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中心

2022-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信息技术教育中心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

摘 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信息技术学习、工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对初中生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希望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取代过去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没有提高,不少学生和教师只是把多媒体当成一个屏幕或者一个工具,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和价值以及怎样弥补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到中学课堂中,来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初中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阶段,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课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改变教学思路,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好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处事能力。

一、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

1.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

在学习与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遇到的问题,创新思路,真正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并且设计问题和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流和互动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发展,信息技术也一样。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与现实的交流,不能只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而忽略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代教育模式提倡学生间相互交流,互相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分享网络学习资源,学生间相互交流协作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到现实中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现实的交流也可以扩大到地域、文化背景、信仰等方面。

3.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天都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与迁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丰富学识,更好地弥补不足,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创造富有创造性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可以从问题概要、问题本身以及问题的可操控空间三个方面考虑。就问题概要来说,可以从问题产生的背景方面考虑,即在怎样的状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哪个方面考虑,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可以为学生的实践、信息的获取提供知识。从问题本身方面考虑,问题是学生发问的原动力,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存在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问题的可操控空间指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问题处理方式的多元化,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大胆设想。

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学生思维的阶梯

(1)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心智。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思维会有局限,将遇到的问题交给计算机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深化对问题的了解,尤其是数学运算方面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运算效率和准确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媒体的应用技术。

(2)应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荷。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这是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计算机可以充当巨大的知识储存库,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查询相关知识,从而减轻学习负担。

(3)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式不同,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程度也不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宽个人的认知和学习空间。

三、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

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让更多的学生将信息技术高质量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教学带来方便,对学生的发展乃至时代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个人能力,为处理不同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咏.中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43-46.

[2]史晓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2012(3):23-25.

[3]陶礼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7):55-58.

[4]郭夕梅.信息技术教学,应带领学生走进信息的世界[J].新课程导学,2014(20):32-35.

作者:郑宝

第2篇: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

摘 要: 信息技术教育对初中生学习和发展意义重大,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初中信息教育应用实践,并在应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应用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课堂实践证明,学生从信息技术中习得的知识及课堂教学效果与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和课堂教学效果相比,并没有显著优势。值得探讨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当前学习的价值在哪里?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随着教学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教学目标和方向。课堂是学生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教育教学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造,有效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完成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及迁移,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法变革,为学生思维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1.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

1.1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

创新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问题的解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学生只有独自面对问题,并且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问题时,才能最有效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应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将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设计各种探究性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问题。

1.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流和互动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相互间交流与协作的能力。要求学校注重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包含课堂上的互动,而且包含课后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课本的互动、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互动、与网络学习资源的互动等。甚至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不同文化、地域、知识背景等之间的互动,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1.3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学习任务和活动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应引导学生善于应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弥补知识的不足,并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2.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

2.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极具吸引及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①问题梗概,主要包含产生问题的背景、人物、事件等。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或利用信息,为学生实践和获取知识信息提供支持。

②问题。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将课堂知识隐含于问题之中,吸引学生探究和解决。

③问题可操控空间,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问题的可操控空间,使学生自由操控问题因素之间的变量及问题元素之间的关系,想象其结果及结论。

2.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学生思维的悬梯

①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心智。学生在问题环境中可以将一些认知工作转移给计算机,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为学生进行更加先进的信息处理提供机会。例如:日常学习中,学生遇到复杂数学运算时,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不仅可以确保运算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②应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随着科学知识发展,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有限生命里将所有知识都掌握。网络可以作为学生庞大的知识库,充当学生的记忆系统,当学生需要某种或某类信息时,只需输入关键字就可查询到相关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③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积累呈现多样化,不同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假设和推断;如果他们能应用信息技术互相交流、沟通、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每个人的认知空间就会在无形之中扩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超级大脑”。

3.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

可以认为信息技术是义务教育阶段唯一的“专业课”,对学生现在学习和未来工作有着深远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开放性,可以采用分组探究实践的教学方式,有意识设置不同学习层次,其中既包含广大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又包含对信息技术有兴趣、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自己探究的内容。这样设计可以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后可以做其他学生的小老师,相辅相成。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广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求,又可以不断提高水平高的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灵活运用能力。

综合上述,信息技术教育价值不仅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深远的在于提供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课内外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还对个人能力的无限扩展提供了有效方法,应用海量信息技术资源,“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已成为每个人探究问题、研究问题的可行方法。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然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建立在对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之上,因此应用信息技术为问题解决创设问题情境,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探究及对知识的反馈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咏.中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2]史晓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2012(3).

[3]陶礼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7).

作者:谢海蓉

第3篇:论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

【摘 要】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当前我国很多学校引进了信息化教学设备,高等院校基本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学科。但因我国的信息化技术起步较晚,教育信息化还存在一定不足。本文从信息化教育及其必要性开始论述,并结合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利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人才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国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其中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势必先行。

一、教育信息化及其必要性分析

1.教育信息化

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指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高度普及和应用,并全面深入到各项学科教学中,从而实现教育效果与效率的双重提高,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通常来说,人们将教育信息化看作为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而从其表现形式来看,教育信息化就是借助现今的教育资源以及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密不可分,实现教育信息化,首先应该从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入手。

2.必要性分析

2.1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如今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拥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强制灌输,一味的自我陶醉。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使传统死板的课堂环境变得活泼,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不仅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活泼的课堂环境。

2.2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接受能力不一,并且在其他各方面素质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统筹全局,兼顾个体;但由于授课时间和教师精力的制约,课堂上教师往往容易顾此失彼,难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如果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则能很好的弥补上述客观存在的问题,使授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授课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进而可以多方面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能贴近因材施教的实际需求;另外还能令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直观化,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死板,课堂上许多教师习惯于使用粉笔与黑板,习惯于将知识和要点进行机械式的灌输。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显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进而形成了教师一边口若悬河,另一边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怪相。如果此时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利用精美的画面和动态立体的影像取代一成不变的板书,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2.4信息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降低教师的教学强度,通过合理地设置问题和采用多元化的引导方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其自行思考问题,这样可以每名学生进入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二、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两大部分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样必然要求我国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还要积极引进各种信息化技术,使二者共同发展,不可偏废。其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而信息技术人才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因此,科学合理的进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则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出发,提出以下五个建议:

