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护理循环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pdca护理循环(精选8篇)

pdca护理循环 篇1

1.概述

PDCA管理循环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来进行质量管理,并循环不止进行下去的一种管理工作程序,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又称戴明循环。2.PDCA的四个阶段

•P(计划 PLAN):从问题的定义到行动计划 •D(实施 DO):实施行动计划 •C(检查 CHECK):评估结果 •A(处理 ACT):标准化和进一步推广

3.特点

(1)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整个医院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护理部是其中一个中心PDCA循环,各护理单位如病区、手术室等又是小的PDCA循环。大环套小环,直至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反过来小环保大环,从而推动质量管理不断提高。

(2)阶梯式运行,每转动一周就提高一步:PDCA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运转,每循环一圈就要使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一步,呈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的关键在于处理阶段,就是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纠正失误,找出差距,避免在下一循环中重复错误。

4.PDCA的八个步骤

步骤一:分析现状,找出题目;

强调的是对现状的把握和发现题目的意识、能力,发现题目是解决题目的第一步,是分析题目的条件。步骤二:分析产生题目的原因;

找准题目后分析产生题目的原因至关重要,运用头脑风暴法等多种集思广益的科学方法,把导致题目产生的所有原因统统找出来。

步骤三:要因确认;区分主因和次因是最有效解决题目的关键。

步骤四:拟定措施、制定计划;(5W1H),即: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措施和计划是执行力的基础,尽可能使其具有可操性。

步骤五:执行措施、执行计划;高效的执行力是组织完成目标的重要一环。步骤六:检查验证、评估效果;“下属只做你检查的工作,不做你希望的工作”IBM的前CEO郭士纳的这句话将检查验证、评估效果的重要性一语道破。步骤七:标准化,固定成绩;标准化是维持企业治理现状不下滑,积累、沉淀经验的最好方法,也是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标准化是企业治理系统的动力,没有标准化,企业就不会进步,甚至下滑。步骤八:处理遗留题目。所有题目不可能在一个PDCA循环中全部解决,遗留的题目会自动转进下一个PDCA循环,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有人称PDCA循环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5.如何将PDCA运用到护理质量管理中 1)护理质量:

是指护理工作及服务效果满足护理服务对象需要的优劣程度。2)护理质量管理:

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 6.案例

双手回套针头套引起扎伤 原因分析:

1、物品:无盖回收盒。

2、护士缺乏防护意识引起:(1)针头回收盒不好用;(2)不回套无法将针头分开;(3)怕其他人员受伤;(4)未使用治疗盘(5)觉得不回套更危险。

3、组织:

(1)没有针头处理流程标准(2)未定期监测

(3)缺乏有关针扎在职教育 P 计划 : 从问题的定义到行动计划 确定目标:

1、掌握预防血源性传播知识达到100%

2、双手回套扎伤率为0

3、使用物品有盖回收盒100%

4、针头处理流程标准落实率100% 改进计划:(具体工作流程、要求)

1、病区建立有盖回收盒

2、培训:因扎伤引起HBV、HCV、HIV感染对护理人员的危害性及预防与处理知识的培训。

3、制定针头处理流程标准。

4、公布流程一周,阅读后签名 D实施 : 实施行动计划 准备用物

(包括治疗盘、利器盒等)去除针头外套进行抽血或注射 直接分离针头入利器盒

针筒放在治疗车下层的套有黄色袋的容器 集中放置于科 室规定的处置处

按照既定的计划执行措施(协调和跟进)

1、培训相关控感知识

2、与针头有关 的操作配备有盖利器盒。

3、制定针头处理流程: C检查 :评估结果

1、检查评估结果同确定目标相符吗? □ 达到

2、每项措施的有效性如何?(1)掌握预防血源性传播知识达到100%(2)双手回套扎伤率为0(3)使用物品有盖回收盒100%(4)针头处理流程标准落实率97%

3、哪里还存在着距离? 第4项还未能达标100%

4、我们学到了什么? 控感学习自我保护……….A处理: 标准化和进一步推广

1、巩固成果,采取措施以保证长期的有效性,将新规则文件化。

2、处理遗留问题,将未达标的问题在下一个改进机会中重新使用PDCA循环 7.PDCA循环管理模式理念

• 做一件工作首先以计划开始,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备而战 • 再好的计划不执行,不统一行动,结果也为零

pdca护理循环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2013年入职的235名护理人员, 均为女性, 年龄18~26岁, 平均年龄22.6岁, 学历大专以上。把235名护理人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118名, 对照组117名。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 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态度; (2) 护理人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3) 护理人员对技能的掌握程度。

1.2方法

对观察组护理人员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 分为4个阶段:P计划阶段, D实施阶段, C检查阶段, A处理总结阶段, 在执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交织、环环相扣, 且每个循环周而复始, 紧密衔接, 其中持续改进是PDCA循环的核心。在护理人员素质提升过程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 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护理知识理解程度、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三个方面进行PDCA干预。对照组护理人员采用以往的经验做法, 不作PDCA干预。

1.3评价指标

1.3.1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态度:本项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调查问卷为医院自行设计, 包括护理人员对于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奉献精神四个方面, 每个方面满分为10分, 总分为40分。

1.3.2护理人员对知识理解程度:通过三基考核成绩作为评价指标。每份试卷采用百分制。

1.3.3护理人员对技能掌握程度:结合《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制定医院实际护理技能考核, 内容包括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病历书写质量、健康宣教和护理操作五个方面, 每个方面均采用百分制。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及分析处理。其中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人员对工作态度情况的比较

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观察组对于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工作热情、工作满意度及奉献精神这四个方面的态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2.2护理人员对知识理解程度的比较

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观察组在三基考核中的平均成绩为 (83.9±17.6)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2.5±19.3) 分 (t=4.54, P<0.05) 。

2.3护理人员对技能掌握程度的比较

结果显示, 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观察组, 其基础护理技能、病房管理情况、病历书写技能、健康宣教能力及护理操作技能五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2。

