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推荐11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 篇1

研修主题

通过对信息技术、学习方式转变和师德故事的自主学习,进一步对“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校本课程进行研修。

研修目标

1、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实现对“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校本研究的技术支持。

2、通过研读学习方式的转变案例,实现对“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校本研究的理论支撑。

3、通过对身边师德故事的学习以及自我的反思实现对“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校本研究的情感支撑。

学习内容

1、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学习Word文档的编辑、图片的编辑、视频的编辑、Flash模板的制作、微电影的制作。

2、研读学习方式转变的案例,主要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学习、课外学习。

3、学习身边的师德故事,主要学习媒体宣传的典型的师德故事以及学校真实发生的师德故事。

实施计划

1、每天按要求学习网络国培课程

2、积极参加坊内探究活动,讨论分析校本研修课题。

3、按时记录自主学习心得做好积累。

4、写一篇论文对研修成果进行总结,分享成果

预期成果

1、自觉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自我情感认识。

2、能够掌握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3、写一篇研修成果论文。

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二

本学期课题小组确定了“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作为其中的一名研修成员,为了让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践行于教学实际中,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特制订此工作计划。

一、小课题研究内容

探索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2、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研究;

3、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基础情况调查研究;

4、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有效性的研究。

二、小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本人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进而课堂教学能力;改善本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评价机制有效性,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善。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逐步提高本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2、学生方面:认清我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基础情况;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

三、小课题研究措施:

1、以学习促发展。在专题实验过程中,阅读与课题教学相关的理论书籍,同时,在休息时间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查找与收集,以求通过多途径汲取营养,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2、平常课即研究课。做为研究教师,要时刻以研究的心态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以研究的心态将自己课堂变为研究的课堂,在小课题实施过程中,始终将平常课看做研究课。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 篇2

一、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

在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双向融合时, 只有教师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学科双向融合的理念和内涵, 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是为培养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 使信息技术融合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目标不是教师讲解、说教这些直观的教学方式能达到的, 例如在音乐、美术、数学等学科很多知识、素养是需要学生的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 然后思考、想象、理解, 达到思维的转化。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提出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来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皮亚杰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结果, 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应, 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

我们在与数学学科双向融合研究中:数学老师引导学生在校资源库中或上网查阅有关数学资料和知识, 例如有关数学的名词、数学概念、古今中外数学名人、中国和世界数学的发展史、有关数学图片、数学实验、数学优质课、难题解法、课堂练习、趣味题等等, 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关注层面,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同时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掌握了许多终身受益的方法;信息技术老师积引导学生, 下载文字、图片, 下载声音、视频, 并制作出电子演示文稿, 进行全班演示或网上发布, 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音乐学科双向融合:音乐老师则利用资源库和网上广泛的音乐资源让学生进行学习体验多媒体在音乐的中使用;信息技术老师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表现形式, 让音乐通过多媒体, 让学生自己选择性学习, 选择喜欢的媒体形式感受、学习、体验、享受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与美术学科进行双向融合时:美术老师让学生自主地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运用, 让使学生难以理解的美术知识有了更的理解、认知、想象的的方式, 利用计算机提供的交互式中, 并按照自己的美术基础和学习兴趣自由选择共享资源进行学习;信息技术老师引导学生利用画图软件把美术课中的构思快速变为丰富多彩的图案, 这让学生的学习有了层次化、多样化、主动性参与课堂的学习。

二、双向融合下的师生变化

通过信息技术与这些学科双向融合, 教师尊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遵循了教育规律, 改进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 学生的变化

1.学生课前“准备”由只看课本进行预习, 变成了通过网络进行查找资料全面了解学习内容、提前学习, 下载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或课件在交流平台上相互分享、交流。

2.课堂中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 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参与者, 甚至是由学生变成了“小老师”的角色。

3.课后发现学的知识有疑问, 却只能在学校找老师或同学进行流再补习, 现在变成校内、校外都能随时沟通, 师师、师生、生生交流平台搭建同学、老师进行请教和交流, 或者在网上查找其他好的学习资料进行查漏这补缺。

(二) 教师的变化

1.教师由天天抱着书本的“书呆子”变成了“电脑控”, 有时间就在网上学习, 制作课件, 利用公共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2.由老师讲, 学生听, 改变为教师引导或辅导进行学生发问, 进行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等。

3.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 由繁重辅导变成了网络随时随地的辅导。

4.通过隐性分层布置作业解决了能力强的学生没事干的问题, 不至于让学困生没面子, 更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三、由学科的双向融合, 达深化课程改革的作用

学科双向融合既要看到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 同时加强学科之间及时沟通达到不孤立、不重复、不脱节, 促进双向融合教学的常规化、正常化。

我们通过对信息技术与音乐、美术、数学学科研究的双向融合研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以及对这些学科融合现象加以分析, 我们感受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双向研究为使信息技术发展找到新的突破点和创新源泉, 促进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产生深刻的内涵, 把教师的教学理念引向引入, 将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 为学生的全面发现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为小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

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学科深度融合;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08-04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学者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是课程整合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仍有着“渐进式修修补补”[1]的弊端,导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下文简称《十年规划》)放弃传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行符合国情的学科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及国外现状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澳门大学单文经教授认为,课程整合不仅是组织学科内容的技术或重新安排学习计划的方法,也是一种兼容并蓄的课程设计理论,包含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学习的本质、知识的组织和使用、教育经验的意义。[2]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多媒体为依托,利用信息技术梳理并整合零散的知识点,从而使学习者更容易接受知识。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国外现状

