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用12篇)
摘要 文章通过对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服务关系的分析,阐述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指出新时期建立图书馆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图书馆文化的新措施。
关键词 图书馆;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服务
作者简介 刘艳艳,广西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员,广西 南宁,530022;蒙启。四川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3-0179-0003
一、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图书馆活动认识、观念、规范及与之适应的工作方式、执政理念和社会评价等。具体含义是工作人员的图书馆观念、意识、价值、评价等。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未来。这说明文化对于人的行为具有永久性的影响,短期的号召或专项突击式行动,远抵不过文化教育的内在驱动作用。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事关图书馆发展进程、全体馆员的根本利益。从理论上分析,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建设的深层次软件要素,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道德的软约束。因此,推广良好的办馆理念,培养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意识是非常有益和十分必要的。
21世纪的图书馆为适应随时代变化带来的竞争,就必须努力提升办馆实力,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考察一个图书馆的办馆实力,除了图书馆的设施、馆员力量等现实能力外,还有一种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隐性实力。这种隐性实力就是指适应时代要求的办馆理念、服务读者方面的具体的价值取向及独具特色的专业建设指向,等等。这两方面的实力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图书馆的整体水平。而所谓的隐性实力,在某种意义上指的就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水平。
图书馆文化是包括图书馆设施环境、馆内文化活动及馆内隐性服务读者方面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社会大文化背景取向下,全体馆员在馆长率领下,经长期服务实践所形成的服务取向的共同认可、共同追求的心理特征,富有进取性的精神风貌及独具特色的服务风格,等等。它应具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应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特色。
其中,图书馆文化可指图书馆的整体布局设计。独具匠心的场馆建设、建筑的特色风格及别致的花草树木、引人注目的展板标语等各个方面,将这些看似表象的东西,赋予深刻的寓意,使它变成馆舍内一曲无声的歌,成为具有灵性的陶醉人情探索的工具。图书馆文化同时还包括了对图书馆服务本质的认知,对图书馆功能的思考,对图书馆社会责任的理解。馆内的人际氛围,领导和员工的互动,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时代特征的充分体现,团结友善的亲和关系,民主平等的愉悦气氛,馆内各种运作中产生的那种心灵上的默契等等,上述因素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图书馆文化。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图书馆文化亦指图书馆在馆长的带领下,馆内领导员工在长期服务中培养而形成的那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探索指向等,它影响到馆内管理、服务的风格、政策目标的制定及运行的模式等各个方面。它是图书馆发展的精神上的内在驱动力,它反映一个图书馆办馆品味的高低。
此外,图书馆之间的竞争除了硬件设施、馆藏信息及馆员水平外,更加实质的差距就是在服务质量上。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和读者所需的信息量的多少。两个需求相同的读者在提供服务质量不同的图书馆里,得到的服务态度和所需的信息量是完全不同的。
而图书馆最重要的文化内容是图书馆对读者的影响。除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外,还有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的和谐默契,以及通过这一切反映出图书馆内明显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理想目标愿望及追求。实质上这些无声无形的东西才是图书馆服务读者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内容。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其主要目的不仅是吸引来了多少读者,而且是为来了的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读者是接受图书馆服务的直接对象,我们看重读者是因为读者对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质量。从这个角度看,图书馆努力的首要目标应当是读者所需要的良好的服务质量。要强化和提升图书馆隐性功能,就必须注重图书馆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围绕图书馆的目标的培育,致力于图书馆独特的文化色彩并具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图书馆文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当前对培育图书馆文化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一)对培育图书馆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
通常我们会很容易误把现状的图书馆文化当作应有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认为图书馆只要正常运转,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部就班就万事大吉了。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文化传统客观存在。作为图书馆习惯的价值取向、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都在图书馆活动中长期发挥作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面对着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色彩的新形势,过去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色彩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二)对培育图书馆文化的耐性不够。未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很多的图书馆创建时间相对较短,少了现在发展的深厚底蕴,缺少长期的文化积淀,这是一个明显的短处。固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新的文化的形成没有足够的认识,总想通过短期的强化作用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培育和建设图书馆文化还没有做到深入挖掘图书馆文化的内涵,甚至错误地把它当成是简单的几句口号和表面上的几个标语,长远的忧患意识不够,永葆图书馆事业青春的活力不够,人才、科技装备、技术都有待提高。
当前培育图书馆文化的理念还没能融入到每个图书馆人的日常工作中,馆员的头脑中没有时时处处都有一种从点点滴滴做起的意识,没有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完满,即还没能做到自然行之,还没能形成一种氛围。图书馆员之间没能做到互相影响、互相监督,且没认识到在培育图书馆文化中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没有让为培育图书馆良好文化做点什么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三)不能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图书馆事业有悠久的的历史,有许多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扬。但是根据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没能与时俱进。图书馆工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必须不断地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但我们很多时候在工作中还是凭老经验,这个“老经验”的后果是工作没有创新、工作没有动力、工作没有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知识信息数量的迅猛增加和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完善,广大公众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增多,单纯来图书馆读书看报及查资料的读者,较以往有减少的趋势,从“传递科学情报”这一图书馆的传统职能角度来讲,其利用率会相对降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发展,但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
(四)缺乏有个性、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图书馆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大文化它具有自己的突出个性,这个个性就表现在它是为图书馆服务的,它是在图书馆长期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图书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服务的。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基本特点的体现,是一个图书馆独特的价值观和风格的具体反映,并以其鲜明的个性区别于其他图书馆,形成自己的具体特点,这就是图书馆的独特性。现阶段的很多图书馆的图书馆文化不能反映图书馆的实体地位,不能反映图书馆的独特服务,不具备这样的独特的个性。
三、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图书馆文化
(一)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办馆理念
