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精选9篇)

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1

体育教育专业3班刘健鹏[姓名] 指导教师 敬文

摘要:随着现代足球运动日益迅猛的发展和地区足球水平差距的日渐缩小, 现代足球运动对抗强烈,技战术配合快速多变,运动员在消耗身体能量的同时,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足球比赛本身对运动员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临场比赛心理过度紧张是每一名运动员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之一,其特征包括:认知、注意、思维、情绪与意志及个性心理。通过探讨心理素质对青少年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影响,因而影响足球比赛的成绩,旨在引起我们注重在平时的足球教学训练中心理素质的训练,有利于技战术的正常发挥,从而减少比赛的失误。因此,要根据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特征开展针对性训练,实现竞技能力的提高。所以通过本文的探讨与分析,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明白足球除了技战术的训练以外心理素质也很重要。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 心理素质 临场比赛

1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特征

1.1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形成独立信念和道德习惯的黄金时间

青少年时期(11、12一17、18岁)是人的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生理肌体、智力、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年龄阶段,如果进行有效的心里培训,会让青少年在足球比赛中,信念与斗志得到提升,一场足球比赛,到了比赛的最后阶段,在人的耐力与体力收到限制时,良好的心里素质,坚定的信念,往往是一个球队致胜的法宝。因此,对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里素质的训练就尤为重要。然而从目前青少年球队比赛现状看,我们的青少年在临场的心里素质存在着许多问题。

1.2青少年时期是开始形成独立信念和道德习惯的黄金时间,这就表明了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心理素质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手段,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为更好参加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最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训练过程。从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心理而言,由于受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如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竞赛动机不端正、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素质训练成为广大青少年体育教练员必须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而青少年时期是开始形成独立信念和道德习惯的黄金时间,这就表明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2影响青少年心里素质的因素有哪些 2.1 外界因素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左右着比赛的成绩。影响着整个球队的士气和战局。影响运动员的外界因素有很多:如人为因素,父母、家庭其他成员、异性朋友、队友、同学和老师等。还有就是环境因素:如主客场,天气,风向,噪音等这些外界影响有着不确定性,不利时干扰着球队队员的心理素质。有益的可因势使之对运动员起积极的作用,并在较大程度上去创造良好氛围,青少年心里处于成长阶段,如果我们能恰当的加以引导,在青少年心里成长的黄金时间加强心里素质的干预,那么在比赛过程中,会产生积极的影响。2.2自身因素

现代足球运动对抗强烈,技战术配合快速多变,运动员在消耗身体能量的同时,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这样大强度的比赛势必会产生心理疲劳,对于激烈和不规范的身体接触会造成运动员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据有关资料表明,情绪紧张时能引起机体工作能力的下降,如果恢复措施得当时能量储备的补充得到保证,训练水平和工作能力将提高,反之,将会造成过度疲劳。所以临场比赛心理过度紧张是每一名运动员都必须面临的问题,2.3竞争对手因素

足球竞赛的节奏相当的快,若遇到相同的对手或是对对手分析还不是很了解、详细,技术上的原因也有心理上的原因不够了解其比法的话,将会影响临场的表现。2.4教练的因素

现代足球运动比赛是教练员、运动员之间体能、技能、心理智能等诸多因素的全面竞争,临场比赛中双方要消耗巨大的体能和心理能量,运动员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心理的紊乱以及行为的异常,从而导致心理负荷增大,生理和心理平衡遭到破坏,体力急速下降,技术动作变形,配合主动失误,犯规增多,情绪危机理论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一般情况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中。当面临不能应对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产生焦虑、紧张、抑郁和悲观失望等情绪问题,导致心理动态失衡。这时就需要通过教练员的启发、鼓励,逐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斗志、稳定心态和自制能力。2.5裁判的因素

足球竞赛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个别执法裁判行贿受贿玩弄比赛,或裁判员的误判、错判使足球竞赛失去了其公平性,破坏了正常的竞赛秩序和环境,影响足球运动向公平公正的健康之路发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知法犯法。这些现象给运动员心理造成了另一个压力源。3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的重要性 3.1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到技战术的发挥

而焦虑中紧张、慌张不安等现象是一种最常见的消极情绪, 主要表现在: 在认知上, 队员的注意力会变得狭窄, 思维混乱而消极, 感知觉迟钝;在生理上, 会出现心跳加快, 血压升高, 呼吸急促, 脸变红或变白, 能量消耗大;在行为动作上, 会表现为肌肉僵硬, 动作的准确和协调性下降, 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反复出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比赛的结果(体育比赛的不确定性)引起。3.2动力与压力

运动员在比赛中带有各种不同的感情体验即情绪, 可以激励或抑制你的运动行为。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励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如在危机关头的一脚破门而入,常使运动员的情绪达到很高的程度,奔跑、跳跃、欢呼、拥抱等,使整个球队更有动力。足球比赛的对抗性、竞争性和激烈性,是造成运动员情绪鲜明、强烈的直接原因,就是我们所说的运动员的情绪特点与足球本身特点密切相连,运动员情绪过度紧张、急躁、动作粗野,或因愤怒而丧失斗志走向绝望。前者对球队可以带来战斗的力量,而后者则对比赛产生负面影响。3.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足球比赛是对抗性极强的运动。比赛场地大,队员人数多,比赛时间长。一个队要想在比赛中取得胜利,不仅要求队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全面的个人技术、默契的集体战术的配合,还要求队员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集体对抗性的足球比赛是在队员的协同作战,“以己之长,克他之短”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中产生结果。这就是要求全体队员在比赛前达到最佳的准备状态,在比赛中时刻表现出稳定从容的心理状态,稳定的情绪和对比赛的胜利充满信心,对瞬息万变的赛场情况有果断的自我决策能力,加之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这些心理过程达到稳定而积极,才能产生理想的比赛效果

4临场比赛时需要的心理素质

4.1自信心

信心是发挥运动员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没有信心会导致运动员心理过程混乱,影响技术实力的发挥,甚至导致失败,足球比赛充满着变数,不到最后一秒,就不能轻言放弃,历史上有无数次最后时刻上演惊天大逆转的经典场面。所以树立队员的信心,提高运动员的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比赛动机是防止心理失衡的有效的措施之一。所以一个优秀运动员除具备良好的体能和气质外,还必须具有很强的自信心。要培养运动员在客观情况下,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能做就做好。在比赛中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比赛任务,发挥最佳水准,达到预期目的。4.2端正比赛心态

记得米卢曾经说过,我们尊重每一个对手。尊重每一个对手,就是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对手,不会因为对手实力强大而气馁,更不会因为对手实力不济而懈怠。运动员都希望在比赛中获得胜利,比赛胜利时,动作灵活、准确、优美及力量倍增。但若遇到挫折,又会出现情绪低落,动作紊乱等情况。

