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023-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抓住产业结构调整机遇以技术进步促进环境产业发展

技术进步的实质是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其中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与决策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一、 经济全球化的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动的重大影响

第一次产业革命。从1733年,在英国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到1782年瓦特制成了改良蒸汽机推动了工业从农业分离,工业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并推动了国际商品交换为主题的世界贸易市场的形成。

第二次产业革命。从1866年开始,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到法国远距离送电、德国内燃机的发明和诺贝尔炸药的发明等一系列促使以原料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得到发展,资本相对集中,资本输出时使国际资本形成,生产的国际化得到初步发展。第二次产业革命实现了科学和技术的真正结合,而且从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具有地域广泛的特点,发展进程极为迅速。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在生产和管理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变革。

第三次产业革命。从1957年苏联的卫星上天到计算机的出现、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科技手段现代化和国防技术现代化及情报现代化。同时合成材料、遗传工程的发展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蓬勃发展,对世界的产业结构产生着巨大和广泛的影响,使世界产业结构在主导产业、生产要素及产业区域布局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调整趋势。

由此可见,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根本动力。作为新兴产业,环境产业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工业发达国家兴起,集合多种技术为一身的环境产业也在跟随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不断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

二、环境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位置

(一)环境产业的定义和内涵

经和组织(OECD)给环境产业下的定义为:环境产业既包括能够在测量、防止、限制及克服环境破坏方面生产与提供有关产品与服务的企业,也包括能使污染排放和原材料最小量化的洁净技术和产品。在我国,环境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是指国民经济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它不仅包括污染控制和减排、污染清理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与技术服务,还涉及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洁净技术与洁净产品、节能技术、生态设计及与环境相关的服务。

环境产业是与其他产业共生发展的一种特殊产业体系。环保产业所应用的技术涉及到机械制造、化工生产、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系统工程及管理等领域,其产品使用范围更是触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可以说,环境产业是当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渗透性最强的产业之一。所以很难把它归入那一类产业中,但同时,其他相关产业及技术的发展对环境产业的联动效应的也十分明显。

(二)环境产业是高技术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划分标准是:一般把研究开发经费占产业总产值5%或者把劳动力中有5%以上的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及技术专家的产业称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把研究开发经费占产业总产值的10%以上或者把劳动力中10%以上的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及技术专家的产业称为高技术密集型产业。

环境产业是典型的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以台湾地区为例,其环境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55%;加拿大的环保产品制造业中有40%是专业技术人员,环保咨询业中有70%的员工是工程师或科学家。

环境产业作为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一方面是环境产业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求环境产业的投资者要充分考虑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增加对环境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建立环境技术创新体系,真正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环境产业发展。

三、我国产业升级调整给环境产业带来的新机遇

(一)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给环境产业带来机遇

1、重化工业发展强劲带来的环境产业发展需求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涨,引致钢铁、水泥、石油、化工、建筑机械等重化工的需求强劲。同时,人均收入提高后的消费结构升级对汽车和住房需求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导致对重化工业的强劲需求。由于国家对绿色经济及环境产业的重视,有利于环境的配套设施及技术应用也必然加强,在新一轮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必有环境产业的重大份额。

2、大型出口型组装活动对上游产业的需求带来了环境产业的发展需求

我国是世界消费品和IT终端产品的出口大国。但大多数是劳动密集的终端组装环节和简单零部件的生产活动,附加值比较低。由此形成的巨大的组装能力对上游零部件产业产生极大要求,出于降低成本和提升竞争力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上游部件产业开展了本土生产。这一发展也给环境产业的扩展提供了大量空间。

(二)日益加重的环境问题给政府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压力

我国在1996年就把加强环保的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来抓,尽管经历了十多年的努力,效果并不理想。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显示,我国环境污染总体未得到遏制。“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如何改变以“发展经济为主”向“经济与环境兼顾”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环境产业是一项特殊产业,它的发展更依赖于国家的投资。

四、技术进步推动环境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从推动环境产业技术进步出发,以企业为突破口,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科技(R&D) —科技成果转化(重大科技转化工程、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市场等)—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技术进步—产业技术进步—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二)在开放条件下,利用技术创新提升环境产业水平

一是充分利用研发的国际化及其“溢出效应”。二是经济全球化为我国自主创新提供了众多发展机遇。

(三)政府要创造条件实现经济与环境兼顾

一是改变目前分部门割裂地抓技术进步的情况,以企业为主体和突破口,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实现上述系统工程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大环境产业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

二是加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的宣传。使保护环境的思想根深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技术进步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王柱强

第2篇: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摘 要:本文通过总结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发展

一、概述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度。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水平和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新时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受历史环境的影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增长的工业以劳动密集型,增长粗放型为主,未能对农业提供应有的技术支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制约,而且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产业结构仍需改善。

三、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业、林木业、牧畜业、渔业,属性为自然生产物,都属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是对自然的生产物进行加工营运,属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更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能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加快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国际竞争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企业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生产方式的转变,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物资消耗,对控制环境的污染起到重要的作用,因而有效的保护了我们的生态环境。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一系列的周密部署。

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医疗卫生服务、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

现代服务业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服务业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具有高智力、高效益、节省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迎合科学发展观,应该把服务业作为重点规划项目完善城市功能,为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五、服务业发展现状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但由于历史沿革与体制机制等方面束缚,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存在诸多瓶颈。

(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认识不足?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中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必然的要求。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是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落后的重要一点。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对服务业发展的发展措施执行不到位,从而服务业发展萎靡不振。

(二) 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

社会经济发展中相比较第一第二产业,服务业企业数量少,分布不合理,服务业经济规模小,缺少带动力大、辐射力广、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大企业集团。基础薄弱,发展起步缓慢,发展速度缓慢,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偏低。

(三)自身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现在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是劳动生产率低,发展力度不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低。基础薄弱,规模小,比重失衡,在经济社会中处于较低水平的行业。服务业中对新兴企业不够重视,导致于新兴企业资金缺乏、技术不健全、信息量覆盖低、企业规模得不到完善、高学历人才欠缺管理水平不够、经营模式落后等诸多问题。

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

统筹规划,高瞻远瞩、科学性、可操作性来树立大目标,规划大蓝图,实现有序发展。统筹规划、协调一致,做好对服务业的指导、管理、监督工作,要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形成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服务业务实性的政策,大力度扶持用地、用水、用电等,让各行业得到稳定发展,争取政策扶持。

