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思考(精选8篇)
食品安全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问题。最近,我市工商局开展了全市工商系统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培训班。我所人员通过培训班的学习结合本县及本辖区经济发展情况,发现食品安全监管存在如下问题:
(一)农民维权意识有待提高。农村消费者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多都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有的农村离申诉、投诉地点远,仅仅是为了几元钱的食品,要搭上往返费用加上检测、鉴定费用,维权成本高,也是农村群众不愿主张权益的原因之一。这些因素都为低成本、低价格的假冒伪劣食品提供了生存的温床。进一步扰乱了农村食品市场的消费环境。
(二)农村食品检测设施匮乏
工商机关尤其是基层县区工商局,食品检测相关设备严重匮乏。以我县局及我所为例,县局不具备农业部门农产品检测手段,也不具备质监部门的食品质量检测手段,工商所检测设备设施配备不完善,缺乏资金用于专项食品抽样检测。目前检测手段较为简单,监管人员主要还是仅凭眼观、手模对经营者进行检查,对简单的食品标志不清、不齐,过期变质,相关证照不齐或无证等可以检查识别。对于食品添加剂、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卫生指标是否合格等由于检测设备原因却无法检测。
(三)农村监管区域广,监管力量薄弱
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户分布比较分散,以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现有的基层监管人员数量相对缺乏,要实现对所有范围的食品安全监管的常态化,监管力量明显不足。很多位于乡镇村的食品经营门店,现有执法监管力量按照正常的成本来实现辖区内的食品经营户的全覆盖监管巡查,只能够保证一月巡查两至三次,那些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地域,保证一月巡查一次。根据我们所现状,通常是一两个人管理着一个乡镇,很多食品经营店也没有固定的营业时间和联系电话,驾车巡查成本很高。监管人员力量薄弱导致监管周期拉长,致使对农村季节性无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流动食品小贩,边远乡镇无证食品生产、经营户、等等缺乏有效监管,这也是假劣食品“转战”农村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部分农村小摊贩属于农村弱势群体,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还要考虑这部分农村群众的生存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针对以上问题,我所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工作。
加强对农村重点地区和重点产品的监管,联合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安、司法部门进一步加大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查处力度,加大生产“源头”治理工作的力度,依法坚决取缔无证无照摊贩和个体工商户,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部门处理。要落实地方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细化食品经营许可证发放条件,明确违规发证的法律责任,并在辖区范围内开展食品经营许可证清理和整顿工作,凡不具备食品安全经营条件的,一律要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收回食品经营许可证。
(二)转变监督管理模式,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量化管理制度。
积极吸纳先进科所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结合我所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类指导、逐步推广的原则,按照食品加工经营中存在的污染因素,确定危险性程度,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定量考核,动态管理,促进企业改造或设备更新、技术升级方面加大投入,食品经营业户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三)联合各有关部门,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进一步深入开展食品专项打假斗争。
虽然食品专项打假斗争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假冒伪劣食品问题仍然存在,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顶风作案的现象时有发生。我所将正确分析食品安全形势,进一步明确任务,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形成高压打击态势,震慑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采取综合治理和长效管理的措施,把食品专项打假斗争进一步引向深人。从源头、经营环节及消费者参与上控制食品污染,共同培育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市场环境。
(四)扩大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途径和内容。
消费者不仅是各类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服务和消费对象,同时也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已经得到法律的授权和保护。《食品卫生法》第五条规定“国家鼓励、保护社会团体、个人对食品卫生的社会监督”,也规定了对违法行为任何人都有权检举和控告。在今后的食品安全管理中,我们也将继续扩大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途径和内容,进一步完善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机制,让消费者更多地参与食品安全立法、执法活动,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发挥消费者的社会监督作用。
(五)继续加强农村食品卫生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我所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提倡、鼓励、引导市场主体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法律规定的要求,规范自身行为,并对非法经营活动及时予以曝光,使其在社会上无法立足、无处藏身。不断提高对新闻宣传重要性的认识,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作用,结合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大案要案进行公开揭露和警示教育。定时主动公布当地食品经营状况,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营造良好食品安全管理舆论氛围。
我所将按照省、市局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继续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监管工作和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化、法治化。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新局面。
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科学的金融监管理念
金融监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紧密结合金融业实际, 把握金融监管工作规律, 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要通过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 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为谁监管、监管什么、怎么监管”等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改进监管提供科学指导。
1.1 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中应当引入重视市场机制的理念
如何确保市场机制得以有效运行, 除了法律和制度上的要求外, 在这里强调以下三点:首先, 制定监管目标必须和金融机构的商业目标保持一致、协调。其次, 监管措施必须保证市场机制运行的效率, 促进优胜劣汰, 抑制管理水平低下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最后, 要从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与规范性监管转变。
1.2 金融监管要改变目前过度的抑制金融创新的状况
目前我国存在着严厉的行政审批和行政管制抑制金融创新的状况。可是金融创新是时时会发生的, 这一点甚至不因监管部门的规定而有所改变。只要市场有需求, 存在赢利空间, 创新产品就一定会被开发出来, 所以抑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采取疏导的办法, 理解创新, 理清创新线索, 促使监管目标和创新目标一致。
1.3 建立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的问责机制
在我国行政管制色彩比较浓厚的监管体制下, 金融监管行为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科学的监管措施应对监管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考虑, 只有监管的预期净收益达到最大时, 才是理想的监管强度。因此,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尽快对监管措施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只有监管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监管措施才能够实施, 同时还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2 坚持以国际化的视野, 加快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
