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认识和建议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认识和建议

对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认识和建议 篇1

摘 要:本文从分析交通安全监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入手,论证了交通安全监管具有政府监督管理的性质,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旨在解答交通安全监管工作该谁做、如何做的问题。

关键词:安全 监管 认识 建议

随着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的落实,以及对安全生产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各级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安全工作的自觉性显著增强、力度越来越大,但同时也感到来自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以交通安全监管工作为例,通常是唯恐“监管不到位”而把安全责任无限放大,生怕被以“监管不力”之故被问责。由于安全监管要求高、任务重、责任大,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难以看到明显成绩,往往吃力不讨好,招致了个别同志的误解和怨言。如何理清政府和政府所属的安监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在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和关系,明晰交通安全监管工作“该谁做?”“如何做?”的问题,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交通安全监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安全发展观,把安全发展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进一步认识做好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不懈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论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和方针政策,明确了今后的目标和任务。近几年来,党和国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从体制、机制、规划、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重点企业和广大生产经营单位依法依规、履行职责;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参与监督。经过努力,安全生产的理论、法律、政策体系得到建立和形成,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状况趋于稳定好转。但是,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薄弱、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加上一些地方和单位重视不够,监管和防范不到位,造成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重特大事故多发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事故致人死亡总量始终在10万人左右徘徊,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占80%。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汽车保有量约占全球的2%,而事故死亡人数竟占全世界的20%,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因此,做好交通安全监管,防范事故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普遍设置了安全监管机构,统筹协调交通行业的安全监管工作,职责范围大致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具体由海事部门负责实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二是港口安全监督管理。具体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港口法》负责港口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并对港口装卸作业进行安全监管;三是道路运输安全监管。具体由运政管理机构负责实施,从运输主体的市场准入、从业人员的资格许可、车辆技术状况检测、客货运输站场管理等方面实施“三把关一监督”;四是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管。即公路、航道“安保工程”,包括公路、桥梁、安全标志、标线,航道、船闸、航标等为车辆、船舶服务的设施,需要公路、航道部门管理维护,使之处于安全、良好的技术状态,保障水、陆交通动脉的安全畅通;五是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监管。按照“国务院第393号令”《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交通部门一般委托工程质量监督或工程管理等内设机构对本行业的工程建设安全进行监督管理。从以上五个方面不难看出:首先是交通安全监管范围广,仅在现有交通体制之下(不包括铁路运输安全、航空运输安全和管道运输安全)就有五个方面的监管内容;其次是交通安全监管任务重,交通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产业,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用点多线长、面广量大来形容毫不过分;再者是交通安全监管难度大,虽然同属于交通行业,但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工程建设属于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对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

二、交通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和性质

目前,我国确立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这里的依法监督是指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从体制上来说实行的是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督相结合、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相结合、政府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安全生产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其中,第二款所称的有关部门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即安监部门)以外的负责专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通常是指公安、交通、铁路、建设、质检等部门、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三定”方案的规定,交通运输部负责全国道路水运工程建设安全、运输企业安全和水上交通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由此可见,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是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做好交通安全监管工作,防范交通事故发生,是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义务。有个别同志曾有误解,认为安全工作是政府的事,是安监部门的事,交通部门管安全是多此一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各级人民政府的交通主管部门,都是同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政府的工作。所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所做的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是政府监督管理的一部分,只不过政府综合监督管理负责解决各行各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共性问题,而专项监督管理(如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负责解决某一方面或者行业(如交通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特殊性、个性问题。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专项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不能取代有关职能部门对本行业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因此,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是由有关法律、法规授权的政府监督管理行为,与政府安全综合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性质一样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普遍约束性的基本特征。

三、交通安全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以上论述,明确了交通安全监管的性质和任务,解决了交通安全监管工作该谁做的问题,那么如何做好交通安全监管工作呢?依据有关行政法律、法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严把行政许可关,确保不符合安全资质条件的经营者一律不得进入交通运输和建设市场。二是加强许可后的安全监管,发现经营者自身条件发生变化,已不符合当初的许可条件,经限期整改无效的,应及时撤销行政许可。三是加强市场监管,查处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消除事故隐患。结合当前交通安全监管的现状,笔者建议要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立法步伐,理顺管理体制。我国的安全生产立法工作起步较晚,直到2002年才颁布了《安全生产法》。早期实施的一些有关安全生产的单项法律、法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条款已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甚至有些方面还存在着法律的空白,给安全监管造成了无法可依的尴尬。以交通部门所属的道路运政管理机构为例,承担着道路运输企业、客货运输站场、驾驶员培训机构、汽车维修与检测企业的安全监管任务,但现有的《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偏重于对运输经营者取得经营资格条件的界定,而对应符合的安全条件,缺少专门的条款规定。这就使得执法人员在安全监管的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只能以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的形式督促整改,而对于拒绝、拖延整改的运输业主,没有任何强制性处罚、处理的依据。因此,建议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进行修订,由国务院作为行政法规颁布,将第二条第一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规程的违法行为(以下统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本办法”。

此外,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涉及到公安、交通、建设、农机、质检等多个部门,体制不顺,职权交叉,重复装备,重复执法,增加了行政成本,降低了管理效能。部门立法的弊端,都在强调自身的重要性,以致遇事扯皮、相互牵制。公安、交通等五部委《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实施意见》对各部门在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中的职责做了界定,但从内容到效力层次上仍显不足。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监督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人为进行分割,应根据大部制改革的需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和立法,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状况,发挥交通部门在人、车、路管理上的技术优势,完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

(二)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意识。安全生产的参与主体是人,人们对于安全生产的思想认识程度和主观努力是安全生产的决定因素。因此,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意识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治本之策。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安全投入越来越大,安全事故问责越来越严厉,各级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都是高度重视。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安全生产工作,又多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提到安全投入就沉默,对违规现象、安全隐患熟视无睹,其根本原因就是安全价值观错位,存在根深蒂固的官贵民贱意识,甚至以事故赔偿的金额判断人的生命价值,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看成简单的统计数据,感情的麻木和冷漠,使他们无法真心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从另一方面来看,从业人员也没有不重视自己生命的,但每天仍会有人在不顾生命危险,违章冒险作业,是由于盲目心态、惰性心态、侥幸心理在作怪。明明知道车辆超速不安全,仍然要超速,明明知道酒后驾车有危险偏要去违犯,反映的是人们安全意识、安全心理、安全行为方式的缺陷。因此,今后要把安全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普及安全知识,教育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要让全社会都来“关爱生命”,要使每个公民把安全生产作为自觉行动。

