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之花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绽放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信息技术之花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绽放(精选14篇)

让信息技术之花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绽放 篇1

—— 迁西进校以信息技术促进农村英语教学发展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最辉煌的“里程碑”,让课堂教学充满了灵性与活力。本文回顾了我县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相互促进的发展历程,论述了我县英语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历练,利用信息技术在词汇、语法、课文、作文教学以及活用教材等方面开辟的农村英语教学的新思路。同时也阐明了在信息技术与学英语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日益突出的五大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找到的有效应对策略,并提出解决矛盾的四个参照依据。

关键字:信息技术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有效整合一、我县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交互发展的艰难历程

我县地处农村山城,回顾刚踏入校门的那段时间,信息技术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汇,唯一可以被称作教学设备的就是录音机了,全校只有两台左拍又拍才出声音的录音机,满身灰尘的躺在办公室的角落里,偶尔被20多名英语教师中的某一位心血来潮时拎走。

2002年初,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入迁西进校做教师培训工作,走遍了迁西县城以及农村的每一所学校,有幸亲眼目睹并参与了英语教育曲折艰辛的发展历程,时刻感受信息技术的强力跟进和各校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

十几年来,我县教育局想尽各种办法,为学校配齐办公电脑,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等信息技术设备。我校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多次利用语音实验室和微机室对全县教师做信息技术和教学课件的相关培训,把最前沿实用的信息技术传达给教师们,深入基层推进各校教师专业化发展。2010年,我们对全县513名中小学英语教师日常使用信息技术情况做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如下:

本次调研充分表明: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英语教学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春天。

二、信息技术拓宽了我县农村英语教学的新思路

信息技术为我县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学科的整合,弥补了很多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我们通过课程培训和《新课堂下的有效英语教学设计》等课题的步步推动,力图促使英语教师达成三方面的观念更新:一是信息技术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二是信息技术要为英语学习创造地道的语言环境;三是信息技术要为英语学习导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过程中,我县教师逐步意识到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不是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英语

教学任务。

英语教师们把信息技术与课堂四十五分钟有效教学相结合,尝试和探索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多种途径和方式。

1、形声结合,词汇教学形象化

教学单词时,查寻所学单词匹配的图片, 利用PowerPoint、Flash、Author ware 等软件工具加以修改,如: 教学单词apple时, 教师利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呈现一棵结满苹果的大树, 旁白配以apple 的正确读音, 读一次, 树上的苹果就闪一下,让学生跟读。学生掌握这个单词后, 还可以复习或扩展形状和颜色等同类相关词汇。这样的词汇教学形声结合,生动有趣。

2、巧用视频,课文教学情境化

英语课堂教学中,课文的理解与掌握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至关重要。在讲Can I borrow a pencil的时候,有的教师视频播放一段动画片:课堂上,某同学向老师举手示意,老师明白其意图后,借给他一只铅笔。这个同学频繁举手示意,老师几次走到他跟前(片中人物诙谐、活泼。)„„,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配上不同语调的声音,视频伴音反复播放,让学生模仿跟着读,然后去掉声音,让学生为画中人物配音,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意境,从而掌握了如何借东西这一技巧,课文自然也就被掌握了。

3、影像兼容,语法教学生动化

在英语教学中, 常遇到一些概念、时态、公式等一些理性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排斥和厌恶感,有些学生无奈地感叹:“语法,语法,真的拿你没办法”。利用信息技术图像、声音、影像兼容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景,把语法规则融合到色彩丰富的图片里、美妙的音乐里和生动的故事里。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法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4、活用教材,课程资源无限化

我县传统英语教学中课本就是世界,而今世界成为课本,学习资源可以随时随地选取,使教学信息极大扩充,课堂结构更趋开放。教师和学生随时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作为教材资源,认真筛选后师生课内外共同学习、阅读讨论。师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

5、激活背景,写作教学多彩化

以前很多教师都感觉写作是英语教学最大的难题,英语写作训练一般就是生硬的命题作文;学生东拼西凑,熬出一段错误百出的文字。而今教师利多媒体课件,展现迷人画面、关键词语、智趣故事等语言资料,激活写作背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词汇、句型和语法项目后,观其形,闻其声,有感而发、有言可书。例如,写My Hometown一文,教师播放乡村山水、农作物、特产和风土人情的图片,并对可能用到的词汇和语法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下笔去写。此外有的教师还指导学生结交国际笔友,发送电子邮件,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写作水平。

三、我县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给我县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引发了英语教学的根本性变革。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日益突出的问题,1、存在问题分析

(1)有的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仅在评比课、研究课中使用信息技术,还不能真正地把信息技术变成自己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工具。

(2)为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由“人灌”变成了“机灌”,未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改变,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3)忽视了教学的实质内容,所采用的信息技术载体偏离教学主题,不能真正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4)许多教师虽然精心设计了课程资源内容,但并未多层次、多角度的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例如,教师在网上下载了大量的语言、图片、练习。但是由于缺乏教育机智和应变能力,无法掌控教学进程和时间,开始有条不紊,之后草草收兵。

(5)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课件做得越复杂越好,用鼠标代替了粉笔。事实上,过于花哨和复杂的课件不但占用了教师研究教材、教法的时间,也分散了学生注意力,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教师不写板书,学生不记笔记,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就无据可查。

2、解决策略探索

我们通过教师培训等途径,让教师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本质上与教科书一样

是众多教学媒体的一种,不应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考察一堂课的好坏、新颖与否,主要看的并不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多少,而是看教学效果怎样,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大。因而每节课的内容不同, 各自的重点、难点不同,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大相径庭。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理解要达成以下五个目标:

(1)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不应该应用信息技术。

(2)知道怎样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3)知道怎样在备课时使用、决定和组织信息技术资源。