1.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应侧重于高级认知能力培养

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的思维空间越来越广阔。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以往单纯的行为训练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种种需求,因此教育目标应该侧重于更高一级的认知能力培养方面。简而言之,就是教育活动要将学生的思维活动规范以及四维空间秩序维护作为重点,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从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价等六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对于信息社会的认同。现代化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教会学生操作计算机,记住几个基本概念,甚至是考取某些资格证书,而是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内涵和作用,培养他们自我学习以及适应多变社会环境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加丰富的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技术自身就具有很多优势,如直观性、多元化、趣味性、科技化等等,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发挥其原本的优势,将隐性知识作为教育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方式融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比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以及协作教学等等。而在教学手段上,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就是多媒体技术,借助这项技术可以实现知识的互联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提高课堂实效性。在评价方法上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形式,建立统一化、系统性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能够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的灵活性、适应性和个性化。最终能促进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应是动态开放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不仅注重如何获取信息以及信息的分析加工,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更新,实现科学合理地更新,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科学性。动态化的教学模式是推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手段,能使知识的传播手段和过程与实际的教学情况相结合,充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在教材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充分的挖掘网络资源,同时也可将优秀的教程上传到网络,与各地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4.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

从学生受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来看,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所打下的基础。因此,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首先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并结合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尽量避免教育的重复、资源的浪费,方便那些在中小学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在步入大学殿堂后,能够受到更高层次的、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

5.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从现阶段我国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缺乏专业化的训练。学校应该吧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不断进修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定期地组织和开展持续性的教师培训活动,鼓励教师进行进修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够胜任多变的信息化教育任务,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结束语:

文章从教育信息化及其必要性开始分析,从中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因此搞好信息技术教育就成为了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头等大事。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在高等院校基本普及,但是这与实际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文章针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敬涛.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2009(01).

[2] 万朝阳. 浅谈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08).

作者简介:孙奕敏(1976-),女,山东菏泽人,工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作者:孙奕敏

第4篇: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一、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坚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技术的总称。简言之,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

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社会的成员╠╠我们称这为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

1.对信息科学的理解

通过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地理解各种信息手段的我,深入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能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并能对各种信息的活用进行评价和完善。

对信息科学的理解不是单纯理论上的,知识内容上的理解,应能通过信息科学的理解,指导信息活用时,合理地选择信息手段和信息处理的方法,并能对它们进行有效地评价,用以完善信息活用和信息处理的过程。以信息科学的理解是信息活用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解,不可能实现有效的信息活用。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是指导信息科学基础学习的重要根据。

2.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

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指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问题,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地或与人协同地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并能根据受者的情况,发布信息、传递信息。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活用的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各种信息机器、信息设备,例如,计算机、因特网的操作,对这些机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其培养,应纳入到信息的收集、处理的高度来认识,来理解,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变成具体信息机器及其相应软件操作方法的培训,否则会背离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的要求。

我们曾经碰到过这样的问题。为了求解某一问题,进行某种决策,需要大量地收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送入计算机,以一定的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一种以信息技术求解问题的过程。在根据处理的结果决策问题时,发现这种决策与逻辑的分析,与以其它方法进行决策的结果相矛盾。经过反复评价、研讨,发现基于计算机处理的决策是错误的。显然,计算机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信息的收集、信息的理解和信息的分析。

通过这个实例,不难看出,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与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相比较,对信息的评价,并以这完善的信息的活用过程更为重要。

3.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

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对信息在信息社会

中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对信息的情感、对信息的道德与伦理、对信息的责任与态度以及信息安全与信息犯罪的认识与态度。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主体的、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于信息,不仅是受者,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主动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及其发展的态度和能力,应特别重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应由上述的三个方面所表示。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方面

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教育中,应开设信息技术课(也可称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应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决定。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有一定学习和掌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应特别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

(2)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党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此,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它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了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2.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浒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必然会大量地使用各种信息机器,也可能使用机器、设备的时间占相当大的比例,我们不能因此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信息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如果这样,将偏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3.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应处理好与计算机技术学习的关系。如前面所讨论的那样,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创造和传递。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顺重要的位置,但我们决不能以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只能将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工具进行学习。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应从信息技术

的高度、信息技术的角度进行学习,而不是脱离这个前提进行学习。

以算法语言的学习为例。单纯的算法语言学习,主要是介绍各种语句及如何以这些语句进行编程。在讨论语句的使用方法时,可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说明,这些实例是用于说明语句及其应用的。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算法语言作为求解问题的一种工具,其学习的主题应是如何以算法语言去解决问题,其学习的重点不是一般地介绍语句,而是如何以这些语句编程,即如何以这些语句去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为此,与其说是算法语言的学习,不如说是问题解决与编程的学习。具体的学习过程设计应该是,以一个具体的问题为例,让学生理解该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过程,讨论计算机是如何处理信息、求解问题的。

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有关计算机的讨论不仅出发点、讨论方法与一般的计算机学习不同,而且从信息技术的内容看,应比一般的计算机学习更为广泛,虽然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是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不能以一般的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

4.信息技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活用时的评价和完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活用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应注重学生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对信息活用的评价与完善比具体的操作更为重要。它决定信息活用手段的选择、操作结果的评价,操作过程的完善。它对课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实现有效地评价与完善,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

5.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涉及大量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有些人甚至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机器和软件的操作技术,这是一种错觉。各种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应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予以选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去选择,去完成一定的具体操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可能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就不可能完善具体的操作过程。某种操作技能只有在一下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作用。

(2)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对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的训练

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使用计算机,需要使用一定的软件,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工具的使用是在解决问题算法的指导下进行的。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彩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表应只看到任务的完成,不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

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如果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学习、掌握,这一次的任务完成了,下一次同样的任务可能完成不了,因为他没有将任务的完成变为一种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应驱动的知识学习。

上述各种关系的处理中,其实质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定位。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不是培养机器的操作者。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不紧某种技能掌握为目标的技能培训。

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素养的痒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如何认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等都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我们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第5篇: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2)

作业 1第一章

1. 试说出与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方面.