3讨论

3.1 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护理人员工作态度的影响

由于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认识偏离, 护理人员地位低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 这导致他们的工作主动性降低, 工作效率下降, 护理质量下滑, 从而又进一步加速护理地位降低的速度。护理地位的不断降低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新性。采用PDCA循环管理办法可及时改进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态度问题, 从表1数据看, 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观察组对于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工作热情、工作满意度及奉献精神这四个方面的态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利用PDCA循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一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不断分析和解决护理人员对工作中存在的态度问题, 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2]。

3.2 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护理人员知识理解程度的影响

医院的管理者在选择护理人员时, 通常会认为护士角色不是很重要, 只是一个多体力少脑力的劳动者, 只要学过护理学, 中专学历就行, 故在护理人员的人才队伍中, 大部分以大专和中专学历为主。在职称晋升方面, 医院通常鼓励医师和医技人员的职称晋升, 对护理人员晋升的关注相对较少, 这也是在职护士再学习积极性低, 撰写论文、参与科研少的又一重要因素[3]。由本文结果可知, 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观察组在三基考核中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促进了他们撰写论文和参与科学研究的动力。

3.3 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护理人员工作技能的影响

PDCA循环管理是一种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 适用于一切管理活动。该模式注重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 特点是大环套小环, 相互促进且呈螺旋式上升[4]。采用该模式的管理方法, 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技能、病房管理情况、病历书写技能、健康宣教能力及护理操作技能与对照组相比, 均得到明显提高 (P<0.05) 。PDCA循环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计划方案进行系统评价, 巩固已取得的成绩, 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 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呈螺旋式上升[5]。

进入21世纪, 医疗行业间的竞争越发表现为医护人员素质的竞争, 有了高素质的医护人员, 才能有高水平的医院。护理工作在专业技术、服务范畴和人员比例上都在医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患者的就诊过程中, 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密切、服务时间最长。可以说, 护理服务是医院的无形资产, 体现了医院的价值和信誉, 是医院赢得人民群众信赖的基础之一。因此,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PDCA循环总结出来的科学工作程序, 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 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 (总结) 等工作的循环过程[6]。采用PD-CA循环管理理念来提升护理人员素质, 不但可提高护理内涵的质量, 减少医患冲突, 而且还可给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造出优秀的护理品牌。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对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素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2013年录用的235名护理人员,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知识理解程度、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调查。观察组护理人员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采用以往的经验做法, 不作PDCA干预。结果: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护理人员在工作态度、知识理解程度、技能掌握程度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理念提升护理人员素质, 不但可提高护理内涵的质量, 减少医患冲突, 而且还可给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造出优秀的护理品牌。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护理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成翼娟.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是护理专业发展的双翼[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3) :11.

[2]吴庆彩, 谭云娣, 等.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 (下旬刊) , 2013, 6 (10) :150-152.

[3]王凤玲.护理人员素质偏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工程, 2012, 20 (10) :184.

[4]黄江莲, 周惠宏, 曾春嫦, 等.应用PDCA循环促进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体会[J].广西医学, 2009, 31 (7) :1058-1059.

[5]梁青拉, 刘杏仙, 谢碧贤.PDCA管理模式在护理三级质控管理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3 (10) :69-70.

pdca护理循环 篇3

【关键词】护理;PDCA循环;护理质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84-01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疗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护理质量管理直接关系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护理质量的高低除了取决于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赖于护理管理水平。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质量管理专家Deming提出了管理循环(PDCA循环),通过在管理过程中循环进行计划、实施、检查以及处理等环节,可提高管理质量及管理效益。我院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护理质量评估中介入PDCA循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内科系统和外科系统各科室作为实施对象,实施时间为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

1.2 方法

1.2.1 P阶段(计划阶段)

充分调查并分析医院护理工作现状,针对人性化管理以及全员性管理不足、过程管理薄弱、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等弊端,选择相关科室的护理管理人员组建质量管理小组,并制定护理质量评估标准,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病区管理、消毒隔离、重病护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件以及住院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方面。

1.2.2 D阶段(实施阶段)

对于决策层面,组织召开全体护士长动员大会,并由质量管理小组宣讲PDCA相关知识以及质量评估标准、考核相关的知识、内容、细则等,并结合业务深入学习,提高检查能力。同时,护士长应认真学习评价标准,根据本科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翔实的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对于执行层面,应积极转变观念,定期组织全院性的质量管理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并由护士长组织召开科会,使科室成员明确质量标准以及考核方法。同时,护理人员应明确自身职责,做好病区管理、物品管理。根据本科室问题改进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基础护理以及重症护理,维护病区环境,控制并发症,做好相关的护理记录。此外,还应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做好消毒记录,严格无菌操作。

1.2.3 C阶段(检查阶段)

由护理部带领质量小组成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内容包括病区管理、消毒隔离、重病护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件以及住院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重点检查质量改进点的实施情况。落实激励制度,对于量化评分较佳者,予以适当奖励,对于评分不合格者,予以警告或者处罚。

1.2.4 A阶段(总结处理阶段)

根据护理质量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检查信息并组织讨论会议,以制定相应的修整目标和措施等。同时,质量小组提出对全院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以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并及时修订评价标准及计划,使病房管理,确保病区人、财、物均处于可控状态。同时,加强基础护理以及重症护理,严密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贯穿整个护理工作中。加強消毒隔离和护理文件书写管理,同时,积极转变护理服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实施细致、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满意度。

2 结果

实施为期3年的PDCA循环及研究改进,全员的护理质量稳步提高,患者满意度由2010年3月时的81.7%提高至2013年3月的97.7%;基础护理合格率由91.2%上升至97.0%;重症护理合格率由90.3%上升至95.5%;护理文书合格率由90.5%上升至96.1%;病区管理合格率由89.2%上升至95.3%;消毒隔离合格率由85.2%上升至98.7%;一般护理差错由平均每年23例降低至每年11例;投诉护士由平均每年15例降低平均每年6例。

3 讨论

PDCA循环介入护理质量评估,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衡量医院护理工作,并控制护理质量,效果较佳。在护理质量评估中介入PDCA循环,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实施PDCA循环,要求改变护理观念,可促进护理人员的换位思考,更好地体谅患者并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全面实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通过这种人性化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实施PDCA循环强调全员参与,实行公开性的质量管理,使得所有护理人员不仅是被检查者,同时也是检查者,可有效促进护理人员的自我提高和完善,有利于相关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同时,这种动态循环的信息反馈可形成一种全员有压力、有动力和有目标的局面,可促进护理人员质量意识以及管理意识的持续提高。此外,实施PDCA循环还可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满足护理人员的个人发展需求,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高其竞争意识,减少人力资源流失。

