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推荐9篇)
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钓渭镇红星小学赵旭军
当今农村学校里面信息技术教师人数少,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更好地发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缩小与城镇学校教学差距,是我们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根据自己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一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在学校中一早忙到晚,机房、杂务忙得不亦乐乎,但同时工作得不到认可,没有成就感。不仅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坐下来学习,更谈不上自身的发展。如何摆脱这种困惑,跟上时代的步伐,是我们这些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需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摆在我们这些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1、首先要有合理的目标、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老师不会有什么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而又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合理的规划才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获得有效发展,首先应该树立一个目标,1
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案提升自己。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向身边的人学习,向周围的优秀学者、骨干教师学习,善于吸收他人的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善自身生存状态,从而有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要想做到这些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才能从平时忙碌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
2、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体系
总体上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起点不高,但是起点并不是最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构建好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为教好信息技术课程打好基础。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程涉及面非常广,因此保持我们对于这门课程的探究精神,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逐步形成系统的专业的知识体系,以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
3、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教师的重心是教学,教学的中心是课堂。只有努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能力,才能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
2程开设较晚,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尚无权威的定论。这使得许多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困惑。不知如何解决自己在教学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平时要不断的实践、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
听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有这样的机会每一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都是非常珍惜的。但是小学信息技术活动机会比较少,听课机会更是少之又少,现在的网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有空的时候去网络上欣赏他们精彩的课堂,并且可以反复琢磨,同样也能达到提高自己的效果。
(2)、向其他学科教师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比较小,一个乡镇也只有几位信息技术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能都依赖别人,只有自己主动去学习,创造提升自己的每一个机会。其它学科教学都比较成熟,教师人数相对比较多,实力相对比较强,向他们学习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得以运用。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阶段的教师的课堂又会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因此
3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条件。多活动,多参与,多反思,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结合本地资源,促进课堂的发展。
农村小学由于条件限制,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现在主要还局限于课堂,因此结合各种本地资源,以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果。如在泰山出版社信息技术第三册上册第6课《家乡的历史名人》一课,为了宣传家乡,感受家乡,我把内容改为《家乡的历史名人—孔子赞》,带领学生查阅大量的孔子资料,存入电脑,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制做出一张张精美的小报。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很熟悉,有一种亲近感。对做这样的小报充满兴趣。学生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对信息技术在生活的运用有了切身的体会,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提高课堂质量。
4、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术教师仅有技术还是不够的,技术是基础,还要注重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
(1)、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培训的优势是时间集中、内容丰富和效率较高,通过培训便于信息技术教师和专家之间、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好解决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较快地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素质。
(2)、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反思也是一种创新,是对过去教育教学的扬弃和发展。特别是那些课堂教学设计的精妙之处,师生互动教学的经典记录,生生互动之间的精彩对话、交流、讨论„„这些对自己的专业成长都有很大作用,为积累教学经验、更新教育理念,提供了依据,为快速接受与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打下基础。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反思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一、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 提升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具备的素质, 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所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全面普及和推广,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当前的课堂教学已几乎离不开信息技术。近年来, 笔者积极投身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实践, 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促进了自身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1. 利用《几何画板》开展数学探究实验, 提高教师化解教学难点能力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有不少的章节和知识点涉及到比较复杂和抽象的数学知识或概念, 例如,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轴对称图形中路程最短问题、抛物线和相切圆等等, 由于知识抽象程度较高,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存在困难, 可以运用《几何画板》软件来进行相关的数学探究和实验, 有效地化解教学的难点,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几何画板》能画各种几何图形;能画出解析几何中的所有二次曲线;也能画出任意一个初等函数的图像 (给出表达式) 。不仅如此, 还能够对所有画出的图形、图像进行各种“变换”, 如平移、旋转、缩放、反射等等。《几何画板》能对动态的对象进行“跟踪”, 并能显示该对象的“轨迹”, 如点的轨迹、线的轨迹, 形成曲线或包络;而且这种“跟踪”可以是人工的也可以是自动的。
例如, 笔者在探究2012年广东中考数学压轴题时, 将试题的图形在《几何画板》上描绘出来 (如图1所示) , 然后拖动动点E,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探究出题目中抛物线和其相切圆的位置关系, 并容易发现E点在A、B两点间运动的过程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时刻值得关注。一个是设⊙E与线段DE的交点为H, 当E点运动到哪里时, 点H与点D重合 (如图2所示) ;另一个是当E点运动到哪里时, ⊙E与BC和AC同时相切 (如图3所示) , 从而进一步探究出试题的加强和试题的推广[1], 并有效地促进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2. 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 提升教师课堂教学互动效能
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 具有人机交互和手写触摸功能的电子白板应运而生, 并有逐步取代单纯具有投影功能的多媒体平台的趋势。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势必要与时俱进, 积极投身到电子白板的应用和教学实践中。电子白板在人机交互和直观教学上具有强大优势, 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帮助教师掌控课堂。
电子白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互动功能, 通过与电脑、投影机组成交互式演示系统, 配套电子笔完全代替鼠标, 直接操控电脑。用白板笔就实现了师生、生生的互动展示。尤其是我们现在提出“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 放手给学生, 把课堂展示的舞台还给学生, 电子白板的互动性就更显其优势。例如利用电子白板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 用白板笔随意拖动白板屏幕上的点到屏幕上直角坐标系指定的位置上, 学生直观具体地感知和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点与坐标对应关系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能在白板屏幕上适时、有针对性地圈画和注解, 达到传统黑板和多媒体课件完美结合、优势互补的良好效果。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劲头足, 课堂气氛热烈, 教学效果良好。
二、录制优质课例, 促进数学教师自身成长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断深入与及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和发展, 各地和各学校纷纷建立相应的教学资源库, 录制优质的课堂实录和优质课例, 加强教学教研的力度和广度, 全面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带动区域内同行的共同进步。
数学老师参与课堂录制的过程, 也是成长的过程。近年来, 笔者参与了多个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课例录制, 不但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巧, 而且带动了教师同行的共同进步, 促进了数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优质课例录制前, 笔者反复思考, 不断调整, 精心设计优质课程;在录制过程中, 与摄制人员沟通, 提出画面摄制与声音录制要求, 如对课堂重点的环节或精彩部分要进行捕捉和镜头放大;录制后, 与有关技术人员一起, 参与后期的视频剪辑与编辑, 为课例编制添加适当字幕解说, 进一步突出课堂教学环节和凝练课堂的特色, 这一制作过程本身也是数学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同时, 把课例成果上传到互联网上分享, 如上传到优酷网 (http://www.youku.com/) 等视频网站上, 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能够学习和分享, 达到“云学习”、“云教研”的良好效果, 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共同进步。
三、构建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提高数学教师教育科研水平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微博和博客越来越普及, 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交往和沟通方式, 数学教师可抓住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建立数学学科网站, 从而更好地整合数学教学资源, 构建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网络平台。
例如笔者近年建立的一个数学学科网站 (http://www.gdmath.com/) , 将本校的教案、课件和试题上传到网站上, 提供给学习者参考, 还以数学学科网站为基地, 与本地区其他学校数学教师建立联系, 建立网络教研平台, 做到网上视频直播公开课实况, 或者将录制好的公开课视频上传到网站上供其他老师学习和讨论, 邀请本地区或者其他地区名师专家异地网上点评等, 数学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 都可以进行数学学科教研, 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能够有效地提高数学教研的效率和效果。此外, 可将课例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 如www.youku.com (优酷网) 等, 既可为其他学校教师提供学习样板, 又可大大节省对数学学科网站主机的压力, 提高学科网站的应用效率, 逐渐形成一个共享型、开放型的教研氛围和网络教学平台。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促进自身发展以及带动同行共同进步, 提高数学教师教育科研水平, 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实现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并借助信息技术这个有力的工具和有效的途径, 做到积极研究, 勤于反思, 乐于交流, 善于学习, 只有这样, 我们的数学教师才能从一名“教书匠”转换为“研究型”的教师。
