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第1课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信息技术第1课(共11篇)

小学信息技术第1课 篇1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1、“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会在‘写字板’中输入文章,但‘写字板’有时也会‘力不从心’……”,有很多任务它还是无法完成!(教师介绍一些在实际排版时不能用“写字板”解决的情况)

二、认识Word

1、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本领更大的朋友。(教师引入Word)。

2、找到新朋友,教师告诉学生Word图标的特征或出示一个图标,让学生想办法打它打开!提示学生同时打开写字板,进行比较。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

4、让工具栏变一下魔法:

师:“有时WORD还会变脸呢!”出示工具栏被移动后的WORD,告诉学生如何移动工作栏(尤其是当工具栏的一部分被隐藏时)。让学生将常用工具栏与格式工具栏移动到一排上,看看有什么变化,再移回来。

三、修改文章

1、打开文章

师:有一个同学老写错别字,今天我们就用“word”来帮助它改正错误。你能打开“……”这篇放在“我的文档”中的文章吗?

2、抓“虫子”

A:师:文章中的错别字就像菜园里的虫子一样,请大家找一找这篇文章中的“虫子”,看谁抓的虫子最多。

B:请几个小组来总结一下,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C:改正错别字。师:我们已经找到了文章中的错别字,现在我们一起来改一下好吗?看谁改得越快越好!

四、保存文章

师:我们已经抓完了“虫子”,并把他们全部改正了,同学们都做得很好、很快!但是改正错别字后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它是什么呢?怎么做呢?

五、课后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讨论自己的创意或好的想法有哪些在写字板中还无法做出来。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己想办法打开Word(点桌面图标或开始菜单等)同桌合作。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工具栏的拖放操作,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放一下工具栏的位置。(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工具栏尽量不要放得太乱)

在教师的提示下让学生试一试后总结打开的方法:可有两种。(双击或用菜单中的“打开”命令)

请几位同学快速演示一下打开文件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在文章中查找错别字。

学生把找到的错别字展示出来,并请其它同学补充。

学生发现:原来Word也非常聪明,它已经帮我们指出了大多数错别字了!(在文字下常常会有红的或绿的曲线)

学生结合自己的语文知识,对错别字进行删。

学生讨论,认为一定要保存好已经修改的文件。

学生根据已经学习过的文件保存的方法进行操作(可以用工具栏上的`保存图标,也可以用菜单中的“保存”或“另存为”命令)

(如果是另存为那么可在教师指导下给自己的文件取一个自己喜欢的新文件名并保存)

学生进行课后讨论,回忆本课知识点

打开程序的方法一般都是相同的,学生只要通过教师简单的引导或互相间的帮助就可完成

通过比较找到区别,同时也发现许多共同点,让学生学习Word心中有底,而不是特别陌生。

"玩一玩”,更能让学生喜欢上这个新软件。

复习巩固打开文件的方法。

通过游戏和比赛的方式激发兴趣、促进学生间的合作。

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积累了经验。

让自己的语文知识在计算机课上也展示一下,并练习了删改文字的技巧。

保存文件和新命名文件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多练习几次,以得到巩固。

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第1课 篇2

运行维护服务是指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方法, 依据需方提出的服务级别要求, 对其信息系统的基础环境、硬件、软件及安全等提供的各种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随着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运行维护服务在确保信息设备的稳定、维持信息系统的高效和安全、促进IT资源的整合和协调, 以及更好地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确保运行维护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水平及运行维护服务的交付质量, 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ITSS) 工作组自2009年4月起组织研究制定运行维护服务标准, 该系列标准由七部分组成, 各标准的名称及标准间关系如图1所示。

目前, 该系列标准已形成《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 (简称《通用要求》) 等三项国家标准报批稿和三项征求意见稿。其中, 《通用要求》已应用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运行维护服务资质认定工作中, 要求申报运行维护服务资质的组织必须通过《通用要求》标准符合性评估。

2《通用要求》内容

《通用要求》为运行维护服务组织提供了一个运行维护服务能力模型, 规定了运行维护服务组织在人员、资源、技术和过程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人员、资源、技术、过程这四个能力要素的确定参考了国内外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相关理论和典型IT服务企业在运行维护服务方面的最佳实践, 主要内容见表1。

