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教育和科学的教案设计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展教育和科学的教案设计(通用9篇)

发展教育和科学的教案设计 篇1

【课题】发展教育和科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识记 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4、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深化教育改革

▲理解 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4、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深化教育改革

▲运用 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材分析】

▲重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难点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教具 投影机(片)、

▲教法 读-问-导-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下列图表,分析、讨论它所反映的问题:

表1:部分国家科技实力的名次比较

国家 分数 名次 科技贡献率

美国 100 1 66%

日本 89.3 2 58%

法国 69.35 4 54%

中国 58.57 13 -

表2:部分国家符合科学素养条件的人口比例

国家(地区) 美国 欧盟 中国

占总人口的比例 6.9 4.4 0.3

提示:图表反映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科技人才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也较小。

认识:当前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实力的提高和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此,我国要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学习新课

◆读

1、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123-126,要求:时间为3分钟,寻找本课的知识点,理清知识体系。

2、提问学生,归纳本课的知识体系。

◆问

1、学生再细读课文5分钟,思考有关思考题。

2、投影出示思考题:

1)发展科学技术有什么重要性?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发展教育事业有什么重要性?

4)为什么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忣的战略地位?

5)我国教育的现状如何?

6)发展教育事业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7)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教师提问,学生依次回答,对于不会的学生,让其再读再思考,让已会的学生纠正,实在难懂的问题,由教师点拔。

4、由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导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2、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

2)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3)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4)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3、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因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培养同现代化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前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制约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以,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创新问题〗

选择: 我国之所以重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因为它:( )

A、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首要条件

B、是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水平重要因素

C、是公民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D、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答案:B

〖课堂小结〗

着重理解:①教育和科技的地位;懂得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认清科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国与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③要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改变思想观念、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板书设计】

三、发展教育与科学

1、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科技创新

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⑵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2、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发展教育和科学的教案设计 篇2

一、HPS教育思想的渊源

西方自由教育传统由来已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教育传统。自由教育倡导在文化之中或导向文化的教育,主张通过研读经典文献与伟人对话,认识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理解和判断的能力,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与其他思想和精神进行联系。在自由教育思想影响下产生了理科教育的自由传统,与学术型传统(强调科学和理论的结构)和应用型传统(强调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和工作)构成了理科教育的三大主要传统。[1]理科教育的自由传统主张应当基于科学的历史和哲学进行理科教育;在使学生理解客观理论和定律的同时,还应让他们认识这些理论和定律的建立所基于的方法论、提出的假设、它们的历史和局限性,了解科学发展及其相应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所处的文化背景。自由传统的倡导者认为,在这样一个基于事物的历史和哲学的视角下所进行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和科学中美的感知,以及对科学知识和创造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所造成的道德问题的认识。显然,对于理科教育来说,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引入到学校理科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方案中。

在理科教育史上首次对理科教学中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进行阐述的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恩斯特·马赫(E.Mach)。[1]从1855年到1898年的40多年的大学物理教学生涯,为马赫将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关于科学本身的理论相融合提供了机会。马赫积极倡导以历史方式教科学,认为“每一个年轻学生都要切身感受一些数学和科学的发现,并达到其最终的逻辑结果。这种学习材料自然主要与科学名著选读联系起来。这样,教师就可以使少数有影响的、简明易懂的‘科学’思想在学生头脑里生根,使其深思熟虑”,并且“即使从历史中学到的是观点的可变性,那么这也是非常珍贵的”。[3]虽然马赫在19世纪末就提出了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融入理科教学的观点,但遗憾的是,当时这些思想并没能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二、HPS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从大学课程项目到中学课程项目的个别关注

虽然20世纪初期,也出现了一些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引入理科教学的呼声,但是“这些努力和尝试都是零散的、微弱的”。[1]国际理科教育界第一次真正的HPS教育实践与尝试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40年代,理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开始逐渐意识到科学的实践、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重要性,并且逐渐将这些方面纳入理科课程中。许多理科课程开始关注科学的社会应用,形成了理科教育的应用型传统。然而这种应用型传统遭到了来自科学知识结构教学的提倡者和科学人文化取向的倡导者的批评。基于此,在哈佛校长科南特(J.B.Conant)的引领下,哈佛大学委员会提出了另一种取向的课程方案,即在文化、历史和哲学背景下教授科学主题,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科学与其他形式思维的比较;科学与其自身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的关系;科学与人类社会问题的关系,给予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以持久的贡献”。[5]这一思想成为NSF资助下哈佛大学系列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在这些课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48年科南特在其专著《关于科学的理解》的理论论述基础上出版的两卷本《哈佛实验科学中的案例研究》。该教材是为文科学生编写的。科南特认为,文科学生需要对科学建立起一定的理解,这样才能使他们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联系起来。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实验科学的基本方法,还要让学生理解科学作为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的发展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再体验”科学史事件。因此,教材鲜明地以“科学史案例”作为知识内容的组织线索,把科学发展史上8个重要的研究案例引入课程,该教材是科学史教学方面公认的经典文献。同期,在哈佛大学产生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是由科学史教授霍尔顿(G.Holton)在1952年编写的《物理科学概念和理论导论》。该书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来向学生阐释物理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本质。该书出版后,很快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世界各地拥有大量的忠实读者。

大学课程项目中的HPS教育实践促进了中学理科课程的自由传统化改革。克拉普菲尔(L.E.Klopfer)的《科学史案例》就是扩展了科南特的科学案例教学法的思想而专为高中学生编写的。在NSF的资助下,哈佛大学的卢瑟福(F.J.Rutherford)、霍尔顿和沃森(F.G.Watson)等人与一些教育学家、中学教师及科学史家合作,也于1970年出版了一部中学物理教材《哈佛物理学教程》。这套教材大量利用科学史内容,把物理学是如何通过观察、实验和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展的历史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法。另外,NSF资助建设的《中学生物课程》也是这一时期HPS与理科教学结合的重要尝试。(详见下页表)

