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精选8篇)
一、工业产业发展态势与总体布局
(一)主导产业
1、食品加工业:近几年来,淮阴区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采取内育外引、提升总量、抓小扶大、创建品牌等有效举措,使全区食品产业步入了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截止目前,全区食品工业共有列统企业40户,从业人数 2万余人;产品涉及冷鲜肉制品、食用油、面粉、绵白糖等大类;主要产品产能为绵白糖15万吨、精幼砂糖5万吨、屠宰生猪150万头、生产肉制品8万吨、食用大豆油40万吨、色拉油6万吨、国标一级、二级豆粕15万吨,初步形成了原料基地化、产品系列化、加工多元化、企业现代化的发展格局。2011年11月份,淮阴区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2010-2011全国食品工业强区”,为当时江北唯一获得该荣誉的县区,为江苏省获得该荣誉的三个县区之一;淮阴区食品工业基地被市政府授予“淮安市重点特色产业基地”。2012年,食品工业累计实现产值145亿元、销售收入137.1亿元、利税12.8亿元、利润1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4%、51.3%、13.8%和11.9%。2013年,食品工业累计实现产值174.5亿元、销售收入171.6亿元、利税14.3亿元、利润1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19.8%、11.2%和14.0%,其中双汇食品、民康油脂开票销售超10亿元,白玫糖业、新象面粉、中淮植物油、天参饲料、大北农饲料、六和饲料等10户企业开票销售超亿元。
特别是近年来,天参饲料、六和饲料、来两份食品、中
年开采总量达350万吨,是全国井矿盐开采规模最大的矿区和重要的元明粉生产、出口基地,已成为苏北现代卤水物流的中心枢纽。2012年,该行业实现产值17.1亿元、销售收入 18.7 亿元、利税2.0亿元、利润1.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2.9%、7.7%、22.2%和34.9%。2013年,该行业实现产值26.3亿元,销售27.61 亿元,利税2.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41%、47.09 %和16.76 %。
为促进盐硝资源深度加工,开发中下游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盐化工及其深加工产业,2014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充分利用市盐化新材料产业园的“飞地”政策,实施“块投”、“点投”并举,现已有金岭化工等5个盐化工项目签约落户。
(二)特色产业
1、特钢产业:淮阴区特钢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初步形成了以振达钢管、翔宇电力、方圆锻造、兴甬铝业等为龙头的产业群,产品涵盖大口径无缝钢管、特高压钢管塔、设备锻件、汽车轮毂、汽车零部件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等10余个系列,有的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2012年,全区特钢产业实现产值48.9亿元、销售5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和36.8%;利税5.2亿元、利润4.1亿元,分别同比下降3.0%和9.3%。2013年,全区特钢产业实现产值71.8亿元、销售70.9亿元、利税6.7亿元、利润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7%、33.9%、26.0%和23.9%。
重大项目中,翔宇电力二期的部分竣工投产、御林金属的两条轮毂生产线设备安装完成并试生产、年产200万件轮
来,相继引进了胜克机电、德尔泰电器等一批具有较高产品附加值电子电气企业,加上全区原有的华宙电子、格来德家电、华安安防等企业,共同构成了全区电子电气产业的核心,目前全区拥有行业企业22户。2012年,该行业实现产值32.2亿元、销售31.8亿元、利税4.06亿元、利润3.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12.5%、27.0%和33.5%。2013年,该行业实现产值46.9亿元、销售45.9亿元、利税5.77亿元、利润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1%、36.1%、37.0%和36.1%。
5、包装印刷业:
全区现有包装印刷类企业20余户,其中美嘉包装主要从事酒类产品的包装,品牌涵盖洋河、双沟、今世缘等;一品梅纸制品主要为苏烟集团淮安一品梅配套企业,产品主要为香烟包装等。2012年,该行业实现产值30.7亿元、销售28.7亿元、利税3.94亿元、利润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8%、20.9%、19.4%和26.7%。2013年,该行业实现产值42.3亿元、销售41.5亿元、利税5.2亿元、利润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8%、39.1%、27.3%和29.1%。
(三)新兴产业
1、高端装备制造业:全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设备制造业比重很低,企业规模偏小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劳动密集、原材料消耗大的加工型产品居多,技术密集的大型成套设备较少,服务型制造占比偏低。2012年,全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3.95亿元、销售14.26亿元、利税1.94亿元、利润1.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3%、41.6%、120.8%和152.5%。2013年,全区5户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累计实现产值
企业开票销售总量的66.73%。白玫糖业、桑乐太阳能等41户企业实现开票销售超亿元,其中双汇食品、华能淮阴电厂、振达钢管等3户企业实现开票销售超10亿元;海螺水泥、白玫化工等19户企业实现入库税金超千万元,其中双汇食品入库税金突破1亿元、达到1.03亿元,同比增长24.9%,为全区第一个入库税金超亿元企业。
2009全球金融危机向我国制造业快速蔓延的“特殊时期”, 机床工具行业上半年增速始终在一位数徘徊, 部分小行业连续数月负增长;全行业利润大幅下滑;进出口呈现双降, 从上半年各月主要统计数据走势判断, 3月后各项指标趋稳, 主要由于市场需求结构向高端发展趋势造成。据罗百辉了解, 目前的机床行业处于良好的上升阶段, 企业市场信心增强。上半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6.8%, 同比增加0.8个百分点。根据前9个月的统计数据, 机床工具行业产销率达到了97.2%, 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稳步提升, 第三季度月度增速已升至两位数。同时, 全行业利润降幅也开始收窄, 企业亏损有所缩小, 但进出口大幅滑落的情况没有改善, 出口下滑尤为严重。行业专家罗百辉认为, 目前国内总体需求尚未全面回升, 只是若干重点行业对机床的需求持续旺盛。预计2009年机床工具全行业增速将会达到10%左右, 金切机床行业持平或略有增长。全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将达到61亿美元, 出口将回落至14亿美元。
罗百辉认为, 这得益于国家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国家政策的扶持对行业发展是强有利的后盾, 经济的复苏在支撑行业发展上提供有利的空间因素。整个机床行业的前景一片乐观, 作为机床行业的会展筹办商也一是剂兴奋剂和动力加油站。
1、行业增速企稳向上
据了解, 前两个季度机床工具行业工业总产值月度增速一直在5%左右, 而7、8、9三个月增速较高, 带动1~9月累计增速达到9.1%, 发展态势良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1~9月机床工具行业企业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726.2亿元, 同比增长9.1%;9月单月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2%。其中私人控股企业和其它类型企业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分别达到19.0%和17.7%;集体控股企业摆脱了负增长, 实现了1.1%的微增;国有企业下滑程度较上半年有所趋缓, 为-6.7%;港澳台和外商控股企业较上半年情况向好, 但是下滑速度仍为两位数, 分别是-13.7%和-16.9%。
细分行业来看, 机床工具行业中, 产值占全行业总量的四分之一的金切机床分行业自今年4月起连续5个月累计工业总产值同比负增长, 降幅基本维持在2%。9月份以来, 该行业月度工业总产值增速达到12.0%, 环比增长8.5%, 增长幅度相对较大, 拉动1~9月份累计工业总产值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对125家重点联系金切机床企业的统计数据, 除3月份和9月份外, 月度工业总产值均为负增长。3月份以来, 金切机床行业月度工业总产值主要在45亿~50亿元之间波动, 8月份突破50亿元, 较今年前几个月有明显增长, 但仍不稳定, 9月份有所回落, 鉴于去年基数较低, 同比9月份有较明显的增长。
