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心理浅析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专生心理浅析(推荐8篇)

中专生心理浅析 篇1

邹治国

关注中专生心理健康

当今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社会大环境,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心理已成为一个人从业的基本标准,也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筹码,同时,它还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的目标,在开展各项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中专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中专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情绪和意识等方面的良好状态。中专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是看他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是否与同龄人身心特点保持一致,对所处的环境是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中专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有人称之为“狂飙期”或“极不稳定期”。在心理发展上自然也体现出这种变化显著、可塑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有强烈的成人感,但是又带有盲目性和封闭性;

(二)性意识迅速觉醒,渴望与异性交往,但个别学生自控能力差;

(三)认知能力大大增强,喜欢独立思考、争论,但是容易固执己见,强调片面,怀疑一切;

(四)情感易冲动,喜欢模仿,意志品质有了很大提高,但常感情用事,盲目崇拜,有时出现一些过激行为。

中专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好奇心强与识别能力差。

中专生刚到学校进入了新的环境,不善主动与人交往,比较孤独。但此时恰恰是他们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上不良嗜好。如:有不少青少年受到网络的诱惑,整日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当中,加之来自四面八方不良读物、音像制品的影响和冲击,很多学生实在难以抗拒,蠢蠢欲动。甚至不顾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管教,选择逃学、旷课等等方式参与其中。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最后因此走向违法犯罪之路。这些年来因误交朋友,而沾染上喝酒、吸烟、吸毒的青少年人数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这都源于好奇心、好胜心和逆反心理所驱使,而他们却认为通过这些行为,会使自己像个大人,得到了表现自我。

2、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目前谈恋爱现象对中专学生而言已是非常普遍,学校的种种制度和教育已无关乎痛痒,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变成跑马观花,应付了事。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压力不大导致他们无所事事,心猿意马,男女之间的交往日加频繁,恋爱的现象随之增多。但由于定位不准确,思想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使中

专生的恋爱产生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难以理喻的后果。这其中原因何在:(1)恋爱错觉。所谓恋爱错觉,就是把不是属于爱情的情感误认为是爱情。可表现为对自己的误认和对他人的误认。爱情与好感、同情、感激、钦佩等比较容易混淆。如有些人就是把自己对对方的好感误认为是爱情了,到了俩人相处时间长了以后,才意识到当时的冲动。另一种是在青春期间,恋爱的心情不断在心里萌动,当异性关心的一些行为和语言常常误认为是某一种暗示或者是在传递爱的信息,而后就不断努力创造相处的机会,可一旦受到挫折之后,往往造成自卑、消沉的心理。(2)失恋。按心理学的分析,失恋有两种类型,一是颓废型。一旦失恋,就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对生活感到绝望,这是软弱、幼稚的表现。二是怨恨型。因恋爱分手后就怨恨对方,不理不睬,有可能还会产生报复行为。目前,在社会上因恋爱不成功后进行报复造成伤害,甚至死亡的例子举不胜举。(3)单相思。单相思是自己一厢情愿,在感情里既没有“得”,也谈不上“失”。如不能正确地对待单相思会出现失恋的心理情绪,最普遍的是颓废,对生活绝望,或对对方紧追不舍,强加于人,甚至会做出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事情。

不健康心理或心理疾病同人的其他疾病一样,有轻有重,人的一生很难避免一些轻微的心理疾病,有资料显示,全世界有将近13亿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压抑已经成为20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即使在青年学生当中,有各种不健康心理的青少年已占青少年总数的比例在五分之一以上,可见,这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在对部分中专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测评”调查后发现,有心理问题的中专生也占将近百分之二十几,尤其在学习态度、人际适应能力和精神健康水平等方面适应性较差,中专生里面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学习上惧怕失败,成绩不稳定;做事缺乏耐心,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差,意志薄弱,态度消极;心理压力大,过度焦虑,性格抑郁;嫉妒心强,情绪不稳,自控力差;恐惧交往,疑心过重,有强迫性行为等等。

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

中专生中出现大量心理问题不是偶然的,这和其成长阶段、所处环境密切相关,既有个人、社会因素,也有学校、家庭的责任,是由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原因形成的。在目前条件下,这些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因素尚无法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为此,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是,对于多数学生以预防为主,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正视问题的存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积极寻找办法解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心灵陶冶。

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这个特定的角度来看,对学生的教育和熏陶主要是提高自身修养、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三个方面。

(1)提高自身修养

引导学生平时对自己 的言行举止进行自我观察,合理的自我分析,了解自己。通过观察和反省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可以增强自信心,使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地得到发扬,能够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是

塑造自我形象和提高人际交往成功率的有效手段。了解自己的劣势可以扬长避短,自我鞭策。只有正确的了解自己,反省自己 和坚持不断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才能很好开展成功的人际交往。

(2)尊重他人

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能够尊重别人就可以化解矛盾。在人际关系中有很多的困难都是由于对别人不够 尊重而引起,说话做事只考虑自己,就会表现出自私,让人难以接受。要做到尊重他人,首先是为人诚恳,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平时注意在交往过程中把与别人的冲突尽可能的减少。这样在交往中才会减少难度,让人容易接受,也能够让你自己心情愉快。

(3)尊重自己

尊重自己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困难中自强不息。与人交往争取主动,碰到攻击懂得自我防卫。

