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促进制度

2022-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制度不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竞技场,持续规训着各类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那么,制度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新农村建设促进制度》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新农村建设促进制度

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新农村建设

在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基础上,六中全会《决定》又从多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当前,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角度上看,要重点落实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以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方面,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六中全会的《决定》着眼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重申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在农村基本制度建设方面,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种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要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的联系和协调,为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依法切实维护农民工各项权益,使他们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使他们的劳动得到充分尊重,使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激发亿万农民工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要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总的看,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任务繁重。从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出发,不仅要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而且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要提高土地产出率;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而且要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总体思路是: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方面: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在生产力布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县域,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就业在县域,农民大部分收入来自县域,扩大内需的潜力主要也在县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确保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途径,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农村面貌改变就快,城乡差距缩小就快。我们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加强规划和指导,加快投资、财政等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要把乡镇企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把小城镇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引导各类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民工就业创业,吸纳农村人口,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我们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全面振兴和繁荣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扩大农民就业、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作者:本刊特约评论员

第2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

[摘 要]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柱。围绕农村学生成才,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学生参加职业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满足社会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需求,主动开拓农村职业教育市场,提高农村学生的职业技能动手能力,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重大意义。

[关键字]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创新发展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的全面发展,新型农民的培育造就则离不开靠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快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开发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如果说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治本之策的话,那么,农村职业教育就是当前的治标良药!所以,审视一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农村的学生大部分不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要么升入普通高中,要么未接受培训直接进入社会,只有少部分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考虑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生源严重不足。据统计,2009年全国约有2000万初中毕业生,其中有825万升入了普通高中,500万进入职业学校,二者的比例接近6:4;此外尚有700万左右初中毕业生未接受培训直接进入社会。普高热的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为了生存,中等职业学校迫于无奈,招收学员达到“饥不择食”的地步,只要学生愿意报名就能录取,从而导致生源良莠不齐,素质普遍不高,进而声誉下降,造成恶性循环。而目前新农村建设对各类技能人才需求很大,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将在很长时间内存在,不利于合谐农村的建设。

二、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至今仍有很多人对农村职业教育包含的“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有偏见,而这两个领域都是当前教育系统的薄弱环节,农村职教恰好两个都占了,可见实现农村职教发展的艰巨性。

2、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滞后。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农村职教不需要太多的投入,不应与城市职教相比,只需因陋就简的发展。殊不知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缺乏足够的教学设备,教育质量自然也就很难保证。这种“以落后的教学方式培养先进的生产力”的模式只能导致农村职教发展的停滞。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农村职校教师仅处于应付教学的水平上,而缺乏必要的进一步培训,还有一部分农村职校的课程开设基本沿用普通教育模式,不仅脱离农村实际,而且也难以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

3、改革力度不够。与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热潮不断升温的趋势相反,农村职教领域内的改革仍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多数农村职校没有明确的改革定位及发展方向,处于“等、靠、要”的消极观望状态。

4、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配置情况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职教适度超前发展的整体布局。从整个职教体系看,城市职教的资源配置明显优于农村职业教育。

三、搞好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际,针对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在转变观念、调整政策、创新办学模式等方面下功夫。

1、要转变传统观念,重新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第一,农村不是城市的附庸,而是国民食物的供给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不能一日无食,国不能一日无粮。国家扶持“三农”、建设新农村等举措,不仅是考虑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更是因为“三农”是国家、民族的命脉,没有稳定的“三农”,国家就失去了稳定的根基。第二,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合格的农村建设者。农业也是一个完整的职业体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任务当然就是培养合格的新农村建设者了。有了这个基本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师资配置、课程设置等就应进行相应的调整。

2、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管理多样化的方式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第一,在政策层面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教育政策都要向农村职业教育倾斜,多制定有利于其发展的新政策。第二,在资金安排上,也要向农村职业教育倾斜,并注意加大对非全日制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重点在基础设施、实验设施、师资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第三,在管理上要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对于农村全日制职业教育,可以把管理下放到县域,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则可以把管理权下放到乡镇,使其更贴近现实,更具有灵活性。

3、投入的多元化。在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下,除政府投入外,还应鼓励民间资本的合理进入,以更好地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4、整合教育资源、节约办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应体现节约精神。为此,对农村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使其效用最大化就应成为各地实践的重要工作目标。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大多存在场地不足、设备短缺、师资匮乏等问题。因此,各地应结合自己的情况,通过资源共享的办法来逐步解决。