(4)知道怎样评价在使用信息技术时的学生学习成果。

(5)知道信息技术怎样被用于保持最新的信息、分享最好的教学实践。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网络教研和教学研讨等形式,要求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教学相结合过程中,要参照以下四点:

一是“度”量衡。教师们要通读教材,分析教材,把握篇章主体,根据文章题材和体裁的不同选用合适的课程资源,教师分工,下载不同的信息内容,把握尺度,把握时间,课堂教学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

二是“合”为贵。教师切忌机械照搬、盲目模仿,要结合教学目标分析课程资源的科学性、适用环境、难易程度,并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和生活经验等,在此基础上严格控制、精心设计、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三是 如其“分”。信息技术的使用可谓过犹不及,我们要求教师在深层次备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深刻含意,恰如其分地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

四是“重”过程。我们要求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反复利用,并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充分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注意引导学生向纵深层次思考问题,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如果说英语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信息技术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共同引领英语教育发生着深层次的变革,开创着英语教学的新模式,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素质多方位整体发展。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要全力以赴,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不断超越自我,让信息技术之花在农村英语教学中更加美丽地绽放。

参考文献:

[1] 廖亚丽.《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创新》.2009

[2] 吴茂连 《信息技术课的几点经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通讯2002.8

[3] 王旭光.《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浙江现代教育技.2007

[4] 曹慧芳.《巧用媒体教学模式优化中小学英语教学》.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让信息技术之花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绽放 篇2

优化多媒体课件, 蕴涵人文素养

哲学家罗素说过:“有三种简单而强烈的情感一直支配着我的生活, 那就是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间苦难的莫大悲悯。”这位哲人诠释了个体对生命价值的尊重。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称作情感教育。美育通过各种特有的 手段和途径, 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它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认识美, 在此基础上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 塑造美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学作品、绘画等对美育起着巨大作用。他在强调审美修养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因为对美的创造要以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为 基础, 是对美的感知的升华, 而且与人的精神、文化修养密不可分。文化修养高的人, 其审美修养也高, 情感更细腻, 感受更深切, 对美的创造水平相应也较高。因此, 美育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多媒体课件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 而如何优化多媒体课件, 使之蕴涵人文素养, 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用心去钻研的。我们可以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智育的同时, 将人文素养融入其中, 加速学生人格完善内化的过程, 让学生带着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的态度去学习, 从而使道德感、责任感、传统意识得到提升。如苏教版第四章《数据统计与分析》中《小小理财家》的多媒体课件, 提供了人文阅读的内容, 可选择阅读古今中外名人勤俭节约的小故事, 以此让学生形成绿色消费的观念。以这样的方式优化课程内容, 不仅拓展了课的外延, 又深化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内涵。通过提高初中生对于真善美的认识, 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以人文知识为载体, 充满人文关怀

现在的课堂缺乏一种温情的人文关怀、素养培养和心灵陶冶。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人文的心态, 就会建构起心灵对话的平台, 一切会变得相融相通, 和而不同。我们知道, 知识并不等同于人文素养, 也不是简单的内容堆砌。作为教师, 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了解初中生思维感知、抽象、逻辑、命题运算过程的基础上, 从教学过程、策略方法、教学环境、学生态度、教师等多方面整合人文素养的元素, 丰富课程内涵, 造就美善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中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心理特点, 教师特别要从教育教学的内容编排上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一方面采用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谈话、讨论、读书指导法渗透人文知识与关怀, 另一方面采用直接感知和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使人文知识融入高效课堂。如孔子的《论语》、屈原的《楚辞选》、司马迁的《史记》、柏拉图的《理想国》、黑格尔的《美学》、马克思的《资本论》、莎士比亚的《哈姆 雷特》等。教师无须过多强调人文知识的识记, 只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心里的矛盾、挣扎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即可。教师不要低估学生的智慧, 一节课你想一股脑儿地把知识倒给学生, 倒不如慢慢地串联问题、设计任务, 让学生逐步明朗。

信息技术课堂可以独创性地使用具有人文情怀的语言来引导学生, 取得好的效果。如信息技术特级教师边楚女老师赞扬学生时, 她会说:“你这样独特的作品, 让我如何不喜欢你?”“你的操作成就了一段精彩, 这将成为你学习的里程碑。”“如果你同意, 我真想‘拥抱’你一下!”“一切皆有可能, 这个可能出自你手, 你是我的偶像。”对于学困生, 她说:“不要和别人比, 老师关注的是你的进步!”“不要急, 欲速则不达, 我始终在你身旁!”浓浓的人文关怀弥漫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 学生怎会感受不到?

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激发课堂人文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人, 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 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滋长和充盈, 是为师者的责任。因此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在教师自身是否具备充沛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魅力。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一个优雅的教师所在的班级, 学生必然也会优雅起来。教师应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教学的高远, 也应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不断地吸纳、领悟、提升、历练和磨炼, 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可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如苏教版第一章第二节《信息获取与管理》中, 教师用一幅素材图片引起了学生的共鸣。那幅图片中, 一只小狗在水里的倒影是一头大狮子, 并配有文字说明“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其实,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每一部分内容, 都能让学生内化自我心灵, 慢慢形成强大人格。

诗意的栖居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是信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列入信息技术课堂中, 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 我们会听到人文之花慢慢绽放的声音, 我们定会培养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具有崇高理想、美好追求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 [S], 2012.5:15.

[2]李咏吟.美善和谐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7.

[4]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 [S], 2012, 5.

[5]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教基[2000]35号, 2000, 10.

[6]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C].2000.

[7]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6.

[8]王家驹等译,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

[9]魏智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3, 7.

[10]马小平.叩响命运的门:人生必读的102篇人文素养经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9.