2.人际交往和自我调适的方法。

教育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为能更好的实现自我,让别人更快的接受你,要学会自我调适。以热情、大方、和善的态度及健康、精神的外形给人留下第一印象。在尴尬场合里,善于调节友好的气氛;与朋友相处的时候,学做一个最好的听众,聆听别人的倾诉。在讨论时,谦虚而诚恳且有见解的与人分析问题,经过沟通与交流一起找到共同话题;在谈话时,我们要有针对、有目的的,而且要简明、精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对他人对自己的关注;提意见时要有计划、有建设性,在过于严肃和紧张的场合里,会恰当地运用幽默缓解气氛;当他人对自己提出或做出不正当要求和行为时,要学会分辩和拒绝;在危险的情况下,提高自我防卫意识,保护自己,维护自尊和荣誉。

提高交往能力,还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让兴趣爱好得以发挥时,在交流中找到更多的共同话题,也能够拉近人和人的关系。

3.建立良好的学校和家庭合作关系。

中专生心理浅析 篇2

中专阶段是人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 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 成长过程中始终充满着困惑、矛盾与动荡。[1]

(一) 迷茫、焦虑心理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 社会环境的变化, 对人才综合素质越来越高, 并且, 由于扩招方面因素, 不同层次人才众多, 就业机会竞争激烈, 使学生对前途、对自己失去信心, 产生迷茫、焦虑的心理。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 他们深感前途渺茫, 心情焦虑, 精神萎靡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2]在面临社会境遇下, 教学过程又枯燥, 许多学生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厌倦上课, 担心考试, 厌学、逃学、上课睡觉现象明显。

(二) 自卑、抑郁心理

随着中职招生规模扩大, 入学门槛降低, 学生分数较低, 基础知识薄弱, 有的班级差生占大多数。这些差生进校后, 感觉自己的成绩不如他人, 存在自卑心理。部分学生虽然在初中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 但某些因素导致中考失败, 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 心理上总走不出失败的阴影。有些学生孤独、抑郁, 自我封闭, 做事犹豫不决、胆小怕事, 缺乏积极主动性, 瞻前顾后, 担心会失败。同时, 来自农村的学生, 由于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城市的差别, 进入学校后, 有些学生有一定的自卑的阴影, 郁郁寡欢, 不合群, 自我封闭, 人际交往能力低。

(三) 心理承受力差, 适应社会能力差

现在的中专生, 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教育不到位, 这些学生任性、执拗、偏激、易冲动、冷漠孤独、自私、嫉妒等, 面对学业、早恋以及人际交往困境的时候, 有些学生情绪起伏过大、情绪易破坏、自制能力较差, 意志脆弱、容易动怒、牢骚不满多。在严重的情况下, 经不起挫折而有心态失常、离家出走、轻生及越轨违法等不适应社会行为发生。

二、中专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中专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的, 比如家庭、学校、社会等等。

(一) 家庭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教养方式与家庭环境条件对学生品德、心理成长及人格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当前, 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环境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有些家长一直忙于工作, 对子女疏忽管教, 对子女经常训斥, 缺乏感情交流, 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孤僻和暴躁的性格;有些父母感情破裂, 双亲离异, 不仅严重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而且单亲家庭中的学生自卑心理严重;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管教过严, 简单粗暴;有的家长溺爱袒护, 溺爱也会造成孩子思想不成熟、自立能力差。综合上述, 家庭教育的不当和缺少健全温暖的家庭环境, 这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学校教育不全面

中专学校, 大部分以技能教育为主。在现实教学过程中, 出现重技能轻知识;重课堂教学, 轻课外教学;重好学生, 轻后进生等现象。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 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枯燥、乏味, 视学习为苦差事。不良的校园风气致学生缺乏上进心、产生消沉、烦躁情绪。[3]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育理念落后, 教育不公平及教育方法不当, 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 挫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给学生的心理健康留下隐患。

(三) 社会影响, 特别是网络社会。

市场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深入, 出现社会分配不公、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败现象等社会思潮与问题, 使学生脆弱的心理受到冲击, 促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规范认识方面的模糊与迷茫, 造成苦闷、烦躁、恐慌和焦虑, 从而造成学生的非正常心理。并且, 网络社会迅猛发展, 各种新的理念、思潮都冲击着人们的生活。现实中受到困扰的中专生, 在网络社会中找到他们的“归宿”, 整天沉迷于在虚拟网络的生活和娱乐中, 受到不健康的精神污染, 这对中专生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刺激和影响。

(四) 学生生理变化的影响

中专生正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4], 生理上的迅猛发展, 导致心理上的突变。这个时期的学生任性、执拗、偏激、易冲动、紧张焦虑、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缺乏主见, 厌学及人际关系问题也相当突出, 有的经常与家长、学校、老师对着干, 逆反心理强, 我行我素、唯我独尊。

三、加强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加强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教师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工作, 深入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 结合实际, 掌握他们的行为特征, 才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一) 重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

家庭的温暖幸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的教育影响, 父母的言行举止, 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条件的不同, 两代人的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 如消费观、交友观、择业观等, 难免要发生冲突[7]。因此, 家长应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关注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 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家庭气氛, 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二) 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 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目的。[5]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对待, 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各学科教学之中。实现课堂教学渗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6]在教学中可采取讲课、座谈、互动的形式, 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融入心理教育理念并加以疏导, 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 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师生关系的协调, 引导学生共同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 述说自己的心理问题, 这样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三) 社会要营造良好的风气, 特别是在网络社会中, 营造健康的氛围