答:1视听教学运动推进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2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形成. 3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

2. 简述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的教育技术定义的内容.

答: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3. 简述我过教育技术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

答:1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技术. 2发展的不仅是装备与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核心. 3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教学媒体教材建设. 4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是人. 5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是发展教育技术的先导.

4. 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可以描述为哪4个方面的内容?

答:信息流.人的加工信息能量是有限的,记忆取决与信息骗码.会议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哪4个要素?

答: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 3学习是渗透性的. 4学习是自我评价的.

6. 简述现代建构注意观的学习具有哪6个特征?

答: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雷击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的学习.反思性的学习.

7. 简述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内容。P21

8. 简述香农--施拉姆模式和施拉姆模式的内容.

答:香农-施拉姆模式是施拉姆对香农的传播模式作出了研究改进,在传播模式中加入反馈环节,并强调只有信息发出者(信息源)与信息接受者(信宿)的经验领域有重叠的共同经验部分,传播才能完成.施拉姆模式的内容是传播的循环模式,不仅强调反馈并且突出,反馈的双向性,表明任何传播活动都应具有的双向性.

9. 简述考夫曼的教育应用模式.

答:是把系统方法定义为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逻辑过程的组成是: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并组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惊醒实施,评价效果,对系统的整体或部分做必要的调整或修改.

10. P37

11. 简述发现学习有哪4项优势和作用?

答:1提高智力的潜力. 2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 3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 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第二章

1. 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泊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任务的。

3、学生的学习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用前人的知识经验武装自己。

4、学生的学习要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以及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世

界观。

2. 简述加涅提出的学习过程的 8 个内部阶段。

接受神经冲动的模式、特征的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贮存、长时记忆贮存、提取、反应组织、作业反馈、强化。

3. 皮亚杰提出,外界刺激与主体反应的关系不是简单的 S→R,而是 S→AT→R。试述S→AT→R 的含义。 AT 是主动同化刺激 S 于结构 T 的结果,A 是大于 1 的系数,刺激 S 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 T,才能成为 AT,才能引起一定的反应 R。

4. P56

5. 简述学习风格构成的 3 个层面。

心理性层面、生理性层面、社会性层面。

6. 谈谈教学活动过程有哪几个要素?并简述各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意义。

要素: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没有这个要素,教学就失去了目标。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离开这个要素,就不能引成教学的双边关系。教学内容是一定的科学知识,没有这一要素,“学与教”就失去了基础的前提。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载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7. 试分析三种教学结构各自的优缺点。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缺点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难以全部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搜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是,这种教学结构往往会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不仅适用于指导课堂教学,也可适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和网上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8. 学习资源具有哪几类形态?

教育人员、教育材料、教育工具、教育设施、教育信息、教育策略。

9. 试述教学媒体的基本理论。

麦克卢汉的观点、克拉克的观点、贝茨的观点、布鲁纳的观点、戴尔“经验之塔”的观点。

10. 试述教学媒体的四种选择方法。

(1)问题表型是列出一系列有关媒体选择的问题,引导选用者通过思考、回答,逐步发现比较适合的媒体。

(2)矩阵型是两维排列,以媒体的种类为一维,以教学功能及其它考虑因素为另一维,然后用某种评判尺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3)算法型通过模糊的数量计算,确定媒体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值关系。(4)流程图型是流程图建立在问题模型的基础上,通常先确定过程和分解过程的按序列排列的步骤。

11. 简述维特罗克提出的生成学习模式过程。

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来知觉信息,然后进行主动建构的以及生成意义的过程。

第三章

1.为什么听觉有方向感?

人们是运用两只耳朵同时听声音的,当某一声源至两只耳朵的距离不同时,此时两只耳朵虽然听到的是同一声波,但却存在着时间差和强度差,它们成为听觉系统判断低频声源方向的重要客观依据。对于频率较高的声音,还要考虑声波的绕射性能。由于头部和耳壳对声波传播的遮盖阻挡影响,也会在两耳间产生声强差和音色差。总之,由于达到两耳处的声波状态的不同,造成了听觉的方位感。

2.试说出视觉图像的种类和构图的要素。

视觉图像的种类:真实的、模拟的、类比的、结构的。构图的要素:平衡、线条、形状、质地和色彩。

3.P123

5.使用传声器应注意哪些事项?

使用传声器应该注意的事项:阻抗匹配、连接线、工作距离与近讲效应、声源与话筒之间的位置、传声器的使用要求。

6. 扩音机与扬声器之间的连接有几种方式?

扩音机与扬声器之间的连接有两种形式:定阻抗输出式扩音机的配接;定电压输出式扩音机的配接。

7.P146—148

8.试说出影碟机的技术种类和光盘存储方式。

技术种类:CD-ROM、CD-R、CD-RW、VCD、DVD。光盘存储的方式:首先对音频和视频信号进行 A/D 转换变成数字信号,然后分别进行音频和视频信号的数据压缩处理,压缩后的音频、视频数字信号再经合成和格式变换成为光盘所要求的数据格式,再经光调制器和激光头放大器放大后,将信号传送到激光头电路,驱动激光头对光盘进行刻录,将信号信息汇录到光盘上。

9.简述听觉媒体教材的设计过程与录制方法。

设计过程:确定内容和时间长度,编写稿本和确定录音方法,组织录音,编辑加工,编目储存。录制方法:传声器录音和线路录音。

10.试说出单个摄像机拍摄的基本步骤。

1、扛起摄像机

2、装入录像带

3、将灯光射向被拍摄的对象

4、调节按钮,使图像处于最佳状态

5、扭动摄像机的开关,进行录制

第四章

1.简述网上教学形式。

讲授形式、个别指导教学形式、讨论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 P192

3.简述 S-P 表的使用方法。

对每一学生行,从左向右数,使数过的问题个数等于该学生的得分,然后划竖线,即竖线左边的问题数等于该学生的得分数。最后把每行的竖线依次在行间用横线连接起来,即得到一条阶梯状的曲线,成为 S 曲线。对每个问题,从上往下数,使数过的学生数等于该题的答对次数,然后在该元素下边划横线,即横线上边的学生数等于该问题的答对次数。然后,依次用竖线将横线连接起来,构成阶梯状曲线称为 P 曲线。