在这些尝试中,不管是提倡科学史教育(独立设课形式),还是科学史在理科教学中的运用,抑或是科学史在探究活动中的运用,其宗旨都是要使学生把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活动联系起来, 了解其作为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的发展过程,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法。然而,尽管获得了NSF的大量资金支持,倾注了大量的工作,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的结果却并不乐观,系列课程在激发学生学习理科课程的兴趣和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这两方面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10]虽然这种结果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与教师的素质和驾驭课程的能力相比,学生、时间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并没有那么突出”。[11]由于科学哲学素养的缺失,教师们没能够把他们所教学科蕴涵的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传达给学生。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NSF成立不久,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引起了美国社会对当时理科教育的普遍不满。因此,NSF资助的主要项目都是以掌握学科知识结构为目标的精英教育改革项目。这些自由传统课程只是NSF资助的大量课程项目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自由传统教育在当时仅仅是个别的、并未引起普遍关注的一种声音。

(二)共同体平台的形成与课程文件的关注

20世纪70年代以来,HPS教育开始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通过一些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和重要刊物的创立,HPS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交流。对科学史和基本科学哲学观念的关注也逐渐在各国的教育行政文件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学的学术会议是HPS教育思想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标志。1970年致力于科学史教育和关注科学史教育的学者们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召开了关于“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的国际研讨会,探讨和交流了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物理学史方法的各种看法、经验、问题和未来计划。欧洲物理学会(European Physical Society,简称EPS)自1983年起就开始组织两年一次的关于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的会议。1989年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首次举办了“科学教学中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国际研讨会,之后类似研讨会每三年举办一次。以上这些学术会议都大大促进了科学史、科学哲学的研究和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理科教育的结合。1992年美国创办了国际性学术刊物《科学与教育》(Science&Education)专门刊登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与理科教育有关的研究论文,促进了相关研究的交流与传播。

国际理科教育研究对HPS的关注也反映在各个发达国家理科课程与教学改革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了第二次理科教育危机,即“科学素养危机”。针对这种状况美国展开了又一次课程改革。198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发表了题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的总报告(简称《2061计划》)。《2061计划》以普及科学知识,使学生在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时能够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为目标,鲜明地提出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纳入到理科课程中。第一章《科学的性质》和第十章《历史展望》集中对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探索方法、科学事业的性质以及一些典型的科学史事例进行了探讨。另外,《通用概念》和《思维习惯》两章也对一些科学哲学主题有所涉及。继《2061计划》之后,199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简称NRC)通过了《美国国家理科教育标准》。该标准同样把科学史和科学本质作为理科课程的重要内容,并对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不同年级儿童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以上的文献一致认为,通过融入科学史的理科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另外,英国国家课程的科学部分(1988)、荷兰的PLON课程(1988)等都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显然,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公民教育理念与理科教育自由传统产生了更多的契合点。因此,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的理科教育改革是理科教育自由传统的一次升华。改革通过教育行政文本的关注,促进了国际理科教育对HPS的重视,打破了理科教育与科学哲学之间“25年互不往来”[13]的局面。

(三)作为国际理科教育研究热点的系统化与精细化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HPS教育成为国际理科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国家的理科教育研究者针对HPS教育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系统化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包括: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马修(M.R.Matthew)的专著《科学教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作用》(1994)、英国匹兹堡大学达西尔(R.A.Duschl)的《科学教学研究手册》(1994)以及由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麦克马斯(W.F.McComas)主编的《理科教学中的科学本质——合理性与策略》(1998)等。除了研究的系统化,研究的精细化也是当前HPS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在精细化的研究过程中,HPS教育研究重点发生了一定的转移。

1. 从科学史中的过程与信念到科学本质中的科学史

HPS教育的早期研究以科学史教育为切入口,更多关注的是通过科学史使学生再体验真实的科学过程,展示科学的认识过程与人文特征。但实际的科学史教学,在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的暂定性本质等方面的认识上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这一现实引起了人们对根本性目标和目标载体的深入反思,最终将HPS教育研究焦点汇集在凝练了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理论对科学基本认识的科学本质教育上。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科学史的地位被隐性化,作为一种载体和手段与科学探究、STS教育和对科学本质方面的显性讨论活动等一起承担着向学生传达科学本质,使学生认识“真实科学”的任务。当前的科学本质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课堂上应向学生呈现哪些基本科学本质观;设计可靠的测量工具,探查个人基本科学观念;探查教师和学生的认识论对其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影响,以及探索科学本质教学模式与策略等几个方面。芝加哥大学的林德曼(N.G.Lederman)和卡里克(F.E.Khalick)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 从作为内容的历史与哲学观念到作为指导理论的历史与哲学思想

随着自由传统的贯彻,理科教育中的科学属性逐渐凸显,人们意识到反映真实科学的理科教学需要科学哲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所以从20世纪中后期以来,用科学史、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解释和指导理科教与学过程的研究也大量涌现。如纳斯伯姆(J.Nussbaum)和达西尔等人对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研究等。正如达西尔总结的:“HPS在理科教育中的早期应用主要是进行课程设计(对科学探究本质的探究)。现在,虽然对课程问题的研究还在继续,但研究者们已经开始关注如何把HPS思想运用于理科教学、学习和评价策略上的研究中。”[14]

3. 从寻找普遍规律与联系的思辨论述到探寻情境化的HPS教育意义

HPS教育的早期研究更多的是针对教育问题所作的应然状态的思辨与论述。如探讨为什么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引入理科教学等,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研究则更多的是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具体教学情景的个案式研究或质性研究。如埃克森(V.L.Akerson)和卡里克通过对个别教师的质性研究探索教师科学观与教学方式选择的关系,以及所罗门(J.Solomon)等人进行的通过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行动研究等。这种变化也正是运用科学哲学思想指导理科教育研究范式转变的过程。在传统科学观的视域中,教育是一个机械的系统,理科教育研究就是要探讨如何使它在特定的轨道上精确地运行。而现代科学哲学观念颠覆了科学的真理性,认为科学理论是在特定的环境和规则下,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所达成的一致性。在这种科学观指导下的理科教育研究应该是在多元化的视角下理解教育活动的差异性。这种研究范式的变化导致HPS教育研究也从寻找普遍规律与联系的思辨论述转变成探寻情境化的HPS教育意义的研究。

