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指导

2022-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指导

设计学习单,“翻转”信息技术课堂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因此信息技术的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活动的翻转。为学生设计学习单,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有效促进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练习和探究。

一、推送专题材料,前置学习

设计学习单,首先要在课前为学生推送相关的专题材料,让学生进行前置学习,从而让学生在课前了解信息技术课堂的内容,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把握主动权,在了解基本历史沿革的情况下有效翻转信息技术课堂。

如在“初识Scratch”这一节中,学生要初次接触到与Scratch编程软件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在学生的意识中,对于这一软件还较为陌生,直接接触与Scratch相关的操作技能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此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推送专题材料,让学生先了解Scratch软件的基本历史,再了解相关操作内容。教师在课前可以以视频动画的形式为学生进行Scratch发展历史的讲述:“1958年,瑞士日内瓦大学,30岁的西蒙·派珀特(SeymourPapert)在剑桥大学拿到第二个数学博士学位后,孤身来到这里。”此时教师可以在动画中展示西蒙·派珀特的照片或漫画形象,增强学生的印象。“他深受自己导师让·皮亚杰的启发:计算机完全可以对照这些模式和经验,是兼顾玩耍和学习的完美载体!他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利用计算机、数学去理解和解释学习者的学习与思维。”此时视频中就可以插入与Scratch软件相关的特点介绍,让学生了解Scratch软件的优点和操作的简便性。“在派珀特的启发下,雷斯尼克领导团队开发出了新的图形化编程工具———Scratch这种基于图形化的编程方式。随后,Scratch迅速成为风靡全球的儿童编程语言。”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就了解了Scratch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从而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充分的文化背景认知。

通过这样推送专题材料让学生进行前置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在准备时要在网络中充分收集资料,制作能够吸引学生的呈现方式进行推送,例如视频、动画、图片等,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完成前置作业的兴趣。

二、引领自主探究,发展思维

在学习单设计中,要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深度学习和锻炼,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可以锻炼并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在“画正多边形”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到画笔模块中的一些简單命令,例如粗细、颜色、落笔等,还要运用重复执行命令编写脚本,绘制出正多边形,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大家平常都会拍照,拍出来的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一般会放在相框里,大家这节课可以自主设计一个六边形的相框吗?”学生首先会使用画笔尝试画一条线段,在学生画线段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我们可以通过画笔的各个控件,设置不同的效果,例如大家使用一下颜色设定控件。”学生就会通过颜色设定控件进行颜色的设定。“大家还可以通过粗细、亮度控件设置线条的其他属性。”此时学生就能够自主调节线条的粗细和亮度。在学生自主完成了这些控件的使用探究后,学生就会正式开始画正六边形的问题探究,认识到,要画一个正多边形不能像手绘那样进行一道道线条的绘制,而是应当将一条线段进行多次命令,画几边形就执行多少次命令,每次移动边长步数,每次的旋转角度为360°÷边数。

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过程,学生就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进行了信息技术知识的深度学习。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自身思维,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深化。

三、指导动手操作,强化应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的学问,因此应当让学生以动手操作为课堂的主要活动,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知识的记忆和实践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应用。

如在“吃豆子游戏”这一节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通过知识进行游戏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首先利用椭圆工具绘制吃豆人需要的两个造型,接着在左、右两个按键中利用“当按下……”按钮进行脚本的搭建,从而控制吃豆人左右移动,然后再添加“面向”控件将旋转模式设定为左右翻转。最后,学生要面临在吃豆人移动时出现动画效果的问题,此时学生就会自己动手搭建动画脚本,然后利用侦测控件,当吃豆人碰见绿色时,会有动画出现。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过程,学生就实现了对吃豆子游戏的一系列信息技术实践。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够让学生将脑中储存的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应用,从而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设计学习单“翻转”信息技术课堂,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未来期待有更多学者可以针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出高效可行的方法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

作者:吴心蕊

第2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助学习经验谈

当今时代进入了“独生子”时代,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里开展互助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有助于改变独生子女的性格弱项,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本文结合生动的教学案例,从独生子女与同伴之间的互助学习和对课堂的新评价等角度进行经验总结,阐明和深化了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助学习方式的认识与理解。

● 独生子女学生互助学习方式的现状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长期的“一胎化”政策在控制人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诸如为数不少的独生子女存在责任意识差、学习态度欠扎实、思想道德素养不高、学习时依赖心理强等问题。由于他们自小便受到长辈的关爱与呵护,相当一部分儿童变得日益懒惰、自私,在学习上过度依赖教师,平日调皮、任性、沉湎于网络,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形。因为大多独生子女个性十足并较为张扬、加以心理上的不成熟,常会发生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的不良现象,给互助学习的推行蒙上了一层阴影。独生子女从小伴随网络的普及而成长,他们原本有更远大的理想抱负,也不失开朗活泼,因师长教育方式的失当,致使独生子女不能理解、掌握互助学习的含义与方法。例如,教师对独生子女学生缺乏沟通与了解,仅凭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便对其做出评价;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完全听命于个人的教学观念,阻碍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个别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中也会对学生进行一些教育体罚,师生不能平等相待的结果造成独生子女对互助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而不客观、盲目、片面的评价方式也挫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 改善教室布局环境,创造互助学习的必要条件