3 标准解读

3.1 能力模型

为了确保服务供方提供的运行维护服务符合与需方约定的质量要求, 供方需要具备实施运行维护服务的基本条件和能力, 通用运行维护服务能力模型如图2所示。

模型给出了对供方进行运行维护服务能力评价的四个关键要素:人员、资源、技术和过程。其中, 人员是运行维护服务的核心, 只有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人, 才能为需方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IT运行维护服务;资源是运行维护服务的基础, 在运行维护过程中资源需要由人员有效地整合, 才能间接地提升IT的可用性与可靠性;技术是运行维护服务的加速器,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帮助人员从容面对庞杂的系统、大量重复的工作, 从而提升运行维护水平、降低风险、减少成本;过程是运行维护服务质量的保证, 过程的建立可以使人员对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过程化使得整个服务可被监控和管理。

关键指标是运行维护服务所涉及到的核心能力参数, 主要考虑人员、资源、技术和过程四个维度, 应用于供方的运行维护服务能力评价。

在运行维护服务提供过程中, 供方通过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实现运行维护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

3.2 能力管理

运行维护服务能力主要是指供方具备向客户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各项要求, 如专业的服务人员团队和技术储备、完整的服务保障体系、以及规范的服务管理过程。运行维护服务能力管理主要是对整体的运行维护服务能力提出要求, 要求供方提供运行维护服务是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也可以作为需方评估供方能力的参考要素。

运行维护服务能力管理按照PDCA方法论分为运行维护服务能力的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在策划环节中, 供方需要考虑服务目录、配套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指标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 以及内部评估机制。在实施过程中, 供方与需方之间建立的协调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有效的沟通体系可以使信息在整个服务提供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传递。检查环节主要对服务能力策划内容, 如各项服务指标的实施情况, 进行有效检查和测量, 定期评审服务过程和相关管理体系, 是进行运行维护服务能力改进的基础, 并为服务能力改进设定目标。改进环节中的一个重要输入是服务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测量和检查结果。通过分析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 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根据需要制定服务能力改进计划, 以达到提升整体服务能力的目标。

3.3 能力要素

《通用要求》的第6~9章分别对人员、资源、技术、过程等四个能力要素分别提出了各项要求和关键指标, 其中“要求”部分内容比较详细且容易理解, 因此, 本文重点对各要素的定义和相关关键指标进行解读。

3.3.1 人员

《通用要求》中的“人员”是指运行维护服务过程中从事运行维护服务的人员, 并特指供方的人员, 如服务总监、服务经理、服务工程师、服务顾问等。

人员管理的关键指标主要从人员储备、绩效考核和培训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 人员储备重点要求服务供方要根据组织的运行维护团队的规划、运行维护服务目录及服务协议来规划其人员储备机制, 形成储备计划;绩效考核重点强调运行维护服务组织需要按照岗位结构的要求, 明确人员考核的目的、范围和关键指标, 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落地机制;人员培训则要求根据运行维护服务岗位的需求, 确定培训内容和时间计划, 对人员接受培训的情况进行记录, 并将培训历史与绩效考核挂钩, 形成培训的良性循环。

人员岗位结构的关键指标重点要求主要岗位应当满足运行维护服务的需求, 不仅能够面向需方满足服务执行, 也要能够面向供方内部, 满足对运行维护服务管理持续改进的需求。同时, 由于服务需求的易变性, 可能出现突发情况, 需要顶岗、加岗, 因此需要制定岗位备份制度以应对这种情况, 明确备份启用的触发机制、审批过程, 以及备份的交接过程, 并对这些过程进行记录。

人员知识的关键指标重点强调组织应根据岗位要求, 考察在岗人员的相关学历证明文件 (如毕业证书、学位证等) 、专业资质证书 (如相关专业技术培训证书等) , 并统计符合要求的人员数量及比例, 并将统计信息与人员储备、岗位备份等关键指标进行关联, 从而提供人员要素中在知识方面的有效管理信息。

人员技能和经验的关键指标重点要求运行维护服务人员所具备的技能及具备专业资质的人员比例应符合运行维护服务的需求, 并建立符合岗位设置的运行维护服务人员技能考核制度。同时, 还需要从从事运行维护服务时间和过往项目情况这两个维度对人员的从业经验进行考量。

3.3.2 资源

《通用要求》中的“资源”作为提供运行维护服务的核心能力要素之一, 是指供方在运行维护服务过程中, 为了保证运行维护服务的正常交付所依存和产生的有形及无形资产, 主要包括运行维护工具、服务台、知识库和备件库等。

运行维护工具的关键指标重点强调工具的使用手册、使用记录和评估报告等, 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运行维护工具的易用性和适用性, 能够切实帮助组织提升服务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服务台的关键指标重点强调服务台的管理制度和日常工作记录应满足SLA的规定。