(三)严格依法监管,深化专项整治。

事故来源于隐患,安全来自于防范。可见治理隐患、防范事故,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安全生产原则上靠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自律,但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生产,仍是大多数企业的通病,因此,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交通安全监管部门,在实施行业安全监管的过程中,应坚持“谁审批,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检验,谁负责”,“谁考试发证,谁负责”的原则。不管是评审资质、批准经营权、审批运力,还是车辆检测、船舶检验、培训考试发证等,凡涉及安全条件、安全标准、安全内容的行政许可,都应按规定严格把关。谁在职责范围内没把住关,谁就必须承担责任。交通部门所属各行政执法机构,在实施执法和管理的过程中,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依照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严肃执法。当前,要结合全国正在开展的安全生产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规范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同时针对重要时段,在重点的行业和领域,开展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切实整改影响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要围绕当前交通安全隐患的重点,有的放矢地抓好以下整治:一是深化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运营、非法载客、超限超载、机动车超速和疲劳驾驶等行为;二是继续深化危险化学品运输专项整治,重点打击非专用车辆从事危险品运输;三是继续推进以排查治理道路危险路段为主要内容的“安保工程”,加快危桥险段的改造步伐;四是深化水上交通安全和渡口渡船专项整治,深入排查治理航运企业、港口企业、水运施工企业和水运船舶的安全隐患。五是深化交通工程施工安全整治,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监管。

(四)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

监管者自身的素质水平、思想作风,都直接影响着其监管结果。一支政治强、作风正、素质高的安全监管监察队伍,对于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安全监管监察队伍建设,也是国家今年“三项建设”的重要内容。现在,安全工程已经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安全监管再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好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真挚情感。因此,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就是要把那些具有一定业务知识水平、责任心强、敢于坚持原则、乐于奉献的人选拔到安全监管岗位上来,同时,安全监管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风尚。力求通过培训教育、使安全监管人员熟悉并准确运用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职业道德规范和交通行政执法纪律,端正执法态度,提高执法水平。此外,要树立正确的安全政绩观,大力弘扬安全也是政绩的理念,改变过去那种安全生产工作没有成绩的错误认识。完善安全生产考核奖惩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安全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安全监管人员依法行政、忠于职守,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好责、把好关。

对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认识和建议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1. 引言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资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也日渐暴露出来。食品安全关系民生大计和国家未来,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不断加大监管力度。2015年全国人大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 (征求意见稿) 》正在征求民意, 今年开展了食品安全执法检查和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各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广大消费者也主动投诉食品违法行为, 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然而, 由于食品生产经营的趋利性、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 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非法添加、制假售假、违法使用农兽药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我国已进入食品安全问题高发期,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仍不完善

现有食品安全标准层级过多, 部分标准之间交叉甚至矛盾。已制定10年以上的占1/4, 有的甚至多年未修订。“据了解, 我国目前2200种食品添加剂中, 有检验标准的只占总数的近四成。这也就意味着, 有六成食品添加剂无法检验。[1]”由此可见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食品安全标准的缺失和落后, 无法满足高速发展食品产业的需求, 影响了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 应尽快修改完善。

2.2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仍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由农业、工商、卫生和食药监等多部门按照农产品生产、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等环节实行分段监督管理。这种“监督体制问题角色、权限不清, 多个执法部门的权限不清、政出多门、相互矛盾, 管理重叠和缺位现象突出。造成监督力量和监督资源分散, 不能形成合力。[2]”这些部门中有的属于垂直管理, 有的是属地管理, 行政体制上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纵向上看由于受编制、人员和经费等条件限制, 不少监管工作很难延伸到基层, 而大量食品安全问题又往往发生在基层,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亟待加强。

2.3 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滞后

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比较单一, 相关监管制度缺乏持续性、连贯性和常态性。一些无良食品生产经营者见利忘义, 钻食品安全监管空子, 生产经营有害食品。也有一些无知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讲道德, 不讲诚信, 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 造成事实危害。从监督管理角度看, 无论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无良或无知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都是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出了问题。其根本在于强调政府监管主体作用而忽视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参与和协调, 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以罚款代治理, 搞运动式执法, 监管缺乏持续性。

2.4 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不足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旺盛的市场需求, 极大地促进了食品产业的迅猛发展, 我国已成为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我国获得证照的食品生产企业有40多万家, 食品经营户有438万家, 餐饮单位有210万家, 无证的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更是数量巨大。我国仅生猪养殖户就有7600万户, 其他种植养殖户基本就是全国农牧渔民的户数。正是因为生产经营主体数量的巨大, 以及业态的复杂, 凸现了监管力量的严重不足。[3]”二是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不够。“例如农药残留检测方面, 美国FDA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360种农药, 德国的DFG方法可检测325种农药, 加拿大可检测出251种农药, 而我国却没有能同时检测上百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技术。[4]”基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装备落后, 设施老化, 高新技术检验检测能力不能充分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求, 强化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迫在眉睫。

3. 食品安全监管对策建议

3.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标准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 应不断完善和提高。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标准的实际, 尽快对内容重复、交叉和不适用的标准预以清理。修改和增补一批标准, 并不断更新和提高现有检测标准, 逐步建立健全覆盖食品安全领域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制定相关标准时, 应坚持安全第一原则, 兼顾食品产业现实和借鉴国际标准。同时鼓励地方从发展地方名牌食品的实际出发, 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 培养地方食品品牌, 促进地方食品产业发展。

3.2 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载体, 应不断加强。一是统一设置监管职能部门。根据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实际需要和特点, 自上而下统一设置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 改变目前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设置不统一和不系统的现状。二是推进监管体制垂直管理。为避免市场非合理性分割, 根据食品安全监管的特殊性, 借鉴正在推行的环保监管执法体制垂直管理模式, 逐步推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垂直管理。编制、人员和经费统由省级管理, 监管业务实行双重领导。三是加强基层监管组织建设。在乡镇街道应设置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与相关部门合属办公。配备专职人员, 授予相应职权, 增强县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职能力。在食品加工点集中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 建立分块包干的网格化监管责任区。

