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2022-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编者按:为了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促进刊物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从今年开始,本刊邀请了编委专家、知名学者、研究机构和优秀企业进行教育信息化热点问题的专题研究。内容包括最新政策的全面解读,以及教育管理信息化、大数据、 MOOCs、高校云服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大家关注的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将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陆续刊登在杂志上,供广大读者研究和探讨。本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专题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供稿,选录了6篇不同主题的论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该中心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和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启示性,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者与实践者们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随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促进我国教育创新和变革、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教室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教室中开展课堂教学和学习仍然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践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作为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并指出了“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像Word、PowerPoint、Flash等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普适办公软件,以及像Authorware等适用于各个学科的通用教学软件大行其道。这类普适软件本是为从事某项具体业务提供方便的,而这种业务是普遍存在于多个行业或多个学科之中的,所以在设计之初,它们考虑地是多个行业应用或多个学科教学上的共性需求,更多的是强调兼容并包,而不是为某一个具体学科的教学做针对性的设计。这类软件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难如人意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事实上,教学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对信息技术有不同需求。只有深入到具体学科中去,才能发掘出真正的需求,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该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和开发出真正为教师和学生欢迎的工具软件和教学资源。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开发的《几何画板》就是一款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学科工具软件,它是专门针对数学学科而进行研发的,具有绘制几何图形、函数作图以及动画、变换、轨迹、测量等动态几何功能,操作便捷,交互性良好。《几何画板》充分考虑了中学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功能和用户体验上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因此,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研究基地和数字化学习领域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产品中试、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的专门机构,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立了学科工具研究团队,专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理论创新、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示范应用工作。

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技术的指导下,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于不同学科的学科规律和教学需求,将自动推理、虚拟仿真、符号计算、动态几何、三维可视化和交互技术、移动GIS、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英语和音乐等学科教学工具的研发之中,开发了一系列学科教学工具。这些学科工具在全国100多所中学、50多个应用创新示范基地和教师教育改革示范区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在中央电教馆组织的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及武汉市骨干教师培训等系列活动中培训了近万多名教师,以期能减少教师的重复性劳动,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优点赢得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深化我国学科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2篇: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融合成为了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课题以及手段。在对数学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时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目标、内容以及价值。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上。明确三维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教学方法,分析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端正学生的情感态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融合策略

引言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之间的融合有助于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全面优化及升级小学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对症下药。三维教学目标备受关注,这一目标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主体教学方法的有效改革及创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其中信息技术的融入势在必行,这一点能够为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

一、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价值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之间的融合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有助于顺利实现教育目标。首先,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其次,教学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会灵活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突破学科限制。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有效对接,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以及学习空间。学生也能够获得更多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积极情感态度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应用以及反思。最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往往只能够局限于课堂教学,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信息技术使得线下交流频率越来越高,教师能够主动的利用线下碎片化时间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以及学习与进度。主动调整课堂教学的模式,保障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策略

1.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情感态度

有的学者将情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以及生命线,以教学核心观念的有效渗透为基础,鼓励教师将情感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精心选择非常关键,这些需要以学生的学习情感为前提。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爱上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新课程的有效落实。作为三维教学目标中的重要板块,情感态度教学非常关键。这一点也能够有效的揭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以及内涵。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有效结合,教师可以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时,教师则可以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动物在不同地点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及矛盾。鼓励学生对动物的行动方位进行分析,形象生动的展现不同的动物形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以及能动性,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情境介绍以及形象展示融为一体。这一点有助于避免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枯燥乏味的教育教学内容也变得更加的情绪化和生动化。学生能够在自主感知,积极实现自身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思维品质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2.发挥教师启发引导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教师对学生的启发非常关键。教师需要以简单启发为基础,明确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以及其他作用。在选择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途径时,需要以此为依据,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全身心的投入进学习状态中。应对各种突发问题,学会自主探索新的知识,掌握学习策略。为了确保教育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落实,教师需要实现教学活动与教学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关注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以及合理组合以及一一对应。学生可以在自主判断想象以及留心观察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获得更多的直接学习经验。教师还可以主动利用电子交互式白板,确保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让学生自由分析。学生可以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判断以及罗列,学会整合反思,自主体验整个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不管是动手能力还是领悟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习基础更好的学生还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中自行解决。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提升学生主动性

