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共7篇)
论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定义,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论述了导入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在教学实践中文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作 者:江广华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上海,90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H3关键词:语言与文化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一、弘扬传统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现代中国人常常用西方的文化解读中国的文化,用西方的价值观改造中国的价值观,用西方的哲学衡量中国的哲学……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悲哀,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现代的青年学子中不了解中国哲学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比比皆是,学生可以将英语背到滚瓜烂熟,却读不懂儒家经典;可以在电脑上打字如飞,却写得一手无法见人的汉字。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意识中,尤其被青少年忽视,而病根,就在我们的教育。
步入近代以来,由于教育模式也来自西方,从小学到大学基本都采用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出现了“精于书本,荒于人文,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电脑,荒于人脑”,以及“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重游玩,轻思考”的畸形发展状况。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的哺育,人文素养很差,思想品德低下,更缺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情怀。
古语云“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了保有中华民族自身的民族特性与优良传统,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历史学科是涉及传统文化最多的科目,一名历史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传承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
那么,一名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的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呢?
首先,教师要熟悉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身体力行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达已,后达人”,正所谓言传身教。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的概念,潜心地学习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的精髓,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和“礼”的时代局限和现实意义,身体力行地做到“仁者爱人”,熟悉传统文化中其他优秀部分,如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经典作品等,真正地实现从传统的教书匠向“复合型”教师的转变,做一个多才多艺的多面手。
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渗透。在正常的历史教学中,只要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稍加留意,留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思考的余地,在课堂中加以引导,就会给同学们一些兴趣、一些启发,非但不会影响教学,反而更有利于对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更是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高中历史必修三,是思想史的内容。第一章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章节,无疑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绝好机会与舞台。在讲授这一章节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适时和必要的引导。
例如:在学习孔子的思想主张时,对于孔子的核心学说“仁”和“礼”的评价,教师在讲解完它们的基本含义后,可以开展课堂的讨论或者辩论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或者辩论,从正反两个方面,从当时与现在两个情景,分别予以阐述,使学生在思辨中全面认识和把握,分清精华与糟粕。而教师可以用点评的方式,以阶级分析的方法,适时地指出“仁”和“礼”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以发展的眼光,进一步指出在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国内背景和世界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所具有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最后,教师要善于纵横比较,避免全面否定和全面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灾难,正是发端于我们当初在民族存亡之际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当下现实社会中思想道德领域的迷茫错乱,也是发端于我们当初对西方价值观的全面肯定。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未像其他三大文明古国湮没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已经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宏大的包容性。全面否定的连根拔起,只能是“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
同样,现行的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绝好的机会,让我们有可能对中西方文化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对照。
例如:在学习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将西方的“民主、法治、自由”等重要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礼”、“宗法”等观念进行对照比较。明确无论是西方的价值观还是中国的“仁义”观,都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也都具有其不可磨灭的积极意义。而且,它们并非是主次关系,更不是替代关系,相反,它们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相得益彰。“仁”是一个社会性的人内在的道德要求,“自由”是一个动物性的人内在的自我需求;“礼”是一个社会的整体规则与秩序,而“法治”则是保证这一切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手段和方法。“民主”是天赋人权的自然属性在政治上的体现,而“宗法”则是将社会性的人在一定环境下的地位和权利的定位。
三、结语
教无定法,以上只是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的思考,我相信肯定有更加优秀的历史教师,有更加可行的教学方法,有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温家宝同志在一次演讲中提道:“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