图书馆文化建立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新的服务方式的探索寻求过程。图书馆文化的建立需要有一个新的服务理念和思想作为引领,因为图书馆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新的办馆理念和服务思想在图书馆服务各个环节的体现和反映。因而,图书馆文化建立首先应是认真学习研究新形势下服务涌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从而去探索把握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确立符合客观实际,适应时代要求,有利于创新服务的新的办馆理念和思想,并由此引领培育和建立创新服务的图书馆文化环境。
(二)要把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培育成一种习惯
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办馆理念和思想的实施与把握,不是短期就能见成效的,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图书馆文化需要一个培养形成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全体图书馆馆员的认同和执行,形成图书馆内全体员工的无形规则及上下左右之间那种互动和谐,才能发挥出它的独特威力和作用,唯有让它成为一种习惯,才能让它长久、持续地发展更新。很多图书馆有着良好的传统,这个基础很好,只是随着环境的改变,我们的意识淡薄了,这种现象必须加以纠正和正确的引导,加以培育。图书馆文化深入人心后,人们都接受着各种良好的文化的熏陶,就会自我约束,良好的意识就会增强,就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让培育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形成一种习惯。
(三)正确看待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关系
图书馆事业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方面很多的图书馆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形成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有许多传统是需要传承发扬的,并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去感受时代精神的召唤,实现图书馆文化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与时俱进,要开拓创新。因此,我们的丁作也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永远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跟上前进的步伐,才能使图书馆事业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要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工作。要把学习、培训作为今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在学习问题上,每个人都不能特殊,通过学习提高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馆员这支队伍的素质。
为增加图书馆的人气,吸引更多的读者光顾图书馆,图书馆应采取新措施,扩展图书馆的读者面,提高公众利用图书馆的便利性。图书馆不但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教育中心,也是实行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社会教育作为图书馆的四大社会职能之一应备受重视。图书馆应由过去单纯的“文献服务”提升为综合性的“文化服务”,应由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文献中心”,转变为适应当代需求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让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创新的服务领域和吸引人气的新措施,使图书馆的读者人气保持旺盛。
(四)培育自己的特色、建立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价值
近年来关于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及其价值的研究不少学者都给予了积极的关注, 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但在实践过程中,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价值并未得到完整的理解和运用, 存在着诸多片面之处, 影响了图书馆文化价值的体现和功能的发挥, 主要表现在:
1.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文献资源储存的中心, 更应是文化育人的高地
文献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结构本位和高度的象征。随着大学扩招, 学生对信息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高校经费的大量投入,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卓有成效, 图书馆的文献数量、类别以及馆藏面积有了巨大的扩张, 并且建立起了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和情报系统。但是高校图书馆还应是文化育人的高地, 宽敞明亮、设备齐全的高校图书馆已成为一些学生消遣娱乐、沉溺网络、谈情说爱的场所, 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的文化品位, 削弱了图书馆文化育人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高校“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也就是说, 高校图书馆作为“人类客观知识精华记忆”的功能外, 还必须通过图书馆文化来引导广大学生, 以文化育人,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物质文化的标识, 更应是精神文化的引领
图书馆文化是以图书馆的文化活动为主体, 以图书馆精神为底蕴, 由读者和馆员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 是参与图书馆活动的各个群体中通行的规范准则、行为格式和价值体系。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
随着大学的发展, 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建设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都把图书馆的规划和建设看成是学校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 列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甚至放在与培养引进大师一样的高度来进行大楼建设。走进校园, 人们第一眼看见的往往就是学校的图书馆, 其建筑的风格、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样式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但是在当前社会浮躁、功利主义盛行的背景下, 人们对当代大学生及教师的整体文化素质有了极大的担忧。一些大学生只是学历成人, 却无法做到精神成人、道德成人。一些教师学术风气不端, 过分追求利益, 忽视了教师育人的真谛, 暴露出高校文化环境, 特别是精神文化环境培育上的缺陷。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准确定位文化引领功能, 传承和创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 在引领师生精神文化的提升上发挥重要作用。
3.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示范, 更应是文化创新的榜样
图书馆本身就是文化发展进步的产物, 因文化的积淀而生存发展, 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资源的重要阵地。大学也因为图书馆的存在而不断彰显其文化的存在和文化的气质, 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图书馆皆以其以人为本、推崇觉智、追求真理, 向往健全人格的价值伦理铸就了牛津、哈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文化性格。高校图书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之一, 在保存民族优秀文化方面高校图书馆曾有重要贡献。随着时代的进步, 大学教育更多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使命, 高校图书馆在传承文化的同时, 也应充分承担起文化创新的责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传承创新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体现了中国发展和进步的时代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 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继承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 扬弃旧义, 创立新知, 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 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合作, 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高校图书馆文化价值的传承创新
1.强化图书馆的文化身份, 完善自我, 使之成为师生最受欢迎的育人场所
图书馆的文化身份是社会对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性组织和机构的认同。图书馆必须坚守和捍卫自己的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的认同来自于图书馆职业价值观的始终坚守。众多国家的图书馆的职业伦理守则都有四项共同内容:专业服务的诚实、客观与能力;热忱提供读者所需服务;维护专业的荣誉与尊严;尊重自主性、个人隐私保密与业务机密。这些共同内容无不体现出对读者细致入微的关心和服务。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 是人之为人的品质, 文化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引领人的心灵涵育和崇高体验, 高校图书馆失去了对读者的深入关心和服务, 失去了对人和人心的引领, 其文化的价值就难以凸显。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身份之彰显, 除了丰富的藏书和专业的服务外, 还必须体现文化良知、公平正义、热爱真理等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给大学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使得大学不仅是建筑林立、设备齐全、树木葱郁的物质化群落, 而是关涉人类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的代表。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地标和象征, 也是大学精神的坚实守护者、捍卫者, 失去了大学精神的生命内涵, 图书馆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尊严和文化价值提升的支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树立贴近师生、服务师生、以人为本的理念, 特别是要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积极改进和完善图书馆的软件、硬件条件, 消除时空和技术的鸿沟, 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和共享, 通过舒适、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 深刻彰显图书馆的文化价值, 使之成为师生学习之家、快乐之家和幸福之家。
