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精选11篇)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篇1

张掖市幼儿园 成俊花

3岁的乐乐刚上幼儿园时,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可是每当吃饭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在低着头吃饭,而她却坐在那儿“看饭”,一直等着老师过去喂她,自己一口饭也不吃。刚开始时我以为她不舒服,可一连几天都这样。后来,我从与乐乐妈妈的交谈中,了解到原来乐乐一岁半的时候,就能自己拿勺子吃饭了,不过吃得到处都是饭粒,还经常撒饭,奶奶嫌她把衣服弄脏了,从此就不让她自己吃饭了,一直喂她吃饭,结果造成了孩子到现在还不会独立吃饭。在我班,不会独立吃饭的幼儿还有;不会独立大小便的幼儿也有……生活自理能力差,成了当代独生子女的一大弊病。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儿童心理学也认为,3岁儿童的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比较协调,也有了自理的愿望,家长应该多提供锻炼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包办代替,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作为老师,面对这种现状,我清醒地认识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我在一日活动中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激发幼儿尝试自理的兴趣。

故事、儿歌对孩子具有无穷的魅力。故事中形象真切的人物与动物深深感染着孩子。因此我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念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例如:我给幼儿讲了《下巴上的洞洞》的故事以后,幼儿都纷纷表示:不要做有洞洞的孩子。在进餐时,都能把自己的饭菜很快地吃完,饭粒都不撒出来,活动室里干干净净的。我们就是这样,通过类似的文学作品中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幼儿,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 情自己做,懂得用自己的小手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从而激发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

二、教会幼儿进行自理的方法。

为了能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应当教给幼儿的是做事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包办、代替。例如:刚开学时,有的幼儿洗手的时候喜欢玩水,会把自己或旁边小朋友的衣服弄湿了。为了教幼儿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不弄湿衣袖。教师一边教一边做示范。洗手前挽袖子,我会这样说:爬呀爬,一爬爬到山顶上,别让袖子滚下来。洗手时我编了个顺口溜:“拧开龙头弄湿手,擦上香皂搓一搓,手心手背变泡泡,再用清水冲干净,水池里面甩一甩,拿个毛巾擦干手。”就这样在老师的有意引导下,幼儿都学会了正确地洗手方法。现在,孩子们都养成了按顺序洗手,洗手时不玩水,会擦肥皂,会用自己的毛巾擦手的好习惯。所以,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幼儿终身受益。

三、提供幼儿练习自理的机会。

孩子都是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成长的。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尝试的机会,相信他们的能力。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给幼儿更多的锻炼机会。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活动中我发现我们小班幼儿会自己扣纽扣没有几个人。为了让幼儿学会扣纽扣,我们就设计一个《救救小鱼》的区角。利用彩色的花布做成各种造型的鱼,在鱼的身上钉上纽扣。然后设计情节,让幼儿来练习扣纽扣。例如:一条迷路的小鱼,被大岩石刮伤了,很痛很痛的,小朋友快快来救救小鱼,把它身上的鳞片找回来。幼儿就把半圆形的花布扣在小鱼的身上,当作鱼鳞。还设计了《喂宝宝》的区角,在一次性杯子上贴一 个个张大嘴巴的小动物,如小猫、小狗、青蛙、小牛、小兔等。然后设计有趣的情节:小动物到班级里来做客,我们来招待小动物,请他们吃饭。让每个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着喂他们吃饭。通过一次次的锻炼,午餐时,再没有孩子把饭粒撒出来了。

(二)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幼儿分配一些小任务。

孩子虽小,但是我们不能低估他们做事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可以请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值日,早晨帮老师摆摆椅子;上课帮老师发发作业纸,水彩笔等;中午帮老师一起发发勺子,分分饭碗;午餐后一起收拾餐桌等;下午和老师一起摞椅子,理理自己或同伴的衣服。幼儿对这些活动都很感兴趣。常常会听到孩子抢着说:“老师让我来发作业纸。”“老师让我来发勺子。”……

(三)组织自理能力的比赛,激发锻炼的积极性。

为了能更好的激发幼儿掌握好自理能力,并且检验幼儿掌握自理能力的情况,我们组织了多次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赛。例如:“吃饭比赛”,比一比哪个幼儿吃得又快又干净。吃得又快又干净的幼儿可以得一颗红五星,吃饭有进步的幼儿也可得一颗红五星。每次午餐孩子们都积极地把自己的饭菜吃完,然后高兴地把空碗拿给老师看,从而会得到老师的“红星”奖励。我们还组织了“穿衣服比赛”、“穿鞋比赛”、“扣纽扣比赛”……正是这些比赛,既激发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又展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水平。

四、坚持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

一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需要我们要有耐心、有恒心,持之以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不能今天让幼儿学习掌握生活自理能力,明天嫌幼儿做得不好或添麻烦,就包办,代替,这样反而会阻碍了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有步骤的培养幼儿的自 理能力,多给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幼儿的自理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篇2

就如何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具体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培养与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家长要从思想上重视

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只关心幼儿的身体健康、智力开发, 但对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他们认为只要幼儿认真学习, 其他事情家长都包办了。我们班就有一个这样的幼儿, 现在已经是大班的学生了, 可在家还要让父母喂着吃饭, 而且是一边玩一边喂, 不喂就不吃了, 因此养成了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应从小做起, 逐步培养。

幼儿期是培养自理能力的重要时期, 父母一定要抓住这重要期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在幼儿园我们注重对幼儿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 如让幼儿自己吃饭, 自己整理书包, 自己如厕, 幼儿们做得非常好。但是如果回到家家长又开始不放心, 认为幼儿小, 什么机会也不给幼儿, 这样不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一些幼儿在家不会扣纽扣, 不会剥鸡蛋皮, 而在幼儿园这些事情幼儿们都能自己处理。

家长应适当给孩子一个自我施展的机会,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舞台, 相信幼儿能做好, 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不要总以为孩子还小, 对于任何事都做不好, 还不如自己干。所以在这里我要劝那些不放心的家长:请给孩子机会, 相信自己的孩子。

二、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幼儿

幼儿年龄小, 自己吃饭、自己穿衣, 要用相对长一些的时间, 很多家长看着麻烦, 于是就什么都替幼儿包办, 这样做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自理能力提升的机会。要知道, 任何事情的学习都有一个过程, 家长千万不能因为怕麻烦或溺爱幼儿, 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一定要允许幼儿尝试, 以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逐渐掌握自理能力。