4.3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由于足球运动动作技术多样攻防变化频繁比赛激烈紧张,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也随着比赛进程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如比分落后时的急躁进攻甚至不理智的犯规战术、失误时同伴的抱怨和教练的批评、裁判的误判等容易导致情绪的失控。这些负面的情绪往往使比赛进程更加糟糕,因此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当具备良好的控制情绪能力,做到领先时不放松、落后时不气馁,认真处理好每一次球权。无论比赛场上发生何种变故,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训练中,要努力训练情绪的稳定性,从情绪的全局性、深度稳定性等方面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情感品质,提高实践能力。4.4提高理论知识与临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加强足球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做到精通规则,熟悉裁判法。只有懂得《足球竞赛规则》在临场比赛中才能在临场比赛中果断、准确、及时的应对比赛,避免自己的失误对球队带来的损失。并且加强对足球技战术理论知识和阵型的学习,提高比赛中战术的运用于配合,因为足球是一项团体运动,配合是基础。当运动员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进行实战训练,通过运用足球技术与团体战术与自身的实践能力相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练习才能提高足球团队的实力。5.研究对象及方法

5.1 研究对象

四川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大

二、大

三、大四足球专业学生共 100 名。5.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问卷 100 份, 总回收率 87%。参考文献资料法、物理统计方法、逻辑推理法。

6.研究结果及分析

6.1 在不同的情景下紧张的程度不同, 对比赛成绩影响不一样从表 1 中可看出:队员在不同的情况下的紧张程度有所不同.但是大体趋势反映上基本相同。例如, 在关键性的比赛时, 体院队员处于紧张和比较紧张的人数占 80%。体育系队员的人数占 86.2%, 而在进行普通教学比赛时, 体院与体育系紧张和比较紧张的人都比较偏低仅占 16.7%和 26.2%。但是, 关于紧张程度对比赛成绩的影响又是如何? 进一步统计见表 2。从上表 2 看出: 紧张程度的不同对比赛成绩影响也不同, 总的趋势是, 随着紧张程度的降低平均成绩基本呈上升趋势。

5结论

所以,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每一次临场比赛,都是一种对心理负荷的适应训练,足球比赛对运动员心理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本文通过探讨心理素质对青少年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及运动员临场心里素质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旨在引起我们注重在平时的足球教学训练中心理素质的训练,有利于技战术的正常发挥,减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失误。从而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足球训练中加强对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此促进青少年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2

随着运动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心理因素对运动竞赛的影响作用越来越突出。青少年足球比赛同样对心理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 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不仅技战术与体力具有较高的水平, 同时也应具有过硬的心理的素质。心理状态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水平。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薄弱, 有好多教练员往往忽视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培养。因此, 在青少年足球训练中, 教练员要把心理训练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对待, 要有目的地培养运动员在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时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 重视大赛前的心理训练培养和比赛中的最佳竞技心理状态的调节。

1 影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

1.1 竞赛规模的大小和现场观众的多少竞赛规模越大, 比赛任

务越重, 观众越多, 运动员心理情绪就易于激动, 易产生高度的情感, 同时运动员的压力也越大。例如一支学校足球队的运动员在普通比赛时, 竞争对手较弱, 他们的情绪就不兴奋, 就不容易发挥出最佳技战术水平;当参加大型的比赛时, 竞争对手的实力相差不多, 情绪就会显得激动高涨, 训练也比以前更加刻苦认真, 比赛时全力以赴, 在为球队争光的情绪感染下, 注意力高度集中, 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参加比赛。

1.2 比赛经验和训练水平训练水平高, 经验丰富, 准备充分, 运

动员就会产生愉快的增力情绪, 根据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坐谈调查, 了解到他们对自己发挥最好的一次比赛进行回忆时, 大多数认为当时的心理状态具有以下特征: (1) 心理放松, 压力适度; (2) 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当前任务; (3) 自信、乐观, 并能应付各种突发事件; (4) 身体协调、自然, 动作轻松; (5) 表现比赛欲望强烈, 拼抢积极。

所以我们平时的训练要多从实战出发, 在每节训练课中有针对性的培养, 有目地性的强化, 就可能避免临场紧张的现象发生, 通过练习比赛和友谊赛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3 参加比赛的动机从运动员产生的动机是否与体育活动的

目标、内容、方法相联系来划分, 可分为内在和外在动机, 两者必须有机的结合, 主次分明, 才能调动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积极性。所以运动员有良好的动机, 即使遇到困难, 也能克服消极情绪, 引起良性的兴奋和振奋的精神状态, 并充分调动自身的力量战胜困难, 夺取比赛的胜利。

1.4 外界环境的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也影响着运动员的心

理活动。青少年运动员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如果在场地适应情况良好, 有很多观众为本方加油助威, 比赛气氛活跃时, 就易产生奋发的情绪, 自信心倍增, 技、战术水平就能充分的发挥甚至超水平发挥。反之, 比赛气氛冷淡, 心理过度紧张, 就很容易出现过度心理紧张, 严重者甚至呼吸短促、四肢僵硬, 技术动作变形, 失去自我控制能力, 以至于在比赛中无法发挥自己的实力导致比赛失败。因此优秀的运动员要学会怎样缓解和降低紧张程度, 以利于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 这是锤炼心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2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2.1 加强注意力集中的训练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还没完

全成熟, 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运动员的他们的注意特点巳经有较好的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尤其对独特、新颖、多样的训练方法倍感兴趣, 同时他们也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要加强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情况下, 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的转移训练和注意力分散后再集中的训练等。为此, 教练员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设置各种障碍, 采用各种精神压力, 加大各种难度的进攻和射门。

2.2 注意运动员激奋情绪的培养努力调动运动员的激奋情绪,

并使之达到适度的“激活水平”。如以积极地增加情绪为特点的运动情绪兴奋状态、战斗振奋状态、运动情绪陶醉状态以及竞争状态、恼恨状态等。在训练中, 要让运动员学会迅速控制自己的情绪, 又能随时调动自己情绪, 要具有对情绪的高度自我调节的能力。

2.3 大力加强意志力的训练在训练中根据队员的水平以及所

承担的任务和队员的思想状态, 向每个队员提出完成各种任务的要求, 提高自觉的意志努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承受能力。教育队员对各种各样的比赛要有一个正确合理的认识, 在认识的基础上, 逐步培养队员积极向上、不畏困难、你追我赶、坚持到底的良好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2.4 加强自信心的培养通过扎实的身体、技术训练, 同时加强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自我心理调整和对动作控制、调节的能力。同时采用榜样的教育, 在队员中树立一、二名榜样, 使他们的心目中有榜样的力量促使他们有想练并且练好的感觉, 使他们的训练水平更有提高。

2.5 竭力排除外界环境的干扰在比赛中时常收外界环境的影

响, 从而影响成绩。因此要加强排除外来环境的干扰, 主要是做到专项技、战术动作和配合的专门化及熟练程度。降低外界环境的干扰, 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能够在外界环境的干扰下依然能够高水平的发挥。

