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容(精选8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门槛、两项内容、四个方面、一个参考。一个门槛:申请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县,其所辖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必须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即《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为依据,重点评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数学科学(初中理科)仪器配备、音体美器材、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教师编制配备、教师岗位设置、教师学历、校长任职资格10项指标达标状况。这10项指标每项10分,共计100分,每所学校必须得分在85分(含85分)以上,低于85分即为不合格,县域内有一所学校得分在85分以下,该县即为不合格(实行一票否决)。
两项内容:一是《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中涉及的十大指标符合要求;二是《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均衡状况》设计的8项指标来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的核心内容。四大方面:受评县要完成保障机制、入学机会、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与管理四大A级指标,23项B级指标规定的任务,这23项指标总分100分,85分以上为合格。
一个参考:指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满意度,作为评估、认定一个县是否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重要参考依据。随机问卷600-1000人,调查内容为: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校际间办学条件差距、校际间教师队伍的差距、义务教育择校情况、政府的努力程度等。调查对象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代表、其他群众。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实地走访。
关键词:均衡发展,非均衡惯性,形成机制,惯性突破
为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存在的较大差距, 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最大限度实现教育公平, 21世纪初我国就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近十年来, 在政策法规的指导下, 各级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积极采取措施, 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然而, 理想固然美好, 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当前我国区域间和校际间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 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局面未能根本改变。究其缘由, 区域间与校际间资源配置和发展能力差异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但非均衡发展惯性也是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隐性因素。因此, 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又好又快实现均衡发展目标, 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和全面分析非均衡发展的本质属性及其形成机制, 突破非均衡发展惯性的束缚。
一、非均衡发展惯性的科学意蕴
惯性原为物理学概念, 意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所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一种性质, 它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后来一些学者在探讨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时, 也将惯性纳入其研究范畴, 认为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惯性现象。教育活动是否同样存在惯性呢?已有研究对此做出了肯定回答。郑丽娜等认为, 由于组织惯性压力的存在, 大学改革中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则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和对改革的抵抗力;[1]孙亚蜀认为应试教育之所以不能向素质教育有效转变, 其根源在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2]由此可见, 教育领域广泛存在着惯性现象。
20世纪70年代末期, 我国开始实施重点学校制度, 在之后构建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的经费投入和管理体制, 并最终确立了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模式。随着外在因素的持续作用和内在动能的不断增强, 地区间、城乡间和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差距不断拉大。当前, 尽管我国积极采取各项措施, 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但地区间、城乡间和校际间办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格局未能根本改变, 择校现象仍较普遍, 义务教育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惯性特征。
所谓非均衡发展惯性, 是指人们在非均衡发展环境下所形成的对非均衡发展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偏好, 以及事物自身维持原有非均衡发展样态的内在力量。由于非均衡发展惯性描述的是一种沿袭以往行为模式和发展样态的运动方式, 呈现的是一种不易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改变而做出及时调整的教育现象, 因而常常表现出主体对政策反应迟缓和积极性不高、原有实践方式和利益格局自我保护等行为, 甚至出现抗拒变革、抵制均衡发展的现象。
非均衡发展惯性具有延承性、持久性和可变性等特点。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惯性作为描述义务教育发展样态和运动方式的一种属性, 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其思维结构和实践方式必然会持续作用于义务教育发展。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期, 非均衡发展惯性的作用尤为明显。即使外在社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 即使新的制度体系已经建立, 即使作用对象的内在属性已经发生变化, 但非均衡发展惯性并不会瞬间消逝, 它将在较长时期内左右着人们的发展理念和实施策略。当然, 非均衡发展惯性并非不可突破, 只要政府和社会强烈期望改变非均衡发展样态, 只要我们对其给予强有力的干预, 非均衡发展惯性力量将会逐渐减弱直至最终消失。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其提出的力学惯性定律中所说的那样:“每个物体将继续保持其静止或沿一直线做匀速运动状态, 除非有力加于其上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3]
非均衡发展惯性力量的大小主要通过非均衡发展的外在特征及非均衡发展样态所持续的时间来加以衡量, 外在特征越明显, 持续的时间越长, 非均衡发展惯性就越强。非均衡发展惯性力量是一个由弱到强、逐渐积累的过程。我国最初的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样态主要是制度安排的结果, 其影响因素较为单一, 内在动能较为弱小, 外在特征也不十分明显, 惯性强度较低。但随着非均衡发展政策的不断强化, 加之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和主体间自我发展能力差异的逐步扩大, 非均衡发展的马太效应开始显现并日趋明显, 非均衡发展的内在动能越来越强劲, 外在特征也越来越鲜明, 形成了较高的惯性强度, 极大地影响了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惯性的形成机理
1. 思维定式
由于“先入为主”效应, 人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时, 往往会遵循既有的思维方式, 形成思维定式。思维定式虽然能使主体凭着直觉, 很自然地将以往经验移植于当前决策和社会实践中, 但其消极作用更是显而易见。思维定式常常导致主体不自觉地依赖于过去经验而忽略了对当前客观环境的理性分析, 造成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时产生较多盲点, 缺乏理论创新和实践方式改变。
20世纪70年代末期, 我国实施了重点学校制度, 并在之后确立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使我国义务教育走上了非均衡发展的道路。几十年来, 由于人们长时间在这种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的非均衡发展制度的安排下从事着教育活动, 对既有的制度框架已深刻认同, 人们心中已形成了既定的发展观念和思维定势, 对以后的义务教育发展路径选择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无论是政府人员还是学校领导抑或教师, 他们往往都习惯于过去的义务教育发展思维模式, 潜意识地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 优先发展城市教育, 着力办好城市学校和示范学校, 重点培养善于应试教育的“优秀”人才。