摘要:近代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遭受极大的冷遇。在此背景下,作为主要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科,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重建适合于中国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体系,成为每一名历史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而这些文化的差异又主要体现在历史传统、社会制度、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等多方面。如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西方文化重征服和改造;在对待家庭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本位”;在区别中西思维差异方面:中国人偏向形象思维、综合思维,重经验,以感觉、直觉为依据进行分析,而西方人偏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注重微观量化、精密度高。只有正确对待这些差异,互相理解和尊重,才能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跨文化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何得体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但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说出和写出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句子,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途径
1.注重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大量本民族的文化内涵,许多词汇都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概念意义这一表层意义上, 而忽略了词汇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内涵。如果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及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往往会造成理解上或用词上的错误,甚至导致交际上的失败。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入文化背景,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学习文化。例如,“individualism”这个词汇反映了英美人的个人独立意识,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立奋斗精神。在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中它是一个褒义词,和民主、平等、人权相对等。但在国内很多人把“Individualism”作为一个贬义词把它译成“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是我们所崇尚的集体主义的绝对对立面。通过剖析这一词的文化内涵,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一个民族的特有心理,也让他们成功地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2.导入有文化背景的习语或典故
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例如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这样的说法,表明在英美国家人们把猫头鹰看作是智慧的象征。然而,在中国有些人认为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就要倒霉。汉语中的“夜猫子进宅”意味着这家厄运将至,夜猫子就是猫头鹰。在认识习语的过程中如果抛开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孤立地看待习语的存在与含义,往往会觉得它在文章中的含义晦涩难懂,从而影响对其传达信息的接受。例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的第四单元《Experiences in Exile》文章中有这么一个句子:“Get off the train on the right foot, my mother tells us.” 其中包含了一个典故“get off on the wrong foot”, 相传在西方早上起来的时候,不可以左脚先着地,认为这样往往是不吉利的。后来“get off on the wrong foot”就引申为“一个不吉利的开端把事情弄糟了”。文章中的母亲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开端或做事顺利,才告诉他们要“Get off the train on the right foot”。教师讲解这个典故的来历,学生便能真实理解作者的意图。
3.结合社会历史政治背景进行教学
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是文化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五单元的《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在讲解课文之前对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圣诞购物、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晚宴等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七单元中有两篇涉及枪支的文章,对美国枪支管理政策的介绍和枪支引发的社会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4.指导学生课外的文化导入
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尤其是大学英语,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感受文化差异,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还可主动与外籍教师接触交谈。例如有的影片不仅能学到英语知识,还能从中悟出人生哲理。影片《阿甘正传》里,无论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还是人物关系的变迁都有着与中式思维不太相同的地方。如:阿甘在影片的最后说:“I don’t know if we each have a destiny or we’re all just floating around accidental-like on a breeze. But I think that maybe it’s both. Maybe both are happening at the same time.”这是阿甘对命运的思索。人的命运是按照一定的轨迹运行,还是像羽毛那样漂浮不定,或许两者兼有,或许两者同时发生。这些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差异以英文影片的形式让我们了解了西方文化及其特点。
三、文化教育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1.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需要同等重视
目的语文化教育应重视比较异同。母语文化在学习者的认知与思维中占据主导,学习目的语文化要通过内在认知体系的转化才能完成。比较异同能够让这一过程更加顺利,并带来更加透彻的理解。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倘若无法用目的语表达母语文化,这不仅是学习者的失败,而且是教育者的失败。
2.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
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我们希望学生“是具有批判性眼光并信守道德准则的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他们对任何目的语文化都能做到在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进行批判性学习。教师需要通过“授人以鱼”最终“授人以渔”。教师自身须秉持正确的文化教育原则,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科学的文化观。
四、结语
英语语言的学习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面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文化教育必须有效地融合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来。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可以采用情境融合、阅读分析、写作练习、培养文化意识等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文化教学。教师要博览群书,不断学习,努力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洋池.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6.
[2]肖淑云.文化教学二十年: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07.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
[4]黄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 西安:西北工业出版社,2007.