扩大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业务延伸到服务业领域,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努力在政府、企业和社会中形成新的着力点。勇于机制创新。

发挥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的作用,改善服务等手段,建立起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市场环境和秩序。精心构建商务区、特色街、科技园、文化旅游集聚区,充分挖掘传统特色和比较优势。实现环境优化和规模化发展。

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几个举措

(一)要转变观念,要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拉动作用。要认识到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巨大的带动作用。大力高薪引进高层次软件技术人才,建立信息化产业基地,加强基础配套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加公共文化、科技教育、电子信息、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鼓励并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具有吸纳各类劳动力就业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是解决我国结构升级过程中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二)创新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模式,鼓励企业整合重组,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统筹规划,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整合优势资源发展服务业,培育一批大型商贸服务企业,构建以区域综合物流为基础、以城市物流配送为支撑的物流网络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势企业,同时培育并壮大现代物流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文化元素与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深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互动,着力打响历史文化古迹游、生态休闲度假游等旅游品牌,加快发展乡村游、民俗游等特色旅游,扶持一批特色文化产业村镇,提高民俗文化影响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报纸等传媒资源,组建综合强势媒体群。强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景区功能,努力建设特色鲜明、服务完善的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推进城市名片建设,不断发掘并丰富城市和乡村的旅游和文化资源。

(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培育农业服务业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强现代金融保险体系建设,促进金融业全面发展。同时政府相关机构统筹社会资源合理引导住房需求,优化商品住宅供应结构,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需要配备完善的教育、卫生、文化、健身等服务项目。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八、结束语

当代世界中,服务业以最快的增长速度带动各国经济发展,服务业在社会经济成了主要的带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营经济体系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提高知识经济发展,是优化服务业创造需求的重中之重,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曾贝.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调整思路[J].内江科技,2009(05).

[2]龚仰军,应勤俭.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15).

[3]房朝君.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

[作者简介]于长胜(1958.07-),男,辽宁大连人,北京工商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作者:于长胜

第3篇:新金融发展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摘 要:新金融产业是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与实体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新金融产业能够推动其他创新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比政府扶植具有更强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新金融;产业机构调整;可持续性

1 新金融产业发展分析

1.1 新金融产业介绍

新金融是指区别于传统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业态的新兴金融形式。其最初作为一个产业政策计划由上海市黄浦区首先提出,目前尚未行成一个统一的学术概念。新金融强调与传统金融的区别,强调市场化属性,其发展具有市场内生性特征,是市场化过程中政府政策限制逐步放开,而非政府产业孵化的结果。从本质上讲,新金融是金融产业发展的深化,是金融业务的发展创新,当前我国市场上新出现的业态形式在欧美金融市场基本都有先例。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此为基础,上海金融中心重点规划为“一城一带”,即陆家嘴金融城和外滩金融集聚带。外滩金融集聚带强调以新金融为主要发展导向,与外滩形成错位竞争,协同发展的关系。根据黄浦区和上海市相关政策文件,新金融主要强调以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营中心和金融专业服务中心三大功能为主要内容,以新业态、新业务、新领域和新力量为主要特点的金融产业组织形式。目前,新金融产业在外滩区域已经形成显著的集聚效应。

1.2 新金融产业特征分析

新金融的发展是市场化的结果,其根植于实体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导向性。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受到垄断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活力缺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不能体现市场经济的真实需求。比如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占中国企业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很多中小企业体现了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但缺乏发育良好的市场环境支撑。

目前,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相关金融机构在各种创新政策的激励下,不断试水新型领域。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创投管理、金融租赁、融资担保、第三方支付等领域,相关配套产业也逐步跟进并初步形成产业链集聚,比如资信、信用评级、企业咨询、以及各种类型的第三方外包机构。因此,从总体上形成了围绕实体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的发展是市场化的结果,与实体产业联系更紧密。

2 新金融产业与发展转型推动关系研究

新金融产业的发展是市场化的结果,其能够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支持,如融资方案解决、产业培植、企业发展促进等。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关系使得新金融产业与实体产业之间成为利益攸关者。因此,新金融产业从市场风险收益角度出发,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研判市场行情和行业发展趋势。因此,新金融对实体产业的支持和推动更具有市场导向性质。

相比之下,政府也会从产业政策角度出发,制定相关产业发展的激励措施或扶植政策。不同于新金融的市场导向型,政府的扶植政策实际是一种市场扭曲行为,很可能与体现市场自身发展方向的产业发展相冲突,抵消本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着手产业扶植政策,国家或政府干预的痕迹愈发明显。然而,产业政策本身是否科学,政策制定者并没有足够的把握。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比如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欧盟的2020发展计划,我国也提出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除部分产业外,各主要国家的产业支持政策不尽相同。因此,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内考虑政府之间产业政策的差异,必然反映出政府干预和市场发展之间的偏离。这种偏离可能使得部分政府干预变得无效,甚至错失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国际互联网产业发展之初,日本政府和相关产业部门并没有抓住信息产业的发展机遇,依然在硬件研发上寻求突破,结果使得整个电子工业丧失产业革新的机遇,造成了日本产业经济的衰退和整体经济的停滞。互联网技术革命是以市场化的结果,政府的产业政策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体现市场需求,才能实现高的效率,否则,很容易走向产业发展歧途。

尽管过去的金融危机显示,政府的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但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市场发展的速度和势头已经超越当前政府的管控能力。因此,危机的教训并不是重新洗牌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的份额,而是警示政府应该重新调整自身的定位。政府通过政策扶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尝试应该建立在清晰的市场判断基础上,否则不但浪费资源,而且会造成市场机制扭曲,并使得相关行业错失转型发展的时机。

如上文所析,新金融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职能的市场化表现,尽管新金融可能会滋生市场风险。但其对产业的渗透和干预比政府更有效率。本文所称的新金融在欧盟等发达国家早已出现,比如美国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和其他相关金融创新业务,这些金融行业在推动美国实体经济,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取得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需要强调新金融业发展的两面性,比如过度的金融创新会导致市场风险。

