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传播与故事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文化传播与故事(共11篇)

企业文化传播与故事 篇1

作者:Lynch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理念,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企业成员形成的具有一致性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行为观、工作观、竞争观等,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特别是作为企业心理习惯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指人们关于企业价值的一定的倾向、信念、主张和态度的系统,是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对于企业价值生活和价值选择活动的总结、概括和提炼。具有全体员工同有的统一性和互相影响、吸收同化的特性。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多重特征:

一、精神性(属于无形形态).二、习惯性(具有不自觉起作用的特点).三、稳定性(难以改变的性质),四、同化性(将其他企业文化同化成自身的功能);

五、可塑性(可以改变内在本性)。

企业文化对于对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活动、综合竞争力、甚至是企业的扩张或收购行为、公关活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最关键的因素—--人。著名学者杨振宁说:“2l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是中国超越发达国家的主战场”。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是中国企业发展壮大,走向国际化的根本”。因此企业文化不是片面的发掘职工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因素。况且,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所以,企业不能受商业化的束缚,带着明显的功利特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 “人”的建设,企业文化的最终指向是“人”。

在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建设着眼于企业的发展历史,也就是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的过程。着眼于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将进步的、有益的、积极的以及符合社会整体价值观、道德标准、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的行为习惯和经营理念进行总结、概括和提炼。并不断将结果在全体员工中进行推广、传播和鼓励,从而形成企业独有的、有益于企业和员工发展的特色文化及精神财富。所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互为基础的发展过程。

根据企业文化的特征,可以看出,企业文化没有标准、没有统一的形式,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实体。它只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可能体现在一份文件、一个制度、一个行为、一个广告,也可能是一句口号、一条标语。但是企业文化却需要不断的向企业的员工、消费者和社会进行推广和传播,让每一个与企业有关联的人都能准确的了解和接触到这个企业的文化。让人能认同、赞赏甚至是模仿这个企业的行为,从而引发员工推动企业发展,吸引人才加入企业,吸引消费者购买企业产品,同时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肯定。所以企业文化如何有效传播,这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效果,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成与败。就靠制定一个企业文化手册,几个口

号标语、下发几个文件、开几个会就能行吗?显然,这方面失败的例子太多。我们作为一个消费者时,想想有多少企业能形成你知道的企业文化或者他的企业文化影响了你的看法,就知道什么是成功的企业文化的例子了。

故事,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涵义,同时,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故事也是一种流传最久和最广的文学体裁之一,是一种非常容易记忆和引发人们思考的载体,也是应用最广的传播渠道。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和文化传承很大程度上依靠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作为渠道来进行有效的传播,无论是史书还是人物传记,人们最容易记住以及自发进行传播和进行模仿的内容就是那些故事化的内容或事件。故事体现的内容和形象也是最鲜明、生动、贴近生活的,而且在不断传播和模仿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形成了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或者形成人物性格和价值观的一部分。

企业文化在完成总结提炼,继而形成一定的内容、内涵和精神。要将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形成有效传播,渠道或载体就是关键因素。故事作为一种普通而又特殊的载体,它的特性和方式很好的契合了企业文化的特性和传播的要求。当我们说起海尔董事长砸冰箱的故事,就很自然的想到海尔产品的品质可信,就想到海尔人对品质的追求。在海尔的企业文化中,类似的故事还很多,如果不是这些小故事在传播这些海尔精神,普通人甚至是海尔的员工也无法了解到这么形象、鲜活、生动的企业文化和所传达的精神财富。显而易见,这些故事都是经过企业文化宣传人员或者是营销人员的特意的加工和传播,而形成人人皆知的效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知名企业,特别是具有先进企业文化的企业,或多或少都会在人群中流传着一些体现企业各种精神和内涵的故事,有的故事主角是创始人、有的是普通员工或管理人员、有的是一个团队或一个部门、又或者是一些企业消费者一个事件等等。都在不同角度的说明和强化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让人一说起这个企业就能自然的联想到这些故事,进而领会故事的内涵,体会到这个企业的精神和内涵。说到这些故事,也会自然的想到这个企业品牌和产品,因为这些故事体现出来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消费者会更容易相信和选择企业是产品。同样,这些故事在企业内流传时,它比那些口号标语更能起到激励员工和刺激员工模仿的作用,也能更有效的吸引人才的认同和加入。

鹰牌有着36年的历史,比起中国大部分的知名企业都有着更长的历史。在这36年间,发生了多少激动人心、荡气回肠的创业故事,发生了多少激情四射、奋勇向前的动人故事,发生了多少面对困难永不退缩、勇创高峰的感人故事。从一个几个人福利型手工作坊到今天知名大型集团企业,他们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遇难而上的顽强精神、创一流品质的严苛精神等等这些宝贵的企业文化核心精神都在这一过程一一体现。其中的艰辛、困难、挫折、欢乐、辉煌、期望都是企业文化最宝贵的财富。这些事件和故事构成了鹰牌36年来的辉煌历史,承载

企业文化传播与故事 篇2

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 更不用说一个企业, 每天在飞速地运营, 故事一定不会少, 但要整理一本像样的故事集, 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正因为故事多, 所以选起来很难;正因为故事多, 选择的标准很难统一。对此, 捷盟咨询把握了以下两个原则:

——支持理念, 反映理念。这是选取故事的第一个标准。只有使每一个故事都与本企业倡导的先进的文化理念相匹配, 通过故事把抽象的理念形象地传达给员工, 才能使《故事集》成为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

——平凡可贵, 客观真实。这是选取故事的第二个标准。故事必须发生在本企业或与本企业有关, 只有发生在员工身边的真实故事才有感染力, 才能产生亲切感, 才更容易产生共鸣。普通员工身边的小故事, 虽然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 但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正所谓“平凡之中见伟大”,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好故事从哪里来?

捷盟咨询总结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搜集故事的渠道。

——全面查阅。企业内部的报纸、杂志、年鉴等资料, 都是企业文化故事的可靠的来源。在项目进行过程中, 要全面、系统地阅读企业的各种资料, 从中发现故事和故事的线索。

——认真访谈。在访谈阶段, 要有意识地去搜集故事, 记下被访谈者提供的线索, 并在后续访谈中完成故事的采集和整理。

——广泛征集。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 《故事集》应向广大员工进行广泛征集。可由企业组织动员员工应征, 也可在内网上征稿。员工可以写自己, 也可以写同事, 还可以提供线索, 由项目组完成采写。这样征集来的故事数量多、范围广, 质量更有保障。

好故事要不要点评?

故事定稿了, 要不要在后面加个点评, 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如果故事已经把道理讲得很透彻, 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如果需要点评, 就要根据员工的阅读理解水平, 点到位, 点精彩,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出一集就够了吗?