2. 发挥图书馆的文化魅力, 引领读者, 使师生成为有文化的现代公民
教育是培养人, 但教育不是培养“人上人”, 而是一个完整的人。所谓完整的人, 就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在社会转型期, 弥漫在社会、环境、心理等各个领域的浮躁、功利主义, 社会对权力和金钱的极度崇拜深深影响着高校。一些学生上了大学, 读了许多书并不一定有文化。因为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有文化的人, 当以知识为基础, 但需内化为“修养、自觉、自由和善良”。一些高校教师钱学交易、权学交易、学术失范、学术不端, 其法律意识和文化道德水平之低不断引发社会的诘问和指责, 与人们心目中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形象差之甚远。
教育培养人不应是改变人的身份和地位, 而是改变人的品位和精神。《吕氏春秋·尊师》篇有言:“教也者, 义之人也;学也者, 知之盛也。”当代高校图书馆必须要有这样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使命, 为师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 善于引领师生文化素质和境界的不断提升, 使得师生成为能够代表人类文明进步、能够汲取人类文明成果, 体现大学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 具有高贵教养、理性自觉、视野开阔的现代公民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3. 彰显图书馆的文化生命, 提升大学, 使大学真正成为文化的充盈之地
刚刚上任的清华大学陈吉宁校长在就职典礼上说, 大学的根本不在于“大”, 而在于“学”, 在于学生、学者、学术、学风, 大学应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 学风为要。这是大学的本质, 代表着大学的形象和尊严。然而当今大学正面临来自社会、市场、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冲击, 大学的形象正在成为公众关注和谈论的焦点, 大学的尊严在受到严峻挑战。大学的教学质量问题、办学行政化问题、学术道德问题等方面的出现, 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大学文化精神本性、知识创新能力、文明引领作用及道德教化功能的认同和信任, 核心问题在于当下大学忽视了“学”。因此有人指出:大学的文化祛魅是现代中国大学发展遭遇的最深刻也是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大学一旦失去自己的文化尊严, 也许就丧失了大学的精神生命和存在的意义方式。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一)群众文化具有自我性
群众文化姓“群”,那就是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即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出于群众生产劳动之余丰富自我精神生活的需要,通过自主创作、自我欣赏、自觉传播达到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消除身心疲劳、获取自身满足和快乐的文化活动。比如,东北二人转,内蒙古、山西一带的二人台,特别是内蒙古二人台中的“打坐腔”,它出现在劳动休息的田边地头,农闲时节的家庭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劳动密切相关。歌唱的内容就是劳动者自己的生活,参与者就是劳动者自己,开发者就是劳动者自己,其欣赏者、娱乐同样是参与者自己,其群众文化的自我性十分明显。这样看来,群众文化就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实的社会需要和鲜明的公益色彩等特点。这些特点无一不在突显群众文化的自我性。
(二)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把“服务群众”作为宗旨
如前所述,群众文化具有自我性,它是一种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以满足自我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群众性是其鲜明的特色,也是其根本特性。因此,群众文化建设在传承、创作、创新、管理等方面,必须以服务群众为宗旨,把群众的需要、喜爱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而不是削弱。群众文化建设源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由此可以看出,群众文化建设是为人民大众提供精神粮食,只有把服务群众作为宗旨,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主旨。再从党文化方针看,党的文化工作方针是坚持群众为主导,强调群众是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强调只有把人民大众放在群众文化建设的首位,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把党的文化工作方针落实在服务群众这一宗旨上。群众文化有其自发性,它由群众自发创作、自发传播,这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性所决定的,是离不开群众的。所以,群众文化建设就应依靠大众,以群众喜闻乐见为原则,开展文化创作和文化管理,从而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价值,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二、群众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
群众文化是大众劳动之余的活动,但它是人们的集体性活动,因而也就有了社会性,因而群众文化建设就具备了社会功能。笔者认为,群众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精神调剂功能
我们知道,人的精神是需要调剂的,因为人的精神状态是因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变化而变化的,精神出现不正常或不平衡时,就需要调剂、平衡,以保持健康向上的态势,从而更好地从事工作或生活。如我们所看到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许多艺术形式,民歌、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等,都是人们在排遣某种情感或调剂平衡精神状态时产生的,人们在欣赏或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时就能实现情感、意志、愿望、体力等方面的调剂或平衡,从而更好地参加工作,更好地生活。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再如内蒙地区的“爬山调”,在笔者所接触到的生活中的歌唱者,大多从事野外工作,如放牧、田间劳作等,这些劳动者,常哼唱着小调,一边劳动一边哼唱,进而“创作”出许多民歌。再有陕北民歌《掐蒜薹》,这种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情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它的作用便是在劳动中调剂情绪,抒发感情,激发劳动兴趣,恢复体力,以达到心身愉悦的目的。
(二)宣传教育功能
群众文化由群众在生产劳动中产生,起始是为了抒发情感,调剂情绪,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劝善向上的内容,也就融入了教育内容,群众文化因而也就有了宣传教育功能。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多具有感化育人功能的原因。随着宣传的需要就利用了这些文化形式,加入教育的内容,这就是经常说的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要做到寓教于乐。同时,群众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提高其审美水平,进而以有较高审美价值的高雅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再现,使需要传播的信息雅化并向外扩散,提升其宣傳效果,也让观众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陶冶做人情操,深化人生涵养,更使美的道德观念、思想准则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三、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和创新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应充分注重文化的传承,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非物质文化我们有所了解,但还必须明白它所包含的内容。准确来说,它包括口头传统,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逐渐远去,民众传统的生活方式嬗变,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使一些有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随着传承人逝去而消亡。这就要求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从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历史学等各个文化层面进行传承,以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在农村,要依靠基层民间艺人的传承,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因而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传承人的重要作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其生存的土壤中继续传承。在传承中,我们要注意充分利用家族传承与教育,师徒传承与教育,学院派的传承与教育等方式,以更好地使非物质文化成为民族的根、民族的魂。创新是一切文化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动力。群众文化源于群众的自发创造,其发展和壮大就需要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有其原始性,这就要求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必须以传统民间文化为基础,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提升群众文化的质量,以创造出先进的、高雅的、具有导向性的群众文化,培育内容健康、风格清新、乡土气息浓厚的群众文化,以适应多变的社会,提升群众的精神素养,增强群众凝聚力、向心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贡献。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群众艺术馆)