让幼儿在自己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各种生活技能,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父母, 应该以身示范, 引导孩子在自己的示范作用下由模仿行为逐渐过渡到拥有自我意识的行为中, 这个过程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最常见的行为, 在父母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下让孩子学, 在学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纠正和鼓励, 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幼儿独立自理能力, 就要为幼儿多创造一些自己动手的机会和条件, 让孩子多去锻炼和练习, 这样自理能力才会提高。

幼儿的生活技能需要在成人的耐心帮助指导下不断学习, 慢慢地巩固提高。在此过程中, 只有我们及时给予鼓励, 通过与幼儿的重复交流, 幼儿就能逐渐拥有独立处理一些小事的能力。

三、用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总是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 他们很容易对周围的陌生事物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兴趣, 我们可以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 用游戏的形式来教育幼儿。如幼儿不喜欢自己穿衣服, 就来个“穿衣比赛”, 一家人都参与, 这样一来幼儿有了竞赛意识, 很乐意参与这样的比赛。比赛结束后, 家长一定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 时间长了幼儿也就养成了习惯。再如:小班幼儿年龄小, 我们可以用“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 让幼儿边喂边说:“捏住小勺子, 送进小嘴巴”, 幼儿居然挺有爱心, 都争着抢着给小动物们喂东西吃, 生怕把这些小动物们饿着了, 边喂他们还边说:“小鸡请吃虫子”“小熊请吃桃子”……渐渐地他们能熟练地喂食小动物了, 在游戏中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于是, 我让他们又开始了另一个游戏:自己喂自己, 吃饭时教育幼儿不让大人喂, 学着自己喂自己, 幼儿兴趣很高, 都想试试, 他们用笨拙的小手把饭菜一勺一勺地喂到自己的小嘴巴里, 看到幼儿灿烂的笑容, 我也替他们自豪, 效果很好, 幼儿们居然很快学会了吃饭。这种将生活能力潜移默化般教给幼儿的办法, 总能起到润物细无声般的作用, 让幼儿不知不觉中愿意不断地练习直至掌握。这种方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用游戏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幼儿自理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

任何一种习惯的形成总是在人们潜移默化的日常行为积累之后所导致的结果, 所以对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养成也一样, 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日积月累的准备, 不能因为一时感觉到麻烦就把许多事情代劳了, 我们应该耐心地将对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当成一种职责和工作去履行, 去做。

我们可以用奖励的办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自理习惯, 让幼儿坚持经常去做。比如让幼儿每天自己穿脱衣服, 叠被子。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他一朵小红花, 等孩子坚持到插满十朵小红花时, 可以奖励一些小礼物, 如图书、画笔、零食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也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认真做事的态度。

五、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要有针对性

在大纲中要求教育幼儿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在幼儿自主能力培养教育过程中, 一定要针对性地给幼儿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 不要以大龄学生的要求来同等要求低龄幼儿也要做到。比如洗衣服这个事情, 对于大领幼儿来说可以顺利完成, 但对于刚进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有点力所不能及, 我们最好能给他们一些洗一洗手帕之类的小事让他们去顺利地完成, 这样在完成工作之后得到了大人的赞扬, 同时也让幼儿对于自主完成事件充满了信心, 极大地鼓舞了他们循序渐进的去自我完成更多事情。

很多时候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毕竟家长不仅仅是家长更是孩子各项生活能力的教师和示范者, 所以要很多时候以身作则地去引导和教育幼儿做正确的事。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是幼儿永远眷恋且不停课的学校, 父母是幼儿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幼儿园必须与家庭携手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44-01

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每天和孩子打交道,深切感受到了对幼儿的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幼儿期是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一个时期,是走向人生的起点。在这一关键时期,如果教师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会让幼儿受益终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物质条件也越来越优越,再加爷爷奶奶的“疼爱有佳”,孩子事事由家长替代,时时冲在孩子的前面,因此,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薄弱,遇到困难不知所措,不能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与小朋友也不知如何交往,好多问题摆在他们面前,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势在必行。

一、幼儿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1、都是农村的孩子,大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培养上意识淡薄些,只顾忙自己的工作,教育任务大多依赖于长辈和幼儿园。

2、有些家长和祖辈们十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剥夺了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

3、有些家长缺少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们在面对孩子需要鼓励帮助时,采取的是一种批评、打骂的态度,严重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促幼儿能力提升

1、让师爱成为幼儿发展原动力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和培养的重要时期,《纲要》特别强调“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要注重幼儿生理和心理健康,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和生活自理能力……”,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幼儿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良好阵地。面对这些稚嫩的孩子,教师要精心呵护与培养。幼儿如一张白纸,写什么是什么。孩子在这个阶段也非常听话,教什么学什么,所以教师要做好他们的引路人。教师要多给予孩子关爱与鼓励,如教师平时要多把笑容带给他们;当幼儿有了进步及时表扬;当孩子有了困难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并适时教育……只有让幼儿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爱,他们才乐意接受老师,才愿把老师当成最亲近的人,才肯听老师的话,这样一来,才会有利于教育孩子,培养他们的能力。

2、掌握技巧助幼儿能力提高

在这个时期的幼儿最喜欢听老师的话,所以幼儿教师要充分根据《指南》的要求,想各种办法教给幼儿一些生活自理的技巧。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虽然自理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强,我们可通过正面示范,让幼儿看清自理的正确方法,用简短易明的提示,还可在儿歌、故事等快乐的游戏中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常识和动作要领,然后让幼儿去模仿、练习,在快乐地实践中提高自理能力。

如洗手,先让幼儿通过儿歌和小故事,知道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让后教师要认真地做示范指导,卷袖口, 洗手心手背,用力搓,把脏物冲洗干净,再用毛巾擦擦手,挂好毛巾。示范后放上一些音乐让幼儿边听音乐边练习,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经过这样的训练,幼儿便能轻松地掌握洗手的基本方法,并逐渐养成了勤洗手的好习惯。再如“系扣”训练:我们利用布贴游戏的形式进行。首先将大树和树叶贴好,在适当的位子订上扣子,用布剪好不同颜色的水果,并在上面索上扣眼,然后让幼儿给大树系上果实。诸如此类的训练还有系小动物,系美丽的花等,帮助幼儿掌握了一些生活中的技巧。在快乐的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能力是良好的途径。只有教师用心,精心,幼儿的能力肯定会有明显地提升。