企业在发展, 新故事、好故事就会接连不断, 因此《故事集》也应该持续地出。可以一年一集、两年一集, 特大型企业也可以每年出若干集。这样一来, 不但可以使员工及时看到自己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足迹, 从而产生强大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而且可以激励他们自觉地在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故事, 从而使得企业文化不断得以创新和提升。

企业文化建设要讲好故事 篇3

《淮南子》中的故事源远流长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和阴阳五行等思想的重要的杂家著作,原本流传不广。然而在谈到传统文化时,如果说不知道《淮南子》还算正常的话,那么不知道羿射十日、女娲造人、蛤蚌育珠、塞翁失马、掩耳盗铃等成语故事,那可就成了“老外”了。

《淮南子》被归入杂家之列,那是因为它兼收并蓄。它把讲故事作为表达各种理念的有效并且很经济的转换器,“说山训”、“说林训”、“道应训”等卷专门用寓言、故事喻说“道体”,客观上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寓言。据统计,全书各种故事有174个,仅“道应训”一卷就用了56则故事形象的解说道旨。正如清朝晚期的曾国藩所说的那样:“此篇杂征事实,而证之以老子《道德》之言,意以已验之事,皆与昔之言道者相应也。”其体例就是先讲一个故事,然后在故事之末引用先贤的一句话,点明主旨,使人顿有所悟。比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念起来都绕口,理解更不容易;而“道应训”讲了一个“轮扁斫轮”,也就是一位用刀斧砍制木轮的老者的故事,使人茅塞顿开:

话说春秋之际,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叫做轮扁的老者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好奇,问齐桓公读的是什么书?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轮扁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摇摇头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生了气:“你一个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这样议论?说出道理我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处死你。”轮扁说:“那还是从我做的事情说起吧: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可以做得不宽不紧。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得心应手,可其中的奥妙我却说不出来,无法向我的儿子讲明白,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弄得我今年已70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同样的道理,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不在了,所以您读的书就只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听了这个故事,再来体会“道可道,非常道”的玄机,你很难说一点没有所悟。

《淮南子》的作者采用这种“假譬”的办法向读者传授理念,是有意识进行的,即努力营造一种意象,叫做“假譬取象”。其目的在于利用“異类殊形,以领理人之意”。即联系不同的种类和殊别的形像,用来引导人们领会人世间事理要义,便于解开纽结,解释疑团,以阐明百事变化的征兆。《淮南子》的总编刘安虽然可以算是一个学问家,但他更是一个领导者,做领导者写出来的书和纯粹做学问的人写出来的书不一样之处在于,后者只是重在探究学问,往往着眼于文字而又止于文字;而前者重在达到解决现实矛盾的目的,不得不重视读者如何领会的问题;而且由于领导者和学者身份不一样,视野也不一样,对故事选择也就更注意兼容,更容易让人接受。

故事的魅力在于传承思维方式

把讲故事当做方法论加以论述的是《淮南子》的首创:“已知大略而不知譬喻,则无以推明事”,知道理念的大要而不知道使用故事譬喻,就不利于推论明白践行中碰到的问题。对于管理来说“言君事而不为称喻,则不知动静之宜”,谈论管理者应当关注的大事而不注意陈说譬喻,就很难保证在执行中令行禁止的“度”。

《淮南子》讲故事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满足于告诉读者一个答案,更重视提供一种思维方式。这和西方当代管理专家的有关论述比起来,仍然略胜一筹。比如《哈佛商业评论》的资深编辑BronwynFryer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说服人:一是企业管理层惯用的训人的办法;另一个办法是使用生动而简明的故事打动人。故事就像胶水一样,能把员工与企业文化粘合在一起。对讲故事方法的肯定,《淮南子》与此异曲同工;不过《淮南子》还指出了在讲故事中拿什么来“粘合”的问题,这就是思维方式。这同样可以得到当代实践的支持,比如华为的灵魂人物任正非指出,就企业文化的具体形式而言,“成功不是未来前进的可靠向导”,“我们要借鉴它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它的具体答案。

然而思维方式是中性的,在讲故事注意形象化的同时必须强调正确的导向,善恶分明。否则,当故事中含有不正当的暗示时,种下的未必是“龙种”,得到的难免有“跳蚤”。比如有位培训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只吃饱的狼碰到一只羊,羊因为害怕而瘫倒在地。狼走上前去鼓励羊:只要你能说三句真话,我就放了你。羊说:第一,我不希望遇见狼;第二,若是不幸遇到了,希望遇到的是一只瞎眼狼;第三,愿所有恶狼都死光。狼认为他的话一点不假,便放了羊。培训师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有时真话也能在敌人面前显示出力量;但是这恰恰容易造成鼓励人们去做“东郭先生”的误区,对狼性产生幻想,在《淮南子》看来当是离经叛道的。

真诚是企业文化故事的杠杆

在故事中传承思维方式之所以能产生比较理想的作用,是因为其中有类似于资本运作中的杠杆作用,以有限的资源去“撬动”更多的资源。《淮南子》里的小故事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大道理”,而且可以“放纵想象”,给人自由想象的空间。有关专家把这叫做具有发散性和向心力的“放射性”秩序。《淮南子》使用这种“放射性”能够详细说明包括从个人认识过程到政治秩序在内的,整个社会中的每一件事物,足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我们在上述“轮扁斫轮”的故事里,除了能够领会“道可道,非常道”的玄机,还可以有其他的解读,完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轮扁斫轮”的故事还可以说明,语言贵在达意,而言外之意往往无法用语言传达,更有“言不尽意”之处。另外可以悟出,轮扁之所以敢于直言圣人之书乃是糟粕,乃是由于他自身技艺的纯熟和高超。在古代,用刀斧砍木制作车轮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而轮扁以古稀之年还在斫轮,并且可以做到得心应手的至妙境界,如同庖丁一样游刃有余,才有底气批评脱离现实的圣人之书。我们还可以从中悟出实践出真知等哲理,认清学习、继承、创新之间的关系等等。

企业文化中的小故事产生这样的杠杆效果,在实践中亦不难做到。比如某企业流传的一则作者回顾西点军校生活的故事:一年级新成员在军校里地位最低,平时基本上是学长们的杂役和跑腿儿。因此他们非常愿意利用“幽灵行动”的恶作剧,向学长们发泄不满。作者就参加了一次三年级学长怀特中士组织的“幽灵行动”:晚上11点半,大家悄悄摸到来访的海军军校学员的宿舍楼,猛地推开房门,把两大桶冰冷的橙汁浇到熟睡的学员身上。扎破几个剃须水罐,搞得到处都是白色的泡沫。当怀特把散发臭气的牛奶泼进屋里后,大家立即分成几组安全撤离。然而凌晨3点钟时,有人敲响了作者的房门。在训导员办公室里,怀特中士竭力为作者开脱,“是我命令他那么做的,我愿意承担一切责任。”但是训导员仍然要求作者一起受罚。作者觉得这太不公平。教官显然看出了作者的不满,一字一句地说:“在西点,人人都是领导者。你也至少领导着一个人——你自己。因此你必须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作者告诉我们的结论是:要学会领导自己。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故事产生自己的联想。

