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师学习体会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教师学习体会(精选8篇)

信息技术教师学习体会 篇1

●顾玮薇(南京四中)在2008年8月21日--22日,市里组织整个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培训,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使我对信息技术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体验到了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朝这一方向努力。在新课程培训中,几位教师对新课程的情况作了大致的介绍,并对新课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还有各大组也进行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我听后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感想。

在这次新课程培训中,让我了解了初中《信息技术》上册和下册这两本书的上课的进度,在培训的过程中,我对谢伟老师的如何写教学设计这个环节有着非常深的印象。在谢伟老师的详细的讲解中,我了解了如何去分析教材,在分析教材的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以前写到教学设计总是无从下手,但是在听了谢伟老师的分析后,我了解了如何去看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总是笼统的概括教学目标,而是应该仔细的分析并细化教学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再来研究怎样去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明确自己上课的重点和难点。注重上课的环节。

新课程倡导的是以兴趣为导向,用新课程的理念来主导学生主动学习,尽最大能力的发挥其主体性,以达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我想,新课程的理念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这样的课程需要我们花更多精力去研究。但我想重要的一点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迁移到如何学好课本的知识点上,这样我想课堂效果会更好一些。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对课程充满着期待感。新课程带来了新颖的教材,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理念。每堂课都有固定的几项任务,如何让这几项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圆满完成,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40分钟,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想办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主题活动法等等,这些方法的确让我们受益匪浅。然而,在新课程带来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体现出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让学生最终能在自己的操作下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关注每一

第1页(共28页)位学生,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

新课程的到来给我们提出了难题。不过我想,只要我们能认真对待它,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认真总结,认真反思,让自己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邓媛媛(南京四中分校)

暑假期间,我参加了南京市教研室组织的初中(苏教版)信息技术培训,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在教学中,注意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次的新教材是在《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指导纲要》的基础上编写的,也更加贴切目前学生的普遍学情和实际应用需要。例如:新教材增添了“管理好我的计算机”这一单元,不再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下五大硬件,而是让学生的学习任务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学习基本的管理维护计算机的技能。与此相对应的,对于与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大的内容,则相对弱化,例如:进制之间的换算问题。

二、教学上注意与小学、高中的衔接。

新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增强了与小学和高中的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在小学中已经学过的内容,例如:“画图”、“word”、“PPT”等内容,在教学方面,基本操作训练较少,设计制作的内容比较突出,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递进的梯度。

2、在与高中内容衔接方面,主要体现在初

一、初二阶段增加了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内容(例如:对音视频的处理),以及初三选修的程序设计与机器人技术。因此在这一部分教学时,要做好兴趣激发的入门教育。

如今教育已逐步趋于现代化,教育的领空要求教师全面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与科技文化知识。我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钻研课本教学,还要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姚俊(南京工大附中八中校区)

8月21日-22日在宁海中学分校参加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苏科

第2页(共28页)版)培训活动,感觉收获颇多。

从教研室领导的动员中,领会了“寸土不让”的精神,增强了对学科发展,个人发展的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积极的思考、实践。

在李生元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教材产生的背景,教材建设、呈现方式的定位、教材使用与处理等都有所了解。

高建君老师对新纲要的解读,提出学生“才能—效能—使能—智能”发展的观念,加深了我对纲要的理解,感受到纲要对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将认真研读纲要,以纲要的精神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吴再陵教师的教材解读,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材使用上,给出了一些范例和建议,扩大了我的教学思路,体验到了一些优秀教师好的教学经验。

曹书成老师关于教学技术的讲座,让我感受到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对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用好技术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所启发。

在后续的教材分析和案例讲解中,几位教师提供了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分享了一些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我的教学工作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在分组讨论中听了许多教师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并由蔡晓红老师进行了总结,在以后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可供参考。

这次活动是高质量、有效果的。其中对本学期教学最实用的内容是教材分析和案例讲解。我本学期教初二年级,发现教学内容补充了许多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课时显得比较紧张,对于一些生源较弱的学校完成进度有些困难。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多少,并不是教得多学生会的就多,市中心组是不是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校提出分层的要求。此外有的章节安排课时为1.5节,这个0.5节感觉不太好处理,前后2个0.5节的融合总觉得有些不太连贯,也希望能有一些更具体的指导。一学期也就15个教案,如果中心组能集体备课,组织一些优秀教案供全市教师参考,可能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会更有帮助。

●崔婷(南京工大附中八中校区)

我在暑期积极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培训。通过培训让我进一步领会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经过吴再陵老师对新教材的解读,让我明白了教材的编写思路,熟悉了新教材的第3页(共28页)内容和要求;曹书成老师关于信息技术课堂技术的专题讲座,讲得非常透彻,让我受益匪浅;蔡晓红老师的Photoshop教学建议,简洁实用,可操作性很强;6位老师对新教材的分析十分到位,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的指路明灯;4位老师教学案例的精彩讲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培训第二天上午讨论的4个问题,正好也是我平时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有效性问题。现在的课堂,老师经常会提供机会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但真正在交流的学生有多少?他们是不是真的在交流老师给出的问题?我一直很困惑,不知道这样的交流有什么意义?是不是有效?我们教师要怎样提高小组交流的有效性?通过各校老师在一起的交流,大家集思广益,让我豁然开朗了许多。下午蔡晓红老师汇总解答了讨论的4个问题,基本上解开了我所有的困惑。

我们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的更新日新月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也在不断的变换当中。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要跟上新教材的步伐,吃透教材、用好教材,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期2天的培训虽然过去了,但参加这次培训得到的收获一定会渗透到我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为我喜爱的教书育人工作提供充足的养分。期待更多这样的培训!

●祝新霞(南京工大附中八中校区)

南京市教研室于2008年08月21日—22日在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开展了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的培训活动,南京市的所有中学信息教师都参加了这次培训活动。活动主要就苏科版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各个年级和各个学期的教学进度和教材教法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参加培训活动的主讲教师都认真地准备了讲稿和相关的资源,我觉得经过为期两天的培训,受益匪浅,懂得了面对新教材,不应该手足无措,而应该先认真的分析教材,然后通过自己的潜心研究和虚心的借鉴别人的经验,肯定能把新教材上的知识点很清晰易懂的教给学生。

这次的培训我觉得有很多地方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值得自己学习,尤其是南京市第九中学的彭昊老师所讲解的初一年级第一学期信息技术教学建议,我觉

第4页(共28页)得给我本学期的初一新教材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首先课时的分配很合理,每课时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建议很详尽,给我们这些初次上新教材的老师指引了方向。另外这学期开始,我们学科还有了教师教学用书,感觉心里有底了,有教学参考依据了。教师用书上还有很多的经典教案可以参考和借鉴。在培训活动的分组讨论环节中,我校的几位老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这一问题,讨论的很激烈,因为根据我校的小班化特点,教学中的分组合作尤其重要。就这个问题我觉得,首要的是认真考虑分组的问题,就不同的教学要求分组时考虑的因素和条件要有所不同,而且小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调换,分组时不光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等第的不同,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相处能力和性格搭配,只有这些方面都考虑到了,才能更好的体现小组合作精神,也只有科学的分组,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更好的体现小班化教学的特色和效果。在分组合作的教学中,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的设计中要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性格成长需求,这是要教师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思考的。分组合作的培养和好习惯的形成是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在以后的小班化教学中,我一定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以求更好的搞好我们的信息教学,让每个学生喜欢这门课,学好这门课。

●范晶(南京工大附中八中校区)

上学期更换苏科版的新教材后,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新教材的使用以及新教学内容的教授上有了一些困惑和问题。

教研室在8月21~22日举办了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的培训活动,我听取了市中心组3位教师对信息技术下册的教材分析,还听取了2位教师的案例讲解,其间还参与小组讨论,就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参与讨论;最后听取2位教师针对选修模块中的VB以及机器人教学的详细备课。

通过教材培训,我理解了新教材设置的变化,从而能更加准确的把握住教材的目标以及重难点,并对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了一些思想准备,对于一些重难点的突破有了一定的可以借鉴的方法,而通过其他教师的案例分析,我在领会他人的教学设计思想的同时,也从他人身上也学习到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教学技巧,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活动尤其有帮助。

第5页(共28页)尤其是选修部分VB的教学介绍,南师大附属中学的王静老师讲解的非常具体和详细,用许多很简单但很有趣的例子,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授了一定的VB知识,知识很浅显易懂,但同时为下一步的教学以及学生自己的提高学习留下了发挥的余地。她的讲解让我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知识是一样的,但是教法不同,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这句活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在充分研究教材,将知识与技能相联系的基础上,如何找到新课的切入点,如何找到简单、有吸引力、有扩展的例子,如何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要在课前、课后需要花时间花精力的,多参加这种培训,能让我多集思广益,在教学上提高备课的效率。

●栾富海(南京二十九中玉泉路校区)

短短两天的培训很快结束了,作为活动的参与组织者,在这里我不再赘述活动所带给我的那些收获,我只想谈谈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自己所想到的一些解决方案。