摘要:要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 让教师从一名“教书匠”转换为“研究型”的教师, 教师的专业发展必不可少。本文总结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三种途径: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 提升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录制优质课例, 促进数学教师自身成长;构建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提高数学教师教育科研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师,专业成长,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专业成长 教师培训 相互交流 集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新课标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给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因此,在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获得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培训中进行专业成长。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除应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之外,还要定期参加信息技术教师科组内部互相培训。
另外,还需要“走出去”和“请进来”,请一些专家学者来讲解一些新技术、新理念。
其次,在相互交流中进行专业成长。
相互交流是教师进行专业成长的捷径。在学习交流过程中,要重点对新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还要经常参加网上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的讨论,从中倾听专家的教导,学习同行们的经验。
再次,在集备中进行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备课时积极发言,集思广益,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专业成长。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際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
同时,每堂课下来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深入的反思,反思该堂课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通过反思去吸取精华,直面缺点,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改进、借鉴的资源。
还有,在课题研究中进行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通过课题研究开发教师潜能,激发教师的创造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最后,在辅导学生中获得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做好课堂教学外,还要负责辅导学生参加信息学奥赛、电脑制作比赛、创新大赛、机器人比赛以及研究性学习和专题学习活动等, 这些都是开拓性的工作,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辅导学生中,学生会提出很多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从中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
酉阳县万木乡铺子小学校 李鼎明
【摘要】当前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基本普及农村学校,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师资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教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提升自身素养,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可以从机制建设、观念更新、有效培训、网络研修常态化等方面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路。
【关键词】有效利用
信息技术资源
农村教师
专业成长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县的创建及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的深入实施,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基本普及农村学校,农村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大势已成。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师资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教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提升自身素养,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建立健全激励教师应用信息资源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
全国“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已经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但是教师使用热情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等问题,使信息技术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受到制约。因此,学校要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研究制订适合本校实际的考核评价机制。其实施办法有,一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是继续教育的必学必测内容,以评促学,激发教师的持续学习动力;二是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纳入优质课评价体系;三是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积分管理体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系统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二、更新教师观念与强化意识,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美国国家研究院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委员会在《认识如何学习》中指出“只要适当地使用技 术,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业成就和促进教师教学上具 有巨大的潜力”。将理论融于技术,用技术促进教学绩效已成必然趋势。农村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己的专业成长,首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人的关系,不是信息技术控制学习者,也不是学习者恐惧 信息技术,而是学习者控制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形 成一种智能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生态化的人机关系,形成学习者与信息技术最优化的智能整合。其次要积极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构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合作、提高信息素养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圣坛上走下来,变先知先觉者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探究的顾问、问题解决的伙伴、学生所需资源的咨询者和提供者;变师道尊严为同学生平等,与学生一起平等地交流,共同完成任务,与学生共享学习成功与快乐。
农村教师要有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提升自主发展的内驱 力,自觉承担起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使自己的职业 理想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农村教师要具有乐为人师的志趣,要明白自己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和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精英和知识力量,也是农 村民众文化的传播者;要逐渐形成乐于奉献、为农村 教育事业献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
钻研本领域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关爱学生,对全体学生的发展充满期待,并竭尽所能地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要努力追求终身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和改进教学实践,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 作,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使专业发展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积极过程。
三、组织有效师资培训,不断反思与交流,提高教师网络教研的能力。
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曾说:“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会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应用意识和主动应用的习惯,并能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才能实现自身职业专业化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多种维度、多种角度,分层次进行培养与训练、反思与交流。
(一)全面培训,侧重于操作应用的层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普及、推广,首先要有一支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因此要在全体教师中间开展“电脑扫盲”活动,进行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电脑操作基础知识、word应用技能、excel应用技能、多媒体素材的采集、电教设备的维护、电子白板的使用等,在计算机基本技能过关以后,再进行课件制作(powerpoint, flash, cooledit)和网页制作等培训,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注重课堂教学的应用。
(二)重点培训,侧重于专业制作层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光有只能操作的广大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的 “提高型队伍”。学校要选拔一批有计算机基础的教师,进行电脑维护、课件制作和网页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先让这部分教师走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前列,带动其余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再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组织这些“提高型队伍”和其他教师结对子,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制作多媒体课件、建立网站,开通博客等。通过先进带动后进,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三)组织有效交流与不断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 G.J)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反思+经验”。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剖析和研究。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针对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性的实践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四、借助网络,加强校本网络研修常态化,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由“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创造型”的转换,要求教师由“教书匠”变为 “教育研究者”,农村教师要树立“教学即教研”“教师即研究 者”的观念。对农村教师来说,最有效和最可行的方 式之一就是参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 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 员共同参与。网络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系列活动之一,丰富了学校教研的形式和内容,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网络研修突破传统的研讨方式,建立了依托网络开展校本教研的新模式,学校要以校园网为依托,设立“网上案例剖析”、“网上教学评课”、“网上集体备课”、“教育随笔”、“金点子冲浪会”、“亮点发布会”、“资源上传”等多个论坛专区,教师把各自的教学设计、反思、案例、读书心得等及时上传到网站上,供大家学习借鉴。教师可利用业
余时间围绕论坛主题,交流、点评、发帖、跟帖。网络校本教研改变了教师单调和枯燥的生活,解决了以往教师在一起探讨问题的困难,由过去那种“独学无友”封闭的成长状态,进入“自主开放、协作创新”的境界。
