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计划(共9篇)
工作计划
为推进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做好推进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达标验收评估工作。根据《甘肃省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督导评估实施办法(施行)》、《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督导评估细则(试行)》和《崆峒区白庙乡学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特制订我校推进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主线,以实施学校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主要措施,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保障学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为宗旨,以实现各村小义务教育初步均衡为目标,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力争在两年内实现义务教育初步均衡。提高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具体目标
1、本达到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
2、逐步减小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差距。
三、主要任务
1、校园校舍。校园校舍符合国家相关的建设标准,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符合防灾避险安全要求。实现教学、办公、体育运动等不同功能合理分区。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
2、装备条件
(1)学生课桌椅。达到每生有一套符合国家设计标准课桌椅。再添置部分常用教学设备,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2)完善仪器设备、图书及设施。
3、师资队伍
(1)通过吸收特岗教师,或争取师范院校毕业生等方式,来满足教育教学和教师离岗进修的需要。
(2)按要求配齐学校领导,领导成员的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分工职责明确。
(3)所有教师都取得相应教师资格。
(4)教职工工作考核制度健全,完善教职工工作岗位责任制。
(5)保证教师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业务培训和对外交流。
4、办学经费
严格执行收费规定,收费公示制度健全,无乱收费现象。
5、教育教学管理
(1)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深化课程改革,建设学校特色文化。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大赛。引路课、观摩课、公开课等教学活动。
(2)实行校长负责制,健全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制定学校章程,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实现规范管理。
(3)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评价机制,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4)健全学生辍学情况报告制度,学生达到零辍学。(5)每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任课教师做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工作。并建立健全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的联系制度。
(6)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纪律、法制、行为规范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落实教职工德育工作职责,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
(7)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教学进度适中。不占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集体上课或辅导。
(8)按规定开展间操、眼保健操等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运动会。经常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全校文艺活动。(9)每学期利用当地校外教育和活动场所,依托企业、乡村和社区,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次。
(10)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下,由班主任主持,各科任课教师参加,同时听取全体同学和家长等各方面的意见。学生学业评价工作,日常考察由任课教师负责,期中期末考试由学区统一组织。
(11)建立比较完善的校本教研、科研和校本培训制度,健全教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各年级全科合格率:不低于97%。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5%,近视眼年新发病率控制在7%以内。
(13)实行安全工作校长负责制,有专人负责安全工作。学校设施、消防、用电、卫生等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每学期期初、期末组织安全检查两次,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类安全隐患。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师生自救自护能力。
四、措施与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学校要把义务教育学校达标评估验收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摆到突出位置,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校长亲自挂帅,其他小组成员任务分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化整为零、限期达标,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达标验收任务。
2、建立机制、以评促建。要以此次达标验收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各项管理机制,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通过此次达标验收,推动学校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全面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五、组织机构:
小学推进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达标验收领导小组 组
长:王勇健 副组长:张会会
成员:曹
勇
吴愿星
李
勇
栾健全 焦艳萍
张万军 刘军玲
王治文
领导小组组长负全责,副组长负责起草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有关文件、汇报材料,安排布置有关工作推进会、调度会、协调会、有关资料、数据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等,领导小组成员负责根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细则和办法,做好本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栾塬小学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这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下发的第四份教育方面的“国发”文件,可见国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重视。如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政策目标
