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监护干预机制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留守儿童监护干预机制(通用8篇)

留守儿童监护干预机制 篇1

一、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监护人访谈提纲

1.你的孩子的家长为什么外出?

2.孩子的父亲(母亲)外出后孩子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3.孩子不听话你会怎么做?

4.你觉得外出的家长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

5.你认为孩子的教育应由谁来管?现在你的孩子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二、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监护人访谈提纲

1.孩子的父母为什么外出?

2.孩子的父母出去后孩子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3.孩子不听话你会怎么做?

4.你觉得你的孩子现在是什么情况?

5.现在你的孩子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三、近亲监护型留守儿童监护人访谈提纲

1.孩子的父母外出把孩子交给你时有没有特别交待什么?

2.孩子不高兴是你会怎么做?

3.你觉得你可以教育好孩子吗?

4.孩子犯错误时你会怎么做?

5.你觉得这类孩子的教育有哪些问题?

四、自我监护型留守儿童访谈提纲

1.你一个人在家害怕吗?

2.你觉得爸爸妈妈为什么外出?

3.你对爸爸妈妈都外出有什么想法?

4.如果生活中有事情你会怎么做?

留守儿童监护干预机制 篇2

关键词:精神卫生,干预性研究,监护,儿童

根据监护者的不同,双亲外出儿童可进一步分为:隔代监护、亲戚朋友监护、自我或兄弟姐妹监护[1];单亲外出儿童又可分为父亲监护和母亲监护。不论采取哪种监护方式,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的父母亲情的相对缺失;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的爱容易导致心理缺陷;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为此,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干预措施,但已有的研究提出的干预措施很少运用于实践[2]。该文从家长、学校、留守儿童自身出发,探讨不同监护人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和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首先在湖北省汉川市随机抽取2个镇和1个乡,再在选取的每个乡镇中抽取小学和中学各1所,调查5~9年级的所有在册的1 264名留守儿童。

1.2 调查工具和内容

采用由Derogatis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包含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采用5级评分:从无(1分) 、较度(2分) 、中度(3分) 、相当重(4分) 、严重(5分) 。总分是90个项目得分之和;阳性项目数是指评为2~5分的项目数;痛苦水平是指总分除以阳性项目数量表。上述各项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3 调查程序

该研究的主试均由具有施测经验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人员担任。在施测之前,对所有主试进行指导语、问卷内容以及施测注意事项的培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每班由1名主试负责,当场收回问卷。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以保护学生的隐私。首先,进行基线调查,回收留守儿童心理调查量表1 264份。随后的6个月中,采取综合心理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再次对受试对象进行心理测量,收回有效问卷1 236份。

1.4 干预方法

(1)学生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卫生讲座,主要讲授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和自我缓解方法。(2)家长干预:给家长发放“家长必读”材料、家长联系本、布置家庭干预性作业,针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干预。主要内容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危害,家长应掌握的主要心理教育方法和沟通技巧。(3)教师个别心理咨询: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健康档案,由班主任负责,任课教师参与,学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找教师交谈,采用面对面的交谈方式。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疏导治疗。

2 结果

2.1 干预前留守儿童得分比较

不同监护人的留守儿童,在干预前,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性、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监护人为母亲的在9项因子上的得分均最低,见表1。

注:干预前后比较,*P<0.05,**P<0.01。

2.2 干预后留守儿童得分比较

不同监护人的留守儿童,在干预后,躯体化、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监护人为其他亲戚与邻居的留守儿童得分均高于其他类型监护人组。监护人为母亲的在9项因子上的得分均最低。见表1。

2.3 干预前后留守儿童得分比较

监护人为父亲或母亲的留守儿童在9项因子得分上均有降低;监护人为祖父母的留守儿童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性、抑郁、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上有降低;监护人为外祖父母的留守儿童在强迫症状因子得分上均有降低;健康水平得到改善。监护人为其他亲戚与邻居的留守儿童在躯体化、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上有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3 讨论

该研究采取的综合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内容包括:督促监护人或父(母)每周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与留守儿童进行一次思想交流,学会与青少年心理沟通技巧并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指导,每月与学校沟通联络1次。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同时,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体谅父母”、“校园交往”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学生通过电话联系,也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向父母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还有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健康档案,由班主任负责,任课教师参与帮扶的教育形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王益文等[3,4]研究发现,儿童的行为问题与母亲的支持呈显著负相关。本次调查显示,监护人为母亲的留守儿童得分均低于其他监护类型,母亲的心理支持能降低儿童心理指征。在中国“严父慈母”的传统教育下,母亲更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父亲外出所造成的亲情缺失,更容易消除留守儿童的焦虑和敌对感[5,6]。Grotevant[7]认为,母亲比父亲更主动,母亲多是交谈的发起者,母亲比父亲更能接受孩子的观点。相反,父亲更易下断语,不愿意倾听,更倾向于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而不试图去理解孩子,也不愿意与子女谈论情感问题。本研究表明,父(母)亲学会了心理沟通技巧后,主动与子女定期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子女的心理状况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研究显示,监护人为祖辈的留守儿童,干预效果不如为父母。原因可能有:祖辈年岁较大,力不从心,对儿童的个性、道德品质、行为表现等方面无精力管教;其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8],多数监护仅限于生活上,疏于培养孩子的心理情感,沟通交流方法少,对儿童情绪情感接纳不够。抚养者大多还溺爱孩子,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高亚兵等[9]研究认为,这还与留守儿童不愿与祖辈倾诉有关。

亲戚或邻居代养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强。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方面;二是孩子不是亲生,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有学者研究发现[10],64.4%的这类监护人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54.3%的监护人有过罚跪、罚站等家庭暴力行为,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研究也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逐渐恶化。

研究结果提示,在采取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性措施时,应鼓励学生多将不愉快的体验向教师、家人和同伴倾诉,也提示教师、家长应学会倾听,对于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11,12],同时,针对监护人为亲戚和邻居的留守儿童,父母要经常与监护人联系(每周至少1次),督促监护人行使监督责任,学校、社会也需要倾注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人口学刊,2006,27(3):55-59.

[2]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67-69.

[3]王益文,张文新,纪林芹,等.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277-279.

[4]赵景欣,刘霞,申继亮.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36-42.

[5]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65-72.

[6]梁静,赵玉芳,谭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31-633.

[7]GROTEVANT HD,COOPER CR.The role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adolescent identity and role taking//GROTEVANT HD.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Detroi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47-58.