教育教学活动等顺利开展非常关键,这些活动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密切相关。教师需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依据,抓住这一重要的基本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其中教学途径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最为复杂,教师需要以学生主动性的调动为基础,确保学生能够在个人的引导之下迅速进入不同的学习情境。实现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以及大胆探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智慧。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三维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非常关键,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的实现途径。关注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深度融合的相关要求,灵活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逐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完成学科教学目标。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时,教师需要意识到这一学科教学重点的教学难度。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数字化、生动化以及形象化。引入不同的微课资源,让学生自主观看微视频。学会一边观看、一边操作、一边思考,掌握圆规画圆的重要技巧以及方式,学会熟练应用以及自主分析。学生在自主探索时能够了解半径与直径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是本章节知识中的重点以及难点。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的嗯数学知识比较细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非常容易出现知识点混淆的问题。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电子书包以及其他的资源布置中找到答案。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高涨,能够自主分析、大胆想象,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提升比较显著。

结语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之间的结合对这门学科的教学改革有非常關键的作用。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的教育教学板块以及教学要求,关注对三维目标的细节分析及研究。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态度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其他引导作用,逐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分析学生的学习与基础,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以及全面优化。

参考文献:

[1]王岩.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J].辽宁教育,2017,000(011):65-66.

[2]卓玉叶.微课,让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J].当代家庭教育,2020(02):159-159.

作者:周佳妮

第3篇: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学科加强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电子教学具有专业性要求高、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子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还能促进电子教学实现更加高效的变革与优化。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有利于教师及学生改变传统教育及学习观念,帮助教师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本文在分析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融合面临挑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的途径。

【关键词】电子教学;信息技术;融合;课堂

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强化,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专业化,电子教学对于培养我国电子工程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电子教学中,由于专业性强,难度大,学生在接受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学生对电子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地融入到电子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现代信息技术进入电子教学中,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在此情形下,电子教学应该在明确自身学科定位及特点的基础上,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从而更好地提升电子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所面临的挑战

1、观念的挑战

电子教学在我国不同的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种电子设备、工程类的基础,作为传统学科,我国的电子教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受到高度的关注与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生活与电子类工程的关系日益密切,而电子教学却未能充分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些电子学科的内容偏于陈旧,尤其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很多教师还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实行“一言堂”,忽视了学生主体性需求,导致电子教育教学不仅效率低下,学生兴趣不高,还难以切实地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

2、技术的挑战

信息技术涵盖的内容广泛,而要实现与电子教学的融合,还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一方面,电子教学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不够深入,难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还辅助电子教学活动,例如在课件的准备与制作上,教师可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初步掌握一项技术,也不一定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由于耗费的精力与时间过大,导致信息技术很难运用于日常电子教学中。另一方面,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层次较低,无法有效提升电子教学课堂的质量,电子教学中所融入的信息技术含量较少,电子教学的信息技术展示效果不佳,不仅降低了课堂的效率,也使得学生在接受电子知识时遇到一定得阻碍。

3、融合运用形式的挑战

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需要丰富多元的形式为载体,信息技术促进电子教学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展现方式,使抽象的电路图更加的具体、细致,目前,多媒体课件使电子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信息技术形式,因为他可以将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整合展现,这种多元化的展示形式使电子教学课堂更加生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媒体课件只是信息技术的其中一部分,而要将电子教学中更加深入的知识展现出来,需要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技术,使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更加充分的融合,才能更完整地呈现电子教学内容,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环境。