虽然金切行业1~8月份产品销售收入增速比1~5月份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同比增长6.7%。但产品销售收入降幅比1~5月份却加大了1.4个百分点。显然, 机床工具行业总体在向好发展, 但金切机床行业还不稳定。
2、产品结构有所调整
金融危机对各类型机床需求影响参差不一, 普通、低档数控机床需求大幅度萎缩, 大重型和高档数控机床保持稳定需求。
根据协会统计, 2009年1~9月, 金属加工机床产值数控化率为53.6%, 同比增长6.0个百分点。金切机床产量和数控机床产量分别比同期降低30.6%和13.8%, 平均单价却分别比去年同期提升了34%和21%。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年9月份, 机床平均单价增速在加快,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 比一年前平均增加了10多个百分点。
另外, 今年第三季度机床零部件进口达到了最近四个季度的高峰。由此可以看出需要配备进口零部件的国产机床数量在增加。
而进口机床结构也在不断向高端和大型变化, 从进口机床单价可以看出这种趋势。今年1~9月份, 进口机床平均单价为8.9万美元, 比去年同期提高11%。
我国机床工具产品月度进口额在6月份创出今年最高值9.9亿美元后, 经过7月、8月两个月的下滑, 9月份再次攀高, 达到9.4亿美元, 同比下降16.4%, 环比增长31.5%, 成为今年第二个进口超过9亿美元的月份。
3、出口深度下滑
受金融危机影响, 国际机床工具市场持续低迷。今年前9个月, 世界主要机床生产国家、地区的消费市场均出现大幅下滑。
据协会统计, 1~9月份我国机床工具产品出口33.9亿美元, 同比下降37.9%;其中金属加工机床出口10.3亿美元, 同比下降36.3%。对比全行业出口额, 月度环比呈现出小幅上升趋势, 其中, 9月份出口额达到今年以来月度最高值4.6亿美元。
统计数据还显示, 当前我国出口机床单价持续下跌, 平均单价降幅达25%。特别是组合加工机床、数控卧式车床、数控齿轮加工机床、台钻、抛光机、刨床、拉床、锯床、成形折弯机、冲床、机械压力机等几类机床产品降幅比较大。协会有关人士认为, 这几类产品大多是一些低附加值、具有传统优势的出口产品, 单价的下降有可能是国家近期提高退税额度使企业降低了成本的原因, 也有可能是企业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进行的主动降价行为。
出口产品中, 也有不少类机床出口单价持续上升, 如:数控车床、数控镗铣床、数控龙门铣床、数控磨床、卧式和龙门加工中心, 锻造或冲压机床、剪切机床等, 这反映出我国出口产品向高端和大型化发展的趋势。
根据前三季度机床工具行业的经济运行状况, 协会人士认为, 2009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基本处于低位小幅波动态势, 下半年国内经济出现回暖迹象, 但是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以及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因此行业发展仍面临很大困难。
机床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行业专家罗百辉称, 机床是装备工业的基本生产手段, 机床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业和战略性产业, 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各方密切关注。我国机床工业在国家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 经历经济恢复时期及“十五”计划阶段, 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艰巨努力, 建立起较大的规模、较完整的体系, 奠定了有利的技术基础, 具备相当的竞争实力。
罗百辉认为, 我国机床工业已跨入世界行列的第一方阵。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必要强化, 国家装备制造业对机床这种基础性、战略性生产制造手段, 提出了大量急迫的需求。进入2008年以来, 中国数控机床产量不断地下降, 其中2008年2月份当月同比增长了17.35%, 5月份同比增长了6.97%, 8月份、11月份都出现了同比负增长, 分别同比减产7.58%和34.4%。具体数据分析。罗百辉表示, 造成中国国内数控机床不断减产的原因主要是:首先,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不断加深;其次,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数控机床出口, 而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了全球数控机床主要出口基地的需求量, 导致了我国数控机床企业以减产来应付“冬天的到来”;第三, 近几年来, 人民币升值也是一个成因, 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了数控机床的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第四, 国内物价水平高涨, 原材料价格加重了企业的负担。第五, 2008年新劳动法实施, 数控机床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被削弱。
物联网理念的三个支撑要素
物联网端系统的感知设施种类繁多,比如智能卡、SIM卡、RFID、传感器、摄像头、智能芯片、条形码、智能端机(POS,手机)、农村信息机、嵌入式系统(MCU,EMPU)……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是已经五花八门,花样翻新,这也是所谓物联网的透彻感知的那一端要提供的产品。
物联网有了“透彻感知”这个第一要素之后,第二个支撑要素是“需要传递的网络”,这个网络是什么样的网都可以使用,比如说早期的现场总线、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兰牙、WiFi、WiFiMax、2G、3G、4G、卫星通信、Wimax……)互联网络,这些为未来的前端的感知信息传递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特别是无线网络,不单是给固定的感知设施,还能给移动的感知设施的信息有效地传递到智能化处理端。当然,现在互联网在某些情况下,也是物联网的一种非常有用的传输环节。
有了上述的两个支撑要素之后,第三个要素就是“智能化处理”。智能化处理离不开智能化处理的平台,所以在M2M产业里,又把它叫做“M2M平台”。从网关到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管理软件,一大套软硬集成下的智能化处理平台,一般叫做M2M平台。这样一个平台实现了对感知信息的智能化处理,比如,远程控制、系统诊断、状态监视等各种智能化的服务,并且满足各种差异化的需求。被智能化处理后,可以完成与人类社会的协同互动和服务,智能化处理将会给人类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作为。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比如:
智能化电网,包括远程抄表、负荷优化、能源管理。美国最早提出了智能电网,甚至有一个城市专门做了一个电力网格Smartgrids;
智能交通,包括导航定位、e Call 等。欧洲做的最典型的是e Call,出于保护车辆的目的,在危机情况下出现任何故障,系统都会自动感知、自动呼救,以拯救人类或修复车辆;
物流管理,包括路径优化、安全管理。最近我去台湾刚好遇到一个台湾IT技术的大展览,其中展示了一个物流系统:由于车子装载的食品对温度和湿度很敏感,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在食品和饮料的旁边安装了物联网的端机。如果在原来预定好的路径上遭遇暴雨,端机就会自动将这个天气信息马上通过网络传到中心,中心会自动优化和调整路径,避开暴雨或者高温,最终保证食品的安全。这与原来的物流不同,原来的路径一般是從道路的拥挤、安全角度去优化和调整,而现在它是以运载物品对环境的需求的角度去调整和优化;
另外,还可以在市政设施管理(路灯管理、城市数字网格);工业监控( 安全、效率、协同)、公共安全(消防监控、灾害防治)、环境治理(防污、优化、告警、水文、气)、数字家庭(智能家居、遥控家电、家庭安保)、远程医疗(残疾、老人、诊断、监护)、绿色农业(灾害监测、施肥)、电子收款( Epos)等各个领域应用,它的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然,物联网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它面临着很多问题,特别需要政府带头去导向和推进。比如,物联网的需求挖掘,它的应用领域在哪里?一开始大家只认识一两种、现在一下子就上百种,可挖掘的潜力非常之大;物联网可使用资源的开发远未到尽头,需要深层次的开发;物联网的发展会涉及到很多行业,需要行业之间的协同互助;它的示范效应需要进一步的宣传和推广;怎样完善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突破物联网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制定物联网的标准和规范;如何与物联网相关产业之间形成一种共赢的模式?重视风险管控,作好信息安全治理;等等。