一、“中华老字号”之生存现状
(一)数量锐减。
(二)规模较小。
(三)大多惨淡经营。
(四)差距倍增。
二、“中华老字号”兴衰之文化解读
中华老字号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一)特色工艺中蕴涵着创新文化。
(二)优良品质中蕴涵着品质文化。
(三)质朴经营中蕴涵着诚信文化。
(四)应对时事中蕴涵的责任文化。
三、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仍然不够重视。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不够。
(三)企业文化的定位不准确。
(四)缺乏健全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不够丰富。
四、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的对策
(一)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1.开拓创新原则。2.科学定位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4.兼容并蓄原则。5.以人为本原则。
(二)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1.创新精神文化,丰富文化内涵。2.创新物质文化,塑造特色形象。
3.创新制度文化,规范运作流程。4.创建文化体制,提供有力保障。
5.完善文化机制,促进文化落地。6.丰富文化载体,增强文化影响力。
摘要:
民俗文化和民俗游戏是我国在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文化融入社会中,幼儿所受到的民俗文化教育和民间游戏教育越来越少,对此应当做出一定的改革,从幼师课堂入手进行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的传承创新研究,将对未来的幼儿教育产生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幼儿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
例题:ADC BCBD BBCDA
巩固练习:CCABD CADDA CCCBC
1、剪纸艺术属于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展出剪纸艺术作品:①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分)②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分)③有利于倡导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2分)
(若考生答出和谐文化、先进文化,都可以酌情给分。)
一、大学自身文明的传承必须依靠档案等重要载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和发展,正是由于它对历史的继承而在现实中又不断创新的结果。大学文化是大学作为社会特殊创新型组织的本质属性;是大学人作为主体的活动和存在方式;是高校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历史沉淀和创新品格[1]。它主要包括大学的办学理念、宗旨以及发展战略和培养目标等,同时也包括维持学校各项组织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行为规范、校容校貌、师生行为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原院长张维迎在《大学的逻辑》引证了克拉克·科尔的一段论述:“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做过一个统计:1520年之前全世界创办的组织,现在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干着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另外15个是宗教团体[2]。”显然大学是较容易“基业常青”的,大学自身的文明因薪火相传而得以延续,社会的文明也因大学的“基业常青”而被不断传承和创新。“打铁必须自身硬”,没有大学自身文明的长存何来传承和创新社会文明。传承和创新社会文明首先必须先做好大学自身文化的传承,而对大学自身文化的传承必须依靠有效的载体。 这些载体包括人(大学的师生和校友)、图书、档案等,档案因其特有功能的发挥,使其成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
高校档案作为一所高校发展历史的积淀和原始记录,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内涵与品格,就是那一张张发黄的“故纸”、陈年的照片、不起眼的实物记载着学校的发展历程、汇集着学校教学科研的成果,沉淀着学校特定的学术传统和校园文化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教学档案保存了学生在校学习中各种教学环节的成果或者成绩,还包括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计划、规划、规范等等,是学校教学运行最完整的历史记录;科研档案是高校师生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像、声像等记录形式的科研文件材料,是记录和保存学校科研事业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科研水平的真实记载;基建档案是高校在建校过程中形成的文件、记录、图纸、图表等,客观地记载着高校基本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反映着校园的变迁等等。没有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记载,大学自身的历史和文明就将会残缺不全。如前文所述,高校档案工作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大学的文化和文明等各项重要工作都是由大学的基础所决定的,树能长多高,关键看根扎得有多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就无法实现好。
二、文化的引领、引导功能和文化的存储同样重要,高校档案工作首先是存储大学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作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大学居于知识、思想、道德、 价值的集合高地,成为各种思想碰撞、融合以及新文化、新思想诞生的重要场所,大学的文化引领和引导功能倍受社会关注。如96年之前起于北京大学的五四运动,一批青年学子和知识分子深深地参与其中,引领了时代的潮流,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走向新的阶段、从一个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提供了巨大的引领和引导作用。但是,没有很好的积累和存储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消逝,再好的表现形式、方法和内容也会随之淡化直至消弭。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画家黄公望,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总理希望这幅传世佳作能够合璧展出,并感叹“画是如此,人何以堪”。在总理的直接推进下,浙江省博物馆将《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投保1.5亿人民币后采取多种安防设备设施运送至台北,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完整版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展出,体现了文化的巨大力量和价值[3]。回到本文主题,元代是我国绘画艺术的一个鼎盛时期,同时代,黄公望实际上并不是最出色的画家,比如顾恺之、赵孟頫等盛名远在黄公望之上。遗憾的是,顾恺之、赵孟頫等名家的作品没有被保存下来。再如北宋时期,我国北方活跃着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契丹族, 并建立了与宋王朝分庭抗礼甚至让宋王朝割地求和的辽国,但是,由于契丹文化没有被有效地记录和传承,如今,契丹族是哪一个民族的祖先都几乎无证据可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它有效地记载下来就是“烂笔头”,能够有效记载下来的用起来会更方便。甚至可以这样说,不是最好的东西,如果能够保存下来,也会变成最好的东西,甚至稀世珍宝。文化存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另外,在档案保管领域,也存在着一个“二律背反”现象[4]。即是:当存储越来越方便快捷时候,存储信息本身的确定性和可靠性却越来越差。如古老的金石、甲骨档案信息可以保存几千年,至今出土的殷墟甲骨还可以识别和读取;纸张发明为文类记忆的存储提供了相对快捷的方式,但现存的仍然能够读取普通纸质文档最长不过400年,已是保存的奇迹;具体到现代新型载体的使用, 各类磁介质、光介质广泛应用到档案存储中,但值得警醒的是新型载体档案存储时间越来越短。看得见的是,10年前我们用5寸的软磁盘存储各类信息如今只能“望盘叹息”。更有,据报载,1990年召开的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相关电子文档,已有相当部分不可识读。亚运会这类重要档案尚且如此,推此及彼,可见新型载体档案保管的困难和难度。档案保管领域的“二律背反”现象给文化传承和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更加需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当前的高校档案工作同样既享受着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又同时受到了信息技术存储的不确定性、不可靠性的冲击。但是,高校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务不曾改变,第一位的还是如何留下大学记忆,存储好大学的文化,把学校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文件、图表、影像等收集好、保管好、利用好,进而传承创新大学文化、社会文化。
三、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为抓手,做好高校档案工作
1.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与大学的其他功能应放到同等重要地位。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以来,逐步形成和确立了大学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此前的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更多的则是人才培养等三大功能实现过程中的衍生和非主动行为,可以见到的是,大学的教学、科研、产学研结合均为大学的重要工作,大学文化建设则相对务虚,甚至显得有点边缘。比如说承担大学自身文化传承的档案工作在部分高校的开展情况就不是很理想,部分高校档案工作缺人才、缺经费、缺库房、缺设备、档案资源收集不完整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胡锦涛同志在清华100周年校庆重要讲话,赋予了高等学校新的职能和神圣使命。大学要发挥好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必须积极主动行动起来,把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与人才培养等三大功能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加强对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领导和引导,更加重视大学相关文化工作机构的工作,做实大学文化建设工作。