[8]黄雪松,刘克纾.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5):9-11.

[9]高亚兵.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9,30(3):257-258.

[10]高亚兵.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13(7):56-61.

[11]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青少年”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33-634.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研究 篇3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距愈益拉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趋势短期内不可逆转。“留守儿童”作为这种流动的副产品,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积极应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本研究中,留守儿童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半年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

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是亲子分离问题与监护问题,对其监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倘若监护得当,可以部分甚至全部弥补因亲子分离带来的负面影响。前人的研究普遍将留守儿童的监护模式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自我监护四种。这也是目前留守儿童监护的主体模式。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在留守儿童监护模式的研究上至少有几大共识:一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监护模式为单亲、隔代监护;二是无论是哪种监护类型,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三是不同的监护模式,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不同。[2]

本研究选取安徽、江苏两省的农村地区开展调查,通过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班主任、学校负责人等的半结构式访谈和访问问卷,搜集了大量案例和信息。在监护模式上重点研究单亲监护与隔代监护两种,其余监护类型皆被归类在“其他模式”中进行讨论。通过对案例的具体讨论,以期能对监护机制的完善有些许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

(一)隔代监护的两大弊端——管教过度或无力监护:

隔代监护是指在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后,祖辈(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成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研究发现,隔代监护普遍存在两大弊端,即监管过度或无力监管。

1.监管过度,盲目追求监管效果:

子女外出务工,将孙子或孙女托付给自己,对于老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责任。访谈中发现,很多老人认为只有自己把孙子或孙女照顾好,其父母才能在外安心务工,一旦孩子出现什么问题,自己无法和子女交待。很多父母外出务工前,都会叮嘱祖辈监护孩子的“注意事项”,如一定要看着他好好学习,不听话就尽管打骂等。留守儿童的父母、亲朋好友甚至老师,都会以孩子的听话程度、贪玩度、学习成绩等标准来衡量祖辈监护的好坏。这些都给祖辈监护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人们在其监管中采取了很多极端的、不计后果的措施。

案例一:张某(女)的老伴早年已过世,儿子儿媳在孙女8岁时外出务工,此后她成为孙女的监护人。其孙女目前在读初三,成绩优异,在班级名列前茅。据她所说,她从孙女五年级起就不允许其看电视、外出玩耍,因此养成了孙女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每天从学校一回家就开始做作业、看书。孙女还经常以此为例,教育同村另一名不爱学习的留守儿童。访谈中发现老人对其监管成果十分满意,周围的其他老人(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十分羡慕她有着如此听话的孙女。

该案例中,老人的监管得到了孩子父母、邻居及孩子自身的认可。诸如此类从小就不允许孩子看电视、玩耍的监管方式带来了“成效”: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优异。但这样的过度监管,是否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利呢?调查中笔者发现,该老人的孙女性格文静,不愿与人多说话。老人的监管方式的确促进了其在成绩上的优秀表现,但却忽略了孩子人际交往、与人沟通等能力的培养。

案例二:蔡某是江苏某校三年级的学生,父母在其3-4岁时就外出务工,将其交给爷爷奶奶监护。奶奶从不允许他和其他同学一起玩,原因是一次意外(和同学一起玩闹的过程中,他的额头被另一个孩子踢伤),这导致其较为孤僻,课余时间基本都是独处,闲暇时间(如周末)基本都是独自在家看电视。

蔡某的奶奶在孩子发生一次意外后,出于对孩子的安全考虑,担心孩子出了事不好向其父母交待,因此干脆不允许其外出玩耍。老人强制性改变了蔡某正常的成长环境,这直接导致了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处,长此以往,必然对其发展不利。

2.无力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

已有研究发现,很多老人们奉行的依然是他们年轻时照看孩子的思想观念,只讲究给孩子吃饱穿暖,很少会考虑到营养、卫生等方面的问题。[1]但本次调查发现,除在江苏少部分家庭存在这样的情况,目前隔代监护中大部分老人都会对孩子学习、卫生、营养等方面的情况加以关注。取而代之的是其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农村地区,大部分老人文化程度低下,很多都不识字,虽然也想管教孩子的学习,但却不知从何下手。

案例三:丁某在儿子儿媳离婚、儿子出去打工后与老伴一起成为孙子的监护人。她非常关注孙子的学习状况,据她所说,孙子十分贪玩、爱看电视,进入高年级以后成绩下降得很快,这让她十分着急。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自己感觉很无能为力,因为她从来没有读过书,不识字。孩子就读低年级时,爷爷常教他做作业。但进入高年级以后,爷爷也没有能力再辅导了。

丁某正是隔代监护中老人在监管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典型案例,她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重视,面对孩子成绩的下降,却只能干着急,无能为力。调查中也发现,老人们虽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却不倾向于选择诸如让孩子参加辅导班、为孩子买学习资料等方法。老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学习主要依靠自觉,认为上辅导班、买资料此类方法是浪费钱,更有甚者认为这是老师用来赚钱的手段。

(二)单亲监护——负担重,不利于家庭稳定

单亲监护指的是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监护方式。前人研究表明受中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父母双亲中常常是父亲在外挣钱养家,母亲在家主持家务、抚育照顾子女。[2]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认为父母一方在家,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会比较全面,对其成长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留在家中监管孩子的一方在承担农活、家务的同时又要照顾孩子,负担很重。

案例四:刘某今年42岁,家中有一子一女,其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独自承担起照顾两个孩子的责任。除此外,家中还要种田、种菜。女儿今年刚上大学,儿子就读小学三年级。当问及她是否觉得辛苦时,她表示“农村里的人吃苦吃惯了”。

正因为留在家中监管孩子的大多是母亲,在生活上对孩子的照顾比较周到,但仍无法替代“父亲”这一角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加上负担过重,无法保证监管的全面性,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当。研究发现,大部分母亲在其父外出后,没有过多精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多为打骂。访谈中一位母亲表示“没有那么多精力与他(指孩子)讲道理”。

一名学校负责人表示,相对其他监护模式,单亲监护对于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是最有利的。父母一方在家,孩子有任何状况校方都可直接与其家长联系,出现问题也较容易处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成绩等信息都能得到更好的传达。但当问及单亲监护在留守儿童的监管中是否值得倡导时,他表示,单亲监护对孩子虽然好,但长期的夫妻分离,家庭易生变。在调查中,笔者在江苏、安徽两地都发现了这样的案例。

nlc202309022312

案例五:杨某(11岁)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在家照看他,去年母亲抛下他,与同村另一名男子一同离家出走。

