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文化路径

2022-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经由办学条件标准化之后, 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关键时期。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提升办学软实力, 是实现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基本路径。

1 背景透视:基础教育深入变革呼唤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均衡发展

1.1 国际参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重建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引发学校重建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尽人意以及社会综合变革对教育带来的冲击。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动向与经验, 无疑是各地判断自身基础教育时代方位的一大参照。在美国, 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0~5岁幼儿教育计划,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成绩问责”“黄牌警告”, 跑向顶端计划 (Race to the Top) 等, 英国2010年颁布了《教的重要性——学校白皮书2010》, 法国针对高中学业问题推出了“面向2010年的新高中”改革方案, 日本在2008年出台的《教育振兴基本计划》, 等等。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主要聚焦于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学校重建。有研究成果认为, 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特征表现为:一是对教育的目的和功能的反思, 更加注重教育如何直接作用于人, 挖掘人的潜能, 培养他们面向未来的终身发展能力;二是注重对学校的持续改进和重建, 缩小学校差距;三是加强对课程的持续改进和更新, 改革育人模式;四是对学校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重整, 凝聚教育合力;五是对教育公平和卓越双重谋求。发达国家以重建学校为重心的教育改革, 同当前我们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点是基本一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经验为我们谋划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提供了有益资源和参照。

1.2 国内坐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在数量、规模、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改造农村学校, 力促城乡差距缩小办学条件均衡;资助弱势群体, “让每个孩子享有均等的机会”, 等等。但这些努力主要集中在发展数量规模, 改善办学条件上, 如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信息化技术装备水平等。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内质发展方面, 大多还停留在“素质教育”的一般要求上。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性质、核心问题、理念、对策等缺乏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 这一切都聚焦到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问题上。如何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的转型性变革, 推动学校从“近代型”到“现代型”转型, 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正如叶澜教授所言, 我们目前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上篇文章”, 素质教育的更为艰巨的下篇文章正等待我们去书写, 这“下篇文章”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素质教育如何进学校、进班级、进课堂的问题。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FFB108010。作者谢钢系重庆市渝北区教委主任、课题主持人;余国源系重庆市渝北区教科所副所长、课题主研人员。

1.3 区域视点

渝北基础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实现了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第一次跨越式发展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为时间节点, 主要是由于人口大量导入, 导致师生数量、学校数量激增, 教育规模持续较快增长。此间基础教育主要发展目标在于满足适龄儿童基本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 以实现人人“有书读”。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为又一个时间节点, 以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为标志, 渝北基础教育事业进入高位发展阶段, 以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为特征, 科学、公平、均衡等新关键词提上议事日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 各级各类教育进入普及或者即将普及阶段, 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 要求教育不仅关注到每一个人的需要, 同时又必须满足全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渝北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量的问题, 而是质的问题, 是教育发展或者说教育供给水平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多元化需要。提高办学质量、教育品质和文化品位成为主线, 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力争满足人人“读好书”, 成为基础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主要目标。

1.4 理念聚焦

基础教育实现了人人“有书读”, 是外延式地解决了教育改革中均衡发展的焦点问题, 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均衡发展正从外延式发展走向了内涵式发展, 于是出现人人要“读好书”。外延式发展注重教育的外观和形式, 主要是依靠追加外部教育资源投入的方式来促进教育的外形扩张, 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 追求的是规模效益或办学条件的优化, 是外在于学校教育的一种宏观的政府行动。而内涵式发展则反映教育的本质和办学的规律, 力求标举教师行为、学校行为, 是内藏于微观的底层实践的草根行动。也就是说, 要真正发挥政府的宏观投资效应, 最终还是取决于学校直至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由此表明, 内涵式发展由外界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转向充分挖掘内部潜力, 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学校内部组织制度和文化的更新, 课堂教学的潜能挖掘, 学生发展路径等方面的探新, 实现校长、教师在教育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育行为乃至整个生存方式的更新, 最终促进师生精神生命的主动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完成学校从整体面貌、内在基质和实践形态的转型性变革。因此, 就这种意义上来讲, 内涵式发展不仅是现时代促进教育内均衡的新趋向, 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创生性地提升基础教育发展的内涵品质, 实现基础教育转型性变革的必然方向。

2 行动路径: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 是办学思想引领的多元化发展, 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化发展, 是生态调适的差异化发展, 而基本途径则是学校文化建设。

2.1 学校文化推动基础教育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样态。世界是多元的,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 文化也是如此, 基础教育更是如此。当今社会, 文化多元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富有特色的多元化教育, 而多元化的教育又需要学校的多元共存的办学思想。事实上,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 每一个学校群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甚至是多种多样的价值追求, 区域内的不同学校就共同构成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景观。多元共存是指各种文化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 互相之间应该平等共处、和谐发展, 体现的是“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 或者说是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观。从学校层面说, 核心价值就是主流文化, 附加价值就是非主流文化;只有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原则, 学校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采取容纳和引导文化心态, 使非主流文化以各自特殊方式折射、补充、丰富主流文化, 才能构成学校文化多彩生动的局面。