2. 制度惯性
制度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 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制度一旦产生就具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和实践的有效性, 它不仅得到制度制定者的偏好和认可, 而且会得到广大制度执行者的认同和遵守, 并在长期的作用中形成牢固的生存根基, 在全力维护原有路径选择的同时, 也会极力阻碍新的制度设计。正如英国制度经济学家哈奇森所说:“制度维护共同的观念和预期, 且被共同的观念和预期维护;即使它们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道德的, 制度相对具有耐久性、自我强制性和永续性。”[4]
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不仅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与遵守, 且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 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强化而发挥作用, 表现出强大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命力。当前, 尽管原有非均衡发展制度所适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 尽管国家已出台了均衡发展战略, 但非均衡发展制度并不会马上解构与消亡, 在均衡发展制度中仍将保留其影子, 潜在地影响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历史表明, 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其现在可能的选择。”[5]
3. 合法性机制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框架下, 学校特别是优势学校维护切身利益、保持自身“优势”地位的做法所带来的校际发展差距行为, 主要是通过合法性机制建立并驱动的。“所谓合法性机制是对某个实体所进行的行动, 在社会建构的规范、价值、信念和身份系统中是有价值的和适当的假定”。[6]
多元化、差异性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价值诉求的一部分, 不仅为政策法规所允许, 而且也为社会各界所认可和接受。既要使好的更好, 又要使差的变好。这些主张正是对这一价值诉求的回应。然而, 也正是这些不具有明确性的主张, 成为优势学校继续保持“优势”的合法托词。它们不仅通过政策的规制性权力维护着自身既得利益, 通过过去积累的社会资本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而且通过帮扶与支援获得了更高的合法性和地位上的崇高性, 为诸多弱势学校所仰望不及。学校标准化建设等政策术语也仅仅是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美丽说词而已。
同时, 教育评价机制也为优势学校继续保持“优势”提供了合法的外衣。为了在极具等级评价标准和“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社会认可, 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发展出了一整套非常成熟的应试教育模式, 贯穿于招生、教学、学校管理等各个环节之中, 并在学校办学理念、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行为中不断给予强化。普通学校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和社会认可, 也不得不模仿那些处于中心位置学校的应试教育模式, 然而他们从一开始就已处于劣势。
4. 利益诱导
在过去几十年的实施过程中, 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制度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心理认同, 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分配格局。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就必须对已经形成的心理认同和利益格局加以解构, 这就势必导致部分社会成员, 特别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 他们就会想方设法阻碍或拖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一种体制形成以后, 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的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 阻碍进一步的改革, 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的体制更有效率”。[7]如果继续强制性地、大规模地推行, 势必造成原有利益格局的剧烈震荡, 使得改革成本加大。同时, 变革总是有风险的, 既可能成功, 也可能失败, 即使成功, 其推行成本也较高。对原有制度的维系既不存在变革风险, 其推行的成本也较低。
另外, 就个体而言, 当人们在非均衡发展制度安排下习得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后, 就会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被复制而得到固化, 并成为行为习惯。要使个体突破行为习惯, 就必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和行为模式, 而新的知识结构和行为模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 它必须在多次学习和重复的博弈中才能实现, 这都需要一定的成本。于是, 个体头脑中的认知惰性就会发生效应, 他们往往会转向选择那些业已形成的低成本、低风险、便捷的行为方式。
5. 正反馈效应
过去几十年来, 在非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 我国确立了“先重点后普通、先城市后农村、先发达地区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思路, 实施了重点学校制度, 出台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使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这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认同, 而且也被人们在一定意义上认为非均衡发展模式是成功的。由于这种肯定和认同强化了过去义务教育发展推进路径和实施模式的有效性, 从而对人们现有的观念和行为产生误导, 认为只要沿着原有的路径走下去, 就会取得良好的结果, 由此产生正反馈效应。
三、突破非均衡发展惯性束缚, 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尽管非均衡发展惯性有利于原有成功经验的移植, 但它增加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的成本, 阻碍了均衡发展的有效推进, 延缓了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 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就必须突破非均衡发展惯性的束缚。
1. 创新发展理念, 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要突破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惯性束缚, 我们首先就必须扫除一切意识障碍和思维成见, 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中营造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 引导人们不断向过去义务教育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质疑和挑战, 改变保守、过于求稳的想法, 注入求变精神、创新精神和挑战精神, 确立“无功就是过, 无绩就是错”的思想和正确导向。
在创新发展理念的同时, 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正如美国当代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所说:“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旧有组织再延持一年的可能性要比一个仅有一年历史的组织再延持一年的可能性———这当然是高度假设的———或许要高出一百倍。”[8]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惯性是在各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结果, 具有较强的内在动能和稳固的社会根基, 削弱乃至消除其影响并非易事。因此, 我们应引导各主体有意识地偏离非均衡发展路径, 做好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要引导各主体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实践程序、应用环境、评价机制等不断反思, 要在分析成绩及经验的基础上对认知结构进行修订, 构建起一个动态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维框架。
2. 强化政府和社会监管, 提高均衡发展政策的执行效度
