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知识

2022-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食品安全监管知识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本知识

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主要有哪些法律依据?

答:随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深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建设逐步由分散要求走向系统规定,由宏观原则走向具体操作,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监管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农业法》、《畜牧法》和《渔业法》等也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具体规定。此外,《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与标识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分别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环节做了细致而具体的规定。各地结合实际也陆续出台了相关地方法规,如《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河北省农产品市场准入办法》等。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范围包括哪些?

答: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范围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监督管理的对象,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重点是鲜活食用农产品,如肉、蛋、奶、果、菜、茶、食用菌、中药材,我省特产品人参也在其中;二是监督管理的主体,既包括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也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者和相应的检测技术机构与人员。在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中,重点是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监管;三是监督管理环节,既包括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和农产品生产和产后产地处理的标准化管理,也包括农产品在产地的包装、标识、标志和产地准出管理。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有哪些职能?

答: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的行政职能授权,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包括: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规划或计划,依法监督和管理农业标准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产品包装标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认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督检查等工作,并依据职责权限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和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答:近年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管理、依法监督”和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目标,重在构建和推进五大监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体系,包括部、省、地、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依法履行监管职能。加快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要依托现有的乡镇农技推广或动植物疫病防控机构,通过明确职能、充实人员和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与办公条件,确保2012年年底全国所有涉农乡镇全部建立服务农产品生产者和履行生产督导巡查与产地准出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二是加快完善标准化推进与“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体系,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修订队伍和部省地县农业部门的“三品一标”工作机构;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体系。

5.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有哪些职责任务?

答: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要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其职责任务主要有四项:(1)定期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提高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2)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示范,推广农民群众看得懂、会使用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普及科学种养知识和安全生产技术。(3)承担对种植、养殖过程的督导巡查工作,重点对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严防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流入生产环节,督促指导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生产经营档案记录。(4)对产地农产品进行快速检验监测,协助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工作。收集、报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配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指导农资经营门店建立进货查验和销售档案记录,受理假劣农资投诉举报。完成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交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工作。

6.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建设,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由部级检测中心(包括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部级专业性质检中心、部级区域性质检中心)、省级质检中心、地市级质检中心和县级质检站组成。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框架。截止目前,我省共建成10个部级以上质检中心(农产品、参茸、特产、种子、农药、肥料、农机、农环、中小农具、转基因)。建成一批省级质检中心(种子、土肥、农药、农机、环境、农产品、参茸、蚕产品、中小农具)。投资建设了1个省级综合中心、9个市级质检中心、39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全省共有编办正式批准的农产品质检机构73家。

7.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有哪些职能?

答: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职能有:(1)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工作;(2)承担国家和各地、各部门下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质量普查及产品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等检验工作;(3)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纠纷的调查、鉴定和评价,承担委托、仲裁等检验工作;(4)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风险评估等科学研究,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修订及验证工作;(5)开展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交流、培训、指导、服务及咨询。

8.什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答:风险评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通行做法。它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动植物和人类或环境暴露于某危害因素产生或将产生不良效应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科学评价,以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描述为核心内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就是对农产品安全危害因素的认定、评估、控制和预防,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已成为发达国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法规的必要手段,也是仲裁国际贸易纠纷的基本准则。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要充分考虑风险评估结果。

9.什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

答:《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是指为了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对生产或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的活动。实施监督抽查的产品应是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监督抽查的生产经营主体应是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监督抽查的检测机构,应通过计量认证和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全国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计划由农业部按年度组织制定和实施,并向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计划,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按年度组织制定和实施,监督抽查计划和监督抽查结果及时报送农业部备案。地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计划统一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计划,经核准后方可组织实施,监督抽查结果按规定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管理权限公布。监督抽查不得向被抽检人收取费用,监督抽查所需费用应当统一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

10.什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

答: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是指为了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掌控风险隐患,有针对性地加以生产指导和过程控制,定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状况和水平进行检验、分析和评价的活动。我国从2001年开始建立并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2011年,农业部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组织开展了4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全年共监测全国144个大中城市5大类产品91个品种91项参数,抽检样品近4万个。监测结果显示,按往年同口径统计,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4%、99.6%和96.8%,我省从2005年开始建立并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2011年省农委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组织开展了3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全年共监测全省9市(州)60个县(市、区)3大类产品60个品种38个参数,抽检样品1513个。监测结果显示,全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1 %,其中蔬菜、水果、食用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7.7 %、98.9 %和98.6 %。从全国和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结果看,我国及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逐步向好。

11.什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答: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措施,整治行动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违规使用禁限用农兽药行为,进一步规范生产者种养殖行为,切实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农业种植业方面重点是对蔬菜、水果、食用菌禁限用高毒农药专项整治,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和实名购药制度,探索建立低毒、生物农药补贴机制;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农药生产经营执法检查活动,严厉打击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擅自从事研发、生产、销售高毒农药的行为;组织开展高毒农药市场检查活动和农药质量监督抽查,严厉查处非法添加禁用高毒农药成分的行为;对生产过程中农药的规范合理使用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监管使用禁限用农药的违规行为,根据农作物种类,

加强对用药品种、用药时期、用药量、施药次数、施药时间施药方式的科学指导,特别要告知生产者对作物的采收必须在农药安全间隔期之后。此外,要加强对人的农药施药安全防护和剩余农药、农药包装物的处置指导。

1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了哪几个方面的制度?

答:《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农产品分级包装与标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检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七个方面的制度。

13.什么是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准出?

答: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是指农产品产地生产者、收购者,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在销售的农产品上附具产地证明、质量认证标识或者产地检测合格证明,依法需要实施检疫的动植物及其产品,还应当附具检疫合格标志或者检疫合格证明,并经当地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合格准予其产品运出产地销售。

14.什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

答: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是指对经有权质量认证或认定机构认证、认定的农产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以及经检验质量安全卫生指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无公害标准或检疫合格的农产品准予入市经营。对未经认证、认定、检验、检疫或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农产品,不准上市流通,禁止经营销售。

15.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因素包括哪些?

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能造成直接和长期影响的危害因素主要有:农业种、养殖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因投入品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农药、兽药、渔药、添加剂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污染,以及因产地环境造成的本底性污染和汞、铅、铬、镉等重金属毒物和氟化物等非金属毒物污染;农产品包装储运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包括贮存过程中使用的保鲜剂、催熟剂和包装材料中有害化学物等产品的污染,以及流通渠道中导致的二次污染;农产品自身的生长或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如农产品本身的天然毒素就是目前农产品所面临的危害之一;农业生产中新技术的应用产生的危害,主要可能是由于技术发展或物种变异而带来新的危害。(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供稿)

第2篇:渑池县举办食品安全百日大检查大整治暨知识普及强化监管工作培训

为扎实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识假辨劣能力。近日,渑池县隆重举办全县食品安全百日大检查大整治暨知识普及强化监管工作培训会议,就人们普遍关注的农村食品、学校食堂、流动宴席进行专题培训,并对履职尽责和强化监管作出专门安排。各乡(镇)及食安委成员单位主抓领导、食安办主任,各行政村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流动宴席负责人、各学校校长及学校食堂负责人、幼儿园园长等600余人参加了培训,县政府党组成员周来拴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周来拴同志强调,所有参训人员和单位,一要认清形势,根据各自监管职责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整改,绝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和拖延情绪,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社会道德感保障食品安全。二要加强学习,提高专项业务技能。要以这次培训为新起点,全面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餐饮食品操作规程,依法做好日常监管切实树立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观念。三要突出重点,强化监管,确保全县餐饮食品安全。食安办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学校食堂、农村宴席和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管,做到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尽快使全县形成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的良好局面。

培训由县政府食安办主办,县检察院和食品药品监督局的业务骨干作了专题讲解。检察院重点讲解了食品安全违法案例和执法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以及如何预防职务犯罪等内容,进一步加大了打击食品犯罪的震慑力度,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起到了极大地警示作用。药品监督局详细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及农村宴席备案管理等内容,规范明确了餐饮服务人员的操作规程,提高了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针对当前时令变化和食品安全形势,会议还同时印发了《渑池县食品安全百日大检查大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和《春夏季节食品安全预警公告》。

