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第十一章

2022-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采购管理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报刊行政管理

目前规范报刊出版活动最高位阶的法律文件是《出版管理条例》。与《出版管理条例》配套的有关新闻出版管理活动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括《关于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职责的暂行规定》《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报纸期刊核验办法》《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关于建立违纪违规报刊警告制度的意见》《报纸出版评估论证制度试行办法》《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试行)》、《新闻出版行业领导岗位持证上岗实施办法》《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暂行规定》《关于报刊社社长总编辑(主编)任职条件的暂行规定》《关于规范报纸期刊主要负责人任职资格的通知》《关于严格禁止买卖书号、刊号、版号等问题的若干规定》。

一、申请创办报刊出版单位

《出版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应当由出版单位出版。出版单位,包括报社、期刊社、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和电子出版物出版社等。法人出版报纸、期刊,不设立报社、期刊社的,其设立的报纸编辑部、期刊编辑部视为出版单位。

《出版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设立出版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有出版单位的名称、章程;有符合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有确定的业务范围;有3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和固定的工作场所;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符合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的编辑出版专业人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审批设立出版单位,还应符合国家关于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

设立出版单位,由其主办单位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级政府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设立的出版单位为事业单位的,还应当办理机构编制审批手续。

2007年6月16日、7月16日、8月16日,一份名为香港《社会新闻报》,并在报头处标注“获中国政府特许在内地发行之报刊”的报纸连续3期对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涉法案件进行报道,对法院办案横加指责。自称该报社长、首席记者的高扬还多次策划、组织、指使一些不明真相人员在营口、北京等地闹事,《社会新闻报》被依法取缔。

二、报刊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

(一)报刊主办单位、主管单位与出版单位的关系

主办单位是指报刊出版单位的上级领导部门。主办单位所办报刊的专业分工范围,应与主办单位业务范围相一致。主办单位所办报刊的办公场所应与主办单位在同一城市或同一行政区域。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联合申办出版单位,应确定其中一个单位为主要的主办单位以及相应的主管单位。

主管单位是报刊出版单位创办时的申请者,并是该报刊主办单位(两个或两个以上主办单位的则为主要主办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主管单位,在中央应是部级(含副部级)以上单位;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是厅(局)级以上单位;在自治州、设县的市和省、自治区设立的行政公署,应是局(处)级以上单位;在县级行政区域,应是县(处)级领导机关。

两个以上主办单位合办报刊,须确定一个主要主办单位,并由主要主办单位提出申请。报刊的主要主办单位应为其主管单位的隶属单位。报刊出版单位和主要主办单位须在同一行政区域。

主管单位、主办单位与报刊出版单位之间必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不能是挂靠与被挂靠的关系。报刊出版单位主要负责人员应是主办单位所属的在职人员,禁止将出版单位承包给其他组织和个人。报刊出版单位在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的领导和管理下负责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保证报刊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工作的正常进行。

报刊的主办单位、主管单位不允许随意变更。变更主办单位应由主管单位向审批机关申报,变更主管单位应由原主管单位和拟接管的主管单位分别向审批机关申报,经批准后,方可变更。擅自变更主办单位、主管单位是违规行为,没有法律效力,应受到行政处罚。

报刊出版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的社委会、编委会、编辑室、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均为报刊出版单位的内部管理机构,不能作为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或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决定不再履行职责,应及时用书面形式报告其主管部门和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并由主管单位直接履行主办单位的职责;主管单位应在两个月内决定该出版单位停办或另行指定新的适当的主办单位;逾期仍没有合格的主办单位,由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注销登记。

主管单位决定不再履行职责,应作出停办该出版单位的决定并以书面形式报告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即注销登记。出版单位因严重亏损,无力清偿到期债务,主办单位或主管单位又不代替清偿,主管单位应决定其停办,并书面报告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注销登记,依法进行清算。

主管单位、主办单位不能履行职责或违反规定,致使出版单位丧失继续举办条件,由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撤销登记。

(二)报刊主办单位、主管单位制度分析

报刊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是保障“党管媒体”体制的独特设计,可作如下解析:

1、报刊国有。报刊的主办单位、主管单位制度表明在我国办报、办刊主体只能是有达到一定行政级别的上级主管机关的“单位”,没有上级领导单位的同人报刊、民办报刊是不允许存在的。报刊必须由单位申办,而这个单位必须是有上级主管机关的,这只能是国有单位,包括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科研、教育等国有事业单位,还有少数国有企业。个人和私营企业不可能有上级主管机关,不能申办报刊。

2、创办报刊的资格由行政部门认定。我国法律法规并没有列明主办单位资格,而只是规定“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行政部门审批时还要考虑是否符合关于出版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这样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创办报刊就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我国在1997年、2000年和2003年三次调整报刊结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调整主办单位资格。

3、报刊直接或间接地隶属于一定级别的党政机关。全国报刊,特别是报纸和新闻类期刊,就纳入国家政权体制之内,以保证所有报刊都有确定的上级领导以及相应的共产党组织进行领导和管理。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往往通过主办单位、主管单位来规制报刊。

三、报刊主要负责人管理制度

报刊主要负责人应在任职前或任职当年或任职后半年内参加岗位培训并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证书有效期5年,在证书有效期满的当年应再次参加岗位培训。

报刊主管主办单位任命时政类报刊负责人,除按干部任免程序履行审批、符合任职资格和岗位条件外,还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登记地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填写任职资格备案表。中央单位报刊主管部门任命时政类报刊主要负责人,除按干部任免程序履行审批外,还应向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填写任职资格备案表。

报社社长、总编辑应具有以下专业技术资格:(1)中共中央、国务院主办的报纸,省级党委机关报,其社长、总编辑应具有副高级以上(含副高级)的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专业技术职称,并有五年以上编采工作经历。(2)地区(市)党委机关报,其社长、总编辑应具有副高级以上(含副高级)的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专业技术职称。(3)其他报纸,其社长、总编辑应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的新闻专业技术职称。

期刊社社长、总编辑(主编)应具有以下专业技术资格:(1)中共中央、国务院主办的刊物,省级党委和政府机关刊物,其社长、总编辑应具有副编审以上(含副编审)的职称,或相应专业技术职务。(2)地区(市)党委、政府机关刊物,其社长、总编辑应具有副编审以上(含副编审)的职称,或相应专业技术职务。(3)各种专业技术类刊物,其社长、总编辑应具有本专业中级技术职务,或相应专业职称。

报刊社社长、总编辑(主编)必须具有中国国籍,必须是主管、主办单位的在编人员,必须具备行为端正、道德品质良好等素质。有刑事犯罪记录、违法记录和劣迹表现者,受过重大行政纪律处分者不能担任社长、总编辑(主编)。党政部门的离退休人员不得在报纸、期刊等出版单位担任主要负责人。除政府所办用于发布政府信息、免费赠阅的公告、公报等期刊外,党政部门的公务员不得与报纸期刊出版单位从业人员混岗。

所主持的报刊被停刊整顿者,报刊被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多次警告批评而不纠正者,其负有直接责任的社长、总编辑应调离社长、总编辑(主编)工作岗位,并不得再担任其他报刊的社长、总编辑(主编)。

报刊出版单位主要负责人不具备任职资格的,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要建议主管单位尽快更换任命新的负责人。