完善的金融体系, 尤其是功能健全、安全高效的资本市场, 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 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推动金融创新, 促进产业升级,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1 进一步完善中央监管机构监管、金融机构内部治理、金融行业自律、社会公众监管四个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
健全金融监管主体系统, 形成监管合力, 避免出现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建立以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为主、金融行业组织自律、金融机构内控和社会监督相配合的立体式的、多元化的金融监管组织网络体系。督促金融机构随着金融业务种类的增加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结合自身业务发展实际, 不断完善规章制度, 加强内控建设。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通过完善各种激励机制, 引导和鼓励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协助监督主体, 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威慑力, 督促各金融机构依法经营。
2.2 完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大中央监管的协调机制
金融危机充分表明, 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 传统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 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因此, 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就显得日趋重要。不同监管部门之间更好和更紧密地监管协调和合作势在必行。
2.3 加强金融法律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
一方面要切实做好金融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废止等清理工作, 抓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要尽快制定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政策性银行、期货、信托、外汇管理以及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 填补依法监管的空白, 以增强现行金融法规的可操作性, 真正解决当前金融监管中有法难依的问题;另一方面做好金融监管环境的改善工作, 要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系统, 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和内部风险模型, 同时还要加强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3 坚持以依法科学有效为原则, 着力完善金融监管方式和手段
随着金融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化, 国际的金融政策、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就要求监管当局适应新形势, 推出新举措, 解决新问题, 通过完善各种监管手段和方式, 实现对各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面管理, 切实提升监管效率。
3.1 对金融机构进行全过程、多方位监管
在金融监管的着力点上, 监管当局应在原有的以合规性监管为主的基础上, 逐步过渡到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上, 监管当局可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并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法律, 制定详细可行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制度框架, 以便对有严重问题的金融机构采取各种有效的处理措施或勒令其退出市场, 化解金融风险源, 使整个金融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在监管手段上, 要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即从过去的以行政手段为主过渡到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优势互补、不断丰富和创新监管手段。
3.2 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方式
(1) 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各国的监管经验表明, 金融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手段只是作为金融机构内控不足的补充, 控制风险的根本措施还要靠内控制度。事实上, 国际商业信贷银行案、巴林银行的倒闭以及其他金融案例中, 如果银行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内控制度, 危机是可以避免的。
(2) 加强金融机构行业自律管理。
行业自律也是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可以提高行业内部的管理, 有效地避免各主体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规范其行为, 促进彼此的协作。加快我国行业自律组织 (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及中国保险业协会) 的发展和完善, 使其在金融监管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 强化社会独立审计体系和其他社会监督的作用。
由于金融监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很难完全由监管当局自身承担, 所以应该加强纪检、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工商、财税等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社会性监管, 增强金融机构在资金营运、财务管理、业务开展和信用评级等方面的透明度, 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 还要通过新闻媒体和群众的力量, 监督各金融机构认真执行国家金融纪律、方针、政策, 监督其遵守相关的金融法规。
(4) 走科技监管之路。
要加大对监管的科技投入, 提高金融监管的网络化、电子化水平, 建立金融监管信息系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实现监管机构内部之间、监管机构和监管对象之间、监管对象之间的信息共享, 避免监管时滞和高成本, 确保监管质量和效率。
4 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 切实加强金融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金融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决策到传达再到执行, 监管效率的提高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的监管人才。为此, 监管当局必须强化“人本管理”理念, 对现有的监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大胆进行改革。
4.1 培养和造就现有监管队伍
一方面要选拔一批较好的监管人员到国外中央银行锻炼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人员新理论、新业务、新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 优化现有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 使之逐渐符合现代金融监管的需要。
4.2 引进一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要引进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充实到金融监管的队伍中, 组建一支以精英监管、专家监管为主导的精干、高效的职业监管队伍, 促进监管人员监管水平的提高。
4.3 建立竞争机制、约束与激励机制
制定执行监管人员任职资格的科学考核、约束与激励的办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努力做到监管行为的客观、公正, 防止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现象, 树立清正廉洁、秉公办事的形象和作风。
5 坚持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金融秩序, 不断加强国际层面上的监管交流与合作
在当前金融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越来越快, 影响面越来越大。从2006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很典型的事例。实践证明, 要在国际范围内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之间必须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 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磋商, 进行广泛的监管信息交流。我国金融业正在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
摘要: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主要还是在于金融监管的严重失调。由此引发了对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思考, 并从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加快现代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监管方式和手段、加强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层面上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金融,监管,思考
参考文献
[1]廖岷.次贷危机下美国对于金融监管的最新反思[J].中国金融, 2008 (4) .
[2]罗熹.美国次贷危机演变及对我国的警示[J].求是, 2008 (9) .
