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传播与信息自由流通

2022-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前言

跨文化传播的实质是信息的自由流通。跨文化是传播的一种环境背景,是与同文化相对应的。跨文化传播的产生源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与人在互相理解与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产生的[1]。可见,跨文化传播的实用性很强,而无论是人与人的互相理解,还是共同解决问题,都依靠信息自由流通。

二、信息自由流通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的差异性

差异性是推动不同文化间进行传播的直接动因。文化差异性表现为不同文化群体对自然、生活、自我认识的不同,不同的文化群体在进行交流、理解时,表现为信息的差异,而信息的差异正是信息流通的动力。信息差异,即在信息流通中,存在着信息上游和信息下游,这种信息的高度差,形成信息的流向。犹如水流一样,需要一个高度差。水往低处流,信息流通也是从信息饱和处向信息欠缺处传播,最终达到一种信息的共享和均衡。

从传播过程来看,信息的自由流通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和反馈五个元素[2]。传播者与受传者通过信息来产生关系,信息的流动建构了双方的动态联系,这种联系有时候是平等的,有时候会存在高低差,这种高低差事实上是双方在本质上的差异性,首先体现为一种信息的差异性。彼此相异是这种差异性的本质所在。换言之,彼此的动态联系,是传播需要、兴趣或求通求同的共同作用。而需要、兴趣与目的的生成则内在地肇始于差异。

诚然,传播双方存在共同点,但最大的共同点是彼此都基于自身来关注彼此。换言之,关注彼此是因为彼此的异质性。无论是处于何种立场和动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双方在趋同与存异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这种互为补充,首先表现为传播过程中主客体的地位和身份的互换。传播是互动的,此时的传播者可以成为彼时的受传者,彼时的传播者也可以变为此时的受传者。从传播者来看,希望与受传者的交流、反应,不断优化自我,对受传者而言,其反应可能是基于对方反应基础上的交流,交流反应持续进行,互为彼此,但各自反应的时间和方式有所差异。因此对反应要有正确的判断,一般不会因为传播者的主观的愿望和潜在意识所主导,而是由受传者的客观性质为主导,其反应的影响力、持续性和作用都是不一样的,这往往不受传播者的控制。

(二)文化的相近性

文化人类学历来重视世界各地出现的文化相似现象,并把努力理解和解释所有人类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创造进程的相似点及区别视作文化人类学最一般的目标[3]。

早期进化论派民族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其著名的《古代社会》一书中的开头部分,提到了人类起源的单一性,提到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人类需求的类似性。而类似的需求将产生出类似的文化适应。可见,全球文化因人类的类似需求而相近,但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需求,而信息的自由流通正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

完全的文化差异是不存在的,完全的文化差异也无法实现信息的自由流通。而文化的相近性在信息流通中起到润滑作用,提高了信息流通的效率。有人研究韩剧在中国热播的原因,发现中韩的文化相近性和文化差异性起着重要作用[4]。具体而言,中韩文化同属传统儒家文化,具有相似的“真善美”思想,这些文化相近性都为韩剧的流通与传播提供了帮助。

三、信息自由流通的实现

信息自由流通,重在自由。何为自由。笔者认为,此处的自由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消极自由,信息能够不受跨文化背景的干扰与阻碍,实现信息的传播。第二,积极自由,跨文化背景为信息的流通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帮助。

(一)基于不同语境的信息流通

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为跨文化传播描绘一种信息流通的障碍。霍尔在其《超远文化》提到了“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强调了文化交流依赖一定的环境。这种依赖性体现为交流信息出现在物化的语境中,或出现在交流的个体中。有的文化交流对交际环境有着较高的依赖程度,有的则相反。前者成为高语境交际,后者则成为低语境交际。据此,可以对文化交流做出分类,一类是高语境文化。另一类是低语境文化。

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更多依靠语境、谈话背景来理解彼此,信息只提供很少的作用。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与人的之间的交际主要依靠信息的内容,人们需要对信息进行准确的编码解码,才能实现理解彼此。跨文化传播实际就是在不同语境文化背景的人群中实现信息的自由流通。不同国家之间或国民与国民之间要实现信息的自由流通,则需注意高低语境中,对不同的表达方式、对非语言的使用等区别,并避免对沉默、思维方式等的冲突[5](吴泽琼)。

(二)基于面子理论的信息流通

跨文化传播的复杂性还体现在面子理论上。面子理论由布朗和莱文森提出,其主要内容是要理解相互交往中对不同行为所采取的策略,而这些行为是建立在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基础上的。根据布朗和莱文森的理论,面子可以理解为个体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它可以被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正面面子指人们渴望被赞同或表扬。负面面子指人们有权利不被打扰[6]。事实上,不同的文化中的面子的维护是不一样的,这种面子维护的差异也阻碍人与人自由地进行信息交流。在布朗和莱文森看来,每一次的谈话都是威胁面子的[7]。谈话意味着信息流通的开始,面子理论在信息流通中影响着其效率。以中英文化面子差异为例,中西方的关于面子的维护是不一样。在中国,人们通过谈话者的道歉或者损害谈话者的面子而获得面子,而在西方,主动满足谈话者的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前者突出沟通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对某些看法达成了共识。而后者则意在强调交际者有自己选择的自由[8]。正是基于不同文化群体对于面子的不同理解与维护,信息的自由流通需要克服面子理论差异带来的障碍。

(三)基于文化趋同的信息流通

文化趋同,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在进行交流后,通过吸收、融入、舍弃、转化等方式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平衡状态,或暂时忽视、保留本民族的相应的文化习俗[9]。信息流通正在是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由于文化的趋同,让信息自由流通变得更加顺畅。有学者从英汉词汇互借的数量日趋增多的研究者发现[10],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很好地体现了跨文化交流的融合趋势,这种融合趋势首先体现在不同语言词汇的创建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西语言融合现象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中西方词汇创建上,出现了很多融合例子。比如,中国词汇重出现了克隆技术(clone)、USB(universal serial bus)插口、电子邮件(e-mail)、全球通(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等。另一方面,西方也出现了很多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词汇,比如功夫(kung fu)、红学(“红楼梦”研究)(red-ology)、纸老虎(paper tiger)等。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主要讨论跨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流通。从文化的差异性与文化的相近性,讨论了跨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流通何以可能,笔者发现,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性为信息的自由流通提供了动力,而文化的相近性则提升了信息流通的效率。本文集中思考了跨文化传播与信息自由流通的关系,以后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下几个问题:第一,跨文化背景下信息流通的伦理问题;第二,信息自由流通具体操作等。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跨文化传播与信息自由流通的关系。跨文化传播重在信息的流通,跨文化作为信息流通的背景,对信息的流通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第一,信息自由流通的影响因素;第二,信息自由流通的实现。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信息自由流通,文化差异性,文化相近性

参考文献

[1] 单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1):103.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58.

[3] (美)P·K·博克著.余兴安等译.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23.

[4] 马建丽.从跨文化传播理论解析韩剧的热播——以《人鱼小姐》为例[C].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517.

[5] 吴泽琼.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21.

[6] 包薇.试论面子理论及其中英文化差异[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3):109-110.

[7] 陈传礼.从英汉词汇互借看中西文化趋同[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2):106-107.

上一篇: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分析及护理措施下一篇:无棱镜测量技术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