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通用9篇)
基于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
本文探讨通过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习得的`研究性学习思维方法整合的手段或途径,来进行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
作 者:梁松鹤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2.0关键词: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整合 任务型教学
一、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任务型教 学法的理 论是“输 入与互动 假设” (input and interactionist hypothesis) 。Krashen区分了两个语言学习概念, 学习 (learning) 和习得 (acguistion) , 学习是指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 而习得则是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从而掌握语言。Krashen认为 , 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 (comprehensive input) 。就任务设计而言, Numan认为:任务 (task) 具有结构性, 并由教学目标 (goals) 、输入 (input) 、活动形式 (activity) , 教师与学生角色 (teacher/student role) 和环境 (setting) 组成。任务的实施分三个步骤: (1) 任务前 (pre-task) ; (2) 任务中 (while task) ; (3) 任务后 (post-task) 。
二、信息技术和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关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 (Internet) 等。所谓课程整合, 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 就英语这一学科来说, 任务型课堂教学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途径。因此要想使英语教学达到最优效果,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根据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任务以及对信息技术内涵的理解, 笔者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任务实施过程的三个步骤、尝试实现信息技术与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整合。
1.利用信息技术,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课程资源”概念。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 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因此,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地使用教科书以外, 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因特网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无限的潜力, 它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渠道, 更重要的是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资源。因此,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我们教学的优化提供了一个前提基础和可能条件。
2.利用信息技术, 使其为任务前的准备和任务设计提供更大的空间
任务前的准备包括学生接受任务前的准备和老师教学目标 (goals) 的确定。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任务前的准备。例如, 要上Go for it!八年级下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去了解一些有关国内外旅游胜地的资料, 为下周制订旅行计划做准备。这时, 学生就可以利用Internet这一知识库和资源库, 找到他们想要的资料, 完成任务前的准备。
3.运用信息技术令任务的引入方式更加生动、丰富, 具有吸引力, 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接受任务, 输入知识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角度来说, 任务型教学就是任务驱动型学习。”过去在教新单词时句型都是由教师创设情境导入, 学生去练习巩固,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反应转为主动输入。如, 在教授Go for it!八年级上What’s the matter?中的身体器官单词时, 就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人体部位, 让学生帮助老师选择人体部位构成一幅男孩的图片。下面是学生的建议:
Ss: Face, I think round face is better. Then nose, small nose. A big mouth, two big eyes, long arms and long legs. Brown hair. No long hair. That’s for girls. Short hair. 在学生的建议下教师拼出了一幅有趣的男孩的图片。其实, 学生在构建图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说出了本课的有关身体部位的生词, 碰到一些不会说的他们会去查词汇表或者问同学。这就是一个知识主动输入的过程。这与老师展示身体部位的图片引入生词然后学生跟读的过程有着质的区别, 后者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通过这么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就掌握了单词的读音和拼写。
总之, “任务和信息技术运用”贯穿于英语教学全过程中, 我们教师应根据英语教学内容有创意地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提供信息平台;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通过每次任务的完成, 使学生拥有不断的或多或少的“成就感”, 使学生持久产生对英语的兴趣, 使外语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7.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职英语 整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们生活文化水平,也让人们从新的方向对英语教学进行研究。英语教学是由学生、教师、英语三者为一体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教学目标,通过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英语进行传播。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在传播英语,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对英语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冲击。与英语同作为从国外传到中国的事物相比,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模式加深,英语学习逐渐成为了一种学习目标,而轻视了英语的传播手段,信息技术如今却正作为一种可以汇集各种信息的技术手段,人们更注重信息技术的传播性而不是学习型。如何将信息技术的传播性与英语的学习性相结合,是当下英语学习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1.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建国以来,英语作为第一批外来语,其一般性的交流方式已经为现代绝大部分人所了解。但是,在我国当今的英语教学中,即使英语教学已经较为普遍,国家教育部更把英语学习作为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主要学习科目之一,从一些英语学习相关数据来看,我国普遍英语学习的热情度并不高。特别是与普通高中的英语学习相比,我国中职学校的学生英语素质和英语学习度明显不高。从一些方面来说,我国中职学校学生英语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原因有几点,一是中职学生生源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差,我国大部分中职学习生源是在通过中考后中考成绩不合格,或者无能力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组成,这部分生源本身的英语基础薄弱,因此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认为自己在无法胜任英语学习,而这一现象不仅暗示了自己学不好英语,也对周围的同学进行了影响,导致中职学校的厌学情绪严重,以致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二是中职学校主要以职业技术学习为主,学生们普遍认为职业技术将是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生活的唯一手段,便轻视了英语学习,学期氛围更加消极。
2.英语学习模式单一。由于中职学校主要以职业技术为主,英语教学资源不完善,英语教学模式还处在以英语教师为导向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不能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无法与学生就英语学习进行有效的沟通,使中职英语教学难以进入中职教学的主流。
3.英语学习系统不完善。由于中职学校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为目标,职业技术就作为了中职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建立了一些与职业技术相关的职业技术证书考核,为中职学校学生的未来社会工作提供一个方向。因此,与职业技术相比,由英语只是一种一般性的技术,学校无法为英语提供与职业技术相同的考核体系。
4.英语学习环境较差。由于中职学校对英语教学的忽视,使中职英语的教学模式老旧、过时,没能建立规律性的英语学习,无法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与理念在中职英语学习中运用。由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的问题,即学生、教师、学习环境的问题,使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进度缓慢。
二、信息技术与中职英语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既然中职学校不以英语学习作为主流教学目标,以其他职业技术型学习课程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学主体,可以通过使中职各专业技术教学与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为中职学校其他职业技术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专业技术教学新模式感到新奇,又可以通过中职职业技术教学内容,使学生对这些职业技术相应的英文信息产生兴趣,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从多方面构建教学模式。学生是中职教学的主要因素。中职学生正处于信息技术接受能力快速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信息科技资源,如互联网、音频、视频等方式,结合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的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创造性,使中职英语课堂活跃起来,创造教师、学生都能接受的新的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
3.完善英语教学体系。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发展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体系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和启发作用。信息技术的接触平台较低,使大部分人都可以轻松的进入信息技术的范围中去,特别是处在中学年纪的学生们。近几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信息技术平台,例如微信等,一些学校通过加入微信平台,与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即使沟通,使英语教学的范围能突破课堂沟通的教学手段,更加完善中职英语教学体系。