在故事中怎样找到传承思维方式的杠杆支撑点?这当然离不开必要的技巧,需要将怎样讲故事纳入企业的培训课程。然而,所有的技巧都需要返璞归真,真诚才是它的杠杆支撑点。保持真诚,让人信服,强调以下几点是必要的:一是故事的内容一般应当是创业者或者是写故事的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贴近员工生活实际,有口口相传的基础。二要赋予故事以情感,不能为了显示客观公正把自己作为一个局外人看待。三是要把大道理与小道理很好地结合起来,态度一定要鲜明。在故事中有价值观的冲突时应当防止片面性,对和谐的精神要予以赞同和弘扬,对不和谐之处强调引之为鉴,保持定位的准确度。

企业文化故事 篇4

前两天我有幸从网上摘抄了关于双星集团的企业文化故事,看了之后是我受益匪浅,从中我了解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再次是我深信企业的发展不能没有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的精髓那就是拥有切合实际的、符合公司发展要求的企业文化。现把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青岛双星集团是我国制鞋业的旗舰企业,也是当今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制鞋业企业。在青岛双星集团总部、十大生产基地和遍布全国的2000多家双星连锁店的大门15,你会看到两座雕塑。这两座雕塑,不是两座汉白玉的狮子,而是两尊黑白大猫:一尊是正在抓老鼠的黑猫,一尊是特别漂亮但却不抓老鼠的白猫,人们把这两猫叫做“双星猫”。在两尊黑白猫雕塑的底座上面,镌刻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下联是:“不管说三道四,双星发展是硬道理”。

对双星人来说,这两副对联就是他们的经营理念和座右铭。它表明的具体内涵是,“市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企业“生产跟着市场走,围着市场转,随着市场变,将市场作为检查一切工作的标准”;“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等待别人给饭吃,不如自己找饭吃”;“岗位是市场,竞争在机台”;“不干活的要下岗“、“功劳平平的要换位”等。在这样一系列理念指导下,双星集团20多年来敢为人先。1983年底,他们在青岛市第一个摆脱商业部门的束缚,背着鞋箱到市场找饭吃。在双星集团,那些不干的、看的、光知道喊口号的和调皮捣蛋的是绝对没有市场的。按照总裁汪海的话说:“双星猫“往门口一站,就把双星人的经营理念给“站”出来了,使双星人陡增压力,自己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一下子就清楚了。这其实就是文化经营。另外,连锁店门前放一对猫,而不是放两只雄狮,容易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使人们都前来观看,从而创造市场,拉动市场的经营。

企业文化故事 篇5

碳素厂企业文化科 李庆

河南分公司碳素厂焙烧一车间调温工序,现有员工29人,青工占87%,他们是该厂生产预焙碳阳极的关键岗位。就是这个工序,几年来兢兢业业始终以争创国家级青年文明号为目标,在深入开展青工岗位创新创效、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中实施的“运用优选法、增加经济效益”项目被中国有色总公司授予现代化管理成果二等奖;“运用目标管理法提高碳阳极的产量”项目被郑州市授予现代化管理成果二等奖;《焙烧炉新设备与新工艺开发》被授予河南省“星火计划”三等奖、《焙烧炉自动化燃烧新技术开发》被授予河南省冶金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至连续7年被授予河南省“省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5月被中央企业团工委授予“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焙烧调温工序青年文明号在创新中加快发展,在创新中提升效益,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打铁还得自身硬。工序员工紧紧围绕生产进行技术创新,从将碳阳极焙烧工艺由216小时曲线改进为192小时曲线,到下半年改进为180小时曲线又到大胆创新使用的168小时焙烧曲线,通过缩短碳阳极焙烧曲线时间,提高产能7%,两年内技术创新迈出了三大步,使产品质量、产量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在20,又对现有的168小时曲线进行了优化,使中铝河南分公司碳素厂成为国内独家掌握此项技术的生产厂家,数字说明一切。年1至12月份,焙烧一车间两台焙烧炉台时产能分别比20同期提高11.7%、40.2%、和14.9%;产品质量电解块平均合格率96.82%、国内块平均合格率98.45%、美国块、俄罗斯块、@iran@块、澳大利亚块等出口产品平均合格率97.78%,分别较年同期平均提高0.22%、0.97%、10.4%、10.4%,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吨产碳阳极重油消耗95.7公斤,比2002年同期降低5.86公斤,年创经济效益62.27万元, 2003年完成碳阳极总量11万吨,其中出口碳阳极62363吨,创汇2100多万美元;相继有多种规格的预焙碳阳极打入美国、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国市场,碳阳极出口量居国内同行业之首。

这样的速度和高效益是从哪里来的?奥秘是:一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全面深化“号”“手”活动;二是工序青工积极投身岗位创新创效实践,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抢占国内外市场。该工序以“学技术、求上进、多奉献、创一流”为活动主题,以“强化成本意识,确保安全生产,实现三档指标,争创一流业绩”为主题的班组达标劳动竞赛,围绕生产经营目标,紧贴生产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开展劳动竞赛,积极鼓励员工操作创新、指标创新、目标创新,把提高生产质量、降低成本作为劳动竞赛的主攻方向。面对繁重的生产任务,调温工序克服困难,积极推行管理制度创新,目标创新,科技创新,工序在青工中开展“青年安全监督岗”、“创建青工无泄漏示范岗”、设备管理“四达标”擂台赛以及“导师带徒”、“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五小”科技创新活动,服务于生产建设主战场,使“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日渐成为广大团员青年展现风采、服务生产的窗口和舞台。在“青年文明号”活动中,该工序开展了以夺“五小”活动智慧杯、“双增双节贡献杯”、“优质服务文明杯”为主要内容的青工科技创新创效活动。去年3月份,该工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1#、2#炉个别损坏、变形严重的火道墙组织力量,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进行抢修。共抢修火道墙89条,回收旧砖70吨左右,为厂部节约资金37.5万余元。去年该工序积极参与公司、厂部缺陷管理工程工作,调温工序共查处缺陷53条,工序组织员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去年工序员工共提合理化建设39条,已实施12条,其中《炉出炉时整炉出炉减少出炉制品氧化》和《焙烧炉燃烧系统供油方式的改进》分别创经济效益20.675万元和32万元。