要削弱非均衡发展惯性的作用, 就需要借助外界的强力干预, 而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则是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事实上, 为消除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 我国实施了均衡发展战略, 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均衡发展政策措施, 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但政策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然过程, 需要一定主体的贯彻落实。如果政策执行不力, 就难以发挥政策对非均衡惯性的制约作用。从现实来看,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对均衡发展政策意义认识不清,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过程中存在政策执行不力的行为, 他们在非均衡发展惯性的作用下仍然我行我素,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为此, 在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同时, 上级政府应强化对政策执行主体———基层政府及学校的监管, 提高政策的执行效度。一是完善监督机制, 加强权力机关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执行的外部监督, 积极发挥广大社会民众的监督作用;二是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对地方政府和学校未按政策要求及实施办法而附加执行、替换执行、选择执行、敷衍执行等行为, 应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如问责制度、奖惩制度、引咎辞职制度等。
3. 加大社会引导, 提高均衡发展政策的社会认同感
从制度变迁的方式看,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度并非教育自身演化的结果, 主要体现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 它是为了应对社会发展和民众愿望对义务教育提出的要求所进行的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实施的一种制度选择。杨令平等对西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表明, 仅有38.6%的乡村校长对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充满信心, 有69%的农村教师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不可能实现”。[9]这表明广大中小学校对均衡发展目标缺乏信心, 政策认同度偏低, 这也为非均衡发展惯性继续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
要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社会认同度, 首先必须加强政策宣传。通过人员培训、政策宣讲等多种途径和手段, 对均衡发展政策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及成功经验进行大力宣传, 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社会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释疑解惑, 为有效实施政策营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在对地方政府绩效、学校办学水平、教师绩效和学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时, 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思想及主要内容贯穿于整个指标体系, 引导和激励人们积极参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三, 建立健全依法决策、公民有序参与的协商机制。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及具体措施出台前, 决策者应广泛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 使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得到表达和实现。“单独的政府不能满足公众的社会政策提供和公共管理的需求, 市民社会正在复兴。传统的政府‘指令和控制模式’正在向‘社会———政治治理’转变, 政府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作更能促进公共事务的发展”。[10]
4. 加强县级以上政府统筹, 实行倾斜性发展政策
由于非均衡发展惯性在于维持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路径和发展的样态, 因此, 要突破非均衡发展惯性的束缚, 我们就必须采取反制措施, 实行倾斜性发展政策, 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著名学者查有梁先生曾指出, 要改变“恶性循环”的状况, 就不能平均用力, 而应采用“大涨落”的办法。[11]世界各国经验也表明, 要改变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局面, 就必须采用倾斜性公共政策。为此, 我们不仅需要结合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区域教育及学校发展现状科学规划, 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区域教育及学校发展对策,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平衡和协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导者———政府需要逆非均衡发展惯性而行。在遵循异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 借鉴经济学的梯度推进和反梯度推进理论, 结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目标指向, 加强县级以上政府统筹, 实行“扶贫扶弱”政策, 形成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性转移支付为辅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求教育资源向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 以教育资源的补偿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 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5. 加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 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和政策干预特别是对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支持和援助的同时, 政府应更多地授之以“渔”, 着力培育地方和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因为只有增强落后地区和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才能真正缩小区域间和校际间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差距, 也才能更大地消解非均衡发展惯性的影响。
教育管理部门要引导学校在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制定出科学的改造计划, 并分步骤、分阶段加以实施, 提高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重点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 主要涉及领导能力的培养和师资水平的提高。在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选派优秀师范院校毕业生和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的同时, 我们更应注重本土培养, 提高薄弱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 因为他们才是学校的真正主人, 他们更熟悉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人文环境, 更有亲如自家的感情。我们可以通过在岗培训、经验交流和外出进修, 改良薄弱学校领导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式,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通过课题研究、团队合作和自我反思, 促进学校领导和教师专业成长。
总之, “历史的发展是有惯性的, 支持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马太效应是普遍存在的”。[12]只有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多维的视角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 只有我们因势利导, 积极采取各项措施, 非均衡发展惯性才会最终被突破。
参考文献
[1]郑丽娜.大学变革中的组织惯性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101-103.
[2]孙亚蜀.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惯性影响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4) :24-25.
[3]梁昌洪, 陈曦.论电磁惯性[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1 (2) :1-7.
[4]秦海.制度范式与制度主义[J].社会学研究, 1999 (5) :36-65.
[5]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 1991:1.
[6]李旭.学校声誉制度:学校同质化的制度根源[J].中国教育学刊, 2012 (4) :27-30.
[7]吴敬琏.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J].改革, 1995 (3) :57-59.
[8]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 1989:13.
[9]杨令平, 司晓宏.西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2012 (4) :35-42.
[10]Kooiman J.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M].London:SAGE.Cooper, 1995:206-207.
[11]查有梁.建立教育的“良性循环”[J].新华文摘, 1987 (4) :188-189.