下面是笔者结合安监局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做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谈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统一认识,正确理解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基本职责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就是本级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限,对辖区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代表本级政府履行督促指导、监督检查、综合协调、行政执法等职责,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各单位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概括地说,综合监管就是宏观的、高层面的、全局性的、全方位的监管,其功能和内涵是运筹谋划、导向促进、立规执法组织部署、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宣教培训、统计分析、通达反馈、调度综合等。
二、摆正位置,正确履行职责并发挥好综合监管部门的作用
笔者认为,要搞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关键是要正确把握和履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基本职责,坚持“三个到位”和“三不”;适应形势任务需要,努力做到“七个促进”。
“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作用以及做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要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安全生产工作能不能搞上去,综合监管很关键。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二是履行职责要到位。凡是法律法规已经明确的、同级政府赋予的综合监管职责,都要通过我们的努力,逐项落实,不能有半点犹豫,不能有半点马虎,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三是工作措施要到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各级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根据不同阶段、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或者提出对策、措施与建议,并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引导,推动和加强监督、检查、指导、协调,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抓好落实。
“三不”:一是不缺位,就是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细、管实、管出水平、管出成效。并要努力做到超前谋划、主动出击、有所作为,不被动应付。二是不越位,就是决不能把我们不该管实际上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揽在手里,不能超越职能、权责做事。三是不错位,就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与基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不能取代他们直接的、具体的、日常的、专业的监管工作;要把我们负责的、直接的、具体的监管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工作做细、做深、做实,不推诿,不扯皮;要与生产经营单位分清职责,不能替代他们去抓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工作。
“七个促进”:一是促进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等各项工作部署、指示的全面贯彻实施,使各部门、各单位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依法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要求和部署贯彻落实到位。二是促进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真正把指标认真分解细化,层层落实下去,加强跟踪考核,搞好监督检查,建立有效机制,以促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关部门的专业监管责任,真正把问题落到实处,采取切实措施,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指标的完成。三是促进部门安全监管工作的加强,把各有关部门特别是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认真负责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搞好安全监管。四是促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企业安全状况的评估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要把各个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工作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夯实安全生产的微观基础,提高事故的防御能力。五是促进安全投入和科技进步力度的加大,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把安全生产真正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六是促进全社会安全氛围的形成、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的建立、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完善,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自下而上各方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七是促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各行各业和各个方面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加强,重特大事故得到遏制,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三、理顺关系,为搞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处理好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与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认真履行我们的职责,又要注意不能替代相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和工作,要重视依靠和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和積极性。二是处理好上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与下级地方政府的关系。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紧紧依靠同级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对下级政府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对重特大事故的调查处理注重听取并尊重他们的意见;对他们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主动帮助协调解决;对一些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以促其改进工作。三是处理好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与上级政府管理的企业的关系。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主动加强与上级政府管理的工矿商贸企业的工作联系,主动开展日常的安全监管工作,主动协调解决好各方面的问题,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和帮助他们改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主动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配合,做好其他领域上级政府管理企业的综合监管工作,绝不能出现断档、盲区和空白,更不能缺位。四是处理好宏观与微观、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综合监管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应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统筹好当前工作和长远工作,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着眼全局,大力推进并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
建立并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就是建立并形成完整的、合理的、顺畅的安全监管体制架构,并在这个架构下,向横向拓展,向纵向延伸,形成由若干个完整的子系统构成的总系统。应该树立大体系的概念,构筑大体系的格局,形成部类齐全、软硬结合、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监管体系。