案例六:刁某的父亲在其出生后就开始在外务工,母亲一直照看他,直到他7岁时母亲与其父离婚。此后,他开始由爷爷奶奶监护。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老人为了维护家庭稳定,主动提出监管孙子孙女,宁愿自己累一些,也要让夫妻双方共同外出务工。

(三)其他监护模式

除隔代监护、单亲监护外,上代监护、留守儿童还存在很多其他监护类型,但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的案例较少,这里仅就调查中发现的例子进行论述。

1、老师监护:

在安徽的调查点,笔者发现个别老师在家中开设寄宿点(主要是初中),父母外出务工后可以将孩子寄宿在老师家中,按学期支付寄宿费。父母选择此种监管方式的,大多是考虑到孩子在学习上可以得到较好的辅导。为更好地了解情况,笔者走访了当地一个老师家,并访谈了在这里寄宿的学生。该老师教初中数学,于2006年开始在家中开设寄宿点。走访时,他的家中寄宿了6名学生。

案例七:高某(初二学生)父母离异,母亲在外务工。他于今年2月份开始被寄宿在该老师家中。据他介绍,这里的伙食并不像当初老师向他母亲介绍的那样好(五菜一汤),一般是老师的家里人吃什么,他们就跟着吃什么。因为是在老师家,学生们都不敢有所挑剔。老师很少主动辅导他们的学习,他们也不会去问。六个人住在一间屋子里,环境类似学校宿舍,睡的是上下铺。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生大多是因为太过于调皮捣蛋,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父母才将其送到老师家看管。在这里,大家一起玩闹,甚至打架,完全没有学习的氛围。访谈中,高某称他因刚到这里不久,成了大家欺负的对象。

2、动态监护:

个案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模式并不是单一不变的。在孩子读小学时,父母倾向于将孩子交给祖辈、亲戚等监护,但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三,大多母亲都不再外出,留在家中照看孩子。初三的孩子,面临考入高中的压力,大多父母认为能否进入一所好的高中,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因此他们甘愿放下工作,回家“陪读”。本研究中的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隔代监护转化为单亲监护。对于此种转化,一名班主任表示小学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时候,如果没有接受到良好的监护,必将对其今后的成长、发展不利。初中阶段,孩子的行为习惯已经基本养成,一般来说即使父母在这一阶段回来,对其影响也不大。但事实情况是否如这位老师所说,监护模式的转化对留守儿童到底有何影响,仍有待研究。

三、结论与思考

总体上说,单亲监护可以保证孩子在生活上得到较好的照顾,便于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但监护人承受的负担较重,精力不足,对孩子的照顾无法面面俱到,尤其是缺乏对其心理上的关注。在教育孩子的方式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当,以打骂教育为主。同时,夫妻双方长期分居,不利于家庭稳定。隔代监护中,祖辈的监管易产生两种弊端:一是为保证监管效果,采取一些过度的监管措施,如禁止其与同伴玩耍、看电视等,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不利;二是因精力及文化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力监管,只得降低监管标准,仅仅保障孩子的温饱。而由老师监管,不但监管效果难以保证,对孩子的照顾也会有诸多疏漏。同时,调皮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玩闹、打架斗殴、被欺负亦是常事,对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等都有负面影响。鉴于目前存在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以及其引起的社会问题,国家、社会应给予广泛关注,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要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培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机制,使其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同步。

不过,在此次调查中也发现,这些监护上存在的问题,也并非一定直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负面因素。大部分留守儿童对于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表示非常理解,他们知道父母的辛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亲情的缺失、监管的不力也使得一些孩子更加独立,自理能力强,比一般的非留守儿童更坚强。以上问题应与其监护机制紧密相关,也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留守儿童监护干预机制 篇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综治办、法院、检察院、教育厅(教委)、公安厅(局)、财政厅(局)、卫生计生委,计划单列市民政局、综治办、法院、检察院、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综治办、法院、检察院、教育局、公安局、财务局、卫生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以下简称《意见》)和全国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依法落实家庭监护责任、政府属地责任及各部门相关职责,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着重加强对无人监护、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失学辍学、无户籍农村留守儿童等重点对象的干预帮扶,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民政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决定,从现在起至2017年底,在全国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儿童权益优先,把实现和维护好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确保措施到位、责任到位,不走过场、不留隐患。坚持分类施策、精准保护,及时响应并解决当前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无人监护、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失学辍学、无户籍等现实问题,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力争到2017年底将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监护范围,杜绝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现象,有效遏制监护人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行为,切实兜住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底线。

二、主要任务

(一)落实家庭监护责任。地方各级民政部门要将摸底排查中发现的无人监护、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农村留守儿童花名册通报给同级公安机关,县级民政部门同时将花名册通报给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会同村(居)民委员会联系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责令其立即返回或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并对其进行教育、训诫,要求其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公安机关要将联系情况和教育、训诫情况及时通报给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要根据公安机关通报情况,再次进行入户调查,核实家庭监护责任落实情况。对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暂时无法返家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要督促和指导其选择具备较强监护能力和监护意愿的亲属、朋友担任受委托监护人,并指导受委托监护人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见附件1),落实委托监护责任。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对受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进行初步评估,对不具备监护能力的,及时督促留守儿童父母确定其他受委托监护人。对于监护人家庭经济困难且符合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民政部门及其他社会救助部门要及时纳入保障范围。

(二)落实强制报告责任。各级教育、卫生计生、民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树立强制报告意识,依法落实强制报告责任。强制报告责任主体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等符合《意见》规定的强制报告情形的,应当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提供侵害类型、案情经过、严重程度等具体线索。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按照“边排查、边发现、边报告”的原则,随时将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或无人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等重点对象有关情况向公安机关报告。强制报告责任主体未及时履行报告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其上级主管部门或本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规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其他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保护报告人的.隐私和人身安全。

(三)落实临时监护责任。对正处于无人监护、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状态,且暂时联系不上外出务工父母的农村留守儿童,公安机关要就近护送至其他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或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临时监护照料,并继续采取多种方式联系留守儿童父母,及时向临时监护照料主体通报联系情况。各地民政部门要指导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时接收公安机关护送来的农村留守儿童,按照最有利于儿童利益的原则,采取机构内养育、爱心家庭寄养等方式,为其提供临时照料服务。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为临时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统筹协调生活、学习等事宜,并根据儿童实际需求,为其提供课业辅导、心理疏导、情感抚慰等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因交由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临时监护需要转学、异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转入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协调保障。

