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国际传播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梦国际传播(推荐11篇)

中国梦国际传播 篇1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它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

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全国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围着魅力中国、“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全国上下一心,士气高涨,初见中国梦蓝图的实现。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主席指出,要让每个人都享有美好人生、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也共同享有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正能量,其以国家的名义,传播国家的信仰与理想,让积极向上的信心与希望,笼罩中国大地,鼓舞人民不断追求“幸福感”,用双手创造每个人的幸福生活,也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的GDP年年增高,中国已经不是成立初期那个落后的国家,短短几十年,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下,中国,日渐富强,并在世界之林担当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每个中国人,不论是脚踏实地的劳动人民,还是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的企业家、国家领导人、地方干部,都为圆中国梦,从经济硬件上,建筑中国梦。

十八大指出,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实现中国梦,发展是关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风生水起,使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达到的高度,决定着国民梦想实现的程度。

在举国上下共圆“中国梦”的浓厚氛围中,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里,作为基层干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增强学习意识,提高素质能力。学习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走向,决定着一个政党的荣辱兴衰。毛泽东同志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学习是前进的基础”。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这个时代立足。广大党员干部应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加强对理论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

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员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公仆意识,强化群众观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心,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树立实干精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开展工作,坚持讲真话,讲实话,讲有用的话,不讲空话、套话、假话;要脚踏实地,多接地气,以扎实的工作作风、真切的有效成绩来团结干部、凝聚党心,不断筑牢党群干群关系,深化鱼水深情。同时,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工作热情来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形成上下一心,团结奋进的局面,充分践行“走在前、干在前、争首善、当先锋”的先锋示范精神,争做先锋表率。

梦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无论是正能量的凝聚还是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我们的努力,对于这个时代赋予我们任务我们需要义无反顾的付诸实践。正能量、中国梦,是多么令人感到力量的词语,虽然我们的努力可能只能促进中国梦的一点点进程,但是,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投身于伟大的国家复兴之上。用我们的微薄之力去凝聚正能量,去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梦就有蓝天,相信就能看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努力作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养浩然正气,扬君子之风。今年中国,浩然正气、君子之风的正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每个人的心里。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武警……无数来自各个岗位的人民,都用自身的举止、甚至是生命,诠释着中华传统美德,传播正能量。促使每个人都沐浴在正能量之下,成为合格的正能量的创造者、释放者和传播者,构筑精神层面的中国梦。

传播正能量,中国共产党员、党干部有着先锋带头作用,在党这个大的正能量源头上,党员、党干部激活、传递正能量,增强服务人民的意识,把人民利益始终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脚踏实地,公正廉明,不负人民所托所望。

中国梦国际传播 篇2

一、《劳动铸就中国梦》的故事化叙事手法

《劳动铸就中国梦》塑造了一系列通过诚实劳动成就自己梦想和幸福的个体, 通过这些个体向受众展示中国梦目前取得的成就。

通过真实还原、细节架构等手法塑造具体人物形象。《劳动铸就中国梦》第六集塑造了一个现代社会的“愚公”——安徽芜湖南陵县龙山村党支部书记胡太平。在刻画村支书形象的时候多次采用了大特写, 深深的皱纹和鞋袜, 刻画了一个劳动的村支书形象;在音乐的使用上, 通过情绪的低沉到高昂, 展示了一个由前景渺茫到坚定信念以后积极的工作心态;解说词说到修建这条路不容易的时候, 也点明了胡太平争取到政府资金支持340万元, 突出政府的作用。

《劳动铸就中国梦》注重对个体形象的塑造, 大多采用平民化的视角进行观察和记录, 在亲和的前提下借助故事化的叙述、人物的话语、自然表露的细节等使人物趋向于平民化、生活化, 从而削弱所塑造的成功的劳动者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劳动铸就中国梦》无论从个体还是集体方面都塑造了很多鲜活的案例来体现中国梦的成就, 它大范围地选择个体和群体劳动者形象并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多层次的个案人物选择和更多地域的参访会扩大了受众的地缘性, 使受众更容易收看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类纪录片。塑造的群体和受众之间的差异性小, 可以加速受众的追随和模仿, 进一步强化《劳动铸就中国梦》劳动光荣、劳动创造幸福的理念。

二、《劳动铸就中国梦》对社会价值观传播方面的影响

中国梦本身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 在不同阶段, 对于实现和复兴中国梦要有不同的传播侧重点, 而劳动是中国梦复兴的必经之路。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是由人民创超的, 充分肯定了人在历史演进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劳动则是人类活动的践行和载体。

《劳动铸就中国梦》针对意识形态市场, 政府机构作为最大的投资主体, 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国家意识形态能否有效传播, 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化作品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劳动铸就中国梦》弘扬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把劳动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来建构整部纪录片。

纪录片播出以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社会认同, 覆盖了相当广的传播范围, 收到了较好的受众反馈, 在中国梦宣传的现阶段对人们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做了很好的记录。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 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个说法可以用来阐述《劳动铸就中国梦》这部纪录片记录劳动光荣、倡导诚实劳动的时代精神、保存群体记忆的特殊功能。

纪录片《劳动铸就中国梦》有力地促进了“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 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②的价值观的传播。