让信息技术之花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绽放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特殊教育

本文从景德镇市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一些做法和设想出发,谈谈在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普及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如何与特教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引出个人的一些思考。2l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同样,教育也深得其益,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成为人们极力追求的时尚和目标。在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中,有着值得我们需要倍加关注的区域和人群——特殊教育学校及其残障学生。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扶持下,景德镇市特殊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入学残疾学生不断增加。我们在积极配合有关方面推进普通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全力支持并有效指导了在特殊教育学校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把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帮助和促进残疾儿童将来更好地回归和融入主流社会、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作为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应用信息技术,对残障学生来说,能补偿某种生理缺陷,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普通中小学生提供视觉、听觉、感知等多种途径的信息接受方式,将各种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仿佛身临其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同样,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将能有效地摆脱过去单纯用抽象、呆板、缺乏情趣的手势语言教学的模式,增强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和记忆力,有效地补偿残障学生的某种生理缺陷,能较好地实现事物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换,符合残障学生以目代耳或以音、触觉代替视觉的学习特点,有助于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快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等等。不仅如此,残障学生将来回归主流社会,首要的条件必须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能够利用网络,足不出户便可购物、就诊,并和朋友聊天;其次,让残障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可以增强其就业的能力,拓宽就业渠道,能使聋哑人胜任如文职、程序开发、广告艺术加工等工作。为此,支持和指导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我们教研部门与学校的共识。

二、加强对特教学校的指导,在残障学生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信息技术教育

1.开展对特教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分析,实现教育的公平化。

我们与特教学校的领导和有关教师一道对在特教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我们认为:一方面,聋哑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普及手语普通话的基础上,采用一条信息技术教育无障碍通道;另一方面,聋哑学生成班额大都在13人以内,达到一人一机要求可以有保障,同时为个别化教学提供了可能;再者,结合我市正常儿童的信息技术教育目前也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按照聋童教育大纲的要求,在聋哑学生小学三年级以后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每周课时定为2节,享受正常儿童待遇,实现教育的平等化,是切实可行的。

2.指导学校选用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

由于一时没有现成适合于聋哑学生的教材,我们对正常儿童的教材进行再加工,对一些章节进行适当删改、并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起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和目标,并达成共识:对残障儿童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知识可以降低难度,文字输入、绘图等实践操作部分可以加强,旨在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形式,强化教学方法和过程。

针对残障学生尤其是聋哑学生的生理、心理、思维特征,我们提出了“因人施教”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教学策略上采用任务驱动模式,以任务为主线,在“玩”中学,由浅入深,在轻松的气氛中感知信息技术的魅力。教师演示后让学生模仿、练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每个任务完成后,学生可以以作品的方式上交作业。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使得他们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完全有能力驾驭电脑这个现代化工具。另外,我们充分利用特教学校成班额小的优势,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动手实践和操作以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孤独,从而树立和形成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

三、开展师资培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特教课程整合

1.鼓励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求教师要掌握信息技术,按照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特教学校的有关教师提出了信息技术的要求,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工作。为此,在特教学校中,我们制定了分阶段的学习计划让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基本功训练,对每周、每月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作了明确规定。我市一些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常深入学校、走进教室,悉心指导操作训练,有效地促进了特教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2.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

教师在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应用是在特教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注重发挥学校配置的“启音博士”语训器材功能和作用,请专家培训和指导教师对具有残余听力的儿童,进行语训康复训练,努力激发学生的发音兴趣。在辅助教学方面,我们要求教师要认识到特殊教育是以形象直观为其特点的,对残障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要遵循教育普遍性原则及遵循补偿性原则。因为,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缺陷,会在另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比如,听觉障碍的儿童可在视觉的观察力和头脑分析能力方面得到加强。盲童由于丧失了视觉,可在听觉和触觉上加强。对聋童学生应该突出图片和视频方面媒体的运用,而对于盲童的课堂教学应突出音乐在教学中的运用等等。这样,进行合理的运用,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的难点与重点,提高教学效率,使信息技术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特教课程整合。

四、巩固教学教研成果,因地制宜、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1.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果

(1)教学成果。通过近三年的信息技术教育,绝大部分聋哑学生了解了计算机各主要部件的作用,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汉字输入方法,初中阶段学生的汉字输入速度有不少已达到每分钟30个字左右,有的可以收发电子邮件,上网收集资料、运用画笔基本工具等等。这些技能的掌握能进一步帮助聋哑学生增强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由于能有效地得到信息,懂得了学习和生活乃至今后工作中必须注重与他人沟通(近几年,景德镇市已有一些特教学生考入高等学校),这为残障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促进以后就业、很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教研成果。特教学校的教师是一支年青化的队伍,目前,大多数教师已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为此,我们与学校一道举办了几期课件制作培训班,通过继续学习,教师们在教学和教研工作中能够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制作课件、撰写论文、进行多媒体教学。在全市青年教师五项全能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活动中,该校教师多次获得市一、二等奖,教学成果显著。

2.今后打算及前景展望

(1)要逐步引入盲人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提高残障学生的整体素质

景德镇市特教学校是一所集盲、聋哑学生为一体的,实行小学、初中、职业高中一条龙教育服务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还仅仅在小学三年级以上的聋哑学生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面还不完整。为此,我们将继续与学校一起努力,根据盲人教育的特点,积极探讨配置与之相适应的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和相应软件,使得信息技术能在所有残障学生中普及,提高残障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为使全体残障学生能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2)要加速校园网络建设,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学校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和管理的同时,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分阶段推进特教学校校园网络建设。第一,上互联网和开通卫星电视远程教育网站,让教师能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及时了解特教信息、扩大信息量,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时,可以捕捉先进事迹,激励、引导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培养“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优良品质,促进残障学生将来能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第二,为了便于交流,提高知名度,可以开辟特色化的学校网站,反映学校最新的教研成果和动态,我们拟创设康复、劳技、艺术、团队等栏目网页予以展示;第三,在保证计算机数目的前提下,筹建电子阅览室和电子图书馆,让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在网上漫游,开发校本资源,树立网络安全和道德意识;第四,做到“班班通”,开展网络教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特殊学校特色的信息化工作评价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具有特教特色的校园文化。

以上是笔者与景德镇市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在特教学校开展调研活动的一些体会。面对特教的教师和学生,目睹他们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常常是热泪盈眶。怀着一份责任、一份爱心,希望能做好信息技术的教学服务工作,实现信息技术与特教课程的有效整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帮助和促进残疾儿童将来更好地回归和融入主流社会,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教研所)

让个性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篇4

让个性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与对主体思想情感的表现的统一,因而每部作品都打上了客观现实与主观个性的烙印.语文教学就是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一方面,它受教师和学生个体人知的影响,另一方面作品不能直接告诉作品的情感和内涵,所以,语文教学本身也是一个个性化教学的过程.只有让个性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才能营造语文教学的碧海蓝天.