2.高校档案馆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参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档案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纽带,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历史记录,而“记忆”与“文化”是其重要属性。作为高校档案集中保管的基地,高校档案馆有着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属性和优势,是大学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如通过档案,能够激起师生、校友的共同记忆,勾起师生、校友对母校的情感寄托和美好回忆,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身份感和归属感。到高校看三馆(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亦已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国内一批著名高校档案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亦已形成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如清华大学以翔实的档案史料为基础建成了百年校庆献礼工程清华大学校史馆,胡锦涛亲临参观。四川大学档案馆牵头四川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相关工作,完成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以“四馆一廊”建设为载体,营造创新人才培养新环境—四川大学对合并高校文化融合的探索与实践》等重要成果[5]。把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作为大学新的重要职能和神圣使命给高校档案部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高校档案馆应更新观念,抢抓机遇, 奋发有为,把高校档案工作纳入大学文化建设的轨道上去,积极主动参与到大学文化建设中去。
浙商的“地瓜经济”
“丝瓜经济”理论
郑宪宏(浙江省经济合作交流办副主任):目前,遍布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浙商已近700万人,如果这些人现在全都挤在浙江本土,那会是一个什么状况?不仅不能发展壮大,还会产生更多的矛盾和不正当竞争,对浙江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大家都在一个锅里找饭吃,能吃好能长大吗?浙江本土的发展空间已经容纳不下了,最好的出路就是向外走,吸收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阳光雨露。这种发展思维、发展文化就是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这既是浙商对当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贡献,也是对浙江、对国家的贡献。
现在河北的浙商有36万多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这当然得益于河北的阳光雨露。营养充足了,土壤环境好了,地瓜结得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丝瓜也就长得一串一串的。
要明确定位,清楚我是谁
赵勇强(河北浙江企业联合会会长):郭广昌先生在和克林顿对话时有一句话:要清楚我是谁。人嘛,做事要专一。我清楚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要做什么。我就是中国商业地产的一个小小的建设者。我们的万象天城,就建在河北省艺术中心旁边,为的是展示一种浙江文化。对于这座商城,我们不但注重它的建筑风格,它的互动性、观赏性和综合性,也注重从传统百货到购物中心的转变,让它的功能更加齐全,以更好地方便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做事不能贪多,要清楚我是谁。
反哺回归,互动双赢
章鹏飞(山东浙江商会会长):浙江省政府把“反哺回归”作为今年的头号工程,意义重大。山东和浙江两省互补性非常强。比如说资源、能源、市场、空间都比较大,有许多事情可做。我们商会牵头在做的是,把浙江的工业园区、制造园区等一些需要转型升级的产业带到山东去,与山东进行合作,我们也请山东省政府把税收、资源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与我们浙江来分享,山东省政府已拿出10平方公里与我们合作。这件事我们已经做成了,这就是互动双赢、共同发展。
高仕东(山西浙江企业联合会会长):我在山西做煤炭,山西的煤炭生意大都是浙江人在做。山西的资源很丰富,利用山西资源发展家乡,这是我们应当积极去努力做的事情,也确实有许多事情可作可为。
王忠明(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商业竞争对市场的一个反应:哪里有钱挣往哪里去,这是规律,是规则。反哺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归,如果你条件好了,资金政策到位了,你的转型升级为他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舞台,他自然会回来。无利可图,无钱可赚,谁干?企业为你做了奉献,最后它垮掉了,政府管吗?浙商基本上都是民企,不是国企。反哺回归是互利双赢,我们浙商如果为了奉献而奉献,那是另一个精神层面上的事情。企业赚钱了,发展了,这本身就是一种贡献。
要发挥好商会(协会)的作用
连良桂(天津浙江商会会长):现在天津的浙商有21万人,浙江省政府过去在天津是有办事处的,后来撤销了。现在同天津的经济合作主要由商会牵头做,政府的一些意志、决策,由商会来落实。天津和浙江两地政府赋予了我们商会两个职能,商会设立了“两办”,一个是浙江产品市场拓展办公室,负责浙江产品在天津的销售;一个是浙商回归和引進工作联络办公室,负责与天津的经济合作、经济交流、招商引资。从实际效果看,这样更有利于经济合作。
要注意互联网
和专业化商业网络
郭广昌(上海复星科技集团董事长):互联网的出现是颠覆性的,它无形中改变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法。比如销售,我们再用传统的做法去开拓市场,肯定是事倍功半。网络能提供更多、更快、更前沿的市场信息、技术资讯、产业信号和商机。网络信息让我们成了“顺风耳”“千里眼”,要注意利用网络渠道,要利用好发挥好网络的力量。
要发展就一定要走出去
田宁(浙江盘古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茅威涛(浙江小百花艺术团团长)、王忠明(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林开月(内蒙古浙江商会会长)、郭广昌:在全国各地世界各地,都有浙商的身影。浙商的发展证明,企业要发展,要做大做强,一定要走出去。浙江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在那么一个拥挤的地方不走出去发展行吗?不仅仅是浙商,中国的各个商界都应该走出去。
要在一个群体里战胜别人,必须要有全球眼光。复星科技集团开始从几个产业进入,目前已在全国拥有了自己的几个产业基地。在河北,与“摩络丹”进行了成功合作。这几年,复星集团也与世界几家著名的大企业进行了合作,让自己的产品和品牌走向世界。经济全球化,促使我们必须要有全球化的眼光,该引进的引进,该合作的合作,该兼并的兼并,与时俱进,全面挺进。
转型升级是机遇,也要注意风险
周成建(上海浙江商会会长)、张伟强(浙江建龙集团董事长)、李建华(浙江万事利集团总裁)、朱仁华(浙江传媒集团董事长)、赵勇强:企业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潮流,一个发展方向,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是,转型不等于转产、转行。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清醒,不要头脑发热,不要盲目跟风,对此,我们是有过惨痛教训的。
我们的一些传统产业还是很有优势的,关键是要在升级上多做一些文章,在提高企业的文化理念、科技进步、产品的科技含量上多下点儿功夫。浙江有十几家网络上市公司,这虽然是引领潮流的,但也有一个不断升级的问题,互联网、网络科技发展很快,不注意升级就会被淘汰。
企业转型,成本太高,风险太大,搞不好就会死亡,一定要想好了看好了再做,一定要慎重。
文化的力量
郭向东(重庆浙江商会会长):浙商这些年发展比较快,有它的文化背景,有它的文化力量在做支撑。浙商的文化力量体现在哪里?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浙商。我们浙商就是敢想,因为思想活跃了经济才会活跃,思想创新了经济才能创新,思想发展了经济才会发展。二是合作浙商。浙商原来是很不团结的,合作意识很差。那是因为最早时候浙商是个体起家,所以他们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存在不少“过河拆桥”“窝里斗”的现象。现在不一样了,温州商人这些年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抱团打天下。为什么?因为现在的浙商都想做大做强。怎么办?就是要跟比自己更强的人合作。浙商发展壮大的原因就是愿意跟有本事的人去合作,而不是跟比自己本事差的人去合作,当然也不是政府搞的那些“拉郎配”“捆绑式”的合作。所以说这叫做合作浙商,抱团取暖,与强手合作,这是一种文化进步。三是责任浙商。现在浙江流行一句话,叫做“企业家的力量在于责任和担当”。浙商是勇担责任,敢于担当的。正是这种浙商文化的千年传承、不断发展,才使浙商在最终冲刺的时候,一定是第一的。
浙商的文化坚守
周成建:不断地去创新,不断地去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是广大浙商的坚守。但是这种坚守不能是盲目的。现在的市场每天都在变化,在不断发生变化并且还会发生更多变化的情况下,最重要的坚守和坚持不是原地不动,不是硬撑硬扛,和市场对着干,而是去创造,去创新,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创造,我们浙商才能不断成长。
辜胜阻(民建中央副主席):关于浙商文化的坚守,可以有以下三点:一是守诚。这也是所有经商的人都应该做到的。经商办企业缺乏诚恳、诚实,靠欺骗欺诈,靠一些歪门邪道,可能一时得逞,但绝不会长久。二是守信。就是坚守信用和信誉。比如说温州的民间借贷,过去多年一直大都是口头承诺,不打字据借条,不讲利息,凭的什么?是信誉,是品德,凭的是人熟和相互之间的了解。自从出现了民间借贷的信用危机之后,其负面影响很大,人们很受伤。现在,这种“亲缘温州”“熟人温州”也在发生变化,正在逐步向“规则温州”转变。随着国家在温州进行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的启动,民间资本有了一个合理的平台,民间资本的流动也就更为秩序,更为规范,守信也会进一步规范化、秩序化。三是守业。坚守自己的主业也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文化。