1、教学论方向
着重对教学方面的研究,它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既包括做好教学这件事的行事依据,又涉及如何提高教和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课程论方向
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学校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的理论与实践。
3、小学教育方向
一是培养这个方向的理论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二是培养小学教师与小学教育教研员。有些学校会特别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或者语文课程与教学,旨在专门研究某一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情况。
4、脑认知与教学方向(含脑与学习科学、脑与语言学习等)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1157
学年学季:20181
单项选择题
()就是把教科书的内容按照线性方式来排列,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直接联系的直线,前后的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1、在教科书内容设计中,
学科逻辑
心理逻辑
直线式组织
纵向组织。
2、在课程与教学变革模式中,以下属于“情境模式”的特点的是() 极为强调专家学者的作用
主张教师是积极创造的主体
其通则包括非正式的个人接触
由“启动、实施、合作”三个阶段构成
3、以下属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实施阶段的内容的是()
。
采用质性的评价方式
评价学生成绩
依据事先确定的目标进行总结
确定评价目标可能的各种非预期效应
4、课程评价的模式中,与CIPP评价模式的不同决策类型相对应的评价包括(
目标评价
过程评价
回应性评价
课程差距评价
5、在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中,以下处理方式属于正面激励策略的是()
。)
强化情感因素
慎用批评
发现并管理学生的对抗行为
常规-奖赏-处罚。
6、在教学模式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模式被称为()
“探究式”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
()是指学校范围之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7、
校内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
自然课程资源
社会课程资源
8、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使教学设计方案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整个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开放性
多维性
系统性
基本性
9、西汉建立不久主张设置()课程。
《射》
《御》
《数》
《六经》)。
10、课程与教学研究关注的实质性范畴是指()
使其目的和手段呈现政治和社会过程
课程与教学研究共同要素的本质、特征和价值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领域
教学案例等的设计与制作。
11、以下不属于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的是()
协作性
及时性
自组织性
个体性。
12、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考虑的要素不包括()
家长的需要
课程目标
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兴趣
13、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的特点。
开放性
多维性
校本性
基本性
14、课程价值取向以()为中介对教学目标产生重要影响。
教学媒介
教师
课程体系内诸多要素
教学方法
()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把当时的手工训练、新教学方法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等因素融在一起。15、1896年,
约翰逊
杜威
华虚朋
帕克赫斯特。
16、以下哪一种观点不能描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大课程观
大教学观
相互作用观
媒体说。
17、下列属于课程与教学研究技术专业性范畴的是()
使其目的和手段呈现政治和社会过程
课程与教学研究共同要素的本质、特征和价值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领域
教学案例等的设计与制作。
18、施良方将繁多的课程定义加以归类,以下属于其分类的是()
可接受课程
广义课程
课程即学习经验
狭义课程。
19、以下属于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课堂教学交流管理的是()
集体促成纪律的管理
课堂外向问题管理
管理学生的课堂不良情绪
无效交流管理
()指在不同阶段上根据课程目标使教科书内容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重复出现。20、在教科书内容设计中,
学科逻辑
螺旋式组织
直线式组织
纵向组织
21、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泰勒提出并阐述的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不包括(
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这些目标对学生有什么实际意义?
学校应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
22、以下属于课程的外在功能的是()
。
课程的文化功能
课程的发展功能
课程的教育功能
课程的完善功能)。
23、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在教学实践领域,苏联的教育学著作大量引介到国内,其中以凯洛夫主编的()影响最为巨大。
《中学暂行规程(草案)》
《教育学》
《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24、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系统性
B.多维性
C.层次性
D.原发性。
25、以下不属于课程的内在价值的是()
E.推动受教育者心智成熟
F.发展学习者能力
有助于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课程的社会本质
多项选择题
()
26、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了专著《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将认知教学目标分为
层次。
综合、评价
知识、领会
掌握、分析
应用、分析。
27、教师要有效地进行课程开发必须借助相应的途径,具备相应的方法,那么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有()
讲授法
探究法
体验法
反思法
28、斯巴达教育为使公民英勇善战,设置了
等军事体育教育课程。
()
跑步
铁饼
投标枪
跳跃
29、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多层次、多侧面的,通过对不同学者观点的比较,可以归纳出目前得到认同的教学过程本质的特征有(
教学过程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
。30、夸美纽斯详尽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各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其中包括()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31、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的课程改革也会呈现出一些相同的趋势。目前课程与教学变革趋势是()
渐进性
整体性
复杂性
平衡性。
32、在课堂教学管理中,能否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十分重要,那么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尽力而为即可
常用批评
充分尊重学生
接纳每一位学生
33、根据呈现方式的不同,课程资源可分为()
。
信息化资源
活动资源
文字资源
实物资源
34、按照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态度,课堂教学管理可以划分为(
悲观的课堂管理
乐观的课堂管理
积极的课堂管理
消极的课堂管理
。)从课程领导含义可以看出,课程领导是关注参与主体的自主性以及人的自我发展,注重人的价值、团队力量的展现,由此课程领导特征有()。
35、
共同参与性
互动对话性
民主平等性
实践生成性
36、综观国家课程的开发,可以认为,国家课程开发具有如下特点。
()
强制性
统一性
基础性
多元性
37、教学可以看作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下列属于教学的构成要素的有(
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
教学环境
教学方法和手段)。
38、在兼顾多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以系统思想为根本指导,认为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是:教学背景分析—
—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实施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39、学生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主要表现在()