(渑池县人民政府食安办)

作者:丁书平 韩立红

第3篇:统一市场监管下的知识产权综合执法

推进知识产权的利用和保护,是创新驱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由此,在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的大背景下,探讨如何完善知识产权执法体制和机制,进而做好知识产权的利用和保护工作,成为当下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制存在的问题

根据现行有效的法律规定,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机关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商务部、农业部、林业局、海关总署、文化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公安执法机关。其中,知识产权局负责管理专利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商标、商业秘密、企业名称以及与知识产权有关不正当竞争等管理工作,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则负责著作权的管理工作。

知识产权的其他行政管理和执法事项,则分别归属于其他部门。例如,地理标志的行政执法权归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由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管理,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由科技部负责,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由海关总署管辖,互联网域名领域的行政执法则由工信部负责。

知识产权作为民商事主体拥有的财产性权利客体,伴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时常有一些新型权利内容出现,它本身是一个开放发展的领域。将所有的知识产权客体归集到某一行政机关统一管理和负责,有违知识产权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内部各权利客体在属性和内容上存在差异,例如专利、商标与著作权的区别就非常显著,著作权的取得不需要行政机关授权,而且具有意识形态管理的特点,因而有别于前者的管理体制。从域外国家的制度和经验看,也没有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知识产权的管理往往根据其存在的领域、不同的属性以及运用和保护等不同特征,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

但是,现行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下部门重叠、效率低下、职能划分不明确和管理多元等问题,直接造成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领域执法交叉、权责不明、执法不及时到位,执法效果弱化、标准不统一以及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种种问题。在知识产权的实际执法中,有些部门往往以自己为中心来对待执法工作,寻求扩大本部门的管理权限,但在具体执法环节却又未能同步跟进。相关部门之间亦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降低了执法的整体效果和效率,既给知识产权人增加了维权成本,又妨害了规范有序的市场机制的形成。针对这些问题,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协调有序的知识产权执法和保护体制,是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推进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知识产权执法应置入市场监管体制下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制的深化改革,同样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首先,知识产权执法具有高度的市场关联性。知识产权属于财产权,权利内容涉及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商业秘密、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财产性权利。这些权利事项和权利客体,与经济、贸易、投资、市场流通以及竞争政策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知识产权的价值实现以及知识产权的运用,需要通过产业和市场的交易投资、评估转让、担保质押甚至通过证券化的方式来完成,因此知识产权的执法工作必须立足市场,对市场主体的上述行为实施监督和管理。

其次,从知识产权执法对象看,有关知识产权的审查、确认和许可,本质上属于財产权的确权工作,而有关知识产权的权属争议、侵权纠纷、违法行为,多发生在市场经营主体之间,并表现为市场经营主体的违法行为,其行为后果即損害了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又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的查处、制裁以及对受害人的行政救济,本质上属于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责与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和目标具有同质性。尤其是对于那些突发的、偶然的临时侵权,交由市场监管部门负责,能够提高执法效果和执法效率,实现最大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同时达到行政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高市场主体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监督知识产权要素的流通和使用,保障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置入市场监管的框架下,在于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尊重知识产权要素的市场配置机制,不宜过度干预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行为和创新之举,另一方面,知识产权要素的确权、流通和使用又关乎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影响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尤其在大规模或群体性侵权行为的发生时,市场机制失灵,市场秩序会偏离正常的运行轨道,此时需要政府运用规制力和再分配能力,恢复建立有效的市场秩序。

市场监管框架下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还在于理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法治型和服务型的职能定位。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工作,不在于为本部门扩权争利,而在于“有限”和“有为”。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首先通过界定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和权利范围,进而通过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权利的行使和支配,促进知识产权市场交易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知识产权权益的保护和知识产权的进一步开发运用,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并依靠知识产权执法机关的监督、管理得到保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做好规则制定者和市场秩序维护者的职责,并在制度设计上,避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利益冲突情形。

知识产权综合执法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权的配置依据是知识产权的种类,同种类型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权划归同一行政机关,各执法部门之间没有从属关系。这种条块分割下的知识产权执法模式,很容易引发部门之间“有利争办、无利推诿”的现象,导致行政执法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以及执法重叠或保护乏力等实际问题。其后果便是,一方面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利用,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人利益未得到有效及时保护,市场秩序紊乱。

同时,在分权执法的体制下,知识产权的执法标准不尽一致,对于知识产权客体的保护力度也不同。例如,在地理标志的执法上,商标管理机关以证明商标的标准进行规制,而质量监督部门和农业部门则从地理标志产品的角度进行规制;再如著作权盗版侵权行为,版权局、文化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均可对之查处,导致交叉执法和标准不一局面。还有,同一市场主体的专利侵权与商标专有权侵权行为,分别由专利管理机关和商标管理机关执法和处罚,其执法尺度、处罚力度之于违法侵权情节以及警示效果,未必符合行政执法的“比例原则”,这会损害知识产权执法的社会效果,甚至会影响到专利法或商标法的法律尊严,总体上不利于树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针对上述实际问题,探索和构建知识产权综合执法体制,将是破除制约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障碍,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外部保障。

从制度建设上,作为重要的市场流通要素,知识产权辖下的诸如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权以及科技创新等内容,构成了一个创新与实用并举、私权与公权兼具的财产权体系。这个财产权利体系,需要在制度供给侧提供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运用和保护制度,并在执法层面提供一个统一的执法机制,以尽可能地消除制度与实施领域的矛盾和冲突。在外围领域,还需要统筹知识产权与其他领域的公共政策,协调知识产权国内制度与国际制度的变革,理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关系,对接国内市场执法与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的边境执法机制。所有这些问题和需求,最终都需要一个统一的综合执法体制来推进和保障。

唯有构建知识产权综合执法体制和机制,才能符合中央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才能有效克服当前多层次执法、多头执法、交叉执法、执法空白的现状;才能实现统一执法标准,完善执法程序,提高执法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提升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才能推进我国的产业经济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国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实施。

由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综合执法的优势

对于已经形成的知识产权多头管理和多元执法的格局,短时间内进行大规模改革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事项的统一归集,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保护的秩序。

在目前不能大规模归集全部知识产权管理与执法的局面下,适当统一诸如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的行政行政管理事项和综合执法模式,既遵循了上述知识产权内容的授权性、财产性和同质性的内在规律,又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市场监管的需要。

在市场主体的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通常与市场主体的不正当竞争、垄断、欺诈、质量缺陷、侵害消费者利益等违法行为互相关联、合并发生,专利纠纷和商标纠纷也常常联系在一起。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归入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可以充分发挥其市场监管的潜能和优势,有效落实知识产权的综合执法责任。在执法机制上可以与市场主体快速维权、行业自律管理、诚信建设、消费者监督等工作有效结合,加大知识产权的市场保护力度。将专利、商标工业产权和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内容的执法,集中统一在市场监管执法部门之下,助于管理者更有效地实施管理和保护职能,更有利于提高对违法行为的识别和综合执法,提高知识产权执法效率。

对于市场主体和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来说,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的市场周期随之缩短,对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救济而言,需要一种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工商和市场监管机关负责下的知识产权综合执法,在深入查处制假源头、制止重复侵权、精准确定违法经营数额、合理判定侵权违法情节以及快速调处纠纷方面具有优势,为创新者和守法经营者提供更便利的维权渠道。知识产权案件具有高度复杂性、无形性和非消耗性,此类纠纷构成要件的举证面临很大困难,包括调解机制等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多元构建,成为有效解决纷争和维护知识产权法益的必然选择。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下的知识产权综合执法,可以充分地顾及纠纷本身的复杂性,为当事人提供可行的、多元的权利救济路径。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工商部门同时也是市场经营主体的注册登记部门,工商执法可以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引导企业强化主体责任,在应对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下的知识产权侵权方面,可以实现知识产权执法职责与电子商务企业的管理责任相结合。工商部门还可以发挥信用和信息优势,机构和人员网格化优势,实现从城市到街道、乡村的全覆盖,从生产源头到流通渠道再到消费终端的全链条式的执法和管理,真正实现了执法无死角。