一、网络直播中声音故障

虽然提前做了两次测试,但直播当天依然还是出了点意外——声音嘈杂(电流声过大),最终导致其中一个讲座无法收听。究其原因主要是音频采集的时候连接线使用了一个转接头。日后在组织类似的活动时若是由于我个人原因不能亲自到现场参与测试的,一定要安排中心组的其他同志亲临现场(把关);此外,设备连接方面尽可能“一线到底”,不“串联”,以减少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二、相关部分内容材料的审核把关

此次活动中部分教师反应有的讲座人讲解“偏题”太多,这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是:中心组把关不到位。我把任务简单分解——各自分头负责,最终没能从内容上整体再审核一遍。此外,作为中心组成员,大家尚需提高自己的认识:每位中心组老师都要树立服务教师群体的意识,要带动大家一起进步,要站在一定高度、真心实意地去帮助他人。(当然,过程中需注意自己的言辞表达,让人感觉是“温暖”的帮助,而非“冰冷”的命令)

三、市区教师出席人数问题

不可否认,培训安排在暑假期间,而且是在全国人民关注的奥运会召开期间,第6页(共28页)所以参加人数的确少了点。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有一点:暑假期间去关注网上通知的不多,也许部分教师尚不知道或者已经忘记了此次培训的时间。每次陈老师给我发邮件,一日之内不回复,第二日短信就来了。试想:我们是否也可采取这样的提醒方式呢?各个学校都在使用一线通发布、传递信息,作为信息教师,我们有着更多、更大的优势。市区教研员都比较繁忙,作为市区两级中心组,是否可以协助完成这样一件工作——组建区级一线通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群,市区教研通知上网后,由中心组教师群发短信做友情提醒,从而让更多的老师能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以上三点是我的简单思考,不当或者谬误的地方还望颜老师给我指出,谢谢。

●吴倩(南京二十九中玉泉路校区)

刚刚结束了为期两天的新教材培训,在两天的培训中,我感到收获颇大。在培训的第一天上午,吴再陵老师的发言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吴老师作为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权威级人物,让我深刻感受到一位兢兢业业的老教师的人格魅力。吴老师对于省编教材的解读,让我感到,我们要对以前的教学工作进行重新的洗礼,因为教学的理念、课程的性质在不断变化,如果按照以前的思路和模式进行教学,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意味着你所站的讲台位置名不副实。我们在教授省编教材时,我认为应注重的不是教材本身,而是教材所提供给我们的关于学习理念、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再局限于教学生某个软件,会做一个作品就行了,而是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做好衔接、奠定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运用,不要强求教会他什么,要让每个学生都学到什么。吴老师还就她上课的教学实例向我们做了讲解,作为一名老教师,有很多新的软件,也都是她新接触的,可是可以看到吴老师的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对于这些新软件的使用,甚至可以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到汗颜,我也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有这种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必须有与时俱进的观念,才能与学生共进步。

●何丽娜(南京二十九中玉泉路校区)

第7页(共28页)8月21日、22日我参加了在宁海学校分校组织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的培训,受益非浅。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参加此次活动的心得:

本次培训活动的形式多样,层次分明。有站在较高层次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解读,也有贴近教学实际的教材分析、案例分析;有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讲解,也有不同区之间的教师的分组讨论。灵活多变的形式不会让教师感到枯燥,培训效果很好。虽然培训的内容比较多,但是整个培训过程有条不紊,层次分明。首先是站在较高层次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解读和教材教法指导,然后是具体的每册书的教材分析和教学案例讲解,最后是选修教材的简单介绍。整个培训流程十分清晰,更易于教师进行有效的学习。

其次,培训的内容实用强。本学期是我们第一次使用苏科版的省编教材,心中难免有些忐忑。听了高建君老师和吴再陵老师对《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解读和教材教法指导后,我对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市中心组的各位教师对必修教材的透彻分析,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建议。王静老师对选修教材vb的讲解更是入木三分,通过几个实例让我感到程序的教学竟然也可以这么活泼。郎晓伟老师虽然是年轻教师,但是从他的讲座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在机器人教学这方面的丰厚经验。他的讲座揭开了机器人培训的神秘面纱。培训中所选择讲解的教学案例很有新意,可操作性强。在本周《动画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我就借用了谢伟老师的方法——用《大灌蓝》中的一段视频来说明动画的原理,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很好。

“活到老,学到老。”是本次培训活动给我的最深刻的启示。在此次培训中,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认真钻研的精神另我佩服不已。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不但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真正做到象颜老师所说的那样“教学人人都行,技术各有所长。”

以上是我对本次活动的一点感想。最后,向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们表示忠心的感谢!希望市、区教研室以后能多组织一些活动,多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

第8页(共28页)

●唐艳(南京二十九中玉泉路校区)

2008年8月21-22日参加了在宁海中学举行的全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新教材培训感想很多,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使我对信息技术学科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体验到了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朝这一方向努力。

在新课程培训中,首先是由高建军校长对《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吴再陵老师做了教材教法的分析,接着几位老师对新教材做了更细致的分析,最后分小组讨论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听后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点滴体会,请多多指正。

1、以兴趣为导向,用新课程的理念来主导学生主动学习,尽最大能力的发挥其主体性,以达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做用,既要在小学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也要为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打下基础,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这需要我们老师去发掘,去想象,拿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来吸引学生。我想在这里可以试着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形式让学生去主动参与,体验小小的成就感。

2、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对课程充满着期待感。新课程带来了新颖的教材,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理念。每堂课都有固定的几项任务,如何让这几项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圆满完成,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短短的40分钟,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想办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动力,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每堂课中都学有所成,增强期待感。同时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以达到皆大欢喜的效果。

新课程的到来给我们提出了难题。不过我想,只要我们能认真对待它,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认真总结,前面的路肯定会越走越平坦。

●郎晓伟(南京二十九中玉泉路校区)

两天的市里组织的对苏科版教材的培训已经结束,我想参加的人都有很多感触和感想,我这里有几点感想。

第9页(共28页)一:每个培训教师对新教材都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揣摩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建议,让所有教师能够更快上手新教材,并留下空间让教师们自己去发掘去探索。

二:对个案分析透彻。与会教师除了对整体大局把握之外,对某些重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特别的说明,通过这种方式让其他教师把握大局的同时透过某个章节的详细剖析传递到其他章节中,在把握整体教育精神的同时,又不至于千篇一律,有个人的想法和发挥。

三:培训内容全面。从初一初二内容一直延伸到选修内容,从课堂的教案的书写到教学案例的书写,内容丰富,有理论有实践。但是时间紧凑,又是新教材的接触,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接触,自己还没开始钻研新教材,没有个形象思维,只是在抽象思维中听了满满两天,我想可能没办法领会全部内容,但是应当对自己平时关注的内容部分有了一个新的感想。在这里我对吴再陵老师的发言尤其深刻,吴老师并没有机械的去吧每章节该怎么上,上什么说的很明白很清楚,由于新老教材在某些方面是有一致性的,吴老师只是大概分析整体要把握的地方,对一些教师平时在上课会忽略的地方加以强调,虽然有的不是绝对的重点,但是至少对我来说,吴老师说的很多地方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然后对其他章节像是的地方有了灵感。

四:新教材内容多,时间紧,但是会议中对这块提的却不多,怎么样技能合理分配时间又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做深层次的分析。培训中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已经说的很明白,但是实际课堂中却不能如培训中内容安排来进行,新教材精神是重在信息的制作和传递而不是在学习使用软件,所以很多培训内容是如何开发用好书上的软件,但是有些软件是学生刚接触的,很多已经学习过的软件的一些知识点是没有被强调过的,这时就很矛盾,到底是教会使用软件还是把重心放在信息传播上,当然软件学习是基于信息传播之上的,只有会用软件了才能够用这个软件进行信息传递。例如flash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是要学会它还是了解它还是要用它为某个任务服务?关于各个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没有做到很好的讲解,也是我存疑的地方。

最后,在这两天培训中,其实我还是学习到很多的,特别是在教学细节上学到了很多,对已经学习过的软件从简,对没有接触过的软件详细备课。提高整体

第10页(共28页)教学难度和高度。虽然还对有些方面存疑,但是会很快得到答案,得到解决。我个人想法还是希望多点这样的全市教师的培训活动,使得不再闭门造车。最后希望市区教研室能够收集各学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然后汇总并通过市级培训途径进行解决和讨论,我想会更好。

●周欢(南京二十九中玉泉路校区)

暑期两天参加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的培训,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短短的两天,市中心组的老师们安排的非常紧凑,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际,从教材分析到案例讲解,每一位主讲老师都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我们,让我们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初中教材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特点,更科学更人性化更接近学生。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选修教材上的程序设计部分。以往我们学校初三是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所以也就无法进行VB程序的教学,但是这次听了南师附中王静老师的讲座,真的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程序设计对学生的重要性。