二、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容和运用的途径

1、电子教学多媒体课件

电子专业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的概念、过程、算式推导、电路构成、电子仪器工作原理等,这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枯燥乏味,还晦涩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讲解,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如在讲解桥式整流电路短路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电路短路的原因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通过逐一的分解步骤,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或图片,将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注意,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的结合,让学生更加细致地体会电子电路的神奇魅力。

多媒体课件制作还可以将现实中无法呈现的仪器设备展现出来,通过内部构件的分析,让学生对仪器设备有更加完整的理解,从而提升电子教学课堂的整体质量。

2、信息技术中的仿真软件

仿真软件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在很多科学生产实践中都得到广泛的运用,将仿真软件运用到电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加具体地对电子电路作出模拟设计、测试、演示,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电子实验是电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仿真软件,不仅加强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结合,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电子专业的整体认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探究。

仿真软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通过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实验所学要的各种条件、电路电流的变化等,让学生对电子电路的发生关系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电子教学的质量。

3、改进学生学习工具与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展现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电子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对各种电子电路、设备仪器、工作原理的认识与实践,还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拓宽视野,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的动力,如电子电路的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电子仪器设备优秀案例,通过让学生通过网络来查阅、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力,发表创新的观点,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将信息技术与电子教学的融合,为学生提供另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让学生认识到电子学习的魅力与乐趣,从而能够培养学生更加自主的学习与探究,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将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将成为电子学科教育的重要趋势,不仅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于教师拓宽教学技能、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电子教学的备课、教学设计、实验设计、电子实践等各个环节,使二者充分融合,是提高电子教育质量的关键途径,也是促进我们不断学习、创造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宜诗白,华英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M],商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史立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2).

作者:郑中福

第4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之我见

摘 要: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深度融合 问题

措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完美和谐地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其学习主体地位。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改革教学结构,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的过程。因此,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识存在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带来的高效优化作用。在我近几年的观察中,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还有的老师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奢华与时髦来吸引学生,这都在理解上偏离了我们正确处理教学目标与发展目标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的问题。

在我近几年的观察中,有些教师不想动手动脑,从网上直接下载视频课件,不管是否合适就使用了,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对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支撑的课堂,教龄偏大的教师却不愿使用,这是对使用新技术缺乏信心的表现;再次,课堂结束后,对课堂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反思,弥补缺漏的情况很少,这是教师自我提高意识的不足。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技术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操作技能不足,不能和谐流畅地操作教学软件,因此,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 深度融合背景强大,将信息技术能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最高可以高攀到十八大报告的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再低点呢,国家的《2010-2020年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近十年的《教育信息化纲要》,以及教育部部长的讲话,都将信息技术推到了最重要的位置。

可深度融合和以前的整合有什么区别?是不是新瓶装旧酒,换个名词而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还得从老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说起——

有两种教学方式很流行,一种叫“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另一种叫“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多了,让学生思考得少了,就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讲得少了,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布置的方向研究问题,就是“学生为主导”了么?非也!后者学生是做了很多,但学生做的一切,依然是教师在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包括采取的教学方式(讲授型、自主探究型等)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听课、探究、动手操作)。所以,原本就没有什么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夸张点说:所有课堂的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安排下进行的。

那么教师如何安排学习呢?整合阶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前文已经说过,无非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用,学生也用。融合阶段怎么办,怎么用?原本我也迷惑,只是想起了几个人。每一个人,都带给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不同的思考。

1.可汗学院和反转课堂

头一个让我想起的人,是一位老外,我们不认识,没吃过饭没喝过酒也没见过面。他叫萨尔曼•可汗(Khan Academy),孟加拉裔美国人。以前有亲戚找他给孩子补课,他就把要讲的东西在白板上演示出来,利用录像功能录制下来,发到网上,给亲戚的孩子看。那边小孩在线学习。时间长了,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就有了“可汗学院”。现在越做越火,百度可以轻而易举地搜索到相关资料。

我们学校的新白板有录制功能,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可汗和他的可汗学院。老师把重点难点录制下来发送到网络上,这一点,突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孩子在回家之后,在没能完全消化当天知识的时候,在面对难题的时候,可以上网翻看老师课堂即时录制的重难点视频。从课上,到课后;从课上接受知识,到课后的知识再现。我爸妈都是教师,从小家里不缺老师。但是很多孩子的家长辅导不了孩子,他们怎么办?是不是,有了电子白板的录制功能,有了网络,就有了一个有力的解决途径呢?