顾名思义,“同伴之间的互助学习”主要指身份、地位相一致的伙伴,通过互相援助获取新知识和技巧的教育活动。在课堂上,小学生的“同伴”便是一旁的同学。要充分发挥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同伴互帮互助新型教学模式的确立。由于各种局限,仅靠学生自身难以构筑“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因而教师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有责任和义务推广这一方式。例如,我在设计本校网络机房时,为了方便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分为8个组,每组有6台计算机,6位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小组,有利于今后开展小组间的互助学习,以渗透学讲计划中提到的合作学习教学的组织形式。改善教室布局环境后,不仅从形式上让学生对本组成员有亲近感,而且他们对新的排座方式产生了兴趣,既增强了学生对讨论和协作学习的意识,又打破了以往的陈旧排序,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合作空间,使其能充分利用这一空间来体验小组合作的愉快。

● 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强化互助学习的内容体系

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要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也就是说,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的前期,要有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协作完成任务的环节前,要注意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后,再考虑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们在合作的过程中,有阐述自己观点、表达自主意愿的能力和过程,同时整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意见得到问题的完整答案,以便真正实现互助学习的职能分工明确与目标的达成。例如,在进行小学三年级《画图》模块中的主题活动《创作图画》一课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为学校即将举办的“体育节”活动设计Logo。当然在设计之前,我给出了4种指导方向:A.球类项目;B.田径项目;C.水上项目;D.其他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选择要设计的项目领域,然后进行独立思考,有了大致思路之后,在纸上简单画出Logo标志。待全班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后,我再重新宣布以选择相同项目的同学为一组,组内协作,共同设计一个完整的Logo标志。这一任务布置后,学生们自然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有为自己的设计理念阐述观点的,有为下一步如何改进提出意见的,还有担任执笔画画的……各角色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当然也可能要为了本组的团结一致,放弃个人原定的部分设计理念和想法,达成一致意见,完成小组任务。有这样一种挑战,作为不服输、个性强的“独二代”,一定会将其变为动力,迎难而上,强化每一位组员的分工,尽全力通过彼此间的团结互助取得满意的竞赛成绩。

● 转变观念,变革陈旧的课堂评价方式

评价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环节。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初中和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而缺乏了评价标准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特别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经常是重结果轻过程,尤其是教师单方面关注学生的最终作品以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事实上,课堂评价应更多地看过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互助学习中,教师应着力转变评价方式,将学习结果与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将互助学习方法及效益等纳入评价体系之中,以期获得更科学、客观、可靠的评价操作方法。教师在评价时,应秉持“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维护学生自尊心”的原则,变以往片面、盲目的评价为全面、整体、公正的评价,按照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做出有利于独生子女学生全面进步、互助发展的评价。

我在小学信息技术互助学习中推行小组之间的竞赛法,在每一小组中构建明确的竞争关系,对最后获胜者予以必要的奖励,以增加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让全班同学推磨式交换课堂作业,对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评分。例如,在学习《美化文档》一课中,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学习,最后的“绘制自选图形”环节,我则开展了推磨式交换位置的方式,请学生们对其他同学刚才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用“绘制自选图形”中的星星的方式(最高可给5颗星)。这样既完成了教学内容,又让学生学会了赏析和评价。通过这一形式的学习,学生在发现对方出现问题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巩固、拓宽新知识,也找到了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差距,力促个人与对方同伴对知识点的理解和领悟,也提高了学生互助学习的本领。

● 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文化氛围

互助学习方式不同于以往的讲练结合方式,教师要克服过去“高高在上”的形象,努力在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学生们的内心世界,采取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样式,满足他们的课堂需求,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平等、和睦的师生关系。如果没有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文化氛围,是难以让学生在互助中学习信息技术操作、交流信息能力的。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一个小幽默调剂课堂氛围,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喜爱自己的课堂;当学生犯错误或课堂表现不佳时,教师不能一味地采取惩罚手段,否则学生的内心会产生抵触与不满,而要用鼓励的话语温暖学生,赢得他们的尊重,这样一来,他们便能以教师为榜样,努力克服各种缺点,并向周围表现良好的同学学习;教师还要全面提高个人素养,要常怀宽容之心,允许独生子女学生犯错误,用温和的方式予以疏导、教育,缩短师生的心灵距离。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他课堂,更需要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协作学习,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敢于大胆尝试、敢于相互帮助、敢于展示交流,这样才能够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在互助学习上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行之有效的互助学习机会,不失时机地创新课堂评价方式。唯有“常将阳光照射雪山”,心理层面的“雪山”才会逐渐消融。

