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

2022-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整合;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建立,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教师不再像过去一样,只会做个PPT,通过电脑进行播放就可以了,而是通过互联网收集更多的文本、图片、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通过删选、编辑和整合,应用合适的软硬件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看、听、说、写等活动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课堂容量,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样的方式对毕业班的复习尤其重要。下面通过两个案例具体说明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的应用,期盼能够帮助同仁一二。

案例一:信息技术在电路故障中的应用

电路的连接、变化和故障分析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特别对于女生来说更加无所适从,加上学生对“电老虎”的敬畏,在试验中畏手畏脚,出现问题不敢动手,只是在实验桌前张望,等待教师的指导。利用信息技术再现实验过程,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也可以打消学生的各种顾虑。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明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S,发现灯泡不发光,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但未超出量程,则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小灯泡发生短路

B.小灯泡发生了断路

C.滑动变阻器发生了短路

D.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接触不良

这道题如果教师用分析的方法,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甚至会有这样的疑问,怎么会是A答案这个原因呢?在课堂上利用“NB物理实验”这个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根据电路图找到各个元器件,并拖曳到台面,然后根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使电路为通路。慢慢左右调节滑动变阻器,观察灯泡亮度变化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大时,电路中的电流变小,灯泡变暗;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小时,电路中的电流变大,灯泡变亮,进而使学生认识到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不但起到保护的作用,也起到了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的作用。其次,把灯泡的额定电压设置为较低电压,移动滑动变阻器,使灯泡烧毁,这时发现电流表指针几乎在零刻线处,电压表的指针所指示数几乎为电源的电压,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原来是因为电流表的内阻很小,而电压表的内阻很大,它们相差幾百倍到几千倍,此时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也可忽略,我们把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可近似地看成导线,根据欧姆定律,这样电路中的电流很小,几乎为零,电压表就像直接接到了电源的两极上,所以电压表的示数几乎为电源的电压。经过这样的演示和分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了。再次,把灯泡进行修复,使电路为通路,学生观察到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有一定的读数,灯泡也能够发光。接下来,拖拽一根导线分别接到灯泡的两个接线柱上时,发现灯泡熄灭了,电压表的指针一下子回到了零刻线上,而电流表的示数却变大了(没超过量程,有滑动变阻器保护),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导线把灯泡和电压表短路出去了,根本没有电流流过灯泡和电压表,所以它们不亮也没示数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在电路中,如果电压表(完好)有示数,而电流表(完好)无示数,用电器不工作,一般是用电器烧坏或断路(开路);如果电压表(完好)无示数,而电流表(完好)有示数,用电器不工作,一般是用电器短路。通过分析和归纳形成结论,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这样的整合,使我真正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不但扩大了课堂知识传授的容量,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案例二:信息技术在光学中应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结论,虽然结论记住了,却会把结论套进去,导致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错误。笔者认为学生在实验时都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把蜡烛放在某一点进行实验、测量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这种静态的实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知道像的大小如何变化,如何移动。在这节内容上,笔者先让学生在实验室做了实验,得出初步的结论,然后利用希沃触摸屏结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Flash 动画,再次复习了学生实验及结论,接下来通过拖动蜡烛向凸透镜靠近或远离,让学生观察像的大小变化和移动方向,从而帮助学生认清在动态过程中像的变化情况。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得出结论。静态成像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内虚外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远小近大;动态成像规律: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通过这样的整合,不但利于学生的接受与理解也能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案例三:信息技术在探究实验中的应用

实验探究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控制变量法”尤为重要。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在北师大版初中物理中这种方法的广泛应用更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在真实的实验探究中,有些变量确实不好控制,但用多媒体软件可进行模拟实验,就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下面举一例详细说明。

在学习电功时,课本上设计了让电流通过一个小电动机带动重物升高,猜想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猜想了电流做功可能与电压、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可在实际试验中各别变量不好控制,电流大时物体上升太快,根本观察不清试验现象,物体已上升到电机处,导致缠绕、卡死、甚至把物体甩出去致人受伤。同时学生容易接受电压、电流、通电时间对电功的影响,却不好说明电流做功与电阻无关,教师想从欧姆定律的局限性进行说明(欧姆定律只使用于纯电阻电路),但教师觉得难讲,学生也觉得难理解。