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政策目标。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实施以来,历经25年的艰辛努力,到2011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2856个县(市、区)通过国家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至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实现全面普及,完成“两基”攻坚,我国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我们的工作重点将从“有学上”转到“上好学”,将从“普及”转向“提高”和“均衡发展”,深层次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结合点,抓住了均衡,就既抓住了公平又抓住了质量。正如温家宝总理前不久所指出的,今后要适应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盼,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上来,加快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五个坚持”
要把均衡发展“五个坚持”作为重要原则。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要有切实的制度创新和有效举措,又要有辩证的、科学的均衡观。要努力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这里强调了责任重心的适度上移,省级政府要建立推动有力、检查到位、考核严格、奖惩分明、公开问责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责任机制,要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的重要内容,要形成协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
二是坚持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作为重点,着力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这是核心和制度保障。要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内容,提高保障水平。
三是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根本任务,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鼓励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四是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建立以居住地学龄人口为基准的义务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关爱服务体系,重视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关心扶助需要特别照顾的学生。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切实缓解“择校热”。要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五是坚持在发展中促进均衡,在均衡中促进发展。既促进教育公平,又促进教育发展,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
均衡配置
要把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作为核心要求。在我国义务教育快速普及的过程中,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的教育差距凸现出来。缩小教育差距,均衡配置资源是核心要求。
一是从政策体系上看,必须在学校间、城乡间、地区间三个层面与时俱进,进行政策创新。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的“效率优先”的重点学校制度曾经对迅速恢复教育秩序、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校际差距。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政策上即开始明确提出取消重点学校的要求,2006年《义务教育法》、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和2012年的《意见》都反复强调,“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重点校和重点班”。过去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存在“城市偏向”的公共服务制度,导致目前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供给问题较为突出,但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已经成为公共政策目标的优先选项。1985年我国实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带来了我国义务教育的迅速普及,功不可没。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原有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弊端越来越突出,改革势在必行,需要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并坚持省级政府统筹。
二是从主要方面上看,要努力促进办学条件的均衡、教师资源的均衡、生源的均衡等三方面均衡。其中,办学条件的均衡是基础,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同一区域不同学校软硬件配置基本无差异;教师资源的均衡是关键,要改善教师的初次配置,建立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加强教师的研修和培训,提升专业能力;生源的均衡是突破,如成都市对优质初中校新生全部微机摇号入学,随机配置生源避免以优择校加剧不均衡,推进了机会公平,也有利于均衡发展。
三是从针对性上看,要突出“三个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向农村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向中西部倾斜,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资源共享
要把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作为有效举措。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是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全国很多地方创造了各种形式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好经验,如北京东城区的“学区化管理”、山东潍坊的“学校联盟”、四川成都的“圈层融合”、江苏南通的“联合办学”、上海的“委托管理”、杭州的“名校集团化”、广东的“对口帮扶”等许许多多有效模式,统筹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和改造城乡薄弱学校,整体提升了县域乃至市域学校办学水平与均衡发展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有力举措,可以同时实现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和降低教育成本三重目的。要把建设国家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库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督导评估
要把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作为有力抓手。根据《意见》,到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到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这些目标能否实现,要进行督导评估。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表明,建立“两基”督导工作机制,是我国切实保障“两基”目标如期实现的一条重要经验。今天我国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原来“两基”的督导评估也将转向“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国家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以督导评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内容,一是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在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配置状况和校际在相应方面的差距进行重点评估;二是对地方政府在入学机会保障、投入保障、教师队伍保障以及缓解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三是将县域公众满意度作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会议指出,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我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始终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采取强力措施,推进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任务。