四、报纸出版评估论证制度

报纸出版评估论证制度,指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对报纸总量、结构、布局的要求,对报纸的创办或重大变更事项的审批实行可行性论证及评估的管理制度。 申请创办报纸或变更已办报纸的重要登记项目,须由申请单位进行可行性论证,经申请单位的主管部门和省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向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材料,提交《可行性论证报告》。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评估《论证报告》,并将《论证报告》、审核意见和《评估报告》作为审核决定审批事项的重要依据。

报纸出版评估论证制度适用于以下申请事项:(1)报纸的创办;(2)已经批准出版的报纸作下列重大变更事项:变更主管部门或主办单位、变更报纸名称、变更办报宗旨或出版业务范围的单项变更或多项变更。高校校报创办或变更以及报纸因地名改变或主管、主办单位更名而变更报纸登记项目不属此列。

申请报纸创办或变更的单位须按照报纸出版评估论证指标体系的要求进行论证,填写《论证报告》,随申请书等其他文件一道,报送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

五、报刊刊号管理制度

国内统一刊号,是按1989年1月,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建立的“中国标准刊号”制度设立的。中国标准刊号由一个以ISSN为标识的国际标准刊号和一个以中国国别代码CN为标识的国内统一刊号两部分组成。国内统一刊号结构形式为CN包括登记号/分类号,报刊登记号由地区号(两位数)和序号(四位数)两部分组成。序号由报刊登记所在地的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分配,各地区刊号范围一律从0001—9999,其中0001—0999是报纸的序号,1000—4999是期刊的序号,5000以上暂不使用。国内统一刊号由报刊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分配,在发给批准登记的报刊社的报刊登记证上注明,获得国内统一刊号并属公开发行范围的报刊可再申请国际标准刊号。

每种报刊有一份“登记证”,使用一个“国内统一刊号”,这是报刊合法出版的凭证,只能用来出版这一种报刊,这就是一证一报(刊)、一报(刊)一版(版本)。登记出版的是哪一种报刊,就只允许出版这一种报刊,既不允许不出版这种报刊而去出版另外的报刊,也不允许在出版这一种报刊的同时再出版另外的未经登记的报刊以及其他出版物。

凡是以管理费、刊号费或其它名义收取费用,出让国家出版行政部门赋予的权利,给外单位或个人提供刊号和办理有关手续,放弃编辑、校对、印刷、复制、发行等任何一个环节的职责,使其以出版单位的名义牟利,按买卖刊号查处。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直接或间接地购买刊号并参与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等活动;购买刊号从事的出版活动均属非法出版活动。

出版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供稿单位或个人索取和收受各种费用(如审稿费、编辑费、校对费等),不得索取和收受礼品、礼金或有价证券等;不得在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等经营活动中索取和收受回扣或提成;不得为不法书商提供证明材料和办理有关手续,以掩盖买卖刊号的非法行为;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以他人名义支取稿费、编审费、校对费等费用。

出版单位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刊号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刊号管理;不得将刊号和经济创收指标等承包到编辑部或个人,不得在异地设立编辑机构。

《夜郎文学》编辑部于2003年1月在广州成立办事处,代理《夜郎文学》杂志的发行和广告,并为杂志组稿。2007年9月,该办事处未经新闻出版管理机关批准,擅自将《夜郎文学》变更为《热读》,并改变了办刊宗旨,其代理业务已质变为变卖刊号,编辑部已不能正常履行终审程序,在管理上严重失控,违反了《出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贵州省新闻出版局依法对《夜郎文学》作出停刊整顿3个月的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夜郎文学》编辑部认真整改,相关责任人必须作出书面检查。

六、报刊依法出版制度

(一)内容合法

报刊出版实行编辑责任制度,保障报刊刊载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报刊不得刊载禁止内容。报刊开展新闻报道必须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得刊载虚假、失实报道。报刊发表或者摘转涉及国家重大政策、民族、宗教、外交、军事、保密等内容,应严格遵守有关规定。报刊发表新闻报道,必须刊载作者的真实姓名。报刊出版质量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报刊使用语言文字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形式合法

报纸须在每期固定位置标示以下版本记录:报纸名称;报纸出版单位、主办单位、主管单位名称;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刊号);总编辑(社长)姓名;出版日期、总期号、版数、版序;报纸出版单位地址、电话、邮政编码;报纸定价;印刷单位名称、地址;广告经营许可证号;国家规定的涉及公共利益或者行业标准的其他标识。

一个刊号只能对应出版一种报纸,不得用同一刊号出版不同版本的报纸;出版报纸地方版、少数民族文字版、外文版等不同版本(文种),须按创办新报纸办理审批手续。同一种报纸不得以不同开版出版;报纸所有版页须作为一个整体出版发行,各版页不得单独发行。报纸专版、专刊内容应与报纸宗旨、业务范围相一致,专版、专刊刊头字样不得明显于报纸名称。

期刊须在封面的明显位置刊载期刊名称和年、月、期、卷等顺序编号,不得以总期号代替年、月、期号。期刊封面其他文字标识不得明显于刊名。期刊的外文刊名须是中文刊名的直译。外文期刊封面上必须同时刊印中文刊名;少数民族文种期刊封面上必须同时刊印汉语刊名。一个刊号只能对应出版一种期刊,不得用同一刊号出版不同版本的期刊。出版不同版本的期刊,须按创办新期刊办理审批手续。

(三)变更合法

报刊出版单位变更名称、合并或分立,改变资本结构,出版新的报刊,重新办理审批、登记手续。报刊变更名称、主办单位、主管单位、刊期、业务范围(办报、办刊宗旨,文种),重新办理审批、登记手续。报纸变更开版,期刊变更开本,经主办单位审核同意后,由报刊出版单位报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报刊出版单位变更单位地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报刊承印单位,经其主办单位审核同意后,由报刊出版单位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报纸可以出版增期,应按变更刊期办理审批手续。增期应随主报发行,开版、文种、发行范围和印数应与主报一致。报纸因重大事件可以出版号外,号外必须注明,连续出版不得超过3天,并在出版后15日内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备案。期刊出版增刊,每年每种期刊可以出版两期,期刊增刊应当经主管单位审核后,报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取得一次性增刊许可证,增刊的业务范围等必须与正刊一致。

报纸休刊连续超过10日,报纸出版单位须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并说明理由和期限。期刊休刊,期刊出版单位须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说明休刊理由和期限。

中央报刊出版单位组建报刊集团,由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地方报刊出版单位组建报刊集团,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

报刊出版单位终止出版活动,经主管单位同意后,由主办单位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办理注销登记,以同一名称设立的报刊出版单位须同时注销,并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注销登记的报刊、报刊出版单位不得再以该名称从事出版、经营活动。

(四)禁止非法出版活动

非法出版活动包括以下几种:内容违法;未经批准出版报刊;利用合法报刊名义出版未经许可的报刊;假冒合法报刊的名称、刊号出版;出售、转让刊号。

2007年8月,青海省新闻出版局查清《青海青年报》以一号多报形式出版的非法报纸《新世纪报道》情况。经查,该报于2005年8月擅自与上海东东广告公司合作出版《青海青年报•新世纪报道》,该公司参与了编辑出版活动,背离了办报宗旨,严重违反了出版管理有关规定,属一号多报。青海省新闻出版局已对《青海青年报》作出停业整顿,非法报纸《新世纪报道》停办的处理决定。

七、报刊审读制度 报刊审读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报刊主管单位在报刊出版后组织有关人员,依法对报刊出版质量进行的审阅和评定,是报刊出版事后管理的重要制度。凡经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持有“国内统一刊号”,领取许可证的报刊,应列入审读范围。