梅花香自苦寒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随着工序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增强,带动了员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工序有50%的员工通过培训考试取得了调温工高级工资格证书。去年5月份,该工序在管理制度上大胆进行创新,建立、启动“调温主副调竞争上岗机制”,即每个班组设主副、副调各四名,对主调实行竞争上岗,每月奖金分配拉大40%,形成了“主调有压力,副调有信心”的良好竞争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工序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使一批青年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脱颖而出,挑起了生产重任。该工序在轮班之间展开了“质量在我心中,效益在我手中”的劳动竞赛,效果显著。同时在各班之间开展了“谁英雄、谁好汉,劳动竞赛比比看”为主题的劳动竞赛,在生产中不断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对生坯装炉采取混装新方法,每炉可增产量5.887吨,月增产达441.53吨。仅此一项,每年即可创造经济效益一百多万元,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达三档、创一流”劳动竞赛的深入开展,全面提高调温工序员工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中级工技术素质、培养一流员工队伍,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为目的,使一批优秀技工脱颖而出,去年12月初,厂部对该工序29名员工进行了一年一度的理论和实操考试,结果全体员工均以优异成绩通过。

企业文化理念小故事 篇6

某天,快要下班的时候,班长安排李某对值班室及设备配件室的卫生进行清理和摆放。小李心不在焉的检查了值班卫生,见到员工吃班中餐的食品袋就捡了一下,见到设备配件室的黄油箱倒在墙边,觉得重就没有扶,马马虎虎地把卫生打扫了一下,等到班长来到值班室和设备配件看过后,只说了一句话,小事做不了的人,何从做大事,什么事都要用心做。李某完全明白班长话的意思,惭愧的低下头,重新到值班室及设备配件进行全面清理摆放后,走到班长前说了一句“班长,谢谢你”。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目标和理想;我们也知道,万丈高楼,从平地起,如果我们时时怀着一种积极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工作,全身心去做事,我们每个人就会成为本岗位上优秀的、出众的人,我们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我们就会成功,我们心中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用心做事,追求卓越。人的价值是智慧的范畴,善于思考的人亦将高人一筹、事半功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中得到提升和超越。

怎样才能做到用心做事呢?首先从道德情操来讲要忠心:忠诚,对企业、对自己的事业归属要有忠贞不二之心;要静心:安心,抵制外来诱惑和干涉,立场坚定,静下心来干自己的事业。

企业文化传播与故事 篇7

“故事化新闻”是近年来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发展方向之一。所谓“故事化新闻”, 是指将具体的要播报的新闻内容进行文学加工, 使其内容更加曲折, 故事性大大增强的一种新闻播报方式。“故事化新闻”由于自身的趣味性与个性较为符合我国广大民众的口味, 因此在当下的各大媒体新闻报道中被广泛运用。

二、电视新闻故事化产生的原因

在人们的印象中, 新闻节目一般都是主持人身着西装一丝不苟, 表情严肃地对已经发生的事实性新闻进行播报, 我国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新闻联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过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逐渐增大, 这种较为严肃的新闻播报形式开始受到社会中很大一部分人的厌恶, 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导致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当今社会, 人们对娱乐的追求逐渐上升, 冷冰冰的国家大事很难提起广大观众的收视热情, 这是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主要原因。此外, 由于我国社会的多元化性质加强, 这就直接导致人们在收看新闻时, 不仅希望能够得知国家与身边的大事小情, 更希望这些消息能够满足自身一定的感官刺激与心理的快感。因此, 电视新闻故事化这种较为轻松有趣的播报形式很好地满足了当下社会中这种观众的心理需求。所以,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产生有着充分理由, 是我国当下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1]

三、电视新闻故事化应带有一定的人文倾向

当下, 我国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发展时间虽然不是很长, 但由于其本身的优越性, 使得其在很短的时间内流行到我国各个电视台中, 电视新闻故事化在我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今, 在我国很多的电视台中, 相关新闻采编工作者的工作从以往的找新闻变成了今天的找故事, 这种本质的变化可以看出电视新闻故事化本身受观众喜爱程度。虽然电视新闻故事化使得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焕发了“第二春”, 但在具体的电视新闻故事化中, 相关电视台对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避免为了追求收视率而出现哗众取宠、报道虚假消息的情况。

四、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作用

(一) 新闻故事化提高了新闻的可读性

电视新闻故事化由于其本身的故事性增强, 受到了我国民众的广泛喜爱。在具体的应用中, 相关电视新闻从业者将相关新闻通过文学描述进行多角度的新闻包装, 使新闻本身具有较强的故事化倾向。这种较为饱满而立体的新闻信息对于广大新闻受众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与可读性, 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闻自身的人文性。例如, 在传统的灾害性新闻播报中, 新闻节目一般着重对灾情、救援情况、死难人数等冷冰冰的数字进行报道, 这种新闻播报方式对于新闻受众的感染力其实并不强, 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媒体逐渐采用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方式, 相关灾害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直线上升。在具有新闻故事化倾向的灾害报道中, 相关新闻节目会将灾难中的镜头进行分解, 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将新闻事件展示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这种充满人情味与人文关怀气息的新闻播报, 将打动每一位电视观众的心, 最大程度地拉近了观众与新闻之间的距离。[2]

(二) 新闻故事化使得采编更加注重新闻性

在新闻故事化的影响下, 电视新闻节目中采编的工作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传统新闻节目采编一般只需要注意相关新闻信息的实时性与代表性。但在新闻故事化的影响下, 当节目采编进行相关的信息采集工作时更需要收集贴近事实、故事趣味化程度高的新闻信息, 以此满足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的需求。在具体的相关新闻信息收集中, 相关从业人员需要考虑故事是否接近普通人的生活、能否吸引观众注意, 以此更好地吸引观众观看相关的新闻节目。

五、在电视新闻故事化中提高人文关怀的策略

所谓人文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将人文关怀与电视新闻故事化相结合, 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观众与新闻之间的距离, 促进电视新闻故事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在相关电视新闻故事化的新闻信息采集中, 相关电视新闻媒体应大量采集一些具有真善美的新闻信息并对其进行故事化处理。通过播报这类信息传递世间的真善美与人性的本质, 以此拉近电视观众与新闻事件之间的距离。此外, 在电视新闻故事化中, 保持相关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是媒体应遵守的底线。因此, 在追求新闻故事化与人文化的道路上, 相关新闻媒体必须坚守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原则。

想要提高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人文关怀水平, 相关新闻媒体就必须通过平民视角将相关新闻内容尽可能地通俗化。早些年间, 由于对西方一些新闻媒体的盲目模仿, 我国的新闻栏目充斥着所谓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这种新闻与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严重脱节, 收视率自然不高。针对这种情况, 我国近年来开展的电视新闻故事化发展浪潮扭转了这一局势, 但相关新闻从业者还应继续努力, 最大程度地使新闻节目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 使人文主义色彩与电视新闻故事化完美结合。

六、结语

电视新闻故事化是我国新闻节目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其本身通过较为接地气的人文关怀方式进行新闻播报, 与最广大的电视观众打成一片, 从根本上获得了观众的支持与理解, 理应引起我国相关业界人士的重视, 并以此推动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在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与广播新闻节目的播报中, 一般来说广播新闻的故事化倾向较重, 但随着近年来新媒体对电视行业的冲击, 我国很多电视新闻类节目也开始出现了较强的故事化倾向, 故事化新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针对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现状, 本文就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与人文关怀进行相关研究, 希望能对我国相关电视传媒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倪婷婷.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与人文关怀[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01) :61-62.