田宁:守信、守诚、守业也好,坚守道德底线、法律底线也好,我认为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产业,最重要的是坚守市场经济精神。市场经济精神就是适应、进取、创造。浙商大都是草根出身,他们成功的原因就是坚守,坚守自己的传统主业,坚守自己的梦想。不过这种坚守不是抱残守缺,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坚守中不断创新,不断创造;企业不断升级,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换代。对有发展前景的传统产业,需要坚守,需要牢牢坚守,不能这山看着那山高。
同样,看准了的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需要我们用更大的毅力和勇气去坚守、去创新。要注意的是,在坚守中升级,在坚守中转型。有了这种理性的坚持和坚守,成功一定属于我们浙商。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从我们对文化的界定上来看文化需要历史的传承与现实的创新。大学生是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未来社会实践、建设的主体,是国家未来的责任的有力承担者,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功底与敏锐的创新意识,能够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使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不断赋予文化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化传承与创新已被视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而大学生无疑成为了实现好这一基本功能的主体。大学里浓郁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多种文化创新的平台,提供给了大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厚的土壤,我们有着坚实的外部条件的支撑。当今社会和教育部门也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大学生各种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学校在学院设置、课程开设等各个方面也充分配合着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如我校的吴玉章学校,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校还开设了多门文化素质公选课。文化素质公选课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现,对于丰富我们的人文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提供文化创新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在文化传承上,大学生有着相对良好的文化接受能力与认知机会,因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认同感。另外,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分布是非常广泛的,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起着重要影响。我们有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守文化道德规范,并带动影响他人。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感知欣赏能力。“你在欣赏自己传统文化的时候,才能感觉到你触摸到了民族的灵魂。”我校开设的中华文化这一课程,就是对大学生文化传承方面提出的要求。在文化创新上,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资源,积极参与进各种文化创新活动中,切身感受文化创新的挑战性及其带来的乐趣。我校一年一度的挑战杯比赛、各个学院学年初开展的寝室文化节,各种征文比赛、创意设计大赛等都是培养我们创新能力的大好机会。通过大学生们的自主亲身参与,我们能够借助现有的知识衍生出很多新知识,这就达到了文化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大学生也应该充分意识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继承的创新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自觉的充当文化的传承者,对已有的文化有了较好的整体把握,才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离开了创新的传承也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会导致文化的僵化,显得与整个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变得异常尴尬。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这并不是两个完全隔离开的身份,相反,我们要拔这两个任务统一在一起,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在学校组织发起的各类创新活动中将他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求更有效的传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重视信息化技术的教学,要求在校学生必须获得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在信息化技术被重视的同时,很多人似乎忘记了珠算的存在与传承的重要性。很多高职院校、中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将珠算从基础课转为选修课,社会中的鉴定工作减少,有些地方已不存在,珠算类比赛被取代。笔者拟从人们对珠算文化理解偏颇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珠算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开设珠算课程有何意义,如何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重视高职院校珠算课程的教育与教学。
一、珠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珠算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珠算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一)珠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14曰,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珠算等共计510项。
珠算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以算盘为工具,以算理算法为理论体系,运用口诀、通过手指拨珠进行数学加、减、乘、除等运算。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这一伟大创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珠算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12月4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届会议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知这一消息,作为一名
在高职院校从事珠算知识普及教学的教师,我感到欢欣和鼓舞。申遗成功意味着珠算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珠算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化时代有了新的价值取向。
二、开设珠算课程的教育意义
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开设珠算课程的意义珠算课程既是一门综合科学技术基础课,又是一门专项计算技能课,开设珠算课是大学生加强专业与非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必修课程,所以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开设珠算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珠算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是珠算人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结果,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对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高职院校开展珠算教学活动,既是教学、技能培养和就业的需要,还能以此活动为载体,传承与弘扬珠算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习动力。高职院校等有关部门当责无旁贷,将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二)发挥珠算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珠算课程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包括珠算加减、珠算乘除等训练模块,通过技能训练,以动手操作为基础,调动手、眼、脑协同参与,这种多元化的综合训练,不但能使学生提高技能学习的信心、积极性,而且可以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动作协调、连贯,做事认真严谨,反应敏捷,快速高效,准确无误,培养韧性和持久性。调査反馈结果显示,珠算技能训练不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好途径,而且也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好方法。
(三)传承与弘扬珠算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珠算教育事业,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部门从1950年起在学校广开珠算课,财经、商业院校和一般中等专业院校也都开设珠算课程。但是,由于珠算教师缺乏专业训练,或缺乏珠算教师,一般教学效果都不够理想。80年代职业教育大发展,凡开设财会、统计及管理专业的学校均开设了珠算课,这些学校为了使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狠抓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珠算在内。同时,为适应社会对珠算的迫切需求,广泛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不拘形式的珠算教育,专门教授珠算的珠算培训中心、训练班也应运而生。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的价值受到质疑,珠算的理论及文化内涵被忽略和淡化,珠算运算技能逐渐被替代。珠算课程在各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中处于可有可无地位,有些学校把珠算课程列为选修课,甚至不列入教学计划之中社会中的`珠算鉴定工作也越来越少,有些地方甚至不复存在;珠算比赛活动被珠心算所取代,参与对象是儿童,而面向社会或高职院校的珠算比赛基本被冷却。很多人认为,在信息化时代,珠算的计算功能完全被计算机所取代,算盘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少,认为珠算没有存在的必要。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部分人只看到了珠算的计算功能,认为它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工具,不了解珠算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没有从珠算教育和文化传承角度重新认识珠算存在的意义。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珠算课程的教学探索