作者:张松

第3篇:小组合作学习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腾飞

摘 要:合作学习也称为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信息; 分组; 评价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1.教学互动多边性。把传统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改变成多边的互动过程,它包括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2.教学目标多元化。将传统教学目标对知识技能学习的掌握,变为教学目标多元化,即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包括情感能力目标。3.师生关系平等化。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研究探讨所学内容或问题解决方法,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必须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4.教学情境合作化。小组合作学习设置的学习情境是合作性的,小组中学生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小组成员合作,大家都完成了任务的情况下才算是真正成功。5.教学评价小组化。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将评价方式由对学生个人评价变为对小组进行评价,小组的总成绩将作为奖励表彰的依据,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学生由只关心自己的成功,转向了关注小组全体成员的进步。

本着以上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突出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多媒体工具,利用网络资源、校园资源库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可能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进行。分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随机分组

随机分组是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各小组的成员,它随意性较大,小组成员间组合完全是偶然的。这种分组方法一般用于一个学习集体刚刚成立,教师也对学生不十分了解的情况下。

2.学生自愿结合

学生自愿结合分组,是学生十分乐意的一种分组方法。这种分组方法的优势是,彼此相处融洽的学生结成一组,他们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相互沟通容易。在这样组建的小组中,一些优秀学生合作学习十分顺利,学习任务完成得相当漂亮。但是,这种分组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首先是,学生组建小组时选择与自己融洽的伙伴,他们彼此观点类似,这就减少了他们倾听不同观点、彼此争辩的机会,但不利于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其次是,容易对于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或在班级体中人缘不太好的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分组时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在一组,使他们感到自卑,感到被集体遗弃,对于他们的心理成长不利。

3.教师精心设计混合编组

合作学习应该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以上两种分组虽然能够做组内合作,但是无法保证组间竞争的公平合理。一个良好的分组方法应该考虑到各成员的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因素,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的调配,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差生的“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在各小组间形成火热的竞争气氛。

三、小组合作学习多边互动方式

在多媒体环境下,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和沟通,研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性地组织和交流信息,共同探究完成一个主题,即教学互动多边性特点。

1.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学习。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当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独立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如:在学习某些知识或应用课件过程中,自己只能找到书面的方法,或根本不会用,可以通过呼叫键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这样,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借助别人的帮助,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料完成了任务。

2.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即小组和小组,小组和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如:制作板报、海报,设计一个班级网站等。每个小组都有4-6人,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主题,每个小组之间相互协调,把班级的网站建立得更加完美,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更多参与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和精神,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

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彼此间的关系。传统教学评价常常强调客观,注重信度和效度,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划分成等级、分出优劣,这样评价使学生间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的关系,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学习状况,不愿意帮助别人。合作学习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和互助,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成绩和荣誉是和小组各成员紧密相连的。评价过程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组成。

1.学生自评。此环节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作品后对自己作品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活动。学生自评时:一方面能及时地发现不足并修改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能主动地通过网络浏览其他人的作品,并将他人的优点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们主动深入推敲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应用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2.学生互评。此环节中学生通过网络选择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把评价反馈给这位同学,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尽相同,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意识。通过学生间的互评,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熟练应用程序,综合素养也得到提升。

3.教师点评。学习、练习完成后,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即时点评,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课堂评价中,教师往往受以往印象评价作品,所举例子仅限个别作品。通过网络,教师可以迅速地浏览所有学生的作品,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以及评价时所需要的多种类型的典型范例,再借助网络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每一位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进行精彩有效的点评了!

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恰恰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是对传统教育的新突破。

作者:王 彬

第4篇: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也飞速发展起来,它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

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既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是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让学生爱学、好学信息技术课,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命力,我们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小学生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不断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一、寓教于乐教学法