国家下大力气整治社会环境, 树正气、治歪风, 尽量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健康心理的消极影响。对涉及一些敏感问题, 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应做出正面的引导报道, 让学生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各种媒体要多宣传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的好人好事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塑造未成年人心目中的好榜样形象。在刻画成人的生活世界时要考虑到暴力、暧昧等情节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影响;在创作和引进国外动画、游戏等青少年喜欢的节目时, 要鲜明地突出积极向上的主题。

(四) 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发挥隐性教育资源, 扩大学生的生活空间, 丰富生活内容, 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 增加相互交往的机会, 在交往中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有助于学生融入社会, 消除毕业后的恐惧心理, 激发他们学知识、学技术的热情。同时, 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中专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 让中专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 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转变不良行为, 从而使中专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剑辉、夏朝云:《浙南山区中学、中专生心理咨询书信分析》,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年。

[2]张月:《浅谈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7年。

[3]提拉古丽、邬仁才岑:《浅议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疆职业技术教育》, 2007年。

[4]林艳端:《职专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对策初探》, 《福建医药杂志》, 2006年。

[5]林全辉:《树立“绿色教育”理念构建温馨和谐课堂》, 《内江科技》, 2007年。

谈中专生心理弱点和心理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中专生弱点心理个性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127

有关资料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专生的处境令人担忧,当前职业中专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已经日益明显,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学校学习和生活,不仅给教育者、家长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困扰,阻碍了他们更好的学习发展,甚至影响其未来道路的顺利程度。因此,面对中专生存在的种种陋习、不良现象,作为教育者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注重学习生活引导、学会分析学生问题存在的关键,进而因材施教,悬崖勒马,科学指导,尽到作为教师的责任,促进学生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中专生的状态弱点

1.学习上进心不足

中专大多数都是初中生毕业后因考不上重点高中,与心目中的学习环境失之交臂而被迫选择的,觉得努力了那么久还是进不了高中,对学习产生了失望感,个性变得软弱而多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里条件的限制,家长送读不了高中,但是他们又有心继续学习,不想早早就混入社会为柴米油盐而奔波,最后被迫进中专学校,尽管还是读书学习,但心理产生的失落感与卑微感使他们放不开心情,陷入自己脆弱且矛盾重重的思想负担中无法自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

2.经济基础有限

有部分学生是因为考不上高中又不想工作,恰巧家里有点钱,希望能在中专学校里混个毕业证;有的家长因为常年在外打工赚钱,无法看照孩子,所以对他们的学习采取放羊政策等等。这些学生在学校里都无心学习,反正家长也不怎么管,结果一旦脱离了初中高中的封闭式学习、教师们层层压制的管理后得到释放,更加表现得放纵,没有规矩。

3.自身底子薄弱,学习动力不足

我们知道,现在的中职学校为了扩招,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上都招有学生。学生的个性发展、学历层次、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学习方式等等都不尽相同,再加上学习安排不合理不规范,造成个性发展混乱,相互影响,生活方式差异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等。

二、中专心理课程的教学应注意的几大问题

1.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特点,因材施教

学生心里有落差,开始不相信自己,否定自己,不敢面对现实,逃避现实;在宽松自由的学校环境中开始放任自己,持消极的学习态度,开始在外在的环境中麻痹自己。心理课程中的理论内容要充分结合现实的情景向学生讲解,让他们感同身受,由此一来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会得心应手。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要逐一分析,耐心、详细透彻地向学生讲述这些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办法,让学生在活跃、热烈的氛围中既学到心理知识,又能针对性地解决自身问题。

2.着重以引导学生树立上进心为主来开展心理教学

针对中专生的具体特点,作为心理学教师,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重点。中专生普遍存在信心不足的情况,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这就严重影响到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和人生的前行。现在的中专生心理失调、偏常,各种心理障碍都非常明显,成为学习上不小的阻碍,表现在:年龄的参差不齐,学生年龄在14至20岁,处于青少年时期,各生理心理方面还处于成长完善阶段,造就了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拼搏意志

尽管教育上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但中职学校的地位还是没有提高。在世俗的眼光里,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小混混、不学无术、是“扶不起的阿斗”,这极易给学生在意识里形成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就算毕业后也是干最苦最累的活替别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社会上和网络上一些书籍杂志、电视电影传播的错误观点,一些反面人物形象的错误引导,贬低中职学校的形象,诋毁中专生的学习活动等等,潜移默化传播消极的思想,给学生带来了困扰。

中职生心理问题表现多种多样,比较复杂,职校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如果教育得当必是改变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主力军。面对中职生的种种心理问题,教育者要积极面对,从问题源头上把关分析,进而给予正确的方法改正,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积极应对未来,家长和广大群众也要持积极的观点看待,支持中职教育。要重视中职生的心理教育,科学实践,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努力开拓心理教育新境界,把职校生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龙立荣.心理学问卷调查中常见的几类问题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4).

[2]李西彩,陈兰萍.心理学规律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中国教师,2008(S1).