21世纪以来,欧盟为了达到“知识欧洲”目标,截至2006年,欧盟实施了两期苏格拉底计划。2009年欧盟启动第二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2009-2013)。2013年,欧盟启动了学习能力提升计划。2014年,欧盟启动全球最大发展的资助项目“Horizon 2020”。

亚太多数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教育发展战略,或在教育发展规划中有专门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部分。韩国推进基础教育电子课本,自2007年韩国政府制定电子课本标准后开始着手电子课本的开发,到2015年,以电子课本全面取代纸质课本。新加坡从1980年制定第一个国家信息化战略规划(The National Computerization Plan ),已经发布了六个信息化战略规划,第六个计划是2006年发布的一个为期10年的规划——iN2015,该规划的目标是“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信息技术支撑的智能化国家和全球化城市”。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在全球竞争力指数在144个国家中排名第二。2010年,澳大利亚在中小学实施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新西兰教育部2013年3月发布的“E-learning趋势、规模及亮点”报告,报告总结了2004年至2009年高等教育E-learning取得的成果。

北美地区早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等教育信息化相关研究。近年,美国和加拿大利用其技术优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并取得丰硕果实。

南美洲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存在较大差异。横向对比,南美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重点不同。纵向对比,南美各国教育信息化启动时间不同。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IDI)仍然落后于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概念及国内现状

1.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概念

《十年规划》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国家需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3]。

我们认为,学科深度融合是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把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从而突破使用主体(师生之间)与使用客体(硬件、软件等)之间的明显界限,使教与学更加灵活。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学成为师生双方互动式、引导式的融入性合作活动。

2.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国内现状

2012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十年规划》,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3]。

2013年,在教育部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6.36万个教学点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教学点长期以来无法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4]。

华南师范大学的胡钦太教授在2015年3月兰州研讨会议上提出,学科深度融合模式作为前瞻发展需求,可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元应用与其他要素完美的融合,从而服务于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以提升全民的教育质量[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5月23-25日在中国青岛召开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会上英语特级教师、教育部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刘兆义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必须有“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来整体、系统地构建新常态的学与教的关联、共生、和谐和平衡。[6]

2016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要求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其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60%以上;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都拥有多媒体教学条件,学校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比例分别达到80%和50%[7]。

三、学科深度融合和课程整合的相同与区别

学科深度融合和课程整合之间有相同点与不同点,下面这个表格从具体的内容上对两个概念做出的比较,如表1所示。

1.二者相同点

学科深度融合和课程整合表现形式基本上相似。二者都是想要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并实现其最大的利用率,从而实现现代化教育。同时它们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教学质量,改变了教育现状。

2.二者区别

课程整合和学科深度融合相互依存,学科深度融合是课程整合的升级版。这两个概念都是从传统教学模式演变而来。但是,课程整合带有强制性学习,学科深度融合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当作乐趣。下面我们将以美国为代表的课程整合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学科深度融合进行对比。

首先,两国的教育背景不同。课程整合是西式教育背景的教育理念,不一定适合中国教育。基于中式教育理念,中国提出学科深度融合理念,它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突破教学活动中师生主客体之间的明显界限,符合中国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与学更加灵活。

其次,两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程度不同。美国在基础教育完善的前提下,课程整合得以成功实行。而中国近些年,虽然基础教育由于经济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在不同的区域间依然存在很大的不均衡。因此,中国缺少实行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

学科深度融合是根据中国教育现状提出的。中国基础教育区域分布不平衡,大体上是沿海发达地区使用课内与课外的深度融合教学模式,中部地区混合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与课内融合教学模式,西部欠发达地区使用传统教学模式。

再次,两国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同。课程整合需要先进的信息化基础作为保证,否则美国不会从Web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阶段、TELS(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阶段、TPACK(由“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者整合而成的一种新知识)阶段[8]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很成熟,课程整合的实施是从宏观的角度解决美国教育出现的问题。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只能从教育理念、学科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学科深度融合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解决中国的教育信息化问题。

3.主要案例

目前,苏州市正在开展“信息化教改暨未来教室”项目,其中,国家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合未来教室的功能特性,为未来教室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推荐“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流程(见表2),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

未来教室配备电子双板(以StarC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为主)、平板电脑(以学生应用平台为主),提供所有以上流程所需信息技术,此流程在翻转课堂理念的基础上,融入具体信息技术,使教学实施过程更加明确。目前,七所教改实验学校部分参与教改数学教师已开始使用此流程,教学效果后续会继续跟踪。

四、中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提出中国教育能否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的观点,即能否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其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否改变[1,6]。其实,如果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就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

基于中国国情,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就是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1]。中国传统课堂采用的填鸭式和考试成绩至上的模式,不仅束缚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且严重阻碍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基于以上各方面因素,如何能让中国实现真正的“学科深度融合”?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从宏观上引导,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012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十年规划》,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3]。2015年2月发布的《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要求在2015年基本完成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基本实现每校至少拥有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50%以上),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9]。由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担当主要角色,所以必须深化他们对建设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以利于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宣传、培训和推广。

