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初探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b6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初探(精选11篇)

b6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初探 篇1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初探

[摘要] 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将普遍影响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验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风风火火。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的平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而作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其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必将产生巨大的变革。本文就是阐述在这样的背景下,它给语文教学带来怎样的有效影响及如何提升教学效率的探索。[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向,也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它对于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进入课堂教学己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教师拥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必将使现阶段的教学质量产生跨越式的提高。那么它对语文教学带来了哪些有益影响呢?怎样利用它的优势提升教学效率呢?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信息技术下对语文教学的有益影响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以强大的功能,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学中可以显示全屏幕的配乐朗读录像,朗读感情激越,音乐优美动听,画面精美绝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注重引导学生去主动搜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综合应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层面。网络教学将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并辅之以时间倒置,时空跳跃等呈现方式,它可以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激发探索欲,利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进行组织、管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理信息,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3、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可以体现学科整和。网络信息容量大、渗透性强、无所不包,为人们提供出一个多媒体超感官效果的、全新的认知途径。它可以让我们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整合到网络教学环境中来,以此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过程。因为文本、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的合理应用,会使学习内容有形、有声、有色,化虚为实,变静为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的认识,加快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并增强他们记忆的效果。所以,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4、有利于开放的评价。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功能的有效发挥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促进,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它给评价构建了更优越的环境。因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是隐性化的。学生敢讲当面不能讲的真心话,教师亦然。通过网络,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倾心交流,没有任何隔阂,真正实现心灵上的“零距离”接触。还可以利用网络实现人机、远程师生之间的评价。

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在当前不少人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认识不足,他们仅仅看到了它外在的“形”,而没有真正看到它内在“本质”。为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语文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我做了如下尝试:

1、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的特点,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多媒体教育手段的运用,将形象和语言分别作用于大脑,使大脑两半球同时发挥作用,有利于记忆力的巩固,有利于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力。多媒体能够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效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如何不失时机地把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研读文字教材上来,诱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愿望呢?为了突破这语文教学的“瓶颈”,教师必须加强导向、调控作用,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研读原文,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例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一文时,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此时,学生兴趣盎然,迫切希望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真正体现了“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化特点,解决阅读难点。

直观形象化的事物能直接诉诸人的感觉和感情,使人想起人和人的生活。有些文章的语句尽管十分生动形象,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浅,在体会的时候仍会感到困难,甚至教师费尽口舌也难以奏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遗憾。如果能将这些语句直观化,就能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感受中眼到心到,感知深切。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们制作了动画,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3、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善于储存的特点,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多媒体教室网络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我下载了网上有关古代清官和贪官的有关对比资料,装到教师机上,并设计一个问题供学生探究学习:看了资料后,请你谈淡学后的感受。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和查询教师机上的资料,经过整理后在机上完成了作业。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信息加工的方法不同,答案各种各样。我从中发现不少作业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精神。教师通过网络把学生的见解与全班学生交流,即评即改,互相启发,激励着所有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又在无形中让学生开阔了眼界。

4、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课文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为了点燃学生独创思维的火花,教师采用求异法,边用电脑演示狼恶狠狠扑向小羊的动画边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呢?”有位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侯,掉在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我随机演示出狼掉进陷阱里的样子,同学们看了高兴地直拍手,求异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小羊一躲,狼一头撞在大石头上。”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柔弱的小羊从力气上斗不过狼,可是它凭自己的聪明智慧,从理智上斗倒了狼,躲过了这场劫难。”学生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5、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即时交互功能,促进交流。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某种感受,怎样与老师交流?怎样与同学交流呢?在英特网环境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瞬间传递给对方,也可瞬间得到对方的指导和帮助。如:我教完《才能来自勤奋》一课后,我想知道李时珍、爱迪生、爱因斯坦从小立志,刻苦学习的精神对学生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我为学生留了一个家庭作业--离开母校前我将留下些什么?让有条件的学生给老师发电子邮件,与老师交流感情。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能深刻而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思想,而在网上则可以自由地发表看法,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家里有电脑的学生晚上纷纷在机上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愿望,不少学生给我发E-mail,我针对不同学生的想法给予鼓励性或指导性的评语,在网上与学生交流,学生特别喜欢老师这种“热线服务”,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学生在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及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等。

多媒体教学具有的显著优势,必将引起传统教育模式、方法的变革。在课程整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坚。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多媒体技术只是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手段,新工具。因此,最根本的还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研究学生、精心的筛选教法和学法来组织教学。搞好多媒体教学,还要求我们的教师充分正视和发挥自身的优势,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根据教学需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适时适量、深思熟虑地进行多媒体选择和应用。做到以人为本,以机为辅,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创造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b6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初探 篇2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