4.改善教学环境。改善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将现代化科技手段与中职英语教学相结合,通过网络资源的先进性、权威性,整合中职英语教学。这种教学环境的改变不仅加深了教师和同学的课外沟通,还使教学更加生活化,有利于教学问题的改善。
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完成信息技术与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有效整合,对发展自主创新性中职英语发展,使学生更加喜爱英语教学,让英语学习自动权回归学生,使学生更加欣赏英语,使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与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共同进步,避免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流于形式,有利于构建新的适用于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怡然.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英语的学科整合[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1):109-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近年来,自己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英语教学过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谈谈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效益,以供同仁借鉴。
一、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等,并将这些“工具”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及其各成分经过重新构建、有机联系、互相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凝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研究如何发挥信息技术这一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又可将它视为一种“教学工具”、包括“演示工具、资源工具、交流工具、辅助工具和探究工具”等,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演示工具
“演示工具”是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和最低层次。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现成的计算机辅助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中,选择出与自己课堂相关内容,用于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讲解;也可组编成讲演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及图表、动画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展示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如在进行英语听说训练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形象地设计了一个《美丽的大草原》的课件,首先用静态设置了一个大草原的画面,将草原上的马、牛、羊、狗等各种动物制成三维动画,再模拟各种动物叫声添加上声音,以及这些动物赖以生存的草地。这样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经过简单的练习,学生一听到牛的声音,便脱口而出“cow”;听到马叫的声音便说“horse”;听到羊叫的声音便说“sheep”;听到狗叫的声音便说“dog”。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样美妙的声音,使每个学生置身于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仿要到那儿去看一看、听一听,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此时教师把握好时机,进一步问:“大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学生便顺利答出:“It has rich grass in it.It can provide food for the animals.It has beautiful scenery.We want to go there to have a look.”.这样集动、静、音、像、形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听说训练,能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用心
爱心
专心
感官,通过文字、图像、声音信号将语言与实践相互融合起来,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局限,使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资源工具
信息技术以空前的速度迅猛发展,校园网的建立,互联网的连接,为教学提供了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成文件夹,或内部网站,也可在虚拟光驱上设置各种书面及听力自测题、语音、语法、阅读文章等辅导材料,让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咨询选择有关信息。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提供一些教育网址,引导学生从网络资源库中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从信息中获取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
3、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交流工具
交流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具备互联网和局域网的环境下,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兴趣,利用BBS、聊天室等信息工具开设一些英语讨论专题,让学生在有趣的讨论中,各抒己见,明辨是非,从而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的英语国家网站,通过E-mail往来,让学生在真实交际中与英语人士进行直接交流,可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感能力和交际水平。
4、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堂整合的辅助工具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个性和智能是有一定差异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智能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一些训练、对话、游戏、测试等教学软件,引导学生进行人机互动,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解答中得到了辅导和帮助,部分学生实现了个别辅导及个别化学习的目标。这样做,克服了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学生跟着转”的弊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5、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
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英语教学中要涉及到语言的自身规律和外国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历史文化等,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可根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加工工具”将所呈现的学习内容进行收集、加工、分析、处理,整理成多媒体、超文本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便于理解记忆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交际情景的场面。在学生学习语言交际词语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交际活动的文化背景,把语言和形象联系起来,通过多种感官获取大量的信息知识等。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总结一些科学规律的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动手操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办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对教师的要求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
现代教育思想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展、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英语教师作为课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克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资源的开发,用心
爱心
专心
建设现代化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全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英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有利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课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等实践过程中提高信息素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发挥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方法和理解、处理问题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求异思维。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的象征,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去,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有力的教学手段。英语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要使自己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进行不断地学习。要求从教人员必须掌握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学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通讯网络技术、影视技术、编导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资源库中选择和进行教学设计的知识技能;强化网络意识和网络文化适应意识;应富有敏锐的职业洞察力、卓越的教学监控能力,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全方位地加强自身适应信息生存环境的能力,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主力军。
用心
爱心
发表时间:2007-1-6 0:06:29访问次数:625
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单纯事物的演示和知识呈现上,而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的优势,更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那么,您的观点呢?