从广义上讲,安全监管体系应包含以下一些内容:一是安全监管理论体系,二是安全监管政策体系,三是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四是安全监管宣教体系,五是安全生产培训体系,六是安全技术支撑体系,七是安全信息传递体系,八是安全应急救援体系,九是安全监管组织机构体系。
五,下大气力,扎扎实实地抓好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工作
一是认真抓好安全监管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广大安全监管人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引导他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搞好主观世界的建设,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执政为民、勤政为民、廉政为民的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实施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高度负责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二是认真抓好安全生产监管队伍的组织建设,在选配好各级领导班子的基础上,把那些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较高,事业心、原则性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较好的同志选调到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中来,配好、配齐安全监管人员。三是认真抓好安全监管队伍的作风建设,开展经常性的、针对性强的、警示作用大的廉政教育,建立并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不断提高各级安全监管人员的拒腐防变能力。与此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锻炼培养广大安全监管人员求真务实、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好作风。四是认真抓好安全监管队伍的业务建设,开展系统的培训工作,抓好法律法规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安全监管人员的政策水平、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五是抓好安全监管队伍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用制度说话。六是建立激励机制,开展评比活动,培育典型,树立样板,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措施,真正建立起一支适应工作需要,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强硬的安全监管队伍,以承担起繁重的安全监管任务。
六、突出重点,认认真真做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各项工作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和国家局党组的总体思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应在继续搞好思路创新、宏观导向、整体推进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内容:一要深入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等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指示、部署,全面改进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二要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三要大力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四要以健全法规、强化执法和加强政策研究为切入点,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設和政策导向工作。五要通过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落实,进一步促进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尤其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六要继续组织和协调、指导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促其不断深化,并结合整治深化评估工作。七要坚持协调组织好安全生产检查督察工作。八要做好各行业建设项目“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安全监管和重点行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工作,切实抓好源头管理。九要做好五项战略性起步工程的各项工作,推进安全技术创新与进步。十要加强对各行业、领域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状况的监督检查,加大职业危害事故查处的力度,大力推进作业环境、条件的改善和职业危害的防治工作,努力降低职业危害程度。
纪委监察局派驻第四纪检组、监察室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财政涉农资金总量呈逐年大幅增长趋势,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起到了很好作用,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自区纪委监察局派驻组成立以来,派驻四组就涉农资金监管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对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较好地掌握了底数。现结合调研情况就如何发挥派驻纪检组、监察室职能作用,加强涉农资金监管谈几点认识。
一、当前我区涉农资金的重点投向及使用情况
目前,我区涉农资金名目种类繁多,来源渠道广泛,资金性质复杂。当前涉农资金的投向领域主要包括:农业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水土保持资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粮食直接补贴、农机综合补贴、家用电器购臵补贴、民政救助资金等等。由于涉农资金名目种类繁多,来源渠道广泛,资金性质复杂。目前,我区采用的是以项目或农户为单位,专款专用,将这部分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或农户手中,并组织有关单位
-1-定期督察,确保资金不流失且使用到位。
二、涉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尽管国家及省、市、区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法律、法规,逐步规范了涉农资金运行和使用,但涉农资金在具体使用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及乡村两级未按规定落实涉农项目配套资金,弄虚作假,虚报项目文本和资料骗取、套取涉农项目资金、补助、补贴和实物。二是个别乡(镇)村未经允许,擅自调整涉农项目内容和资金额度,未按规定的时间完成涉农项目建设任务,致使部分项目延期,涉农资金滞留,不能及时发挥效益。三是个别乡(镇)村对涉农资金未实行专人管理、专帐核算和专款专用,存在涉农资金财务管理混乱、账务零乱、临时挪用等问题。四是由于涉农资金渠道众多且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个别乡(镇)村仅靠一个项目多头上报,骗取国家的支农惠农资金。一部分涉农资金在流转过程中被截留、贪污和挪用。五是因部分农村户籍管理不严,户籍转出时不及时注销,人员死亡时不及时注销,造成上报人数大,实际人数小,形成“空挂户”,乡村两级利用这些“空挂户”领取各种涉农资金等。
三、加强涉农资金监管的措施和对策
经过调研,我们认为,纪检监察机关在涉农资金监管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肩负着重要职责。一是要通过参与检查涉农资金的
-2-分配和拨付情况,促进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二是要通过监督涉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促进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三是要通过揭露和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具体工作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调查研究,搞好统筹规划。重点摸清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情况:一是政策情况,即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政策措施、分阶段工作重点等;二是投入情况,即政府各部门和有关单位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规模及结构分布情况;三是项目情况,即本地区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总量及重点、主要项目的资金来源和规模、项目建设期限及进展情况;四是管理情况,即有关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体制、模式,相关制度规定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在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对涉农资金监管工作作出统筹规划,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好各项工作。在资金分配环节上,要检查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是否放在农业和农村;检查各级涉农资金的分配是否科学合理规范,是否保证和突出了重点,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是否在资金上予以落实等。在资金拨付环节上,着重检查滞留闲臵、挤占挪用等问题,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的使用环节上,着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涉农资金。