[2]许超杰.论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倾向与人文关怀的渗透[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23) :69-70.

企业文化传播与故事 篇8

相信大部分的玩家和笔者一样都经历从FC到街机,再从街机厅一头扎进网吧的游戏历程。而当网吧这种独特的中国游戏文化形式出现的时候,似乎曾经那昌盛了整整一个时代的街机厅已逐渐消失不见。当看着街头依然闪烁着的网吧霓光灯牌,曾经那些熟悉的街角转弯处的街机厅已不复存在。

诞生

1971年,世界第一台街机在美国的电脑试验室中诞生。这种放在公共娱乐场所经营性的专用游戏机,起源于美国的酒吧。进入中国后,街头巷尾的街机厅赋予了其这一名称。

而自笔者有记忆起,街机这种东西就已经布满了整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在儿时同学的带领下,笔者一头扎进了这个游戏世界。而当时的游戏规模丝毫不亚于目前的网络游戏规模,《KOF》、《街霸》、《铁拳》、《龙与地下城》、《三国战记》、《名将》、《合金弹头》、《西游释厄传》等等,笔者可以扳着手指整整数一天。而也正是大量的游戏和大量的街机厅存在让笔者的童年充满了各种乐趣。

淡出

但是随着网吧这种游戏模式的出现,街机厅的游戏逐渐被社交性更强的网吧所替代。当玩家们发现原来游戏也是可以大家一起玩的时候,街机厅里孤身一人游戏的玩家就越来越少,网络游戏取代了街机游戏成为玩家们的最新游戏方式。

而另一方面,现实的问题是街机游戏已经是江河日下,随著街机大厂CAPCOM在2003年宣布退出街机市场,街机发展的契机更显黯淡,越来越多的老牌游戏厂商逐渐停止后续游戏的开发。除去个别大城市外,在二、三线小城市,街机厅已经全部变身为了各式各样名称的网吧。

也正是以上的这些情况,没有了游戏币熟悉的掉落声,没有了熟悉的按键摇杆声,街机厅成为了一种回忆!

街机复苏

但风水终究会轮流转。当网络游戏逐渐不景气之时,街机厅也开始了复苏。街机厅中的游戏机已经开始大变样,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大屁股,也不再是传统的经典游戏。各种新游戏、新机器、新形式、新玩法逐渐开始出现,而曾经消失的玩家们也开始慢慢回归街机厅去寻找新的游戏乐趣。街机厅似乎熬过了艰难的时间段,玩家在“复苏”、游戏在复苏、文化也逐渐在复苏;的确,街机不会消亡,文化亦然!

被复苏的街机游戏们

优良的街机游戏酒香不怕巷子深,街机游戏在自身复苏的同时,也逐渐被其他游戏方式所挖掘。网络游戏、网页游戏、手机游戏、移动端游戏纷纷看准了街机游戏这块大肉,于是各种曾经经典的街机游戏逐渐被改编为适合自己平台的游戏。

网络游戏改编自街机题材的游戏数不胜数,一个《DNF》就笑傲群雄这么长时间,网页游戏更是“无节操”地改编各种街机游戏为自己所用,也不管各种操作感,只要有题材就行。当然手机和移动端平台则是目前展现街机游戏的最好方式,当通过手机玩到各种移植、模拟器、改编版的街机游戏之时,笔者不免惊讶!街机游戏原来一直都在,只是笔者自私地认为它只存在街机厅之中。

沉淀的精髓

潮起潮落的这么多年来,街机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款款经典的游戏,更还传递着其独特的文化,至今依然深深影响着玩家们的游戏方式和游戏体验感!

无论过去多少年,无论游戏方式是从街机到网游,还是从摇杆到键盘;玩家们真正记得的只有“→←↑↓A BCD”这些熟悉的按键组合搭配,即时再过去十年,没人会去跟你讨论鼠标左键和键盘WASD的组合,留在玩家们心中的只有熟悉的“↓↘→↘↓↙← + A”的出招表!

当玩家们畅玩着画面华丽的游戏大作时,还会有人操控着鼠标、键盘重拾街机的余温,去努力追寻着曾经只属于街机的酥麻手感!总会有沉淀的精髓文化被人记得。

结 语

笔者在小时候有个梦想,就是希望以后能搬台拳皇97的街机回家好好玩。虽然街机没搬成。但是当笔者通过电脑、通过PSP、通过手机玩到曾经喜欢的游戏之时,依然还是感觉到很开心。时代在变,不过无论我们通过什么方式、什么地方去玩游戏,街机游戏一直都在那!

Google公司企业文化故事 篇9

43名关门弟子、50名获得编程挑战赛决赛门票的程序员聚集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度假村。在李开复看来,他们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才进入 Google视线的人,李开复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他们传授Google公司的核心文化———一批Google公司的老员工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从美国飞抵北京,悄悄混入了这近百名年轻人中间,他们将在一场场游戏和团队比赛中以潜移默化和讲故事的方式揭秘他们所知道的Google。

这家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个研究生在大学宿舍里酝酿成立、现在也只有七八年历史的公司,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吸引了大批世界顶级计算机人才,并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具成长力的公司,又有着怎样的公司文化,这些对中国青年人来说似乎都是难以知晓的秘密,尽管大家的眼球一次次被李开复的几十场高校巡讲所吸引。

被Google公司排在最前面的公司文化是平等互敬。在老员工沈先生看来,似乎没有比Google更重视平等这个字眼的公司了,因为,这家公司没有一个人有自己专门的办公室,就连CEO也是这样。

沈先生说,当时公司新聘了CEO,高层还就要不要给新CEO专门的办公室有过讨论。创业从这开始()消息:有人认为,要是给他专门的办公室就破坏了公司的规矩,但也有人认为CEO怎能没有自己的办公室。讨论的结果是给CEO布置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房间,尽量不要让别人注意到。

结果,还是有“好事者”跑到CEO那儿说,希望和他共用那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办公室。CEO的态度是“没有问题”,于是,CEO就和一名普通员工共用了一间办公室,这让所有参观者大跌眼镜。

另一个故事还是关于CEO的。一名新聘的秘书第一天上班,但怎么也搞不定复印机,排在她后面等待复印的一位先生耐心地教她怎样使用。学会以后,这位新秘书才发现教她的人居然是公司的CEO,而过了几天后她才明白,公司所有的员工都必须自己复印,因为公司文化的说法是,职位不同只能代表你决定的事情不同,不代表你就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员工赵明可感受到的平等文化是,公司每个人的意见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重视。Google招聘人才中有个著名的环节是,应聘的人必须经过四五名资深工程师的面试,最后大家开会讨论决定是否录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一个人反对,应聘者就不能通过。