关键词: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性
师资均衡配置对义务教育的关键性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从空间结构来看,师资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标志和体现;从时间进程来看,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逻辑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都是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内的教师质量及均衡配置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涯与前景。
二、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不均的表现及原因
(一)师资配置不均的表现
1.数量配置的不均;
2.质量配置的不均;
3.结构配置的不均。
(二)师资配置不均的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教育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优质的教师资源大批从西部落后地区流动到东部发达地区,从农村学校流动到城市学校,这使得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教师资源越来越丰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越来越匮乏。
2.政策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教师招聘途径主要为教师招聘考试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两种方式。教师招聘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针对县区以上地区,并且只要一经录取就是在编教师,而特岗教师主要针对县级以下地区或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学校,即使录取,也要经过三年考核期才有可能成为在编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师资配置不均。
3.教师自身的利益追求
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作为教师,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安全需要也是满足其他需要的基础。影响教师安全需要的因素主要是生活环境的不安定和心理焦虑。选择在城市和发达地区任教既是教师追求自身利益的选择,也是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选择。
三、师资配置不均对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发展不均衡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學习效果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这在事实上导致地区间义务教育质量的严重不均。
(二)出现入学“城市中心热”的现象
我国很多城市地区的中小学,尤其是教学质量高的名校,在开学前夕,家长日夜排队领取报名号,造成学生爆满、名额超标的现象。这种入学“城市中心热”的现象影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加了落后地区学生的就学成本。
四、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不均的解决对策
(一)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教师的待遇差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要想吸引大量的优秀教师,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条件,只有物质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教师的生理安全需要才会得到满足。其次,适当提高落后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的津贴补助制度,并对补贴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将提高教师待遇落到实处,给教师确切的经济保障,消除教师对生活的焦虑感与不安定感,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待遇差距。
(二)完善落实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稳定教师队伍
1.完善与改革国家各项关于教师的政策制度。比如,将教师招聘的两种主要形式,即教师招聘考试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进行统一,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质量要求、薪资待遇以及一经录取是否入编等问题进行统一规定。
2.在完善教师聘任制度的同时,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对于职业道德差、不认真履行教育教学义务的教师,要暂时停职并接受培训。
3.政府和当地应制订和完善教育专项督导政策,加大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师资配置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三)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作为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能只把教师看作是自己谋生的职业,更要将其视为奋斗终身的事业。
2.教师应转变原有的职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教师要摒弃原有的旧观念,要意识到新时期、新课程改革下的压力感和紧迫感,顺应改革潮流,不断接受新知识。
(四)加大农村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各级各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师法》的规定,抓紧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可以在农村学校教师中广泛开展教学技能比赛,通过比赛逐级选拔各学科、各学校及各地区的教学能手。由此,从下至上形成不同级别的骨干教师队伍群体,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农村教师提升自我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一、含义: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法与经验
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地方政府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力度,完善制度和机制,改革创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结构,努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努力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普惠政策和目标。
(一)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治理水平
各级政府持续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认识,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在制度、机制、措施上不断创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治理水平。
一是实施办学体制创新,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各地不断探索,深化大学区制、委托管理、联盟办学、集团化办学、一校多址、城乡互助共同体等多种办学体制,盘活存量,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覆盖。北京市推行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一校多址”、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优质学校捆绑普通学校等多种方式,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吉林省制定实施了《关于在城市推行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的指导意见》,多形式、多类型的“大学区”管理方式在全省全面推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组建了15个教育集团,各学校在管理文化、资源调配、教研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享与交流。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创建了“政府+企业+名校”的办学模式,利用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发展和环渤海教育联盟平台,引入多方优质资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结构。
二是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巩固就近入学制度。各地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江苏省、四川省高中名额分配比例达到70%、50%。北京市取消“共建”入学方式,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启用全市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控制跨学区片流动和二次流动。2014年,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提升明显。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已有88个对社会公开宣布全面实现了“零择校”。
三是落实教育规划,提高学校布局科学性。海南省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在县城附近建设标准化学校,接收核心生态保护区、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入学,使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布局调整、教育扶贫、生态保护三重目标。甘肃省100人以下学校有8000所,但仍结合实际,坚持按需布点、低段分散、高段集中的原则,办好需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并提出对无人学校校址保留三年的要求。天津市和平区克服城市核心区发展空间有限的困难,近三年投入16.88亿元,专门用于学校土地置换、学校扩容、改造提升。西藏自治区洛隆县克服山高谷深、土地紧缺的困难,近三年来新增学校用地353亩,为学校布局打基础。