3 新金融产业促进产业升级的机制分析

3.1 新金融产业更关注现代产业发展方向

新金融产业更贴近实体企业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相比起传统意义上较为单一的债权关系,新金融业以多样化的方式服务企业的发展。比如为企业提供包括财务、人事、融资方案、股权优化、综合管理等全方位服务配套。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从西方国家金融发展史角度分析,新金融业更关注可持续竞争力产业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产业。自1958年美国国会制定《中小企业投资法案》起,美国大多数创业资金都投入到新兴产业中,从最初的钢铁、石油、铁路等行业,逐步发展到二十世纪末的互联网产业、生物科技等行业;新加坡于1985年成立风险投资基金,主要关注高科技型企业的投资与发展;韩国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也相继出台各种政策,鼓励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新金融业态的发展,以成立于1974年的韩国高科技公司为标志。我国市场上也有迹象表明,新金融产业更关注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英特尔创投、万向投资、北大方正投资、联想投资等企业都以高新技术为主要服务对象。

区别于传统金融行业,新金融行业更关注未来的收益,比如以一揽子高科技企业股票为投资组合的被动型指数基金,在投入之初就以未来的发展收益作为赌注。一般的股权投资行业,从投入到最终退出一般也都会经历三年以上的时间,因此,他们更关注产业未来的发展和竞争力。此外,新金融产业的发展更关注体现产业政策的发展领域,比如近年来文化产业受到越来越多新金融行业的追捧。尽管政策规划的产业不一定符合市场发展的方向,但不同于政策扶植,政策指引有助于新型产业的形成和集聚。

3.2 新金融产业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有效融资途径

相比起政府对企业发展的扶植,新金融企业可以更有效地为相关行业提供融资服务。首先,政府对企业的发展扶植是基于某种政策扭曲的基础上的,具有短期效应,如果长时段内企业始终未能获得市场竞争力或称为企业自生能力(林毅夫,2010),那么政府的扶植是失败的,这种情况下,政府非但浪费了宝贵的经济资源,还扰乱了市场机制;其次,政府相对于市场是一组相互独立的关系,政府置身于市场之外,并不能有效地掌握市场的信息变化。相比之下,基于市场发展起来的新金融行业更能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对其他企业发展的把握也更为透彻。比如,几乎任何一家大型投资机构都建立一套强大的研发团队,对相关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的发展竞争力,企业经营的阶段及可能的提升空间都有一个相对精准的把握。

新金融产业对其他行业的融资渗透,一方面是资本的市场供给关系决定,另一方面则是建立在新金融产业具有核心的优势资源基础上。根据服务行业外包资源论,新金融产业可以为相关行业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外包,在融资安排方面,各种形式的新金融业态,可以通过专业化的路径,根据企业特性,提供量身定制的融资安排。比如小额贷款公司,可以较低的融资门槛,为企业提供较为灵活的贷款安排;融资租赁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提供物资租赁,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现代产权交易机构可以实现产权的交易,或进行收益权质押,在此基础上为轻资产的现代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私募债市场正逐步推行,目前沪深证券交易所已完成《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办法》的初期准备工作,正提交国务院审批。一旦审批通过,中小企业将可以在公共交易平台上获得融资支持。总体而言,这种市场化的方式更接近企业的实际需求,新金融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企业融资方案在市场机制内获得有效解决。

3.3 新金融发展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问题在于改变传统依赖大规模粗放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转而依赖创新和科技进步,通过生产效率提升推动经济增长,这也是区别于粗放型与集约型生产方式的重要原则所在。任何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归根结底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因此,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科技水平提升促进生产率提高。

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熊彼特教授在20世纪20-30年代提出来的,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的过程,一个技术创新使得前一个技术创新过时。新进入厂商的威胁使得前一个厂商不能原地不动或坐享其成,竞争的压力使得他们不断地进行研究开发。对我国而言,要实现从粗放到集约的经济增长,说到底是要通过创新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这一论断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因此,在市场和政府促进企业创新方面,如前文所析,政府限于信息把握的程度和对市场资源的实际操控能力,不能有效的发挥创新激励。比如苏联的研发收入支出占到国民收入的4%,显著高于发达市场国家的2%-3%,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目也较多,但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仍然未能完成。相比之下,新金融产业对技术创新的促进具有内生性和持续性。美国科技企业的发展跟美国发达的风险投资业,金融资本成功地支持和推动了一大批高科技行业的发展。这种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因为美国的金融产业不仅仅支持了美国本土的产业发展,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也有诸多贡献。

因此,随着市场的逐步放开,新金融行业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我国企业的创新行为同新金融产业的有机结合将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有效实施。

4 总结

新金融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形式,是金融产业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和深化的体现,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去的进一步发展的标志,其发展形态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多能找到原型。鉴于国际上众多成功的产融互动经验,我国新金融产业的发展也势必将有力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体现现代产业发展方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一般而言,政府干预经济的痕迹较为明显,本文的分析认为政府直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较大的风险性,相比之下,新金融行业在政府的产业框架下,可以有效地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林毅夫.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思潮与自身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威廉?伊斯特利.在经济增长的迷雾中求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张维迎. 市场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5]查尔斯.沃尔夫.市场,还是政府:市场、政府失灵真相[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6]赫尔普曼. 经济增长的秘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王玉柱

第4篇: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近年来,我县以“强工壮农”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生产,进一步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升级,确保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一、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超级稻方面: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5.4万亩,实现粮食总产8.3万吨,比去年分别增长0.8%、2.5%,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推广优质稻12.4万亩、超级稻5.4万亩,分别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3.3%、36.3%,比上年增长7.1%。在方家屯、扶罗等乡镇开展示范片建设,通过“基地+农户+公司”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合作社建设,积极培育种粮大户。今年将继续调优粮食种植结构,力争优质稻面积达到12.5万亩,推广超级稻8万亩(其中优质超级稻3.6万亩)。 油菜方面:以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油菜生产综合能力为主要内容,强化组织,精细管理,积极落实油菜高产创建各项措施。分别建立了1.72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围绕示范片建设。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169.1公斤,比2011年增产106.2公斤,平均亩增收509.7元,总增产值875.8万元。

旱杂粮方面:1.2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玉米已全部播种移栽完毕,目前长势良好,预计可全面实现650公斤的

目标产量。在高产创建示范片的辐射带动下,各乡镇分别建立了1000亩示范片,开展了现场观摩和田间指导,促进了农业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提高了技术到位率。

金银花方面:根据我县实际,把发展金银花种植作为培育我县优势经作产业来抓。在李树乡建立了金银花苗木繁育基地86亩,努力提高本县金银花苗木供应能力。全年新造金银花面积3015亩,全年总种植面积达1.015万亩。大力推广金银花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努力提升金银花种植水平。全年共收获鲜花776吨,实现产值797.2万元。