李: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质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包括如下三个基本点。首先,课程学习活动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实施。即学与教的活动要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络等,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其次,课程学习内容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包括三层意思: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充分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学习、评议、分析和讨论。第三,课程学习知识是经过学习者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和创造。利用诸如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工具,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课程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③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的;⑤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的。
记:那么,请您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是数字化学习方式?
李: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也就是ET-CEO论坛,在2000年6月召开的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为主题的第3次年会中,将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的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观念。数字化学习具有三个要素。一是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也就是所谓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以及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以及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
有创造性等特点。三是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具有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几种途径。
因此,我们看出数字化学习的特点: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多层次性、可操纵性和可再生性。
记:数字化学习对于学习者提出什么新的要求?
李:数字化学习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学习不局限在学校、家庭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从时间上说,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不能获得够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所以,数字化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信息时代,个体的学习将是终身的,个体的终身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当然,这要求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即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培养目标、内容和途径要转向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条件。
同时,数字化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信息素养也是终身学习者具有的主要特征。我认为,信息素养包含着三个基本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以及呈现交流的技能;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批判与理解能力,即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要利用的信息源、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都能进行逐一的评估,在接受信息之前,会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确定论点的充分性;能根据社会需求,整合信息、创造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融入到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指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有与他人良好合作共事精神,把信息的整合和创造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记: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应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那么,在数字化学习中,怎样做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呢?
李:下面介绍几种做法:
1.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
信息化社会中,学习者能否占有信息、如何占有信息以及占有信息的及时程度,是学习者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般有三种途径:利用搜索引擎;利用各类教育网站;利用地区或学校教育资源库。
2.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学生通过对数字化资源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的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数字化资源所设置的问题情境的思考、探索,利用数字化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和友好交互界面的特点,学会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利用节点之间所具有的语义关系,培养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能力;通过数字化资源所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培养科学研究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
3.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
学生可以借助NetMeeting、Internet Phone、ICQ、Email、Chat Room、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培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有助于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工具平台非常多,如可以利用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意义建构能力。
5.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
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各种类型的试题库,学习者通过使用一些随机出现的,不同等级的测试题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借助统计图表或S-P表进行学习水平的自我评价。
记:您一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不遗余力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试验的经验,能不能介绍几种数字化学习的模式? 李:好的,下面简单介绍四种模式:
1.“情境──探究”模式。
主要适用于课堂讲授型教学中,分为如下步骤:(1)利用数字化的共享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2)指导初步观察情境,提出思考问题,借助信息表达工具,如Word、BBS等,形成意见并发表;(3)对数字化资源所展示 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进行探索性的操作实践,从中发现事物的特征、关系和规律;(4)借助信息加工工具,如PowerPoint,FrontPage等进行意义建构;(5)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
2.“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
主要适用于校园网络环境,分为如下步骤:(1)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2)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择并确定学习主题,并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3)组织合作学习小组;(4)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的收集;(5)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和资源,并对所得信息进行去伪存真、选优去劣的分析;(6)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7)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形式可以是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8)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3.“校际合作──远程协商”模式。
主要适用于因特网环境,分为如下步骤:(1)在不同国度、地区或城市,各自选择几所学校作为地区成员实验学校;(2)在各地区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3)各合作学习小组同学内部分工,分别进行问题探索;(4)围绕同一主题,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通过上网,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网页并通过下载,获取相关信息;(5)利用所得资料,进行素材加工,同学分工合作,建立小组网页;(6)各合作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进行讨论;(7)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对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发表意见,互相交流;(8)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对综合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9)组织各地区教育工作者、学生对各地区实验学校的网页进行评比,鼓励先进。
