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发生化疗药外渗的影响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恶性肿瘤作为常见病和多发病正以逐年上升的趋势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化疗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 静脉给药是化疗药物的主要给药途径。化疗挽救和延长了无数癌症患者的生命, 同时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化疗药物外渗。有资料显示, 肿瘤化疗药物静脉渗出发生率国内报道为0.1%~6.0%, 国外报道为5.0%[1], 化疗药物外渗可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 局部组织溃疡, 坏死, 严重者可深达骨膜, 经久不愈, 造成肌腱坏死、肢体丧失功能等不良后果。因此如何有效的减少化疗药外渗成为化疗中最棘手的问题, 该院不断总结经验, 将护理干预运用于2011年3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化疗患者460例中的230例静脉化疗当中, 对于降低化疗药的外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科入院行化疗的患者460例, 其中食道癌118例, 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82例, 胃癌153例, 乳腺癌107例, 依照病人体质、反应程度、血象及肝、肾功能情况所制定的静脉用药化疗方案的相同程度, 按随机化的原则分成两组, 干预组:230名患者, 男121例, 女109例, 平均年龄 (45.35±5.23) 岁, 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66例, 初中至高中文化程度125例, 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9例, 对照组:230例患者, 男姓患者128例, 女性患者92例, 平均年龄 (39.26±7.35) 岁, 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62例, 初中至高中文化程度121例, 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7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的护理措施

患者自开始化疗到化疗结束, 遵照静脉化疗的护理常规执行, 予健康宣教, 静脉管理, 用药观察等护理措施。

1.2.2 干预组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

(1) 执行护士掌握化疗药物的性能及毒副作用, 输注方法[2]、输注时间及注意事项;熟悉联合化疗的用药顺序。化疗前应识别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 以适当种类以及适当剂量的稀释液溶解药物, 使药液浓度恰当。掌握各种化疗药物外渗的应对处理措施。 (2) 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干预。在用药前, 耐心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介绍化疗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化疗可能出现的反应, 告知患者, 化疗外渗危害性虽可怕, 却是可预防避免的。帮助患者掌握一旦发生化疗药外渗时的应对方法, 详细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的临床表现, 如果出现局部隆起、疼痛或输液不通畅。教会患者关闭输液器的调节阀, 及时呼叫护士, 尽量减少化疗药物渗出量。通过积极的心理疏导, 提高患者参与预防化疗药外渗的主动性, 消除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恐惧感, 过分紧张恐惧可导致血管收缩, 化疗药物输注受阻, 更易发生外渗。 (3) 恰当的选择输液部位。避开手腕和肘窝及施行过广泛切除性外科手术的肢体末端, 输液的适当部位为前臂近端 (未手术) 及重要结构上覆盖有大量皮下组织的部位。乳腺癌根治术后避免患肢注射, 避免下肢静脉[3]。合适的部位为前臂, 应该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4], 有计划地调换静脉, 选择静脉需从小到大, 由下到上, 由远端到近端。避开靠近关节的静脉, 此处静脉尤其容易发生渗漏[5]若上述部位血管条件不佳, 选择手背上直的、弹性好的易于穿刺的血管亦可行, 外周静脉留置针优于标准静脉注射针[6]。预期可能有联合输液时, 应考虑使用中心静脉留置针,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或皮下埋藏式导管输注系统。如果患者拒绝使用中心静脉, 应在护理记录中说明。 (4) 按规范化化疗流程[7]严格执行静脉给药。注射化疗药物前, 应检查是否有回血, 如果发现外渗, 应及时另选注射部位, 避免使用同一静脉远端。必须先用0.9%的生理盐水冲管, 确保针头在静脉内再注入化疗药。联合用药时, 先输入非发泡性, 再输刺激性发泡性药物如均为发泡性、刺激性药物, 应先输入低浓度, 两种化疗药之间用生理盐水快速冲洗, 减少药物之间反应。静脉注射时, 稀释液不少于20 mL[8]。两次给药之间应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冲洗管道。 (5) 减少输注化疗药中的压力因素。通过茂菲滴壶给药时不要施加压力, 液面较低时用一手关闭输液调速器, 一手轻捏茂菲滴壶下方, 直至茂菲滴壶液面正常后, 再打开调速器进行滴注。输完化疗药物后, 应该用0.9%生理盐水或者5%葡萄糖充分冲洗管道后再拔针, 使化疗药物完全进入体内, 并减少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9]。 (6) 加强巡视, 及早发现和处理化疗药外渗。给予必要的生活护理, 尽量减少患者的输液肢体活动。输注化疗药期间每15~20 min巡视1次, 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静脉情况, 及早判断发现有无化疗药物渗发生, 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 是否出现局部隆起、输液不通畅, 对肥胖患者应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凹陷或注射部皮肤张力与弹性情况, 并询问患者注射部位是否有疼痛, 胀感和烧灼感, 对于语言沟通障碍、老年或意识欠清的患者要给予重点关注, 任何阻塞的迹象均需立即停止输液并检查, 如疑似肿胀或患者主诉疼痛需回抽局部残留药液后拔出针头, 给予冲洗注射, 必要时按化疗药物外渗处理。应尽快给予稀释溶液, 避免局部组织与药物长时间接触, 以及药物浓缩造成损伤。