。
学生的错误
生活经验
兴趣与爱好
思维差异
40、课程与教学变革作为社会变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集中表现为()
。)
创新性
教育性
政策性
协调性
41、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操作一般分为
等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运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措施。
(
实施
准备
总结
反馈
42、课程与教学变革策略是指课程与教学变革的产生可采用的方式方法,则基本变革策略有()
。
自中而上策略
自上而下策略
自中而下策略
自下而上策略)
()
43、从课程开发主体的角度看,主要有
等几个层次。
地方课程开发
国家课程开发
师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
44、课程的定义纷繁复杂,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
“包容”说
“经验活动”说
“科目进程”说
“媒体”说。
45、以下属于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基本模式的有()
情境模式
兰德变革模式
“研究—开发—推广”模式
社会互动模式
判断题
46、科学主义范式是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一大主流,这种范式深受行为和实证研究的影响,把课程与教学的主要任务看作是因果关系的解释。
A.√
B.×
47、课堂教学管理的中观层面主要是指以国家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宏观把握、规范与导向,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A.√ B.×
48、情知说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动态体系,由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两部分组成。
A.√ B.×
49、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是零散的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教育的手段主要是口耳相传以及观察模仿。
A.√ B.×
50、人文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根据主体的期望对课程与教学中的行为进行意义诠释,可以运用数字化的方法来进行。
A.√ B.×
51、在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囊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以及教学成效等方面的评价。
A.√ B.×
52、教学的五要素说包括: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媒体。
A.√ B.×
53、秦统一中国时期在文献中出现了“课程”一词。
A.√ B.×
54、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科学主义范式认为必须从可见的行为出发,通过观察和测量可见行为以及最终的结果来确定输入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A.√ B.×
55、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涉及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即对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系统、课堂教学素养的评价。
A.√ B.×
56、从外部角度来看,课程实施是一个上位概念,包括完成整个课程设计的所有环节;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是课程编制的下位概念。
A.√ B.×
57、课程开发通常被理解为一个从课程规划到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过程,是一种从宏观到中观和微观的课程运作活动。
A.√ B.×
58、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才培养受到重视,教育理论争鸣氛围浓厚,各民族教育大融合。
A.√ B.×
59、社会适应与发展的功能是指课程与教学变革不断促进自身领域的改变,更好地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A.√ B.×
60、范例教学模式主张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范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践理解、掌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原理的模式。
A.√ B.×
主观题
61、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参考答案:
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62、教学评价
参考答案: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63、课程与教学行动研究
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行动研究是由课程教学情境的参与者,对自己实践活动上所遭遇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对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进行的反省研究。
64、课程的目标评价模式
参考答案:
课程的目标评价模式是指以目标作为课程评价的核心与依据,根据预定的课程目标,通过系统地、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判断实际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课程目标及程度的过程。
65、课程实施
参考答案:
课程实施是指通过协调课程实施中的诸多因素,将课程计划纳入到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同层次地落实课程计划的过程。
66、课程变革趋势中的平衡性
参考答案:
课程变革趋势中的平衡性是指课程与教学的要素在功能上的平衡,或者要素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
67、班内个别教学
参考答案:
班内个别教学是指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学材料发生接触,并辅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互动。
68、行动研究法
参考答案:
行动研究法是指身处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研究者、一线教师和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学者密切协作,以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或者独立研究的方式,将研究成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去的一种研究方法。
69、干预性课堂教学管理
参考答案:
干预性课堂教学管理是指当正常的课堂行为受到干扰时,教师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70、班级授课制
参考答案:
班级授课制是指把学生按年龄编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71、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运用开放的系统方法,对教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形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资源开发、实施、评价及其完善的方案的过程。
72、文献研究法
参考答案:
文献研究法是指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综合与整理的过程,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开展的有关文献的一种方法。
73、班内分组教学
参考答案:
班内分组教学指根据教学或学生的各种需要,把全班学生再细分成为若干个人数较少的小组,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他们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74、校外课程资源
参考答案:
校外课程资源指学校范围之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75、过程变量
参考答案:
过程变量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主要包括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互动、学生行为的改变等。76、简述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
参考答案:
(1)课程资源开发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的精神、观念成长;有助于教师的技能发展;有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等。
(2)课程资源开发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实现学生的“社会参与”;有助于学生角色的更新与适应(自主学习者、知识探究者、合作学习者、社会实践的积极参与者)等。