蔬菜方面:大力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新建蔬菜基地3个、面积267亩。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8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各4个),其中3个绿色食品已通过了产地认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分别达9.81万亩、1.0万亩。贡溪乡康之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蔬菜基地300亩,以种植茄子、香芋、南瓜、紫薯等品种为主。目前止,共收获蔬菜约450吨、紫薯30吨,产品主要销往广东,创收入112万元。

二、多措并举确保产业升级

为了更好的确保我县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县农业局把农业产业化工作,当作目前工作的重点来抓。

1、强化组织管理,确保工作有效推进。

①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抓好高产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农办、农业局、财政局、水务局、农机局、粮食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及涉及乡(镇)的乡(镇)长为成员的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高产创建活动的具体工作。县农业局成立了高产创建工作实施小组,由局长任实施小组组长,粮油、土肥、植保、执法、科教、办公、财会等站(股、室)共同参与,主要负责研究制定高产创建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高产创建技术宣传与培训,开展现场观摩、田间指导和专家咨询,指导各乡镇高产创建工作、高产创建示范片测产初验,指导粮油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等工作,确保高产创建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高产创建示范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②加强督查,确保实效。为保障农业生产工作见实效,县农业局在播种、管理和收割的关键时期,加大对各乡镇的督促检查力度。在攻关活动期间,及时派出技术小组,在产前、产中、产后分阶段开展督查工作。同时,安排了15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联系乡镇,切实加强了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力度。

2、认真开展“三项行动”,确保关键技术落到实处 ①认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县农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

15名,以村为单位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据统计,全县共培训高产栽培技术1.35万余人次,同时,印发各类栽培技术资料2万余万份,发放技术明白卡,使农户家家都有张明白卡、户户都有个明白人,农民的种植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②认真开展农业科技示范。为扩大示范带动作用,要求各乡镇分别开展1000亩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片要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种植密度、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在示范片重点部位树立标牌,示范牌标明创建单位、工作责任人、生产目标、品种名称、技术要点等内容,便于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高产创建档案,做好生产数据记载和工作记录。

③认真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在抓好高产创建的同时,加大节本增效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高产创建示范片全面推广了油菜育苗移栽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技术覆盖率、到位率均达100%。

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力大。由于人口增加,带动农产品刚性需求增长,农产品供给仍然偏紧。同时,耕地呈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保供给压力大。

二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压力大。由于生产成本持续上

涨,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农民生产积极性难以调动。

三是发展现代农业任务十分艰巨。农村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机制制约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产业基础十分脆弱,农业科技创新乏力,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

下一步计划

一是加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服务指导。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围绕我县着重实施的超级稻、金银花等产业,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加强信息沟通与协调,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部门农产品加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业部门指导农产品加工的能力及企业经营水平。

二是推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合作知识及成功典型、经验做法,强化农民群众的合作理念,增强各级干部支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责任感。加强对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积极争取专项扶持资金。大力推进合作社标准化生产,鼓励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推广应用良种良法、努力提升合作社产品科技含量,鼓励合作社参与多种形式的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强化合作社市场信息获取能力,帮助合作社与超市、龙头企业实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

三是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落实申报项目、品牌建设等方面大力扶持。开展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和评定工作,加强农产品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和外销平台建设,构建稳定的销售网络体系,打响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带动农副产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实施订单农业,推广“基地+农户+公司”等模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四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利,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各项减负政策,推动减负惠农政策落实;开展农民负担执法检查,确保政策措施全面落实。

五是加强基层农经机构队伍建设。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适应农村发展形势,转变基层农经管理职能,健全机构,完善体系。定期开展学习、研讨、培训和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农经人员能力和素质。建立和完善开拓创新机制,提高推动农经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新晃侗族自治县农业局

2012年5月15日

第5篇:积极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加快促进林业产业

发展

发挥林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做好“林”字文章,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宗旨。我县紧紧围绕“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主题,探索建立集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发展模式,通过林权改革、重点工程、林业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林权改革促农增收

到2008年底,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为58.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6.9万亩,活立木蓄积为253.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26%。林木绿化率为23.29%。实现了有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量的双增长,林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亮点。我县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确定“森林资源权属清晰化,推进流转规范化,分类经营法治化,增绿增效持续化”目标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思路,盘活集体林地资源,引导林地科学流转,推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加林农收入。截至目前,全县172个有改革任务的村已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完成林改面积10.7万亩,占应改革面积的100%,已明晰产权面积10.7万亩。通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激活林业经营机制,我县乡村林改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增强了林农发展的信心。通过落实自留山政策和“谁造谁有”政策,明晰产权,签定合同,发(换)林权证,实现“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原则,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增强了他们发展林业的信心,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如:孙德林承包经营40多亩,当年投入2万元,年均收入可达5.5万元。

二是促进了村集体和林农增收。通过实施林改,落实集体山林承包、租赁和转让,盘活了集体山林资产,实现了村财和林农两增收。如:草沟镇于韩村对部分林地进行公开招投标,预留公益基金和林业再生产资金。一些乡村通过实施林改增强村财实力后,加大了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逐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如黄圩镇三侯村通过盘活集体森林资产筹集15万元,铺设乡村水泥路1.5公里。

三是转变了林农经营山林理念。通过实施林改,落实山林承包经营,引导开展木材深加工和跨村经营,林农扩展了经营林业的利润空间,经营理念发生了转变,由过去单纯造林护林,逐步转入营林、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如武圩村村民许超到通海村与当地村民联合,投入30万元资金申请办理木竹加工企业,并长期聘用20位村民负责生产加工销售,既解决当地部分富余劳力的出路,增加林农收人,又促进了当地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

四是推动了社会办林业进程。通过林改确权和产业引导,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参与集体山林承包经营,社会办林业的氛围日益浓厚。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提高现有林分产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改变传统的营造林只局限于材用的观念,大力推广林牧一体化,做到了林业长期效益和牧业短期收益的有机结合。速生丰产林一般成材周期10年左右,这样长的生产周期使老百姓很难下大决心造林。而林牧的结合就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林下养殖见效快,收益高,养羊的出栏周期仅半年,养架子牛的出栏周期仅为三个半月,养鸡的生产周期仅70天。这样,农民每年每个季节都有可观的收入,有效解决了林业收益周期过长的问题,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林业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并初步探索出一条林牧结合、林牧一体化发展路子,涌现出一批好典型。如奎濉河北岸有5户办起养殖厂,如大庄镇大庄村林下种植香菇,有效地推动了林业发展立体化进程。林菜间作、林菌间作、林粮间作等模式,都有效提高了林地附加值。

