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与交流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传播与交流(精选8篇)

文化传播与交流 篇1

第二章 文化与交流

第一节 文化

第二节 文化对交流的影响

第一节 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二、文化的构成

三、文化的特征

四、文化的功能

一、文化的定义

(一)文化一词的来源

1.文化

1)文:①纹理,花纹→②语言文字→③文物典籍,礼乐制度→④装饰,修养→⑤审美、道德教化等.2)化:变易、生成、造化。

3)文化——武功:不同于现代的学科定义。

2.culture: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指农耕、对植物的培育,15世纪后,引申为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

近代日本把英文的culture翻译成“文化”,我国借用此译法。

(二)文化的定义

1.文化的第一个学术定义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中第一个给文化下了定义:

“文化或文明(culture or civilization)„„是一个复合的综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及其他任何能力与习惯。”

2.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关于文化定义的归纳与定义

(1)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关于文化定义的归纳

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1952)中,对文化定义的归纳:

梳理了从泰勒到1951年的80年期间的定义,共有164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并把它们分为4类:

1)描述性的,如“文化囊括一个社会风俗习惯的所有表征,包括个人行为的受到他所生活的社群习俗影响的反应形式,以及受到这些习俗制约的该群体社会活动的产物。”

2)规范论的,如“那超有机体世界的文化层面,由意义、价值、规范组成,包括当它们在经验的社会文化世界中通过实际的行为或其他手段被客观化(对象化)而显现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以及组合和非组合的形式。”

3)历史的,如社会遗传即文化。“文化作为一般词语意味着人类的全部社会遗传,作为特殊词意味着一种特殊社会遗传”。

4)结构性的,如“文化是一套从历史上获得的关于生活的分开的或含蓄的设计图样。它们会被所有社会成员或某个特殊社群所采用。”(何平.中国和西方思想中的“文化”概念[J].史学理论研究1000-2:74.http://

2.奥巴马获胜演说《yes we can》: http://(中英文对照)

注:竞选的目的、特点(激情、逻辑推理、个性等)、美国的核心理念(平等、自由、民主)、自信、希望

中国领导人话语特点:赋诗言志、引经据典

中国领导人善于赋诗言志、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诗代言、借诗抒情、引诗论理,取诗论事,使得语言文采斐然、格调高雅,尽显文翰大国的温文儒雅之风范,展现博大精深、磅礴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智慧。

如:①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时:

我们希望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写到:“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

②【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2012年2月14日习近平出席美国副总统拜登及国务卿克林顿举行的欢迎午宴时: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建设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是一项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开创性工作,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经验可鉴。双方只能如邓小平先生所言:“摸着石头过河”;或者如克林顿国务卿所言:“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中国有首流行歌的歌词这样唱道“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习近平说。(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③【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畏浮云遮望眼】

善于识别和把握时机。当前,中美都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两国经济议程高度互补和契合,合作空间广阔。希望两国企业家把握机遇,把众多合作潜力全面转化为互利共赢的实际成果。“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企业家的眼界决定境界、作为决定地位。

希望企业家们“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一时一事的干扰因素而裹足不前,而应着眼长远,拿出更多、更好适合两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王安石《登飞来峰》)

④【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2012年2月20日习近平在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上的讲话,讲话原文:

中国将继续以负责任的方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欧央行为应对欧洲债务问题所作的努力,继续加强同欧盟的政策沟通和协调,促进中欧经贸、投资和金融合作,参与国际社会对欧洲和欧元区的支持行动。我们相信欧洲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克服困难,迎来新的发展。中国有句谚语叫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爱尔兰也有句谚语说得好:“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今天的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既是两国企业家的聚会,也体现了两国工商界齐心协力、抓住机遇、共迎挑战的信心和决心。我深信,只要中爱两国政府和工商界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携手奋进,中爱双边经贸合作一定能乘势而上、大有作为,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⑤非洲诗人名句:访问刚果时:“此时此刻,我想起一位非洲诗人的诗句:“向前走,非洲,让我们听到你歌声中胜利的节奏!”

⑥拉美谚语:访问墨西哥时,“拉美有句谚语:‘朋友要老,好酒要陈。’”

“贵国总统贝尼托•华雷斯曾说过: ‘无论人与人还是国与国之间,尊重他人权利才能带来和平。’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⑦讲故事,拉近两国人民感情。

习近平每次演讲都会引用两国人民交往的故事和事例。陈明明认为,外交演讲不能光谈大道理,还要做到有感召力、以情动人,民间交往故事最容易拉近两国人民的感情。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3月,莫斯科演讲

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3月,坦桑尼亚演讲

我听说了一件感人的事情。2012年12月的一天夜里,布拉柴维尔突降特大暴雨,郊区一些房屋被淹。3位受灾的中国华侨本已脱离险境,但当他们发现邻居对险情还毫无察觉时,又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游到快被淹没的房屋边,奋力扒开屋顶,救出了12名刚果邻居,其中包括5名儿童。他们的义举得到当地居民交口称赞。——3月,刚果演讲

每年两会答记者问时,温家宝总理总是能够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诗词古赋、名言警句信手拈来。一系列精彩的回答,不仅体现出温总理的文学素养,我们更从中感受到了这位大国总理忧国忧民的情怀。如: ① 谈工作态度时,他引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 谈两岸关系时,引用“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③ 谈中日关系时,引用“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有一句古话:“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④ 谈香港问题时,引用清·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的诗句:“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2.在现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依然是跨文化交流的障碍。(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如1.小芳听外交上课

(1)语言符号上的不同给跨文化交流带来困难;(2)非语言符号上的差异导致误解;

(3)中美文化中师生规范的差异导致不快。

如2.伊朗、沙特在外交场合不与女性握手等。

(二)文化的各个因素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流(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1.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影响他对事物的基本假设,而对事物的基本假设也会影响我们的感知、态度、情绪的表达方式,最终影响我们的行为。

2.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任何两个个体会在完全相同的背景下长大,这里的背景不仅包括年代、地区、情境、地理环境,也包括个体的性别、家庭背景、个人在家中的排行、所受教育的学校和老师、日常所处的工作学习环境、同事或同学的特质和组成,等等。

3.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各种行为(包括交流活动)无不打上特定文化的烙印。文化传递的主要方面是文化特点的传递,这些文化特点大部分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每个人。

实际上,人类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都与文化密切相联。

三、跨文化交流模式

(一)跨文化交流的模式

(二)跨文化交流的表现形式

(一)跨文化交流的模式

1.同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的分界 2.跨文化交流的模式

1.同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的分界

(1)同文化交流:文化是通过象征符号编码得以表现的。交流双方的信息编码完全一致的交流称作典型的同文化交流。

(2)跨文化交流:交流双方的信息编码完全不同的交流称作典型的跨文化交流。

(3)信息编码重叠的量来确定:由于交流双方编码完全相同是不存在的,完全不同也是不存在的。那么是否是跨文化交流,一般以双方信息编码的重叠的量来确定,如,重叠量是70%即为同文化交流,低于70%就是跨文化交流。双方语言不同,一般认为属于跨文化交流。

2.跨文化交流的模式

文化因素影响到跨文化交流的全过程,特别对交流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发送者、接收者与经过编码的信息,发生很大影响。

施拉姆的跨文化交流模式: 意象: →编码: →信息: →解码: →反应: →编码: →反馈: →解码: →反应:

(二)跨文化交流的表现形式(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有多种表现形式。有许多不同的名词术语描述不同层次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跨文化交流通常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进行的交流。

1.从文化人类学角度;

2.政治学角度;

3.跨文化交流的主体:三个主要层次;

4.从文化的层次论角度:表层、中层、深层的跨文化交流;

5.从文化的要素划分:认知、规范、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物质产品、语言和非言语符合系统的跨文化交流;

6.从跨文化交流状态看。

1、从文化人类学角度

从交流的主体划分,有如下交流形式:

(1)种族间的交流:种族偏见是最大障碍。如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疯狂虐杀。

(2)民族间的交流:多民族的国家内,如中

国56个民族间交流。

(3)同一文化中不同的亚文化间的交流:因地域、历史、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等原因,文化上也有差异。如北京打款与福建贫困山区只会讲闽南话的农民间。老一辈与新一代间。

(4)国际间的交流:

①发生在主权国家之间、政府之间,是外交和宣传领域的交流。

②它常常是跨种族、跨民族的交流。

③国际间交流要受国家的政策、目标、需要、经济等条件影响,具有高度的目的性、仪式化特点,常在正式场合进行。

④国际间交流受国际法、军事力量、条约以及对世界形势看法等很大影响。

⑤由于通信技术的飞越发展,无线电波超越国界,大众传媒日益成为国际间交流的重要手段。

2、政治学角度

从交流的活动范围及主体划分:

(1)国内跨文化交流:

跨种族间交流:

跨民族间交流:

同民族内不同亚文化间交流:

(2)国际跨文化交流:

跨种族间交流:

跨民族间交流:

同民族间交流:

3.从交流主体的层次上

可分三个主要层次:

(1)跨文化人际交流:(2)跨文化组织交流:

(3)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国际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和文化关系。人际关系重视人性化的国际交往,文化关系强调综合性的全球文明治理。国际间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都不是由“国家”完成的,而是由具体的“人”(个体或被组织了的个体)完成的。国际关系是人际关系以国家、民族、种族、地区、团体„„为单位进行的交往,它们也是人们的信仰(或观念)、行为方式和不同组织制度之间的交往。

实际生活中跨文化交流发生在多种情况,如左图(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个人交流、组织交流、国际交流的关系,如下图(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4.从文化层次论角度看: 从交流的文化内容上分:

(1)表层文化的跨文化交流;(2)中层文化的跨文化交流;(3)深层的文化的跨文化交流。

5.从文化的要素划分:

从文化要素分类法划分,可以有:(1)认知体系的跨文化交流;(2)规范体系的跨文化交流;

(3)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跨文化交流;(4)物质产品的跨文化交流;

(5)语言和非言语符合系统的跨文化交流。

四、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1、双方文化共享性差

2、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

3、无意识的先入为主

4、误解、矛盾与冲突增多

5、文化变异性增强

6、跨文化交流方式在不断创新发展。

7、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也在发生变化。

1.双方文化共享性差

文化间的相似性和共同性总是主要的,但文化间的差异性和冲突却是更引人注目、引发讨论和耐人寻味。在同文化的交流中,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在编码和解码时用的是同一种编码本;而在跨文化交流中,他们用的却是不同的编码本。文化共享性差。编码本不同表现在多方面。以语言符号为例:

(1)编码的发音和形状不同:“太阳”-“sun”.(2)编码次序不同: Good morning,(3)词汇量不同: 汉语形容烹调方法的字50多个,英文仅10余个.英文大约只有10余个: bake(烤)、broil(用猛火烤), barbecue(烧), steam(蒸), stew(用文火慢慢煨炖), boil(用白水煮熟,汤通常弃之不要), simmer(用文火短时间的煨炖), deep fry,pan fry(介于炸与煎之间), stir fry(炒)汉语中形容烹调方法的字有50多个:

烤、烧、蒸、煨、炖、煮、炸、煎、炒、烩、熏、煲、烘、焙、熬、涮、熘、汆„„(涂红的词英文中没有)