关于有效教学的解释, 至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有学者沿用经济学的观念来解析有效教学中的“效”, 强调它包含效果、效益、效率三重涵义, 进而通过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认为有效教学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效益和效率两个概念都来自经济学, 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从经济学观点来看, 效率与供应方的相关因素密切相关, 而效益注重于需求方的相关因素。从系统的观点来看, 效率与投入和怎样加工有关, 而效益则与产出相关。效益是做合适的事, 而效率是合适地做事。

在教学中如果错过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关键期, 教学是无意义的。同样地, 为了产生渴望的学习结果, 但耗费过量的资源, 也是不可取的;或者没有针对合适的教学对象, 也是低产出的, 反而浪费稀少的教育资源。“有效课堂教学”可理解为:成功高效地达到预期教学结果、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学中效率和效益也是交织在一起的, 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主要应体现在效果、效率和效益的共同追求上。

有效果: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 达到某种教学目的, 满足某种需要, 这样才能认可教学活动有效。结果通常用目标评价加以测量, 有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要与预期教学目标相一致, 表现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方面, 体现的是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有效率:效率通常意味着用最少的时间、最低的精力和最省的费用达到目标。有效率指在计算取得的教学效果时必须考虑其投入产出比, 也要考虑教学的过程与策略。学生、教师投入的时间、精力、承受的心理压力都应当考虑在内。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行为等方面, 尽可能使用最少的投入以获取同样的或更好的结果。

有效益:有效益与学生达到有价值的学习目标密切相关, 达到教育投入者方面的要求。效益应当是多方面的, 不仅要考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其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并且要取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1.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促进学生认知、技能的内化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认知工具, 它不仅包括协作交互工具、信息和知识获取工具、自我评测和评价工具等, 还包括一些独特的支持工具, 如知识表征、认知留存和知识可视化工具等。判断一个工具是否成为认知工具的唯一标准, 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 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既使是再先进的设备或软件如果运用不当都不能被认为是认知工具。当人的内部认知能力加上外部设备的促进能够对认知进行最佳的处理、信息技术充当认知工具时, 学生借助它们, 通过积极参与, 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激活思维想象、引导分析抽象综合、促进理解内化转化、产生意义建构, 从而促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 共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课件作为多媒体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人工制品在设计制作中, 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内在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 体现着课件设计者或教师的思想轨迹, 不仅提供了知识、信息, 同时还包含了对它们的分析、推理。学生以课件为支持进行了一系列的智力操作, 经过反复的练习后, 这些操作得以内化成为认知留存, 使学生能顺利地通过形象具体的多媒体信息内容, 升华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层面, 融入到他们的思维之中, 并深入到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上来, 从而实现了思维的自然过渡, 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选择应用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当前教育界迫切呼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课程理论、课程设计新模式的出现。构建这种全新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顾明远教授所说的, “技术并没有改变教育过程的实质, 但技术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 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 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

在信息技术介入教学以后, 已形成了许多成熟的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教授型、个别辅导、操作与练习、教学模拟等模式。还有典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以及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模式、基于概念地图的教学模式和基于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等等。精彩网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侧面, 也有自己的局限。因此, 面对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 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 在分析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来选择。

3. 重视师生的交往和对话, 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英国教育家在1993年出版的《教学即沟通》一书中提出师生交往、沟通的方式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进而提倡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重视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和对话。教与学过程应该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互相交流情感、平等对话的精神性交往,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同时, 也是教学双方共同实现各自人生价值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实现教育思想和自我价值, 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学习的充实和成长的快乐。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寻求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关系的高效应, 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扭转了师生双方占有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局面, 学生因为掌握了信息资源而得以真正实现学习主体的回归。教师要放弃权威观念, 要尊重学生, 充分信任、了解学生, 通过人与人、人与机的自由交流、感染和帮助, 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心理气氛和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智慧自由放飞, 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境界。

4. 努力实现教学艺术、教学技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有机统一

正如前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所言:“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 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教学过程的审美性特点要求,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要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有机统一, 其中内在美指教学内容富有的科学美,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而外在美则主要是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课件设计等的形式美, 包括民主的教学氛围、灵活的教学组织、抑扬顿挫的口语表达、丰富细腻的手势体态、清晰明快的多媒体画面设计、友好且灵活的交互形式, 以及自然和谐的过渡衔接、起伏有致的教学节奏等。

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结合起来的过程也不是凝固僵滞的, 而是随着教育内容、教育情境和教学课件、教学模式的变化生成一种动态美。教师会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教学, 通过教学方式的艺术美、课程内容的内在科学美、课件多媒体信息呈现的形象美的和谐一致, 把原本冷冰冰的教育内容活化起来, 并以赏心悦目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为学生创造出旷达的审美意境。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经验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 教学意境突破时空、虚实相生, 产生美的共鸣, 激起学生内在美的升华, 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