因此,政府要做好政策导向,引导物联网健康发展。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如果说互联网是21世纪人类IT应用的伟大创举,那么物联网就是新世纪人类IT应用新的里程碑。为什么这么说?目前,互联网的网民全球有13亿之多,而全球人类总数不过60亿;但是物联网的端机是多少呢?世界万物都可以作为物联网的前端,可以以万亿计算,而且当前正以30%的速度在增长,它将实现千亿的产值。所以说物联网是新兴产业的发动机,它将对人类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未来的趋势,物联网逐渐会跟互联网融合在一起。现在已经有人预言叫“泛在的互联网”,也就是说这个网不但是人对人,而且还是机对机,人对机、机对人,形成一个泛在的、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将会掀起网络应用的新高潮。
“移动互联网”前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政务,最近也开始热起来了,北京、上海、厦门等很多城市都在启动当中。
移动互联网有三大要素:首先是互联网,因为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强大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第二个是无线网络,除了Wimax、Wi-Fi以外,特别是3G牌照批出以后,电信、移动、联通的动作非常快,各个城市的进展也非常迅速,无线宽带网络环境在快速兴起;第三个要素是智能端机(智能手机、PDA、上网本、MID、UMPC等)用户群体不断扩大。
这三要素结合起来,就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今年6月份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网民有3.38亿之多,年增长率达40%,普及率已经大于世界平均水平,达25%;老定义的宽带上网已经达到90%;国家域名(.CN)现在有1296万个,居世界第一;我国“行政村”的网络覆盖率达99.7%;中文网站是287.8万个,中文网页是160亿页,年增长90%;手机上网人群有1.55亿 ,占网民中的46%。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它的未来将是:多媒体信息高质量的融合;全光网络的宽带化;大容量地址空间的按需获取(IPv6);智能化网络体系架构,按需资源配置;跨时空的网络虚拟计算环境(云计算);网络信息获取的智能化(智能搜索,语意网络);网络行为的科学规划和安全保障;网络的可信计算和可信接入(TCG);“物联网”需求明显(M2M);移动互联网正在快速兴起 (Mobile Internet)。
今年1月7日,政府发布了3G牌照以后,起步非常良好,卖点非常明显,而且推进快速,现在三大运营商不但是在技术上进行推进,而且也采取了很多新的策略来推动3G的发展。
无线城市的发展正在推进当中,以前是Wimax,而现在发展比较快的是3G+Wi-Fi的无缝衔接,潜力已经显现,尤其是移动电话群的扩大,数量已达6.7亿部,对移动互联网带来广大的群众基础。
移动互联端机,像智能手机、PDA、上网本、MID、UMPC等。目前的智能手机总量已经占到全球手机总量的10%,大概年增长量在28%,如苹果、摩托罗拉、谷歌、诺基亚、中兴通讯等厂商生产的智能手机都已经面世。
智能手机最重要的核心是它的操作系统,像诺基亚的Symbian、微软、多普达的Window Mobile、摩托罗拉、三星的Linix 、Google的Adroid以及苹果的iPhone,还有中科红旗等系统的功能都在不断增强。
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智能手机的发展都非常快,通过WAP、Web、短信、彩信、流媒体、统一通信、IVR/CC、定位、会议等展示层实现手机与无线网和互联网的业务互动协同、快速扩展应用空间。
所以,对移动互联来说,应用前景将非常广阔。
移动政务会给办公质量、办公效率带来新的提升。前段时间,北京市曾经召集了11个委办局开了座谈会,在会上我了解到,大家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十分强烈。每一个委办局都能列出好几个项目,说我需要移动办公、移动执法、需要移动的公共服务。但是问题就在于,现在还没有一个好的构建移动政务的平台和环境。
当然,移动互联网不单纯地应用在移动政务,它也可以应用在移动商务。去年开始已经在重庆和长沙做试点,到目前为止也有很大进展。
关于移动商务,前年我在香港有深刻的体会:你想买一瓶酒,拿出手机一点击,手机地图会告诉你你要买的酒的商店在哪里。进店之后,把手机屏幕往酒瓶上一靠,酒的真伪就被鉴别出来了,它是原装的茅台还是原装的红酒?再往酒瓶一靠,价钱、产地、含量随之出来。如果是要买一张光盘,不但告诉你光盘里储存着哪几首歌曲,而且还会先给你一段体验,直接在手机上播放。
在购物、鉴赏、推荐、体验、支付、电子钱包、推荐上移动互联网都可以应用,还有移动娱乐、电子社区等等。特别是在WEB2.0以后,移动学习、移动家务都将走入人们的生活。在台湾,孩子走在路上,打开手机就可以与老师进行交流、查看卷子的答案,还可以随时随地点击那篇他想了解的文章。
总之,移动互联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会给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研究员)
(一)发展为先,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实现。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98 亿元,比2002年的2.45亿元增长21.6%;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21亿元,比2002年的1.9亿元增长16.3%;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716万元,比2002年同口径增长15.5%;农民人平纯收入3152元,比2002年的2781元增长13.3%。今年上半年,镇域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农民人平纯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17.4%、23.8%、12.9%。
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巩固了“百里荒”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棠垭”优质大米两大品牌,加大了桑蚕、柑桔、生猪三大优势产业的培植和调整力度,四年来共新发展柑桔5000亩、专业桑园1810亩;2005年生猪出栏达55019头。以柑桔、桑蚕、生猪为支柱的产业结构格局初步形成。各项农村政策全面落实。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直
接为农民减轻税费负担200多万元,农民人平减负50元;实施了生态家园建设项目,1210户享受了“一池三改”补助;圆满完成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全面结束;整村推进、扶贫搬迁等扶贫工作成效显着;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000余人。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调研及学习培训;制定镇村两级新农村规划17个,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及目标措施;指导普溪河、百里荒村进行了新农村试点,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找范文
(二)项目为重,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招商引资工作有新进步。四年来,共引进投资过百万元的项目7个,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一个,即宜昌山里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投产;计划投资5000万元的中孚磷矿选矿项目已完成环评、土地测量、可行性研究等工作;利用页岩资源招商取得突破性进展,计划投资2000万元的页岩深加工项目已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出台优惠办法,优化经营环境,促进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镇民营企业达到15家,注册资本达到1200万元,民营经济
实现营业收入2.88亿元,上交税金450万元,税收过十万元的民营企业达5家,过百万元的民营企业1家。
财源建设切实得到加强。通过强化财税增收责任、优化纳税环境、落实农业“三项政策”、确保应收尽收,实现了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约束,实施财政监督,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的目标。
(三)建设为基,各项条件不断改善
四年来,我们共争取项目资金近4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以水保、农业综合开发、末级渠系等为重点,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筹资680万元完成了普溪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南垭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筹资348万元实施了“长治”五期工程;筹资100万元维修了棠垭总干渠,在全镇新修末级渠25000米;争取了国家投资400多万元的百里荒土地整治项目和1000多万元的棠垭灌区水利设施维修及改造项目。
交通建设实现跨跃式发展。本届共投入670万元,完成了“普百”旅游公路硬化18.35公里,村级公路硬化34.25公里,村级主干道维修77.6公里,消灭了不通公路的村,实现了全镇组组通公路,公路总里程达到426公里。通讯网络进一步健全。集镇有线电视节目达32套;有