三、国际HPS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理科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关注理科教育的自由传统

一直以来,我国理科教育贯彻的主要是理论型传统,新课程改革将公民教育作为重要目标,强调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科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向应用传统敞开了大门。但是西方理科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对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及其关系的阐述只有通过哲学分析和对这些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参考才能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成为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1]因此,基于自由传统理念为学生建构背景化的理科课程,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的意义,认识科学区别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知道怎样利用科学思维方式去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而这才是理科教育存在的真正价值。

(二)提高理科教育工作者的科学哲学素养

通过回顾我们看到,在理科教育自由传统的贯彻和实施中,教师科学哲学素养的提升是促进HPS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我们也看到HPS教育实践的早期代表人物马赫、科南特等人,本身就是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对科学的领悟,对科学哲学的研究为他们深刻地理解和驾驭HPS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我国很少有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参与理科课程决策,我们的HPS教育思想更多的是舶来的现成理论。由于理科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受教育经历使得其科学哲学素养相对薄弱,这样在将HPS教育思想引入和本土化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造成信息流失。所以在积极倡导更多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与理科教育家一起形成多元理科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同时,把科学哲学作为理科教育者的“必修课”,提高理科教育工作者的科学哲学素养,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注重科学哲学在理科课程与教学中的指导地位

发展教育和科学的教案设计 篇3

一、解放思想,提高对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的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构成了教育的三位一体,或者说教育的三驾马车。校外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主阵地和排头兵,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就校外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于2000年、2004年、2006年连续出台了三个文件,即《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00]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06]4号)。文件对校外教育的性质、作用、功能、保障机制、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工作机制都作了明确界定和要求,特别是“中办发[2006]4号”文件用很大的篇幅进一步着重强调要实现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文件指出:“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对其衔接的要求更加具体,可操作性更强。比如在校外活动的时间、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表)、活动方式都有明确要求。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是发挥校外教育作用的重要平台,是学校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的重要途径。

二、更新观念,把握处理好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中办发[2006]4号文件”明确指出:“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这段话深刻阐述了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阐明了校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和现代社会人的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在2009年1月4日召开的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温总理就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温总理的讲话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校外教育、学校教育各具特色,它们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共同承担着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校外教育具有兴趣培养、体验实践等先天优势。校外教育要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组织开展生动活泼、怡情益智的文体、科技等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使广大未成年人在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中,培养兴趣爱好,发挥发展特长,得到锻炼和提高。虽然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但学校教育就办学规模、学生及教师人数、教学资源等占有绝对优势,校外教育没有其可比性。要改变校外教育是小配角的传统观念,从辅助地位上升到主体地位,校外教育就必须有所作为。校外教育要主动出击,即善于寻找校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切入点,主动承担学校教育拓展性、创新性的工作。

三、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接口

努力探索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接口,是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根本方法和途径。

1.通过行政组织的行政力衔接。加强“校外教育联席会议”的地位和作用,各级“校外教育联席会议”行政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和统筹本地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衔接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外教育、学校教育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通过制定教育教学计划衔接。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增强德育、科学、文史、艺术、体育等方面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小学校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把校外实践活动排入课程表,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出台的《湖北省省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鄂办发[2006]39号)文件对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衔接的指示。

3.通过课程的建设衔接。学校教育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已有完善的体系。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教育也已在涉猎。校外教育优势恰恰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教育行政部门应着重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放在校外教育课程建设的领域,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目,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体系。校外教育课程建设立足于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提高法制观念、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活动项目的建设。课程内容形式突出校外教育兴趣性、活动性、灵活性和展示性等特点,积极探索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方式,创新活动载体。

4.通过教师交流兼职衔接。整合学校教育、校外教育资源,教师资源的整合是尤其迫切。校外教育要建立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必需拥有大批德艺双馨的兼职教师。因此要搭建学校教师和校外教育之间的教师交流、挂职及兼职平台,一方面鼓励优秀教师到校外教育机构兼职,另一方面,学校、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相互认可互通互用的教师考评机制,激励教师在校外教育领域里大显身手。

5.通过设施设备的共享衔接。对于学校使用率不高但又必须具备的设施设备,是新开项目的统一由校外教育机构集中建设管理,是现成的设施设备可以由政府部门无偿划拨给校外教育,由其统一实施管理和使用。实行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省了大量的教育资金,提高了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6.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衔接。校外教育要善于借助传统节日,借助市情、地域文化特点,广泛开展诸如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谐社会等思想品德教育和卫生心理健康、消防交通安全知识的普及等主题活动,主题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如报告会、演讲会、技能竞赛、舞台展演等,让校外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互动。

7.通过社团组织衔接。校外教育通过创办合唱团、管弦乐团、小记者文学社、棋社、工程小院士等社团组织,网络各学校的特长生和爱好者,从而满足青少年不同特长不同层次的需求。各种爱好者小协会、少年艺术团等群团组织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充分调动少年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大力开展社团建设和社团活动,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互补的重要途径。

8.通过培训活动衔接。主要针对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呈现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不平衡的状况,校外教育实施培优补差以及对艺术、体育、科技等特长生的培训。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对于艺术体育、科技等特长培训,校外教育大多采用小班制和个别辅导,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宽广的教育视角,深刻认识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实现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为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荆门崛起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发展教育和科学的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3.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是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油、水、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石棉网、三脚架、彩色笔或墨汁等。

【学案】

《4吸热和散热》学案

一.我看书:看书,熟悉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找两个同样大小的鞋盒,在鞋盒的一侧挖一个小圆孔,再剪同样大小的一个纸板和一个金属板,如书24页图示,准备实验用。

2.观察自家冰箱后的散热板的颜色,想一想为什么是黑色的?

3.你注意过住沙漠地区人的服装有什么特色吗?什么会这样?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完成油和水这两种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做实验记录,并画出油和水这两种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曲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知道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

2.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现象,好吗?