4. P207

5. P225

作业 2

第五章

1.P272

2. 试从功能上分析 4 种语言实验室的教学特点。

听者型语言实验室主要用于语言听力训练;听说(AA)型语言实验室在听者型基础上,增加了学生传声器、放大器、呼叫装置和相应的控制电路,从而组成了双向对讲系统;听说对比(AAC)型语言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听力、发音训练和录音对比功能;视听对比(AVC)型语言实验室在听说对比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频功能。

3.简述计算机教室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基本形式:普通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特点:普通计算机教室只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有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能够节省资金投入、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能够集中监测学习过程、能够提供个别指导、操作与练习以及联机测试、为个别学生分配自己的学习任务,监测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教师提供学习情况与分析数据。

4.试述视频演示仪的功能和特点。

功能:可以让演讲人在课堂或会议室里,简单方便地将印刷物、幻灯片以及立体实物等清晰、逼真地显示在电视屏幕或投影屏幕上。展示功能将光学实物投影器、反射式投影器、选射式投影器、幻灯机、X 光片显像仪等仪器的特点综合为一体,可完全代替传统的投影仪,幻灯机等平面、立体展示设备。

5.P29

56.透射式投影仪的教学应用。

书写法、图片法、实物投影法、作业法、声画教学法。

7.试说出卫星电视的特点和组成。

特点:电波覆盖面大,利用率高;信号质量高且稳定,有利于改善接收质量;信号容量大;投资省,费用低;扩大教育规模;作为计算机网络信息的重要传递途径之一。组成:地面上行发射控制系统、星载转发系统、地面接收系统。

8.现代投影器的种类和选择。

种类:阴极射线管投影器、液晶投影器、数字光处理器投影器。要根据显示环境来决定投影器的类型。

第六章

1. 试述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教师经常作的一项活动。教学设计包括了教学和设计两个涵义。教学是教育中的特定内容,设计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2. 教学设计的前提包括哪几方面?

教学设计必须是以帮助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系统设计的教学应有助于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的如何学习知识;教学设计层次的选择、评价和修改是教学设计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 试述迪克-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包括 9 个环节和最后信息反馈修改环节:评价需要和确定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分析;分析学习者和情境脉络;制定系统目标;开发评价工具;开发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设计和进行形成性评价;修改教学。

4. 试述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

前期分析、策略、评价。

5. 试述肯普等人提出的关于学习需要分析过程的 4 个步骤。

规则、收拿数据、分析数据、准备最后的报告。

6. 加涅提出的 5 种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7. 信息加工分析。

信息加工分析又称“过例任务分析”是以学习需要分析过程中得到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分析评价中得到的学生的起点状态为依据逐步分析列出一系列的信息加工为内容和单元目标,从教学的终端状态一直延续学习者的起点状态。

8. 使能目标分析。

在起点状态到终点目标之间,学生必定有知识技能尚未掌握,而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又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这些介于起点到终点之间的教学目标,称为使能目标。

第七章

1. 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的异同。从划分标准来看,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的标准是测量学的,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在对学习结果进行划分时,不仅考虑了结果的测量,同时阐明了每类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层次关系;从出发点看,布鲁姆提出目标分类理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析,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即适于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还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从涉及的范围看,两种分类系统在三大领域的划分系统上完全相同,不同的是用词上的差异。

2. 行为目标的编写。

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也就是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的目标。

3. 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的编写。

首先应明确陈述内在的心理变化,列举若干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例。

4. P368

5. 试述测试题目的三种形式。

回忆性题目要求学生简单地再现教学中呈现过的知识,可以逐字逐句地重复,也可以用之间的话释意性地陈述知识。识别性题目要求学生以一组可选择答案中识别或鉴别出正确答案。结构化回答题目要求学生确实地产生或建构一个答案。

6. P374

7.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是以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及其认知结构教学论的理论为基础的。其基本结构包含呈现问题情境,收集信息进行实验,主动解释问题和分析探究模式与类型等 4 个阶段。

8.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依据学习方式的不同的分类。其基本结构: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课程或学习材料,认知结构的加强。

9. 加涅的指导学习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认为信息加工搓成的学习内部条件是由 8 个有序的阶段组成的:注意、选择性知觉、复述、语义编码、检索、提取、反应和反馈。对应着这 8 个学习的内部条件,加涅提出一种与学习的内部活动过程相对应的教学设计程序-9 个教学事件,这也是教学活动的 9 个步骤。

10.试述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

教学任务方面的因素;学习者方面的因素;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经费和技术方面的因素;媒体的教学性能。

11. 试述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五个基本步骤。

制定评价计划、选择评价方法、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归纳和分析资料、报告评价结果。

第八章

1.学校教育技术管理工作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制订学校教育技术的发展计划和各项管理制度规章;管好、用好教育硬件资源;有效利用教育软件,收集资源和网络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普及、推广教育技术;组织教育技术的实验研究活动。

2.试述学校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原则:科学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计划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内容:课题的申报和审批、课题的日常管理、课题评估和验收、成果奖励和推广。方法:系统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方法、计划管理方法、计算管理方法。

3.试述微格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确定开课形式;选定训练课题;提供范例标准;组织试教录像;指导反馈评价。

4.试述设备设施保管工作的主要内容、方法。

1、设备设施及其它物品是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保管人员应当尽职尽责,认真做好工作;

2、建立健全管理规整制度;

3、积极创建设备设施保管环境,达到防水、防潮、防生、防盗、防雷击、控温、控湿、防静电、防生物损害等有关技术指标规定的保管条件;

4、严格执行设备设施借用制度,办理借用和归还手续,对设备覆历书要进行认真查阅;

