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院“十二五”继续教育暨人才培养规划(通用10篇)
各科室、部门:
根据医院“十二五”规划,现制定我院2011年继教、科教、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深化中医特色建设,加强人才建设,建立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人才梯队,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医学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关系到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终身学习、更新知识、更新技术的不断进取,它关系到每个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专业技术考核、职称晋升、评先选优、调资晋级等各项工作,各部门、各科室要高度重视。
二、培养目标
引进本科以上毕生生4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不少于10名。开展师承教育,完成第四批名老中医、省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续工作,完成省优秀农村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组织参加西学中研究生课程班,培养西学中人才10名。开展院内师承工作,培养院内师承人员20名。开展对口支援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工作,培训乡村中医药人才100名。
三、保障措施
(一)院内继教培训及业务学习
继续医学教育II类学分以院内业务培训及学习为主,每个专业技术人员II类继教学分每年不低于10分。按继教授分规定一个学时每人次只能授0.2学分,对院内业务培训学习安排如下:
1、院内业务学习:每次业务学习三学时,每次授分0.5分,实行签到登记制度。全院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20次∕年,医院每月安排业务学习及专题讲座1-2次,实行签到制,严禁无故缺席,参与学习者方可授予继教II类学分
2、科内业务学习:按照二级甲等医院规定及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要求,各科室每月组织1至2次业务学习,由各科室主任、护士长、组长组织学习,医院分管领导参加科室内业务学习,并做好学习记录,严格考勤,学习内容及时间上报医务科。医院按学习时间和内容纳入继教II类学分管理制,同时纳入医院对科室考核的目标任务之一,并与绩效奖金挂钩,其目的是提高各科室专业技术水平,更好的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3、“西学中”学习。凡是在中医院工作的西医专业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中医药知识,掌握一定的中医药知识并运用于临床防病治病。医院需要对西医类专业医护人员进行中医药专业技术培训。由医务科、护理部安排中医药专业骨干授课,学习内容为中医药基础知识,常见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病病例书写规范,掌握中医理法方药的临床运用知识,每年安排学习时间不少于30学时。
4、晋升中级职称的须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中医师师承(青苗工程)学习考核合格。
(二)院外继教学习及人才培养
院外继教学习及培训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赴上级医院学习;二是选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市继教项目培训学习;三是参加省市各专业学术会议。
1、进修学习:计划选派赴省市级医院进修学习。以南京、扬州地区三级甲等医院为主。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等临床科室及护理、医技等,学习时间根据科室工作灵活掌握,为3月、6个月、一年。目的是为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做好人才引进及招聘工作,开展师承教育,对第四批名老中医、省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定期检查督促,完成省优秀农村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开展“青苗培养”,院内师承工作,对被确定的20名住院中医师定期考核。
4、继教项目短期培训学习。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推广学习,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基层指导科负责组织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根据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部相关规定,凡是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获继教I类学分15分为合格,低于15分视为继教不合格,年度专业技术考核不合格者不予调资晋职。各科室要鼓励科室人员撰写学术论文,适当安排人员参加各级学术会议。
为了进一步做好民政工作,促进全市民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工作回顾
市民政局是市人民政府主管社会行政事务的工作部门,担负着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等职责。自建市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
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局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局上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服从和服务于旅游带动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稳定社会的机制作用,为构建平安和谐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初步建立起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城市低保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市保障对象稳定在3.47万人左右,人均月补差标准达126元。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保障对象80966人,人均月补差标准达42元,基本实现五种对象应保尽保。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灾害救助应急体系不断完善,救灾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发放救灾款17558.75万元,救济衣被78.5万件(床),大米6.92万吨,救助灾民和农村特困户610万人次,新建灾民新村11个,扶持灾民和特困户建房2万余间。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加强,改扩建乡镇敬老院71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2886人,集中供养率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普遍建立,累计救助0.6万余人次。老区扶贫工作继续推进,共资助老区开发项目270个,累计投入项目资金900余万元,帮助近14万老区群众脱贫致富。教育、住房、就业、科技、司法等专项救助和援助也取得较大进展。
-----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固了基层基础。
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卫生、教育、劳动、文化、法律等服务普遍进社区。正在着力解决社区办公用房。顺利完成七次村委会和六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第七次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管理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永定区和四名工作人员被省政府评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出台了一系列双拥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推动了双拥工作深入广泛开展,慈利县、武陵源区和桑植县分别被授予省级双拥模范区(县);按政策规定先后9次较大幅度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广泛开展“爱心献功臣”等活动,帮助部分优抚对象脱贫致富;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加大了退役士兵培训力度,稳步推进了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的接收安置任务全面完成,军休人员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得到较好落实;烈士传编纂工作进展顺利;军供工作坚持快速、保密、安全、优质的要求,确保了过往部队饮食饮水供应。
-----加强民间组织和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提升了社会服务水平。
民间组织管理得到加强。积极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行业协会的发展,累计登记各类民间组织381个。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监管,指导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和诚信建设活动,发挥了社会组织在服务社会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区划地名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积极稳妥开展乡镇村组和城市社区居委会调整,建市来历经1995年和1998年两次大规模区划调整,现我市下辖两区两县32个镇、63个乡(其中民族乡15个),145个居委会和1513个村民委员会;完成了城市设标工作,市城区共设标准地名359块,设立门牌号10000余块,被评为全国城市设标工作先进个人;自1995年起,历时五年,完成省、市、县三级1117公里的勘界任务,涉及2省5市(州)11个县130个乡镇498个村(居)委会;全面启动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制作出版了第一张行政区划图;加大了边界纠纷调处力度,有力维护了边界地区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婚姻登记工作不断完善。由原来的管理登记改革为现在的婚姻登记,由原来的乡镇登记改革为区县集中登记,此项改革受到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表彰。全市各级婚姻登记机关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婚姻登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慈利县被评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和被评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
