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在“互联网+”环境下, 不同行业都朝着“互联网+”的方向发展, 对此, 高校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 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在教学当中有效引入“互联网+”思维, 为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供保障。

二、教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的作用和意义分析

第一, 教育+互联网是将两个不同的行业进行有效的整合, 从而实现结构的重塑和融合,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进一步渗透, 不同行业都在朝着“互联网+”的方向发展, 很多行业需要实施进一步的转型、改革以及融合, 从而寻找新的发展点、创业点以及创新点, 对此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 即通过双创性人才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对此需要在教育+互联网背景下实施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第二, 通过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能够培养出开创性型个性、创业技能以及拥有创业意识的专业人才, 而通过“互联网+”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 从而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能够有效迎接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 从而在市场竞争当中获取有利的地位, 有效突破高校学生就业和就业质量提升的问题。第三, 通过双创人才的培养能够实现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有效互动, 从而在教育+互联网背景下在专业教学当中有效渗透双创教育的内容, 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提升其实践能力, 从而帮助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第四, 通过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能够在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当中有效融入创业能力、创新思想培养方案, 从而打造良好的双创教育环境, 促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产业升级以及双创政策落实的发展。

三、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 创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创新性人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对此, 我国在20世纪末便提出了关于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计划, 并且在我国挑选了关于双创教育方面的试点高等院校, 并针对性设置了相应的课程, 但是依照实际情况来分析, 我国在双创教育方面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 整体设计及教育方案有待完善, 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具体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 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与培养方案存在不融合情况

依照实际情况来分析, 高等院校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主要实施的教育方式为专业教育, 并以此为基础来实施多方面人才的培养, 因此, 在实施双创教育及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 很多高校无论是从学生角度还是从学校自身角度都对双创教育重视度不高, 甚至在很多高校的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 双创教育及双创人才培养出现被边缘化现象, 致使在对双创课程进行设置过程中存在独立情况, 导致很多课程内容存在质量差、结构乱、内容杂等情况, 系统性比较差, 没有实现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和统一性, 导致实施的双创课程在定位方面比较模糊, 得不到学校的有效重视,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 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依照目前高校所设置的双创教学课程来分析, 主要以理论内容讲授为主, 然后将一些必要的案例穿插其中, 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存在单一情况, 缺乏相应的实训和实践课程, 尽管有的高校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但是依旧依照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和教学, 比如模拟式实验、验证式实验等, 综合性以及设计性的实验比较少, 导致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缺乏动手能力, 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和创业的主观能动性, 导致双创教育及双创人才培养发展受到影响, 难以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 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综合水平有待提升

要想确保双创教育和双创人才培养的效果, 需要高水平的师资团队类给予一定的保障, 对此要对双创教学师资力量提供一定的要求, 不仅需要其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 而依照实际情况来分析, 参与双创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很多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在跨学科教学方面缺少相应的能力, 导致在开展双创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难以胜任的情况, 并且很多教师由于在创业方面缺少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经验, 对企业日常的运营情况不熟悉, 仅仅在理论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并且很多教师都是兼职教师, 相应的政策实施存在不到位情况, 导致教师在从事双创教学工作时存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难以充分调动自身的精力和时间。

四、高校双创人才教育思路探究

(一) 搭建“双创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 开展全程化“双创”教育

第一, 在教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要依照有效的教育模式来实施, 对此需要依照当代高校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来搭建相应的教育模式, 摒弃原有的“同质化”模式, 积极创新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依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因材施教, 从而对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潜能和个性化优势进行有效的挖掘,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 实施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要依照持续性实施, 并且要全过程开展双创人才的培养, 从大一便开始引入双创教学内容, 并且要面相全体学生来实施, 从而实现全体实施、全体受益的目的, 对此, 从学生大一刚刚入校就要将双创教育理念以立体化和全方位方式融入到实际教学当中, 从理论学习到专业教育, 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 最后开展有效的实训和实验课程教育, 从而全方位、全流程实施双创人才的培养。

(二) 探索多样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双创人才”培养生态体系

第一, 教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双创人才教育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根据学生自身的价值需求来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 对此要积极融入“互联网+”理念,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双创的动力, 从而积极参与到双创实践活动当中, 比如通过维客、创客、博客中比较突出的“客”文化来有效获取学生的兴趣, 对此可以积极规划和设计关于教育+互联网的双创实践和教育悬链方案,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确保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第二, 双创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此需要政府、企业以及高校多方面共同努力, 从而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此要积极创新协同机制, 跨部门、跨学科来实施, 并对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相关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充分调动“智库”的作用和优势, 从而以协同发展和共同创新的方式促进双创人才的培养。

五、教育+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路径探究

(一) 加强高校学生基本素质的发掘和培养

要想在教育+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实现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 首先要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发掘和培养, 其中主要涉及做人做事能力、沟通能力、意志品质等, 对此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优势和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并以此为基础来有效渗透双创理念和思想, 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生双创能力的主要战场, 帮助学生搭建完善的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和创造热情, 从而能够依照预期的方案和目标获取创新成果, 对此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能够有效结合“行”与“知”, 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完善, 从而在校园活动当中有效培养自身的基本素质, 最终达到综合能力和双创能力的提升。

(二) 加强学生优势特长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

第一, 在完成学生基本素质的发掘和培养环节后要有效培养学生的优势特长, 从校园文化教育作为切入口, 积极实施适合学生积极向上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 有效开展体育、艺术、文化以及科技方面的课外活动类型, 督促学生参与到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当中, 从而使其能够受到不同活动及文化的培养和熏陶, 并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实现学生优势特长的培养。第二, 在完成学生特长的发掘和培养后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 基于有效的方案来树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而实现学生双创信心的培养, 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双创行动当中, 然后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基于不同的目标来进行专项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身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 最终获取相应的创新成果及创业成果。

(三)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双创人才挖掘和培养需要基于学生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优势来进行, 对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经验以及知识,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从而为双创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此首先要依照学生实际情况, 加强学生在某一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程度,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跨专业领域学习, 比如生活常识、文学历史等都要有所涉猎, 对此, 高校要积极应用文化艺术、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当中, 从而促进自身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从专业深度的角度来实施专业人才培养, 扩充学生的眼界, 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理念、观念的环境当中拥有理解、包容、开放的心态, 从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 朝着专业人才的方向发展。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教育+互联网是将两个不同的行业进行有效的整合, 从而实现结构的重塑和融合, 对此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 即通过双创性人才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对此需要在教育+互联网背景下实施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提升其实践能力, 积极创新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全方位、全流程实施双创人才的培养。

摘要:本文主要从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的作用和意义角度出发, 论述了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现状, 叙述了高校双创人才教育思路, 阐述了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路径, 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从而为教育+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时代背景,双创人才,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会.“互联网+”时代的“三创”人才:内涵、特征及培养路径--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 (3) :15-17.

[2] 康国栋, 张延亮, 周清平.正向融入“互联网+”, 助力“双创”人才培养--以吉首大学的社交化网络教学改革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 2016, 26 (8) :122-126.

[3] 李福, 邱柯萍, 吴昊.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以南京理工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 1 (14) :65-66.

[4] 刘庆梅."Design Thinking"指导下设计专业跨学科双创人才培养研究--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践项目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7 (13) :124-125.

上一篇:浅淡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对策分析下一篇: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现状、反思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