农村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条件选择恰当的网络研修方式,学校可以聘请专家与学校教师,利用博客圈、QQ 群、朋友圈和教师网联构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的教师实践共同体,提高教研水平。这个共同体中,不同地域的同学科在参加研修的过程中,教师或把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以求助方式提出,以期得到同伴的指点和帮助,或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敞开心扉,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引发讨论……在利用网络进行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论坛主题积极参与、各抒己见,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自己的网络教研平台上充分展现自己,并与他人合作分享,使个体实践研究转变为个体与集体互动实践研究的格局。这种开放的机制,不但拓展了教师展示交流的空间,同时大大丰富了网上培训资源,进而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为教师培训增添了生命活力。网络教研改变了教师的行为和态度,充实了每个教师成长的步伐,使我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多样化的网络教研活动,把教师专业化发展引向开放、引向深入,在活动中教师们传递着教育信息,共享着教育资源,实现了同伴互助,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在校本教研中,依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赛促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把运用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整合应用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学校要开展多种评比活动,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评比;举行多媒体教学优质课和课件评选活动;以赛促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村学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教师应用信息资源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建立更开放的网络校本研修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深度交流与共享,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引领教研走向深入,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的专业化,从而推进学校的教育现代化。农村教师既要继承以往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立足农村教育实践,又要更新教师观念与强化意识,面向未来,以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增强职业竞争力和提升社会地位、提升自我生命价值为导向;积极参加师资培训,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不断反思与交流,提高教师网络教研的能力,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自身专业发展氛围,利用信息技术取得和城市地区教师同步发展的效果,最终实现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艳丽.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与新机会基金项目的特点比较[J].重 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122-124.[2] 张华.提升教学反思的有效性[J].教学与管理,2008,(10):99-100.[3] 金陵.应用主导区域教育信息化率先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27-30.[4] 曼燕霞;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之教学实践探索 [J];陕西教育·理论;2006年08期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曾涌现出无数的优秀教师,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概念,其次,对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必备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出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
优秀教师是优质教育的精髓,优秀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教育系统内最重要的优质教育资源。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是影响和制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呼唤能够胜任教师职位的优秀教师大量诞生和快速成长。
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概述
1.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概念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特指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扩充的过程,是其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和成熟的过程,是语文教师作为个体专业发展的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造的循环过程。
2.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必备条件
(1)以学科专业知识强骨干。学者们普遍认为,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她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专业知识结构。一般而言,可以将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从本体性知识(语文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语文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三方面来把握。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做到:在阅读中学习,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写作中沉淀,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在进修中提升,进修可以学习教育研究理论,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现自身专业的成长。
(2)以课堂教学艺术展双翼。课堂是教师展翅翱翔的天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的双翼。教师的人生重心在课堂,教师的天地在孩子中间,他们的才情、智慧和理想,都集中地显现在三尺讲台之上。优秀教师强调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与剖析,强调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程资源的积累与整合,力求给学生一种终极关怀,“既给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又要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
(3)以教育教学思想塑灵魂。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人格,谈教学的个性是没有意义的。优秀教师在教学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视角。他们努力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和课堂教学,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力求将理论和实践、阅读与思考拓展结合起来,勇于用自己的话语发言,勇于上公开课,展现出一个不断进取、乐于向上的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独特风貌。勇于探索改革、勤奋钻研的思想之花,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所在。
(4)以专业研究生活凝心血。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付出行动,用行动来坚守自己的教育事业,行动是思想的母亲。优秀教师的专业研究生活可以说是“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教师仅有专业追求是不够的,还要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精神。
二、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
1.以专业知识作养分
目前人们已普遍地认识到,优秀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杜威说:“一个人要成为合格的教师,第一条件就是需要对教材具有理智的准备,应当有超量的丰富的知识。他的知识必需比教科书上的原理或比任何固定的教学计划更为广博。”
(1)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语文学科知识也称语文的“本体性知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胜任语文教学工作所必须具有的语文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即对自己所教语文学科的内容要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它决定了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用什么去教”。
(2)语文教育理论知识。语文教育理论知识是语文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就是“如何教语文的知识”,是教师将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可接受、可理解和可掌握知识的工具与桥梁。一般包括一般教育理论知识和语文教育理论知识。
(3)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包括可言传的、可意识到的但无法言传的和无意识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语文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语文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个体性、创造性和发散性等特点,都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持。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学科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原有知识相联系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2.把课堂教学当土壤
实践是成长的土壤,教师的成长需要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萌芽生成。教师不可能脱离课堂成长,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求真知、谋发展,才能借助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转换实现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1)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是指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规范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包括语文教师的鉴赏能力和语文教师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弱与教师语文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
(2)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传统的“三字一说”(钢笔、粉笔、毛笔和普通话)能力,还必须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3)课堂教学机智或教育智慧。新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需要掌握学科专业和教育理论等各种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获得丰富的个人实践知识和智慧。与教师实践知识融合在一起,并使教师灵活地解决复杂情境中问题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实践智慧。从事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实践知识和智慧,需要新教师在资深教师指导、协助下,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来获得。
3.视反思研究为路径
反思是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提高教育能力、生成教育智慧、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行为研究,钻研教学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提高现有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师教育部门也把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到了一个新的突出高度。
(1)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提高教育期望,激发反思动力,养成反思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了解学生的发展,对教材和学生展开反思;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竞赛。最后,每一次的反思并非是简单回顾和一般分析,而是教师以新的层次、新的角度对自己的观念进行修改、替换和完善。
(2)语文教师反思研究的几种途径。选定客观参照人物,进行自我反思,可以是青年教师心目中的榜样,比如某教育专家或特级教师等等。撰写课后记或教育随笔,评价教学效果,对丰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利用多媒体、录音或录像等,直观进行反思。搜集同行或学生等关键人员的评价信息。
三、结论
总之,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既有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有适宜其成长的土壤;既有教师自身的个性化特质,也有其发展的共性规律。如何从教育实际出发,为地方、学校打造更多的“名师”,现在仍是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需要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叶继琴.以教学反思来促成语文教师专业成长[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9).
[2]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阂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钟启全.教师“专业化”的范式[J].徐州教育信息网,(9).
专业知识试题(简答题)
请将答案写在下列各题的答题区域内,页面不限。
答卷文档保存在“参赛号+答案与作品”文件夹中,文件名为“参赛号+专业知识答卷.doc”。
1.据新华网消息,我国首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于2011年11月16日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正式全面开通运行,目前这台计算机世界排名第四。这台计算机名叫什么?