鉴于此,在教学中,就初中生可接受水平的基础生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方法是这样的,用甲乙两个白炽灯(其中R甲>R乙)代替电动机,通过“NB实验室”软件轻松解决了电流做功与电阻无关的问题。首先把甲乙两灯串联接在电路中,观察到甲灯亮,乙灯暗,这表明在相同时间内,甲灯中电流做的功大于乙灯中电流做的功,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根据欧姆定律的推导式U=IR得到U甲>U乙,由此可知,是电压影响了电功。接下来,把甲乙两灯并联在电路中,观察到甲灯暗,乙灯亮,这表明甲灯中电流做的功小于乙灯中电流做的功。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并联电路中,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时,根据欧姆定律I=U/R得到I甲

教学中的实践,使笔者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应一味地追求高大上的软硬件,而应该使用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方法对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即可。由此可知,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成为常规物理教学的补充,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物理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者:陈建民

第2篇:案例教学法在《草地资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草地資源信息技术》是针对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选修课,课题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实践环节较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综合能力不高,且很难适应当前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研究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堂授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三个维度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的协同能力,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效果

《草地资源信息技术》是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于一体的信息技术集成教学,主要针对草地资源信息在管理中的应用。该课程教学时数短,理论性较强,实践环节较少,很难适应当前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鉴于此现象,研究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实际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结合科研项目,设置草地资源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库,以期通过案例库的建设能够应用在如《草地资源信息技术》及各专业的与之相关的教学上,达到学以致用,能将所学知识成功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典型案例,改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

一、调查对象及授课方法

1.调查对象。采用草业科学2014级民族班级及汉族班级为调查对象,通过阶段性测试及问卷调查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学生人数78人,其中2014级汉族班学生31人,民族班学生47人。

2.授课方法。(1)自主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方法在《草地资源信息技术》本科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授课与教学效果评价两大模块。自主授课环节主要涉及草地资源信息技术概述、草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概述两大部分。案例分析主要应用在这两大部分教学内容中,主要涉及3S技术在草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等内容。(2)教学方法。以教师授课理论为主线,辅助学生自主授课,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围绕课程的重点及难点,增加知识点,强化概念及应用型知识,将科研生产中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采用案例中设置问题,学生讨论问题相结合,明确知识点,强化重点及难点。

3.案例模块。(1)3S技术在草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案例。从不同的数据源、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处理软件确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区内不少于10个县市的草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结果,并以此为案例,介绍草地资源调查的程序、方法。采用小组制作PPT的方式,授课教师课前1—2周发放案例。(2)3S技术在草地资源制图中的应用案例。从不同制图方法中确定5种类型的专题图,如草地资源类型图编制等,并以此为案例,采用指导书或录屏方式介绍草地资源专题图的编制方法及流程。采用录屏方式,小组实际上机操作实地演示制图步骤,任课教师在前1—2周提供底图,如地形图或遥感图及GPS点位。(3)3S技术在草地资源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案例。利用3S技术进行草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确定5种草地动态监测方法,如草地产量的动态监测等,并以此为案例,采用录屏或指导书的方式介绍草地资源动态监测的方法及流程。采用情景式教学,于课前1—2周将案例提供给班级小组,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此过程采用PPT汇报模式。(4)3S技术在草地资源遥感估产中的应用案例。确定新疆、内蒙古、兰州等地利用3S技术进行草地资源遥感估产的案例5个,如草地净生产能力的测定等,并以此为案例,介绍草地资源遥感估产的方法及流程。通过小组搜集资料,搜集案例,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及讨论。(5)草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案例。通过搜集国内外著名的草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如牧草种质资源品种查阅等,通过视频演示、录屏等方式介绍草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方法及流程。

4.教学效果评价。通过阶段性测试及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检验,建立案例教学法教学质量评估表,主要包括3个维度,22个条目,即教学内容7个方面,教学方法8个方面,教学效果9个方面。评估表采用5级标准(好、较好、一般、较差、差),根据评估表,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方法效果评估,并提出意见及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1.教学内容效果评估。教学内容调查结果表明,81.1%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课堂讲授内容结合紧密。其中82.3%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清晰易懂;78.4%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突出,易掌握;80.3%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70%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合理,较易把握;85.7%的学生认为案例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易理解;82.7%的学生认为实践课操作技术性强,案例教学可促进学生掌握;还有79.6%的学生认为自主授课教学内容适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2.教学方法效果评估。教学方法调查结果表明,81.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方法可促进教学。其中80.5%的学生认为自主授课采用PPT模式可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7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对重点及难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83.2%的学生认为小组讨论可以强化核心知识点;80.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中设置问题合理,较符合生产实际;81.7%的学生认为采用室内讨论及野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知识点;84.6%的学生认为采用分组上机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88.7%的学生认为通过录屏方式,指导学生对草地资源制图等方法的掌握;72.6%的学生认为采用阶段性测试,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及难点知识点的掌握。