百里荒等9个村建起了调频广播室;架通了中洲山等4个偏远村的电话,实现了电话“村村通”;建成了普溪河等7个电话村,全镇电话总装机达到4148部;增建基站7个,全镇移动电话覆盖面达90%以上。
集镇面貌进一步改善。对集镇功能进行了重新规划,拆除了主街道两旁低矮、陈旧的建筑物,在此基础上建起了高档商住楼;完成了下水道、人行道新建任务;建起了集镇备用水库;争取资金对镇政府机关环境进行了改造;加强了集镇环境卫生整治,启动了集镇美化工程,集镇面貌大为改观。
(四)统筹为要,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镇委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基层民主,倡导精神文明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确保了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以创建平安乡镇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探索建立了镇、村、组、户四级治安防控网络,加大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扎实开展了“四五”普法工作;加大了对刑事案件的查处和邪教组织的排查打击力度,实现了社会环境平安和谐。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村务公开活动,推进了依法行政;高度重视人大、政协工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依法监督以及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作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氛围得到增强。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扎实。认真落实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了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宣传和教育工作,着力提高了全镇文明程度。建立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网络,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得到巩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深入开展了以“八荣八耻”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争创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单位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中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实现了“零辍学乡镇”创建目标,顺利通过省“普九”、“两基”验收。筹资新建了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开展了甲级卫生室创建活动,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积极引导发展民间艺术团队,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农村节日教育活动,充实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有效遏止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国策,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更加和谐。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档案、统计、红十字会、方志、邮政等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五)党建为本,执政能力明显提高
镇委始终坚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明显提高。
狠抓了党委自身建设。坚持把学习和经济建设相结合,认真开展了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活动,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认真执行党委议事制度,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做到了按章办事;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村、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度,完善了干部目标考核体系,干部队伍管理日趋规范。扎实开展了保持******员先进性教育及干部作风集中整治活动,有效地整治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软、懒、散、满、奢、浮”等不良现象,党员宗旨观念明显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高。
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以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配齐配强了村“两委”班子;以创 “五好”基层党组织、“六好”基层党委为核心,狠抓了镇村两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并推广了以目标责任制、议事恳谈制等为内容的村组干部“六制”工作模式;狠抓了党组织的发展,四年来共新发展党员134名。
世界核电基本情况
世界核电起源于五十年代,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发展达成高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三里岛事件和切尔诺贝利事件,以及核废料处置问题引进关注,世界核电发展几近停滞;九十年代以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积极开发更为安全和更为经济的三代核电站,满足URD和EUR的要求,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如美国西屋公司的AP1000和AREVA的EPR,以及GE公司的ABWR等。核废料的有效处置技术得到进步。
截至2007年9月底,世界共有439台核电机组在运行,总装机容量为3.72亿千瓦。共有34台机组在建,总装机容量为0.278亿千瓦。
2007年世界有核电国家和地区核电装机容量(单位:MW)
美国第一,接近100GW,其次为德、法、日等。中国仅有8.5GW,占世界第11位。2006年世界核电发电总量为2.66万亿千瓦时。法国的核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78%,美国占19%,中国仅为1.9%。
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在对正在运行的二代机组进行延寿的同时,世界各国新近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基本上是更为安全和先进的三代核电机组。目前已经开发出ABWR、ESBWR、EPR、AP1000、APR1400、APWR1600等三代核电堆型。
中国核电的基本情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11台核电机组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近900万千瓦;在建的机组8台,容量780万千瓦。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核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实力和新鲜经验。
2006年底,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622GW。但核电所占比例非常低,仅占1.9%。
目前中国电力装机总量和发展需求:
图表数据来自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2005-2030年电力需求预测及发展
战略研究》
中国积极发展核电的必要性
电力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长期以来,火电(主要是燃煤电站)在中国电力结构中所占比例过大,水电继续大规模开发的容量有限。为满足日常增长的电力需要,中国要积极发展更为安全可靠和经济的核电:
中国核电发展规划
图表数据来自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2005-2030年电力需求预测及发展
战略研究》
中国目前已开工或近期开工的核电项目,共24个机组,总装机容量达25.5 GW,将于2010年到2014年间建成发电。
核燃料的配套发展
广西城市体系空间发展态势分析
作者:朱 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5期
[摘要]文章从经济增长和我国“π”字型区域经济布局的角度。着重分析广西城市体系空间发展与国内城市及世界经济发展的互动性作用。同时,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城市功能选择进行探索,提出广西城市经济发展体系从态势上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中又一个经济增长轴。