四是完善考核监督制度,为均衡发展保驾护航。多数省份出台或者修订了教育督导条例和办法,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督导对促进均衡发展的作用,层层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表彰奖励、责任追究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制订了实施两个“100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完善了首席督学、督学职级、资格认定等相关制度,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山东省研发均衡督导信息化平台和全省义务教育数据库,督导人员人手一机,实现后台数据与现场情况的直接比对,提高了评估信息量和信效度。辽宁省大石桥市创新督导评估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初步构建了“教育行政、教育督导、监测评价、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五位一体的教育监测工作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对通过“区检”“国检”的县给予2000-5000万元奖励;贵州省对达标县给予1000万元奖励。
(二)经费投入先行,倾斜保障公平
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统筹城乡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坚持“雪中送炭”,将更多资金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镇位于鹿门孟浩然一衣带水,河傍镇入汉水,福银高速公路和316国道跨境40余公里,南接汉丹铁路,西临襄阳飞机场,水、陆、空交通便捷。辖行政村42个,3个居委会,地域面积11.4平方公里,总人口9.7万人。现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8所,联小1所,农村教学点4个,成校1所,中心幼儿园1所。教学班174个,其中初中46个班,小学122班,幼儿园6个班。在职教师731人,初中在校学生2933人,小学在校学生3945人。全镇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72.4%,小学年巩固率达99.61%,初中年巩固率达98.8%,初中毕业生毕业率达98%。
近年来,镇始终把教育工作纳入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了教育发展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确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目标,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几年来,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上收到区财政,加大了对教育投入,做到三个增长,财政对教育的拨款2009年为2952万元,2010年为2523.24万元,2011年为2495.7 万元。2009年中小学生公用经费分别为515元和 315元,2010年中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为515 元和315元,2011公用经费为615元和415元。
镇集中使用校舍安全经费,加强对永久性保留学校的建设,逐步实现学校建设标准化。近年来,建设教师公寓三栋104套;建教学楼两栋;学生公寓两栋;学生食堂三个;篮球场10个,整修跑道1060米,硬化活动场地、道路8704.9平方米,维修校舍8160多平方米,加固教学楼、学生宿舍四栋,完善了水冲式厕所改造。中学和街内四所小学安装了81套“班班通”设备,建起标准化功能室、实验室及多媒体教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室内外体育设施的完善,给学生强身健体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镇共有教职工 672 人,专任教师 645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389人,学历达标率 100% :小学专任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均为助理级以上,全部具备小学教师资格,任职率达100%;初中专任教师256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 100 %。近三年分配到本镇的16名资教生教师均为本科学历。10 名校长参加了区组织的校长岗位培训,持证上岗率为100%。
坚持规范办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坚持开齐课程,按标准课时开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辍学率为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3 %,中小学生体育合格率和行为规范合格率达100%。
近年来,2011年镇中考综合评估在全区乡镇由2006年以前多年的第十三名上升到前四名;初级中学在全区同级学校综合排名也由2006年的第18位上升到第5位,小学学校之间综合指数差距由三年前的0.75缩小到0.35。
---问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一
编者按 这些年,我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了不少起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太差、城区“大班额”普遍、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严重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不久前,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展开了一次“百校千师万生”大调查。省人大常委会听取了省政府汇报,并提出了建议。本报以此为依据,推出此组系列报道。
【现场镜头】8月4日,泸溪县八什坪学校。女生宿舍翻新工程正在进行中。校长彭顺杰站在工地上,一边检查工程质量,一边盘算着工程款。烈日的烘烤,使他汗流如注……
八什坪学校地处泸溪县最偏远地区之一的八什坪乡,离县城有30多公里。全乡只有6个行政村,但村民散住在方圆2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中。以前,全乡有10所小学和教学点。近年来,该乡将小学进行撤并,保留了4个教学点和4所村小,同时办起了九年一贯制的寄宿制中心完小八什坪学校。‚教学点只有一二年级,村小是一到五年级。‛彭顺杰介绍。
八什坪学校现有学生272人,其中初中生101人、小学生171人。‚学生最远的,离校20多公里山路,走路要4个多小时。‛彭顺杰说:‚路程远的只能读寄宿。上学期,寄宿生172人。但寄宿条件差。食堂一次只能容纳100人就餐,吃饭得分批。没有一张学生餐桌,只能站着吃。没有一张像样的学生床。学生睡的是木床连铺,人均3块木板。没有浴室。冬天,学生每星期回家洗一次澡。夏天,男生在老师监护下下河洗澡,女生只能在仅有的两个水龙头下冲凉。‛ 值得高兴的是,暑假前,彭顺杰通过多方努力,在长沙联系到一位老板。这位充满爱心的老板捐款20多万元,为学校维修女生宿舍,购买铁床。‚下学期开始,学生们有铁床了,但还远远不够。‛彭顺杰有喜有忧。
【人大调研】今年5月,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对全省112所义务教育学校展开‚百校千师万生‛大调查。调查发现,八什坪学校目前的状况,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撤并中出现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学校配套建设滞后,宿舍拥挤、厕所简陋、无浴室、无热水供应,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里普遍存在。据调查问卷统计,有36%、30.8%的学生分别反映学校没有寄宿条件或寄宿条件太差。
武冈市湾头桥镇中学570平方米的宿舍内,住了870名学生,人均只有0.655平方米,其中每间16平方米的宿舍住有32名女生。梅雨、高温时节,宿舍条件相当恶劣。该镇城口小学30名寄宿生住在一间危房里。一下大雨,校长、教师彻夜值班,以防出现山体滑坡。
近年来,花垣县先后撤并学校或压缩片村小规模26个,全县18个乡镇中心学校均实行了寄宿制。撤并后的学校,有些学生转入中心学校,有些学生转入片村小。读寄宿的,很多学校寄宿条件没有跟上。跑通学的,要么走很远的路,要么坐车,交通安全问题随之增多。
【记者访谈】对于目前存在的这些现象,该如何看待?该怎么办?记者日前专访了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
‚对农村中小学进行撤并,这是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王柯敏开门见山地说。他解释道,近年来,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省从省里到地方,各级都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采取了积极举措。2012年,省财政教育支出达667.6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6.8%。全省用于义务教育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299.3亿元,占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62.29%。各地也加大了教育投入的力度。
农村学校太弱,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各地大力推进合格学校建设,多种形式扩充优质学校资源,并按照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的思路,对一些学生过少、办学条件太差的农村教学点和村小进行撤并,大大提升了全省义务教育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合格学校6145所。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72.6%的学生家长认为学校布局非常合理或比较合理。
尽管如此,在撤并农村教学点和村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合理的撤并现象,如走读路程太远、寄宿资源短缺、校车安全隐患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义务教育依法投入不到位,是主要原因。2012年,我省小学、初中生人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排全国第28位、17位,义务教育经费缺口仍然较大。
其次,义务教育投入政策落实不到位。湘潭市2012年城市维护费用于教育支出只占3%至5%,邵阳市落实5%,均大大低于15%至20%的政策规定。