3.案例教学效果检测。教学方法效果检测结果表明:81.8%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方法合理有效;84.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可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积极性;81.6%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师生互动;80.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能促进知识转化,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85.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增加了小组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83.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扩大了学生的视野;79.8%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81.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效果比教师全程授课方式好;80.1%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用于《草地资源信息技术》课堂授课效果;79.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结论与思考

1.从课堂效果上来看,调查结果表明《草地资源信息技术》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的兴趣,强化知识点,拓展教学空间,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动手能力,同时又能增加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案例法采用录屏、PPT授课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有效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2.从教学方法上来看,采用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方式,可以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也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协作能力。

3.从教学主体上来看,学生是案例教学方法应用的主体,教授扮演的是配角,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主持课堂、组织课堂,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1]。同时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均有较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思维分析能力,因此只有师生相互努力才能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总之,案例教学法在授课中必须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建设案例库,完善教学内容来达到教学目的。本研究只通过典型案例法在《草地资源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初步应用,为案例法教学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通过建立案例库,经过几轮的测试检验,才能对教学效果得出客观评价。建议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要完善数据库,为实践性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鲜花,靳瑰丽,张丽.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因素调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3014,(13):2-3.

作者:张鲜花 靳瑰丽 汪洋 吴咏梅

第3篇:在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案例分析

微课本身作为一种信息工具,有着一定的信息技术含量,将微课引入小学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方式。微课兼顾视听双通道,且时间较短、多维度传递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满足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学习心理,为小学生理解知识、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本研究针对微课如何在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试图寻找有效的方式,以提高小学生的知识理解和信息素养。

● 教学内容简介

《认识存储设备》是广东科技出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上册的教学内容,被选作四校联盟信息科组(三角中心小学、阜沙中心小学、黄圃培红小学、南头中心小学)的公开课教学内容。该内容理论性较强,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三种常见的计算机存储设备;掌握存储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常见的文件类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打开硬盘、操作光盘与U盘的过程,掌握使用存储设备的方法;通过打开、浏览存储设备,识别文件类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养成爱护存储设备的良好习惯。

针对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物展示、实践操作和微课自学。其中,在微课自学环节,任课教师基于知识与技能点3“了解常见的文件类型”进行微课的开发与应用。

● 微课的开发

信息技术课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可视化、具有操作性。对于文件类型的识别,“认识文件类型”微课的开发需要在兼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共性之外,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为了解决“认识文件类型”这一偏理论的知识点,笔者采用Articulate进行开发,该工具的特点是可以录制屏幕、交互和测验,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双向交互,加深对文件类型的辨析与记忆。针对文件的特征和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认识文件类型”微课取名为“不走寻常路,我有我的类型”。在开发过程中,笔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全程参与,通过看、讲、思、操作等形式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并最终通过智能选择题和模拟操作题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中应用的微课主要界面如下:图1是微课首页、图2是微课内容页、图3是微课智能测验反馈页、图4是微课模拟操作页。

● 微课在课堂中的应用

在学生明确硬盘、光盘、可移动盘并且会打开这些存储设备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文件类型的兴趣,从而鼓励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探究。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还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因此,在课堂运用中,教师采用的策略是:集学+自学,即全体学生观看投影屏幕一起学习一次微课,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接受能力,充分利用微课的交互功能,进一步开展个性化的自主探究。总结出微课的应用方式如图5所示。

1.创造情境

假如你是一名电脑高手,要快速寻找到自己需要的文件,是不是得了解存储设备里面的各种文件类型?笔者提出此问题意在激发学生当一名电脑高手的欲望,强调识别文件类型的重要性。随后笔者告诉学生每种文件都和小朋友们一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让我们一起走进《不走寻常路,我有我的类型》,认识不同的文件朋友吧。

2.集体学习

观看《不走寻常路,我有我的类型》微课中的“认识文件命名”、“识别文件类型”这两个内容。教师讲解微课的交互方法,让学生体验操作。

3.自主学习

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探究,既可以针对自己在集体学习过程中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回顾,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定义学习进程,开展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学习,这一系列的学习进程依赖于微课的可交互特性,让学习者实现了个性化的人机交互。

4.智能测验

在微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有一个智能测验,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并有智能评价是否通过微课学习。

5.游戏巩固

微课学习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辨识竞答游戏,进一步巩固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微课应用过程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熟悉微课的操作,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然后引导学生有效地使用微课,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学生的辨析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在以微课为载体的“认识文件类型”教学环节中,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1.微课赋予课堂更多的趣味性

《认识文件类型》是理论性的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微课的使用首先在视觉上让学生耳目一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微课的开发汇集了开发者的教学设计思想,寓教于乐,各种音效和生动活泼的讲解等元素为课堂教学添加了趣味性。