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立了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强化了义务教育投入保障,三是推进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共享,四是促进了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五是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明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强化责任,统筹完善政策措施,重点围绕“合理调整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师交流、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等5个关键环节,扎扎实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会议要求,要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工作任务。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统筹,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议事和工作日程。省委、省政府已将这项工作纳入对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考核体系和对市(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市(地)要强化对县级政府的考核,确保如期完成工作任务。二是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确保规划到位、保障到位、工作到位,形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合力。三是进一步加强督导评估工作,切实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的监督、评价、奖惩等机制,强化教育督导机构督政、督学、质量监测职能,推广督学责任区、挂牌督导等教育督导手段,加强专业化督学队伍建设,完善问责机制,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确保按规划要求完成建设任务。四是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宣传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氛围。组织专门力量认真研究成功案例,大力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建立和完善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地区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会上,牡丹江市政府、哈尔滨市南岗区政府、富裕县政府、宝清县政府、桦川县政府、牡丹江林管局就改革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和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覆盖,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了经验介绍。与会人员还赴牡丹江市第十六中学、第二十二中学、实验中学、第六中学和第四中学,实地参观了牡丹江市通过学区制改革,缩小校际差距,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所取得的成效。
我省启动中小学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为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头作用,黑龙江省于2013年12月启动中小学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计划,20个培训班将分期分批实施。
据介绍,本次培训共分信息技术、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初中理化生和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实验技能培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和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培训等4类,共有20个培训班,培训采取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
黑龙江省启动本次培训计划目的是加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薄弱学科教师专业化水平及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能力,促进各学科教师专业化能力均衡发展,培养区域优秀“种子”教师,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头作用。
培训将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现场观摩、互动研讨和追踪问效等多种方式。培训结束后,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还将执行逐级考核制度,考核合格者培训学时将作为绩效考核竞聘上岗、评选先进、晋升职务等重要依据。
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
黑龙江省2013年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对违规个人和单位进行严肃处理,共取缔无资质办学点(班)285个,限期整改民办学校76所,吊销办学许可证的文化补习学校有9所,追究处分学校领导十部和在职教师共计55名。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义务教育阶段下大力气,着力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小学就近入学、初中对口升学政策,推行阳光分班,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和责任追究制度,禁止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有偿补课或到课外辅导班上课。
黑龙江省教育厅连续5年开展“群众满意学校”创建活动,对“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行为专项治理。为确保没有“漏网之鱼”,黑龙江省还组织检查组在假期对文化学校进行明察暗访,对于违规补课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手软。
改造农村学供暖设施我省16万师生不再冻手冻脚
2013年,黑龙江省将解决农村学校的取暖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对一批老式的供暖设备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2013年年初,教育部门与财政部门联合就全省中小学火炉取暖情况进行了核实,建立起“待改造项目学校项目库”,计划用两年时间全部取消农村中小学小火炉,2013年至少完成一半,2014年全部完成。
目前,黑龙江省财政已落实资金1.6亿元,全省已完成火炉改造学校921所,占两年应改造学校总数的5l%,改造校舍面积92万平方米,受益师生16万余人。
哈尔滨市南岗区高标准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自2007年国家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以来,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多方筹措资金购买测试器材,开展测试工作。特别是2013年,成立了测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监测工作的方案》,并对测试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各学校普遍成立了监测工作室,在校园内开展学生体质监测的指导、训练和自测工作。