第二,创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教育发展需要国家作保障,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证稳定的教育环境,那么将不能正常的发展教育。之所以美国的教育信息化非常成熟,是因为有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作保障。2003年,美国公立学校已实现100%联网,宽带接入率将近100%。2013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连接教育(Connect ED)”计划,要求美国联邦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 )充分利用并升级E-Rate 项目,力争在未来五年内使美国99% 的学生都能用上高速互联网,让高速网络和最新的信息技术走进校园,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新技术进行教学[10]。在中国,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中,只有81%的学校实现网络接入;73%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43%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5]。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抢占教育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围绕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第三,建立示范点学校,注重教育资源实用。

教育主管部门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建立示范点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信息化在整个教育行业、区域中的应用。示范点学校的领导需要制订学校管理信息化标准与要求。另外,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注重教育资源实用。如果盲目的效仿,只能造成浪费资源的恶性循环。

第四,培养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信息。

信息化高速发展状态下,中国教师的教育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导致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只是使用信息化工具,却没有信息化意识。从而在信息化环境中既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又浪费大量精力。

2015年在中国青岛召开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实现教育高度公平提供了机会[6]。中国教育信息化的难点是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应意识到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同时教育部门应利用体制机制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对于学科深度融合,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学会信息技术的手段那么简单,而是要把信息技术转化成为教师的教学能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第五,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意识。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学生具有信息化学习意识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个意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再好也是徒劳。这就要求要把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意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五、结论

课程整合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授课方式,优化教学效果。区别在于课程整合是从宏观角度、从形式上改变教学模式。学科深度融合则是从微观角度、从本质上改变教学模式,即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从而使读者可以在本质上区别这两个概念。

学科深度融合是学科教师充分使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信息技术变成学生构想和验证的工具,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创造信息化教育环境,建立示范学校,同时加强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训,提高学生信息化学习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虽然学科深度融合从理论上得到阐述,但是目前还缺少这种教学模式产生真实的教学数据支持,这将是我们继续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02:58-62+67.

[2][美]James A. Bane.课程整合[M].单文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的通知[D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2012-09-05.

[4]教育部.2013年教育大事记——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D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402/t20140207_163507.html.2014-2-7.

[5] 教育部. 我国教育信息化三年六突破[D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89/201505/187465.html,2015-5-15.

[6]新华网. 用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综述[D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5-05/28/c_127848883.html,2015-5-28.

[7]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2/t20160219_229804.html.2016-2-4.

[8]何克抗. 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12,05:5-10.

[9]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92/201503/184892.html,2015-2-12.

[10]张进宝,张晓英,赵建华,吴砥.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2014).[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生物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研修方式及内容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3、反思提升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研修日志,发表在班级培训平台上,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能力。

4、学以致用

争取通过学习,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四、具体措施

1、每天利用1—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认知背景,才能得到学生的喜欢。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一名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实际,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并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研修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生物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研修方式及内容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中午安排20分钟,晚上安排具半小时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3、反思总结。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体会、积极撰写研修日志,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应用能力。

4、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 篇6

依托360云盘, 开发微课资源, 变教学资源为学习资源

在以往的资源建设中, 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这些资源的局限性愈加明显:一是不能满足不同教师对资源的个性化需求;二是这些资源大多属于课件资源, 主要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服务, 难以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微课的兴起, 为信息化教学打开了新的视野。微课资源容量小, 便于在不同的终端上使用, 且开发的门槛低, 方便教师掌握。

因此, 我们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修团队的教师先行先试, 尝试开发微课资源, 通过他们吸引全校教师参与这项工作。开发的微课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视频和自主学习检测单三个部分。经过一年多的尝试, 我们认为开发微课是一种较好的校本研修方式,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 新的资源观倡导智慧拥有云资源, 因此我们利用360云盘的文件共享群功能, 建立全校资源共享群;利用360云盘的文件分享功能, 轻松实现了从“云端”为学生提供微课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灵活方便地将微课资源从云端下载、保存到自己的终端设备, 实现移动学习。

借助为知笔记, 实践智慧课堂, 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导

微课程开启了“融合”新时代。受翻转课堂的启发, 我们积极尝试智慧课堂的实践探索, 规定各教研组每月必须开出一节智慧课堂研究课, 并向全校展示。我们的智慧课堂借助为知笔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网上协作, 具体包括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 网络观课, 自主学习。课前利用为知笔记的群组功能为学生提供微课程资源, 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和自主学习检测单。学生按照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在家自主学习, 不懂之处可通过网络请教同学和教师。

第二, 预习检测, 提出疑问。利用VBA开发的自主学习检测单的即时反馈功能, 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 可以在家中进行学习效果检测。我们设计了三种梯度的检测单, 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如果存在疑问, 可以将问题发布到讨论群组中, 并由教师精选汇总后上传到为知笔记, 供课堂上讨论解决。

第三, 小组合作, 研究解决。主要包括两次小组合作。第一次是3人小组, 合作解决经教师精选后的学习疑问, 在合作过程中可由学生扮演小教师角色帮助解决, 也可将问题提交到讨论群组由其他小组或教师帮助解决。第二次是6人小组, 合作解决由教师布置的课堂探究任务, 该合作探究任务更具挑战性, 需要组内合作交流或组际协作交流。在此期间,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学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第四, 巩固练习, 小结提升。学生可以利用测试平台自主完成巩固练习, 并能得到及时反馈, 同时教师也能利用测试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并作出必要的指导。此外, 学生还可利用为知笔记进行课堂小结,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智慧课堂的实践有利于培养教师新的教学素养,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促进教师的转型, 使其职能重心从讲课向设计、组织、帮助与指导转变。

