、水文循环等各方面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目前城市水系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有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水面面积减少、水系自然结构改变和防洪排涝风险增大等。

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以下称《国发2号文》)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正式提出了建设贵安新区的目标。在内陆开放持续推进和生态文明提到理念发展高度的新时期,新区建设提出了在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石漠化治理等方面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的目标。因此,贵安新区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尊重水的自然循环、协调水的社会循环,突破传统以工程措施为主的开发建设和污染治理模式,给予河流水系休养生息的条件及空间,延续其生长脉络,发挥其自然净化和生态功能,建设健康循环的城市水系。规划以保护水源水质和维持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从整体优化和系统协调的角度出发,通过水源优化配置、水污染防控、涉水设施建设及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等综合措施,落实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要求,以实现新区在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最终支撑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1 贵安新区水泵现状分析

贵州省位于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地带,受地形地貌的影响,中小河流众多。贵安新区主要位于长江一级支流——乌江流域内。贵安新区水系特征如下:

1.1水资源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贵安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同时工程性缺水。贵阳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60%左右,且由于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喀斯特岩溶发育强烈,水资源时空分不均等原因,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大,水利设施建设成本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1.2流域水环境的高度敏感性

贵安新区流域水环境高度敏感区域面积超过全流域面积的75%。2007~2008年贵安新区地表水体曾为V类、劣V类,现状整体为Ⅲ类,因此新区建设必须与水源保护相协调。

1.3场地特征

贵安新区流域地形起伏多,局部地区坡度大,约有75%的区域高差<25m,可以作为建设用地。

1.4核心区水系特征

核心区水系现状如图1所示,其具备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1)水系生态水量保障问题突出

除邢江河流量较大以外,其它三条河流水量较小,水环境容量有限,且多为雨源性河流或者冲沟。

(2)水环境质量较好,主要受人为排污影响

水系环境质量基本可达三类以上标准,但由于河流水量较小,纳污能力有限,易受生活污水的排入和垃圾的乱扔影响,导致水环境质量下降。

(3)水系自然生态较好,水生植被茂密

水系岸线自然,多有护岸林草带,且潜水、浮水植被茂密,鱼虾生存空间较充足。

(4)水系景观资源尚待整合利用

邢江河中上游、麻线河和马场河水系景观资源丰富,亟待有效开发利用。

2 规划理念与策略

2.1空间布局理念与目标

贵安新区的建设理念是立足生态,构建道法自然的生态型新区;面向开放,构建包容有机的开放型新区,最终成为生态示范区。要做到立足生态,必须遵循的两种模式是低冲击开发模式和微循环重建模。

低冲击开发模式就是要在城镇开发的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冲击。其核心是:尽可能不改变地表径流分布,尽可能使地表透水,即尽可能接近原有的流域水文系统;同时促进污染的就地处理,雨水资源的利用,以及污水的再生利用。

微循环,即指分散式的循环降解模式,住建部仇保兴副部长提出“重建城市微循环是城市生态化改造的必由之路”,如近些年的实践已证明大规模的污水集中处理模式有着相当大的弊端,若把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组合成类似葡萄串型的小型化、分散式的就地处理系统,将大大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弹性度,并有利于污水的再生利用。

2.2规划思路和策略

为协调好新区水源保护与开发建设的问题,落实水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和水环境的有效保护,并降低对流域水文循环的影响,提出以下的规划思路:

(1)水源保护及水污染防治的管控范围

目前我国的水源保护实行水源分级保护制度,新区建设将水源保护及水污染防治的管控范围进一步拓展到水源的全流域集水区。

(2)点源与面源兼顾的污染防治策略

传统的水污染防治以点源污染治理为主,规划提出了点源与面源污染控制并重的污染防治策略。

(3)可持续的排水系统

传统的排水工程体系由以快速排出为主要目标,规划提出了控制初期雨水污染,中后期雨水以安全排放为主,“渗、蓄、滞、用”相结合的规划思路。

(4)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水资源利用由单向利用转变为再生利用、多层次的梯级利用。