(4)甲乙编码本中共有词汇的文化涵义相同与不同掺杂在一起。猫、牛、羊、猪、狗、马、驴、鹰、猫头鹰、蛇等家畜和动物,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不同内涵。

① “他像一只猫似的”。英语人-脾气不好爱骂人的女人;中国人-温顺的女人。

②“他像狐狸”(中英都表示他狡猾)

③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猫头鹰常栖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所以它是思想和理智的象征。而在中国,自古汉族认为猫头鹰长相凶狠、叫声凄厉、夜间活动,古时称它为“恶声鸟”,被视为“不祥之鸟”。民间便有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等俗语。

在日本,猫头鹰也象征着美德和吉利。猫头鹰一词发音,与日语中多个吉利词相似,如“福来郎”,还有长寿、智囊之意。

猫头鹰能在夜里凭敏锐目光分辨事物,哈萨克族将其视为勇敢、坚定的象征。

④老鼠,在中国是四害之一,“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在印度,老鼠沾了一幅湿婆神像的光,在这幅神像中只有老鼠和牛,因而在印度老鼠很自在、牛也被当成神牛。

卡尔尼•玛塔庙位于印度比卡尔30公里外的Dehnoke地区。在这里老鼠被称为kabbas 是圣物,有超过2万只老鼠在此接受信徒们的朝拜。

相传在14世纪时,有一位叫卡尔尼•玛塔Karni Mata 的印度教女祭司,而她就是女神多迦(Durga)的化身。有一天,一个来自她家族的孩子死了。那个孩子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儿子来求卡尔尼•玛塔,希望能将儿子复活。卡尔尼•玛塔立刻去了冥界,找死神亚玛罗阇(YAMARAJA)理论,但死神拒绝了她的要求,因为那孩子的灵魂已经转世了。卡尔尼•玛塔一怒之下发誓所有她家族的成员死后都会立刻转世成老鼠,直到能够重新转世,并且出生在她的家族,继续当她家族的成员为止。⑤ 印度牛。

牛被印度教教徒(总人口的90%)视为“圣兽”“圣牛”,印度教徒认为,牛既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又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保证。今天,印度人对牛仍然是敬之如神。印度教不准宰杀、吃牛肉,印度有养牛业,但只能提供牛奶(允许喝牛奶)、黄油及牛粪作燃料。印度僧侣每年举行一次敬牛仪式叫“波高”。他们还和商人举办“圣牛养老院”,收养不能觅食的老牛。印度因其版图形如牛首,且举国敬牛如神,而被称为“牛颅之国”。印度国徽上有四种动物就是:雄狮、大象、骏马和公牛。

⑥狼

汉族对狼赋予的是贬义:狼子野心、狼心狗肺、色狼、引狼入室等。哈萨克:赋予狼褒义:团结、合作、自立、耐力、执著、拼搏、忠诚。⑦荷花

中国: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赞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印度:国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圣洁的象征。日本:祭奠、不吉之物。⑧颜色,如黄色

中国:黄色书刊,色情淫秽书刊;

美国:黄色报刊(yellow press),无所顾忌制造耸人听闻消息的报刊; blue movie色情电影。

⑨ 龙

中国文化: 褒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帝王的象征、真龙天子等。

基督教文化:《圣经》龙即恶魔,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所以“亚洲四

小龙”翻译成英语为“Four smal tigers of Asia”。

杜勒(1471-1528)在《插图启示录》中有一插图,描绘圣迈可和天使与龙激战获胜,把龙和恶魔打倒在地。这些龙具有中古龙的通常形象(蛇尾、麟身、翼、爪、头上长角)。图片是慕尼黑圣迈可战胜妖魔的雕像。⑩数字

伊斯兰教与7:在阿拉伯国家,由于《古兰经》第一章有7节经文,因而7特别受宠爱。沙特阿拉伯王国麦加大清真的尖塔是7个。北京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正门的台阶是7级、礼堂前的拱门是7个,礼拜殿的南北窗户各位7扇。

中国人与9/8/6/4:故宫太和殿的台阶尾数多为9,与“久”谐音,以图江山社稷长久。

8:发;6:六六顺 ;都是吉利数字

4:死,不吉利数字。13:西方是不吉利数字。

【中国皇帝与九】

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①帝王之位称“九五”;②帝王称“九五之尊’”。与九有关的还有:③青铜器有“九鼎”,④皇帝周围要设“九卿”。⑤朝廷命宫设“九品中正”,⑥京师置九门。⑦紫禁城的房屋9990间半。

⑧天安门城楼面阔9间,深9间。⑨中国紫禁城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装饰甲“九路钉”,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9个,共81个钉。⑩清代宫廷年节大宴,包括水果、蜜饯、点心,一共99个品种。⑾清代皇帝的寿筵及春节大宴食品、娱乐节目以及臣僚们庆祝“圣寿”的贡品等,也以9计,含有敬祝万寿无疆的意思。久而久之,九这个数字,被皇帝独占了,而一般人民,包括达官贵族,凡起居饮食器物等都不能以九计了。

⑾ 仙鹤

在中国:仙鹤洁白高贵,仙鹤的寓意美好,象征自由和平,能够传递出对世界和平的期待和向往。鹤在法国象征着不忠诚、淫荡、愚蠢,有妓女的意思。但也有法国人认为梦见鹤将预示着有好事发生。

北京时间2011年5月12日凌晨,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在法国正式开幕。范冰冰的一袭“仙鹤装”,再度成为全场亮点。网友称之为“鹤舞九天”,九只仙鹤组成礼服。范冰冰着“仙鹤装”一出场,就引来各方热议,有网友在“沪江法语”网上写道:“在法语中,‘仙鹤’是lagrue,法国人视这种鸟为恶鸟,更是愚蠢和淫荡的象征。”范冰冰方面,出面解释道:在中国,仙鹤洁白高贵,仙鹤的寓意美好,象征自由和平,能够传递出对世界和平的期待和向往。所以,仙鹤装,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2、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在跨文化交流中,各种文化的差异在程度上是不同的,产生误解的可能性的大小也是不同的.共性越多,交流中所遇到的严重挫折或文化曲解就越少;差异越大,误解的可能性更大。

(1)以文化中某具体方面而言,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同。如:菊花从植物学角度对菊花描述,各文化都一样。但其文化内涵在不同文化中却大不相同。

(2)以整个文化而言,不同文化的差异也不同。如:

3、无意识的先入为主(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人们在成丁后,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认知方式、行为模式、交际习惯、思维方式,构成了人们潜意识的本民族中心论,即常无意识地用自己文化的种种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行为。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了解的人,常对异文化带有偏见,引发矛盾、冲突。如: 1)美国孩子爱问:是公狗还是母狗?

2)大汉族主义(称少数民族为“狄”、“蛮”等)、欧洲中心论、白人至上观念都是“唯我独尊”的世界意识。

正因为如此(双方文化共享性差、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无意识的先入为主),增加了跨文化交流误解、冲突的机会。

4、误解、矛盾与冲突增多

(1)群体层次上, 在国与国之间,文化冲突会导致政治冲突。

如:1)印度裔英国知名作家拉什迪的《魔鬼诗篇》(又《撒旦诗篇》)。该书1988年问世以后,被英国授予骑士身份,引起伊斯兰国家普遍愤怒,因许多穆斯林指责该书亵渎神灵。1989年,伊朗原宗教及政治领袖霍梅尼当时在国家电台发表讲话称:“《撒旦诗篇》的作者反对伊斯兰、反对先知、反对古兰经,现宣布将其判处死刑”,并号召教徒对其采取暗杀行动,迫使拉什迪潜藏多年。尽管拉什迪一直未受到任何身体侵犯,但该书的各国翻译者与出版者中已有多人遇害身亡。从欧美、印度到日本,死亡人数已超过60,伤者数以百计。日本的译者筑波大学教授五十岚一被乱刀砍死在宿舍。悬赏追杀作者的奖金曾高达520万美元。

该事件导致英国和伊朗两国外交关系紧张。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侯赛尼在本周的新闻简报会上表示称:“很显然,向这样的一位背叛者和令人讨厌的人物授予荣誉,必将使得英国政府官员处于直接与伊斯兰社会对抗的局面。这种侮辱伊斯兰神圣价值观的行为并不是一个偶然,这是一起有预谋、有组织的行为,其背后受到了某些西方国家的指导和支持。”

直到1998年,伊朗默罕默德·卡塔米(Khatami)政府才许诺表示伊朗不再追杀萨尔曼·拉什迪。

起初却并没有激烈举动。他们平静地同作者、出版商、国会议员、检察总长以及首相讲理。他们并没有要求禁止该书发行,只要求作者和出版商在书中添一面插页,声明该书故事纯属虚构,所涉及的伊斯兰历史并非准确。与此同时,英国穆斯林也举行了一些示威活动。但所有这些努力均未能引起足够的注意。伦敦一位律师建议穆斯林事先通知各大媒体,以引起各方的注意。于是他们这么做了,又于走上街头焚书。受到焚书强刺激的英国人开始骂他们是“野蛮人”、“狂热分子”,将他们同纳粹相提并论。霍梅尼发表追杀令后,英国宣布与伊朗断交。西方国家纷纷谴责伊朗。由此变成全球性事件。许多国家采取禁书措施。

没有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核心价值观和经济、政治上的结构性差异,没有这两个文明间由来已久的龃龉和冲突,区区一部小说是绝不可能引起如此轩然大波的。

如2)国际上关于人权问题的争论,既包含政治的原因,也包含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的冲突。

从文化角度看,由于中西方对人的理解、对权利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在人权观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西方文化:比较强调自然人即人的自然属性、个人性、利己性以及个人与他人的分离性;

而中国文化:则比较强调社会人即人的社会性、道德性以及个人对他人的依存性。

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指责中国的人权状况。美国发表以指责中国为主的国别人权报告。中国自2001年以发表美国的人权纪录作为回应。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014年2月28日报道】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2013年美国的人权纪录》,反击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的批评。①美国国务院昨天发表的国别人权报告批评中国政府打击并胁迫维权组织与个人,限制民众的集会、宗教及言论自由。②中国国新办的美国人权纪录指责美国对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横加指责,妄作评论”,但对自身的人权状况却“百般遮掩,讳莫如深”。③这份报告批评说,美国的人权问题“依然严重,在诸多领域甚至持续恶化”。报告列举了暴力犯罪增加,枪击案不断发生,对国内外民众长期进行电话监控等。报告还称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无家可归者数字上升。”④作为对美国国务院年度人权报告的回击,中国国新办自2000年开始就美国的人权纪录发表报告,批评美国的人权纪录。北京一直强调,人权问题是中国自己的事情,外国不应当对中国的内政“指手画脚”。

【法新社北京2月28日电】中国今天发布了一份有关美国人权纪录的报告,对该国在海外实施的无人机袭击、得到国家支持的间谍行为以及严重的枪支犯罪活动进行谴责。此前,华盛顿对中国的人权纪录进行了批评。

北京说,美国“对自身的人权状况百般遮掩,讳莫如深”,比如由政府运作的“严重侵犯人权”的“棱镜计划”。在这份报告发布前,美国国务院昨天发布了年度国别人权报告。

中国历来会对美国的报告发表回应声明。北京不针对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发布人权报告。由中国国务院发布的这份报告专门批评了美国在巴基斯坦等国发动的无人机袭击。报告称这种袭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报告还说,美国的枪支暴力活动猖獗,童工在该国农业领域大量存在。

