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设置教学模式

2023-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设置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方针, 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和“理论型”的培养目标, 加强能力型教学模式, 确立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转变。

1 中等职业教育加强能力型和技能型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各种教育的功能和定位已经非常明晰, 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学科型”教学方法基本沿用普通高教的做法, 以灌输学科知识为宗旨, 注重各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 讲求各学科之间的前后衔接, 强调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传授, 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显然, 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达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 加强能力型和技能型教学模式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扩容对中等职业教育冲击的不断加大, 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素质整体下滑。面对文化基础如此低下、学习积极性如此低落的“应试教育”失败者, 如果仍然按照“学的科型”的教学思想实施教学, 单向灌输学科知识, 势必让这些想通过学习一门专业技能、谋求一份职业以在社会立足的中等职业学生感到莫大的失望, 导致学习自信心缺乏, 学习积极性大受打击, 学习效果微乎其微, 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从而带来学生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因此, 加强能力型和技能型教学模式是中等职业教育解决目前学生生源素质偏低矛盾、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出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尖锐,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 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状期待职业教育, 因此, 加强能力型的教学以培养真正的技能型人才, 是时代赋予中等职业教育不可推卸和刻不容缓的使命。

2 能力型培养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教学模式包括构建课程体系和采取的实现方式两个方面。从中等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出发, 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型教学模式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内容。“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 它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组成, 能力型的教学体系应根据市场需要, 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和技能培训, 对准市场设专业, 对准技能进行培训, 对准实践需要抓教学。

2.1 能力型的教学模式目标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是职业、方法、社会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和谐统一, 既要让受教育个体掌握专业技能以顺利就业, 又要考虑为其奠定一定的发展基础, 并要实现其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因此, 中职教育的教学必须全面兼顾能力的三个方面: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能力培养, 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加强方法能力培养, 从生存、适应的需要出发强化社会能力培养。

结合教育特点和生源特点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的社会地位, 职业能力的三个方面的标准可作如下定位:专业能力定位在正确、熟练使用工具, 掌握操作方法, 了解工作对象, 熟悉工作过程这一层面上;方法能力定位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自主提高的层面上;社会能力定位在可进行相近专业的岗位转移、有健康完整的人格和心理、能正常进行社会交往的层面上。

上述能力定位, 是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型教学的标准。过大的能力范围或过高的能力标准, 将会导致教学实施陷于时数不足或效果不理想的状态, 最终难以实现技能培训的初衷;另一方面, 能力不完整或降低能力标准, 将会导致教育目标的偏颇。特别要防止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 一味强调专业能力, 忽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的倾向, 这种做法, 无疑是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功能简单等同于“就业培训”。

2.2 能力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 综合型教学模式的组成。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统一, 因此, 教学模式体系也应是这三个方面的统一, 在教学内容上, 它的构成不能只有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 还应有职业素质课如职业道德、职业礼仪、就业指导等和综合素质课如心理、人文、公共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等课程或内容;在课程形式上, 有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型”课程和以职业能力应用为核心的“任务型”课程等。

(2) 整合型的教学模式。与普通教育的“学科型”教学体系不同, 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工作过程的基础上, 以获取工作过程知识。这必然要求打破原有以学科为主线构建的知识体系, 将知识融入工作过程中, 根据工作的要求和过程的顺序重新整合。

(3) 能力型教学模式的目标。中等职业教学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工作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能力, 这是一种综合能力, 包括知识、技能、方法、个人素质、社会关系等方面和道德、态度、毅力、情感、团队意识、责任意识、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显然, 单纯的知识型培养目标难以达成这一综合能力, 因此, 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最终落脚点构建教学模式的体系。

(4) 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内容。学以致用, 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 专业教学与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 应用型的课程内容不可或缺。

(5) 实践型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要求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掌握高深的理论, 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做”和“如何做得更好”的方法。“做”就必须有“实践”, 在“实践”中学, 而且有些知识 (如工作过程知识) 也只能在做中学。因此, 实践教学是能力型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十分重要的手段。

(6) 仿真型的教学环境。人在不同环境下所获得知识的效率、效果是不同的。既然是在“做”中学, 那就必须创造“做”的环境, 这一环境应与实际应用环境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7) 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建立全面的、综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是中职教学模式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是面向全体的非选拔性“成人成才”教育, 是让受教育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的教育, 因而, 其评价体系也必须体现这一特点, 在注重专业能力评价的同时, 不能忽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评价。既要对智力因素进行评价, 更要对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既要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更要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进行评价, 目的是通过评价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3 能力型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1) 制定符合教育规律和工作实际的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 是实现能力型教学模式的前提。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关键是从实际出发,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1) 从岗位工作实际出发。课程设置应反映工作实际的能力需要, 对职业能力形成起到真正的作用。不可否认, 职业教育往往滞后于生产实际, 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调整将这种滞后度和非真实度减到最少; (2) 从教学实际出发。教学应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 采取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多种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最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2) 建设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能力型教学模式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过多地依赖企业进行实践训练, 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行的, 只有立足本校, 扎实地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内实训基地, 才是实现能力型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应体现“系统性、兼容性、真实性”三个基本原则。系统性是指应以一个专业的核心技能, 或一个核心工作过程为主线全面规划建设, 不要零敲碎打;兼容性主要是从教学资源综合利用角度出发, 规划建设时应考虑可兼容相近项目的实训;真实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硬环境”要真实, 也就是要“形似”;二是“软环境”要真实, 也就是要“神似”, 例如, 工作规程要真实、工作状态要真实、教学案例要真实等等, “形神兼备”应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3) 建立“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是实现能力型教学模式的保证。中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决定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而现实情况是,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基本来源是大专院校毕业生, 受的是“学科型”教育, 专业实践水平相对较弱, 因此, 建立“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是目前中职学校能力型教学模式较为艰巨的任务之一。在目前条件下, 建立“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的主要途径有:校企合作, 派出老师参加专业实践;向社会聘请业内人士充实专业师资队伍;教师参加职业培训, 考取技能等级证书;鼓励教师获取非教师系列的本专业技术职称等等。在加大“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 建立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也是非常必要的。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 强化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希望通过进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摘要: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 教学模式均应以加强能力型和技能进行定位和设置。

关键词:能力型,教学模式,基本内涵,目标定位

上一篇:造型设计师在汽车研发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下一篇:嵌入式终端基于LinuxV4L2的图像采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