2.微课赋予理论性的知识探索性

微课为理论性的知识增添了探索性,使得原来索然无味的学习内容变得可交互、可探索,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变枯燥的吸收为有趣的探索交互,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探索交互,为信息技术课程理论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案例。

3.微课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方式

通过微课的学习,48位学生(共53位)通过了微课的测验,成绩均在90分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利用微课进行自主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有助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果。

研究表明,基于微课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笔者也发现由于是初步尝试,微课应用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不适应、学生学习进度不一致等。因此,教师如何做到在具体环节中关注、兼顾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此外,本研究采用的是个案研究法,因而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若推广和迁移,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改进。

作者:何丽珍

第4篇:应用信息技术优化生物课堂的教学案例

题目: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1、外界条件

2、自身条件 难点:

1、 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

2、 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3、 自身应具备何种条件才能萌发。

手段:出示种子萌发的视频、图片、动画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设计思路: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由学生观察,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或电子白板出具的实验过程视频、图片来描述,最后教师提出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些玉米、小麦、菜豆等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种下种子,让其萌发。并观察记录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课本p88)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三、练习

利用电子白板出示本节内容的课堂练习

四、小结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五、反思

成功点:

在本节课是《种子的萌发》第一课时,这一节内容涉及到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其次,本节课内容少,知识点少,这就给我的教学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在通读教材,理清教学目标和重点之后,我将本节课教学设计为一个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一开始导入时,以学生的爱好为出发点,引入种子萌发动画,吸引学生眼球,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种子怎样发育成植株呢?”。由此从了解种子的结构入手展开教学,这培养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能力。采用ppt展示种子的结构让同学们观察。

不足处:

本节课教学也有不足之处。

1、 由于课前准备不够,导致上课时媒体出现故障,动画不能顺利播放,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停顿。

2、 从种子的结构到结构的功能、再到种子萌发之间没有紧密的过渡,这样就出现了思维的跳跃性,对学生的学习不利。

3、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运用多媒体,而摒弃了板书。它们之间应该有很好的结合。

4、 对于学生的回答,应该及时评价。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够。

第5篇: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

刘晓景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了社会的主流,人们的生活与信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教育可行性和实效性,为了培养出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学生。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是一个越来越鲜明的主题,并且也是一项迫在眉睫,急于落实的任务。

那么,至于在教育教学当中,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使它发挥出自己的实效性,达到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呢。下面就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做一些简单的阐述,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改进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

首先,要明确一点是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

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记,属于硬性的灌输式教学,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或许是记得最牢的,但结合起实践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且,如果让学生根据所学,结合实际,发挥想象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超越书本的局限。因为硬性的灌输,着重孩子的听、记,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直觉感官和抽象思维的配合。总结起来,这样的教育还是存在很多缺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对人才的取舍标准、方式变了,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要有创新意识的实践,超前意识的实践。运用信息技术,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灌输式变为启发式。在课堂上,老师不再过多地讲解课文或答案,而是通过设疑或激趣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教学情境,老师交给的最重要的是学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结果,孩子学会了正确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悟出正确地答案,正所谓“授人以渔,不授人以鱼。”也因此,信息技术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更是少不了的佐料。

现代的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教学生识字、认字,更重要的是寓情于教,寓理于教。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文的故事性较强,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个个类似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能明辨是非、善恶。然而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刚刚起步,空泛的道理讲得再多,不结合实际,学生仍是很难接受。所以,在这种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推广及应用,逐步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一是它的方便、快捷。资源共享可以让教师互相总结有利的经验,推广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互取所长。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播放课件,或制作幻灯片,应用实物投影等在日常教学中,也相应节省了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生字卡片、教学挂图的时间,而且效果更好。二是它的直观、形象。这一特点正适应小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尤其是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如果制作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一定会收到来自学生的良好反应。比如,教学《画家和牧童》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唐朝著名画家戴嵩一次画了一幅《斗牛图》。别人都夸他画得好,只有一个小牧童指出了大画家的错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要使学生明白大画家谦虚、和蔼、宽容、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秀品质,和小牧童勇敢、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向他们学习。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理解课文,课堂气氛就会很沉闷。如果我们把课文内容制作成一个课件,把故事情节的发展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既直观、形象,又生动有趣,学生们一定会愿意参与到这种课堂中来。边结合动画,边阅读课文,对学生的理解课文也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涣散,从而不能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这时如果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使这种刺激大于其他刺激,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学《雷雨》一课,这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分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个时间段,虽然生活中经历过不少次下雨的情形,但是要二年级的学生把文字的描述同生活实际形象的结合起来仍然有很大的难度。同样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生动地再现出来,学生会很容易抓住课文的时间顺序,形象地理解课文,而不用老师去告诉哪几自然段写的是下雨前,有什么景物;哪几自然段写的是下雨后,景物又有什么变化等等。这些学生都可以通过看课件和阅读课文自己找出来,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响应课堂教学。并且,运用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高明,培养他们向往科学、崇尚科学的感情。另外一点,就是要善于把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和必要性。课程改革提倡运用信息技术,但不是滥用信息技术。传统教学中虽有一些不足,但同样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传承。比如板书,只不过是不多的几个字,但这其中包含着教师精心地设计、巧妙地安排和课文的主要脉络。工整地板书,清秀的字迹,对培养学生的美感、写字的规范也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即使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也不能省略板书这一环节。我们的新课改提倡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使我们的课堂更生动精彩,使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更优秀。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太激进,以免造成其他不良影响。而且一定要掌握好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