5. 谱就张弛有致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节奏, 引发教师、学生、课件三者情感上的“共鸣”

所谓课堂教学节奏, 是指教学的速度及其规律性的变化。教学节奏是教学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中要努力寻求课堂教学节奏、课件内在节奏的和谐一致性, 把口语表达、提问等课堂教学最常用的表现手段加以节奏化的处理, 会收到较好效果。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 要合理利用教学艺术的“同频共振”规律, 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思维共振的先决条件便是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积极的思考者, 综合运用技能技巧来创造师生的“同频”。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熟悉学生思维实际, 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信息, 恰到好处地拨动学生的心弦, 诱发“共振”。当教师的教学艺术、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教学情景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同一“频率”时, 师生间就会产生思想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共振”或“共鸣”。要充分挖掘、体验课程中的情感, 调节、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 将教师自己、学生、课件三者的情感巧妙地统一起来, 才能在情感方面与学生“同频共鸣”。

6. 加强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必定是反思型教师。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学生通过对自身学习过程的思考, 调节学习策略, 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来促进教师如何教;而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调节自己的教学策略, 来促进学生如何学。这种师生的相互作用, 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保证。

b6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识字写字;基本特点

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识字写字教学现状的分析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步融入各个领域,可见信息全球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在各行各业都努力顺应时代大潮的同时,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随着新课改的步步推进,我国的教育体制和体系在不断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各种弊端也日益显现。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问题得以真正实现,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可划分为现代信息技术为主和现代信息技术为辅两种类型。

第一种主要指的是远程教育,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实时交互或者是非实时交互进行教学和沟通,主要是对异地学生的培养。基于硬件设施的不完善,此类型的远程教育模式在我国中小学中运用的较少。

第二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辅的类型主要就是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基础上,将电脑、网络、多媒体等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补充和完善整个课堂教学。此种类型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广泛。具体到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汉字与生动的图画,甚至动画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和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特点

1.丰富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让学生苦不堪言,扼制了他们的想象力,磨灭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虽然制造出大量的考试机器,但是却很难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立足。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识字写字摒弃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加教鞭的模式,充分考虑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好动、容易被画面和声音所吸引的特点,将图片、动画等丰富的学习资源搬进了课堂教学。

例如,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二册《识字3》,这一课是“舟”等六个现代汉字的“演变表”,虽然课本以原图、象形字、现代汉字的编排形式展现出来,但让人感觉过于刻板,不利于学生理解。于是我在网络上搜索了大量的材料,最终找到了一个关于象形字演变的动画,用简单线条将一个个象形字串起来,变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不仅有本课的生字,也有一些其他简单的汉字作为拓展。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这个视频,学生的目光瞬间被吸引到大屏幕上,而且随着象形字线条的变换,不由自主地喊出了对应的现代汉字,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应他们的强烈要求,这个关于象形字的视频我播放了三遍,几分钟下来,学生对原图、象形字、现代汉字之间的关系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整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可见,识字写字教学时,如果有现代信息技术的依托,创造良好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被激活,会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有针对性的教学

中国的汉字数量非常大,不免会有些形近字容易造成识记和书写错误。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汉字的学习上只记得个大概,对细节不够注意,容易写错字、别字。我曾经在教学汉字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多次强调每个汉字的细节,可是从听写的情况来看,还是收效甚微。于是我开始利用多媒体辅助汉字教学,将汉字的关键点或易错的笔画用其他颜色表示,必要时配上特效,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醒他们注意。

3.多向交流的实现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这么简单的形式了,更多的是辅助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的课堂交流,形成多向交流。

例如,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二册中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生字,我就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在白板上首先展示了一只小猴,手上拎个篮子,准备去摘桃。他走到一棵桃树下,看着满树的汉字,急得直抓头。这时,我给学生提出要求:要想摘到桃,必须要正确认读这些汉字并组词,汉字才能变成桃。学生的情绪一下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要求帮助小猴解决问题。于是我邀请一位学生做小老师,他上讲台指定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其余学生作评委。正确完成任务的同学,小老师就用教棒在白板上点一下对应的汉字,汉字摇身一变,变成了一颗大桃子。短短的几分钟内,小猴摘得了所有的桃,而学生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本课的识字任务。整个过程,我几乎扮演的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交给了学生。

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识字写字教学的一般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变成了一个灵动的空间,将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识字写字教学的一般模式。

1.激发兴趣,在情境中感知

情境教学都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为学生学习新的内容而做铺垫。因此,在情境导入和创设时一定要与学习目标和内容紧密联系。让学生通过摘苹果,给汉字找朋友等游戏来复习巩固前一节课的识字内容,以此过渡到新的学习。