3.3 严格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 应全力实施。一是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在食品安全监管实际工作中, 应严格督促企业落实生产经营全过程记录, 落实出厂强制检验、从业人员培训、风险自查、产品招回和应急处置等制度。真正建立起产品追溯体系, 强化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控措施。还应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完善食品安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 落实违法企业及责任人“黑名单”和违法企业负责人从业禁入制度, 使食品生产经营者真正承担起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二是保持严惩重处高压态势。重典治乱, 继续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制假售假、违法使用禁限用农药兽药等违法行为。。在具体办案中, 应加强区域和部门间沟通协调, 加大重点案件严查重处和公开曝光力度。三是突出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针对小作坊、小摊贩等管理难点, 发挥地方政府优势, 由县区和乡镇街道制定对其监管的具体办法, 有针对性的开展监督管理。变被动为主动, 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

3.4 加强食品安全能力建设

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 应不断提高。一是完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整合现有资源, 增加监测布点, 扩大监测范围, 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监测全国覆盖。具体操作中应在日常监测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抽检比例、范围和频次。提高监测数据分析和利用效能, 尽快实现监测结果各地互认共享, 为市场预警和监管执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快监测机构建设。推进监测科学技术研发, 创新监测手段, 利用电子检签和二维码等自动识别技术, 开展产品认证查询。加大财力支持, 为基层配置食品快检车和食品安全查询机, 提高基层食品安全检测能力。三是建设职业化监管队伍。针对目前食品安全领域大产业、弱监管的结构性问题和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实际, 加快建设一支适应现代食品安全管理需要的监管队伍。“可参照法官、检察官的做法, 将检查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专家级等职级。不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 依法不得从事食品安全检查和执法工作。[5]”加强职业能力培训, 提高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注重监管资源下沉, 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和现场检查, 把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基层一线。

总之, 确保食品安全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课题和最终目标。在目前食品安全风险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发期, 需要我们在理论层面上探索研究如何完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 健全和加强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和监管能力, 应对网络食品安全新挑战等问题。更需要对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进行实践和检验, 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早日实现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新期待。

参考文献

[1]孙乾.六成食品添加剂无法检测[N].京华时报, 2011-6-16 (4) .

[2]郭蔚丽.如何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09 (4) :75-77.

[3]张勇.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及工作重点[J].时事报告, 2011 (6) .

[4]董安珍.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监督对策[J].科技创业家, 2011 (10) :304.

对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认识和建议 篇3

一、有关法律对于土地使用权抵押的规定和思考

(一)现行法律对于土地使用权抵押的规定。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担保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同条第(一)款规定,土地所有权不得抵押。

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农村土地管理法》和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都没有对土地(承包地)使用权的抵押做出规定。

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

此外,2005年9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第十五条明确:“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或者抵偿债务的,应当认定无效。”

(二)对上述法律规定的思考。在上述四个法律文件中,最早制定、实施的《担保法》中明确规定了集体所有的耕地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之所以这样规定,其主要的原因可以这样理解:集体所有的耕地,即使在耕地的所有者作为发包方,将耕地发包给承包方,承包方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耕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没有土地所有权的承包方怎么能将承包地的土地使用权抵押!当然,《担保法》已经规定土地所有权不得抵押。综上,不管是土地所有权还是集体所有的耕地的土地使用权都是不得抵押的。其次,在耕地上进行农业生产,除了受土地使用者的技能等主观因素影响外,还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农业生产的收入不稳定,可能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如果集体所有的耕地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承包户以承包地使用权抵押融资,或许没有能力偿还债务。其结果:承包户失去抵押的承包地使用权;债权人(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需要将抵押的承包地使用权兑现,才能避免资金的损失;在极端情况下,可能有部分非金融机构的债权人囤积耕地,使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在《担保法》实施后制定的《农村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是对农村土地和承包土地管理的专项法律文件。这两部法律文件应该却都没有对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地)抵押问题做出规定。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承包户承包土地的使用、收益、流转等权利有了规定,但没有涉及抵押权能问题。这是否理解为:从解决农民在承包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的资金不足问题的目的出发,需要将承包地的金融属性释放,以承包地使用权作为抵押,从而获得需要的生产资金,这十分利于农业生产,利于农民取得更多的生产经营收入,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充足的农产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必要的。然而,如果承包户在抵押承包地使用权后,一旦不能偿还借款,将失去生活的基本保障,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确实让人纠结。因此,《农村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既没有规定土地(承包地)使用权可以抵押,也没有规定不得抵押。事实上,这样的结果是使《担保法》对于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的规定得以延续。

《物权法》一字不差地重复了《担保法》的规定,即耕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不过,《物权法》在这款规定的后面加了一句话,“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对所加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这是因为《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对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这里是指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抵押。有意思的是,既然“四荒”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物权法》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列出,而不必笼统称“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物权 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划为用益物权。承包人没有土地所有权,但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能产生收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价值,其作为抵押物不是不可以的。《物权法》的上述规定给人以遐想空间:鉴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资金不足、社会上强烈呼吁以承包地抵押贷款,是否应该对有关法律文件中做出的土地使用权不可以抵押的规定加以修改。这无疑为改变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规定预留了空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承包地可以抵押的政策,打破了坚冰,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注入了活力,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农村的承包地实行“三权”分离,所有权是农村集体的,承包户长期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处置经营权:或者将土地经营权出租,取得财产收入;或者自己经营土地,在需要资金时,通过向金融机构抵押承包地经营权获得贷款,更好地在土地上生产经营。承包户不论在出租承包地经营权期间,还是因无法偿还借款而失去抵押的承包地经营权,都是有一定期限的,不影响其享有的土地承包权。

按照党中央的文件精神,要修订关于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相关法律法规,各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抓紧研究提出规范的、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建立配套的承包地经营权抵押处置机制。

二、做好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政策建议

党中央对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工作的方向已经指明。开展这项工作,涉及上亿的农户和众多的金融机构,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但是不能因噎废食,“开弓没有回头箭”,事情必须做,而且要做好。不折不扣地落实政策,取得改革红利,规避风险,一定要有创新精神,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建议金融机构做好以下工作。

1.明确以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是一项短期贷款业务。金融机构的这项贷款,是依据承包户持有的已对承包地确权后颁发的权证而发放,具有普惠性。这项贷款是解决承包户短期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使他们有钱买种子、化肥、农药、薄膜等生产资料,支付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提供服务的费用等。因此,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期限应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而定,一般在一年之内。当承包户归还借款后,才能办理下次的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应该根据这一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简化办理抵押贷款的手续。

为了具体说明下面两点建议,举一个例子。据一家媒体报道,某县接近70%的农村劳动力外出,闲置的土地较多,当地金融机构开展了承包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某人在该县建立了一个花卉种植基地。起初,该人凭借从信用社贷到的20万元联保贷款,承租了80亩土地。随后,他用这80亩地抵押给信用社,获得了50万元的贷款。