五是积极开展各项配套改革。一方面,着力规范全县森林资源流转行为,为了方便林农和业主林权登记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县林业局投入8余万元组建装修林业服务中心,截至目前与县信用社共承办了森林资源转让评估抵押21起1000 亩,林权抵押贷款计690万元。同时县林业局简化林木采伐审批手续,及时调整林木育林基金征收标准,直接让利于民,让林农真实感受到林改带来的政策实惠。

二、重点工程促农增收

退耕还林配套造林项目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全县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工程建设13.6万亩,补助资金 650万万元,全县 10000多个农户从中受益。实现了“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林业大发展”的目标,增强了我县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三、产业发展促农增收

一是狠抓三大基地建设。以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形成了以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板材加工业和经济林基地三大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狠抓林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林业产业,今年来,整合林业项目资金 100多万元,重点抓好了杨树低产林改造建设,进一步巩固造林成果,促进了林业结构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狠抓林业龙头企业发展。立足林业资源优势,强化龙头企业培育。上半年,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福晟木业有限公司争取上级资金万元,落实省级财政林业贴息贷款万元;扶持康中木业、凯华木业,积极申报市级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已建成木材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产值达2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辐射带动8万农民致富。

三是狠抓林业产业合作经营。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林业产业合作经营模式,给全县林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全县已发展林业协会1家、合作社2家,拥有社员1200人,注册资金2000万元,带动基地建设10万亩,年销售额亿元。

四、结构调整促农增收

一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坚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按照土壤类型确定发展的林种。目前,已逐步建立了“两大林业板块基地”,形成板材优势产业。“两大板块基地”即速生丰产林板块、鲜果板块基地;“板材优势产业”即大庄、黄圩镇的板材加工业基地。两大产业基地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实现林业综合产值2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二是调整林种结构。通过长江防护林等林业工程带动,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今年新增1.4万亩杨树产业基地建设。二是把森林空间开发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扶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大户和经营户利用森林空间大力发展林牧一体化建设。截止到目前,全县从事园林绿化和发展花卉专业户达到20户,年创收入50万元。

三是调整品牌结构。结合泗发[2009]5号文件精神,深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年活动,以油桃产业、黄金梨产业为突破,大力发展精品名牌,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帮助草庙镇建立了500亩油桃高效精品果园示范基地,组建了泗县龙海干杂果专业合作社,采取“七统一”(统一购苗、统一栽种模式、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肥水管理、统一修剪、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管理模式,走规模化、基地化、精细化为发展道路。2008年该产业带动该村农户增收100万元。

第6篇: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认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会造成一些产业就业人员的相对减少,同时也会扩展其它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的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吸收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我国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就业问题,以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 就业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居于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指出,资本有机构成是资本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的关系,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的表示方法有:C/V;(C+V)/C;C/(C+V)。

从其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看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本质是反映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伴随着资本积累个别资本(C)的增大,资本有机构成﹛C/V或(C+V)/C或C/(C+V)﹜都呈不断提高趋势。这种趋势是资本因追求利润内在动力和竞争外在压力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组织技术经济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会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有机构成的提高也对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会有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我国就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马克思指出了因科技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的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客观因素的量的相对减少”。一方面,有机构成提高后,既定的资本形成对劳动的较少数量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增加的资本投入也会形成相对减少的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这就势必形成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同时,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竞争力日益加强,形成对小商品经济下的农业个体农民、城镇个体手工业者的冲击,使大量农民或个体手工业者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特别是对于无一技之长的非熟练工人影响更大。

我国原有的就业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就业人员行政计划分配,直接导致我国各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比例失调,冗员繁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就业改由市场来配置,失业问题就渐渐暴露出来。我国2000年统计的城镇失业率为3.1%,到2003年就升到了4.3%,增加了将近百分之四十,而实际上的失业率比这要高,因为大量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及一些失业人数并没有统计在内。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时也能创造出对劳动力的新需求

马克思也指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增加就业的作用。“积累的增进,虽然使资本的可变部分相对减少,但并不因此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就业人数的相对减少和绝对增加是并行不悖的”。我国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大量被采用,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直接带来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以至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和变化,这又势必促成劳动力就业结构性调整,使劳动力的就业总量不断增长。我国城乡从业人员由1952 年的20729 万人增加到2003 年的74432 万人,增长了359.1% , 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带来的其它就业领域的拓宽。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会导致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马克思指出:“机器在应用它的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它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大工业领域内生产力的极度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其它部门对劳动力的剥削在内含和外延两方面的加强,使工人阶级越来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性劳动。”非生产性劳动也就是除了第

一、第二产业之外的其它劳动,即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其主要部分是服务业。发达的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集中表现,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源。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其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 的70 %或以上,

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服务业就业的人数要占70 %或以上。如美国近1.3亿就业人数中,大约有0.9亿在服务行业就业。

根据国际经济规律,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超过1000 美元之后,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 美元,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将面临巨大的调整。从1978- 1999 年间,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在三次产业调整中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0.4%和20.4% ,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分别上升了1.1%和5.7% ,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比重分别上升了9.3%和14.7%。 三次产业调整中,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高于产值比重的增加。我国这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正符合了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工人阶级越来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性劳动”的理论分析。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生产集约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出现劳动力的绝对剩余,这正是我国出现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就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大量转出。在第二产业内部,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慢于工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但在第二产业内部会发生转移。如装备制造业中的精密仪表、通讯设施、半导体等行业逐渐成为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员的部分。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快于工业扩大再生产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将迅速减少,就业人员由第二产业转出。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当前尚属前一情况。资本有机构成越高,第三产业越发

达,越能吸收从第

一、二产业转出的过剩劳动力。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在社会就业中趋于上升,并将在未来占绝对优势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就业结构进入剧烈变动时期, 这是经济结构变动的自然反映。1978-1999 年间,第一产业就业份额由70.5%下降到50.1 % ,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由17.3%上升到23%,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则由12.2%上涨到26.9%。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在1994 年就超过了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扭曲。1999 年,我国第