2.6 大力加强临场心理调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感情很丰富,

对比赛很感兴奋易于冲动, 常因一分、一局或一场比赛的胜负而大喜大悲, 所以应注意以下环节的调节:临场运动情绪的调节———提高或降低强度, 改变消极性质, 保持相对稳定等。

2.6.1 知觉调节———对专项的球感, 节奏感和配合的时机感等知觉练习或表象记忆。

2.6.2 战局恶化时的心理应急性调节———采取果断决定, 运用已备策略、战术等等。

2.6.3 身心疲劳或伤痛时的“忍阈”调节———降低伤痛敏度、改变注意焦点、分散恐惧情绪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通过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 我们认为

运动员在比赛期间心理状态是变化莫测的, 只有在不断实践中, 根据人们心理活动现象、探索、研究、掌握运动员心理运动的本质、规律, 利用心理的动力, 调动心理的积极因素, 促进运动员技术、战术、身体素质等水平的提高才是根本。

3.2 建议

3.2.1 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 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

3.2.2 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应从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分析能力、教练主导作用几个途径入手。

3.2.3 我们应当多学习和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 结合我国青少年

浅析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心理训练 篇3

摘要 针对当今社会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发展因素,应对青少年的各个方面进行重视研究,而不应只对其技术训练的效果过于依赖。在培养当代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时,健全人格,培育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青少年成长的前提;积累经验,扩大知识背景,是训练提高的基础;在广泛的不同训练内容中,进行迁移训练,是指导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关键;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训练的核心;学会应用技术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训练的归宿。通过有效地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質训练,可以大大促进和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青少年 足球 心理训练

一、前言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技战术的训练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训练效果如何,与这些心理活动的发展水平有关。教练员与运动员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从而进一步通过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来进一步磨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陶冶性格,提高运动能力和拼搏精神,加强运动员内部之间团结友好、互促互进的相互关系,以保证运动员在其他各方面训练中取得全面性的良好效果,从而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二、以自主认知而育——训练的前提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还是主动积极、独立性强,它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的成效。”可见,培育提高运动员训练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及自我控制调整能力等是训练的基本前提。

(一)自主情绪控制

青少年的心理训练由于其年龄的限制而不成熟,而完全是一个出自其内心的自我动员和激励的过程,因此,要想有效地达到最佳效果,教练员应当帮助青少年提高良好的情绪稳定能力,从而使他们建立起对心理训练的高度自觉性、坚定性和良好的训练信念。与此同时,教练员平时自身的情绪状态也会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调节的效果产生密切的关系。

(二)自主训练动机培养

训练动机选择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青少年训练动机的好坏对其自身的运动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训练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推动青少年积极学习、刻苦训练以及创造优异成绩、为集体争取荣誉的重要依据。由于青少年阶段年龄所限,其动机不统一也不稳定,因此,教练员所应做的就是使队员认清动机的厉害关系并端正动机,明确其目的,做到动机与集体目标有机统一,这样才是走向成功的开始,才能使集体齐心协力、战无不胜。

(三)自身独立个性和意识

青少年自身的个性和意识在训练和比赛中都能充分地体现出来。然而往往在比赛中个性发挥的好坏对比赛的最终结果会起到关键的作用,例如,运动员在比赛中遇到强手时就需要拿出敢于拼搏的精神,需要那种越兴奋表现能力越强,能发挥出超水平的个性;而在需要控制比赛局面时则要求十分稳重、耐心的个性。因此,作为教练员,对青少年自身个性运用的正确与否,是需要教练员在平时要善于观察和了解运动员的性格,从而在比赛中能合理地发挥运动员个性的长处。

三、以积累认知而提——训练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的迁移与应用,而迁移与应用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如果运动员的经验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则,他的经验背景就必须扩大。”只有在训练中积累的经验越丰富,迁移和应用才越有可能实现。

(一)抽象,诱导训练法

1.教练员通过诱导训练法来使自身的经验和技术来最好的传授于运动员。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的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以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2.诱导训练法的注意要点:诱导手段应是运动员所感兴趣的,能够引起运动员注意力的转移;但均应是运动员愿意接受的;应从诱导的目的、手段、信息传递方式及结果等多方面计划安排某一次诱导训练,切不可随意滥用,以防产生负作用。

(二)例证,模拟训练法

1.应该在平时训练中多加强模拟训练法来使运动员更熟悉比赛的实际情况。在模拟未来比赛的条件下进行心理训练,即模拟心理训练。模拟训练内容包括很多,例如对竞赛组成因素的模拟训练;对包括比赛环境在内的环境条件适应性的模拟训练等。

2.模拟训练法的注意要点:首先,运动员参加比赛做好适应性训练的模拟训练;其次是由于各运动项目的不同,训练的“模拟点”亦不同;最后模拟训练是提高运动员适应能力的训练,在于能使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优势现象并建立合理的定型结构。

(三)意志品质的训练

意志品质是必胜的信念(自信心)和内在的稳定(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训练中,采用竞赛性质的手段,以激发争胜的心理特征;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则是顽强性的外在表现。在训练中可以制造多种困难的复杂局面,设置各种障碍,增加各种精神压力,加大各种难度的练习等,从而有利于培养运动员勇敢、顽强、战胜困难的精神。

(四)以迁移认知而训——训练的关键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不应仅仅是个别精选出来的教材,而是学习如何把它更有效地迁移到其他有关的学习中去。迁移是学习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今体育领域中运用相当广泛的话题,所以,每当有新的学习理论提出,迁移理论也随之更新。迁移知识的运用是要建立在一定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所有的迁移理论中,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即从认知结构观点来看待学习的迁移是其核心之所在。然而迁移不是自动的,所获得的技术和战术能力本身,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迁移。只有在广泛的不同内容的训练中,慎重地进行迁移训练,运动员才会使已理解掌握的技战术得到广泛的迁移。这是指导运动员提高的关键。

(五)以创造应用认知而练——训练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虽然说主要是通过模仿来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但是这些人类发现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新颖生疏的。学生每获得点滴知识,都必须在模仿中经历前人的创造之路,而且只有创造性高、创造力强的人,才会高效地迁移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在青少年的日常训练中培养创造精神,开发创造能力,从而合理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应用中,达到最佳训练效果,这是指导训练的核心。

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4

论文摘要: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战术意识的水平决定着运动员技术运用的效果和战术能力实现的高低,战术意识对比赛的结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来说,影响战术意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种,战术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训练手段以及必要的技术环境。通过文献资料法研究,探讨了影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水平发展的非技术因素,从理论上概括了非技术因素对其技术发展和成才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发展思路,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战术意识是竞技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战术意识的研究是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有效发展和培养早已成为各个国家足球运动员培养中的重要任务,国内的研究也正与国际接轨,所剖析的问题也越来越有针对性,对我国足球运动的成长将有很大影响。足球技战术水平的提高,要求运动员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技战术意识;而技战术意识的形成与提高又有助于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决定比赛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凭借良好的技战术意识更能把握比赛的主动权。青少年是我国足球运动的未来,若想从根本上渐渐改变中国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上与国际高水平的差距,就必须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在12一18岁中战术意识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一、基本概念的理解