2.先自学,后指导

识字写字教学并不是教师一味地教,而是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在学习生字时,应先让学生在家借助网络资源自学新字,了解本课生字的音、形、义等。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此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例如,遇到复杂的汉字,可以编记字口诀;遇到形近字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式来加以区分。

现在,每天的语文课必须要有至少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字。教师可以利用一部分时间对汉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方法加以指导,然后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静下心来认真书写。教师在学生书写过程中巡视指导,再选出优秀作业通过投影展现在大屏幕上,可增强学生对于练字的信心。

3.拓展阅读,丰富汉字储备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网络来搜寻拓展阅读的资料,尽量做到将教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让学生阅读的时候不觉得过于枯燥无味。学习汉字的目的就是在于阅读,而阅读又能帮助学生认识汉字。

4.尝试“打写”,及时反馈

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总会说出令成年人都惊叹的句子,但一让他们将这些句子变成纸上的字,就非常困难。于是我提出让学生摆脱铅笔的束缚,先尝试把自己想写的内容说一遍,然后利用计算机将所说的话打出来,这不仅可以利用学生对电脑的兴趣,为写话做铺垫,还可以巩固汉语拼音。

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识字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条件是进行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不同层次的学校,对于教学环境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差别。重点学校的教学设施配备齐全,而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很难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

2.避免不良内容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是“放任”学习。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弱,特别是网络中的不健康信息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做好引导工作,避免学生利用网络做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总之,作为一个刚起步的教学模式,我仅仅是通过查阅资料和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对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识字写字有一个粗浅的认识。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发展,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备以及识字写字教学经验的丰富,我相信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识字写字教学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耿红卫.网络语文教育建构论[M].教学研究,2012.

[2]梁小华.小学语文网络教学微探[J].教育技巧,2013.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篇4

为了适应培养全面人才的需要,现在全国各地已相继在小学阶段推行了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位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如何才能在新课改理念下,搞好信息技术教学,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问题。

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对比新旧教材,会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规定了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小学阶段开发出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的工具性的特点,服务于后继的学习。为更好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清教学目标

1.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什么?

是教会学生word,excel掌握技能为主,还是学会方法,接触别的软件,上手容易?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信息技术是一门虽年轻但不断在发展和更新的学科,教师一方面要教学生学会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分类和采集,计算机硬件组成和软件使用基础与互联网的应用(按教学大纲)[1],另一方面要交给学生获取以上知识的方法。如果前者是授人以“鱼”的话,后者是授人以“渔”――学会如何获取新知识比学会使用已有的知识更重要。

举个简单的例子,只要教会学生使用资源管理器,学生学 Word 时对其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等内容和剪贴、复制、粘贴等操作就会比较熟悉。学会了 Word 后学 Office 系列办公软件就比较容易上手,当然,以后学其它软件也就比较容易了。因为基于 Windows 的程序的“标准”界面都是由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工作区和状态栏等几部分组成的,而菜单栏几乎都是由文件、查看(试图)、编辑、工具(选项)、窗口、帮助等菜单组成。所以,只要比较系统地教会学生使用一个常用的软件,学生学其它软件就不会很难,现在很多新的软件大多不过是在常用软件的基础上对功能进行了扩充罢了。

当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不一定对全体学生都作“一视同仁”的要求,有些学生或家庭条件比较好或对信息技术比较感兴趣,对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大部分都掌握了[2],我们只要让其加强理论的学习,然后对其作更高的要求,比如教这类学生网页设计、初级编程等,并作为代表本校或本地区参加学科竞赛的候选人,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培养。当然,这可能要老师付出额外的时间,也不是每个老师都必须要做的事情,主要还是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和对职业的挚爱情感。

2.学习目标力求新、趣

好的信息技术课应寓教于乐,以实践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主轴。这样出示目标的时候,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并使之成为他们学好这堂课的驱动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热爱学习的根本。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或编制合适课堂教学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以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将抽象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再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图片、声音的清晰度以及视频等资源的丰富性都要有所保证。

二、教学过程始终具有实践性,能让学生充分动手

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无为而无不为”、“要知此事躬行”,学习目标的完成要让学生乐意去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并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掌握真正的信息技术,并终生实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学习也变得愉快了。这样使他们能够在教中学,在学中乐,不仅让学生掌握和吸收了所学的知识,也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片一律,这是抓住“眼球”的重要因素。注重对学生的评价,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是终结性评价,更多的是过程评价,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评价都要有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每个学生不可能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差异不同,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自主研究性学习要注意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的提示、指导,这样才会有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三、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开放性

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是我们应着重探讨的问题。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后,有的学生则在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多下功夫,避免了过去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两节课后学生做的差不多了,我就演示一下我的做法,让大家评论一下,看看与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点评一下大家前两节的作品,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展示给大家,认真做的同学很开心,不认真的同学也受到了教育。此外我们要积极推荐优秀同学参加省市各级小报制作比赛,喜欢网络的同学则为班级网页制作出力。这样的分层施教提高了学生能力,也就是说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使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有提高。