4.“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主要适用于在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借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类学习模式要求学生构建的“专题学习网站”必须包含如下基本内容:(1)展示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的知识,把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2)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包括学习工具(字典、辞典、读音和仿真实验)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3)根据学习专题,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4)收集与专学习专题相关的思
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记:请您举例介绍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
李:下面我介绍一个广州市芦荻西小学语文作文课的案例。作文题为《未来产品广告设计》。
《未来产品广告设计》是一节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和广告创作的一种信息技术与作文课教学整合的典型案例,其教学过程包括如下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诱发创新动机。
通过学生观看网上视频图像,广告精品及教师的诱导,激发学生喜欢广告,诱发学生乐意展开理想的翅膀,“发明”未来广告的动机。
2.网上学习,协作探究,启迪发明创意。
通过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未来科技信息,启迪新思维,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结合实际,协作探究出拟“发明”的未来产品的创意。
3.网上再学,群组交流,获取广告信息。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网上“广告资料库”内容的基础上,群组交流,互相帮助,从而意义建构,获取知识。
4.继续上网,参考信息,口头表述广告设计的构思。
让学生参考网上“广告精品库”提供的现实,未来产品广告范例,重温广告的有关知识,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口头表述,拟设计未来产品的广告词,再进行集体的交流评议,为下一步的书面创作打下基础。
5.网上协作,分工合作,进行广告综合设计。
让学生在网上发挥创新精神,求异思维,运用信息工具,动手综合设计创作未来产品的广告。包括进行版面的美术设计与加工,并输入广告词。
6.推荐产品,集体评议,反馈修改。
石花镇第二中学
张开娥
摘要: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内涵是教师在先进教育思想、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计算机及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英语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优化组合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及教学环节,从而推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课程 整合
整合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课程教育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内涵是教师在先进教育思想、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计算机及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英语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优化组合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及教学环节,从而推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模式,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任重道远。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课程整合是一种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它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主张。
在外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学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听力教学,主要是靠录音机和教师本身来完成的。这种方式虽然起了重大作用,但仍有一些缺点:如方法单一,控制不便等。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而且,在播放中,所播放内容可以任意前进、后退、反复。学生如果某一句或某一段听不懂,可以迅速而准确找到而重复听。这一点是录音机所无法比拟的。此外还可以选择地道的英语听力软件。传统的听力教学,尤其是教师本身的英语授课是因人而异的。有些教师语音、语调不准确、规范,势必会给学生的听力提高造成障碍。而好的听力软件,所播放语音纯正、地道,学生听来则是一种享受,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的不足。目前市面上较好的英语听力学习软件有《轻轻松松背单词II》、易达英语听力通 V2.0、听力超人 V7.01、傲文英语听力考级通 V2.01等。
2.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整合
计算机和网络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而真实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和外国人交谈网上交谈。现在,中学聘请外籍教师的寥寥无几。初中生很少有机会与外国人直接沟通。而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和国外说英语人士直接交谈。二是通过国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国内说英语人士交流。国内网民人数与日俱增,中间不乏精通英语人士。因而学生和他们交流就更容易,交谈话题更多。三是通过校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教师、同学自由对话。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各自的语言水平和爱好,选择不同的交谈内容和交谈对象。网上聊天可以选用的工具很多,常用的有QQ、ICQ、MSN等,此外,网上也有一些不错的英语聊天室,包括一些语音聊天室如碧海银沙英语聊天室: http://english.bliao.com/ ;英语中国网英语聊天室:http:///),21st Century School Edition(http:///),Beijing Review, Shanghai Star, 以及China Daily 等报纸。可用的栏目主要有三类:
一、写人叙事栏目:如People, Lifestyle, Letters from readers, World, Culture, Campus trends, City 等。这些栏目里的文章故事性强,语言也较简单,学生一般都能看懂。
二、新闻栏目:如Home news, International news, Top news等。主要阅读那些刚刚发生过的国内外大事。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广播,电视或中文报纸对这些大事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再借助一些在线翻译软件,读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三、娱乐栏目,如Fun time, Entertainment, Music, What’s on等。通过读报,学生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新闻,西方风土人情、文化风俗,使英语学习不再是仅仅围绕教科书死记硬背,它象流动的水,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成了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语言知识的窗口,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另外,英语国家的原版报纸,如USA Today(http:///), The Reuters(http:///)等,也可以涉猎,让学生品尝(have a little taste)一下原汁原味的英语。
4.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英语写作训练方法比较单调乏味。而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则可使高中英语写作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利多媒体课件,激活写作背景。教师可在屏幕上显示一些迷人的画面、关键词语,或者播放一段故事,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然后有所感而写。并且,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用法和句型及语法项目后,逐步地进行写作训练。例如,写My Hometown(《我的家乡》)一文,教师可以把关于本城市或乡村的一些图片播放,并对可能用到的词汇和语法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去写。另外电子邮件的出现,缩短了交流的时间和距离。教师可指导学生结交国际笔友,发送电子邮件,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
李烁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章剑卫 姚灶华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教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教育,英语教学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英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英语和汉语都具有传递信息的重要功能,在世界范围内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初中就不重视英语学习,基础较差。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由于成绩不好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教师对于他们的学习就不重视,学习英语存在困难造成他们对英语失去了信心。中职院校是培养能够为社会奉献力量的实用性人才,因此英语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将任务型教学这种优秀的教学方式和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改善目前中职英语教学现状是非常必要的。