美国哈佛大学的亨廷顿认为,世界政局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冲突的根源不是意识形态方面,也不是经济方面,而是文化方面的。全球政治冲突将在不同文明国家和 集团之间发生。不同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纽约时报》1993.6.6)

(2)在个人层次上,交往者的心理上往往会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文化休克:指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参加者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或精神疲劳,对东道主的反感,被东道主反感,对自己价值观遭到亵渎、价值观和身分角色的混乱引起的不舒服,对应付环境无能的感觉。)

如:1970年代,一些英国公司派到非洲和中东的职员有60%因文化休克而未完成工作任务,使公司蒙受很大损失。1960年代,美国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派遣了青年人组成的和平队,许多成员因处于手足无措的“文化休克”状态而不得不提前回国。严重的“文化休克”会引起精神失常甚至自杀。一些西方国家的心理诊所就接收“文化休克”患者。

5.文化变异性增强

同源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在情况报道功能和娱乐功能上是相似的,但在文化传递功能上有差异.前者多表现为文化的“遗传性”功能,后者多表现为文化的“变异性”功能。如:

(1)个人层次上:跨文化交流是一种异文化的熏染,对本文化成员的文化变迁发生作用:留美学生会带有美国文化色彩;学日语的会

(2)群体文化的某方面: 跨文化交流促使某群体文化的某个方面发生变异:① 1980年代后出现中西合璧的词语“卡拉oK”等;②也会发生巨变: 1840年前闭关自守,文化交流微乎其微;1840年后国门被打开,1911封建帝制被推翻;1919出现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传来马克思主义等.1840-1949中国文化发展变化很大.(3)国际交流上:科技发达、经济力量雄厚的超级大国向世界输出他们的文化。而第三世界国家,及弱小民族则在美国文化熏染下,成为附庸,发生向美国文化的变异等。美国成为文化帝国主义。

6.文化交流的方式不断创新发展

(1)自发的→组织和国家的鼓励引导控制:文化部、文化馆、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各类基金(美国富布莱特国际交流项目、美国福特基金会、日本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友好协会、语言文化学习培训中心、使馆设文化参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

(2)大众传播技术(电影、电视、摄影、录音、广播、因特网等)的发展使大众成为世界文化的主人(过去都是王公贵族)。

(3)举办文化活动:展览、音乐节、电影节、电视节、文化年等;(4)文化协定的发展:双边、区域、世界范围的协议。(5)人员交流:引进外国教师、互换教师和学生、旅游.7.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也在发生变化

如:二战时期以宣传为主的单向交流,因人们被迫去迎合本国战争意识形态的迫切需要,弘扬民族主义精神。二战以后“合作”成为主题,注重双向交流:一方面,促进民族文化的对外影响,树立国家的良好形象,赢得他国对自己文化的好感,另方面,增进对他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学习和吸收他国优秀文化。成为人们的共识。

五、跨文化交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文化的普同性(普世性、普适性)和民族性问题。

(1)文化普同性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1)人类社会的共同需求、利益要求,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统一性。

2)保持群体的不断再生产的必要性;遇到灾难时保持社会团结和互助的必要性;保证社会经验代代相传的共同需求等。

3)对冥世生活的宗教信仰——面对死亡必然性的心理妥协;对近亲婚姻的禁止——防止生理灭绝;相遇、离别时的礼貌用语;道德禁忌和限制等——避免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和社团摩擦等;造成了许多普同的人类价值观。

人的五大需求(图略)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2)文化的民族性主要有四大特征: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价值观)。

文化的普同性和民族性应该是不发生矛盾的,因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分为两种类型:不可重复的独特性和世界性、全人类性。如有人分析:西方人特有一种“罪感”文化,日本人“耻感”文化,中国人“畏感”文化。这种分析是必要的,但并不说明三国人就无法沟通和相互理解。只要没有特殊偏见,就会发现罪感、耻感、畏感,都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和心理特征,它们彼此是有差异,但它们也都反映了一些共同人性。(潘一禾:94)

2.文化相对主义原则。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其为适应自然环境,为实现特定生存目标而形成的社会有机体。它们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们都有同等的生存权利,都应该得到理解。而不应该对其抱有偏见和歧视。差异只有在不被完全理解时,才会被认为是离奇的,仿佛“背道而驰”。

3.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则。1)文化差异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而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因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2)确认在相互信任和理解氛围下,尊重文化多样性、宽容、对话及合作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3)发现差异,解释差异,是国际文化研究的起点,而寻求文化的理解、共识与普同性是国际文化研究的终点与目的。文化有差异,所以文化间难免会有误解、矛盾、冲突,所以文化间更需要沟通与理解,寻找冲突点,以便解决问题;文化也有共性,所以不同文化间才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和而不同”。“求大同”是为了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和维护人类文化的普同性;存小异,和而不同,则是为了尊重和保护个性和特殊性,尊重和保护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4.主体间性。为了既在根本问题上“大同小异”,又保证个体生存的“和而不同”,哈贝马斯(《现代哲学的话语方式》)提出“主体间性”概念。所谓“间性”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被运用到“国家主体间性”的研究。人们应该意识到现在的世界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格局,所以,必须提倡运用“间性视域”“跨界”思维(跨国、跨文化、跨民族、跨学科、跨语言、跨性别、年龄之界)来研究问题,通过“互为主观”的平等对话,进行现代世界全球性的物质和精神交往。

5.人权是文化多样性的保障。“文化是相对的,道德是绝对的。”(亨廷顿)“捍卫文化多样性是伦理方面的迫切需要,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不可分的,它要求人们必须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特别是尊重少数人群体和土著人民的各种权利.任何人不得以文化多样性为由,损害受国际法保护的人权或限制其范围.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6.文化的延续与变迁: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需要文化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变迁需要合理吸收和调控,以趋利避害。

7.文化依附和文化自立:超级大国利用文化作为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手段。弱小国家民族文化生存面临挑战。发展民族文化,摆脱文化帝国主义的控制是跨文化交流学课题。

8.坚持呼吁文化的反思意识。现存文化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盲区,都会出现行为模式不同的非理性狂热(思维特征)。因此 文化间相互理解需要各自有反思意识。反思可以将文化的差异感和相互不满从情绪性的宣泄引向理性的思考和认真的相互审视。意识到不同的文化间的某些差异,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解释,得不到细致的区分和定性,在或者得到了不应有的离间和挑拨,就会引发流血的政治冲突。文化的自我反思,可以帮助和促进文化间的谅解和合作。

文化传播与交流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跨国商务活动日益频繁, 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 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劳动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变得日益重要。

商务谈判作为人际交往中的特殊形式, 必然涉及不同地域、民族、社会文化的交往与接触, 从而导致跨文化谈判。在跨文化谈判中, 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必将影响到谈判者的思维、谈判风格和行为, 从而影响到整个谈判的进程。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谈判可以大大节约国际交易的费用。对此, 美国一位资深企业家甚至断言:“如果能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碍, 美国对华投资、贸易量可以比现在增加两倍。” 从事商务活动尤其是跨国的商务活动必须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与差异。在进行谈判的准备与组织时, 更要明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 只有积极地面对这种影响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文化差异与商务沟通

1.文化与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特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这些观念构成人们生活、工作中的行为。世界各民族由于特定的历史和地域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文化差异与冲突涉及面很广, 几乎随处可见, 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又是文化的参照。语言文字差异是不同文化最显著的差异, 也是跨文化沟通中最大的障碍之一。跨文化沟通以语言文字为媒介, 语言文字的文化因素直接制约着沟通的正常进行。即使是涉及经济信息或商品信息的语言, 在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时, 都不单单是语意的翻译, 可能还负载着不同文化的表达转换, 弄不好就会出现误解, 影响跨文化沟通的效果。 (2) 思维方式。思维与语言有密切联系, 并受到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国度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同样有这样那样的差异, 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会导致人们对问题的认知和处理方法上出现差异。例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呈现“群体取向”, 强调社会和集体对个人的约束; 而欧美人的思维方式是“个人取向”, 强调个人的成绩和价值。 (3) 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人们用以辨别是非善恶的一种综合性的标准, 主要表现在人们对道德、社会、利益、宗教等各方面的判断与取舍标准, 构成文化与社会的基干, 也是跨文化沟通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全球跨文化沟通的价值观念差异主要是东西方两大价值观念的不同。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 中国人往往会回答的过于谦虚“哪里, 哪里, 过奖了! ”而英美人则“Thankyou! ”来回答。 (4) 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它通常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并由国家机构保证实施。由于不同国家指导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和体系不一样, 从而也导致不同国家的法律规范存在一些彼此不兼容的情况, 有些甚至是尖锐对立的。 (5) 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各民族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相沿久积、自发形成的习惯行为、生活方式, 是一种没有法律规定但在一定范围内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表现在饮食、服饰、节庆、居住、礼节、婚姻、丧葬、经商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世界上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 这些差异会渗透并影响到国际经贸与商务活动中, 这就为跨文化沟通带来了障碍, 同时也带来了机会。

2.国际商务沟通。

国际商务沟通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的当事人, 为满足各自需要, 通过信息交流与磋商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谈判沟通主体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 谈判者代表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利益。同时, 它还具有跨文化性。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谈判者各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模式、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 这些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文化对谈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不同的文化自然地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这种地域的、所属群体上的差别有使不同文化的群体相互疏远的倾向;另一方面, 不同的文化也是人们沟通与交往中的障碍。因此, 要求谈判者要接纳彼此的文化, 而且要透过文化的差异, 无误地揭示、了解对方的目的与行为, 并使自己被对方所接受, 最终达成一致的协议。

3.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交流的影响。

在当今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体系中, 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 跨国商务越来越普遍。在种种文化多元化的跨国商务活动中, 文化冲突问题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屡见不鲜。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中: (1) 沟通过程。文化差异对谈判沟通过程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谈判的语言沟通过程中。各国的公司、个人要进行商务谈判, 首先必须解决沟通语言问题。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沟通过程中, 还表现在非语言沟通过程中。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者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 甚至, 同样的动作语言传递着截然相反的信息。文化差异还会导致谈判者沟通方式的差异。不同文化的人群有其所偏好和习惯的沟通方式, 在跨文化谈判中的谈判双方经常属于不同的文化圈, 有各自习惯的沟通方式。 (2) 谈判风格。谈判风格是谈判者在谈判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要气度和作风, 谈判风格体现在谈判者谈判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控制谈判进程的方法、手段上。谈判者的谈判风格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不仅决定着谈判者的伦理道德规范, 而且影响着谈判者的思维方式和个性行为, 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形成风格迥异的谈判风格。 (3) 伦理与法制。中国文化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 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大多数西方人却恰恰相反, 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在中国, “伦理至上”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人们思想的重要地位, 于是, 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 中国人感到不习惯, 而是习惯通过“组织”、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而西方人则与此不同, 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 惯用法律的手段, 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关于文化冲突的问题在合资企业中已经屡见不鲜。这种非管理因素常常造成误解和关系恶化, 甚至导致商务活动和决策的失败, 严重影响合资企业的发展和利润的回报。即使是在发达国家那样文化包容性很强的国家, 每年因为跨文化沟通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也是相当严重的, 由此可见, 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已经成为跨文化商务沟通的绊脚石。