虽然我们学校初三不开设信息技术课,但是有部分学生会在初一的时候学习pascal程序设计。对于初中生来说,程序设计确实比较抽象,比较难以理解,如何能让抽象的程序设计变得比较形象,让学生容易接受,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听了王静老师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王老师上课讲解的VB例题都很活泼,学生都很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起来就会很有兴致,就想去学想去掌握这门技术。Pascal程序设计虽然和VB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不能像VB一样设计出漂亮界面,但是可以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让初一的学生学会学好程序设计。

●戴盼盼(南京二十九中玉泉路校区)

暑假期间,通过参加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是在各位优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耐心讲解、指导之下,我收获了很多。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信息技术发展又日新月异,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形势的严峻,知道只有不断地给自己

第11页(共28页)充电才能在讲台上站稳脚跟,此次培训活动正是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切实地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术。

此次的培训活动不仅安排有专家讲座、市中心组老师带领我们深入分析两册教材,提供多种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还穿插有优秀案例的讲解,及时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课堂实践中,让我深刻的领略到教学艺术的魅力,也意识到自己有关的专业知识确实需要提高,特别是选修教材中程序设计VB教学和机器人教学部分。通过学习,我发现原本很沉闷的程序设计也可以上得那么声色并茂、精彩绝伦;通过学习,也让我感受到了原本很陌生的机器人教学不再是那么的陌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点拨,让我感到平时应该好好花点时间进一步地去研究其中深层次的应用内容,开发利用那些我们原本没有发现的有趣又实用的技能,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宽广度,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在分析完教材后我们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自己在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问题集中讨论,此时大家争相献计,共同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这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如获珍宝。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同时对我的信息素养也有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应该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朱洁(南京二十九中玉泉路校区)

尽快进入状态,迎接新的挑战

8月21、22日两天,我参加了在宁海分校举办的南京市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初中组培训,短短两天时间的培训对于将于9月份走上教师岗位的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之前只是实习,并没有真正接触到系统、完整的的教材教学,所以对于即将要开始的教学,我是期待与紧张并存,即疑惑不安,又干劲十足。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怎么开这个头,我还真有点没底。而这两天的培训真是一场及时雨,听了南京市这些经验十足的教师们的报告、教材分析、案例分析,犹如醍醐灌顶,让原本比较凌乱的思绪似乎找到了些许方向,真是受

第12页(共28页)益匪浅。

21日早晨陈老师宣布培训开始,高老师宣讲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于纲要之前我已经研读过好几次,但记住的都是纯理论的知识点,例如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基础性,技术性,综合性,发展性。诚然,我能记住,但总觉得理论性很强,理解起来总没有那么深刻。于是带着这些牢记于脑海中的理论,我听了吴在陵老师结合她自己的教学实践所作的教材教法的指导。从她的发言中,我渐渐发现理论并不是空洞的,而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指挥棒,指南针,我们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必须遵循理论,才可能发挥效果。我印象极深的是吴老师提到在教授word中对于文字的修饰时,特别忌讳给学生演示如何修改字体、字号、颜色,而只需告诉他们如果要修饰文字就去“字体”选项,如果要修饰段落就去“段落”选项,为学生指明方向,接下来的就完全是学生自主的发挥与创造了,让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只是在不断的引导与点拨。这一点,着实让我觉得新鲜,因为在我学生时代,计算机课上见到的最多的就是老师演示给我们看我们再进行模仿,作业也是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将字体改为‘宋体’,字号改为‘5号’之类的”,最终就是全班同学做出同样的作业,大家都完全达到了老师的标准,而这样的教学显然和指导纲要提倡的理念、新教材提倡的思想相悖。听完吴老师的讲解,我的脑海中竟然浮现出一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而我们在领学生进门的同时更要保证学生都能完成修行,得道成才!

接下来,就是各个学校的老师们对于新教材各章节教法、安排的具体分析,并由优秀教师分析了经典的教学案例,很感慨如此落实到细节的安排,让我可以跟着这些老师们的思路大致了解新教材的脉络。新教材给我的感觉,一眼看上去首先就很吸引人,彩色印刷,大量的图片,与时俱进的实例,贴近生活的任务,所以我想学生应该也会很感兴趣的。但同时,内容的丰富与繁琐也让我觉得教授起来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攫取最精华的东西以最合适的方式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绝对要多看多听多思多想多做多学!这对于还是教学路上菜鸟一只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从老师们的案例分析及教材分析中我知道了,一定要多注意分析学生的特点,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分层教学,这点可以通过事先对

第13页(共28页)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设计具有梯度的任务,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同时,要多关注时事,多关注教授对象的心理特点,以生动、贴近生活的实例吸引他们的注意,将基础的知识讲清楚,不可将知识一股脑的全教给学生,而应循序渐进,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在引导中让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的答案。还有就是,我发现老师们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资源也是丰富多彩,asp、flash、photoshop以及多种视频、音频处理软件的熟练应用是绝对可以为教学增色不少的,这就要求我一刻也不能停歇对自己的充电,只有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站在更高的角度,才能自如的、有保障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两天的培训很快就过去了,我觉得整个人都充实了,干劲十足,我一定会精心准备,将每一节课都当作是自己的第一节课认真备课、上课,及时反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多关注学生的反馈结果,尽我最大的努力,尽快进入状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王萍(29中学致远校区)

根据南京市的要求,暑期的8月21日至22日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在宁海中学参加了由市教研室组织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新教材的培训学习,虽说只有短短两天,但在市中心组教师精心的组织和安排指导之下,收益非浅,感受颇深。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我这样的老教师来说,也深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真的需要好好地充充电,有这样的培训机会,对我来说真的太需要了,因此我在这次培训中也十分投入,切实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术。

这次培训内容分五部分:“新教材教法建议与分析”、“案例分析讲解”、“专家理论讲座”、“机器人讲座”、“小组讨论”,应该说都是很切合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的需要的。从培训情况来看,各专家、讲课教师专业知识渊博,操作水平高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授课教师十分敬业,培训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我们教师也听得十分认真。虽然这些内容我们平时也在用,也给我们的学生教学,但从培训来看,我们对于有关的专业知识确实需要提高,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应用部分,还有很多有趣而使用的技能我们没有开发利用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感到我们平时应该好好花点时间进一步地去研究其中的深层次的应用内容,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宽广度,也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第14页(共28页)大家都认为新教材教学内容简单实用,选择的教学软件形势多样,面比较广,有助于学生开拓眼界,增强兴趣,有助于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因为教材“不难”且“有趣”,所以对我校的学生而言是较为适用的。

教材中的内容有的章节比较通俗易懂,适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也有的章节介绍的过于省略,必须参照《初中信息技术实践指导》中的内容学习,但我校学生没有配《实践指导》。如果后续的教学中依然不配《实践指导》,是难于发挥新教材的作用,使用中也存在很大的不便。

在教材的编排次序上,前面的教学内容用到了后续的教学软件,存在未学先用的现象,特别是初二才学习的下册第10单元是“走进网络世界”,但是在上册的教材中已经多处用到了这一知识。大家认为应该把一些工具性的章节知识放在书中较前的位置为好。

在教材的使用上,我校采取上课发书,下课收书的方式,从实践上看教材的完好率较高,特别是针对我校生源解决了学生不带书的问题,并逐步在培养学生自学教材的习惯。

在提供给学生练习素材方面,除了教师用教学系统直接下发之外,还采用了学生访问教学网站和从局域网共享文件夹中自己获取的方式,以锻炼学生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课堂评价上,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定性评价,力求达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在教师的批改方式上我校采取面批的方式为主,并配合极域电子教室的作业系统进行收缴作业和作业批改。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对我的信息素养也有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应该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市教研室的领导、专家们对这次培训工作的精心准备,专家、授课教师们,他们的渊博知识令人信服,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两天学习虽然短暂,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所学到的知识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第15页(共28页)另外,我有个要求,希望今后能组织更多象这样的培训,让我们的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有更多的学习、提高的机会。谢谢!