[3]徐晓虹,徐方.运用心理学规律 加强学法指导[J].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中专生心理浅析 篇4

我的用户名“庄泽敏”下载

第10课 敏感的性心理话题

【课题】敏感的性心理话题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分析青少年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认识性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意义和价值。

2、能力目标:能够对青少年的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进行适当的分析和判断;掌握调节和克制性冲动的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和行为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看待同伴和青少年的性行为,对性行为有正确认识和态度,自觉地克制和调节性冲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和行为习惯。【重点难点】

1、重点:青春期性心理特点与性心理的调适。

2、难点:对性心理问题的认识。【教学方法】

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动画播放:《薇薇的故事》 思考:

1、薇薇由于意外怀孕做了引产手术,这会对她造成哪些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

2、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看到、听到类似的故事? 引出本课主题——性心理。新课教学

一、婚前性行为对女孩子的影响

1、给女方心理造成极大压力:恐惧、自卑、冲突、懊悔等。

2、给女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3、使恋爱关系出现不利于女方的发展趋势(吸引力法则)。

4、使新婚蒙上阴云。

5、给婚后生活造成诸多不愉快。

二、婚前性行为对男孩子的影响

1、偷偷摸摸的性行为易给男方造成心理压力,导致不良后果。

2、对女方的伤害使男方背负心理负担。

3、产生影响生活与学习的性幻想。

4、多种复杂的负面情绪产生:挫折感、负疚感、疑心重、厌倦感。

5、容易受到性病的侵害。

三、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心理原因

1、热恋心理:恋爱达到白热化程度。

2、迎合心理:用性来证明对对方的爱。

3、占有心理:为了不使自己在竞争中失利,利用性行为造成既定事实,达到占有目的。

4、屈从心理:有求于对方。

配套教案及其它资料 请点击百度文库

我的用户名“庄泽敏”下载

5、好奇心理:随着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增高,对性产生了好奇心理。

6、逆反心理:因受到家庭、亲友、老师的阻挠,产生逆反心理,发生性行为。

7、无所谓心理:对性行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8、懵懂而为:由于社会对性的描写和宣传,引起青少年的关注和思索,使其激起结交异性的愿望并隐约产生性冲动。

四、针对动画的案例分析

动画中的两名同学遇到了问题,即性冲动的产生和释放。

随着性机能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青春期学生会产生相应的性冲动和性兴奋,继而就需要一定的渠道来释放性紧张。

如果处理不好性冲动和性释放,就可能导致无力应付的实际问题和相应的心理困扰。

五、青春期的性心理调适方法

1、升华对性的观念和认识:人类的性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满足,更是精神、情感的体现。

2、恰当的作息制度和紧张的生活节奏能降低人对性问题的注意。

3、参加适度的体育活动能使人的性能量得到转移和宣泄。

4、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异性交往,提倡集体交往,避免频繁的个别接触。

5、避免性挑逗,多看健康的书报、影视和图片,把精力放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

6、自我警示,避免容易发生性冲动的环境。

7、加强性道德修养,遵循相爱原则、无伤原则、自愿原则和婚姻缔约原则。

六、对错分析

1、手淫损害大脑,并危害身体健康。

2、手淫是罪恶的。

3、性是自由的,双方都不必太认真。

4、女孩可以用性留住男孩的爱情。

5、性关系至少在双方均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时候才可以存在。

中专生心理浅析 篇5

我的用户名“庄泽敏”下载

第06课 放飞生命的梦想

【课题】放飞生命的梦想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认识、分析自身特点,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自我发展目标,并掌握分阶段逐步实现的方法。

2、能力目标:具有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和独特的身体条件确定目标的能力;能在确定理想目标的基础上,设定阶段性目标,掌握挑战不利条件、逐步实现目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主动树立目标的强烈愿望,能积极地探索自我、分析发展条件、明确发展目标,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以平常心面对困难和挫折,养成坚持不懈的做事态度。【重点难点】

1、重点: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2、难点:接纳自己。【教学方法】

1、教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论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进步的动力,人千万不能靠运气活着,一定要靠理想和目标来生活,这是生活充实、快乐的必备条件。

我们儿时就有的理想和目标,然而到现在真的实现了吗?怎样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实现理想的途径有哪些?理想没有实现怎么办?

二、故事分享:《沙漠中的迷失村庄》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还是转回到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拿着指南针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雇了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头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沙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大致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雇佣的人。他告诉这

配套教案及其它资料 请点击百度文库

我的用户名“庄泽敏”下载

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了,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也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启示:

1、一个人无论他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只有设定了目标,人生才有了真实的意义。

2、目标对人生的重要性。新课教学

一、哈佛大学的实验

哈佛大学为了探讨目标对人生的影响,曾做过一个为期30年的研究。30年前,哈佛大学的专家以一批在校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主题只有一个:你的人生目标如何?

这个人生目标,分几个层次提问: 第一,有没有目标;

第二,目标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第三,有没有短期目标,短期目标清晰还是模糊; 第四,有没有长期目标,长期目标清晰还是模糊。

按照目标的清晰程度,可以把调查的学生分成四类,在调查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如下: 第一类:没有人生目标,占调查总人数的27%; 第二类:有目标,但目标模糊,占60%;

第三类:有短期目标,且短期目标清晰,占10%;

第四类:有长期及短期目标,且长期短期目标清晰,这部分人只占3%。

这次调查,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专家们的目标很明确:这项研究要坚持30年。在这30年中,他们对所有的调查对象进行跟踪研究,从而验证目标对人生的作用。

30年后,结果出来了:

第一类人(无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在失败的阴影中挣扎; 第二类人(目标模糊者):基本生活在社会中下层,整日为生存而疲于奔命; 第三类人(短期目标清晰者):大多成了白领阶层,生活在社会中上层;

第四类人(长期短期目标清晰者):他们目标清晰,而且勇于坚持、奋斗,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最终成为富翁、行业领袖、精英人物。

二、动画播放:《张崇明的故事》 思考:

1、张崇明如何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为什么他会确立这样的发展目标?

2、你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为什么会确立这样的发展目标?