三、对于克服跨文化商务沟通障碍的建议

文化差异虽然可能给商务沟通带来一定的障碍, 我们应该采用合理的策略, 经过有效的沟通途径, 克服不利因素, 加强理解与融合, 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下面是就如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商务沟通的一些建议:要达到跨文化商务沟通的目标, 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真诚对待别人。尊重别人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沟通, 能达到有效共识。同时, 要尽可能提高对异国文化和企业化的敏感性和包容性, 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比如在商务活动前要尽可能了解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 谈判准备工作及谈判方式应该在已知文化差异的指导下进行。另外, 在商务交流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上, 对于不同的国家文化, 我们要以不同的策略对应。

四、总结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商务沟通中, 出现分歧和争执是难免的, 个人或群体的态度倾向决定着文化差异的作用, 它可以夸大文化的差异, 也可以将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降低到最低点。从事涉外商务活动交流的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 学习并汲取其他文化中有助于本企业发展的内容, 了解和掌握跨文化沟通的知识和技能, 克服文化障碍, 知己知彼, 入乡随俗, 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这对我们涉外商务活动的开展和交流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国平.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商务沟通[J].理论月刊, 2007 (1)

韩素音与《文化交流》 篇3

韩素音与中国有不解之缘。她1917年生于中国河南信阳,父亲是一位早年留学西方的中国工程师,母亲是比利时人。她的中文名字叫周光瑚,英文名字是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罗莎莉·伊丽莎白·光瑚·周)。她后来成为英国公民,改名伊丽莎白·库默。

韩素音以小说一举成名。她的长篇小说《A Many-Splendoured Thing》于1952年出版,1955年被好莱坞改编拍摄成电影《生死恋》,1956年即获得最佳服装、最佳音乐和最佳电影插曲三项奥斯卡大奖。这本书有好几个中译本,书名作《瑰宝》或《繁花似锦》或《爱情至上》。她的其他作品亦有不少在上世纪80年代被翻译成中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韩素音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自1956年后,她几乎每年访问中国。1974年,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在美国洛杉矶召开成立大会,她做了主题发言。有关她来中国访问的报道、她与中国领导人在一起的照片经常出现在中国官方报纸上。令她著名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她和周恩来总理之间的深厚友谊。她写过《周恩来传》,曾担任过周总理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之间“特使”。她著作颇丰,写作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在特定的年代中,韩素音以英文写就的作品就像一个个出口,为全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可能。她的笔名是韩素音,体现了她的中国心。

在当下的中国,听说过韩素音这个名字最多的,无疑是有志于翻译的青年。《中国翻译》杂志从1986年开始举办青年“有奖翻译”活动。1989年韩素音访华,提供了一笔赞助基金,以此设立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至2012年,“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已经举办了24届,是目前中国翻译界组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翻译大赛。韩素音之所以赞助翻译竞赛,部分原因是因为她认为,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的障碍之一是外国人不懂中文,而这个世界上懂中文的外国翻译不多。解决语言障碍的方法之一是中国作家用英语写作。

韩素音与浙江,与《文化交流》颇有渊源。1992年,韩素音应邀来杭州大学讲学,并在该校设立了外国文学奖学金。在杭州期间,她与浙江省领导和杭大师生建立了友谊。此后,《文化交流》的副总编辑金雨困专门去北京看望、采访过韩素音。她非常关心《文化交流》,还经常写信来表示关注。

韩素音在1997年8月份收到《文化交流》当年第3期后,写来一份热情洋溢的信。这封信刊登在1997年第4期《文化交流》上。原信翻译如下:

王家扬社长先生,吴尧民主编先生

特以此信向你们祝贺《文化交流》1997年第3期的出版。许多年来,我一直是《文化交流》中英文双语杂志的读者。我发现1997年第3期非常出色。照片相当好。自从两年前有人参与英文编辑,贵刊的英文质量也已经大大提高。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我有幸认识并极其尊敬的两个人的照片,这两个人就是钱学森先生和周培源先生。读到有关他们的文章,非常令人振奋。我认识他们已经有很多年。

请向贵刊才华横溢的摄影家们转达我的祝贺。我尤其喜欢第17页上徐利明所拍摄的照片,刊中彩页上的沈学溪、邵大浪、张伦以及其他各位的照片也同样出色。郁风画的山水风景也令人赞叹。

在此提一个建议:如果可能的话,请告知《文化交流》半年和一年的定价。我想多买一些贵刊寄给我在欧洲和美国的朋友。请在百忙中告诉我。

再次致以热烈的祝贺。

韩素音

1997年8月17日于瑞士洛桑蒙台大街37号

1998年5月,《文化交流》委托新华社记者邱健在韩素音来华访问时进行采访。1999年,韩素音来华访问,邱健以《文化交流》特约记者的身份在北京饭店与她交谈了三个小时。根据采访内容,邱健撰写了题目为《我唯一的爱就是中国》的报道,发表在《文化交流》1999年第4期。在长达5000字的文章中,邱健特别提到了韩素音的人格魅力。她写道,“她的幽默、机敏、博学和独立不羁的个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邱健在文章中除了讲述韩素音女士颇有传奇色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之外,还着重从“兼通中西文化”“中国之恋”和“富有权威的中国通”三个方面来描述韩素音女士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这是《文化交流》第一次全面报道韩素音女士。

2003年夏天,浙江大学教授朱炯强应邀在瑞士的伯尔尼大学做短期讲学。8月2日,朱教授和助手姜希颖前往瑞士洛桑专程拜访韩素音。朱教授专门向韩女士转达了多位老朋友的问候:浙江省原省长、浙江省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文化交流》名誉社长沈祖伦,浙大原党委书记、《文化交流》特约顾问张浚生,杭大原党委书记薛艳庄教授,杭大原校长沈善虹教授,《文化交流》原总编辑吴尧民、时任总编辑傅通先等人。朱教授还向韩素音送上这些老朋友的小礼物:纪念邮票册及杭州丝绸围巾、西湖龙井茶叶、王星记扇子等。韩素音说,她在很多国家都有朋友,但她的心始终在中国,就像她父亲那样。

8月4日,朱教授和同事再度拜访了韩素音。她领着客人参观了她的家。她说她对日内瓦湖的风景和阳光情有独钟。当时她提到她出版的所有书和信都保存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她还说年轻人要走向世界长见识,提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提到通过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开拓眼界。在访问结束时,她让姜希颖笔录了一封信,感谢来自浙江的朋友们的问候和礼物。

朱教授回国之后,特地为《文化交流》撰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他和助手两次专程去日内瓦拜访韩素音。朱教授在文章中谈到了韩素音的近况;谈到了浙江老朋友送的礼物,让她爱不释手;谈到了精美邮集封面上有周恩来总理的照片,让她思绪万千,她喃喃自语说:“总理是好人呀!我和他是很好的朋友。”在这次访问中,朱教授和姜希颖还拍摄了不少照片,留下了韩素音晚年时期的珍贵形象。这篇文章和部分照片发表在《文化交流》2003年第6期上,让读者看到了韩素音一颗炽热的中国心。

《文化交流》从季刊到双月刊,再到如今的月刊,至今已走过近30年历程。韩素音见证了《文化交流》的发展,而她本人也成为《文化交流》的知音。我们发表此文缅怀她,缅怀她的中国情怀,缅怀她的文学成就,缅怀她对《文化交流》的关心和关注。她的一生,正如她最著名的小说题目:繁花似锦。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Han Suyin and

Cultural Dialogue

By Wei Daguo

Chinese-British writer and physician Elizabeth Comber, whose pen name was Han Suyin, died at the age of 95 on Friday at her home in Lausanne, Switzerland. She was born 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 or 周光瑚 in Chinese. We at Cultural Dialogue in Hangzhou, the capital of eastern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 were deeply saddened to hear about her death. Han Suyin was engaged with Cultural Dialogue in her lifetime.

For a long time in the 20th century, Han Suyin was a household name in China. She visited China almost annually from 1956 on and she was one of the few westerners who visited 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in 1949. In 1974, she spoke as a featured speaker at the founding conference of US-Sina People’s Friendship Association in San Francisco. Official newspapers in China in those years often featured reports of her visits to China and photos in which she posed with Chinese leaders. She was well known in China also because her friendship with Premier Zhou Enlai. She wrote a biography of the premier and she served as a special messenger between Premier Zhou Enlai and French President De Gaulle. In China, the writer’s pen name was best known whereas her passport name Elisabeth Comber was little known, as her works are largely concerned with her roots in China.

Since the reform started in the late 1970s, Han Suyin has been a name well known among young translators in particular. China Translation, a national monthly, started an annual translation competition in 1986 for young translators. In 1989, Han Suyin provided a fund and the competition was renamed after her. Up to 2012, Han Suyin Translation Competition for Young Translators has been held 24 times.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ost influential and longest translation competition ever held in China. Han Suyin supported the translation prize primarily because she believed, based on her own experience, that one effective way to break the language barrier for Chinese writers was to write in English directly.

Han Suyin and Cultural Dialogue, now a monthly distributed to readers at home and abroad, shared a long time together. In 1992, Han was invited to give lectures at Hangzhou University, which merged with Zhejiang University in September 19998, and established a foreign literature scholarship. During her stay in Hangzhou, she formed friendship with provincial leadership and staff and students of the university and she became a reader of Cultural Dialogue, which was a quarterly back then. Jin Yukun, our deputy editor-in-chief, took a train trip to visit Han Suyin during her visit to Beijing one of these years in the 1990s.

In August 1997, she wrote a letter in English to Cultural Dialogue to express her appreciation of the magazine and her congratulations on the publishing of the third issue that year.

In 1999, Qiu Jian, our special reporter in Beijing, interviewed Han Suyin at Beijing Hotel during her visit to the capital. Qiu Jian’s story appeared in the fourth issue of Cultural Dialogue in 1999. In the 5,000-characger story, Qiu said she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Han Suyin’s charming personality. The story covered Han Suyin’s life and career. In particular, Qiu Jian wrote about Han Suyin’s ties with China in three major aspects.

In the summer of 2003, Professor Zhu Jiongqiang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his assistant Jiang Xiyin were invited to be guest scholars at Berne University. On August 2, the two came to Geneva to visit 86-year-old Han Suyin at her home. Professor Zhu conveyed the warm greetings to Han Suyin from her friends in Zhejiang: Shen Zulun, former provincial governor, president of Zhejiang People’s Association for Friendship with Foreign Countries and honorary director of Cultural Dialogue, Professor Xue Yanzhuang, retired CPC Hangzhou University Secretary, Professor Shen Shanhong, former president of Hangzhou University, Zhang Junsheng, CPC Secretary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special advisor of Cultural Dialogue, former editor-in-chief of Cultural Dialogue Wu Yaomin and incumbent editor-in-chief of Cultural Dialogue Fu Tongxian. Professor Zhu also presented the gifts from the old friends: a stamp album, ginseng, silk scarves, Dragon Well tea, and sandal fans.