报刊审读包括以下内容:是否刊载禁止内容;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是否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发表或摘转涉及国家重大政策、军事、民族、宗教、外交、保密等内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刊载涉及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的内容,是否按规定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程序,办理有关审批手续;灾情疫情、交通事故、安全生产、刑事案件、社会稳定等重大、敏感和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刊载有悖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格调低下的文章,是否含有色情淫秽、凶杀暴力、迷信愚昧等有害内容;转载、摘编社会自由来稿和互联网信息,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按规定核实内容,并标明下载文件网址、下载日期等;是否转载、摘编内部发行出版物的内容;刊登广告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是否刊载虚假违法、内容低俗的广告;报纸刊登广告是否在明显位置注明“广告”字样,是否违反规定以新闻报道形式刊登广告;报刊标示的版本记录是否符合规定,专版、专刊、增刊的内容是否与报刊宗旨、业务范围一致;出版质量是否符合报刊质量管理的有关要求,出版形式是否符合报刊出版形式规范的有关要求;出版质量是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使用语言文字是否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

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全国报刊审读工作,设立报刊审读小组。地方各级新闻出版部门负责审读本行政区域内出版的报刊,也要设立审读小组。各报刊的主管单位审读其主管的报刊,定期向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送审读报告。报刊出版单位建立阅评制度,定期写出阅评报告,新闻出版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调阅、检查报刊出版单位的阅评报告。各省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每月要向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送一次本地区报刊审读的综合情况,对审读中发现的重大政治错误、重大版面事故以及易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问题等,各报刊社要立即向省委宣传部、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报告;各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立即向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告。不报或迟报造成后果的,要追究责任。

八、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制度

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是通过建立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综合评估报刊出版质量、经营状况等,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建立实现报刊优胜劣汰的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

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分类实施、量化评估。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是实施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的重要依据,主要内容是:

1.基础建设条件:报刊出版单位的基础建设是报刊出版的重要先决条件。主要考察维持正常出版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资质,包括基础出版条件、体制机制建设、出版管理规范等。其中“基础出版条件”考量办公、印刷、发行、技术等出版硬件;“体制机制建设”考量报刊出版单位法人资质状况以及出版、人事和财务制度建设水平等;“出版管理规范”考量报刊出版单位的主管主办单位、负责人职责落实,出版行为规范等相关情况。

2.环境资源条件:环境资源条件是报刊出版的必要保障。通过考察报刊出版单位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出版资源、人力资源、资本实力和其他资源等,全面评估报刊出版单位的自身实力和比较优势。其中“政策环境”重点考量该类报刊在现行政策和区域政策条件下的发展空间;“经济环境”考量GDP水平反映出的城市经济和行业、专业领域发展水平;“市场环境”考量报刊出版单位广告和发行份额;“出版资源”考量报刊出版单位所占有信息资源和产品资源;“人力资源”考量出版主体的规模、岗位设置、人员整体素质及专项技能;“资本实力”考量固定资产、货币资金以及期货证券的拥有量;“其他资源”考量报刊子公司经营、主管主办单位支持、所获荣誉及专项经费等。

3.出版能力:出版能力主要考察报刊出版单位进行报刊出版的综合专业实力。选择“出版规模”、“内容评价”、“文字、编校质量”、“数字出版”、“国际化”等分类考察。其中:“出版规模”考量报刊出版、发行总量及平均期印刷、发行能力;“内容评价”集中考察报刊出版内容是否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符合主流价值观以及具备实用性(针对专业及生活服务类报纸期刊);“文字、编校质量”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考量文字编校、出版形式、印刷质量等;“数字出版”评估数字出版的产品生产和经营,反映多媒体融合时代报刊出版单位在前瞻性市场中可持续发展及市场生存能力;“国际化”评估版权贸易及海外出版发行,反映报刊出版单位在国际传播中的竞争力。

4.经营能力:主要考察报刊在“广告”和“受众”两个市场的表现。通过选择有关财务指标,分析报刊出版单位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其中包括报刊出版单位的收入规模、支出规模和利润、纳税以及主营业务产值和全员劳动效率等。

经评估,对出版能力不足、出版质量长期低下,经营不善、资不抵债,不能维持正常出版活动的报刊,予以退出。报刊退出的形式为:调整定位(包括调整业务范围等);由有实力的传媒集团或报刊企业兼并、重组或托管;停办。在一个评估周期中,各省级行政区退出的报刊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本区域报刊总数的3%。

2009年上半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辽宁省新闻出版局在全国率先试行了报刊退出机制。在退出试点中,拟停办省内11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欠佳的报刊,《沈阳今报》是其中的一家。《沈阳今报》是沈报集团2002年创办的一张都市类日报。其经营主体为工商注册资本2000万元的沈阳今报公司,人员也普遍采取聘用制,是一家非事业单位的企业。由于与《沈阳晚报》同质化,未能集中优势资金投入以及错过融资机会等原因,沈阳今报始终处于亏损运营状态,随着亏损额逐年加大,最终不但没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反而成了沉重的包袱。到2007年,虽然大幅度改革,与沈阳市总工会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依靠各类赞助短期内完成收支平衡,但发行量、影响力已急剧萎缩,实现盈利极为渺茫。 三年内连续被予以停业整顿、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的报刊,无须经过评估,实行一票否决,实施退出。

2000年,新闻出版署及各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加大对报纸管理力度,处罚一些违规报纸。其中,停办报纸3家:吉林省《经贸时报》在北京出版的周末版《生活周刊》、山东省《曹州晚报》的两个专版和广东省的《惠州晚报》;停刊整顿或整顿的4家:湖北的《书法报》,内蒙古的《老年文摘》报,科技日报社主管、主办的《科技文摘报》出版的“好望角”专版和《中国市场经济报》出版的特刊“领导与决策”。 2001年4月,广东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惠州晚报》进入破产程序。《惠州晚报》因严重亏损,1999年被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工作小组入驻调查处理,2000年9月份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发文撤销刊号。《惠州晚报》成为全国第一家宣告破产的报纸。

九、报刊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制度

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出版单位应在其出版的报刊上公开更正,消除影响;致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出版单位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当事人有权要求更正或答辩,有关出版单位应在其出版的报刊上予以发表;拒绝发表,当事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凡公开更正,应自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发现之日起,在其最近出版的一期报刊的同等版位上发表;凡按当事人要求进行更正或发表答辩,应自当事人提出要求之日起,在其最近出版的一期报刊的同等版位上发表。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可下达违规通知单、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更正或检讨;致使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可给予警告或罚款;建议主管部门、主办单位整顿违规报刊,处分有关责任人。

2009年1月18日、19日,《华西都市报》、《青岛早报》刊登了题为《深海围“鲨”》、《猎鲨行动》《“海口”猎“鲨”》等有关我舰艇编队索马里护航情况的稿件。其中,《青岛早报》所登稿件系从《华西都市报》购买。以上稿件均为社会自由撰稿人个人杜撰。两报未遵守《关于加强军事新闻宣传管理的通知》相关规定,擅自刊登军事新闻,也未按照《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对稿件严格把关,致使虚假报道见报,并经网络转载、改编后在国内外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2009年2月20日,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对《华西都市报》给予警告、罚款3万元的行政处罚,责成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整顿,并在全省给予通报批评。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对《青岛早报》给予警告、罚款3万元的行政处罚,责成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整改,全省通报批评。