(四)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县级人民政府要完善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地方各级民政部门要将摸底排查中发现的失学辍学农村留守儿童花名册通报给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县级民政部门同时将失学辍学农村留守儿童花名册通报给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指导各中小学校、村(居)民委员会采取电话沟通、入户家访等方式逐一核查,及时联系并督促失学辍学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送适龄留守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对学生无故不到校的,中小学校要及时了解原因,超过一个星期的,要及时组织劝返;劝返无效的,中小学校要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标识,并及时书面报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要依法采取措施,确保适龄的失学辍学留守儿童返校复学。适龄留守儿童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送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经批评教育无效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依法追究责任。

(五)落实户口登记责任。地方各级民政部门要将摸底排查中发现的无户籍农村留守儿童花名册通报给同级公安机关,县级民政部门同时将花名册通报给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地公安机关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5〕96号)等有关规定,依法为无户籍农村留守儿童登记常住户口,逐一建档,确保档案资料完整有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要协助公安机关宣传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公民登记户口的权利义务,积极动员无户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主动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对其中非亲生落户的儿童,公安机关应当及时采集其DNA信息,录入“全国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卖/失踪儿童DNA数据库”进行比对。

(六)依法打击遗弃行为。公安机关要及时受理并出警处置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遗弃留守儿童的不法行为。对于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情节特别轻微不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通报当地村(居)民委员会。对于父母和其他监护人具有对留守儿童长期不予照顾、不提供生活来源,或者遗弃致使留守儿童身体严重损害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等恶劣情节,涉嫌遗弃犯罪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法发〔2015〕4号)等有关规定,依法履行好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和审判职责,予以惩处。对于监护人将农村留守儿童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状态导致其面临危险且经教育不改的,或者拒不履行监护职责六个月以上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无着的,其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民政部门及有关团体和单位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14〕24号)等有关规定,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的申请。上述个人、组织和机关应当提出撤销监护资格申请而没有提出的,检察机关应当依法建议、督促、支持其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对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虐待等其他侵害行为的,有关部门要按规定依法处理。

三、行动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6年11月-2016年12月)。各地要按照本通知要求制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要求、方法、步骤和措施。建立专项行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

(二)集中行动阶段(2017年1月-2017年9月)。各地集中开展专项行动,强化有关单位和人员的强制报告意识,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监督和指导,组织和督促受委托监护人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及时发现和保护处于无人监护等困境的农村留守儿童,严厉打击遗弃农村留守儿童等监护侵害行为,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帮扶。

(三)巩固深化阶段(2017年10月-2017年12月)。认真总结专项行动工作成效和经验,及时归纳梳理专项行动的有效做法和协作方式,对行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或意见,研究确定巩固措施和方案。发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制度作用,建立完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经费保障、责任追究等制度,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专项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进行安排部署。各地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制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细化职责分工、进度安排、组织保障等要求,严格按照既定时限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各有关部门按照具体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加强联系沟通和协作配合。基层人民政府和教育、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做好留守儿童控辍保学、户口登记、临时监护等工作,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对工作中发现的无人监护、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失学辍学、无户籍农村留守儿童等重点对象,及时将其纳入专项行动范围;对其他农村留守儿童,组织开展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关爱服务,促进其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

(二)健全通报机制,及时掌握情况。地方各级教育、公安、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专项行动信息报送制度。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在每季度末填写《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情况汇总表》(见附件2),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同志签字确认,加盖公章后报送给县级民政部门,并抄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要分别核实更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情况汇总表》中的控辍保学、户口登记和应急处置有关数据,提供给同级民政部门。县级民政部门要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送数据和同级教育部门、公安机关核实更新数据的基础上,汇总形成本县(区、市、旗)《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情况汇总表》,逐级上报至省级民政部门。2017年9月30日前,省级民政部门要汇总形成本省(自治区、直辖市)2017年1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情况汇总表》和专项行动总结报告,由省级民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签字确认并加盖公章后报送民政部。各地要依托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通报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和各项责任落实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三)强化激励问责,确保工作成效。各级综治组织要将专项行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评价内容,对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地区、单位,通过通报、约谈、挂牌督办、实施一票否决权制等方式进行综治领导责任督导和追究。各级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强化对公安机关、法院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法律监督。各级财政部门要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各地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各地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各地要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父母自觉履行监护责任,强化强制报告主体的法律意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注重挖掘和宣传专项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营造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关爱保护氛围。

附件:1.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

2.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情况汇总表

民政部 中央综治办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教育部 公安部

财政部 卫生计生委

大门中学留守儿童关爱机制 篇5

对留守儿童及贫困生的关爱机制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及相关文件要求,着力实施“爱心”工程,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贫困生为对象,以“三育”即德育、智育、情育为中心,以“六心”为重点,即献爱心、多关心、换真心、给决心、树信心、真情无限暖人心,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营造和谐浓郁的教育新环境。

二、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领导小组: 组长: 闫祎(校长)

副组长:袁清选(副校长)、陈闯(副校长)、田成武(教务主任)成员:

张雄(工会主席)、黄文通(团支部书记)、杨旭(办公室主任),王晶晶及各班班主任,杨旭负责关爱日常工作,王晶晶具体负责材料归类,档案归类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理清具体工作思路,实施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教育具体措施,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领导机构健全,明确职责分工。

学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领导小组,加强对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学校工会、团委、办公室、政教处等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农村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工作。

2、建立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表册和联系制度

学校要认真调查,摸清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底数,我校根据现有学生真实可靠的摸底资料,在已经掌握的贫困生摸底表上,确认了290名建档立卡户的学生人数。再通过学生、家长的反复核实,确认了144名留守儿童人数。对此都进行了造册登记,并及时能联系到户,具体到人。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要优先辅导。实行领导包级,教师包学生,教师要定期给这些学生多加辅导,解答疑难。

(2)生活上要优先照顾。学校对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要优先安排。学校或班级举办一些文体娱乐活动时,要让这些学生多参与,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制度

在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中,确立 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随时掌握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不时与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互相交流、沟通,掌握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思想、生活情况;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让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课余娱乐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建立留守儿童、贫困生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内告知监护人或在外务工家长,以保证留守儿童的安全第一为要求,不得拖延推诿。与教职工 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7、注重对留守儿童、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贫困生,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引导留守儿童、贫困生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学校将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 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让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在欢乐和睦、积 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8、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加强对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工作目标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如因工作不力和失职而造成影响的,考核定为不合格。