在这一案例中,该县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是对的,金融机构顺势积极探索,改进金融服务的思路也很好。但其中有两点值得商榷:第一,案例中的某人将承租的承包地经营权向金融机构做抵押贷款不妥。因为,借款人不是该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人,他只有依租约使用土地的权利,而不能进行抵押贷款。案例中的借款人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还款,那么,最受伤害的是租给他土地经营权的承包户。第二,仅凭80亩地的承包地经营权做抵押,取得50万元的贷款似乎高了。无论是因管理问题或发生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产量、质量下降,还是市场需求出现波动,一旦产品收入不能达到预期,借款人有可能无法按时还款,给金融机构带来风险。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第2和第3点建议。

2.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户才能以承包地经营权申请抵押贷款。这是一项原则。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采用变通的办法。

如果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人因故不能亲自办理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以由承包人授权其家庭成员,并由村委会书面证明后,由其授权的家庭成员办理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如果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人将承包地经营权出租给他人使用(如上面的案例),在承包人的授权下,可由土地的承租人持双方签订的承包地承租合同,向金融机构申请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承包人一定要在收到租金后才能授权承租人,这样既保证了承包人出租承包地取得的财产收入,也照顾到了承租人的利益。

3.准确评估用作抵押的承包地经营权的价值,依据评估值确定贷款额度。金融机构对承包地经营权的估值,可以通过对承包地经营权出租收益的估值来确定,以当地一亩地一年的租金作为标准,可适当下浮。一旦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债务,金融机构通过土地流转市场将其抵押的承包地经营权出租,收回发放的贷款。金融机构把握好贷款的额度,能够大大减少贷款的风险。同样,对承包户来说,会降低无法赎回承包地经营权的风险。

(二)承包户良好的信用是做好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的保证。承包户是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在一定的意义上,承包户的信用程度决定着这项工作的前景。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做好引导工作。一是要使承包户认清这项工作对自身的积极作用,用好这项政策。在分析农民的收入结构时,财产性收入占比低被认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可以视同农民获得财产收入。因为,承包户从中得到了生产需要的资金,和土地、劳动力、农业技术等生产要素相结合,有利于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二是在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中,将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基础知识作为培训内容之一。要讲清承包户能否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其自身的信用具有决定性作用。俗话说得好,“宁失江山,不失约会”,可见信用的重要。承包户在借款、还款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这样,不但可以解决短期资金不足的问题,还为自己今后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得到金融机构更大的支持打下基础。因此,承包户一定要按照金融机构的要求使用资金,按时足额还款。如果出现意外情况,还款有困难,要有宁愿自己“砸锅卖铁”,也要按时还款的理念。否则,自己的违约行为成为信用污点,会逐渐被金融机构抛弃。

(三)建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村委会做好以下工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配合、支持金融机构做好承包地抵押贷款的工作。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也要尽自己的力量。

1.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推动承包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必须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担保法》第三十七条第(四)款规定,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不得抵押。承包地没有确权登记,不能颁发权证。金融机构无法认定承包户究竟享有哪块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就不能办理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因此,有关部门要抓紧落实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不仅仅是抵押贷款工作的基础,更是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的重要工作,是推动土地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关键环节。财政部门要将此项工作经费纳入预算,中央财政给予补助。

2.在对金融机构的工作考核时,要将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单列出来,制定切合实际的考核指标。财政部门对积极开展此项工作的金融机构,按照其贷款额度予以适当奖励。财税部门对此项工作的利息收入给予税收优惠,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工作。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发布通知,自2013年1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中国农业银行纳入“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下辖的县域支行,向农户、农村企业和农村各类组织提供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希望在试点的基础上,能够及早、全面推行。

3.在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工作中,将部分增量及存量直补资金用于增加对承包户参加农业保险的补助,提高对农业生产的保障水平。承包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正常,其有能力还贷款。一旦因灾歉收,得到保险机构的赔付资金,承包户可以按照与金融机构事先的约定,将部分赔付资金归还金融机构的贷款。

4.各级政府以及村委会等,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建立专项基金。当承包户因灾歉收而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时,先由专项基金为承包户无息垫付部分贷款,待承包户次年取得收入后如数归还垫付的资金。

5.在承包户无法按期向金融机构还清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而又需要继续申请此项贷款时,政府出资开办的担保公司应该视具体情况为其担保,为有能力的承包户搞好次年的农业生产开展“自救”,提供一个机会。

可以相信,通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使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健康地发展。

据有关报道,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为12.77亿亩。据有的专家估算,通过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每年将撬动1.3万亿元资金。应该说,这个数字过于乐观了。因为,这相当于平均每亩承包地每年融资1000元,不符合现实情况。从实际出发,考虑到目前尚有许多承包地没有确权颁发权证,即使在已完成确权颁发权证的承包地中,还有一部分偏远地区的承包地缺乏流转的条件,不能开展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因此,每年可以撬动的资金低于1.3万亿元。不盲目乐观,要继续在资金、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给予农业生产全方位服务等方面全力支持农业的发展;在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存在不确定性甚至风险的情况下,去除“前怕狼后怕虎”的畏难思想,勇于实践,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本文是对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的认识和政策建议。对于金融机构进行的其他涉农贷款工作会有不适用的地方,正如俗话所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金融机构要相应开展订单贷款、产业链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业务,其他有关部门同样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

安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 篇4

认识:大家都知道安全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企业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减少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思想,是搞好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公司建立以来,始终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力度,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重视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我们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管理能力,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保障运行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和健康。从长远的安全教育角度来看,企业要搞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前提条件是把培训的对象涵盖到企业的全体员工,使企业现场生产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人员达到更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水平、更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全体员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诚如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一样,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也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与健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保障机制,采取“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类指导、严格考核”的管理模式,优化一切可供利用的培训资源,加大安全培训工作力度,全面加强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一般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

建议:为了认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保证教育培训质量,取得好的教育培训效果,真正有助于提高企业全体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公司安全教育培训应抓好以下工作:

1、编制符合实际、合乎规律的公司长期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大纲,执行各级人员的阶梯式教育培训计划,每个应当有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确保每一期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时间和教学质量,教育培训计划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并随我们公司安全生产的特点,适时修改计划;

2、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全员安全教育制度及特种作业人员专项安全教育制度,明确单位各级人员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所应当承担的职责,严格按照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进行各级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登记、培训、考核、资料存档等工作,环环相扣,层层把关,规范企业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全员培训取证上岗;