三、通过目标实现理想的途径

1、目标合理设定的前提。(1)了解自己的特点;(2)分析自己的发展条件。

2、确定阶段性的合理目标。

(1)阶段性:有计划地设定某个阶段的目标,通过一个个的完成,来一步步接近理想目标;

(2)Tips:完成每个阶段性目标,都会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而这种情绪体验则会促成下一个目标的完成。

3、把目标变成具体的行为和事件。

配套教案及其它资料 请点击百度文库

我的用户名“庄泽敏”下载

(1)如何做:学会分解目标,将其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和可量化的指标;(2)Tips:每天坚持跑步 VS 每天坚持跑步5公里。

4、确定实现目标的一套策略。

(1)任何事情都是量变产生质变的;(2)时刻监控目标的完成情况;(3)学会适时修改目标进度。

四、自我剖析

当你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时: 是否想过怎样实现它们?

实现过程中有哪些有利条件或将遭遇什么障碍? 你打算怎样来面对?

请你根据以下条目好好思考自己的“未来”。

1、我的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实和理想的差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克服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确立全面的自我发展目标

1、学会学习:增强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2、学会做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学会共处:学习理解他人,和他人和睦相处,培养合作能力。

4、学会做事:学习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求职就业的技能。

六、小故事分享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很留恋那份报酬,但他该退休了。

雇主看到好工人要走,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最后一个帮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了,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

木匠完工后,雇主来了,他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说:房子归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呀!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建房子,他干活儿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了。

启示:人生就是一项自己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

七、拓展性训练

未来之旅

请大家闭上眼睛,放飞自己的想象。

现在大家乘坐一架时光机器走向我们的未来,一条人生的大路向我们慢慢展开,路上会看到一些我们曾经向往的事情变成现实。

现在,来到了我们学校的毕业典礼上。“我看到了毕业时的自己,在做什么?心里在想什么?”

时光机器继续向未来开去,毕业几个月后。“这时我在哪里?正在做什么?已经工作了吗?从事什么职业?”

我们继续向前,时光机器转眼就驶到了我们30岁的时候。“我所从事的职业是什么?

配套教案及其它资料 请点击百度文库

我的用户名“庄泽敏”下载

有没有取得一定的成绩?有没有实现自己年轻时的理想?过得幸福吗?”

中专生心理浅析 篇6

论文关键词:素描几何形体教学 教学目的 兴趣 造型规律 形体结构

论文摘要:中专美术专业课要从素描几何形体教学抓起,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造型的基本规律,为以后的素描等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物体造型无外乎三大类:方类、圆类、组合类。不难看出,方类和圆类是最基本的类型。它们的代表就是正方体和球体。画好了这两个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再画其他任何形体都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而素描几何形体是素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专生美术专业课必开的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造型的基本规律,为以后的素描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要素。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内在的动力,就没有学习的自觉性。这样的美术教学、美感的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美术教材中的作品,对学生来说仅是一幅幅陌生的画面而已。要循序渐进地向他们展示教材内容的美,从造型、构图、内涵多方面来讲解,使学生体会其中寓含的深层的美,使美育深入到每个学生内心深处,触动其心弦,引导他们去思想、去领悟、去深思,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爱美情感、爱美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入中专的学生专业课水平参差不齐。怎样在短时间内让差点的学生绘画水平很快赶上来?素描教学是最有效的方法,几何形体教学又成了最有力的教学手段。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几何形体教学中来?大自然是培养情感的最好导师。在美术教学中,我就带学生到大自然中,通过对自然的写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热爱生活,能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物体造型无外乎三大类:方类、圆类、组合类。自然环境是引发学生丰富情感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引起他们的联想,从而激发其特定的情感,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学生不同的情感活动。

二、美术专业课要重视素描几何形体教学

我在中专生入学阶段的教学思路是:先画素描石膏几何形体,再画素描静物和石膏挂面;而速写,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开始训练得越早越好。

1 素描几何形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目的不清。认为石膏几何形体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画,把素描几何形体与普通的素描静物同样看待,失去了素描几何形体教学的意义。

②无重点。让学生把所有几何形体都画一遍,不分重点,花同样的精力去学。

③开始写生时每组几何形体摆的数量过多。学生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构图、明暗、画面效果等方面。

④写生时没有合理安排顺序。有些环环相扣的内容没按合理的顺序安排,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⑤造型规律讲得不透。每种几何形体都有它自身的造型规律,掌握它是我们学习素描几何形体的主要目的。造型规律讲得不透,教学目的也就很难达到。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现出一些师生对素描几何形体教学的认识不清。

2 正确认识素描几何形体教学

几何形体是从自然形体中概括出来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体。我们掌握了它的造型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去描绘自然界中的其他任何形体。法国画家保尔塞尚指出:“一切物体的形态,无论构造多么复杂,都可以概括为几种几何形体,即球体、圆柱、圆锥和立方体的结构形式。”把具体的形象概括为单纯的几何形体,再用抽象的几何形体去认识具体对象,以此掌握形体变化的基本规律。画几何形体的目的是在于培养、训练初级入门者的最简单、最概括的形与体的观念,并能掌握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说,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几何形体是素描教学的基础,因此说它是重中之重。