3 规划空间布局的支撑

流域及水环境敏感性分区是贵安新区空间布局的核心要素,而汇水分区及排水分区是组团式城镇布局的重要划分依据。基于水源保护目标,结合流域分区及水系分布、水源敏感性、污染源类型及分布、用地布局、自然地形等要素,提出排水分区及其控制策略如图2所示。

nlc202309030401

4 构建水系湿地网络

构建水系湿地网络是贵安新区水系统规划的核心和特色。众所周知,湖库和河流水系是基础资源和生态格局的重要廊道,具有改善水环境质量、保证生态需水量等生态功能,同时可以作为防洪排涝的通道,并起到一定的景观文化功能。湿地则主要包括人工净化湿地、雨水调蓄湿地、自然湿地三种类型。构建水系湿地网络要统筹考虑水源安全、污水与尾水处理、初期雨水的水质和排水安全四大问题,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各个控制要素的实现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4.1水环境及水源安全

依据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与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提出,构建水系湿地网络保障水环境及水源安全的根本目标是保证水源水质安全,各水环境监测断面水质达标;底线目标是开发前后水污染负荷不增加。

贵安新区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如图3所示,这种模式基于水源保护目标,将传统的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污染治理模式转变为从工程措施到生态处理再到最终处置的串联式处理模式。

4.2污水深度处理

规划提出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考虑进一步深度处理后再生回用或通过人工湿地处理排放。再生水厂与污水厂合建,其布局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系统。尾水净化湿地在选址方面应当适应于组团城市发展并满足分批建设的需求,同时结合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及周边用地、公共空间和建设条件等,形成串联式(自然高差)湿地空间,实现就地处理及再生利用。

4.3初期雨水处理调蓄湿地

目前发达国家关于初期雨水处理的理念和技术都已比较成熟,雨水系统已经由以雨水水量和水质控制为重点迈向了基于自然水文特征的可持续性雨水管理阶段。本设计在技术路线和方案比选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地形条件和技术经济可行性。最终确立了大“同”小“异”的规划布局和“源头一迁移一汇集”逐级控制的雨水排水系统,如图4所示。

大“同”是指在整体尺度上,以独立雨水排水系统为单位,在排出口之前将初期雨水截留至调蓄处理设施处理后排放;小“异”是指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源头、迁移、汇集控制手段。

源头包括屋顶花园、透水地坪和生态型小区;迁移包括路面与水解物挂篮、渗透性弃流井、生态草沟、雨水景观和下凹式绿地;汇集包括雨水湿地、塘系统。

4.4排水安全

城市内涝问题的重要成因是不恰当的城市建设方式对自然水系的占用、破坏以及对河道水系采取修堤筑坝、固化渠化等措施,使自然水系统丧失了泄洪蓄洪等功能。传统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对于排水管网、地面排水空间、应急安全预案需要独立的规划与设计。贵安新区在排水安全的设计上尊重天然的排水方式,构建“蓝绿空间”有效应对洪涝(见图5)。

“蓝绿空间”是对碧水、清溪、绿谷等地面排水空间的形象概况,包含水系(常年有水/季节性/雨源型)及湿地、河岸蓄滞洪区、绿地及广场、可淹没地块四大空间要素。实现了与城市道路系统、地下水排水管网的有机衔接,并与城市竖向规划协调。

“蓝绿空间”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坡度、高程、降雨、地表覆盖等因素,尽可能充分利用或模拟天然的排水方式,自然形成排水通道,并且以流域为界分级分区汇水,同时兼顾维持现有湿地,改善水质,塑造景观等不同目标。

小结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优先控制城市的空间利用和土地利用的方式,尽量保留和保护地表水系,维持原有的水文循环,采用低冲击的建设开发模式,建设城市的可持续的排水系统,遵循整体优化和系统规划的方案,才能从根本解决城市水系面临的各种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城市地表水系的建设已开始从传统的工程方向生态方向转变,日趋注重对水系自然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注重工程设施建设与自然水文循环的和谐,使城市发展和城市水系环境得以协调发展。为此,新区规划中借鉴了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本地自然地理条件,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建设与自然协调的、具有自我调节与净化活力的城市水系,以有效地保护水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机关工作人员见习自我鉴定下一篇:初升的太阳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