殡葬改革取得突破性成就。全市现有殡仪服务机构三个。市殡仪馆、公墓山于1999年立项,历时八年,于10月29日基本竣工,同年12月1日投入,占地118.4亩,建筑面积平方米,设三个悼念厅,火化车间,骨灰寄存室等,开发了骨灰安葬区和遗体安葬区,迄今已为434人提供了殡葬服务。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大了孤老残幼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累计发行福利彩票1.8亿元,为市县民
政部门募集福利资金万元,全部用于福利设施建设;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的监管,为全市福利院适应手术的残疾儿童组织实施手术康复;老龄工作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的优惠待遇得到较好落实;积极推进慈善事业,增进了社会互助,组织实施“爱心改变命运”、“微笑列车”等活动,累计接受社会捐赠50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万人次。
二、奋斗目标
“十
二五”时期全市民政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政工作全局,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为主线,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服务功能,推进民政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城乡社区建设深入推进,民间组织发展规范有序,优抚安置保障扎实有力,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为构建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三、工作规划
围绕上述目标,“十二五”时期要着重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1.完善覆盖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城乡低保分类施保机制,一是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建立低保补助水平动态调整机制,三是根据低保家庭结构、人口变化、就业变化、收入变化等情况建立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资助救助、门诊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住院救助“五位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五保供养要提高水平,做到应保尽保。提高五保供养保障金标准,从目前的每人800元增加到1000元,达到省里规定的标准,在此基础上逐年提高。把住房困难五保对象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提高五保对象门诊救助标准,缓解治病困难;加大敬老院建设力度。未建敬老院的乡镇,在两年内陆续实施工程项目,完成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目标。全市101个乡镇,100%乡镇都有敬老院,提质扩容7所中心敬老院。逐步提高五保集中供养率,在十二五期间达到25%以上。农村敬老院后续管理,重点要放在工作经费保障、工作人员配备、制度建设、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完善临时救助制度。要加强城乡低保、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要加强社会救助与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就业再就业政策、扶贫开发之间的衔接对应,形成梯次保障结构。市(区、县)社会救助工作经费按上年上级下拨社会救助资金总额的5%纳入财政预算;乡镇(街道)工作经费按每名低保对象不低于10元纳入财政预算;社区(村)工作经费按每名低保对象不低于15元(来源:好范文 http:///)纳入财政预算;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2.建立和完善救灾救济工作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市、区县、乡镇、村100%制定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预案,100%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自然灾害信息员队伍和灾情报送体系。灾害发生24小时之内,保证灾民得到食物、饮用水、衣物、医疗卫生救援、临时住所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救助。85%的城乡社区建立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95%以上城乡社区有1名灾害信息员,公众减灾知识普及率明显提高。创建1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灾害损毁民房恢复重建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水平;在多灾易灾的城镇和城乡社区普遍建立避难场所。继续加大对农村恢复重建和危房改造工程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市救灾物资中心储备库建设,各区县建立救灾物资中心储备库,重点乡镇(村)建立救灾物资中心储备室。
3.加快社区建设步伐,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扩大居民自治范围,在十二五期间100%实行直接选举。加大村务公开力度,争取100%的村实行规范化村务公开。按照民政部农村社区建设标准,100%完成农村社区建设。健全完善社区各个组织和各项制度,其中以逐步完善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为重点,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社区志愿者人数达到居民总人数的15%。完善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城市社区100%达到五室三站两栏一场一校的标准。十二五期间市、区县完成5个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上档进位。
4.加大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引导、扶持老区群众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优质高效、适销对路的种养业、加工业,积极培育、做大做强老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全市每年培育一批老区农业科技示范(专业)户100人次。严格管理老区扶建资金,保证及时到位,专款专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力争每年实施开发项目十个以上,投入资金70万元以上,带动3000人以上脱贫致富。
(二)加强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
1.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要在政府的倡导、组织和支持下,动员社会力量建设社会福利设施,开展社会福利服务,满足社会对福利服务的需求。
2.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不断完善慈善网络体系建设。组织好慈善系列活动,开展慈善大行动,预计惠及最为困难人员5000人。开展微笑列车活动,五年计划救助嘴唇腭裂残疾人150人。开展慈善医疗救助活动,五年将救助特困群众5000人。开展爱心改变命运助学活动,五年计划资助寒门学子80人。启动瑞典培训项目,五年计划资助150人。成立慈善组织。在市慈善总会成立后,总结经验,指导各区县相应成立慈善组织,规范慈善工作,推动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
3.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与人口老龄化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加强老龄机构和队伍建设,基本完成全市所有乡镇敬老院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机构示范点建设。全力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学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4.依法规范社会事务管理。要继续深化殡葬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和提高火化率,制定《市殡葬管理实施办法》和《市公墓管理实施办法》。强化殡葬行业内部管理,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引导群众树立文明节俭、丧事简办的良好风尚。进一步规范婚姻、婚介和收养登记管理,坚决查处违法婚姻,制止搭车收费。加快收容遣送工作的立法进程,配合有关部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维护我市的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5.加大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发行方式,规范运作,增加发行,“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销售1.5亿元,筹集公益金3000万元,为我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促进民政事业的发展。
(三)继续深入开展双拥活动,促进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
以双拥创建为龙头,巩固现有双拥模范城(县)成果。积极开展双拥创建活动,2010年创建市双拥模范城,2011年至2013年创建桑植、慈利双拥模范县。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重点解决在乡老复员军人的“三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每年按上年度基数的10%增长,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采取自谋职业和安排就业相结合的办法,安置城镇退役士兵,100%的完成安置任务。进一步完善优抚事业单位的管理。抓好全市光荣院和烈士陵园的规范化服务管理,力争将永定区烈士陵园纳入国家重点保护单位。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工作。耐心细致做好答复处理工作,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置少数复退军人群体上访,主动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和思想教育工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四)加大社会行政管理力度,建立和完善管理、服务与监督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1.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建立健全规范的社团管理体制。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协调和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政治的稳定。加强民间组织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发展社会组织达到700家,其中社会团体达到500家,民办非企业单位达到200家。