●赵雪梅(29中学致远校区)

短短两天的培训活动结束了,高强度高质量的学习有待我们在新学期的教学中细化、实践、反思。

1、集体备课,整体把握新教材

几位老师的学期备课讲解,一使我们的教学有了方向性,二启发我们教学应当重视整体把握。站得高看得远。

信息技术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学科,第一节课的开始,学生常常会问这学期我们学习什么好玩的?如果老师只是简单的说:动画与制作。学生会有点小小的失望,因为他们想了解的更多。学生有“整体规划”的需求,何不在第一节课,好好的“秀”一番,用具体生动的综合实例展示,再概述单元目标,引导学生每节课的学习都是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下去,你可以做得更好。

2、开放教学,让学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

一节课开始,教师往往把本课时的目标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常用的方法有情境导入,作品分析等。往往是教师提问题、举例子,处于主宰地位。教师的“主宰”让学生“顺利”地进入到课堂预设好的“轨道”。但,进一步思考一下,“顺利”的代表着什么?它的背后是拿什么作牺牲的呢?是以牺牲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成果为代价的。这等价吗?这样的设计换来了一节课的“顺利”,但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呢?何不把权利交给学生呢?引导学生在复杂的情况下组织自己的思想。

3、做个有心人,快乐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在上课开始花点“小心思”,尤其是公开课,如由一段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灌篮高手》片段引出利用表格直观的描述各队员投篮数据的方法;创设情境成为一节课的亮点,也给学习的我留下深刻印象,常常想,怎么会想到的?谢伟老师的一句话醍醐灌顶,要做个有心人。我想,这也是建立在对教学感兴趣,快乐教学的心境上的。生活中的喜闻乐见,稍稍提取,就能成为教学中的活生生的例子,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

第16页(共28页)高教学质量,何乐而不为。

●王家胜(29中学致远校区)

2008年的8.21和8.22两天,我参加了在宁海分校举办的为期两天的南京市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培训活动。外面是炎炎酷暑,教室里面的领导和培训的老师们也都热情高涨。培训活动中,领导的指示,老师们多年积累的好的教学经验和对新教材新教法的思想的解放和创新,都给了我很多,从这次的培训活动中,我也得到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

初中信息技术的整套教材共有3册,初

一、初

二、初三每个年级各一册。其中初

一、初二为必修教材,初三为选修教材。这套教材其中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再赘述了。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心得。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全方位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

2.改进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3.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针对我们学校的现状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开设一些机器人教学和pascal程序设计的研究课程。当然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我们信息课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准备的。当然,这也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是提高中学信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中的IT人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第17页(共28页)更重要的是决定中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是:

(1)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多懂几行。(2)能够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

(3)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

(4)要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能够更新知识结构。

三、要实施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新课程主张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助推器。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教师的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刺激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再现能力、应用能力、对知识的重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假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求异能力、质疑能力、批判能力、立论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要从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关注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2)教师要有饱满的评价激情。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特别在学生采用自己习惯。擅长的学习方式或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以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使每个学生随时都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间的鼓舞。

(3)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教师要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会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例如,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有能促进学生注重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

第18页(共28页)评价形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

总之,从这次新课程培训,知道了教师应怎么样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担负的新的和重要的任务,教师不仅要重视它,而且要把它作为一项行动研究去实施。

●蔡晓红(南京工大附中50中校区)

经过两天的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培训,作为学习者倾听专家的经验传授,作为培训者能够跟众位老师在一起学习、交流,体会很多,感触也较深。现在我想将这次培训中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以达到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1.信息技术的教学应实现了由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向信息素养培养的转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根据现代社会信息环境对新世纪公民的要求,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应包括: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善于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所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老师,我们的课堂不应是简单的软件教学,我们的教学目标也不能只是教会学生某种软件的使用,而应将创造力培养与技能训练完美统一。

2.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信息技术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我们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不要因为学生的年级低或学生所学知识深度而一味地认为学生没有创新意识或还没有创造能力。

3.采用多元化、灵活化、人性化的课程评价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开展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手段;使用在线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水平;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电子作品情况,评价其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等。另外,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比如,在对学生作品的过程性评价中,我们要重视“半成品”的评价与任务解决过程中的评价相结合,要及时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做的过程,以评价为引

第19页(共28页)导,重在落实新课标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培养和能力开发。同时,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应考虑学生个体的体差异,重视“基础薄弱”的学生,使我们的过程性评价做到有理、有据、有情,真正体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培养目标,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4.在培训中不断学习

本次培训我既是一名学习者,又作为一名培训者,我主要的培训内容是photoshop教材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设计。Photoshop这部分是我们教材中没有的,书中也没有介绍,在接到此任务后,我首先将photoshop所涉及的知识全部罗列出来,因为这部分的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我筛选photoshop中最有用的、典型的、呈现效果明显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并设计出每节课的热身任务、基本任务、拓展任务,经过这部分内容的备课、素材准备,我本人也将photoshop的知识系统地梳理了一遍,使我专业技术又提高了一步。

对于讨论问题的设计,放暑假后我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虽然只要设计四个问题,但我想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集中讨论和总结,如果能为老师们总结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就达到了这次培训的目的。在出好题后,我又征询了多位老师的意见,他们给我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在22日上午,经过分组讨论,各组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许多有效地解决方法,经中心组讨论,我利用中午时间以最快速度将这些方法总结成ppt。经过这一活动,我从各校的老师那学到了很多教学及管理方法,感觉受益非浅。

短短的两天培训结束了,虽然为此次培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但我感到我的收获大于付出。

●马超(南京工大附中50中校区)

为期两天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培训活动南京初中专场于8月21日-22日在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举行,虽然是利用休息时间,顶着炎热参加了此次活动,但觉得收益匪浅。下面我就围绕此次活动中的几个环节,谈谈本次的体会。

一、新教材的宏观体会

以往拿到书之后一般都是先看书本里面的内容,关心书中讲了什么,通过这

第20页(共28页)次高建君老师的《吃透纲要、领会方向、优化教学》的学习交流,使我真正从另一个层面理解了纲要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老师要发展技术思想,提升我们自己的学科眼界,这样才能在不断发展中求生存,立足自我。接着有幸聆听了吴再陵老师的《省编教材解读》报告,从中了解此次新教材的产生背景,教材结构,虽然内容看似比以往容易,但要能真正教好这门学科,需要吃透教材,对教材在必要的地方进行一定的重组,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也能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必修内容的细节发现

在了解了新教材的大概意图之后,此次培训还分别就新教材必修部分进行了具体的教材分析和案例讲解。通过几位老师的具体备课之后,让我知道了在以往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到了指点。例如:董媛老师的作品评价的教学案例,使我明白了以前教学中经常容易忽略的章节,也可以上的这么精彩,这么吸引学生。对于作品评价这个内容,以往的教材也不是很重点强调,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往往容易被遗忘,新教材提出了此内容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一个是受老教材的影响,另一个是也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去钻研如何上,一般都采取了作品展示,老师学生共同点评,这样的缺点是学生也许当时记得这个作品的优缺点,但没有具体付诸行动,也就是还停留在理论的表面,没有转换为自己真正的理解,而董媛老师的这个案例的设计,让学生能从表面的内在,使得学生不仅知道了作品的得失,并且能从他人的评价中,结合自己的观点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作品的评价。

三、选修内容的惊喜

本次活动不仅涉及了必修内容的培训,还针对选修内容作了具体的培训,让我发现选修内容也是如此的出彩。此次选修内容主要涉及了机器人和vb的教学,特别是王静老师的vb 的精彩讲解,让我也觉得原来vb是可以如此的简单。以往谈到vb 别说学生,就连我自己作为老师都觉得枯燥、乏味、要学生基础好才能学好,通过王静老师的详解,使我明白学习vb要定位在Visual(可视化的)、Basic(基础的)、Game(游戏性)、有了这样的定位,学习的第一步就被吸引了,接着就是在讲解中如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在实际教学中王静老师并没有举那些经典的但是无趣的事例,而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具体举例,并且能让学生在此基础

第21页(共28页)上能够进行一定的拓展。有了此次的讲座,当时我的心都动了一下,唉,说不定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也能行呢。

除了以上的几点具体体会之外,其他老师的精彩发言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通过此次的培训活动,让我明白了不仅新教材可以教的更出彩,其实老教材也可以,只是需要我们放开眼界,多思考,多尝试,那么收获一定会陪伴你的。

●林荫(南京工大附中50中校区)

2008年8月21、22日,我来到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参加初中信息技术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的培训。在两天的时间里,我聆听南京市信息技术中心组老师们精心安排的一系列讲座。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立足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这份纲要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应致力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出,是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核心。信息技术素养应该是:“面对实际问题,综合应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标中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新学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应深刻体会教材和纲要的重要精神,深刻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信息处理和加工的软件,丰富积累,发展思维,提高人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信息表达、信息加工、信息处理能力。

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最喜爱的课,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应当为学生设置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体会学习的愉快!将更多促进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方法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学的愉快,教师教的愉快!培训的时间虽然短,但各位教师的讲解拓宽了我的思路,在新的学年,我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张锦秋(南京工大附中50中校区)

在开学前,南京市教研室组织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暑期新教材培训。虽然只有

第22页(共28页)短短两天的时间,内容却囊括了从学科讲座到教学课例、模型演示到教学讨论的多种形式,让参加培训的老师耳目一新,我作为其中一员也收获颇丰。

一、吃透纲要,注重创新

在这次培训中,高建君老师的《吃透纲要、领会方向、优化教学》的讲座给我很多启示。其实我自己平时是很少去关注《纲要》的,觉得虽然其中的内容是很好,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谈何容易。听了讲座后,我从网上下载了《纲要》的文稿,发现再读《纲要》确实又有新的感受。

二、合理解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虽然我在日常教学中也很注重在课堂上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上的探究,但在写教学目标时,哪些是知识与技能的范畴,哪些又属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描述上的含糊不清。在听完谢伟老师的课例后,通过他对有关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精彩讲解,既呈现了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思路,又解决了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注新技术,开拓新思路

