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策略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31.8%;目前中国的网民以30岁以下群体为主,占总体网民的59.1%;学生网民群体占据比例最大,高达30.7%。[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世界中享受科技文明所带来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但网络作为科学技术的“双刃剑”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而网络成瘾就是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之一。因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加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显得更为重要。

1 网络成瘾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1.1 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临床上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网络成瘾障碍、强迫性网络使用等。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2]。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Goldberg提出。后来young[3]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Davis[4]按成瘾性质将网络成瘾分为2类,即特殊性网络成瘾和一般性网络成瘾。特殊性网络成瘾是指患者依赖网络的某种特殊功能,包括过度使用(滥用)在线色情物质或性服务、在线拍卖服务、在线商品交易、在线赌博等,其依赖的内容原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互联网是其成瘾行为的一个中介媒体;一般性网络成瘾是普通的多维度上网过度,包括在网上无明显目的地浪费时间。

1.2 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北京军区总医院制定的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中提出了网络成瘾症状的表现:[5](1)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2)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3)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1)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2)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3)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4)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5)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

2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的对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不能自拔,一方面是因为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可以提供无限的外在刺激,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可以轻而易举的满足人的内在心理需要。

2.1 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需要

处于精力旺盛期的大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互联网信息更新迅速、内容丰富、互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等特点正好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需要。加之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文化水平较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服务、娱乐等功能,又激发了大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的欲望和好奇心。正是这种心理促使部分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之中不能自拔。

2.2 宣泄个人心理压力的需要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当来自社会、家庭和自身的期望与现实境况产生巨大的落差后,大学生将因此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缺乏正确的排解方式和途径,部分大学生为逃避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选择了在网络游戏中放纵自己。[6]一部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的学生,久而久之越陷越深,长期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麻痹自己,网络成为他们排解、宣泄压力的场所。所以要想解除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给学生提供合理的减压方式。

2.3 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

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孤独的他们更需要找到群体的归属感,因而他们更容易被网络所吸引,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网络交友、网络聊天当中,以此来满足自己的人际交往需要。由于他们将自己的大部分感情投入到网络之中,现实生活中反而更加的冷漠、不信任他人。

2.4 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想成功必须经历漫长的努力过程,而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把握自己的命运,因而一部分大学生误把虚拟的网络世界当成找回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3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

要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不能简单地对确已网络成瘾的学生采取批评、指责等措施,而是要针对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点,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各种心理需要。同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确已网络成瘾的学生采取心理干预的策略,逐渐减少他们的上网操作。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如下。

3.1 认知疗法

首先要改变网络成瘾大学生错误的认知,让其认识到网络在给他们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虚假性。例如,有的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上聊天,让其充分认识到网上交友并不一定会扩大其交友范围,如果长期沉迷在其中,会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其次可以采用患者与他人进行辩论,让网络成瘾者认识到沉溺于网络的危害以及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也可以让患者自我辩论,即让他想象上网成瘾后的种种后果,如成绩下降、对不起父母等,从感情上战胜自己,痛下戒除网瘾之决心,增强自己的戒网动机[7]。

3.2 替代疗法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那些对网络游戏、网络娱乐成瘾的大学生。这部分大学生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荒废在网络游戏、网络娱乐之中,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精神需要,转移其网瘾必须找到其他健康的途径。可以通过其他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重新调整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日常的学习生活,让更多有意义的活动替代其原有的网络成瘾行为。

3.3 厌恶疗法

这是一种较常见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做法为将要戒除的网瘾作为目标行为,将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与目标行为相结合起来,达到使患者最终因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例如,对于沉迷于网上购物的学生,可以采用橡皮圈拉弹法。学生上网之前,可在自己的手腕上套一根橡皮圈,当学生上网并产生强烈的购物欲望时,自己用力拉一下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腕产生疼痛感,从而提醒自己下网或停止购物操作。同时还可以采用想象性厌恶干预,如想象自己长时间上网后精神萎靡,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也变少了,长时间上网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让其厌恶自己的过度上网行为。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厌恶疗法时,给予患者的厌恶刺激要有足够的量,使患者产生痛苦感,且持续时间要长,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4 强化疗法

如果在一种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在同样的条件下就会持续的出现。当发现学生减少了上网时间这种行为后,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行为进行一定的强化。这种奖励可以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强化疗法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可以分为奖励和惩罚两种。当发现学生上网时间增加时,我们可以采用负强化,给予一定的惩罚。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矫正学生网络成瘾的过程中需及时的进行,并结合其他心理干预策略,长期坚持下去方可逐步使网瘾者戒除网瘾。

3.5 团体辅导疗法

团体辅导疗法在治疗网络成瘾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可以将有网瘾倾向的大学生组织成一个团体,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指导者,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交流、沟通,帮助小组成员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从而摆脱孤独感、无助感,增强小组成员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在对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问题上,不能光靠强制性措施,我们要转变思想,应以教育、引导、关怀、帮助为主,针对新时期、新情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之间的渗透,运用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在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应注意循序渐进,要通过不断地鼓励,采用多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相结合,使学生逐步达到戒除网瘾的目的。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一些用户出现了某些心理问题。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加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79171593d2348.html,2010,7~15.

[2] Kiesler S.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Am Psych,1984,39(10):123~134.

[3] Young K S.Internet addiction:the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psych Behav,1996,1(3):237~244.

[4] Davis R A.A Cognitive-behavioral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wse[J].J Comput Human Behav,2001,17(2):187~195.

[5] http://www.gov.cn/jrzg/2008-11/08/content_1143277.htm.

[6] 方敏.论高校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干预[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0(5):72~75.

[7] 潘文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策略[J].综合与讲座,2005,12(4):49~51.

上一篇:关于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划分的研究下一篇:重庆地区油菜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