(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出示问题也是导入的一个方法,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热的现象和有关问题有了一些了解。)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质疑: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学生预测。

3.实验一: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1)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师生共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①同时加热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钟,每隔1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

加热时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温度(℃)

②停止加热后,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也测量6分钟。

停止加热后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温度(℃)

③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通过这组对比实验,你能得出油和水吸热和散热的规律吗?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将温速度比水快。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二)研究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猜测:

3.按步骤做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1)把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再把它们拿回阴凉处,8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这个实验在次说明金属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纸快。也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三.总结

1.通过油和水、纸板和金属板的吸热和散热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

四.作业

1.完成实验记录。

2.调查:询问家长,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是否一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2.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由于液体。

2.那么通知不同颜色的相同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否相同?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二.探究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问: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

2.学生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

3.提问: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4.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5.学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

6.学生分组实验。

7.学生汇报数据,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8.师生共同总结:同一物质,深色升温快,降温也快;浅色升温慢,降温也慢。

三.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吸热、散热现象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不同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不一样的;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人们是怎样做的?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

4.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结:冰箱后面的散热板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更好;沙漠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形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光照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四.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杯

1.谈话: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发现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你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吗?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的保温杯效果最好。

2.学生讨论,设计图纸,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展示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4.评一评:哪个实验小组设计的保温杯好?

五.总结

1.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水快,同种物质,颜色深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颜色浅的快。

2.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六.作业

1.能解释生活中的利用吸热和散热原理的现象。

2.完成实验记录。

板书设计:

4、吸热和散热

油  快   快

水  慢   慢

不同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速度不同。

物质吸热快散热也快,吸热慢散热也慢。

深色快快

发展教育和科学的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别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理解科学发展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现状的能力,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理解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能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自己生活与发展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教师引导: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社会,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有明显的提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富足。这样一个美好目标应该如何去实现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一、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7页回答你如何评价这种发展经济的做法?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积极思考 教师点拨:

这一材料说明片面的经济增长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向前进,既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是的,他们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科学发展观。首先,请大家简单了解一下他的地位P87。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地位(板书)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内涵(板书

接着,我们通过情景探究二一起来共同了解一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请大家阅读材料:某市有三个“看不见”:站在江边看不见——塔吊林立、货轮密布,辨不清水与岸;出了城市看不见农村——道路宽敞,别墅成片,分不出城与乡;工业区里看不见浓烟和排污口——循环经济使副产品被综合利用,变废为宝。这看不见的背后是该市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精神,是该市人对发展的全面理解。

(1)该市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哪些实惠?

(2)该市的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科学发展观对我们的要求? 导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1)第一要义(板书)

问题:该市巨变的最终受益者是谁?为什么? 导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2)核心(板书)

问题:该市的发展体现的是怎样一种发展模式?

引导学生思考全国文明城市是“四位一体”的文明,说明是一种全面的发展模式。(PPT展示)导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3)基本要求(板书)

问题:三个“看不见”是如何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看不见浓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看不见农村——统筹城乡。导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4)根本方法(板书)

有同学可能会说,咦,这和刚刚所学的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不是很像么,这是当然的,因为,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本来就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层面上的落实。

总结:根据板书,本课实质上就是研究了科学发展观的(what,why,how),也就是研究一个问题的三个角度。

练习

1.科学的发展应当是(C)

①全面的发展 ②快速的发展

③协调发展

④可持续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A)

A.坚持以人为本 B.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C.实现可持续发展

D.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3.“绿色GDP”是指从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后的数值。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我国引入“绿色GDP”概念的主要目的是(D)

A.与国际惯例接轨,便于国际比较 B.使GDP 与国民收入趋于一致 C.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D.增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C)

①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②是促进我国GDP快速增长的战略策略

③为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具体办法

④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D)①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摒弃对经济发展速度的追求 ②保障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①②

B.③④

C.①③

发展教育和科学的教案设计 篇6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节

《汉字和书的故事—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探寻发现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神奇之处和特有价值。2.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3.培养孩子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和欣赏能力。教学准备:

教师: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汉字的产生、演变和造字特点。2.制作课件。学生:1.了解有关汉字造字的传说。2.收集汉字造字方法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想:假如没有汉字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汉字,你会碰到哪些困难? 1:假如没有汉字,信写不成,邮件发不成,妈妈的温馨留言条也就没了。2:假如没有汉字,逛街也不方便了。街上没有一个字,我需要的东西不知在哪个商店,一个个地找,那要找到什么时候呀。

3:没有汉字,许多发生的事都不容易记下来,日子一长肯定忘记。4:假如没有汉字,我会很遗憾。我是一个爱好写作的人,如果没有汉字,那就绝对不会有人看到我的作品了。

5:这样一来,作家、记者、书法家不是都要失业了? 师:看来,咱们的生活的确缺不了汉字,它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这汉字可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活动二:探寻:汉字的产生和演变

师:那汉字到底是谁创造的呢?说起“造字”,我们就会想到“仓颉造字”的传说,谁知道这个传说?你们认为传说中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方面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生l:我们组一致认为仓颉有四只眼睛不可信。人怎么可能有四只眼睛呢? 生2:对这一点我们小组也认为不妥。不过我想,传说中写仓颉有四只眼睛是想说明他比常人会观察、会发现。

生3:我们认为,仓颉根据事物的样子造字是可信的。现在很多字和事物本身还是很相像的。

生4:我们小组认为汉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造的。创造那么多的汉字,靠一个人的智慧是完成不了的。

生5:我们认为仓颉是文字的鼻祖,是始者,但不是终者。师:那人们为什么要造字呢?表达、交换、记忆? 生1:我想是主要是为了帮助记忆。生2:我也这样认为。

师:据说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古人有很多帮助记事的方法(出示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画图记事三幅图)。

师:这是人们通过一些考古的发现和古籍进行推测的。请大家来试着当当考古家,推测一下人们的记事方式。

师:后来,人们又用画图记事。(师边讲解边出示牛字的演变过程)师:从画整牛到创造牛字,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是人们根据实际需要,长期创造、改进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文字产生、演变的历史。师:从“牛”字的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汉字由图形变为笔画。生2:汉字由象形变为象征。师:汉字由复杂变为简单。活动三:研究汉字的造字方法