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完善,并非在于建立大一统的知识产权单一行政的管理部门,关键在分工合理的基础上,确立完善的协调管理机制。而在行政执法这个环节上,确立以市场监管机关负责的综合执法机制,是当前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关系

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期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纳入法治轨道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保障。法治化是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运用的发展方向,知识产权的法治化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和格局。它要求知识产权的立法进一步修订、完善,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依法、高效,知识产权的司法审判要公开公正,知识产权的刑事司法保护适度、有力,知识产权维权体制快速、有效。知识产权工作的法治化目标还涉及完善知识产权仲裁、调解机制,行业自律机制和知识产权工作的社会监督机制。

在法治化的格局下,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是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重要一环。统一市场监管下的知识产权综合执法,是我国知识产权执法和知识产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合理性与可行性已经得到实践验证。当然,知识产权具有私权属性,对照国外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和保护力度,知识产权的保护多由民事司法和刑事司法途径来实现。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产权及其保护也涉及广泛的社会公共利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以及假冒、仿冒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不仅侵害了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从而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通过行政执法手段保护知识产权制裁违法行为,仍具有现实必要性。当然,从私权保护角度,知识产权保护也不限于民事司法途径,必要时需要刑法保护,对于国际贸易中边境知识产权的执法问题,同样包括了海关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两个方面的内容。至少在目前,完善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制的高效性、低成本等优势,是司法途径所不能替代的。

实际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规制知识产权领域的市场行为。这是因为,知识产权特别是其中的财产权,本质上是对市场资源和份额的独占权,这就难免出现各种损害知识产权人和消费者利益的侵权行为,需要及时予以制止。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针对这些行为进行规制,如处罚侵权行为、调处知识产权纠纷等,就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而且,市场监管机关可以充分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指引,推进知识产权诚信建设,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有效查处制假源头和群体侵权事件,加强商标品牌保护和商标公共服务水平。在有效保护商业秘密,推进知识产权纠纷的争议仲裁和快速调解制度,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以及引导企业强化主体责任方面,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职责也无法被替代。

当然,强化民事司法保护,淡化行政执法是世界知识产权领域的一个发展趋势,《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也提出要“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但至少在目前,在探索统一市场监管下知识产权综合执法模式的背景下,通过深化改革,提高行政执法效果和执法效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知识产权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和流通,是落实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政策的重要举措,也符合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需求。

总之,工商部门和市场监管机关在下一步的综合执法试点工作中,应当充分利用有效的市场监管和执法工作机制,在强化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同时,高度重视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做到保护与运用并举,管理与服务并重。

另外,在理论制度建树方面,还需认真分析市场监管框架下知识产权制裁与救济、保护与竞争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探索推进市场监管、知识产权执法、质量监督、消费者维权等综合职能的行使机制;在鼓励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推进贸易投資便利化、维护知识产权所有者利益和消费者权益等方面时总结经验,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和扩大执法效能,有效推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并为市场监管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和经验的借鉴。

作者:王克玉

第4篇: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知识

一、 常用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部分法律法规

1、2009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2007年7月26日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503号)

3、2008年10月9日国务院令536号《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4、2009年7月30日国家工商总局令第43号《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5、2009年7月30日国家工商总局令第44号《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

6、工商食字【2009】176号关于印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等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的通知

7、省政府305号令《湖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8、《湖北省工商系统现场制售食品行为监督管理办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广告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常见违法行为及处理办法

(一)日常巡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采取“六查六看”的方式加强监管:一是查经营资格,看证照是否齐全,是否属超范围经营;二是查进货票证,看来源是否合法、票证是

1 否齐全,进货时是否履行了检查验收职责;三是查经销食品,看有无质量、卫生检验检疫合格等证明;四是查包装标识,看标示是否虚假,是否属“三无”、仿冒或过期失效食品;五是查商标广告,看食品商标是否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食品广告有无虚假、误导宣传等内容;六是查市场开办者,看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对进场经营者履行了资格审查、质量监督等责任。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依照职能划转,按照违法性质分为主体资格类、食品质量类、经营者自律类、监督管理类四大类,分述如下:

主体资格类

(一)基本要求

1.申请领取证照。《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从事食品经营,应当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凭《食品流通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未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不得从事食品经营”。

2.经营条件发生变化的处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

2 化,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情形的,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不再符合生产经营许可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相关许可”;《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的,食品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

3.许可证管理。《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后,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食品经营者应当在经营场所显著位臵悬挂或者摆放《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

(二)罚则

1.无证无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

3 产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四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2.有证无照。在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食品餐饮许可后,未办理营业执照而开展经营活动的,按《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等登记法律法规处理。

3.经营条件发生变化。《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未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处理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的,食品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并向

4 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该办法第三十三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情形的,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不再符合经营许可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相关许可。

4.违反许可证管理。《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①未经许可,擅自改变许可事项的;

②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食品流通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食品流通许可证》的;

③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交虚假材料申请或者取得食品流通许可的;

④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流通许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主动消除、减轻危害后果,或者有其他法定情形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

食品质量类

(一)基本要求

1.内在质量。《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⑴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⑵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⑶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⑷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⑸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⑹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⑺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⑻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⑼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⑽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⑾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禁止食品经营者经营下列食品:前十同上,⑾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食品;⑿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进口的预包装食品;⒀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停止经营的食品,在食品生产者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生产者采取的补救措施”。

2.包装质量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下列要求: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⑴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⑵成分或者配料表;

⑶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⑷保质期;

⑸产品标准代号;

⑹贮存条件;

⑺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⑻生产许可证编号;

⑼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3.与质量相关环节的要求

⑴人员。《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依照食

8 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进行健康检查,其检查项目等事项应当符合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二条: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食品经营从业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经营,其检查项目等事项应当符合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患有《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疾病的从业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⑵食品的贮存、运输和销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

七、第十

八、第十九条规定:食品经营者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臵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食品经营者销售生鲜食品和熟食制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所需要的温度、空间隔离等特殊要求,防止交叉污染;食品经营者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超过保质期及其他

9 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主动将其退出市场,并做好相关记录;第《食品安全法》四十九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

(二)罚则

1.内在质量。《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⑴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⑵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⑶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⑷经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⑸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生产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的制品;

⑹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生产经营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⑺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⑻生产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⑼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未经过安全性评估;

⑽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

2.包装质量。《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⑴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⑵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

11 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⑶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中添加药品。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六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一款第(七)、(九)、(十一)、(十二)项,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3.与质量相关环节

《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未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规定,食品经营者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经营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七条规定,食品经营企业未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注:通过抽检发现食品质量问题的,不属上述情形。

经营者自律类

(一)基本要求

1.内部管理。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并建立培训档案;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2.进货查验。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规定,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3.进货台帐。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鼓励其他食品经营者按照前款规定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可将有关资料复印件留存所属相关经营企业备查,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联网备查;食品进货查验记录、批发记录或者票据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4.销货台帐。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

13 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销售票据;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向购货者开具载有前款规定信息的销售票据或清单,同时加盖印章或签字;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5.出具凭证。食品经营者应当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履行更换、退货等义务。鼓励食品经营者在其销售食品的包装上附加特殊身份标记,将其销售的食品与其他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食品相区分。

6.食品退市。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食品退市制度。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下架单独存放,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食品经营者未依照前款规定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责令其停止经营。

7.市场主办者。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应当依法履行下列管理义务:

⑴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⑵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⑶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⑷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

14 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

⑸建立和完善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培训;

⑹设臵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

⑺其他应当履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义务。

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应当禁止其入场销售;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与所经营食品相应的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可以暂停或者取消其入场经营资格;发现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8.事故报告。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臵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经营者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罚则

1.进货查验。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规定,食品经营者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责令改正,

15 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2.进货台帐。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规定,食品经营企业未建立并遵守查验记录制度,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3.销货台帐。根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未记录、保存销售信息或者保留销售票据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企业没有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清单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4.出具凭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规定,食品经营者未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或者拒不履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更换、退货等义务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5.食品退市。食品经营者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

16 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6.市场主办者。《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的举办者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或者未履行检查、报告等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规定,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没有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没有设臵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7.事故报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条规定,食品经营企业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臵、报告的,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毁灭有关证据的,责令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监督管理类

(一)基本要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开展食品市场监督检查。食品经营者应当接受和配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