1.1对足球战术意识的理解

孟昭兰在《普通心理学》一书中对人的意识的结构做了概括性的描述,认为意识涉及到人在特定时间下的各种直接经验,意识以三种重要的方式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意义。一是依据知觉组织的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二是通过注意来控制信息量;三是利用过去记忆对现实信息做出最佳判断和行为。足球技战术意识可理解为运动员在比赛中正确合理地运用技战术达到取胜的目的的自觉心理过程。技术意识是指人们对于足球的认知,对基本技术的理解和实际体验的心理态度。战术意识包括进攻意识和防守意识,进攻意识包括求胜、传接球、跑位、摆脱防守、射门5种意识;防守意识包括跑位、保护、协防、抢截、盯人5种意识。就其载体而言又分为个人战术意识和集体战术意识。

1.2决定战术意识的因素

1.2.1训练和比赛是提高战术意识的客观条件

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训练和比赛,并在训练中有目的的培养这种能力,启发运动员积极思维,鼓励运动员创造发挥,训练和比赛后多分析和讲解,使运动员养成积极思维,爱动脑筋,学会用大脑踢球的习惯。

1.2.2足球技术是形成战术意识的基础

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战术活动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要组织和运用某种战术,只有具备全面的水平基础才能进行丰富的战术实践。

1.2.3影响战术意识内部因素的基本概念

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5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访问法等研究方法,对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管理体制、队伍状况、训练和竞赛系统、经费投入、训练理论和法规建设等五个方面的现状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发现:对青少年足球运动缺乏战略性认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训练指导思想不明确,忽视青少年人才成长及培养规律,急功近利;教练员整体水平不高,教练员队伍建设滞后等是当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足球;青少年;培养;现状

中图分类号:G8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407—04

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程度与国家足球运动竞技水平直接相关,这一点已被现代足球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足球强国的成功经验所证明。

尽管我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水平自我国足球职业化以来取得了一定进步,但面对世界足球运动迅速发展形势和未来我国足球事业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水平,完善青少年足球训练、竞赛组织管理体系,是目前中国足球界必须面对和重视的课题。而总结职业化以来青少年足球训练、竞赛、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借鉴足球先进国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成功经验,根据足球运动发展规律及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竞技成长规律,加大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工作宏观调控力度,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有序、健康地发展,是实现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证。我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现状

1.1训练管理体制 1992年足球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各地足球运动管理机制的转变,打破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体委系统省、市足球代表队的竞赛、训练管理体制,实行了以俱乐部为主体的竞赛、训练管理体制。我国传统的三级网络训练管理体制。

随着足球改革的进行,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政府投资比例减少,社会投资比例增加,改变了过去仅靠国家拨款的单一渠道,调动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后备人才培养越来越依靠市场,实行经济核算,讲求投资效益,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足球协会的管理方式越来越趋向于组织、协调和业务上的指导。从而使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出现了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

在我国现行的的多元化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有以下四种体制:

1)职业俱乐部体制中的后备梯队系统建制。一般包括u—19岁、u—17岁和u—15岁三级后备梯队和由俱乐部主办的少儿足球学校训练体制。在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之初,中国足球协会明确规定,各级职业足球俱乐部必须建立自己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管理体制模式的后备人才培养梯队,并以此作为职业俱乐部的必要条件,同时设立了一系列相应的训练、竞赛组织管理体系。由此,与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相对应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开始形成。这一措施对促进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转型,规范青少年梯队建设,增加青少年足球投入,调动青少年足球队伍教练员、运动员训练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2)省级运动会代表队和市级运动会代表队训练体制。目前国内许多省市在某种程度上还保持和沿用以往的省、市足球代表队的竞赛、训练管理体制。这种训练体制主要由各省市体育局负责管理,由当地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即足球协会具体组织实施。运动员以省级运动会或市级运动会规定年龄为标准,在本地区的业余体校、足球重点中学和业余足球俱乐部进行选拔组队,并集中管理进行训练和比赛。该训练体制以省运会或市运会甚至全运会为目标,完成目标后队伍解散,一部分运动员进入职业俱乐部,另一部分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或自谋职业。

3)各类业余俱乐部青少年训练体制。业余足球俱乐部主要是指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的业余青少年足球训练。有自发的,也有个人或单位组织的收取一定费用的业余足球训练。9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足球热”持续升温,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对足球的兴趣,他们自发地寻求相对专业的足球训练和比赛指导,但由于训练体制转轨致使现有的场地、器材、教练员等资源配置相对滞后,原有的业余训练体系一时无法满足大量青少年提高足球运动水平的愿望,他们的需求刺激了足球业余训练市场的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业余足球俱乐部有偿训练开始出现。

4)足球学校青少年训练体制。足球学校一般由个人或集体出资兴办,或依托普通中学,或学校自设文化课学习系统,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运动员通过一定的考核进入学校进行训练、学习的一种完全自费形式的全日制集中训练、学习、管理模式。伴随着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足球运动员职业也逐渐成为一种朝阳职业,同时中国高等教育消费需求高涨,使很多学生家长把培养孩子的目标转向了足球运动员,在这种情况下,足球学校和业余足球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建立起来。

1.2队伍状况

1.2.1运动员队伍状况 目前我国青少年足球队主要包括两个系列,即竞技系列和普及系列。竞技系列队伍包括15个中超俱乐部和13个甲级俱乐部以及部分省级足球协会、足球重点城市、行业体协的青少年后备梯队。该系列共有129支运动队,运动员约3000人。竞技系列年龄划分是依据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年龄标准设置,以每两岁为一个年龄梯次,一般分为u—

19、u—

17、u—15三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拥有运动队40余支,运动员约1000人。

普及系列队伍主要以足球学校和业余足球俱乐部青少年运动队为主,包括U—

18、U—

15、U—

13、U—11和U—9五个年龄组,共有运动队约3670支,运动员约90000余人。其中u—18岁年龄组约有运动队260支,运动员6500人;u—15岁年龄组约有运动队380支,运动员9500人;u—13岁年龄组约有运动队930支,运动员23 250人;u—11岁年龄组约有运动队1000支,运动员25000人;U—9岁年龄组约有运动队1100支,运动员27500人。

而从1999年日本足球协会对全日本注册球队和注册运动员的统计资料来看,与日本青少年足球队和运动员的数量相比,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开展程度显得较低。

1.2.2教练员队伍状况 目前我国男子青少年足球队教练员也分为竞技系列和普及系列。竞技系列教练员执教竞技系列各年龄组梯队,教练员总数共约300余人。教练员主要来自一些退役的优秀运动员。