《劳动铸就中国梦》纪录片改变了中国梦作为一个抽象性的概念出现在文件、著作等形而上的传播方式, 弱化了当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之间带来的文化知识水平差距对中国梦的内涵和精神的理解和接受。《劳动铸就中国梦》这部纪录片正好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劳动和劳动者经诚实劳动获取自我认同和社会化的价值认可, 对中国梦的概念做了直观可视化的展示, 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对既定成果予以肯定和赞美, 同时也通过个体劳动者的形象塑造激励更多的人坚定对中国梦的信心和对劳动的价值认同。

《劳动铸就中国梦》不仅从宏观的视角展示了中国梦实现现状, 从微观的角度用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人的成功来烘托整个中国梦的实现程度, 而且还凸显了劳动者个体在整个中国梦实践中的作用, 肯定了人和人民的价值, 为之后中国梦的复兴和实践提供信心和动力。

《劳动铸就中国梦》这部纪录片是把劳动这一动态的运动放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 在劳动史和人类文明史的一致性前提下, 从人类文明史中提炼劳动的个案, 充分肯定和认可了人类劳动在社会进步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表述中国梦的成功和目前取得的成就来源于人民群众个人的寻梦、追梦、筑梦、圆梦的生动实践, 为人民的变化来彰显中国梦进程中的进步提供有力的笔墨。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能够在不同时期重构出独特而多样的社会价值, 《劳动铸就中国梦》在中国梦取得一定成就的时期, 对劳动在中国梦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 对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结合时代精神, 回归新的劳动铸就梦想的朴实的思潮引导, 为中国梦的主旋律增添多彩的音符。

摘要:自从中国梦这个概念被提出以后, 自上而下通过各种媒介充分展示了“中国梦”。在纪录片《劳动铸就中国梦》之前就有《百年潮·中国梦》主题纪录片, 从宏观层面对“中国梦”理论的形成现状进行了梳理。而《劳动铸就中国梦》则以小见大, 塑造一系列“中国梦”的实践主体之劳动者的形象来展示中国梦进程中目前所取得的成就, 用影视语言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统一, 并用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将抽象的中国梦通过鲜明的形象塑造变得具体生动, 从而实现中国梦含义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中国梦,形象塑造,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媛.试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2014:10-18.

[2]唐爱军.马克思劳动观及其现实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4 (2) :57-62.

中国梦国际传播 篇3

【关键词】出版传媒;中国梦;传播

【作者单位】赵语慧,河南焦作大学法律与政治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项目编号2012B420)“河南省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对策建议”。

“中国梦”作为新时期国家的发展愿景,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用来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明建设。“中国梦”也是中国树立对外形象的有效宣传载体,有利于让全世界领略到中国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出版传媒作为强势传播媒介,无论在“中国梦”理念的对内宣传和对外推广的过程中,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一、“中国梦”的本质

“中国梦”反映了现阶段旨在实现国家的繁荣、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对内起到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想,是实现幸福生活的梦想,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梦想。 “中国梦”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而国家形象实际上是一种凝聚力、吸引力、感染力,是信誉保证。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的繁荣和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社会和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球性主题实现集体价值和个人追求的统一。要让世界看到,中国是一个有梦想、有信念的国家,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她的最高追求。

二、出版传媒在传播“中国梦”中的作用与功能

第一,出版传媒可以全面提高“中国梦”的辐射力。出版传媒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信息和知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传达了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出版媒体对“中国梦”的传播和认同有显著的影响,“中国梦”要成为价值观和普遍共识,就必须依靠全功能、立体化的出版传媒。出版传媒应主动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宣传和舆论阵地,积极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增强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并呼吁增强社会凝聚力,以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所带来的风险。

第二,出版传媒在塑造和传播“中国梦”的过程中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社会整合是出版传媒的一个重要功能。随着经济和政治改革,就业方式和分配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的道德价值观、理想和信仰存在多元化取向。因此,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取向社会,更需要出版传媒发挥社会整合作用。出版传媒通过一定的平台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观点,以实现价值交换,达成共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第三,出版传媒是塑造和传播“中国梦”的重要舆论工具。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媒体舆论引导公众的作用,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日益重要。出版传媒可以提升公众对“中国梦”理念讨论的积极参与程度。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街头采访“幸福是什么”和 “什么是家风”,就对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三、出版传媒传播“中国梦”的策略

出版传媒是传播“中国梦”的重要载体,是教育和引导人们认同“中国梦”的重要渠道,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传播策略。

1.强化出版强国策略,实现文化复兴与经济复苏

想要实现“中国梦”的传播,首先,要实现出版强国梦。我们必须建立强大的出版传媒机构,建立一个可靠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作用,结合社会信仰和意识形态的优势,掌握主动权。同时出版传媒要提供充分的公共服务,做一个文化的管家,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并采用多通道平台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和利益的均衡。为了通过深厚的人文关怀以提升精神需求,出版传媒应提供多样化和丰富的产品,满足人们的个性化精神需求。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其需求结构将从物质需求为主转变为精神需求为主。这就意味着出版传媒的核心任务将是实现文化乐民,准确把握目标群众的需求,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有效地促进文化复兴和经济复苏。在文化复兴方面,出版传媒应积极运作知识转移来进行社会教育,选择积极的文化经典作品来培养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尤其是要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与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价值的统一。出版传媒要成为文化产品生产的领导者,促进全社会优质文化产品的大发展,打造极具感染力的全媒体时代。在经济复苏方面,出版传媒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占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应推动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知识的传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融入其他产业,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规避文化差异,使中国文化被国外受众广泛接受