建设研修平台, 实践网络教研, 变封闭研修为开放研修

我们通过建设教师专业成长研修网 (http://msgzs.hssyxxedu.com) , 开展课例研修活动。课例研修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以数字校园为支撑;与智慧课堂、微课程等探索相融合;根据教与学中所反映的实际问题确定研修主题;采用团队研修形式。具体操作步骤为:1预案上传。开课团队由三人组成, 其中开课者、同学科协作者和信息技术教师各一人;接到开课任务后, 通过网络协作或面对面的形式, 共同完成教学设计;提前一周在研修网“教学设计”上传信息化教学设计。2团队磨课。研修团队各成员针对开课教师上传的教学设计提出修改建议, 并通过发表评论的方式上传研修网, 开课团队汲取同伴建议后完善教学设计, 并将信息化教学设计修改稿上传研修网“教学设计”栏目。3观课评课。开课一般在信息化专用教室进行, 要求研修团队各成员到现场听课, 其他教师可以采用网上听课的形式。听课教师可现场通过手机等无线终端上网即时发表评论, 或课后到研修网上发表评论。4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途径, 要求开课者认真参考各位同伴的评课建议, 两天内写出教学反思、一周内整理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上传研修网, 供同伴参考, 各同伴也可再次提出修改建议, 提升教研深度。5视频上传。视频内容包括开课者说课、课堂实况、协作同伴点评三个部分, 要求在三天内上传视频, 让开课者自观课堂, 引发反思;同时也让其他教师网上观课, 发表评论。

实践证明,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修有利于教师不断学习, 有效实现知识管理, 促进其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 篇7

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纲要》的出台,信息化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引领作用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要使这种作用进一步体现出来,就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与创新。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在信息技术与教育两者的全面深度融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美国中学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课例进行分析,以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所裨益。

一、美国中学六年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教学”课例介绍及特点

1.课例介绍

该课例是美国威斯康星州华盛顿中学六年级的语文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2∶30开始上课,学生先默读阅读册里的资料,教师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根据阅读册里的内容编写自己的报纸,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编写的要求、步骤和内容。要求学生编写的报纸有七个版面,内容包括新闻、广告、拼写练习等,利用电脑编排完毕后打印(教室里有打印机)。2∶35学生向教师领取笔记本电脑(可以上网),每人一台。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开始从网络上搜集图片、文字等信息,并根据设计好的版面布局来填充内容。教师则在教室里来回做个别指导,如提醒学生在最后一个版面中写“建议”、不要忘记插广告、注意版面布局的合理性、不能太拥挤也不能太松散、内容少的部分所占的版面就要小等。3∶10完成报纸编排和打印的同学陆续上交作业,3∶20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1]。

2.美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特点

美国是世界上率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国家,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政府就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他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举措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纷纷效仿的榜样。从上面的课例中,我们可以窥见该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特点。

(1)强大的信息技术环境做支持。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室内有20多个学生,每人都有一台能接通互联网的笔记本电脑。可见,美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是相当高的。

(2)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不仅仅指教师教的辅助工具,还包括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在这堂课中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入到了学生编排报纸的学习活动中,在编排报纸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如何上网、如何从网络中搜集和选择信息、如何编辑文字和图片等。这样的融合是非常自然而有效的。

(3)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体现了综合学习的特点,不是单纯地注重语言文字的学习,而是强调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编排报纸涉及到了语文、美术、编辑、排版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强调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教师对学生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又有对编排报纸本身的指导。

3.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1)融合是渗透的意思,指信息技术自然地进入到教学中,看不到一丝为技术而应用技术的痕迹。当教师借助其他的教学辅助工具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非常方便、有效的工具成为教学的首选时,这就是融合。

(2)深度融合,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向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不仅是课前、课后,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正如有关学者指出的:“当我们的教师每天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生每天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时,我想我们也就自然而然的接近整合了”[2]。

(3)不管信息技术在何种学科中应用,该教学的价值都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和学科教学的教育目标。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不仅包括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包括学生确定信息、明确搜集方式、获取、加工、利用信息、评价信息成果和信息免疫等方面的技能。但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是在完成学科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信息素养将服务于他在课后以及未来的学习生活。

二、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困惑

1.融合的现状

相关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在我国教学中应用的情况是:64%的教师利用网络搜集信息,56%的教师利用电脑演示文档,47%的用来制作课件,28%的利用电子邮件和同事交流;而利用信息技术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只占19%[3]。根据有关学者的看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三个阶段[4]:

第一个阶段:简单演示阶段,将信息技术用于呈现教学内容,增强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正规教育向非正规教育的延伸。

我国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信息技术主要服务于教师的教,实现了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但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更无法实现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建构知识的转变。

2.原因分析

(1)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现基于网络学习活动的信息化环境。虽然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投入不断增加,设备不断完善,但是我国大多数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浸润在网络资源并获得网络工具支持的学习机会仍然有限。

表1 美国公立学校与中国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对比endprint

从表1可以看出,中美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教室连网率和生机比上,而这恰恰是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参与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室连网率低,意味着学生在学校和网络失去了亲密接触的机会,那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机会就非常有限。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却远远超过在正式教育环境中接触的机会,缺乏教师正确的指导和监督,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多地成为学生聊天、游戏的工具。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落入了“技术本位”主义的窠臼。由于我们将变革教学方式的希望寄托在信息技术身上,以为只要应用了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方式就会自然发生变化。这种错误的认识带来实践上的偏差,导致了我们在并不富裕的条件下,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放在了硬件建设上面,出现了“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其实质反映了一种“技术本位”的倾向。国外在教育信息化的投资一般是按照4∶3∶3来进行,40%投资在硬件建设方面,30%是软件和资源,30%是人才培养,而我国相关的投资比例则是9∶0.5∶0.5,出现了大量的闲置设备,造成资源浪费。