2.全力做好市、区县政务、地名公共服务信息亭和触摸屏的安装工作。2010年12月前,市城区(含永定、武陵源城区)和武陵源核心景区实施并完成城市政务和地名公共服务信息亭及触摸屏的设置工作。2011年1月至12月慈利县、桑植县城实施并完成该项工作。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对永定老城区的巷名进行普查登记并规范命名,将且住岗、南庄坪、官黎坪区域的路街巷进行重新命名。抓好县城和乡镇地名设标工作。2010年—2012年全面完成桑植县、慈利县城的地名设标志置工作。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乡镇地名设置工作。加强界线管理,推动创建平安边界活动。十二五期间继续做好边界线第二轮联合检查工作。
(五)加强民政队伍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
进一步加强民政队伍建设,切实改进作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技能培训,努力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强民政队伍自身建设,推荐一批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干部,走向领导工作岗位。市(区、县)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处工作人员配备原则上不少于8人,乡镇(街道)按每1万人不少于1名配备专职民政助理员或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社区、村委会配备专(兼)职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敬老院按供养对象的10:1比例配备工作人员。不断充实基层民政工作力量,确保乡镇(街道)配好专职民政助理员,所需编制包括在乡镇(街道)的行政编制总额之内,不足的可根据业务需要,适当配备事业编制干部。要保持乡镇(街道)专职民政工作者队伍的相对稳定,选优配强人员,对工作时间较长、政绩突出的乡镇(街道)专职民政助理员,解决好他们的职级和政治待遇。民政工作内容多,范围广。坚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民政内设机构,打造与民政职能相匹配的工作平台,更好的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统一社会救助机构名称,县级为社会救助(管理)局、乡镇(街道)为社会救助工作站、社区(村)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加强民间组织、殡葬管理、社会救助、慈善总会、社会福利中心机构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副处级民间组织管理局,增加编制5名,设二科一室,区县建立副科级民间组织管理局,增加编制3名。力争建立副处级慈善总会,设五部室,增加4名编制;殡葬管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中心建立副处级机构。
(六)加快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完善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需要。要着眼长远发展,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十二五”期间,主要抓好以下几个项目建设:
1.拟建市老年公寓,占地20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4000万元,分一二三期工程,五年内完成。拟建桑植、慈利、武陵源等三县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计划投资2100万元,分三年实施完成。拟建永定、武陵源区城区街道社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8个,其中,永定区6个,武陵源区2个,分五年逐步完成。拟建武陵源区救助管理站,占地6亩,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计划投资800万元。永定区、慈利县社会福利院改扩建,其中:永定区6000平方米,慈利县78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4000万元。
2.加大殡葬改革力度和管理力度,为市殡仪馆增加一台火化炉50万元(捡灰炉),永定城区所辖社区居民死亡后一律实行火化。完善殡仪馆配套设施。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在永定城区建两个殡仪服务点,即殡仪馆,每个投资300万元,方便群众悼念致丧。武陵源区:修建殡仪馆和公墓区。投资1000万元。慈利县:殡仪馆、公墓山整体搬迁,迁至零阳镇两溪村,占地300亩,规划投资4500万元,分三期实施。第一期2500万元,第二期1000万元,第三期1000万元,实行政府投资与招商引资结合。桑植县:公墓新征地120亩,需资金100万元。加快火化区扩面、生态墓地、殡仪馆建设及青山“白化”治理建设,在人口聚居乡镇村规划建设公益性公墓。
3.做好军供站整体搬迁工作。
四、工作要求
做好“十二五”期间的民政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部门的责任,扩大社会的参与。各级政府应责无旁贷地从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推动民政事业发展。
(一)努力把握机遇,主动融入全局。当前,民政工作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为做好民政领域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供了有利时机,为把民政工作融入党和政府工作全局、切实履行职责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民政承担着重要职责,这既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又为民政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民政部门在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增强了财政对民政经费的保障能力,为加快民政事业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领域立法,为加强民政法制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特别是当前在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中,中央和地方随时都有可能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民政工作随时都会遇到新的发展机遇。一定要把握好这些机遇,加快民政事业发展。一是要推动民政工作进入党委、政府的工作全局。要根据面临的形势,加强对民政工作发展趋势的研究,找准民政工作与全局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主动融入大局,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及时通报情况,促进其对民政工作的了解,加强对民政工作的支持;还要加强民政系统的上下联动,大力帮助基层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基层也要以积极的作为求得应有地位、赢得必要支持。二是要推动民政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要把加大民政事业经费投入、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加快民政服务设施建设等主要保障措施作为保民生的重要方面,作为促发展的重要举措,继续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推动民政事业快速发展。三是要推动民政工作融入民生保障的大局。民生问题涉及人的生老病死,民政解决的是民生问题的基础环节。只有把民政工作融入民生保障的大局,才能有所为、有其位。要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兜底作用;要资助困难群众参与医疗保险,提供医疗救助,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创造基础条件,并为教育、就业、住房、司法等方面的专项救助提供基础数据;要通过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壮大社会事业发展力量,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二)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民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才能推动民政工作取得新的发展。一是要创新思维。始终坚持以创新的思维解决民政工作的深层次矛盾,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寻找民政事业发展的新举措、新思路,真正做到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用思想的解放推进发展思路的转变,实现发展难题的破解,促进体制机制的创新。二是要大胆实验。要解决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就要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敢于试验,积极应对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多做对民政制度创新具有重要启迪作用同时又符合民政事业发展规律的尝试。三是要完善制度。首先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低保分类救助、临时困难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救助制度,加强各类社会救助制度之间及其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衔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益。同时,还要努力增强制度的操作性。要着眼于推进民政管理和服务的程序化、标准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灾害救援、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损赠等方面的工作规程;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建设体制规范,健全城乡低保标准、补助水平的科学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优待抚恤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联动机制,规范养老、婚姻、殡葬、地名等民政公共服务标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使保密管理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密载体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保护和应用对高新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窃密与反窃密越来越具有高技术抗衡的特点。面对保密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为加快“十二五”期间保密技术的发展,促进全市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确保党和国家秘密的安全,提高我市保密技术工作的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技管并重、保障发展”的方针,围绕保密工作的中心任务,开拓创新,加快发展,逐步建立并完善覆盖全市的保密技术防护和检查体系,为确保国家秘密信息的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保障。