首先,我们要在图书的消费环节实施文化价值认可方略。只要外国受众认可有关“中国梦”的文化产品,我们的文化价值观传播就是成功的。出版物能够有效地打开外国读者的思维,使其了解“中国梦”的文化价值。

其次,我们要在出版物的分配环节实施文化差异连接方略。出版物是必须与流通行业有关联的实体,出版物主要由资本、创意和其他生产要素结合产生。为了使中国出版物最大可能地走出去,以传播“中国梦”的文化价值,并使外国读者认识和了解“中国梦”,即必须了解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坚定实施文化差异连接战略,它也是文化价值观传播下的文化整合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3.改进和创新出版传媒增强“中国梦”的塑造和传播效果

第一,高度重视出版传媒在传播“中国梦”过程中的作用,增强意识形态“守土”意识。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的最新理论,出版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在传播“中国梦”的过程中,出版传媒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舆论的正确引导,抵制不良信息。出版传媒要客观、公正、及时地报道出版媒体事件,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挖掘各行业中的 “中国梦”模范人物,潜移默化地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和传播“中国梦”。

第二,加强对出版传媒的监管,要对各级媒体实施更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的场所,特别是不实报道破坏了事件的真实性,我们的主流媒体对此要及时做出反应并澄清事实真相。与此同时,我们的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审查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过滤和删除有害信息,利用互联网为整个社会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传播“中国梦”。

第三,提升传媒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实现出版传媒主体对主流价值的自觉追求。媒体工作者是传播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在“中国梦”的传播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媒体工作者的水平将直接影响“中国梦”的传播效果。因此,加强媒体工作者素质建设,提高出版传媒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就变得非常重要。此外,媒体工作者还要不断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做到及时和适当地传播“中国梦”的内涵,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

[1]刘琼. 国家形象片如何传递“中国梦”[J]. 媒体时代,2011(5).

[2]潘一禾. “国家形象”的内涵、功能之辨与中国定位探讨[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珞珈. 出版的“中国梦”[J]. 出版科学,2013(3).

[4]李强. 让中国梦刻入2014新的年轮[J]. 祖国,2014(1).

[5]宋焕起. 阅读:中国梦的“梦工厂”——兼谈出版人的担当[J]. 出版参考,2013(12).

中国梦国际传播 篇4

作者:贾鹤鹏张志安

新闻大学 08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近年来,中国内地学者在发表国际新闻传播学期刊论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发表任何专门针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国际发表的系统研究,也没有探讨国际发表与研究中国问题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这很不利于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国际化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文献计量及内容分析为手段,分析中国内地学者在社会科学索引(SSCI)数据库所收录的国际新闻传播学期刊发文情况及中国内地国际发表与该学科的本土学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中国学者在利用文献计量手段考察我国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分成三方面,一是以文献计量手段展现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总体状况和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二方面是展示本领域高引作者、领先机构和研究趋势,第三是侧重分析一些体现新闻传播学科客观质量的专业计量指标,如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同被引情况①(李武,刘宇,;陈燕,王召兵,2012)和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的H指数②等(蒋伟伟,)。本文的文献梳理重点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在前两个方面的表现。

研究发现,新闻传播学科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就发文数而言居中国28个人文社会学科的第12位,居于中间靠前位置(张忠民,张国良,),但国际发表量很低,在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中,发文量仅位于体育学、宗教学和建筑学之前(何小清,2008)。而且,本学科作者论文合作率很低,中国社会科学索引(CSSCI)数据库-收录的新闻传播学论文中,合著数量只占18.52%(段京肃,2009);核心期刊之间自引率很低,只有6.46%,说明核心期刊尚未发挥对整个学科的引领作用(黄松祥,);新闻传播学科的核心作者被其他学科引用的比例很低,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贡献有待提高(肖燕雄,彭凌燕,)。

学者也利用文献计量手段研究了新闻传播学科的高引作者、领先机构和研究趋势,例如,段京肃(2009)利用CSSCI数据库,考察了2005-20间新闻学与传播学发文最多和被引用最多的前54位学者,也列举了发文和被引文最多的学术机构。徐剑(2005)利用CSSCI的发文数和被引数,考察了当前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核心作者群。这一50人的作者群主要分布在北京(34位),老牌新闻传播院校在核心作者群的拥有数量方面占绝对优势。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徐剑(2009)又进一步研究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高被引论文。刘自雄等人则考察了CSSCI收录的新闻传播学期刊所发论文最新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目前尚无利用SSCI数据库专门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情况的文献。上述的何小清(2008)是中文文献中唯一提及中国学者在SSCI数据库收录的新闻传播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研究。在英文文献中,苏钥机(So,2010)对亚洲传播学在全球传播学研究中受关注度和贡献度不断提升的论文中虽然涉及了中国内地作者,但并未专门分析中国内地情况,而且其利用SSCI数据库统计中国作者的方法也有错误,这一点我们将在数据与方法部分讨论。孔庆勤(Kineta Hung)等描述了中国学者在广告学国际期刊中的发文情况,包括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科规范的欠缺(Hung,Tse,Cheng,2012),但这一研究无法体现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的总体情况。

综合上述研究结论,我们认为,目前缺乏对中国学者国际新闻传播学发文总体表现的研究。我们也不清楚中国学者的国际发表与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关系。

为了掌握上述情况,初步探讨国际发表与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之间的实证联系,我们在研究中国内地学者在国际SSCI新闻传播学期刊上发文的总体状况的基础上,形成了下述三个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1:中国内地学者在国际新闻传播学期刊上发文是以独立研究为主,还是以国际合作为主?国际合作的主导者为内地学者还是海外作者(体现为第一作者分配)?