测试期间,南岗区教育局组成专家组先后4次深入学校指导和帮助开展测试工作,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区所辖73所中小学校全部完成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
自全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动员会议召开后,庙山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第一时间召开书记办公会和党委扩大会传达会议精神,研究制定实施方案,通过科学统筹规划,积极调配土地,强化督导考核等措施,确保了该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稳步高效开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统筹规划。为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开展,该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教育的副镇长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成员单位的职责,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工作进度,解决相关问题。同时,组建了20人的工作组,分成2个小组,由分管副镇长带队,对全镇各所学校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办公设施、配套设施开展了为期1周的调查摸底,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为尚未达标的9处中小学绘制了规划图,针对每一处学校的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是强化土地调配,加强资金筹措。根据县教育局的.规划,全镇共需新建教学楼1572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1400平方米,食堂餐厅1480平方米,改建水冲式厕所680平方米,共需资金1928万元,除上级拨付专项资金外,党委政府还要投入400多万元。为确保工程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庙山镇党委将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保障工程建设。同时,严格按照县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的要求,为场地规划建设不达标的学校积极调配扩建土地。为大埠小学向西扩地4亩用于规划操场和篮球场地;为前林小学向北扩地5亩作为学生运动场地;为新城小学选址20亩按照标准化的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建设。
三是强化督导考核,明确节点任务。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承建谁负责,谁鉴定验收谁负责”的原则,加强督导。对各责任主体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影响工程进度或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按照上级规划部署,所有项目必须在9月份前开工。目前,前林小学1296平方米的教学楼,主体已完成,暑假开学投入使用。新城小学32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层的主体已完成。庙山中学1800平方米的综合楼、14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和800平方米的食堂餐厅正在办理手续中。
近年来,吴川市优质教育普及行动,结合本市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的实际,积极实施校长教师交流工程,落实各级关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要求,探索创新了校长教师团队式对口双向交流模式,不断加强对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管理,切实发挥了城区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出一批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全市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加。
一是实行团队式对口双向交流。该市将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结为帮扶对子,改变以往将交流教师随机零散安排到山区薄弱学校的做法,将教师交流与名校孵化工作相结合,在结对学校之间开展团队式对口双向交流。一方面由一所或几所城区学校选派优秀校长和教师去山区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把城区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成熟的管理经验带到山区学校,实现城乡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另一方面由山区学校派出同等数量的校长和教师来城区学校任职任教,体验感受城区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学方法,为将来回到山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借鉴、积累经验。
二是选派骨干教师。每年暑期,该市根据各校教师结构情况和交流轮岗范围,确定参加交流轮岗的学校,分配参加交流轮岗的人数,对各学校上报的交流轮岗人员进行严格审查。通过审查确定交流人员符合条件,没有患病、怀孕等特殊情况,要求城区下派的教师要由学校中层干部带队,安排骨干教师参加。2014年全市交流教师中高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等名师有47人,占交流总数的30%,保证了交流轮岗工作高水平、高质量实施。
三是加强交流管理考核。对交流轮岗工作的管理分为平时检查和考核。平时检查由分管领导带队,对交流轮岗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交流
轮岗人员进行查岗,对交流轮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交流轮岗学考核由市统一管理,每学年结束时统一进行,采取民主测评、查阅资料、个别谈话等形式,对交流人员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作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结果,派出学校不再重复进行考核。同时,该市要求各交流团队每月定期向上级汇报交流工作动态,通过《吴川市教育》期刊、《教育简报》、吴川市教育体育网等平台公布各交流团队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交流轮岗工作中的动态信息进行交流。这些措施切实调动了交流轮岗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保证了交流轮岗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近年来,我校坚持办人民满意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实施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以优化学校布局为切入点,健全保障机制,改造学校薄弱环境,优化学校布局,合理配置师资,研训深入跟进,有效地推进了义务教育科学均衡发展。
2013年我校服务范围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辍学率在0%,学校大班额现象得到缓解,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义务教育由普及向提高,科学均衡迈进。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完善保障机制建设,增强均衡发展活力
近年来,我校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力度,大力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一是积极认真落实学校公用经费,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切实提高使用效益。生均公用经费真正做到了专款专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每年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三四十人之多。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切实加强财务管理,确保了中央和地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全部及时落实到位;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读书难,读书贵”的现象发生了根本改观,逐步向 “读好书,免费读书”迈进。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学校薄弱环境改造工程。“十一五”初期,学校办学条件较为薄弱。近几年来,学校把薄弱环境改造建设列入推进义务教育科学均衡发展的首要工程来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林业局加大了对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实施危改工程,义教工程,教育质量进位工程,教育发展环境创优工程,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2012在进省标准化学校建设中,达到了标准,进入 标准化学校行列,为义务教育科学均衡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均衡优质教育资源