普及系列教练员执教普及系列各年龄组足球队,教练员总数约11000人。普及系列教练员成分相对多样化,有退役运动员,也有一些体育学院毕业的足球专业学生,及退休的老足球教师和老教练。与普及系列教练员相比,竞技系列教练员运动经历较为突出,对专业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从整体情况看,我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

一、责任心不强等现象。据统计,在目前的11000多名各级各类足球教练员中,大多数是直接从退役运动员转成教练员的,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后期学习,到目前为止,接受过c级以上教练员培训的仅有约3000人,绝大多数教练员特别是青少年教练员未参加过岗位培训。

有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经历但训练观念落后,对世界足球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教练员整体学历层次偏低,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并且缺乏后天职业培训和主动学习,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能力,但系统、全面、科学把握青少年足球训练规律的能力明显不足。目前我国青少年队伍教练员的总体水平较低。

1.3训练和竞赛系统

1.3.1训练系统在职业俱乐部梯队体系中,u—19和u—17年龄段由于在训练年限和年龄上接近成熟,因此训练的组织管理基本是按职业队的管理方式进行,没有学业要求。u—15年龄段则是半日文化课学习,半日训练。而在普及系列的各类足球学校中运动员一般是半日文化课学习,半日训练。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训练是业余俱乐部和中小学采取的主要形式。

与普及系列相比,竞技系列各年龄段运动队训练组织、训练要求、训练控制、训练安排相对更为规范、严格,训练的后勤保证系统更为充实、有力。但从整体训练看,两个系列都普遍存在着训练凭经验、凭感觉,科学化程度较低,训练的系统性、全面性不足,尤其是训练的成人化要求,忽视了青少年身体、心理和智力特点,针对性不强,指导思想不突出,训练要求、训练手段和训练内容的年龄区别不鲜明、特点不明确,致使训练效益不高,训练成材率低,运动员缺乏个性特点。因此,依据足球运动员竞技成材规律,遵循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按照比赛的客观规律和实战需要进行科学训练是目前提高我国青少年运动队训练水平的一个必要前提。

1.3.2竞赛系统 我国青少年足球的竞赛体系。列两个系统。竞技系列包括u—

19、u—17和u—15三个年龄组的比赛,每个年龄组在年度联赛选拔赛的基础上,各选拔出前32支队参加各年龄组分阶段的赛会制联赛;u—19年龄组联赛全年分三个阶段进行,每队每年参加正式比赛约32场;u—17和u—15年龄组联赛全年分两个阶段进行,每队每年参加正式比赛约25场。

普及系列比赛是竞技系列之外的u—

18、u—

15、u—

13、u—11和u—9岁五个年龄组比赛。u—18和u—15年龄组比赛为标准场地的11人制;u—

13、u—11和u—9年龄组比赛为小场地的7人制、5人制或4人制。

1.4经费状况 经费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绝大部分俱乐部每年经费支出,主要是保证或维持一线队伍的训练和比赛,对青少年梯队的投入十分有限,而各省市更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帮助和扶持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15个中超俱乐部的梯队建设相对较好,经费来源固定并有所保证,有能力保障二、三线队伍的训练和比赛,而13个甲级俱乐部则基本能够维持后备梯队的训练和比赛。各省市全运会代表队和一些隶属省市运动技术学校和足球学校的青少年队,经费来源一般靠政府的行政拨款、收费、临时挂名某一企业获取一定的赞助费用三种途径;业余体校和个别业余俱乐部则主要依靠收费来维持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当前我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青少年足球运动缺乏战略性认识。大量高水平足球后备人才的不断涌现是足球整体水平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关键。世界各足球强国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我国青少年足球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2)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适应现代足球职业运动发展规律,培养途径不完善,代价昂贵。尤其是形成市场调节机制后,足球变成了富人游戏。很多有天赋的青少年由于承担不起巨额的学费而失去成为优秀运动员的机会,而很多进入梯队的运动员,又并非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由于足球学校和业余足球俱乐部的急剧减少以及学员的成材率较低,足球人口逐步萎缩。

3)青少年训练指导思想不明确,忽视青少年人才成长培养规律、优秀运动员成材规律。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很低,突出表现在很多教练员相关的知识理论欠缺,训练理念落后,训练方法、手段滞后,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等。在科学选材上还很薄弱,目前虽然很多青少年教练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选材经验,也运用这些经验选出过一些好苗子,但是这些经验有的未经科学验证,又无定量指标,单凭主观判断,造成淘汰率高,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很大浪费。

4)竞赛、训练体系仍未摆脱注重比赛结果、注重比赛成绩的循环中,有些地方的队伍为了追求成绩甚至弄虚作假,虚报年龄。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导致青少年足球训练早期专业化、成人化,基础薄弱,技术落后。

5)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九年义务制教育未能落实到实处。运动员首先是一个社会的个体,因此必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首先要学会做人,否则将来很难成为我们所需要的足球人才。其次,并不是每一个人最后都能成为职业运动员,要为今后的生活进行知识储备,因此,文化课的学习也显得非常重要。而现实中这两个方面做的极为欠缺。

6)经费不足是困扰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影响到训练、比赛,拓宽经费渠道是今后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7)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青少年足球培养的地区差异性很大,不利于我们足球运动的发展。

8)教练员整体水平不高,教练员队伍建设滞后。一方面应加强教练员在足球理念、训练理论、青少年运动员竞技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在教练员队伍的管理上建立和健全教练员培养、评估与奖罚机制,使教练员培养和使用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建议

1)以扩大足球人口和提高运动水平为目的,以发现培养足球人才为宗旨,以提高足球整体素质为根本;建立激励机制,调整训竟体系,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全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2)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并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3)对于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全面的培养,不能只重视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所以应该坚持九年义务制教育,文化学习,课余训练,提高足球青少年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早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6

论文摘要:早恋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到了青春期,青少年容易产生朦胧的早恋意识。本文阐述了青少年早恋的原因及特点,早恋现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如何正确处理青少年早恋问题是当前老师及家长的所面临的难题。关键词:青少年 早恋 心理健康 教育

早恋指的是未成年或者生理、心智未成熟的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

经过二十年在中国的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没有发生过感情的人很少。而大多数都是暗恋、单恋(单思)。只有相互有好感,才能发展成为早恋。

(一)促成青少年早恋的因素

1、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自然本能作用。进人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的发展开始产生性意识。他们开始敏感地看待男女同学间的交往,他们注视着异性同学有关自己的一举一动。逐渐地,在众多的男女共同交往中逐渐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恋,形成一对一交往的行动,即进行早恋。

2、青春期教育的缺乏。青春期如何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如何正确区分友情与爱情,与异性交往的行为规范如何……青少年缺乏这些知识,又无行为规范训练,客观条件往往也造成与异性交往的阻力,缺乏与异性朋友建立纯真友谊的条件。