3、循序渐进,让能力逐步提高

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逐步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小班幼儿自理能力较差,只能在成人的帮助下入厕,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逐步掌握穿脱裤子入厕的技巧后,要求独立完成;幼儿自己扣上扣子,但位置却扣错了。我们首先肯定幼儿独立意识,表扬他:“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接着纠正:“只是一颗小扣子进错了门,重新扣一次好吗?”使幼儿产生良好情绪, 提高自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自理能力不断提高。总之,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三、家校积极配合,共促幼儿发展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为了真正让幼儿养成自理习惯,应该做到家园一致,把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向家庭延伸。我们可以采用校讯通、校园专栏、家长会、日常交流等方法,加强家园配合。如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在校的表现,及时做好记录,并张贴表扬专栏,以喜欢的图案奖励给孩子,做好表扬与指导,多树榜样,孩子得到了老师和同伴的肯定与表扬,也就有了自信心,更加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从而自理能力也就随之得到了提高。老师再及时把幼儿平时的表现和发展以书面形式将向家长汇报,家长也就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以便更好地与幼儿园配合沟通,从而使幼儿得到了更快更好发展。

其次要让家长意识到自己是培养孩子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多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多抽时间陪孩子玩,多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的能力,只有家校积极配合才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与提高。

四、教师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自身素养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篇4

一、目标:能按标志进行分类、收放物品,摆放整齐。

二、家园配合教育方法:

1、送玩具回家。每当幼儿在家中玩完玩具,家长应有意识地向孩子提出问题:“你把玩具都送回它们各自的家了么?如果是,他们会很高兴地谢谢你。”这也是对幼儿能按类收放物品的一种激励。

2、我帮妈妈收碗筷。每天吃完饭洗碗时,家长不妨有意识地请幼儿一起来做,让孩子把洗过的筷子按一个方向摆好,放入筷笼或其他固定的位置,把盘子、碗按大小顺序放在一起收入柜中。

3、变魔术。孩子在家玩完玩具后,家长不要总帮忙收拾。开始时,可指导孩子或与孩子一起收放,让孩子学会收放物品的方法。以后,则可用变魔术的形式调动幼儿练习收放物品的积极性。如妈妈说:“我们来变个魔术吧。妈妈把门关上(或蒙上眼睛),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屋子变干净了,玩具物品都摆整齐。”当幼儿能按要求收放整齐时,家长应及时表扬。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篇5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环境的日趋向好,很多家庭很注重日常摄入食品的营养,并且很多家长过度关心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新生幼儿群体的身体素质较以往有所提升,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能力教育缺失问题。因此,采用适合幼儿自身成长特点的教学策略就可以对幼儿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以音乐游戏来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这一做法极为有效。

一、在音乐游戏中,找准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依据

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不断提高,孩子就是家长最爱的“小苹果”,他们不仅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还对孩子的生活进行了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这就导致现在的大部分孩子的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这种状况的发生不利于其日后更好地适应陌生环境,往往会造成孩子的内心脆弱等后续问题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未来成长十分关键。因此,从幼儿教育阶段就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音乐游戏,来推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必要的。

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在日常中能够具备基本的照料自己生活的能力,以及自我服务性质的劳动能力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可见在他们的成长阶段,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而音乐游戏内容都很生活化,歌词浅显易懂,说唱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因此,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激发幼儿的情感,使他们领悟教育的内容,从而起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教育效果。对其今后的系统学习以及步入社会以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在音乐游戏中,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的主观性

音乐游戏与幼儿教育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因为在很多幼儿对其它生活元素不感兴趣的时候,却对音乐元素有感觉,对声音与节奏的感知能力要稍胜一筹,这是幼儿阶段孩子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幼儿音乐游戏的开展是提升幼儿综合能力素质的最有效手段,只有让幼儿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才能对生活化的事物有更为系统的认知。

音乐游戏的组织形式有很多种,对于幼儿教育而言,音乐游戏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教学工具的认知、对歌曲的学习和演唱等方面。并通过教师与幼儿共同操作的模式,来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对其它生活知识的求知欲,使其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完成音乐游戏,对幼儿自身的自理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益处,并且,还能够促使幼儿积极参与更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环境。

三、在音乐游戏中,提高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动性

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要顺应幼儿阶段孩童的特点。在我国,在大部分新成立的家庭当中,都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童十分溺爱,往往忽视了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发展,而自理能力恰恰是一个人首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 一) 积累游戏经验,为幼儿音乐游戏提供丰富的源泉

1. 创编故事,理解音乐情节,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教育形式将音乐情节呈现出来,从而在美妙的背景音乐声中激起孩子们探究故事结果的好奇心,从而让幼儿从音乐游戏中汲取成长的养分。例如,教幼儿学唱《小马的变奏曲》,一开始,幼儿可能对歌词内容不了解,教师要耐心降解,并让幼儿模仿小马跑的动作,然后让幼儿清楚了解小马为什么有时候跑得快、有时候跑得慢,慢跑是因为小马没有吃东西,肚子饿。从这一点内容来看,就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教育幼儿要学会独立进餐。另外,自理能力当中还包括有幼儿自己穿脱衣物、整理自己的物品,如玩具、学习工具、衣物等。不可小看这些基本的能力素养,从以往的教育研究资料中可以看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以增强幼儿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有益于令其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模式,对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可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2. 角色扮演,融入音乐情境,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准备一些小型教具,例如,日常家务劳动时所用到的盆或桶等,让孩子们对生活物品有所认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组织一些具备教育意义的音乐游戏来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就像教幼儿学唱《我有一双小小手》这只歌曲,一方面,可以用音乐游戏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幼教老师在解释歌词内容给幼儿时,要渗透让孩子亲自动手来进行自我服务的思想内容,从而让幼儿依照歌词当中所提及的内容进行模仿。这样一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所组织的音乐游戏就起到了培养幼儿劳动观念,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灵活运用游戏形式,结合音乐游戏,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 二) 采用游戏形式,为幼儿提供音乐游戏自主发展的舞台

从长期幼教过程中发现,具备基本自理能力的幼儿要比稍弱一点的幼儿在理解同一个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不尽相同。可见,要想培养幼儿其它技能,则要从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实际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可以遵循,如以音乐与游戏相结合的活动来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极为有效。例如,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采用融合式的游戏形式,或者可以在集体舞的教学活动,采用串连式的游戏形式。另外,在教育过程中要组织有教育内容的音乐游戏。对于幼儿的自理能力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让幼儿活跃起来,当其沉浸在某个情境之中时,他们的学习以及领悟能力的最佳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过程中,以组织幼儿参与音乐游戏的形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提升幼儿自理能力这一教育目标,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劳动等,这是因为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更符合幼儿阶段孩童的心理特点,令其在十分愉悦、轻松、美妙的音乐声中感知这个世界,从而增强了幼儿动手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便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唐丽娟。 重在养成趣在过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探究[J]. 科技信息,,11( 22) :309 -310.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案例分析 篇6