(3)成熟而又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制约融合的主要障碍。虽然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讲解——接受型的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流。这种模式的背后隐藏着传统的教学观。它使得我们的研究与实践都集中在教师教的行为上:怎么设计教学导入、课堂提问、总结,如何控制课堂的节奏等,而忽视了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绝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教师教的辅助工具上,如电子白板、电视电脑一体机等,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看教师利用这些高科技产品来演示教学内容。这和美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美国教师有时候仍然在用传统的黑板与粉笔,但学生却是每人一台连网的电脑,教师的教学行为简单朴实,没有充满激情的表演,只是帮助学生如何实现自主合作的学习。这反映了中美在课程与教学观方面的巨大差异,如表2所示。

表2中美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的差异

三、美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对我们的启示

1.创建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环境作为后盾。关键是实现教室连线,降低学生与连网计算机的比例,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基本前提,创建一个“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为学生随时利用网络学习创造条件。但由于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再加上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严重不均衡,不可能在短期内赶上发达国家。因此,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是解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2.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回归教育本位”就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信息技术是工具,它为教育教学活动而服务。要摒弃那种手段目的化的做法,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在信息设备的建设、教育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研发者同教育教学专家之间的对话,使信息设备和教育软件更加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同时教师在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从优化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摒弃那种为炫耀技术而使用技术的做法。

3.摆脱传统课程与教学观的桎梏,探索符合学科教学属性的融合策略

首先,在所有制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因素中,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是最大的障碍。当我们惊叹美国课例中的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如此自然的时候,却忘记了美国课堂教学现象背后的教学观念。教师在课堂中所有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都扎根于现代教学观念的土壤里,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习得的,而是基于个体的经验自主建构和动手操作而实现的。

其次,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的属性、教学目标以及教法的特点来探讨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国外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应用不仅在课前和课后的模式上,像web-quest(应用网络探究)等,也强调“Using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Lessons”的问题。例如Kimberly Stohlman列举了如何用信息技术进行写作教学的方法,学生通过Kidscribe激发写作的自信心和创造性[7]。还如Marilyn Western列举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Goole Earth让学生有趣地学习数学概念,如在学习测量时,先用Goole Earth的定位功能查找出某个公园,然后利用标尺工具测量出其边长,最后计算出周长和面积。看得出国外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灵活地应用网络技术。

参考文献

[1]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录象.河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ISRC-CN-F02-03-00740-O/V.G4

[2]朱广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中国教育报,2004-03-29.

[3] 王珠珠,刘雍潜.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4] 余胜泉,马宁.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5] 王艳艳,张立新.透视美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历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

[6] 李志涛,李震英.美国中小学信息化的最新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2).

[7] Kimberly Stohlman.Integrate Technology You're your Writing Lessons.http://ezinearticles.com.2009-06-12.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从表1可以看出,中美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教室连网率和生机比上,而这恰恰是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参与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室连网率低,意味着学生在学校和网络失去了亲密接触的机会,那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机会就非常有限。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却远远超过在正式教育环境中接触的机会,缺乏教师正确的指导和监督,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多地成为学生聊天、游戏的工具。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落入了“技术本位”主义的窠臼。由于我们将变革教学方式的希望寄托在信息技术身上,以为只要应用了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方式就会自然发生变化。这种错误的认识带来实践上的偏差,导致了我们在并不富裕的条件下,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放在了硬件建设上面,出现了“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其实质反映了一种“技术本位”的倾向。国外在教育信息化的投资一般是按照4∶3∶3来进行,40%投资在硬件建设方面,30%是软件和资源,30%是人才培养,而我国相关的投资比例则是9∶0.5∶0.5,出现了大量的闲置设备,造成资源浪费。

(3)成熟而又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制约融合的主要障碍。虽然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讲解——接受型的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流。这种模式的背后隐藏着传统的教学观。它使得我们的研究与实践都集中在教师教的行为上:怎么设计教学导入、课堂提问、总结,如何控制课堂的节奏等,而忽视了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绝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教师教的辅助工具上,如电子白板、电视电脑一体机等,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看教师利用这些高科技产品来演示教学内容。这和美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美国教师有时候仍然在用传统的黑板与粉笔,但学生却是每人一台连网的电脑,教师的教学行为简单朴实,没有充满激情的表演,只是帮助学生如何实现自主合作的学习。这反映了中美在课程与教学观方面的巨大差异,如表2所示。

表2中美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的差异

三、美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对我们的启示

1.创建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环境作为后盾。关键是实现教室连线,降低学生与连网计算机的比例,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基本前提,创建一个“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为学生随时利用网络学习创造条件。但由于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再加上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严重不均衡,不可能在短期内赶上发达国家。因此,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是解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2.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回归教育本位”就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信息技术是工具,它为教育教学活动而服务。要摒弃那种手段目的化的做法,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在信息设备的建设、教育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研发者同教育教学专家之间的对话,使信息设备和教育软件更加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同时教师在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从优化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摒弃那种为炫耀技术而使用技术的做法。