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提出的“二十字目标”,与以前相比增添了新内容,即第一次突出强调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崭新农民的精神面貌,改变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的局面,惟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村风文明”和“管理民主”。这说明,与城市相比农村劳动者教育文化水平滞后已成了公认的事实,已成了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而农村职教是为农村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农村劳动者专业技术素质的重要形式,既能增加文化知识,又能培训劳动技能,一举两得,是农村教育中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最直接的部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地要在打好“两基”攻坚战的基础上,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2、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要求必须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及时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相关的知识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就一定意义而言,我国现阶段农业突出的问题不在于农业科学研究,而在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因此,要充分依托农村职业学校积极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通过举办农业继续教育与科技培训班,提高当地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合市场经济需要和产业化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3、有利于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

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最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它的存在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农村地区、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首先,它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的进程。其次,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剩余劳动力的增多,造成人均占有资源的减少,从而减少人均收入。未来劳动力供给的主流将不是城市新增劳动力,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职校来说,发展机会是无与伦比的,它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崛起提供了诸多的机遇,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希望在田野上。

4、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面对当前社会严峻的能源、资源越来越贫瘠的形势,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科技发展到现在还没有哪个产业可以替代农业给人类提供比较稳定的食品,人们对农业的依赖是100%的。如果农业发展不可持续,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更不要奢谈国家的现代化。前面所谈及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论是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还是有利于开发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江西浮梁县高级职业学校

(责任编辑 甘 璐)

作者:曹余辉 冯凌 吴建明

第3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義新农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的全面发展,新型农民的培育造就则离不开靠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快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开发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如果说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治本之策的话,那么,农村职业教育就是当前的治标良药。所以,审视一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农村的学生大部分不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要么升入普通高中,要么未接受培训直接进入社会,只有少部分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考虑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生源严重不足。据统计,2009年全国约有2000万初中毕业生,其中有825万升入了普通高中,500万进入职业学校,二者的比例接近6:4;此外尚有700万左右初中毕业生未接受培训直接进入社会。普高热的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为了生存,中等职业学校迫于无奈,招收学生达到“饥不择食”的地步,只要学生愿意报名就能录取,从而导致生源良莠不齐,素质普遍不高,进而声誉下降,造成恶性循环。而目前新农村建设对各类技能人才需求很大,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将在很长时间内存在,不利于合谐农村的建设。

二、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

至今仍有很多人对农村职业教育包含的“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有偏见,而这两个领域都是当前教育系统的薄弱环节,农村职教恰好两个都占了,可见实现农村职教发展的艰巨性。

2.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滞后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农村职教不需要太多的投入,不应与城市职教相比,只需因陋就简的发展。殊不知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缺乏足够的教学设备,教育质量自然也就很难保证。这种“以落后的教学方式培养先进的生产力”的模式只能导致农村职教发展的停滞。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农村职校教师仅处于应付教学的水平上,而缺乏必要的进一步培训,还有一部分农村职校的课程开设基本沿用普通教育模式,不仅脱离农村实际,而且也难以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

3.改革力度不够

与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热潮不断升温的趋势相反,农村职教领域内的改革仍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多数农村职校没有明确的改革定位及发展方向,处于“等、靠、要”的消极观望状态。

4.资源配置不合理

资源配置情况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职教适度超前发展的整体布局。从整个职教体系看,城市职教的资源配置明显优于农村职业教育。

三、搞好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际,针对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在转变观念、调整政策、创新办学模式等方面下功夫。

1.要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

第一,从民生的高度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国家扶持“三农”、建设新农村等举措,不仅是考虑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更是因为“三农”是国家、民族的命脉,没有稳定的“三农”,国家就失去了稳固的根基。现有农村职高要回归原有定位,真正面向“三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第二,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合格的农村建设者。农业也是一个完整的职业体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任务当然就是培养合格的新农村建设者了。有了这个基本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师资配置、课程设置等就应进行相应的调整。

2.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管理多样化的方式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在政策层面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教育政策都要向农村职业教育倾斜,多制定有利于其发展的新政策。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村职校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办学条件;尤其要加强适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入,提高农村职校教师的待遇,从而将专业技能型的教师吸引到农村职校来,使农村职校的技能培训落到实处;适当加大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吸引生源,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保证师资队伍稳定和生源充足,这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最基本的条件。

3.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培育新型农民的保障机制

借助目前乡镇体制改革和农村教育改革的契机,强化政府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资源,统筹经费的功能,进一步整合教育部门、农业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科技部门以及扶贫办等在农村的教育培训资源,既包括基础设施的共享,又包括师资、技术、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共享,这种共享、合作将弥补农村职业教育在资金、设施上的不足,使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得到了较好体现。

4.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促进农村职业教育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利用城市远程教育优势,开通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网络学校,通过网络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及时传播给农民。