在这次Google中国招聘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事件。有一个年轻人赢得了几乎所有考官的青睐,只有一名考官坚决反对,他认为这名年轻人身上有不符合公司文化的缺点。大家开会争论了很长时间,尽管李开复本人也比较中意这名年轻人,但他并没有拍板说一定要录用,大家讨论的结果是,让这位反对的考官再去面试一次这位应聘者,专门就他所担心的缺点进行谈话,看看有没有改造的可能。

说到公司的透明,赵明可说,他感受最深的是,每个员工都可以看到老板或是其他同事的工作计划,这样员工既能知道公司既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又能监督老板是否完成了目标。这种透明不仅有利于员工明确公司的方向,更是年终大家相互考评的重要依据。Google公司年终的考核与是否升职,是否加薪有关,而这个考核结果不是由某个上级领导说的,而是要同事间相互打分。Google公司员工的解释是,你干得好不好其实合作者最清楚。

企业管理文化的故事 篇10

李一男的离开让任正非痛心疾首,李一男以暗渡陈仓的方式带走核心员工的行为更是让任正非愤怒。据报道,李一男走得却是异常的坚决和无情。我一直觉得爱反思的任正非在不再在企业里提狼性,跟李一男的出走不无相关,甚至可以说正是李一男的出走让他看到了狼文化带给企业的后遗症。

李一男离开最初几年,尽管毫不掩饰地扩张和与华为抢食,任正非似乎并不在意,这也正是任正非人性和父性的体现。但随着港湾的渐成气候,吸引了大量资金并开始与西门子等国外厂商合作,直接威胁到华为的时候,任正非的狼性也再一次爆发。华为成立专门的“打港办”:只要港湾的单,华为不惜任何代价也要 抢到手。同时,华为通过系列手段破坏港湾与其他国外厂商的合作,在港湾走投无路要卖给西门子等公司时,华为同样让已经板上订钉的交易泡汤。

企业文化传播与故事 篇11

关键词:徐渭;《雌木兰》;《木兰诗》;传播与接受;地位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6-0070-04

花木兰作为巾帼英雄的象征,在中国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自美国迪士尼公司将其搬上银幕后,更是走出国门,跨越国界,成为世界“名人”。从中国南北朝时期一首乐府诗勾勒出的简单文学形象,到现今闻名中外的戏剧、影视人物,当我们从接受史的角度审视这一过程时,发现明代徐渭创作的《四声猿·雌木兰》具有“转关”性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雌木兰》以《木兰诗》为蓝本,用杂剧而非诗歌的形式讲述木兰代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的故事,对后世各类“木兰戏”产生深远影响。正是这部杂剧确立了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完成了木兰故事的叙事形式从诗歌到戏剧的转变,使其从少数识文断字者茶余餐后谈论的奇闻逸事而深入民间,融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并最终衍化为女性自强自立的精神力量。

一、内涵的超越—确立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

在中国,花木兰是作为巾帼英雄的象征广为流传的。这一形象产生于《木兰诗》,但是它的确立却要归功于明代徐渭的杂剧《雌木兰》。

徐渭在重叙木兰故事时,首先注意到它传递的孝悌伦理,因为这是中国古代衡量一个社会人的基本标准。《雌木兰》中,木兰从军的缘由是对年迈多病的父亲的体恤:“军书十卷,书书卷卷把俺爷来填。他年华已老,衰病多缠。”出征回来,面对母亲,木兰首先说没有辱没爷娘,这是她孝顺父母的最好礼物。见到弟妹,木兰不是炫耀自己的赫赫战功,而是惊喜于弟弟妹妹都长大了:“去时节只一丢,回时节长并肩。像如今都好替爷征战。”接着,她还拿出带回的礼物:一迭儿花粉、两匣松烟,长姊对弟妹的关爱之情尽显。但是,在表现孝悌的同时,徐渭要着力突出的却是女性地位和女性意识。这一点在剧中看似着墨不多,实则却是他用尽心力之处。

在徐渭笔下,决定代父从军的木兰首先想到的是两个青史留名的女子秦休和缇萦:“你且看那书上说,秦休和那缇萦两个,一个拚着死,一个拼着入官为奴,都只为着父亲。终不然这两个都是包网儿戴帽儿,不穿两截裙襖的么?”这段话表现了两层含义:一是孝,一是女人不比男人差。而后者是重点。因为接下来木兰又说:“休女身拼,缇萦命判,这都是裙衩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不甘心因为性别差异而屈居男性之下的意愿跃然而出。在《雌木兰》中,花木兰一改《木兰诗》里闺中淑女的形象,她渴望像男子一样建功立业,英名传世。出征前,木兰在试用刀箭时就想象着“一拳头揝住黄蛇撺,一胶翎拨尽了乌鵰扇,一肐膊挺做白猿健,长歌壮士入关来,那时方显天山箭”、“两条皮生捆出麒麟汗,万山中活捉个猢狲伴,一辔头平踹了狐狸堑。到门庭才显出女多娇,坐鞍鞒谁不道英雄汉。”这些想象充满了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从军途中,当木兰看到“破帽残衫,不甚威严”把守城门的小官时说:“兀的不你我一般,趁着青年,靠着苍天,不惮艰难,不爱金钱,倒有个阁上凌烟。不强似谋差夺掌把声名换,抵多少富贵由天。”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长安建立凌烟阁,上刻开国功臣长孙无忌等24人的画像以示褒奖。所以此处“阁上凌烟”意即功成名就。于此可见木兰对功名的渴望。即将见到军中主帅时,此前没有见过大世面的木兰不免有点儿胆怯,但是这点儿胆怯很快就被急欲一展才华的激情替代:“久已后习弄得雄心惯。领人马一千,扫黑山一战,俺则教花腮上旧粉扑貂蝉。”古代用貂尾制成冠饰,因状如鸟羽,称为貂羽。貂羽附蝉,是天子侍中之饰。“花腮上旧粉扑貂蝉”是说貂尾官饰拂扫着脸上的红粉。意即虽为女子,但是假如立下战功,一样可以为天子之臣。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雌木兰》中的木兰为自己设计的人生目标甚至超出了一般男子。她不畏艰难,远离家乡,冒着生命危险上战场搏杀,不是为了微名薄利,而是要建立卓著功勋,名垂青史。她不甘心像那个时代的其他女子,婚前待字闺阁,婚后相夫教子,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她希望获得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期待在人生舞台上舞出精彩。代父从军固然是为了行孝,但在内心深处,木兰也认为这是一个人生契机。因此,在立功后,当可汗授予她尚书郎时,她没有像《木兰诗》中的木兰那样断然拒绝,而是立刻换上官服,欣然谢恩。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雌木兰》中,是可汗念及花弧(花木兰)“劳役多年,令驰驿还乡,休息三月,仍听取用”,而非《木兰诗》中的木兰自己提出“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仅如此,《雌木兰》中的木兰还非常看重自己创立的功业,她为此对于她有提携之恩的元帅感激万分。返乡途中,回想立功受赏的过程,木兰的欣喜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万般想来都是幻,誇什么吾成算。我杀贼把王擒,是女将男换,这功劳得将来不费星儿汗。”这些看似细微实则有着石破天惊意义的改变,决定了《雌木兰》中的木兰与《木兰诗》中木兰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女性意识觉醒,有强烈的功业心,即使没有代父从军这个契机,她也会为自己创造其他机遇去抒写独树一帜的灿烂人生篇章。而后者,假如不是代父从军,她将与那个时代的众多女性一样默默而来默默而去,从沉寂归于沉寂。