(二)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实事求是处理问题。“三农”方面
-3-的许多问题非常复杂,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政策措施本身还在逐步完善之中,各方面管理还有待规范。在这种情况下,监管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难以定性特别是难以处理的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监管中发现的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侵害国家和农民利益的违法违规问题,要坚决依法严肃查处;对于一些虽然不符合现行规定,但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实际效果好的事情,要慎重对待,积极提出监管意见,推动有关政策制度的完善;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些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问题,加强分析研究,及时向区纪委监察局反映情况,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三)改进方式方法,确保监管实效。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可以采取“建、督、查、追”四项措施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涉农资金项目有效实施。“建”,即建章立制。建立健全涉农资金专项监管相关制度,建立涉农专项资金公开、备案制度,实行涉农资金专户管理和项目规范化管理,明确规定各项专项资金的申报、审批、使用、拨付、报账程序。“督”,即督促执行项目备案制和公示制。在项目批准后15个工作日内,实施部门要填写《涉农专项资金备案表》报送区纪委监察局备案。同时将项目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实施责任人等情况通过政府网站、电视台、政务、村务公开栏等方式进行公开。“查”,即采取逐月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强化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保障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确保我县广大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的发生,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性
农村居民饮食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县各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政府关于加强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工作的一系列部署,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意识,积极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组织实施农村群体性聚餐申报备案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餐饮食品安全形势依然很严峻。一是农村餐饮业规模较小,90%以上为小餐馆、小吃店,业主和从业人员参差不齐,法律意识不强。二是硬件设施差,特别是小餐馆、小吃店的卫生设施、设备简陋;三是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四是农村婚丧嫁娶等宴席盛行,农民的食品安全风险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量大面广,存在监管盲区,防控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的难度大,严重威 胁着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为当前我县农村餐饮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此,各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明确职责,创新监管方式,加强日常管理,确保农村宴席饮食安全。
二、进一步明确加强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发扬“勤作为、敢作为、善作为、大作为”的精神,构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消费者自我保护”为一体的监管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积极探索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新路子和新模式,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二)目标要求。
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经过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确保监管不断层,信息通畅,餐饮服务行业自律意识、经营者第一 责任人的意识进一步增强,餐饮服务加工操作规范化,农村居民餐饮食品安全风险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提升,公众饮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具体目标要求:
1、贯彻落实地方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辖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完善和落实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大力加强培训,全面提升食品安全协管员、村级监管员业务水平,规范执法行为,提高餐饮服务经营者食品安全守法意识、自律意识,切实落实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严格执行承办农村集体聚餐申报备案制度。
3、辖区内餐饮服务单位规范化操作水平明显提升,食品原料采购索票索证及建立进购台账落实到位,餐饮服务从业人员持健康培训合格证上岗率100%。
4、加大乡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识和农村集体聚餐申报备案制度的宣传力度,及时发布餐饮食品安全消费预警信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发挥消费者直接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的作用。
5、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系统和依法、依规、依程序报送信息。
三、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加强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
根据《会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属地管 理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会府办发[2011]7号)精神,全县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各级负责、部门协调”的原则。县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各相关部门负责检查指导,各镇政府对本镇农村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建设,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以行政正职为负责人的食品安全组织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设立食品安全工作站,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协管员负责日常食品安全工作;在村级以村主任为监管员,村组设置信息员。做到有机构、有制度、有人员、有经费,切实承担起对本(乡)镇农村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的责任,使全县“县、镇、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进一步完善。
(二)强化责任,确保农村餐饮食品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1、进一步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责任