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提出的“二十字目标”,与以前相比增添了新内容,即第一次突出强调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崭新农民的精神面貌,改变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的局面,唯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村风文明”和“管理民主”。这说明,与城市相比农村劳动者教育文化水平滞后已成了公认的事实,已成了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而农村职教是为农村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农村劳动者专业技术素质的重要形式,既能增加文化知识,又能培训劳动技能,一举两得,是农村教育中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最直接的部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地要在打好“两基”攻坚战的基础上,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2.有利于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要求必须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及时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相关的知识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就一定意义而言,我国现阶段农业突出的问题不在农业科学研究,而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因此,要充分依托农村职业学校积极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通过举办农业继续教育与科技培训班,提高当地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合市场经济需要和产业化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3.有利于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

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最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它的存在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农村地区、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首先,它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的进程。其次,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剩余劳动力的增多,造成人均占有资源的减少,从而减少人均收入。未来劳动力供给的主流将不是城市新增劳动力,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职校来说,发展机会是无与伦比的,它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崛起提供了诸多的机遇,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希望在田野上。

4.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面对当前社会严峻的能源、资源越来越贫瘠的形势,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科技发展到现在还没有哪个产业可以替代农业给人类提供比较稳定的食品,人们对农业的依赖是100%的。如果农业发展不可持续,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更不要奢谈国家的现代化。前面所谈及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论是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还是有利于开发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江西省浮梁县高级职业学校

(责任编辑 甘 璐)

作者:曹余辉 冯凌 吴建明

第4篇:建好农村公路 促进新农村建设

潘 静

〔内容摘要〕 建设农村公路对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关 键 词〕 农村 交通 建设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核心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而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十五”时期是六盘水市农村公路建设的黄金时期,五年累计投资2.8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580公里。特别是自2003年实施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工程以来,六盘水市紧紧抓住上级给予资金扶持的大好机遇:争取到国家和省级补助资金近15000万元,自筹资金10000万元;三年完成通乡油路11条306公里,完成投资1.4亿元,新沟通油路乡镇18个;完成通村公路2603.3公里,完成直接投资1.1亿元,新沟通303个行政村。到2005年底,全市有68个乡镇通油路,通乡油路率达70%,1309个行政村通公路,通村公路率达74.6%。

虽然六盘水市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抗灾能力弱,公路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之间仍有较大距离。二是原有公路建设标准低、病害多、路况差、使用周期短。由于受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山区公路病害多,原有许多农村公路是靠以工代赈和交通扶贫等少量资金投入,以民工建勤的方式修建的,公路基础起点低,桥涵和防护工程严重不足,不少公路遭受滑坡、水毁、坡面坍塌、翻浆等侵害比较严重。加之养护资金不足,病害得不到彻底根治,对车辆正常通行造成较大影响。三是随着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公路养护费用严重不足,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日显突出,严重制约农村公路的持续健康发展。“重建轻养”较严重,现行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需进一步探索完善。四是建设资金短缺。尽管国家和省给予了很大支持,市、县两级政府也非常重视,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入,但由于六盘水市的公路整体水平低,公路建设投资巨大,干线公路和区域路网公路建设投资所占比重较大,能够用于农村建设和改造的资金显得不足。五是便利、快捷、舒适、安全的农村客运体系还未形成,“路、运、站”一体化工作亟待加强。

农村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新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当前,六盘水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必须抢抓机遇,统筹规划,全面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此,笔者认为“十一五”时期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十一五”期间,虽然国债资金继续淡出,但中央国债仍将在农村公路建设上有较大增量的投入,其中投资1000亿元实施通乡油路工程,投资400—500亿元实施通村公路。六盘水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五年规划,建设通乡油路25条765公里,至“十一五”末期达1500公里,力争2008年实现乡乡通油路;新改建通村公路2500公里,“十一五”末村公路里程达6000公里,力争2008年实现村村通公路,有条件的村通油路。

二、扎实开展前期工作,确保工程取得实效。前期工作的深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效。与重点公路项目相比,农村公路的等级低,技术含量并不高,要求相对简单,但涵盖范围广,建设条件、建设标准和规模千差万别,因此,加强前期工作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县级交通部门要根据已制定的《六盘水市“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扎实开展前期工作,对项目的路线方案、技术标准和造价等充分论证,确保前期工作的深度和质量。

三、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贵州省发改委和交通厅于今年3月出台了《贵州省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管理办法》,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项目管理的各项程序。相关部门要根据《办法》规定,总结几年来农村公路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根据今后五年的农村公路建设的新特点,改进和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新办法,以使农村公路建设各项程序制度化和规范化。在整个项目建设中,要严格执行项目管理“五制”、“三控制”,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建设质量。严格资金管理,公示资金使用,保证国家补助资金真正用到农村公路上,防止截留、挤占和挪用。