此外,公用经费标准偏低也是值得重视的。大部分农村中小学规模小,公用经费仅勉强用于支付水电费、器材教具损耗,加之农村寄宿制学校按政策规定不得收费,校舍维护修缮、设备添臵、教师培训、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开支已成‚无米之炊‛。据问卷调查统计,有81.8%的教师反映公用经费太少,难以维持学校正常开支。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为了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科学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是必要的。主要是如何解决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后续问题,应该将重点放在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上来。常德市对学校撤并精简下来的部分教师进行培训后返聘为生活教师,值得推介。
【委员建议】中小学撤并中出现的问题,引起省人大常委会的高度关注。7月25日,省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进行了专题审议。委员们纷纷出主意,提建议。
段桂生委员说,从结构上来看,随着全省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现在,很多农村学校最基本的课桌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现代化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学装备。
黎定军委员说,农村学校寄宿制隐患大。一是寄宿制投入不足,很多应该寄宿的没有条件寄宿,现有的寄宿条件也不好。二是管理没有跟上去,安全隐患多。三是教育问题。
‚我们那儿有些学校寄宿条件也不好,一个小学800至900人住宿,都是打地铺,三四个小孩睡在一起。‛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杨梅芳来自凤凰县山江镇东就村。她建议,各级领导要多到下面进行考察,了解实际情况。来自张家界的省人大代表阙玉英建议,要完善寄宿制学校各项服务设施,‚不能再出现学校没有桌子和凳子,几个孩子睡一个铺,几百个孩子蹲在地面上吃饭这种情况。‛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要研究制定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室、宿舍、食堂、浴室、厕所、功能室等建设标准;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凡小学覆盖半径超过2.5公里、初中超过3公里的农村学校,均要提供完善的寄宿生活服务,并逐渐增加家庭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细化市州、县市区财政投入考核指标,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和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补助标准。研究制定具体统一的校车营运扶持政策,对校车给予税费减免或财政补贴。要加强对中央、省教育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防止挤占和挪用。
(来源:湖南日报 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李焱华 张耀成)
“我们班有105个同学”
----问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二
本报记者姚学文通讯员姚开才
“每次上课都像听天书,看也看不清”
【现场镜头】这个暑假,邵东县创新学校高一某班的小月,有些不开心,因为在上学期的期终考试,他成绩下降很快,排到了班上70名之外。
说起其中的缘由,小月觉得有些委屈。‚我们班有105个同学,我个子高,只能坐在后排。离黑板好远,加上眼睛有点近视,每次上课都像听天书,看也看不清,成绩能不下降吗?‛
大班额影响教学效果,存在安全隐患
【人大调研】一个班100多个同学,听起来你也许不信,但这在城区还比较普遍。长沙城区如此,一些地市城区如此,一些县城学校还很严重。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百校千师万生‛大调查中,印证了这一现象。在一项题为‚您所在学校的班额中最大班额为多少‛的选项中,有28.4%的人选择了60人以上,其中15.7%的人选择了70人以上。
娄底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对4所城镇学校调查表明,该市城镇平均班额在75人以上,新化县铁牛中心小学最大班额达110人。长沙市芙蓉区,绝大多数学校的班级人数在六七十人。岳阳临湘市城关镇的一所小学,有的班额也达到了100多人。
为缓解城区入学压力,不少学校将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等改作教室,仍满足不了需要,班额超员现象较为普遍。城镇多数中小学平均班额达65人,而按教育部对班额的相关规定,中小学班额正常应控制在45人以内为宜。看到教室拥挤的场面,不少人对教学效果和安全隐患产生了双重担忧。
三重因素导致城区“大班额”现象严重
【记者访谈】‚‘大班额’现象的存在,是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恶果。‛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学校规划滞后,建设用地不落实,建设资金难筹措,导致《湖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有关规定难以落实。‛
在王柯敏看来,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另一方面,学校的规划建设没有跟上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同时,学生和家长过分追求和看重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这三重因素导致城区‚大班额‛现象严重。比如,长沙市雨花区中小学生6万多名,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万多名。也就是说,每年有2万多名外来适龄孩子到这里读书。这对城区来说,需要多大的承载力。
为缓解城区‚大班额‛,各地做了大量工作。2007年,省政府出台加强城市义务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相对集中、方便入学、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原则,组织规划、建设、国土、教育等部门,实施城区义务教育扩容工程,‚大班额‛和‚择校热‛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2005年,全省初中班额在56人及以上人数的班,占班级总数的比例为54.7%。2012年,大班比例为39.94%,较2005年下降14.76%个百分点。娄底市出台化解大班额‚四年行动计划‛,预计投入22亿元、新增学位近7万个,城区‚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有所缓解。
王柯敏坦陈,目前,我省城区‚大班额‛依然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名校,人满为患。学生抱怨,教师抱怨,家长抱怨,社会也在抱怨。
‚大班额‛带来不少负面效应:学生太多,既影响学习效果,又增加教师负担;教室里密密麻麻排列的课桌,还影响孩子们出入;因为进出麻烦,有些学生课间都不愿出去活动,有些学校甚至因此被迫取消做广播体操;教室太小,学生太多,教室里空气浑浊,流通严重不畅。如果有人得了流感,极易引起交叉感染。
城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纳入城区建设与开发规划
【委员建议】对于至今难见根本好转的‚大班额‛现象,出席省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的委员和代表们在审议省政府报告时,充分肯定这些年的成绩。同时,呼吁尽快采取更有力举措,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
朱新民委员认为,现在,有些地方最少的班,也有60多个人,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中国的教育实际情况是,农村占大部分,城市占小部分。现在讲城市化,但城市化根本不能满足义务教育的需要。
姜玉泉委员认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还要重视和研究解决学生择校问题。现在,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择校。学生择校带来一些新的不平等。孔子早就讲‚有教无类‛。学生受教育的情况肯定会有差别。但政府在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安排,确保教育公平等方面,不能有差别。
委员和代表们分析,之所以会出现‚大班额‛,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城市扩容,人口急剧增长,厂房变楼盘,学校由谁建?我省有相关的规定,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却没有到位。邵阳市城区人口成倍增长,中小学仍是十几年前的规模和容量。该市火车南站建设拆除的两所小学,市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尽快重建,至今快6年了,学校仍未重建。株洲市规划局对该市四区配建学校作出规划,但有规划而未配建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2011年义务教育执法检查时发现两个新建小区未按规定配建学校,至今没有整改。
为此,委员和代表们建议,各级政府首先应该依法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根据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变化的趋势,按照‚先教育、后建设‛的原则,严控规划调整,确保土地供应,依法将城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区建设与开发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其次,要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把该建的学校建起来。‚再挤不能挤学校‛,学校规划不得随意取消,即使有其他因素需要移位,也必须就近择址,建校优先;城区高中可考虑外迁,原址改建初中或小学,形成城市人口稠密区的义务教育合理布局。
第三,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择校热‛的问题,还要解决同城择校,最终实现义务教育不择校的目标。为此,要切实改革和完善招生制度,坚持就近入学,建立示范性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制度。
“爸妈两年没有回家了”
---问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三
本报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张耀成 姚开才
女孩两年没有看见爸爸妈妈了
【现场镜头】花垣县长乐乡打落坪村村头马路边,每天傍晚,都有一个小女孩默默地站在这里,遥望马路的尽头。小女孩名叫吴梅(化名),是跃马村小3年级学生。吴梅的父母在外打工。吴梅说:‚爸妈两年没有回家了。我好想他们。‛小女孩的那份渴望,那份落寞,令人痛心,让人牵怀。
农村学校留守孩子占50%至70%