[关键词]广西;区域经济;城市体系;空间结构
[作者简介]朱峰,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8)05-0100-000
4一、城市体系成长动力机制的理论依据
一个区域范围内城镇群体的空间布局是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体系,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经济是否能快速发展、是否能有效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研究一个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水平、结构安排以及不同特点和分工的城市空间布局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城市的形成与成长动力
法国经济学者弗朗索瓦·佩鲁提出的经济增长极理论指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任何一个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经济区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具有优先发展条件的中心地区首先发展起来的,然后通过这个地区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地区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这个过程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过程,这个增长极通常就是城市。其中,经济集聚是形成城市的主要原因。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则认为是地方性劳动市场、非贸易用途的中间产品供给以及技术溢出等因素决定了经济在该地区的集聚。现代区域经济理论对引起经济集聚上述因素外,还把生产要素流动、产业更新与传递、企业或行业在地域间的生产经营扩张以及政策配置等因素考虑进去。从城市的动力机制来看,城市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吸引:一是农业发展,是城市从自然经济为主的乡村社会分离为先进的以商品经济为主的城市经济的初始动力。它为城市经济所需的资金、原料、市场和劳动力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二是工业化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城市商品经济大规模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发达的商品交换关系;三是城市经济本身创造出来的第三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后续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快速发展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和宏观经济政策性导向引致经济资源的集聚而实现的,并经过区域性培育来吸收和消化所集结的大量经济资源而不断发展和壮大。
(二)城市体系的形成与成长动力
城市体系是区域经济的基本“骨骼系统”,在空间上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人、财、物的对流和各种交易包括商品和资金的传导。在信息经济中城市之间的交换表现为信息辐射。恩格斯曾论述为城市间在生产上形成新的分工,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工业部门占着优势,最初的地域局限性开始逐渐消失。1933年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其发表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把地理学的空间理论和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中心论:
(1)任何城市都具有向其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职能,而该职能一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相对中位置来执行,因此,这些城市都可看作是规模不等、级别不同的中心地;
(2)一个地区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的等级体系,同等级的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也称市场区;
(3)整个中心地及其市场区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的;
(4)各级中心地在空间上的分布,遵循三个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他认为,以上三个原则在一个区域常常会交叉发生作用。即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市场原则最占优势;在自给自足的经济落后地区,行政原则占主导地位;而在新开发地区,移民拓荒沿交通线推进的地区,则以交通原则为主。
就城市功能而言,城市功能大致可分为集散功能型城市、管理功能型城市、生产功能型城市、服务功能型城市四种。事实上,不同功能的城市之间存在着互补性,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独立地生存和发展,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传导信息和资源。城市体系内部之间的城市联系是通过产业更新与扩张以及城市资源贸易流通来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城市体系的内在联系具体地表现在城市间的产业联系或贸易交流上,它们通过产业更新与贸易交流形成城市之间发展的联动效应。
可见,在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运动中,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市场,它的规模决定着该城市在整个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市场关系是通过市场机制对城市间自动调节的结果,最终调节城市体系内部生产上的分工和各城市内部的贸易需求市场,从而产生一种城市间的联动效应,促使城市体系的整体发展。
二、广西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发展
广西城市体系发展的空间结构是广西城市经济开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填补了我国的“竹”字型区域经济布局西南经济轴空缺,也是广西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现实体现。它必将成为我国又一个以城市带为载体的经济快速成长轴。
从区域城市群来看,区域经济增长一般会在一个功能较为齐全、资源相对丰富、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优先增长。随着这个城市的发展,通过聚集和扩散两个阶段的不同效应向相邻或跨
越区域的城市间进行生产和信息的交流,形成一种经济相对其他周围地区更快的增长“通道”,支撑着该地区内部及其他区域经济主体城市间的关联,从而带动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π”字型经济布局体现城市体系发展“通道”
从我国的区域经济布局来看,主要存在着两大布局。一是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着生产力和资源两大梯度,从而形成了我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经济布局;二是我国历史悠久,经济发展经过了不同时期的变革,由于历史累积和我国经济地理条件的差异,形成我国“π”型区域经济布局。
以生产力和资源划分的梯度经济成长和产业流动,动因在于产业的更新。现实中,各区域经济间及内部联动所构成“经济实体系统”通常是以城市的形态表现,从而形成区域城市体系之间的发展“通道”。我国区域经济的第一条城市发展体系“通道”。它主要是指以沿海为轴线,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环渤海湾城市群为主的城市经济发展体系。其中又包括东北沿海、华北沿海、山东沿海、苏沪浙江沿海、福建沿海、广东沿海和广西北部湾沿海等区域,这一区域中城市发展数量庞大,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7%,人口占全国的41.13%,它的形成是沿海优势区位的体现,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位的经济成长的选择。这一条城市经济体系发展轴在我国城市体系建设和经济增长中起着主导地位,引导我国内陆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并对海外先进产业进行移植、培育和传递。我国区域经济的第二条城市体系发展“通道”。主要以长江流域经济区为主,包括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及上海等主要城市群。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5。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可分为三个层次:从长江发源地到湖北宜昌市为上游,宜昌到江西省湖口市为中游,湖口市到上海市为下游,横穿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各地区城市体系的发展也受到我国梯度规律的制约,城市群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可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区域产业空间配置的要求和城市体系的格局也完全不同。历史表明,城市之间的联系与扩张的第一次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的更新和扩张来实现的。