1.信息技术在中职英语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教育,传统的以传输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虽然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能够获得理论知识,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基本没有锻炼使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够重视,基本不考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会刻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实际上传统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我国在信息技术和中职英语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1)教师对信息技术和中职英语教学的整合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教师不知道两者整合的真正目的,认为采用信息技术开展英语教学只是一种流行趋势,还有一些教师认为两者的整合就是英语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两门科目的结合,对两者整合的内涵和实质不甚了解,还有一些教师甚至认为两者的整合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了计算机开展教学就是进行了整合,这些都是教师对两者整合的实质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道如何达到两者整合的目标,也不了解进行整合的具体方法和途径;(2)缺乏教育信息资源,缺乏持续性的信息教学很难发挥作用,一两次的信息化教学并不会对英语教学的本质产生影响。要实现持续的信息化教学,还需要教材内容支撑,教师可以在工作过程中积极发掘优质的信息教学材料。虽然现在教学资源越来越多,但是很多软件和课件并不适用于现在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实际上并没有达到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整合的目标,对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一些教师为了体现两者的结合,将信息技术硬性的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忽视了实际的教学需求和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和中职英语教学的整合过于形式化;(3)英语教学软件质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存在内容不清晰、留白内容不足或者信息超量等问题,学生跟随课件或者软件进入到英语学习中,没有时间自主思考和探索,只能跟随教师的操作或者软件引导思考,对一些简单的问题作出回答,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教学观念。现在的教学软件越来越多,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很多软件用户界面不友好,使用大量的音乐和动画,存在喧宾夺主的问题,学生在使用时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操作软件上,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影响了正常教学;(4)应用对媒体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师太过重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和指导不足,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自控力和自觉性较低,因此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还有一些教师仅仅是使用电脑屏幕作为黑板,仍然采用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不顾学生的学习需求,盲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实际上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对于目前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应该着重于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革新教学观念,应该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观念贯彻于英语教学中,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科教学目标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还应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掌握必需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但也要遵守信息道德,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获取、传播和使用信息,积极向学生传播健康、具有正能量的信息;(3)重视转变教学模式,将信息化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资源等因素进行重组和优化,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2.信息技术与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1)信息和多媒体技术为任务型教学提供了条件
中职学生正处于个性化成长的阶段,对于英语学习,他们也希望能够以自己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学习目标为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方法技能满足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具体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制定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能够满足任务型教学的需求
任务型教学重点在于创建教学情境,而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培养学生的语言信息的综合反应能力,通过人机交互为学生创建多种多样的语言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英语对话,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将英语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对英语的厌烦和恐惧感大大减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任务型教学提倡采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如合作交流、共同参与等,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体,也是知识网络的主要构建者,学生必须获取语言材料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3.信息技术和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结合方式
(1)利用PPT开展任务型教学
利用PPT开展任务型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出英语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理念,在教学开始前,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并在网络上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际上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课前导入中,可以用图片、视频等素材进行导入,为学生创建具体的语言环境。
(2)利用网络课件开展教学
利用网络课件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将这些资源作为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学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和合作能够验证他们发现的各种结论;网络还为学生提供了高交互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3)信息技术和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整合的阶段
(1)前任务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该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图像、文字和动画等资源,使用电脑、音响等工具为学生创建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快速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也能够尽快解决教学重点;(2)在任务阶段,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工具,不断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让小组组长汇报任务成果,教师进行评价,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理清各种概念;(3)在后任务阶段,应该对这节课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并上网搜集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结束语
综上,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和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帮助教师更快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楠.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英语教与学[J].赤子,2015,(04):25.