在护理质量评估中介入PDCA循环,可形成一种复合循环体系,由质量控制组对质控组长实施定项循环管理,由质控组长对科室护士长实施定科循环管理,再由护士长对护理人员实施定责循环管理,如此循环可达到相互协同和持续改进的目的。此外,PDCA循环是4个阶段的不断循环,每一次循环都会产生新的内容和目标,护理质量也会有新的改进,每经过一次循环,就可解决一些问题,且护理质量也将得到新的提高和完善,如此循环可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导入PDCA循环,有利于护理管理者管理观念的转变,在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的管理工程中,强调人性化管理和全员管理,并不断改变以往护理管理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情况,注重护理过程,全面提高护理管理和护理工作的实效性。

总之,在护理质量评价中介入PDCA循环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及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上官志毅,陈冬梅,黄婷婷,等.PDCA循环在国内护理领域应用的新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9,9(2):26-27,30.

[2] 董再玲.PDCA循环式居家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主观幸福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29-32.

[3] 岳利群,徐蕊,高永芳,等.PDCA循环在护理关键指标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64-1065.

[4] 张欣.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持续提高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0):1-3.

pdca护理循环 篇4

[摘要]目的:探讨在泌尿外科采用PDCA循环管理在对患者管道护理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泌尿科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收入的留置导管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60)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n=60)给予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并采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辅助干预。观察并统计两个小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数,以分析两组的临床护理质量和效果。结果: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8.33%,而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仅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泌尿科采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管道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病情恢复和不良事件发生率都有很大的改善,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泌尿科;PDCA;管道护理

患者术后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的依据指标之一是导管留置。泌尿科作为插管实施率最高的科室,其对患者留置导管的临床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导管留置患者的护理不合适或者失误,将可能导致患者感染、导管堵塞、脱落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甚至危害其生命安全,引发更大的医疗纠纷等。本次研究针对PDCA循环管理在临床导管护理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泌尿科2017年1月至5月在院的导管留置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60)和治疗组(n=60)。对照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50±29)岁,包括泌尿外科33例,泌尿内科27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2-84岁,平均年龄(53±31)岁,包括泌尿外科31例,泌尿内科2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等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护理:①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指导:将导管留置的目的、必要性及术后可能取得的效果,向患者解释清楚,并鼓励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导管留置,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对患者家属进行导管留置术后护理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以及留置导管期间的注意事项等。②患者留置导管期间医生积极对其进行巡视,确保其导管的妥善固定,引流通畅,未受压、扭曲等。③对留置的导管做好消毒工作,每天消毒2次左右,为患者定期更换敷料,尽量维持引流管周围干燥。防止感染。④对导尿管留置的患者,其尿道口每天用碘伏消毒2次并每天更换引流袋。观察患者引流液的质、量、颜色等,并做好记录,如若发生异常积极进行处理。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之上,对患者采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临床干预。计划(P):导管留置问题的原因可分为:患者对导管留置的注意事项不熟悉,常不能坚持约束姿势、乱动而致使置管滑落,或因出汗等使得胶布卷边致使置管滑脱等;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薄弱,综合素质较低,对患者的巡视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置管问题等。对此制定相应计划: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置管知识教育和指导;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包括理论知识、操作规范和人员关怀等。科室制定一套关于置管的护理流程,护理人员严格遵照流程进行专业的临床护理。实施(D):给患者及家属发放一些图文并茂的护理小册子,或以多媒体教学的形式给患者及家属进行置管知识科普,加强护理人员对导管留置患者的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常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提醒和告诫;科室制定一套专业的置管护理程序,包括操作和应急方案,护理人员严格遵照程序对患者进行置管的护理,并针对程序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定期对其进行置管护理考察,以寻求不断的改进。检查(c):成立一个置管临床护理小组,负责人直接负责科室置管的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带领护理人员共同进行置管临床护理的实施。对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并上报管理小组,由责任人和专业护师对此等患者制定特定的防范措施,并对其进行额外的指导。处理(A):置管临床护理小组发现、统计置管患者发生的不良事件,并对各个情况进行分析汇总,特别是由于护理人员护理不当而引起的不良事件,要进行着重的分析和探讨,及时制定出特定的整改方案。个别情况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和指导,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1.3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数进行数据分析,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并进行数据检验,当P<0.05时为两组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置管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直至患者身体情况达到拔管指标并拔除置管)的临床护理,所发生的不良事件数经过汇总整理如表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论

PDCA循环理论资料范文 篇5

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施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合乎逻辑的有效运行的工作程序。目前也被运用在医院评审工作中。医院评审标准制订过程和评审的实施均遵循PDCA循环原理,通过质量管理计划的制订及组织实现的过程,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持续改进。

PDCA循环概述

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美国质量统计控制之父休哈特提出的计划-执行-检查(Plan-Do-See,PDS)演化而来,在1950年,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带到日本,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PDCA循环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

(一)PDCA循环含义

P(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订。D(实施)具体实施行动计划的内容。

C(检查)检查执行计划的效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A(处置)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循环中解决、提高。

(二)PDCA循环过程

每一次PDCA循环都经过4个阶段,8个步骤: 计划阶段

步骤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步骤2.分析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 步骤3.分析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

步骤4.针对主要原因,采取解决的措施; 措施应具体明确:

Why—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措施? What—达到什么目标? Where—在何处执行? Who—由谁负责完成? When—什么时间完成? How—怎样执行? 实施阶段

步骤5.执行,按计划措施的要求去做; 检查阶段

步骤6.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数据); 处置阶段

步骤7.标准化,把成功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进一步推广。步骤8.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区解决。

(三)PDCA循环特点

1.周而复始 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依次类推。

2.大环带小环 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互相促进,推动大循环。一个医疗机构整体运行的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

3.阶梯式上升 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4.科学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通常,直方图、控制图、因果图、排列图、相关图、分层法和统计分析表等七种工具在质量管理中广泛应用。PDCA循环应用了以QC 七种工具为主的统计处理方法,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四)FOCUS-PDCA模式