5、做好建帐立卡等财务工作;

6、做好库房管理,物品要摆放有序,定期盘点,保证帐卡物三项内容一致;

7、对易损、易变质物品要妥善保管,光盘、录音带、录像带等物品,应按照要求条件保管,严禁存放易燃、易爆及易挥发物品;

8、要防止设备设施挤压、损坏、发霉等情况发生;

9、要定期向单位负责人汇报设备设施管理情况,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事关重大的问题,要有书面文字材料;

10、库房及设备设施种地,非保管人员和工作人员未经充许,不得随便进入。

5.试说出教学设备设施的使用注意事项。

1、大型、精密、贵重设施应指定专门技术人员,并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机操作。操作使用后,要认真填写设备覆历书,如发现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报告管理人员及时检修,对责任事故,必须查清原有,进行及时处理。

2、根据设备设施性能及其技术特性,合理地安排使用时间,防止负荷过重和设备的滥用。

3、根据各种设备设施的不同要求,设置并保持相宜的环境和条件。

4、建立一套合理使用设备设施的规章制度,以达到管好用好的基本要求。

5、较贵重的仪器设备工具需经主管领导同意,办理批准手续后方可领用。

6、一般常用仪器、工具,根据工作的需要,发配给有关人员,并建卡一式两份,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各一份。

7、一般材料和消耗物品应凭负责人签字的领料单领用。对空白录音带、录像带、刻录光盘和计算机闪存等应专项管理,领出和交回要登记和销账。

6.试说出收集教育媒体的 4 种渠道。

组织学科教师自行开发编制;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订购正规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教育媒体教材;通过交流、复制等方式收集兄弟单位编制的高质量教育媒体教材;从卫星电视教育节目和英特网中接收和下载的教育节目和其它资源信息。

第九章

1.简述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区别.

答: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分析:柯德维的教育类型”四分法”传统教育活动一相同时间,相同地点进行的,这种教育形式时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的,二是不同时间,相同地点;远程教育一是发生在不同地点,相同时间.借助于电视网络直播;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使用媒体进行学习,例如 VCD自学文字教材,访问网上资源.穆尔的”两大家族”第一家族即传统面授教学,在这类教育活动中,师生处于同一物理时空,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语音和形体语言进行,无需借助其他媒体和手段,是一种社会交往过程;第二家族即远程教学,师生分离是其基本特征,师生间的交流通常要跨越时间,空间,需借助媒体等来实现.霍姆伯格的观点传统教育的特征是程度最高的”连续面授”,而远程教育是非连续面授的教育.

2. 简述远程教学中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

答:学生和课程学习材料(教学资源),学科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作用;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

第6篇:教育信息技术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课题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拟立项名单

1.教育信息技术

2.教育信息技术 3.教育信息技术 4.教育信息技术 5.教育信息技术 6.教育信息技术 7.教育信息技术 8.

教育信息技术

9.教育信息技术 10.教育信息技术 11.教育信息技术 12.教育信息技术 13.教育信息技术 14.教育信息技术 15.教育信息技术 16.教育信息技术

重点资助课题 重点资助课题 一般资助课题 一般资助课题 一般资助课题 一般资助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青年专项课题

廖东升 阈下信息技术视域下的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研究

李超英 网络教学资源课堂在线应用研究

李健 基于web的职业院校顶岗实习与就业管理平台的研制 陈德平 区域性教育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研究

刘祥国 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杨锦荣 高校区域机构知识库联盟建设研究

马振中 网络共享机制下的学前教育数字资源库建设研究 刘友成 现代信息技术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黄有全 高职工科教学做网络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谭晖 微博与大学英语写作的结合范式研究

孙爱武 基于职教新干线的英语学习元认知策略培训的研究 邓亚明 基于构件模式的成长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杨玲玲 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研究 刘罗仁 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

闫翠萍 知沟理论视野中新媒体环境对湖南农村学校影响研究 孙娜

新兴网络技术对教学方式

国防科技大学

湖南教育音像电子出版社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电化教育馆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湘潭大学

长沙师范学校(专科)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怀化学院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女子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第7篇:信息技术教育课堂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的工具学科,信息技术不仅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同样也将成为新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探究的途径。目前的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习的巨大乐趣意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比如五年级上册《给图形添上影子》一课,一节信息技术课,将美术和品德穿插其中,首先展示倒影图片和《阳光下的影子》视频引入课题,接着通过演示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边看边做,从而掌握技术层面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不仅让学生能够从形状、色彩上去考虑倒影的实质,利用翻转/旋转、拉伸和扭曲工具去完成倒影和影子的制作,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从信息技术层面上去设计实现,从图片及音乐中去感受情感的教育,升华课堂。

再比如六年级《具有“超链接”功能的作品》一课,通过展示两组《世界四大河流》的幻灯片,其中一份具有超级链接,一份没有。让学生对比两份幻灯片的异同引出课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小组讨论的形式,自主探索超练级的设置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最后教师总结相应的操作步骤巩固技能。最后让学生通过制作具有“超链接”功能的自我介绍的幻灯片。技术层面只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一部分,而真正要做到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很多误区,这个误区同样存在于家长身上,往往觉得信息技术就是以技术为主,熟不知技术只是手段,真正让学生掌握的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学科属性,作为新兴的学科,这个特点更加明显。我们要做的,是在一个坚定的目标下,让信息技术课堂丰富多彩。在移动学习逐渐发展的今天,也许明天的信息技术课堂将会是另一番风貌。