四、多方筹资,确保建设资金配套到位。“十一五”期间,尽管国家投资和补助大大增加了,但还是不能满足需求。“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工程,除国家补助外,市、县财政各需投入建设资金10150万元。资金筹措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多方、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努力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二是要利用好政银合作贷款解决市县两级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充分利用县乡运煤公路维改费,专项用于县、乡、村运煤公路的改造和养护补助;四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筹资、企业赞助、个人捐款等方式,拓展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渠道。

五、加强养护管理工作。“三分建,七分养”是长期的公路工作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对农村公路来讲,养护工作尤为重要。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9月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2005〕49号),市、县两级政府结合实际尽快制订《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理顺农村公路管理体制,落实养护责任,健全养护机制,明确养护资金来源渠道,使乡村公路的修建、养护管理工作常规化,更好地维护路产路权,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同时加强路政管理,治理超限超载,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迈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此外,按照“路、站、运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继续组织好农村客运网络化实施工作,简化审批手续,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推广经济实用车型,合理安排线路,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让农民群众乘上方便车、放心车。

“十一五”期是农村公路建设的新时期,中央明确要求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要把“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把增加农民就业的路子送到家门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修到家门口,把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路子通到家门口”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六盘水市由于农村公路建设起步比较晚,农村公路状况还比较差,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交通要先行,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可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从而向新型农民的时代过渡,提高参政的意识,促进“管理民主”。

第5篇:做好农村水利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市、县三级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工作。水利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摆在我们水利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下面,我结合农村水利的实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 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与之密不可分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虽然只有20个字,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包括了对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精神文明与民主政治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前三个方面可大致概括为生产、生活和生态,而以饮水安全、灌溉排水、水库除险加固、水土流失治理、农村水电开发和农村水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水利正是为生产、生活和生态服务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水利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农村的基础产业,生产发展首先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核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作为农村水利重要内容的灌溉排水事业的发展。

2、农村水利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生活宽裕有两个条件不能少,一是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

收入;二是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县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尤其对松吴灌区实施扩卡降底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200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0吨,农民收入增加21万元。事实证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是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作为农村水利另一重要内容的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对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体现在多方面。一是及时提供卫生、方便的饮用水,可为农户节省取水时间和劳力,减轻劳动强度;二是以供水为龙头,可带动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有效降低介水疾病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三是供水工程的综合利用,可为发展乡镇企业和庭院经济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自来水入户,可带动洗衣机、淋浴器等现代生活设施进入农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3、农村水利建设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要实现村容整洁,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就必须在一个流域、一个区域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统筹考虑水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的防治措施。而以农村饮水安全、水土流失治理、小水电代燃料等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实施,就能达到这一目的。综上所述,可以说农村水利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二、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任务繁重而艰巨

新农村建设,水利的任务十分繁重。据“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水利规划”,全省需实施的重点项目有8大类18项之多,投资规模达470亿元。就我县农村水利而言,任务也极为艰巨。一是

农村饮水安全。“九五”以来,我县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但在广大农村,饮用高氟、苦咸、污染水等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目前,全县有29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和不安全因素。这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极不相适应,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二是灌排体系建设。我县灌区本就不多,且多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配套不完善,以致大多数灌区的灌溉面积达不到设计标准;同时,由于灌区工程运行大多在数十年以上,且在工程运行中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渠(沟)系及渠(沟)系建筑物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致使渠道渗漏、淤塞及建筑物老化、破损现象十分严重,工程完好率仅30-50%,造成工程效益和灌溉面积逐年衰减,抗御干旱灾害能力下降,急待整治配套。三是小型农村水利建设。小型水利工程的建成,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小型水利工程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灌区配套不全,效益衰减;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水利用效率低;工程建设标准低,抗灾能力弱,建设整治迫在眉睫。四是农村水利改革。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许多工程运行管理措施不强,一些建设成果难以巩固和持续发挥效益。基层水管单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设施落后,队伍不稳,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安全维护和良性运行。近年来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任务依然繁重。

三、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全力服务好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对农村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是巨大的挑战,更是极好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将抓住有利时机,围绕新

农村建设这个中心,突出解决影响农村生产、生活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创新发展,务真求实,全力做好有关工作。

1、狠抓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按照省、市政府的部署和上级主管部门 “力争‘十一五’期间解决全省160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的决定,认真组织做好工作。一是认真修订完善《英山县“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二是切实抓好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三是精心组织好项目的实施;四是研究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之,经过努力,使所建工程做到水质达标,水量够用,取用方便,保障有力,长效不衰。