(二)罚则:《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规定,食品经营者拒绝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监督检查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特别说明:违法《广告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行为未列入。

三、有关法律文书和执法程序

(一)部分法律文书(附格式)

1、责令改正通知

2、物品处理记录

3、(场所、设施、财务)清单

4、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场所、设施、财务)委托保管书

5、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

6、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

7、解除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

8、延长(查封、扣押)期限决定书

9、(检测、检验、检疫、技术鉴定)期间告知书

10、现场笔录

11、询问(调查)笔录

(二)执法程序

遵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

四、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风险与防范

(一)流通许可准入风险点与防范

1.登记许可程序出错

《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核发流通许可证的程序是受理、审查、核准和颁发许可证。对此,每个环节都应该依程序进行,不能省略和跳过,同时把握好每个环节经手人履行的法定职责。

2.许可资料审查出错

《食品安全法》和《行政许可法》规定,申请人必须对所申请的事项的真实性负责,但受理机关有谨慎审查的义务,必须对申请人提高的资料进行书式审查核对。主要把握好申请人提供的身份证明和场地证明是否与核准的事项相吻合,履行好谨慎审查的义务。

3.实质审查出错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审核申请人提交的相关材料,必要时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因此,履行审查义务的工商干部必须审查到位,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条件进行审

19 查,切忌审查不到位、走过场马虎了事,或者程序不合法。

(二)日常监管风险与防范 1.日常巡查不到位

日常巡查监管是一项重要内容,不仅要制定巡查计划,而且要求进行分类监管,巡查到位。必须对辖区内食品经营户每半个月不少于一次巡查的规定,并按要求填好巡查卡,做好巡查记录,留下监管痕迹。

2.巡查工作流于形式

主要是按照六查六看的方法进行。每个监管人员都要做到目标任务明确,巡查内容清楚,巡查工作认真仔细,以确保巡查的工作质量。坚决制止巡而不查、查而不细,使巡查流于形式。

3.督促食品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完善食品质量准入制度不到位

《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了食品经营者的义务和责任,《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也规定了监管部门监督经营者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完善食品质量准入制度的责任。食品经营者是否履行好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也是是否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标志,也体现了立法的宗旨。为此,在监督管理中,一定要督促和指导经营者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自觉把好食品质量准入关口,从源头上、根本上抓食品安全。

(三)专项整治风险与防范

除了日常监管,我们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专项整治工作,比如对重点商品、重点地域、重点时节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那么,在专项整治工作中,必须做到开展工作有计划有安排,专项清理全面到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任何死角,做到家底清、情况明,并结合实际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切忌工作流于形式、敷衍塞责,存在侥幸心理,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专项治理。

(四)食品安全执法风险 1.行政处罚程序不当 2.采取强制措施越权 3.行政处罚中的不廉洁行为 4.滥用自由裁量权

(五)食品抽样检验风险点 1.越权抽检

一是仅限于流通环节,排除了生产和餐饮等环节的抽检权限;二是仅限食品,排除了食用农产品等特殊品种。

2.抽样检验程序违法

(六)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处臵风险与防范

食品安全事故难免会出现,有些时候不可避免,但更重要的是做好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处臵工作。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1 的规定,必须制定好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预案,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启动应急预案的程序,并在平时加以演练。与此同时,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必须按照法定职责开展处臵工作,切忌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更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七)食品安全信息发布风险与防范

对于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和第八十三条作了明确规定,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程序和要求发布信息。

22

第5篇:康乐县召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知识

培训会

4月20日,在县政府六楼会议室召开了全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知识培训会。全县中小学分管安全工作的校长32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员179人、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全县大中型餐饮单位负责人、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全体职工、县教育局营养办全体人员共286人参加了培训会。会议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马得全主持,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马增义、州稽查局张洪义主任、州食品监督所王爱平所长及县教育局纪检组长高文峰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马增义副局长在会上要求全体参培人员要分析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培训为契机,打牢基础,打开局面,突出重点,全面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任务;要通过培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制,开拓创新,推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上新台阶。力争通过这次学习培训,使自己在思想、业务和工作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不断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在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发挥应有作用。

培训会上,高文峰同志对今年以来我县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联合专项整治情况进行了通报,并就发现的16个问题进

行了梳理反馈,对各学校下一步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最后,州食品监督所负责人及州稽查局等监管人员结合各自工作重点讲解了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重点以及学校食堂及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要求等相关知识。

第6篇:镇街食品药品监管人员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培训

考试题

一、填空题(20题,每题1.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 月1 日起施行,共10章104 条。

2、《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和餐饮服务许可的有效期为3年。

3、《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4、为避免食物中毒,经长时间贮存的食品在食用前需彻底再加热至中心温度达到70 ℃以上。

5、餐饮服务单位直接用于食品生产加工的水必须符合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6、食品从业人员应当依照相关规定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7、保健食品内外包装上必须标有 “蓝帽子”标志及“保健食品”字样。

8、临时从事餐饮服务活动的,《餐饮服务许可证》有效期不超过6个月。

9、开办药品批发企业和药品零售企业,必须取得 《药品经营许可证》 。

10、国家对药品实行处方药与 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

11、《药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

12、药品包装标明“药品贮存阴凉处”的贮存温度是 20度以下。

13、食品经营者需要延续食品流通许可有效期的,应当在《食品流通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原许可机关提出申请。

14、同一食品经营者在两个以上地点从事食品流通经营活动的,应按 不同地点 分别取得食品流通许可。

15、食品药品监管所应根据实际情况指派 2 名以上执法人员到现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查,其中 1 人必须为该监管区域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化责任人。

16、对于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执法机关应当在 七 日内采取措施。

17、QS标志是质量安全认证标志。

18、小作坊使用的称量和测量设备应定期 检定或校准。

19、小作坊生产的产品出厂应保证合格,有自检能力的,应保证批批

检验,无自检能力的,保证一类产品每年不少于 六 次委托检验(含监督抽查)。

20、 《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由英文字母QS加12位阿拉伯数字组成。QS为“质量安全”英文(Quality Safety)的缩写,编号前4位为受理机关编号,中间4位为产品类别编号,后4位为获证企业序号。

二、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2分)

1、中药饮片的标签必须注明(B ),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还必须注明药品批准文号。

A、产地、品名、规格、生产日期

B、品名、规格、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生产日期

C、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

2、对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的,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货值金额几倍的罚款( B)。

A、二倍以下B、二倍以上五倍以下

C、一倍以上三倍以下D、三倍以上五倍以下

3、下列属于假药的是( D )。

A、改变剂型或改变给药途径的药品

B、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

C、超过有效期的

D、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E、更改生产批号的

4、已撤销批准文件的药品( C )。

A、当年度内可继续生产销售

B、已经生产的,可以继续在效期内销售

C、不得继续生产、销售

D、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监督销毁

5、对生产、销售假药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药品货值金额几倍的罚款( B )。

A、二倍以下B、二倍以上五倍以下

C、一倍以上三倍以下D、三倍以上五倍以下

6、保健食品,是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C )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A、补充维生素B、补充矿物质

C、补充维生素、矿物质

7、下列关于保健食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保健食品对人体健康有益,人人都应服用保健食品

B、保健食品对人体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可以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

C、保健食品的包装上印有蓝色标志,标志下面注明批准文号

D、所有保健食品都有调节免疫、延缓衰老、改善记忆等功能

8、下列属于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是(B )。

A、豫卫食字2006000

1B、国食健字G2011050

1C、藏卫食证字(2008)第540000-000009

D、陕卫消字[2003]第000285号

9、保健食品的( D )不得宣传疗效作用。

A、标签B、说明书C、广告D、以上都是

10、化妆品是指以( A )、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A、涂擦B、注射C、口服

11、以下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的批准文号正确的是( D )。

A、卫妆特进字(xxxx)第xxxx号B、国妆特进字J********

C、国妆备进字J********D、国妆特字G********

12、化妆品的使用部位不包括( C )。

A、皮肤B、毛发C、牙齿D、口唇

13、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申请人提出的餐饮服务许可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 B)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A、3B、5C、7D、10