第8篇:信息技术教育叙事

同学间应该相互的尊重

一节非常普通的信息技术课,由于是四年级,对学生的读书要求在提高,首先是让学生看书,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认识与熟悉;接下来是每一小组抽一两个同学作为小组的代表来回答问题。课堂上教学进行的非常的顺利,同学们的情趣也调动起来了,积极性非常的高,到了第三组时,我走到一位男同学身边,提出了问题,这时有同学声说应该叫某某同学,我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就听到一声“她是傻子,不要叫她,可笨了”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一位胖乎乎的男同学说的,这时有个别的同学开始起哄,也有同学提出了批评,而我提问的同学委屈的哭了。这时我问了一下那个男同学,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她。生:他学习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表现出一副看不起人的样子,有一些同学也跟着帮腔。我一下严肃起来了,认识到同学间的相互尊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们对同学间的学习成绩看的非常的重,而忽略了其它的方面。这时我说,师:大家把手伸出来,看一下,我们的手指是一样长吗?生:不是的,师:那手指是长的有用呢?还是短的有用呢?生:都有用。生:明白了这个道理,手指不管长短都是有用的。那么大家想一下,我刚才提问的这个同学,师:他有什么特长呢?生:老师,他的独轮车骑的非常的好,师:那刚才说人家的那个同学的独轮车骑的怎么样呢?生:不会骑。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呢?生1:人人都有长处;生2:天生我才必有用;生3:人不可能什么都会的,人家总有你不会或不如人家的东西。生4:应该看到别人的优点。师:是的,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尊重他人,是我们做人的美德。

回过头来想,一节普通的信息技术课,一个普通的提问,确反映出了,我们当前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欠缺与某种方面的丢失。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其它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淡化了,同学间最起码的尊重消失了,从大的方面来看,这是学校应试教育的产物,也是我们要进行教育改革的初衷,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同学间的相互尊重是应该的,也是我们德育教育必须要做的。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说不分主副科,不分是不是班主任,作为老师,这是你的一份责任,也是你的职责,更是你的义务。通过信息技术课对学生们进行了德育方面的教育,我认为太值了。只要我们的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全面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一定会培养也全面的合格的接班人的。

信息技术课上的“音乐欣赏课”

这是一节PPT课,主要内容是超链接的学习,超链接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要理解它是比较困难的,但操作起来却不复杂,可以说比较简单,我想针对孩子们他们只要知道超链接的作用,以及在ppt中如何设置就OK了。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多,也比较枯燥。怎样引起孩子们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呢。我就设计了一个点歌台,通过课前的调查,了解到了目前孩子们喜欢的歌曲。在课上我打开了制作的点歌台课件,美丽的画面,熟悉歌曲名的出现,一下子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喊着叫着点自己喜欢的歌曲。当老师一点歌曲名时,进入到了另一个画面,家庭影院画面出现,并有背景歌曲音乐。点返回,又回到了点歌台主界面。几次操作后,引起了同学们的求知欲,都想自己来操作作一下点歌台,都想自己有个属于自己的点歌台。但有许多同学提出了问题,老师,歌名和歌曲是怎么连接到一起的?家庭影院是怎么画出来的?听完这首歌后,又是怎么回到主界面的?等等。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出现了,我及时的引出了新课----超链接。

对五年级学生来讲,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约束力,也有了一定的知识的积累,学习习惯也正在形成,信息技术课上我重点是培养他们的看书能力,培养他们能够看书,看懂书,会用书的能力。目前信息技术课上对操作步骤描述的非常的准确,画图也清晰,同学们只要认真看书,一般是能够正确操作的。但通过调查,绝大多数的孩子不会看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学会看书,实际上是把老师带在了身边了,所以我利用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要求学生们必须要看书,通过看书来操作,书看的清楚了,准确了,操作结果才能准确。

通过这种形式先是逼迫学生们看书,逐渐培养他们能看书会看书喜欢看书的习惯。

同学们首先通过看书来学习什么是超链接,怎么在PPT中设置超链接。同时又通过画家庭影院对画画进行了复习,通过下载歌曲对下载歌曲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同学们在看书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首先是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其次是相邻同学间的请教、讨论来解决,最后大的问题提到全班来研究解决。

反思:本来正常上超链接这节课非常的简单,老师通过演示,学生跟着操作一学就会掌握,但我通过一个点歌台,这一设计,使这节简单枯燥的课,变成了学生们喜爱的课。分析其原因是因为设计中有同学们喜爱的东西-----歌曲,说明我们老师只要用心,就会让我们的课堂变成同学们向往的地方,变成同学们喜欢的地方。

他们增大了眼睛

Flash课是小学五年级涉及的内容,目的是让孩子了解Flash软件的基本特点,掌握其基本的操作技能,但Flash软件的学习是比较难的,针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难度更大。那么怎样完成教学任务呢?我想首先得让学生们喜欢上Flash,然后在学习过程中再想办法来克服难点。

在第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我首先演示了一些变形动画:如三角形变方形又变圆形;一些运动动画:一个能够转动的小球滚来滚去,地球与月亮(地球自转着,月亮围着地球转动)等。通过演示,把同学们目光吸引到了大屏幕上,这时有的同学就问了,老师,你给我们演示的内容是我们要学习的吗?老师,我们能学会吗?等等,带着疑问和好奇进入了Flash的学习。为了使学生们尽快的入手,我没有对Flash软件的界面进行详细的讲解,我想用到那里再讲其作用,这样效果会更好的。我先用矩形工作画了一个红色的矩形,又画了一个蓝色的圆形。接着进行了变形的设置。同学们看的非常的仔细。这是我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一件不可思意的事情就要发生了,我拖动着指针,在大屏幕上显示出红色的矩形渐渐的变成了蓝色的圆形。这时你看同学们都增大了眼睛,许多同学的嘴也张开了,并发出了啊、呀的声音。不可思意的声音也同时出现,而后全班暴发出老师我们要学习,我现在要操作,我要试一下的要求的声音。是啊,原来他们在电影中、电视中、动画片中看到的一些变形,原本以为是多么的高深,原来用Flash软件可以轻松的搞定啊。同学们学习欲望被激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了。我原想讲一下具体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但同学们都说看会了,都以为刚才老师的演示看明白了,都想一试身手,体会一下变形动画。我想也行,让同学们先操作一下,体会一下Flash的特点,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的。于是,就同意我们操作了。教室内热闹起来了,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操作着,相邻同学间还讨论着,回忆着老师刚才的操作步骤。但一会同学中的问题就出来了,老师,我的不变;老师我的矩形出来没有填充色,只有一个框;老师我的屏幕显示的内容和他的不一样,缺少东西等等。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提出来了,没有一个同学做出来。这时我并没有急着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又演示了一遍,让同学们对照自己的操作步骤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这时只有个别的同学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我又重新操作了一遍,这时情况不一样了,多数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原因。他们再进行操作时,解决了问题,自己的第一个变形动画也出现了,他们在欢喜,在表现,在比较。还有个别的同学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我能不能做几个连续的变形动画呀。当然可以呀。多么可爱的孩子们。看着他们欢笑的样子,我想,信息技术课虽说是一门新型的课程,他没有音体美学科那样有自己的特色,易吸引孩子。也不想语文课那么通过传授学生们语言,文字、文学方面的传统知识。但本学科的特点也是比较突出的,他是时代的产物,是目前人们进行工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只要我们正确的认识,正确的引导,信息技术教育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他们真正的学会的上网