基本原则:坚持分类管理的原则,以涉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保密安全设施为重点,突出抓好党政机关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和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保密技术工作,按照分级保护的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原则,积极推广实用的保密科学技术产品;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保密防护和检查技术,健全安全保密监督机制,完善措施手段,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对涉密信息从产生、存储、处理、传输直至销毁全过程的科学管理,整体推进我市保密技术工作的发展。
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保密技术防护和监管体系,提高保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保密技术防护和检查能力明显增强,保密技术产品应用更加广泛,宣传教育及培训更加普及,保密技术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保密技术防护工作
1、按照国家保密局实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的要求,各级保密部门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全面推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
2、加强对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管理,配合省保密局监管资质单位承接涉密信息系统工程的投标和集成工作,监督和指导涉密信息系统建设单位的涉密网络建设。
3、指导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做好对保密技术防护设备的规划建设,重点做好四大班子机关和重点单位保密技术防护设施设备的配备和管理,加大对保密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和服务力度。同时,做好对重要涉密会议和重大涉密活动的保密技术保障工作。
4、积极为军工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证工作服务,加强保密技术监管和指导。
(二)加强保密技术检查工作
1、保密工作部门要按照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的要求,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对所属涉密信息系统的保密技术检查。加强对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的保密技术检查,对本辖区内的保密要害部门(部位)、重要涉密会议和重大涉密活动实行保密环境检查,提高泄密事件发现能力。
2、各级、各部门保密工作机构要定期开展对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保密检查,特别要加强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运行和有线、无线通讯及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管理的保密技术检查。
(三)强化保密技术法规、标准的执行和制度建设
1、贯彻执行中央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安全保密管理的法规制度,按照国家标准体系规范我市涉密信息系统和通信、办公自动化等设施的建设。
2、贯彻执行国家保密局和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的保密要害部门(部位)技术防护要求、涉密信息系统分级测评指南、涉密笔记本电脑和移动存储介质防护技术要求、保密技检查规范等国家保密标准及部门规章。
3、修订和完善地方性保密技术管理规章制度,使其更加明确和规范,具有可操作性。
(四)加强保密技术基础建设
1、加强和完善市、县(市、区)保密技术基础建设,配备保密技术检查设备,对我市党政机关、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及要害部门的计算机、涉密信息系统和通信、办公自动化设备以及工作环境开展保密技术检查检测。
2、加强涉密载体的销毁工作,集中销毁涉密纸介质、音像制品、磁介质、光介质等涉密载体。保密工作部门应确定相应的涉密载体的销毁点。
3、建设市保密系统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与省保密局、县(市、区)保密局的联接。
4、加快建设并完善“三大平台”,强化保密技术监督检查的能力。
(五)努力推广应用保密技术产品
1、加快建设保密工作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2、加快推广和应用网络漏洞检查工具,特种木马查杀工具,涉密存储介质清除、恢复工具等保密技术常用检查设备。
(六)开展保密技术教育培训
1、统一保密科学技术管理办法、法规、标准、制度。
2、利用保密科学技术展览、演示、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直观形象的保密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
3、开展对保密技术干部和涉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和提高保密技术管理、检查和防护能力,做
到对保密技术要求应知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保密技术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保密技术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关心和支持保密部门依法开展保密科学技术工作,确保保密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加强保密技术队伍建设
要改善人员结构,加强对保密技术干部的培训,提
高人员素质和工作能力。指定专人负责保密技术工作的日常督促检查和防护工作。
(三)保障落实保密技术经费
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和省上的要求,加大对保密技术的投入,切实解决发展保密技术必要的经费。将保密技术术基础建设和保密技术装备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十二五”期间的保密技术基础建设、保密技术检查和防护设备的配备落到实处。
(四)加强保密技术工作目标管理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完成保密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纳入目标管理,层层签订保密责任书,切实抓好落实,并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各级各部门要强化保密技术工作责任制,明确领导干部的责任和具体相关人员的责任,在同干部、职工签订保密责任书中应包括保密技术工作目标管理内容。
(五)加强保密技术工作检查落实
各级保密委员会及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保密技术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督促做好保密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附:
1、“十二五”主要保密技术装备配备规划表
“十二五”主要保密技术装备配备规划表一、四大班子、市级各部门
序号名称说明
1文件保密柜原则上预算经费四大班子不少于100万,市级部门不少于30万。
2、涉密会议移动通信干扰机
3保密要害部位计算机终端信息防护系统
4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单向导入系统
5涉密载体销毁设备
6保密工作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二、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设备配备
序号名称计划与预算(万元)
***42015小计
1保密工作综合业务管理平台7070
2网络漏洞检查工具、特种木马查杀工具、涉密移动存储介质清除、恢复工具5050
3网络运行、保密软件应用和维护101010101050
4涉密信息设备电磁泄露发射检查设备303060
5涉密场所保密环境检查设备30303090
6移动式车载保密技术检查设备40303030130
7涉密信息系统保密防护检查设备505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推进“十二五”时期全市妇女事业的发展,促进男女平等,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湖南省人口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特制定《娄底市人口计生委妇女儿童“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人口计生妇女儿童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湖南省人口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深入贯彻《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继续把与妇女儿童保护和发展关系密切的计生事业作为全市妇女儿童发展的优先领域,进一步推进我市妇女儿童事业与计生事业协同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制定《娄底市关爱女孩行动计划(方案)》,长期深入扎实地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出台有利于符合计生政策生育的女孩成长的社会经济政策。动员力量,广泛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子女成才行动”,依法严厉打击贩卖、残害和遗弃女婴的行为,促进女孩健康成长。