2、狠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一是加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管理力度,加快启动占河节水工程建设步伐,积极争取其他项目尽快立项上项,力争“十一五”期间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二是狠抓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对现有的小水库、塘堰、水窖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配套、除险加固,增加蓄水能力;对老化失修的机井、灌溉设施抓紧修复改造,恢复抗旱能力;新建一些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和集雨工程,不断提高抗旱能力;积极探索出一个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又促进农业增收、减轻农民负担的新路子。

3、坚持不懈地抓好小型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确保完成好国家基建项目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面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抓好“民办公助”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总结、推广成功的改革经验,指导、引导搞好面上的农田水利建设,力争使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施工方式、投入模式、组织形式上有新的发展。

4、全面深化农村水利改革。一是继续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

水价改革和基层水利站改革。二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以加大建设力度。三是推广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规范协会管理。四是探索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新模式。充分依靠广大农民力量,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联户合作等经营管理方式,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正常效益的发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做好服务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我们将按照省、市、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安排,扎扎实实做好有关工作,力争为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二00七年十月十日

第6篇:做好农村水利工作 促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一直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工作。这次厅党组又组织中心组专题学习,对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安排部署,将使我们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把握前进方向,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下面,我结合农村水利的实际,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认识和想法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与之密不可分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虽然只有20个字,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包括了对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精神文明与民主政治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前三个方面可大致概括为生产、生活和生态,而以饮水安全、灌溉排水、水库除险加固、水土流失治理、农村水电开发和农村水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水利正是为生产、生活和生态服务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水利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农村的基础产业,生产发展首先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核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作为农村水利重要内容的灌溉排水事业的发展。我省排灌区域覆盖了全省43%的耕地,生产了全省70%的粮食、80%的商品粮、90%以上的经济作物,充分说明灌排工程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农村水利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生活宽裕有两个条件不能少,一是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近年来,全省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尤其对24个大型灌区实施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和42个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2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2亿公斤,部分灌区因粮食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多元。事实证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是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作为农村水利另一重要内容的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对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体现在多方面。一是及时提供卫生、方便的饮用水,可为农户节省取水时间和劳力,减轻劳动强度;二是以供水为龙头,可带动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有效降低介水疾病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三是供水工程的综合利用,可为发展乡镇企业和庭院经济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自来水入户,可带动洗衣机、淋浴器等现代生活设施进入农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农村水利建设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要实现村容整洁,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就必须在一个流域、一个区域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统筹考虑水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的防治措施。而以农村饮水安全、水土流失治理、小水电代燃料等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实施,就能达到这一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说农村水利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二、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任务繁重而艰巨

新农村建设,水利的任务十分繁重。据“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水利规划”,全省需实施的重点项目有8大类18项之多,投资规模达470亿元。就农村水利而言,任务也极为艰巨。

范文网[CHAZIDIAN.COM]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九五”以来,我省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但在广大农村,饮用高氟、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疫水等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目前,全省有2927.79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和不安全因素。其中受高氟水、苦咸水、疫水和重度污染水等严重威胁的有1999.17万人,这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极不相适应,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是灌排体系建设。我省灌区众多,但多建于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配套不完善,以致大多数灌区的灌溉面积达不到设计标准;同时,由于灌区工程运行大多在数十年以上,且在工程运行中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渠(沟)系及渠(沟)系建筑物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致使渠道渗漏、淤塞及建筑物老化、破损现象十分严重,工程完好率仅30-50%,造成工程效益和灌溉面积逐年衰减,抗御干旱灾害能力下降,急待整治配套。

四是小型农村水利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建成小型农村水利工程200多万处,这些小型水利工程的建成,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小型水利工程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灌区配套不全,效益衰减;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水利用效率低;工程建设标准低,抗灾能力弱,建设整治迫在眉睫。

五是农村水利改革。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许多工程运行管理措施不强,一些建设成果难以巩固和持续发挥效益。基层水管单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设施落后,队伍不稳,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安全维护和良性运行。近年来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任务依然繁重。

三、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全力服务好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对农村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是巨大的挑战,更是极好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将抓住有利时机,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突出解决影响农村生产、生活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创新发展,务真求实,全力做好有关工作。

1、狠抓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厅党组“力争‘十一五’期间解决全省160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的决定,认真组织做好工作。一是认真修订完善《湖北省“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二是切实抓好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三是精心组织好项目的实施;四是研究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总之,经过努力,使所建工程做到水质达标,水量够用,取用方便,保障有力,长效不衰。

3、坚持不懈地抓好小型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确保完成好国家基建项目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面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抓好“民办公助”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总结、推广成功的改革经验,指导、引导搞好面上的农田水利建设,力争使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施工方式、投入模式、组织形式上有新的发展。

