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机制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促进机制(精选8篇)

促进机制 篇1

一、强化基层干部维护农村稳定的政治意识,首先要解决村级干部,特别是村级书记主任对维护农村稳定政治意识不强,对综治工作不重视的问题。要通过培训和法律教育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综治意识,使他们从思想上、行动上支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解决经费保障问题,也是上级领导对综治工作重视的具体表现。镇政府要把综治经费纳入年初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同时根据当年实际情况,逐年追加。

三、创新工作,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人民内部矛盾的调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镇、办事处综治办要牵头协调村级的治保会、调解会、司法联络员、信访员、应急联络员、安全监督员,要有效整合资源,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大调解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大员在维护农村稳定的第一屏障作用,切实把各类纠纷解决在萌芽之中。同时,规范村级信访接待室接访制度,为村民设置正常的诉求窗口。

四、延伸触角,建立健全农村法制宣传机制。要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村民养成良好的知法、守法的习性。一是要抓好宣传舆论导向,教育广大村民通过解决纷争。二是,继续抓好“五五”普法工作,提高广大村民知法、守法意识。三是充分发挥村级各大员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和纠纷调处中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从而带动村民自觉学法、懂法、守法。

五、明确责任,建立健全责任机制

促进机制 篇2

《办法》规定了考核内容包括散装量率、农村发散、城区“禁现”、预拌砂浆推广、专项资金征管、基础工作等6大项31条考核内容, 对考核内容提出了评分标准和相对应规定。

《办法》的考核办法和步骤: (一) 考核采取打分制。省辖市、县 (市、区) 散办按照《江苏省发展散装水泥年度目标考核评分标准》的要求对年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自查打分, 如实填报年度工作考核评分表。 (二) 省散办负责对省辖市散办 (含常熟市) 上报的工作进行考评;省辖市散办受省散办委托负责对辖区内的县 (市、区) 散办进行考评, 并将考评结果报省散办, 省散办对各县 (市、区) 的考评情况进行抽查, 最终确定考评结果。 (三) 省辖市散办的自查考评及省辖市散办对县 (市、区) 散办的考评工作在次年一月底前完成, 并将考评结果上报省散办。二月份起省散办对省辖市散办进行考评并对县 (市、区) 散办进行抽查。

创新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3

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既使教师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创造了条件,同时为我校顺利实施新课程实验提供了保障。

一、营造学习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努力打造“学习型”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环境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大力倡导“勤俭之风”、“踏实之风”、“学习之风”、“严谨之风”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风。使这些理念植根于每位实验人的心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学校为每个学科都建立了图书活动室,购买了大量的图书和杂志,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大的氛围影响下,我校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掌握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和最新的教育理念,并将这些理念及时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二、重视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重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推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内在动力。

1.打造教研交流平台

教研活动一直是我校积极开展的教学研讨模式,其目的就是要给广大教师一个集中交流的时间,能够把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收获的心得共同讨论、共同分享,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校充分利用教研活动这个平台,积极开展教学交流、教师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还创办了《学习·实践·探索》科研杂志,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探索在杂志上发表,促进全校教师学习和交流。

2.开展教学交流活动

为推动新课程校本教研工作落实,展示、交流校本教研成果为目标。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举办了“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探索新课程”等课堂教学交流活动。通过“理论一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的过程,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充分发挥观摩竞赛的推动作用和展示交流功能,促进教师的相互借鉴和提高。

三、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快速通道。学校高度重视校本培训的实效性,不断丰富校本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直接关系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充分把握青年教师教育理念新、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新课程培训,使其迅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成为新课改实验中的骨干力量、实现一年入门,三年胜任,五年骨干的目标。学校开展拜师结对活动,精心挑选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中老年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通过师徒相互听课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同时也实现了师徒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学校还专为青年教师举行培训讲座,邀请学校的知名教师或在某一领域突出的教师,针对青年教师成长中的问题,进行经验传授,使青年教师能有机会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成长经验,使自己少走弯路。