备件库的关键指标不要求备件库的形式, 可以是自有的实体库, 也可以是与备件供货商联合的虚拟库, 重点要求都必须确保备件库信息的真实有效, 以确保备件的可用性。

知识库的关键指标重点强调知识库管理的提交、分派、审批、发布等各环节应清晰的记录, 以便于知识的版本管理, 提高知识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3.3.3 技术

《通用要求》中的“技术”是为实现运行维护服务要求所需要的、与运行维护服务相关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 特指供方在组织层面为了实施运行维护服务, 应具备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工具和手段, 以及对新技术和前沿技术跟踪并研究如何将其运用到运行维护服务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

技术研发关键指标中的研发投入经费是指服务企业对运行维护工具、工艺、方法、规则等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包括人工费用、用于研发活动的设施投入、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等。研发成果是经第三方机构认可的, 有书面认定的结果。

与发现问题相关的技术关键指标中的“信息采集手段”可以是通过专业工具自动化方式, 也可以是具有标准操作方法和步骤的手工方式。“核心技术”包括供方对自有和非自有运行维护支撑技术两个层面。“诊断方案或手册的可用性”是指这些方案或手册是否可操作、便于使用, 以及是否在运行维护服务中有实际运用。

与解决问题相关的技术关键指标中解决问题的技术指标或标准的有效性是这些技术指标或标准是否符合实际运维情况, 是否在实际运行维护服务活动中可测量;解决问题方案或手册的可用性是指这些方案或手册是否可操作、便于使用以及是否在实际运行维护服务中有所运用。

3.3.4 过程

《通用要求》中的过程是指为用户提供运行维护服务的通用过程, 运行维护服务可能会涉及很多过程, 但是通过对运行维护服务管理供方的过程共性特点及过程特点的分析, 该标准提出运行维护服务管理供方最基本的运行维护服务过程包括8个, 即服务级别管理、服务报告、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和安全管理。该标准是针对运行维护服务管理供方在过程上的能力要求, 描述运行维护服务管理供方在过程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对具体过程的目标、活动、方法、输入、输出、度量、监控等流程化细节内容不予规定, 有关流程建立和流程要求方面可参照GB/T 24405.1《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第1部分:规范》 (ISO/IEC 20000-1) 或ITIL等的规定, 《通用要求》中相关关键指标也可结合这些文献进行理解, 本文不再赘述。

4 标准实施建议

《通用要求》标准的实施一般建议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即建设阶段和评估改进阶段。

4.1 运行维护服务体系建设

运行维护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可以参照《通用要求》附录B中给出的实施指南。值得注意的是, 运维体系的建设不是静态的, 也不是一次性的, 需要在实际运行维护服务中加以应用, 并不断的完善和持续改进。

运行维护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具有较大难度的过程, 只有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源, 专注于实施的关键要素, 才可能获得成功。关键成功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高层管理层的承诺和支持;

●高效的组织保障;

●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以我为主的实施原则。

4.2 运行维护服务体系评估改进

组织依据《通用要求》建立或完善运行维护服务体系后, 应对运行维护服务体系进行评估和改进。在评估过程中, 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对组织自身和具体运行维护服务项目中的规范、机制、制度等体系类文档的完备性进行评估, 主要用以评估运行维护服务体系是否完备, 是否成熟;

●对组织自身以及具体运行维护服务项目中的各类实施记录型文档的完备性进行评估, 主要用以评估具体运行维护服务实施是否符合自身运维体系和标准要求;

●对组织各类证明材料的质量与数量进行评估, 主要用以评估组织在人员、资源、技术方面量化的服务能力。

完成上述评估工作后, 组织需通过总结寻找差距并对运行维护服务体系进行优化改进。

5 结语

《通用要求》标准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信息技术服务类标准, 汇集了国内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内的产、学、研、用各方的最佳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成果, 同时也吸取了国际信息技术服务管理领域的先进思想, 对信息技术服务提供方的运行维护服务能力建设和管理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期望通过本标准的实施, 可以切实提升我国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相关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进而促进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结合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系列标准的设计思想, 对《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中的能力模型、能力管理以及能力要素中的要素定义和关键指标进行了解释说明, 并提出该标准的实施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第1课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春天来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6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去经历各种实践和活动,学生才能逐步培养成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小学美术课是培养小学生美感和审美观的重要课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运用以儿童的体验和认识为主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欣赏到春天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兴趣。