长江流域城市体系的优势在于水利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水利灌溉上、航运事业上、水电建设。国家通过对长江流域水利建设和加大对长江沿线能源、交通航运事业的投资来拉动长江流域城市体系建设。这不仅仅是第二通道城市体系发展的内部要求,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实现长期增长和区域城市体系互动发展的整体要求。我国区域经济的第三条城市体系发展“通道”。它主要以黄河为依托的流域沿线地区,全长5464公里,起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小型城市,经由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山东等九大省区城市。城市功能主要以能源、工业生产为主,特别是第三条通道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更为如此。在这一发展通道上城市体系(除东部渤海湾地区城市)的总体特点是资源丰富、生产贫乏、地处封闭、贫富共存、城市发展规模与层次总体偏下。但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些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加快,与东部同一通道的城市群有了较大的联系,加大了发展的互动作用,出现了以环渤海湾的连云港市为窗口,以西部及重工业发达城市群为基础的城市发展体系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观,三大通道成为我国城市体系发展的主要通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生产力布局和产业更新传递起着整体支撑和发展的作用。但是,三条城市经济发展通道主要是东西联合。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市体系中的南北交流及互动就成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广西城市化体系发展的空间结构
根据广西原有的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和城市体系的历史发展累积,广西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主要有北部湾沿海经济城市群、桂东经济发展城市群、桂北旅游城市群、桂中生产型城市群和桂西经济开发型城市群五个城市体系经济发展区,这五个城市群区域构成了广西区内城市体系的多层次、多网络、多通道、多功能的城市体系发展。
在广西的整个城市体系中,由于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北部湾沿海城市群更加凸现为广西的中心城市群,它以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和崇左市为组成,以西南内陆为腹地,以沿海经济为特征,面向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国际发展空间,成为广西城市体系发展的龙头地区,是服务我国西南地区出海的主通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联接华南、西南经济的结合部,它承担我国西南沿海进出口运输的区域性集散中心,也是东南亚经济圈的一个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随着它的不断发展会成为世界海洋经济分工的一个重要角色。
在这个城市体系中,南宁不仅是广西政治、经济、金融、文化和信息的中心,同时也是我国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重要枢纽,具有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北海以国际贸易、海滨旅游、高新技术和海洋产业为主的商贸旅游城市,具有培养先导产业的优越条件。钦州以临海重型化工业为主的港口工业城市,防城港以出口加工、船舶修造、边境贸易和滨海跨国旅游为主的港口城市,三个城市的组合,在南宁市的扩散下,构成西南城市体系发展的北部湾经济发展区。崇左市则以左江流域为交通枢纽,以制糖和建材业为主的商贸工业卫星城市,与桂东南城市体系有着密切的联动性,在两个城市体系发展中起着产业桥梁作用。
三、广西城市体系空间发展的“通道”
从我国乃至世界城市分工体系来看,广西城市体系呈“四点一线”的空间发展结构,即桂北城市群—桂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一新加坡等东盟城市经济群。只有这条具有国际分工意义的城市体系通过产业和市场联动起来,把北部湾经济区龙头建设起来,广西经济才能真正腾飞。西南出海大通道城市群空间发展“通道”。1992年国务院提出的建设西南出海大通道的战略思路,分析了从我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经大同、太原、焦作、洛阳、襄樊、怀化、桂林、柳州、南宁、防城、钦州、北海将构成我国南北经济联动发展城市群;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提出的“泛亚太铁路干线计划”城市群空间发展“通道”。包括从泰国曼谷,经老挝万象、琅勃拉邦,再经越南河内,到中国凭祥、南宁构筑铁路干线,包括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经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该计划与我国建设的成昆、贵昆、南昆等铁路进行联通,再经黎塘、梧州、肇庆、广州抵达九龙,与香港国际海运线衔接,形成倒“Y”字型城市体系发展空间。其中就包括了“南贵昆城市体系”和“桂梧城市体系”两条城市体系发展。北部湾经济区—东盟城市群空间发展“通道”。广西大力建设了桂—柳高速公路,柳—南高速公路,南—北高速公路,从而加大了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的经济联系和城市间的物流条件。从理论上讲,城市的外部空间结构发展是通过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产业更新与产业传递;二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贸易交流。因此,城市体系“通道”发展更体现在加大城市间产业更新与产业转移。在国际分工的意识下调整城市间的产业结构,才会具有持续的发展空间。
六、德国装配式住宅产业发展动向
本世纪以来, 德国是装配式住宅 (AH) 工业化发展的成熟期, 也是绿色装配式住宅 (GPH) 与绿色装配式建筑 (GAB) 的创新发展期。特别是2010年开始致力推动GPH与GAB发展的德国城市规划建设局新型建筑规划小组指出:GPH/GAB不是一般的三次产业分类, 而是系统化可持续产业的概念;因为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 是新产业经济的产物。
近年来, 依托于GPH/GAB创新发展的规模化, 德国成片社区兴起开发GPH/GAB热潮;越来越多的老牌公司和开发商开始将投资与建设向GPH/GAB倾斜, 由原来建筑界与房地产业快速周转、赚快钱的思路, 转向具备持续造血机能及良好增值空间的GPH/GAB产业转移。德国领军涉足GPH/GAB工业化发展的公司有Sommer、Hilti、Hochtief、Noto Furlong、SAA工程和ECS建筑公司等, 其项目形式主要是装配式住宅、装配式住宅区以及度假酒店、度假村和休闲别墅等绿色装配式建筑。例如, 现在德国的乡村别墅已经以GPH为主, 符合被动式房屋标准, 不需找设计找施工找装修公司, 直接找房屋公司, 房屋的设计施工装修以及家具家电等一站搞定, 像买汽车一样买房子。
随着全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发展, 有关GPH/GAB新的生态价值观正在成为德国规范房地产业与建筑界行为的主要指导原则。现在德国, 有超过39%的新建独立建筑是GAB;而新建的住房有超过63%是GPH的。Hochtief建筑施工公司总经理巴斯顿认为, “GPH/GAB的可持续发展, 不但具有工业化的科学性,
AND REAL ESTATE
而且还兼具创新产业的生态人文性。”例如, 德国Hilti预制装配集团与Noto Furlong国际集团合作开发的南达姆施塔特市城区Kranichstein项目;施瓦本建筑集团和Hochtief建筑施工公司联合新建的海德堡市BSC新城区项目, 都是德国GPH/GAB建筑的典范。例如BSC新城区项目建成有1500多套GPH, 还有相应配套的商店、饭店、写字楼等GAB建筑;该项目在2014/2015年度“国际装配式建筑大奖赛”上, 从来自20个国家的百余个项目的竞争之中脱颖而出, 荣获“年度最佳装配式建筑区域”的称号。