2.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培训策略

我校以全局的视野和发展的思维,有针对性地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近几年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教授、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博士、中央教科所曾天山博士、吴霓博士、崔相录博士、郝志军博士、上海师大谢利民教授、国家新课改核心组成员陈旭远教授等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先后应邀来我校讲学,并担任我校教育专家顾问,长期指导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在加强“东北三省十二校科研协作体”内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学校先后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科研课题组成员,先后到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深圳中学、山东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育才中学等知名高中观摩学习。通过这些培训活动,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理论,也增强了教师的实践经验。

学校不断创新机制,创造条件,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师专业培养模式,使全校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提升了专业水平,培养了一批具有科研能力、积极创新改革的科研型、探究型教师。并且能够把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中,提高了教学质量,并得到各级领导、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环境,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直接决定了新课程的成败,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因此,我们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 篇4

背景链接* 2018年7月2日,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意见》聚焦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节水、节能环保等四方面。《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价格机制、价格政策体系,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作用明显增强;到2025年,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价格机制更加完善,并落实到全社会各方面各环节。

2018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四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大力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必然要求,既是现实之需,更是长远发展之要。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权威论述]

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实现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习近平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习近平

要健全多元环保投入机制,加快制定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的价格政策。——李克强 [出台背景]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灵敏、最有效的调节机制。近年来,我国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政策不断出台,用价格手段促进绿色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对节能环保、优化产业结构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环保电价政策、工商业差别化用水用电价格政策、居民阶梯价格制度、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价格政策、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政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等。

然而,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迫切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相比,资源环境价格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价值和环境损害成本没有充分体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价格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等。

为此,《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完善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政策,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促进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推动资源环境价格机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重点针对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紧扣打赢蓝天保卫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着力创新和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节水节能、大气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利益责任关系,引导市场,汇聚资源,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污染者付费。按照污染者使用者付费、保护者节约者受益的原则,创新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实现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抑制不合理资源消费,鼓励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使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

坚持激励约束并重。针对城乡、区域、行业、不同主体实际,在价格手段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和环节,健全价格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节约能源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单位、家庭、个人的自觉行动,形成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良好局面。

坚持因地分类施策。支持各地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条件、污染防治形势、产业结构特点,以及社会承受能力等,研究制定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具体价格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基于更严格环保标准的价格政策,更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参考对策]

在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方面,建立城镇污水处理费动态调整机制、企业污水排放差别化收费机制、与污水处理标准相协调的收费机制,健全城镇污水处理服务费市场化形成机制,逐步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费基本覆盖服务费用,探索建立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

在健全固体废物处理收费机制方面,建立健全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机制,完善危险废物处置收费机制,全面建立覆盖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固体废物处理收费机制,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激励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在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价格机制方面,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城镇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全面推行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有利于再生水利用的价格政策,保障供水工程和设施良性运行,促进节水减排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健全促进节能环保的电价机制方面,完善差别化电价政策、峰谷电价形成机制以及部分环保行业用电支持政策,充分发挥电力价格的杠杆作用,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引导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和相关环保业发展。同时,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各类绿色价格政策。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以价格改革促进绿色发展 以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 营造碧水蓝天 [精彩开头示例]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古往今来的实践表明: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无法抗拒的发展规律,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无论是补齐发展短板,还是回应群众关切,都要求我们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破解环境难题,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精彩结尾示例]

1.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受益,每个人都是践行者、推动者。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激荡起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共同开创亿万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2.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建设基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健康中国,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让我们行动起来,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共筑生态文明,奋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境界。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 来源: 发展改革委网站

原标题:以价格改革促进绿色发展 中国城市报 作者:余浅

原标题: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价格机制 来源: 新华社

着力构建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篇5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中央高度重视,近年来,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当前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采取有效措施综合解决就业难问题。

就业难成因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在供求总量矛盾和供求结构矛盾并存。一方面,国家新增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现有劳动力的需求,供需缺口较大。另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又出现技工慌,技术性人才难觅已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我们必须找到就业难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从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两方面出发寻找解决的良方。

首先,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信息不通畅,缺乏专门职业技能是阻碍劳动者就业的绊脚石。政府应承担起提供完善就业服务的责任,一是要加快就业咨询、就业服务、就业信息等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并免费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信息。二是要加大劳动者职业技能的培训,通过举办讲座、开设专业技能培训班等方式提高求职者的自身素质。