四、挖掘人文精神,注重情感教育

b6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初探 篇5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4-000-01

摘要本文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经验,就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其中,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意义进行了着重研究,希望本文可以在基层体育教师面对相同问题产生困惑时,发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中学 体育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应用率也越来越高。做为一名基层体育教师,我对现代教育技术近年来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有着较为直观的认识,据我了解,当前,经常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大致有以下几种:录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及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意义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赋予了体育教学活动更多的可能性,这对于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的尴尬现状十分有利。现代信息技术中大部分技术的体现形式较为直观,且趣味性更强,我们可以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这一特点的应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短跑蹲踞式起跑教学时,我将多位奥运冠军比赛视频中的相关镜头做成了课件,并以慢镜头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到课件中熟悉的奥运冠军面孔时,其学习热情被瞬间激发出来。另外,我在课件中通过慢镜头的回放,将教学重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多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反复练习为主,以此为背景所展开的教学活动往往趣味性不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且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示范的角度问题,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清楚看清老师的示范动作。若将体现形式更为直观、趣味性更强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活动中,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体现形式直观、立体,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点。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重点及难点问题的分析过程,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在思路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掌握教学活动的大方向,可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感知程度。那么,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呢?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面对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时,往往是要通过教师的反复示范、重点强调以及学生的反复练习。以此为背景展开的体育教学活动,一堂课下来,往往需要如此反复多次。这样一来,不仅会因枯燥、无趣逐渐使学生丧失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兴趣,也因教师示范角度、学生在队列中的位置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看清所有动作细节,对教学重、难点无法建立起正确系统的认识。

例如:在进行前滚翻这一技术动作的教学时,我们若以传统的示范、讲解法做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话,学生的学习与掌握程度是不够理想的。因示范动作的演示过程较快、时间较短,往往未等学生在脑海中对这一技术动作建立起一个基本认识,教师就已?开始了后续的讲解与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则很难将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实际技术动作一一对应起来,能够精准掌握动作要领这一预期目标也将变得难以实现。反之,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多使用表现形式更为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将前滚翻的动作细节通过显示屏展示出来(可以是对教师示范动作的慢处理,亦或是教师提前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动作分解、图形分解等),并结合精准的文字解释,如:“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踏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这样较为精准的文字表达。多媒体课件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进行重复或提取播放,并最终使学生对相关教学重点及难点动作要领与教师的讲解示范在脑海中建立起清晰的联系,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四)现代信息技术中通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

通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我们最常用的社交APP,微信、QQ等,这些通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可有效弥补传统意义上体育家校合作工作的不足,我们可以以小视频、视频对话、建立微信群、QQ群的形式,建立起与学生家长更为方便的交流途径,加大家校合作力度,从而使工作繁忙的学生家长可以抽空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校外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原则

并非所有现代信息技术都可以不加选择地应用于体育教学活动中,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我们应遵循一定的原则:①选择符合当前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相关技术。②选择对于当前所教年级学生来说,趣味性更强的相关技术。③选择体现形式更为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教学内容的技术。

参考文献:

b6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初探 篇6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对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契机,更新教学观念,大力加强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做到以下三点:(1)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2)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课程内容;(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和组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一方面使学生得到共同提高,一方面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时刻注重创新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而且他们还提出会使用其他的下载软件,这时我就让会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样不但使会的学生巩固了知识,获得了成就感,也使不会的学生得到了进步。

在以后的教学中遇到类似的工具运用,我都让学生自主选择,遇到一些可以多项选择的问题,我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愿意学。所以,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问题情境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作铺垫,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如在讲WORD文件保存一节,设置一个加密文件时,因以前经常有学生电脑上的文件被别的同学改动,我就试着问:“你们想给自己的文件加上密码吗?”学生们顿时兴趣很浓,回答的声音很响亮:“想。”在这种环境下,我开始演示,学生仔细地观察着,等我操作演示完后,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很快学生就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回答出来了。这样,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让他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计算机,用计算机,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会感到计算机这门学科有用,才能更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教师通过自制一些教学课件,把有些学生不易明白的地方形象地表示出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后让学生学习老师的这种做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也通过这种类似的方法表现出来,这样他们就会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进行更多的活动。要使先进的信息环境和多功能的教学设备发挥出它特有的功能,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好坏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劣,因此,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尤为重要。采用这种资源建设方式,不仅可以快速系统地建设起一批直接支持一线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设备的意识,激起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b6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初探 篇7

电子书包环境的特征

1.电子书包的概念

目前,电子书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张迪梅指出:“电子书包是集学、 练、评、拓为一体,活动的、立体化、网络化、便携式的‘电子课堂’;电子书包是学生、教师的互动平台,也是学生、教师、教学、科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家庭等的交流平台。”