[2]李梅香.刍议信息技术结合下的中职英语教学[J].校园英语,2015,(07):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黄潭中学
余
杰
[摘要]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来阐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等问题,[关键词]教育课程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的课题,第一层面的第一类课题是,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其实质就是课程信息化,它的教育技术专家们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立场上所特别关注的问题,追求的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单向整合,第一层面的第二类课题是,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其实质是信息技术课程化,它是课程专家们站在课程变迁创新立场上所格外重视的问题,追求的是“课题一信息技术”的单向整合,第二层面的课题则是,怎样在信息技术与言归于好程互动在双向整合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实质是建构信息文化背景里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它是人们立足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同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上所深入探究的问题,追求的是以教育情境中人的学习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
实际上和实质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既包涵了“信息技术——“课程”和“课程”——“信息技术”的两种单向整合,双追求一种深化和提高,教育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已经分别就“信息文化——课程”的整合和“课程——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探讨,分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为人们深入挖掘,探讨和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课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面对这一课题,人们需要首先在更深的层次上探明两个基本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有哪些基本原理?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不仅关涉课程结构与课程过程的平衡和统一.而且是当代课程本质的实现形式之一,在文化哲学视野里,课程作为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实质就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在课程结构与过程的统一的意义上,课程就是人的学习过程。人的学习总是具体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文化价值学习以及学习的实现,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需要分别处理知识之间的关系、经验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信息化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有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价值的整合.以及课程研制的整合等四条基本原理.
(一)知识的整合 A07 在分科课程的历史传统里.对人的学习而言.知识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知识的“外在”与“内化”的关系、不同知识系列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准备”与“获取”的关系.所以知识的学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科知识的学习,二是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学习.学习实质上是行为的持续而较为稳定的变化,行为变化只有在实际生活情境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很少是仅仅应用某一学科的知识的;而更多的是超越学科界限.综合应用适合的或有关的知识,这就需要把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如果问题或情境超越了人们已经具有的知识并且十分重要.人们就会尝试着去寻找和掌握未具有的必要知识,这就需要具有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在信息文化背景里,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的整合原理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指作为课程的信息技术自身的知识整合,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他课程所含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和呈现。二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各种课程领域之中淡化科目界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知识置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将不同科目不同系列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和呈现出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指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信息比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信息化社会之中,深切感受应用信息技术寻找或创新以及应用必要的新知识的信息文化生活.激发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内在动机和需要.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经验的整合 这里所谓的经验,不是感性意义上的而是哲学一元论意义上的经验,学习经验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学习者在经验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强调活动中学习心理与经验世界的双向互动。人关于自己和世界的观念来自经验的建构,所以对于学习者学习的真正实现来说,课程就必须经验化,但是当前我国课程只停留在作为内容的外在知识层面而忽视了经验的内化,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等待着接受外在的知识而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冲主动的过程,就需要使课程成为学生亲身经历的经验.使学生学习生涯成为一种.永远无法忘怀的经验。
经验学习的机制主要有转化、同化和顺应三方面.转化就是通过知识内容与环境的融合,将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条件”,创造出作为经验世界的新型环境,同比,就是内在的“心理经验图式”将学习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主动反应形成的各经验散片“吸收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顺应,就是能动地把已有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心理经验图式“,以应对经验世界变化着的情境和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经验的整合原理.包括空间的、时间的和时空统一的整合.一是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和创新学习环境.通过精选有时代价值的教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经验世界,创设出具有信息文化的典型性和全息性的学习环境,使之具备学生学习反应的敏感性.这是对不同空间里的学习资源的整合。二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使内化的新经验以多媒体为载体,成为融合了知情意的活经验.颗畅地融会到已有经验的意义系统之中.这是学习中已有经验与现在经验,在时间进程上的整合,三是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已有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时间整合基础上,开辟未来的时间向度.促使内在经验的再组织;去主动寻找和应对外在的新问题情境.将源于外部空间的新经验整合到内在的经验系统之中,这就是时空统一的整合.显然,这实际上就是师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民主教学和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实现学习经验的建构.这样,学习就成为一个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过程,课程就成为学习者主动经验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三)价值的整合