3、青少年独立意识的作用。他们对成人世界盲目向往和追求,以为能恋爱就代表自己的成熟,而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高,是缺乏理智的表现。

4、学校中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班干部因工作上接触的机会多,被双方的工作能力和性格所吸引;有些同学的学习压力大,为了寻求刺激;有些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把精力转移到对异性的追求上,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校园里一些同学公开早恋的诱惑等,都是促成中学生早恋的因素。

5、家庭因素。中学生早恋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父母离异,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缺乏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使孩子不能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父母在孩子面前过分亲昵;对孩子所看的书籍、影视录像等不加限制;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异**往不加以指导等,都是促成中学生早恋的因素。

6、社会因素。中学生接触的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书刊、淫秽录像以及黄色网站的影响。

(二)青少年早恋的特点

1、朦胧性

早恋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想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情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熟悉。

2、矛盾性

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内心也布满了矛盾,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痛快和痛苦并存。

3、变异性

早恋关系是一种布满变化、极不不乱的感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4、差异性

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报公然,在很多场合出 双人对,严然像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流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有的 则关系发展的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

(三)早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其生理逐渐走向成熟,但毕竟还未完全成熟,如果过早地把精力放在谈情说爱上,不仅影响学习,而且还会因各方面的阻力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和情绪上的扰乱。

1、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早恋大多持否定态度,发生早恋的学生总是东躲西藏,长期处于“地下工作”的状态,精神高度紧张。

2、早恋影响思想品德的发展。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对爱情的理解和认识还很不成熟。而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社会化的过渡时期,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识都很淡薄,不能正确理解真正的爱情,青少年学生在经济上尚未能独立,事业尚未确定,使爱情失去了牢固的基础,学生根本没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更不可能承担爱情的社会责任。青少年学生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感情,最终只能歪曲甚至玷污了纯真而美好的感情,给双方带来痛苦。

3,早恋对少女的影响尤为重要。一是 少女由于涉世不深,生活经验欠缺,对社会了解不足,感情胜过理智,往往凭一时冲动与异性建立恋爱关系。随着心理的成熟,生活阅历的增加,可能对对方产生不满,进而冷却或中断恋爱关系。这样会引起少女的失望情绪,使之消沉,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少女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更会轻浮、草率对待恋爱。二是出现性行为,引发犯罪。青少年早恋,多因感情冲动和对异性的神秘感,理智防线十分脆弱,往往容易出现过早性行为和性过错。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带来心灵的创伤。

(四)如何正确处理青少年早恋现象

早恋不仅会影响正常求学、生活,有时容易诱发心理疾病,导致不健康心理,严重的导致犯罪,其危害已不容忽视。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早恋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和教育:

1、家长处理学生早恋现象: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民主型的,孩子有充分的发言权,家长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共同探讨成长中的问题。溺爱型和放任型的家庭,孩子出现“早恋”的现象比较多。我校心理专家建议家长在处理“早恋”问题上要把握三原则:

第一,摸清底细,心中有数。

家长要清楚地知道孩子在班里与哪些孩子关系比较好,他们在一起活动的时候都在做些什么,多发动一些与孩子关系较为密切,行为良好的同学与他们多接触、交往,大家一同参加有益活动。

第二,分析情况,区别对待。

要界定孩子是“早恋”,还是属于正常的男女生之间的交往状态。

第三,讲究方法,正确引导。

如果恋情已经发生了,没有必要去谴责他们不理智,要分析原因,对症解决。首先,要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不要一味阻止,否则有可能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其次,积极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在沟通中培养对孩子的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协商订立一些规则和界限,使早恋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再次,要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帮他们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初三阶段以学习为重;最后,对孩子沉迷“恋情”而影响学习,家长又无力解决的“早恋”问题,家长可向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寻求帮助。

2、教师处理青少年早恋现象:

第一,帮助早恋的中学生正确看待早恋。引导孩子明白早恋的危害性。青春期学生早恋的最大影响就是耽误他们的学业,不可避免地分散了他们的意志和精力,致使学业成绩下降。其次,早恋必然会影响人生的奋斗目标。

第二,帮助学生学会正常的异性交往。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交往广泛、自然,要孩子和异性公开交往、群体交往,他就不会对个别的异性产生过分的好感。其次,在交往过程中注意掌握一个“度”,既不必过分拘谨,也不可过分随便;不可过分冷淡,也不可过分亲昵;不可过分严肃,也不可过分卖弄。

第三,帮助早恋的孩子走出困境。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遵循了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理解,二是保密不加渲染;三是方式可灵活多样;四是不可捕风捉影,上纲上线,不注意方式方法。五是幽默的语言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令人回味,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令人发笑又促人深思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青少年早恋问题是所以教师及家长所要重视问题,有针对的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使青少年远离早恋,健康成长。参考文献:青少年心理健康手册

足球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篇7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有关心理健康的含义目前尚无定论, 但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 心理健康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 并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 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 是无心理疾病;其二, 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 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形。“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 消除一切不良的心理倾向, 在适应的同时, 努力改进环境, 不断完善自我, 以促进心理健康, 使心理处于一种最佳状态。

二、运动可促进智力的发展

足球运动是一项技能, 必然与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有密切联系。运动技能主要是借助于神经系统和骨骼肌骨肉系统实现的。而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所进行的认识活动 (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 的心智操作, 主要是思维操作。有研究表明, 人进行运动时各种动作, 基本都是在短时间, 甚至是一瞬间完成的, 并有一定的治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肌肉活动产生的神经细胞越多, 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刺激越强, 动员工作台的神经细胞越多。这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 有利于增强灵活性、均衡性及分析、综合能力, 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功能得到加强, 为智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足球竞赛过程中, 运动员解决每一个战术任务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是以直接与运动操作密切联系为特征的。在足球场上快速, 多变极不稳定。其任务是在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只是不断迅速地解决这些任务, 准确地预测即将发生的变化。在一个操作刚开始, 就马上做下一步的决定才能适应场上的变化。足球动作的快速转化, 首先来自正确的观察和判断, 观察不断提高, 思维会变得越来越敏捷, 越来越发达。

三、足球运动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品质意志

足球运动具有强烈的对抗性, 运动员经常地在强烈的对抗中运用各种战术进行强烈对抗, 在这种需要具有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中, 非常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机智、勇猛、灵活果断的意志和精神。足球教学、训练过程因长期面对竞争、面对失败, 因总是为追逐各种不同的目标而挑战各种艰难困苦, 因遵守竞赛规则而受到约束和限制, 为了最终获胜利而需意志坚定、坚忍不拔的努力奋斗等, 十分有助于培养人的精神与人的全面的和谐发展, 为人生的奋斗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也是一个美育的过程。