2、推进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发挥计划生育服务站(所)作用,进一步健全婚前检查、孕前筛检、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大力开展妇女病免费普查工作,城乡妇女病普查率稳定在90%以上。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服务水平,育龄妇女享有生殖 健康服务率达90%以上。
3、加强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服务,确保育龄妇女人人享有良好的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新机制,继续推行“生育关怀,救助贫困母亲行动计划”,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4、提升儿童健康水平,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认真落实《湖南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规定》,严厉打击“两非”行为,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回落。加强儿童心理卫生保健,降低儿童心理疾病发生率。
5、广泛开展优育优教,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满足儿童尤其是广大留守儿童在安全生活、卫生保健、日常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动员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成长。
三、措施任务
1、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先导作用,营造关爱妇女儿童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积极推进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机制、载体和方法创新,注重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推动关爱妇女儿童宣传工作发展。大力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倡导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和关爱女孩的婚育新风,加强优生优育教育,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关爱妇女儿童的社会舆论氛围。
2、认真做好政策衔接,全力提高计划生育女孩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做好公共政策与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的衔接,切实保障女孩家庭的合法权益,并向计划生育女孩家庭倾斜。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倡导招赘婚姻模式,促进男到女家落户。帮助和引导计划生育家庭妇女发展生产、创业致富,提高妇女的经济社会地位。
3、广泛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建立健全我市妇女病普 查普治工作长效机制,组织城乡妇女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妇女病普查,妇女病查治经费由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有条件的地方和困难人群由政府统筹解决。
4、认真开展妇女健康和生育等知识、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传播和禁毒知识的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途径,加大对婚前医学检查、孕产期保健和新生儿保健等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咨询活动,增强广大育龄妇女的自我保健能力。
5、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加强农村现代生育观念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坚决制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严厉打击残害、遗弃女婴等违法犯罪行为;把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监管力度。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力度,建立健全非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术前查验证、接生实名制登记、“B超”仪器的使用和管理、孕情监测和随访服务等管理制度,开展专项治理活动,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正常。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科学和技术日益成为医院发展与建设的竞争焦点,我院积极倡导“科技兴院,人才兴院、服务兴院”,十分重视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专科特色,抓好人才培养,推动重点专科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医院科技进步,特制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确立了骨科、外二科、内三科为重点建设专科,目前已初具优势,到2015年,各重点专科将建成融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在市内及周边县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今后5年,医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优先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
1、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
2、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对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广西区内、外三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
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新一代CT,1
DR机,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PCR等新技术、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口腔科装备4台先进的全电脑控制的连体式牙科综合治疗机、铸造机、烤瓷炉、种植机、光固化机、超声波洁牙机等系列国产、进口成套的配套性设备,外二科购置弹道碎石仪、内三科增配血液透析仪等先进设备,为开展各种高难度专科医疗服务提供可靠保证。努力开创一种“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活力。
二、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全员素质。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兴院,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员素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注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医院各级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根据我院卫技人员的现状和业务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卫技人员、各科主任,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使他们了解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动态,重点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参观考察,对于各科中青年业务骨干则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外出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由医院承担外出进修人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卫技人员,医院鼓励他们参加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2、抓好业务人员的基础培训。对中青年卫技只员从抓基本素质入手,通过举办基础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练习、书面考试等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医教科、护理部每年组
织医护人员进行专科、专项技术训练,定期组织“三基”考试,通过组织“三基”学习,训练和考核,巩固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较快地提高中青年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三、重视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兴院。
科学技术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动力,医院间的竞争最终是技术和质量的竞争。今后5年,我院将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使科研工作得到发展。各学科带头人要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完成科研课题,制定完善《关于论文奖励的规定》《关于科研管理的规定》,对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给予奖励,对有科研课题并取得科研成果者,将给予重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科研管理制度日臻完善,调动全院卫技人员积极性,促进我院科研工作的发展。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入,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不断的解放思想,积极进取,认真贯彻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及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规划》明确,我省未来5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全省建成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全国知名的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中医药队伍,造就一批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专家;建立起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长效机制;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产品研发能力和学术水平;构建完善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中药生产研发和用药安全保障体系;打造并形成山东中医药文化品牌,努力推进由中医药大省向强省转变,确保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规划》从中医药投入、区域规划、服务、人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具体指标与要求。到