2 结果

两组患者化疗药外渗发生率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 实验组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两组比较, 实验组发生的化疗药物外渗范围明显降低, 发生程度局部红肿, 炎症, 坏死等也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工作中,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手段可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确定最佳的护理措施, 显著降低了化疗药物的外渗率[10]。该科护理人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对静脉化疗的患者进行有依据科学性的心理干预, 帮助患者了解到化疗药的毒副作用, 增强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提高了患者配合预防化疗药外渗和出现化疗药外渗时的即刻处理的主观能动性。在掌握药物性能和配制浓度及疗效﹑毒副作用的前提下, 护理人员充分发挥护理技能干预作用, 应用减少输注化疗药中的压力因素, 恰当的选择输液部位, 按规范化化疗流程严格执行静脉给药, 预防性的加强巡视等干预措施, 将化疗药对血管及组织的刺激性和危害性降至最低, 从而真正降低了化疗药外渗发生率。这一方法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

摘要:目的 科学合理的运用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化疗药外渗的发生。方法 选取该科住院需静脉化疗的患者460例按低差别, 排除干扰原则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230例, 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手段和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两组患者发生化疗药外渗例数﹑范围和程度的差别。结果 干预组发生化疗药外渗的例数, 发生范围>3cm的例数, 发生红肿, 局部溃疡, 坏死的程度均低于对照组,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外渗发生范围≤3cm的例数方面,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静脉化疗患者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 能有效地降低化疗药的发生率, 缩小化疗药外渗发生的范围, 降低其对局部组织造成的危害程度。

关键词:护理干预,化疗药外渗

参考文献

[1] 李俊英, 余春华, 付岚, 等.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因素及防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17) :73-75.

[2] 孙福香.静脉化疗药物的输注方法对疗效及副作用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2) :55-56.

[3] 刘建华, 张倩, 宋碧瑶, 等.肿瘤化疗患者血管的护理[J].西南军医, 2004, 6 (3) :821.

[4] 耿显艳, 韩莉.化疗药物局部不良反应的预防护及护理进展[J].吉林医学, 2009, 30 (8) :677.

[5] 常华丽, 赵红霞, 张红丽.表阿霉素的静脉化疗致渗漏性损伤的预防及处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8) :1546-1547.

[6] 马双连, 丁王月.临床肿瘤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 56-59.

[7] 何玉梅.护理流程图在降低化疗药物外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2) :48-49.

[8] 邓云清, 陈帆, 王国玉.肿瘤化疗中正确给药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2) :13-14.

[9] 何穗智, 曾百乐, 陈美珠.对静脉输液外渗的多因素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 1994, 7 (2) :105-107.

[10] 雷继芳.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0) : 4892.

上一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问题研究下一篇: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的几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