寓教于乐教学法就是在我们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的基础上,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的同时,根据小学生特点,加入一些趣味性、游戏性的内容,从而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从而使小学生爱学、好学。如讲解复制粘贴命令时加入一个“复制文字口诀”(操作之前要注意,先选文字别着急,选定文字点复制,然后别忘定位置,定完位置选粘贴,立刻印出所选字,还有两个快捷键,Ctrl+C,Ctrl+V帮助你)。这个口诀琅琅上口,小学生一学就会,然后再根据口诀讲解知识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了,而且学生也愿意学。再比如给学生讲解字体颜色设置的时候,课前先在写字板里输入一段儿歌,然后把字体颜色设置成与背景色一样“白色”,上课时说给大家变个魔术,把这段文字选中或者改变字体颜色后,儿歌出来了,小学生看了认为很神奇,这样就把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然后再讲解知识点,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的认认真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景,通过这些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知不觉的掌握知识或者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比如在讲解窗口大小的调整时我们可以创设一种情景,我们课前先准备好一幅图画(可以是一个公园的图画,有山、有水、有人„„或者是其它的山水图片),然后调整好窗口的大小,让它仅仅显出公园中的一小角。上课时打开这张图片,然后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一下美丽的公园里都有什么,学生们踊跃回答,在学生们回答的过程中,我边说边调整窗口的大小(对,公园里有美丽的花草树木、假山、休闲的人们,最后告诉学生要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美丽的家园),让公园里的内容逐渐的显现出来。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品德教育──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郭善渡老师提出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带着一个明确的和规模适当的任务去学习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做到“单刀直入”“急用先学”,便于突破某些线性展开的十分烦琐的教学材料的困扰,能使学生较快地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小学生的信心和兴趣。比如在讲解画图软件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比较好的、美丽的作品,告诉学生学完画图软件后,我们也能创作出这样美丽的作品,这样在给了学生一个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变学生“被动的学”为学生“主动的学”。

四、探索式教学法

探索式教学法就是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生任务。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比如在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时,课前(讲解计算器的几天前)我给学生留了个家庭作业(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里至少有一个学生家里有一台计算机、一个计算器,学生自己或者请教别人学会使用计算器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再和计算机里的计算器相比较进行学习,学会其简单的使用方法),上课时把学生分成原来的学习小组,先简单介绍计算机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们用自己课下探索出的使用方法完成一些计算题,教师在各小组间进行辅导,最后根据各小组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总结计算机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五、激发式教学法

激发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把知识点提取出来,在知识点间合理设置一些有特色的、精彩的、接近生活实际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把这些内容与其它的内容或者生活实际相比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解字体格式设置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课前输入两首古诗,一首设置一些字体格式的变化,使其看起来更漂亮,另一首格式无变化,这样一对比,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六、开展第二课堂

开展第二课堂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开展第二课堂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将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整合,从而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开展,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并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创造能力。比如:绘图创作、文字设计、电脑文档管理等。开展第二课堂既锻炼了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内容又得到了强化,而且加强了老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把握,从而促使教师更好的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总之,各种教学方法之间并非独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在同一堂课中不同教学阶段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

第5篇:让信息技术课堂更精彩 让学习更快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高邮城北实验小学 朱德鹏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小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对信息技术课充满热情,表现在他们一到机房就露出了他们的天性,活泼好动,东摸西瞧,乱点鼠标、乱敲键盘,异常兴奋,课堂难以平静。教学难组织是信息技术课比较普遍的问题。如果能把学生这种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学组织难也就迎刃而解,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通过这几年实践与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下面谈谈我的这些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培养兴趣 精心设计 任务驱动 小组合作

一、以兴趣为源泉,让学生主动的学到更多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我们老师在设计一节课时,首先想到的是让学生产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1、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每节课都设计一个亮丽的开始,先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产生兴趣,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设计中我经常用激趣的导入方法,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举例1:在word2003插入图片这一教学单元,我为学生准备的素材都是学生学习过的课文,如《嫦娥奔月》、《天安门广场》、《黄山奇松》等课文,上课时先展示这些已经做好的图文并茂的作品,这些都是他们熟悉的课文,而且我设计的效果要比课本上丰富得多,往往能产生强烈的反响。你能看到全班那一双双眼睛盯着老师,他们都迫不急待的想学、想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被充分的调动,这样的课教师教得舒服、学生学得轻松。

举例2:Ppt教学,我让学生设计我们的学校,为学生准备关于学校的文字,拍一些学校的照片、学生自己活动的照片,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校,自己的课间活动,这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教学题材作为导入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有一种震憾的教学效果。

举例3:下载图片与文字这一教学单元,我首先在我们的校园网上开辟学生学习专栏,里面有家乡的文字介绍与相关图片,上课时我先打开这些网页,学生看到的是文游台、蝶园文教场,净土寺塔、高邮湖等美丽的风光,他们高邮啊,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这时老师宣布: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把这些文字与图片下载到我们的电脑中来,全班甚至响起了一片鼓掌声,好了,我们要的效果达到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只要我们认真去想,踏实的研究,你就能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2、巧妙设计 激发兴趣

激发兴趣不但表现在导入方面,在上课的任何时刻,我经常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小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不经意间搞一个“小魔术”,吸引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气氛。