一、确定教学目标

(1)态度和情感:在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仔细的观察大自然,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让学生体验到春天带给人们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行为和习惯:向学生教授人类在春天时的行为活动,激发学生爱护自然环境和花草树木的情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知识和技能:带领学生观察春天的特点,寻找春天来到的时候自然界会发生哪些变化(主要是气温、动物植物等显而易见的元素),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识别、感受与表现能力。

(4)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赞美春天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鼓励学生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来描绘春天,掌握与春天有关的常识。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课件、绘画颜料与绘画工具、与春天有关的图片资料、范画。

学生准备以下材料:水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中国画颜料等绘画材料,至少一种。

三、组织教学

1.引春天

首先,教师要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并让学生安静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然后,请学生听歌曲《春天来了》,并要求学生听完后回答:

(1)小朋友们,听到了什么,听懂了吗?

(2)这首歌主要歌颂了什么?

(3)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教师: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看看春天在哪里好吗?

在“引春天”这一环节中,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歌曲来引入课题,既能有效调动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找春天

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校园里气温、动植物、人们衣着的变化。

在校园中观察植物时,教师可进行以下提问:

(1)花瓣的形状都相同吗?

(2)小朋友们数数,这朵花有几个花瓣呢?

(3)哪一根枝条是最长的?

在“找春天”这一环节中,教師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从校园中的变化找寻春天的气息,让学生寻找春天到来的迹象,并用自己的方式大胆的表达出来。

3.说春天

“找春天”的环节结束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回到教室,并展开交流。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在校园中寻找春天,小朋友们都十分仔细。请问,你看到了哪些色彩?听到了哪些声音?闻到了哪些味道?想到了什么?学生积极发言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教育。并继续提出以下问题:

(1)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跟你的朋友们说说,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除了学校里的春天,你还在哪里看到春天来了?

(3)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哪些变化?说说你印象中的春天,如草——绿绿的、嫩嫩的、软绵绵的;天——蓝蓝的;水——清清的、凉凉的;花:粉黄的、粉红的、粉白的,柳树长出了嫩芽......

(4)小朋友,你们已经看到了校园中的春天,想不想再看看其他地方的春天?

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中的相关图片,如春天放风筝的场景,桃花盛开的场景,植物生长发芽的镜头。在该环节中,学生在校园中观察完春天后,回到教室就会迫不及待的要展示,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说自己想说的,并相互之间开展交流和讨论,从中学到知识,还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经验,充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此外,教师还要交给学生一定的自我保护知识。

四、引导探究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后,学生对春天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可继续提问以下问题:

(1)春天有哪些色彩?教师可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色彩,再与教科书上的色彩相结合,还可分组讨论。教师还可展示其他季节的图片,并让学生找出其他季节和春天的不同。也可让学生们欣赏同龄人和大师的绘画作品,分析作品中使用了那些颜料和表现手法。

(2)尝试表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画出心中的春天。学生在作画前,教师可先提问一些引导问题,如:

哪些颜色可以用来表现春天?要用那些材料?哪些方法?你能创造新的方法吗?

五、作业要求

让学生选择自己准备的材料,画出独一无二的春天。教师可来回巡视,辅导色彩倾向和表现方法。

六、作品展示,互评小结

学生完成绘画后,可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自己选出最美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和创作思路,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最后,还可将学生的作品组合成一大幅春天图画。

课后,可进行一定的延伸,如你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现春天吗?

总结:

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在教课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注意在授课的同时教导一些生活知识和传统美德,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为小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尹品山.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思想品德教学浅见[J].新课程(教研).2011(06).

[2]朱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与认识[J].教师.2011(22).

[3]徐燕.有效预习,为学生插上会学的翅膀——例谈预习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策略[J].小学时代(教师).2011(08)

小学信息技术第1课 篇4

2、难点:了解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师直观讲解,学生讨论、体验。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课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以及学生参与的看、听、说、摸等方式,对信息和信息处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实物演示、挂图展示、观看录像片、用计算机演示等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主体参与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现实生活中人们用来获取、传递、处理信息的工具很多,有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报纸、信函、计算机等,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处理工具外,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来展示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这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来处理信息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了,信息技术已经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为我们提供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少讲抽象概念,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不要求学生对概念认识多深,应多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保护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Designed