答:中国首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曙光“星云”,16日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启动运行。超算中心主机系统“曙光6000”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制造,采用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服务器。其系统实测峰值为每秒3000万亿次,实测性能达到每秒1271万亿次,存储能力达到20PB,相当于80个国家图书馆藏书量之和,是中国第一台、世界第三台实测双精度浮点计算超过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2.1942年美国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提出机器人三定律,为机器人设定行为准则。试说出机器人三定律的具体表述。
答:机器人三定律(Three Laws of Robotics)是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他的机器人相关作品和其他机器人相关小说中为机器人设定的行为准则,是阿西莫夫除“心理史学”外另一个著名的虚构学说。三大法则如下: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袖手旁观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但在1985年,《机器人与帝国》这本书中,阿西莫夫将三大法则扩张为四大法则: 第零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袖手旁观坐视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第一法则:除非违背第零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袖手旁观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零或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零至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机器人三定律”在他于1942年发表的作品Runaround(《转圈圈》,《我,机械人》中的一个短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且成为他的很多小说,包含基地系列小说中机器人的行为准则和故事发展的线索。
3.有A、B两个位图,A的尺寸是800*600px(24位真彩),B的尺寸是1600*1200px(32位真彩)。试分别写出计算表达式并计算出这两个图片文件的大小。
答:
A的尺寸是800*600px(24位真彩),所占空间大小为:800*600*24/(8*1024*1024)=1.37M B的尺寸是1600*1200px(32位真彩),所占空间大小为:1600*1200*32/(8*1024*1024)=7.32M
4.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运行速度往往会逐渐变慢。为了让计算机在正常的状态下运行,通常需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维护。请说出计算机系统维护的具体做法。
答:首先,安装防病毒软件。网络在给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带给你危害。当你下载新软件,新驱动或补丁程序时,病毒也悄悄地在你电脑的某个角落里潜伏下来,让你的系统不是运行得越来越慢,就是经常莫名其妙死机,所以防病毒软件是电脑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其次,定期清理磁盘碎片。硬盘使用一段时间后,可储存的空间在物理上已变得不连续。当安装程序时,数据通常是被分成许多碎片,存入硬盘不连续的区域中。硬盘中的碎片越来越多,文件也就分布得越来越散乱。那么当你再运行某个程序,会发现机器很慢。所以,要对机器进行定期的磁盘碎片清理。
第三步,清除多余文件。每当硬盘空间告急时,你总是要删除一些不需要的程序或文件。当你自以为删掉它们时,可别以为它们已消失得干干净净了,其实还有一些相关的文件和注册表还存留在硬盘中。你需要使用反安装软件才能彻底地清除那些东西。
第四步就是定期检查。通过定期扫描硬盘,不断升级软件,经常查看电脑状态,就可以防患。
第五步,要保持外界环境的干净,控制温度,湿度。计算机线路布置要合理、整齐,一旦出现问题,便于排查故障和维修等,从而保证系统稳定正常运行。
5.试述当今中小学校使用的计算机房的局域网,通常采用哪种网络拓扑结构?请画出采用该结构的一个计算机房的网络拓扑结构图(示意图)。
关键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专业成长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其中在教育领域为教育提供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所谓信息技术环境, 它包括硬件的设施如多媒体电脑、投影、音响、网络设备等和与教学活动、管理、交流等相关的软件系统如校园网、局域网、办公软件、课件制作专用软件等。在这种环境下, 教育成本被降低, 能创造出理想的教学环境, 也能提供丰富的教学活动模式等, 使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学习自主化、教学个性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以及教育虚拟化等。[1]所以无论从时代发展还是从教育的新特征来看, 开展信息教育, 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都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从历史经验来看,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的态度、理念、水平等。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说过:教师是变革的动力, 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和自然的知识方面, 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 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 始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就是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如果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 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以及科研中都起着核心骨干作用, 他们是学校的骨干教师, 教师的表率, 教学的指导, 是学校的中坚力量, 也是学校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骨干教师作为学校中某一学科的教学骨干, 他们不仅要本身专业发展, 更要引领本组教师的专业成长, 他们不仅要善于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而且善于学习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技术。所以,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骨干教师的成长便是教育与技术发展的必然, 一方面利于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 另外也对其他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提供借鉴, 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 以提高整个教育教学质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骨干教师要快速成长, 就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环境对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 并使自己适应以及熟练驾驭。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骨干教师的要求
1. 骨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能集合而成的一种综合能力素质, 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 (Paul Zurkouski) 最早提出的, 而且他认为信息素养就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此后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 成为信息时代最流行的用语之一, 但是对它的认识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几乎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定义。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定义是美国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所界定的:信息素养是指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它必须能确定何时需要信息, 并具有检索、评价、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信息素养是关于信息的综合能力系统。在信息化时代, 信息素养如之前的读写算一样是每个人所必需的, 它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等。其中, 个人的信息意识强弱直接影响到信息的吸收过程, 所以说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前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骨干教师要实现专业的突破发展首先就要具备灵敏的信息意识, 才能迅速吸收信息知识, 熟练掌握信息技能, 并将知识技能灵活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信息知识是指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各学科的骨干教师由于专业、时间的不同, 需要掌握与教学相关的信息知识, 如网络应用、相关软件、基本的系统知识等, 这也要与教师所在学校的信息环境密切联系, 要因时因地而宜。无论是信息意识还是信息能力, 最终都要落实到骨干教师的信息能力上, 即获取、处理、生成、运用等能力, 这是衡量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此外, 在信息化条件下, 获得信息的途径更简捷, 内容也更丰富, 也难免出现了如黑客、网络安全、信息共享的版权、个人隐私、反动信息等等问题, 所以为骨干教师更应该注重信息伦理道德, 以身作则, 并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 让本组教师以及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好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
2. 骨干教师必须引领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 教师要是终身学习者, 受动者, 合作者与导师。[2]信息技术的发展, 知识爆炸及更新的速度加快, 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必备修养, 终身教育成为必然。教师是最先感受到终身教育的, 教师已经不能依赖一次教育而终生受益, 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而不断学习。所以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原来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 主要是作为传播者角色存在的, 他们将课程专家精选的知识传达给学生, 考试也无非是这些内容。这就使得教师的工作简单机械, 教师也容易放松自我继续学习, 教师工作往往被人认为只是重复复述而缺乏创造性, 教师的专业性也一直存在着争议。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 选在教科书中的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 信息知识的爆炸更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仅凭陈旧的课本知识是很难培养出灵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这样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学习时间、地点、内容的不同而自主设计与开发信息资源, 这既切合学生的实际, 也能真正体现出教师专业的自主性。骨干教师是本学科教学的权威, 他们要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本学科的教师往往以他们马首是瞻, 所以, 在这一方面, 骨干教师当仁不让的要成为倡导者。即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3]。作为传播者时, 教师主要是课堂的主讲者, 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教师只需将所教知识提前准备即可, 这也限制了教师思维的发散及进取精神。信息技术环境下, 教师成为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设计与开发的资源也不能仅凭权威强行灌输给学生, 而是作为导师, 辅导、支持学生, 并与他们交流, 师生间平等的关系加强。
3. 骨干教师要尤其重视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方法、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态度等,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师生关系等都要有所改变。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仍是应试教育, 以权威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 是与信息技术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不相匹配的, 不利于教师成长, 也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骨干教师首先要具备终身教育、个别化教育、创新性教育的观念, 以现代的教育观来认识教育的信息化[4], 给其他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