研究问题2:中国内地学者在国际新闻传播学期刊上发文的研究领域分布是否与国内学术期刊的热点研究领域具有一致性?

研究问题3:中国内地学者在国际新闻传播学期刊发文的影响力如何?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议题是否得到国际同行的引用?

当然,基于文献计量证据,只能说是对上述问题做出初步回答。我们需要更多研究,从内容、理论、学术习惯以及体制因素等方面对相关议题进入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本文主要依靠汤森路透公司的SSCI数据库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20,该数据库收录了72份传播学期刊。由于新闻传播学高度的跨学科性,不同学者在研究中,都会截取SSCI数据库中的部分期刊进行分析,例如,苏钥机对亚洲传播学的研究,选用了SSCI数据库中的23份期刊。但苏钥机在利用SSCI数据库时,似乎并未考虑到香港作者是被归属于中国作者之列但又可以单独索引这种情况,这可能导致其并列香港作者与中国(内地)作者时数据并不准确,虽然这并不影响其有关亚洲传播学研究的总体结论。

对于考察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而言,利用SSCI数据库的另一大挑战是大量与语言传播类相关的论文,是由内地高校英语系教师发表。为此,我们经过人工排查,在确定其绝大多数中国内地作者为高校英语系教师后,排除了多个语言传播类刊物,因为这类期刊将无法满足我们考察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目的。经过筛选,我们选择了发表过来自中国内地论文的31份非语言、修辞类传播学期刊。到底,它们共刊登了160篇其作者中至少包括一名中国内地作者的论文(含书评、评论)。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主要利用Web of Science提供的分析、过滤功能,并结合人工排序,从而获得具体数据及其组合来回答我们的研究问题。此外,我们也把归类结果与本文文献综述部分提到的一些研究结果进行定性而非定量的对比分析。

三、研究结果

1.中国内地学者国际新闻传播学发文概况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中国内地学者在国际新闻传播学期刊上发文的总体进展。表1按累计发表量降幂排序,列举了发表过中国内地学者论文的31份SSCI新闻传播学期刊。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内地作者后在国际新闻传播学刊物上论文发表量开始显著增加,达到了两位数。很明显,《中华传播学刊》在20的创办是中国内地作者国际发表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发文数量仍然有限。即便以《中华传播学刊》为例,中国内地学者的37篇论文发表量,只占该刊同期所发表的217篇论文的17%。

2.中国学者国际新闻传播学论文国际合著情况

从这部分开始,我们将回答我们的研究问题,以此来探讨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者国际发文与对中国议题研究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第一个研究问题为中国内地学者在国际新闻传播学期刊上发文的国内外合作情况。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到,在由中国内地作者发表的160篇论文,大部分都有国际合著者。经由国际合作的论文比中国内地学者独立生产的论文,其引用率明显更高。

那么,在国际合作中,是内地学者为主导(担任第一作者),还是海外学者为主呢?我们以中国内地发表国际新闻传播学论文前10位的机构进行说明。

图1 内地新闻传播专业作者以来在国际新闻传播学刊物上论文发表情况

根据表三,我们看到,国际发表排在前10位的内地高校所发的国际论文大多数为与海外合作生产(含兼有国外教职的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发表的论文)。国内机构与海外机构合作的国际发文量与该机构的总国际发文量呈高度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883,P<0.001)。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就总体而言,国内作者在第一作者中比例较少,说明了在国际合作中,中国内地学者仍然不占优势。国内学者的这种相对弱势是否会影响到这些国际发表论文的选题和领域分布呢?

3.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学论文的研究领域及与国内的对比

这一节,我们将对中国学者国际新闻传播学论文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以回答我们的第二个研究问题:中国内地学者在国际新闻传播学期刊上发文的研究或选题领域是否与国内学术期刊的热点研究领域选题具有一致性或可比性?

前引的刘自雄等人(2013)的研究,将CSSCI收录的9种新闻传播学期刊(含拓展版)2012年所发论文分成了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媒体经营管理与传媒产业、传播学、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舆论学、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微博、广告学、新闻传播教育及其他共14个研究领域,虽然这不是严格的学术分类,但出于比较的目的,本文将采用修订后的这一分类标准。

我们的修订主要是将原来的“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条目变为“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以体现学界研究热点并避免国际传播概念过宽造成的混淆。此外,我们将互联网与新媒体合并但仍然将微博单列以体现研究热点,将刘自雄等人分类的“广告学”变为“广告学与公共关系”以进一步将对商业化传播活动的研究与其他传播学研究区分开。

在调整分类的基础上,我们界定新闻理论为研究狭义的新闻生产活动和狭义的媒体活动规律,如新闻理论、新闻编辑、调查性报道、新闻现状、传媒与法制、新闻改革、新闻职业规范与伦理、新闻与社会等,以此来区分边界不断扩张的传播学。对于传播学,我们的界定是狭义的研究传播效果(专门研究广告和公共关系除外)和传播要素,以及研究、应用和检测各种广为接受的传播学理论的研究。此外需要界定的是舆论学,除了针对公众舆论的调查与研究外,我们也把研究政府如何管制、控制舆论以及媒体和公众对此的应对列入舆论学的范畴。