14、《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进行抽样检验时,应当( B )。

A、免费索要样品B、购买抽取的样品C、随意抽取D、仅收取检验费

15、餐饮服务单位的选址应距离粪坑、污水池、暴露垃圾场(站)、旱

厕等污染源( B)米以上。

A、20米B、25米C、30米D、50米

16、下列哪种物料应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D )

A、食品B、调味品C、洗涤用品D、食品添加剂

17、餐饮服务单位安排患有消化道传染病和有碍于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工作,拒不改正的,给予( A)罚款。

A、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B、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C、2000元以下D、吊销许可证

18、《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有( D )。

A、生产与加工场所要求;

B、设施与设备要求、质量安全管理要求、加工过程控制要求、包装、贮存与运输要求;

C、人员要求、食品标识要求;

D、以上都是。

19、小作坊生产加工与场所有(D)要求

A、加工场所面积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有足够的空间和场地放臵设备、物料和产品,并满足操作和安全生产要求;

B、生食区与熟食区、原辅料和成品的存放场所应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C、墙壁应有高度不低于1.5m的墙裙,且平整,防止污垢积存,便于清洗;

D、具备以上三项要求

20、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并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B )年。

A、1年;B、2年、C、3年、D、保质期满后两个月

三、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

1、下列哪些药品其标签必须印有规定的标志( ABE )

A、外用药品B、非处方药C、处方药

D、国家定价药品E、特殊管理药品

2、药品零售经营企业仓库应划分( ABCD)等专用场所。

A、退货区B、待验库区C、合格库区D、不合格品库区

3、特殊药品包括(ABDE)等种类。

A、精神药品B、麻醉药品C、生物制品

D、医疗用毒性药品E、放射性药品

4、患有下列哪些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ABC )

A、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B、活动性肺结核

C、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D、腰腿疼痛

5、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对餐饮服务提供者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对下列内容进行重点检查:( ABCD )

A、餐饮服务许可情况;

B、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和建立档案情况;

C、餐饮加工制作、销售、服务过程的食品安全情况;

D、餐具、饮具、食品用工具及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的清洗、消毒和保洁情况。

6、餐饮服务者违反下列哪些情形,按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查处。( AC )

A、擅自改变备注项目B、经营超过保质期食品

C、使用转让的《餐饮服务许可证》D、添加药品

7、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出下列哪些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ABD )

A、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B、责令停业

C、责令改正,给予警告D、较大数额罚款

8、经营者申请领取《食品流通许可证》,应当具有与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经营场所,具体为(ABCDE)。

A、经营场所与有毒物质(农药、化合物、气体等)的生产或产生作用的场所保持安全的距离,处于废水、废气、有机废物、排污、垃圾堆放处理、粉尘等污染源影响范围之外,保持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25米以上距离;

B、环境整洁,卫生状况良好,有良好的通风、采光、照明,要有明显的商品分类标志牌。

C、地面、墙面、顶面应采用不渗水、不吸水、无毒、易清洗材料铺砌或涂覆,下水道出口应闭合严密;

D、食品经营场所与生活区分(隔)开,必须与人员食宿分离;

E、有仓储场所的,食品存放应设专门区域,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同库存放。食品与非食品应分库存放,不得与洗化用品、日杂用品等混放;食品仓库实行专用并设有防鼠、防蝇、防潮、防霉、通风的设施及措施,并运转正常;食品应分类,分架,食品存放应隔墙隔地存放 (离地10厘米、离墙10厘米),各类食品有明显标志,有异味或易吸潮的食品应密封保存

或分库存放,易腐食品要及时冷藏、冷冻保存,食品冷藏、冷冻贮藏的温度应分别符合冷藏和冷冻的温度范围要求。

9、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中提出的“六查六看”是(ABCDEF)。

A、查主体资格,看食品经营者证照是否齐全、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上墙悬挂、是否通过年检验照,许可和经营范围与实际经营情况是否一致,是否有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食品经营要求的情形,以及食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有效的健康证明;

B、查经销食品, 看食品的来源与供货方的相关合法资质证明是否一致,食品是否超过保质期,食品经营者是否按照食品标签标注的条件贮存食品,是否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C、查包装标识, ,看预包装食品标签标明的事项是否符合法律、标准的规定,散装食品在贮存位臵、容器、外包装上是否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进口食品是否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

D、查商标广告和装潢,看食品商标是否有侵权和违法使用的行为,食品经营场所的食品广告是否有虚假违法内容,食品装潢是否有仿冒或近似仿冒的情况;

E、查市场开办者责任,看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是否履行食品安全管理法定义务,是否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F、查经营者自律情况,看食品经营者在进货时是否履行了查验义务,是否进行查验记录、质量承诺,是否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主动退市等。

10、《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 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的事项有(ABCDEFG)。

A、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B、成分或者配料表;

C、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D、保质期;

E、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F、生产许可证编号;G、产品标准代号;

四、简述题(10分)

1.你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2.你如何转变角色以新的姿态对待食品药品监管工作?

第7篇:商标监管知识要点

一、关于商标的一些基本概念:

1、什么是商标 ?

商标,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品牌",是商品的生产者或服务的提供者使用在商品或服务上的一种标记,用来识别不同的生产者。商标的本质作用是区别商品的来源或服务的提供者。

2、什么是商标权?

是指商标权人依照我国《商标法》对其拥有的商标所享有的法定权利。这些权利主要体现为:自行使用商标的权利;许可他人使用商标的权利;禁止他人使用商标的权利;制止侵犯商标权行为并要求侵权者承担法律责任的权利;等等。

3、商标的构成有哪些?

在我国,商标可以由文字、图形或两者组合构成,其中,文字包括中文或外文。目前,“立体商标”、“音响商标”、“气味商标”还不是我国《商标法》保护的客体。文字商标(呼叫要素)。文字是商标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文字商标由纯文字构成,不含其他图形。这里的文字指的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包括两个以上的字母或数字。用文字作商标,字体不限,楷、隶、行、篆、草书及笔划的艺术变化、重合交织都是允许的。譬如:康师傅、娃哈哈、耐克(NIKE)等。图形商标(视觉要素)。图形是商标的另一基本构成要素,指人或事物的形状、图案,包括具象图形、抽象图形或虚构的图形。用图形做商标的优点在于不受语言限制,标志性强;弱点在于不便呼叫和交流。譬如:统一集团标志、耐克“勾形”标志等。文字与图形的组合商标。组合商标图文并茂,引人注目,是使用较多的商标形式。组合商标要求文字和图形和谐一致,联系密切,如果二者毫无联系,就不易作为商标。譬如:商标呼叫“七匹狼”,视觉图形为“七只虎”。这就叫做“指驴为马”不相适宜。

4、我国《商标法》对构成商标的文字或图形有什么要求? 我国《商标法》对禁止构成商标的文字或图形有如下要求:

(1)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勋章相同或近似的;

(2)同外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胸章相同或者近似的;

(3)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旗帜、徽记、名称相同或者近似的;

(4)同“红十字”、“红新月”的标志、名称相同或者近似的;

(5)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和图形;

(6)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

(7)带有民族歧视性的;

(8)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

(9)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

(10)我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

5、商标的分类哪些?

商标是区别商品与服务来源的标志。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商标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方法是将商标划分为商品商标、服务商标两个基本类型,其中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又可以划分为一般商标、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

商标还可以按照下列标准进行类型划分:

1、根据是否在商标局核准注册可划分为注册商标和未注册商标;

2、按照感知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视觉商标、听觉商标(音响商标)与嗅觉商标(气味商标)。视觉商标包括平面商标和三维标志(立体商标)两种。目前,听觉商标和嗅觉商标在我国尚不能注册并获得保护;

3、按照商标权利主体数量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单所有人商标和共有商标。

6、什么是集体商标?

集体商标又称团体商标,《商标法》第三条对集体商标的定义:“本法所称集体商标,是指以团体、协会第 1 页 共 6 页 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

7、集体商标的特征有哪些?