Professor Zhu and his assistant Jiang Xiyin came to visit Han again on August 4. She showed them through the house and said she loved the scenery and sunshine of Geneva. They chatted. She said her published books and letters were in the keep of Boston University. Then she mentioned that Chinese young people should see more of the world for a comprehensive worldview. She talked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exchanges. Zhu and Jiang took some very valuable photographs of Han Suyin. When the professor came back to Hangzhou, he wrote a complete account of his visit to Han Suyin. His story appeared in the 6th issue of Cultural Dialogue in 2003. Cultural Dialogue at that time published six issues a year. This story enabled our readers to see how Han Suyin lived in her evening years.

文化传播与交流 篇4

520112 刘丹 10

一、儒家思想与日本的企业文化

东西方的界定,主要在于文化的划分。尽管日本曾经历过全盘西化的维新,东方文化还是对他有深深影响。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人”的定位。西方文化,可以被归结为一种个人主义文化,而受儒家精神濡染的东亚诸社会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社群文化。东亚的社群文化主张企业、经济和社会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协调一致的运作。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视角来看,东方文化下的人简直就是“无我”。与这种精神资源中的“无我”意识联系的是在社会秩序网络结构中的“克己”即“自我舍弃”。每一个人从某种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的个人“人格”,从而变成了社会秩序网络结构上的一个“结”。社会秩序已把人的“人格”甚至“人性”内涵于其中,从而变成了这些社会中注重人事关系、人互相牵制的秩序网络。这种“无我”在日本经济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企业中强烈的团队本位主义。日本人重视他人的评价、暗示、期待和赞许,即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中行善。这在企业中,就表现为鼓励员工之间的公开竞争,并把企业的诚信摆在首要位置。

正是这些日本特有的文化和制度特征保证了外在机制的成功运作。比如说,日本产品之所以能以“高质量、低价格”出口到国外,很大程度上是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竞争与日本的历史传统是相契的。这种竞争不同于西方以个人为单位的竞争,而以集团为本位,在整体上形成了“对外竞争、对内和谐”的格局。日本人公认的观点是:社会并非个人竞争的场所,而是一个团队与另一个团队集体竞争的地方。一个公司的雇员组成的队伍应该像一个统一体那样行动,以便与另一个公司所建立的团队竞争。于是为了在一场无休止的集体竞争中击败所有对手,最重要的是保持企业内部的亲密和谐。这样,日本儒教中的忠诚精神就成为每个企业的绝对律令。企业在雇用雇员时,如同挑选夫婿一样,要估计他的性格、忠诚感和从长远看它对公司可能做出贡献的潜在能力,这些特征要比员工的“专业本领”更加重要。这种雇用就像结婚一样,是一种终身承担的义务。于是类似中世纪那些超家族的封建集团,一种强烈的“家长式的”、“家族的”、“同事的”气氛弥漫于公司之中。

引申至国际竞争圈中,日本人觉得国家就像一个放大的企业,它作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参与世界贸易竞争。而企业对于政府犹如雇员对企业一样,信奉的仍是传统的儒教的忠诚原则。在日本的民主中,渗透着协调一致的集体传统。他们觉得,决定不应有任何个人做主,而应该通过协商由集体共同做出。开会的目的在于达成一致,其意义在于达到普遍统一和没有人持强烈的异议。等级制度和集体决策在日本的传统中相辅相承成为统一体。如果说中国的等级观念往往与官位的高低相联系、带有冷冰冰的行政隶属意味的话,日本的等级观念则染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家族色彩。这种纵向、横向间反反复复的协调商量、集体决策,对于日本的经济腾飞和企业的做大做强是十分有益的。日本通过自身顽强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在积极引进外来管理文化的基础上,日本人对自己的传统进行了创造性地转化,进而获得了巨大实效。

二、企业管理——以人为本

如果把独特的文化氛围比喻为日本经济的腾飞肥沃的土壤,那么良好的企业管理则相当于对每一棵幼苗的精心培育,是日本企业能够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因素。从微观层面来看,国际经济学界通常认为日本的企业管理有三大“神器”:终身雇用制度、年功序列工资制度和企业内劳动组合。除此之外,日本企业内的教育培训往往不为外人所重视,其实这是推动日本企业高速发展的又一秘密武器,即第四种“神器”:独到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一)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建立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企业管理。日本企业管理理念强调“细”、“精”,强调规范化,讲求高质量、高要求,认为现代管理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管理无处不在。同时,他们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不拘泥于西方注重理性管理理论的框架,而是融入浓厚的日本民族文化特色。他们把企业当作一个文化实体进行管理,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造就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日本的企业管理是一种现代的文化管理,是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日本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战略思想的特点“有创造性、富于直觉、合乎理性”。整个7O、8O年代,日本企业远远走在经营效率的前沿,并且某一段时期似乎可以永远改进,不断地提高质量并降低成本。

(二)日本的企业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日本的企业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地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既是对员工行为的规范,更是对员工的尊重、培养和激励。同时,日本企业特别重视环境要素管理,以激发人的干劲。企业的自然环境,包括工作的环境、光线、色彩、噪声都控制得非常好。日本企业管理的实践证明,企业员工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企业必须依赖于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和感性因素的文化管理,才能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员工的大量出现、企业组织的变化和服务制胜时代到来的需要。此外,日本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还表现在,不仅仅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且“追求人与社会及环境的和谐”。

三、日本的生产管理方法创新

在这些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日本企业发明了许多后来众所周知的生产管理方法,比如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精益生产可能是日本式管理最重要的贡献,他在丰田汽车公司还有另一个名字——丰田制造系统,丰田是50年代最早尝试精益生产的公司。精益生产的精华在于;其一,只生产所需的东西---适时生产而不是生产大量产品以防万一;其二,把每个人都变成质量检验员,有责任随时纠正错误;其三,按照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价值流向看待公司,而不是把产品和生产过程孤立起来,由需求拉动生产,也就是按单制造。

四、结语

廉政教育与廉政文化经验交流 篇5

廉政教育与廉政文化经验交流第 1 篇

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煤矿反腐倡廉工作全局,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始终坚持教育为本的原则,深入开展思想教育,不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做到每年都有新内容,层层都有新任务,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营造出了经济快速增长,干部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是注重发挥领导班子的火车头作用。向领导班子成员发放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必读》、《领导干部廉洁手册》、《警钟声声》等廉政书籍。煤矿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起到了带头学廉、带头讲廉、带头倡廉的火车头作用。

二是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中纪委七次全会精神、《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七项要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倡导构建和谐企业。始终把领导干部廉政教育作为重点,从专题民主生活会、廉政鉴定、任前廉政谈话、规范公务用车、治理小金库、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主动报告等入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节日期间,我们

提前及时发出通知,要求党员干部在喜迎佳节之际,坚决反对和制止各种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一律不准搞相互拜年的活动,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

三是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各党支部为细胞单位,先后多次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008-2012 年工作规划》,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利用多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贯彻《中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并认真组织学习落实中纪委八项禁令,对党员干部进行了自查。重点加大对《中国共产党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的贯彻落实力度。采取举办培训班、组织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广大党员干部系统掌握党内法规,提高学法规、用法规、守法规的自觉性。我们注重运用现身说纪说法、观看警示电教片、案例图片展览等形式,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有触动,在行为上有约束。先后开展了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主题教育,组织各级干部收看收听扬正气、促和谐优秀廉政公益广告,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了党纪政纪法规知识测试;在煤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向优秀纪检干部王瑛同志学习的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听取《国有企业职务犯罪分析与预防》专题讲座,观看警示教育片《忏悔录》、《痛击腐败》《慎交友警示录》、3 《赌之害》等,围绕不同时期易发问题和典型案例进行教育,增强警示教育的针对性,使他们廉洁从政、率先垂范、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当好人民公仆。

煤矿通过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和廉洁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干事、干净的廉洁文化理念,干部员工廉洁从业自觉性得到提高,形成了尊廉崇廉的浓厚氛围。通过巩固廉政文化活动成果,提升了煤矿反腐倡廉教育水平。

廉政教育与廉政文化经验交流第 2 篇

卫生部门是民生领域的重点部门,是社会服务的窗口,我们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因此,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作为广大卫生工作者的最高职责和第一信号,始终紧紧围绕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特别是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医改成果理思路、定措施、抓落实。具体做法和成效是:

一、围绕惩防体系建设,广泛深入开展以关心人、帮助人、教育人为重点的反腐倡廉教育教育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一是制定教育目标:以关心人、帮助人、教育人为重点,全面提高医疗卫生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医疗服务能力,把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诚信服务、文明

行医的道德风尚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增强执业为民、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确定教育原则: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激发医务人员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坚持面向全体医疗卫生工作者,分类实施,按需施教,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坚持教育与管理、监督、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三是明确教育内容:政治理论、时势政策、理想信念、法律法规、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等内容。四是丰富教育形式:采取举办培训班和开展读书活动、知识竞赛、交流学习成果、评选表彰学习标兵等方式,激发医疗卫生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采取广大医务工作者广泛参与和喜闻乐见的专题讲座、形势报告、典型教育、文艺汇演、知识竞赛、板报、演讲、诗歌朗诵、讲故事和廉政文化作品展览比赛等多种形式,大力营造大医精诚、无德不成医的文化氛围,推进文化建设,从而使广大卫生工作者受教育面达到 98%以上。

特别是今年结合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和创先争优活动,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奇台县乡村医生夏买依,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光荣称号后,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身边的感动》《在基层》栏目组、中国卫生报、农民日报、新疆电视台、新疆日报等十几家中央、区、州级媒体先后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他已入选 2014 年感动中国人物百名候选人。教育月

期间,他的事迹及全国卫生系统优秀党员玛纳斯县卫生监督所干部阿巴拜克、区州道德模范州人民医院护士长马艳玲等一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事迹在州创先办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了 8 场巡回宣讲,把卫生系统的双先事迹推向了全社会。

二、围绕以人为本,优先服务,诚信行医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医德医风建设是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永恒主题。

一是坚持以以人为本,优先服务,诚信行医为主题教育为抓手,积极开展以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无红包回扣医院、人民满意医院等活动,努力遏制生、冷、硬、吃、拿、卡、要和收受红包、开单提成等现象,使广大患者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在医德医风示范医院创建活动中,对考核评估达到标准的 4 家医院予以了全州表彰通报和颁发了牌匾,全州医疗纠纷、患者投诉同比下降 10%。近期州卫生局共发放满意度调查表 2165 份,(其中社会各阶层 561 份,门诊病人739 份,住院病人 765 份),收回满意度调查表 2165 份,其中满意 2014 份,总体满意率为 93.63%,不满意 138 份,不满意率为 6.37%。二是积极完善医德医风考核激励和惩戒制度,制定出台了《昌吉州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实施细则(试行)》及《补充意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建档率达到 100%。截止目前医务人员解聘 1 人,低聘 2 人,缓聘 4 人,降低职