【人大调研】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又一问题。花垣县边城镇隘门村的华谋(化名),她父母外出打工,买一个铃铛固定在家中。每天某个时段,父母便打电话给她,叫她摇铃铛,以便确定孩子在家里。她说:‚天天这样盯着,我心里好不舒服。‛该县麻栗场镇溜豆村5岁的龙军(化名),父母在浙江打工,由不识字、不太会讲汉语的奶奶带着,学前教育为零。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进行的‚百校千师万生‛大调查中发现,目前,大部分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与少年占在校生的50%至70%。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几年都不回。
父母和孩子长期分离,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成为很大问题。在问卷‚你是如何关心家中的留守子弟‛问答中,634个答题家长,有368人回答‚经常打电话‛,占答题总人数的58.1%;‚利用假期团聚‛153人,占24.1%;‚交给老人管理或采取寄宿‛94人,占14.8%;‚很少过问‛19人,占3%。
泸溪县八什坪乡学校留守儿童达90%,学校没有专门的工勤等教辅管理人员,教师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心理辅导,晚上还要进行校园安全巡逻,有时凌晨才能备课、批改作业。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泸溪县梯溪教学点调研时发现,该教学点的12个孩子全部是留守儿童。当调研组问一个女孩想不想爸爸妈妈时,她表情十分漠然。原来,她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好几年没回家了,平时也很少与她联系,她都快记不清爸爸妈妈的样子了。不少教师反映,少数外出打工的家长缺乏监护人的法定责任意识,将孩子送进学校后就把责任全推给了学校、教师,对孩子不闻不问。不少教师当爸当妈还当保姆,不堪重负。
据全国妇联提供的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留守儿童生存发展面临5大问题
【记者访谈】‚留守儿童问题值得各方重视。‛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说。他坦陈,由于长期没和父母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5大突出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辍学现象严重。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与外界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五是安全问题。因父母不在身边,有的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甚至发生了恶性案件。
王柯敏说,这些年,我省在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做出了艰苦努力。积极实施‚幸福留守学生工程‛,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督促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制度,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阵地。
2012年,全省共接受33.43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在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进行的问卷调查中,75.8%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认为,其子女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益,63.2%的家长认为就近入学手续‚不繁琐‛。
长沙市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政策,每年让10万余名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接受义务教育。调查表明,目前,长沙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城区义务教育中小学人数的32.78%,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在公办学校就读,与城区学生同等享受‚一费制‛全免教育。这在全国都不多见。
其他地市州也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湘阴县新建12所留守儿童学校,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协调部门、社区参与留守儿童学生教育。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开通‚家校通‛,配备心理健康咨询教师。
王柯敏表示,今后将进一步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政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社会各界都要关爱留守儿童
【委员建议】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起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代表们的高度关注。
董岳林委员说,发展义务教育一定要有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还要有问题意识。这些年,义务教育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值得我们深切关注。
段桂生委员说,留守儿童比例不断攀升,留守儿童问题不断加剧,学校、教师教育管理责任力不从心。他建议,地方党委政府要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大事急事来抓,为学校、教师减负;同时,要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创造均等机会,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呼吁,全社会都要高度关注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为学校减轻留守儿童管理中的沉重负担,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机构,督促监护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父母履行法定义务,形成政府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学校教师、监护人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学校和教师的社会负担,集中更多的精力抓好教学质量,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我校教师平均年龄近50岁”
---问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四
本报记者姚学文通讯员姚开才
“希望还能分来几位年轻教师”
【现场镜头】8月17日,洞口县石江镇拱桥完小教学楼维修、改扩建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的拱桥完小教学楼,因年久失修,多处地方破损严重。最令人担忧的是,该校教师队伍的年龄老化和整体素质偏低。
30多岁的校长王燕辉说:‚我们学校在编教师6人,很长一段时间,平均年龄超过了50岁。音、体、美、英教师没有一个。去年下半年,一位教师退休,28岁的英语教师王素英通过招聘考试,被分配到这里。学校有了专业英语教师,教师平均年龄有所下降,但还是接近50岁。‛
‚维修、改扩建工程完成后,希望还能分来几位年轻教师。‛王燕辉期待着。
教师年龄老化、知识结构性缺乏
【人大调研】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百校千师万生‛大调查中发现,许多村小和教学点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民办转正的教师,像拱桥完小这样,教师年龄老化、知识结构性缺乏的现象比较普遍。
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学科结构看,音体美和英语、计算机教师缺乏。张家界市农村中小学普遍缺乏音体美、计算机、英语教师,桑植县初中20%的教师专业不对口,缺专业教师400余人。从年龄结构看,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更为严重。常德市小学教师30岁以下的仅占9.6%,45岁以上的占52.9%。邵阳县50岁以上的教师占总数的39%。桑植县小学教师30岁以下的不到100人,占教师总数比例不到10%。
年轻教师缺乏,有3大原因。
流失严重是主因。近5年,仅怀化市流向外地的骨干教师达300多人。高职称骨干教师大部分流向城市和沿海,年轻、学历高的教师不愿在边远山区任教。
补充机制严重滞后。不少地方为减轻财政压力,未按照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及时补充编制,教师编制缺编不用、空编不补的现象比较普遍。怀化市全市专任教师缺员达5300多人。湘潭有的学校几年甚至10多年没有新进教师。
待遇普遍较低。近40个县的财政对教师绩效工资未足额兑现,近30个县市区在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未按国家政策执行,20个县市区未设立农村教师补贴。
师资均衡配置改革任重道远
【记者访谈】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介绍,这几年,为推动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臵,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师资均衡配臵改革试点,出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均衡配臵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试点县市区统一学校岗位结构比例,探索建立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和工作任期制度,建立新进教师、骨干教师均衡配臵与激励机制。比如,长沙市实施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近3年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226名,每年还选派100名市直学校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带教。
实施农村初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特岗教师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截至2012年,累计为5100多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聘特岗教师16000多人。‚国培‛、‚省培‛也分别培训骨干教师135000多人、71000多人,为民族地区培训中小学英语教师400余名。