我想起的第二个人,是市电化教育馆燕馆长。他曾经为我们详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一些关键点,其中有一点就是:融合是要在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提供教育教学服务。课前,有教师备课,学生学习;课中,有运用设备和技术授课、学习;课后,有相关教学内容的支持和服务。

国内教育界现在有个新的流行词,叫做“反转课堂”,也叫“翻转课堂”。其实和可汗学院是一样的。都是把要讲的内容录制下来,并提出相关问题,尤其是可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提前看,上课可以直接研讨。效果相当好。

2.微课

网络的通讯工具有很多,QQ之后是QQ空间,博客在这个时候也悄然兴起。博客如何兴起的,怎么进入中国的,暂且不谈。单说博客是个好东西——它改变了以往的言说方式。在博客中,每个人都是作者,每个人又都是读者。不需要谁的授权和许可,就能自由自在地交流。好东西总能被人注意,博客迅速地进入学校。晋城师范附小、市实验小学等学校相继要求开通班级博客,提供“学生—家长—教师—学校”这样一个空间平台。这恐怕是早起的深度融合的萌芽吧?

博客之后又出现了微博。这个更火,语言短小精悍,字数有限制,传递迅速。而且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教科院蒋鸣和教授等科研单位和学者相继开通博客,我只要加个关注,就能了解专家们平时关注的东西。微博好啊,它能让我足不出户就了解教育技术的前沿问题。掌握教育技术的前沿问题,也就站在了队伍的前头。微博方兴未艾呢,微信又出来了。同时,各种“微”字的世界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教学研评方式——微课。短小精悍的微课,只演示教学中最给力的那一部分,如何解决重难点的那一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教学水平,最能让其他同行学习的那一部分。现在百度一下,会查到很多微课,例如:http://dasai.cnweike.cn/?c=main&a=siteIndex。

以往评课,有这么几种方式:1.现场赛课,专家讲评。2.录课,送审,专家择优,发布上网大家看。3.本地讲课,通过摄像头远程直播,同行网上研讨。现在多了微课这么一个新东西,怎么办呢?微课是授课教师把自己一节课中最给力的部分上传到网络上,各种评论可以停留在网路上。读者一访问,看到的就是录像课的精华部分。

3. 慕课(MOOC)

“慕课”这个词,是我从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的讲话稿里看到的(2013北大教育信息化圆桌论坛”上的主题发言)。仔细搜索一番,暂将“慕课”理解为:没有围墙的,随时可以学习的大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尚未推广。但我有理由相信,国家、省教育公共资源平台中,会启动这个没有围墙的学校。那么这里能否建议一下:每个地区开通个类似“慕课”的平台,定期让学生听名师免费讲座。名师轮流坐庄也可以促进教师发展,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三、设备和技术如何使用

1.日常应用。比如科学课在黑板上投出草履虫的图片,这个以往的挂图没有什么区别。某些基层教师,在语文课上,用电子白板展示生字的写法,还用动画演示了笔顺。我个人认为,这不如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效果好。

纵观最近二十年,我们的课堂里有哪些改变?电视、电脑、液晶屏、触摸电视、白板„„。有哪些没变?黑板、桌椅、布局、教室„„。有哪些丢失了?板书„„板书越来越少了。一味追求信息技术手段,却少了那份教师的个人魅力。教育不能迷失在技术浪潮中。我并不特别反对信息技术的日常应用,只是在交流的时候,这个不应该作为课程的两点——这不是解决问题重难点的必要和先决条件。