作 者:李应军 作者单位:秦安县兴丰中学,甘肃,秦安,741600刊 名:西部大开发(中旬刊)英文刊名:WEST CHINA DEVELOPMENT年,卷(期):“”(12)分类号:G427关键词:个性 绽放 语文

让信息技术之花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绽放 篇5

摘 要:新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广大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者从基层农村中学教学课改的实施情况看到了课改带来的曙光和希望!

关键词:新课程 教改 农村中学

课程改革自在全国17个试验区开展,在全国全面推广,新课程教学要求广大教师转变以前的教学观,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为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其意义重大和前景广阔。

为使广大农村中小学老师能够与时俱进,积极投身到新教改中,近年来,阜南县教育局采取多种措施鼓励老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如选派优秀教师到合肥参加精品教学课的.学习;在全县农村中小学举行现场交流会等活动。这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11月24日阜南县于集中心学校承办“阜南县南片教研现场观摩交流研讨会”暨“阜南县教改实验推广交流会”,通过参加这次交流会,听了几位老师的教改课之后,看到了新课改之花正在阜南县农村中小学中悄悄地绽放,让我看到了农村中学教学课改的曙光和希望。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我们在农村中小学中推行新教改的一些做法和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下面简单地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

一、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更新观念

课改不仅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而且也同样要求领导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第一,教育观是教师对教学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学习方式的转变呼唤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指导学生自学方法。第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新机制。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切实实现管理者为教育、为教师、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不以权威来压制被管理者,使被管理者服从管理者的个人意志。

二、领导重视,充分调研,措施得力

阜南县教育局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国际和国内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明确了阜南县今后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六条建议:1.联片教研活动要多开展;2.请教研室制定具体课改方案;3.组建教改指导委员会;4.建立教研教改实验基地;5.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6.给予教改经费支持。阜南县于集中心校按照阜南县教育局的指示,带领全乡中小学教师率先全面全力推行新教改。提出了“坚持四个原则”“指导六点做法”“树立六项目标”。“四个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共同参与的原则;坚持三维目标的原则;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六点做法”是创新模式;拓宽思想;强化预习;学生展示;适时点评;测评反思。“六个目标”即是:气氛要“活”;教学过程要“乐”;教学效率要“高”;思维要“新”;活动要“热”;成长要“快”。

三、鼓励改革,勇与创新,大胆尝试

课堂上,首先:采取了分组教学方式,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全员参与,使每个学生都处于高昂的学习情绪状态中;其二:真正地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教学中由一个学生充当“老师”提出问题,其他同学分组分别进行探讨、质疑,共同讨论、解答、补充、完善问题,学生积极踊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教师只做适当点拨、总结。真正做到了举重若轻,渗析透全。其三:体现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学生在课堂上精彩的表演,激烈的辩论,情感的升华,教师适时的定论,无不充显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良好的素养。其四:以课堂讨论或辩论为多种展示形式,努力营造有亲和力的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合作,促进各个学习主体的主动探究。教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题,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发展创新能力。

课后,教师设计以问题串形式呈现的提纲,供学生参考,教学生反思,提纲设计如下: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你对这节课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准备如何去弄明白?你对老师有何建议?“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学生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笔者相信阜南农村基础教育乃至全国农村基础教育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课程改革的新面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改在全国农村中学教育中将会绽放出更多、更加灿烂的幸福之花。

参考文献

1.丁群香谈谈新课改教学中的几点想法[J].考试周刊,,08:18。

2.罗祖兵新课改中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10:5~8。

3.杨杏利实施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云南教育,,07:46~47。

让情感之花在地理课堂中绽放 篇6

摘 要:情感是贯穿于课堂,并影响每个教学内容质量的重要因子,对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进行探讨,促使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时情感诉求达到更高水平,让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激情,最终表现为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活跃度和参与度的大幅提升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地理课堂;渗透;学习情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初中地理对学生知识积累水平、学习技能和情感价值熏陶等多方面的培养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的齐头并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地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推进情感教育,使课堂气氛活跃,促进学生健康情感地发展,以下便是我近年教学实践中为实现情感教育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挖掘素材,唤醒学生的学习情感

初中地理内容丰富多彩,教材不仅囊括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涵盖了古今中外各处的地理知识及人类智慧。尽管教材中没有明确写出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却渗透在每一个知识点中。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祖国的奇山异水来唤醒学生心中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可见学生的情感是随着地理知识的积累和升华而得到提高的。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的魅力,用情感内容去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融入更多富有情感化的元素,并在形象和情感上加工润色,去感染学生的心灵。只有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刻的触动,让情感意识在学生心底滋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才会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搭建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行动起来,更要让学生“心动”起来。教师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情感共鸣氛围,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从传统课堂的被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去品味“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样学生的学习才富有个性,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如在学习“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时,我组织一次围绕“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从我做起”这一主题辩论赛,引导学生结合当前月饼过度包装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想法,正反辩方辩论激烈,竞争意识增强,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由于情境的真实性,学生自然地迁移到自身生活当中,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思考中缩短情感距离。