2015年,政府中医药经常性投入进一步加大,年增长幅度应明显高于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每万人口中医床位数达到4.78张,每万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4人,全省中医医院门急诊人次达到2000万以上,出院人数达到100万以上。中医药人员占全省卫生人员的比重达到18%,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占基层全科医师的比重达到20%,全省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的比重达到20%,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30%。
《规划》提出了我省“十二五”期间中医药的发展战略,即突出一个核心,提升三种能力,打造一支队伍,营造一种氛围的中医药事业“1311发展战略”。突出一个核心,即全面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三种能力,即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打造一支队伍,即在全省打造一支继承创新、梯队合理、“山高峰多”的中医药人才队伍;营造一个氛围,即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形成齐鲁中医药文化品牌。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上下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主抓手,逐步形成了抓项目、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进一步加快校安工程实施力度和区二小建设的步伐,为区二小的建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进一步做好我局项目工作,健全项目管理与生成机制,加大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全面调动争取项目的积极性,稳妥实施实施校安工程,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按照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或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的原则,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创建一批在全省领先的农村示范性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重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认真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学校建成最牢固、最安全、最让家长放心的地方。近期,重点是建设金川区第二小学,争取在2012年内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力争2013年完成双湾中学、宁远中学、区一小、八冶一小、两镇中心小学、天生炕小学、天生炕分场小学加固及东四沟小学D级危房的重建任务。2013年后分阶段组织实施农村幼儿园建设
一、全区教育系统重点建设和争取项目的情况: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积极、均衡、持续、协调发展。结合我区教育发展的实际和需求,经过多方论证,以下项目作为今后五年我局重点建设和争取的储备项目。
(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储备项目
1、新建金川区第二小学,建筑面积19357㎡,共需资金8789万元。
2、加固双湾镇中心小学教学楼、综合楼1667㎡及教师周转宿舍175㎡;新建教师周转宿舍805㎡;改造体育运动场地6000平方米。计划投资总额611万元。
3、加固双湾中学教学楼4374㎡及教师周转宿舍360㎡;新建教师周转宿舍875㎡;改造体育运动场地7200㎡。计划投资总额928万元。
4、加固宁远中学综合教学楼、教室2624㎡及教师周转宿舍300㎡;新建教师周转宿舍840㎡;改造体育运动场地6500㎡。计划投资总额726万元。
5、加固天生炕分场小学教学楼1110平方米;新建教师周转宿舍490㎡及学生宿舍860㎡;改扩建教学辅助用房及生活用房504㎡;新建教师周转宿舍280㎡;改造体育运动场地4500㎡。计划投资总额664万元。
6、加固八冶一小校舍4265㎡;改造体育运动场地7200㎡。计划投资总额787万元。
7、加固金川区第一小学校舍6065㎡;改造体育运动场7200㎡。计划投资总额967万元。
8、加固天生炕小学校舍1613㎡;新建教师周转宿舍315㎡;改造体育运动场6500㎡。计划投资总额550万元。
9、改扩建东四沟小学学生宿舍2270㎡;新建教师周转宿舍385㎡;改造体育运动场5800㎡。计划投资总额821万元。
(二)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建设储备项目
1、新建双湾镇中心幼儿园。办学规模15班,满足450名幼儿就读。新增用地4590㎡;建筑面积3780㎡;室外活动场地建设面积1800㎡。共需资金880万元。满足宁远堡镇下四分村、油籽洼村、新华村和双湾镇陈家沟村、龙源村、三角城村、龙寨村、营盘村、新粮地村、金河村、许家沟村等区域内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教育。
2、新建宁远镇中心幼儿园。办学规模8班,满足200名幼儿就读。新增用地2044㎡;建筑面积1800㎡;室外活动场地建设面积800㎡。共需资金415万元。满足宁远镇白家咀村、高岸子村、东湾村、西湾村等区域内及周边城区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教育。、新建宁远镇远郊幼儿园。办学规模10班,满足320名幼儿就读。新增用地4350㎡;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建设面积1280平方米。共需资金672万元。满足宁远镇宁远村、中牌村、山湾村、龙景村等区域内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教育。
4、新建西坡新村幼儿园。办学规模15班,满足450名幼儿就读。新增用地6000㎡;建筑面积3780㎡;室外活动场地建设面积1800㎡。共需资金889万元。满足天庆花园西坡新村(包括尚未搬迁的原西坡村部分村队)、恒昌花园等周边城区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教育。
5、新建马家岸新村幼儿园。办学规模12班,满足360名幼儿就读。新增用地5000㎡;建筑面积3182㎡;室外活动场地建设面积1440㎡。共需资金745万元。满足马家岸村、夹沟村、金盛华城等区域内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教育。
6、新建天生炕分场幼儿园。办学规模5班,满足150名幼儿就读。新增用地344㎡;建筑面积1350㎡;室外活动场地建设面积600㎡。共需资金303万元。满足市、区园艺场、国营八一农场天生炕分场、双湾镇九个井村等区域内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教育。
7、新建天生炕幼儿园。办学规模4班,满足120名幼儿就读。新增用地844㎡;建筑面积1200㎡;室外活动场地建设面积480㎡。共需资金270万元。满足双湾镇天生炕村、康盛村等区域内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教育。
8、新建东四沟幼儿园。办学规模6班,满足180名幼儿就读。新增用地1684㎡;建筑面积1773㎡;室外活动场地建设面积720㎡。共需资金404万元。满足双湾镇龙口村、古城村等区域内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教育。
(三)资金测算
实现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教育阶段规划目标,共计需要建设资金19430万元。其中幼儿园新建、扩建项目资金4578万元,中小学建设资金14852万元(新建项目资金8527万元、加固改造项目资金2258万元、改扩建项目555万元、建设改造体育活动场地资金3591万元、建设体育馆资金928万元、新增用地征地资金872万元、区二小附属及配套2699万元)。
(四)实施步骤
2010-2012年:完成金川第二小学的建设任务。
2011-2013年:完成宁远中学、双湾中学、区一小、八冶一小、双湾镇中心小学、宁远堡镇中心小学、天生炕分场学校、天生炕小学、东四沟小学的加固维修及部分校舍的重建任务,彻底消除我区的校舍危房。
2013-2015年:完成农村学前教育学校的建设任务。
二、校安工程和区二小建设项目月报制和进展情况:为了加快校安工程和区二小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强化工程监管力度,认真落实项目建设月报制度。我们及时将校安工程和区二小建设进展情况、施工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以及资金支出报帐情况报送区政府办和发改局,同时结合日常管理和监理督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查找存在问题,以简报的形式上报市校安办。表扬先进,坚持每月25号以前,如实填写项目建设月报表,报送上级业务分管部门。
三、校安工程和区二小建设项目资金情况:2010年,区二小建设项目总资金8789万元,占地面积66700㎡,建筑总面积19357㎡。主要包括教学楼(建筑面积6838㎡)、综合楼(建筑面积9030㎡)、风雨操场(建筑面积3345㎡)、辅助用房(建筑面积144㎡)等。现已到位到位资金145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08万元,市级教育费附加150万元,区级前期费600万元。
四、校安工程和区二小建设与管理情况情况:为将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和区二小建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阳光工程”和“德政工程”,我们始终把工程质量摆在首位,狠抓质量管理,统筹协调勘察、鉴定、设计、施工、监理力量,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程序,落实工程建设管理各项制度,依法依规执行工程质量标准,严把建筑材料质量关、采购关和验收关。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定期汇报工程进展情况和面临的困难问题,切实推进问题解决。在鉴定设计、立项审批、工程招标、质量管理、资金安排、收费减免、监察审计等各个方面与有关部门主动配合、沟通,形成了通畅、高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项目招投标、工程进展和实施结果,并在校舍竣工后嵌设公示牌,将工程实施的相关责任人姓名刻在公示牌上,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作用,把校舍安全工程作为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让教师、学生家长和群众等有序参与工程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2011年区二小建设完成后。将拆除撤并高岸子小学、西坡小学、马家岸小学、小井子小学、芙蓉小学、春蕾小学、大光明小学、润泽小学、博林学校、兰街学校、蓝天学校到金川区第二小学,共计拆除D级危房11787平方米。