(二)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

学校 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儿童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办好家长座谈会

学校 通过举行家长座谈会,加强对儿童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

3、加强同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要主动与村组联系,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形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村组、学校、家庭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 境。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对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学校要对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免收杂费、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集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特别加大寄宿学生中留守儿童、贫困生的管理与检查力度,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

(四)建立“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服务机制

1.开展关爱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社会帮扶活动。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针对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各种帮扶活动。开展心手相连结对帮扶活动。

2.搭建留守儿童活动和交流的新平台。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活动室”等,为留守儿童、贫困生提供课外活动场所。

秦州区大门中学

2018年9月

秦州区大门中学

对留守儿童及贫困生的关爱机制

秦州区大门中学

留守儿童监护干预机制 篇6

摘 要:文章以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山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分析,随后提出了一些构建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山区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前言

当前因很多山区物质条件匮乏,很多父母基于生活压力以及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去城市打工,留下的孩子由祖父母进行照看,或直接寄养在亲戚家里,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因此或多或少的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山区人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仍很淡薄,因此有必要对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进行相应研究,期望对山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一、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沉默内向,缺乏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

山区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乏对孩子必要的交流沟通与关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情绪上、心理上的问题时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去沟通、表达,长此以往,造就了孩子沉默、内向、孤僻的性格特征。孩子因此变得沉默寡言,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去表达,其沟通表达能力自然难以得到锻炼,事实上,越是沉默内向的人越渴望表达,但因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父爱、母爱的长期缺席,使得儿童本就脆弱的心变得更加保守,缺乏必要的安全感,自然难以鼓起勇气去表达。当下很多留守儿童都是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两代人之间存在年龄上与生活经历上的差距,对于爷爷奶奶来说,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行,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本就“难以启齿”,另一方面即使孩子鼓起勇气向爷爷奶奶说出了自己的心理困惑,也很难得到爷爷奶奶的重视,双重因素之下使得孩子变得更加沉默?认颍?对自身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2.敏感自卑,缺乏必要的自信

对于山区留守儿童来说,其精神诉求得不到满足的同时,物质条件的匮乏也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所谓的“虚荣心”,事实上,这种“虚荣心”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正常的,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与认同,更渴望得到来自其他人的鼓励与赞扬,孩子内心本就脆弱,渴望得到更多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除了来自父母长辈的关爱、鼓励、赞扬之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同龄人的关注与赞美,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实际上适当的虚荣心会促使人更加的积极向上,以乐观饱满的精神姿态去迎接来自生活的挑战。孩子的这种虚荣心不是为了“攀比”,更多的是为了“分享喜悦”,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有限的物质条件很难满足其对生活物质的基本需求,从而在面对物质条件相对更好的同龄人时往往会产生“自己比别人差”的错觉,这种心理落差感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变得更加自卑敏感,再加上本就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与交流,更加剧了自卑心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山区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构建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策略

1.家庭方面

从家庭方面来说,留守儿童的父母尽管不能够时刻给予孩子必要的陪伴,但仍要做好必要的沟通交流工作,因此可以通过打电话方式多与孩子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除了关系孩子的学习成绩外,更多的是对孩子的生活、情绪、心理给予必要的关心,温柔的鼓励、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作为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即便远在他乡的父母给予不了孩子更多的帮助,但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以温柔的话语抚慰孩子的心灵,让孩子通过语言去表达出来,对孩子来说也是莫大的帮助。

对于一直陪伴在留守儿童身边的亲属来说,除了让孩子“吃饱穿暖”以外,也要提升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动态与人际交往状况,并给予必要的引导与调节,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对孩子过于宠爱,在教育方法上要坚持严慈相济,使得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更加茁壮的成长。

2.学校方面

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来说,学校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学校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孩子在校期间学校要密切关注其行为动向,并与孩子家长保持有效的沟通与联系,定期向家长说明孩子最近在校期间的表现,其表现不仅仅包括孩子学习成绩,还包括孩子最近的状态情绪变化,通过家长与学校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准确找出引起孩子情绪起伏的原因,从而为孩子提供了最合适的指导与帮助。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并特别针对于留守儿童对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还要及时做好与其监护人的沟通与交流工作,及时了解到留守儿童最新动态,和监护人一起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帮助与辅导。有效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同时,还能够对监护人的教育方法进行相应改善。

3.留守儿童自身方面

首先提升自己的独立自主能力,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活动参与中获得自信与自尊。其次学会自爱,要学会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坦然接受自己的缺点,并学会主动去关爱他人,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最后,不要总是“孤军奋战”,每当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要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敢于向别人表达自己的内心,学会去倾诉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压抑的情绪得到成分释放,另一方面,通过自己语言表达与情绪释放会让自己更加轻松,整理好自己的心情,使得心虚恢复平静,从而能够更加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去努力奋斗。人生有了目标,那么就很难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不再“胡思乱想”,滋生更多的心理问题。

总结:综上所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对其未来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处于儿童时期,其心智仍未趋于成熟,因此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更大,因此需要格外进行关注。要从家庭、学校及留守儿童自身全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从而促使学生心理更加健康,未来人生发展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监护干预机制 篇7

2015年6月, 一则以“贵州4名留守儿童集体自杀”为标题的新闻令人瞠目结舌。孩子的父亲于2014年年初外出打工, 母亲在3年前“被人拐跑”, 爷爷奶奶均已去世, 外公外婆因年老体迈, 无法照顾孩子, 于是孩子们独自留守家中。2015年5月8日始, 因无生活来源, 孩子们就留在家里未去上学了;平时也没有什么可吃的, 只有父亲在家时留下的一点玉米, 磨成面就吃了。2015年6月9日晚, 4个孩子集体喝农药自杀身亡。

近年来, 贵州省曝光多起留守儿童事件, 例如, 2012年11月16日, 5名儿童死于垃圾箱内;2014年4月21日, 贵州省毕节市12名女生被强奸事件等。然农村留守儿童事件是全国性的问题, 贵州只是一个小的缩影。

2013年, 全国妇联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展开研究, 发表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 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 占农村儿童37.7%, 占全国儿童21.88%。”“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 但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比例也很高。”

儿童关乎国家未来, 留守儿童亦不例外。留守儿童比例高, 增长速度快—“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 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同时, 频频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 使得我们不得不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生存加以关注, 解决这个关乎我国国家未来的重大社会问题。