餐饮服务提供者或家庭宴席举办者是餐饮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负有集体聚餐按时申报义务,对宴席食品安全全程负责。村组信息员的职责:负责收集辖内的食品安全信息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并对辖区内农村集体聚餐申报登记及上报工作。村(居)委会及村级监管员职责: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辖区内农村集体聚餐申报登记及上报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员,并按宴席规模,会同信息员现场检查指导,积极配合县乡政府组织的检查指导,开展多样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乡(镇)政府及食品安全协管员的职责:统筹并整合辖区内公安、工商、农业、学校、卫生院等部门力量抓好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定并实施辖区内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规划,落实专人负责农村餐饮食品安全协管工作,加强对村级监管员、信息员业务培训。建立本乡(镇)餐饮服务企业、各类食堂的监管档案,建档率100%。辖区内餐饮服务企业、学校食堂、企事业单位集体食堂、工地食堂每年至少检查两次。强化农村集体聚餐监管,严格按照《会昌县乡镇农村50人以上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会食药监[2011]10号)的要求落实,保障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督促并指导乡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2、严格执行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餐饮服务提供者、家庭宴席举办者和各监管主体应尽职尽责做好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对与玩忽职守、监管不力、工作严重失职造成重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生命安全和经济损失的,按照相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涉嫌犯罪,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度
1、建立农村集体聚餐申报备案制度。就餐人数50人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宴席由举办者提前5天向村(居)委会申报,由村(居)委会对宴请事由、举办人姓名、时间、地点等进行登记备 案,并附有食谱。填写《农村50人以上集体聚餐申报备案表》,掌握相关情况。
2、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承诺制度。餐饮服务提供者或家庭宴席举办者为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可通过签订《农村集体聚餐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承诺书》等形式对其进行食品安全警示教育,强化其食品安全责任意识。
3、建立农村宴席厨师登记培训制度。一是要加强对农村宴席厨师的管理,凡从事农村宴席操办的厨师,由村委会按照《农村宴席厨师登记表》负责进行登记,并上报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员,督促其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在患病期间不得从事食品加工工作。二是要强化农村宴席厨师的培训,通过签订《农村宴席厨师食品安全责任承诺书》,强化农村宴席厨师食品安全责任意识,逐步把农村宴席厨师纳入规范化管理。
4、建立农村集体聚餐督查指导制度。一是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加强对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员的业务指导,提高食品安全协管工作能力。二是食品安全协管员、村级监管员和信息员要加强对农村宴席的检查指导,认真填写《现场检查表》,把好关口,严禁采购过期变质和“三无”食品。三是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定期组织相关部 门深入乡村对此项工作督促、检查、指导。
5、建立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置制度。若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餐饮服务提供者和举办者应在组织救治同时报告村(居)委会,村(居)委会接到报告后立即控制现场,同时第一时间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在上报县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同时,要积极组织镇村干部摸清此次参加宴席所有人员的健康状况,并组织人员救治、现场保护,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后的调查、采样、取证工作。各基层医疗机构及时做好救治、报告等应急处理工作。
(四)大力宣传,形成部门严格监管,群众参与监督,群防群控良好的舆论氛围
开展群众性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是预防群体性食物中毒和营造食品安全消费环境的重要手段。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会议、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食品安全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要利用举办农村家庭宴席的时机,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物中毒防治知识,增强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于认真做好各煤矿冬季“三防”工作的
通
知
各部室、各煤矿:
冬季渐进,生产和生活用汽(热)量随之而来,锅炉使用将进入检修、投入运行阶段,同时也是锅炉使用事故易发和高发阶段,为认真落实姚总裁十月二十四日早调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各煤矿冬季“三防”(防冻、防火、防煤气中毒)工作,严防冬季煤矿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追究。
煤矿冬季“三防”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煤矿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冬季“三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做好今冬明春冬季“三防”工作,确保煤矿安全越冬。要加强对煤矿冬季“三防”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煤矿总经理、矿长为组长、安全、生产、机电、工会、综合办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的煤矿冬季“三防”工作领导组,具体负责煤矿冬季“三防”组织领导工作。要制订冬季“三防”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确保把煤矿冬季“三防”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和巡查工作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出现问题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突出冬季“三防”工作重点,立即深入开展冬季“三防”大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冬季是煤矿生产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煤矿事故易发、多发期,各煤矿要针对冬季煤矿事故的特点,立即对本单位冬季“三防”工作进行深入细致地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实施闭合管理,确保冬季“三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事故隐患整改落实到位。
一是加强井口房、井筒、井架、天轮、变电所、主扇风机房、绞车房等重要生产设施、设备以及重要机电场所、回风井口和生产要害部位各种安全设施设备的防冻保暖(防结冰)、防火及检修工作。井口房和主扇风机房附近20米内,不得有明火、电磁炉、电热扇、和用火炉取暖,要加强对淋水大、易结冰的井筒检查,制定可靠的预防结冰措施和安全除冰措施,如有结冰,及时予以清除。
二是加强压风自救系统地面压风机房设施、设备、管路,供水施救系统,地面蓄水池及泵房设施、设备、管路的防冻、防火和检修工作,确保系统和设施设备正常运行使用。
三是加强地面生产储装运系统和洗选煤设施设备的防冻、防火工作,确保地面生产系统正常生产运行。
四是加强地面动力、照明供电电网、宿舍供电电源线路、控制箱线路及接头、通讯设备和线路的检查和维修工作,保证线路完好通畅,严防火灾事故发生。
五是对煤矿运行锅炉、供暖管道、供暖设施等供暖供热系统进行一次全面大检查,做好各方面的检修和维护管理工作,各矿需要维修配件和材料的要及时向公司供应部报送配件和材料计划,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确保各煤矿冬季供暖工作的正常运行。
六是加强设备库房、材料库房、油库、坑木场及地面机房等重要生产场所的安全管理,严禁明火取暖,加强消防器材、防火设施及重要场所防火检查,配齐各类消防器材,保证设施完好,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七是对需要用火炉取暖的地点,要制定相关安全措施,严防火灾和煤气人身中毒事故的发生,特别是要求各煤矿要对全矿所有人员冬季住宿取暖要全面的大检查,加强员工住宿取暖防煤气人身中毒的通风工作,采取一切可靠措施,预防火灾事故和煤气中毒人身事故的发生。