4. 骨干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兴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只教不研的教学只是原有经验的不断重复, 很难有所升华与突破, 所以, 教研对本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都有着其重要的作用。骨干教师自己首先要认识到研究的重要性, 并能“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保持专业的敏感性”[5], 这就要求骨干教师要具备制定教研计划、确定教研课题的能力, 特别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因此骨干教师必须自觉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 充实自己的理论修养, 让教育教学更符合科学根据。
5. 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实现多元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在短期内掌握大量的信息成为可能, 教学也很难仅仅局限在各个单独的学科内进行, 肯定要跨学科而且是多种学科整合, 因此, 单凭丰富的本学科知识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这样, 要想满足教学的需求, 就要求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如一个历史教师, 除了要掌握历史知识及计算机知识外, 还要涉及地理, 政治, 语文甚至数学, 农业等等知识。此外, 骨干教师要利用网络获取、交流、传递信息, 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才能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在教育信息化中, 中学生心理、人际交往、道德规范等都会发生某些变化, 如人际交往的淡化、性格的孤僻、各种网络道德问题等, 这些都是教研的重要内容, 这都要求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教育, 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等。
信息技术环境给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那么骨干教师又应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条件更快速的成长呢?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 自我学习是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前提
骨干教师的能力与水平不仅依赖于他们对教育的热爱, 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年累月的勤奋学习与实践, 为他们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底蕴, 才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得心应手, 成绩斐然, 成为学校中的骨干。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 骨干教师仍会坚持自我学习, 不断超越自己, 这是骨干教师成长的基本前提。
2. 学校要具备相应的软件和硬件条件是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前提
信息技能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因此需要学校搞好软件、硬件建设, 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良好外部环境, 否则, 教师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便会荒废, 也就谈不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成长。
3. 教学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突破的主要途径之一
有学者认为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相整合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体现新型教师独特性的核心职业素养。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 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 而是互相融合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实现信息技术的目标也要实现学科的教学目标, 是“双向整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具备学科知识又要具备信息技术的知识, 要求是很高的。虽然我们在轰轰烈烈的喊口号要进行整合, 但是在实际中, 大家都在各行其是, 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说明什么是整合, 怎么整合才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就是说, 口号虽响但不具备操作性, 仍处在探索阶段, 需要有良好素质与能力的教师来承担这个重任, 骨干教师作为本学科的骨干自然是当仁不让地挑起这个重担。骨干教师努力在具体操作性问题上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信息技术与学科以及教育等的知识,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骨干教师成长的过程。另外, 骨干教师在探索中自觉承担承上启下的作用, 将专家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拉近, 不仅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也促进了他们科研能力的提高。在探索整合的过程中, 骨干教师的知识积累、经验积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都会有所增加与提高, 从而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达到最终的全面改革前, 肯定会出现更先进的技术, 这样又会发生某些变化。在这个不懈追求的过程中, 骨干教师要根据试验探索, 积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4. 信息技术环境下骨干教师成长的另一条主要途径是培训
高对改正自己错误动作的信心和果断性。在学习的过程中, 小组每位成员也可以相互提供学习建议, 激发他们参与体集体, 积极讨论的主动性。垫上运动的结束部分用小组评价法。
教师要让每个学习小组进行组内、组间的沟通交流, 互相交流学习心得。这里要指出的是, 在学习新内容时, 教师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对动作学习方法的讨论和评价上, 这时候主要是让每个小组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 这样可以引导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主动性。在一个内容学习的中期, 在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基本动作要领时, 所开展的小组评价法要注重在小组的合作上, 即主动地帮助和保护同学, 尽可能多地创造时间给学生进行交流。在学习的后期, 这时候的小组评价法就要对学习的效果进行总结, 着重引导学生的每一个观念, 在得到了同伴的帮助下, 自己心理上的变化, 安全感增加, 友谊增强, 在这样的情况下, 自己也学会了去主动帮助别的同学。
参考文献
[1]陈海仲.如何调动初中学生体育课学习积极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5 (11) .
[2]王为民.体育教学与意志培养[J].福建学校体育卫生.1997 (3) .
[3]高平.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4]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杨荣华.意志研究的缺陷和对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6]王文芳.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几种途径[J].河北教育.2001.
赵林 (1973—) , 男, 河南省西华县人, 硕士。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研究。
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各国都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的内容上, 原来主要是进行技术培训, 而且许多培训重复设置, 又没有相应的设备进行练习, 以至于培训成了完全的计算机知识的灌输, 不仅没有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还引起他们的反感。在教师培训中技术培训与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 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并开始探索更为合理有效的培训内容。在培训的方式上, 不论是以培训机构为基地还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 只要是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 都是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采取哪种培训方式, 要根据培训内容, 培训所需的条件等合理确定。
总之,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时空特点、新的途径、新的模式。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如何实现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与老师、学校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和谐、高效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对信息技术下骨干教师的研究既有利于骨干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 也有利于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永.机遇与挑战:信息化教育的理念与模式——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祝智庭教授[J].中小学电教.2003,
[2]朱永海.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
[3]黄宇星.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与能力结构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6) :122-124.
[4]李立新.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建构[J].教育信息化.2004,
[5]周丽蕊, 黎炳学, 卫发昌.校本教研中骨干教师的角色定位与重塑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 0 0 6, (4) :3 6-3 7.
作者简介
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接第293页
市。却有一些城区无法比拟的资源。如能因地制宜, 发动学生, 自己动手, 创造条件, 完全可以变弱势为优势, 保障一些课程的顺利开展。如关于生物学实验材料的来源问题, 一方面可通过发动学生到野外采集,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利用综合实践课或课余时间创建自己的生物园, 让生物园为生物学实验课提供材料。这样既解决了实验材料的经费问题, 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参考文献
[1]吴济清.把握教育发展走势,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J].教育财会研究.2000, 1:51-
[2]郑宏波.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 6:10-
[3]黄正新.别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J].青年教师.2005, 4:54.
[4]许丽英, 袁桂林.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与优化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 6:57-62.
[5]胡向东, 曹雪平.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与教育资源配置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
作者简介
张璇,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生物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向永.机遇与挑战:信息化教育的理念与模式——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祝智庭教授[J].中小学电教.2003, (8) :4-8.
[2]朱永海.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 (3) :110-112.
[3]黄宇星.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与能力结构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6) :122-124.