其次,建立健全鼓励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国家应尽快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的配套措施,对目前服务偏远地区且有突出贡献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奖励,号召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同时,要制定有利于创业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给予创业者特别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小额信贷支持,鼓励更多的人自主创业。

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吸收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转移安置劳动力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好的发挥其积聚劳动力的优势效应。

第四,重点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如何有效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事关社会的稳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引导中介组织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岗位,加大对“黑中介”的打击力度。在帮助老一代农民工就业的同时,也要关注新一代年轻的农民工,由于就业观念中渗透了许多城市的因素,解决年轻一带农民工就业难度更大,问题也更复杂。要注意对这一群体的合理引导,多进行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促进其心理和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 篇6

学校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把学生培养成才的关键又在于教师。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和引导学生成才的主要力量,是学校教学与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是制约学校整体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种激励机制既是学校发展的保障,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学校中存在一些不利于激励教师成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长期以来,教师职业过于稳定,教师的工作存在着平均主义,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的好与不好一个样,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等,容易使教师产生不思进取和安于现状的思想,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其次,由于对教师工作质量缺少系统的监控与指导,因而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比如,目前一些教师的教学中,讲授信息量偏少,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堂教学应试化等,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由于学校缺乏较为完善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因而难以充分发挥激励教师的作用。比如,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时,有的是通过听一两节课之后,进行等级评定,有的仅仅评价教师的教案或作业批改情况等。这种评价往往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只注重一时结果,不注重长期过程,只注重表面问题,不注重工作实质,没有对教师的整体工作作出评价,也难以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有时甚至起到负面影响。

一、根据学习原理,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成长,使教师学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并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专家教师,使教师成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对教师进行激励的过程,也就是引导教师不断学习,扩充新知识和新技能,树立新观念,新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因此,可以根据学习原理,建立激励教师不断学习的机制,使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1.强化是教师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

对教师的良好教育教学行为,比如,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应给予奖励,这就是正强化;对教师的不良教育教学行为,比如,教学混乱、体罚学生等应给予必要的惩罚,这就是负强化。这样,可以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激励教师不断努力,塑造教师良好行为。必须强调的是,对教师行为的奖励或惩罚,一定要及时,即强化要及时,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第一、目标激励,满足教师对工作进取的需要。

应该说,每个教师都希望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是每个教师的人生目标。目标激励就是要确立符合教师的实际,能够激发教师热情的学校工作目标,使教师在对学校目标认同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个人目标,或在学校目标之下,确定个人目标。当教师看到自己的工作具有自身、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价值时,就会产生实现工作目标的内存动力。要注意的是,所确立的目标的难度要适宜,要不断提出新目标,使目标具有发展性,才能不断强化教师的工作表现。

第二、情感激励,满足教师对关心和关注的需要。

这是指领导者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对教师所产生的激励作用。领导者对教师的信任、尊重与关怀是满足教师精神需要的重要方面,是激励其积极性的有效方式。让广大教师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征求广大

教师的意见,以商讨的方式安排工作和处理问题等,可以使教师感受到领导的信任和尊重。如果领导者经常深入到教师中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从工作上关怀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可以极大地激发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和主人翁精神。

第三、物质激励,满足教师合理的生活需要。

如果只注重精神激励,忽视了物质激励,那么就失去了教师激励机制的基础。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对于个别积极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由于历史的原因,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还比较低,住房条件还比较差。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尤其要解决的是有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长期不发工资或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尽管如此,许多教师仍然保持着高层次精神追求,始终为教育事业做着奉献。但是,只有建立起教师工作的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才能有效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成长。

2、建立教师工作质量监控机制,强化教师进步

对教师工作质量进行监控,是强化教师不断努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促进教师抓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素质和办学质量。进行教师工作质量监控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随机课堂听课。主要指有关人员亲自了解体验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之所以要随机听课,是为了保证教师教学情况的代表性,体现出教师教学的整体一贯的水平。第二、课外情况监控。主要指对教师课堂以外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的了解。第三、学生反馈。主要指了解学生(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对教师工作情况的反馈信息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强化教师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起到促进教师成长的导向、鉴定和激励作用。