FOCUS-PDCA模式是改进的PDCA方法,即将聚焦问题(FOCUS)和改进问题两个阶段相结合。根据FOCUS-PDCA模式可分为九大步骤:发现问题(Find),成立改进小组(Organize),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Clarify),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Under-stand),选择可改进的流程(Select),制定改进计划(Plan),实施计划、收集资料和分析(Do),检查、评估新流程的实施结果(Check),明确新流程的实施并持续进行改进(Act)。

PDCA循环在医院的实施

PDCA循环作为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同样适用于医院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持续改进。

FOCUS-PDCA模式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的工具,是现场质量管理最常用的科学的工具之一,主要借助头脑风暴法、标杆学习法、鱼骨图、检查表、流程图、甘特图、排列图、散点图、趋势图等管理工具和方法收集并展现数据结果,科学利用数据,探讨潜在的问题,整理因果关系。

(一)“F”阶段(Find a process to improve)—发现问题阶段

“F”阶段,查找问题阶段。主要是发现问题,确认问题,根据确认的问题收集数据及相关资料。

一个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医院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医疗、医技、护理、行政、后勤的各个领域。查找问题一般从高风险、高频率、易出错的问题入手。问题的来源大致可分为:

(1)不良事件或近似错误,如一线医疗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手术部位错误、给药错误等意外事件,特别是严重的不良事件及高频率发生的不良事件或近似错误;

(2)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后勤支持服务过程中的停水、停电等突发事件;(3)相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检查部门和科室自查中发现的病历书写问题、护理操作中的规范问题、院感检查中的感染隐患问题等;

(4)根据行业的要求、患者的需求和标杆的比较等,主动寻求更高的标准和质量水平,如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药占比、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以及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评估的服务中高风险流程等。

(二)“O”阶段(Organize a team that knows the process)—成立CQI小组 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团队的合作,发现的问题可能仅存在于一个部门,也可能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需要有一个科室或多个科室的成员共同参与,寻找解决方案。主要围绕发现的问题,运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改进小组(CQI)一般6-10人组成,由组长、协调员和其他成员组成,特殊情况下也可邀请患者及家属参加。组长主要把握质量改进的任务,定期组织沟通协调会议,在改进达到效果后在医院范围内做汇报,将成功的经验进行分享,形成规范的制度、流程在医院范围内实施,同时与该质量改进项目相关的委员会保持联系:如发药流程质量改进项目就要与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保持适当沟通。协调员主要对相关的人员和事物进行组织协调。其他成员一般由业务熟悉者或流程的直接涉及者组成,参与对问题的改进和落实。

(三)“C”阶段(Clarify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 process)—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查找最新知识和有用的信息

根据发现的不同问题,改进小组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了解,如通过设计问卷调查、个案的追踪等实地了解与查阅现行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书面了解相结合。另外,通过画流程图的形式可以直观的表达现行的工作流程,了解问题发生在哪些环节、关键点,识别工作流程所涉及的人员、制度、方法、环境等信息,从而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改进计划。

流程图是将过程的步骤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一种图示技术,是程序分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分析技术,它是进行流程图程序分析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具。

1.流程图的形成步骤

(1)调研所涉及任务的整个流程;

(2)顺次记录每一个步骤,从第一个(或最后一个)步骤开始,并用流向进行连接,重复这个过程,直至流程图绘制完成;

(3)用规定的符号表示流程的各个环节:圆角矩形或椭圆形表示“开始”与“结束”;矩形表示行动方案、普通工作环节用;菱形表示问题判断或判定(审核/审批/评审)环节;用平行四边形表示输入输出;箭头代表工作方向。

2.流程图应用的注意事项

(1)图表上记述的内容必须是直接观察所得;

(2)图表应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所有的图表应具备有关信息的表头,包括:产品、物料或设备的名称,附上图号或编号;

(3)所记录的流程,应明确说明起点与终点,以及该方法是现行的还是建议的。

(四)“U”阶段(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process variation)—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

通过使用鱼骨图、排列图、散点图等工具分析数据资料,并通过分析结果,反复问为什么,把问题逐渐引向深入,最终找出导致问题发生的因素。同时也可以把要改进的流程,从改变一个低效流程的角度分析问题,问题分析的同时要寻找存在问题与改进目标之间的差距。

1.鱼骨图 鱼骨图是一种分析资料特性(结果)与可能影响质量特性的因素(原因)的一种工具,又称因果图。鱼骨图可以影响品质的诸多原因一一找出,形成因果对应关系,使人一目了然,对于确定正确的对策方案有帮助。一般在考虑复杂问题,并需要客观地找出可能的原因或对策时使用。

(1)鱼骨图的形成步骤

①成立因果图分析小组3~6人为好,最好是各位部门的代表; ②确定问题点;

③查找要解决的问题,把问题写在鱼骨的头上;

④寻找大小鱼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归纳法,即召集同事共同共同讨论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尽可能多的找出原因;根据找出的原因征求大家意见,总结出正确的原因;找同类的原因进行分类,作为大鱼骨,即支干;把原因作为小鱼骨,即次支干。二是演绎法,即将原因预先分成几大要因,例如:制度流程问题、环境问题、人员问题、硬件问题等,召集同事根据类别考虑原因,要把因作为大鱼骨,即支干;把原因作为小鱼骨,即次干;

⑤针对问题的原因再问为什么,画出更小的鱼骨;如此反复,直至所有支干和最终一层原因写出为止。

(2)使用鱼骨图工具的注意事项

①鱼骨图绘制前要集思广益,从中筛选出相关的原因; ②要记下人事实原因,不可以想当然地捏造出因果关系; ③一张鱼骨图只解决一个质量问题;

④每一个问题都要尽量刨根问底,直到找出真正原因,当因果支干太多时,要选取重要的给予优先之策;要解决主干,就得先解决支干,要解决支干,有得先解决再下一个次支干;

⑤画图只能直观看到问题的原因在哪,不能读出哪些问题更重要,因此要结合实际及其他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2.排列图 排列图是为了对发生频次从最高到最低的项目进行排列而采用的简单图示技术,又称“柏拉图”。“80%的缺陷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在问题的众多原因中,要抓重点,找出关键的前几点,以便决定今后管理工作的重点。选择关键原因一般会采用排列图。