提高教师待遇。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在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设立了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专项补助资金。泸溪县从2009年开始实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2012年农村村片小教师、农村中心完小和农村初中教师每月收入分别比城镇教师多1400、500元,农村教师年均收入达到4.5至5万元,遏制了教师单向流动,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王柯敏坦承,师资均衡配臵改革任重道远。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配臵不均现象仍严重,广大农村教师结构性缺失突出。音体美和计算机教师缺乏。小学教师年龄偏大,队伍老化严重。
改善教师队伍状况需各方努力
【委员建议】如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非常关注。
田平莲委员建议,加大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对贫困地区的教师待遇、职称评定、教师配比等高看一眼,厚爱一层。
崔玉芳委员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提高教师的待遇问题,要让边远地区的教师待遇高于发达地区。
刘克利委员建议,利用教育附加费或类似方式,建立教师工资基金和工资专户,统筹教师工资来源,保障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的收入,以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改善。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杨娟娟建议,出台政策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加大向贫困地区定向培养教师计划的政策倾斜力度。降低特岗教师门槛,优先挑选本地教师,以便留住人才。改善农村食宿和加强学校的师资管理。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讨论中,呼吁省政府组织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重新修订编制实施意见,实现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初中和小学、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师编制科学配臵。
建立农村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推介泸溪县的做法,大幅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岗位津贴,确保农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住。完善教师社会保障与大病救助制度,对教师定期免费体检。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为农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生活、恋爱创造条件。
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加大教育投入,尤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根据均衡发展目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就全国范围而言,主要应加大对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这些学校的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
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光荣而又艰巨任务的第一责任人是各级政府,政府的责任主要是筹措到足够的教育经费,并督促检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充分用好这些教育经费,使经费发挥最大使用效益。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实施者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其责任应主要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此外,改造薄弱学校、保障弱势群体子女享受同等义务教育待遇,也是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还有,推进义教均衡发展中必然出现一些难点问题,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衔接问题,也都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只能一马当先、主动作为。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战场在学校,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亦是这场战斗的主力军。薄弱学校奋起直追,先进学校帮扶薄弱学校,区域内中小学校长合理流动,发达地区学校与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发展,最后都要依靠学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来完成。广大教师(学校管理者也是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崇高的使命感、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学生一视同仁的爱心,更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冲刺力。
均衡发展要注意几个关系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长期存在并同时决定着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不平衡。故未来的10年内,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只能是相对(过去)而言的、适度的、大体的,“基本均衡”应是2020年前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态目标。在达成“基本均衡”的状态目标进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如下三个关系。
1.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讲,政府主要责任是筹措足够的经费给教育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是组织实施,把政府给的经费变成优质教育资源和普遍良好的办学条件;学校是执行者,具体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措施和下达的任务,把优质教育资源转化成上乘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全部合格的学生。虽然三者在社会身份上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就共同完成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任务而言,实质也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政府在上面管宏观,教育行政部门居中管中观,学校为基层管微观。上对下有自然的“查”和“促”功能,下对上也有自然的“要”(争取支持)和“报”的义务。“上”要注意不越界、不乱作为;“下”切忌被动坐等、小团体主义。上下级政府、上下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亦同样有分工合作关系。
2.均衡发展与尊重教育规律的关系。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违背办学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方能让禀赋各异的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发展。因地制宜,切忌千校一面。校长能力不同,教师才艺各异,十根手指有长短,关键在分工合理。用人所长,让每位校长每位老师都站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义教均衡发展何愁不能实现!重点学校可以取消,但特色学校不能不办;重点班不能要,但实验班不能不设。现实中的复杂性在于,特色校成了变相的重点校;实验班成了变相的重点班。如何名归实致,是教育的研究者、管理者、实践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落实责任,切实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利用水平,探索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有机衔接的有效方式;要均衡配置办学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意见要求,相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实行教师资格证有效期制度,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实行县域内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包括,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重视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關心扶助需要特别照顾的学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体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要保障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容】推荐阅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展板12-0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会议纪要07-10
各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业务人员12-01
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12-09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计划07-04
官渡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07-07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解说词07-21
平定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09-13
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