By

JinTai

小学信息技术第1课 篇5

。在课程整合等方面可以实践性操作。同时也要注意班级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也有不少的差距,要针对性地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教材主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电子邮件使用、制作网页、学科整合内容电子邮件使用可以考虑构建校园Email服务器,便于使用和维护;制作网页也可把学生制作的内容发布到校内的服务器上,“所见即所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功感。学科整合内容,有个别例子不适合教学实际,可以参考改进,使用适合本校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三、教学目标一、学会申请和使用电子邮件,发送电子贺卡;初步掌握电子邮件软件―outlook express的使用。二、初步学会使用FrontPage-来制作简单的网页和个人网站。三、初步掌握“计算机工具论”,利用电脑来解决平时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把计算机看作是一种工具,形成“学会学习”的理念。四、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四、教学措施1、主要以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评析的方法参与教学。2、运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3、运用网络教学,发挥学校网络的作用。4、采用新颖的课程整合思维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5、注重利用机会,开展学生的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人文思想的发展。五、教学进度表周次起讫日期单元及总课时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29.1-9.71发送电子贺卡239.8-9.14上机:发送电子贺卡249.15-9.212制作电子贺卡259.22-9.28计划。。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万以内的减法,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分、秒的认识,以及角和直角。 1、 万以内的减法是在百以内减法和万以内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 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数混合运算、乘加(减)或除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里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要求学生用递等式计算。 3、 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乘法口诀,学会乘法竖式的写法以及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进一步学习一个数乘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 4、 除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学会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5、 时、分、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会看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6、 角和直角,教材通过实物图象,抽象出角,使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万以内的减法。比较熟练的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初步具有验算的习惯。 2、掌握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分步列式或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3、掌握一个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 4、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学会用乘法演算出发(包括有余数的除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 5、认识钟面。认识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知道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计算。初步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6、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四、教学措施 1、 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饿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1)讲清算理,揭示规律。(2)加强基本训练,大好计算基础。(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2、 重视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饿能力。(1)加强基础训练(2)教给学生解题思路(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 3、 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 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五、教学进度 略。。。

小学信息技术第1课 篇6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的组成。

2、了解计算机各部分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与讲解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发展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计算机的组成、各部分的作用。

难点:正确理解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见过电脑,可是你了解电脑的每一个部分吗?这不,小博士和爸爸一大早就来到电脑城,买了一台电脑回家。电脑来到新家,兴奋得晚上都睡不着觉了。他们举行了晚会,还邀请小博士一起参加,其实呀,是想考考小博士对它们了解多少。大家想不想去看一看?

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博士一道去参加电脑的晚会,了解信息技术的好帮手——电脑吧!

二、分组活动,合作学习

1、你能叫出电脑这些部分的名称吗?

2、小组内进行交流:

比一比,哪些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小游戏:“盲人摸象”。

三、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1、电脑里得各部分谁得本领最大?请你们也来参加它们的讨论,看看你能不能说服大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分组选择自己要扮演的角色: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裁判。

2、分组活动:学习自己代言的那部分的作用

3、展示交流:小小辩论赛。

4、小结:将结论写下来。

四、操作实践,巩固练习

小学信息技术第1课 篇7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的优势

中小学所倡导的微课是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基于网络运行、不受时空限制、支持多种学习方式,为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源,虽然可以借助手机、i Pad等移动终端观看和学习,但主流的传播媒体还是计算机。而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每节课都能使用计算机网络,这就为微课这种教学资源的传递和使用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教学平台。学生可以边看、边做,这种边学、边练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多地强调学生通过获取不同的资源,自主完成知识与技能的构建。信息技术需要学生学习大量的操作技能,而信息技术教学一般是教师广播教学并非一对一授课,学生在面对计算机屏幕学习时会经常出现操作细节的缺失,利用微课可以高效再现操作细节,有利于学生的自我修正和记忆,同时也避免了教师的重复性劳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需要微课。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信息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非常明显,教师一一解答部分学生的疑问难免有所遗漏还无法统筹全局,统一解答又浪费了很多学生的时间,而利用微课作为自主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作为分层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异步差异化教学。

同时,微课资源的使用可以避免信息技术教师的重复性劳动。一般信息技术教师的任课特点是:每班节次少,班次多。也就是说,同样的一节课,有可能重复十几次以上。这种不厌其烦地讲解和指导,考验教师的耐心,也消耗了教师的精力。如果将最精彩的讲解过程,制作成一个个微课,就可以大大的提升教师上课的效率。

况且,信息技术教师在微课制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信息技术教师无论是在PPT制作,录屏软件使用,还是视频后期剪辑制作方面,都比其他学科教师更有优势。几乎不需要培训就可以上手,因而信息技术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微课时,没有技术屏障。