(1)集体商标不属于单个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属于由多个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组成的社团组织,即表明商品或服务来源自某一集体组织,这一集体可以是某一特定的行会、商会等工商业团体或其他集体组织,具体的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以集体成员的身份隐退在集体的背后。体现了其“共有”和“共用”的特点;

(2)集体商标是以各成员组成的集体名义申请注册和所有,由各成员共同使用的一项集体性权利,反映在集体商标的申请注册上,即要求只有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组织才可以提出申请,因为只有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组织才能以其集体的独立名义拥有商标权;

(3)集体商标反映在商标的使用上,表现为,集体组织通常不使用该集体商标,而由该组织的成员共同使用;不是该组织的成员不能使用;每个成员都有平等使用的权力,成员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同时又必须对其集体成员的使用进行监督,并对违反使用规则的成员进行处理;

(4)集体商标的注册、使用及管理均应制定统一的规则,详细说明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管理费用的数额和用途并将之公诸于众,集体成员应相互遵守并受到公众的监督;

(5)集体商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得转让;

(6)当集体商标受到侵害而请求赔偿损失时,应包括集体组织成员所受的损失在内;

(7)当某成员退出该集体时,他就不能再使用该集体商标,当某一新成员加入时,他就可以因获得成员的身份而使用该集体商标了,这种成员身份是不可以转让的,以这种身份关系为基础的商标使用权也不得转让;

(8)地理商标可以作为集体商标注册。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注册的,其商品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要求参加以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注册的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应当依据其章程接纳为会员;不要求参加以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注册的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的,也可以正当使用该地理标志,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无权禁止。

8、集体商标与普通商标(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的区别是什么?

集体组织既可以申请注册集体商标,也可以申请注册普通商标,但两者有以下的区别:

(1)集体商标与普通商标均表明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但集体商标表明商品或服务来自某组织;普通商标则表明来自某一经营者。

(2)集体商标只能由某一组织申请注册;普通商标则可以由某一组织或某一个体经营者申请注册。

(3)申请集体商标的,必须提交使用管理规则;申请普通商标无此要求。

(4)集体商标不能准许本组织以外的成员使用;普通商标可以许可本组织以外的成员使用。

(5)集体商标准许其成员使用时不必签订许可使用合同;普通商标许可他人使用时必须签订许可使用合同。

(6)集体商标不能转让;普通商标可以转让他人。

(7)集体商标失效后两年内商标局不得核准与之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注册;普通商标则只需一年商标局就可以核准与之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注册。

9、什么是证明商标?

《商标法》(2001年10月27日第三次修订版)第三条对证明商标的定义:“本法所称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

《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1998年12月3日第一次修订版)第二条对证明商标的定义:“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检测和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其以外的人使用在商品或服务上,用以证明该商品或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精确度或其他特定品质的商品商标或服务商标。”

10、证明商标的特征有哪些?

第 2 页 共 6 页 (1)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作为证明商标注册,因此,证明商标有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品质证明商标两种类型;

(2)证明商标应是由某个具有检测和监督能力的组织注册和控制,由注册人以外的其他人使用,注册人自己不能使用该注册的证明商标;

(3)证明商标不是表示商品或服务来源于某个经营者,而是用以证明商品或服务本身出自某原产地,或具有某种特定品质的标志;

(4)证明商标的准许使用程序是一个公平开放的程序,只要当事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达到证明商标所要求的标准,履行了必要的手续之后,就可以使用该证明商标,证明商标所有人无权拒绝;

(5)证明商标是由多个人共同使用的商标,其注册、使用及管理必须制定统一的管理规则并将之公诸于众,让社会各界共同监督,以保护商品与服务的特定品质,保障消费者利益;

(6)在商标的转让上证明商标有着自己独特之处,其所有权可以转让给具有相应检测和监督能力的法人;

(7)以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注册的,其商品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要求使用该证明商标,控制该证明商标的组织应当允许。

11、原产地证明商标与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的关系?

地理标志是WTO(世贸组织)知识产权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第二部分第三节规定了成员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义务。TRIPS协议对“地理标志”作了定义:

“地理标志是指证明某一产品来源于某一成员国或某一地区或该地区内的某一地点的标志。该产品的某些特定品质、声誉或其他特点在本质上可归因于该地理来源”

地理标志是特定产品来源的标志。它可以是国家名称及不会引起误认的行政区划名称和地区、地域名称。

地理标志的基本特征有三点:1.标明了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来源(即原产地的地理位置);2.该商品或服务具有独特品质、声誉或其他特点;3.该品质或特点本质上可归因于其特殊的地理来源。

由以上定义我们不难看出,TRIPS协议要求各成员国保护的地理标志,实际上属于较特殊的地理标志,它更接近原产地名称。

原产地名称是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对原产地名称的规定,并对原产地名称定义如下:

“原产地名称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特定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标示产于该地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特定的质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是由该地理环境所致,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

原产地名称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标志,它更着重于强调产源的独特性,往往是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原产地产品的特定品质。

12、证明商标与集体商标的区别有哪些?

(1)两者均是由多个生产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共同使用的商标。

(2)集体商标表明商品或服务来自同一组织;证明商标表明商品或服务的质量达到规定的特定品质。

(3)集体商标的申请人都必须是依法成立,且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但证明商标的申请人还必须对商品或服务的特定品质具有检测和监督能力。

(4)集体商标只要是该集体成员均可使用,该组织以外的成员不得使用;证明商标则应当显示其开放性,只要达到管理规则规定的特定品质的商品或服务都可以要求使用证明商标。

(5)集体商标的注册人可以在自己经营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注册人不能在其经营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该证明商标。

(6)集体商标注册后不能转让;证明商标可以转让给其他依法成立,具有法人资格并具有检测和监督能力的组织。

二、注册商标的申请:

1、商标注册的基本原则

(1) 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申请采用的基本原则是“一类商品、一个商标、一份申请”。 我国商标第 3 页 共 6 页 注册申请使用的是《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共将所有的商品和服务分为45个类别,其中商品1—34类为商品类别,35-45为服务类别。根据我国商标申请的基本原则一类一标一申请,如果你申报的商品和服务跨类了,那么就另外要重新申请。 (2)申请在先原则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商标注册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申请注册的,初步审定并公告申请在先的商标。

申请在先原则是我国商标法中应当充分重视的一项原则,对这一原则的忽视常常会使自己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况。

注册商标仅在其注册国受到法律保护,在外国已注册的商标并不意味着在我国当然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国内企业和外企都应当充分重视在不同国家的“申请在先”问题。(现代汽车商标案、海信HISENSE商标案)在我国,申请在先原则在特定情况下兼顾使用在先原则。法律表述为:同一天申请的,初步审定并公告使用在先的商标,驳回其他人的申请,不予公告。

在这种情况下,商标局会要求申请人提供商标在先实际使用的证据。证据包括商品包装、广告、说明书、商业单据等。

(3)、自愿注册与强制注册相结合的原则(第六条) 商标自愿注册是我国《商标法》实行的基本原则。

对部分商品商标实行强制注册制度源自1963年的《商标管理条例》。当时将注册商标视为质量标志,未经注册不得使用。

现行商标法对强制注册表述为“国家规定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必须申请商标注册,未经核准注册的,不得在市场销售。 ”

根据现有法律规定,仅1991年的《烟草专卖法》第二十条规定了“卷烟、雪茄烟和有包装的烟丝必须申请商标注册,未经核准注册的,不得生产、销售”。因此,目前我国实行强制注册制度的商品仅限于烟草制品。

(4)、诚实信用原则

我国《民法通则》所规定的民事行为所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虽然《商标法》中并未明确规定这一原则,但商标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商标法》中关于不正当注册的规定也体现了这一原则。

在实践中,对于某些特定案例,最终也以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做出最终裁判。(如“97回归”酒类商标撤销案,深圳某外贸公司抢注200余件商标案)

2、商标注册申请所需时间

(一)商标注册申请时间:一件新申请商标从申请到发证一般需要一年半至两年左右时间,

(1)、其中从递交申请之日起约需60-90天时间为形式审查期,形式审查过关后,商标局发出受理通知书;

(2)、之后进入实质审查期,约需十到十五个月时间;实质审查过关后,刊出初审公告,即进入异议期--相当于公示--公示三个月时间,如无人提出异议,即核准该商标--正式公告该商标核准注册;

(3)、发出商标注册证:在商标局正式公告商标核准注册后,约需一个月左右可拿到商标局发出的商标注册证。

(二)商标有效期为十年,有效期满后可以续展,续展宽展期六个月。

(三)商标变更、续展和转让从申请核准一般约需四到六个月。

(四)商标补正期限、修正期限为十五天,异议答辩期限为三十天;商标争议期限为一年。

(五)商标异议期为三个月,异议期自公告之日起计算,商标异议申请日期,以商标局收到申请书件的日期为准,异议期最后一天是节假日的,可按规定顺延到节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

3、商标注册的意义:

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什么要注册商标?