—— 有关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案例分析与指导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会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可是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作为独生子女的孩子们,是全家的小宝贝,是重点保护对象,平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能所及的事(如穿衣、洗脸等)都被家长们好心地包办了。幼儿园作为孩子们学前教育的园地,要遵循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对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重任。因此,教师要对这些幼儿自理能力差、不爱劳动、懒惰等不良习惯,及时提出有效的方法以及帮助家长寻找原因,要通过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与家庭配合,步调一致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争取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发展。一.幼儿自理能力欠缺原因

案例1:在古代,一些权贵子弟终日斗鸡玩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发生了战乱,奴仆们四散逃命,这些子弟什么都不会,只得坐着等死。如今我们身边的孩子们呢?幼儿园时,所有的一切都是家长们包办,小学时,爸爸送,妈妈接,不用自己走一步路,就连书包都是由家长背;为了考上好一点的高中,每天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动手的事几乎都不会或不用做;终于上了大学,但他们不会挂蚊帐,不会洗衣服,上大学需要请保姆、钟点工,甚至要父母陪伴,衣服裤子带回家“孝敬”父母或者直奔干洗店……

其实这样的例子其实比比皆是!就像古人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力所能及的自理能力势在必行。“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如今《纲要》一再的强调“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强调“健康”第一。这正是《纲要》对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重要性的诠释。

案例2:4岁的小波是今年中二班的新插班生,一来园,她就表现出非常活泼好 动,在陌生的新环境中能和同伴友好相处;能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可每当午睡时,其他小朋友都手脚麻利的脱好衣服裤子午睡了,她却坐在那儿“发呆”,老师怎么鼓励、赞扬,希望她自己动手,可她就是不动。一开始,我们以为她不想睡,可是过了一会儿她坐着都要睡着了。还有几次穿着厚厚的衣服裤子直接睡了,后来,我们终于知道原来她不会脱,再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小波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其实一岁半的时候,就能自己脱袜子、衣服,后来爷爷奶奶舍不得,包办了,才造成她在自理能力上现在什么都不会。

其实像小波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班还有好多,这种家长也比比皆是,我们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发现造成幼儿自理能力低下的原因有多方面。1.重智力、轻能力的教育误区

中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比国外比较晚,这也导致了上一辈家长对学前教育理解的误区。

(1)家庭教育的误区

分析我国的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现状,家长往往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从胎教到一两岁就教幼儿识字、唱歌、学琴、画画等等,家长往往重技能轻能力,在自理能力上的培养存在“长大就会了”的教育误区。(2)幼儿园教育的误区

在幼儿园,教师们虽然知道保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保教放在了首位,并没有很好的做到保教结合,在农村的幼儿园尤为明显。虽然在一些活动中渗透了自我服务的内容,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更好的去强化,也没有使幼儿形成习惯。2.家长的溺爱

从上面的案例2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在一定的年龄其实已经学会了或者有兴趣去学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可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鼓励,导致孩子没有坚持下来,在分析现在大部分的家庭情况,现在大多数孩子入学前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退休后的老人不但宠爱第二代孩子,对第三代更加的宠爱,他们认为,孩子小,不忍心让孩子干这干那,如果累坏了怎么办?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照料孩子,因此样样事情包办代替。

3.指导培养的策略不当

案例3:两位老师指导孩子穿衣服。当面对两位幼儿满头大汗的歪歪斜斜的穿进去时,A老师气冲冲地冲幼儿喊:“错了错了,给我重新穿!”这位幼儿听后越学越错。B老师去欣喜地赞赏自己的孩子:“哟!不错哦,小手穿进去了,真能干。来,让老师看看,领子应该在上面的哦。”这位幼儿受到鼓励,不仅把衣服穿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久而久之,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了。

类似的这种案例,老师的指导策略很重要。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中有一条,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教师需要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根据每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促进和引导每一位幼儿的进步。如果训练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没有耐心,会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孩子需要老师家长的支持和鼓励,才能提高,我们一定要让幼儿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情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案例5:学吃饭的儿歌: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净真正好。

学叠衣的儿歌:衣服小宝宝,先来站站好,左手抱一抱,右手抱一抱,再来弯个腰。

穿脱裤子的儿歌:小朋友,穿裤子,先把前后看仔细,再让两脚钻山洞,一脚钻进左山洞,一脚钻进右山洞,比比哪只先出洞。

穿衣的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脱衣的儿歌:缩缩头,拉出你的乌龟壳,缩缩手,拉出你的小袖口。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也提出“活教育”,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说来,最高兴事莫过于游戏了,游戏是孩子幸福的源泉。抓住这一特征,我就把自理能力的培养寓于游戏之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能力培养。比如表演和角色游戏:“给玩具宝宝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二.幼儿自理能力指导策略

1.因材施教,有效的进行个别指导。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每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须因材施教。对于自我服务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应肯定。我们可以开展“强帮弱”的活动,如在午睡起床后,请能力强的幼儿来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穿衣服、鞋子、叠被子等。使能力强的幼儿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也使能力弱的幼儿在内心深处播下了要学会自我服务的意识并逐步学会掌握自理方法。

2.循序渐进,提高幼儿自理的要求。

自理技能的掌握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小朋友学习吃饭,我们首先应该让幼儿学习用勺,再要求幼儿做到“三净”,最后才是要求幼儿注意速度和质量。因此,当幼儿初步掌握一个自理技能时,我们应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逐步提出新要求,以便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教师切不可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以“一步登天”的思想高要求幼儿,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3.体验成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情感脆弱,能力差,畏惧感强,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成人都不该忽视,应及时的给予表扬,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愉快。幼儿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自理能力发展的动力。如幼儿自己扣上扣子,但位置却扣错了。我们首先肯定幼儿自理意识,表扬他:“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接着纠正:“只是一颗小扣子进错了门,重新扣一次好吗?”使幼儿产生良好情绪,提高自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自理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成人的“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我服务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4.提供幼儿的自理机会

孩子虽小,但我们不能低估他们做事的能力,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幼儿提供 4 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放手让幼儿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例如:每天安排小值日生。有管理自然角的,即早晨小值日生要早早入园,给自然角的花、农作物浇水。还有餐前值日生,即餐前和老师一起擦桌子,协助老师一起分小盘、分小勺。餐后帮助老师收拾桌子。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当这时,孩子总会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让我来分勺子吧。”“老师让我浇水吧。” 5.巩固幼儿的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1)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入厕、盥洗、排泄无处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和家长都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入厕后要求幼儿自觉整理好衣裤,餐前便后要求幼儿能自觉正确洗手,饭后要求幼儿正确漱口的习惯。