故设“陷阱”:画图中教学生画正方形,画图工具中的矩形工具可以画长方形,也可画正方形。画长方形非常方便,画正方形需要用到“shift”键来辅助,这是我就很郑重的告诉学生,老师的电脑只能画正方形,不能画长方形,学生们都不相信,因为他们在自己的电脑上很方便的就能画出长方形的,我就提出:谁愿意到老师电脑上试一试,很多手都举起来,跃跃欲试,我请多位学生在我电脑画长方形,结果他们怎么画也画不出来,一幅很无奈的样子,究竟是为什么呢?提示本课的一个重点:用“shift”键配合使用——画正方形。原来学生在我电脑上想画长方形时,我悄悄的按下了“shift”键,任他们怎样画,那只能是正方形了。这时教师的角色就象一个魔术师一样,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故意“出错”:如在写字板中学习格式设置时,正确的步骤是:先选中文字,再来设置文字的大小、颜色等。教师在讲授时故意不选择文字,而是直接设置文字的格式,结果总是做不好。教师故意做出一幅不知所措的样子,学生就很兴奋,因为有些细心的学生已经发现老师操作失误,大喊:老师做错了;不知道的学生更着急,因为他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时老师很郑重的请会的学生来帮助改正错误,那将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于是本课的操作要领就这样被解决了。

二、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1、与生活联系,提高学习效果

设计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信息技术的学习。“生活化”的教学观念引入课堂,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实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Word2003主题活动设计中,我设计了《明信片》,让学生通过电脑来设计明信 片,使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很多东西与我们信息技术是密切相关的。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艺术字,自选图形、图形的组合、复制、插入图形等方面的知识,这一段知识难度较大,本来我是想上一节复习课,无意中看到一张邮政局寄的贺年片,激发了我的设计理念。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漂亮的明信片,就需要熟练的掌握word文字输入与设置、艺术字的编辑,自选图形的插入与编辑,插入图片等,正好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诸如此类的设计还有 《倒福》、《灯笼》等等,这些都是我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由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设计。

通过这些设计把信息技术教育溶入到学生平时的生活,使信息技术教育日常化,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知道书本中、课堂上学来的知识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2、一条主线、融会贯通

信息技术教材中PPT一共有8课时,这段教学内容面对的是5年级学生,他们经过几年的学习,对电脑知识掌握已经很好,所以我就做了大胆的设计,把这8课时串成一条主线,我设计了一篇“我的学校生活”为题目的幻灯片,共有7张幻灯片,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另有封面和封底,在上课时我先展示给学生欣赏,告诉学生这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新的软件PPT,然后利用几节课时间与学生共同学习,分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第

13、14课,初步完成一~五年级五张幻灯片,并做好相应的美化,文字的大小、颜色等设置。

第二阶段:在一~五年级五张幻灯片中插入剪贴画及图片,完成第十五课插入图片等教学任务。

第三阶段:第16课,为每张幻灯片配上不同的背景。

第四阶段:第

17、

18、19课,加上封面和封底,调整幻灯片的位置,配上声音、插入超链接等。

第五阶段:第20课,设置不同的动画效果。

经过这五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由“我的学校生活”这一条主线,完成整个幻灯片相关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全面掌握幻灯片的知识。这样的题材还有《家乡特产》、《家乡的风景》等等。因为所选的主题与他们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学生学习非常认真,一气呵成,掌握了所有的知识点,当然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把握好练习内容,还要准备一定的素材,如图片、音乐等。

三、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操作性很强,学生在操作电脑时存在明显的的差异,有的孩子家里电脑,平时接触多,比较熟练,还有的学生接触不到电脑,反应在信息技术课上有的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还有的基础较弱,操作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样一个教学任务,经常有学生很快就能完成了,但还有很多学生操作慢。所能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完成好的学生非常激动、兴奋,影响其他学生的操作,破坏课堂握秩序,而不会操作的学生很着急,不断的教师请教,知识难一点,不会的学生多,教师忙不过来,疲于奔命,教室里面非常乱。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操作好做得快的学生的优越性,让他们相互帮助,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具体操作方法: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个组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如“雄鹰”、“希望”、“快乐驿站”、“永不言弃”„„,在每个小组中都配

一、两个比较厉害的高手任组长,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小组内相互合作,并引进竞争意识,不同的小组间相互竞争,看哪一组完成得好,而且纪律最棒,教师给予奖励。教学方式也由一对多,演变为多对多的方式,既解放了教师,也给了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四、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一直是围绕着一系列的“任务”进行的。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主动性。

教师设计以本单元为主题的综合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一步步的完成教学任务。如:画图学习中设计的《我的家园》,有房子,小路、花草树木等等,教师设计这一教学任务的宗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复习了画图中的所有工具。画图中这样的任务还有《雪景》、《春天》、《宇宙》等。