师:请大家分小组研究一下,下面这几组字有什么特点?古人是怎样造出这些字的? 出示: 人、木、牛、册、眉

本、上、从、刃、中 从、休、暮、歪、掰 噪、澡、躁、燥、操

生:人、水、册、眉这些字很像实物。师:你们能说说看看这些字分别像什么? 师:这是连带相关的物体一起画出了。描画实物形状是一种造字方法,称为象形法。在我们的汉字里,最早产生的是象形字。

师:在生活中,我们的祖先还会碰到一些比较抽象的事物,于是又用灵巧的双手刻绘了一个个符号。这就是指事造字法。(出示:本、上、从、刃、中的古文字)请大家找一找与古文字相对应的现代文字。

师:我们祖先还创造了“会意字”。这类字往往是拼合儿个意义上有关联的字来显示出新造字的意义。出示:从、休、暮、歪、掰

师:请大家分组讨论,用语言与肢体动作来谈一谈、演一演字的意思。师:看来.汉字的一笔一画都有奥秘。因为汉字是我汉族祖先对大自然对当时社会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会的结晶。咱们的祖先先后造出了“形声、指事、会意”字,但字还是不够用。怎么办呢?聪明的祖先,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

出示:噪、澡、躁、燥、操

师:为了方便记忆,我们给这组形声字编编识记口诀好吗? 师、生:有水可洗澡,伸手做早操,张口出噪音,易燃真干燥,跺脚好烦躁。师:还能找出一组组这样的形声字吗? 师:就这样文字越造越多。据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90%左右。除了这主要的三种造字方法之外,还有假借、转注两种造字法。我们的祖先就是运用这六种造字法造出了90000多个汉字。这些神奇的汉字,都是我们聪明的祖先从劳动中从大自然中、从社会生活中体味、创造出来的。我们的祖先用灵巧的双手刻绘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符号,把他们的智慧和灵感熔铸在一个又一个汉字里。

活动四:感受:汉字的神奇

板书设计 汉字和书的故事

假如没有汉字----------交流 记忆 写作

汉字的产生和演变----------结绳 刻木 图画 仓颉造字

发展教育和科学的教案设计 篇7

中度智障教育的本质就是广义教育的狭义化, 以体验为通道, 让智障儿童建立基本的概念, 发展智商, 自我意识水平得到提升, 进而使其人性水平得到发展和逐渐丰富 (王志超, 2004年)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环境或情境来学习, 但是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具有了概念, 掌握了社会规则, 一方面需要在真实环境中不断的巩固, 另一方面也需要放在真实情境中检验。所以, 提升和促进教育效果, 特殊教育学校经常会组织一些主题性的真实活动来实现以上的两个目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经常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是采取班会的活动形式, 学生人数少, 很难产生活动氛围。二是采取全校性活动形式, 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 并且由于学生年龄的跨度大, 基本上是从6岁到18岁之间, 很难选择统一的主题来开展活动。那么能否在班会和学校活动之间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范围, 它即可以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 又可以不必大动干戈, 且避免出现主题针对性不强的情况, 使学生的教育效果得到巩固和检验呢?

启发于目前我国学校德育管理的现状, 基本是按照学校———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的工作系列来落实德育工作, 年级组作为学校管理中最小的行政单位, 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单元———“班级”, 针对特殊教育德育活动的两个极端, 我们考虑发挥级组的优势, 将班会活动调整为集会活动, 保证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 易于集体活动氛围的形成, 同时级组内学生的年龄差别不大, 阶段性培养目标相同, 容易寻找到相对一致的德育主题, 通过科学、系统的设计级会主题, 立足于级内的各类学生能参与、能操作, 并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教师支持和家长参与等形式, 实现对中度智障学生教育效果的巩固和检验, 达成德育工作目标。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以顺德区启智学校五级组的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具体的班级是A七 (1) 班、A八 (1) 甲班、A八 (1) 乙、A九 (1) 班和A九 (2) 甲班, 共有61名学生。其中:

1、学生障碍类型分布:

2、学生安置情况分布:

2.2研究方法

2.2.1采取行动研究方法

每个实验班的班主任为研究成员, 级会主题的确定主要以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应面对的生活为背景, 参考此阶段的培养任务, 来进行设计。首先, 五位研究员按照学生可能进入的生活环境、必须有的行为习惯和传统的节日来确定级会主题;其次, 根据主题内容选择适合巩固和检验的教学目标, 并立足于学生能够产生体验对活动进行设计;第三, 制定活动前、后学生行为评价表, 真实家庭生活中行为表现的评价表, 并对活动目标进行分级定分, 对描述性语言进行要素的规定;第四, 组织参与活动学生的班主任、生活教师和家人进行前测;第五, 由相关教师组织主题活动的开展, 在活动过程中, 由学生所在班的班主任 (主要是考虑到对学生情况的熟悉度) 针对重点巩固和检验的目标进行描述性评估;第六, 活动结束后, 由参与活动的所有人员按照评估表进行后测, 通过学生前后对比来评价活动的有效性;第七, 向家长收集学生在家庭真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分析主题活动效果的持续性。

2.2.2研究内容的设计

2.2.2.1研究出同一级组三年的级会主题。因为在我校一个级组基本上是三个年龄段的学生, 虽说整体发展方向一致, 但是各个年龄还是有其自身的特点, 所以, 首先我们重点确定了12到15个级会的主题。

2.2.2.2完成学生主题级会的设计。根据确定的主题, 设计出了各种主题活动组织的流程、要求, 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内容, 在环境的创设等方面, 立足于学生能够有体验, 能够有问题的解决情景, 并对学生发展点提出了记录要求。

2.2.2.3建立对学生主题级会效果的评价表。主要是前后测的量表, 学生过程记录的操作办法以及家庭生活真实行为表现评价表等。

2.2.3学生行为表现的评估

智障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很难通过数据对比来进行分析, 所以, 我们重点采取确定主题活动中的教学目标, 主要以描述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教育效果。将有目的创设的活动情景评估和家庭真实生活情景的评估有机的结合起来, 思考对教学目标的巩固、检验的有效性。