(一)充分认识珠算独特的优势珠算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珠算和计算机原理一致,算法程序相当,方法技巧相似,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仍不失其先进性。珠算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珠算技能可以提高运算速度。珠算使抽象的数字计算在算盘上得到形象的再现,如果训练得当,它的运算速度可以远远超过计算机,速度快,准确高效,灵活方便。除此之外,珠算还具有启智、益智等功能。
(二)改革珠算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选用合适的珠算教学方法。珠算教学有两种教学方式:一是注入式,二是启发式。所谓注入式,就是教师上课时按教材内容逐章逐节讲解、举例、演算,最后布置作业下课。整个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任何课程都不适宜,尤其是珠算教学。另一种是启发式教学,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分析,运用比较、分类、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例如:教师
在讲授乘法定位时,先在教学算盘上演算125x40=5000,演算后,算盘上只有一档有一个上珠靠梁,空挡表示零,于是提出问题:积数有几个零?怎样才能避免多写零或漏写零?这样就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集中到所提问题上。之后再讲定位方法和定位的重要性,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抓紧基本功训练。任何一门技术都有其基本功内容,珠算也不例外。要想学好一门技术,必须从抓基本功锻炼着手。珠算的基本功主要有:旨法、口诀、记数、看数、运算等内容。
精讲多练。所谓精讲,就是教师以简练而又生动的讲授把教材内容阐述清楚。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和难点,配备相应的练习题,准备一些课堂的小比赛,让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
(三)定期组织珠算技能鉴定与比赛,加大表彰和宣传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珠算的科学和实用价值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识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评价。当前,在不断探索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珠算又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人才开拓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站在传承、弘扬与发展的角度,各高职院校要树立大珠算观,通过珠算的宣传,借助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要求,恢复珠算课程和普及珠算教学,加大珠算师资培训,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扩大了财经类专业必修课的学习、训练和鉴定,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珠算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职业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的对接,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企业精神;传承;实践
吉林石化公司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以“三大化”为标志的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历经60年风雨历程。一代代无私奉献的吉化人,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感召下,在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吉化特色的吉化“四种精神”。即“麻袋毛精神”、“背山精神”、“登天精神”、“矛盾乐精神”。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形成特色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总是要反映企业的特点,它与生产经营不可分割。企业精神不仅能动的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本质特征,而且鲜明的显示企业的经营宗旨和发展方向的。它能较深刻的反映企业的个性特征并发挥它在管理上的影响,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国内外那些历经几十年、几百年的发展依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成功企业,大都拥有个性鲜明的企业精神。特色鲜明的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基。
吉林石化四种精神之一的“麻袋毛精神”,同样具有鲜明的企业特色和时代特点。它不仅是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吉化人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爱厂如家、从我做起的精神写照,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恒久的传
承价值。
正是这些特色鲜明的企业精神的作用下,吉林石化不仅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积淀了厚重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就了自身。因此,培育特色鲜明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与时俱进,勇于实践,传承和发扬企业精神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最根本的就在于培育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之魂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自觉形成的。颇具个性的企业精神、形同凝聚全体员工粘合剂,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恒定的、持久的动力源。培养和弘扬企业精神最积极的意义,就是使之与众不同,独具个性,全员认同。吉林石化的“麻袋毛精神”经历了雏形、提炼、传承、升华四个阶段。
从上世纪50年代初,染料厂老工人于德泉发扬勤俭节约的主人翁精神,自发回收那些废旧的零件和被人扔掉的破铜烂铁,修零件、补麻袋、收废铁形成了,“麻袋毛精神”雏形。70年代末,“麻袋毛精神”从染料厂的工人李云山开始被提炼与升华。从此,“麻袋毛精神”在公司生根开花。80年代末,染料厂14号车间女职工丁占茹和他身边的同志们,在6年的时间里回收废旧塑料袋里的染料6416公斤,价值73.8万元。被誉为“麻袋毛精神”的女传人。
在企业精神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吉林石化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知难而进,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麻袋毛精神”,已经成为中石油企业精神中“创业”这一理念的真实写照和有力解读。
三、以人为本,加强管理,培育与创新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重在培育。培育和创新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新的时代要求和企业的工作实际出发,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企业精神才能发扬光大,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首先,要利用制度的力量加以引导和强化。企业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行为,不能仅靠一时的宣贯,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精神的培育,应该从利用制度的力量加以强化,在培育企业员工整体价值观的同时,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培育的计划、方式、步骤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育机制,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
其次,要充分发挥企业管理者的示范作用。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作为领导者要坚定信念,注意与属成员的感情沟通,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
再次,要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弘扬和培育企业精神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常抓不懈。要抓好舆论宣传,为弘扬和培育企业精神营造浓郁的氛围,使广大员工工作生的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处受到企业精神的感染和熏陶。要运用报纸、网络、板报、标语等手段宣传企业精神。要利用演讲会、报告会、座谈会、交班会、党课、团课以及各种培训班宣讲企业精神。在抓好经常性的宣传外,要善于抓住企业开展的一些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形成宣传企业精神的热潮。
企业精神也必须与时俱进,学习和吸收一切优秀企业包括西方企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他们优秀的管理理念、规范的制度文化、先进的品牌战略等等,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企
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如何构建先进开放和谐的企业文化[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5(10).
[2]吕星.浅谈企业文化建设[J].啤酒科技,2015(07).
[3]时玉华.企业文化建设与服务创新[J].中国有色金属,2016(01).
[4]魏明.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结构及地勘单位企业文化特征[J].东方企业文化,2015(23).