人类的生活如同竞赛场, 不断地寻找完善自我的生活, 依据于迁移原理, 人们在运动场上所养成的良好品行和行为变化, 迁移到日常行为模式之中而成为受社会认共同接纳的因素。同足球运动一样, 在社会生活中有得意之时, 也有失意之处, 胜不骄败不馁, 奋发向上, 顽强拼搏是每个人应备的品质。从公平竞争的角度而论, 竞赛场是培养人们具有合理意识的最佳场所。足球是一项双方都遵守着共同的规则, 合理地运用各种技战术以争取胜利的一项竞争性运动, 其最大的特点体现了公平性。青少年在足球运动中有了竞争的意识, 使竞争意识不断地迁移到他们的生活、学习中, 有利于青少年正确竞争意识的培养, 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足球运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在集体凝聚力和团体合作的概念上发展起来的新概念, 其表现是球队的全体成员为了使本队在比赛中获胜, 有意识地在球队的训练、比赛等活动中, 把球队的整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通过球队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 使球队整体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就实质而言, 团队精神是由奋斗目标而诱发的主动性的群众思想。

现代足球的显著特点就是攻守双方各11人在足球场上进行争夺, 以射门得分为中心, 按得分多少来决定胜负的一项集体性项目, 为了取得胜利, 它要球队每个队员必须同心协力, 密切配合。只有个人为集体, 才能为个人技术发挥创造机会。青少年时期好胜心非常强, 常常为胜利激动, 自豪。为失败惋惜、懊悔, 为了争取胜利, 他们会相互鼓励, 相互学习, 争取让技战术发挥之最大限度, 以争取竞技场上的胜利。青少年处于这种动静结合环境, 通过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下纪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可以加强组织纪律性, 非常利于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意识。

五、足球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

体育运动具有竞赛性, 竞赛具有对抗性。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显示结果的及时性等特点, 使观看比赛或参加比赛的人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和期望。当期望得到实现或满足时, 会使人产生欢快、自豪、敬佩等情感, 已达到调节失衡的效果。这种情感往往移情于学习、工作、生活中, 使人精神振奋, 奋发向上, 勇往直前, 产生积极的情感变化。足球运动技术优美, 战术配合丰富多彩, 比赛竞争激烈, 长出现强队负于实力稍逊的对手的“爆冷”情况, 悬念不断, 紧张刺激,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特别随着足球运动职业化和商业化不断深化, 青少年可以经常看到精彩的高水平足球赛, 可以与高水平的运动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在五人足球比赛中, 经常可以与高水平职业运动员同场竞技等, 这极大丰富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 成功地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之,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时期, 经济体制、文化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呼唤着人们更加健全的心理素质, 也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心理障碍, 甚至心理疾患。因此,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主要运用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法解读足球运动的教育理念, 对足球精神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作者认为, 足球精神蕴涵着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通过足球精神可以鼓励青少年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鼓励青少年追求真善美。笔者还提出了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多种途径渗透足球精神的建议。

关键词:足球运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莉, 朱丽萍.足球运动的大众文化品性[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3) .

[2]陈艳武, 薛锋.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程教学优化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一) [C].2004.

[3]黄竹杭.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构建过程及训练策略设计[D].北京体育大学, 2004.

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8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依据相关理论做基础,将小场地4对4对抗作为一种体能训练的方法进行实验,通过对“YoYo”测试,证明小场地4对4对抗训练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指标的提高也有明显的帮助。实验结果表明:把“小场4人制对抗训练”的这种方法作为青少年足球专项训练的手段,能有效的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有氧耐力素质。

关键词 足球 体能

研究通过将“小场4人制对抗训练”施加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通过有氧耐力指标测试观察,结合相关理论,对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法进行探讨研究,以期为今后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提供理论支持;为我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更好地指导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我国足球的竞技水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沈阳某足球学校32名队员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1979年以来有关青少年体能训练的文献,相关足球训练理论、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各种著作,为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2.实验法:

2.1试验设计

(1)研究假设:“小场4人制对抗训练”具有场地小,触球多,反应快,攻防转换迅速、来回奔跑次数多、间歇时间短暂等特点,并且属于3—4人间的配合(这种小范围的战术配合在比赛中经常出现)。因此,本人提出的研究假设是:运用小场地4对4对抗训练可以在模拟比赛的情形中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2)自变量——小场地4对4对抗训练

(3)样本:以沈阳某足球学校的32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配对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各16人。

(4)因变量及测量方法:本实验因变量为运动员的耐力素质。

(5)控制变量:实验时间定于2010年3月至2010年5月,为期6周,每周一,三,四,六的训练与对照组相同,按照正常的训练计划进行。实验组在周二,周五下午进行小场地对抗训练,每周6天的训练按照小场地4对4对抗训练计划进行,除2天的训练场地及内容有差异外,训练强度及训练时间相同。六周的训练强度为小,中,大,中,大,小。

(6) 试验设计类型——前后测等组设计

E R S1 (O1- X1 - O2)

C R S2 (O3- - O4)

S:表示实验对象即被试。

R:表示被试以经过随机选择、分配和控制。

X:表示一种实验处理。

O:表示一次测试或观察,即实验的自变量。

E:表示实验组。

C:表示控制组或对照组

2.2 测量指标的设定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与相关著作,通过专家问卷的形式赴请专家进行筛选评定,经过两轮的专家筛选,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YoYo”测量指标。

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13.0,对采集到的数据进一步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运动员有氧耐力指标的测量与评价

有氧耐力是耐力素质中的一种,是主要靠机体内糖及脂肪的储备来长时间的为运动员的活动提供能量。作为直接供能的能源—ATP,是只有在糖和脂肪进行有氧氧化,才能持续地大量合成,而体内糖和脂肪的贮备是不易枯竭的,因此可以持续地向骨骼肌供应充分的氧,同时可以保证运动员上佳的运动精神状态、促进机体的恢复和清除乳酸能力,使运动员进行持续奔跑运动[1]。

“YoYo” 体能测试又叫间歇性耐力测试法,是由丹麦哥本哈根的奥古斯特•克罗赫研究院的班斯博士发明的,主要是模拟比赛中频繁出现的加速、减速、急停、转身等动作用,来测试运动员的有氧耐力 。“YoYo”测试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即间歇耐力性测试和间歇恢复性测试。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多采用“YoYo”间歇耐力性测试,其主要形式就是要求运动员进行20米的折反跑,并且不断的增加跑动速度,按照指定的信号节奏—嘟嘟声由慢到快完成每个20米跑,运动员员应尽可能多的完成20米往返跑的次数。 如果测试队员有两次没有按指定时间到达或者犯规即为测试结束。此测试内容每次往返前都有5秒的间歇时间,并且随着测试时间的推移强度越来越大,其目的是评价运动员在长时间间歇运动后重复进行高强度运动的能力,这与足球比赛长时间内队员来回冲刺、间歇、再冲刺的情形所需要的专项有氧耐力非常相似,本文将“YoYo”测试作为评价足球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指标较为恰当。