Word2003设计的《春联》、《卷轴》,这些包涵了艺术字的制作、自选图形等知识点,目的在于让学生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运用的一些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把一堂信息技术课看作是一部电影短剧,那么我们教师就是其中的编剧、导演。教师必须精心地编,出色地导,才能全面地实现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平等、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吴文虎,冯秀琪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河北大学出版社

2.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3.卢毅勤.《计算机趣味教学初探》

单位:高邮城北实验小学 姓名:朱德鹏 电话:13901449652

中小学电教

第6篇:实施自主学习 激活信息技术第二课堂

实施自主学习 激活信息技术第二课堂 ———浅谈小学电子报刊制作辅导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每年一届的全国电脑制作比赛已经开展了十一届,而电脑制作中的小学电子报刊项目在我校联合办学以来也已开展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以及联合办学后农村小学的特征,在除信息技术课以外的小学电子报刊第二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学生方面阐述,主要是树立自主学习目标,增强自主意识;从兴趣方面阐述,主要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从课外时间方面进行阐述,主要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相互合作方面阐述,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下,提高了学生电子报刊的制作能力,提升了我校在电子报刊制作上的竞争能力,为学校争得了较多的荣誉。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小学电子报刊 实施

小学电子报刊制作是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一个项目,它是全国性的比赛活动。根据需要,我校开展了小学电子报刊制作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每周

二、四下午4:45至5:15及周三下午4:05至5:15为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时间,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第二课堂项目及时的到达指定地点参加第二课堂训练。由于训练时间短,有时其他科任老师在第二课堂时间前留一下学生、布置一下作业等就会耽误学生第二课堂的时间,往往使学生较难及时的到达相应的地点进行训练,小学电子报刊兴趣小组也不例外,这样就更加少的训练时间。为了在有限而短暂的时间里更有效地把学生训练好,做到在需要上“战场”时拉得出去、打得响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选择了自主学习,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创新性。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以教育主体发展为依据,以学习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它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自励性,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一.以学生为中心,树立电子报刊第二课堂自主学习目标,增强自主意识

以教育者为主体,即以学生为中心,是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原则。在开展自主学习前的电子报刊第二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以封闭沉闷的“一言堂”来灌输知识,是硬塞式。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建立“多言堂”,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建立良好的师生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注①]。由于小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受外界因素与自身因素影响的特点,要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首先要有一个自主的学习目标,一开始的自主学习,往往是一个较被动的自主学习,这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当学生逐渐增强了自主意识时,也就相当于养成了相应的习惯,那时的自主学习才算是自觉、自励、自控的自主学习。

参加电子报刊制作的学生,都是从每一个班精挑细选出来的,特别是在语文方面更有一技之长,他们的想象,写作能力是相对较优秀的。虽然他们有这样的一个光环,可毕竟是小学生,他们还是在自控、自觉能力方面较弱的人,为此我结合实际,在选定好人员之后,我先给他们定了一个一周目标,要求一周内每人交二个定题材的二百字左右的文章,必须是用电子文档,不可交纸质文档,这样即可以要求他们写作,又可以从简单的输入文字着手,以提高他们的电脑的兴趣,也能锻炼写作,毕竟文章文字不多,这样逐渐以被动的自主学习目标来增强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兴趣为动力,促进学生电子报刊第二课堂的自主学习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就是以兴趣为特点的活动小组,没有相应的兴趣,第二课堂很难发展的,特别是电子报刊制作,那是一个长时间的训练制作过程,从选题、定题、写作、找素材、加工、制作、修饰、修改、整体合理搭配等等。选题是关键,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选题,由老师给出全国电脑制作的大主题,学生自己围绕着大主题设计自己的题目,每人把每次的题目设计好后向老师讲解创作意图,最后结合实际,由老师确定是否定题,如不行,由学生再另行选题,虽然有时难以选题,可是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所选取的题材,即一次不行,他们也会继续选题。因为在选题不成功时,由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南,指引他们一定的范围,他们有了目标,又重新燃起了对选题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会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情感。在选题的过程中,学生难勉会遇到挫折,老师能及时的引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每个自主学习者在自主参与过程中找回自我,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自主学习情感的发展。

三.以课外时间为主,全面促进学生电子报刊第二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校的电子报刊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的时间,一周三天,每天半个小时,有时还不够半小时,这样的时间是无法保证第二课堂的教学质量的。为了让学生能在电子报刊制作上效果更好,能把电子报刊真正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以课外时间为主,把课堂上的重点理论,操作实践在课外花时间巩固消化。这样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里,没有老师的督促下能自觉、自控、自励的进行学习,自主设计制作。为此,在第二课堂上着重把相应的重点知识内容讲明讲透,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同时,寻求家长的支持,能参加电子报刊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的学生的成绩都是不错的,思想上都比较听话,我与家长们提出建议,请他们督促自己的子女在做完作业,预习完课文后,每天花1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制作电子报刊。