一、

二、三产业之间的产出之比为17.7∶49.3∶33 ,但相应的就业之比为50.1∶23∶26.9 。居民通过就业获得收入,进而进行消费与储蓄,经济的正常发展要求国民经济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这样,产出才能适应消费和投资的需求。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比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高出30 多个百分点, 所以我国的产出与就业结构不合理。

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洛林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指出,我国有4.9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的约1亿,转移到城里的农业人口大概有1.2亿,真正是用在农业上的有1亿就够了,还有1.7亿左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消化。由于今后每年还将增加几百万,再加上未来20 年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1000-1200 万,以及800 万左右的下岗人员,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十分沉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向深入,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日渐加大,就业结构的矛盾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日渐突出,进而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解决的办法只有加速经济的良性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扩展新的就业领域。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经济的发展能带来就业容量的增加,但增加量不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促进新的行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我国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量的最现实的选择。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很高,大约为0. 75 ,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增加700 万个就业岗位。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1 万元,可以解决7 - 8 个人员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中只可以解决一个人员就业, 在第二产业中可以解决1.7 个人员就业。发展第三产业要支持鼓励旅游业、餐饮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教育服务业、法律服务等,尤其是立足于农村的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发展。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是我国劳动就业的主要领域,目前全国

工业部门就业人数为1. 5 亿,其中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员就有1. 1 亿。1979 年到1999 年间我国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在中小企业中实现了就业。应根据我国国情(几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上千万的下岗工人)和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积极利用劳动资源的比较优势,努力发展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劳动密集型项目,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做好失业人员的转岗培训

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带来的失业人员,主要是劳动素质较低的非技术专业人员。我国现有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一方面,存在大量失业的非技术人员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公司、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导致企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这些情况在沿海城市(如广州、深圳、温州等)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我们应积极发展多层次的教育产业,特别是职业教育,提高劳动人员的素质,掌握新技术,改善就业结构。

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一些行业的就业人员减少,但同时可以扩展其他一些部门行业的发展,解决一部分就业。我们应适应这一产业的发展变化,通过加强和提高社会劳动就业意识,加强政府机构的引导和劳动者本身的发展和开拓,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调整第

一、第二产业内部的就业结构,鼓励促进有潜力的行业的发展,吸收剩余劳动力,使我国逐步形成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就业结构。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主义体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王俭.有机构成调整下劳动就业问题的思考[J].辽宁工学院报,2003

3.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郭继严.2001-2020年我国就业战略研究[J].经济学家,2001

第7篇: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成都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四大主导产业和冶金建材、石油化工优势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工业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659.60亿元,年均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6.7亿元,年均增长21.9%,工业经济对全市GDP贡献率达38.2%。我市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得益于技术进步步伐的加快,“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81亿元,完成技改投资766.7亿元,技改投资比“九五”增长3.8倍,其中工业技改投资613.4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6.2%,工业技改投资平均每年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个百分点;

一、

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1%、36.4%、53.5%调整为2005年的7.7%、42.5%、49.8%,

一、

二、三次产业的发展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

一、主要做法



(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 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大工业投入,积极组织实施重点技改项目,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766.7亿元,年均增长43.3%;全市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699个,已竣工投产1687个项目,其中省重点技改项目118个,市重点工业技改项目255个;268个工业技改项目获得技改贴息和补助资金支持达2.96亿元。2004年起,我市加大了对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持,目前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10亿元,大项目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36项增至2005年的169项。通过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攀成钢、成飞公司、王牌和国腾等一大批本地企业和英特尔、四川丰田、TCL和巨石等引进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改进和提升,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了我市工业经济的骨干企业和主导力量。成都虹波搬迁改造、成都印钞二期技改、巨石二期等9个项目已实现竣工投产,

攀钢集团镀锌板、攀成钢Φ

318、蓉生药业血液制品等项目即将竣工。中芯国际和宇芯的封装测试一期项目已完工进入试生产,亚东水泥一期、成都一汽、英特尔微处理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拟新开工的49个项目已有31个动工,其它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其中莫氏连接器、天锡发动机、台玻二期、云内动力搬迁改造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以上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促进全市工业结构优化,增强成都工业发展后劲。



(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加快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十五”期间,我市179个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中有109个已基本完成或通过成果鉴定,有65个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已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拥有5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以及145个省名牌产品、208个省著名商标;发展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



(三)推进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

 我市2001年实施了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搬迁改造一批、就地发展一批、关闭破产一批的同时,切实将搬迁改造与企业改革、技术进步、招商引资相结合。通过搬迁,调整了企业技术和产品结构,引进了发展战略投资伙伴,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和活力。截止目前,104户企业的新厂已竣工投产,占160户调迁企业的65%;103户企业完成了老厂土地处置,占160户企业的64%,处置土地总面积7255亩,占160户企业占地总面积的48.8%。做大做强了一批企业,优化了工业产业布局,促进了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整个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工程今年将基本完成。



(四)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 我市自1996年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以来,通过改制、引入外来资本和民营资本重组国有企业、加快劣势企业退出等形式,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一批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弱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大批改制重组企业通过推进技术进步和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又获得了新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累计兼并企业301户,

破产企业172户,改制企业1306户,盘活存量资产300亿元,30多万职工实现转移安置,共核销银行呆坏帐45亿元,一大批企业办社会职能实现分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由2000年的43.4%下降至目前的23.9%,民营工业比重上升为67.8%。攀成钢、成都卷烟厂、成都一汽等一大批改制和重组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

(五)强化工业招商引资

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实效。进一步完善了招商引资责任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快速推进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集中力量对重点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核心项目和缺实环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围绕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行业100强,着力招大引强,加快提升我市工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在汽车等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先后引进了英特尔、中芯国际、南玻等一批重大项目,丰富和完善了我市工业产业链,实现了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增强了产业加快发展潜力。

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我市工业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产业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工业发展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经济增长方式还未有待于进一步转变等问题,表现为大企业大集团不多、重大产业化项目偏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承载及配套能力较薄弱等。在推进技术进步工作中,对市委、市政府统筹抓好招商引资和本地企业技术改造(后简称“就地改造”)工作的认识的还不够深刻,对就地改造的支持力度不够大,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企业加快发展和做强做大,一些本地企业因受其他城市优惠政策诱导而外流,这种苗头的出现,应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深思,并切实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避免。





三、对策建议

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继续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抓好项目引进和就地改造,促进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保持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