实验结果显示(见表2):对照组训练后的“YoYo”测试成绩1713.75±101.65与训练前1636.25±112.00相比有所提高,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训练后的“YoYo”测试成绩1728.75±96.88与训练前1626.25±109.23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一般认为凡持续时间超过3 min的运动项目,其代谢主要以有氧代谢为主,足球比赛时间每个半场45 min,上下半场共计90 min,在长达90 min比赛中足球运动员跑动距离超过10000米因此认为足球运动是以有氧耐力为基础的项目[2]。运动员的有氧能力直接关系到比赛中机体的恢复以及赛后疲劳的消除,较好的有氧代谢水平可以使机体消耗的能量得到快速恢复。作为职业足球运动员,高水平的有氧代谢能力是训练和比赛的基础,我国足球运动员当前的有氧耐力训练主要以长跑、越野跑的方式进行,这与激烈对抗的足球比赛相距甚远,足球场上所需要的是长时间,带有间歇性、高强度冲刺能力的无氧与有氧混合供能的耐力素质,这种素质是基于高水平有氧耐力的基础上,进行多次的无氧代谢,因为足球场上只有多跑动,才能创造战机,这一点已经被韩国队在2002年世界杯比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有氧能力低,大赛中就承受不了大强度的对抗。足球比赛中激烈的拼抢对抗、频繁的攻守转换以及全攻全守战术的运用,都对现今足球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90分中的比赛里,准确的评价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队员的“YoYo”测试成绩与训练前相比都有所提高,但实验组队员的成绩提高的更明显(如图1),这说明“小场4人制对抗训练”比传统的有氧体能训练对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尤其是适合足球比赛专项的有氧供能能力的提高有更好的帮助。实验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长距离匀速跑的方法来对运动员有氧耐力素质进行训练,成绩也有所提高,但足球比赛中所需要的不是在90分钟匀速跑的能力,而是需要长时间高强度的跑动,即使所测得的成绩有所提高,也与足球专项所需要的耐力素质不相适应。但是并不是說要完全抛弃这种传统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对于有氧代谢能力较差的队员,可以运用这种方式来提高他的有氧耐力素质,当有氧代谢能力提高后,就要对专项有氧耐力素质进行强化,使其一般有氧耐力素质向专项有氧耐力中有效的转移,这就需要运用类似与真实比赛的场景进行训练,而“小场4人制对抗训练”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方法。实验中,实验组队员所进行的小场地对抗训练,采用将场地范围控制在1/2左右,对抗时间设定为20分钟,训练中队员带球长途奔跑的距离延长,并且伴随对抗,因此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队员在20分钟内需要急停急起、冲刺间歇,并且与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与正式比赛的场景非常类似,因此通过训练,实验组运动员的有氧耐力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更符合实践的要求。

三、结论与建议

“小场4人制对抗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足球比赛是一项在90分钟内来回冲刺,多次对抗拼抢中进行的,这就对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要求甚重,90分钟的比赛时间需要具备良好的有氧耐力为基础,小场地4对4对抗训练训练不仅将比赛的场景有效的带入到训练中,并且对运动员耐力素质的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结合比赛,使所获得的耐力素质与比赛结合,达到了专项体能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柏平.论足球运动员耐力素质及训练方法的生理学依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3(2):101—105.

[2]梁洪波.足球专业大学生Yo-Yo间歇耐力测试与有氧耐力关系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078—1081.

[3]谢敏豪等.耐力训练监控与营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8.

[4]丁建生.如何提高足球运动员的耐力水平[J].山东体育科技.2001.23(3):10—11.

[5]梁洪波.足球专业大学生Yo-Yo间歇耐力测试与有氧耐力关系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078—1081.

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9

摘要: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此探索性的调查、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趋利避害,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心理健康研究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青少年是网络使用、交往的重要主体。就网络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信息资源共享、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但另一方面,网络也带来了阴暗丑恶的一面,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青少年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尚未完成,他们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的甄别往往缺乏深刻的认知。因此,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过重的学习压力使得青少年极易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与满足。网络成瘾不仅给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查询。

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青少年用户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青少年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

青少年在上网时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一、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

1.积极影响

(1)、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2)、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

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3)、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

(4)、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

(5)、网络为青少年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具优越性的文化环境。

首先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其次改变了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方式。对孩子们来说,玩乐、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玩耍,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

(6)、次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

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青少年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还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网络使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

2.消极影响。

(1)、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荒废学业

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

(3)、影响社交能力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4)、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还有是黄色垃圾及暴力对青少年的危害。而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 100万个黄色电脑文件,其中大部分是短篇小说、录相剪辑和图片。淫秽色情制品通过网络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

染”,这些网络“色情文化”严重摧残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引入歧途。

(5)、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二、如何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消极影响

1.营造绿色网络平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全面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工程” 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过来。

(2)、可以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

2.建立学校绿色网站。

(1)、校方可以凭借熟悉学生心理特点、思想动态的优势,建成有吸引力的贴近学生的网站,吸引学生的眼球。比如学校在校园网里开辟 “校园聚焦”、师生对话“、“我爱我校”等栏目。

(2)、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区青少年工作的实际,坚持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统一的原则,组织网上活动。

3.加强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

(1)、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途”的根本保证。

(2)、针对青少年在上网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实行“3W”(即为什么上网(why)、如何利用网络(how)、什么时候上网(when))引导,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上网、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3)、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社会各层面的综合引导作用,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强大合力。还要经常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

(4)、建立广泛的CA认证制度,使网络行为者身份可查询。改进网络服务器,使其具有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形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客观条件。

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构建网络道德规范,强化网络道德的软性惩罚机制。

(1)、对青少年认识网络、使用网络进行正确引导,改变青少年上网主要倾向于网络游戏和聊天的不良习惯,把其兴趣转移到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上,从而培养高水平的网络爱好者。

(2)、培养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的科学、健康的上网习惯,使其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和行为的侵蚀,做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合格网民,最终使得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因为缺少成长的土壤而自行消灭。、加强青少年的组织建设,消解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冲击

网络社会存在大量的虚拟组织,有社交类、消费类、职业类、娱乐类、学术类等等。主动地去了解各类网络组织,与其加强联系,并以有效的方式介入他们的运作、管理,各种虚拟组织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通过网络形成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组织。、加大网络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有多种形式。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中,国家规定的是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并规定了由文化部门进行监管。各地文化部门要严格执行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这一规定,加大对违反这一规定的网吧的管理和处罚力度。

7、学校应加强关注学生心灵和生命的教育。

从调查中可见,上网吧的学生很多是因在校学习压力太大,多次受挫,同时又没有知心的人可倾诉,不被人理解和接纳。其实,从我们的咨询实践和与学校教育合作中发现,只要我们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多给他们些心灵关注,将心理辅导寓于教学和教育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得到很好的化解。

上一篇:检修班长个人先进事迹下一篇:研究生助管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