五、校安工程和区二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召开全省教科所(院)长会议暨
“十二五”规划基础教育课题主持人培训会的通知
各市教科所(院)、教研室、教育中心: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基础教育科研水平,根据全省教育科研工作计
划安排,经研究决定于3月中旬在烟台龙口市召开全省教科所(院)长会议暨基础教育课题主持人培训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一)召开全省教科所(院)长工作会议。主要内容:各市
总结交流2011年教科研工作新亮点和2012年工作的新思路,并对
2012年全省教科研工作进行部署。
(二)课题主持人培训主要内容
1.专家报告:(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主讲
人:北京师范大学刘复兴教授;(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路
径——主讲人: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耿申研究员;(3)课
题研究的质量提升与规范管理——主讲人: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
长、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亓殿强研究员。
2.课题研究个案解析:潍坊市广文中学赵桂霞校长。
二、会议时间
1.全省教科所(院)长会议时间:2012年3月19日下午报到,20日开会。
2.课题主持人培训会议时间:2012年3月20日下午报到,21日-22日开会。
三、会议地点: 烟台龙口市南山宾馆
四、会议人员及要求
1.各市教科所(院)长、教研室主任、教育中心主任 ;
2.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主持人;
3.请各市负责通知本市课题主持人准时参加培训会议(会议通知请在省教科所网站上下载:sdjks.cn)。培训结束后向课题主持人颁发《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主持人培训证书》。
五、会务事项
1.本着以会养会原则,课题主持人培训收取会务培训资料费300元/人,交通食宿费自理。
2.因参加会议人员多,请各市教科所(院)负责人于2012年3月16日前将参加会议的人数报省教科所王杰同志,电话:0531-81758300,***.附件:1.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表(本市);
2.烟台南山宾馆交通图。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2011年—2015年)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十二五”规划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一切为了学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求特色、以质量为生命、以品牌求生存”的继续教育办学理念,把握未来五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主动树立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形态转型提供急缺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非学历教育为主,学历补偿教育为辅的社会服务价值观。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内涵建设,将继续教育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
二、发展目标
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以增加教学投入和规范管理为办学基点,把面向地方、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基层作为办学目标。坚持稳定增长保质量,注重转型求发展,服务社会、创亮点的工作方针,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多种教育类型,专科、联办本科、联办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层次,以及岗位培训与技能培训等多种项目内容的校内外丰富资源,大力发展成人非学历教育,稳步推进成人学历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次学习机会、多样学习途径和多种成才路经。
1、学历教育稳步增长。为扩大学院影响,延伸品牌优势,发展学院多种办学模式,到“十二五”末各种非统招学历的在籍在册学生达6000人以上,并稳定在4000人以上的规模。
2、非学历教育快速发展。加强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整合,提升培训项目的社会需求分析和研发的能力,不断开发出优质的适合企业和个人的培训项目。到“十二五”末,打造有学院自主产权的3个“精品”培训项目,使利润每年递增5%以上,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积极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需求,努力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积极打造四个“中心”。努力把继续教育学院打造成中国光谷的“学习中心”、企事业单位的“培训中心”、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中心”、各类考试的“服务中心”,各级各类考试年平均考试量达1万人以上的人次规模。
三、主要措施
根据继续教育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并重发展,学历教育由外延式规模扩张型向内涵式质量提高型转变,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将不断走向融合,向着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方向发展的趋向,高校继续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甚至核心的趋向加速,继续教育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更趋明显等发展趋势和学院继续教育发展整体目标,特制订如下措施。
1、加强认识,切实保证继续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急剧的变化。围绕经济转型期,继续教育在构建人力资源强国、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强大的社会价值与服务功能。对学校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能仅以为学院创收和简单的社会服务功能为目的,要真正把继续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并进一步加强管理,对继续教育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自身的发展,以保障继续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促使其有良好的健康发展。
2、深化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狠抓制度落实、加强教学规范化建设。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推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推进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观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在宽进严出机制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手段,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前作好准备。
鉴于今后的五年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自考教育主要是面向从业人员,为地方培养适用型人才的定位,继续教育更应坚持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标准。既要以继续教育机构在目标定位、组织机构、办学条件、教学实施、教学管理过程中有质量监控的科学依据,也要完善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特别是社会评价为主的原则。
3、积极开拓培训市场,大力转型非学历教育
配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2大工程),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并以“六类人才”中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培养
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主要对象的教育培训活动。积极与行业管理协会、考试认证机构合作,依托学院现代服务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实行职业资格和水平认证;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开展技能型人才的智能化培训。依照政府颁布的紧缺人才目录、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依托中国光谷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对不能马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培训转变成大量高学历的高技能劳动者的偿试。偿试与国际优秀的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培训,尤其是社会稀缺的高层次国际金融、商务、财会、法律方面的国际通用人才的培训。积极调研、研发和大胆实践,打造有学院自主产权的3个“精品”培训项目。
4、加强继续教育的教育资源建设
发展网络教育已成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学院在新的五年内要做好开展网络教育的准备,启动网上教育资源建设的筹备工作,积极发挥学院资源优势,坚持名师主导,用政策和经济手段吸引更多的名师和骨干教师参与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主动用信息技术改造函授教育,逐步结束网络教育和函授教育并存的局面。并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研究工作,逐步实现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构筑终身教育立交桥。
5、规范过程管理,提高办学声誉
进一步加强对招生、收费、注册、教学、毕业等环节的过程管理,做到不违章、不违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办学过程,提高办学声誉。