(1)排列图形成步骤

①确定要分析的问题,列出所有问题相关的原因,并收集相应时期(一个月、一周)的数据,完成该步骤可使用检查表;

②将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并统计合计次数,各原因所占的百分率,累计百分率。累计百分率计算公式:累计百分率=各类别累计数÷总数×100%;

③绘制柱线结合图,设定坐标系,相关问题相关原因的发展次数,又纵坐标为各原因的累计百分率,最大值为100%,横坐标为各原因名称;绘制柱状图,柱状图要以所占比例大小进行排序绘制,各直方柱的宽度相同,且彼此间相连接,不留间隙;绘制折线图,在柱状图的右上角绘制出累计点数的曲线,并将各点连成一条折线,折线起点为0,终点为100%。

(2)应用排列图的注意事项

①分类方法非常重要,分类方法不同,得到的排列图不同;

②柏拉图要留存,把改善前和改善后的柏拉图拍在一起,可以评估出改善效果; ③把发生率高的原因减低一半比完全消除发生问题的原因更为容易,要遵循80/20原理;分析柏拉图只要抓住前面的80%的问题就可以了;

④要解决关键的少数因素,一般将因素分为A,B,C关键要解决A区间的问题;A类因素,占0~80%的原因;B类因素,占80%~90%的原因;C类因素,占90%~100%的原因。

3.散点图 散点图表示一变量决定另一变量的关系及两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当在不考虑时间的情况下比较大量数据时一般使用散点图。

(1)散点图的使用步骤

①确定要调查的两个变量,收集相关的数据; ②写出两个变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③画出纵轴与横轴刻度,计算组距;组距的计算以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表示原因和结果的两个数据都必须计算出来,将组距除以长轴即可得出每一个刻度的数据;

④收集的数据都是相对应的关系,原则上有原因结果关系的时候,横轴代表原因,纵轴代表结果;

⑤将各组对应数据绘制到坐标轴上。(2)应用散点图的的注意事项

①散点图中包含的数据越多,比较的效果就越好,数据收集至少在30组以上,最好在50~100组;

②在横轴和纵轴确定的时候,两轴的距离不能相差太多; ③当有异常出现时,应立即查找原因,而不能相差太多;

④当散点图的相关性和技术经验不符时,应进一步检讨是否有什么原因造成假象;

⑤如果在散点图中有多个序列,将每个点的标记形状更改为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或其它形状表示。多个序列是指同个样本中为更加明确相关性而进行的分组。

(五)“S”阶段(select the process improvement)—选择流程改进的方案 最佳改新方案的确定首先应遵循与医院宗旨相一致;其次要对达到目标的作用最大,花费少,实现困难相对较少,一般可以根据公式进行计算,最后根据得分选择最终方案,对于一些需要获得批准后才能执行的流程一定向相应主管领导或者管理委员会报批。

选择流程改进的最佳方案最常用的基本工具是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管理学者提出的一种继发性思维的方法。它采用会议的方式,利用集体的思考,引导每个参加会议的人围绕某个问题议题,在自己头脑中掀起风暴,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地发表独立见解的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的参与人数一般控制在5~10人,最好选择问题相关的不同专业的人士,会议一般控制在1小时左右。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明确会议的议题和目的,确认会议的时间及地点;(2)明确会议的组织者,记录人;(3)准备必要的工具及材料。

2.第二阶段—引发和产生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1)把问题和议题写在黑板上或挂图上,参会人一目了然;(2)把所有的想法都写在黑板上或挂在图上并尽可能少做编辑;(3)给每个想法编号以便将来参考;(4)常用方式: ①结构化头脑风暴:按顺序从每个人那里征询一个想法,当时没有任何想法的参与者可以说“通过”之后头脑风暴法会议即宣布结束。它的优点是不管职位或个性如何,都有参与的平等机会。不足的之处在于它的自然不足,而且有时令人感到既严格又具限制性;

②非结构化头脑风暴法:参与者只需要把进行头脑的想法贡献出来。自由式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参加者能够在相互启迪下产生新的想法;不足在于缺乏自信或较低职位的参与者有可能不敢把他们的想法说出来;

③沉默头脑风暴法:参与者把他们的想法写在便条或者一小纸片上。把纸片收集上后再贴出来让所有人看到。它的优点是既可以阻止个人在头脑风暴活动中出现分裂性的“分析”评论,又可以保持机密性,并且可以阻止小组受到单个参与者或共同想法流的过度影响。不足之处在于它丢掉了来自开放式讨论的协同配合作用。沉默式头脑风暴法与其他头脑风暴法配合使用时效果最佳。

3.头脑风暴法实施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限时限人原则;

(2)场外判决原则(延迟评判原则):对各种意见、方案的评判必须放在最后阶段,此前不能对别人的意见提出批评和评价。认真对待任何一种设想,而不管其是否合适当和可行;

(3)自由畅想原则:各抒己见,自由鸣放,创造一种自由、活跃的气氛,激发参加者提出各种想法,使与会者思想放松,这是智力激励法的关键;

(4)以量求质原则:追求数量,意见越多,产生好意见的可能性越大,这是获得高质量创造性设想的条件;

(5)综合改善原则:探索取长补短和改进办法。除提出自己的意见外,鼓励参加者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强调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和相互改善,这是智力激励法能否成功的标准。

(六)“P”阶段(plan the improvement and continued data collection)—计划阶段 在计划阶段就要明确制定行动计划和资料收集与分析计划,明确一下问题: ①确定相关工作责任人,哪些部门哪些人员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②明确每个实施步骤的工作,实施过程控制方法; ③预计任务实施需要的时间;

④明确在改进过程的哪些环节实施测量; ⑤明确数据收集的方式及收集方式的科学性。

甘特图在管理工作的计划阶段被广泛利用,是20世纪初由甘特开发的,以图示的方式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形象地表示出任何特定项目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管理者由些可便利地清一项任务(项目)还剩下哪些工作要做,并可评估工作进度。