在明晰了上述分类后,我们对本文研究的160篇样本论文进行编码,所有论文,包括书评都进行编码。每篇论文只编码一次,在一篇论文同时涉及到两个主题时,我们根据其研究问题的侧重点进行编码。

图2 2012年中国CSSCI新闻传播学论文研究领域分布图

表四给出了据上述原则编码后,中国学者国际发表的新闻传播学论文各个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所占比例、以及每一研究领域论文的篇均引用数。图2则复制了刘自雄等人研究对2012年中国国内新闻传播学论文的研究领域分类。

从表四和图2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研究领域占比最高的新闻业务,在中国内地学者发表的国际论文中占比为零。传播学研究在中国学者的国际发文中所占的比例要远高于国内新闻传播学期刊中所占比例,高达所有论文的34%。

另一个明显的对比是广告学与公共关系等商业传播研究在中国学者的国际发文中要高于其在国内新闻传播学期刊中所发比例。而相比国内期刊大量涌现的微博研究的.火热场面,中国内地作者到20年底为止只在SSCI国际新闻传播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微博研究。

总结上面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学者发表的SSCI新闻传播学论文与国内的热点研究领域有很大差异,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论文与中国热点问题的研究之间相关性还不高。当然,由于我们微调了刘自雄等人文章的研究领域分类,而且刘文的数据是基于2012年一年,而我们的研究涵盖了过去多年的国际发表,加上对论文进行研究领域的编码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所以上面的对照结果只能供我们对两者的区别进行总体性把握与参考。

4.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学论文的影响力与中国话语

我们的第三个研究问题希望了解中国内地学者的国际新闻传播论文的影响力、知识贡献及其与中国议题之间的关系。截止到1月3日,中国内地作者发表的160篇论文一共为264篇收录进Web of Science的其他文献所引用。引用中国内地作者的国际新闻传播论文最多的为美国作者撰写的论文,有133篇之多。在这133篇论文中,高引论文主要分布在广告、消费者研究和人机互动这些领域,从姓名推断,这些论文的作者很少包括华人(而中国内地作者国际发表论文的合著者大部分为华人)。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学论文中,那些探索跨文化、跨制度的人类一般行为的研究,尤其是与市场和消费者行为以及互联网使用习惯相关的研究,得到了国际上更为广泛的引用,中国作者的研究也因为这些引用文章被更多其他文章所引用而构成了人类知识进步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那些揭示中国特定国情的论文,包括特定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中的权力、体制与媒体互动的文章,被引用得很少,且引用它们的文章,一般来说也没有成为被进一步引用的高引论文。这种情况说明,至少到目前为止,特定的中国问题没有成为国际新闻传播学界的热点或重要问题,也没有通过文献的间接被引方式形成对国际知识生产的显著贡献。

四、结论与讨论

我们的研究第一次以文献计量证据揭示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论文发表与本土研究及中国问题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本文所揭示出的新闻传播学科国内外差别呢?

首先,部分差别毫无疑问是由客观情况造成的。例如,由于大多数国内新闻传播学者没有条件参与国际论文生产,也可能是由于以意识形态自我设限而疏于国际对话(陈韬文,2008),所以相对而言,这些国际论文反映国内关心问题的几率就更低。

其次,对于国际传播学而言,理论发展往往至关重要(Chaffee,),国际知名传播学期刊在选文时,往往也以理论贡献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Neuman et al.2008;林敏芳,2009),而中国学者往往不擅长理论或从理论推导传播研究问题(李喜根,2009)。这就导致了发表新闻传播学国际论文的国内学者,主要是适应国际学术界理论偏好的人,尤其是受过海外学术训练的学者,而这部分学者中的很多人可能对国内探讨的热点话题并不熟悉。

再次,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也导致了国内学者发表的国际论文与国内新闻传播学主流研究存在一定的脱节。比如,中国对媒体管制的体制特点限制了部分西方媒体理论的应用;中国缺乏公共数据妨碍了实证研究的开展。另一方面,如吴S(2009,28)所言,“欧美传播学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传播学理论的建构基于西方传播现象之上,具有较为浓厚的西方色彩”,对于西方以外国家未必具有普适性。

最后,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缺乏足够的学术规范,也不利于我们知识的积累从而形成开展国际对话的条件。例如,中国新闻传播学科论文篇均引文数很低,引用其他学科的文献很少(任亚肃,段京肃,)。积累少、不重视别人的工作除了浪费研究资源外,也不利于观察传播现象的各种范式并形成理论。

但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新闻传播学科国际发表以及该学科进一步国际化的理由。中国新闻传播学科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也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金兼斌,2008)。借助国际新闻传播学术的规范化,特别是知识积累方面的规范程序,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的问题及其规律。毫无疑问,中国巨大的社会变迁、独特的制度与文化传统,可能为世界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理论,而这些理论通过国际学者的丰富后,又可以进一步用来理解和预测我们自己的问题。

①指两份或两份以上期刊中论文在特定时间段内,被其他一份或多份期刊同时引用的情况,这是衡量学科凝聚度的文献计量指标。

②H指数指某位学者或某个期刊有H篇论文至少被引用了H次,它是计算学术影响力的主要指标,主要用于衡量高引用论文。

③传媒大学论文包括其前身北京广播学院作者生产,传媒大学国际合作论文均由同时具有国际兼职的该校作者以独著形式发表,所以严格来说不算国际合作。

中国梦国际传播 篇5

开放的中国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p经济p文化甚至军事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经济的飞速发展o综合国力的增强o奠定了中国国际新闻传媒从边缘地带走向国际新闻传播中心的基础。

本文通过对国际新闻与传播理论的回顾o分析了已经颇具规模的中国对外传媒在全球化下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严峻的挑战o提出了中国有效参与全球新闻与传播竞争、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s国际新闻传播p中国对外传媒p全球化p传播策略

ABSTRACT

China toda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igure o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even military stages. The increase of the nation’s overall strength and the fast growth of its economy have already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a’s media to march toward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iphery.