随着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的做法是:下力气解决学校大班额问题,积极向上级政府打报告申请危房改造,增加校舍面积扩班。促进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管理和质量等方面的基本均衡。其次,着力加强学校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加强科学规划,制定了《第二中学发展五年规划》与此同时,我们结合自身实际编制了学校布局规划,为实现教育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年来,学校大班额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由于我们狠抓规划的实施工作,学校布局不断优化,教育资源不断扩充,就学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均衡发展软实力
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从根本上说城乡教育差距实际上是教师素质差距。为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校际间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在积极配合教育局负责安排本年度学校内的各项业务活动,这些业务活动包括学校管理层面、教学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非常齐全。分学科举办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评选了教师教学能手大赛。这些举措有效地解决了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问题。
二是建立了第二中学教研课题组,通过构建教育行政,教研机构,学校三级保障机制,建立“学校行政领导——学校教科室——学校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构建适合区域校本教研特点的校本教研个性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校际间教师专业水平均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教研工作,整体促进教师专业均衡发展。
五、强化教育管理改革,抢占均衡发展制高点
均衡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均衡。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不断加强和规范了学校管理。先后制定了《第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价方案》,《第二中学学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方案》,《第二中学管理工作常规》,《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十项规定》,《关于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意见》,《学校教学常规》,《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全校上下牢固树立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意识,真抓实干,重点加强教育质量的监控,指导,着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缩小校际间质量差距。
二是积极推动新课改的落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改是涉及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试评价制度等全方位的改革,同时,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全程的工作投入。教导处,教科研机构,校长教师等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力量。作为教育行政领导,我们采取“三轮驱动”的办法,即“行政推动”,“科研引领”,“督导保障”,调动和发挥各方力量,多管齐下,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取得实效。三是改革评价机制,实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特色校园文化”方案。我们开展了全校素质教育专项督导评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评价的改革确保了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质量。以义务教育“合格+特长”为抓手,深入实施《第二中学校督导评估办法》。
六、坚持教育公平公正 保障困难生平等受教育
留守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困难学生就学问题,是第二中学校推进教育公平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必须“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一是我们妥善安排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返乡农民工子女就学。学 校在这方面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开辟入学”绿色通道,实施“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阳光工程",我校的主要做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二是建立了学校统筹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建立了多种形式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制度,确保了学生不因贫而失学。到目前为止,学校学生没有一个应家庭经济困难或学习困难而辍学。
第二中学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 全面调整学校布局, 合理整合教育资源
学校布点过多、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办学效益差等问题是造成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近几年来, 各地结合学校布局调整的机遇, 大力撤并和改造薄弱学校, 缩小了区域校际间的差距。如衢州市中小学从2000年的1044所减少到2009年的356所, 撤并了688所, 改变了全市农村学校“多而散、小而弱”的局面, 集聚生源、扩大规模, 提高了办学效益, 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优化。
(二) 实施“四改”工程,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通过实施“四改”工程, 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如全省全面实施并取得了成效的农村学校“四改”工程, 通过农村学校改水、改厕、改寝室、改食堂工程的实施, 实现了政府教育投入的合理配置, 极大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缩小了城乡学校的差距。
(三)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提升农村师资质量
教师资源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相对薄弱的情况尤其令人担忧。对此, 各级教育部门十分重视, 并且采用多种措施大力改变这种现象。一是鼓励和引导新的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以改变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的状况;二是制定申报高级职称时必须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政策, 每年将有一定数量的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三是通过城乡学校结对, 互派校长挂职, 互派教师任课, 互相开展教研活动;四是扎实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举办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 建立健全快速提升农村教师业务素质的“通道”, 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五是投入一定资金, 建立“名师资源拍摄中心”, 实现教育城域网并网运行, 使城乡师生可以上网共享名师课堂资源。