3、建立教师聘任制与淘汰制

教师聘任制与淘汰制既含有制度化管理的内容,也含有目标管理的内容,工作岗位职责可以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行为,为教师工作指明努力的方向,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实行教师聘任制与淘汰制,是学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有利于强化教师的岗位意识。比如,可以由学校制定各学科教师的岗位职责和教学工作目标以及质量标准,遵循择优聘任和因人制宜的原则来聘任教师上岗。落聘的教师经过相关程序进行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淘汰。

从事教师职业不等于进了保险箱,教师不努力就会有误人子弟的风险,误人子弟就应有下岗的风险,不合格的教师就应被淘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使学校外面的高素质的教师走进学校,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

二、根据认知理论,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与培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改变教师原有不良认知,建立新的认知

(1)不良认知观念是阻碍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具体包括:

第一、不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

有的教师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错误地把自己看作“教书匠”;有的教师专业思想素质有偏差,不懂得如何培养学生,也没有掌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有的教师的品德修养不高,容易导致缺乏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以错误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并不认为体罚是违法的、不道德的并且对学生有害的方式,相反却认为体罚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罚是合理的、简便易行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第二、教师心理不健康,存在错误认知。

有的教师不能友好、和谐地看待外界事物,把外界的事物视为对自身的威胁,认为外界事物对自身充满敌意,导致敌视外界的人和事。这样的错误认知,容易导致错误的教育学生的行为。

第三、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目前,有些教师的意识体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封建传统观念。比如,认为培养好学生就要“棍棒底下出高徒”,对待自己的工作只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一旦教师的认知结构中接受了这些不良观念体系的影响,就会有形无形地干扰教师的教育教学,降低工作效率。

(2)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培训,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通过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定期培训,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排除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和思想素质,调节好自我心理状态,用正确的认知观念来替代不正确的认知观念,从而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

在学校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既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又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师要正确看待自身的职业,充分尊重学生,深刻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把学生视为人格平等的受教育者,以高度的师爱为学生发展服务,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融洽关系。

(3)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自身职责,树立良好的教师人格

要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科学意识,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重要作用,明确教师的职责在于育人。要使教师深刻认识和理解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启蒙者,智慧的开拓者,心灵的陶冶者和健康的监护者。

要引导教师努力树立高尚的教师人格。教师的人格是影响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良好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教师要把对教师职责的理解体现于自身的人格魅力中。

三、根据观察学习,建立教师之间的竞争机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观察学习理论的观点

社会或集体对所观察和模仿的榜样的评价,直接影响人对榜样行为的模仿。当榜样的行为被个人、集体或社会所赞许时,榜样的行为就容易被观察者接受和模仿。相反,当榜样的行为被否定时,榜样的行为就容易被排斥和抵制。

2.通过观察学习,改变教师行为,促进教师成长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往往是由于看到其他教师,特别是个别有重要影响的教师(榜样)的行为而进行模仿形成的。所谓“有重要影响”是指榜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人、集体或社会的赞许。因此,学校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或学校领导的行为,就非常容易被广大教师模仿。

(1)建立教师之间的竞争机制,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之间相互竞争的目的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不断发展,而不是相互抵消,相互压制。每个教师都有自身的特点或优势,教师通过观察其他教师在教育、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点,甚至经过勤奋努力,赶超其他教师,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

这种竞争机制可以采取教师工作经验交流、教学比赛、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挑选教师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开展评选“名师”或“骨干教师”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树立榜样,以此激励广大教师努力钻研业务,精于教学,勤于育人。此外,还可以通过低职高聘,特别是高职低聘等方式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地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要求教师具有教育教学上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等。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不是因为受过高等教育就能一劳永逸了,而是需要不断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

(2)建立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帮助教师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教师工作评价机制要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才能使教师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激励教师不断进步。

第一、评价要考虑到教与学的统一。不但要评价教师是怎样教的,还要评价学生是怎样学的,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反映出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态度和努力程度。第二、评价要具有发展性。不但要看当前的教师工作水平,还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其进步状况,对于年轻、缺少经验的教师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促进他们更快地成长。第三、综合评价的观点。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教师的言行、举动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和掌握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教师的整体工作应给予充分的关注,进行综合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总的看来,要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就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尽可能参加教师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要针对教师工作的科学性一面,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灵活的、恰当的定量与定性的评价,才能激励教师不断努力成长。