3.摆脱传统课程与教学观的桎梏,探索符合学科教学属性的融合策略

首先,在所有制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因素中,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是最大的障碍。当我们惊叹美国课例中的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如此自然的时候,却忘记了美国课堂教学现象背后的教学观念。教师在课堂中所有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都扎根于现代教学观念的土壤里,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习得的,而是基于个体的经验自主建构和动手操作而实现的。

其次,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的属性、教学目标以及教法的特点来探讨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国外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应用不仅在课前和课后的模式上,像web-quest(应用网络探究)等,也强调“Using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Lessons”的问题。例如Kimberly Stohlman列举了如何用信息技术进行写作教学的方法,学生通过Kidscribe激发写作的自信心和创造性[7]。还如Marilyn Western列举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Goole Earth让学生有趣地学习数学概念,如在学习测量时,先用Goole Earth的定位功能查找出某个公园,然后利用标尺工具测量出其边长,最后计算出周长和面积。看得出国外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灵活地应用网络技术。

参考文献

[1]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录象.河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ISRC-CN-F02-03-00740-O/V.G4

[2]朱广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中国教育报,2004-03-29.

[3] 王珠珠,刘雍潜.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4] 余胜泉,马宁.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5] 王艳艳,张立新.透视美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历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

[6] 李志涛,李震英.美国中小学信息化的最新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2).

[7] Kimberly Stohlman.Integrate Technology You're your Writing Lessons.http://ezinearticles.com.2009-06-12.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从表1可以看出,中美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教室连网率和生机比上,而这恰恰是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参与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室连网率低,意味着学生在学校和网络失去了亲密接触的机会,那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机会就非常有限。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却远远超过在正式教育环境中接触的机会,缺乏教师正确的指导和监督,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多地成为学生聊天、游戏的工具。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落入了“技术本位”主义的窠臼。由于我们将变革教学方式的希望寄托在信息技术身上,以为只要应用了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方式就会自然发生变化。这种错误的认识带来实践上的偏差,导致了我们在并不富裕的条件下,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放在了硬件建设上面,出现了“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其实质反映了一种“技术本位”的倾向。国外在教育信息化的投资一般是按照4∶3∶3来进行,40%投资在硬件建设方面,30%是软件和资源,30%是人才培养,而我国相关的投资比例则是9∶0.5∶0.5,出现了大量的闲置设备,造成资源浪费。

(3)成熟而又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制约融合的主要障碍。虽然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讲解——接受型的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流。这种模式的背后隐藏着传统的教学观。它使得我们的研究与实践都集中在教师教的行为上:怎么设计教学导入、课堂提问、总结,如何控制课堂的节奏等,而忽视了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绝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教师教的辅助工具上,如电子白板、电视电脑一体机等,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看教师利用这些高科技产品来演示教学内容。这和美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美国教师有时候仍然在用传统的黑板与粉笔,但学生却是每人一台连网的电脑,教师的教学行为简单朴实,没有充满激情的表演,只是帮助学生如何实现自主合作的学习。这反映了中美在课程与教学观方面的巨大差异,如表2所示。

表2中美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的差异

三、美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对我们的启示

1.创建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环境作为后盾。关键是实现教室连线,降低学生与连网计算机的比例,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基本前提,创建一个“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为学生随时利用网络学习创造条件。但由于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再加上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严重不均衡,不可能在短期内赶上发达国家。因此,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是解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2.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回归教育本位”就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信息技术是工具,它为教育教学活动而服务。要摒弃那种手段目的化的做法,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在信息设备的建设、教育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研发者同教育教学专家之间的对话,使信息设备和教育软件更加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同时教师在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从优化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摒弃那种为炫耀技术而使用技术的做法。

3.摆脱传统课程与教学观的桎梏,探索符合学科教学属性的融合策略

首先,在所有制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因素中,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是最大的障碍。当我们惊叹美国课例中的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如此自然的时候,却忘记了美国课堂教学现象背后的教学观念。教师在课堂中所有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都扎根于现代教学观念的土壤里,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习得的,而是基于个体的经验自主建构和动手操作而实现的。

其次,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的属性、教学目标以及教法的特点来探讨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国外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应用不仅在课前和课后的模式上,像web-quest(应用网络探究)等,也强调“Using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Lessons”的问题。例如Kimberly Stohlman列举了如何用信息技术进行写作教学的方法,学生通过Kidscribe激发写作的自信心和创造性[7]。还如Marilyn Western列举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Goole Earth让学生有趣地学习数学概念,如在学习测量时,先用Goole Earth的定位功能查找出某个公园,然后利用标尺工具测量出其边长,最后计算出周长和面积。看得出国外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灵活地应用网络技术。

参考文献

[1]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录象.河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ISRC-CN-F02-03-00740-O/V.G4

[2]朱广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中国教育报,2004-03-29.

[3] 王珠珠,刘雍潜.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4] 余胜泉,马宁.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5] 王艳艳,张立新.透视美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历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

[6] 李志涛,李震英.美国中小学信息化的最新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2).