(3)课程资源开发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有助于拓展学校的教育空间;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形成具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等。
77、简述叙事研究及其研究程序。
参考答案:
叙事研究是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通过运用或分析叙事材料来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并对故事现象或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叙事研究的主要阶段为:置身现场,走进故事;从现场到现场文本;撰写现场文本;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撰写研究文本。
78、简述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参考答案:
(1)课程与教学论要研究教与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2)课程与教学论要研究课程与教学的条件。课程与教学活动离不开基础条件的支持,这些条件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宏观条件和微观条件。
(3)课程与教学论要研究课程与教学的操作。课程与教学论要探讨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的程序、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模式、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领导与教学管理等。
79、简述课程与教学论的常用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
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80、简述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原则。
参考答案:
(1)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相统一的原则。(2)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统一的原则。(3)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相统一的原则。
81、简述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参考答案:
(1)树立现代课程与教学观;(2)科学阐释课程与教学问题;(3)升华课程与教学经验;(4)提高课程与教学质量;(5)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82、阐述教学(课程)目标之间、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概念:①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的阶段内,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②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体要求。③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④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
(2)关系:教育方针是这些概念中处于最抽象、最上位的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课程)目标都是它的下位概念,处于其下的不同层次。教育方针处于最高层次,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课程)目标起着指导、支配和制约的作用,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之一。教育目的一方面受制于教育方针,以教育方针为指导,同时又制约着培养目标,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之一。以此类推,某一概念既受制于其上位概念,同时又制约着其下位概念。最下位的目标实现了,才能使其上位的目标逐一得到实现,并最终实现总的教育目的,从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83、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试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1)目的明确。确定教学目标要注意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确定的目标要切实可行、具体清楚,能够真正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能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
(2)内容正确。一方面是指教师讲授的内容、呈现的材料必须是科学的、正确的;另一方面是指教材的讲授、概念的定义、原理的分析是准确、有条理和符合逻辑的。
(3)方法恰当。课堂上使用的方法应符合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特征,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4)表达清晰易懂。教师上课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言语流畅;明白易懂,知识讲解准确,规范与专业;板书规范,课件和多媒体使用合理有效。(5)组织良好。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节奏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能够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能够机智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
(6)积极性高。教师和学生都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教师能引导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智力活动;整个课堂活动表现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积极发展。
84、举例论述教案编写的基本格式、原则与要求。
参考答案:
(1)教案的基本格式:授课课题,授课时间,授课类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时安排,教学过程,布置作业,教学后记。(2)编写教案时注意以下原则:递进性原则,简洁性原则,完整性原则,新颖性原则。
(3)教案编写的要求:编写教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标,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修订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85、举例阐述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阶段。
参考答案:
(1)准备阶段: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评价首先要确定评价目标,这是评价准备阶段的首要任务。主要方法有预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具体评价方法的确定、评价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以及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向学生反馈,都会因评价目标的不同而会有所区别。
(2)实施阶段:要具体落实评价者制定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案,通过不同的方式收集评价信息资料的过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传统的量化测验方式,也可以采用质性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书面测验、师生交流、档案袋法等。
虽然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不可低估情感对积累知识的作用。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的思维是同他的情感和感受分不开的。教学是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 充满着情感和感受, 这种情感和感受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基础。所以, 应该做到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中, 都能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和创造结果。如:课堂内满腔热情地赞扬学生们大胆的质疑和创造性的思考, 课堂外鼓励并协助他们进行主动探究, 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教师还可以组织教学模具制作比赛、生物谜语竞猜、科普小故事演讲等课外活动。所以, 生物教学应该把学生视作理智和情感同时活动的个体, 设法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力, 提高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优化课堂教学
1、学得主动与主动地学