1.甘特图形成步骤

(1)明确整个改进项目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各阶段涉及的工作;(2)根据工作内容及完成工作的难易程度,估计各阶段所需时间;(3)根据工作内容及时绘制表格,并绘制出进程。2.应用甘特图的注意事项

(1)拟定活动计划时,要合理分配进程时间: ①FOCUSP:30%的时间; ②D: 40%的时间; ③C:20%的时间; ④A: 10%的时间。

(2)确定工作内容依赖关系及进程,当未来计划有所调整的情况下,各项活动仍能按照正确的程序进行。

(七)“D”阶段(do the improvement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vsis)—实施阶段 在措施实施阶段应注意:

①如果在对策措施过程中遇到困难,CQI小组组长应组织小组成员讨论、修改对策措施,按新的对策措施实施;

②每条对策措施实施完毕后,要收集有关数据与对策表中的目标对比、检查对策措施实施是否彻底并达到要求;

③CQI小组组长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还要定期的检查实施过程。根据改进计划实施改进措施,定期收集相关数据。在数据收集阶段最常用的基本工具是检查表(又称查核表、点检表),是一种用来记录具体事件频率的表格。使用简单易于了解的标准化图行,人员只需填入规定检查记号,加以统计汇整数据,提供量化分析或比对检查用。检查一般确定三个组成要素:检查的项目、检查的频度、检查的人员。

1.检查表的形成步骤

(1)明确要检查的项目,并清楚定义项目内容。例:某科室意外拔管发生率,那么此时就要明确定义“管”是指哪些管子;

(2)决定检查的频率;

(3)相关条件的记录方式及决定检查记录的符号。如:正、﹢、△、*、○或数字等;(4)决定检查表的格式;

(5)决定检查的人员及方法,可以在检查表下方做好说明;

(6)收集项目资料数据,通过合计每一被测量类别的方法次数记录数据。2.使用检查表方法的注意事项

(1)检查表内容设计应针对不同评价对象有侧重点,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尽量避免重复;(2)检查表的项目内容应有明确的定义,可操作性强;

(3)表的格式千差万别,无需追求统一,只要实用就可以。

(八)“C”阶段(check and study the results)—检查手段 在确保检验数据收集科学准确的基础上,确认实际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与预期目标的差别及差距在哪里,并且确认每项措施的有效性并且得出结论。根据改进措施的效果及预期目标的达到情况,一般有三类结论:

①保持对流程的改变:改进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后出现的最佳结果;

②放弃改变:该结果往往是由于医院内外环境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所导致; ③进一步研究后再下定论。

柱状图是该阶段常用的基本工具。柱状图表显示一段时间内数据的变化或描述各项项目之间数据的比较。

1.柱状图的形成步骤

(1)确定想要收集的数据类型;

(2)确定数据是可以测量的,根据组别收集不同项目的数据;

(3)计算已经收集的总数据点的数据,根据任务需求对样本进行分组;(4)据数据绘制图形。2.使用柱状图的注意事项

(1)在数据需要进行分组比较或数据需要同期比较可以使用分组柱状图;(2)簇状柱形图和分组柱形图在绘制时,各簇和各组要留有空隙。

PDCA循环管理学习心得 篇6

一、明确目标和工程计划的制定

首先我们知道目标管理是工程项目施工周期内集体活动预期达到的成果,目标管理是项目团队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进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实现目标的行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根本方法是目标管理,而目标管理的实质是目标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环境控制、安全控制等等。所以合理地组织施工现场的各生产要素并优化配臵是项目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项目管理还应该强调持续改进,确保PDCA循环的有效运行,使体系运行中的“缺陷”不仅能得到及时纠正,而且能防止再发生,实现高效率。为此我们以质量控制为例。

1、增强质量意识,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对于质量的控制我们不但要从意识上提高对质量的重视,而且还要通过培训和学习来增强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更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跟培养,从根本意识形态上改变他们对质量意识的认识。这是质量控制的根本。

首先,应选派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熟悉本职工作,有丰富的施工和管理经验的人员来担当技术组成员的领导。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年轻的人才。真正做到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充分发挥管理跟协调的作用。使得这个体系无论是从工程施工的具体环境还是施工技术手段这个外在因素而言,还是在施工人员对质量意识的认知程度上所存在内在因素而言,都最终要达到内因主导外因,外因完善内因这个原则,更好的达到工程所要求的质量标准。

其次,要注重专门的质量标准培训,只有根据具体和实际的情况举行专门的质量标准培训,使从事专业的人员能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的质量标准,以便在施工和验收时能依据严格的质量标准来进行。

2、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不仅仅是要在形式上设臵一个机构,而是要根据本项

目的人员结构和项目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可以把整个项目作为一个总的组织结构,然后就构成总组织结构的每个必要的项目再分成若干个小的质量管理机构,就每个必要的小的质量管理机构根据自己机构的特性相应的组织特定人员,真正做到“总-分-总”的原则。

二、保证目标实现的措施

每完成每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后都要把这阶段存在问题跟隐患及时解决,决不能遗留到下一阶段。这是质量控制的方式。

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首先就每一部位做技术交底,有理可依有句可查,其次就是要严格执行技术工作程序,并且要求质量检验人员和管理人员严格按质量标准检查验收,每道工序进行完后首先进行自检,然后进行互检,质检员还要进行抽检。同时还要要求各类人员必须做好原始记录与施工工艺跟技术交底一样,从而保证施工质量目标的落实。要明确规定每项工程都要经检验合格后,由施工者和检查者签字后才能进入下一工序。同时要重视质检的各项记录,以便能更好的控制质量和在出现质量事故时能够更快的找出出现原因的环节首先是对施工机械、设备和材料进场的严格把关 其次,要明确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关键部位。桥梁施工前,依据设计文件和以往工程施工经验,可以明确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重点部位的质量监控应事先做好技术准备。要建立质量交接制度,对重点部位工序间、施工质量薄弱点的工序衔接部位执行。

三、管理效果(技术经济效果)分析与考核

项目应该分前期策划、施工中期、竣工后,对项目进行评估,作为考核项目经理及项目经理部的依据。考核结果与人员的任用和奖罚挂钩。再次,要定期对现场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考核。不仅考核其专业技能是否达到标准,同时也要考核其对质量标准的掌握情况。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无法提高其素质的工作人员要将其调离施工岗位。