(2)在区角活动中练习生活自理的技巧。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给娃娃扣扣子、梳头、穿衣等。在美工区中玩折纸的游戏:如供练习扣扣子的菊花扣,大树与果子扣等,给妹妹系蝴蝶结(练习系鞋带);给开口娃娃喂饭(学习使用勺,拿筷)„„,使平时所掌握的自我服务的技能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的机会和条件。

从儿童教育来说,幼儿园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我们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给他们创造条件,教他们正确的自理方法,多指导、多鼓励、少指责,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相信我们的孩子有能力进行自我服务。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我们的孩子终身得益。

参考文献: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幼儿园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 幼儿在这里缺乏极为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 他们自己不会洗手、穿衣、吃饭, 更不愿意独自午睡, 有的也许连大小便都不会向老师表述, 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问题, 让幼儿们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现在的大部分家庭是两老二青一小模式, 孩子是这个家庭的关注中心, 父母和家人对孩子过于溺爱, 致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退化。

1.欢快游戏, 指导幼儿生活技能融合

有些幼儿专家认为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为幼儿以后的人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经实践研究表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不仅对自己将来的学习生活各方面有好处, 还令幼儿更具自信心和责任感去处理事情。小孩子的双手是十分灵巧的, 我们要在实践中教会孩子生活的技能和方法, 让孩子勇敢的迈出自主生存的第一步。

小班幼儿的思维比较形象, 也很具体, 他们对那些描述具体事务和生活现象的语言接受能力较强, 所以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 将幼儿对劳动技能的愿望和兴趣积极地调动起来。比如老师可以编一些儿歌, 将简单的生活技能穿插在儿歌中, 儿歌的形态较为简短押韵, 便于幼儿记忆, 像《穿衣歌》、《叠衣歌》等。除了简单的儿歌之外, 还可以将生活技能以拟人化的语言向幼儿提出, 例如:如果提醒孩子们洗手之前要将袖子挽起, 我们可以这样讲:“爬山、爬山、爬大山, 娃娃爬到山顶上, 袖子不能滚下来。”教育幼儿洗手时, 我们特意为他们编了顺口溜, 以便于幼儿更快、更好的掌握正确的方法。

众所周知, 小孩子的天性十分顽皮,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引导的方式, 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学习生活技能。像我们经常带领小朋友玩的一个游戏叫做“给小动物喂食”, 幼儿们自己给小动物喂食, 目的是让幼儿学会使用勺子;还有“芭比时装秀”, 让孩子们给芭比娃娃穿衣服、换衣服的过程中, 学会扣扣子、穿衣服的方法;有一个叫“给宝宝找朋友”的小游戏, 主要的目的是帮幼儿们区分鞋子的左右;我们还设计了许多亲子游戏, 像“为爸爸妈妈系围巾”, 在游戏中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 还让孩子们在和父母玩耍的过程中学会了系围巾的方法。总而言之, 这些小游戏不仅增加了幼儿们的生活体验, 还提高了幼儿们自己动手的自理能力。

2.创造条件, 进行幼儿生活技能练习

小班幼儿的情感十分脆弱, 对事情充满畏惧感, 他们的年纪太小, 做事情的能力也就差了很多, 如果他们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 我们都应该报以鼓励的态度, 激励他们的独立意识。如果幼儿自己主动扣扣子, 即便扣子的位置错位了。我们要先对幼儿的独立意识给予肯定, 并且对其进行表扬, 接下来才是对扣子位置进行纠正, 这样会令幼儿的自信心增加, 也拥有了良好的自理情绪。当然, 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自理能力掌握情况定期进行项目评比, 将穿衣、穿鞋袜、洗手、吃点心、搬椅子等小事, 用图形画出来, 做到这些事情的幼儿会在相应图片的地方得到一朵小红花, 谁的小红花数量多, 说明谁是自理小达人。通过激励评比的方式, 刺激幼儿努力地学习生活技能。

在小孩子的心目中, 帮大人做事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心理特点, 让幼儿帮我们做一些简单的任务, 为孩子们提供一项锻炼自己的机会。比如帮老师分发餐具, 安排值日生打扫卫生, 给小花小树浇水, 帮老师整理玩具模型等等, 这些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非常之大, 每次幼儿都会争先恐后的帮忙做事。还有就是让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 自己的物品自己摆放整理、喝牛奶时自己插吸管、吃饭时自己动手等等, 这些环节都会增强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小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形成需要反复重复, 不断地进行强化才会提高, 所以老师要更需在生活中抓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机会。例如:进入校园、吃饭、上厕所、午睡等环节, 这些过程中幼儿可以自理的事情有很多, 幼儿园因此也成为培训幼儿自理能力的最佳场所。教师要注重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锻炼, 并且不断地巩固练习。老师要对幼儿的自理能力加以指导, 什么事都要做到有前有后, 对孩子们的生活习惯进行检查督促并将好的习惯不断加强, 逐步形成一种自觉地自理行为。

3.家园合作, 优化幼儿生活技能培养

幼儿园要和家庭达成一致的教育共识, 家园要做到及时沟通幼儿的生活信息, 互相交流看法和经验, 从而制定正确的教育策略, 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我们要经常召开家长会, 和家长商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过程中家长应当注意的事项以及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当的条件, 让他们做一些自己可以自理的事情。另外, 家长要对一些亲子活动的意义十分明确, 在家一面对幼儿进行督导, 一面也要教导幼儿一些生活技巧。家长千万不要剥夺幼儿自己动手做事的权利, 还要为孩子积极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许多幼儿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不仅仅是幼儿在园内得到了锻炼, 还因为在家中得到了家长的教育和指导, 有了家长的配合, 我们对幼儿的教育工作才会取得成效。

综上所述,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这些事不能一蹴而就, 不要因为幼儿年纪小, 就不敢让他们去做自己的事, 家长和老师要为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 让他们放手去做, 鼓励孩子们坚定地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相信他们的能力。由此可见, 这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篇8

一、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树立让幼儿自己动手的理念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无论是吃饭还是穿衣服,都是一种锻炼和考验,作为家长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怕麻烦而替孩子包办,包办代替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能力提升的机会。我们知道:孩子在3岁前就要逐渐学会自己吃饭。最初当家长把饭菜端到桌上时,孩子总会伸手去“抓”或是去“捏”,还有的幼儿拿筷子去“戳”,这时家长会说“抓”“捏”太脏而不让孩子“抓”“捏”;拿筷子“戳”会弄得菜洒一桌子,而不让孩子动手。他们会让幼儿张着小嘴巴直接把饭菜送到幼儿口中。家长可能不知道这是孩子自理能力学习和形成的必经阶段,成人的这种包办违背了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让幼儿失去了最好的锻炼机会。幼儿会慢慢长大,家长不可能一生都伴其左右,要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当幼儿积极地要求学着做事时,家长应给予表扬和指导,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要给他帮助和鼓励,放手让幼儿大胆去做,增强幼儿自我锻炼的机会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只有家长放手幼儿才能更好地成长。