在教学上要采用先学后导或先练后教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 把学置于突出位置, 实现教学活动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 培养学生学的能力。例如, 关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教学, 可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活动, 引导探究: (1) 区别不同浓度的液体 (纯水、质量分数为1%和30%的氯化钠溶液) 对洋葱表皮细胞的作用, 通过显微镜观察何时产生质壁分离现象以及产生现象的快慢, 总结出渗透作用的原理; (2) 探究植物吸水的原理和运输水分的动力; (3) 探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施肥、浇花、腌咸菜等) 和植物对水分吸收和利用的关系。这样不但可以学到该学的知识, 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每堂课都感到自己能探究出生物的奥妙来, 学生才会学得有趣、有劲。
2、个性地学和教师有个性地教
“教”在组织教学上,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有个性地学和教师有个性地教。有的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有的善于观察, 有的善于发现问题, 有的善于分析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学习, 也可以引导他们在上课时自由组合, 充分利用个人的优势, 达到整体的学习效果。例如, 关于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我们用五粮液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善于收集资料的学生收集古酒窖的结构, 让善于分析的学生分析酒窖中涉及到的科学原理, 让善于动手的学生制作一个发酵的装置, 大家一起讨论遇到的难题, 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当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出酒液时, 相信他们都会共同进步。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 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进行探究性学习, 但如果将其用于一切教学情境, 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 多数学生应当在课堂上学习有关本节课相关的知识, 但部分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由地在实验室进行本节内容的生物课题研究, 而不必“齐步走”, 将个别辅导与班级辅导结合起来, 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培养创新思维
1、创设氛围, 激发思维
创新思维是抽象的思维活动, 不能凭空产生, 需借助外因的刺激, 引导产生探究氛围, 激发学生的欲望。如讲到无氧呼吸的产物时, 植物无氧呼吸产生C2H5OH (酒精) , 动物无氧呼吸则产生C3H6O3 (乳酸) , 这里很容易产生混淆。当教师问到:人无氧呼吸时产生的是C3H6O3还是C2H5OH呢?学生会举棋不定。我们可以换一种问法:人剧烈运动时, 会不会醉?这样的提问, 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能使知识不易被忘记。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尽量地去挖掘和调控学生的课堂气氛, 加强师生的交流,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同时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2、迁移、发散、联想
教师不要急于肯定和否定学生不同的想法、做法、问题、思路等, 而是引导学生能理性地思索, 大胆地去尝试, 对错都光荣。例如学习细胞膜的功能时, 让学生自己想象:细胞外为什么要有这样一层膜?他们有的把细胞膜比喻成围墙 (细胞膜的保护作用) , 有的把细胞膜想象成学校的保安 (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 , 有的把细胞膜想象成小区的招牌 (细胞识别) 。作为教师要起到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的协调、指导、评价的作用, 促使学生开展迁移、发散、联想, 使创新思维能不断地发展。
3、营造创新氛围, 塑造创新个性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创新人才总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生物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 兴趣爱好及特长, 在此基础上, 教学的课堂要注意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 以便使优等生发挥特长优势, 还可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这样, 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生物的快乐,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鲜明的创新个性的以塑造。
四、通过实践, 深化创新思维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生创新思维得以深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提问:目前甲型H1N1流感的暴发有哪些因素?在研究思考过程中,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如:流感病毒的产生、传播, 流感的防控和治疗, 在教师的点拨下自己解决问题, 提供机会让学生深化自己的创新思维。我们可以把生物理论知识让生活化, 让学生去实践, 去调查、探讨, 达到教育的目的。
以“实验”为手段, 提高创新能力。生物学科是一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动手操作、重调查研究的学科。这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知识和经验, 还强调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应用、发展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上好实验课及搞好课外的实践活动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实验设计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更加灵活地应用生物学知识,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是生物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 课外科技活动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 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五、结语
开展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科教兴国, 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需要;是教育改革, 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生物学既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 又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科学, 是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学科。
总之,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型人才。在高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 对我们教师同样提出了挑战和奋斗目标, 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增强使命感, 自觉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 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只有在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基础上, 才能自发地在教学过程渗透创新意识, 引导创新尝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他们培养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
摘要: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 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探讨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使学科教育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
关键词:创新,优化教学,实验,实践
参考文献
[1]严晶文:《生物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 (下半月刊) , 2009, 1:69-70.
[2]周争国:《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物学, 2008, 24卷 (2) :20-21.
[3]卢润祥:《探究性学习与中学生物教学》[J].中学生物学, 2008, 24 (1) :14-15.
[4]宋爱青:《浅谈在生物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0:59.
[5]秦豪芳:《浅谈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创新》[J].吉林教育, 2008, 19:68.
[6]张羽:生物教育专业《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探索遗传[J].2008, 30 (2) :246-250.