首先,注册商标是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前提,注册商标才能受到法律保护。其次,商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消费者选择产品或者服务的依据。好的企业不仅需要好的产品和服务,更需要好的商标,不论是美国的可口可乐,还是中国的海尔都是因为注册了商标,才能受到法律保护。可口可乐、海尔即使一夜之间失第 4 页 共 6 页 去所有财产,也可以迅速重建,靠的就是其商标形成的巨大的无形资产,商标的价值已远远超过其有形资产的价值。

未注册商标有什么弱点?

1、商标使用人对该商标不享有商标专用权。

2、一旦他人将该商标抢先注册,该商标的最先使用人反而不能再使用该商标。

3、未注册商标有可能与使用在相同或类似商品的已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从而发生侵权行为。

4、未注册商标不能形成工业产权,因而也不能成为使用人的无形资产。 总之,使用未注册商标,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注册商标的使用管理

1、在一个商品上同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注册商标可以吗?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一个商品上同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注册商标。企业可以将一个商标注册并使用在自己生产的全部或部分商品上,以区别其它企业生产的商品,同时可以在每种产品上注册并使用一个专用于该产品上的商标,用来区别自己生产的不同商品。

2、在商品包装上标注TM是什么意思?

TM是英语商标TRADEMARK的缩写,表明商标与一般性说明文字和装潢之间的区别,不是注册标记。

3、注册商标的管理

依据《商标法》第四十四条之规定,自行改变注册商标图形、注册人名义或地址或其他注册事项的,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销其注册商标。

对于冒充注册商标的,工商部门予以制止,限期改正,并可以通报或处以罚款。处以罚款的数额为非法经营额20%以下或者非法获利2倍以下罚款。

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 驰名商标

是指在较大地域范围(如全国、国际)的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为相关公众所普遍熟知,有良好质量信誉,并享有特别法律保护的商标。截止目前,我国有驰名商标763件。其中,我们湖北省有14件。 著名商标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如省级地域)较有知名度的商标。它不是国际上的专用名词,只是多出现在我国以省、(直辖)市一级名誉商标评选中使用,并常在地方立法或地方行政立法出现;我们湖北省共有著名商标421件,仙桃有16件。 知名商标

指在较小地域范围内(如地市县级地域)有知名度的商标。它只是在我国较常出现的对某些商标的一种褒称,只是多出现在我国以地、市、县一级名誉商标评选中使用,并常在地方立法或地方行政立法出现;如我市去年就认定了26件知名商标。

驰名商标是国际通用的概念,我国《商标法》等对保护驰名商标作出了规定。著名商标是国际上常用的法律概念,但各国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在正式生效的国际性公约中尚未见到,在我国从法律上也没有对著名商标作出明文规定,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很多省市都开展了著名商标评选认定活动。知名商标不是国际上通用的法律概念,我国对知名商标的提法源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知名商品”,知名商标应该就是知名商品所使用的商标。

国家驰名商标,顾名思义指的是具有很高知名度,为公众所熟知的商标。“驰名商标”来自于《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在该公约中规定成员国应承担对驰名商标予以大于普通商标的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说,“驰名商标”是一个法律概念而非约定俗成的称谓,而且汉语中的“驰名”原本的作动词用的,即传播、扬名的意思而不能作为名词的。在生活中与“驰名商标”对应的词是“名牌儿”,但二者仅近似而并不相同。其一,驰名商标是指在一国内相当大的区域为公众熟知的商标,没有什么地方性的驰名商标,而“名牌”则有“全国名牌”或“省内名牌”、“当地名牌”之分;其二,驰名商标指的是商标,而名牌有时并不指商标,可能指的是企业名称;其三,名牌的认定至今在国内无法律可循,仅是公众的生活用语而已,但驰名商标只能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非经其认定的,不能称其为“驰名商标”;其四,也是最重要的,“名牌”的保护至今没有立法,而驰名商标则有相应的法规和规章予以保护,能够有效地禁第 5 页 共 6 页 止他人的不正当使用。

驰名商标认定保护原则是什么?

个案认定(所谓“个案认定”,即是说一家企业即使以前没有申请过和获得过“中国驰名商标”的称号,但当商标被抢注、复制、模仿或者被登记成企业名称时,如果被侵权的企业能够证明自己的商标驰名,企业就可以向商标局申请认定驰名商标,撤消侵权方的商标)被动保护(所谓“被动保护”,是指驰名商标只针对某个被侵权企业的商标纠纷有意义,而不泛指针对全社会) 驰名商标认定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一)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

(二)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

(三)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

(四)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

(五)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 驰名商标保护的范围是指什么?

1、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2、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3、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商标法》相关规定的,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对恶意注册的,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受五年的时间限制。

4、使用商标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有关当事人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禁止使用。经商标局依照《商标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认定为驰名商标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侵权人停止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使用该驰名商标的行为,收缴、销毁其商标标识;商标标识与商品难以分离的,一并收缴、销毁。

5、驰名商标所有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登记。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

6、他人的域名或其主要部分构成对驰名商标的复制、模仿、翻译或音译的,应当认定其注册、使用域名等行为构成侵权或者不正当竞争。

五、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1、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有哪些?

(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

(二)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三)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四)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五)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2、对于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有哪些解决途径?

因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并可处以罚款。

进行处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就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 6 页 共 6 页

第8篇:餐饮行业监管基础知识

餐饮业:通过即时加工制作、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手段,向消费者提供食品、消费场所和设施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业。包括三个组成要素:(1)必须要有餐食或饮料提供;(2)有足够令人放松精神的环境或气氛;(3)有固定场所,能满足顾客差异化的需求与期望,并使经营者实现特定的经营目标与利润。

其共同特点是在现场即时加工制作膳食,供消费者在提供的消费场所内食用。餐饮业不包括无固定加工和就餐场所的食品摊贩。餐饮服务:指通过即时加工制作、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手段,向消费者提供食品、消费场所和设施的服务活动。有关定义在《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及《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中给予了明确。 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三个基本要求: ①安全②营养 ③食品应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 主要的类型:在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主要指原料、半成品、成品,包括了凉菜、生食海产品、裱花蛋糕、现榨果蔬汁、自助餐等。 ①凉菜(又称冷菜、冷荤、熟食、卤味等):指对经过烹制成熟或者腌渍入味后的食品进行简单制作并装盘,一般无需加热即可食用的菜肴。②生食海产品:指不经过加热处理即供食用的生长于海洋的鱼类、贝壳类、头足类等水产品。③裱花蛋糕:指以粮、糖、油、蛋为主要原料经焙烤加工而成的糕点胚,在其表面裱以奶油、人造奶油、植脂奶油等而制成的糕点食品。

加工经营场所,指与加工经营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场所,包括:食品处理区、非食品处理区和就餐场所三部分。 (1)食品处理区。指食品库房、食品的粗加工、切配、烹调、备餐、专间、餐用具清洗消毒和保洁场所等区域。