从区域层面说, 核心价值就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国家的培养目标;附加价值就是学校自身改革的切入点、自身的个性追求、自身的独特传统。在坚持核心价值的前提下, 各学校追求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课程建设、学校文化的个性化, 就可以形成“和而不同”的办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每一所学校以办学思想为核心的文化都具有其他学校所没有的优势因素, 因此, 办学思想的多元共存为各种学校文化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供了条件, 各种学校文化在彼此借鉴优势、共同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产生了互相依存的共生性。各学校立足实际, 合理定位, 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 找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把潜在的优势变为显性的优势, 这样既提高了各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 走出基础教育“千校一面”的困境, 同时又进一步提升区域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 进而促进教育公平, 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在区域范围内形成“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的学校文化新景观、基础教育差异化发展新格局。

2.2 学校文化推动基础教育科学化发展

科学化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具体到学校, 就是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党的十七大鲜明指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但无论如何, 最后都要落到“发展”两个字上。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围绕“发展”这个主题, 坚持以学生为本, 把提高教育质量, 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同样要坚持科学发展, “以师生为本”, 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渝北区学校文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譬如, 渝北实验小学坚持“面向大世界, 培养小能人”的办学理念, 确立了以生为本的培养目标, 即是培养“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行知统一、脚踏实地的人”。渝北回兴小学以“雨润”文化为主题, 践行“点滴丰润未来”的校训, 智育坚持“重基础, 润人智”理念, 德育坚持“传红岩, 润人品”理念, 体育坚持“强体魄, 润人神”理念, 传统文化教育坚持“诵经典、润人文”理念, 书法教育坚持“临翰墨, 润人格”理念, 普通话教育坚持“标准语, 润人声”理念, 兴趣培养坚持“多样化, 润人趣”理念, 全面实施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渝北区五星路小学坚持“五彩教育, 星光灿烂”的教育理念, 实施“红色”榜样教育、“绿色”生命教育、“蓝色”经典教育、“紫色”审美教育、“金色”创新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这些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文化学校, 不是因为学校某一方面的特殊表现, 也不是仅有少数学生发展良好, 更不是为创学校品牌而培养少数人才, 而是既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 更追求全体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其显现出来的是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同、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更“优”更“特”发展的办学特色, 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内涵均衡取向。

教育公平要求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平等,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 只有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学校, 才能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 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教育理想, 也只有把学校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特色文化学校, 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 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基本达到均衡发展的同时具有文化差异, 才能满足社会与学生的要求, 满足教育优质发展、内涵发展、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求。

2.3 学校文化推动基础教育差异化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程的不断推进,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所关注的重点不仅从外部转向内部、由宏观转向学校, 而且已从同质化发展转向了差异化发展。均衡发展理念中的“均衡”, 既是追求优质的均衡, 也是动态的均衡、相对的均衡、有差异的均衡。所谓差异化发展, 是将差异不断转变为发展资源、通过不断变革形成的均衡发展, 是“有效益的均衡发展”, 它不是“削峰填谷”式的“平均”, 而是多层次、分类型, 并在多维多层、多向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得到共同发展。在区域范围内, 一所学校某方面的优势, 能够成为其他学校的榜样和动力;一所学校某方面的劣势, 也可能成为其他学校的参照和动力。区域内的学校在优势互补、劣势互鉴的前提下, 互相学习和互相促进, 最终获得相得益彰的差异化发展。差异化发展的主战场只能在中小学。教育改革只有深入到最核心的文化层面、最关键的教育教学活动领域, 推进课堂文化、班级文化、学校管理文化等多层面、多领域的综合改革和整体建设, 才有可能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文化基质和日常教育实践的真正转型, 基础教育差异化、内涵式均衡发展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基础教育差异化发展, 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部环境, 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为独特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及优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或技能。开发区域生态资源, 建设校本文化, 是基础教育差异化发展的重要策略。华蓥中学开发绿色生态资源, 打造“温馨和谐、生命活力、健康向上”的绿色课堂文化, 构建“三课五环”绿色课堂教学模式;渝北区花园小学开发花文化资源, 满足学生喜欢花、亲近花的心理特点, 建设“花儿朵朵”校本课程, 体现环境美与育人美和谐统一的课程文化;渝北区天一新城小学坚持天人合一的“智慧教育”思想, 施行智慧管理, 创办“规范+灵动”的学校, 培育智慧团队, 造就“乐业+创新”的教师, 传递智慧钥匙, 培养“合格+智慧”的学生, 形成了“与智慧同行”的行动文化。富有特色的课堂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 最终凝聚为学校每一位师生身上的一种良好的气质、精神品质和思想行为;而只有这种内化到师生心里的文化力才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基。因此, 办好每一所学校, 就需要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特质和精神风貌, 这才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标志, 也是追求基础教育差异化、内涵式均衡发展的长久之计。