四、PDCA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工程项目上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项目经理部按照目标规划抓好项目的具体实施,不难发现其全部行为的本质就是运用项目管理的原理和各种科学方法来降低工程成本,创造经济效益,使之成为企业效益的源泉。PDCA循环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经理部管理者和劳务作业者。不同的管理对象管理的内容不同。PDCA循环的内容也不相同。

P阶段:项目经理部根据业主要求并以取得最佳经济效果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制订技术经济指标,质量、安全、工期目标及管理控制点,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要求劳务作业者(分包队伍)理解项目经理部的要求,并根据要求编制相应的施工管理作业标准。

D阶段:按照所制订的计划和措施付诸实施。要求劳务作业者(分包队伍)全员理解作业标准,并按照作业标准施工。

C阶段:在实施了一个阶段之后,对照计划和目标检查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项目经理部确认劳务作业者(分包队伍)是否严格遵守施工管理作业标准,并比较相关标准是否和项目经理部的要求一致。

A阶段:根据检查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或修正改进原来的计划或寻找新的目标,制订新的计划。针对劳务作业者(分包队伍)存在的问题,和有关信息反馈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和整改措施。

由于项目经理部代表总承包方,与分包单位是利益平等的劳动合同关系,某些国家将分包队伍称为“协力业者”。在尊重他们的自主权的情况下,对不符合总承包要求现象,运用经济杠杆,取得对分包队伍的有效管理,保证PDCA循环有效地运行和顺利实施。如此可以展现项目经理部良好的形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pdca护理循环 篇7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满意度,监护人,护士

PDCA循环法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是适应惯性运行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1]。为了贯彻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 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工作, 夯实基础护理, 改善护理服务, 提高护理质量,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2], 我科开展了一系列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 特别是在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上下了很大的工夫, 自2010年4月以来, 我们运用PDCA循环机制将计划 (P) 、实施 (D) 、检查 (C) 、处理 (A) 应用于儿科的护理管理中, 使护理满意度得到提高,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计划阶段 (P)

1.1 现状调查

1.1.1 调查对象

选择儿科入院3 d以上的在院患儿, 调查对象为患儿的直接监护人, 不受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层次等条件限制。

1.1.2 调查方法

从2010年4月—2010年6月对我科住院3 d以上的患儿直接监护人随机进行满意度调查, 连续调查3个月, 累计发放210份, 每月70份, 回收率为100%。采用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 内容条目共15条45个维度, 调查维度是根据条目内容设计, 分别为满意 (知道) 、较满意 (知道一点) 、不满意 (不知道) , 分值分别为10分、6分、0分, 每份共计150分, 该调查表已经我院熟悉该领域内容的专家人员做过信度检查。

1.1.3 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表的项目内容归纳综合为三大项, 分别为护士服务态度 (9项) 、护士技能操作能力 (2项) 、健康宣教及患儿监护人合理要求能否得到及时解决 (4项) , 以5月为例, 满意度调查情况详见表1。4月、5月、6月科室满意度调查结果分别为91.1%, 89.9%, 89.6%;护理部对科室满意度调查结果分别为90.3%, 92.4%, 89.7%, 全院排名居后。

1.2 组织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分析原因

1.2.1 护士的因素

表现在个别护士基本素质差, 专业知识欠缺, 不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应用于临床, 服务于病人;儿科床位紧张, 护士人力资源配备欠缺, 护士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导致人性化服务意识差, 只注重临床技能操作, 忽略了患儿及监护人的心理感受, 不能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及解答工作。

1.2.2 调查时间及调查对象的因素

护士在进行问卷调查时不注意时间段的选择, 发放调查表时不能视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时机, 不关注患儿监护人的心情, 只是为了完成调查任务而将表发放给患儿病情不稳定、心理不安定的监护人。另外, 护士不注意调查对象的选择, 往往将调查表随意发放给不掌握治疗及护理情况的临时探视人员, 而不直接发给直接监护人。

1.2.3 调查表的设计因素

结合我院护理部满意度调查表重新逐条审视调查表, 发现有的条目调查内容表达过于专业化, 不够通俗, 且调查维度不够。如“您是否知道您的责任护士”这一条, 因监护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不理解什么叫“责任护士”, 导致单项满意度较低。

1.3 制定整改措施

1.3.1 加强护士素质教育

针对现存问题对护士采取集中培训专业知识及技能操作 , 实行个性化思想教育, 定时召开护士会议, 将专科护理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及新动向及时传达, 强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深化健康教育内容, 贯穿人性化服务思想,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提高护士服务质量。

1.3.2 正确选择满意度调查时间段

患儿住院时间太短, 护患双方均存在了解不够、印象不深的情况, 患方很难对护士的工作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 所以原则上尽量选择3 d以上的住院患儿, 但尽量避免对病情危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儿进行调查。另外, 需避开患儿一日治疗的集中时间, 一般选择在下午进行, 因此时段大部分患儿已完成一日的输液治疗等工作, 监护人心情也由上午为患儿实施输液注射等治疗的烦躁心理逐渐转为轻松或稳定状态, 愿意配合此项工作, 容易得到真实的结果。

1.3.3 将满意度调查问卷逐条重审

对部分不合理或不完全的条目内容、维度及分值进行了修改, 由原来的15个条目45个维度修订为18条70个维度, 如原来条目“您是否知道您的责任护士”修订为“您认识每天给您输液治疗的护士吗?”, 在调查维度上也做了扩充, 由原来的3项“知道、不知道”改为“知道、忘记名字了、不知道”3项。再如原来“住院期间护士为您做用药告知、饮食及健康指导吗?”修改为“住院期间您对护士用药告知、饮食及健康指导满意吗?”, 调查维度由“是、否”调整为“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分值分别为10分、6分、4分、0分, 该调查表再次经我院熟悉该领域内容的专家人员做过信度检查, 科学、合理、具有实用性。

2 实施阶段 (D)