(一)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

 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一是加速淘汰现有工艺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和行业;二是按照我市工业布局规划要求,加强管理,分类指导,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和培育具有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新兴产业和能发挥本地优势的传统产业,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储备;四是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国内外产业递度转移的机遇,承接和引进先进的技术、产品和企业,弥补缺失的产业及环节,完善和延伸我市产业链,提高产业协作和配套能力。



(二)加大工业、技改投入

 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十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工业大投入的结果。实践证明,工业只要有大投入就会有大发展,大投入是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我市将200

5、2006年分别确定为“项目年”、“加快产业发展年”,切实加大了投入, 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92亿元,同比增长73%,技改投资296亿元,增幅为60%,2006年1-10月,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96.6亿元,同比增长32.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7.4%;技改投资300.1亿元,同比增长35%;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00亿元、技改投资3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0%。“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投资要力争突破4000亿元。



(三)全力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

 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切实抓好项目的引进和就地改造。在招商引资上突出招大引强,要在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上取得新突破。通过就地改造,做大做强一批发展势头好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拉动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企业发展,加快产业聚集,争取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产业和集成电路、软件和烟草等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

(四)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加快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步伐,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一批“成都造”品牌,确保我市技术进步、科技领先、产

业发展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建新型信息产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加快我市技术中心建设的步伐,努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以现有形成的华神集团的碘131肝癌单抗注射液、川大智胜的空管系统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为重点,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及消化吸收新技术相结合,加速产学研进程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

(五)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 以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立足现有企业,以项目为支撑,加快技术升级和换代,筛选确定一批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税收贡献大、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手段扶优扶强,分类指导,全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目前我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93户,其中攀成钢、成飞集团和成都卷烟厂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大关。在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同时,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向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协作配套能力,选择一批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具备优势、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加以重点扶持,推动大中小企业的互动和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

(六)大力推进工业集中集约发展

 按照工业发展布局规划要求,坚持推进“三个集中”,通过规划引导、强化统筹、政策支持等系列措施,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提升工业园区的水平和档次,推进工业向园区聚集。进一步探索促进项目异地落户的“三分政策”,完善区外企业调迁入园的优惠政策,深化城区工业异地发展的“飞地工业”模式。加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和建筑密度等规定,提高投入产出率。加快新都、崇州和彭州家具产业,武侯、崇州和金堂鞋业,金堂纺织印染工业园等特色产业区域,以及川浙、川苏工业园,欧盟中小企业园区等优势产业聚集区的发展,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出更高水平、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和现代工业产业园区。



(七)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

 以加快我市工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为工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一是集中资金,突出支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中财力支持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及高新区、经开区、青白江区等发展势头好、已初步形成产业聚集的重点区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招商项目的落户,提高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推进产业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二是拓宽支持领域,推进产业发展。根据工业发展需要,在现有财政支持基础上,进一步增大财政投入,建立技术改造补助资金,支持企业利用自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建立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发展的深度研究和成果转化;建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聚集过程中规划、新(迁)建、打造特色示范区及品牌等环节,促进和引导产业加快聚集发展。

第8篇: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李毅中

日前,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点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不失时机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关系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我国工业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实现了回升向好的重大转变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挑战,我们紧紧围绕“保工业,就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大局,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增速回升向好的“V”型反转,全年累计增长11%,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出口。推动实施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1.6升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等政策,有效地拉动消费、惠及民生。其中,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7

9、1364万辆,均居世界第一。推动国家7次下调出口退税率,全年为工业新增退税额1530亿元,为扭转我国出口急剧下滑,确保工业出口降幅收窄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9年11月,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3%,结束了连续12个月同比下降的局面。

着力推进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在工业发展最困难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围绕这一战略部署,国家发改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完成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165项实施细则并

逐项推动落实,全面加强行业指导。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提振了企业信心,保障了重点行业的稳步发展。

着力发挥企业技术改造的突出作用。通过努力,国务院设立了200亿元的中央财政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在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装备水平、安全生产和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改造。2009年,拿出230亿元支持了4441个项目,合计拉动了6326亿元的社会总投资,拉动系数为28倍。

着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节能减排。机械、冶金、汽车、有色、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的并购重组加速推进,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炼钢、炼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取得初步成效,全年分别淘汰落后产能1691万吨、2113万吨、7416万吨、600万重量箱、31万吨、1809万吨。2009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呈下降趋势。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通过发放3G牌照和促进TD等3G产业发展,快速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当年直接投资1609亿元,带动了网络、服务和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效果明显,正在催生一批新的增长点。

着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发挥牵头部门作用,从政策法规、融资信贷、财税扶持、政府服务平台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2009年,4800户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了8500亿元的贷款担保。截至2009年9月,中小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的59%,小企业贷款增加1.1万亿元,增

长27%。中央财政安排了96亿元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30亿元技术改造资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开拓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着力科技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在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重大装备自主化和本土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科技专项成果正在加速产业化。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项目进展良好。以品种、质量、品牌、服务为重点,全面加强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引导消费,拉动发展。完成2.3万项标龄10年以上行业标准复审,发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120项。

二、把握好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任务艰巨紧迫。

一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深刻变革和挑战。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从客观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制约。从内部发展环境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工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总体上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我国工业目前仍主要依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发展不可持续。要赢得这些挑战,必须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主要发达国家在

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市场需求、供给结构和贸易结构都面临深度调整,经济复苏缓慢乏力,结构调整优化需要较长的过程,这在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结构调整、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经济下行时的“倒逼机制”往往也给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添压力和动力。

二是我国已进入必须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工业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进入需要推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同时,我国工业发展也具备了加快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工业必须努力推进转型升级。

三是中央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促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启动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两年投资计划,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制定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发展环境;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视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化社会保障改革,扩大就业渠道等。这些重大政策的实施都将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

总体看,我国工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重要变化。我们要把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转化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动力,抢抓发展机遇,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三、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措施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是: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的粗放发展向注重效率、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促进我国工业良性循环,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

促进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好基础。当前,要坚持把改善供给结构、促进扩大内需作为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着眼于完善促进消费各项政策,增强消费需求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抓住3G发展、三网融合等新机遇,开拓新型消费领域。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实现内外需均衡发展。抓住当前战略性机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一是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根据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要求,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推动协调发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推动劳动力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二是改善产业组织结构。按照市场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分工、产业配套的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三是提升技术和产品结构。开发生产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产品,引导消费、扩大消费。四是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坚持工业区域功能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与地区资源、能源及环境容量相适应、主导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产业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引导沿海地区与内地产业有序转移。