十、违纪违规报刊警告制度

违纪违规报刊警告制度,是根据《出版管理规定》的规定,为强化对报刊出版特别是小报小刊出版的宏观管理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党委宣传部和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对报刊出现的以下违纪违规问题提出警告: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现严重的政治错误;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违反民族、宗教政策,危害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宣扬凶杀、暴力、色情、迷信和伪科学,思想导向错误;传播谣言,编发假新闻,干扰工作大局;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严重错误。 中宣部认定中央级报刊出现违纪违规问题后,提出给予警告的正式书面意见,报经中宣部主管领导同意,由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发出《警告通知书》,并向中宣部备案。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对中央级报刊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经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及主管单位同意,直接发出《警告通知书》,同时向中宣部通报并备案。

省级党委宣传部认定本地报刊出现违纪违规问题后,提出给予警告的正式书面意见,报经省级党委宣传部主管领导同意,由当地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发出《警告通知书》,并报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省级党委宣传部备案。省级新闻出版部门对本地报刊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经省级新闻出版部门主管领导同意,直接发出《警告通知书》,同时向省级党委宣传部通报并备案,再由省级党委宣传部和省级新闻出版部门向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备案。

受警告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要向党委宣传部和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书面检查和对有关责任人的处理意见。中宣部在新闻出版系统通报。

一年内累计受到三次警告的报刊,停业整顿,报刊主管部门要撤换报刊总编辑或社长,处分有关责任人。停业整顿的报刊,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督促处罚工作的落实,认真验收整改工作。报刊复刊后,如再发生违纪违规问题,出现严重导向错误,撤销刊号。对特别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报刊社,可直接停业整顿直至撤销刊号。

2006年10月20日,《上海证券报》刊载了一则关于中国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富人及高干子弟的虚假报道,这篇文章采用的部分数据系境外反华网站刻意编造。2009年6月,某专家在一次专题讨论会上称,“国外一家研究机构估计,中国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人民政协报》未经核实,将此虚假数据在6月19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是“杀富济贫”》报道中刊出,并将“国外一家研究机构”改成“中国权威部门”。6月25日,广东《时代周报》刊发题为《贫富分化急遽扩大的危险》的报道,此文以《人民政协报》《上海证券报》报道中的虚假数据等为基础展开述评。《时代周报》的报道刊发后被浙江《青年时报》及一些网站引用或转载。新闻出版部门对上述4家报纸刊登虚假新闻提出严厉批评,下达警示通知书,并责成报社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

十一、报刊核验制度

核验内容包括报刊出版单位及其所出版报刊登记项目、出版质量、遵纪守法情况、新闻记者证和记者站管理等。凡已履行登记注册手续,编入“国内统一刊号”的报刊,均按对登记项目进行审核查验。报刊均在登记地进行核验。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的报刊实施核验。

报刊通过核验的具体要求如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刊载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编辑方针符合登记的业务范围;编辑、印刷、发行等出版活动及广告业务等各项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按照登记的刊期正常出版,稿件选用、版面内容、文字校对、印刷制作等出版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从业人员具备国家规定的新闻出版职业资格条件,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社长、总编辑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资格条件;报刊主管、主办单位能够履行监管职责;具备正常出版的各项物质和技术保障等条件;记者证、记者站管理规范;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有关条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报刊,暂缓核验:正在限期停刊整顿;经审核发现有违法情况应予处罚;主管单位、主办单位未履行管理责任,导致报刊出版管理混乱;存在其他违法嫌疑需要进一步核查。暂缓核验的期限,报纸不得超过180天,期刊不得超过一年,具体期限由省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缓验期满,重新办理核验,仍不符合要求不予通过核验。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报刊,不予通过核验:报刊超过规定期限不能出版或不能正常出版;有违法违规行为被查处后拒不改正或者没有明显整改效果;报刊出版质量长期达不到规定标准;经营恶化已经资不抵债;主管主办单位合并或撤销后已经不再具备报刊出版单位应该具备的条件;非公有资本进入编辑出版环节;其他不符合出版规定。不予通过核验的,由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撤销出版许可证,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登记。未通过核验的,报刊出版单位自第二年起停止出版该报刊。

不按规定参加核验的报刊出版单位,省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定的核验时间结束后一个月内向其送达核验催告函,并在中央或省级媒体发出公告。经催告一个月内仍未参加核验的,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由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撤销出版许可证,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注销登记。核验结束后,由核验机关在本区域内向社会公布核验结果。

第2篇:第十一章 创新与创新管理

一、填空

1.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基本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______与________的组合.

2.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虑,可将其分为____和_____.

3.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________与_________.

4.从创新发生的时期来看,可将其分为_______与_______

5.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可分为______与________

6.鉴于创新的重要性和创新结果的________,有效的管理要求有组织的进行创新.

7.由于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利用这些载体的方法来体现的,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________以及_________.

8.成功的创新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阶段的努力.

9.要素组合方法创新包括______和_______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10.要素创新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

11._________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

二、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管理的“维持职能”的是()

A 组织B创新C控制D领导

2.创新与维持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维持是创新基础上的发展

B 创新是维持的逻辑延续

C 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

D 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3.产品创新()

A 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

B 受制于技术创新的其他方面

C 影响其他技术创新效果的发挥

D 往往要求企业利用新的机器设备和新的工艺方法

4.经营制度确定了()

A 谁是经营者,谁来组织企业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的行使

B 谁来确定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内容、生产形式

C 谁来保证企业生产资料的完整性及其增值

D 谁来向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负责以及负何种责任

5.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 一般来说,一定的经营制度决定相应的产权制度

B 在产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具体的经营方式可以不断进行调整

C 在经营制度不变时,具体的管理规则和方法也可以不断改进

D 管理制度的改进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要求经营制度作相应的调整

6.就系统的外部说,有可能成为创新契机的变化主要有()

A 技术的变化B 人口的变化

C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D 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变

7.关于机构说法正确的是()

A 它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横向分工的问题

B 它与不同层次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关

C它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纵向分工问题,即所谓的集权和分权问题

D 组织机构完全相同,但机构之间的关系不一样,也会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

8.下列属于环境创新的是()

A 通过企业的公关活动,影响社区政府政策的制定

B 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

C 通过组织创新,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

D 通过市场创新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9.关于市场创新正确的是()

A它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的活动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B 新产品的开发是企业创造市场需求的惟一途径

C 市场创新包括通过市场的物理转移,揭示产品新的使用价值,来寻找新用户

D 市场创新包括通过广告宣传等促销工作,影响人们对某种消费行为的社会评价来增加产品销量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2.创新与维持有什么样的关系?

3.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哪些类型?