①食品库房:指专门用于储存、存放食品原料的场所。

②粗加工操作场所:指对食品原料进行解冻、清洗、剔除不可食部分操作场所。

③切配场所:指通过粗加工的食品进行洗、切、拼配处理成为半成品

的操作场所。

④烹调场所:指对经过粗加工、切配的原料或半成品进行煎、炒、蒸、炸、煮及其他热加工处理的操作场所。

⑤备餐场所:指成品的分装、分发、暂时存放的专用场所。

⑥专间:指处理或短时间存放直接入口食品的专用操作间,包括凉菜间、裱花间、备餐专间、集体用餐分装专间等。

⑦餐用具清洗消毒场所:指对餐饮具和食品工具、容器进行清洗、消毒的操作场所。

⑧餐用具保洁场所:指对经清洗消毒后的餐饮具和工具、容器进行存放并保持清洁的场所。(2)非食品处理区。指办公室、厕所、更衣场所、非食品库房等非直接处理食品的区域。

非食品处理区、就餐场所均是加工经营场所的一部分,应计入加工经营场所面积。

常温:粮谷类、食用油脂类、酱油、食醋、调味品、糖果、蜜饯、面包、糕点、瓶装饮料、罐头、果蔬原料。

冷藏:剩饭、剩菜、鲜肉、瘦肉制品、鲜乳、沙拉、鲜蛋、点心馅料、奶油类原料、含奶、蛋的点心、半成品等,需放置2-3小时以上的,冷藏温度应在0—10℃之间。

冷冻:水产品、生肉、畜禽肉等需放置24小时以上的,冷冻温度的范围应在-20℃~-1℃之间。

交叉污染,指通过生的食品、食品加工者、食品加工工具把污染物转移到食品的过程。污染主要指微生物的污染,交叉污染是餐饮业最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原因之一。

交叉污染的形式主要包括三种:(1)生的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之间直接接触,使生食中的致病微生物转移到直接入口食品中。(2)通过手引起的交叉污染,即从业人员未洗手消毒即加工制作,使致病性微生物通过手转移到直接入口食品中。(3)接触过生食品的容器、工具,未经洗涤消毒,将生食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通过容器、工具转移到直接入口食品上。

为防止交叉污染,清洗时应注意清洗用具的分开:动物性食品、植物

性食品应分池清洗;水产品应在专用水池清洗; 食品处理区内应设专用于拖把等清洁工具的清洗水池

加工经营场所的条件

(1)选址:有给排水条件和电力供应;距离粪坑、污水池等污染源25m以上;同时符合规划、环保和消防有关要求。

(2)布局:各加工操作场所均应设置在室内;应为生进熟出的单一流向;进行凉菜配制、裱花操作的,应分别设置相应专间。

(3)地面与墙壁:厨房地面清洗、防滑,并有一定坡度。应有

1.5m以上的易清洗的材料(例如瓷砖等) 墙裙,各类专间应铺设到墙顶。

(4)供水要求:水质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自备水源、二次供水易发生饮水污染事故,其设施应符合饮用水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二次供水应取得卫生部门的许可)

(5)洗手消毒水池、餐用具清洗消毒水池,各类水池应以明显标识标明其用途。应设专用于拖把等清洁工具的清洗水池。

(6)应设置足够数目的洗手设施,洗手消毒设施附近应有洗手消毒方法标示;水笼头宜采用脚踏式或感应式等非手动式开关或可自动关闭的开关。

洗手消毒设施的要求:

1、洗手消毒设施附近应设有相应的清洗、消毒用品和干手设施。

2、员工专用洗手消毒设施附近应有洗手消毒方法标识。

3、水笼头宜采用脚踏式、肘动式或感应式等非手动式开关或可自动关闭的开关,并宜提供温水(尤其在冬季) 。

(7)所有接触食品的设备与工用具,应由无毒、无害,符合卫生标准的材料制造。食品接触面原则上不使用木质材料。

(8)门窗应设置防尘防鼠防虫害设施。必要时在生产经营场所内可设置灭蝇设施;排水沟出口和排气口应有网眼孔径小于6mm的金属隔栅或网罩,以防鼠类侵入。

(9)切配烹饪场所面积最小≥8m2 。

食品库房卫生要求

①食品和非食品库房应分开设置,不同性质食品和物品的应区分存放区,不同区域应有明显的标识,储藏食品离墙离地均在10cm以上,以利空气流通。

②采购食品时应索取发票等购货凭据,并做好采购验收记录,便于溯源;应索取食品生产卫生许可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并建立台帐等。

③食品冷藏、冷冻贮藏温度应分别符合冷藏和冷冻温度范围要求,宜设外显式温度计,在贮存过程中还要防止交叉污染。食品冷藏、冷冻贮藏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不得在同一冰室内存放。 ④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有毒、有害物品包括杀鼠剂、杀虫剂、洗涤剂、消毒剂等。

⑤废弃食品在处理之前,应集中存放,并做出标记,以避免别人再次加工。应尽量缩短食品贮存时间,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粗加工场所卫生要求

①粗加工操作场所内应至少分别设置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的清洗水池,水产品的清洗水池宜独立设置。

②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迹象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

③加工动物性食品原料和植物性食品原料的操作台、用具、容器分开,并有明显标识 。

切配场所卫生要求

①切配好的半成品应避免污染,与原料分开存放,并应根据性质分类存放。

②盛装食品的容器不应直接置于地上,以防止食品污染。 烹调场所卫生要求

①烹调场所食品加工如使用固体燃料,炉灶应为隔墙烧火的外扒灰式,以避免粉尘污染食品。

②不得将回收后的食品(包括辅料)经烹调加工后再次供应。

③冷冻熟制品应彻底解冻后经充分加热方可食用。需要熟制加工的食

品应当烧熟煮透,其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

④无适当保存条件,存放时间超过2h的熟食,需再次利用应充分加热。加热前应确认食品未变质。

凉菜间卫生要求

①应为独立隔间,不得设置两个以上的门,专间内应设有专用工具清洗消毒设施,宜设有独立的空调设施,专间内温度应不高于25℃。② 500㎡以上的餐馆应设置有洗手、消毒、更衣设施的通过式预进间。未设置预进间的,应在专间内入口处设置洗手、消毒、更衣设施。 ③应有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灯应按功率不小于1.5W/m3设置。距离地面2m以内。

④凉菜间面积最小不少于5㎡,应设有专用冷藏设施。

⑤操作人员进入专间前应更换洁净的工作衣帽,并将手洗净、消毒,工作时宜戴口罩。

⑥专间内应当由专人加工制作。专间每餐(或每次)使用前应进行空气和操作台的消毒。使用紫外线灯消毒的,应在无人工作时开启30min以上。

⑦供加工凉菜用的蔬菜、水果等食品原料,应先洗净消毒,未经清洗处理的,不得带入专间。

⑧五专(专用房间、专人制作、专用工具容器、专用冷藏设施、专用洗手设施)要符合要求 。

餐用具清洗消毒保洁要求

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餐用具使用前应洗净并经有效消毒,清洗、保洁。消毒应在专用场所或设备处进行(采用化学消毒的,至少设3个专用水池),严禁与其他清洗场所或设备混用。

②应定时检查消毒设备是否处于良好状,采用化学消毒的应定时测量有效浓度。

③消毒后的餐用具应贮存在餐用具专用保洁柜内备用,保洁柜应有明显标记。

第9篇:如何落实监管人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

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也一直是老百姓最关注、社会最敏感的话题。下面,从监管工作人员角度,如何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人员责任,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认清形势,明确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目标

近年来,经过我们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食品药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消费意识日益增强。目前我市已形成了政府主抓、部门共管、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管理格局,食品药品安全总体状况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由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监管难以全方位到位,一些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隐患深感忧虑,我们正处于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食品药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制假、售假等危害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不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对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药品监管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另外,机构改革给我们这个部门带来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如餐饮监管职责已纳 1

入我局,却无人员编制,保化监管虽已接管,但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这些都给监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只有迎难而上才是最好的出路,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

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任务加强学习。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的理念;二是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三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识假辨假能力;四是加强与外单位的交流学习,请进来、走出去,拓宽视野,强化实际工作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强作风建设。我们是食品药品监管第一线的工作人员,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任何细微的不良行为,都将直接损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也直接影响监管部门的形象。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公正廉洁,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在饮食用药上的实际问题,才能塑造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者良好社会形象。

加强依法行政。坚持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增强执法的透明度。

三、开拓创新,在提高监管效能上下功夫

创新,就是运用科学的新思维、新方法、新体系,合理优化配置各种管理资源,以最低的监管成本和最高的工作效

率,对食品药品实施有效监管、科学监管。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完善监管机制、改进监管手段上有所突破与创新,努力探索和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使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真正实现科学监管。

总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道路曲折而漫长,我们监管人员也面临着重重考验,唯一能做的,就是迎难而上。

上一篇:艺术家工作室设计下一篇: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