电子书包所构建的是一种数字化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由教学内容、个人移动终端和网络服务平台三部分构成。它是信息技术和教育应用高度融合的产物,是以网络为传输媒介,以数字化学习为形式,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为师生提供教学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交流、课堂实时监控、学生评价反馈等,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2.电子书包环境的架构

电子书包环境的实现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基于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一些基本的设备和资源,如教师用的笔记本电脑、学生用的终端设备、互动网络、交互式电子白板和一套教师教学和控制的软件。在软硬件配备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网络资源进入课堂教育教学,促进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如图1)。

电子书包环境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1.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课堂

基于电子书包的教学环境的实现必须要有特定的数字化资源和设备做基础,这也决定了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课堂必然不同于传统的课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正在向“人手一机”的1∶1数字化课堂迈进,在这个过程中,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例如,网络媒体与“云”服务的出现使得教学资源变得更加丰富, 从单一的文本形式逐渐向智能型、数字型、网络型、多媒体型的资源转变。教师的教学范畴和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不断地延伸,从单一的课堂向由课堂、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等构成的全空间教学环境过渡。

2.电子书包环境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

电子书包环境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将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合作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如下页图2)。

课前,教师利用电子书包教师端进行备课、发布预习作业、批改预习作业和查看预习情况等;学生通过个人终端学习电子课本完成预习作业、查看教师评语和反馈等;家长通过个人终端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课中,教师可以发布学习任务及所学内容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课堂互动、随堂练习和课堂统计,如点名、锁屏、屏幕广播、演示、分组、文件分发等;学生同样可以进行课堂互动、自主探究学习和随堂练习,这样即实现了师与生之间、 生与生之间的课堂交互,建立起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家长则可以掌握学生的课上学习情况。课后,教师通过电子书包给学生发布在线或线下作业、批改课后作业、查看班级和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终端完成在线或线下作业、根据兴趣自主练习、查看教师评语和作业反馈、查看个人学习情况、复习错题;家长则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沟通(如图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在理论课中,由于学情特点和普通教室教学环境的限制,使得学生缺乏对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可以通过电子书包环境实现互动、 合作与交流。利用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法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清晰明了,学习内容的画面感和动态展示效果得到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例如,讲授“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内容,教师通过电子书包的互动交流功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为学生呈现紧密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轻松地了解计算机中信息的传递和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

在实践课中,教师可采用电子书包与计算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电子书包环境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如班型过大或者不同班级同时上课,教师可以通过直接发布不同任务实现差异化教学。学生在遇到操作疑问时也可以自主处理或者通过终端与教师进行交流,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讲授“将表格美化到底”这节内容时,可以通过电子书包发布表格美化前和美化后的对比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发布美化表格的详细步骤,使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学习美化表格的方法,并对存在疑问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线上或者线下指导。

电子书包环境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这种模式所呈现的丰富的网络资源与软件应用为教师减轻了备课负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专业技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这种模式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兴趣、合作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这种模式带来的准确的教学分析、全面的教学监控以及强大的管理手段都为学校管理提供了便利,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实现了家庭和学校的实时反馈与交流,使家长能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从而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电子书包环境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期待电子书包环境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摘要:电子书包应用于课堂教学逐渐普及,如何将此技术应用于学科课堂教学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研讨的重点。本文在充分分析电子书包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对电子书包环境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及构建,提出了电子书包环境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b6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初探 篇8

传统的中职语文诗歌教学重在分析和理性讲解,致使诗歌的文化底蕴流失殆尽。最具感染力、想像力和文学味的文学欣赏课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式下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知识灌输课。

基于这种现状,要想实现中职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使其向开放性、动态性、自主性等方面转变,而现代信息技术为这种开放、动态与自主提供了有利的实施环境。现代信息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符合中职学生从具体认知向抽象认知过渡的认知规律,优化了诗歌教学的结构,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诗歌的艺术魅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避免了传统中职诗歌教学的枯燥和乏味。

一、借助媒体,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然而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偏低,在长期的失败学习体验中,他们最欠缺的恰恰是学习兴趣,因此要想提升中职诗歌教学的效果,关键在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利用信息化教学诗歌,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达到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效果,拓宽了学生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而深刻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教学《虞美人》时,通过制作课件,插入邓丽君的Flash动画歌曲,还有古筝和埙的配乐吟诵,有声音,有画面,再加上诵读者的范读,特别是邓丽君的演唱,曲风大气、唯美、愁绪绵绵,生动地表现了李后主词中的意境和作者复杂的心境,一下子就使学生融入有感情的诵读。