3、编制企业各级安全教育培训教材,根据企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及时变更或修正培训教材的内容,不断提高企业各级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技能,提高企业安全技术水平;每一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一般都应包括: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和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教育,但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侧重于不同的教育内容,提出不同的教育培训要求。

4、对于现场生产作业等的基层人员,开展培训时应多采用互动式的“双向沟通”,就是在培训过程中,给职工一定的发言权,将他们的疑惑摆出来,大家共同分析,授课者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加以引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

5、树立“安全第一”的教育培训观念,定期开展各种专业技术技能的教育培训工作,每一次的专业教育培训教材都必须含有相应的安全培训的内容,每一次的专业教育培训活动都必须同时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技能教育培训,并进行相应的严格考核管理,在企业中形成“安全活动融合在每一位员工的每一项行为”的安全文化理念。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结合有安全生 产教育培训内容,更容易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教育培训的技能也与日俱增容易落实到生产活动中;

对定向越野课程的认识和建议 篇5

定向越野,顾名思义要想回归其本来意义,还是得越野,只有越野,才会最大限度的得到心灵的历练和体魄的增强。

所以感觉在这次玉泉的校外跑中,自己的感受最深,收获感最大。

简要的说一下自己这次校外跑的经历吧:早上一觉七点四十起来,狂奔至食堂,在距离八点三分钟的时候,果断丢弃没有喝完的豆浆,搭上了八点的最后一班车(很险,晚几秒就开走了。)到了那边发现大部门人已经排完队了,果然很晚。八点五十四分出发的,是我那一排的最后一个,因为大家都说一队的人的图是一样的,所以就跟着前一个人向北跑,很奇怪为什么路程设置的大部分人都向北跑,向南跑的我见过的只有各位数,找到第一个点发现是41,心想不错应该对应着是第一个点,但是又感觉与自己的方向感有很大的偏差,就仔细看了以下地图,发现第一个点竟然是在很遥远的南边的54,急忙往南跑,但是因为上课没有听仔细,按照自己将指南针摘下,图不动人转的方式,找方向相当费劲,动了一点点指南针就会一百八十度得旋转,自己就按照大概的方向向南边跑,走到网球场那边遇到一个同样走向的人,觉得两个人互为照应以下可能会提高一些效率,所以就上前问问他,结果还真是,就跟他一起往南跑,在化工实验室那边,找到了跟我们差不多跑向的人,问问一看也是这个图的,遭遇差不多,都从41点跑错过,学长的读图能力很强,没用指南针只凭图的情况下,就可以准确的找到方向,走了很多冤枉路之后,终于在九点二十分找到了第一个点,之后一段时间都比较顺利,但是大家一直在快走,我提议了几次跑一下,结果最后三个人都保持走很远跑一下的状态,感觉只要方向找准,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可能结果跟一直跑,方向辨别错误,体力最后不行差不多或许还好点儿,就也没强求。结果到了四十分已经跑完了九个点时,发现先出发的人已经在校车那里排队返校了,我们开始狂奔,跑了一会儿发现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八点那批的定向的人了,最后返回时成绩一小时零六分,发现倒数第二的人是五十五分钟,最快的人三十八分钟,差距啊!因为返校的时候校车停靠点没有找到,所以三个人就走到主门坐K89回去,临别时相互留了电话,到寝室已经十一点零五分了。

可能这就要涉及一个自身能力增强和团队合作的关系,因为自己就不是那种长跑很强悍的人,所以一方面就要练好迅速寻找方向的能力,另一方面就要在前一段时间一直坚持匀速的跑,团队在个人方向辨别不清时确实很重要,但是找到团队之后应该是有分工和相互激励的,散漫的跑只会让速度慢下来,可能因为跑过的学长因为在去年参与过,所以知道评分的机制可能表现的比较淡定,但是我想凡是无论大小都应该尽力而为吧,自己应该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从这次经验也可以归纳出定向越野所需要的几个基本能力:方向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时间效率意识、耐力、冷静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缺一不可。

再说一下建议吧:还是真正的越野尽力多一些,但是考虑到课程设置的时间为每周一次两节课,另外其他校区的路程比较遥远所以实现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可以考虑一下该成两周一节课,一次四节课,去校外的次数对一些,分为市内和野外,不过安全保障的压力会增大一些。

学校可以邀请其他学校共同开展定向越野大赛,鼓励选课的同学加入,并以加入和竞赛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加分的依据。

对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认识和建议 篇6

1、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可以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几组进行速度比赛。

2、上课可以不局限于田径场内,还可以在一些空旷处练习。

3、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这也能增强合作精神。

4、由于学生对校园环境比较熟悉,且校园的地形不太复杂,可以考虑进行一次在教师指导 下的校外定向,但要保证安全。

上课内容: 上课内容:

1、可以设置有趣的定向练习。如“寻宝接力”:将班级人数平均分成若干组,每组各有一 张“藏宝图”,分别派出一名队员出发前往。三分钟以后他们发现自己的队员并没有回来,一定是在“宝藏处”看守,于是第二位队员出发,换回首发的同学;然后第三位出发,换回 第二位同学,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名队员出发到“宝藏处”,与倒数第二位队员一同返回。整个过程中时间最短的队为胜。若队员中有人发生错误,应该在限定的时间内返回起点,视 为该队“寻宝”失败。

2、在进行完一次练习后,可以交换各组的路线。这点在课上已经做到了,我觉得这样做很 好,既节约了时间,又能使学生学会对不同路线的选择。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除了发线路图外,还可以用“到点记图”来指引学生前进。学生在起点看标有点标的地 图,然后记忆路线,前往闯关。在某一点,看图记忆去下一号点的路线,直到完成全程才能

到达宝藏的位置。如果在半路迷失或找不到下一点,必须马上返回上一检查点,重新看图,记忆路线,再继续前进。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记图能力。

2、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们共同讨论总结线路选择的优缺点及找点过程中的

对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认识和建议 篇7

关键词: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建议

1 云南省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及执法基本情况

1) 当前云南省奶业生产情况。2014年, 云南省奶类产量75万t, 其中荷斯坦奶牛产奶69万t、水牛奶产量1.5万t、山羊奶产量4.5万t。

2) 奶站及运输车情况。截止2015年11月, 云南省生鲜乳收购站有235个, 其中乳品企业开办179个 (占76%) , 养殖场开办16个 (占7%) , 奶农专业合作社40个 (占17%) ;实行机械化挤奶的有174个、机械化挤奶率达74%;取得生鲜乳运输车准运证110辆。