This article analyses both the historic opportunities and harsh challenges that China’s international media are facing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China’s media to compete effectively in the world information market have been suggested.

Keywords: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hina’s international media, globalization, communication strategy

壹、绪言

汉朝时o西南边陲有一个名叫夜郎的小国o国王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国家o也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情况。他问汉朝的使臣s“汉朝和我的国家相比o哪个大t” 即使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资讯手段异常落後的时代o仍然被人笑为井底之蛙、妄自尊大。

人类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o信息社会的曙光已经普照寰宇o麦克卢汉所描绘的“地球村” 已初具雏形。今天o世界上某一地点发生的事件o顷刻之间便会传遍整个“村落” o最显着的一个例子便是s海湾战争爆发後不到一分钟o新闻消息已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现在o我们恐怕再难以找到“不知有汉o无论魏、晋” 的世外桃源了。人际传播有句名言s人与人之间不能不传播。而在全球一村的当今世界o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套用到国际传播层面s国家之间不能不传播u

传播既是权力的工具o又是经济力量o还是教育手段;既可为自由所用o也可成为奴役之法;既可以使受众张扬个性o也可以使受众循规蹈矩 (MacBrideo1980),因此o历来倍受政治家、新闻工作者、社会科学家等的重视。而传播媒介在国际传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与承担的重大责任亦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o国际传播逐渐发展为传播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o其研究成果已蔚为大观o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理论与观点获得了广泛认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o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o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趋紧密o中国的传媒机构在“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国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o无论是在国际新闻传播理念、传播策略制订、还是在对外传播理论研讨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o至今仍未形成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相称的传播局面。

笔者相信s追溯国际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历程o归纳和总结该领域的基本观点和理论o研讨中国对外传播的不足及对策o对于走向世界的中国传媒清醒地认识不断变化的国际传播格局o切实有效地制订传播策略,在全球化下的国际新闻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o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贰、相关文献

中国梦国际传播 篇6

现代快报网江苏地区商学院MBA推荐榜

宣传策略传播研讨会邀请函

尊敬的MBA中心招生负责人:

您好!

同一个中国,同一个教育梦!国家十二五规划进入第三个年头,要想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相信,这些教育话题成为每位教育人士近年来不断思考的命题和实践探索的方向。

现代快报作为新华社权威媒体,一直致力于记录教育事业发展点滴、传播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我们始终相信:品质源于责任创新在于行动。

眼下,又一年MBA招生旺季即将来临,为了帮助更多的现代快报读者及网友了解江苏地区知名高校MBA办学特色、招生政策、入学要求、毕业生出路等情况。现代快报特别精心策划了“教育梦:从责任到行动”现代快报网江苏地区商学院MBA推荐榜宣传策略传播研讨会活动。特别邀请您的参加!

活动时间:8月30日上午10:00——12:00

活动地点: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8楼会议室;

活动流程:

1、会议;

2、午宴

回执

是否参加:是□否□

如参加,请留下您的姓名、职务:

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篇7

《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的中期研究成果, 也是一本由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写就的文集。它源于2012年5月22至25日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这本文集也充分展现了与会者围绕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和现状, 对“如何传播和推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这一议题的体会、经验和展开的探讨。全书分五篇, 共七章, 分别以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美国、欧洲、澳洲和其他地区及广播电视中的传播为主题。

第一章在中国文化输入日本的概况基础上, 着重讨论了中国艺能表演在日本的传承与空间, 并就明清乐、长崎龙舞等日本的中国艺能和二胡等中国乐器的在日传播与发展做了详细介绍。该章还结合琉球地区的中国音乐传播史, 将琉球传统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受容分为三类。另外, 该章也讨论了由中国梵呗传入日本形成的“声明”的发展史及其研究状况, 以及改革开放之前、之后中国音乐在日本的传播态势, 重点介绍了其具体方式与波折, 最后指出民族音乐改革是中国音乐在海外传播的基础。第二章以中国历史上与朝鲜半岛在乐器、乐种、乐曲、音乐理论等方面的交流和创新为开篇, 阐述了华夏上古至隋唐时期中原音乐传入朝鲜半岛的有代表性的事项, 还以《步虚子》、《洛阳春》、《风入松》这三首不同类型、不同渊源的中国乐曲为中心对传入韩国后发生嬗变的中国音乐做了典型个案分析。该章还谈到了1897年后京剧在韩国的传播及其对韩国音乐的影响, 介绍了20世纪中韩音乐的重要交流与合作, 呼吁对韩悠韩等过去较少被我国学界关注的音乐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该章末尾则梳理了中韩正式建交二十多年来在专业领域、大众传媒领域、民间音乐文化领域的交流史, 肯定了其积极影响。第三章分析了中国音乐在东南亚地区传播的活动形式和特点, 让我们看到了华人的酬神祭祖与地方音乐戏剧活动、社团组织的音乐活动、商业性音乐演出活动如何鼎力支撑起中国音乐在当地的一片天空, 看到了其传播活动的阶段性、传播媒体及途径的社会性、传播内容的大众性和偏重性以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该章随后还以福建戏曲为典型, 介绍了其以酬神、剧场演出、庆典演出和义演等乡情邀演形式, 和政府组织演出形式或艺术交流、影视传媒等方式在东南亚的传播。