八是强化冬季“三防”教育工作,普及防火(消防)、防冻、防煤气中毒安全知识和安全用电、安全用火等有关知识,提高冬季“三防”意识,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
三、认真组织开展冬季“三防”检查工作,加强安全生产调度管理和信息反馈,全力做好冬季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要认真组织开展煤矿冬季“三防”各项工作,并对所属煤矿冬季“三防”工作进行检查,对检查发现的各类安全问题和事故隐患,责令制订整改计划、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资金、责任人员和整改时间,限期整改完毕,确保冬季煤矿生产安全和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加强冬季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管理和信息反馈工作,及时掌握所属煤矿的安全生产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确保煤矿安全越冬。
各煤矿要将文件迅速传达到全矿驻矿人员,认真学习,贯彻落实,遵照执行。
关键词:乡镇,农机,安全监管
1 前言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注定会有大量农业机械的出现, 有效做好农机安全监管是关系到能够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积极效用的关键所在。从目前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 农机的监管现状并不理想, 还有很多问题, 面临着许多的困境, 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的话, 势必影响到农机积极效用的发挥。由此看来, 关于乡镇农机安全监管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 乡镇农机安全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乡镇农机安全建立, 顾名思义, 就是专门围绕乡镇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而开展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主要是由监管部门按照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农机及其驾驶操作人员进行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这项工作尤为重要, 直接关系到乡镇农机拥有者、使用者以及驾驶操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农村和谐稳定, 关系着能否真正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 如何有效开展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尤为重要。
3 乡镇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 在对农村拖拉机、微耕机安全生产监管过程中, 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 亟待加强整改。
3.1 持有拖拉机合格证的低速载货汽车, 农机监理和公安交管均不支持入户
按规定, 拖拉机应该在农机监理机构办理注册登记, 低速载货汽车应该在公安交管部门办理注册登记, 但是, 由于多种原因, 部份厂家生产的低速载货汽车核发的却是拖拉机合格证, 这些持有拖拉机合格证的低速载货汽车, 不符合拖拉机技术标准, 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拖拉机, 也没有列入全省统一的拖拉机产品目录, 农机监理机构无法对其办理注册登记;公安交管部门又因该产品持有的是拖拉机合格证, 也无法办理注册登记, 从而造成“两难办”的局面。农民购买一台运输机械, 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由于技术指标与规定不符, 两个车管部门均无法办理注册登记、挂牌, 农民也就只能是“黑”车“黑”跑。
3.2 微耕机带拖斗上路行驶, 搭人载物安全隐患大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大, 微耕机已逐渐进入千家万户, 截至2013年, 达州市已有近8万台微耕机。在微耕机进入农户后, 部分农民为了方便实用, 又购买或自制拖斗, 与微耕机相挂接, 搭人载物, 上道路行驶。按工作属性, 微耕机只适用于田间耕作, 生产工艺粗糙, 安全制动性能差, 带拖斗上道路行驶毫无安全保障, 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这是一个新的较大安全隐患。
3.3 拖拉机异地注册登记、挂牌, 增大了安全管理难度
近年来, 绝大部份农机监理机构认真执行有关规定, 严把拖拉机入户关。但在个别地方特别是外省 (市) 依然存在违规办理“两不符” (不符合低速载货汽车标准、不符合拖拉机产品目录) 拖拉机注册登记, 由于这部分“两不符”拖拉机在外地注册登记后回本地营运, 既不转籍, 也不过户, 脱检、脱保、违规违章现象普遍, 本地监管机构由于没有这部分拖拉机信息, 难以进行有效监管。
3.4 机耕道路带来的安全隐患
与机耕道路的建设相比, 维护与管理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 这样就会导致一些机耕道路因为使用年限, 或者修建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 存在某种程度的安全隐患, 甚至新修道路不达标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道路状况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好安全监理工作, 消除潜在的隐患, 保证农机畅行。
4 乡镇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从上面的论述中, 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乡镇农机安全监理面对着一些问题, 为此, 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去加以解决。
4.1 进一步规范拖拉机产品界定
“黑”拖拉机不能在公安交管机关、农机监理机构登记注册、核牌发证, 不仅给安全管理部门加重了责任和负担, 也给人民群众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其根源不在群众, 也不在市、县两个管理机关, 而在于省级以上负责产品生产、技术监督和市场管理的经济和信息、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低速载货汽车、拖拉机是两个不同的称谓, 在生产、销售中应当明确。凡是市场销售的低速载货汽车应该到公安交管机关办理登记注册、核牌发证, 凡是拖拉机应该到农机监理机构办理登记注册、核牌发证, 从而有效遏制“黑”拖拉机从运。
4.2 严厉整治微耕机带拖斗上路行驶
微耕机的功能是用于田间耕作, 要彻底整治微耕机带拖斗上路行驶, 必须从三个方面加大治理力度。一是工商、质检等部门要禁止生产、销售微耕机拖斗, 从源头上彻底根治安全隐患。二是公安交管部门要严厉打击微耕机带拖斗上道路驾驶行为, 强化安全隐患治理。三是严厉查处给微耕机加装拖斗的窝点。四是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微耕机操作手的安全培训和教育, 增强安全操作意识。
4.3 坚决刹住拖拉机异地注册登记等违规行为
四川省农业厅针对拖拉机异地注册登记开展了系列集中整治, 但有的地方对异地注册登记的拖拉机清查不彻底, 整治力度不够, 从而使个别农机监理机构为追求经济利益, 违规办理外地拖拉机注册登记;加之省与省之间对入户的拖拉机标准不统一, 以致有的地方低速载货汽车可以以拖拉机名义注册登记。为此, 省级以上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 要切实规范、统一拖拉机的产品目录、型号, 地方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 坚决治理拖拉机异地注册登记, 核发牌证, 建立和谐、安全、良好的道路营运秩序。
4.4 做好宣传工作, 全面加强乡镇农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
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众人的支持, 更是需要大家的积极、主动参与。为此, 一定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让广大农机户了解这项工作, 进而理解并支持这项工作。然而, 要想真正达成上述目标, 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应该让农机安全管理宣传工作走进千家万户, 可以通报板报宣传、标语宣传以及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 将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真实、生动地展现给大家, 营造一个良好氛围, 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此外, 要定期展开培训活动, 让农机使用者意识到安全使用农机的重要性, 从而能够主动规避一些违法违章行为。
5 结语
安全工作, 责任重大。农机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为此, 我们要首先树立先进的农机监理理念, 进而以此为指导,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加强源头管理, 开展宣传教育, 查治安全隐患, 高效便民服务, 使农业机械以良好技术状态服三农。
参考文献
[1]钟彦涛.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 2015, (15) :195-195.
[2]施立波, 王以汉, 李风良.走出误区实现农机安全管理规范执法[J].山东农机化, 2002, (6) :13.