三、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不再是停留在师生与教科书间符号文字的互动,而是师生间健康情感的良性互动。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以趣激情,教师及时给学生的正确回答、奇特设想、大胆创新给以肯定,并辅以表情、眼神、手势、语言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如:在《地球的形状》一课中,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人,你会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被这个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于是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课堂马上沸腾起来。这时我突然发现荚××同学不知什么原因趴在桌上,于是我走过去小声问道:“是不是生病了”“不是”。这时我马上让课堂安静下来。下面由荚××同学说说,“如果你提前出生几百年,你是否也能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怎样证明?”“我将用几年的时间始终朝一个方向走,看看最终会到哪里。”这样,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探究的热情和兴趣,让课堂洋溢温情,增强情感教育的实效。

四、激励评价,调控?W生的学习情感

新课标中就要求:“要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要注重采用激励评价,用赏识的眼光多留意学生的闪光点。如:在《人口与人种》一课中关于人口过多怎么办这一问题时,一位学生说:“我们可以通过推行政策来控制人口数量。”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得面红耳赤。见此情景,我表扬了他的两个优点:一是勇敢,敢于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二是学习的主动性强,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此后,他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可见,只有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尔产生的暂时性积极情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它转变为稳定持久的积极情感,才会对知识始终产生强烈的欲望和追求。

地理课堂上的情感教学的手法千变万化,情感教育不能靠硬性灌输,而应该润物细无声。当你对教学有了执着的追求,千变万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会应运而生。这样,知识技能与情感目标配合和补充,形成地理教育的合力,真正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每一堂课里,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实现情感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升华。

参考文献:

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篇7

一、创设情境, 促进感悟

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 语文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 特别是那一句句稚嫩的“这条小鱼在乎”, “这条在乎, 这条也在乎, 还有这一条, 这一条, 这一条……”读来叫人心头一震, 小男孩对小鱼的在乎, 对小鱼生命的怜惜, 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如何加深这种体会, 使学生有更强的珍惜生命的意识?教学时教师创设情境, 播放鱼儿在大海里快乐生活的片段, 让孩子入情入境感受鱼儿的自由自在, 然后让孩子们以小鱼的角色说说感受。当孩子们兴奋、愉快时, 突然, 画面一转, 出现了几百条甚至上千条陷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图片, 并用“可是这样幸福快乐的生活已经慢慢地离它们远去了, 你们看, 它们现在被困在浅水洼里, 回不了大海了!”学生一致为小鱼的生命担心, 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当音乐响起, 老师再次动情地描述:“浅水洼里的水越来越少, 越来越少, 小鱼儿, 你们怎么了, 你们在想什么, 想说什么啊?”这时, 孩子们的手高高举起, 一个个情不自禁地诉说开了:“我好难受啊!”“我想回到大海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此时学生已经完全融入情境之中把自己当成了小鱼。在朗读“用不了多久, 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 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时, 孩子们眼睛都红了, 声音沙哑了。显然, 孩子们已经感悟到生命的珍贵, 已经受到情的熏陶和爱的感染, 他们在体味和感悟中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从而逐步学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品词析句, 强化意识

阅读教学依托的是课文, 教学应重视对语文材料中以人为本、珍视生命的内涵的发掘, 引导学生充分解读文本, 进而领悟生命的意义,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学习《生命的壮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课, 学生为至死也不松动, 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岗位的“蚁国英雄”而感动, 更被“生命桥”中“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举动所震撼。教学“生命桥”时, 我引导学生品读第3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 提问:“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心中一动?”平时阅读中品词析句已成习惯的学生争相回答, 有的说, 从“试跳成功”中的感叹号, 我体会到了羚羊试跳成功的喜悦和作者对羚羊这种壮举的赞叹。有的说, 课文中写“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 没有拥挤, 没有争夺, 秩序井然, 快速飞跳”让我很感动, 因为我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 知道狩猎队准备全部活捉羚羊, 每只羚羊都难逃厄运, 但它们却没有拥挤, 没有争夺, 两个“没有”, 蕴含了羚羊一心想着别人的品质。有的说, 课文中有一个感人的句子:“顿时, 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 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老羚羊用生命作桥墩, 保护年轻羚羊成功跳过悬崖, 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延续了年轻羚羊的生命, 这是多么伟大呀!……学生通过品词析句, 挖掘出语言文字的内涵, 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羚羊的壮举和精神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课上到这里, 学生不仅被老羚羊的精神所感动, 同时也树立了“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思想。由此进一步加深了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三、读写训练, 潜移默化

生命教育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即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有效渗透,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

如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 抓住文章的重点段, 指导学生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真正含义。她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坚强”一词, 作为理解的突破口, 引出描写桑兰坚强的四个句子:

在桑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 她 (没有掉一滴眼泪) , 这令 (队友们) 感动。

在桑兰配合医生治疗时, 她 (忍着剧痛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 , 这令 (医生) 感动。

在做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动作时, 桑兰 (总是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 这令 (周围的人) 感动。

在无数关心她的人面前, 桑兰 (总是带着动人的微笑) , 这令 (所有的人) 感动。

让德育之花在英语课堂中绽放 篇8

要在课堂中顺利进行有效的师德教育,首先我们要创设活泼、愉快的育人环境。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树立教师的角色规范,树立威信。另外,教师要从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乐于与他们交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师爱去包围他们。当老师的这种情感一旦触及学生内心的情感需要时,学生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并对此有强烈的表示,亲其师而信其道,“爱屋及乌”,爱老师,爱学习。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闪光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那么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也乐此不疲。