3) 监测执法情况。2015年, 云南省出动执法人员1 256人次、检查奶站720次、检查运输车269次, 抽检421批次, 通过此次检查, 整改生鲜乳收购站12个、取缔3个, 整改生鲜乳运输车1辆。省级检测部门分别在昆明、曲靖、玉溪、保山、红河、大理、德宏7个州 (市) 检查运输车57辆、生鲜乳收购站121个, 抽取生鲜乳样品178批, 全部样品均未检出违禁添加物三聚氰胺。

2 存在的问题

2.1 奶站及运输车管理有待加强

1) 奶站建设布局仍需加强。地方政府对奶站建设认识不到位, 存在对奶牛养殖小区选址、功能定位不准, 缺乏必要的饲料原料供给, 加之效益较低, 对已建设的奶站存在废弃或淘汰情况, 部分机械化挤奶站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 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还存隐患。由于奶牛养殖户 (场) 、生鲜乳收购站及运输车、饲料 (兽药) 生产经营店等从业人员大多素质参差不齐, 质量安全意识薄弱, 法制意识淡薄。有部分奶站环境卫生较差, 绝大多数停留在纸质记录, 且出现痕迹管理不规范如生鲜乳交接单记录不完整等问题, 在具体生产中不能排除违法行为的发生, 存在安全隐患。

2.2 生鲜乳检测执法有待改善

1) 生鲜乳检测难以全覆盖。受检测经费限制, 生鲜乳黄曲霉毒素等检测难以全面覆盖 (每个小样快速检测试纸成本80~100元) , 在饲养分散的地区, 生鲜乳收购站难以对每个养殖户的生鲜乳小样进行检测。现阶段生鲜乳收购站主要以检测奶点混合样为主, 一旦某一批次检测不合格, 则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一定程度上给奶农造成了经济损失, 激化奶农和乳制品企业间的矛盾;企业为减少矛盾将不合格生鲜乳先收购再无害化处理, 生鲜乳无害化处理国家暂无这方面的经费补助, 又给企业造成损失。

2) 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技术缺乏, 还存隐患。目前, 县乡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缺乏, 基层资金、设备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监管能力和检测水平滞后, 从源头上难以保证流向市场的生鲜乳等畜产品质量安全, 难以达到当前各级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

3) 生鲜乳质量协同监管难度大。生鲜乳质量监管涉及环节多, 监管部门缺乏监管设备设施, 检测结果通报难以做到快速及时, 给监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生鲜乳监管工作的开展。

2.3 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

1) 乳企与奶农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一方面, 各乳品企业对生鲜乳的收购标准不统一, 奶源紧张时降低标准抢奶, 奶源充足或产品积压时, 压级压价、提高标准降价收奶。另一方面, 奶农为了自身经济利益, 不愿把打过针、喂过药的问题奶向奶站说明或丢弃, 导致奶农交售不合格生鲜乳情况时有发生, 企业与奶农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

2) 当前云南省散奶、手工挤奶情况还比较突出。据统计, 2014年云南省荷斯坦奶牛存栏23万头, 存栏10头以上在5.83万头, 占26%, 主要以一家一户小规模, 千家万户大群体的生产, 奶业生产又关乎千家万户奶农的收益, 群众利益、矛盾无小事, 当前要千方百计地保障奶农利益、防止发生倒奶行为, 减少群众矛盾发生, 同时又要保障生鲜乳质量安全, 任重道远。

3 建议

3.1 严格奶站及运输车监管

1) 加强奶站和运输车许可管理, 严格资质审核和检查, 坚决取缔不合格奶站和车辆, 严打非法收购运输“黑窝点”。

2) 严格按照《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等规章规范要求, 重点对奶站和运输车标准化建设和管理、生鲜乳质量检验和安全制度落实等方面进行督查整顿。

3) 要围绕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 依法履行职责, 强化奶站和运输车日常监管和不定时巡查。特别是各奶牛养殖大县和奶牛养殖重点区域, 要严厉打击生鲜乳生产、收购和运输过程中各类违法添加行为, 重点治理非法收购生鲜乳、倒买倒卖不合格生鲜乳、恶意争抢奶源的行为。

3.2 加快推进机械化挤奶及冷藏运输

针对云南省规模化养殖水平不高, 一家一户奶农分散较广且难于监管的实际, 结合奶牛养殖场、养殖小区、合作社、家庭牧场等模式的推开, 建议对已纳入奶站 (机挤站) 辐射范围但因多种因素不能及时交售生鲜乳的农户, 引导建立养殖合作社, 推行机械化挤奶及冷藏运输。

3.3 加强奶农、奶站及乳企利益联结机制

为规避生鲜乳市场波动给奶农带来的利益损失、保护其合法权益, 建议各级奶协要加强协调, 督促奶农、奶站与乳企三方建立紧密合作机制, 对生鲜乳收购质量标准、价格定位、异常奶处理、奶款兑付方式等方面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与合作, 规范收购秩序, 保障三方合法权益。针对乳企争奶抢奶或提高标准压级压价问题, 导致相互产生抱怨、不信任危机, 建议各级政府和部门加大与乳企约谈机制, 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3.4 强化奶源基地建设

对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认识和建议 篇8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现状;优化策略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门艺术,其对新闻编辑工作者有极高的要求,为了能获得生存空间,提高新闻电台的收视率,在这传媒体制中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为能搏得一席之地,获得健康的良性发展。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接受新知识,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去突破常规,使其节目的策划变得更加新颖,并跟上时代的潮流,满足观众的需求。

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的概述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客观工作层面的创新与主观工作意识的创新。

1.客观工作层面的创新

按照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实际,新闻编辑工作中的客观工作层面的创新主要是指新闻编辑工作内涵的拓展,即由传统的新闻编辑制作拓展成为前期的组织指导、中期的编辑制作与后期的控制指挥这三方面的结合组成的。

2.主观工作意识的创新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中的主观工作意识的创新是指激发、唤醒或者发挥个人所蕴涵的潜在的重要创新精神力量,其主要表现为策划意识、实践意识和接受意识。