二、检索信息,自主学习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中职教学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查询所要学习的诗歌的作者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学校建立较为完整的,具有特色的诗歌学习资源库,需要有关信息资料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随意调用资料。读书方法不同的学生可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先了解作者简介,再理解诗意;或先理解诗意,再查阅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进而更深刻地领会诗的意境;或先熟读全诗,再逐句理解诗的意思,碰到难题再查阅有关的资料等。学生可以以合作探究的形式,上网围绕自己的主题下载有关资料并加以保存,通过网络讨论,鉴赏,整理,制成系列专题幻灯片,或根据选题和收集的资料利用学过的信息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向全班发布。学生在网上浏览其他学校学生、教师或专家写的相关研究报告,并且通过电子邮件与其交流信息。

三、创设情境,领悟意境

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画面美,但诗歌的美是借助语言文字间接表现。中职学生要凭借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底蕴,借助语言符号把作品中的形象具体化到自己脑中获得直觉的感受,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直观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把符合诗歌意境的画面端送到学生的面前,还可以同时进行诗歌画面的审美认知,增进学生对诗如画意境的欣赏,通过再现、复原或创设诗歌情景,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人产生共鸣。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通过自制课件,插视频文件,导入Flash动画插件,那河畔夕阳下金柳,柔波中招摇的水草,榆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那撑着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溯的诗人,如果仅用语言表达,学生只能是一种理性认识,但运用多媒体将诗中充满视觉美的画面展现出来,学生就很容易得到感性认识,从而把老师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美感带给了学生。

四、配置音乐,烘托诵读

诗歌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感情饱满,而感受诗歌情感美的前提就是有感情地诵读诗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对诗歌的多种赏读记忆方法。可以选择一些中国古典乐曲,配上录入不同风格的朗读,在屏幕画面上以醒目的颜色、线条和符号等变化,映衬出诵读节奏。借助信息技术的导读方法,学生便能较好地把作者的感情通过诵读传达出来……在抑扬顿挫中浮现出由一连串有意义联系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画面,并通过想象由这种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如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播放一些表达深沉浓烈情感,深切倾诉的音乐,让学生配合音乐朗读,于是诗人那种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感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就会激荡在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得到荡气回肠的审美体验。

五、迁移拓展,积累知识

为使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阅读的空间,使学生从各自的学习起点出发,尝试进行个别化的拓展阅读,教师可以让基本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打开教师为他们建立的资料库进行自主阅读。资料库所选内容是与教材相对应的一些作品,每篇作品下都包括写作背景、重难点提示、配乐吟诵、诗歌吟唱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读一篇或几篇,培养在自已读诗的过程中,再现诗歌的艺术境界,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介绍诗歌创作方法,提供创作示范,进行评价修改,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以提升中职学生的诗歌学习积极性。

实践证明,在中职诗歌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剑炬,NLP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D].广州大学,2013.

[2]杨宗红.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一点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

[3]赵东华.现代信息技术与古诗词鉴赏[J].语文建设,2013.

b6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初探 篇9

试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刘艳明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初级中学)

如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它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浩瀚繁杂的历史知识。下面,本文就从转变学习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攻破教学重难点这三方面着手,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几点论述和说明。

一、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我们看到的教学局面常常是教师手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在黑板上详细罗列教科书上的知识要点,并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述,学生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匆匆忙忙地记笔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成为了容纳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学不到实质性的历史知识,还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厌恶和抵触感。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对这种教学局面进行改观和完善。如今,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走进了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即多媒体技术,它本身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和与人分享功能,将它引进初中历史课堂,可以促进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学形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从而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历史课程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将全班学生四人分为一组,让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查阅隋唐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课堂上,每组轮流对本组成果进行汇总式阐述。这样,我通过让学生自行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就使学生详细了解和掌握了隋唐时期的主要成就,同时也将学习权利归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历史教学课堂。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历史是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世事变迁的渠道,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教材中的事件与学生之间存在着遥远的时空差距,如果我们只是利用口头语言进行描述,学生还是难以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联想和想象。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实认识到列强在中国犯下的血腥、野蛮的滔天罪行,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了有关介绍圆明园的图片和资料,然后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人类文明的文化结晶在冲天光火中化为了残垣断壁……看着投影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历史场景,()学生不断发出了各种惋惜和叹息声,同时也表现出了愤怒和愤恨的神情。这样,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了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认识到了侵略者的凶残本质,从而使他们在强烈爱国心的驱使下,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攻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纷繁复杂、不易说明的历史知识点,单纯的语言描述和传统教具的运用,根本无法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而信息技术则能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学习资料,使那些抽象、复杂、静态的历史知识点以具体、简单、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攻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部分内容时,“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属于教学重点,尤其是尼克松总统将美国战略进攻调整为战略防御,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更是不易。于是,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组动态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这一教学重难点了,同时也使初中历史课堂变得形象生动、精彩有趣。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历史课堂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也希望广大历史教师能广泛搜集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有效融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焕发出灵动的光彩。