二、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 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①分析留守儿童的现实监护状态, 可将其监护类型分为自我监护、同辈监护、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

自我监护是指在没有父母或者亲戚帮助下, 自己独自生活, 实现自我监督和管理。自我监护一般情况下都是大龄 (15—17岁) 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 虽然这个比例不大, 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 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

自我监护状态, 理论上可以提高儿童独立生活能力, 实际上也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比如儿童自闭症、性格孤僻、敏感多疑等。

同辈监护是指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生活在一起, 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照顾, 往往由大龄儿童监护年龄较小的弟弟妹妹, 这种监护状态下, 儿童生活得不到保障, 且容易产生自闭、孤僻和自我矛盾的心理问题。

上代监护, 是指儿童的上一代完成对儿童的监督和管理, 包括单亲监护、亲朋好友监护。单亲监护是指由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完成对孩子的监督和管理, 另一方出外打工的情形。这种监护状态相对比较健康, 孩子的生活起居能够得到基本照料, 但是往往由于父或母一方忽略孩子心理健康, 未及时沟通及疏导, 孩子容易产生缺爱或者孤独感。在其他亲朋好友监护下, 儿童会有强烈的“寄人篱下”的落寞感, 容易产生心理孤僻和仇恨父母的心理问题。

隔代监护是指父母外出后, 由祖辈来抚养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②此种监护状态下, 祖辈于儿童的监护, 往往注重停留儿童的生活起居, 对于孩子往往以过于溺爱的方式去进行管理, 难以使儿童难以的到良好的教育和生存发展。

综合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法定监护严重缺失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只有在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 才由其他人担任法定监护人。然而从上文对我国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 法定监护缺位是影响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不利因素。

(二) 委托监护制度不能有效落实

委托监护是指通过合同设立的监护, 是法定监护的重要补充, 然而, 委托监护不仅立法上不完善, 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综合分析, 我国委托监护制度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护力度不足

在我监护中, 监护制度完全不发挥作用;在隔代监护中, 老人对儿童的照顾大多集中在生活起居上, 由于代沟太大, 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方面往往被忽视。此外, 因为老人本身的身体素质较差, 很多时候属于被监护人的地位, 很容易形成逆向监护, 老人生病时, 儿童往往会反过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上代监护中, 监护人往往顾及儿童的物质需求和学习情况, 对其他方面如心理教育、行为观念以及道德教育往往采取漠视的态度;“同辈监护则弊端更多, 同辈监护中的监护人本身就是被监护人, 需要引导, 怎能引导别人?”③

2.监护职责不明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 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 然而对于委托监护的监护职责、监护范围以及设定程序等均未涉及。

3.监护方式不固定

现实生活中, 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的监护, 其方式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例如单亲监护中, 父亲与母亲轮流出外打工, 监护人在父与母之间变来变去, 甚至出现父母双方均出外打工, 儿童会自己生活一段时间;隔代监护状态下, 由于老人体弱、多病, 因此儿童往往会随着监护的老人病或逝而被交由其他人监护;上代监护情况下, 因为监护人个人事务需要更换的, 又或者因为被监护人与监护人无法建立感情沟通而要求更换的。更换监护人, 往往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利影响, 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适应新监护人。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 社会因素

1.农民经济收入普遍低且经济来源单一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三、问题成因分析

农民经济匮乏, 务农是农民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人多地少, 经济收入根本无法满足生存需要, 因此外出务工成了农民必要的生存之路。因为大多农民工一般从事劳动强度比较大、上班时间比较长的劳动事务, 无暇顾及孩子, 且薪资待遇低, 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或者委托他人照顾。

2.城乡二元结构及现行户籍政策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因为农民没有城市户口, 故无法享有城市市民享有的一系列政策, 包括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等, 其子女也不能在城市上初高中, 私立的初高中费用很高, 被排除在他们选择之外。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限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利。④

3.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的严重缺位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中, 国家责任、社会责任是对父母监护、家庭功能缺失的有效补充。保护弱势群体是福利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责任, 然而, 在我国, 国家和社会对守儿童没有承担其理应担当的保护责任。自农民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开始出现起至今, 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 留守儿童的数量呈日益膨胀的趋势, 然而关于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 国家并没有出台统一的法律。对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 然并没有引起国家的关注, 出现问题就问责相关人员,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社会责任方面, 虽然有些社会组织关注到了留守儿童, 但是他们给予的是短暂性的帮助, 通过节假日等对留守儿童给予照顾和关注, 假期结束, 留守儿童还要面临分别的伤感, 生活又回到孤单落寞的从前, 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社区保护方面, 村委会人员少, 加之“清官难断家务事”的传统观念, 使得村委会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法律制度因素

我国《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二节规定了监护制度, 明确了监护人范围、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但是我国监护制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有关监护制度的立法有待完善

第一, 规定的监护人资格太笼统。监护人的资格, 是指担任监护人应当具备的条件。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却没有具体解释“有监护能力”的具体要求。《民通意见》第11条规定:“根据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 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等因素来确定”。然而对于监护人的思想道德品行、文化水平、教育背景等关乎被监护人利益的因素并未提出要求, 因此并未从根本上保证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其次, 规定的监护人的范围过于理想化。我国《民法通则》规定, 除了父母、 (外) 祖父母、兄姐以及关系密切的其他人外, 还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情形。然而, 无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落实, 对于具体可操作的条件、执行部门、执行程序均没有规定, 且监护责任的履行和具体落实依赖于单个“人”, 此项规定完全未提及单个“人”及其产生的程序等, 容易造成此项规定形同虚设、监护落空的情形;第三, 指定监护主体不适格。《民法通则》规定, 指定监护的指定主体是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住所地所在居委会、村委会。监护人的变动对未成年人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指定监护主体应当由国家公权力机关行使。村委会、居委会是一个自治性组织, 法律并未授予其裁决权。根据法律规定, 指定监护人的行为具有强制力, 与村委会、居委会性质不相符;第四, 我国基本诉讼规定不利于被监护人的权益保护。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7条规定, 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委托监护规定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 但未规定在委托监护的情况下, 受托人可以作为监护人的代理人, 以法定代理人的地位参加诉讼。换言之, 当留守儿童合权利和利益受到侵犯时, 必须由其法定监护人向法院起诉。该规定不利于及时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主张留守儿童的权利。此外, 忽略了法定监护人侵害留守儿童的权益的情形。在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侵害其权利和利益遭受时, 由谁来启动诉讼程序呢?又由谁代留守儿童参加诉讼呢?《民通意见》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时, 可剥夺其监护资格, 由新的监护人来代理进行诉讼。”且不论该规定更多流于形式, 无法落到实处。在法定监护人死亡或被剥夺资格之后, 新监护人确定之前的这段时间又该如何呢?法律并没有规定;第五, 委托监护制度不完善。目前, 委托监护是对留守儿童适用最普遍的一种监护方式, 是对法定监护的有效补充。《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规定, “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 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这是我国有关委托监护制度的规定, 然而其对监护人的范围界定为“有监护能力”的成年人, 试图通过扩大监护人的范围的手段来处理我国监护制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但是, 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其实施, 所以在现实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有关组织监护的规定不全面