相较于《雌木兰》,《木兰诗》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和对女性意识的表现模糊而微弱。“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段《木兰诗》中的经典名句固然有些微男女平等的意味,但是更多的是表现木兰女扮男装骗过众人、完成代父从军重任的喜剧性。正因为此,徐渭之前的文人对木兰的称赞多立足于她的忠孝之行和传奇性的经历。如唐代白居易的《戏题木兰花》、徐凝的《和白使君木兰花》、韦元甫的《木兰诗》和元代张翥的《题武林姚氏颐寿堂》,无不如此。偶尔有涉及女性地位话题者,也不过是发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的感慨。因为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木兰一个“弱女子”做的是在古代社会通常由男性才能完成的光宗耀祖之事。徐渭的《雌木兰》则不同。《雌木兰》对男尊女卑传统的颠覆,对女性意识的关注和凸显,仿佛给木兰故事注入了一股新的源头活水,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故事的传播。《雌木兰》之后,木兰故事广为流传,木兰成为冲破性别籓篱、张扬女性个性的典范。清代女词人王筠在《鹧鸪天》中说:“怀壮志,欲冲天,木兰崇嘏事无缘,玉堂金马生无分,好把心情付梦诠。”[1]晚清流行的《女学生入学歌》(其三)则高唱“缇萦、木兰真可儿,班昭我所师。……东西女杰益驾驰,愿巾帼,凌须眉。”[2]“愿巾帼,凌须眉”直承《雌木兰》“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而明清之际,女作家笔下数量众多的“易装剧”的产生,以及作品中对花木兰式人生迹遇的向往,不能不说是受徐渭《雌木兰》的启发和影响。这一点已有学者撰文论述,此不赘[3][4]。

二、形式的创新——完成“木兰诗”到

“木兰戏”的转化

木兰故事之所以能在中国家喻户晓,《木兰诗》固然有开创之功,但是真正使其深入民间的却是戏曲,特别是各类地方戏曲在木兰故事的传播和接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正是徐渭第一个完成了从“木兰诗”到“木兰戏”的转变。徐渭《雌木兰》填补了《木兰诗》中的情节空档,使这一故事更加完整;丰富了细节,使故事的发展更加流畅自如、符合情理,从而奠定了后世“木兰戏”的雏形。

《木兰诗》中对木兰从军后的具体经历只用了了数语概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说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危险;“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名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是说木兰立下赫赫战功后对待名利的态度。整首诗以木兰荣归故里,换回女儿装,惹得伙伴们皆惊忙结束。至于木兰如何渡过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其间都发生了哪些事?上战场的士卒千千万,何以只有木兰得以被赏赐“百千强”、授予尚书郎?这些读者迫切想知道的关键情节诗中都没有描述。而一个在男人堆里生活了十多年,严重超出婚嫁年龄的女子,在礼制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怎么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告别战场后她的个人生活能否幸福?这一切更为读者期待和关心。对此,《木兰诗》受制于诗歌这种表现形式而没有交待,却也恰好给徐渭留下了创造性补充的空间。

徐渭首先安排木兰立下了擒捉贼首、结束战争的卓著战功。

《雌木兰》第二出开场,外角扮主帅上来交待了战争形势和遇到的难题:“下官征东元帅辛平的就是。蒙主上教我领十万雄兵,杀黑山草贼,连战连捷。争奈贼首豹子皮,躲住在深崖,坚壁不出。向日新到有二千好汉,俺点名使他武艺,有一个花弧,像似中用。”接着他对花弧(花木兰)做了安排:“俺明日去攻打黑山。两阵之后,你可放马横冲,管取生擒贼首。俺与你奏过官里,你的赏可也不小,违者处斩。”花木兰按主帅要求圆满完成任务,论功行赏时,军士们都认为“论成功是花弧居多半”。辛平上奏可汗时也说:“贼首豹子皮的係军人花弧临阵亲擒,见解听决。其余有功人员,各具册书,分别功次,均望上裁。”于是花木兰被可汗赐予尚书郎。徐渭成功地解决了读者的第一个疑问。

木兰为国立下战功,为家赢得殊荣,对于这样一个奇女子,人们自然希望她的人生归宿能够幸福美满。《木兰诗》中没有交待木兰参军时的年龄,只说她从军十二年。按常理推断,回来后年龄少说也要在二十八九。《雌木兰》结尾处,木兰自叙:“我做女儿则十七岁,做男儿倒十二年。”可见徐渭也是这么认为的。二十九,这在那个女子十五六岁就要出嫁的时代,无论如何都要被称为“剩女”了。而最重要的是木兰是在一个纯粹的男性群体中生活了十二年,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在战场上厮杀。这在那个“叔嫂援手”尚被侧目的社会,当木兰再次回归女儿身时,她的婚姻如何解决?对于这一问题,徐渭在《雌木兰》中增加了一个《木兰诗》中没有的人物:王郎。王郎是木兰家乡王司训的儿子,感动于木兰代父从军的孝行,因此要娶她为妻。而王郎亦非等闲之辈,他中了贤良文学科,被授以校书郎,是一个德才兼具、前途锦绣的青年,与木兰可谓天作地合的一对。《雌木兰》以王郎与木兰喜结连理结尾。至此,木兰故事圆满结束,读者的期待视野得到满足。

“擒贼首”、“嫁贤良”是徐渭对《木兰诗》改编最突出的两个重要情节。徐渭之后,缤纷多彩的“木兰戏”或直接因袭这一套路,或以此为标的进行二次创作。可见,徐渭在这两个关键情节上的改编具有开其先的意义,并得到后世广泛认可。