二、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增效信息技术教学

微课的类型非常多,可以按照课堂教学方法分类。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决定了微课资源的鉴别、开发、组织以及使用,且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理念决定了微课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在开发信息技术微课时应充分考虑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用适合的微课类型。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课型都需要微课,如理论性知识及作品评析更需要教师亲自对学生讲解,师生互动交流会有更好的效果;操作性知识的新授课则更需要结合微课进行讲解,在微课中学生可以重复查看某个操作,从而完全理解和掌握操作的步骤。

通常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比较实用的微课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讲解说明型

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讲授为主。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这是中小学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

2. 操作演示型

具体的实例需要演习其具体操作步骤尤其需要强调细节。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

3. 主题活动型

分析主题活动的探究目的,讲解探究方法。适用于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4. 解题推理型

对某个程序任务进行具体的讲解分析等。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尤其适合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课程内容的需要与一节课中各环节的需求选择制作微课的类型,让微课在辅助课堂教学时发挥更好、更大的效果。

三、微课教学应用策略

关于微课的来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搜集自己需要的微课资源,拿来修改后在使用。尤其是近两年,各种微课比赛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师可以很容易从这些比赛平台上搜集到自己想要的微课,例如中国微课网、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平台、佛山市中小学名师精品课例(优秀微课)平台、深圳市首届微课大赛平台等。微课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也可以作为辅助学习资源在课外自主使用。微课应用于教师课前准备环节,开启教学设计新思路;微课应用于教学管理,渗透德育;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情境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微课应用于自主探究学习环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知识建构;微课应用于分层教学,实现个体差异化学习满足;微课应用于操作技能演示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微课应用于问题解决思路启发引导环节,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课应用于学习策略引导,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微课应用于课外学生竞赛的个别辅导,跨越时空,提高辅导效率。

四、微课教学应用反思

近几年,无论是笔者自己上的信息技术课还是外出教研听的课都加入了微课这个元素。但是在评课的过程中,也反映了我们当前一线教师对微课的使用还不够到位。部分教师还存在为增添课的元素而增加,微课在课堂中起不到一点作用,或者它们还在为微课应该放在课前还是课中而争论不休。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微课,同时更并不会硬性规定放在课程的某个阶段使用,而是要所授课程属于什么类型,教师的制作初衷又是什么,才能决定微课配套了哪些相关资源和教学活动。

1. 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微课

资源也好、技术也好目的都是为教学效率服务的。没有必要赶潮流为了使用而使用。曾在新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上听到一节课,一位教师利用一个8分钟的微课进行情境导入,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还不如直接用一个问题导入。因此微课要根据教学需要使用。

2. 微课设计与制作要避免花俏、肤浅

例如,知识点划分得过细,既没有承接先前知识,唤醒先前经验,又忽视引出后续知识点,成为“知识孤岛”。注重高密度地呈现知识,忽视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使学习者只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过分追求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性,将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内容上转移到呈现形式上,不仅偏离了学习目标,而且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以及满足于短暂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的不良学习习惯。因此,微课设计要注重学习情境创设,承接先前知识,唤醒学习者先前经验,接着解决重难点,最后引出后续知识点;注重问题设计,触发学习者深度思考。微课也不易过度动态化、趣味化,使学习者在恰当的情境、情绪和节奏中观看、体会、思考,进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波波的“热潮”。如何更好地把微课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充分发挥微视频的作用和功能已经是当前教育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此,就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在运用微课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微课运用时机与效果上的经验。介绍了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与微课模式下如何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应用

参考文献

[1]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3]施国栋.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2013(9):178-179.

[4]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势[J].教育信息技术,2013(4):19-21.

[5]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7):37-40.

[6]郑小军,张霞.微课的浅阅读趋向及其对策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2013(2):67-69.

[7]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8]郝志勇.微课到底是什么[J].科技视界,2015(4):303-304.