四、问答题

1.制度创新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创新的过程。

第十一章 创新与创新管理

【本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

1.适度的维持、适度的创新

2.局部创新、整体创新

3.消极防御型创新、积极攻击型创新

4.系统初建期的创新、运行中的创新

5.自发创新、有组织的创新

6.不确定性(或风险性)

7.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产品的创新

8.寻找机会、提出构思、迅速行动、忍耐坚持

9.生产工艺、生产过程

10.材料设备创新、手段创新

11.产权制度

二、选择题

1 B2 CD3 ABCD4 ABCD5 BCD6 ABCD7 BCD8 ABD9 ACD

三、简答题

1 从逻辑顺序上来考察,在特定时期内对某一社会经济系统(组织)的管理工作可以概述为:设计系统的目标、结构和运行规划,启动并监视系统的运行,使之符合预定的规则操作;分析系统运行中的变化,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使系统不断呈现新的状态。显然,概述后管理内容的核心就是:维持与。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2 维持与创新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对系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3 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防御型创新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的存在和运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威胁,为了避免威胁或由此造成的系统损失扩大,系统在内部展开的局部或全局性调整;攻击型创新是在观察外部世界运动的过程中,敏锐地预测到未来环境可能提供的某种有利机会,从而主动地调整系统的战略和技术,以积极的开发和利用这种机会,谋求系统的发展。

四、问答题

1答:

(1)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它规定着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利、利益和责任。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也许应朝向寻求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个人所有”与“共同所有”的最适度组合的方向发展。

(2)经营制度是有关经营全的归属及其行事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经营

制度的创新应是不断寻求企业生产资料最有效利用的方式。

(3)管理制度是行使经营权、组织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规则的总称,包括对材料、设备、人员及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分配制度的创新在于不断地追求和实现报酬与贡献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

2答:

(1)寻找机会,创新活动是从发现和利用旧秩序内部的不协调现象开始的。不协调为创新提供了契机。旧秩序中的不协调既可存在于系统的内部,也可产生于对系统有影响的外部。

(2)提出构想,敏锐地观察到了不协调现象的产生以后,还要透过现象究其原因,并据此分析和预测不协调的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它们可能给组织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后果;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消除不协调、使系统在更高层次实现平衡的创新构想。

(3)迅速行动,创新成功的秘密主要在于迅速行动。创新的构想只有在不断地尝试中才能逐渐完善,企业只有迅速行动才能有效的利用“不协调”提供的机会。

(4)坚持不懈,构想经过尝试才能成熟,而尝试是有风险的,是可能失败的。创新的过程是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3篇:第十一章 标准成本管理

掌握:

1、标准成本制定

2、成本差异分析

第一节

标准成本系统概述

一、 标准成本系统定义

标准成本,是指按照成本项目反映的、在已经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经营管理条件下,应当发生的单位产品成本目标。

标准成本控制系统的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和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三方面内容。其中,标准成本的制定与成本的前馈控制相联系;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与成本的反馈控制相联系;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则与成本的日常核算相联系。

二、标准成本的作用

(一)标准成本是有效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

(二)用标准成本,有利于责任会计的实施。

(三)经营决策提供了依据。

(四)简化了账务处理。

三、标准成本的种类

(一)理想标准成本

是在最好的生产技术条件,最佳的工作状态下所应该发生的最低成本。在这种标准成本下,没有一点浪费,无废料废品,企业的工艺技术达到最高水平,生产经营实现最佳运转,产品制造过程处于最先进、最完美的状态中。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因此,实际工作中很少采用。

(二)正常标准成本

正常的标准成本是根据正常的生产水平,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正常的价格条件下,用预期能达到的标准来制订的成本。在这种标准成本下,允许有合理的损耗,生产时个人有足够的生理休息时间,机器允许有一定的修理时间,

(三)现实标准成本

第二节

标准成本制定

一、标准成本的一般公式

单位产品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标准成本其中:某一项目该成本项目该成本项目标准成本的价格标准的用量标准

二、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一)直接材料的标准消耗量

是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工艺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统计方法、工业工程法或者其他技术分析方法得到的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材料数量。

(二)直接材料的标准价格

1 是根据下一实际需要支付的单位材料购进成本,包括材料的买价、税费、运费、装卸费、正常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用量×直接材料标准价格)

三、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

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也是由直接人工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价格相乘得到的。 直接人工的标准消耗量就是生产单位产品耗用的标准工时。

直接人工的标准价格就是标准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可以是企业正常经营条件下确定的正常工资率也可以是预定的工资率。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用量×直接人工标准价格

四、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一)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消耗量通常采用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企业也可以采用机器工时或其他合理的用量标准。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价格是每一标准工时所耗用的变动制造费用,即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标准总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工时

(二)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如果企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成本,则固定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因此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如果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成本,则需要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也就需要计算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也是由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价格相乘得到。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消耗量通常采用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价格是每一标准工时所耗用的固定制造费用,即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标准总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工时

例题见教材——内容小结

第三节

成本差异分析

一、成本差异分析基本模式

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额就是成本差异。 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当实际成本超过标准成本,成本差异表现为正数,称为逆差,用U表示,当实际成本小于标准成本,成本差异为负数,称为顺差或有利差异,用F表示。

由于成本由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组成,因此构成成本差异也有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两种。

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

二、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是指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通过分析直接材料

2 成本构成公式,我们可以得出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由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构成。推导过程如下: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实际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标准用量

=(实际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标准用量)

=(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用量)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是由于材料采购的实际价格与标准价格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材料价格差异应由采购材料的供应部门负责。材料价格差异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材料价格本身的变动、运输费用的变动、不合理的途中损耗等。企业应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查,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责任,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改进。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是由于生产产品直接材料的实际耗用量与标准用量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材料数量差异应由材料耗用部门即生产部门负责。材料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工人技术的熟练程度,用料的科学性,工人操作的认真程度,技术的改进等。企业应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查,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责任,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改进。

例:新新机械厂生产A产品,需用甲材料,标准价格为4元/千克,实际价格为4.20元/千克,甲材料的标准用量为500千克,实际用量为460千克求甲材料的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460×4.2-500×4

=1932-2000

=-68(元)(F)

-68元的有利差异由下面两部分组成:

甲材料的价格差异=(4.2-4)×460= 92(元)(U)

甲材料的数量差异 =(460-500)×4= -160(元)(F)

所以:-68元=92+(-160)

三、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通过分析直接人工成本构成公式,我们可以得出直接人工成本差异也由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构成。价格差异是指实际工资率与标准工资率之间的差异,又称为工资率差异。数量差异是指实际工时与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又称为人工效率差异。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价格差异+效率差异 推导过程如下: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工时 =实际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 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工时

=(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一)直接人工的工资率差异计算:

工资率差异 =(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

(二)直接人工的效率差异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是由实际工资率与标准工资率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工资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很多,如,工资调整,人工等级的晋升,奖励制度未产生实效等。一般来说,工资率差异主要由人事劳动部门负责,但同时也会涉及生产部门或其他部门。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是由实际工时与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造成的。人工效率差异形成的原 3 因很多,如,工人的熟练程度、认真程度,是否雇佣新工人,生产技术条件如何,生产安排是否合理等等。一般来说,人工效率差异主要由生产部门负责。企业应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查,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责任,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改进。

例:新新机械厂加工A产品需车加工,其标准工资率为5元/工时,实际工资率为6元/工时,标准工时为500工时,实际工时为450工时,试求某产品直接人工的工资率差异和效率差异。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人工成本-标准人工成本

=6×450-5×500=200(元)(U)

200元的逆差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6-5)×450=450(元)(U)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450-500)×5=-250(元)(F)

四、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成本差异=实际费用-标准费用

=支出差异(价格)+效率差异(数量) (一)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支出差异=(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

(二)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支出差异是由实际分配率与标准分配率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反映了耗费水平的高低。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是由实际工时与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反映了工作效率变化引起的费用节约或超支。

五、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是指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与标准固定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固定制造费用在相关范围内是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但单位产品中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正好与业务量的增减成反比例变动。

为了加强对固定制造费用的控制,企业往往采用编制固定预算的方式进行控制,并制定一个标准的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实际耗用的工时数与企业的生产能力不一致,或者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数与预算数不同,因此发生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费用-标准费用

=耗费差异+能力差异+效率差异(三差异法)

耗费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与固定制造费用预算金额之间的差额。生产能力利用差异是指由于实际工时未达到企业的生产能力所引起的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效率差异是指由于实际工时与实际产量标准工时的不同所引起的固定制造费用差异。计算公式如下:

(一)固定制造费用支出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二)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工时-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工时-实际工时)

(三)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4 例:新新机械厂本月实际产量400件,发生固定制造成本1424元,实际工时890小时,企业生产能力为500件,1000小时,每件产品制造费用标准成本3元/件,即每件产品标准工时为2小时,标准分配率为1.50元/小时。

三因素法:耗费差异=1424—500×3=-76(元)(F)

生产能力利用差异=(1000-890)×1.5= 165(元)

效率差异=(890-400×2) ×1.5=135(元)

本章练习题

单选题见P178(13,17,18)

1、某公司2009生产甲产品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为17910元,预算数为18000元,预计应完成的生产能力为11250工时,实际发生工时为9900小时,标准工时为9200小时。(10分) 要求:(1)确定固定性制造费用总差异。 (2)确定固定性制造费用支出差异。 (3)确定固定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4)确定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 (5)进行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验证。 解:(1)固定性制造费用总差异:

17910—9200×18000÷11250=3190元(U)

(2)固定性制造费用支出差异=17910—18000=-90元(F) (3)固定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18000÷11250×(9900—9200)=1120元(U) (4)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

18000÷11250×(11250—9900)=2160元(U) (5)进行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验证

—90+1120+2160=3190元(即固定资产总差异)

2、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其标准成本资料如下:

项 目

标准成本

实际成本

单价(元) 用量(件) 单价(元) 用量(件)

差异(元)

A材料

1 000

1 200

3 200 B材料

2 000

2 100

-1 500 合计

1 700 制造费用相关资料表

项目

预算数

实际产量标准数

(工时6 000)

(工时5 000)

实际数(工时5 500)

金额

分配率

金额

金额

变动性制造费用

2 400

0.4

0.4×5 000=2 000

2 090 固定性制造费用

4 800

0.8

0.8×5 000=4 000

4 675 合计

7 200

1.2

6 000

6 765 要求:进行直接材料、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第4篇:网络营销电子教案第十一章 网络营销的组织与管理

第十一章 网络营销的组织与管理

[教学目标]了解网络营销的组织特色;网络营销组织的结构设计与实施过程;了解网络营销的进入决策;掌握网络营销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了解网络营销效果评价的意义和掌握网络营销效果评价的步骤。 [重点难点] 网络营销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时数]2

[复习回顾] 网络沟通、网络公关、网络促销、网络广告、E-MAIL营销、邮件列表和搜索引擎的运用。

[新课导入]当前社会进入数字化、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网上销售、远程教育等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网络营销的组织与实施

网络营销的实施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优势,但是实施网络营销是一项投资比较大的涉及高新技术的有很大风险的决策。任何一种信息技术,只要在社会上健康存在,就必然会为企业所利用。但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能够有助于拓展企业的核心业务,因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必然受到行业特点的制约。虽然网络营销已经在一些行业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仍有相当多的行业还未找到有效运用网络营销的途径,企业面临着实施网络营销时机的选择。

一、网络营销组织的特色

1、柔性组织

2、知识联盟

二、网络营销组织结构的设计

1、矩阵式结构

2、模拟型分散管理结构

3、有机式组织结构

(一)网络营销企业组织机构的重组

在网络营销的条件下,原有的工作单元间的界限被打破,而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个直接为客户服务的工作组。这个工作组直接与市场接轨,以市场的最终效果衡量自己生产流程的组织状况,以市场的最终效果衡量各组织单元之间协作的好坏。实际上,这已经发展到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企业间的业务单元不再是封闭式的金字塔式层次结构(如图1),而是网络状的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的网状结构(如图-2),这种结构打破了原来的业务单元之间的壁垒,业务单元之间广泛进行信息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减少内部摩擦,提高工作效率。

图- 1企业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组织

图- 2 企业网络式的网络式的网状组织结构

由上图的组织结构可以看出,在网络营销的构架下,企业组织信息传递的方式由单向的"一对式多式"向双向的"多对多式"转换。可以看出,网络式的企业组织结构里的信息传递无需经过中间环节就可以达到沟通的双方,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这种组织结构的管理模式被称之为"第5代管理",这是21世纪信息时代的新的管理模式--信息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下的网络营销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网络营销构成了企业的内部网、数据库,所有的业务单元可以很快的通过网络直接快捷的交流,管理人员之间沟通的机会大大增加,组织结构处于分布化和网络化结构。

(2)网络营销使得中间管理人员获得更多的直接信息,大大提高了他们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作用,从而实现了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见图12-3)。

图12- 3 企业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网络营销模式下的企业结构重组的另一个特点即是由集权制向分权制转换。网络营销的推行,使企业过去高度集中的决策中心组织改变为分散的多中心决策组织,也就是企业组织的扁平化结构趋向。企业的决策都由跨部门、跨职能的多功能型的组织单元来制定,这种多组织单元共同参与、共担责任、并由共同利益驱动的决策过程使员工的参与感和决策能力大大提高,充分发挥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了整个企业的决策能力。

(二)、网络营销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

在网络营销中,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利用Internet Web技术创立企业的Extranet系统,该系统是企业对外设立的一个营销运作的虚拟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可以宣传产品品牌、企业形象、服务内容、沟通外界的商贸联系、开展网络营销业务等等。

Extranet是企业对外宣传、联系的窗口和营销运作的重要途径,网络营销要转绕Extranet来展开,营销策略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则要通过Extranet来实现,因此相应地必须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

(三)、网络营销企业员工的重组

网络营销中信息和业务的紧密结合,使得企业员工工作及职业生涯的本质会发生重大变化,这就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重组。

那么,究竟什么类型的员工能够适应网络营销战略的需求呢?首先、应确定员工"职业生涯"的两种不同的层面:业务与信息技术。换句话说,员工在进入企业后,要么按照业务方向发展,要么按照信息技术方面发展。

这种相互分离的人才培养方式将会隔离网络营销中业务与信息的关系。业务部门会缺乏能力开发自己的应用方案,而不得不依赖于信息部门,但信息部门的开发成果又难以使他们满意,认为信息部门不了解业务。实际上,信息部门的人比业务部门的人更懂得主动地去了解对方的工作,许多信息部门的人员都十分重视对业务知识的积累,但企业内部组织安排的限制又使这批人员的业务水平得以真正成长起业。

所以,企业应该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出能够横跨业务、管理与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的通才,以实现对企业员工的重组。

三、网络营销的实施

1、企业内部和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2、制定计划和确定实施方案

3、组织实施

[本节小结] 企业应该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出能够横跨业务、管理与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的通才,以实现对企业员工的重组。

第二节 网络营销管理

[本节内容]

一、网络营销的进入决策

1、网络营销的进入动力

网络营销的实施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优势,但是实施网络营销是一项投资比较大的涉及高新技术的有很大风险的决策。任何一种信息技术,只要在社会上健康存在,就必然会为企业所利用。但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能够有助于拓展企业的核心业务,因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必然受到行业特点的制约。

2、网络营销进入时机决策 虽然网络营销已经在一些行业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仍有相当多的行业还未找到有效运用网络营销的途径,企业面临着实施网络营销时机的选择。

要掌握实施网络营销的时机,必须能够判断出行业竞争、消费行为、经济与社会在2至7年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于信息技术的影响。企业的决策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制定网络营销的实施规划。企业率先进入网络营销领域无疑是想藉此获得先发性优势。但是,先进入的企业必须面对以下风险:

(1)市场观念风险:再好的网络营销观念,如果顾客不接受,企业是很难实施的。

(2)技术风险:一般技术越新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因而新技术必须经过多次实践和反复完善才能满足需要。