3 怎样使学生学好素描几何形体

①归纳分类,明确任务抓住重点。几何形体的种类有很多,我们泛泛地去画就会浪费很多时间。有些学生几何形体画了很多,仍然没有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如基本的透视问题、明暗规律问题等。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抓住重点。重点就是将几何形体归归类。所有的几何形体无外乎三大类:一类是具有方形特征的(由各种平面构成的体)方类,如立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等;一类是具有圆形特征的圆类,如圆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还有一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简单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组合类,如圆锥体和圆柱体的组合等。其中立方体是方类几何形体的代表,因为它具备了所有方类几何形体的主要特点,即都是由平面组合而成的立体,棱角分明,面与面之间的明暗是突变而没有过渡。其中圆球体是圆类几何形体的代表,因为它具备了所有圆类几何形体的主要特征,即都是由曲面或主要由曲面构成的立体,明暗是渐变的,过渡自然。所以立方体和圆球体就是素描几何形体教学的重点。对这两个几何形体的造型规律应讲清、讲透、讲彻底。学生也应对这两个几何形体进行研究,写生时不要草草了事,要强调画的越具体越深入越细致越好。至于组合类几何形体,都是由基本几何形体组合而成,它的造型基本规律在基本几何形体中都可以找到,只不过比基本几何形体更为复杂些罢了,所以不能作为几何形体素描教学的重点来研究。   ②确定先后顺序,必须先讲立方体,其次才是圆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就写实绘画而言,不论我们画什么,都会遇到透视问题。以立方体为例,最容易讲清透视的基本规律。也许有人认为先从圆球体人手也可,我说不可以。表面上看,我们只要把轮廓画圆,再画上明暗,就可以把圆球体画好,并不涉及透视问题。其实不然,圆形物体的明暗可以分为亮调子、灰调子、明暗交界线、暗调子和反光五个基本层次,简称五调子。这五个调子多以环状分布在球体之上,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描绘它,能不涉及圆形的透视变形吗?有人又会问,我们直接以圆球体或圆柱体为例来学习透视不行吗?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大量的研究资料来看,这样做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应从立方体人手,把立方体的学习放在素描几何形体教学的首位。

③各个击破,不能贪多。我曾见过一些老师,认为几何形体很简单,一开始就给学生摆许多几何形体画,学生的作业很容易出效果,画面也较丰富,有的还能参加习作展等,于是乎学生高兴,老师也高兴。但在以后的素描作业中,会经常出现一些最初级的错误,纠正起来很困难,影响到他们的进步,原因是一开始让学生画的件数太多,学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构图、明暗、画面效果等方面,忽略了画几何形体的真正目的是掌握素描造型规律。我的做法是按照立方体、圆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的顺序,有步骤地加以学习,把每一个几何形体的透视规律、明暗规律等讲清、讲透。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细节不能忽视

1 形体结构。最开始的素描课,从基本功做起,最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是透视知识。要让学生熟知透视最基本的规律――“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画圆柱体时,要讲椭圆的画法,要讲到圆柱体的顶面和底面由于离视平线的远近不同,圆面的透视缩形变化就不同。要多给学生做示范,把范画挂在墙上,只有让学生知道好的作品是什么样,他们才可能画得好。万事开头难,一定要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明暗调子。等学生能较快地画出较准的形体结构时,就可以让他们尝试打明暗了,让结构和明暗结合起来表现。让他们了解两大部、三大面、五调子,还要讲立方体、球体的明暗造型规律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形体结构。

近年来,美术教学的改革在逐步深化,

“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已经成为美术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我认为,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好素描,一定要把基本功夯实。教师除了自身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外,还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对学生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科学、感性的教学才能使技法和理论生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奚传绩《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中专生的心理韧性及其培养探究 篇7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个正初步成熟发展中的概念,也可说为心理弹性,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明确一致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协会对心理韧性定义为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创伤、悲伤、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就目前来说,关于心理韧性有以下三种定义:第一种:结果性定义,偏向于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结果,从而解释心理韧性。比如,把心理韧性当作是一种现象,当个体在面临较大的威胁时,其适应能力与发展能力依然处于良好状况的一种现象。第二种:过程性定义,将其看作是一种动态平衡逐步协调发展的过程。比如,在危机环境下,以高适应水平的能力动态协调的发展以应对危机环境的一种过程。第三种:品质性定义,它是将这种特质作为一种能力或品质,作为个体的一种特征之一。比如,在个体遭受重大变化性的破坏时,所表现出较少的不健康行为的能力。①总而言之,心理韧性就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或者挫折时,以灵活的变化适应外部环境多变的一种能力,是一种稳定发展的内在品质特征。

由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平衡逐步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少部分人所独有的个体的特质,所以说人们的心理韧性水平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锻炼发展来提高的。有研究指出,这种能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个体内在的自我保护本能,当个体身处逆境中,能够自觉地表现出来,以帮助个体从逆境和困难中走出来,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在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中,心理韧性具有每个时期的适应特点,其详细的内涵也会因情境不同而发生变化。

2 中专生培养心理韧性的重要性

中专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和中学生、大学生,都有相同之处,却又不尽相同,有其他们自己特征。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的学生们在年龄上大都12-16 岁,从发展心理学上来解释也就是处于青春期,该时期特点是幼稚感与生理上的成人感之间相对的矛盾状态,特别是有一些学生是农村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就读于职业技术学校是希望能通过学习一项能够谋生的技能从而独立生活,也为了以后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在学生群体中,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生活窘迫,使得一些本来学习成绩较好有希望考上本科大学的,放弃就读高中的机会,选择职业技术学校,希望能早日进入社会,为家庭分忧,这部分学生往往自卑和自傲心理并存,自卑家庭不如人,又自傲成绩优越,这类学生如遇到困难,不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往往容易误入歧途,走上辍学甚至轻生的道路。而在中专学校里,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较差,或者是较顽皮不服从家庭管教,在这类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韧性水平极为重要,这对他们处理来自学业、生活的问题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中专生不仅要面对更多的就业压力、父母期望,同时还要处理各种师生关系。所以中专生的心理韧性表现在专业、性别、家庭条件等方面的不同,都会有一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显示出非常不稳定性,有可能是来自学业就业的压力或者社会环境的不适应等等,导致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出现在该阶段的学生群体中,因此,理解该阶段中专学生们的特点,使他们了解自己可以拥有面对压力或者挫折的能力,不管在生活实践中还是学习上,使他们能够以从容的态度来面对今后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以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