小学信息技术第1课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探讨

笔者从事县“电教站”工作多年,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情况了如指掌:周课时量较少,教学设备简陋、短缺,甚至根本就没有。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又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教学难度就十分明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为电教工作者的我,心里是这样思考的:

一、结合实际创新教学方法

(一)演示与操作教学法

演示实物在信息课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有重要意义。如组成计算机的各种硬件,就需要教师一一地把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对计算机的构造就可一目了然。操作电脑演示更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投影机、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操作的步骤或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上机实践操作,从中获得操作中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上机技能。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疵瑕或问题,要及时指出,耐心讲解,使问题解决于未然。

演示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过程可以归纳为:教师示范演示→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归纳交流。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应遵循这样的一个规律:提出任务→解决任务→产生新任务。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时任务,巧妙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将任务以情景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情景熏陶,明确学习目标,树立完成任务信心,在任务驱动下,进行自主或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取长补短,完成学习任务。在其过程中,教师着重扮演主导课堂角色 ,加强巡视指导,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

任务驱动教学法使用得当,可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自主探索、互动协作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但要注意几点:

一是设计任务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如学习“表格制作”内容,可先让学生参照课程表设计一个10行5列的空表格。要完成这项任务,学生就要学会插入空表格、合并单元格、表线添擦等操作技能,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对表格插入、行列删除、表线处理等环节,逐步由慢到快,由陌生到熟悉,从而达到本课是“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单表格方法”的教学目标。

(三) 发现探索式教学法

探索是学生求知的本能,而“探索发现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设置疑问为出发点,以学生探究问题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思维,通过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完成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探索发现式教学法”一般分为四个环节:设疑——探究——解决——发现。

例如:如何让学生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排出期中考试成绩表格?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到底用哪个函数求和?确定了函数(SUM)类型之后,要求每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成绩单的排名榜,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而感到自豪。

(四)实践启发式教学法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工具性较强。“实践启发式教学法”的本质是以教师的启发激励为手段、以学生的实践运用为线索,一般分为三个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分析问题;③解决问题。

“实践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心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教师则用实际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教师逐步启发和有效引导,逐渐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五)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是指教学中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即平常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尝试是学生听教师精讲,或自己阅读教材、参考资料之后进行上机实验的过程。尝试教学法包括几种形式:一是讲练结合法,重点在于练,老师则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精讲;二是练习讨论法,重点在于学生的练习和讨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不做总结发言,只起顾问和控制教学进度的作用,一切由学生自己解决。 这种教学法是针对计算机软件发展快、种类多的特点,在对一种软件进行教学的同时又培养学生对另一种软件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对新知识进行探索的能力。

(六)作品展示法

作品展示法是在每节实践操作课结束时,把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同学欣赏,通过交流探究,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目的的 一种方法。此外,也可展示全国中小学生在历届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中获奖的作品,也可以展示教师、校内外同学制作的动画、网页等电脑作品,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审美、创新能力。

二、承上启下,协力增添信息技术教学设备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教师的责任是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和主动参与实践操作的意识,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之材。而想达到这一目的,关键之处在于实践操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简陋的特点,作为电教工作者应想方设法帮助学校解决这个难题。做好增添信息教学设备的承上启下工作。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另一方面也要耐心与基层学校讲明道理,采取两个一点的方法,即自己学校出一点,上级补充出一点,共同把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提高一个层次。

小学信息技术第1课 篇9

第6课 规则的图形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熟练操作直线、矩形、椭圆。

2.能自己保存图形。

3.画图时,Shift键的使用方法。

4.前景色和背景色的使用。

教学重点:

1.Shift键的使用。

2.前景色和背景色的使用。

教学难点:

矩形、椭圆3个选项的使用。

教学准备:

使用直线、矩形、椭圆工具画的图画。

教学建议:

引入:可用课文中的引言。

直线:直线工具的指针与上节课铅笔等工具指针不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这里应告诉学生不同的工

具,它的.指针也不同,应区分清楚。

直线的使用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直接利用直线工具画“五角星”等一些可用直线工具绘画的图形。

矩形:画矩形时鼠标的使用方法和直线工具一样,所以画一个简单的矩形对学生来说应该没有难度,可以让选择矩形后自由发挥画各种矩形。背景色的概念及选择可以在区别三个选项时介入,背景色的选取用鼠标右键单击颜料盒其中一种颜色即可。选取不同的背景色后再让学生自由描绘。教师注意收集各种能够体现三种选项的的图例,如果没有可以把课前准备的图画与学生画的比较。因为前景色和背景色使用在本课中有一定难度,矩形的画法有三个选项,特别是第一个透明色与第二个选项背景色填充在默认为白色时,他们是比较难区别的,教师可以通过几个例子让学生区别。

矩形线条的粗细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入:出示课准备的图画(不同粗细的矩形图),设问:“不同粗细的矩形线条是怎么画出来的”同样,正方形的画法及Shift健的使用也可用此方法引入。