3. 结果

3.1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增强

由一个班的主题活动发展到一个级组的主题活动, 人数由不到10个人, 增加到了60多人, 刺激了学生的参与性。一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的人数增加, 容易产生竞争概念。合理的竞争是刺激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 由于在同一时间内参加活动的人数增加, 需要进行相关筛选, 或是角色重新分配, 学生开始紧张, 重视活动, 在乎老师的指令。二是角色增加, 有观众, 有参与者, 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级组主题活动在单纯参与者角色的基础上, 增加了观众、比赛者、服务者等多种角色, 学生活动有人围观, 有人加油, 改变了从前既是活动者, 又是观众, 又是裁判员多角色混于一身的局面, 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意识增强。三是活动的层次性更加明显, 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同类型的学生数量增加, 可以为其专门进行活动的设计, 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能够适合自己参加的活动, 学生更喜欢参与活动了。

3.2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级组主题活动除了让学生进行班与班之间的交往外, 还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形式, 扩展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对象。以任务驱动为导向, 学生需在沟通的基础上完成一个活动才能进入到下一个活动, 活动之间环环相扣, 学生交往面的扩展, 给予了学生足够的交往机会和平台, 让学生可以不断巩固和强化已经习得的交往行为, 直接促进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这也符合班杜拉社会学习的理论, 包括对自闭倾向的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促进十分明显。如在“寻找凌云塔”的主题活动中, 学生要和大学生、清洁人员、保安等很多人进行沟通, 才能够完成任务。很多学生都能够主动询问, 寻找自己的答案, 最后顺利完成任务。表1就是学生在主题活动中, 某班学生活动前、后所产生的人数变化。

3.3学生在活动中与家庭中的表现呈现一致性

级组主题活动检验并巩固了学生课上的教育效果, 这种效果在

真实的家庭生活中得以显示出来。表2就是记录了学生在“放假回家爱劳动”的主题级会后, 在家庭中表现的行为描述。这种行为能够迁移到真实生活中, 是我们作为德育教育最想看到的结果, 它依赖于长期的课上训练, 而主题级会又为其各种行为的综合出现提供了土壤和平台, 真正实现了学生进入社会的目标。

表2学生国庆期间在家劳动情况记录表

家长评价:

请家长从注意引导, 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1、是否听从家长安排;2、劳动过程是否主动;3、是否能坚持完成劳动任务;4、劳动质量年;四个项目综合的最高8分, 最低0分, 请家长根据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然后进行打分, 如果有假期外出请在对应的日期下注明不必打分, 本作业要在放假回校后第一周的晨会课上公布成绩, 全班学生进行假期作业的评比, 比一比哪个同学分数高, 比一比哪个学生在家劳动任务完成得好。

1、服从性方面:

(1) 服从安排, 乐于接受家长安排的劳动任务。 (2分)

(2) 基本服从安排, 但不太乐于接受劳动任务。 (1分)

(3) 不服从安排, 非常不乐于接受劳动任务。 (0分)

2、主动性方面:

(1) 积极主动, 不需要任何提示都能够主动做家务; (2分)

(2) 有点被动, 提示1—2次才能够去做, 需要不断督促; (1分)

(3) 非常被动, 经过多次的提示都不愿意参与做家务; (0分)

3、坚持性方面:

(1) 坚持性好, 能一直坚持把家务做完才休息。 (2分)

(2) 坚持性一般, 需要不断地监督才能坚持完成。 (`1分)

(3) 坚持性差, 不断地督促都没法完成。 (0分)

4、劳动质量方面:

(1) 劳动质量高, 清洁得非常干净; (2分)

(2) 劳动质量一般, 有许多地方不干净; (1分)

(3) 劳动质量差, 绝大部分地方都不干净; (0分)

记录日期:10月31日———10月7日

2012年9月29日

4.讨论

中度智障教育的实质就是广义教育内容的狭义教育化, 将智障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没能完成的教育内容、要求移到课堂上, 使用一些专门的方法建立、发展智障儿童的人性, 逐步完成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使之能进入社会。而学生是生活在广域的校园生活空间中, 在学校, 课下时间对于学习资源有限的中度智障儿童而言, 是非常宝贵的。我们要利用起这宝贵的时间,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 以主题级会的形式让学生喜欢参与, 并促进、巩固学生的教育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级会主题的确定十分重要, 因为它决定着对学生影响的方向, 以及建立和巩固的行为是什么, 就主题级会主题的确定, 我们形成了以下认识。

一是级会主题和活动设计中要基于自我意识建立的思考。人性化教育的实质上就是个体自我建立和不断分辨自我与周围环境和人的关系的过程。教育最终要达到最终能与人交往, 并进入社会生活, 必须要以“我”的发展水平为前提, 所以, 我们级会主题的选择一定要依据这核心的原则, 根据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同状态来选择适合的主题, 符合学生发展的阶段特点, 并努力做到“跳一跳, 够得着”。活动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应该调动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

二是级会主题和活动设计要基于学生学习特点的思考。中度智障儿童是以动作思维为主, 所以其学习必须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通过手动来激发脑动, 再由脑动去指挥手动, 所以, 在选择主题和设计活动的时候, 要创设真实的情景,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具有意义性, 而且学生要有明确的任务意识, 只有这样, 学生在操作中产生感受和体验, 才是有效的学习, 也才能起到对教育效果的巩固和提高。

三是级会主题和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特点。学生最终是离开学校, 进入社会生活, 所以在主题和活动中要充分的考虑这一特点。一方面要利用传统的节日, 建立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 比如设计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的级会主题, 在活动中既要讲这些传统节日的形式, 又要建立学生在这些节日中应该有的行为和准则;另一方面是与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相关, 具体为:良好的仪表仪态习惯、良好的礼貌待人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等等, 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

当然, 级会的主题和活动设计很重要, 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我们还是要不断建立教师的概念, 明晰教师的职责, 倡导协同教育, 避免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 教师间互相推诿, 不承担教育任务的情况, 以期实现对学生教育效果的巩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志超主编.润物无声, 学而为人——顺德启智学校特殊教育的探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肖非主编.智力落后儿童心理与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肖非等著.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

[4]陈云英主编.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5]朴永馨等著.缺陷儿童心理智力落后儿童.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发展教育和科学的教案设计 篇8