在讲解英语信函的书写时,我注意到英文书信和中文书信的格式有差异,并将它们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英语书信的特点。我提示学生英文书信的第一行是时间和日期,接下去是对方的称谓,接着是正文,最后是署名。我接着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书信会规定这样的格式呢? 大家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我告诉他们:把时间日期写在第一行,是因为时间是最宝贵的,我们的生命就是由一分一秒的时间构成的,珍惜时间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我适当引用两句关于时间的名言:Time flies like an arrow.(光阴似箭。)Time waits no man.(时间不等人。)教育学生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做时间的主人。然后我接着说:时间下来就是对方,也就是他人,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接下来是书信的内容,最后才是自己的署名,所以我们要放低自己,谦虚有礼,把自己放低,这样别人才会把我们抬得很高。就这样,我利用了英语书信的格式,展开联想,同时教导了他们做人的道理。

在讲解英语练习的时候,我们经常碰到money这个词。同学们在用到这个词时常常发生错误,把这个词当作可数名词来使用。每每碰到这样的错误,我都会引导他们说:money,钱是个不可数名词,作主语的时候要用单数,要记住钱无论多少,都是不可数的,所以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社会、对他人有没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

这样的课堂德育事例在我的英语课堂中还有很多,我觉得只要我们留心留意, 善于挖掘,将能很好地利用课堂这个教育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直接有效的品德教育,使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这不仅能让学生收获良多,更能增加我们课堂生动的气息,深深地吸引学生,让他们对所学习的学科感兴趣。如果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进行德育,或者轻描淡写,一语带过,那么我们课堂教育的力度就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育的效果就会打折扣。所以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绝不能只将自己的视线停留在所教的学科上,而应更关心学生的心理世界,引领他们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才更加有利于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

让信息技术之花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绽放 篇9

在农村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在社区为邻里们倾心服务,在边疆为祖国巡逻戍边……越来越多的青年深入基层、投身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在复杂艰苦环境中成就人生。20_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的1981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1501个先进集体中,就有许多青年先进典型。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其中很多是年轻的面孔。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青年领办专业合作社、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头移风易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倡导文明乡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农村焕发新貌。

新时代中国青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勇于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成为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

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绽放 篇10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作为我们则是一个学校的脸面,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形象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三月是我校的文明礼仪教育月,我们以“学礼仪、讲文明、强素质”为主题,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为重点内容,以遵守《规范》、《守则》等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多形式、多层面、多渠道,广泛深入地进行各项活动。我们从文明行车、文明就餐、文明饮水、文明行路、文明言行等十个方面开展了文明礼仪动员讲话,文明礼仪班会课、黑板报评比,对就餐文明、仪容仪表等方面进行了专项检查。

文明是一种认识,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文化,文明是在内心不断生成、积累而又外显于行的,伴随着社会进步发展的规范,他存在于我们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习惯都是他具体的表现。经过三月里文明礼仪的洗礼,我们感受到了校园的优美、整洁。每处细节都焕发着文明的光辉。同学们文明的行为习惯,整洁健康的仪容仪表、高雅向上的情感追求,共同营造出了良好、有序、和谐的校园氛围。许多的事实和现象让我们始终坚信,我们绝大多数同学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有品质的人、守规范、懂礼仪、讲文明的人,这是我校优良校风和优美校容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这是值得我们骄傲和称道的地方。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漠视和纵容在我们身边发生和存在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和不文明现象,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践踏草坪,浪费水电等,有同学之间讲脏话、粗话,甚至还有同学故意损坏校园的公共设施;有的同学戴首饰、染头发;抽烟打架、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有的同学课堂里玩手机、吃零食等。这些不良行为严重损坏了校园形象,也降低了自己的素质,与文明渐行渐远。

为让文明之花在三月的春风后继续绽放,我们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规范:

一.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穿着心理,体现职校生的朝气蓬勃,上周已安排各班对照“仪容仪表规范”进行自行纠正,本周将针对学生仪容仪表进行全校整治检查。

二.制定了我校关于禁止踩踏草坪的实施方案,我们的一部分学生为了走所谓的捷径而践踏草坪,严重影响了草儿来年的生长的同时,也损坏了自身的学生形象。我们在学生已经踩踏的草坪位置已经做了醒目的警示牌,并安排各专业部的文明监督员在课间、上学和放学时间进行值班检查,一旦发现仍有学生立即制止,对不服从值日生教育的,给予处分。

三.学生早恋这是个敏感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你们现在还处在青春发育期,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反应,但在心理和思想上都尚未成熟,不要把那一点点的好感当成是恋爱关系。同时学校制定了学生早恋问题处理办法,对此类学生停课进行专题教育,对于不能遵守学校的规定,依然我行我素的学生,要通知学生家长,并给予纪律处分。并做了如下规定:

1、提倡异性之间保持正常交往,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禁止学生以任何方式向对方表示爱慕心理的行为。(如情书、短信等等)

3、男、女生之间不允许有任何超越正常交往的话语、动作和行为。

4、中午放学、晚自习后禁止男女生单独相处,维护中午静校管理规定,走读生要按时回家(中午留校的学生在教室休息);住校生必须回宿舍,不允许滞留在校。

5、学生必须抵制网络色情,不观看不健康的影视作品,不阅读带有黄色、暴力等有害信息的书籍。

6、学生要自尊、自爱、自重、要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将自己的精力放到学习当中去。

四.本月我们将以“展示礼仪、讲究文明、提升素质”为主题,开展文明礼仪展示大赛活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定为尊师礼仪展示(55分),展示内容应包括文明用语、仪容仪表、体态等;第二部分是文明礼仪知识问答(10分),依据《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出题;第三部分是礼仪情景剧(35分),各班可结合专业特点自行创设,整个展示时间不超过10分钟,各班级自行准备展示用道具、音乐等参赛。评委由部门领导和文明礼仪老师组成,对参赛班级进行现场评分,根据得分情况评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要求班班参与,人人参与,充分展示班级形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让德育之花在音乐教学中绽放 篇11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影响,达到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健全人格、高贵品质的优秀的人。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应如“凉水泡茶慢慢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灵魂得到洗涤,品质得到升华。下面谈谈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结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育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统一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作品所揭示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所以教师音乐必须围绕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感受作品的音乐形象,展示它丰富的内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我在教学生唱《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时,先让学生听音乐看歌词,边读边想这首歌的含义,并考虑哪几个词是歌词的重点。学生找出“国旗”、“”金星、“我”、“飞”等词后,启发他们思考:为什么要飞上蓝天亲亲国旗啊?学生回答:因为“我爱国旗”、“国旗真美丽”。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我们爱国旗,就是爱祖国,爱我们自己。