[4]李立新.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建构[J].教育信息化.2004, (2) :22-24.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更优化的过程,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最佳发展平台。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
一、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条件
21世纪被人们称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进入各个领域,对教育产生重大冲击,所以,教师专业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从教师自身条件看,除个别老年教师外,一般都能正确使用计算机和部分应用软件。因此,不论教育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软硬件条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成长将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基本方向。
二、实现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几个途径
由于信息技术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多、知识广、理念新,为了尽快调整我们的教育观、课程觀和学生观,以及提高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途径。
1.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
同时,我们每堂课下来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深入的反思,反思该堂课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通过反思去吸取精华,直面缺点,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改进、借鉴的资源。
2.从集体备课中获得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的有效措施。我校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备课组长组织落实,并做好集体备课情况记录。集体备课时要求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以及做到“四个统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综合练习。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基本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体现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3.从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成长
互动交流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捷径,我校一直很重视外出交流学习活动,新课改之后,我校要求每个学科组每学期必须到市内外的一些兄弟学校交流学习。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我们重点对新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参加网上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的讨论,从中倾听专家的教导,学习同行们的经验。
4.从辅导学生中获得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做好课堂教学外,还要负责辅导学生参加电脑制作比赛、创新大赛、机器人比赛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等,除此之外,我校信息技术教师还要负责每天下午对学生开放电脑室的值班辅导工作,学生会、文学社、动漫社等学生社团的信息技术辅导工作。这些都是开拓性的工作,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辅导学生中,学生会给我们提出很多新问题,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从中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
三、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也有特殊性,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主动关心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关心他们的专业成长,而信息技术教师则必须提高认识,准确定位,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主动将专业成长融入到学校发展之中。
1.准确定位,主动将专业成长融入到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准确定位,主动将专业成长融入到学校发展中,才能谋求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而且,在这一方面应该比其他学科教师先走一步,走快一步。
2.齐头并进,专业成长要做到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并重,信息技术教师中有些教师专业技术很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比较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注重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我们认为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既要掌握好专业技术,更要精通教学技艺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只有做到二者并重,才能让专业化成长之路更加精彩。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作为现代教师的我们,就应顺应时代的需求,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注重新理论、新技术的实践,勤于反思与总结,成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教师。
【参考文献】
[1]周克江,罗琴主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6).
[2]高树军.《让新课程和教师一起成长》.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章节考试考点背诵总结
专题一 计算机概述 第一章 计算机发展简史
1946年2月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从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到现在,计算机技术经历了大型机、微型机及网络阶段。对于传统的大型机,根据计算机所采用电子元件的不同而划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代。
我国在微型计算机方面,研制开发了长城、方正、同方、紫光、联想等系列微型计算机我国在巨型机技术领域中研制开发了“银河”、“曙光”、“神威”等系列巨型机。
第二章 计算机的特点
现代计算机算一般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处理速度快(2)存储容量大。(3)计算精度高。(4)工作全自动。
(5)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强。
第三章
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具有存储容量大,处理速度快,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强等许多特点,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科学领域,并迅速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进人了家庭。计算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科学计算(数值计算)。(2)过程控制。(3)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4)信息处理。(5)现代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模拟、多媒体教室、网上教学和电子大学)。(6)家庭生活。
第四章
数制的基本概念
1.十进制计数制
其加法规则是“逢十进一”,任意一个十进制数值都可用0、1、2、3、4、5、6、7、8、9共10个数字符号组成的字符串来表示,这些数字符号称为数码;数码处于不同的位置代表不的数值。例如720.30可以写成7×102+2×101+0×100+3 ×101+0×102,此式称为按权展开表示式 2.R进制计数制
从十进制计数制的分析得出,任意R进制计数制同样有基数N、和Ri按权展开的表示式。R可以是任意正整数如二进制R为2。
(1)基数(Radix)一个计数所包含的数字符号的个数称为该数的基,用R表示。例如,对二进制来说,任意一个二进制数可以用0,1两个数字符表示,其基数R等于2。
(2)位值(权)任何一个R进制数都是由一串数码表示的,其中每一位数码所表示的实际值都大小,除数码本身的数值外,还与它所处的位置有关,由位置决定的值就称为位置(或位权)。
位置用基数R的I次幂Ri表示。假设一个R进制数具有n为整数,m位小数,那么其 1 位权为Ri,其中i=-m~n-1。
(3)数值的按权展开,任一R进制数的数值都可以表示为:各个数码本身的值与其权的乘积之和。例如,二进制数101.01的按权展开为: 101.01B=1×22+0×21+1×20+0×2-1+1×2-2=5.25D
任意一个具有n位整数和m位小数的R进制数的按权展开为:
(N)R=dn-1×RN-1+dn-2×RN-2+„+d2×R2+d1×R1+d0×R0+d-1×R-1+„+d-M×R-M其中di为R进制的数码
第五章 二、十、十六进制数的数码
(1)十进制和二进制的基数分别为10和2,即“逢十进一”和“逢二进一”。它们分别含有10个数码(0,1,2,3,4,5,6,7,8,9)和两个数码(0,1)。位权分别为10i和2i(i=-m-n-1,m,n为自然数)。二进制是计算机中采用的数制,它具有简单可行、运算规则简单、适合逻辑运算的特点。
(2)十六进制基数为16,即含有16个数字符号:0,1,2,3,4,5,6,7,8,9,A,B,C,D,E,F。其中A,B,C,D,E,F分别表示数码10,11,12,13,14,15,权为16i(i=-m~n一1,其中m、n为自然数)。加法运算规则为“逢十六进一”。如表1-3所示列出了0~15这16个十进制数与其他3种数制的对应表示。
(3)非十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利用按权展开的方法,可以把任一数制转换成十进制数。例如:
1010.101 B=1 ×23+0 ×22+1 ×21+0 ×2 01×2-1+0 ×2-2+1×2-3 只要掌握了数制的概念,那么将任一R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4)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整数。把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整数,其方法是采用“除二取余”法。具体步骤是:把十进制整数除以2得一商数和一余数;再将所得的商除以2,又得到一个新的商数和余数;这样不断地用2去除所得的商数,直到商等于0为止。每次相除所得的余数便是对应的二进制整数的各位数码。第一次得到的余数为最低有效位,最后一次得到的余数为最高有效位。
把十进制小数转换成二进制小数,方法是“乘2取整”,其结果通常是近似表示。转换成二进制小数,方法是“乘2取整”,其结果通常是近似表示。上述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十进制数对十六进制数的转换,只是使用的基数不同。
(5)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间的转换。二进制数转换成十六进制数的方法是从个位数开始向左按每4位的组划分,不足4位的组以0补足,然后将每组4位二进制数代之以一位十六进制数字即可。十六进制数字即可
第六章 指令和程序设计语言
1.计算机指令
一条指令必须包括操作码和地址码两部分。一台计算机可能有多种多样的指令这些指令的集合称为该计算机的指令系统。 2.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通常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3类
(1)机器语言。机器语言是计算机唯一能够识别并直接执行的语言。
(2)汇编语言。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汇编语言源程序.计算机不能直接识别它。必须先把汇编语言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称目标程序),然后才能被执行。
(3)高级语言。高级语言要用翻译的方法把它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才能执行。翻译的方法有“解释”和“编译”两种。一个高级语言源程序必须经过“编译”和“连接装配”才 2 能成为可执行的机器语言.