[关键词] 北部湾 钦州滨海新城 消防规划 地位

安全防范各种灾害尤其是火灾是人们对现代城市环境的基本要求,城市消防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分彼此,相互关联。钦州滨海新城的消防规划更应发挥其为城市发展保驾护航、创造和谐安定大好局面的主力军作用。

一、消防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城市灾害中,火灾是发生频率最高、涉及面最广、突发性强、容易造成大量物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是对社会影响最大的灾害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火灾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大。近年来,全球每年发生火灾600—700万起,其中城市住宅火灾约占70%以上。为了及时发现火灾并采取措施,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际消防技术委员会紧急呼吁各国消防部门尽快采取措施,从消防规划开始控制火灾发生几率。火灾不仅给国家财产和公民人身、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五条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和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

为吸取火灾给人们留下的深刻教训,钦州新城区——“滨海新城”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同时,应及时编制科学合理的消防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消防防灾救灾的需要,把城市火灾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消防规划在钦州“滨海新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八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负责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实施。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不足或者不适应实际需要的,应当增建、改建、配置或者进行技术改造。”

在钦州滨海新城总体规划中涉及到各个方面,如城市布局、工业与仓储、对外交通、市区路网、生活居住区和旧区改造、公共建筑及城市绿化等方面,都与消防规划密切相关。特别是新城区各专业规划,例如道路交通、城市给水、供电、供气、通讯等方面,都包含着消防规划建设的因素。各项专业规划应体现出城市消防设施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总体规划的城市布局中,应合理确定消防站址和规模

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2006年5月1日实施) 第十条 、第十一条的规定:城市规划区内消防站的布局,一般应以接到出动指令后5分钟内消防队可以到达辖区边缘为原则确定。设在近郊区的普通消防站仍以接到出动指令后5分钟内消防队可以到达辖区边缘为原则确定辖区面积。辖区面积应不大于7km2为宜。也可针对城市的火灾风险,通过评估方法确定消防站辖区面积。

根据滨海新城面积划分,应布置约8到9各消防站为宜。

2、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应能满足消防车辆通行要求

在滨海新城道路系统的规划中,扬帆大道为70米主干道,与南环路相交作为环新城干道,承担主要的交通任务,体现枢纽作用。其余子干道按照道路的功能、地位及所担当的通行任务,应明确功能、合理分类。

(1)城市的主、次干道,应能满足抢险救灾和疏散的要求。其宽度应考虑干道两侧房屋受火灾和地震灾害倒塌后,路面受到阻塞,局部车行道仍能保证消防车辆通行,即灾害时维持道路仍有4.5米的通行宽度。

(2)住宅区的主要干道、街区道路、组团道路的宽度、转弯半径,均应满足消防车辆通行要求。街区内的消防通道中心线间距不得超过160m,尽头式消防车应设回车道或者面积不小于12×12m的回车场,供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不应小于15×15m。

(3)城市路网的路面宽度、正常流向和流量,不应影响紧急状态的消防车通行。

3、城市给水规划应能保证消防水源及设施需要

消防水源是最重要的消防基础设施。要顺利扑灭火灾,必须有充足的消防水源。滨海新城总体规划中的给水专业规划,要虑发生城市大火或者同时发生数次火灾的用水量。城市的消防水源可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种,即可利用的江河湖海和城市供水管网。在城市给水专业规划中,要充分研究利用本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考虑好消防水源建设。

(1)人工水源

主要是城市给水管网、消火栓和消防水池。这是城市中最主要的消防水源。城市消防给水管网宜规划成环状,消火栓应沿道路旁边敷设,靠近十字路口。若道路宽度超过60m,应在道路两边设置。消火栓间距不宜超过120m,保护半径不宜大于150m,距路边不应超过2m,距建筑物外墙不宜小于5m。

在市政消防给水不足或不能保证时,应设消防水池。

(2)天然水源

主要是江河湖海的水源。凡是市区靠近江河湖海的地段,应规划建设供消防车辆通行的车道和取水时停靠的码头或加水泵站。

滨海新城作为钦州打造“宜居宜商”新城的核心,其白石湖公园将是浓重的一笔亮色,但与此同时,应结合消防专业规划,设立取水泵站,为新城灭火任务提供水源。

另外,作为钦州“母亲河”的钦江河也是一个重要的水源基地,应在沿岸设立多个取水码头,并拓宽挖深河道,供浮艇泵使用。

4、城区交通和园林绿化系统规划应与城市防火分区密切结合

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城市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和地理、气象等情况,在划分政治、文化、教育、生产、仓储等不同功能性质的小区时,应设若干防火分区,并设置足够的防火间距。

(1)用街、路和绿化兼作防火隔离带

在总体布局中,必须将易燃易爆的工厂、仓库布置在远离居民区、重要公共建筑、重要桥梁、交通枢纽等的地段。将散发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工厂规划布置在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或侧风方向。将易燃易爆的危险源布置在人烟稀少的安全地带。

(2)市区内应严格控制可燃建筑

在高层和超高层密集区、大型娱乐设施,体育设施、高级宾馆、重点文物名胜、古建筑、人员高度集中场所和高容积率居住区的边缘,临近街路地段,应规划耐火等级较高的建筑,使其与街路和绿化一体形成防火分区隔离带。

5、城市供电规划应能满足消防要求

根据消防规范规定,市区内的下列建筑应按一级负荷供电:

(1)建筑高度超过去50m的乙、丙类厂房和丙类库房;

(2)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医院、百货、展览、财贸金融、电信、广播、省级邮政楼,高级旅馆,重要的办公、科研、图书、档案楼;

(3)建筑高度超过50m的教学楼、普通旅馆、办公、科研、图书、档案楼等公共建筑;

(4)十层以上的高级住宅和十九层以上的普通住宅。在城市供电规划中,应能保证上述性质重要、扑救火灾难度较大的建筑物的消防电源达到一级负荷供电的条件。即要求有两个电源供电,如电源可来自两个发电厂等;