这次培训留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新”。从曹书成、郎晓伟老师的讲座到紫光公司机器人的演示,正如曹老师所说:“技术无处不在,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课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教师更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如何将新技术有效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机器人活动为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当然,由于每个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不尽相同,但这样的尝试为我们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开设校本课程走出了一条创新实践之路,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思考借鉴。

三言两语间不能完整描述我对此次培训的全部感想,很多想法还需要在时间与实践中检验。最后感谢教研室和中心组以及各位讲课老师的辛勤工作,在假期为我们新学年的工作做了这样精彩的铺垫和指导。

●魏然(金陵汇文学校)

因为有同事不能上网,我把网上两天培训的安排抄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带给他看。在抄写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四个字:“用心良苦”。整个培训,流程非常清晰,从纲要指导、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计划中的课堂技术讲座,再到每一个

第23页(共28页)学期的教材分析,穿插相应的案例分析。可能正是因为我有备而来的参加培训,所以觉得收获颇多。

首先,培训有条不紊的安排本身,对我组织学校的教研组管理,校本教研是一个启发。第一,管理工作要有主线,围绕主线开展工作。各个学校的计算机教师都不仅仅要教学,还要承担一些教辅工作。我们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不能被动的疲于应付,毫无章法,而要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这个大动脉,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以校园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制定具体的工作流程,各种制度规范。第二,作为一个新建的学校,我们目前只有初一一个年级,我们在教学中,既不能局限于初一本身,也因为只有这一个年级,所以要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第三,校本教研要有理论,有计划,有实践,有记录,只有这样,才能有成效。

其次,培训活动帮助我理清了教材的脉络,现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下两册教材清晰的体系结构呈现在我的面前。坦白的说,从人教版突然转成苏科版之初,有许多的不适应,上个学期,自己的教学不是很到位,主题网站之外,仅仅是把flash复习了一下,添加了其中补充的内容。现在即便同样涉及多媒体,我也明白了其中的差别,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就能贯彻上册以技术处理为侧重点,下册以展示发布为主的思想。

再次,因为新教材涉及的软件比较多,通过对教材基础性,通用性的背景了解,我也能够试着拿捏教学主要环节的轻重浓淡,尽量详略得当,争取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

最后,两天的培训,我也有两分遗憾,其一是觉得抛出的4个问题,没有得到让我满意的回答,我觉得不是讨论的不够热烈,而是讨论形式本身有问题,建议以后市区的教研活动能够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有意识的同题异构,对比展示。其二是有些老师的案例,因为没有实地听过,感受不是很强烈。比如有些案例分析,我乍听觉得有些幼稚,担心学生笑场,结果旁边的老师告诉我他们听过这节课,效果非常好,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文字再生动,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如果老师在案例分析中,结合重点特色部分的视频演示,我觉得效果会更好,毕竟同样的话,不同的语气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

非常感谢市教研室安排这样的活动,希望有更多学习的机会。谢谢!

第24页(共28页)●王万清(金陵汇文学校)

这次信息技术新教材培训主要讲述了:新老教材的对比,新教材的意义,新教材的课程安排,和如何上好新教材大纲内容要求的课程。其中还安排了两个案例供我们学习、参考。

作为一名刚刚踏进教育领域的新教师,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个培训,我感到非常的兴奋。早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参加过教育实习,接触过信息技术的老版教材,也了解了一些新课改的信息。通过这次培训,我加强了对新课改内容和意义的认识,对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有了清晰的定位。

当今世界,信息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学会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运用信息,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的优越之处就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信息观念和信息素养的培育。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待信息的情感和态度。也就是说,在教学目标中应加强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应该多看教学案例,多听老教师课,努力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授课思路,争取尽快进入教师角色。结合本次培训和培训后的反思,我提出以下几点自我要求:

1、了解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载体,也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教师应该熟悉教材内容,特别是新教师更应该吃透教材内容。只有把握好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才能备好课,上好课,教好学生。

2、多看教学案例,多听课。别人的优秀成果可以帮助新教师成长,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是新教师快速进步的法宝,作为新教师,我会不辞辛苦,认真听其他教师的课,特别是同行的课。

3、课前认真准备,课中力求完美,课后认真反思。作为新教师,我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课时尽量按照我的备课思路实现教学过程,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课后,认真反思本节课的优秀之处和不足之处。

通过努力实践上面的要求,我相信我会尽快进入教师教色,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第25页(共28页)

●倪康(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今年学校开学将是我教师工作的第一年,从大学生转变为金陵汇文学校的老师,虽然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习,但是毕竟实习和正式上班还是大有不同,实习时一开始完全不会上课,完全照搬书本给学生进行讲解,现在想起来当时实习上的课真是一点水准都没有,没有一点创意,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也打不起精神,后来师傅指出了我的问题,并告诉我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备课,怎么安排课堂教学流程,一堂课的时间教师要讲的少,学生要练的多等等,虽然那段时间改进了不少,但是总体感觉我的实习阶段的教学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合格信息技术老师教学的标准。

这次我有幸能到金陵汇文中学工作,并且得到了一个在开学之前的新教材培训的机会,我非常高兴,也非常珍惜。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拿到新教材,我也不知道旧教材是什么样,培训时我拿到新教材大体上翻了下,觉得新教材的信息多,技术少,我不知道旧教材是什么样,但是新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新教材灵活,教学空间大,教材没有一步一步的阐述操作步骤,而是把每个重点简明扼要的讲了下,具体怎么操作,那就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动脑筋的了,也正因为如此我看过新教材之后的感受就是新教材的教学难度不小,教学方法灵活了,同时对我们信息技术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教师。在第一天的培训中,吴再陵老师对于教材教法的讲解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她所指出的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过程容易犯的错误也正是我在实习时候经常犯的错误,例如教案不认真写,课堂枯燥无味,不生动,学生听了要睡觉,教学方法落后,完全照搬书本等等,我听了之后真是觉得不只我一个人,看来很多信息技术老师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当然吴老师也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方法,如加强自身修养,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多听信息技术公开课,吸取其他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提高创新性思维等等。我感觉大有启发,也许我今后可以沿着这样的道路慢慢进步,但是这过程必定非常艰难,需要我不懈的努力才行。后面两位位老师也通过讲解他们的教案实例对教材教法进行了补充,其中董老师的WORD实例就非常有特色,还设计了投票系统,是个非常有创意的设计,学生通过投票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投票,这难道不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设计

第26页(共28页)吗。我觉得我以后的教学也可以借鉴董老师的方法。

通过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慢慢来,争取在我工作的第一年里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老师。

●颜茜(树人国际学校)

参加这次培训学习,对于我这样刚刚踏进信息技术教育一线的新老师来说,获益颇丰,不仅仅有助于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把握,我在其中更是收获了很多老教师宝贵的教学经验,这些都值得我不断反思、学习、探究,督促自己不断成长。

培训中,吴再陵老师对新教材高屋建瓴,整体把握,让我明确了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该怎么利用好苏科版这份新教材。同时, 彭昊等老师分部分分析了新教材,使我对新教材的课程时间安排以及教学重难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在第二单元“管理计算机”中,提出了可以通过在线演示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的电脑组装体验区模块来给学生介绍计算机的组成,我后来去网上仔细看了下,我觉得的确是非常好的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计算机部件的工具。还有很多优秀教师的精彩说课,让我对教学设计方面有了很多的感悟。特别是大家讨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时,很多老教师都毫不吝啬地把自己多年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这让我学习到了很多。

这次培训我认为是很有成效的,它帮助教师们明确新教材的“新”之所在,知道了该怎么利用好新教材,同时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教师增加了交流,互换了心得.我想这次培训对每一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都是很有收获的。

●唐江炜(宁海分校)

8月21-22日,省信息技术教材培训在我校报告厅举行。培训活动中,众多专家、老师对新大纲、新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对教学提出了多种建议。

高建君老师对新纲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学生“本能—效能—使能—智能”发展方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进行了总结:“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第27页(共28页)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特级教师吴再陵老师结合各种实例,对教材产生的背景、教材结构、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并将她多年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的提供给广大同行共享。

市学科带头人曹书成老师从变化万千的课堂、技术课堂与课堂技术、课堂中的技术和关注课堂技术等四个方面介绍了课堂教学中的技术,其中提到的情境创设的技术、课堂辅助学习技术、课堂协作交流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技术等令人受益匪浅。

市中心组的老师们对必修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教材分析,提供了多种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同时,董媛、肖冬青、谢伟、余晓珺等老师也将自己精心准备的案例与广大教师分享。

通过此次培训活动,使我对新大纲、新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信息技术教师学习体会 篇2

一、概念界定

(一) 学习共同体

近年来,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学习型”社会研究的深入, 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开始萌芽并且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应“学习共同体”提出了不同的概念, 国内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学习共同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描述。综合多种观点, 虽然当前并未形成有关学习共同体的一致性概念, 但是不同研究者对于学习共同体有一致的倾向, 学习共同体基本应当具备的条件有以下几方面。

1. 共同的信念和愿景

所有相关定义都涉及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要具有共同的信念和愿景, 这是学习共同体存在的前提条件, 正是怀有共同的信念和愿景, 不同的学习者才有可能汇集起来开展学习活动。