又如: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首先出示鲜艳的五星红旗,然后播放国歌,让学生体会歌曲的内涵:“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在激昂的歌声中,学生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在隆隆炮火中前进的悲壮场面,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从而生发出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并产生了为祖国贡献一切的激情。此时,再让学生联想:我国运动健儿在世界大赛中夺冠后,听见国歌徐徐奏响,望着国旗冉冉升起时激动得泪流满面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最后,结合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围绕爱国主义这个主题层层深入,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撒播在孩子们的心田,使之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挖掘歌词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歌词是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外在载体。学生借助歌词可以充分理解歌曲要表现的思想内容,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教师对歌曲背景的介绍,歌词内容的分析是非常关键的。

如教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可用低沉的声音充满感情地讲述它的背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最后自己英勇牺牲。然后播放歌曲,让学生读《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并注意下行带有哭泣性质的音调,引导学生体验王二小被敌人枪杀的凄凉,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并深切地体会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从而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又如在学习《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时,由于歌词比较含蓄,需要教师把握好作品的思想内涵,围绕主题思想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想一想、议一议,从中领悟到作品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三、以课堂中的突发因素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音乐课堂中,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因为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为直接、有效,所以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这些事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如在一节音乐课上,我们正投入地聆听着轻柔的音乐。突然,教室外传来一阵叫卖声:“面条哟,卖面条哟……”逗得学生哄堂大笑,有的学生开始趁机说笑、打闹。这时我没有指责他们而是很随意地问:“你们知道他这样辛苦,每天可以挣多少钱吗?”学生摇摇头,我说:“他一大早要起来干活,还要到处叫卖,如果卖完了,大约可以赚到二、三十元钱,如果卖不掉,那一天就白辛苦了。”听到这里,学生都沉默了,然后我又说:“他一定是没读过多少书,不得已才这样辛苦谋生。不过,职业都没有贵贱之分,只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都是光荣的,值得尊重的。你们现在还认为他可笑吗?”听我这么一说学生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这时,我无须多说,学生已经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更懂得了如何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是一个多好的教育契机啊!

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它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获得真、善、美的熏陶。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从审美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之花在音乐教学中绽放!

让信息技术之花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绽放 篇12

一、准确解读人物形象

文本是沟通作者和学生的桥梁, 文中的人物形象被学生读懂和理解, 其关键在于阅读文本,解读好文本,而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就是语境教学了。

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李森祥先生的小说《台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父亲用毕生精力造好了一栋九级高台阶的新屋后, 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 他居然不敢放, 让我来放。许多鞭炮的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许多人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那么, 此处父亲为什么在愿望实现后却不敢放鞭炮,而且露出尴尬的笑呢? 稍作思考后,很多学生都认为父亲的形象是忠厚老实。按常理分析的确如此:父亲多年的愿望实现了,然而这个被艰难的生活“磨炼”得早就不知道艰难的农民居然不敢为自己的成功放喜庆鞭炮, 且手足无措,这中间所表现出的窘态,反映了他性格中的忠厚老实。其实综观全篇, 这样分析是不全面的。于是我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结合上文,提醒学生去思考父亲是在什么处境下、什么背景下出现这样的动作和神态的。正是通过这样的语境分析,学生联系到前文“父亲总说我们家的台阶低”,这个情节就好理解了。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不习惯,很尴尬了。其实文章用隐蔽的手法表现了一个农民地位的卑微。从语境这个角度分析, 学生加深了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二、合理揣摩人物心理

在对文本进行阅读时, 有时还需结合文章的社会环境,了解作者的经历等,才能揣摩好人物的心理活动。

在教授鲁迅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请揣摩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句话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或情绪? 结果很多学生一头雾水,不能理解。于是,我播放了一则链接材料,让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环境和心路历程:鲁迅那一代人从懂事起,就经历了甲午和庚子两次奇耻大辱,弱国小民,国内一片黑暗和腐朽。当时很多有志之士,为了救国救民,负笈海外, 鲁迅也是怀着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的希望到异国留学的。此前,鲁迅在南京读了水师学堂和矿务学堂,为继续寻找科学救国的真理,带着热情和希望到了日本。但是,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的堕落,他感到绝望。那些“清国留学生”摆弄着满清王朝强加给汉族人的奴隶标志———辫子, 在觉醒者看来, 辫子是耻辱的象征,而在麻木不仁的人眼中,这是“国粹”。特别在甲午以后日益强盛的日本国土上, 留学生精心摆弄辫子, 是缺乏民族自尊、不思进取的表现。鲁迅不愿意看到中国人没有自尊,然而竟处处看到“清国留学生”这种表现,因而无话可说。他本以为国人到了国外能发愤励志, 没想到青年学生也是这样不求上进。把眼前所见与此前在国内见到的进行比照,一句“无非是这样”,看似淡然、漠然,实际上蕴含了鲁迅对“清国留学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和不愿与之为伍的心理。经过结合文章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语境,学生对开头这句话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且后来鲁迅为什么离开东京去仙台, 见到恩师藤野先生这样的情节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精确分析词语含义

我们在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一些词语被巧妙地用在句子中,特别富有表现力,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甚至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我们在做阅读理解时, 也会遇到这样的题型: 结合语境,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一个词语,从词典中来看,它可能有很多种解释,这叫做一个词的“词典义”。可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它的含义却受到上下文的限制, 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这叫做词的“语境义”。利用好“语境义”,可以很好地理解课文。