学习作为学习者”融入“现实生活世界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包含着在知识和经验学习基础上的价值学习.价值学习遵循价值认识规律,”价值认识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大致表现为价A07 值感知、价值理解和价值体验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⑦正是通过价值认识过程,个人的价值观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价值观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发展社、社会历史性、导向性和系统性,它实质上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按其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价值现是经过选择获得的.这种选择必须是自由的而不是被迫的;是从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的,选择时必须同时具备其他可选择的内容;是经慎重考虑后的选择⑧因此,从根本上说,价值的整合就是建构价值学习的自由选择机制,这种选择机制必须贯通学习者的价值认识、价值理解和价值体验的全过程.在教育和课程领域.价值的整合涵括了在民主化背景中“多元价值”的认同,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个人自身关系中的“体知情意”价值的整合。这关涉个人的生理与心理价值的关系.生理的各个方面的关系和心理的“知情意”之间的关系,理想的目标是个人的身心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和谐而自由的发展.理想的模式是“全人教育”。二是在社会的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中“多元文化”价值的整合.这关涉全球文化与民族文比、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一般文化与亚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等等之间的关系,理想的目标是“多元共存”,理想的模式是“通识教育”。所以在民主化社会.教育和课程的独特职能就是为来自不同背景的学习者提供共同的经验。
这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价值的整合原理,就是遵循价值以发展的选择性和过程性来充分开发和超越信息技术课程化的“虚拟”价值,其具体含义为: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全方位地研制多媒体课程和网络课程,使关涉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的所有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出一个异彩纷呈的学习生活世界,它是虚拟的生活世界,从而使学习者在虚拟的生活世界里通过充分自由的选择,简捷而高效地实现价值感知和价值理解.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又超越信息技术的虚拟限定,开发信息化的社会性议题和实践活动形式,使学习者在可选择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自尝试社会问题的解决,真.正地实现价值体验。
价值的整合需要认识和解决虚拟的学习生活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的连续性问题。在价值的整合过程中存在一个现实的危险或陷阱,这就是多媒体网络课程可能引发学习者满足于虚拟生活世界,对投入到社会性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价值感知和理解与价值体验的断裂,不过,这一威胁虽然存在但不是主流,主流是虚拟学习对真实实践活动学习的促进.所以,一方面,我们在研制多媒体网络课程中,必须认识并强化虚拟的正面影响.与流行的臆测相反,课程体系里虚拟的生活世界,更能培养学习者参与实践活动的强烈意向,更能激发学习者走出虚拟世界进入真实生活加以亲身体验的兴趣。这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探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规律,并定向于学习者投入社会真实生活的意向和兴趣.发现、探究和解决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内容、形式、结构.以及它们与学习者的适动性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在研制社会问题中心学习议题和实践活动形式中,需要实现信息化。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选择的议题或活动内容应该主要是信息文化的内容.或至少是与信息文比有关的内容,这样就既与多媒体网络课程相关联.又与信息时代的现实生活相关联;二是在组织学习者开展社会问题中心的活动学习中.既贯穿信息化思想又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使学习者在价值感知与理解向价直体验的进展中获得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保障
(四)课程研制的整合
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信息文化必然催生与之相适切的新课题文化。前述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以及价值的整合.实际上是在酝酿着信息课程文化的创生,而这一创生只有在自觉的课程研制过程中通过规划或设计,实施和评价才能确立和实现.因此,所谓课程研制的整合原理,指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生出信息比课程文化.课程研制是进行课程规划,并把课程设计投入教育活动中实施并进行评估,反A07 馈和修改完善的过程.包括课程规划或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三个基本阶段.在课程规划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确定信息化的理论取向、目标取向,内容选择和组织形式、经验的选择和组织方式等,设计出信息化的新课程方案;在课程实施阶段,采取适宜的多种教育活动样式,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以信息化新课程方案为根据.开展信息化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学习,让一定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内化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成果;在课程评价阶段,建构起信息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研制过程的状态,待别是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估,以确认和推进信息化课程文比。信息化课程文化,是以学生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文化.所以需要在此着重提出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强凋学习者参与课程研制.在已有课程研制的理论和实践中,学习者仅仪被动地参与了课程实施,甚至仅仅被动地参与下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活动”,很少参与课程评价.并几乎被排斥在课程规划或设计之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所谓学习者参与课程研制,就是学习者要全程参与规划,实施和评价等课程研制全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课程规划者、课程实施者和课程评价者,从过去被动的课程内容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课程研制者。这样,教师与学生同时成为课程研制的主体,就可以尝试解决当前我国课程研制中教育技术专家、教育理论专家学科专家与教师、学生分离甚至对立的问题,让技术专家、理论专家,学科专家.教师和学生一起研制课程、在全国性和地区性层面的课程研制中,以技术专家、理论专家和学科专家为主,教师和学生为辅;而在学校层面的课程研制中,则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各类专家是指导者、帮助者和咨询者。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基本原理,紧接而来的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而撩人心弦的基本策略问题,它召唤人们挥洒才情去梳理和建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行动的完满思路和可行途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
当前课程整合的主题主要有下面四个:
1、构建新的能走向未来的课程价值观念。课程价值观念,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只有确立了课程价值观念,课程整合才会成为实质性的而非形式的;
2、重选内容。重选内容的实质是重构课程的开放性;
3、重构模式。重构模式并不是一件难事和并不需要多长时间的话,那么要使它代替已有的课程模式则是相当大的难题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4、培养能够操作新课程模式的教师。任何课程,一旦投入实施,就必然由教师来操作。新的整合课程的实施成功与否,决定性的环节是它与教师之间是否互相恰切。要使他们与新的整合课程相恰切,就必须对已有教师进行及时培训和改革师范教育的模式。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A07 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
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联系电话 *** 黄潭中学 余
教育信息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的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我们不仅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而教,而且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教,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教,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迫切的任务。21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进,人们对数学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只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改革,以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
本文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途径作相关探讨: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认识误区