目前信息技术课对孩子的吸引力在于可以上网玩游戏,可以上网聊天,真正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并不十分的喜欢。记得在上信息技术课第四册(主要介绍网络知识)第一节课时,我先说了一下本学期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网络知识,学习怎样上网时,教室里一下子开锅了,这学期能上网了同学们都非常的高兴,手舞足蹈,但一听还要学习上网知识,他们就喊开了,老师我们都会上网,不用学的。我一听,都会上网,我统计了一下全班只有五个同学没有举手,其它的同学都高高的举起了会上网的手。我想好啊,绝大多数同学都会上网,那我就试一下吧,同学们也不服气,试就试,我让他们打开第一课,把书翻到第五页,对照书上要求来操作,在地址栏内输入红泥巴村的网址。几分钟过去了,全班同学只有两个同学的机器上显示了红泥巴村主页。其它同学都没有显示出来,这时同学们没有动静了,也不知声了,教室内出现了少有的安静。我首先带领大家学习了上网的基本知识,浏览器知识,要求同学们掌握如果我们的机器里没有安装浏览器这个软件,是上不了网的。然后对浏览器界面进行了简单的认识,这时我重点的对地址栏进行了说明,这是我们输入网址的地方。而刚才绝大多数同学没有找到地址栏,在别的地方输入网址。我想同学们经常的能听到这么一句话,把网址给发过来。这就说明会输入网址,是我们学会上网的第一步呀。同时我又对输入网址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网址输入要绝对的正确,输错一个字附就会是另外一个网址的。注意对照检查,正确无误后再确定。同时,又给出了几个常用的少年网址,进行巩固练习。这时同学们才感觉到了,原来上网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是有要求的。这是我提出了思考题,同学们为什么喜欢上网?上网时应试注意什么事项呀?经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上网喜欢玩游戏的占全部,聊天的占一半,其它的什么查资料呀,听歌呀就比较少了。对于上网时的注意事项,原本我以为四年级的学生了应该能够说出一些来,可是,询问的结果非常的令我失望,大多数同学什么都不知道,个别的同学能够说出个一两点来。情况不容乐观,因为目前的网络上的内容十分的复杂,绝大多数的内容不适合少年儿童,网络的安全教育势在必行,所以我临时改变了我的教学内容,增加了网络安全我知道这一内容,充分利用了红泥巴村网站内的安全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了网络安全全面的教育,使同学明确上网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我想只有这样,增强孩子们的防范意识,他们上网才会安全,他们才会真正的学会上网。

反思:上网是孩子喜欢干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引导,让孩子能够正确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与高效,帮助孩子个正确的健康的成长,让我们孩子们在网络上冲浪时即能够享受他带来的快乐,又能够避免受到污染这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必须考虑而又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本节课既让孩子们认识了网络,保证他们的上网兴趣,又加强了安全意识的培养以及安全知识的学习。让孩子们能够真正的安全的学会上网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第9篇:从我校的信息技术课堂浅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

内容摘要]:与大多数农村中学一样,我们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存着着诸多不足,例如硬件配置、软件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这些不足的确制约了我们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虽然我们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也想拥有一间完美的机房,一系列得心应手的教学软件,但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让每一个农村孩子切切实实学到一些东西,才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目前应该真正考虑到的问题。在我的信息技术课堂里,我注重上好第一节课,通过尊重农村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分层次教学,合理地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练习,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系统性的教学措施,使得我们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能够跟上信息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课堂、人教版教材、分层次教学、合理评价 与大多数农村中学一样,我们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存着着诸多不足,例如硬件配置、软件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这些不足的确制约了我们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虽然我们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也想拥有一间完美的机房,一系列得心应手的教学软件,但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让每一个农村孩子切切实实学到一些东西,才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目前应该真正考虑到的问题。

一、上好第一节课,消除神秘感。 每次接手初一,我都发现,虽然在小学里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学生不会开机关机。由于机房的机器旧而杂,机型不同,学生开机的时候找不着主机电源开关;找着主机电源开关的却又不知道开显示器电源;一些老式机器启动时出现的错误命令提示看不懂;关机的时候只关显示器电脑„„应该来说,农村孩子由于受环境条件所限,家里有电脑的少之又少,学生不会甚至不敢动手。针到这种情况,我改变了以往第一节课就给学生讲解教材的方法,而是解剖计算机,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计算机的内部构造,消除他们的神秘感。先由外,告诉他们,哪个是主机电源开关,哪个是reset键,怎样看指示灯,光驱在哪儿,软驱在哪儿,光盘是什么样的,软盘是什么样的,键盘接哪个口,怎样接,鼠标接哪个口,跟显示器连的是哪一个,网线插在哪儿,音箱话筒又插在哪儿,什么是USB接口,能接USB接口的有什么设备,再及内,现场拆开机箱,每每机箱盖拆开的那一瞬间,总能听到学生的惊叹:原来电脑里面是这样的啊!先一一讲解,什么是CPU、硬盘、电源、内存、网卡、显卡、声卡、光驱、软驱在哪儿,它们的功能是什么,风扇有什么作用,如何拆装内存、网卡等,常常是讲着讲着,我已经被学生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了起来,学生的热情很高涨,他们都很想亲自动手去摸一摸,装一装,于是我将几台淘汰的机器分给各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拆装,临近下课的时候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模拟组装一台电脑,写下需要的硬件,将实际操作上升到理论知识的归纳,巩固课堂内容。常常在下课的时候走在路上,会听到旁边的学生向周围的学生炫耀他们今天学过的,每每此时,我总是会心一笑,至少,孩子们对感觉神秘莫测的电脑不再望而生畏,个个都提起了莫大的兴趣。