第四章分别对美国华人音乐社团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播, 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的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学习与传播, 关于在美国传授与推广中国音乐在乐器、师资、乐谱、偏见等方面的困难及其展望的经验, 古琴在美国传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华裔美国人荣鸿曾的中国音乐研究中的梅里亚姆模式等课题进行了细致论述。

第五章梳理了中国音乐在意大利传播的历史, 盘点了以“中国文化年”为代表的传播事件, 介绍了关于意大利民众对中国音乐的了解与接受程度的调查及其相关思考;还以法国教士钱德明为例, 结合“场”的视角论述了18世纪中国音乐的在法传播;此外还介绍了中国音乐艺术在俄罗斯的传播及其阻碍因素, 强调了政府投入和海外市场运作的作用。

第六章先介绍了中国音乐在澳大利亚从受到不公正待遇到被高度包容的历史, 然后梳理了中国和新西兰之间的音乐交流从华工、华商、华人社团、抗战歌咏演剧一直到当今在官方和民间全面展开的历程。

中国梦亟须进行国际化解读 篇8

为什么必须将中国梦作出国际化解读?根本动因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树立大国领袖形象与明确中国价值坐标和尺度的需要。国际舞台上的一幕幕活剧历来是由大国领袖来导演,小国领导人更多是围绕本国利益顺势而为。大国领袖的导演能力主要反映在处理国际事务的智慧和成效,同时反映于其所提出的具有创建性国际规则和引領性理念,前者奠基于后者。习近平作为中国的国家元首,已经走上国际舞台,要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一幕主导或参与主导的活剧,必须有先进的理念作支撑。既然中国梦是其治国理念和目标牵引,同时是其思想的原点与理论体系的内核,那么作出国际化解读就是关键环节。

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一年多来,已经提出包括中国外交与国际准则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要把这些思想和论断贯穿起来,只能借助中国梦。换言之,毛泽东以革命理论让中国站立起来,邓小平以改革开放让中国富裕起来,那么习近平让中国强起来,也就是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赋予中国梦活的灵魂,而这个活的灵魂,一定包括大国崛起的路径和准则,包括价值坐标和评价标准。因此,这不仅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理论问题。

进一步讲,中国的体量与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决定着形成独立的价值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而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读更决定了对中国梦作出深度阐释的必要。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梦的国内解读较为充分,且易于把握,但国际化解读尚存在很大差距,某种意义上中国梦在西方世界还只是一个概念,一个中国人的奋斗目标。这个问题不解决,极易造成西方世界的误读。目前就有西方媒体和政客恶意解读:中国梦的实质是“占领亚洲,践踏欧洲,拖垮美国。”所以,把中国梦带给世界的利好的根本在哪里?为什么说中国梦与世界是相通的?这不单单是个西方是否听懂的语言问题,而是重大理论问题、价值坐标和行为方式问题。

另一方面,塑造大国国民人文品质与引领价值追求的需要。大国崛起需要杰出领导人,需要选择好正确的路径,同时需要拥有相应人文素养的国民的支撑,如果国民都是“大国小民”,即使物质力量再强大,都无法真正实现崛起或无法维持崛起。

特别需要我们深思的是,中国物质力量的崛起速度惊人,正是短期内出现崛起之势,决定了缺少塑造大国国民的必要过程,缺少启蒙教育导致的是价值观与心理准备不足。再加上中国有长达百年的积贫积弱,历史上承受了世界几乎所有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蹂躏。又由于中国革命的需要与冷战环境的促使,我们一直是通过“仇恨教育”来激发民族精神。所以我们很需要借助中国梦的解读,引领民众的价值观念,或曰启蒙教育,避免把中国的崛起奠基于百年屈辱,而不是奠基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刻理解,对大国担当的理解。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中国民众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观念会因此上一个大台阶,真正具备引领世界的能力。搞不好,很有可能因挟带对侵略者仇恨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复仇心理之下,不可能与世界共享、分享,因而也就不可能为世界所接受。

中国梦国际传播 篇9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一个新兴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

从第5期开始到第2期,汉语国际传播笔谈已连续举办了4期.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34位著名专家为笔谈奉献了思想精华.