心理韧性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做到利用和扩大自己的个人资源,尽可能多的争取到来自社会方面的支持,对待来自生活或者学习的压力采用更加灵活的态度。较高心理韧性水平的学生具有更高的主动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正是这种力量使得他们在受到逆境或其他重大压力之后尽快恢复到最初的良好状态,以弹性的方式灵活的处理困难,心理韧性作为个体面对困难和压力的缓冲剂,在应对困难和压力情境时能够坚韧不拔。在遭遇挫折与失败情景之后是否能健康成长和发展取决于学生们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低。有调查研究表明,心理韧性水平和自尊水平成正比关系,高自尊水平会长时间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高水平心理韧性的个体会相信靠自己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即为内控倾向,在遇到困难和面临压力的时候,采用内归因的方法来看待问题,表现出更高水平的适应能力。

在相关的心理韧性潜能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平衡发展的弹性指标,其一生都在发展中,所以可以看出培养心理韧性最终是为发现个体的更多更深层次上的生存能力和成长力量,使其在逆境环境中把消极影响消化减少到最小。在学生们今后即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较高水平的心理韧性可以使学生们在将来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压力和发挥出最大潜能,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心理韧性水平显得更加重要。

3 中专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策略

3.1 完善学校健康教育系统,提高整体心理韧性水平

科学的提高心理韧性的水平,是和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分不开的。这个系统可以包括原生家庭、 校园教育环境、同伴关系等。只有在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中,可提供给学生较强的安全感与信任感。由于该时期的年龄特点,因此大多数的中专学校采用的管理办法是寄宿制,学生基本每天都在学校,学校环境显得非常重要,在校园有宽广的操场可以进行体能锻炼,使学生们有自由的活动场所用来舒展身心,在课后有丰富有趣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交际锻炼,在课堂上有知识丰富的师者传授知识和弘扬正能量,有益于积极情绪的产生,这种积极情绪的氛围可以增加面对逆境的决心和能力,从而使得心理韧性水平提升。

3.2 认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校教育中,积极调动学生们对周围环境事物的主动积极性,通过正确的引导,培养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生活事件,在平时生活中从小事做起,培养和树立起能够积极面对挫折的态度,从微小事情中锻炼学生的韧性和主动性,培养面对困难逆境不畏惧、不恐慌的心态,从小事做起锻炼学生们的毅力和恒心。

可以借鉴企业员工的素质拓展项目,使学生围绕“我可以、我也能”开展积极的心理认知素质培训,也可以采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沟通模式(Virginia Satir moderm),了解冰山理论,在看待人及人在与家庭及社会的互动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认识到自己行为也就是外在应对模式,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客观看待自身的综合条件,培养学生自信心,感受到来自学校对身心发展的关注和支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的走出自闭和自卑,主动去发展社交能力,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积极认知,以促进自己身心健康发展与和谐。

3.3 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的提高心理韧性水平

在遇到挫折和重大压力情景时,处于青春期的中专生也通常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学习合理情绪管理,当面临这类情景时,能帮助学生在不良情绪中学会控制,对待问题时采用理性的态度和科学方法,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例如,心理学上著名情绪ABC理论,它的原理是:A(activating)是指诱发性事件;B(belief)是我们对诱发事件采取的看法、观念和相关的解释,C(consequence)表示自己对事件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由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不良情绪的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②通过科学理论学习,从对待事物的思维方法和行为上启发学生,让他们发现不良认知并作出相应的改变,避免不良行为和情绪的发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问题,从事物的根源去思考和解决。这个理论方法对培养心理韧性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科学的提高心理韧性水平。

3.4 制定积极人生目标,进行相关韧性训练

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是我们前行的方向和努力的动力,对个人自我成就感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在我们不断的前进中,肯定会遇到困难,若能独立克服,适当的进行调整,这样有益于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在进行韧性训练方面,在大多数中专学校中,都会开展定期实践加培训的课程项目,在实训条件下,将困难逆境一一呈现,使学生直面困难,锻炼学生客服困难的能力,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为将来真正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重视中专生的心理韧性培养,对发掘他们内在的优点与潜能,和加强个体的适应能力都很有帮助,为将来的生活、学业以及职业发展上提供帮助和支持。

注释

11陈雪.心理韧性研究综述.北方文学,2014.9.