称 2 人,取消评优资格 13 人,通报批评 4 人。三是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重点,大力推进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各医疗单位还开展了职业文明礼仪规范活动,对医务人员着装、行为、文明用语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四是大力推行政务院务公开。全面实行了门诊、住院病人一日费用清单制和各种医疗收费公示制;医院的重大决策、人事变动、大额开支等实行公开;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审批、交费全部进入政务大厅;医疗机构招聘的所有人员全部面向社会公开,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中层干部全部公开竞聘上岗,保证患者看明白病、吃明白药、花明白钱。执法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卫生稽查部门对管辖区的卫生监督员执法情况进行了 6 次明查暗访,并向辖区被监督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近千份,群众满意度为100%。五是出台了《州卫生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其中州卫生局机关确立了 5 个重点科室、10 个重点岗位,并通过自查找、领导评、群众提的方式确定了 17 个风险点,针对每个风险点一对一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并设置了《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廉政风险点防控图》。六是建立完善了医疗质量评估、合理用药监督、信息公开公示、群众评议评价、医院外出会诊、病人选医生选医院、医德医风考评等制度和《昌吉州卫生监督机构卫生行政执法考核评议实施细则》、《卫生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职业

病防治工作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对强化医院和医务人员依法执业意识,提高基础医疗服务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三、围绕长效机制建设,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社会焦点,群众关注热点,更是工作难点。要取得实效,切实使人民群众享受到医改成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认真落实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实行检查项目、用药尊重患者意见的制度;二是加大处方的监督管理,限制处方开药金额,门诊处方最高平均限额州级医院 115 元,县级 100 元;州级中医医院 105元、县级 70 元,超标准处方由主任签字同意,否则按规定执行;三是坚持药品用量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和抗菌素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对各级医院住院药品使用总金额排名前 10位的配药(重点抗菌药物)和单品种使用金额波动幅度大于30%的药品,实施重点监控;四是在全州二级以上医院全面推行临床路径管理,目前全州实行临床路径 54 个品种,已入路径 1000 多例,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 6 万余元;五是落实济困医疗服务政策,共开设扶贫病床约 477 张,对济困病人免收挂号费、诊疗费、出诊费、床位费、护理费和抢救费,辅助性检查费优惠 50%,药费优惠 25%,切实让特困群众享受到实惠;六是建立边远农牧区村庄定点医疗帮扶和巡回

医疗服务制度。针对全州仍有 25 个农牧区边远村庄约 1500人没有完全医疗覆盖的现状,对联系点农牧民群众开展一般性诊疗和送医送药上门服务及健康知识普及,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并充分发挥巡回医疗车的作用,每月开展巡回医疗服务一次。目前共下派 25 支医疗队,医务人员 125 人,免费义诊 5000 多人,送药 6.5 万余元。七是深化医院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严禁将医疗服务收入与医务人员收入直接挂钩;八是积极推行县以上医院临床实验室室间质评制度,在保证医疗机构临床检验、医学影像学检查质量的基础上,推行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复检查问题,目前已互认检验检查结果 689 例;九是州、县(市)、乡三级医疗机构购置 50 万元、20 万元、5000 元以上设备,分别由州、县(市)卫生局审核后进行政府采购。十是药品、耗材、检验试剂全部实行集中采购方式,降幅 25%,药品、耗材、检验试剂按合同规定时限回款;十一是强化医疗服务价格监管,药品占医院收入的比例控制在 43%以下;各级医院门诊、住院平均费用控(更多好范文请关注:)制在 4.5%以内;十二是推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并实行零差率销售,门诊、住院药品收入分别下降 6%和 2%,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 7%和 9%,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四、围绕食品药品服务安全,着力纠正损害群众切身利

益的不正之风

一是加大执法力度,大力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并邀请电视台记者进行全程采访,对严重的违法案例进行曝光;二是加大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整治工作,在餐饮服务单位全面落实了食品添加剂公示和承诺制度。仅今年上半年,共抽查餐饮服务单位 46 家,公共场所 32 家。立案 7 起;三是扎实开展打击非法行医、非法医疗广告专项整治,对非法发布医疗广告或擅自篡改医疗广告的 7 家医疗机构移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取缔无证行医 27 起。

五、几点体会

以往的工作使我们深切的体会到,要实现以反腐倡廉实绩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医改成果,应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抓领导是关键。要细化量化实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签定《责任书》,分解目标任务,并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之中,坚持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使一岗双责落到实处。

二是抓制度是根本。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重点是从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入手,完善制度、落实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特别是对牵扯面广,落实难度大的核心制度,要通过反复宣传、督查、通报和追究,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震慑力,10 切实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和风险防控管理机制。

三是抓监督是保证。解决好监督不到位和不愿监督、不敢监督,致使监督流于形式、行不成有效合力的问题,要打破行政区域和级别界线,实行全系统交差检查和双百分考核,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责令纠正,对明查暗访中群众反映的问题原汁原味反馈,特别是对落实一岗双责、三重一大制度、卫生民生项目资金等重点工作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和落实不到位的全部实名通报,并与其党政主要领导进行集体诫勉谈话。

四是抓教育是基础。要不断强化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夯实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注重在全系统营造反腐倡廉的氛围,健全和完善教育格局,形成整体合力 廉政教育与廉政文化经验交流第 3 篇

xx 社区党支部在 xx工委、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根据《廉政准则》、《街道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开展了以班子廉洁自律、党风廉政、党性锻炼为重点的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进程,使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到实处,树立了社区党风廉政新形象,推动了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平房区 xx 街新 xx 社区,有部分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旧家属区,还有部分区属单位的人群所组成,无业人员较多、还有部分下岗职工,现有户数 户,人口 余人。社区工

作人员 8 名,分管社区各类事务。社区党支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重点,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开拓创新,注重特色发挥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了创党风廉政建设活动。

一、强化廉政教育,健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加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居务透明度,切实保障居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力,xx 社区制定了居务公开监督制度、协商议事委员会制度、居民代表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社区工作、学习、考勤制度等一系列的责任机制、督查机制、奖惩机制,对贯彻落实情况逐项进行检查考核,掌握进度,找出差距,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落实。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xx 社区党支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领导班子思想统一,分工明确,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司其职,负直接领导责任。年初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列入本社区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专题研究,并制定了工作计划。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学习,提高思想素质,是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前提,xx 社区党支部在工作中注重抓好党风廉政教育与学习,从分工到学习,都将党风廉政建设内容融贯其中。同时按时完成上级有

关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社区每年开展一次社区干部述职述廉活动在群众中树立清正廉明的形象。

社区支部完善了民主生活会制度,领导班子每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开民主生活会之前,班子成员都做好预备,通过谈心活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会上就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达到共识。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班子成员就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能力等几个方面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社区支部党员也对我们的领导班子及工作等发表了意见,在会上,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信,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使班子成员能修正不足,改进思想工作,另一方面也促进领导班子自身团结,从而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集体议事原则,健全民主决策程序,对人员分工安排、较大经费支出和较大事项决策必须经班子集体研究决定,规范党支部工作基本原则,形成了讨论成决议的习惯。

二、建立了廉政文化宣传角

党总支在社区设立了廉政文化宣传角。宣传角内各类党建学习资料、书籍丰富,《求实》、《社区党建》、《共产党员》、《反腐导刊》等刊物陈列于阅览室一角,便于广大党员群众阅读,丰富精神生活,成为充满理性思维、勤于实践的工作者,开辟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园地。

三、成立了党风廉政社情民意工作室。

为了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宗旨,大力开展为民办实事、做好事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将党员服务中心进行延伸,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成立了 23个楼道党支部、95 个党群温馨小组,创建了党风廉政社情民意工作室。通过社情民意室,反映社情民意、居民心声,成为社区政务公开和接受群众监督的窗口、社区文明的旗帜。

四、廉洁自律,自查自纠

为了将《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到实处,社区党支部设立了自检自查制度,在民主生活会上自纠自查思想作风、廉洁自律情况,确保社区资金使用制度完善,收取居民卫生费的账目清楚,按时全额的上交街道城管科,加强本社区工作人员的教育和治理,年终时进行一次党风廉政检查。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自查自纠服务态度、工作水平,尤其是对处理居民投诉、反映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吃、拿、卡、要、报等现象及推诿、怠慢、拖拉等不良工作作风进行查找和反省。经过几次自查自纠,社区同志们的思想作风及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极大的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社区党风廉政。

五、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的三个一活动。

1、为了进一步节约开支,创建节约型社区。xx 社区积极倡导绿色办公 活动,在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提高各种资源利

用率,切实遏止资源浪费现象。

2、是开展一次案例警示教育活动。结合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结合近年来查办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件,通过展板、电教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读文思廉等形式,对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警示教育。

3、通过开展大走访、串百家门,知千户情,暖万人心活动,使党员干部与居民相识、相知、相帮,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参加社区建设的热情,使党风廉政建设进社区工作深入人心。

文化传播与交流 篇6

一、文化艺术培训业发展环境分析

1、国家政策环境分析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纲领性要求,明确指出到202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要部署使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不断强化,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决定》中提到: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同时提出,要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

文化既是国家的软实力,又是重要的生产力。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速度较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据统计,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将文化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意味着在“十二五“的末期,文化产业规模占GDP的比重上升至5%以上,文化产业中发展比较成熟的行业将进一步得到强化与支持。

今天的文化在引领社会方面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文化和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有兴趣。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必将掀起我国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了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比较完整的行业门类。文化艺术培训业属于文化产业中“九大产业“之一,它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区域文化事业的繁荣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文化产业机遇期的到来,也为文化艺术培训业赢得一个全新的市场,文化艺术培训业,承载着继承并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的重任,将会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2、湖南省内政策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湖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根据党和国家文化发展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文化发展战略,于2010年出台《湖南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一下简称《规划》), 确定了“十二五”期间湖南省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规定》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湖南文化建设的重点是:

一、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各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力争到“十

二五”末期,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抓好文化品牌建设。建设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文化项目和工程,推出一批体现湖湘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化艺术精品,举办一系列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不断提升湖南文化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三、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的文化产业群,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先进行列。

四、抓好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多种方式,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五、抓好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努力培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群体,造就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艺术名人,使湖南成为全国优秀文化艺术人才集聚的重要区域。

六、抓好文化发展环境建设。完善扶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湖南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文化品牌建设成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工作,繁荣艺术创作,推出一批代表湖南水准、具有湖南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艺术精品,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使我省各艺术门类主要指标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这无疑为文化艺术培训业开辟了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规划》在发展重点文化产业章节中指出,巩固和发挥已有品牌优势,使演艺、动漫等优势产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拓展文化产业空间。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壮大文化企业规模,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其中明确提出文化艺术培训业作为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要求加大培训资源的整合,完善艺术培训政策,规范艺术培训市场,力争在2015年前组建湖南艺术培训集团。

在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做大艺术培训业成为我省文化系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

二、文化艺术培训业发展现状(国内目前是个什么状况,哪些地方比较集中、规范和体系化,全国的整体状况)

1、国内艺术培训业发展现状

艺术培训业是近几年蓬勃发展的一个文化产业行业,目前已经形成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国家和社会力量兴办的专业艺术学校、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类艺术培训等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产业系列。艺术培训业的种类主要有美术类、音乐类、舞蹈类、影视类等,其中美术类培训学校占90%。艺术培训也在为社会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同时,也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以及拓宽社会就业渠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4年,全国有各类文化艺术培训营业场所家,从业人员人,实现产值万元。