第6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如:《数数》一课中,设计色彩鲜艳的花朵,形象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作为课件内容,以引起学生们的审美感,有时还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在教学“比较”时,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 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案例2]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如:《时、分,24时记时》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实际。如学习24时记时法,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教学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第7篇: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

观看《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心得体会

21C是信息突飞猛进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了社会的主流,人们的生活与信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201岁末有幸聆听了专家关于《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的讲座,让我受益良多,针对自己的不足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是一个越来越鲜明的主题,并且也是一项迫在眉睫,急于落实的任务。

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使它发挥出自己的实效性,达到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呢。改进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记,属于硬性的灌输式教学,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或许是记得最牢的,但结合起实践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且,如果让学生根据所学,结合实际,发挥想象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超越书本的局限。因为硬性的灌输,着重孩子的听、记,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直觉感官和抽象思维的配合。总结起来,这样的教育还是存在很多缺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对人才的取舍标准、方式变了,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要有创新意识的实践,超前意识的实践。运用信息技术,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灌输式变为启发式。在课堂上,老师不再过多地讲解课文或答案,而是通过设疑或激趣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教学情境,老师交给的最重要的是学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结果,孩子学会了正确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悟出正确地答案,正所谓“授人以渔,不授人以鱼。”也因此,信息技术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播放课件,或制作幻灯片,应用实物投影等在日常教学中,也相应节省了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生字卡片、教学挂图的时间,而且效果更好。二是它的直观、形象。这一特点正适应小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尤其是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如果制作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一定会收到来自学生的良好反应。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涣散,从而不能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这时如果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使这种刺激大于其他刺激,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都可以通过看课件和阅读课文自己找出来,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响应课堂教学。并且,运用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高明,培养他们向往科学、崇尚科学的感情。另外一点,就是要善于把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和必要性。课程改革提倡运用信息技术,但不是滥用信息技术。传统教学中虽有一些不足,但同样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传承。比如板书,只不过是不多的几个字,但这其中包含着教师精心地设计、巧妙地安排和课文的主要脉络。工整地板书,清秀的字迹,对培养学生的美感、写字的规范也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即使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也不能省略板书这一环节。我们的新课改提倡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使我们的课堂更生动精彩,使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更优秀。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太激进,以免造成其他不良影响。而且一定要掌握好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

第8篇:2014年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资源

目 录

教学设计(纸质)

教学课件(纸质)

教学反思(纸质)

课堂实录(光盘)

姓名:冯 志 明

学科:信息技术

单位:盐池三中

第9篇: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案例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案例

【教学环节描述】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导入时,用PPT出示一些美丽的图片,大家认真观察图片,说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第一张PPT先用自定义动画飞出一只 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再自定义飞出多少?

第二张PPT先用自定义动画飞出一只积是30平方厘米,再自定义飞出你们是怎么想的? (面积÷2)

第三张PPT先用自定义动画飞出一片 厘米,再自定义飞出

,要求学生谈谈

,它的面积是20平方的面积是多少?为,告诉学生

的面

,跟学生说,问学生

的面积是

,让学生说说的面积是多少?什么这组算不出来?(完全一样)

【技术应用】

本案例采用了多媒体PPT自定义动画功能与Adobe Photoshop CS2图片处理。 【实施效果】

我在教学中采用这一系列的手段,学生参与度很高,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视角上也有美的追求,通过学生倾听与观察得出两个结论面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积÷2与完全一样,为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做了知识点铺垫,同时这两个活动既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听的习惯。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知识改变命运

上一篇:项目阶段性工作汇报下一篇:酒店安全生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