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尽管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仍对“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例如:有少数教师至今还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不清楚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是为了什么目的,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或者是上级号召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不得不应用;还有不少的教师只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仅仅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更多的教师则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凡此种种,都是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错误或是片面的认识。(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量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不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有效整合的步骤方法如下:
步骤 1:确定教育目标,并将数字化内容与该目标联系起来; 步骤 2:确定课程整合应当达到的、可以被测量与评价的结果和标准; 步骤 3:依据步骤 2 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测量与评价,然后按评价结果对整合的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有效地达到目标。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几种教学模式
1.探究性模式
对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可以采取“探究性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一个直观的实际的学习情景,由学生自己探究概念的性质特点。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可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让学生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他们的和,然后让学生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ABC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学生发现每一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和还是180°,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最后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同样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其中两个内角通过割补与另一个角构成一个平角,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方式从“讲授式”转变为“引导式”、“启发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则从“听讲式”、“接受式”转变成了“探索式”、“研究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可以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的重新组织上,让学生从测量角度入手,突破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而带来的思维困难,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环境,图像的直观可以引导学生把思考重点集中在内角和是一个定值,从而顺利概括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一个使学生体验“数学研究”真谛的过程。
2.专题研究性模式
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专题研究性模式”。
例如:新教材中的课题学习,我们可以借鉴WebQuest的模式,让学生对web页给出的、切合自己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与大量网络信息进行观察、思考与比较等探索性的活动,由学生通过小组的探索性的活动,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形成有一定目标的学习任务。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涉及这个数学问题的背景知识,组织他们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对提出的数学问题先拟定一个初步的探究方案并做出某些假设,然后依据这个方案和假设收集资料、实施验证来研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做某些记录,里面包括他们的猜测、希望进行的活动、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与结论等。当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认识后,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统计处理,模型绘制,并交互性的表达与交流共享活动,将解决的成果进行交流,并且进一步设想这个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范围。3.创新思维模式 “创新思维模式”则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在解决数学的应用题和开放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实践,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能够围成什么样的四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使四边形的形状可以任意改变,从而中点围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并引导学生探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由原来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决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具体整合方式 1.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
现实的生活材料和事例应该是学习数学的载体,学习材料的选择应该是生活化、前沿化的。通过internet,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当然,由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差。基于此,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
例如:在四年级学习《简单的统计》时,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学校局域网查看三年级期末考试成绩统计总表和条形统计图,上课时小组讨论后请一名同学发言:通过网上查询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而到六年级学习《数理统计》时,利用Excel自己制作学期末本年级各班的成绩统计表,并利用绘图工具自己制作出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2.信息技术与教学形式的整合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由于受教学时间统一的限制,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于发挥,因材施教难于落实,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教师可利用现成的教学软件用于自己的讲解,也可用powerpoint或其它制作工具充分利用各种素材编制适合自己教学的演示文稿和教学课体,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如在教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中有这样一个情境:小红得了3张奖状,请你帮他贴一贴,你有几种贴法?如果老师在讲解演示时采用奖状实物将几种贴法同时展示出来,最少要18张奖状,而采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则可简化程序,省时高效,达到了传统形式达不到的效果。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方法的整合
计算机网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它大大扩大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基于 internet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竞争、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
如在学习九义教材第八册《三角形的特征及分类》这一内容时,可以制作课体,让学生打开系统后会自动提出学习目标,并为学生提供相对剩余的学习资源及其配套练习。学生独立自主,尝试性的进行探索解决学习问题。又如第八册《单位换算的整理与复习》时,利用学校的局域网,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整理常用的单位有哪几类?各类单位中相邻单位的进率又是多少?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又对又快又有特色。这样改变了学生在练习本上整理的传统方法中,教师难于了解学生的整理过程和效果。而网络的主动大量的信息传载功能便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师及时掌握各个小组的整理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推荐阅读:
基于任务型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课堂设计11-25
信息技术与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06-23
基于GIS组件技术的江西水系信息查询系统的研究与开发10-25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06-12
《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课题研究报告11-07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教学设计01-1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11-22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