目前国内各地区大部分培训学校主要面向高考学生进行考前辅导和强化训练。艺术培训市场的建立和扩大同时也带动了餐饮百货、房屋出租、乐器销售、书画用品销售、演出市场

等相关产业的繁荣。

2、湖南省内文化艺术培训业发展现状(湖南目前在艺术培训业是个什么情况,都集中在哪个城市,是否规范化、体系化?处在一个什么层级)

我省文化系统有红极一时的艺术幼儿园和领先全国的艺术职业学院,凡与演出相关的单位,或公或私都含有艺术培训业务。湖南是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对文化艺术方面的需求也随着增长,目前在长沙地区有家艺术培训机构。其中较大的艺术培训机构有采之艺术培训、多芬艺术培训、大江南艺术培训和金鹰艺术培训等。长沙地区艺术培训市场多集中在岳麓区,这里已经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艺术培训区域,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目前艺术培训业尚处在散兵游勇状态,没有品牌,没有规模。具体情况表现如下:

一是艺术培训行业培训目标极端化。近几年来,艺术培训业发展迅猛,其中艺考类培训尤为火爆,成为艺术培训业的最核心培训体系。以帮助学员通过考试为办学目标的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学校招生混乱,各校间竞争无序,严重有悖文化艺术传播与培养艺术人才的初衷。许多培训学校招生混乱,学校之间无序竞争。

二是缺乏规范管理,教学资质不全。多数培训学校无任何证照,缺乏监督管理。师资水平层次不齐,以周边各高等院校的教师为主,含外地老师、自由职业者以及艺术学校尚未毕业的学生。为数众多的培训教师没有教学资格证,教学水平和成果无法鉴定,教学质量令人怀疑。

三是缺乏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培训学校散落分布,有的甚至是作坊式培训,未形成集中的市场,学生生源小,成规模的艺术培训学校很少。一些合法培训学校,生源也就五六百人。在这些培训学校中,大多缺乏品牌概念,即使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学校,也仅是初级的品牌管理层次,市场影响力仍不明显。学校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很少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管理的学校。

四是办学条件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目前的培训学校大多租用农民和私人住房作为办学场所,许多民房是为了赢利而临时搭建,属于违章建筑,且消防、卫生等保障缺乏,学生在其中学习和居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还有许多中小型培训学校没有配套的学生宿舍,学生都租住在周边的民房中,学生食宿安全都无可保证。

三、竞争优势分析

1、文化资源优势

湖南省地处中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底蕴。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是湖南省文化、经济、政治、交通、科技、金融、旅游中心,有着集山、水、洲、城为一体的丰富区域资源,是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9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0个,公共图书馆120个,博物馆、纪念馆67个。此外还有广播电台11座,电视台15座。有限电视用户606.39万户。省内高校云集,教育资源实力雄厚。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湖南省艺术学校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文化艺术氛围浓厚,艺术培训市场活跃。

新中国时期,一方面加强文学艺术工作的组织建设,一方面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文学艺术队伍不断扩大,创作成果累累。1958年,市文联正式成立,并先后成立戏剧、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曲艺、摄影、诗词、书法、民间文艺研究等10个协会,拥有会员1700多人。40多年来,长沙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文艺作品,共出版各种文艺专著50多种,画册、印谱、字帖等10多种,创作大型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10多个,有近100件文艺作品在全国性评奖中获得奖励。有一批作家被誉为文学界的“湘军”,其代表人物如莫应丰,他的长篇小说《将军呤》获全国首届矛盾文学奖;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两部作品分别获80届和81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何立伟的《白色鸟》获得84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外,长沙戏剧界、美术界、书法界都有一批知名人士,其表演艺术、书画作品都受到人们的赏识。

省内还有包括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湖南省杂技团、湖南省话剧团、长沙市湘剧院、长沙市花鼓戏剧院、长沙市歌舞剧院、湖南省京剧团、湖南省湘剧院、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湖南省歌舞剧院等在内的十大院团格局,文化艺术资源丰富。

省文化系统的可控资源有:含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艺术院团、院校艺术研究等机构的文化艺术资源和人才资源,以这些资源为基础,突出文化艺术资源特色,充分发挥艺术宫、艺术院团等重点单位的资源优势,以群众艺术馆、艺术教育培训馆为平台,发展专业艺术人才、艺术从业人员和青少年艺术教育培训产业。

沈从文、周扬、丁玲、周立波、古华、莫应丰、谭谈、唐浩明、彭学明、王跃文、水运宪等一大批知名作家,标志着“文化艺术湘军”在湖南历史上的突出地位。2010年3月中国画海第一人、中华民族画院院长周智慧先生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办公室绘了6米x12米巨画《锦绣山河竟朝辉》该作品是国内官方发表最大的国画作品;2011年10月13日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获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的国大师易武,首都爱心网传播北京精神与湖南精神获得北京社会各界名流支持首都爱心网站长、时尚文化人物贺一二体现湖南善行公益文化。

湖南省现有地方戏曲19种,艺术表演团体近100个,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湖南花鼓戏。花鼓戏《老表轶事》入选2007——2008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实现了在国家级精品剧目评选零的突破。大型山水实景节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成功上演。

此外,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了何纪光、李谷

一、宋祖英、张也、陈思思、汤灿、雷佳、王丽达等一大批著名湘籍歌唱家。

综上所述,湖南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资源。这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整合资源,做大艺术培训的资源优势。

2、客户需求分析

目前,艺术培训市场的目标客户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人群,也有部分幼儿、儿童、中老年人群。青少年群体主要以艺考培训为主,其他群体皆因家长要求或者个人兴趣爱好。未来,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将会随着上一个阶层,因此未来艺术培训市场需求将会逐步加大。

纵观整个艺术培训市场发现,家长热衷于送孩子进培训班有几种原因:一是有的学生在某方面有特长,家长希望孩子通过艺术培训有所巩固提高,将来能更有发展;二是家长想通过培训班,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三是目前市区可供孩子活动的场所太少,怕孩子四处乱跑,只好把他们送到培训班。

艺术培训中心旨在宣扬和传遍湖南文化艺术精髓,培养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及艺术后备力量,提高专业、业余艺术人员的文化艺术素质,繁荣我省的文化艺术事业。充实裙子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小结与建议

1、整合资源,夯实办学基础。整合省内文化系统人才资源,文化艺术资源,整合现有艺术培训企业,挖掘办学核心,建立省内艺术专家、学者资源信息库。

2、规模化、集团化、全面化办学。汇聚所有艺术门类,将培训中心打造成一个艺术包装和孵化集团。汇集舞蹈、绘画、声乐、曲艺、电脑、舞蹈、声乐(含合唱)、器乐、美术(含书法)、影视表演、曲艺、棋术、节目主持人、小记者、小放映员,健美健身、武术、手工技能、智能超前训练、快速阅读、珠心算、作文、奥数、英语等全门类艺术。做强湖南精品类艺术培训,发扬湖南地区艺术光大,以为后延和传承。做响艺术培训品牌。

3、建立健全办学管理制度。建立并规范教学管理制度,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办学目标。积极引导学员并传播文化艺术。确保学有所凭,术有专攻,成有所证。

4、多教学模式并存,将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品牌化。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多元化多方式传播文化艺术内涵,挖掘有前景有发展的文化艺术门类,作响门类品牌。如长沙老年人广场舞,即可打造成一个现代文化艺术品牌。使广场舞更加规范化、组织化、核心化、全国化。

5、扩大艺术培训范畴,扩展艺术输出形式。为大力发展我省文化艺术产业,促进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建议在艺术培训中心开展工艺类艺术品的生产培训,保护并挖掘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化、市场化并最后推向全国。

康熙皇帝与中西文化交流 篇7

康熙皇帝的第一位传教士老师是南怀仁。他专门为康熙皇帝量身定做教材,教授康熙皇帝几何学、天文学、力学等欧洲的新知识,指导康熙皇帝如何使用数学和天文仪器。康熙皇帝不但让南怀仁在宫中讲学,而且外出巡游时也带着南怀仁,以便随时向他请教。对此,南怀仁有记录。他说1682年康熙皇帝东巡时,“我奉皇帝之命,也参加了这一远征的行列,一路上伴随着他。一是我要用科学仪器进行观察,记载大气和土地的现象、纬度、磁针差度以及山的高度,同时,还要回答陛下关于天文、气象等的询问,因此, 被经常安排在他的左右”[1]71。

因为国务繁忙,康熙皇帝学习抓得非常紧,每天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用于学习。即使朝廷上下举国欢庆他的生日之时,他仍然在努力学习。康熙皇帝学习时,态度很好,非常耐心和细心,以至于传教士洪若翰称他是一位好学生。康熙皇帝掌握西学的速度很快。一位传教士在写往欧洲的信中叙述了康熙皇帝学习西学之刻苦。他说:康熙皇帝“在算术方面很成功,还自己训练不同的定比规律,甚至会开最困难的平方与立方根。他曾经尝试过几何级数和算术级数。当他会用线把他自己预算的地形学的结果实证时,他感觉到十分满意。皇帝还以纸做成的环来显示星球理论。同样,他也花费几夜的时间把固定星球的系统铭记在心,使他仰望天空时,很容易就能说出星球的名字”[2]39。

除南怀仁之外,张诚、白晋、安多等传教士都教过康熙皇帝。 张诚、白晋把欧洲数学家巴蒂斯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翻译成满语和汉语。为了学习西学,康熙皇帝在皇宫里放置了很多天文仪器。这些仪器,有的是传教士进献的,有的是康熙皇帝让人制作的。康熙皇帝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等西方基础的数学知识,从而为他主持测绘中国第一幅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 及培养中国的数学家奠定了基础。

康熙皇帝患有疟疾,中医治疗效果不佳,后来其疟疾为传教士所献的西药治好。此番经历引起了康熙皇帝对西医的兴趣。他经常向传教士学习有关西医的知识。为了更好地学习西医,康熙皇帝让张诚等人撰写医学文稿。“这份论述消化、营养、血液变化和循环的稿子,虽然尚待写完,但我们已经画出一些足以使人领会的图例。皇上仔细翻阅,特别是关于心、胃、内脏、血管等部分。 他还拿起稿子与一些汉文书籍上的有关记述互相对比,认为两者颇为近似。”[3]71通过张诚等的讲解,康熙皇帝对解剖学有了初步了解。康熙皇帝认识到,西方的解剖学是中医的有益补充,可以弥补中医之不足。因而,康熙皇帝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让传教士给他讲授更多的西方解剖学知识。在康熙皇帝的支持下,传教士巴多明将法国名医韦内尔的《人体解剖学》翻译成满文和汉文。

康熙皇帝在皇宫里设立专门的实验室让传教士在那里制药, 还让人制作了一些药瓶和药壶,里面放入西药随身带着,看到有臣下生病他就根据病情赐以西药。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江宁织造曹寅、直隶总督赵弘燮等都曾经得到过康熙皇帝的赐药。康熙皇帝经常给官员看病,并且大力推广用种牛痘治疗天花的良方。

康熙皇帝喜爱西方音乐,他听南怀仁说传教士徐日升音乐水平很高,就派人把徐日升请到北京。康熙皇帝当场考察徐日升的音乐水平。看到徐日升把正在演奏的音乐用乐谱记在纸上,他大为震惊。徐日升高超的音乐水平激起了康熙皇帝学习西乐的兴趣。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康熙皇帝的音乐造诣较深。白晋说康熙皇帝喜欢欧洲音乐,且深谙乐理,“他非常欣赏所有的欧洲音乐, 很喜欢西洋音乐的乐理、乐器及其演奏方法。在处理国政余暇,他只要认真练习几次,就能够像演奏中国及鞑靼的大部分乐器一样,演奏西洋乐器”[4]54。