(3)发挥领导带头与榜样的激励作用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领导。广大教师对领导者的人格、作风和能力等都寄于较高的期望。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者个人的全面修养以及他们的领导行为、领导形象,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领导者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和高于一般人的知识才能,都会激发教师的信赖感和敬佩感。德高望众的领导者给教师带来自豪感,精明强干的领导者使教师振奋向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队伍的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集体氛围,为实现学校目标积极工作。领导者模范带头作用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榜样激励。

推进清洁发展机制促进节能减排 篇7

1 清洁发展机制发展现状

世界银行调查估计, 中国经核定减排量的潜力有211MtCO2e, 占有世界碳减排量市场份额的l1%。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于2005年10月12日发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对CDM项目许可条件、管理和实施机构、实施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是目前开展CDM项目的指导性文件。

我国于2002年正式启动了第一个CDM示范项目, 截止到2009年5月, 国内已经有2023个项目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审批, 545个项目获得联合国注册, 注册项目减排总量已达到1.842亿吨CO2e, 已签发减排量的项目数达到116个, 签发总量共计1.269亿吨CO2e, 占联合国EB全部签发量2.8598亿吨CO2e的44.36%, 位居全球第一。河北省开展CDM工作已有近五年的时间, 目前, 全省已有68个项目通过中国政府的审批, 其中20个项目已经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 (EB) 成功注册。

分析国内已注册CDM项目, 其中节能和提高能效项目减排量比例占到了9.97%,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减排量占到了24.5%, 燃料替代、垃圾焚烧发电以及甲烷回收利用项目减排量占到了15.21%, 已注册项目中有一半的项目减排量直接或间接的起到替代或减少一次能源消耗的作用, C D M项目与节能减排虽然定位不同、所依据的规则也有区别, 但是二者在实现路径上以及所达到的效果上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2 清洁发展机制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

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除利用好国内已有的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政策, 还需借助市场机制和国际合作等外生力量发挥更大作用。C D M作为一种市场手段, 不仅要实施成本低, 能够调动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还能便利获得额外资金和先进技术。通过国内近几年的实践, CDM项目的实施对节能减排已经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1 清洁发展机制与节能减排体现了高度一致

清洁发展机制与节能减排对象在机理上具有协同效应, 温室气体减排领域与大气污染物减排领域有高度重合的部分, 可以实现协同控制。CDM项目在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同时, 也带来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在我国已注册的545个项目中, 能效、新能源和能源替代项目达到501个, 占到了总注册项目数的91.92%, 减排量占总注册项目减排量的50%, 这些恰恰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项目。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 可以明确反映出CDM项目直接或间接推动了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 二者所作用的对象和实现的效果是高度一致的。

2.2 CDM收益为节能减排补充了大量资金

2007年8月, 财政部、发改委联合颁布了《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 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技术推广。截至2007年底, 中央财政安排235亿元用于节能减排, 主要用于十大节能工程、中西部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转移支付等。为大力支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2008年财政部又安排了270亿元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我国目前已注册CDM项目545项, 每年温室气体减排量是1.8亿吨CO2e, CDM目前每年可为企业回笼12~14亿美元, 相当于每年增加了3 0%的节能减排资金, 使企业内部收益率大幅增加。

2.3 CDM为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的引进开拓了渠道

C D M的核心内容是发达国家出资和先进技术设备, 在发展中国家共同实施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的减排项目, 由此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 帮助其实现京都议定书中的减排承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通过参与CDM项目合作可以获得额外的资金和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 从而可以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通过参与CDM项目国际合作实施, 拓宽了引进国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渠道, C D M项目为中国相关新技术的开发和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 提供了有益帮助, 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 C D M项目为风电技术的大量应用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市场;通过做CDM项目, 中国的干熄焦技术得以大量扩展。

3 河北省节能减排现状

河北省是全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重要省份之一, 2005年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 煤炭高达89.9%, 比国外平均水平 (27.8%) 高62.1个百分点, 比全国高21个百分点。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能源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障碍, 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3.1 河北省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发现状