4、全面深化农村水利改革。一是积极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水价改革和基层水利站改革。将按照厅党组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做好工作,力争如期圆满完成任务。二是规范“一事一议”。进一步建立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以加大建设力度。三是推广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规范协会管理。四是探索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新模式。充分依靠广大农民力量,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联户合作等经营管理方式,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正常效益的发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做好服务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部署安排,扎扎实实做好有关工作,力争为加快我省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第7篇:加强土地整治促进新农村建设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国土资源局郭兴红654200 )

土地整治的实质是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加强土地整治,对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一)村民建房缺乏规划,居民点粗放混乱现象突出

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村庄建设规划及管理措施不到位,村庄零散,居住分散,居民点现状粗放、混乱,“空心村”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着村容村貌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不利于节约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又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二)农业技术落后、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新形势下,农村许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老、幼、妇女且文化水平不高的劳动者,现代农业技术掌握程度不高,缺乏有效利用、保护和管理耕地的能力及水平;加之我国山地多、平地少,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率低,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极大地限制了耕地潜力的发挥。

(三)生态环境脆弱,新农村建设难度大

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村居住在山区、半山区,部分地方易发生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严重。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超过130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9.1%,土壤流失总量每年为100亿吨,流失有机质含量相当于全国每年化肥产量的两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难度。

二、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看,尽管土地整治工作成效显著,但在具体的土地整治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受规划制约

一旦地质和洪涝灾害发生,对一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较好的良田好地损毁,因不符合土地整治规划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及时申报治理,这不仅使产出率高、效益好的土地废弃,而且良田好地受到侵蚀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

(二)权属调整难

土地整治项目在工程实施竣工后,土地权属调整、新增耕地或建设用地如何分配都很难,不论是集体承包经营,还是在新增用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内进行平均分配或局部分配,均没有合理、明晰的规定,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严重影响农民参与配合的积极性,导致农户自身缺乏土地整治的动力,积极性差。

(三)重数量轻质量

由于占补平衡仅要求数量平衡,大多地方申报项目时,都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从生产投入的角度和产出率计算,建设占用耕地产生的效益比补充耕地所产生的效益要高。为此,占补平衡应根据当地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等别进行综合评价后进行平衡,用低质量等别土地进行补充的,补充耕地的面积应该用所占耕地的效益进行换算后以数倍来补充实际占用的耕地。

(四)工程技术的可操作性差

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虽然要求有资质的技术单位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设计,但规划设计单位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调查研究不深入,对项目区调查分析不够、不深,规划设计大多千篇一律,缺乏地区针对性,降低了规划设计的实际操作性,建成后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五)工程管理不到位

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在依法依规报经批准后虽然严格按照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公开招标,但在具体的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方面的不足导致中标单位不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施工,如何简单、如何方便就如何施工,随意性很大,最终通过变更设计来做竣工验收资料,严重影响了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

三、以土地整治为契机,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理顺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土地整治的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在于为农民提供健康、舒适、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需确保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科学合理。

(二)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管理

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找准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合理编制集镇和村庄规划,合理调整集镇、村庄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完善并细化村庄和集镇规划,严格村庄和集镇规划管理,对违法、违规、违章建设和审批的坚决依法查处,提高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统一性、全局性和可操作性,强化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工作,确保新农村建设依法、依规、健康有序稳步推进。通过规划实施,促进村庄科学化、合理化、有序化,改善镇村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三)努力提高土地整治水平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应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切实把提高耕地质量摆在重要位置。土地整治区要做到田间道路布局合理,水利设施完善,提高耕地保土、保水、保肥的能力,建成旱能灌、涝能排、产能运的高产、稳产农田,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要总结经验,科学合理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切合实际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面特别要注重

项目整治区(拆旧区)与建新区的规模,规划布局方案,挂钩周转指标规模的使用及归还计划,制定拆迁补偿方案。规划应制定项目组织管理程序和实施措施,提高土地整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四)强化整治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项目可行性报告和规划设计必须本着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原则,对多种建设方案进行技术分析与比较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估,严禁随意变更规划设计,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的意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而为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投资效益保证,为项目的整个实践过程提供可靠的技术和群众的支持。

(五)强化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管理

逐步完善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管理,确保技术行之有效,验收实事求是,提高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度,增强农民的信任感。在利益分享的过程中,赋予农民对土地完整的使用权,充分调动农民自身参与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六)依法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提高现有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对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要在有效维护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合理有序流转,使闲置和利用效率低的建设用地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后,必须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村庄规划确定的用途进行利用。

(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只有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才能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才能保障人口、资源、环境与农业、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强化农村地区能源建设,采取技术、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脆弱进行治理,尽快恢复水土保持的生态功能,消除生态脆弱对农田、村庄带来的隐患。生态环境的好