2 有了家长的监督,加上学生的兴趣,自信与自觉的能力,学生能更自觉的自主学习,从而全面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在制作《心灵的色彩》时,我与罗媛云同学的家长沟通,让他们监督以及帮助罗媛云同学,罗媛云同学她很自觉的在做完作业后,打开电脑,把作品逐步完善。同时,如果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可以随时拔打老师的电话,与老师一起探讨,把问题当天解决,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以相互合作为契机,充分调动电子报刊第二课堂自主学习积极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让学生发挥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在碰撞中谋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习能力、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方式等都不尽相同,应该让学生学会互相之间倾听不同的心声,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注②]。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参与的能力,要让他们学会自我找素材、自我写文章、自我运用powerpoint2003及自我设计版面的综合制作电子报刊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会取得更加好的成绩。学生在制作电子报刊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制作前期的材料方面,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相关的材料互相之间进行交流、沟通、解决收集素材的难题,为后期的制作奠定好框架,增强后期努力的自信,促进积极性的提高,有了积极性、动力会更足,有动力、目标才会更近,最后成功的机率会更大。

504班蔡奕淇同学在制作《五味童泪》的电子报刊作品时,开始收集学生有关童泪的文章,觉得很难,不知如何下手。文章不可能全部都自己写,那怎么办?只有与同学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收集到更好的素材,我建议她回去在班里与几个要好的同学,以及其它年级的好友、同学的同学一起合作。因为蔡奕淇同学既是班干部,又是学校学生干部、少先队大队长、广播站成员及红领巾督察员。这是她的优势,可以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她与各个方面的同学、朋友一起商量、探讨、写作,收集各素材,结果她用了三个星期就收集了较多的素材,这些都无形中增添了她的兴趣、自信、勇气及积极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迈出了第一步,才会走得更远。结果她的作品在镇的电子报刊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在市的比赛中获得第六名(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402班何怡慧同学制作的《让亲情再无距离》也是充分发挥了集体合作的力量,不过她发挥的更多的是家庭亲情的力量,电子报刊制作,如果得到家长的支持会更加有利于整个制作过程,对结果影响也是甚大的。在前期的收集材料中,我在放寒假前就把相关的任务所需要的素材就给她有个简单明了的交待。她在寒假期间,与父母一起合作,把寒假教父母上网

3 购买春运火车票、网上购买年货、春节期间网上拜年,网上共享新年收获等的心得体会、所感所想都记载下来。她教父母学电脑、用电脑,与一家人一起其乐融融的过大年,把这些贴近生活的东西用来作为电子报刊的内容,这是她的作品里的一大亮点。有了家人的支持,老师的帮助,同学们的协助,她的作品比其他同学都先完成,在完成后,还非常积极的不断修改完善,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能做到这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最后她的作品在镇的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在市的比赛中获得第二十名(注:全市获奖电子报刊只有三十名)。这些成绩的取得,促使她今后在

五、六年级参加电子报刊第二课堂方面会有更大的兴趣和更高的积极性。也促使她更加自觉、自信、自励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后,也会对她在其它科目的学习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在电子报刊制作过程中充分运用自主学习,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更大的效果。当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之后,他们会更主动的与人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在合作下更主动的学习,更乐意的学习,学习状态效果会更好,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促使他们在其它科目,其它学校活动方面更积极主动的参与。通过参与,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主动发展,以达到提高电子报刊制作的水平,为今后的电子报刊制作方面制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注①]引自《教育信息技术》2009第9期第31页 有删节 [注②]引自《教育信息技术》2009第9期第32页 有删节

参考文献:《教育信息技术》期刊

《论自主学习的内部机制、模式及其实施》 李红美

《自主学习———制造“好玩”的数学》 陈家婷

《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 郑金洲

第7篇:信息技术让体验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京口区实验小学 赵春蓉

《新课程标准》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果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数学教学的各个层面中,被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那么,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数学教学改革的突破,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体验性学习是以实践为主要途径、以直接感知为主要形式、以获得直接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方式的实施的关键在于有一个让学生能认知、能体验、能感悟的时空,即教学情境,而现代信息技术在体验性学习情境创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体验性学习的资源整合。

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将固定的、静止的教材内容活起来。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学习的机制,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引入教学过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鲜艳的色彩、动态的呈现、超文本的链接、声光电的综合运用的特性为体验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资源。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并声情并茂地说:现在是秋天,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同时,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又如一位教师执教《相遇问题》一课中,用速度和乘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于是多媒体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3分钟相

1 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3分钟就有了3段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走的路程和。