2.无可替代的运用。山西省实验中学有一位语文教师叫曾经讲过一节课《林黛玉进贾府》。课堂上展示了王熙凤那肆无忌惮的笑。高中学生很难体会到王熙凤的笑,所以他先让学生尽情想象,而后播放83版《红楼梦》片段,将王熙凤的笑相展示给学生看,可谓之信息技术用到了家。

举一个电子白板的例子。地理老师讲澳大利亚,讲撒哈拉沙漠。用电子白板调出卫星地图,给大家看真实的地理情况,进行讲解。有位中原街中学的地理老师,用网络上的卫星地图和学生一起追踪台风。每天观察台风动向,然后记录。这样既有真实,又有实时的技术。传统的教学方式做不到。至于效果,不言而喻。

再举一个液晶触摸电视的例子。这是我们燕馆长给大家讲的:把课堂上学生生成的东西,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没来得及展示的作品存在网络空间,让学生放学后可以继续浏览。即时资源与空间的完美结合。

总结一下:一节课,或者一个内容。如果抽掉技术,什么都不剩了,那就是深度融合了。在边远偏穷,师资力量不足的地方,以及城市中缺少专职教师不开的课(音乐、美术)的地方,能运用远程视频开通一门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3.需要尤其注意的是:适时运用!媒体的作用,是要解决学生靠思维和想象无法理解的那些内容。能理解的,就可用可不用了。尤其是需要想象的地方。

媒体是可以限制思维的。比如,看完电视剧《天龙八部》,满脑子的萧峰形象荟萃成屏幕上的主角。关掉电视重拾小说,阅读文字的时候,脑子里的萧峰形象依然是屏幕上的主角。挥之不去。什么时候把电视剧忘差不多,什么时候脑子里才恢复自己的武侠世界。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等,法院最终判决迫使该州修改了教育保护法。看看,保护想象力是多么重要的事。

开发学生思维很重要。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就不用媒体。必须用媒体的,一定要让学生先充分想象,再展示媒体。

四、空间和资源的应用是不是只能存在于课堂教学中

目前我能知道的深度融合方法,就是以技术为基础,网络空间与资源配合,在课前、课中、课后为学生全方位服务。那么,深度融合是不是只能存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只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但是教育工作还有更多的东西,比如:教师需要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过程和结果,可以在网络空间进行。研究过程中的统计,更要依赖于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冯广源 王鑫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现状、问题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

[3]徐立国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第5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六年级数学

张媛

我校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促使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参与学习。

我在教学在“圆的认识”是这样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掌握了圆的特征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三角形的或正方形的?学生回答时凭自己的想象找出答案后,这时教师利用三维动画片演示三角形车轮、正方形车轮、圆形车轮行进的情况。学生清楚地看到:三角形转动最不稳定,正方形转稳定程度有所改善,圆形车轮平稳而圆滑,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解释了所学的知识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因,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在教学《长方体认识》一节中,教师可以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长方体模型实物投影,让学生对长方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具体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让学生用8个接连柱和12条连接棒自己构造一个长方体。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注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创作。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维、互相讨论、共同切磋,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做出大小不一的长方体,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和思维过程融为一体。

因此,我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化静态为动态,刺激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学生就能长时间地保持最佳学习状态,突破难点,就能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将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

第6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 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国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与任务,都是按照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提出的。 除“宽带网络校校通”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班通”强调的是数字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他们提出了以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种形式推进“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网络服务空间与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个网络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网络为载体,着重探索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的成果

近年来,美国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等学校正在引领的美国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MOOC)的热潮,可以说都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成功案例。

当然我国也在积极的探索中,例如:天津市十九中学是一所有91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初中校,多年来虽然教师非常努力,但由于生源不理想,教学成绩难以和重点校媲美。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树立自信,学校在七年级成立教改实验班,采用“新知点”个性化学习检测平台,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教改之路。学校在未给学生和家长增加任何经济负担情况下,率先在七年级开展教改实验。教师们放弃休息,利用每天放学后一小时时间,义务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在线学习检测。