2. 相应的支持环境

多种定义均涉及具备一定的支持环境, 在该支持环境下共同体成员之间实现知识的共享以及交流协作。在此环境不仅是支撑学习共同体存在的物质资源环境还包括支持学习共同体能够有效运行和发展的结构运行环境。

3. 交流分享学习资源

学习共同体中的资源是决定一个学习共同体是否具备吸引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 只有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提供富有价值和吸引力的资源才能够积极吸引共同体成员参与到共同的交流和讨论之中,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学习和交流。

(二) 教师学习共同体

有关教师学习共同体并没有明确单独的定义, 大多是参考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将学习对象的范围限定为教师, 大多研究者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共同体的延伸。他们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应包含:第一, 共享学习文化和共同愿景, 可促进教师间的学习;第二, 教师间要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以专业发展为引导相互指引、互为专家、共同学习;第三, 以相互信任为前提, 建立平等民主的氛围, 从而实现知识共享;第四, 教师共同学习合作, 在协作中开展对话、反思, 从不同的声音中获取相异思路, 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并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总之, 国内研究者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界定都强调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自愿性、平等性、同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二、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现状

(一) 载文数量分析

笔者以“教师学习共同体”为关键词,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中进行题名检索, 一共检索到53篇论文, 期刊载文数量分布如图1, 此外优秀硕士论文17篇, 博士论文1篇。

检索到的最早一篇有关“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来自于2003年顾小清发表在《开放教育研究》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该研究提出了信息通信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她指出信息通信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资源的任意连接并且扩展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广度和范围。从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和数量来看, 国内研究者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关注度在逐渐提高。纵观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 起步较晚, 但研究的关注度与关注点在逐年增加。

(二) 研究视角分析

从研究倾向进行分析, 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大致是从四个视角进行探讨。

1. 基于信息技术的视角

部分研究者把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在教师学习组织中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 研究利用网络来构建虚拟教师学习共同体。笔者检索的相关论文中, 从信息技术的视角来探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占其中的21篇, 可以说信息技术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整合是当前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与实践成果可供研究者进行研讨学习。

2. 学习生态学视角

从生态学视角来探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旨在创设适当的学习环境, 使得学习者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学习更有价值的知识。有的研究者认为在学习生态学中,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关系存在。关系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灵魂, 决定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属性与状态。不同的关系构成了不同的学习过程, 决定了学习活动的样态。

3. 教师专业发展视角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许多研究者也开始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来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建构等问题。从专业发展的视角分析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也是研究与探讨学习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方面。

4. 理论思辨的视角

从理论思辨的视角探讨并分析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作用、类型、构建策略以及运行机制对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进行探讨与分析, 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有关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四个维度相关期刊载文数量分析如表1。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有不同的研究视角, 从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和研讨有助于研究者从各个角度系统探究教师学习共同的内涵本质、构建方式及管理机制等, 同时, 偏重特定的研究点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又是解析教师学习共同体内涵和架构方式的一种重要方式, 因此, 本研究选择其中一个研究视角———基于信息技术的视角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进行更为细致深刻的解析, 目的在于总结相关研究成果, 探寻研究规律, 发现研究不足, 明确后续的研究方向。

(一) 研究追溯

最早一篇相关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便已提出信息通信技术对于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提出了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两大功能:提供资源的任意连接以及扩展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广度和范围。而这基本上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将最新发展技术与学习共同体理念相融合, 探讨技术带来的影响。最初的研究基本上将重点放在通信技术方面, 集中关注技术对于拓展共同体广度、扩大资源共享范围的影响。

(二) 研究历程

从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探讨都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分析与研讨。网络环境具有强大的资源传输和共享功能, 同时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社区的种种架构和设计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 可以使得学习共同体突破时空的限制, 拓展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节约因时间、地域限制而增加的人员时间及经济成本, 这基本上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各领域通信、交流、文件传输方面的巨大的作用。

从时间段上看, 从2003年到2008年基本上只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方式进行研讨, 2007年仅一篇期刊论文涉及利用Moodle学习平台构建中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 该研究提出了Moodle学习平台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方面可能具有的优势, 并且分析了Moodle学习平台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模型, 研究从具体平台入手, 研究模型的架构整体较为细致严谨。

其后, 从2009年开始相关研究逐步关注借助具体的平台探讨学习共同体更好的构建方式, 如借助博客、QQ群、Wiki、Google协作平台, 个人门户网站、以及各类交流、合作和课程平台探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方式和方法, 使得共同体成员之间资源的共享和协作交流真正成为现实。

四、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展望

纵观我国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 整体起步较晚, 但是研究者的关注点较为广泛, 从构建模式到支持平台及资源深度共享都有广泛涉及, 能够对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回顾发展历程, 展望后续发展方向,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 新技术发展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着眼点

纵观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历程可以发现技术的发展对于相关研究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最初Web1.0技术为共同体构建提供了资源共享, 扩大了共同体范围和广度, Web2.0技术使得学习者充分参与共同体构建、拓展共同体沟通协作的深度成为了可能。不同的技术平台具有不同的特点能够为参与者提供不同形式的沟通协作交流, 例如:QQ群在即时通信方面具备强大的功能和优势, 而论坛对于不具备实时交流条件的主题讨论又具有强大的支持作用。当前新型的技术发展趋势, 如微博和多种社会化学习平台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提供了新的着眼点, 研究者可以不断挖掘技术背后支撑共同体构建的模式, 充分利用新型技术的优势和特点, 设计开发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学习共同体。

(二)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机制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技术的发展为学习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但是有效的学习共同体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应用, 更重要的是借助于技术来探求更为有效的构建机制, 激励并且保障教师能够在学习共同体环境下充分积极的深度参与, 这就要求研究充分关注前期规划和任务规定, 并且在整个学习共同体运行过程中要有持续的关注和跟踪机制, 并且要有最后的总结评价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从运行机制方面保证整个学习共同体能够切实使得教师真正参与其中, 并且切实受益。

(三) 非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的视角探讨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均建立在网络环境下, 而实际上面对面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也是共同体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方面, 面对面的方式可以形成良性有效的学习团队, 在团队的作用下, 更有利于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并且在相互的学习中自我调控、自我约束, 并及时做出评价与反馈, 进而形成较强的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终实现个体知识的构建和群体组织的良性互动。

非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可以有效借助读书会、学术研讨和观摩学习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 推动成员之间的良性沟通, 促进学习团队的建设。同时, 学习共同体研究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总体规划设计、教师参与、最终总结评价几大阶段, 事实上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师之间的自组织、自管理策略, 由策划人主动牵头, 团队成员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并且形成统一的团队公约, 实现实体形式的学习共同体, 使得组织成员充分自我管理, 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 本研究回顾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研究历程, 着重基于信息技术的视角对该研究进行详细论述, 客观剖析了当前研究现状, 为后继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积淀有些薄弱, 结论可能有失偏颇, 还需要今后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入来不断检验并且修正研究的结论。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要议题之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保障和路径。本研究从文献研究入手, 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分析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现状, 并基于信息技术的视角总结相关研究成果, 探究研究规律, 发现研究存在的不足, 以期为相关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信息技术教师学习体会 篇3

随着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培养自己的学生、如何使他们日后能够充当由现代思想观念武装的、掌握先进学习思维的新型学习者,成了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回答的时代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信息技术教育者们的普遍关注,从信息技术教育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该理论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模式、如何让学生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问题上,这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上有着很大的作用。鉴于此,笔者首先回归学习的真正意义,帮助有意愿转变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教师深刻认识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改善学习的重要性,其次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具体回答了如何做到技术的实用化,并对这种新式教学理念的尝试抱有信心。

关键词:

构建主义、学习的本质意义、具体操作方法、风险可控

【中图分类号】G434

一.引言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石、是实现生产力再生产的必要因素,为此,邓小平就曾明确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所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也是指引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思想。今天,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具备良好信息素养、能够灵活利用信息技术的青少年成为了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焦点。加快对信息人才的培养、迎接信息化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挑战也因此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随着中小学基础教育条件的大幅度改善 ,我国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率先引入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其中,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引起了信息技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构建主义的提出把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面前,那就是我们将如何培养自己的学生、如何使他们日后能够充当由现代思想观念武装的、掌握先进学习思维的新型学生,如何在未来巨大的社会变迁中立于不败之地?努力探索这个问题,追求学生的长期、持续发展正是笔者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性传递与应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起一种信息思维,能够自觉主动地利用现代技术解决各种不同学科、甚至更广阔领域中的问题。今天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应该把焦点放在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改善学习上来,放在让学生学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问你题上来。

二.学习意义的本质回归

前面笔者论证了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未来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那么在此基础上笔者要对学习的真正意义展开进一步分析,以便帮助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们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与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转变方向。老师到底该教学生学习什么、什么才算是有意义的学习,这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一些教师看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要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另一些教师来说有意义的学习关系到特定领域的技能,比如解决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或者参与一次哲学讨论。笔者认为与其讨论怎样算是有意义的学习,不如思考我们在何种情况下才会进入有意义的学习,问题的答案是,当我们需要解决问题时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便进入了有意义的学习。