“我们对于GAB建筑技术和GPH材料应用在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 相应的新技术开发与新学科规范也因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柏林工业大学现代建筑学教授丹尼斯·鲍曼博士认为, “GPH/GAB已经呈现出新一轮德国制造的发展趋势, 以实现新产业与4.0工业化的协同进化和可持续发展。”例如, Sommer设备技术有限公司与SAA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一种新型机器人系列化生产线, 基于CAD系统探制自动化生产三明治墙、保温双面墙、多层实心墙及异形楼板等复杂预制构件;其生产速度快, 产能效率高, 智能灵敏度也高, 打开了复杂预制构件生产应用的新篇章。又如, 德国Sto集团公司的预制构件产品在装配式建筑领域一直保持着技术和市场的领先优势, 并在此领域拥有150多种专利, 是欧洲专利局注册最多的厂商。该公司新开发的Sto AG系列新材料构件产品, 相继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 并在国际上达到了ISO9002要求。这家创建于1835家族企业目前在欧洲有23家子公司和61家直销机构, 而在全球其他地区也拥有5家子公司和20家经销商。每年为全球提供了近30亿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的构件产品;其外墙外保温市场份额在欧洲达到40%。Sto集团公司总裁费拉尔德介绍:“Sto AG产品均有一个系统思想的共性, 那就是说只有系统地使用Sto的成套产品, 才能保证达到最完美的质量。这一指导思想适用于外墙外保温系统、外墙装饰系统以及立面垂挂系统, 并适用于GPH/GAB内墙装饰到无裂缝隔音及隔热系统的整个构件过程。”
“装配式建筑是一场建筑业的工业化科学革命, 体现在研发、设计、生产、施工、运营及维护等各方面链节主体的集约一体化, 才能形成全产业链体系的现代工业化。”德国GDSPR首席顾问恩里克·贝克霍教授认为, “全产业链体系表现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 而与每个链节主体相应的产业流程, 则是装配式建筑工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基础和支柱;只有这条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达到运行同步、协调发展, 每个企业才能受益。”下面介绍当今德国装配式建筑工业上下游产业链的链节主体与产业流程概况:
第一链节:研发
链节主体: (1) 专科大学与应用技术大学; (2) 专业研究机构; (3) 企业内部研发部门和实验室。
产业流程:德国在产学研的结合方面一直是走在前沿的先进国家, 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 德国有很多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都与相关产品和技术研发需求的企业或者企业的研发部门保持着紧密合作的关系, 企业根据自身产品和技术革新所需的要求, 向大学提出联合或者委托研究, 大学在理论和验证性实验方面具备完整的科研体系, 能科学地完成相关科研设定目标, 理性地给企业相关的结果。而其他专业的独立于大学以及企业之外的研究机构, 则在材料、力学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实用性研究的积累, 大大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
经典范例:关于这方面的一个经典例子就是Filigran公司。Filigran是个小型家族企业, 主要从事钢结构方面的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但也是这家小公司, 发明了钢筋桁架, 联合了汉堡、德雷斯顿大学等科研单位, 对钢筋桁架叠合楼板进行了大量研究, 形成成果, 比如如何实现双向叠合楼盖等, 叠合板裂缝分析及对策等, 最终形成行业标准, 对钢筋桁架叠合板的全球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链节:设计
链节主体: (1) 专业建筑结构事务所; (2) 专业水电冷暖设计事务所; (3) 预制建筑深化设计事务所; (4) 大型构件集团内部设计部门; (5) 专业软件供应商。
产业流程: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在德国也是分工有序, 是各事务所之间的紧密合作, 首先是建筑事务所牵头与客户对接, 然后相关的机电专业如水、电和暖专业的专业事务所也会受委托进行专项设计, 而预制构件深化则是和结构设计基本结合在一起, 也有分开的情况。
经典范例:但是大型构件集团的设计部门则会单独完成构件的深化, 如FDU公司。而各事务所所用的软件, 经常会是像Nemetschek, Tekla等公司开发的基于类似于Allplan平台的设计软件, 而相关的产品企业, 涉及各个专业的, 则会积极开发数字系统, 融入到软件数据库中, 方便设计师们进行设计。同时BIM的原理得到广泛的应用, 设计成果不仅仅是图纸还有大量的数据和清单, 为了后面与生产系统以及各企业ERP管理系统方便对接。
第三链节:生产
链节主体: (1) 各类预制构件生产厂商; (2) 流水线系统控制软件供应商; (3) 各类预制构件所需埋件与耗件供应商; (4) 各类生产设备供应商; (5) 特殊物流工具及车辆供应商; (6) 各类工人培训机构及协会。
产业流程:德国强大的机械设备设计加工基础也使得预制构件的生产形式得到了变革式的飞跃发展。因此,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大批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也纷纷成立, 经历了繁荣, 也面临着市场需求减少所带来的困境。而对于构件的运输, 特殊的运输车辆也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被车辆供应商结合需求不断地开发出来。最后值得一提的还有在这个生产系统下面的各个厂家的协会。协会在产品标准、研发、协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典范例:板式构件的加工, 由于有了像Vollert、Avermann这类专职于做设备加工的企业和Uni technik集团以及SAA工程有限公司这样的生产控制系统的软件供应商的支持, 流水作业变为可能, 而且摆脱了传统板式构件预制必须具备固定模数尺寸的限制, 在不减效的情况下自由度提高, 更加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非板式构件的加工, 同样受益于机械设备和模具制造厂家的发明创造;长线台的灵活性, 预制楼梯和梁柱的多尺寸的适应性, 固定方式的科学性等, 后面站了一大堆的家族企业, 孜孜不倦地开发新产品, 完善技术。
第四链节:施工
链节主体: (1) 专业建筑施工企业; (2) 施工所需支撑体模板及其它辅材供应商; (3) 专业吊装设备供应商; (4) 建筑施工机械临时办公室租赁公司。
产业流程:装配式建筑的工业化施工, 是指采用构配件定型生产的装配施工方式, 按照统一标准定型设计, 在工厂内成批生产各种构件, 然后运到工地, 在现场以机械化的方法装配而成的建筑。
经典范例:德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有着预制建筑的施工经验, 从Hochtief, Zueblin这些大集团公司到地方上的小家族企业。旭普林的某总部办公楼就是预制建筑在德国公共建筑中的经典案例, 完成了很多预制建筑领域的创新和施工技术的创新。而像Peri、Doka这类公司则是对这些施工企业在工具和支撑、模板等方面给予了莫大的支持。Liebherr这类公司则是在吊装机械方面做着贡献。同样在施工领域, 预制建筑方面也有专门的协会, 促进着交流与创新。
第五链节:运营及维护
链节主体: (1) 专业FM物业管理公司; (2) 既有建筑改造专业公司; (3) 检测公司; (4) 维护所需材料供应商。
产业流程:指对于新建的装配式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在入住运营中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包括房屋管理、设施设备管理、房屋及设施设备管理、房屋管理和维护等。而德国战后所建的多层板式住宅楼, 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建造条件的限制, 经历了半个世纪, 面临着大量的维修维护和改造。
经典范例:像西伟德建材集团, 他们在德国提供大量改造类项目以及维修维护类项目所需的特殊建材。而新建的复合很多功能的预制建筑则也面临着有效的能源管理、物业管理等, 所以专业的物业公司在德国也是常常见到。
七、德国装配式住宅发展趋势
发展中的工业4.0德国制造给德国建筑业带来了新的变革和重大影响, 各种新概念和新模式不断涌现, 诸如产业链有机集成、并行装配工程、低能耗预制、绿色化装配、机器人敏捷建造、大规模定制、网络化建造和虚拟选购装配等;未来德国的装配式住宅与建筑的建造系统必将超越现有企业模式与工业形式的范畴。其行业转型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有:
一是从LS向OS发展。目前德国装配式住宅的技术发展趋势是从闭锁体系 (LS) 向开放体系 (OS) 转变, 原来的LS的生产重点为标准化构件, 并配合标准设计、快速施工;但缺点是结构形式有限、设计缺乏灵活性, 也没有推广模数化。向OS转变发展, 可致力于发展标准化的功能块、设计上统一模数;这样易于统一又富于变化, 方便了生产和施工, 也给设计者与建造者带来更多更大的装配性自由。
二是连接装配UFCS化。德国建筑大师华根·菲尔德曾提出:“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方法开发一种连结点, 已变成一项基本任务,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结构的最终特征。”现在德国装配建筑界, 有关连结装配的施工作业方式主要是湿体系与干体系。但是湿体系作业的标准较低, 所需劳力较多;而干体系就是螺丝螺帽的结合, 其缺点是抗震性能较差, 没有湿体系防渗性能好。德国建筑界正在创新发展采用现浇和预制装配相结合的万能柔性连结体系 (UFCS) 。采用UFCS可利用虚拟激励等方法分析并确定连结构件的频率比、阻尼比和质量比等参数, 其显著效果是:能按装配作业配套需要, 及时安排所需零件的加工;及时实现预制生产, 从而减少毛坯和在制品的库存量, 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装配构件的利用率, 减少设备数量和厂房面积;减少直接劳动力, 提高装配构件与建筑质量的一致性;因而经济效果显著。