6、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规 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心校《“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细则》及继续教育的会议精神,完成“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目标,真正通过继续教育工程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结合学校当前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顺利实施,特成立“十二五”(2011-2015)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
组 长:韦盛元 副组长:黄仁芳
组 员:韦正慧、田仁琼、袁红云
黄仁芳老师负责抓此项工程及处理日常事务。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教师德育能力、创新精神、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的提高。
三、目标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按照“打造骨干、推动校本、覆盖全员、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渗透“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的学科培训为主要内容,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和州级培训为抓手,以县级培训为基础,以校为本,积极探索并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新模式,以实现“强化能力、提升素质、决战课堂、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
四、实施原则
1、坚持以教师为本,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按需施训的原则,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坚持全员培训和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提升培训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以校为本、强化校本研修、鼓励创新、围绕“提质减负,打造高效课堂”的原则。
五、培训对象 全校在职教师。
六、任务及内容
培训分全员培训、专项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
(一)全员培训
在五年的时间内对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总学时的培训,原则上年均不低于72学时。其中,师德教育不少于60学时,按照分类、分层、分岗、分科组织实施的培训(含“四新”)不少于300学时。在总学时中,县级(含县级)以上集中培训不得少于240学时。
全员培训以学科为基础,将“一德四新”与各学科培训有机结合。
1、师德教育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做到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人师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新理念
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3、新知识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提高知识素养和学科知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4、新方法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探索,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培训,能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团队合作研究,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新技能
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强化和创新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课后反思、学情分析、考核评价及课题研究等基本技能;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技能,具备引导学生课堂上倾听、思考、提问、交流等能力;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专项培训
专项培训以打造骨干为重点,努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骨干教师队伍,推动学校校本研修有效开展。
1、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骨干教师“百千万”培训计划,完成各级骨干教师的选拔推荐工作。到2015年,镇(校)级骨干教师所占比例不低于教师总数的7%,县级骨干教师所占比例不低于教师总数的3.5%。各级骨干教师覆盖所有课程计划的全部学科。
2、班主任远程培训计划 通过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班主任进行每五年不少于30学时的培训,不断提高班主任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计划
在普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级培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到2015年,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并取得合格的比例应达到80%以上。
4、中小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培训计划
按照《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黔教法发【2011】152号文件要求实施培训。
5、教师培训团队提升计划
教师培训团队系实施教师培训的管理者团队和培训者团队。通过各级开展教师培训团队提升培训,使管理者准确把握我省继教工程的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增强培训组织策划能力和管理能力;使培训者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增强对培训课程和内容的策划设计能力,改进教师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者的培训能力和指导校本研修的能力。
七、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拟定学科考试或考核制度,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骨干教师选拔、特级教师评审、评优评模等的依据。对继续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对继续教育工作组织不力的给予批评;对无故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擅自中断参训,或考试考核不合格者,当年年度考试视为不合格。
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质量监督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加强教师培训项目的过程评价和绩效考评。
实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登记管理制度,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 训情况进行登记。五年内,按规定参加培训、完成培训学时并考试考核合格的,取得“贵州省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合格证”。
完善培训档案制度,加强培训档案建设。学校设立专人管理继教档案,及时记录、收集、整理培训资料并分类归档,做到各类文件、培训资料、图片音像资料齐全。积极探索创新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实行电子档案管理。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学校根据《者楼镇“十二五”(2011—201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要求,制定本校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实施细则,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者、组织者和第一责任人,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培训任务顺利完成。教师要更新培训观念,要把完成培训任务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创新培训模式
除组织教师参加县级以上的集中培训外,学校还要组织校本培训。校本培训采取“集中指导、专题讲座、专题研讨、教学观摩、教学竞赛、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优秀教师参与到培训者队伍中,把自己的经验与他人分享。
(二)加大投入,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学校要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和财政部、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规定,确保经费足额专项用于教师培训。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个人出资相结合等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机制,完善教师培训经费管理制度。
十、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1年10月初启动阶段。在启动阶段,各学 校要认真做好有关文件精神的学习与宣传,提高认识,搞好调研,制定规划、实施细则和管理措施。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5年2月为全面实施阶段。培训活动中要注重过程,讲求实效,保证质量,切忌搞形式主义和走过场。2013年将接受省、州继教工程中期检查。
(三)评估验收阶段:2015年4月——12月为验收阶段。其中:2015年4月,学校自查;2015年5月起为迎接上级的检查评估验收。
者楼镇前进教学点
【市中医院“十二五”继续教育暨人才培养规划】推荐阅读:
市中医院十二五规划11-19
中医院外科五年规划06-18
中医药人才培养10-22
中医医院中长期规划12-28
望江县中医院发展规划06-09
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07-21
商南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发展规划06-09
中医学本科培养方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