[7] Kimberly Stohlman.Integrate Technology You're your Writing Lessons.http://ezinearticles.com.2009-06-12.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研修计划 篇8

一、自我分析:

成功的起始点乃自我分析,成功的秘密则是自我反省。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目前我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还远远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存在顾此失彼现象。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力。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空,但由于受传统“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填鸭式教学的影响,我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过多的包办代替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

3、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我们提倡终身教育,而终身教育本身离不信息技术,网络具有其强大的.传输功能,网络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十分重要,不出就能实现教学相长,而我在此方面还十分欠缺,网友少参加学习团体也少。

二、发展目标:

目标是前进的动力,通过本次培训,我希望能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力两方面得到显著的提高。真正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能力。

1、提高技术素养,了解相关知识。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

2、掌握有正确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前计划和准备。

3、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依托学习共同体,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三、行动计划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 篇9

单位:资兴市州门司镇中心完小 姓名:何春烨

一、指导思想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题培训其目的体现在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现代教师核心素养,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台,体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支撑作用,铸造高效语文课堂。为达成此研修目的,全面促进自身成长提升,服务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先对自己选择的五个能力点进行大致分析,并对研修活动规划如下:

对于此次学习,我打算从A2:资源获取与筛选,A3微课设计与制作,A4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A9技术支持的学习成果展示,A18技术支持的集体备课.这五个微能力点来具体学习操作。微能力点微课设计与制作从而从多个方面分析学情,包括学生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等,精准确定教学的适切目标,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教学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该能力点属于多媒体教学环境,可借助的技术工具相当丰富:智学网、省平台、问卷星、晓黑板等。经过初步的了解学习,发现这几个平台所传授的几个技能点,都是非常实用的。如智学网、省平台,可直接组卷发布测验,完成阅卷后,可自动对数据进行分析,如班级成绩统计,.各班成绩对比,分数等级同比分析等。

教育资源获取与筛选:教师能够掌握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与评价方法,从而熟练运用信息检索方法,丰富教育教学资源的媒体形式,根据教学主题判断资源的适用性,保证教育资源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本能力点主要介绍的内容有:教育资源的媒体呈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教师可根据不同媒体呈现形式利用搜索引擎、专题网站、区域资源网站、社交网络和专业图朽馆等相应的途径获取所需资源,如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获得多媒体材料,利用素材中国、网等专业图片网站获取图片资源,在公开课、网易云课堂等视频资源平台视频课程资源,利用期刊网、百度文库、书籍类资源等。教师能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从而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感到切身相关,认同学习目标,建立所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间的关联,帮助建立学习信心、获得学习成就感,莫定良好的课堂学习基调。本微能力点可借助音乐、动画速度、字体大小、变色、放大等方式引发学生有意注意:通过真实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呈现与学生和学习内容相关的事情和实际问题;运用随机抽题等方式帮助学生在难度适中的游戏体验中增强其自信心;通过统计图、投影等方式直观展示学生前期学习成果使其认同学习目标或获得成就感等。

二、研修规划:

1.在学校信息技术2.0管理团队带领下,了解信息技术2.0项目,认真研究学习信息技术2.0推进实施方案。

2.根据学校的安排,参加学校信息技术2.0校本研修工作坊推进会活动。对信息技术2.0中的30个微能力点进行解读,各学科工作坊与教师个人进行微能力点的预选工作育信息化应用专进-步对信息技术2.0工程的30个微能力点的更深层次的解读以及了解各个微能力点的考核规范。落实信息技术2.0研修个人计划,初步确定个人5个微能力点:并确定个人研修计划(发平台个人空间),制定研修初步方案。-

3.进一步学习所需使用的工具(软件使用与网站应用),于3月前初步完成微能力点(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的材料:学情分析方案(文本材料)及学情分析报告(视频材料),并发布省平台个人空间。3月起,在本学科工作坊的帮助下陆续开始个人选择的5个微能力点的学习与录制,陆续上交各个微能力点所需的考核材料。

4.将信息技术2.0环境下的学习应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信息融合),将信息技术2.0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形成课例或课堂实录。积极参与研课活动,收集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学习,完善个人省平台空间。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 篇10

北京中教启星是国内最早提出未来数学探究实验室建设方案的企业之一。在中教启星未来数学探究实验室的建设方案中, 通过计算机、移动学习终端和数学软件, 不仅能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直观、形象, 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认识数学本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得到直观的图形体现, 使繁杂的运算技巧, 化为程序化的机械操作, 使慎密的逻辑推理变成实验化的归纳演绎;提升学生对于生活中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通过新型数学教学模型和三维数学软件, 教师可以设置“观察”“思考”“探究”等教学环节, 以确保“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四个层次的认识过程的展开和实施。从学生经历的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从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和几何问题。结合丰富的环境设计元素, 从而实现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建设数学探究实验室, 有利于高中数学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数学探究实验室的建设, 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特别是前沿的教育信息技术。利用国际领先的教学仪器设备, 为方便学生查阅各种数学信息资料及各课标教材涉及的数学案例资料创造条件, 学生可以在数学探究实验室进行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和学科实验活动。在改善学生数学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数学技能的基础上, 数学探究实验室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和实际应用性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能够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更加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向前推进, 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已经意识到, 学生的优秀体现在能够面对现实世界的挑战, 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是只擅长考试。信息技术与学科高度融合, 将能够做到启迪和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和科学概念, 有效解决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 篇11

一、研修目标

结合本次培训的具体要求,在培训期间,不断学习,认真思考,反复实践,获取更多多媒体教学辅助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锤炼专业精神,丰富教育管理智慧。并把理论积极赋予实践,增强教育专业知识,提高管理水平,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以专业研修为抓手,努力将提升个人素质。

二、研修内容

1、根据研修学习时间表,按时对每一阶段任务进行保质保量的学习,同时按规定动作完成好相应的作业及活动;