二、正确理解教材,培养学生的共性技能。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而拥有一套好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我们用的是泰山版信息技术教材。这套教材几经改版,由最初的按操作系统的知识点来组织教材,变化到现在以信息需求的线索组织教材,例如第一章中讲的是“信息技术通用操作”,这一章以需求为视角来提炼出三个最基本的共性技能,即用户界面的操作要素、对象编辑的操作过程和基于帮助文档的问题解决。对于大多数软件来说,很大一部分功能和操作是互通的,例如Office软件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以及WPS、Office、画图等软件,掌握删除、移动、复制、粘贴等基本编辑操作及各种软件之间数据的相互复制,只要掌握了其中的共性技能,即使不能达到一通百通,也可以使学生不至于面对一种新的软件而无所适从,这样让学生在技术上能够融会贯通,为以后的信息活动积累必要的基础技能。

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

1、实行课堂瘦身,减小课堂容量。 由于机房机器数量较少,很多时候是两个孩子共用一台电脑,学生们上机的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较弱,原计划一节课的任务学生往往完成不了。因此,我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针对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应用性强,更新快等特点,并根据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级特点以及知识水平来确定内容。既立足于教材又突破了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新颖化、过程化、应用化和整合化。尽量加快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我便将原计划的内容减量,原来2节课的内容,用3节课讲完,抓住每一节的重点,将非重点内容做为知识扩展和提升练习,这样既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当堂即可完成原定目标,保障了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也可以让基础稍好的学生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2、拓展性的教学内容,保证特长生有所突破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是一两个知识点,而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要求“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符合(《普通初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和标准。这种“适当放手”在具体操作中是有很大弹性的。无论是教师的“讲”,还是学生的“练”,都是既可以按部就班,又可以天马行空;既可以蜻蜓之点水,又可以曲径探幽,完全可以做到收放自如。

例如:在教学“插入图像”这部分内容时,只要学生完成图片的插入及位置的调整即完成了本节课的基本目标。而如何实现在自选图形中插入图片则可以做为拓展练习。学生在练习时,需要研究如何插入自选图形,并在自选图形中填充图片,学生往往因为个人能力的差异以及兴趣驱使,而花很长的时间用于尝试遴选图片的形状及所填充的图片,这时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体对知识掌握层次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要求,保证特长生有所发展。

3、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传统学科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并延伸。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成为被灌输的对象。这种课堂的缺陷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使学生在实践中动脑、联想、发挥,从而使学习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留给学生的思考与操作时间相当有限,以致于一门有趣的课程变成了大篇的理论讲解,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采用了“精讲多练”的方法。在讲课中,我只是把重点精细讲出,将一些易懂的或易于自学的内容让其自己去完成,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多练”,在实践中“多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思维与想象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设置图片版式时,我只做出两种版式的图片效果,并讲解其要点,余下的三种版式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并找出各种版式设置的特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教师主要是起指导启发作用。

四、尊重农村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分层次教学

由于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情况不一,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曾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不同,即使是同一年龄层次学生其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是参差不齐的;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呈现出分化很快的趋势,这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例如:初一年级各班中有几个学生家里均有电脑,平日接触电脑较多,学习目标掌握得比较快,相比而言,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操作键盘还仅限于“一指禅”,其差距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要针对学生操作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内容,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勤作尝试。

所以每次上课前我都要在确定好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层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不同的学习任务。既要让全体学生在基本目标上拓展思维,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要让接受比较慢的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例如,我在《图文的混合编排》一章中,我考虑到学生的层次不一样,对中、低层的学生要求是:能掌握“用艺术字作标题、插入图片、插入自选图形”,对上层学生除了上面的目标要求,还要求:能合理修饰、调整版面布局,使宣传画美观、和谐、自然,通过图文混排的制作和设计起到更好的宣传环保的作用。通过目标分层,减轻了学生的一部分负担,让学生学起来不觉得乏味。

五、精心设计操作练习,并作出合理的课堂评价

1、注重分层评价,鼓励学生求新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如何,最终要通过一定的形式给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并针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承认学生实际掌握水平之间的差异,充分肯定他们各自的成绩,并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各自提高。例如:每一次的操作课上我给学生打的实践综合分,这既包括了学生的实际上机成绩,也包含了对这个同学认真程度的一种鼓励。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又可促使其发挥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实际上,评价成为促使学生学习的一个手段。

2、注重过程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计算机的操作不仅体现在结果明了,更体现在同样一个结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这是计算机软件本身性能的完善,更体现了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助工具的特点,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操作中,相对于一个同样的任务,虽然学生会利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完成,但其过程却是有差异的。这时教师不能仅仅只关注一个答案,而应更多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在实践中所获取的经验与教训等,这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实践过程,即是鼓励学生在自主的操作过程中的理解力与创新力。

我们学校只有一个信息技术教师,除却担任初一初二两个级部的信息技术课,还要负责网络和硬件的维护。相信很多农村学校跟我们学校一样,一个人在艰难中摸索,视野方面更是如井底之蛙有待拓展,这只是我对信息技术课堂的一点粗浅的看法,提高农村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任重而道远,更是我们每一个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教育部普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3]张翠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小学电教》 [4]凌雪梅《浅谈“农村信息技术教学”》

[5]刘兰娇《浅谈农村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的应用》潮阳区金堡中学 [6]李媛:《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实施分层次教学》甘井子社区学院;http: // /main/lunwen/

[7]郭艳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思考》。

上一篇:局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下一篇:跌倒与坠床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