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第4款规定:“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 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但是这一规定流于形式, 可操作性差, 往往导致村委会不作为, 留守儿童权益无法得到切实保护。目前, 我国还没有建立有关国家监护、学校监护等专门的监护体系, 也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由任何专门机构作为留守儿童最后的保障, 所以我国目前的现实利用公权力的监护处于空白状态。

3.监护权责规定不全面

首先, 过分强调监护人义务。我国民法上, 监护实质是一种权利, 然而实际上却作为义务来对待。《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监护人的规定大多数是义务和责任, 对权利的规定甚少, 例如《民通意见》第10条就对监护人职责进行了规定。

其次, 监护人的监护责任不明确。《民法通则》虽然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 应承担法律责任”。但此规定过于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 没有明确承担责任的方式以及什么情况下应当承当什么样的责任, 监护人最终不履行监护责任出于什么样的主观心理状态等。责任不明确往往使得相关制度规定被虚置, 因此, 立法目的也很难实现。

4.监护监督制度基本空白

《民法通则》第18条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自己侵害被监护人的利益时, 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的情形。”此规定可以看作有关监护监督的规定。但是对于监督主体、监督形式等规定过于模糊, 缺乏实际上的操作性, 使得该条款形态虚设。

四、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完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可得知完善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是必要且迫切的。有学者主张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法或者福利法, 还有的学者主张在现有的立法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笔者认为, 不通过专门的立法不能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因此, 笔者主张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法》。在立法过程中, 可在我国现有基本国情的基础上, 借鉴美国法上的相关规定, 这一专门法必须解决上述的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明确监护能力的认定

在美国, 判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所要考虑的因素大致包括:父母监护的愿望, 子女对监护人的愿望, 未成年人与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影响子女最佳利益的人的关系, 未成年人对家庭、学校、社区变化的适应力, 所有有关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我国现行立法对于监护人监护能力的认定标准的规定局限于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 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 这不利于儿童权利的保护, 对于影响被监护人最佳利益的因素都应当全面考虑, 例如监护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

在美国, 进入第二十个世纪后, 公共权力机构已开始对家长的权利义务的行使进行监督, 要求家长充分考虑子女在管教子女的观点, 要求父母在管教未成年人时要充分考虑子女的意见, 对子女的惩戒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和限制。我国现行立法对于监护监督制度的规定基本一片空白, 因此, 笔者主张建立监护监督制度, 使得公权力介入监护权行使的过程, 更加有效的保护留守儿童的权利。

(二) 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我国已建立委托监护, 但是对于委托监护的性质、范围、权利均无具体规定, 对被监护人的财产、教育标准等未明确下来。

委托监护首先应该明确委托监护的主体, 谁有权委托监护人, 笔者认为, 只有法定监护人才有权委托监护, 且委托的范围应当加以限制, 不得全权委托。在美国, 监护人的职责并不是一刀切的标准, 是一个弹性标准:即监护的职责以子女最佳利益原则作为衡量监护人职责多少的依据。我国立法可借鉴该规定, 因为委托监护职责的履行本身不该是一刀切的标准, 因为监护人的能力与条件总是存在差异, 因此, 应该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以保护监护人最大利益为标准去衡量监护人是否全面履行监护职责。

(三) 发挥国家政府和社会组织职能

一方面, 完善国家监护制度的立法规定, 另一方面, 国家应当建立儿童福利组织, 配合相关法律制度, 维护儿童合法权利, 留守儿童福利机构的建立、性质、职能、权力以及职责都必须予以明确, 才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 解决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现有问题。同时, 指定监护的主体不应当由村委会、居委会等进行指定, 应当由国家公权力机关担任指定监护的指定主体。

(四) 建立相关配套设施

美国的监护制度有反儿童虐待忽视法、儿童福利法、儿童保护法等进行辅助才能运行如此之好, 法律制度的运行必须依靠其他法律制度, 否则功能无从发挥。我国在完善监护制度立法规定时, 在侵权法、民法以及婚姻家庭法等均应该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 才能保障其为司法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综上所述, 我国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法》时, 应当以“保护留守儿童最大利益”为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 完善我国现行立法的漏洞, 最大限度得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摘要:2015年, 贵州省毕节市4名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 留守儿童问题又再次进入国家和社会视野。笔者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 从而解决问题, 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权益。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权,问题,原因,建议

注释

1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中国经济网, 2013.5.

2叶敬忠, 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 2016 (3) .

3刘黎明, 魏岩.浅议民事案件中监护人监护责任缺失对策[EB/OL].中国法院网, 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7/id/1037321.shtml, 2013.

关于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 八巨镇 政府 农村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59-02

一、八巨镇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八巨镇共有19所农村小学,1所中心小学,1所初级中学。笔者以八巨镇初级中学为调查对象,共发放学生问卷150份,收回150分,有效卷145份,其中留守儿童98份,非留守儿童47份。

问卷显示,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占到71.3%,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占到64.04%。由此可见,在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选择中是以是隔代监护人为主。隔代监护在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监督、内心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都产生较大影响。