三是向“SPM&IDS”集成发展。装配式住宅与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多模式的, 一是填充式, 二是结构式, 三是模块式, 目前模块式在德国的发展相对比较快。德国建筑界今后将从只强调结构的装配式, 向结构预制式 (SPM) 和内装修系统化 (IDS) 的“SPM&IDS”集成方向发展。因为装配式住宅既是主体结构的工业化也是内装修部品的产业化, 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依托, 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均是错误的。
四是实现WIC信息平台支持。今后德国装配式建筑界将会更加强调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 通过LAE、CAE、BIM等信息化技术搭建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信息交换平台, 实现全产业链 (WIC) 的信息平台支持, 以“现代信息化”促进“可持续装配工业化”, 是实现装配式住宅全生命周期和质量责任可追溯管理的重要手段。
五是发展智能化装配模式。目前建筑业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紧缺, 特别是装配建筑的施工现场, 需要吊装、搬运、装配和连接等大量工人。德国建筑界正在致力发展智能化装配模式, 以大量减少施工现场的劳动力资源;其出路是不断发明推广机器人、自动装置和智能装配线等, 同时创新采用附加值高的装配式构件与部品, 使施工现场不再需要更多大量脏而笨重的体力劳动。这种智能化装配模式比以往建造模式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 同时可以提高施工效率, 进而又缩短了工期。
六是发展新一代装配工程技术。随着经济与生活的发展, 各种多样化、多变化、个性化与人性化的住宅与建筑开始在城市中不断出现, 这些住宅与建筑由于功能和形式的需求, 无法用传统的建造方法实现, 这一发展趋势的装配住宅与建筑追求的美感不再是比例或顺序, 而是充分地表现活力和动态。而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装配建筑企业必须发展新一代装配工程技术, 不断创新装配工艺与发展构件技术, 以推出必须适应的异形构件与功能部品, 采用特殊相应的装配技术和施工方法。
七是装配模式定制网络化。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将给德国建筑界带来装配模式定制网络化的新变革。“未来基于网络定制的住宅装配模式主要包括:定制环境内部的网络化, 实现定制过程的住宅装配;定制环境与整个装配企业的网络化, 实现定制环境与企业产业链信息系统等各子系统的装配交易;企业与企业间的产业链网络化, 实现企业间的装配式住宅与建筑资源的共享、组合与优化利用;通过网络, 实现异地定制装配式住宅。”德国达姆斯达特装配式住宅研究所 (GDSPR) 所长弗兰茨·兰帕德指出, “未来德国装配模式定制网络化, 其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发展速度往往远超过其他国家人们的预测。”
纵览全球,美国在2012年成立了先进制造业委员会,主要目标是加速美国信息制造业的发展;德国在2013年提出了“工业4.0”,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保持德国的国际竞争力。而我国在2012年才刚刚启动工业互联网的构想。“从时间上看,我国比人家落后了三年。”何积丰院士说道:“也因此,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计算、通信、物理的深度融合亟需发展新的设计范式和模型,信息与物理设施领域链接与融合亟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工具,针对工业互联网需求亟待建立新的软硬件底层架构、平台与工业智能系统,同时也亟需研究工业互联网的设计体系与关键技术。”
由于工业互联网打开了与信息世界连接的通道,所以工业互联网使得闭环公司在产生新的链接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世界的诸如病毒、黑客等安全威胁。针对此,何积丰院士指出:工控系统需要采用纵深防御的安全理念,以被保护的工业控制系统为核心,构建多层级纵深防御体系。
工控安全面临严峻形势
何积丰院士毫不讳言,直言现在的工控系统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形势,这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随着硬件元器件的可靠性越来越高及冗余技术的使用,安全问题的矛盾主要集中于软件,软件安全性面临严峻形势;二是工控信息安全标准需求强烈,标准制定工作正全面推进;三是随着自动化系统IT化,传统边界防护难以满足工业控制环境;四是行业内尚未形成统一气侯,需要整合自动化与信息安全公司优势,带动产业全面发展;五是工控安全防护技术虽然正迅速发展并在局部开始试点,但距离大规模部署和应用有一定差距。
同时,他也指出,在建设工业互联网过程中,目标是要围绕其控制、计算与通信的核心特征,构建工业互联网的设计体系,研究工业互联网的共性关键技术,形成的工业互联网设计验证环境,为工业互联网系统的研发、生产、安全等各层面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在这一目标指引下,重点方向有八个,分别是建模与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结构设计与实现模型、系统验证技术、大数据技术、安全防护技术、软硬件协同开发平台、系统的技术标准与行业标准、面向国家重大应用需求行业的示范应用与成果转化。
何积丰院士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隐患。他说:“工控系统大多采用通用协议、通用软件、通用硬件,其漏洞为系统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威胁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系统相关的威胁,主要是指软件漏洞所造成的威胁,例如:攻击者使用软件漏洞传播恶意代码;攻击者使得系统栈溢出;第二个方面是过程相关的威胁,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遭受的攻击,包括影响现场设备访问控制的威胁;影响中央控制台的威胁。潜在的攻击途径有远程支持、防火墙策略、笔记本和串口、无线和合作网络。入侵途径主要通过企业广域网及商用网络方式为主,同时通过工控系统与Internet的直接连接、可信第三方连接、经拨号调制解调器、无线网络、电信网络、虚拟网络连接等方式。”
五大安全策略保障工控安全
何积丰院士指明了安全基本策略和具体防御措施。
安全基本策略有三个要求:通信可控、区域隔离、报警追踪。从整个架构来说,纵深防御是基本,共有五条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第三方商用防火墙;第二道防线是联合安全网关;第三道防线是工业PC安全防护;第四道防线是现场设备控制防护;第五道防线是安全可靠的现场设备。
安全防御措施有五大策略:去中心化、智能下移、异构冗余、分布协同和蜜罐技术。去中心化的基本想法是要建立一个开放式、扁平化、平整性的系统结构,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操作员工作站、企业工作站的“漂移”。要建立信任模型,改变唯一的端到端信任,形成负反馈协同验证机制。智能下移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计算泛在化和芯片智能化;它能提供两种能力:计算冗余能力和感知认知能力。异构冗余是指用不同质结构的多变体和设备来提供不同种类的安全冗余服务,使得攻击者疲于系统的异构动态变换。它有两种实现方式:软件变体和系统变体。分布协同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功能分布协同,工控系统各层之间、同层之间、各种设备之间通过某种通信协议,协同完成特定的工业任务;第二类安全管理分布协同,自学性和认知性,慢慢要增强实时性和跨层的协同性。蜜罐技术是指模拟工控系统某些特征的蜜罐,成为一种相对主动的安全检测手段,它可以实现网络切片、数据捕获、数据控制和数据分析。这类东西可以利用新的发展技术来构建虚拟化,支持悬挂和恢复的功能,有助于冻结安全受危系统、分析攻击方法、打开TCP/IP连接及其它服务。
【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推荐阅读:
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06-03
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10-17
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应用12-02
工业互联网创业计划书06-25
物联网在工业企业生产中的应用10-24
互联网金融发展论文05-25
中国互联网营销发展11-19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优点06-30
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10-08
互联网金融支付的发展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