坏是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八)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报刊、公示牌以及会训等方式宣传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使全社会公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从思想上接受并主动参与到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行动中。同时提倡公众参与、实行管理民主、建立长期投入机制,依法依规办事,对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九)积极推进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应完善目标责任制,把切实搞好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干部提拔的考核内容。提高认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级建立健全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统一领导机构,确保资金到位,明确职能分工,共同形成工作合力。

结束语: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必然,是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责无旁贷,作为主要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土地资源保障,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第8篇: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新农村建设

甘州区农民力技能培训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当务之急必须创新培训理念,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村劳动者尽快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

一、我区农民技术技能状况

(一)农村劳动力情况

甘州区共有城乡劳动力33.87 万人,占城乡总人口51.25万人的68%。城乡现实劳动力29.68万人,占城乡总劳动力的87.6%,其中农村现实劳动力21.8 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9.08 万人。

(二)文化结构状况

农村富余劳动力按文化结构划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0.71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

7.8%;初中文化程度的有5.91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65.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46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27.1%。

(三)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劳动力对农业技术、就业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通过正规培训、普及培训和其它培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农村劳动力总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

2008年,全区结合结合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科技入户、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等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共组织各类专业人员126名(市直部门8名、区直部门26名、乡镇级92名),以乡镇和科技示范村为单位,深入全区18个乡镇、102个市、区、乡三级部门联系的科技示范村,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举办各类实用科技培训班121场(次),培训乡镇干部510余人、民间科技特派员30人、农民技术员240余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4000余人、星火科技带头人550余人、种养能手等技术骨干15000余人、农民5万余人(次),制作科技普展板40多块,印发宣传材料、科普图书5万余份。

(四)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情况

劳动力由体力和智力构成。体力有先天的体力(优生的结果)和后天的体力(优育和锻炼的结果);智力有传统的经验和现代科技知识(包括文化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从我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看,在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劳动力智力因素的作用在逐渐提高,体力因素的作用在不断下降,智力因素中,现代科技知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经验成规的作用不断下降。在我区专业户、小康户等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长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占绝大多数,贫困户(困难户)中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占绝大多数,说明,农民文化素质高同农民收入程度显著正相关,也同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正相关。

1、从每亩耕地提供的产品产量看,经济作物的收益大于粮食生产收益。文化程度高、生产技能强的农户生产收益比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生产收益强。这是由于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要求比较高,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敢于大胆试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行科学管理,因而经营效果好。

2、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文化程度高、生产技术能强的农户致富门路广,这是因为他们有经济头脑,会经营,敢于扩大生产规模。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经营项目少,经营规模也较小,因此,收入很低或较低。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前者靠科学种田,后者凭经验办事;前者勇于探索,后者墨守成规;前者讲究效益算着干,后者不计成本懵得走。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区委、区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近年来,通过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以及用人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区农村教育和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及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加快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仅仅是农村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农民技术技能事关农村人才建设。当前,我区农村劳动力仍占全区劳动力的大多数。这说明,在加快我区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中,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区的现代化,而农村全面小康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师资队伍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区一级财政只担负公办培训机构的人员工资,不担负培训费用,乡级财政因分级财政而不能对参加技能培训教育的农民以资金支持;职业教育个人承担费用过高,超过了大部分农民承受能力,农民若参加培训,就必须自己担负培训学费、住宿、技能鉴定费等; 培训机构教育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紧张,培训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跟不上现代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趋势; 项目培训资金属部门所有,目前还没有完全整合利用,这些都从根本上都制约了农民培训输转工作的开展。

3、镇、村两级在农民技术技能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镇、村两级是农民技能培训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否,事关镇、村两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原因分析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不足,加之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

一、过时,从而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

3、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据统计,培训一项实用技术需25学时,培训一项就业技能需50学时,分别需要500元和800元。由于多数农民收入不高,无力支付培训费用,造成培训人数减少,就业面变窄,同时政府也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

4、目标责任体系不健全,缺乏一整套象九年制义务教育那样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有关部门、领导的目标责任还不够健全。

三、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

的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环境

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既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体力,更要开发智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随着我区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其中包括农艺师、园艺师、工程师、会计师、农经师,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以及掌握一定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知识的劳动者。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农民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二)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完善农业教育体系

农村教育网络主要有:正规教育、推广普及教育、其他教育三个方面。根据农村教育网络,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属于推广普及教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种成人教育,是以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它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教材,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主要涉及的部门有农业、畜牧、农机、林业、科技、新闻媒介、企业以及镇、村两级组织,其中尤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其他部门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因此,应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我区很早就实现了普九,但是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水平却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原因在于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

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正规教育的大部分成果非农化,导致农村和农业人才流失,这一现象也说明,抓好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是农村人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方法和措施