研修时间表

1.1月30日2月7日,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登录完善个人信息。

2.2月8日2月28日,完成第二阶段学习,并完成阶段作业。

3.3月1日3月21日,完成第三阶段学习,并完成阶段作业。

4.3月22日4月11日,完成第四阶段学习,并完成阶段作业。

5.4月12日6月1日,完成第五阶段学习,并完成阶段作业。

6.线下集中培训时间以上级通知安排为准。

2、在自主学习阶段,除了观看相应视频,我将尽可能地参与到相应的讨论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感受与看法,并与大家交流讨论,从中去获得更大的收获;

3、建好个人研修工作室,将网络研修与自我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在研修平台上提升自我的同时,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三、研修方式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3.反思提升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研修日志,发表在班级培训平台上,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能力。

4.学以致用

争取通过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四、研修措施

1.每天必须上研修网1小时,学习新的技术,新方法,新教育理论。

2.每周要至少上传一篇学习日志。

3.在教学中加强新技术应用。

新课程改革需要培养高素质、强潜能、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新人。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切实提高我们的整体素质,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订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计划。

一、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李志山

副组长:杜拴锁 郝志强 田勇刚 郭霄飞

成员:孟润锁 古张保 胡金霞

2、考核小组

由校长、教导处组成。

二、研修与考核对象

1、研修对象:电教组全体在职教师。

2、考核对象:电教组全体在职教师

三、研修内容、方法

(一)、主要学习方法为“四个结合”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部门提供统一的学习资料,通过教师集中培训、自学理论,再通过上机操作、教研活动、撰写案例、撰写学习心得等,达到与实践相结合;

2、依靠广大教师的个体努力即自我研修,如理论学习材料的自学、笔记、心得、案例等,把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从而真正达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自我研修是集中培训的前提、校本研修的及时补充,由每位教师个体完成。每个教师每周都要安排2-4课时的自学时间,要订出自学计划。

3、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观看大量的光盘资料,还有网络课程资源,不可能全部安排全街道的集中培训,只能各校分散培训;《E环境下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教师必须大量的上机实践操作,不太可能都集中到中心进行上机操作等。

4、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有计划地培养有素质的教师。

希望通过上述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法,达到促进全街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增强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

(二)、研修内容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通过学习帮助教师深刻领会新时期教师职业的内涵、外延、特征及基本要求,掌握教师职业生成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专业化、教师地位权利和义务等,正确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即使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显著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①集中培训2个半天

②校本培训8次

③一本学习摘记

以上学习方式为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个人研修相结合;为保证培训质量,各种学习方式的学时必须达到规定要求。

四、考评机制

考评包括:书面考试、过程考核、学分登记、总结评价。

五、具体操作

1、建立三级培训网络。

2、明确各层职责。

3、明确培训任务。

(1)理论培训。采用集中、分散两种方式。

①、集中理论培训。中心小学组织《师德与教师职业》等课程各2次集中理论培训。先选派骨干教师参加校本研修辅导员培训;再邀请异地培训相关辅导员集中理论辅导,全体教师参加。整个过程,要求参训教师认真完成4次听课笔记,每次培训前将前一次听课笔记交各校检查,按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将检查情况及时汇总。

②、分散理论培训。学校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料,并报导各教研组、完小组学习信息。为确保时间,充分利用好中午这段时间进行集中学习。要求各校上传学习过程照片,教师每章学习后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按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考核,将考核情况及时汇总。

(2)校本研修。

采用“研训一体化”模式,结合主题按“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四阶段开展主题化系列研修活动。

(3)自我研修。

以上三方面培训任务,以理论培训为引领;通过校本研修进行实践;自我研修作必要补充,三者有机结合。整个培训不断吸收教师教学建议,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改革、总结师训工作经验,认真收集、积累培训材料,建立教师培训个人业务档案,做到材料齐全,分类清楚。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成为必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与转变。以我现有的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已跟不上高质量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首先要脚踏实地的抓好自己业务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自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真正让自己获得一定的长进,制定本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1、遵守纪律,完成任务。

2、讲求实效,学以致用。

3、全面提高,提升质量。

二、研修目标

1、加强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

2、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进行教育实践。

3、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4、将掌握的教育理论转变成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

5、进一步提高现代信息意识,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能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维护,会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素材加工,课件修改、制作,网络资源搜索等。

三、学习提高措施

1、利用课余时间坚持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做到定时、定内容,学习有关优化课程结构的文章和走进课程的信息报道。充分集中时间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与专业的练习,确保课课有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2、及时对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用笔随时记录下来抽时间整理,并争取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切磋,共同进步。

3、虚心向各科教师学习优秀的教育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平时加强校内外听课,虚心与本校同学科教师交流上课心得,取长补短,尽量挤时间争取去听课,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4、多听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上公开课,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5、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积极参加培训活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在此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6、深入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培训心得渗透在具体的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互相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立足学校实际,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难题,以研促教。

学以致用。争取通过学习,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

四、学习计划

由于自己底子薄,要想完成这一目标并非易事。但是作为教师又岂能不学?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来做。、1、前 加入工作坊,了解研修安排。

2、制定研修计划,开展网上研修学习。

3、完成1份教学设计和1份课件制作。积极参与版块讨论。

4、在教育教学过程反复实践。

5、进行学习反思和再提高。

上一篇:小学生饮食安全教育(三年级)下一篇:五六年级古诗小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