一、大学图书馆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与推动的客观性
2009年8月, 在米兰召开的第75届国际图联大会的主题定为:“图书馆创造未来:筑就于文化遗产之上”。国际图联意大利国家委员会主席毛罗圭尼先生这样进行阐释:“图书馆在过去与现在之间保持平衡, 同时, 它也根植于未来之中;图书馆铺就了社会发展之路;图书馆鼓励世界各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历史与技术带来了变化, 图书馆紧跟变化, 通过文化遗产塑造未来。”这些表述, 阐明了图书馆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推动的作用。
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完善的服务设施, 同样是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历史使命, 具有文化传承与推动者的功能和身份。其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1. 大学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传承和推动是公民平等享有文化权益的体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 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族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列宁在《人民委员会关于集中管理图书馆事业命令》中指出:“教育人民委员会所管的一切图书馆, 以及属于所有其他部门、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图书馆, 一律宣布为人人能利用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能够提供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空间和平台, 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环境, “既体现了高校图书馆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又提升了它的社会影响力”[1]。
2. 大学图书馆应当履行服务社会的义务。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提出:大学图书馆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 “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008年, 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发布了《图书馆服务宣言》, 强调:“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大学图书馆所承担的义务, 不应该拘泥于简单的“向社会开放”, 而应包含为社会服务的所有形式和内容。涵盖“信息服务、专业指导、方法培训、人才培养、技术支持、方案策划、项目合作、学术示范、科研引领等”。[2]
3. 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 城乡的繁荣, 在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改善的基础上, 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更加广泛、深入和多样。高等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是传承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学图书馆是大学完成文化传承的基础, 通过为教学、科研提供文化活动的支撑和服务, 成为人才成长的特殊课堂。图书馆文化内涵的充实丰富与积极呈现, 图书馆文化功能的与时创新与影响辐射, 都关系到大学优秀文化整体风格的形成。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 能促使校园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沟通交流和融合, 发挥桥梁的作用, 也给社会文化的更新发展注入活力。
4. 大学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趋势。
当前, 网络化、数字化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主旋律, 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大学图书馆承担更多的社会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打破多资源共享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服务的范围更加广阔。大学图书馆由相对封闭的自我服务转变为开放的资源信息中心。大学图书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更为突显, 积极传承和推动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二、传承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 大学图书馆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关系到提升自身的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更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推动。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三大构成主体:
1. 丰富的文献收藏与具有象征性的建筑布局是文化建设的物质形态。
大学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种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文献收藏体现了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体现了文化的知识价值和美感。馆藏文献的积累和传承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种以文字为主要手段的符号记忆, 并逐渐衍化成为大学文化整体不可分割的知识成分。而大学图书馆建筑是大学的标志性符号。既是服务读者的空间, 又是能发挥陶冶作用的审美作品。建筑造型布局和景观环境设计相互映照, 构成图书馆建筑文化的使用和审美的主体。
2. 以人本关怀为理念构建图书馆文化的制度与管理。
图书馆制度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行为内容, 合理的规章、科学的管理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长期工作过程中, 注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 形成的图书馆制度文化是一种以人为基本出发点, 以人为最终服务对象的管理方式。图书馆制度文化发展的目标是把图书馆建成读者可以在这环境中找到阅读的快乐和智慧的启迪, 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自觉遵守服务工作规则、管理制度与职业行为规范, 体现人本关怀。
3. 图书馆精神的凝练形成构成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图书馆精神是在实现特定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 经过长期培育、积累而形成, 并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共同认同的一种价值取向、主导意识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集中地反映着一个图书馆的精神价值本质和行为准则的个性。体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群体健康人格、向上心态, 以及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图书馆精神对图书馆工作既具有鲜明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 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心理黏合剂和事业心的不息动力。所以培养图书馆精神是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传承优秀文化, 大学图书馆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下,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已经吹响, 大学图书馆也发挥着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思想文化、积极推动文化育人等重要作用, 是传承优秀文化、坚持文化创新、文化服务社会等的重要载体。
1. 传承优秀文化, 培养文化自觉。
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 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 系统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引导读者读经典、读原著, 关注中国文化的发展, 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同时, 也要兼顾文化的多样性, 引导读者不仅传承本民族的文化, 而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
2. 坚持文化创新, 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
当今社会, 文化价值多元,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复杂。传统的文化价值面临重要考验。有些时候光荣与耻辱很难辨析, 有些时候好人与坏人更加模糊, 有些时候好事和坏事相互交织, 有些人政治信念模糊……这就需要我们深刻反思, 我们需要坚持什么, 反对什么, 弘扬什么, 禁止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 要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加强理想信念和爱国教育, 引导正确荣辱观, 不断提升正能量。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 正确处理个人需求和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 树立爱国精神和创新发展意识。
3. 利用资源优势, 提供有特色的信息服务。
大学图书馆在为学校师生提供好服务的同时, 可以充分借助文献资源和技术优势, 向校外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个人提供有特色的信息服务。参考咨询、科研查新服务、定题跟踪服务等。比如, 联合企业相应地开展定题服务。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 通过开展市场调研, 通过查找情报资料, 学习国外“把最好的信息, 用最方便的方法, 在最好的时机, 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的服务宗旨。[3]大学图书馆通过参考咨询、科研查新服务、定题跟踪服务等方式, 成为社会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 同时也扩大了自身的业务和服务范围。
4. 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为社区的学生, 营造第二课堂的浓郁文化氛围。近几年来, 不少的高校都在进行新校区建设, 都面临着跟周边社区社会经济和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问题。文化熏陶和教育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种良好沟通渠道。大学图书馆可以利用舒适的环境, 以人为本的服务, 为社区的学生建立社会教育的平台, 比如设立专门的青少年阅览室等, 使学生更好地浏览阅读。今天的学生, 就是明天的建设者, 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广大学生在青少年时期, 能够努力学习, 积累广博的知识, 提高个人文化修养, 将成为国家发展的坚实的人才基础。
5. 坚持文化服务社会方向, 开展公益性的文化活动。
大学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性的文化活动, 更好地服务于民, 服务于社会。比如开展科普宣讲, 图书馆公共开放日, 开办师生读书活动周, 举办各种学术讲座, 举办书画、摄影展览, 援建贫困地区学校图书室, 与地方政府文化站进行合作共建等活动。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 为文化惠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四、结语
大学校园文化是整个文化事业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 而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 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肩负着这样的使命, 突出科学性、知识性、创新性的优势, 通过文化的交流、相互影响、共同促进, 充分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在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下,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带动者、示范者和推动者。
参考文献
[1]魏书娟.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功能[J].图书情报, 2009 (2) .
[2]帕提曼.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被误读的取向[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10) .
【论图书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荐阅读: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07-10
浅谈文化扶贫与农村图书馆建设11-18
试论高校图书馆的激励机制11-01
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比较06-03
图书馆服务拓展与延伸11-05
我国乡镇图书馆建设现状与问题10-02
图书馆的作文700字07-26
共建图书馆上的讲话06-22
图书馆管理模式论文 现代图书馆论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