在增补主要情节之余,徐渭《雌木兰》还解决了“木兰戏”中一系列细节问题。读者读完《木兰诗》难免会有一些疑问:女扮男装尚不难,可是上阵打仗需要力气和武艺,这该怎么伪装?女性特殊的生理表现木兰怎么应对?这一切都在徐渭考虑之中。剧中木兰一出场就作了自我介绍:“况且俺小时节一了有些小力气,又有些小聪明,就随着俺的爷也读过书,学过些武艺。”在另一段唱词中,木兰又说:“这刀呵,这多时不拈,俺则道不便。才提起一翻也比旧一般,为何的手不酸?习惯了锦梭穿。”这些细节说明木兰并非娇生惯养的大家小姐,而是一个吃苦耐劳的平民女子。这样的交待不仅解决了读者的疑惑,也为木兰在战场上利用计谋生擒黑山贼首豹子皮作了铺垫。而女扮男装,一时不难,但是要长期和一群男子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女性身体有自身的特殊性,木兰怎么伪装隐瞒?徐渭首先借木兰母亲之口提出这些问题:“便去呵,你又是个女孩儿,千乡万里,同行搭伴,朝食暮宿,你保得不露出那话儿么?”木兰则信心十足地回答:“娘,你尽放心,还你一个闺女儿回来。”接着,徐渭又让木兰自己提出最容易泄露真实身份的关键问题:“不怕他鸳鸯作对求姻眷,只愁这水火熬煎,这些儿要耍些机关。”究竟耍了什么机关,徐渭在木兰立功受赏后,借两个军卒之口作了回答。一军卒说:“想起花大哥,真希罕!拉溺也不教人见。”另一军卒则回答:“这才是贵相哩。”用一段简单的、充满喜剧色彩的对话向读者揭示了谜底。凯旋归来,木兰见到爹娘即报告:“奶奶,我紧牢拴几年夜雨梨花馆,交还你依旧春风豆蔻函,怎肯辱爷娘面。”至此,这一问题也给了读者一个圆满交待。不仅如此,徐渭还通过细节描写真实反映了木兰身份变化的过程。当她要女扮男装时,首先想到放脚:“要演武艺,先要放掉了这双脚,换上那双鞋儿,才中用哩。”接下来的一段唱词描述了木兰放脚的艰辛以及她为以后婚嫁而作的考虑:

生脱下半折凌波袜一弯,好些难。几年价才收拾得凤头尖,急忙得改抹做航儿泛。怎生就凑得满帮儿楦。回来俺还要嫁人,却怎生?这也不愁他,俺家有个漱金莲方子,只用一味硝,煮汤一洗,比偌咱还小些哩。把生硝提得似雪花白,可不霎时间漱瘪了金莲瓣。

在徐渭笔下,刚刚脱下女装的木兰不免忘记自己的新身份:“未逢人先准备弯腰见,使不得站堂堂矬倒裙边。”为了增加情节的真实性,徐渭还描写了他人眼中的木兰。譬如与木兰同行的两个军士私下里议论:“这花弧倒生得好个模样儿,倒不象个长官,倒是个秫秫,明日倒好拿来应应急。”“秫秫”意即娈童,指长相俊美的男性。这说明木兰女扮男装并非完美无缺,而是留下了一些破绽,只是无人追究,因此也就瞒混过去了。诸如此类的细节描写都使木兰这一形象更加生动可信。徐渭这类做法为后代地方戏曲所借鉴。如传统京剧中,木兰一上场即自言:“木兰打来山鸡野味,请母亲烹调好了,与爹爹佐餐。”接着又是一段人物自白:“想我木兰,自幼跟随爹爹学得兵法武艺,只是身为女子,不能上阵杀敌,也是枉然。”当父母最终同意她代父出征时,随即提醒她注意走路姿态、说话声音等容易暴露真实身份的女性特征。而在常香玉主演的豫剧中,木兰为了说服爹娘同意自己从军,还和父亲比试剑术。这些都在为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起着解释和铺垫作用,与徐渭《雌木兰》的处理方法大同小异。

有明一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通俗文学的兴盛势在必然,小说戏剧因而得以大行其道。徐渭敏锐地注意到这一变化,他说:“兴不兴不係也,故夫诗也者,古《康衢》也,今渐而里之优唱也,故《坟》也,今渐而里唱者之所谓宾之白也,悉时然也,非可不然而故然之也。”[5]徐渭认为,本来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诗歌一变而为“下里巴人”喜闻乐见的“优唱”、“宾白”,既是时代变化所推动,也是文学发展的趋势所致,文人应该顺应这种趋势,而不能逆势而为。正是基于这种与时俱进的文学观念,使徐渭重新演绎木兰故事时,没有继续选择在中国古代文学王国中备受推崇的诗歌,而是用了杂剧。由诗歌而杂剧,情节的补充、细节的描绘使徐渭笔下的木兰故事更加合情合理、丰富生动,也使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变得真实、丰满。如果说《木兰诗》给了读者一个素描的观其神却不能睹其形的木兰,《雌木兰》则使我们看到一个油画般逼真形象、栩栩如生、形神兼具的木兰。由《木兰诗》到《雌木兰》,杂剧相对诗歌较强的叙事功能和通俗易懂的特点使木兰故事的传奇性、趣味性大大提升,从而使其受众面更加广泛,有力推动了它的传播。

结语

自北朝至明前这段漫长历史时期,《木兰诗》受到部分文人关注,他们或吟诗附和(如唐代白居易、徐凝、杜牧、韦元甫,元代王恽、袁桷、张翥等人的诗作),或对此诗的艺术技巧略作评议(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等),但都没有产生太大反响,仿佛一粒石子投入水中,仅仅荡起几圈涟漪。至明代,《雌木兰》的出现可谓木兰故事传播与接受历程中的一个分水岭。徐渭用杂剧而非诗歌的形式重新演绎木兰故事,塑造出一个不甘平庸、欲与男子一争高下的全新的奇女子形象,强化了这一故事的传奇性、通俗性、趣味性,奠定了“木兰戏”的雏形,后世各种“木兰戏”虽万变而不离其宗。因此可以说,徐渭《雌木兰》在木兰故事传播与接受中的贡献既表现在思想内涵的超越,也表现在文学形式上的开拓创新。随着妇女解放提上日程,徐渭在《雌木兰》中对女性地位及其价值的肯定,对女性意识的张扬在传统戏曲中被进一步彰显,豫剧中那段脍炙人口的《谁说女子不如男》正是在徐渭剧作的基础上对这一主题淋漓尽致地发挥和阐释。

【参考文献】

[1]苏者聪.中国历代妇女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51.

[2]杜新艳.晚清女性死亡的叙事[J].读书,2004,(4).

[3]杜桂萍.论清代杂剧对徐渭四声猿的接受[J].文学评论,2007,(3).

[4]唐昱.明清女剧作家的“木兰”情结[J].戏曲艺术,2004,(2).

上一篇:学校共青团组织与建设下一篇:专升本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