二、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方法,在一日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

我们知道许多时候幼儿有自理意识,但缺少自理的方法和技巧,这时就需要家长和教师教给他们一些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给他们多创设一些练习的机会。(1)寓教于乐 。 对于小班刚入园的幼儿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或顺口溜,在游戏娱乐中学习。如我教小班初入园的幼儿学叠衣服时就用儿歌:“大门关关,小手抱抱,帽子领子点点头,最后弯弯腰”激起兴趣。我边教给幼儿说儿歌边演示给幼儿看,再让幼儿脱下自己的外衣在桌子上按儿歌内容练习叠衣方法,幼儿的兴致很高,在很短的时间就掌握了叠衣技巧。(2)在区域活动中练习。幼儿天生对游戏有着特殊的感情,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幼儿通过给娃娃穿衣服、扣纽扣、扎小辫、给娃娃喂饭等操作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自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区角我们还为幼儿准备了更多的材料:比如提供蚕豆、红豆、花生米和勺子,让幼儿练习用勺子取物;提供鞋带、穿线板练习系鞋带;提供纽扣和扣眼练习扣扣子;提供七巧板和拼图玩具,锻炼孩子的耐心和思维及动手能力等。(3)树立模范榜样,争做“小老师”、“小服务生”活动。对于5~6岁的大班幼儿来说,帮老师做事是幼儿感到最最荣幸的。在班级里我们经常开展我是“小老师”、“小服务生”的活动。老师常常请“小老师”帮老师发书、铅笔或绘画纸,教能力差的幼儿扣纽扣、穿鞋子等。做“小老师”、“服务生”太棒了,大家都乐于尝试,同时能力也得到了锻炼。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都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通过表扬鼓励增强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

小班幼儿能力差、情感脆弱、害怕失败、依赖性强,他们往往一点小事做不好而哭鼻子。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应给予及时地鼓励。如自己穿上了鞋子,扣上了纽扣等,都要及时表扬 “你真能干”、“你真棒”。幼儿听后都会产生良好的情绪,信心倍增。而对于大班可要求幼儿收拾班级的玩具,帮老师整理图书、自己叠被子等。还可以开展“小能手”的活动,达到某项要求的幼儿可以在相应的地方得到一个“笑脸”,谁得到的“笑脸”多就证明谁的小手最能干。通过“小能手 ”活动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会更强,他们会尽力将自己会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四、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

《纲要》里说“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要培养有良好的自理能力的幼儿,家长要和幼儿园密切配合、共同进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幼儿在幼儿园能独立吃饭、睡觉,一旦回到家就成了“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样样都要大人来代办完成。也就是常说的“能力退化”。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经常和家长沟通,告诉家长幼儿在园的表现,同时也要求家长大胆放手,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多督促、鼓励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我们可以通过飞信活动告诉幼儿在园的表现,要求家长在家对幼儿提出合理要求;通过家长会、日常交谈了解幼儿的最近表现;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幼儿在家庭生活自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园共同培养,我们会惊奇发现幼儿变得越来越能干了,越来越棒了。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 篇9

我们中国现代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围着他们“转”。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能力逐渐在退化。我们班幼儿刚入园,不会吃饭,饭粒掉一桌子;不会自己接水、喝水;不会穿脱衣服,起床时衣服裤子扔的到处都是;不会自己洗手、洗脸;不会自己上厕所,需要老师抱着、扶着,有的小朋友甚至入厕后连裤子也不提,光着屁股就跑去玩玩具。事事需要成人帮助。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曾说:“依赖本来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思考,易受他人左右等弱点。所以,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抓住这个秩序的敏感时期,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培养其生活的自理能力,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儿童的生理看,随着幼儿的身体发育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简单自理能力的生理基础;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自我意识的形成,把自己从周围环境中脱离出来,使她们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纲要》中健康目标中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使幼儿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对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反复练习

自我服务能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特别是小孩子,生活中有很多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时机,如,早入园换鞋、进餐、入厕、盥洗、午睡、离园等环节,处处充满了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机会与条件,是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练习的最好时机与场所,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儿幼儿学习自我服务的技能,并不断的引发幼儿自主的进行巩固练习,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使这种良好的习惯不断的得到强化,促使幼儿逐步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1、示范讲解教会幼儿。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所以教师在交给幼儿每个技能时,要反复示范讲解并引导幼儿进行模仿。例如,在穿脱衣服训练时,教师首先要示范讲解穿脱衣服的方法与顺序。让幼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指导幼儿幼儿进行练习。

2、图示指导幼儿。

将穿脱衣服的顺序,贴在墙面上,这样幼儿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巩固穿脱衣服的顺序和方法。

3、故事儿歌提示幼儿。

故事和儿歌都是幼儿喜欢并易于接受的,教师创编儿歌提醒幼儿。如,孩子刚上小班,第一次接触饮水机,饮水机内有滚烫的热水,如果拔掉电源,孩子们在冬天便喝不上热水,如何让幼儿能掌握正确和水的方法呢? 我便编了一首小儿歌。《喝水歌》内容是这样的:手握水杯把,来喝清清水。先按蓝色水龙头,再按红色水龙头。摸摸水杯底儿,不烫也不凉,喝了吧。孩子们可喜欢了,喝水的时候经常边说儿歌边接水。

4、反复强化训练。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加强指导。要做到前有要求,后有小结,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

5、游戏中练习。

在日常生活中的小游戏中加强幼儿自我能力技能的训练。例如,在饭后活动中,教师安排幼儿进行系扣子小活动(见图)。使幼儿既学习系扣子又发展了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又如,组织幼儿进行穿衣比赛,虽然年龄小但是都很努力的自己去穿,生怕让别的小朋友笑话。

二、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成长的需要,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有针对性设置、指导的活动。

1.创设适宜的活动区,引导幼儿主动活动。

角色促进幼儿主动进行自我服务技能的提高。扮演爸爸妈妈过家家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扮演中由于角色的特点需要幼儿自发主动地进行自我服务活动训练,使幼儿在角色中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因此重点创设了娃娃家,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活动。