1、监管主体素质有限。农村综合改革后,乡镇财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是职能扩展。以前主要是“收税”(农业税、特产税),现在主要是“发钱”(各项惠农补贴)。二是人员变动。一些地方财政所、经管站合并后,尚在“磨合”阶段。三是监管缺位。村级财务建账监管由原经管站承担,尚能正常运行。对乡镇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的建账监管则无人担责,成了“真空”地带。一些地方配备的专管员,要么仅干过事业会计,要么仅从事过农村会计,没有从事过实体企业会计工作,缺乏实际技能。在有些乡镇,几乎没有具备中级以上会计师职称的财务人员。乡镇财政所没有会计业务“权威”,建账监管工作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2、监管对象层多面广。乡镇基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经数次改革,目前存在的监管对象仍然很多。主要有村级(每个乡镇不低于20个以上)、社区居委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学校、卫生院等)、企业(各类私营、股份企业)、民办非企业“以钱养事”单位(改革后的七站八所)以及其他群团组织。这些对象中,有基本实行建账监管的,如农村村级财务;有向主管部门报账制管理的,如学校卫生院等单位;有委托市县会计事务所管理的,如一些个体私营企业;有“自我管理”的,如以钱养事单位。这些监管对象性质复杂、账务复杂,严格监管有很多工作要做。
3、基层政府重视不够。会计建账监管应是财政履行的政府职能,但近年来,在逐步深化的农村综合改革中,乡镇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重视支持力度不够,仅限于开开会,发发文件,强调一下重要性。财政所侧重于惠农政策落实和其他综合改革工作,对会计建账监管工作顾及不多。事实上,建账监管与基层财政收入密切相关,对企业的有效监管可以减少税收流失,对事业单位有效监管可以增加非税收入,对以钱养事单位、村级财务的有效监管,可以杜绝贪污、挪用、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认识其重要性,加大工作力度,十分必要。
4、建监实施流于表面。目前,乡镇财政所对监管对象的建账监管流于表面化,重“建账”,轻“监管”。一是只注重了发放账簿,审计、使用账簿不够。工作断断续续,应付上级考核,未能常抓不懈。二是主要是对会计人员摸摸底,提供参学和参加资格考试的信息。三是对所在区域监管对象进行登记摸底。四是被动对有问题的单位进行上门审计和服务。未能严格依照《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对监管对象进行结旧建新的实际监管。
上述问题的存在也有客观原因。乡镇财政不具备执法资格,只能接受县市财政局委派开展工作。无权与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联手开展建账监管活动。此外,乡镇财政人手有限,未能有专职人员从事建账监管工作,影响了建账监管工作质量。
那么,基层财政如何加强会计建账监管呢?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乡镇财政所要紧紧依托县(市)主管部门,加强专管人员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学习,熟悉《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严格执行《会计法》,熟悉《审计法》《税法》相关条款。鼓励职工参加职称资格考试,每个所要按比例配备中级或以上会计(经济师)职数。同时,要深入企业或其他相关单位,进行实际操作,积累实际经验,提高业务技能,当“行家里手”,真正做到“内行管理内行”。
2、加强领导,部门联动。建账监管作为一项政府管理企业的行为,乡镇政府应切实负责,一是要成立专班,加强领导。把建账监管当作一项重要工作,经常过问,长抓不懈。定期听取财政部门的建账监管情况汇报,通报建账监管工作进展,交流和分析建賬监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意见。二是加强建账监管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向监管对象宣传会计建账监管的重要意义,提高监管对象的认识,使其能自觉接受监督管理。三是要做好协调,形成合力。政府要充分协调好工商、税务、审计、银行等企业管理部门,发挥他们对单位会计账簿的侧面监督管理作用,将建账监管工作抓深,抓到位,避免财政部门“单枪匹马”一家管理。
3、加强监管,突出重点。乡镇财政要紧密依托县(市)主管部门,对境内所有监管对象实施会计建账监管。依法建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投资者、经营者提供了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重点对各纳税企业进行监管,每年建新账时,必须到财政部门对旧账注册、新账登记,实行“一套账”管理,掌握税源情况,确保税收不“跑冒滴漏”。当前,“以钱养事”公益服务单位财务“游离”在监管之外,资金使用不明确,内部管理不规范,单位服务人员和农民群众有反映,财政所要加大服务和监管力度,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其建账设账,并对其资金使用进行审计监督。
4、加强建设,凝聚队伍。加强会计建账监管,关键是加强对被监管单位会计人员的管理。财政所要加强与各被监管单位会计人员的联系,采取多种形式,凝聚队伍。一是提供学习培训机会,经常结对指导,督促其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对在岗会计人员,包括村(居委会)会计在内,要在短时间内,通过培训考试实现全部持证上岗,逐步取缔无证上岗人员。二是经常开展横向交流活动,在乡镇范围内,组织不同行业的会计人员,经常开展交流联谊活动。笔者所在的东宝区栗溪镇财经所,近年来,将过去常用的“会计赛账”、“业务比武”等活动重新开展起来,每年举办一次会计知识竞赛、赛账等活动,促进了业务交流,提高了会计业务水平,增强会计队伍的凝聚力和接受监管的主动性,效果好,值得借鉴。
(作者单位:湖北省京山县石龙镇财政所)
【关于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提案10-14
关于如何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思考06-25
关于如何保护农民工权益问题的思考10-03
关于如何促进就业思考11-15
关于提高医疗广告监管水平的思考12-17
关于进一步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意见07-13
关于加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12-20
关于加强执行力建设的思考讲解11-16
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