(3)执行风险:网络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系统开发、组织结构调整、人员培训和市场培育等诸多方面,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势必影响整个网络营销的实施。

(4)经济风险:一项有效的商业观念与技术,实际执行的结果及所产生的成本与效益,是否与原先的乐观估计有所出入? (5)组织风险:一项技术上可行的新方案,可能无法保证公司内部人人都能接受。

(6)政治风险:这指的是一项网络营销的应用方案,因政府政策、法令、社会争议或利益集团的压力而产生问题,而不能实施执行。

二、网站流量分析

三、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

1、定义

2、客户关系管理的功能

3、常见做法

[本节小结] 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的进入决策,网络营销的进入动力:市场观念风险,技术风险,执行风险,经济风险,组织风险,政治风险。

[本节内容]

第三节 网络营销效果评价

对网络营销效果的综合评价实际上仍然是对于网络营销正确认识的问题,如前所述,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不少人都比较片面,往往将网络营销等同于网上销售,或者仅仅认为是对网站的推广,对网络营销功能和内涵的片面理解限制了网络营销效果的综合评价,往往会强调建立网站之后可以带来的销售额,或者注重网站的访问量、页面浏览数等流量指标

一、网络营销评价的意义

二、步骤

[本章小结]网络营销的两个组织特色。

[练习与思考]

1、网络营销的实施过程。

2、网络营销效果评价的意义和步骤。

第5篇:第十一章 习题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古人()说过“和为贵”,这也是一种社会和谐的思想。

A.老子B.墨子C.孔子D.孙子

2.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

A.马克思B.傅立叶C.欧文D.魏特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应该是社会主义()

A.经济建设B.经济建设、政治建设C.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D.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A.社会稳定B.社会富裕C.社会和谐D.社会发展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述B.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矛盾、化解冲突,并由此实现社会关系趋于均衡的社会

C.和谐社会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D.和谐社会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B.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C.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7.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

A.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B.2005年10月中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C.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D.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

8.不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的是()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和谐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9.“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构建和谐社会,其关键是各级领导要学会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保证是() 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B.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C.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D.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 ()

D.民主政治

C.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问题、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

D.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

A.物质基础B.政治保证C.精神支撑D.社会条件

13.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4.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

A.以人为本B.以民为本C.社会公平D公平和正义

17.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A.发展B.党的领导C.制度D.发展社会事业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

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安定有序19.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诚信友爱B.以人为本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D.社会主义荣辱观

20.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 "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写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原因在于社会和谐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B.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C.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D.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21.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

A.发展教育B.扩大就业C.社会管理

22.()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A.教育B.就业C.社会保障D.医疗卫生

23.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制度是()

A.收入分配制度B.廉租住房制度C.社会保障制度

D.养老保险制度

24.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写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原因在于社会和谐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B.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C.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D.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二、多项选择题

1.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要求是:

积极解决好()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A.教育

B.就业C.收入分配

D.社会保障及医疗卫生

2.和谐社会是()

A.不是社会形态.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图 B.不是单

一、均质的状态,多元、 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

C.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D.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B.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C.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D.也是为了应对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趋势的无奈之举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在于()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B.二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D.二者统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5.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

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 诚信友爱C. 充

满活力

D. 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6.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A.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C.民主法治D.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D.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

7.建设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指()

A.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B.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C.贫富差距得到大幅度缩小D.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的关系包括() A.人与人的关系B. 人与社会的关系C. 人与自

然的关系

D. 自然与自然的关系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 A.以人为本,科学发展B.改革开放,民主法制 C.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D.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C.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确

11.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B.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D.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A.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D.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

A.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B.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C.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14.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可以概括为()

A.公众参与B. 党委领导C. 政府负责D. 社会协同15.党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是()

A.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B.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C.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D.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16.改革、发展、稳定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个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第一步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步也会进入困境,还可能全局受挫。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需要原则包括()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实现社会稳定座位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C.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

要结合点

17.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主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诚信友爱”的内涵包括()

A.全社会管理完善,秩序良好B.全社会互帮互助,诚

实守信

C.全体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D.全体人民平等友爱,

融洽相处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制; C.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D.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9. 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包括()

A.思想道德素质C.身体素质

三、判断题

1.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不和谐的。()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需要提高的执政能力之一。()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人民内部矛盾。() 8.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就最终完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

9.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消除了差别和矛盾。醋能够起到消除疲劳、软化血管等作用醋能够起到消除疲劳、软化血管等作用()

B.科学文化素质

D.心理素质

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四.简答题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答案要点:(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②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化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③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 实现社会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①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②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④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⑤ 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2.社会主义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意。 (1)它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全面

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有() 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12.广大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主体。() 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互为目标和内容。(1)小康社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会应是和谐的小康社会,共助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

14.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不会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

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17.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就要提倡多样化,不必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9.节能低耗、循环利用自然资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0.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社会各阶级各尽所能、各

容;(2)小康社会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初级目标和初级阶段,为社会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5.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

取所需的和谐社会,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

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7.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有本质的区别。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8.怎样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三个文明的关系? 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1)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物质基础、政治保障、智力与精神支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9.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1)它们从不同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2)指明了我们应当遵守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0.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2)加强和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的社会条件。

五.辨析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社会各阶级各尽所能、各取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

七.材料分析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分析题1 材料题1: 材料

1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人均GDP,西部与东部由1:1.92扩大到1:2.59,中部与东部由1:1.53扩大到1:2.03,区域差别还在拉大。城乡差别拉大不仅仅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还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越发明显。贫富差距拉大的直接的结果:一是社会贫困问题出现。城镇中有1200万人处于相对贫困中,人均年收入1059元。月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7%。2004年,按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610万。按人均纯收入669—924元标准,年末农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上升很快,分配不公现象出现。群众对劳动致富正当经营造成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承受力,但对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对不正当收入,不合理的贫富差距,十分不满,反映强烈。中央党校调查组对是“收入差距”(43.9%)、“社会治安”(24.3%)和“腐败”(8.4%);对2005年的改革,72.9%的学员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4答:错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答:错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1)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2)加强和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

(3)政治稳定,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的社会条件。

3.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发展。

答:错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六.论述题

请下载第十一章思考题参考答案,联系实际展开学习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3)政治稳定,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二是社会公平问题凸现。在多数人收入

所需的和谐社会,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学员问卷调查显示:在学员心目中,2004年最为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

——摘自《学问时报》第298期材料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社会是否公平是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之一。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公平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建设更为公平的社会。 ——摘自《人民日报》请回答:

(1)我国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2)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考答案:

(1)材料反映了我国多数人收入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贫富差距在扩大,社会分配不公现象严重,社会十分关注公平问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前瞻性。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它不仅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保证是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体措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法律法规;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材料分析题2材料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95页。

材料2:

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并用来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按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要求,努力做到古

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使我们关于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更加完备,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载200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如何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参考答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1)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2)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为今用。要注意研究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借鉴其积极成果。要通过

第6篇:第十一章 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价格、产量、费用、利润、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的状态。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市场结构是产业内部组织关系的表现形式;市场行为是产业组织状态与结构形成与变动的推动力量;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基本判别标准。

10.1 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及其内容

一、市场绩效的评价及其准则

产业经济学对市场绩效的评价主要是从中观和宏观层次上,以经济活动目标为基准,对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市场绩效的评价主要是以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与否为主要依据。主要考察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技术进步状况、规模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效率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市场绩效评价的主要准则包括: 1. 价格对生产要素流动的导向作用;