教师将爸爸、妈妈、孩子、奶奶、爷爷等各种角色的工作,通过图式的形式布置在区域的墙面上,使孩子们在扮演中有“法”可依。活动前,教师通过谈话,唤起幼儿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幼儿有意识的回忆父母长辈的劳动。孩子们在区域中扮演爸爸妈妈,有的做饭,有的扫地、有的洗水果、有的擦地、有的喂娃娃、有的给娃娃穿衣服……(见图)孩子们在活动中做着各种各样的“家务”。 使幼儿在扮演的游戏活动中,学习了系扣子、学习了一口一口的吃饭,学习了用小抹布擦地等等自我服务的技能。《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通过区域的创设,引发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运用图示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游戏,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教师将活动的内容通过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区域的墙上,幼儿可以根据照片提示进行活动。例如,幼儿穿衣服练习,在劳动区教师将小熊、小狗不同服饰的照片布置在墙面上,幼儿根据小熊的服饰为它穿衣服。使幼儿在游戏中练习了穿衣服,在玩中学。

2. 投放有利于幼儿手部肌肉发展的活动材料,为自我能力的培养打好物质基础。

小班幼儿手部肌肉发展不完善,但是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双灵活的小手,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许多有利于幼儿手部肌肉发展的活动材料。因此,在我们班的巧手区内,我由易到难有层次的为孩子投放适于幼儿手部肌肉灵活性发展的材料。如,舀豆子,让幼儿用勺子将豆子舀来舀去,发展了诱人的动手能力,并为自己吃饭做好铺垫联系。有如,串珠子,夹夹子、穿线板、喂娃娃等等,使幼儿在活动中锻炼了小手的灵活性,为幼儿顺利的用勺子吃饭、系扣子等自我服务打好基础。

3.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宝宝学习简单的规则。

《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对规则的掌握,按规则活动是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一种。

在区域的创设时,教师便引导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简单规则的制定。例如:玩完玩具要怎么办?小朋友说,放回去。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投放材料的v种类要少,数量要多。便于幼儿整理,在玩具筐上贴上不同标记,在相应的玩具柜也贴上了相同的标记,让幼儿进行对照后取放,希望运用不同标志作为幼儿取放玩具材料的提示。

然而很快就有老师发现,虽然有标记但是在活动中不同的标记对幼儿的作用不同,例如:教师在一些玩具盒中画的实物标记最能被幼儿接受。小小的标记很难起到提示幼儿的作用。适合小班的标记幼儿实物或是圆形、三角形、方形等简单的图形等,图案要大而简单。因此 运用明显的标志粘贴在玩具盒和玩具柜上,教师示范引导告诉幼儿活动后要将玩具送回家。这样降低幼儿在整理活动区材料的难度,使小班幼儿能够完成。

小班幼儿入区标志我设置成小脚印,孩子在进入活动区时,要脱掉鞋子放在脚印上,活动后自己将鞋子穿好。

通过区域中的图示,引导幼儿进行活动。例如,将如何看书的步骤照成照片,引导幼儿自己掌握看书的方法。

4.教师循序渐进指导幼儿按照规则进行活动。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我控制力差,教师要在区域活动中不断的对幼儿进行指导。 在 组织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要为幼儿介绍各区域的内容,引导幼儿讨论重申活动区的规则、注意事项。活动中,由于各种材料的吸引与突发事件,孩子们在活动中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情况,例如,孩子们急于去玩,小鞋子软扔,玩完玩具着急出来,玩具乱放等等。因此教师始终要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对于幼儿自理能力方面进行适时的指导。活动后教师指导按照规则整理区域的活动材料与用具,最后小结幼儿的活动情况。

中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 篇10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19 更新时间:2010-9-16

一、问题的提出:

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的教育原则。然而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但往往忽视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认为这些琐事家长随手可做,有的甚至认为孩子太小没有能力。导致许多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不会独立进餐,不会自己洗手、擦脸,不会自己解小便,穿脱简单衣服等。生活上的事大人包办代替,成了孩子独立性发展的最大障碍,这种生活上的惰性直接影响了孩子智力和个性的发展。50年前,陈鹤琴先生曾针对父母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50年过去了,今天做父母的对孩子过度照料的现象仍相当普遍。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统统包揽,事事包办代替,不重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缺乏自我服务的机会,久而久之,独立生活的能力日渐丧失,生理技能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难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的要求。家长剥夺了孩子对生活自理能力、家务劳动的尝试机会,以至使儿童产生了许多不良的行为,孩子的个性发展被忽略了。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我们主要通过家长与老师的双管齐下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幼儿园教师,有责任对这些父母进行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导,使幼儿能在各方面得以协调发展,健康成长。

二、课题前期研究概括

(一)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学观念的改变关键在教师。教师自身观念及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理念上的认识与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成效密切相关。同时,只有教师观念的转变才能影响家长观念的转变,因此。我们确定研究课题后,首先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生活、学习、做人”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史慧中主编的《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实验研究》以及国内外有关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报刊文摘,并把学习的理论、经验和体会相互交流、讨论,以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其次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如何体现在生活、游戏、教学中进行专题研讨,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教师认真进行活动设计及实施,进行个案分析、问卷调查、按计划及时召开课题组教师研讨会,交流研究心得和体会,总结研究成果。这样使课题组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确定教育活动的目标

1、内涵

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能够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2、目标

(1)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家庭生活自理意识。

(2)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家长意识到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3)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5)学会自理和劳动,让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增强责任感,促进其独立性的初步形成。

(三)选择和设计活动的内容

1、观察了解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所处的水平。

2、目前幼儿家庭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家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包括家庭基本情况、主要教养人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的观念、行为和方法等。(2)幼儿在家庭中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的现状。

3、探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与组织形式(1)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途径和方法。(2)家庭生活中小、中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目标。(3)家长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4、实施自理能力对家长的要求

(1)寓教与乐,让幼儿知道自理的方法。根据年龄特点,把一些生活自理技能巧编成儿歌等。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指导。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后,要注意提高速度和质量。

(3)尝试成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资力能力的动力。

(四)探索活动开展的途径

每个教学的实施和能力的培养是各种活动、多种途径的相互配合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考虑幼儿学的轻松,而且要寓教于环境中,寓教于幼儿日常生活、游戏中,也寓教于家庭、社会生活中。通过教学活动、日常生活、游戏、区角、家庭多种途径,最后使幼儿的自理能力得到提高,使教育过程内化为幼儿的发展过程。我们活动的实施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的教学活动是途径之一