参考文献:

b6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初探 篇10

摘 要: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认识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数字化学习环境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作为切入点,研究和分析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27-01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现代化信息技术认识的关键课程,有助于使?W生树立良好的信息技术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信息技术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随着素质教育步伐的不断加快,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逐渐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与传统教学相比,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以数字化设施作为依托,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内容,摆脱了理论式教学的局限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电脑作为生活实践的一部分,是许多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电脑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为学生将来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奠定相应的基础。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信息化、数字化正改变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学生若是不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则会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格格不入。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对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进行实践性操作,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电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数字化进校园已经常态化。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和运用需要教师发挥组织、指导特长,促成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和效果的提升。学校应该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电脑,便于学生根据教师教学内容来进行实践性演练。同时,教师要尽量选取通风、光照较好的教室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场所。

(1)转变教学思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注重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围绕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同时,教师要注重分层异步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使每个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构建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即通过QQ群、微信等通讯工具,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便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果。

(2)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学习相关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情境,便于学生根据情境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教学“插入图片”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相应的图片和音乐,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教师对学生们讲:“小明有喜欢做音乐相册的爱好,可是小明生病了,无法做音乐相册。但他想制作音乐相册来送给好朋友小亮,他便向天使许下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天使能够赐他一个完美的音乐相册,同学们能帮帮他吗?”这种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创作的兴趣,他们运用相应的图片和音乐制作出了相应的音乐相册。

(3)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电子报刊、电子贺卡、动物卡通”制作任务,引导学生运用WPS文字软件、ACDSee照片处理软件进行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相关任务进行自我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让他们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提高他们自主习得知识和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教师给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任务。如“管理电子邮箱”教学中,教师就可提供一个优化的邮箱,让学生尝试着优化,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方法,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结束语

总之,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引入、合作学习的作用、实践操作的引导,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高标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篇11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代表了当代科技水平发展的现状。新课程改革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养成创新行为的习惯。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营造易于创新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外部条件。其中,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是前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保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根本目的。

一、目前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是高考的科目,只需在高二时候能通过学业水平考试,被学生、领导和老师认为是典型的副科,学校在这方面投入的教学实践、师资力量、硬件设备是非常有限的,上课的方式也比较单一。甚至有的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任何的教学要求,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态度不够端正。认为上课就是上上网、打打游戏、聊聊天,从而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教学。

2.选择教材缺乏科学合理性,没有与其他课程结合与整合

教材的选择上有的侧重于应用软件的教学。如Microsoftoffice系列,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没有任何的关联性;有的侧重于娱乐性与游戏性软件教学,如Flash制作、网页制作等。有的中学还上些计算机语言和编程。同时,在选择信息技术教科书后,未能积极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联系,既浪费了资源,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实际学习中,不能发挥出信息技术教学应有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上好每堂课就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不能简单地套用以前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觉得计算机很神秘。因此很有兴趣。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兴趣就随之降了下来。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在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新课程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大量的上机实践活动。因此,要在上机课中充分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首先,要从思想和认识上加强上机实践课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坚信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其次,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演示作用,指导好学生的上机实践。比如,在编写简单程序上机课时,许多学生可能都是第一次接触算法、编程,充满好奇心理,但这方面的知识又很抽象,不易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科学精彩的演示。教师的演示由浅深入,注意讲解每个细节问题,并多次实践操作,学生就能理解这些抽象知识了,这就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也会不知不觉地得到培养。

最后,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上机实践中,主体始终是学生,只有让学生亲自操作了,才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采用分组探索教学模式,让他们组成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如果还是解决不了,教师可以从简单、相似的知识着手循循诱导,再继续让他们尝试,直到解决问题。切忌整堂上机课都是教师在教学生怎么去做,而没有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四、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告诉我:“课前的准备,是决定一堂课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作为信息技术这样一门特殊学科来说,社会发展快、技术更新快,我们靠沿袭老的教学方法,不注意知识的更新和补充是不可能上好课的,怎样上好信息技术呢?

1.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教学所需素材

作为信息技术这样一门特殊学科来说,课前的准备就不能仅限于熟悉教材教参,一定要认真思考设计教学案例、学生练习案例。准备教学时、练习中所需素材是保证整个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2.认真撰写教案

上好一堂课,认真准备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书写教案的过程实际上是我们准备教学、整理教学、模拟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事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才可能课前及时解决问题。所以书写教案是有必要的。

3.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和安排,确定教学过程、教学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学习兴趣、知识倾向来有效地调整教学顺序,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这个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单一的一节课的设计,而是整门课程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设计。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它要求我们不能简单沿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通过亲身实践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和养成创新习惯。

上一篇:售后客服岗位心得下一篇:实验室管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