抓住主要环节,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内涵式发展。尽快建立起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使持续的技术改造贯穿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二是推进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把住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三是大力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四是以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式发展。

以促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途径,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从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融合。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定实施鼓励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催生新型产业。推进国产软硬件的研发应用,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

以加强自主创新为动力,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契机,整合科技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引导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振兴和自主品牌战略,推进产品和市场创新,有效拉动消费,提升消费结构。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引导企业实施财务资金、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协调解决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园区等财税、金融、环保、土地、进出口措施,完善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社保、人才、就业等相关政策,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第9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青溪经济发展

近年来,青溪镇作为纯农业镇,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为了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采取了多种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进一步扩大了农业规模,提高了农业产量,增长了农业效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促进青溪经济全面发展。

一、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确立六大主导产业

1、调整结构时机成熟。该镇党委政府在深入调研过程中,认识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一直以来,青溪镇都是大埔县优质烤烟基地和优质稻高产区之一,拥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其次,作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青溪良种猪养殖场就坐落在该镇,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再次,该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基础,特别是粤电集团的青溪发电站建设投产,给该镇提供了丰富的水域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这些都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有利时机,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前提条件。

2、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由于受到传统保守的思想影响,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比较安于现状,不太愿意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扩大种养规模和改良新品种,导致农业规模较小,种养品种比较单一。该镇党委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传授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新品种。在宣传推广中,逐渐让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

1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充满了信心。这为实现调整产业结构统一了思想,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3、发展六大产业目标。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该镇党委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坚持打好优势牌,走好特色路,唱响地方戏,农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该镇确立了发展以优质烟、优质稻、良种猪、山地羊、优质鱼、优质果为主导的六大产业的目标,鼓励效益农业的发展。2008年,全镇种植优质烤烟5500亩,产量130万斤;种植优质水稻6025亩,总产达2706吨;全镇出栏生猪8万头;优质鱼总产527吨;以蜜柚、沙田柚为主的优质果2330亩,总产预计达1553吨。六大产业目标的确立为调整产业结构,为实现现代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

二、立足实际,寻求突破,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抓好品种改良。以六大主导产业的品种改良为目标,不断提高品种质量。在粮食品种方面,继续全面普及推广博优系列博优35,K优047等优质品种;在烤烟品种方面,采用最新品种ⅡG17.9601;在生猪品种改良方面,发展三元杂交良种猪;在优质果方面,重点种植经过改良后的蜜柚、沙田柚等。

二是抓好种养调整。抓好种养调整的关键是规划耕地种植和养殖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在确保粮食计划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在现有耕地中,规划出70%的耕地种植烤烟和蜜柚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此外,利用荒田规划挖山塘进行养优质鱼,还

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利用青电库区丰富的水资源,首先兴办起1200多平方米的网箱养鱼基地。通过带动作用,再逐渐形成1万平方米的网箱养鱼基地的目标。在荒山利用方面,除了规划种优质果外,还鼓励农民发展养羊。通过种养的调整,合理配臵了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三是抓好龙头培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有效的带动了专业村、户发展。在现代农业中,龙头企业发挥着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和牵引能力,直接影响着山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效益。为此,该镇把建设好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重点扶持培育青溪良种猪养殖场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以此带动促进专业村、户建设,实现发展规模经济。

三、扶持龙头,帮扶带户,发挥现代农业模式

1、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该镇十分注重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对这些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使它们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效益不断增加。在镇府的关心支持下,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目前,该镇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间。还有1间正在申报县级农业龙头企业。

2、着力帮助困难农户积极发展。该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本地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当地农民寻找发展项目。该镇充分利用青华、河背、铲坑、长丰等村农民素有养羊的习惯,宣传发动

当地农民发展养殖山地羊。此外,利用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养猪业。与此同时,该镇还通过一些优惠服务政策,特别帮扶带动了100多户困难农户发展养羊、养猪,为他们提供生产保障,坚定他们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他们早日脱贫致富的愿望。

3、发挥“公司+基地+农户”效应。青溪镇通过“政府扶持,基地带动,农户联动”的模式,大力发动养猪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全镇养猪业发展。该镇2009年上半年全镇养猪达100头以上的农户有50多户,50头以上的农户100多户,20头以上的达200多户,预计将带动实现农民人均收入823元。通过发挥这一模式的带动效应,在大力发展养猪业的同时,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工农结合,树立品牌,着眼未来长远发展

1、推动工农结合树品牌。面对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特点,该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应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转变过去“以农哺农”的思想,把工农相结合,使之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该镇积极鼓励、扶持引导民营、个体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其中,成功打造出了“青溪家米”、“青溪羊肉酒”等品牌产品,这些品牌产品的投放市场不仅提高了青溪镇的知名度,也收到了明显的企业效益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由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从而也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着眼长远发展谋未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就是要让农业的发展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规划好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该镇十分重视农业的长远发展这个问题,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适应市场,要因地制宜,突出本地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走发展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实现资源优化,多种经营的长远发展目标。

五、科技先行,服务引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1、发挥科技示范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就是要发挥科技的作用。该镇坚持依靠科技,让科技先行,把科技进步作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的强大动力,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特别是在六大主导产业中做足科技这门功课,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新技术、新方法。比如在烤烟方面,全部应用塑盘育苗、地膜覆盖是等新技术,从育苗、备耕到采摘、烘烤的全过程,都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管理,注重了烤烟质量,实现向大埔县上缴烤烟数量和质量稳居全县前列的目标。同时,通过科技的示范作用,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2、做好服务引路工作。科技需要服务作保障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为此,该镇专门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青溪镇信息服务机构领导小组,为科技服务做好引路工作。同时,该镇还专门成立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组,主要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项目、资金、农技培训以及产后销售等问题。此外,该镇还充分利用山区信息网,及时更新发布农业方面的信息,介绍一些最新的农业

科普知识和大力宣传推介该镇特色农产品。

3、加快经济发展速度。通过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农业结构,有效推动了第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加快了该镇经济发展速度,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农民致富梦想。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8350万元,农村人平均收入4427元。2009年预计将实现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和农村人平收入对比2008年增长10%的奋斗目标。

上一篇:消防员灭火防护服标准下一篇:社会人才流动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