(一)日常生活疏于照顾,给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造成隐患

在“平时谁会给你洗衣服”、“对你穿的衣服满意程度”、“生病时谁会带你看医生”,这三项调查,绝大多数祖辈确实给留守儿童提供着力所能及的帮助。而“在课余时间你经常干什么?”调查显示娱乐占了留守儿童的绝大部分课余时间。25.5%的留守儿童选择在家看电视或上网吧,适度地看电视和上网浏览是有必要的,但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和电视不能自拔,网络和电视上的某些非主流文化,如暴力、色情等内容,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大的危害。此外,43.95%选择找朋友玩。可见,朋友在他们心目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如果结交到品质不好的朋友,留守儿童可能会被同化,甚至引上犯罪的道路。在对孩子的日常饮食上,也发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饮食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时,22.52%的留守儿童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当问及“一日三餐吃什么,是否注意营养搭配?”很多学生表示爷爷奶奶忙着干活,有什么就吃什么,怎么简便就做什么。一名学生说“早饭永远是稀饭配上咸菜,我都不吃,直接去学校”,当然也有学生说爷爷奶奶在饮食方面很注意营养的搭配,“他们早上会给我吃煮鸡蛋,还有牛奶什么的。”但这在调查中毕竟是少数。这样的饮食习惯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不可小觑的危害。

(二)学习监督无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成绩低下的问题

由于监护人绝大部分是留守在家的老人,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因此在对晚辈的功课辅导方面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问及“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会怎么办?”11.57%的孩子会选择问照顾自己的家人,有需要但没人辅导的占7.91%。

加之,监护人要承担沉重的农业负担,遇上农忙时节,一日三餐都无法顾及,更无暇顾到孩子的功课。这样,料理家务就成了孩子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有时祖辈由于农活的繁重,会选择让孩子先帮着干农活,然后做功课。这必然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下午五点半放学,回家后我会先烧水、做饭、扫地。遇上收获的时候,我会到地里帮奶奶一起干活,要忙到天黑我们才回家吃饭。做作业差不多要等到晚上8点之后了。”一个由奶奶照顾的孩子这么说。可想而知,监护人在对孩子学习方面的照顾显然是十分薄弱的。此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经常与老师联系的只占9.68%。学校老师抱怨“最头痛的事情就是和这群爷爷奶奶打交道,家长会他们会以农活忙为理由不参加,即便参加也只是走个形式,很难了解到孩子在校的实际情况”。在对监护人进行访谈时,他们表示自己能力有限,不能给孩子提供帮助,只能任孩子自由发展,成绩好的就让他们继续读下去,成绩不行的等到初中毕业后,攒足力气去打工赚钱。综上表明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持放任自流的态度,这必然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造成很大的影响。调查中显示,留守儿童成绩优秀的占17.39%,处于中等及以下的占45.65%。

(三)代沟现象严重,产生情感隔阂

遇到烦心事,和照顾他们的家人说的占12.93%,选择闷在心里或是写日记的占34.01%。选择和同学朋友说的占33.33%。多数留守儿童表示,监护人不理解自己的想法,和他们讲不通,而老人则说,孩子才多大,能有什么想法,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可以了。祖孙辈之间的年纪鸿沟使他们很难有共同话题。因此,出现的情况就是,孩子和监护人之间经常没话可说,这势必会影响监护人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从长远来说,会对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在影响。在调查的整个过程中,笔者深深感觉到他们似乎是本能地拒绝与别人进行内心的沟通,更不愿表露自己的心声。由此可见,情感间的交流受阻,已经对留守儿童造成了某种程度上消极影响。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

留守儿童的自身因素固然是问题的重要原因,但政府在一些政策和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则加剧着这一问题的形成。目前,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大大落后于城市,城乡差别呈扩大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公共利益,留守儿童问题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现状。这正说明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当下,政府应从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入手,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一)加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留守儿童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现象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也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必然产物。农民工身份的双重性使得他们很难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就是,农民工既缺乏农村的社会保障,又无法加入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他们一般在城市中从事脏、累、风险性大等城市居民不愿做的工作,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一旦遇到各种生活风险时,如工伤事故、疾病风险、失业风险和其他的意外事故,国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援助,用人单位一般也不会兑现相关的诺言。这使得他们在利益受损时往往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特别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他们的处境更加严峻。农民工的生活现状使留守在家的子女经常性地担心父母的安全与健康。这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承载着沉重的负担,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在问卷中,“你最想对父母说什么?”多数留守儿童写道,希望父母注意健康和安全,不要太辛苦。因次,国家是要尽快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他们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从而让他们能够在城市站稳脚,解决留守儿童的后顾之忧。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要符合我国社会的基本国情,要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目标相吻合,在内容的设计上要体现农民工的基本需求。因此社会保障的内容应该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基本的社会保险方面的内容,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还可以着手提供相关的社会福利,使得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促进城市化发展。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资金设计,可以参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缴纳办法,由农民工个人、用工单位和国家三者共同承担,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民工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有助于相关用人单位形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管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加大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

成绩差已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留守儿童自身因素占主要方面,但国家义务教育方面政策计不当,增加这一问题的解决难度。因次,政府的政策应惠及农村义务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1、改革以户籍为凭借的入学制度,促进农村学龄儿童的合理流动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在接受教育时,要以户籍所在地为准,在所在的地域范围内接受教育。农村儿童一般不能随便流入城市,享受城市学校的教育,即使进入,也要缴纳高昂的“赞助费”,这些限制使得父母最终只能将孩子留守在家,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国家必须改革现有的入学制度,让入学制度不再以户籍为纽带,户籍所在地的学校做好学生的流出工作,城市学校须做好接纳外来学生入驻本校就读的各项工作。从而使农民在选择进城务工时,其子女能够跟随父母进入城市,接受城市学校的教育。这不仅能够减少庞大的留守儿童数目,而且还便于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和教育,缓解留守儿童问题。

2、国家加大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和结构,协调区域间教育

目前,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力度不够、教育资源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严重影响到农村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笔者在对八巨镇初级中学进行考察时,该校的教学主任反映,学校共设置三个初中毕业班,每年进入高中学习的人数每班平均只有8-9名。而当笔者环顾学校整体环境时,发现教室里只是放置着陈旧的黑板、讲台和课桌椅,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生宿舍与食堂的环境也不容乐观。这样的现状不禁使使人为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担忧。为改变这一现状,国家的公共财政应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加大义务教育在农村其他教育中的资金比重,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经费在城镇的分配不公平。充分注重职业教育的培训,使得各种教育得到合理发展。同时,采取福利政策使农村教学素质好的老师乐于留在农村,进而优化教育资源。此外,根据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区内悬殊大的基本情况,国家可以建立贫困地区特有的教育投入体制,加大中央财政对于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的拨款力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标准和使用范围。从多层面、多角度统筹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留守儿童享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使得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孙立平.城乡之间的“新二元结构”与农民工流动,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小林.结构转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政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上一篇:付家店中心校安全大检查实施方案下一篇:浅谈法律普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