中专生心理浅析 篇8

关键词:思想观念 思维方式 生活方式 行为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青年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以1978年为界,中国青年经历了一个“苦闷——迷茫——思考——行动”的艰苦历程,思想观念在过去与未来之间重新进行了选择。现在的中专生没有这样的思想历程,但他们的思想更突出地表现出当代青年的特色。

一、现在中专生的思想特点

1.思想观念从虚到实,注重理想的现实性和可行动性

大多数学生对当前党和国家积极推进的改革开放、科技兴国、推进信息产业化的政策热情拥护。笔者与同事一起对160名学生进行了有关人生价值标准和理想的问卷调查,有73%的学生认为以对社会贡献大小衡量人的人生价值,有37.5%的学生以振兴中华、献身四化为理想。他们认为改革带来了国富民强的希望和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但对新型的择业观念又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因而对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腐败现象等,易产生情绪波动,缺乏坚定的信念。

中专生思想活跃,崇尚实际,喜欢独立思考,在各种活动中敢于抛头露面,竞争意识较强。但许多学生不愿意谈远大理想,更多的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出现过于追求实惠的倾向。现在中专生推崇自由竞争,老实本分被越来越多的中专生所摒弃,消费观念转向“能挣会花”,求新求美。为了增长知识,娱乐身心,他们不惜有所花费。但中专生中“没挣猛花”的学生不在少数,互相攀比过生日,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带有很强的虚荣性。这也造成了部分学生“这山还望那山高”,毕业后不安心工作,对传统的“温良恭俭让”不屑一顾,讲究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的统一,有时过分强调得失。

中专生向往民主,强调民主,由听任政治风浪的摆布转向独立思考,表现出对政治形势、改革开放大势的关注。在社会变革中他们更关心自身的位置和方向,群体意识淡化,个体意识增强,注重社会实际,但也有一些同学交往过杂,法制观念不强,存在忽视组织纪律的倾向。他们追求知识,渴望成长,旨在全面发展,但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评价,盲目自信。

2.思维方式从单维型向多维型转变

思维方式从单一化的小农经济的单维型思维方式走出,正在逐步形成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多维型思维。

显著特征是:不盲从,善于联想,富于想象,敢于标新立异。他们不唯书,不唯上,处处显示自己。他们的思维具有更大的流畅性、扩散性、跳跃性和普遍性,思维的方式也日趋现代化、科学化。但受不成熟的世界观的限制,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中专生的生活方式具有极大的选择性

中专生摒弃了过去一体化、大众化的生活模式,追求个性化,主张标新立异,不拘一格,如经常见到自发组织的各种兴趣小组。

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早已为中专生所不为,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优化,物质生活趋向高档化,更加追求时髦、阔气。现代的中专生是“穿衣戴帽各有一套,琴棋书画各有所好”,充分体现了我们时代生活方式多样化、多色彩、多线条的特点。

他们爱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吸收知识信息,发挥多种才能,又要在有限空间内提高时间效率。他们越来越不满形式主义和无关紧要的报告会及陈旧过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精神生活趋向高雅,音乐欣赏和体育爱好几乎发展成为所有中专生的业余生活。同时,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提高。他们正在努力追求美,创造美,按照美的规律生活。

生活出现求异、求实、求美、求需的新特点,面对复杂环境,有时也会真假、美丑、善恶不分。

4.中专生的行为方式中自觉性与随意性相交织

这种自觉性表现在:一是知道自己的行为所包含的与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所应负的责任,这是基于对他人对社会利益的自觉认识;二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出于内心自由选择的自愿行为,有时他们也会根据社会的需求调节自己的行为。

一般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带有较大的随意性。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自信心加强,对行为方式也有较强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他们选择的行为方式也带有浓厚的主观随意色彩,凭感情用事,有时甚至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顾,做出超越现实的激进、反常的行为。

二、针对中专生特点的解决方法

不论中专生的心理、思想怎样变化,总的来说,他们的思想越来越现实,越来越适应生存了,但还不成熟。反思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不足,总结多年德育教育经验,笔者认为中专生的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小处、身边事入手,防止大而空,注重人格教育

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我们已经习惯于讲大道理,树大理想,举的例子也离现实较远,使学生缺乏切身的感受,总觉得德育教育就是“假大空”。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从现实中寻找出路,用当代事、身边事教育学生。将理想放到一个更现实的位置,分为不同的阶段,与时代紧贴,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使学生有感觉,在不断进取中逐步靠近,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增强其自信心。同时,教师在心理上要将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来看,作为一个平等的对象,根据他们的心理、思想的变化,展开德育教育工作,在不断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这也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2.树立起市场经济中的道德标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变化更是明显。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作风已悄然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不是我们不需要了,而是我们没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赋予它新的意义,建立起新的生活准则。教师以传统的思路来解释艰苦朴素,学生可能笑你老土,不妨从节约每一滴水,不浪费每一餐饭的环保意识上讲起;当学生大谈外国人的生活是如何奢华时,不妨告诉他们外资企业中的雇员是多么的敬业和节省本国资源,使学生慢慢建立起市场经济下的道德标准。

3.从典型、热点事件入手,改变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情况

抓住热点时事,集中进行专题教育,改变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在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南使馆后,学生情绪冲动,但也有很多不解。首先,我们向学生讲明使馆馆舍在外交上的意义,明确使馆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轰炸使馆就是侵略;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朝鲜战争)、现实的角度(加入世贸组织,知识产权谈判)进行帝国主义本质教育。在此基础上集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亲美情绪有了彻底的改变,认识事物也变得更加客观。

4.改进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教育实效性

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开放式、主体式、渗透式、综合式等德育教育方式,重视多种方式的优化组合,发挥各种方式的整体功能。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特点,重视计算机及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等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时代在变化,学生的思想,心理在变化。只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抓住学生心理变化的脉络,不断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赋予新的含义和活力,就能做好中专生的德育工作。

上一篇:我爱你中国词下一篇:狗的介绍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