在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 河北省风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和沼气利用等起步较早, 并且近几年发展较快。截止到2005年底, 全省农村沼气用户已达151.9万户, 大中型沼气工程125处;建成秸秆气化站40处, 供气量为2038.8万立方米, 年消耗秸秆22493.4万吨;开发利用地热井点136处, 种植、养殖利用面积分别为135.1公顷和114.5公顷。垃圾发电装机容量2.4万千瓦;推广太阳能热水器404.9万平方米。全省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经达到559.8万吨标准煤,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8%, 相当于减排1246.6万吨二氧化碳。

3.2 工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水平面临挑战

河北省工业结构偏重, 重化工业特征突出。2005年全省第二产业比重为51.8%, 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3.3%, 低于全国6.6个百分点。从进入统计系统工业来看, 电力、钢铁、石化、建材、煤炭、化工等行业能耗比重大, 这些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进入统计系统工业能源消费量的89.7%, 而完成增加值仅占进入统计系统工业的53.6%;万元增加值能耗为7.2吨标准煤, 比进入统计系统工业高71.8%。河北省整体技术装备还相对落后。重点耗能行业落后生产能力仍占一定比重, 如建材行业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仅占30%, 而质量不稳定、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的立窑水泥约占70%;通用耗能设备效率较低, 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17~22个百分点, 风机、水泵平均运行效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高的问题仍很严重。

4 河北省工业领域节能减排重点与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

4.1 能源生产和转换领域

截至2007年底, 全省发电装机容量为3021万千瓦, 火电 (以煤电为主) 装机容量为2886万千瓦, 占到总装机容量的96.5%。在以火电为主的能源生产领域, 重点要加快火力发电技术进步, 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 全省电力行业中有43家发、供电企业签订了节能责任状, 成为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单位。2007年全省已完成年关停小火电机组20台的任务, 合计125.3万千瓦, “十一五”期间预计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4 2 8.7万千瓦, 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013万吨。风力发电厂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借助清洁发展机制国际援助资金, 风电项目进入了良性循环, 在全省注册成功的20个CDM项目中有14个就是风电项目。2010年实现全省风电装机容量可达到300万千瓦, 估算可有34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空间。

4.2 煤层气、生物质能源和核电领域

煤层气回收利用技术具有双重减排效果, 除可替代其他发电方式减排CO2外, 还能消除或减少煤层气抽放排入大气所产生的甲烷排放。河北省从2 0 0 6到2 0 1 2年七年间煤层气的利用总量预计为25630万立方米, 这些煤层气蕴含能量约127.8万兆瓦时, 如果有效利用煤层气进行发电, 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为125.8万吨。积极推进以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能源林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生物质能源发展, 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推进核电建设, 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资源。到2010年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00万吨, 甲烷排放1 3.4万吨, 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89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4.3 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开发利用领域

可在偏远地区推广户用光伏发电系统, 城市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供热水工程, 开展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发展地热采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 研究开发深层地热发电和海洋能发电技术。这些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 是节能减排和清洁发展机制的重点项目。

4.4 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河北省明确了燃煤工业锅炉 (窑炉) 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通过确保这些工程实施的进度和效果, 就能尽快形成稳定的节能能力, 节能效果将十分明显, 预计“十一五”期间可实现节能5600万吨标准煤, 相当于减排约1.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5 推进清洁发展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对策建议

(1) 要加大宣传力度, 推动观念转变。当前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节能减排非常重视, 但由于资金短缺、技术障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而清洁发展机制恰恰可以提供引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获取减排量交易和碳汇交易收益的机会, 成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的有效手段。但目前一些企业对CDM了解还不够深入, 应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培训、宣传清洁发展机制的作用, 让更多的企业、机构了解CDM这一双赢机制, 鼓励更多企业去参与开发CDM项目, 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和深化。

(2) 要加强能源战略规划研究与制定, 提高能源可持续供应能力。制定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 重点开发和推广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输配电和电网安全技术, 促进能源结构优化, 减缓由能源生产和转换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建立有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和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政府投资、政府特许等措施, 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 通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使用, 降低一次能源的使用率。

(3) 要强化节能政策措施的落实。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 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 依法淘汰落后的用能产品和设备, 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高耗能行业、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等用能情况监督。推进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 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 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骰�

创新扶贫机制 促进精准扶贫 篇8

关键词:创新机制;精准扶贫;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32

目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设定了到2020年完全脱贫的目标,而各省也确定了今后扶贫工作开展的原则,即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思想为指导,对重点贫困县、特困县拓展扶贫政策,从而达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全面奔小康的目标。笔者就创新机制促进精准扶贫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1 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主要是指政府扶贫过程中应当具有系统化理念,即通过由上而下进行逐个地区、逐个村镇,逐户逐人进行核查,然后按照指定程序锁定准确的扶贫目标,即入户评议、地区公开、政府审核、市检查以及省备案的逐层程序,从而准确掌握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同时本着统筹以及持续发展的眼光,从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入手,可以分为居住条件、家庭负担、经济来源三个方面,然后将锁定的贫困目标再次分为三种:特困人口,即没有基本生活保障;五保户,即只有低保来源,生活困难;一般贫困户,即难以维持未来发展,从而进行识别和区分,采取相应的手段,差别扶贫,进而将扶贫工作有效落实下去[1]。

2 明确救助

明确救助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在救助过程中应当明确救助机制以及底限,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强低保标准,即对不同困难程度的低保户每月可以发放不同数额的特殊补助金,而且可以根据低保类型配合新型标准完成扶贫目标;二是强化资源统一,即对更多发展困难户,解决相应的生活资源缺乏问题,诸如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交通问题、饮水问题等,发挥教育、住房、交通以及水利部门的联合效益,体现系统化扶贫方法,若暂时无法解决相应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对贫困人口进行相应补助,特别是一些残疾类贫困人口;三是优化保障,主要可以对供养进行统一或者分开落实,主要目标就是保证五保户的基础生活条件,例如以福利院、敬老院等形式对贫困人员进行集中供养等[2]。

3 教育扶助

教育扶助也应当遵循从个人到户再到村、镇的循序渐进原则,即通过省、市、镇、村四级协助,从而加大扶贫政策宣传,特别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宣传,主要是提升贫困人口整体劳动素质以及就业能力,特别是一些特困户,家庭内部包含正常劳动力,则可以通过特殊招聘的方法优先分配就业。另外强化在校特困生的学业资助,避免因为学费问题而导致辍学,同时也能减少贫困代际传递。

4 服务落实

加大服务落实也是扶贫的一种特别有效的策略,特别是对于公共服务项目来说,应当抓住项目落实,进而将其深入推广到家家户户,例如对一些偏远地区或者农村地区,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投资方式建立自来水厂,然后根据地区贫困人口情况,酌情进行免费安装和提供自来水服务。可以联动地区集市、银行、交通以及娱乐等服务推广,让贫困户的生活条件得到相应改善。另外,着重加大地区危房改造力度,同时村镇规划、农村改造等服务,引导贫困户建立特殊居住区,从而推动搬迁扶贫策略实施。

5 动态管控

要保证扶贫是“真扶贫”,政府部门还应当加大动态管控力度,主要也可以从三个方向入手:一是构建动态管控机制,目标主要是根据“抓观点,精引导,细清除”入手,从而构建起准确的贫困人口数据库以及脱贫流程记录,同时每年跟脱贫人口数目定期进行审核和注销,若出现返贫,则应当二次审核,并且进行记录;二是强化区分监测机制,主要将贫困户归纳为民政局的监管职能,以救助扶贫的方式介入,同时诱发市场的推动例,开展开发扶贫策略,另外对一些“暂时贫困”的人口,则应当仔细监督管理,同时利用社会扶助,从而达到参与扶贫目标;三是通过科学评估体系构建,获得扶贫具体效果。例如将贫困人口平均生活水准以及脱贫人数作为判定指标,进而每季度核查,每年一验收,从而保证扶贫策略循序渐渐,逐步落实下去。

6 结语

创新机制促进精准扶贫是目前政府部门急需落实的政策,也是改变目前我国贫富差距的最好方法,要保证扶贫工作的完全落实,必须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落实,配合多种制度联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海涛.创新机制促进精准扶贫——龙凤镇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探索[J].政策,2014,06(06):49-50.

上一篇:森林防火无线电通讯设备管理制度下一篇:贯彻践行“七查七看”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