(5)消防站的供电负荷等级不宜低于二级。

6、通讯规划应满足消防需要

城市通讯规划在消防通信方面应体现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实现报警快,接警迅速,调度指挥准确,通信畅通,适应现代城市防灾救灾的需要。城市现代消防通信,应由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图像传输和计算机处理等系统组成。其系统功能主要应体现在消防指挥调度中心的接警、调度、指挥、联络、分析、遥控等方面。

滨海新城的通讯规划必须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避免以往老版规划中经常出现的规划不全面,随意性太大的情况发生。其规划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消防指挥中心能从各种渠道接受“119”火灾报警。包括电话报警、街道和公共场所所报警器报警、装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重点保卫单位同时转接消防报警等等。

(2) 消防指挥中心应能自动显示各消防站的作战实力。根据火灾情况指派责任区第一出动消防队和选派增援第二出动消防队。同时,将火灾现场情况第一时间传送给灭火力量,供其决策使用。

(3) 显示记录责任区消防队和增援消防队的出动情况。随时保持在消防车辆行进中和到达火场后,与指挥员的通信联络。

(4) 有线、无线通信自动汇接,通信内容的自动录音、自动提取、记录打印。

(5)显示市区重点保卫单位的位置,消防队(站)的分布,以及受灾地区的道路、水源、地形等是否正常等情况,随时综合情报,以供决策。

(6)火灾现场实况录像传输、录音、计时、气象情况等显示。

(7)召开电话会议,日常消防业务管理及火灾统计等。

总之,钦州滨海新城的消防规划应摆脱以往陈旧的设计理念,彻底摒弃随意性的思想怪圈,充分显现其出前瞻性和科学性,把将来城市发展中可能发生的灾害尤其是新形势下的灾害考虑进去,真正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3] 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4] 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5] 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2006年5月1日实施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教案 篇9

通过引导学生编制近代自然科学简表,培养学生归纳、提炼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近代时期自然科学的学习,了解它的迅速发展,认识到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促进了生产发展所引起的,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胜利;通过了解近代科学家的巨大成就及他们献身科学的崇高品德及勤奋刻苦、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使学生继承并发扬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

本节主要概述了17——20世纪初期自然科学成就。在这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资本主义经历了相当长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并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过渡。经济发展为科技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文艺复兴后重视实践和理性的风气也促进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成就转化为生产力,又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重点分析:

牛顿对力学的贡献;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学说;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镭元素;爱因斯坦及相对论。这些科学家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及献身科学的精神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

难点分析:

涉及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解析几何学、微积分、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原理、原子——分子结构学说、化学元素周期表、生物进化学说、微生物学等。这些知识都是在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自然学科中的专门知识,所以以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来理解这些自然科学知识是非常困难的。

重点突破方案:

对于重点知识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兴趣、设疑、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主动探究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与奥秘,并思考科学家们的事迹给学生以怎样的启示。

难点突破方案:

本节的难点都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抽象概念,老师对此稍做说明,使学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不必作太深奥的讲述。由于历史人物较多,可充分运用历史图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

牛顿对力学的贡献;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学说;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镭元素;爱因斯坦及相对论。

难点:

解析几何学、微积分、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原理、原子——分子结构学说、化学元素周期表、生物进化学说、微生物学等。

教学思想:

以近代自然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事迹教育感染学生,以科学家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找到科学研究的切入点,使学生课上或课下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科学家的事迹及其成就,勇于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手段:自制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图片教学;图示法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14世纪,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种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请同学回忆文艺复兴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指出:文艺复兴不仅在当时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场伟大变革,而且成为近代文化的先驱,在重视实践和理性分析的社会风气下,自然科学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飞速发展,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他们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领域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讲授新课:

一、数学的进展

1、用小数表示分数。

2、代数符号规范化

3、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学。教师解释概念,并阐明解析几何学与微积分的关系。

二、物理学的进展

1.力学及其发展。解释力学的概念,说明17世纪以前人们运用力学知识的状况,并请学生列举生活中运用力学的实例,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牛顿对力学的贡献: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教师可以先请学生讲或者直接由老师讲关于牛顿的小故事,或者介绍牛顿的名言,然后师生共同阅读了解牛顿的贡献,教师要讲明《自学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重大意义及地位,最后请学生分析牛顿只所以做出如此重大贡献的原因。如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刻苦努力、重视和精心研究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科学研究成果。

3、法拉第与电磁感应原理。教师回顾电、磁发展简史,突出法拉第在这方面的特殊贡献。

4.电磁感应原理的应用。请学生列举电磁感应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三、化学的发展

1.原子——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教师讲清三个问题:(1)19世纪之前,人们掌握的化学知识还很零散和肤浅,缺乏系统的理论来总结和提高。(2)道尔顿创立原子学说及其意义。(阿佛加德罗的原子——分子学说及意义。

2.门捷列夫与化学元素周期表

提问学生元素周期表是由谁发现的,教师讲门捷列夫是如何在困境中成才的小故事。再说明元素周期表的贡献。

四、生物学的发展

1.生物进化思想的产生。请学生列举生物进化的例子,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问题,教师介绍神创论者关于生物进化思想主张及其影响,尽管神创论者影响深远,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经过多年的艰苦斗争,生物进化的理论终于战胜了传统的神学观点而获得胜利。

2.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理论。达尔文是怎样完成这一伟大的创举呢?达尔文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看图、老师讲达尔文远航考察的故事)讲术理论内容及意义。

3.巴斯德开创微生物学

(1)请学生讲什么是微生物。(2)巴斯德在一系列化学实验中证明引起发酵的细菌来自空气,并发现杀灭细菌的消毒方法。(3)微生物学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与贡献。(4)请学生阅读教材134页资料,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情况,给学生什么启示?

五、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的科技进步

1、放射现象的发现: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穿透金属板使底片感光的X射线,被广泛应用于医学。

2、居里夫妇发现镭元素:请学生讲述或者教师讲述居里夫妇为科学献身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进取努力的精神。

3、爱因斯坦与相对论: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相对论,重点突出相对论的意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示了时空的可变性,否定了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观念,相对论的提出使爱因斯坦成为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结合图片讲述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及他原子弹爆炸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科学发明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上一篇:医院人才发展计划下一篇:公司给员工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