椭圆的画法与矩形没有什么区别,教师出示一个样图让学生仿画就可掌握椭圆的画法。

从此课时开始要求学生把画图片保存起来。保存图画时可由教师演示,特别要讲清楚应取一个好记并且又能反映图画内容的文件名。

小学信息技术第1课 篇10

第2课 有趣的纸牌游戏

教学目标:

1、学会从开始菜单进入程序的方法。

2、初步了解窗口的基本组成。

3、学会鼠标的拖放。

4、了解玩纸牌游戏的规则。

教学重点:

了解从开始按钮进入程序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从开始菜单进入程序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建议:

先复习开机的过程,再出示纸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设问:怎么样才能找到纸牌游戏?

引入从“开始”菜单进入纸牌游戏。

从开始按钮进入程序是Windows较为常用的方法,因此学生必须掌握。由于学生接触计算机才一课时,鼠标的操作不熟练,学生难以将鼠标移到特定的选项上,所以教师因留给学生一定的操作时间。

教师演示进入纸牌的过程,让学生尝试进入纸牌游戏及其它一些程序。

此课时可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纸牌窗口的组成。

介绍纸牌游戏的基本规则时,教师应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注意讲清楚鼠标的拖放动作。教师可以演示鼠

标的拖放过程,注意应让学生明白在拖动时不能松开鼠标。

小学信息技术第1课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微课;自主学习;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模式更进一步地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自主教学模式,提出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自主教学模式

1.微引入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设置过程中可以利用微课来进行课堂导入,这个过程中教师嵌入相应的微课,播放或由学生自主点击导入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轻教师一些重复性的教学工作,还能够让学生看到教师导入环节的精彩设计。例如,在学习“文件保存”的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的微课导入环节中,模拟了企业的管理程序,通过动画说明了掌握文件保存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进行了对比说明,提升了重要性的认识作用,也合理地进行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启发。

2.微讲解

微课讲解知识点是重要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设计精彩的微课内容,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图形的组合和拆分的过程中,在微课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说明了如果我们要将图画中人物的头像移动一下会怎样呢?但移动了头部后眼睛和其他的器官也一起移位了,怎么办呢?接下来在视频的指导下,让学生明白具体的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3.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微课学习模式更多的是要依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学生学习了微课视频后,就要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登录到信息技术学习平台上查看教师为学生先准备好的“微课”,然后自己进行练习,不明白的则要进行小组交流或者是与老师进行线上交流。例如,教师在微课后期说明了练习的内容:D盘中的文件夹里有素材提供参考,下面同学们你们就可以从素材里粘贴也可以自己画,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涂自己想的颜色。这时候学生目标明确地开展练习,学习能力就自然提升了。

4.微作业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要布置相关的作业内容,作业的设置也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来展现,例如,在进行文件夹的建立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作业内容“在C盘下建立一个“tianwen”文件夹,再在“tianwen”文件夹中建立一个“diqiu”文件夹和“taiyan”文件夹。”这样的作业布置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必须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和方法,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要帮助老师建立文件夹,将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保存起来,要求保存在C盘下,用最为醒目的题目保存。

二、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自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精心备课,适度估计学生情况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自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备课,掌握学生的情况,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将微课的设计融入教案之中,并对微课中不足的部分进行整理,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说明。其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地了解所带班级的学习特点,通过访谈、交流、向班主任咨询等方面了解学生,然后才能夠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出发,制订和调整合理的教学计划。

2.兴趣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自主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采用更为新颖的教学模式,更为新颖的微课内容,鼓励学生一下子就能够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例如,教学PowerPoint幻灯片的制作时,首先播放介绍家乡的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丰富的动画效果给学生带来强烈的震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PowerPoint的兴趣。兴趣激励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直接的动力,是让学生独立学习的关键。

3.活用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不能单纯地依靠微课的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明确多种教学方式的重要作用。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1)“任务驱动”与“情境创设”相结合;(2)“集中演示”与“个体尝试”相结合;(3)“组间竞赛”与“组内互助”相结合;(4)“自主学习”与“同桌交流”相结合。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从而在非常轻松的学习氛围下,积极参与,主动求索,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评价激励,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信息技术微课自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来让学生看到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改进,确保教学质量。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有效的激励语言,一方面指出问题所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创新思考,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强化人的动机,又能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自主教学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在多元化的启发下要注意精心备课,适度估计学生情况;兴趣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活用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评价激励,培养创新意识。

上一篇:邱少云读后感下一篇:浅谈如何建立学生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