康熙皇帝喜欢了解地理知识和世界形势。他曾经在传教士的指导下研究过利玛窦的世界地图,系统地学习过艾儒略的《坤舆图论》、《职方外纪》、南怀仁的《坤舆外纪》等书。不少中外论著在谈到康熙皇帝时都说道他努力了解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各国的情况。1692年使华的俄国使者义杰斯记载了他在觐见康熙皇帝时康熙皇帝向他询问欧洲列强的情况:“皇上再次询问,我旅途用了多少时间,怎么走的,莫斯科的气温是多少度,波兰、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等国离莫斯科多远。对这些问题我尽可能作了使他充分满意的回答。”[5]203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对世界形势的了解在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抗击沙俄入侵、粉碎噶尔丹与策妄阿拉布坦叛乱的战役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康熙皇帝接触到了欧洲一些著名学者的前沿性成果,例如意大利天文学家、巴黎天文台首任台长卡西尼和法国科学家拉伊尔观测日食及月食的新方法等。康熙皇帝依据所学的天文学知识,发现用西洋新法制定的《实宪历》不但在日食推算上有误差,而且在夏至时间上也不是很精确,与实测夏至日影不相符合。《实宪历》出现错误的原因就在于传教士制定此历时所采用的天体理论不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而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天体运行论。天体运行论介于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之间,是一种折中性的宇宙理论。康熙皇帝的数学造诣也很深,他能够判断当时中国数学家的数学著作的质量。梅文鼎是康熙皇帝时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在仔细研究了他的 《历学疑问》之后,康熙皇帝认为梅文鼎此书“甚细心,且议论亦公平,此人用力深矣。……无疵缪,但算法未备”[8]13948。

康熙皇帝仿照法国王家科学院的样式在皇宫里建立起中国的科学院,大力培养中国自己的科学家。他经常驾临科学院,对科学院的工作进行指导。康熙皇帝培养了一批中国自己的数学人才如梅瑴城、陈厚耀、何国柱、何国宗、成德和明安图等。康熙皇帝还经常向皇子们传授西学。

《皇舆全览图》的成功绘制是康熙皇帝积极推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杰作。先后共有11名传教士参与了《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工作。《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次采用西方的大地三角测量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绘制自己全国性的地图,它是康熙皇帝雄才大略的象征。《皇舆全览图》在世界科技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首次证实了牛顿“地球扁圆说”的正确性。在当时的欧洲,牛顿的“地球扁圆说”与卡西尼的“地球长圆说”针锋相对,不分伯仲。《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则以第一手的资料表明随着纬度的变化地球经度的长度上有所不同,这就以铁的事实证明了牛顿“地球扁圆说”的可靠性,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地理学的发展。

为了把引进的西方科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的蒙养斋设立了算学馆,以梅瑴城、陈厚耀、何国宗、明安图、方苞、魏廷珍、王兰生等中国学者为主要依靠,花费近十年的功夫编纂了中国科学史上的巨著:《律历渊源》。是书分为三部:《历象考成》、《律吕正义》和《数理精蕴》,集当时中国天文、乐律、数学之大成,代表了当时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理精蕴》,它不但包含了中国古典数学知识,而且还全面地吸收了自明末以来从西方传入的几何、代数、三角函数、对数等数学知识。《数理精蕴》对清代的数学家影响巨大,很多数学家从《数理精蕴》中吸收营养来充实自己,如江永、余熙、方中通、庄亨阳等。

康熙皇帝给后人留下了一些科学著作,这些著作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其中以《康熙几暇格物编》最为著名,它集中地反映了康熙皇帝的科学水平。《康熙几暇格物编》是康熙皇帝在处理繁多国事的间隙抽空写的,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科学的喜爱和重视。《康熙皇帝几暇格物编》之《御稻米》条记录了康熙皇帝单株选育良种的创举,证明了康熙皇帝的农学水平。康熙皇帝选择培育了御稻米这种新的优良品种,在承德避暑山庄试种一段时间之后,又把它推广到江浙闽赣等南方地区。御稻米一年两熟,且产量颇高,为江南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文化传播与交流 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文化误读;文化记忆;文化冲突

【作者单位】李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要求世界各国之间进行更加紧密的交流与合作,跨文化交际在文化丛林中愈发彰显其突出地位。然而,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由于传播者和受众各自文化的差异性引起传播障碍和接受障碍,从而导致文化误读现象的产生。在不断进行文化输出与导入的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文化差异及导致的相关问题也产生了相应的文化记忆。

一、中西方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

在思维方法上,中国人长于辩证和整体思维。古人在世间万物中发现事物都有对称性,如阴阳、男女、天地等。因此,要认识、洞察、改变世界就需要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看待对立;西方人则长于个体、分析思维,言行也不受繁文缛节的约束,在交往过程中如发生意见相左、相悖甚至冲突时,敢于直抒胸臆,遵循事实的是非曲直,形成了直接面对和解决冲突的个性。

文化更像一个磁场,有着无所不在的磁力。在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分布,而处于同一个磁场中的两种文化必然会碰撞出火花。

二、文化误读

文化误读是比较文学迁移研究的名词术语,是指对本民族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某些普遍发生的问题产生错误理解的现象。也有学者认为文化误读是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因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是文化过滤的结果。这种文化誤差也必然会带来文化创新。文化误读包含基于文化错位的误读和基于文化冲突的误读两种类型。

1.文化错位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错位往往表现为情感的错位。情感错位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相同事物或者现象所依附的情感存在着错位的现象。

情感错位一方面包括微观层面的情感错位,即人们对具体事物情感倾向的错位,如中西方对颜色的情感错位,中国人的喜庆色——红色,在西方社会里则是危险色;中国人的丧色——白色,在西方社会里则是喜庆色;中国人的庄重色——黑色,在西方社会里则是丧色;中国人的高贵色——黄色,在西方社会里则是怯弱色等等。再如,中西方对动植物的情感也出现了错位,如喜鹊被中国人当作吉祥鸟,乌鸦则被当作是有不祥预兆的鸟,而在西方社会里恰恰相反,喜鹊是被西方人厌恶的一种鸟,而乌鸦则被西方人当作一种吉祥鸟。

情感错位另一方面包括宏观层面的情感错位。受深层的哲学理念影响,中国和西方国家因对相同事物或者现象的情感倾向差异而导致了价值评判标准的差异。中国人的情感往往是内敛而含蓄的,通常以对方为中心来考虑问题,强调共性;而西方人的情感往往是外露而直白的,通常以自己为中心来考虑问题,强调个性。这种情感倾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待人接物和礼貌原则上。比如,中国人的贬己尊人、称谓得体等;英国人的慷慨、赞誉准则等。

2.文化冲突

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有着其自身的结构、层次和层面,通常具有物质表现形态、社会制度呈现、精神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是文化的核心。

一个国家面临一种新文化时,首先出现的是文化震惊,而后才会出现更为严重的文化冲突。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在文化冲突发生以前,我们有时间、有余地提前把文化冲突解决好,把它们消除在潜运行中。我们面对一种新文化时,首先就要研究和探索它的文化模式、文化特质和文化规律,再把它和本土文化加以比较。不同的文化相遇会导致不同性质的文化冲突,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切不可一概而论,统一对待。

对于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处理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当外来文化是本土文化中不完全存在的,且又是优秀的,与本土文化有一定的互补性或关联性,我们在考虑内文化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在本土文化中找一个“嫁接点”或找一个适合其生存的空间,引导其与本土文化发生“反应”,进而生成一种新文化。

第二种情况,当外文化是本土文化中完全不存在的,而且又是优秀的,但它又对本土文化有一定的影响和压力时,我们就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使之移入本土文化,但要控制它与本土文化接触的渐进程度,避免产生剧烈“反应”,以实现平稳过渡。

第三种情况,当外文化是本土文化中不存在的,并且又是糟粕时,我们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准入度,对于一些已进来的糟粕文化,那我们就要把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其与本土文化发生接触反应,并且找机会消灭它或改造它。

3.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隔阂,可能会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无法有效地协商解决冲突。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最有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地区冲突都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在享廷顿冷战思维中,文化的冲突似乎不可以避免,只有激烈的争斗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但他忽视了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正是跨文化传播的迅猛发展,才使得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没有带来大规模的战争与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西方的文化记忆与反思

学界关于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多数学者认为,文化除了物质层面的有形部分,还包括观念、行为和制度等精神层面的部分。文化的“记忆”与传承依赖三种途径:一是人的传承,包括相关生活习俗、技艺和信仰的代际相传;二是借助文字传承,用文字来记录无形文化的部分;三是借助文化的物质载体。

1.西方的文化记忆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信息量急剧增加,并且信息获取的方式更为快捷多样。在这样的浮华与匆忙中,一些历史的、文化的和传统的东西正在消失和异化,弱势文化面临着被强势文化挤压、排挤和同化的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中,西方的博物馆承担起了责任,记录已经消失的或即将消失的文化,为维护文化记忆、保存和传承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博物馆通过剖析文物的内涵揭示其文化价值,通过有特色的展览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并让这种记忆渗透到社会公众中去,帮助公众形成对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并让公众参与到保存与传承文化的过程之中。

2.文化反思

东西方各自的文化记忆和彼此文化之间的碰撞,必然会创造出深刻的记忆痕迹及新的多样化状态。不少西方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在他的《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中指出,应该转换西方人已经偏执化了的心灵,学习整体性领悟世界的东方智慧。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尼斯·阿尔文(Hannes Alfvén)博士在闭幕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开始在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的同时,转向东方并重视中国哲学。法国汉学家于连·法朗索瓦(Jullien Francois)在《为什么我们西方人研究哲學不能绕过中国》一书中特别强调中国哲学,他说:“中国文化由于具有自我反思的特点,所以与人类学是对立的,却能够让我们进入哲学。”这就是说,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在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作为参考系的。因此,我们应更好地对自身文化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并且很好地了解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看法,包括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他人角度自我反思,并理性解决文化差异问题。

跨文化交流中普遍存在三种状况:一是交流双方持不同的观点参与文化交流,但是两种文化观念、价值标准不能相互融合,从而导致交流失败;二是交流双方能够将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堆砌在一起,但是交流时仍各持不同的文化观念,从而发生冲突,导致文化间的交流失败;三是交流双方将不同的文化、价值标准融合起来,并对文化差异达成共识,促成交流成功。不言而喻,我们的努力方向和最终目标应为第三种情况。

跨文化交流当中文化的差异不是重点,态度才是关键。我们只有怀有谦虚之心,在弘扬自己优秀文化的同时,虚心学习多种文化,不惧别人指出自己的短处,勇于面对,取长补短,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1] 庄小华. 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原因探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43-144.

[2] 张同乐. 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5-77.

[3] 王绚.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及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8): 62-64.

[4] 沈福伟. 中西文化交流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 拉里·A·萨默瓦,查理德·E·波特. 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读四世同堂的心得体会下一篇:电力客户服务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