到了中班,幼儿的身体、心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但由于现在的班级幼儿数严重超额,如果有的技术性的动作教师一一去指导,这会花费了教师很多不必要的精力,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活动模式,同样地采取集体形式,依据目标,内容的性质,进一步为孩子创设符合幼儿经验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设计幼儿熟悉的活动内容。例如:在 教幼儿如何折叠衣服时,教师先在集体面前进行讲解:立正(即把衣服拉拉直)——抱一抱(即把袖子交叉叠起来)——弯腰(即把衣服齐腰对折)。这样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幼儿很快的记住折衣服的步骤。

(2)将自理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日常生活中教师抓住机会展开教育是最有效的举措。如:吃完饭时,教育幼儿要把吃剩的东西都放到碗里。睡觉时,提醒幼儿将鞋子放整齐,把脱下来的衣裤叠好放整齐,起床时,提醒孩子互相检查自己衣服是不是穿着整齐。

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通过给娃娃家整理床、布置娃娃家、给“娃娃”梳头、穿衣服、裤子、袜子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整理房间、穿脱衣裤的的技术也得到了提高。

(3)区角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区角活动以它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多层次的材料,获得多种学习经验、促进其多方面发展的独特作用,成了幼儿园中必不可少的活动。编织区、娃娃家、生活区幼儿通过摆弄、操作基本技能得到提高,如在教完如何折叠衣服、如何结蝴蝶结后,就在娃娃家、科学区让幼儿进行练习,这样幼儿的各种能力在区角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4)家园携手,挖掘教育资源。

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与参与。为了让家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首先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园地、家长会、接送幼儿时,向家长宣传活动的动向、内容和信息,指导家长如何协助活动。几乎每个主题活动后,都要家长配合,如:“不同衣料的服装”活动后,活动延伸之一就是家长拿出家中的服装与幼儿一起辨认、分类等。在家里要求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严格要求,努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的自理能力不断的在家里得到锻炼。

三、活动中已取得的成效(1)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而且相互之间能进行监督。首先,对幼儿园要求幼儿做到的,小朋友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下,都能很好的完成。比如:根据天气变化,我要求幼儿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按组放好,大部分幼儿都能折的很好,而且看到哪个小朋友没折就会告诉他怎么做。每次吃饭、吃点心,都会有目的的选择几位幼儿做老师的小帮手,帮老师分小碗、筷子,幼儿都能很好完成,每次饭吃好后,都能把自己吃剩的饭菜放到指定的桶里,然后拿毛巾把自己的桌子擦干净。休息时间,小朋友自己玩了玩具就会从哪里拿来放回哪里去,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在整理中,幼儿学会了如何进行分类,如何整理玩具。午睡前,幼儿都能把脱下来的鞋子摆放地整整齐齐,起床后,能折叠单薄的被子。

其次,家长明显的感觉到孩子能干了,懂事了,责任意识增强了。

在前阶段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在幼儿园有很大的进步,而且在家里明显的依赖性不强了,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有家长反映说以前都要家长喂他们吃饭,现在不仅不用喂,而且要抢着帮家长拿碗筷,以前早上要妈妈穿衣服,现在能在妈妈的帮助下,自己穿简单的衣服、裤子、袜子、鞋子等。

老师布置的任务孩子都能很好的去完成,如:老师在今天布置要小朋友带东西的,大部分孩子都能自己记住跟妈妈说,然后明天带来。

(2)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活动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一起制定总体目标,以及各班的具体目标,各班的教师寻找理论根据,同时,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发表意见,共同探讨如何实施方案,还采取互相观摩的形式,组织教师评价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在反复实施、验证。

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例如:在学习如何折叠衣服时,不再是单纯地让幼儿了解衣服折叠的方法,而是在折叠后,教师通过日程生活和游戏,让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强化折叠的方法。总之,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教师积极投入,自身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也促进了全体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归中期工作的认真总结,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通过总结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

(1)研究规模 的局限性。为了比较准确地评定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因此,以上活动只在实验班进行,其他班级幼儿没能系统的参与此活动。

(2)教师指导的问题。有些教师在意识上、形式上,已放手让幼儿活动,也供给幼儿探索活动必要的材料,但在行为上还是不够开放性,给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还不够,不太善于等待,惟恐“乱”

(3)家长的态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很多家长都积极配合,做得比我们想象还要好。有些家长对活动的目的欠明确,认为这些都是生活的小事,有幼儿园教育就够了,或认为长大自然就会做了,嫌麻烦,有的还怕孩子受苦,愿意为孩子做这做那的,过分的保护。

五、下阶段课题研究的措施

我们课题组的教师要针对前阶段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思路,加强研究措施,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进一步做好家园联系。我们将更主动地与家长联系,向家长做宣传,以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共同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配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2)进一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针对课题活动情况,经常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经验的总结和交流,一方面提高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促进后阶段结题工作的顺利进行。

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探析 篇11

【关键词】幼儿 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適应新的环境。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园,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开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一、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2、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那么怎样训练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呢?

二、如何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1.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

2.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老师适当的讲解图片,然后问幼儿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好的行为,还可以举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幼儿上进的意识。

3.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一是寓教于乐,让幼儿识得自理的方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二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指导。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三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

三、巩固幼儿和生活自理行为

1、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例如让幼儿小便、洗手、喝水等各个方面,我们都尽量让幼儿自己动手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幼儿小便后提不上裤子,老师就教他用两手向上提前边和后边,渐渐地就掌握了这一技巧,还有洗手的正确方法,如何洗,怎样打香皂,幼儿都已学会,在每日生活中很好的锻炼了每一名幼儿,除外在早操、午睡、户外活动等方面都尽量锻炼幼儿的自立能力。

2、激发幼儿的好胜心,竞争之中促自理。孩子活泼好动,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以激起他的好胜心,跃跃欲试。我们可以抓住幼儿这一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例如在中午起床时可以举行穿衣比赛,第一名有奖品等方法来督促幼儿。

3、让幼儿由自我服务发展到为集体服务。现在的中饭,我们班都会选一名表现好的幼儿和老师一块摆碗、分饭。小朋友做事感到特别的开心,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自理能力,而且也塑造了幼儿优秀的品质。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之中,而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至吃饭、大小便都有大人帮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这就需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园同心,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所以每名幼儿在自理能力方面哪些地方是薄弱环节,老师都要和家长沟通,除了在幼儿园加强锻炼以外,在家也要多请家长监督、督促,这样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将孩子培养得更优秀!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 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杞美茹.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幼教研究.2010(2):81.

[2]高惠芬.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幼教研究.2008(5):96.

[3]赵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182.

[4]安粉玉.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J].科技信息.2010(19):696.

上一篇:专利申请文档下一篇:向日葵的作文加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