2. 看产业内企业的生产量是否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3. 看产业内企业生产耗费和利润率的高低;

4. 产品的质量和品种规格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其需求; 5. 产业的技术进步是否在不断加快。

市场效绩状况与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有关,也与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有关。

二、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是用来评价市场绩效的最基本的指标。 微观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这表现为社会总剩余或社会福利(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之和)的最大化。 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德布鲁利用数学的不动点定理,对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资源最优配置原理作了精美的数学论证。对于垄断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可通过以下模型说明:

完全竞争状态下:消费者剩余为DPeN,生产者剩余为PeSN 如该行业为一家垄断企业:则消费者剩余变为DPmB,生产者剩余为PmSFB,BFN为社会福利净损失. 在图中,DD和SS分别表示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当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DD与SS相交于N,并决定市场均衡价格为pe,市场均衡数量为qe,此时,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DPeN的面积,生产者剩余为三角形PeSN的面积,二者之和即为社会总福利,即三角形DSN的面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这一面积达到最大,即资源配置效率最高。

假设该行业为一家企业所垄断,根据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原则和需求曲线确定的垄断价格为pm,垄断量为qm。此时消费者剩余变为三角形DPmB的面积,生产者剩余为四边形PmSFB的面积。

与完全竞争条件下社会福利水平比较,垄断条件下的消费者剩余减少了四边形PmPeNB的面积,其中,相当于PmPeEB面积的部分转化为生产者的利润,三角形BEN的面积是净损失的部分,而三角形EFN的面积是生产者剩余净损失的部分,三角形BFN的面积是社会福利净损失的部分,也即是资源配置效率上的损失。

三、产业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内容:

技术进步是指技术在合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所谓合目的性,即指人们对技术应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及实现的程度。 对技术进步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硬技术应用的直接合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又可分为进化与革命两种形式。广义的技术进步不仅包括硬技术在合目的性方面的进化与革命,还包括政策、社会和自然条件、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合目的性方面的进化与革命。

技术进步是企业和产业经营绩效的源泉 企业经营绩效是产业经济绩效的微观基础,二者从本质上说取决于企业的投入量(包括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和自然资源投入等)以及各种投入的效率。在当今社会,各种投入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水平及其应用。 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存在密切的关系

关于市场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没有形成一致观点;关于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各有优势和劣势;一般认为,低进入壁垒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四、产业规模结构效率

当某个行业总产量扩张时,如果能使行业内部的企业提高专业化程度,降低单位成本,该行业就是一个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

产业规模结构效率反映产业经济规模和规模效益的实现程度。 主要影响因素:

1. 产业内的企业规模结构。即产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的构成和数量比例关系。

2. 市场结构。在集中度过高的产业中,由于存在X非效率以及市场配置的低效率,产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集中度过低的产业中,存在大量未达到最低经济规模要求的企业,导致产业规模结构的低效率。

衡量某个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 用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的产量占整个产业产量的比例来反映产业内经济规模的实现程度;

2. 用实现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的产量占流程各阶段产量的比例来反映经济规模的纵向实现程度;

3. 通过考察产业内是否存在企业生产能力的剩余来反映产业内规模能力的利用程度。 4. 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三种状态:低效率状态,过度集中状态,理想状态。

五、X非效率

这是美国哈佛大学莱宾斯坦(H·Ieibenstein)提出的概念,是指在垄断企业的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非效率状态。莱宾斯坦X非效率理论主要涉及到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市场环境(ME)、企业组织(EO)和经济效率(EE),其中经济效率是市场环境和企业组织的函数,即:EE=f(EO,ME)

在变量ME给定(即没有市场竞争压力)的条件下,变量EE(即X非效率的程度)就取决于为给定EO(即垄断企业)适应环境的情况。在没有压力的市场环境(ME)中,EE的值就不可能是X效率,而只能是X非效率。 X非效率的影响如图所示:

莱宾斯坦教授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免受竞争压力的保护不但会产生市场配置的低效率,而且会产生另外一种类型的低效率:免受竞争压力的厂商明显存在超额的单位生产成本。因为这种的低效率的性质当时尚不明了,所以称为X低效率”。 原因:

1. 企业内部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不一致

2. 企业规模扩大导致组织层次增加、信息沟通速度和质量下降,企业的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

3. 垄断企业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动机

10.2市场绩效的主要度量指标

利润率

产业间是否形成了平均利润率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是否达到最优的一个最基本的定量指标。利润率的一般计算公式是:

R=(π-t)/E 式中:R为税后资本收益率;π是税前利润;t是税收额;E是自有资本(包括股本或所有者权益)。 勒纳指数

勒纳指数度量市场绩效是通过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的计算进行的。其计算公式为: L=(P-MC)/P

式中:L为勒纳指数;P是价格;MC为边际成本。

可以看出,勒纳指数越小,则竞争程度高,垄断程度低,市场绩效显著;勒纳指数越大,则市场竞争程度越低,垄断性越强,市场绩效越差。 勒纳指数本身反映的是当市场存在支配能力时,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但是却难以反映企业为了谋取巩固垄断地位而采取的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经济学家阿巴·P·勒纳(Abba Lerner )1903年出生于俄国的比萨拉比亚,曾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1934年阿巴• 勒纳提出了计算垄断势力的方法,即价格减去边际成本再除以价格的加价率,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勒纳的“垄断势力度”。1944年,阿巴•勒纳在琼•罗宾逊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贸易收支状况是与出口值,而不是与出口量相联系,此即“马歇尔─勒纳条件”。

贝恩指数

贝恩把利润分为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两种,这样就克服了简单利润率计算所存在的弊端。 会计利润计算公式为:

πα=R-C-D

式中:πα为会计利润;R是总收益;C是即期总成本;D是折旧。 经济利润计算公式为:

πβ =πα -iv 式中: πβ为经济利润;i是正常投资收益率;v是投资总额。 于是贝恩指数公式为:

B=πβ/v

贝恩指数的理论依据是:市场中如果持续存在超额利润(或者说经济利润),那么一般情况下就表明该市场上存在垄断势力,且超额利润越高,垄断力量越强。可见,贝恩指数代表的是产业的超额利润率,与勒纳指数相比,所要求的基础数据相对比较容易取得,产生系统偏差的可能性就减少了。 托宾q值

托宾(Tobin)q值是衡量市场资源配置的一个指标,指一家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通过其已公开发行并售出的股票和债券来衡量)与这家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q=(R1+R2)/Q

式中:q为托宾指数;R1是股票的市值; R2是债券的市值;Q是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 若q>1,即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其重置成本,意味着该企业在市场中能获得超额利润;显然,q值越大,该企业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越大,市场绩效越低。

使用托宾值的优点是避免了估计收益率或边际成本的困难。另一方面,为了使q具有意义,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和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都需要精确的衡量,前者数据容易获得(加总已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市值即可),后者取值就困难得多。因此,这一指数不如其他方法常用。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1918 - 2002),美国经济学家,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的贡献涵盖经济研究的多个领域,在诸如经济学方法(econometric methods)、风险理论(risk theory)等内容迥异的方面均卓有建树,尤其在对家庭和企业行为(household and firm behaviour)以及在宏观经济学纯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应用分析方面独辟蹊径。

10.3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

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已趋完善,但对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

从短期来看,可以把市场结构看成是既定的要素,作为企业市场行为的外部环境,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产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从长期看,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企业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有时市场绩效的变化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三者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上一篇:安装变压器申请书下一篇:小品学说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