中国有句著名的谚语,叫做“忘记你告诉我的,理解我所做的。”它实质上阐述了一个永恒的概念,即知识、意义和理解不能离开有意义、有意图的活动而独立存在。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在高效地传递着事先组织好的大量信息,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极不自然的现象。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过分看重学生的信息接受量,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将来的发展趋势在于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技术对个人或社会合作进行构建并进一步解决问题。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主动的、合作的、构建的、有意图的、真实的,通过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确实是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的。

当现代技术被用作知识构建的工具,学生们自然也必须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去,而这正是所有信息技术教育者的目标。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方式的具体操作

通过上述的讨论,我们知道将信息技术看作是沟通各学科之间的桥梁而不单单是一门学科的确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更大的意义,那么具体要怎样做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笔者根据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从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探讨,希望对正在转变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同行们有所帮助。

(一)教师该作出的转变

为了让学生用现代技术学习,教师也必须接受并学习新的学习模式。传统上,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要职责和活动就是直接教授学生课标所规定的计算机内容和电脑应用,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则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可这种背景下,学生是不可能用现代技术去更深入地学习的。他们不可能构建自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用现代技术管理自己的学习,因为这些事教师都已经完全为他们准备好了。

因此,教师必须率先作出相应的改变,也就是放弃至少一部分的绝对权威。笔者看来,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去像老师一样去操作机器,而是应该让学生构建起自己对信息技术的个人理解和看法。如果这样,那么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将从给予计算机知识转移到帮助学生激起对现代技术更有生存力的理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而是将学生引入更大思维世界的领导者。

(二)学生该做出的转变

如果教师像上述那样放弃部分权威,学习者就必须承担起这些权力。学习者必须为自己设定目标调控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努力程度。然而有人担心今天的学生们不具备承担这种责任的能力,他们不想拥有提升自己学习能力的机会。对他们来说,让人老师教授他们计算机知识会轻松许多。那么实际上,学生主动培养自身信息素养、用现代技术去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到底有多大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尽管让学生利用技术参与学习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这种风险完全是可控并且值得的,因为学生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构建自己的学习模式时所产生的兴奋和热情是足以抵消掉这些风险。

四.结语

如果以传统的方式使用信息技术,即仅将它看作是一门独立学科的学习内容,那么,现代技术就不能最有生产性和最有意义的对技术加以利用。现代技術不应局限于教给学生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而是要被学习者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去构建对学习的新认识。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收获的绝不应仅仅是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从技术中反思,将具体的现代技术抽象融合成自己意识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当其他领域的问题出现时,学习者要有能力自觉、主动、积极地利用现代技术采取行动。

参考文献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一、建立了新的教育观。

培训之前对于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教育信息化、以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认识较为模糊,培训学习后深刻体会到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授课的关键在于帮助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采集、加工、处理信息的意识、方法和能力。

二、“教学资源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教师要不断学习,多收集名师的案例、教案、视频,应用到教学中,创设学生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应用微课形式,将丰富的资源应用到课堂中,以生动的形势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育信息化能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

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能更好地有效地实施学生的主体作用,该种结合在课堂中能营造一种活跃的学习氛围,驱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四、互相帮助,合作学习。

学员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能够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积极交流、认真切磋、热情帮助。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心得体会 篇5

六盘水市第二十中学 姚滟

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作为是一名一线教师,也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否则将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去年那套班班通多媒体还没全学会,新的又开始学习,于2014年8月29-30日,在市七中参加了无尘教学系统的学习,这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很庆幸县教育局为我们提供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得到名师传授和技术指点。通过学习,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学会了一些简单操作,同时明白了什么叫三通两台。从教以来,我接触教育技术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教学中总存在许多困惑,利用这次培训正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学习很紧张只有两天的时间,但过得很充实,受益非浅,让我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这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大的不同之处。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对我们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梳理,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老师的有效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

这一堂堂授课虽然还略显生涩,但也雏形颇具,使我深受启发,并理清了自己的收获:

一、接受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专业术语。以前每每谈到教育技术能力

就想到信息技术,其实教育是一半科学一半艺术,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于以科学观来考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策略,力求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教学效益。

二、深入领会了解了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前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技术、轻思想等。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体会到,要真正上好一堂课,课前的思考、准备及课后评价、反思与课堂上的组织、教学等环节同等重要。

三、学习领会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在这里,我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角色在课堂里感受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比自己的学生如插秧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更多合理利用身边的教育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致的思考。

四、矫正了一些有偏差的想法。以前学校教师每当喊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时,都会以条件有限为借口。现在我更清晰地知道教育技术除了利用信息技术外,只要合理、科学地使用教育技术,同样通过传统的媒体也能上出一堂高质量的课。

信息技术教师学习体会 篇6

优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习心得篇1

教育局为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惬机。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每个教育者应不断地加强,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的发展,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暑假教育局举办了计算机培训,我积极参加了培训。学到了很多知识,可以说我很好的完成这次学习任务。对于计算机我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虽说经常使用,但其中好多东西都还不懂,但我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经过老师的讲解,使我对网络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说让我大饱眼福,大开眼界。学习中,我学会了如何下载各种软件,如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拥有了自己的邮箱。学习是辛苦的,但我认真的去把的所有内容学好,认真完成每一天的学习任务。这次培训学校从教师的实际培训出发,做到了通俗易懂,由浅入深。学习了Word 的操作,Excel的操作,等操作。本次培训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来说确是受益非浅。这次培训为全县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使我们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不断提高和成长。并能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孩子们的成长带来福音。

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很短,但每一位老师都很有耐心,对于我们 提出的各种问题,总是一遍遍地讲解,这让我很受感动。在与同行的相互学习、交流中,我收获颇丰。我不仅明白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职业的专业性。而且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开展教学。所以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密切联系,信息技术今后将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未来教育应溶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最新的信息技术,致力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

通过这次短期培训,我深深体会到:

1、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 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 意识。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 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 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 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3、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些,但我通过学习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还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

优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习心得篇2

近些年,每个暑假都是职业学校教师进行暑期挂职锻炼和参加各种培训的时间,今年也不例外。随着8月17日的到来,我登上了开往南京的汽车,来到海军指挥学院,如期参加了省20xx业学校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下面简要谈谈我的几点感想,概要如下。

一、信息化应用能力与信息化大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应用,学校也不例外。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推进,信息化被提到了全新的高度,得到校长们的高度重视。硬件建设只要有足够的投资,数日可完成,但是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利用信息化手段,方法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却不是朝夕可以完成的,是项艰巨的任务,而信息化大赛的举行,成为了重要的抓手。在全国各学校,各基层教研室都形成了人人参与信息化,个个重视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二、个人单干与团队合作

仅仅三天的交流学习,我清晰地认清了个人单干与团队合作的关系。不少同行,包括我自己,都比较喜欢个人单干,一个人设计开发出一个作品。通过此次培训,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一个完整的开发团队。从立项创意、到技术实现、到外围包装,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撑。确实是三个臭皮匠可以抵上诸葛亮。

三、自主开发与校企合作

通过培训,交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根据我们的教学需要,一些相对简单的项目可以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开发,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实现一些难以操作,难以解释清楚的问题,体现出信息技术在突破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上的优势。但是一些大型的虚拟仿真项目是不可能靠学校自身的能力去完成的,这就需要与企业进行相关的合作,一方面,通过专业公司的技术手段为教学实训服务,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进项目的开发,使他们通过项目,得到锻炼,通过项目来磨练专业技能,受到校企双赢,良好互动的局面。

四、互动仿真与视频教程

通过沈阳和江苏的作品进行比较,互动仿真与视频再现的手段各具特色,有各自的应用场合。互动仿真软件比起常规的实训,有这非常明显的优势,它不仅可以解决实习实训场地、设备、资金等问题,还可以避免一些应安全、天气、环境等因素不方便实训的情境,其互动效果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其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而视频再现的手段,也能解决不少的问题,它比较适合操作工艺,活动流程的讲解等多种场合,其投入成本比起虚拟仿真软件要低得多,也有着自身的重要应用场合。

优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习心得篇3

我参加了小学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培训。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走到了我们身边,认识到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我体会到教育对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进入21世纪,知识总量呈几何数增长,俗称“知识暴炸”,专业知识更新之快,使得一些专家昨天还是专业知识的权威,今天就可能落伍。所以说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努力实现在专业方面发展,将跟不上不断变化的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育专业发展不仅要帮助教师更深刻、灵活地理解学科知识,还要帮助教师理解学习者的言行,掌握关于学习的知识,了解可用的课程资源和最新教育教学技能技术,并培养教师对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的习惯和技能。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无精打采的教学气氛。它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多媒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组合成了一个合理、协调、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学习整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了无生趣。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积极的,合作的教学模式,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自主学习、冲学习和高效学习。在现行教学中恰当、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对优化数学教学起着显著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由于有些学科自身的特点,没有那么形象、生动、具体。学生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确实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多媒体计算机把语言、声音、图象、文字、动画、音乐等经过处理后,形成一种全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足,对教学中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化抽象为具体,更加直观和具体地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建构知识的主体,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教师学习体会 篇7