二、電视新闻编辑的工作现状

1.广播电台新闻编辑内容过于单一

现今,我国的电视新闻行业对新闻编辑工作创新大力的提倡,但实际并没有采用到有效的创新手段改善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随着现今经济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我国电视台的随之发展,新闻行业也在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传媒方式与途径方面,其突破了原有的单调模式,更加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多样化的需求。但是在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的编辑过程中,其新闻编辑的主题仍然存在内容过于单一的问题,虽然我国新闻行业的传播的途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其新闻的编辑还是按照原有的套路进行设定,即使新增加了广播、电子网络等多种途径,但是知识其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发展,其新闻编辑的内在本质并没有进行改变,所以仍然不会得到受众的认可。所以我们需要改善新闻编辑内容过于单一的问题,利用现今传媒行业的多样性发展,其电子网络等多种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给现今新闻编辑工作也带来更大便利。

2.缺乏自主意识以及鲜明的新闻主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随之的改变。人们对新闻传媒行业关注的提高,其一些地方性的电视台也得以迅速的发展,电视传媒行业已处在繁荣的阶段。电视台的随之增多,虽然不同的电视台都是单独的运行与管理的,但是其行业内部之间都依然会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一些内在的联系导致有的电视台将别的电视台的新闻内容进行重新的编辑然后为己所用,其严重缺乏了新闻编辑的自主意识。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造成了千篇一律的电视台的新闻模式,新闻编辑的雷同导致观众出现审美疲劳,缺少鲜明的新闻主题的电台,久而久之观众就会失去新鲜感,新闻编辑雷同现象也会降低新闻的自身价值,最终导致电视台的收视率降低的结果。

三、优化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工作能力的策略

1.遵循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创新的前提

党新闻事业中广播电视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党的舆论阵地,也是人民群众了解实时政策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桥梁。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选稿过程中,需要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对稿件的选择加以严格的质量把关。其新闻编辑前的策划与稿件的选择要从政治上着眼,要勤于观察细节、要敏锐的观察现今形势、要严格把握新闻和政治的标准。

2.创新的优势关键在于加强自身素质和提高组织功能

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创新的优势不仅在于新闻编辑需要其创新意识,而且需要新闻编辑者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一个有质量的新闻节目往往拥有个人素质与个人修养良好的新闻编辑者。所以,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加强新闻编辑者的自身道德修养,这可以让新闻节目的质量大大提高。现今新闻节目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编辑工作需要出现新的思维方式,跳出其常规的定式,提高编辑工作的组织能力,结合原本的图片制作、文字修改、编排节目与录制播出,这样才符合现在的新闻编辑工作。所以,新闻编辑工作要改变旧观念,制定新的编辑概念,将现今新闻的创作流程改为“编辑—记者—编辑”。

3.把握新闻技巧,立足新颖

新闻编辑是个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追求创新的工作,其需要新闻编辑者树立正确的舆论指导思想,配备灵敏的新闻感觉。在现今这个传媒体制中激烈的竞争形势下,新闻编辑更需要掌握良好的编辑技巧,立足新颖。掌握新闻标题的拟写方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新闻编辑对新闻内容的拟写也要突破舊时代的传统观念,关注社会上的大小事,满足观众对社会信息的需求。

四、结语

新闻编辑是一门系统的艺术工作形式、是新闻节目的“头脑”和“灵魂”、是电视台新闻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在这传媒体制中激烈的竞争形势下,新闻编辑需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个人自身素质与个人修养、把握新闻技巧,立足新颖、以遵循正确的政治导向为前提,不断的追求创新,牢牢吸引住观众的眼球,推动电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轶男.如何创新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J].科技传播,2015,1:51-54.

[2]周建虹(太重集团党委工作部新闻中心).浅谈新闻标题的编辑技巧[N].科学导报,2011.(1):22-23.

[3] 马平.浅谈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J].魅力中国,2009,20:36-38.

对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认识和建议 篇9

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就为农村小城镇发展指明了方向。应该肯定,我省农村小城镇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还应看到,对于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不管是在认识上还是实际工作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农村小城镇的定位应是城乡结合部

它肯定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大中城市,今后一般的也不会“长大”成为大中城市,它也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小城市。因此,不能把农村小城镇当成若干年后城市的“童年”来看待和培养。严格地说,农村小城镇是一个农村的概念。它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有希望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形态。

另外一点需要弄清楚的是,城市和乡村在人类历史上是同时作为不同的人群聚集形态而存在的。有资料记述,从世界上第一座城市形成之日算起,城市已有大约一万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人类在城市中大约已经生活了一万年。当然,城市比乡村有更完善更进步的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在过去的一万年中,特别是近200年来,城市生活方式以其巨大的吸引力促使乡村人口不断地迁入城市。现在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人口城市化成了世界各国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在我们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特别是第三世界城市化和城市爆炸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重视这一系列问题并确定解决这一系列城市问题的思路。有意思的是,城市化以及城市爆炸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可能最终求助于农业解决。这个观点是科学的有远见的,如果大家认同这个观点,我以为“城市求助于农业”的思路应该锁定在农村小城镇。

我们现在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以繁荣发达的小城镇带动和提升农业和农村,也为最终倒过来解决城市问题留一条后路。

因此,我们在认识上应该明确,既不能以大中城市作为目标发展农村小城镇,也不能以传统的农村集镇的观念来看待和建设小城镇。它一头和城市相连,具有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一头和农村相接,是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

二、县城的发展应该区别于农村小城镇

一般的县城应以建设中小城市为目标。虽然目前我省多数县城在规模、基础设施以及经济总量诸方面还是一个很低的水平,甚至少数县城还不如一个好一点的镇的发展水平,但从总体上和指导思想上看,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认识发展县域经济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作为一个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在一个县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情况下,应把建设中小城市作为县城发展的目标,而不要与农村小城镇混为一谈。目前我省十个地区已全部设市。除个别城市有可能成为大城市外,一般应以建设租发展中等城市为目标。而全省106个县市区(杨凌区除外)中,已有23个为区建制,属城市的范畴。3个县级市。80个县的建制。这80个县的发展一般地应以建设小城市为目标。当然其中一些县城可能因资源或其他因素而成为中等城市,有的则在较长时间还只能是小城镇的规模。据有关资料介绍,我省的城固、岐山、神木等县已基本达到设市的标准,勉县、蒲城、富平、乾县、略阳、黄陵、礼泉、户县也正在向设市城市努力。只是由于国家在控制县改市的情况下,未能审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推进县城城市化的进程,并不影响用管理城市的理念来建设和管理县城。恰恰相反,我们的县级领导应该用市长的理念和目光对待县城的发展。