二、信息技术为体验性学习提供了工具。

各种信息化手段,如幻灯、实物展台、录音机、录像机、CD、VCD、多媒体计算机等,不仅可以增大体验情境的信息量,丰富体验的情景,还可以通过其直观的听觉、视觉的冲击力,强化体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速学生体验内化的过程。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屏幕上首先出现河、山、大桥背景的画面,然后出示一道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300米,以900米 / 分的速度通过大桥,桥长24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间?接下来有一列火车正开过来,在车头接近桥头时或车尾刚刚走过桥的另一端时,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闪烁的线段图,然后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动态地显现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接受视听信息,很快便能够理解,并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地数量关系并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力。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强化了体验性学习的反馈

在体验性学习的强化反馈阶段,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体验获得的情感、方法和知识提供大量实践、操作和检验机会,具有一定的教学效益。

2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提供有关时间的网站,让学生自由地浏览,再结合不同的年历卡自主探究年、月、日的关系。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日历中不合理 的地方我能修改吗?我想自己设计月历„„”等等,学生各取所需,自由自在地在网上畅游,满足了他们不同的需要,真正让不同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焕发出个性的色彩。

又如,在讲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统计内容时,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协作小组,共同收集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全放到学校网的服务器上,上课时在网络教室中,将资料发卷到学生机中,资料共享,各小组同学可以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也可以对别人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学生收集的内容很丰富,“视力情况调查”“选择春游地点”“动物的种类”等,然后小组共同想办法整理数据,在充分地时空里对EXCEL统计表的知识进行探索,师生共同质疑,合作解决,最后在BBS讨论区中交流整理数据的方法,提出新的问题,同时找到相关的链接,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点击哪个按钮就出现相应的图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合作研究的氛围很浓。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互动的空间,真正实现了协作体验性学习。

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存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学习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是思维的享受。 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接受先人的间接经验与进行体验性学习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 。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和体验学习结合起来,才能使人的认识升华,才能使知识和见识相互激发,产生出思想和才智的电光与石火。

第8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上一节信息技术很容易,但是上好一节信息课很不容易。首先我们要吃透教材,搞懂每一个关键知识点,涉及操作的内容,我们也要提前上机操作练习;其次,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们还要改变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新课改的教学模式,由学生的被动的学改为主动的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引领者;再次,我们还要经常关注电脑科技的一些新知识,学会简单的操作应用,来解决新时代的同学们对科技的兴趣,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为了能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措施:

1、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教学设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情灵活的调整和实施。

2、 激发学习动机,营造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氛围

学生到底愿不愿意投入课堂活动中?有没有信心和兴趣去学习?除了选好切入点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认可,体验到成功和喜悦。

3、 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对信息技术课堂而言,当老师把时间交给学生,把思维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时,课堂学习活动将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充满激情和

创造、焕发智慧和灵性的过程,动态生成的问题不仅在量上发生了变化,更带来质的变化。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应该成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4、 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所有学校和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来说,除了来自社会、家庭、文化背景、性别、学习方式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外,还有本学科特有的起点水平差异。解决这些差异不仅要在预设中给予关注,设计开放的多元化学习任务,还要在课堂组织引导中特别重视,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5、 要给学生留大量练习时间

李冬梅老师说: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动手实践时间,教师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解就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因为,老师讲得再好再经典,也不全部的学生都爱听,听了课的也有部分没有听进去,从而教师讲的东西得不到落实。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但做为指导者的我们来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大胆的尝试,来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第9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问题及解决方法”学习心得

自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以来,化学课堂教学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本人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 灵活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

在一堂课中,要灵活运用两种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对新的一节课形成有意注意。(教学的魅力在于如何将学生最初兴趣转移到课堂教学中去)。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候,教师可以有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到重点、难点时候,则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时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回归教学目标,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进行活动练习。

二、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普遍较差。

解决办法: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

其次,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容量大,任务多。要让学生在短工夫内不但学到知识,还要达到举一反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时刻留意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练习,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交流,借鉴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不断探索,自我创新的目的。

三、如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1、讲练结合,集中学生注意力

遇到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去了。

2、分析原因,寻求正确的操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和不足,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诸方面都应有的教学过程,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语言说话不当,或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知识这方面的原因。与学生以探讨的方式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四、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任务”的设计、引导,组织学生研究“任务”的解决,对操作的关键步骤进行必要的强调、小结,操作实践内容的安排,学生操作中共性问题的解决,教师以演示、讲解为主,针对个别问题,以教师个别辅导或者学习好的学生来帮助完成。

2、分层教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中特别指出,对学生要“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1、重视教学设计,处理好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效果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分析法,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协调、控制,使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个功能达到最优化。

2、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淡化操作步骤的讲解,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要求把技术分散在具体活动中,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比如设计一些问题和实验序列,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实践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完成知识的构建,也可以在每学期安排

三、四节课的时间或在学习某个模块后某个学习阶段,开展些活动课,组织学生深入活动的全过程,

上一篇:人口计生宣传标语下一篇:十佳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