3 特征剖析: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发展深度转型

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是尊重基础教育自身规律, 尊重中小学办学规律, 尊重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回归教育本源和发端的教育发展范型。以学校文化为动力, 推动基础教育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 具有多方面的特征, 集中表现为推动基础教育发展深度转型。

3.1 从发展主体角度分析, 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由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型

外延式发展是由教育和学校外部主体力量驱动的被动发展, 要求党委发力, 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扫清体制机制障碍;政府给力, 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社会助力, 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等等。以学校文化为动力的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 则是教育和学校内部主体创造力驱动的主动发展。在体制机制保障、物质技术保障、社会环境保障基本到位的情况下, 讲求发挥教育和学校内部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讲求文化软实力满足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实现, 重点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顶层设计, 引领学校文化建设, 唤醒校长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 使校长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的智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 学生的生命发展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展现。

3.2 从发展动力角度分析, 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由外源发展向内生发展转型

外源发展是源自外部力量的发展, 是在外部权威控制下的发展。内源发展是一种“自组织”过程, 不是依赖外部的力量而是基于学校和地方内部生长能力实现发展, 形成平衡状态。基于内部的生长能力强调的是摆脱基础教育发展对于外界资本的依赖, 使学校和地方的办学主体重新回归到主导自身发展的地位, 激发源自内部的生长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积极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学习创新的能力、组织动员的能力, 等等。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内源发展方式, 它依靠基层学校自身力量推动基础教育发展, 而不是自上而下依靠行政命令推行的发展。基础教育只有依靠学校文化软实力, 不断增强内源性的生长能力, 才能真正实现持续而长远的发展。

3.3 从发展型态角度分析, 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型

一定的规模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前提, 没有一定的规模, 内涵发展就难见成效;然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 使优质资源不断稀释, 则是学校发展的误区。因此, 与外延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 以学校文化为动力的基础教育内涵均衡发展则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学校走向优质的变革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因此可以说, 优质化是一个学习的历程而不只是一个决策, 是学校组织的自我完善与超越的文化重塑过程。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强化优质教学, 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把注意力集中在优质教学。在先进理念的观照下, 运用科学的课程教材和合理的途径、方法, 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使学校工作的中心重回到抓好课堂教学工作上, 推进“卓越课堂”文化建设, 谋求优质高效的教学成果和育人效果。

3.4 从发展方式角度分析, 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型

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集约发展。发展有粗放和集约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 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 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 往往因缺乏科学的集约思想而造成盲目投资、设施闲置等浪费, 结果常常是“硬件硬了, 软件却软了, 学校美观了, 教学质量却下来了”。以学校文化为动力的基础教育集约型发展, 秉承“天下大事, 必做于细”的原则, 将学校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教师素质提升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 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以精细集约的方式开发文化软实力资源, 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 深入进行人事、财务、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 充分发挥资源的积极效应, 避免“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浪费, 切实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效益和育人质量。

3.5 从发展品质角度分析, 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由同质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型

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在校地面积、校舍建筑、运动场馆、设施设备、技术装备基本均衡的情况下, 学校文化建设则是基础教育走出划一化、同质化发展误区, 迈向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根本路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自觉树立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 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 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以文化软实力引领特色学校建设, 不是少数学校的事情, 而是多数甚至每一所学校都应当追求并能够实现的。特色学校也不仅是城市所独有的, 而是应该在城乡社会中共有的、普遍存在的。因此, 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 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打造学校文化软实力, 创建特色学校, 其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孩子, 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

3.6 从发展境界角度分析, 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由模仿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型

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模仿虽然是文化继承的一种方式, 但仅仅停留于机械仿效层次, 则难以促进文化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从外部“拿来”实现的, 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实现的, 因而也就需要更多更强大的创新的动力。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 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 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 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基础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要不断拓展创新, 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途径。渝北有了大量的智育、体育、艺术教育等特长教育型的学校文化, 还应创建更多体现教育教学变革为特色的学校文化;有了传统教育类型的学校文化, 更要创建“面向未来”为特色的学校文化;有了体现地方特色的学校文化, 还要创建面向世界、体现开放胸怀的学校文化。只有按照教育与教学统一、传统与现代统一、本土与国际统一的原则, 不断拓展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途径, 基础教育才能实现由模仿发展走向创新发展的深刻变革。

上一篇:一种应用于山区陡坡路堤的支护形式下一篇: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