第七章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1.运算器,运算器是计算机处理数据和形成信息的加工厂,主要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它由算术逻辑运算部(ALU)、累加器及通用寄存器组成。
2.控制器,控制器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它用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自动、连续地执行各条指令。它通常由指令部件、时序部件及操作控制部件组成。
(1)指令寄存器:存放由存储器取得的指令。
(2)译码器:将指令中的操作码翻译成相应的控制信号。
(3)时序节拍发生器:产生一定的时序脉冲和节拍电位,使得计算机有节奏、有次序地工作。
(4)操作控制部件:将脉冲、电位和译码器的控制信号组合起来,有时间性地、有时序地控制各个部件完成相应的操作。
(5)指令计数器:指出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3.存储器,存储器是计算机记忆装置,主要用来保存数据和程序,具有存数和取数的功能。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CPU只能访问存储在内存中的数据,外存中的数据只有先调入内存后才能被CPU访问和处理。 4.输入设备,输入设备的主要作用是把准备好的数据、程序等信息转变为计算机能接受的电信号送入计算机。 5.输出设备,输出设备的主要功能是把运算结果或工作过程以人们要求的直观形式表现出来。
第八章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
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二
1系统软件,系统软件分为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翻译程序)、服务程序和数据库系统4大类别。
(1)操作系统(OS)。一个操作系统应包括下列5大功能模块:处理器管理、作业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
操作系统通常分成以下5类。
① 单用户操作系统。微软的MS-DOS、Windows属于此类。
②批处理操作系统。IBM的DOS/VSE属于此类。
③分时操作系统。UNIX是国际最流行的分时操作系统。
④实时操作系统。
⑤网络操作系统。
(2)对于高级语言来说,翻译的方法有两种:解释和编译。对源程序进行解释和编译任务的程序,分别叫做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
2.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可分为通用软件和专用软件两类其中通用软件又分为3类。
(1)文字处理软件如Office 2000中的Word。
(2)电子表格软件二如Office 2000中的Excel。
(3)专家系统。
第九章 中央处理器(CPU)
中央处理器(CPU)主要包括运算器(ALU)和控制器(CU)两大部件。此外,还包括若干个寄存器和高速缓冲存储器。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又称微处理器。计算机的所有操 3 作都受CPU控制,CPU和内存储器构成了计算机的主机,是计算机系统的主体。CPU的性能指标直接决定了由它构成的微型计算机系统性能指标。CPU的性能指标主要有字长和时钟主频。
1.存储器
计算机的存储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设在主机中的内部存储器,也叫主存储器,用于存放当前运行的程序和程序所用的数据,属于临时存储器:另一类是属于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存储器,叫外部存储器。简称外存,也叫辅助存储器(简称辅存)。外存中存放暂时不用的数据和程序,属于永久性存储器,当需要时应先调入内存。(1)内部存储器
一个二进制位(bit)是构成存储器的最小单位。通常将每8位二进制位组成的一个存储单元称为一个字节(Byte),并给每个字节编上一个号码,称为地址(Address)。
①存储容量,存储器可容纳的二进制信息量称为存储容量。度量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此外,常用的存储容量单位还有:KB(千字节),MB(兆字节)和GB(千兆字节)它们之的关系为:
1字节(Byte)=8个二进制位(bits)
KB二1024 B;1MB=1024KB;1GB二1024MB
②存取时间,存储器的存取时间是指从启动一次存储器操作,到完成该操作所经历的时间。
③内存储器的分类,内存储器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两类。
随机存储器(RAM)。随机存储器也叫读写存储器。其特点是:存储的信息既可以读出,又可以向内写入信息,断电后信息全部丢失。随机存储器又可以分为静态RAM和动态RAM两种。
静态RAM的特点是只要不断电,信息就可长时间的保存。其优点是速度快,不需要刷新,工作状态稳定;缺点是功耗大,集成度低,成本高。
动态RAM的优点是使用组件少,功耗低,集成度高:缺点是存取速度较慢且需要刷新。 只读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的特点:存储的信息只能读出,不能写入,断电后信息也不丢失。只读存储器大致可分成3类:掩膜型只读存储器(M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和可擦写的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
2.外部存储器,目前最常用的外存有磁盘、磁带和光盘等。与内存相比,这类存储器的特点是存储容量大、价格较低,而且在断电后也可以长期保存信息,所以又称为永久性存储器。
磁盘存储器又可分为软盘、硬盘和光盘。磁盘的有效记录区包含若干磁道,磁道由外向内分别称为0磁道、1磁道„„每磁道又被划分为若干个扇区,扇区是磁盘存储信息的最小物理单位。硬盘一般有多片,并密封于硬盘驱动器中,不可拆开,存储容量可观,可达几百吉字节。软盘被封装在保护套中,插入软盘驱动器中便可以进行读写操作。软盘可分为3.5英寸和5.25英寸两种,软盘上都带有写保护口,若处于写保护状态,则只能读出,不能写人。光盘可分为只读型光盘(CD-ROM)、一次性写人光盘(WORM)和可擦写型光盆。磁盘的存储容量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容量=磁道数×扇区数×扇区内字节数×面数×磁盘片数
专题二 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简介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是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 4 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网络协议)的管理下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1)远程终端联机阶段。(2)计算机网络阶段。(3)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4)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系统具有丰富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资原共享和快速通信。
(1)快速通信(数据传输)。
计算机网络为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用户提供了快速传输信容、的手段.网上不同的计算机之间可以传送数据、交换信息(目前可以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2)共享资源。
共享资源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功能。计算机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等。所谓共享资源就是指网络中各计算机的资源可以互相通用〕比如:在办公室里的几台计算机可以经网络共用一台激光打印机。(3)提高可靠性。
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互相设置为后备机,一旦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时,网络中的后备机即可代替继续执行,保证任务正常完成,避免系统瘫痪,从而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4)分担负荷。
当网上某台计算机的任务过重时,可将部分任务转交到其他较空闲的计算机上去处理,从而均衡计算机的负担,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5)实现分布式处理。
将一个复杂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由网上的计算机分别承担其中的一个任务,共同运作并完成,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这就是分布式处理模式。计算机网络使分布式处理成为可能。
第二章 数据通信常识
计算机通信有两种,一种是数字通信.另一种是模拟通信。数字通信是指将数字数据通过数字信道送;模拟通信是指将数字数据通过模拟信道传送。