作 者:吴应辉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 年,卷(期):2008 6(2) 分类号:H1 关键词: 

中国梦国际传播 篇10

近日,清华大学正式启动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该项目将致力于为中国主流外宣媒体培养国际新闻传播高端人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光教授在启动仪式上说,目前,中国对外国际新闻传播正面临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急需大量高端应用型人才,以在世界上更响地发出中国的声音。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学制两年,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职业荣誉感和务实创新精神,知晓中国历史文化和洞察中国国情,了解世界局势和动向,通晓并实践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伦理及有关政策法规,熟练掌握中文、英语新闻传播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中国梦国际传播 篇11

国内外中西乐器尽收眼底

今年上海国际乐器展将横跨新国际博览中心8个展馆(E1-E6号馆,W1-W2号馆),展出面积达92000平方米,涵盖钢琴、提琴、弦乐、口琴、手风琴、乐谱书籍、管乐、打击乐、电声乐器等多种乐器。截至目前,近九成的展位已经全部订出,包括雅马哈、功学社、珠江钢琴、北京星海、施坦威、KAWAI、天津英昌、柏斯琴行、泰兴凤灵、上海民乐一厂、天津津宝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商家均已确认参展。

和以往相比,今年展品的布局更加合理,钢琴展区面积增加较多,E1、E2两个展馆都是钢琴馆。至此,上海展会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大的钢琴展区;全新的提琴展区将让观众耳目一新,统一的展台形象设计大大提升了展出环境;特色民族乐器展馆将再次掀起“最炫民族风”,与电声、打击乐器的“摇滚狂潮”遥相呼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各乐器主要产地的政府部门也越来越重视乐器生产、推广,纷纷以地方展团形式参展,辽宁营口钢琴展团、江苏泰兴提琴展团将组织生产企业集体亮相乐器展。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乐器品牌最重要的销售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乐器展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加强,众多国际品牌纷纷选择上海展会作为新品的首发地,各种新品精品层出不穷,展会已经成为海外买家采购产品、国内乐器企业产品走出国门的首选。

构建多方沟通平台,琴行通道新鲜上线

展会主办方非常清楚观众才是展会的根本,所以在观众服务和推广方面一直不遗余力。今年乐器展将继续加强对国内专业观众的推广,希望通过高质量的买家群体持续拉动国内乐器市场的内需,从而促进整个行业更加健康、繁荣的发展。为了让观众在参展之余能够收获更多,展会还通过举办高质量的会议、论坛活动来吸引更多专业买家。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观众所需,组织人员不但扎根于乐器行业,还深入到音乐教育、文化演艺等相关行业,多多参与行业相关活动,真正做到连通行业“上中下游”,使展会成为商贸、教育、文化的多元平台。

近年来,音乐文化作为国民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文化大发展的浪潮中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展会在此背景下,越来越着力于公众方面的推广,以培育更多音乐人才为己任,力争把展会打造成全民的公益性音乐盛会。短短4天的展期内,有丰富多彩的室内外音乐演出活动百余场吸引公众,这是一场回馈给所有音乐爱好者的年度视听盛宴,希望让乐器不再遥不可及,在每个人心中埋下一颗“音乐中国梦”的种子。

今年展会主办方更加重视网络方面的宣传推广,首先对展会官网进行了改版,新增“琴行通道”,给琴行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琴行可以免费上传店铺资料,从而真正构建起生产商和经销商沟通、互动的平台。另外,乐器展与微博、微信、豆瓣网、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也积极联动,让观众及时共享展会最新讯息,实现零距离对话。

经典活动极富新意,两大活动惊艳亮相

今年主办方将坚持增加投入,举办上海乐器展特有的以助益行业发展、培育音乐人才为目标的多项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中有三大经典活动:MC行业论坛、NAMM大学培训课程、第四届华乐国际论坛,以及两大全新内容:MC音乐课堂、提琴文化系列活动。

激活商贸交流是展会的核心功能。2013年,通过中美两大行业协会的跨国合作,论坛为国内广大琴行经营者精心打造MC行业论坛以及NAMM大学课程。论坛将通过对行业精英的深度专访,领略商业人生,分享经营智慧;量身打造的8节培训课程,也将分别为正处在起步阶段和晋级阶段的琴行答疑解惑,指点市场迷津。

传播民族音乐是展会的独特个性。成功跨入第四个年头的华乐国际论坛将通过高端圆桌论坛、名家讲座以及现场制作评鉴会三大版块,在展会期间聚拢来自海内外的顶级民族器乐演奏家、教育家和制作大师。名家们将从古筝、二胡、琵琶、竹笛四大乐器形态切入,结合现代传播方式和审美情趣,积极推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培育音乐人口是展会的宏远愿景。因此,在12年的经验积累之上,今年展会首创了以服务大众为目标的“MC音乐课堂”,这又是一个必须持续开拓的方向。2013年,展会还将推出两大专题:一是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等音乐教育,二是社会音乐教育中的艺校或琴行培训,从而为广大音乐教师创造提升教学能力的新机会,最终达到普遍提升公众音乐素养的目的。

推广乐器文化是展会的重要使命。今年主办方将举办延续整个展期的提琴文化系列活动。期间,展会将呈现1~2场的大师对话讲座,以推动国内提琴鉴赏和艺术收藏水平。同时,在弦乐馆内有专区展出第二届中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金奖作品,并邀请中国及意大利的提琴制作大师现场进行工艺制作展示,为中国提琴业提供学习切磋的机会。

音乐可以点亮生活,音乐可以谱出更美的生命乐章,在无限的音乐旅程里,让我们继续携手同行。2013年10月10日~13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等到你,再出发!

以上活动内容如有变化,乐器展组委会保留最终解释权。

更多内容请登录展会官网:

www.musicchina-expo.com

欢迎关注展会微博:

e.weibo.com/intex2010 微信公众账号:

上一篇:便民维修服务记录下一篇:高等教育心理学必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