实验班虽然刚进行十六天,每天1小时, 45位参加实验班同学的成绩,在月考中不同程度都有提高,26人在年级排名提高15名以上,很多同学单科成绩提高30多分,还有几位上初中就未及格过的学生,这次也能取得80分左右的成绩,更关键的是,这45位同学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面对成绩,学生们难以置信,而校长和教师们却极为坦然,孙茁校长指出:教学模式一样时,生源决定教学效果;生源一样时,教学模式决定教学效果。孙茁校长强调: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坚信也能够改变学习模式。我们要寻找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才能在减负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

他们的改革不仅是把优质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改进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变革了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大大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较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质量控制,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个性化。从这些成功的案例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对教育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技术或方法的改进,而是一场深刻的教与学的革命。

第7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二级培训

思南县田秋小学:李勇凤

10月10日至10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2017贵州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为期5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现在,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所得。

一、头脑风暴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让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习更主动,去探究未知领域的奥秘。教师首先在教学技术上武装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与所教学科有效整合,优化课堂。

二、整合的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微课、MOOC、翻转课堂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慕课是一种参与者和课程资源都分散在网络上的课程,只有在课程是开放的、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这种学习形式才会更有效。

翻转课堂就是在正式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室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材料等自主的学习课程,接着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解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

“小整合论”

1、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

——陈至立 部长

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以及情感激励工具并全面整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余胜泉博士

三、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

四、整合的模式与案例分析

语文、数学

五、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

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既是教师整合学科教学的殿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园地。整合过程中教与学的核心问题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事实告诉我们,学习化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从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开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整合模式,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8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1、你是怎样认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的?

2、在实际教学中,你是怎样做的?

3、据你了解,你校在这项工作中做了哪些工作?

1、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请专家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较熟练的使用电子白板上课让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

2、征集教师原创教学课件,并在备课组内交流使用。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始建设第十中学教学课件数据库。

3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作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准。

4、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你有什么困难和建议?

一是现有的课件资源少,即使有也存在不符合自已教学实际的问题; 二是自已开发课件素材少,同时还缺少时间。不好保证质量。 三是在硬件上应该给每位任课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这样能更方便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及收集素材。

第9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以化学平衡教学为例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我们可以通过表面的现象了解物质的性质,但是真正理解性质,了解反应的本质,还是需要我们的学生具有足够的物质组成、结构等微观水平的知识,而这恰恰是学生最不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化学平衡而言,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体现化学平衡的动态性以及微观反应示意图辅助教学,透过宏观的实验现象,挖掘微观的反应本质。 化学平衡内容的抽象性,决定了它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目前有很多的教育教学研究都曾探讨过化学平衡的相关内容。研究表明,学生对化学平衡的概念存在很多的相异构想,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内容的抽象性和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反应过程以及受生活中“平衡”概念的影响,比如说学生很容易把化学平衡的动态特性,联想类比成了生活中静态的平衡,认为化学平衡的正反应与逆反应不是互相伴随的而是独立进行的,反应先向右进行,然后再向左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是,反应停止了。了解到学生这样的学情后,我在进行化学平衡的教学设计时,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flash动画,向学生演示可逆反应的进行以及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的进行情况,学生反馈情况较好。对于化学平衡,我还从网上及相关资料中,查阅并下载到了一种名为Netlogo的软件,里面不仅包含了可逆反应的微观反应的动画示意图,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人为地设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温度、压强以及使用催化剂,可逆反应正逆反应反应速率的微观变化情况,直观明了地展示出平衡的移动情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简单,这也为我的教学较低了难度。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为自己充电。不仅要补充教育教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还需顺应科学技术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上一篇:银行新员工工作心得下一篇:卫生院上半年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