1.信道,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和无线电波等。 2.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信号是数据的表现形式。信号分为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两类。数字信号是一种离散的脉冲序列,常用一个脉冲表示一位二进制数。模拟信号是一种连续变化的信号,声音就是一种典型的模拟信号。目前,计算机内部处理的信号都是数字信号。 3.调制与解调,在发送端,将数字脉冲信号转换成能在模拟信道上传输的模拟信号,此过程称为调制;在接收端,再将模拟信号转换还原成数字脉冲信号,这个反过程称为解调。 4.带宽与数据传偷速率,在模拟信道中,以带宽表示信道传输信息的能力它用传送信息信号的高频率与低频率之差表示,以Hz、kHz、MHz和GHz为单位。
在数字信道中,用数据传输速率(比特率)表不信道的传输能力,即每秒传输的二进制位数(bps),单位 为bps、Kbps、Mbps和Gbps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是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
5.误码率,它是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出错率,是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一般要求误码率低于10-6.(百万分之一)。
6.计算机通信的质量,计算机通信的质量有两个最重要的指标。一个是数据传输速率,5 另一个是误码率。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主要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部分组成。
资源子网主要包括: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外部设备、网络协议及网络软件等。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收集、存储和处理信息,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和资源共享功能等。通信子网即把各站点互相连接起来的数据通信系统,主要包括:通信线路(即传输介质)、网络连接设备(如通信控制处理器)、网络协议和通信控制软件等。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连接网上各种计算机,完成数据的传输、交换、力口工和通信处理工作。 通信子网中几种设备的简介如下。 1.调制解调器(MODEM))
具有调制和解调两种功能的设备称为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器分外置和内置两种。外置调制解调器是在计算机机箱之外使用的,一端用电缆连在计算机上,另一端与电话插口连接。优点是便于从一台设备移到另一台设备上去。内置调制解调器是一块电路板,插在计算机或终端内部,优点是价格比外置调制解调器便宜。缺点是插入机器就不易移动。 2.网络接口卡
网络接口卡(简称网卡)属网络连接设备,用于将计算机和通信电缆连接起来,以便电缆在计算机之间进行高速数据传输。因此,每台连接到局域网的计算机都需要安装一块网卡。通常网卡都插在计算机的扩展槽内。 3.路由器(Router)
用于检测数据的目的地址,对路径进行动态分配,根据不同的地址将数据分流到不同的路径中。如果存在多条路径,则根据路径的工作状态和忙闲情况,选择一条合适的路径,动态平衡通信负载。有的路由器还具有帧分割功能路由器连接两个以上的同类型的网络,提供网络层之间的协议转换。
第四章 因特网概述
(一)何谓因特网
因特网是通过路由器将世界不同地区、规模大小不
一、类型不同的网络互相连接起来的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Internet音译为“因特网”,也称“国际互联网”。它的前身就是ARPANET网它是一个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1.Internet的主要特汽〖HTSS〗
(1)Internet采用分组交换技术(2)Internet使用TCP/ IP协议
(3)Internet通过路由器将各个网络互联起来
(4)Internet上的每台计算机都必须给定一个唯一的IP地址。 2.我国Internet概况
我国从1994年实现了与Internet的连接,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5大Internet主干网: 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NANET) ·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联通网(UNINET)(二)因特网提供的服务
Internet能提供丰富的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电子邮件(E-mail):电子邮件是因特网的一个基本服务,是因特网上使用最频繁的一种功能。
(2)文件传输(FTP):为因特网用户提供在网上传输各种类型的文件的功能。FTP服务分普通FTP服务和匿名FTP服务两种。
6(3)远程登录(Telnet):远程登录是一台主机的因特网用户,使用另一台主机的登录账号和口令与该主机实现连接,作为它的一个远程终端使用该主机的资源的服务。
(4)万维网(就是一个电子邮件地址。
(3)电子邮件的构成
电子邮件都有两个基本部分:信头和信体。信头中基本包括收件人、抄送、主题,信体是正文内容,有时还可以包含附件。 2.Outlook Express的使用
Microsoft Outlook Express是一款常用的收发邮件软件,利用它来收发邮件也是上机考试必考内容。(1)账号的设置
单击快速启动工具栏中的“启动Outlook Express”按钮,启动Outlook Express打开Outlook Express窗口。
(2)单击“Outlook Express”的“工具”下拉菜单中的“账号”命令,打开“Internet账号”对话框二
(3)单击“邮件”标签,打开“邮件”选项框。
(4)单击“添加”按钮,打开“ Internet连接向导”对话框,填入电子信箱用户的 10 姓名。(5)单击“下一步”按钮,填入电子邮件地址。
(6)单击“下一步”按钮,分别填入由ISP提供的接收邮件服务器POP3和发送邮件服务器域名。
(7)单击“下一步”按钮,分别填入账号名(即电子邮件字符@前的用户标识)和打开信箱的密码。
(8)最后单击“下一步”按钮,出现最后一个Internet“连接向导”对话框,再单击此对话框上的“完成”按钮返回到“邮件”选项卡,再单击“关闭”按钮,简单设置完成。(2)撰写发送邮件
(1)单击“启动Outlook Express”按钮,启动Outlook Express
(2)单击工具栏中的“新邮件”按钮,出现撰写新邮件的窗口。窗口上部分为信头,下部分为信体。将插入点移到信头的相应位置,并填写各项。
(3)单击“发送”按钮,即可发往各收件人二 3)在电子邮件中插入附件
如果要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发送计算机的其他文件,如Word文档、图片等,那么当撰写完简短的电子邮件后,可按下列操作插入指定的计算机文件
(1)在“插入”下拉菜单中单击“文件附件”命令,或直接单击工具栏上的“附件”按钮,打开“插入附件”对话框。
(2)在对话框中选定要插入的文件,然后单击“附件”按钮。
(3)在新撰写的邮件的“附件”框中就会列出所附加的文件名。 4)接收和阅读邮件
先连接因特网,启动Outlook Express如果要查看是否有电子邮件,则单击工具栏上的“发送/接收”按钮。此时,会出现一个邮件发送和接收的对话框。当下载完信件后,便可阅读。阅读邮件的操作如下。
①单击OutlookExpress 窗口左上部的邮件文件夹中的“收信箱”,便弹出一预览邮件窗口。该窗口左半部为邮件文件夹;右半部上边为邮件列表区,收到的所有信件都在此列出;右半部下边是邮件预览区。当在邮件列表区中选择一个邮件并单击后,该邮件内容便显示在邮件预览区中。②若要简单地预览某个邮件,单击列表区中的某个邮件即可。若要仔细阅读,尤其是打算复信时,则必须双击它
当阅读完一封邮件后,可直接单击窗口“关闭”按钮,结束此邮件的阅读。(5)阅读和保存附件
如果邮件中含有附件,则在邮件列表框中,该邮件的左端会显示一个回形针图标。单击邮件预览窗格左上角的“附件”按钮(标有回形针图形),打开附件手拉菜单,单击附件的文件名就可以阅读了。如果要保存附件到另外的文件夹中,那么可单击下拉菜单中的“保存附件„”命令,打开“保存附件”对话框,指定文件夹名,单击“保存”按钮 也可以在邮件阅读窗口中,用鼠标右键单击“附件”框中的附件名,使用决捷菜单中的“打开”命令来阅读。
(6)复信与转发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推荐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日记09-27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总结10-06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学期工作总结12-08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07-04
2024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09-20
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试题题库及答案07-19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05-24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方案07-19
小学信息技术表格教案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