笔者在讲授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陈毅市长》一文时 ,带领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 ,揣摩陈毅市长和化学家刘仰之的人物形象。课堂上, 同学们各抒己见, 结合文本解读人物形象。质疑交流环节,有同学问了一个问题:下列句子中“化学”一词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呢?( 1) 我以为,齐先生虽是海内闻名的化学专家,可是对有一门化学齐先生也许一窍不通。( 2) 陈市长真不愧是共产党人的化学家, 没想到你的光临使我这个多年不问政治、不问世事的老朽也起了化学变化。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没注意到。不过,我听后,已明白两句中“化学”的含义是要结合语境才能理解的。于是,我先将“皮球”踢给了同学们,在大家不能说明白的时候,我对“语境义”进行了讲解。经过我的讲解和提示后,学生们很快给出了答案:( 1)“化学专家”中的“化学”是指自然科学中的化学。“一门化学”中的“ 化学”是指社会变化之学。 ( 2)“化学家”中的“化学”指改革、变化。“ 化学变化”中的“化学”可理解为“像化学那样的”。其实,像这样结合语境回答问题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此, 我就不再赘述。

四、深刻体会修辞作用

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我们心中绽放 篇13

第三周 1003班:杨娟

有人说:“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金钱;但是如果你失去了文明礼貌,你是彻彻底底地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没错,我们做人的行为规范就是讲文明礼貌。

我们曾经听到过或碰到过这样的事,在校园或校外,有时候你不小心撞上别人,你也许会马上对他说对不起,假如对方宽宏大量、文明礼貌,这件事就会不了了之。可是,有的人却偏偏不一不饶,他偏骂你一句“你不长眼睛的吗?”请大家设身处地的想想,当你听了这么一句不文明的咒骂后,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在当今社会中,文明礼貌是必不可少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和谐的保证,也是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保证,作为高中生的我们,现在就应携起手来,尽心尽力去做,改掉不良的习惯,不要把社会上的不良习惯带进校园,不要因以前的某些小矛盾而怀恨在心,我们应该在同学需要帮助时伸出友谊之手拉他一把,而现实中,还有不少与“素质不高”对号入座的行为,都是因不注意、不在乎而形成习惯后在举手投足间不经意就露出来的。说到文明素质,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向善、向美的天性,只是日复一日,因自我约束的态度、力度不同,才有了令人一目了然的区别。这一渐变,即与思想认识有关,更是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真希望我们在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进程中,人人能改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不容“恶小”不拒“善小”,让文明的画面、不谐的音符少些、再少些。

让信息技术之花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绽放 篇14

——黄陂区甘棠小学德育工作扫描

甘棠小学地处黄陂东大门,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近几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扶植下,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为了打造品牌教育,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确立了“自信阳光、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德育理念,牢固树立务实创新、全面育人的思想,做到管理育人、全员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

建设德育队伍,言传身教讲实效(打字幕)

学校首先是建立德育领导机构,完善德育网络。制订了德育工作考核制度,抓好德育领导小组队伍,加强自身学习与提高。其次是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接着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组织新老班主任结对帮扶,并召开先进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分享班级管理经验和亮点,评选先进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并利用每周例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班主任进行思想、业务等常规培训,还有计划地组织班主任外出参观学习。最后是培养少先队小干部,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在少先队员中选拔以身作则、乐于奉献、精干得力的小干部担任督导检查员,检查学生仪表仪容,两操完成情况,检查校园卫生,协助行政值日领导检查班主任班务工作。

突出德育主题,礼仪之花处处开(打字幕)

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

为此,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分年级把《规范》具体要求进行分解,制定《甘棠小学师生礼仪规范》并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规范的养成教育。并结合丰富多彩的小活动,把“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的习惯,融入其中,让学生“立体式”地感受到,应该怎样去做人、做事、学习。

美化德育环境,怡情启智创特色(打字幕)

信步校园,花团锦簇、生机昂然的花坛、缤纷夺目的绿树红花、童趣盎然的校园德育墙,让校园成为了学生赏心悦目的花园;乒乓球场、排球场、体育器械区,又将校园装扮成学生欢畅、嬉戏的活动乐园;步入装饰一新的教学楼,楼道墙壁上的名人字画,名言警句让人立刻意识到走进了科学文化的殿堂,不禁轻声慢步……校园广播也给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体验音乐的魅力,产生愉悦的心境。

在狠抓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学校每个教室的设计与布局,都是师生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各个班级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阵地,名人名言、黑板报、学习园地、心情树、班级之星等,各具特色,温馨宜人。

开展德育活动,奠基学生精彩人生(打字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甘棠小学形成了规模有序、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以体验教育为特色的德育活动体系

一是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学校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晨会、主题班会、班级宣传栏等,还定期举行安全逃生演练和安全专题讲座。

二是“三位一体”育人活动。即学校与家庭、社区、社会紧密结合。学校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坚持开展教师家访活动,加强家校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还注重与社区教育的有效衔接,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多方联动的育人机制。

三是主题教育。主题教育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会定期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三月,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月”;四月,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教育;五月,开展“感恩亲情”主题教育等等。

四是关爱留守活动。关爱留守学生,影响深远,逐步成为该校的德育特色。学校一直以来都对留守学生特别关爱,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将单方留守和双方留守区别开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特殊对待。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做到人人伸手,时时关注,处处留心。学校还广泛的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一起来关爱留守儿童。

天道酬勤。近两年,学校德育工作获得诸多殊荣:2012年以来,先后被评为“武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武汉市教书育人优秀示范岗” “武汉市绿色学校”、“黄陂区教育教学绩效管理先进学校”等。

上一篇:校园十佳歌手自我介绍下一篇:中学生穷人的日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