而我省小城镇的状况不一样了。据统计,全省共有乡镇1719个。加上一些不是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农村集镇约近1800个。其中建制镇930个。这应该成为我省发展农村小城镇的基础和框架。相信通过若干年的努力,这些农村小城镇的不断提升和发展,上连城市、下接乡村,就会构架成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局面。事实上,我省少数小城镇的发展已经为我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富平县庄里镇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咸阳秦都区马庄镇、户县秦渡镇等15个小城镇也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因此,我们应该把县城和农村小城镇在定位上区别开来,分类指导。

三、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应坚持“因地制宜,多种模式,随势应变。不失时机”的指导思想

浅谈我对法治和安全的认识 篇10

产”的认识

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就是要自觉地弘扬法治精神,切实用法治思维审视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用法治方式推动安全监管规范化、法制化,从而保障安全生产。

今年6月,围绕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主题,已落实安全责任、传播法治文化、普及安全知识为重点,将开展第十四个“安全生产月”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安全形势依严峻,尽管在安全认识上、意识上、知识上、技能上、制度上有所提升,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安总要求,保障安全生产。特别是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的背景下,生产安全从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化、信息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安全法治。

安全法治是决定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加强安全法治,必须牢固树立红线意识。习主席指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要以“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在生产工作中落实和践行。加强安全法治,必须狠抓安全责任落实。根据国家的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企业应建立以下几项安全管理基本制度。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是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及各类人员在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职责。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从制度上固定下来,从而增强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心,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控制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和事故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生命更加强大。

2、制定安全检查制度、制定安全教育制度及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安全检查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隐患、消除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也是企业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一项重要性的手段。安全教育制度是企业对职工进行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教育的规定,加强对员工安全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劳保用品是为了减轻或避免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受到的伤害和职业危害,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的一项预防性辅助措施。

3、制定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

工种安全操作规程是消除和控制劳动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预防伤亡事故,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一项重大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的内容应根据国家和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根据现场使用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全面监督并其实施。

4、建立应急救援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应急救援组织,建立应急救援的目的是保障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落实是抓好安全工作的重点。班组安全建设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班组长全面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直接执行者,贯彻执行本单位对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督促本班组的职工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切实做到不违章指挥、不违章操作、不违反劳动纪律。安全工作是重复的过程。

1、事前宣传教育培训,员工入厂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特种、安全管理等人员,有国家相关部门培训,持证上岗。

2、事中检查、危险源评估、隐患排查及整改,并落实措施,不能及时整改的应落实防范措施。不断完善制度和应急预案。

3、事后处理,要把历史上的事故当成今天的事故对待、把小事故当成大事故来对待、把隐患当事故来对待。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生产是一项极其广泛复杂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实现民生的永恒主题,我们应该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对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认识和建议 篇11

一、OA系统在地震文书档案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 自动化OA系统的有效应用, 其无纸化特点可以简化地震文书档案的存储方式, 例如, 电子文档储存是以网络虚拟空间为基点, 对地震文书档案及管理过程有简化作用。其次, 自动化OA系统具有快速传播的特性, 在进行文书档案调取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电子技术的高效率传递特性, 实现历史信息的跨地域传递。最后, 自动化OA系统对地震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效率提高有推动作用, 传统纸化管理, 会受到外界空气、潮湿等因素的影响, 无法保证文件的质量, 虽然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存在黑客供给的可能, 但是相比传统纸化文档管理, 其安全性及管理工作效率等方面相对稳定。

二、地震文书档案OA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方向不明确。

在应用OA系统的过程中, 由于电子信息化文档的变化影响, 导致地震文书档案内的数据信息与实际信息之间存在差异。例如, 在对汶川地震的伤亡人数、失踪人数、救灾物资等方面进行整理归档的过程中, 因技术本身的安全性及字体、字号的设置等原因, 部分数据会出现差异记录的情况, 进而影响地震文书档案的准确性。最后, 管理方向在明确的过程中, 由于管理人员本身的管理能力及电子文档的原件抄录过程存在“失真”现象, 进而导致地震文书档案的保密性相对缺失。

(二) 专业技能仍然需要全面提升。

部分工作人员习惯于传统的纸化地震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对计算机技术、OA系统的应用等方面仍然无法全面掌握技能要领, 进而影响地震文书档案的全面性。例如, 在对数据进行核算过程中, OA系统对数据的加减、占比等方面可以进行自动核算, 但是, 部分工作人员并不能完全掌握此项专业技能, 进而无法发挥OA系统的高效率工作。最后, 专业技能的降低以及管理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 是OA系统在应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部分文档的缺失及失真, 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管理人员本身的专业技能较弱, 而且, 对功地震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缺乏责任感, 进而影响OA系统的有效应用。

三、优化地震文书档案OA系统管理及应用的可行性对策

(一) 明确管理方向。

在明确地震文书档案的OA系统应用方向过程中, 首先应该建立“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 针对自动化OA系统的高效应用, 建立针对各项工作环节的管理制度, 以此明确管理工作的方向。其次, “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建立, 需要技术保障部门、管理部门及行政部门进行综合管理, 以此强调地震文书档案管理的很总要性。再次, 对地震文书档案形成针对性的管理工作体系, 对文档信息的收集、整理、总结、归档等环节进行针对性管理, 以此保证每一工作环节的准确性及高效率。最后, 管理方向的明确需要管理人员及部门共同开展, OA系统的全面应用是具体的方式, 而相应的配套制度及管理制度落实, 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 以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首先, 以培训的方式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掌握能力, 以此优化OA系统在地震文书档案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例如, 培训活动以OA系统的工作原理、计算机技术应用、实际操作方法等方面为核心, 以此提高管理人员都额专业技能掌握能力。其次, 培训的内容应该注意培养管理人员都额责任感及使命感, 地震文书档案的建立及管理,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对自然灾害进行统计, 以此为地质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所以, 培训的方式及内容应该注意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提升。最后, 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进行优化及提高, 但是, 这并不能完全保证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及效率提高, 所以, 应该建立针对工作效率及质量的绩效考核制度, 以此提高地震文书档案袋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四、结语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是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作为历史档案永久保管的基地和中心, 确保档案安全是档案馆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职责。所以, 地震文书档案的有效管理对学术研究及抗自然灾害的措施构建等方面有指向性作用。基于自动化OA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及准确性等方面都可以通过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提高而得到优化, 进而提出针对管理人员本身及管理制度建立的一系列措施, 提出建议的目的就是通过OA系统的高效率应用提高地震文书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1]亓春波.机关单位文书档案管理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16 (02) :67-69.

[2]孙莉.自动化办公环境下企业文书档案管理探讨[J].办公室业务, 2016 (05) :129-130.

上一篇:读书月家长发言稿下一篇:大班益智游戏教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