[7]李永红:《生物教学中应重视实验课》[J].西北职教, 2007, 8:51-51
【关键词】英语 教学 母语 文化
在学习英语人群中,相当一部分来自非英语国家。这些地区的语言文化在他们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展示了持续且强大的影响力。研究母语文化与英语教学的相互关系,对于提升英语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一、英语国家与非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差异
首先语言与文化间密不可分。文化决定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一般来说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上都具有亲缘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一族群通过语言进行思维和交流,语言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以英语来区分,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在文化上呈现巨大差异。
首先在信仰上,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有罪,需要通过忏悔、祈祷才能赎罪,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仁爱、宽恕。基督教徒非常依赖上帝的作用,期待上帝拯救众生。与其他语言地区相比,比如汉语国家多信奉佛家。佛家强调自我修行,注重来生,重伦理而轻法制。这些显著区别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许多词汇都具有宗教含义。由于英语国家多处于西风带,英语中都有赞颂西风的诗篇,又地处海洋周边,多有与海有关的俗语。相比较而言,地处内陆的蒙古语地区就缺少这些表达。地理因素也影响着语汇。在语言特征上说,英语是曲折语,有词形的变化,思维是联想的、演绎的,善于理性思考。汉语则是孤立语,缺少形势变化,中国人倾向形象思维和直观感受。英语本身是一种表音文字,符号与意义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字母符号没有会意作用,不会引起形象联想,因此英语是一种充满暗示的语言,这也引导了英语国家注重逻辑思考,善于发现事物内在联系的文化传统。
二、文化差异造成的教学困难
母语文化影响着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这里可以用迁移概念来解释。迁移概念属于教育心理学范畴,是指以前的学习对于后续学习的作用。当两种学习内容具有相似点或传承性时,这种迁移就是正迁移;如果两种学习内容明显异质,那么先学就会对后学起到阻碍。比如语言,当非英语国家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首先就会被母语文化干扰。母语文化的思维范式、价值取向、用语习惯都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中,他们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母语习惯带入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教学过程中需要克服这些负面影响。
在学习态度上,大多数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机性都非常强烈。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使用价值越来越高。学习者有很强烈的愿望要学好英语。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学习动机与学习实况的落差容易打击学习者的自信心。只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才能够调试好心态,摆脱焦虑情绪,继续深入学习。
从学习方法上来说,英语与其他语言存在明显差别。英语的语调只有升调和降调,其他语言,比如汉语则具有丰富而多变的声调。这直接影响了学习英语者的口语,因为母语的影响,难以实现地道的口语。从词性上来说,英语缺乏阴阳,而俄语、法语等语言均有阴性阳性之分,这对理解英语造词汇的思维方式成了困难。从词语的搭配上来说,英语具有较为严格的语法系统,而其他语言,如汉语则词语搭配灵活,可有以有限的义项搭配出无限的意义。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交流,这也是母语文化对于英语学习造成的最大障碍。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能够得到的都是既定的、书面化的正经知识。而在实际交流中,口头英语存在大量的表达是因时而宜,因势而异。其中有关英语国家本土文化的部分,经常会有表达缺省,不了解其文化的学习者很难掌握其意义。以自己本身固有的文化知识去揣度,容易引发误解和错读。特别是礼仪方面,英语国家交际中一些所谓幽默的部分,其他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可能会因为其与自己本族语相背离而产生误解。一些交际中的禁忌话题各个语言地区也是截然不同。英语地区十分注重个人隐私,而其他语言地区可能并不将其列为禁忌。
在面对这些窘境之时,我们首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差异是绝对的,教学过程中的阻碍也是必然的。以平常的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才能融入教学环境中去。最重要的是理解其文化内涵,把英语地区的文化与自己的母语文化相对比,以熟悉的母语来提示、促进英语的学习。母语与外语,二者无优劣却有异同,求同存异方能收到好的效果。在教学时,不可冒进,要按照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循序推进,系统教学,努力克服这些教学困难。
三、英语教学的对于本土文化的影响
母语文化在对英语教学产生影响的同时,英语教育也在潜移默化着学习者的本国文化。首先,通过英语学习,打开了放眼看世界的窗口。在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大力推介了英语地区的文化历史和当代现状,使不同语言文化区域的人们能够增进了解,相互沟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明显地开放了学习者的心态,因为了解外部世界越多,也让这个民族越加地谦逊与自信。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代入很多英语词汇进入非英语系统中,这点在译介文学中体现明显。在日常口语中,也会加入一些音译的英语词汇,比如可乐、吉他等等。这极大丰富了本族语的词汇体系。这是从学习者的本族语的发展角度来说。
结语
【论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推荐阅读:
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与方法05-29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07-13
英语教学论教案06-01
再论英语情感教学10-05
中学英语教学论重点10-21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09-21
九年级英语分层次教学论07-12
六年级上册英语教学与法制教育工作总结09-22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复习06-06
自考本科课程与教学论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