针对以上分析存在的问题现场召开护士会议, 由护士长将整改的具体措施及意义反馈给大家, 并定于从当月开始执行整改措施。每月选择适当时间与护士座谈1次, 畅谈工作、学习及生活感受, 互相交流工作心得, 激发工作热情, 树立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信念。科室创建学习型氛围, 注重低年资护士的培养, 实行一带一、一帮一的管理方法, 每周安排布置相关知识学习任务, 并进行实时考核。每月定时召开公休座谈会, 广泛征求患儿监护人的意见, 及时给予解决或答复, 详细介绍科室开展优质护理工作的情况, 告知基础护理服务项目, 并将需要监护人配合护士工作的内容讲解明白, 以取得监护人的理解与配合。加大满意度调查绩效考核的权重比例, 奖罚并举, 有效激励护士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服务质量, 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3 检查阶段 (C)

护士长不定时地进行检查, 每周组织质量控制小组集中检查1次, 实地询问患儿监护人对护理工作的感受与意见, 并认真做好记录。对每周安排的学习任务按时考核, 严格执行考核制度。从2010年8月—2010年10月发放修订后的满意度问卷, 累计225份, 每月75份, 回收率100%, 以9月为例, 结果见表2。

4 处理 (总结) 阶段 (A)

实施改进措施后应用新问卷调查患儿监护人对护理的满意度, 8月、9月、10月科室满意度调查逐月总满意度分别为98.7%, 98.2%, 96.6%;护理部对科室满意度调查逐月总满意度分别为97.8%, 98.4%, 97.6%, 满意度明显提高, 全院排名居前。对本循环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下一个循环改进的内容。

5 讨论

在临床中护理工作模式是以病人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护理程序是护士工作的基本方法, PDCA循环是提高护理质量标准的最基本的管理方法[1]。2010年3月以来通过运用PDCA循环对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 发现影响满意度的原因不仅仅局限于护士本身的因素, 它与满意度调查表的设计、调查时段的选择、被调查人员的心理因素以及住院患儿监护人的不固定等因素均有密切的关系。为此针对相关因素对应分析, 制定整改措施, 经过一个季度的应用, 解决了影响我科满意度提高的问题。随之患儿监护人的表扬多了, 送护士锦旗的现象也有了, 而且护理部每月1次的病房满意度调查, 我科的总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连续3个月满意度平均在98%以上。

参考文献

[1]张淑敏, 贾宇静, 孙敏.PDCA循环在提高病人满意度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 2005, 11 (2) :92-93.

pdca护理循环 篇8

[关键词] PDCA循环理论;护理;岗前培训

[中图分类号] R47;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52-03

PDCA循环理论又称戴明循环,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思路(程序),可有效地保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目前已经在多领域广泛应用。对医学院校而言,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也是一个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过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特别是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打造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修养、理论知识牢固、技术操作熟练、满足社会需求和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护理专业人才;既要保护患者的利益和选择权,又要让护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妇科护理技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得到充实和提高[1],是护理专业师资人员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所在医院利用戴明循环理论在护理专业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课,即将步入临床实习前的岗前培训阶段,对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进行强化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级护理专科学生作为本次《护理学基础》这一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对象。护专1班学生48名,设为对照组;护专2班50名,设为实验组。两组学生年龄、学历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演示学生看,学生练习老师看,考试考核分数达标算过关。

实验组学生采取PDCA循环教学方法(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具体步骤包括收集资料、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内容明确、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具体而言,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低不一,通过平时的护理实训课教学,对临床常用的护理技能操作熟练程度也千差万别,故要通过收集资料,充分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在此基础上,把影响平时学习的因素、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因素、影响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课堂因素、影响岗前培训质量的因素等,全部找出来加以研究,找出薄弱环节和影响教学质量的细节。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其存在的主客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既让老师明白教学中的失误和不足以及教学方法和场景设计方面的欠缺,又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教师根据岗前培训的要求写出内容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案,制定出系统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进度表、培训的总体目标、每周的分目标及一系列措施制度(包括教学反思)。但由于护理专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重理论轻操作、临床见习课时安排较少、临床经验相对缺乏,使得理论与技术操作水平均较差等问题,因此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掌握情况进行阶梯式示教学、循序渐进,使实训课示教方法具有灵活多样及随机应变的独特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情”字,耐心示教和演练,善于激发内在学习情感,以鼓励、唤醒和鼓舞作为教学的宗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每一项技能操作,教师对上课前任务的布置、围绕该项操作应该让学生复习的相关理论、观看示教时从不同的角度如理论、实践、个人体会、自己操作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课堂质疑等环节均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每进行一项操作训练后,教师均要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询问学生在原来的学习基础上又掌握了什么?失误是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及时做出总结,分析出现失误的原因,并提出新的学习要求。教师给予启发式的引导,帮助分析学生个体在该项实训课训练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总之,整个实训课过程,要充分地体现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既要要求学生记录经验教训,反馈给老师,老师又要做到客观、公正地记录学生的情况,从而确保教学总目标的顺利完成。对教学结果,要加强监督机制,由教学督导小组,对教与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及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指出影响目标完成的不利因素,以促进教学总目标的完成,并通过岗前培训中段综合考核方式进行验证。通过考核,准确评估学生的技能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向教师与学生进行反馈,以促进教学相长。

具体反馈的形式主要是召开座谈会,目的是既让学生对老师评估,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我完善;又让教师通过示教、观察、考核、总结手段和方式对每一位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操作能力比较清晰地掌握并做出客观的评价。以此循环往复,通过不断改进,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3 教学评价

考核的内容包括观察技能、记录书写技能、仪器和物品的管理技能、正确使用各种仪器及物品的技能等。评定标准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操作熟练且能讲解整个操作过程为优;操作基本熟练,但须在老师的引导提示下完成且讲解不完整为良;操作不熟练,对老师所提问题回答错误或者回答不完整为差。实训课第8周进行岗前培训终末考核。考核内容为理论和技能操作。理论考核评定标准:≥85分为优,75~84分为良,60~74分为及格;技能操作考核评定标准同第4周中段综合考核标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时间比较

实验组第4周的优良率90.4%,对照组为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36,P<0.05);实验组第8周的优良率100.0%,对照组为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48,P<0.01)。见表1。

2.2 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第8周的优良率100%,对照组为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27,P<0.001)。见表2。

3 讨论

上一篇: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下一篇:变频器上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