鉴于国家对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提出更明确的要求,作为培训者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更有实效性,如何能让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进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实践中也在不断思索,并对培训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做了阐述。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

由于信息技术培训基本上是基于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硬件环境方面基本达标,在培训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每人一机的硬件环境。但是在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1. 在培训内容上侧重技术操作,忽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目前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更多的是延续以往的培训内容,传授给教师如何进行技术操作以及新平台或新软件的功能。但是如今的教师信息素养良好,基本能掌握新软件的使用理念。有教师反映,技术操作方面不是障碍,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利用新技术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如何利用新技术进行教学实施。也就是说,教师的需求已经不单是技术方面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转向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层面的需求,因此也要求信息技术培训内容要随之转变。

2. 在培训形式上多是短期、集中培训,忽视了实践、评价和反馈环节

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形式多是短期培训,将部分教师集中到一起进行培训,然而培训后教师是否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应用新技术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如何,以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都需要去了解与解决。

笔者认为,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短期和集中式的培训仅仅是培训的开始,培训活动的重点应该是教师的实践以及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同时教师所受的信息技术培训目标应该是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实施,而不是掌握技术的操作。因此,培训者在设计培训形式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信息技术的教学实施、评价和教师反馈的环节,并且应该成为培训形式中的重点环节。

3. 在培训支持上具有资源共享平台,但缺少有效的协同应用

近年来,由于在线教师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区域性的或者是校级的网络研修、在线学习共同体也有建立。培训者也早已发现,对于教师来说,提供新技术应用的案例和素材资源是让教师将新技术用起来的推动因素。但是目前这类资源共享平台随着集中技术培训的结束,其发挥的作用也几乎殆尽。然而,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实现为教师提供持续性的技术应用支撑,同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教师在平台上分享彼此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的协同研究。但是让资源共享平台发挥持续的支撑作用,还有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障碍,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由此可见,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虽然有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笔者设想,建立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培训模式可以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西城区小学骨干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培训中实践了这一模式。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1. 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

学习共同体是我们较为熟悉的教育学概念,一般来讲,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 (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 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成员之间建立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在本研究中,学习共同体是指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建立起来的共同学习团体,如果培训规模很小,培训者和被培训教师就可以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培训者即助学者。如果培训规模较大,被培训者可以以学校为单位,或者以学科为单位,或者按其他划分依据分成若干组学习共同体,每个学习共同体有一位骨干教师作为助学者,培训者提供集中培训和过程性支持。无论是大型的或者小型的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都应共同在学习和开展教学实践中进行沟通、交流和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信息技术培训。本文所研究的是培训规模较大的区域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2.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构建

根据学习共同体概念和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现状,本文构建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流程图 (如图1所示) 。

(1) 培训组织者、学习共同体和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为培训的三大支撑主体。如图1所示,培训组织者为组织中的若干学习共同体提供集中的培训,培训内容应该将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同时向网络资源平台提供学习资源供学习共同体使用。

(2) 学习共同体开展的以教学实践活动为主要环节的学习活动为培训核心。在一次培训中,各学习共同体遵照图1虚线部分进行各环节的学习,首先学习共同体按照培训组织者提供的学习任务,运用新学习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学习共同体成员定期进行研讨,对研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组内协同互助解决,也可以向培训者咨询寻求解答;同时对实践活动展开评价,可以是自我评价,组内互评,也可以请培训者来监控评价过程;最后,学习共同体内成员对学习和实践进行自我反思并形成文字材料。在学习共同体延续培训活动期间,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平台获取资源,也可以将在实践中生成的资源提供到网络平台上开放共享,同时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也为教师的交流研讨提供空间。在完成反思环节后,学习共同体整理资料,将培训情况及需求反馈给培训的组织者。

(3) 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成为培训中不可或缺的载体

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在培训中起到资源共享、沟通交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将成为趋势。由于中小学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很难集中时间进行面对面的研讨交流,那么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基于技术的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将为教师提供一个持续学习、随时学习、即时共享交流的新培训模式。

3.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特点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根据目前信息技术培训现状有针对性构建的。因此对解决目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 强调教学实践活动,纳入评价和反思环节。针对目前信息技术培训形式上过于强调“教”的特点,以学习共同体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培训模式将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讨—评价—反思”作为培训活动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转变了培训者只注重“教”、教师只注重短期培训的“学”但是培训后用不起来的无效培训的现象。例如,在2011年西城区启动的小学骨干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活动中,技术培训进行2周,4周的时间留给被培训教师进行实践活动,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形成不同学科的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科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制作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上一堂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室进行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最后集中进行自评和反思。被培训的教师也体会到了新技术学习后要马上用起来,并且要真正整合到学科教学中还需要反复琢磨。

(2) 培训内容上将技术和课程整合在一起。针对目前培训过于看重技术操作的培训内容,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强调与被培训者的需求相结合。如西城区小学骨干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活动,培训者在设计之初必须要结合小学学科的内容确定两周的技术培训,不单纯就功能讲功能,要对教师有一个正确引导。因此培训者在设计技术培训内容时,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教师课堂教学用课件为引导,综合多种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调动教师学习的兴趣。

(3) 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提倡学习资源共享,沟通交流。培训者很早就意识到资源共享的重要作用,但是很难利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不仅将共享平台作为学习资源的分享平台,同时还作为沟通交流的平台。如西城区小学骨干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在西城区教育研修网建立协作组作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培训组织者将培训讲义、培训安排、培训要求和学习资料放在协作组供教师使用;同时要求教师将自己制作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上传到协作组作为作业要求,无形中就形成了几十份教师可以共享的资源。另外,培训组织者会将一些问题放到协作组论坛上供教师实时交流。

(4) 将合作放在重要地位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人际关系合作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培训者和被培训教师的合作,另一方面是学习共同体内的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依然以西城区小学骨干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为例,培训者与教师间以邮件、即时通讯工具或者面对面的形式进行培训作业交流,甚至是教师在使用中有问题随时求助;而被培训教师之间通过学习共同体内部的共同备课、研讨等实现合作。因此在这种培训模式下,每一名被培训教师都不是孤军奋斗,人际关系合作的多种形式为教师接受有效培训提供了帮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在目前大多数培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依据具体的培训设计和培训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应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进行培训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有待完善,比如评价的量规如何制定、反思的形式和角度如何把握等。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急速发展,笔者也预测到,基于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学习共同体的培训模式将成为未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任友群, 胡航, 顾小青.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马池珠, 任剑锋.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杨丽波, 梁宏宝, 高晓红, 赵玲.从学习共同体的视角研究教师教育信息化[J].教育探索, 2006 (4) :123-124.

[4]朱浩东, 初娜娜.教育技术培训方法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2) .

谈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的信息素养 篇8

一、教师怎样认识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一个课本一张嘴”的授课模式也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授课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教师因此要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信息素养也就变得更加重要。

新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合作、自主性学习,倡导“学中用、用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而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离不开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灵活的因材施教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执行教学目标,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实际等调整教学目标,发挥教学机智,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使预设的目标和生成的目标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利用该软件写一篇随堂作文,再对所写作文进行排版、嵌入图像等,达到动手感知的效果。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有哪些信息素养

(一)应具有的基本知识素养

1、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即传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打印机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等。只有具备了基本的信息素养,才能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

2、信息社会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对象,围绕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过程并尽量学会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和Flash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3、信息网络时代的教师应具有网络基本知识和素养。教师应当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自己制作的网站(页)或用Blog发布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同时必须具备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的素养。

4、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自学能力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具有自学能力,也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1965年,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曾预言:微处理器上集成的晶体管数,每隔18个月就会翻一番,微处理器的计算能力也相应地成倍增长。这条著名的摩尔定律现在依然起着作用。21世纪,信息技术更将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人类将迎来“智能时代”。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探索、实施和发展。所以,每一位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并确定学习的方向和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

5、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课程整合的能力

教师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具备把信息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多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过程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二)应具有的意识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和质量,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我们应该重视对信息技术教师基本素养的培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应具有崇高的思想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素质。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把它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为之奋斗不止。信息技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热爱自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2、应具有能吃苦耐劳的品质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这是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①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不断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落后。

②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劳动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

③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还要担负学校日常工作和指导其他学科教师制作课件等工作。

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进行计算机房和网络系统的软件、硬件管理和维护。

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现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地方师资培训网络不健全

在一些地区,教师培训机构的信息技术的师资不足和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学科教学情况,也是制约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因素。地方培训网络的不健全也是制约因素之一。地方培训网络不健全和培训渠道不畅通,使培训的信息产生递减,培训质量降低。培训之后不能有效地、及时地运用,使培训的效率递减。建立、健全地方培训网络和高水平的师资培训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2、培训内容不适应教师的需求

上一篇:《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书心得下一篇:21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