1、培训任务、对象和内容

(1)培训任务:根据我区实际,用五年的时间,一是将全区18~45岁农村劳动力轮训一遍,使他们能掌握一门以上先进实用技术;二是对全区村、社干部完成大中专学历教育培训;三是对农村未升入大专院校的高中生实施职业教育;四是对准失地农民和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转岗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一是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促使农民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转变;二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使青年农民掌握进城务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的进入城市并融入城市;三是提高基层干部队伍和农民的科技水平,加快我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2)培训内容:一是公共课内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等培训;如《农业法》、《劳动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宪法》、《民法》、《治安处罚条例》、《安全生产法》;二是专业技能内容: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科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三是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美容美发、家电维修、车辆修理等,以失地农户为主,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点是专业技能培训。

(3)培训对象:主要是村、社干部和18~45岁的青壮年农民及失地农民。

2、培训层次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区各类职业培训

资源,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

(1)学历培训:主要对象以村、社干部为主,开展大、中专学历培训。专业主要设置: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通过培训,增强基层干部的执政水平和带头致富的能力。

(2)专业技能培训

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要根据我区现代农业规划和各乡镇产业特色,开展短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解决现有务农人员的技术盲点。该项培训涉及面宽,属于农民的普及培训,要按照就近、不离乡、不离岗的原则开展培训,由农口各局和各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

②“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是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是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开展农民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由农广校、各乡镇成教办负责。

③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由农业、畜牧、林业、科技、技术监督等部门负责,指导农村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开展如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培训。

3、培训方法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特别是冬春两季,按照“切合实际、形成多样、先进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短期知识培训为主。

①短期培训。依托各乡镇农科教服务中心,根据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短期培训。

②中长期集中培训。依托区委党校、区社会服务培训中心,重点是村、社干部学历培训,准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等职业技能培训。

③委托培训。与大专院校协作,委托大专院校举办脱产培训。

④农业远程培训。依托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组织材料、资料、录像带等开展农业远程网络培训。

⑤现场观摩、参观考察、经验交流、以会代训。在重要生产时节,通过召开生产现场会,组织农户参观考察、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培训技术骨干等形式,进行培训。

(四)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加大投入,确保培训质量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农民培训教育工程涉及面广、人员多、任务重,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农业进程。为此,建议区上成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统一领导。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设立若干个培训办公室,由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切实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确定培训机构(网点),统一编制培训大纲,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目标考核。

2、落实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奖惩挂钩,责任到人。

3、加强宣传,转变观念。组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转变人们的观念,为我区农民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加大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经费应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建议区委、区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增加投入,主要用于村、社干部学历培训补贴,农民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各类培训的教材、资料补贴,教师授课补贴和参加培训的农民补贴或奖励等工作经费。

第9篇: 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

农机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关系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和农村文明建设。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精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兴机富民、助民增收、保民平安。农业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发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活动,以此为载体,落实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强化农机安全监管,构建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三年的努力,达到以下目标:安全生产责任明确,责任倒查追究制得到落实;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机经营使用者和农民群众的安全意识明显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牌证核发、安全检验及驾驶人培训、考试、发证工作进一步规范,源头管理得到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措施进一步完善,事故隐患明显减少;农机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

创建“平安农机”是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内容,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农业、农机安全生产应该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更是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因为农业机械特别是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联合收割机等如果管理不严和操作不当,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对周围人员、财产、环境造成伤害,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平均每年发生农机事故近万起,重伤和死亡人数在5000人左右,仅市20xx年至20xx年就发生农机事故105起,死亡55人,重伤8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2万多元。农机伤亡事故不但造成农民家破人亡,而且引发农户之间、家庭内部的矛盾与纠风,也是社会不安全的因素之一,特别是拖拉机经营户都比较贫困,也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无力承担因事故造成的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安全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农机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但目前引发农机事故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有三分之一的拖拉机常年失修,安全装置残缺不全,无灯亮、喇叭,制动不灵、方向盘间隙过大、连结不牢等技术状态较差,再加上“黑车非驾”、违章作业等,农机事故时有发生。

各级政府应把农机安全生产纳入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范围,是开展“平安农机”活动的关键。去年以来,全国农机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三法一条例”的实施,农业部关于农机管理的“两规定”、“两规范”的颁布实行等,这一系列与农机化和农业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创建“平安农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工作手段,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是实施各项法律法规的组织保障。抓好安全保障工作,是社会行为,更是政府行为。健康的经济应该是安全的经济,小康社会首先是安全社会。每一起使农民家破人亡的农机事故,都会让我们心生愧疚之情,只有把农机安全保障工作抓好,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少一些障碍,多一些动力。

强化宣传是开展“平安农机”活动的重要前提。

上一篇: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下一篇:大学网购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