(四) 城乡学校联合办学,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为了有效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 通过合并办学, 实行“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一所学校、两个校区”的管理模式, 从根本上消除了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异, 让地处山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如衢州各县 (市、区) 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自2006年起, 柯城区鹿鸣小学与七里小学实行城乡捆绑办学, 自开创城区“强校”“名校”结对托管“山区学校”“薄弱学校”的试点实践以来, 又出台了《关于市区强校名校托管农村完小的实施意见》, 实现该区航埠镇民族完小、石梁镇下村完小等6所最薄弱农村完小分别被城区6所小学接管, 成为这些城区学校的农村分校, 使得薄弱学校在短期内迅速改变面貌, 使全区92.8%以上的小学生都能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 教育行政部门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一) 校际差距造成的不均衡
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际差异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非均衡化的保重点政策和经费投入不均的产物。一是传统的学校等级现象严重存在。如从学校隶属关系来看, 市直属学校、区 (县) 直属学校、一般学校, 隶属关系不同, 等级地位也不同。直属学校一般政府投入较大, 师资配备较强, 办学条件好;一般学校由于经济力量相对较弱, 教育投入缺口较大, 办学条件较差, 与市直属学校相比, 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等级差, 等级待遇不同, 地位不同, 发展的条件与机遇也不同, 这反过来又强化了学校之间的差异, 造成更大的不均衡。二是热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校际差异增大。所谓热点学校, 是指家长择校的重点对象, 包括传统形成的重点学校、名校, 名牌高中股份制的民办初中, 以及享受特殊政策的民办学校等。这些学校因条件好, 师资力量雄厚, 教育教学质量高, 而成为择校的热点学校。由于这些学校能够自主地面向市场, 有相对灵活的运行机制, 可以吸收大量的社会资金办学, 因而与普通学校相比形成了办学和发展的更强优势和更好的环境。三是农村教师严重流失, 造成城乡校际差异。由于工作环境差, 农村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造成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农村教师的流失, 主要是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 结果使优秀教师高度集中于城市学校, 使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有的县的教师一旦评上市以上“教坛新秀”, 就会调入市区学校, 而县城、市区学校教师一旦评上省特教教师, 则可能会向大城市流动, 导致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和教学能力差, 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难以保证, 所以, 优秀教师的流失造成区域教育严重失衡。
(二) 经费保障差异造成的不均衡
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在教育经费中, 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是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 更能体现政府教育投入程度的指标。有研究表明, 我国小学和初中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应占人均GDP的15%和20%, 这是我国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线。以衢州市为例, 2009年教育经费投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 生均公用经费初中611.38元, 小学431.77元, 而该年衢州人均GDP达到了3000美元。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保障线是义务教育的生存线, 如果投入不足, 会直接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投入不足, 又无其他收入, 必要的教学设备无法添置, 教师的培训进修无法进行, 就形成了一大批的薄弱学校。
(三) 体制差异造成的不均衡
一是多年来现行的学校管理和学校评估政策事实上也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和制造出新的差异。如评选示范性初中和实验小学、评选名校等, 客观上推动了基层政府和社会对原有基础较好的学校重点关注、集中投入、增加资源, 但也势必拉大校际差距, 助长择校重点风的形成。二是现有的人事制度也产生新的问题。实施教师聘任制, 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竞争上岗, 其积极意义明显, 但好的学校优先聘任优秀教师, 一般学校聘任一般教师, 素质低的教师只能到偏远的农村、山区学校去, 致使学校之间师资配置的失衡。三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搞所谓名校办民校, 更是破坏原有的“教育生态环境”的不良做法。在一个县城, 一两所所谓名校办民校, 是以整个县城的初中教育为代价, 对公办学校办好学校的信心都是沉重的打击。把好的教师挖走了, 好的生源抢走了, 剩下的孩子, 基本上都是社会上弱势群体阶层的, 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经济方面都处于落后状况。
另外, 不同的人群享受着不同的义务教育也是当前义务教育不均衡的一种现实情况。一是流动人口子女所享受的教育资源落后于城市、城镇居民子女, 从“零门槛”政策层面上看是享受同等待遇, 但在实际操作时, 由于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城市、城镇的流动人口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在享受义务教育上是有明显差异的;二是存在不同社会阶层享受着不同教育资源的现象, 有权阶层与有钱阶层, 凭“关系”上好学校的情况依然存在, 强势社会阶层子女与弱势社会阶层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差异非常明显;三是城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 导致不同人群接受着完全不同质量的义务教育, 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 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 更是出现了许多负面情况。
三、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实质上是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中, 布局调整和办学条件的均衡是基础, 教师资源的均衡是关键, 生源的均衡则是突破。
(一) 行政协调, 保障教育投入均衡
缩小教育发展差距的关键是教育投入和资源分配。保障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按照我国分级财政制度,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以县为主, 县级政府如何统筹安排本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金, 是教育资金合理分配的关键问题, 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与校际差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同教育发展机制作用的结果。县级政府要建立、完善义务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机制, 保证教育经费分配体现义务教育的属性, 把公平作为核心价值来追求。一是在基础拨款方面, 改变“重点保证、优势扶持”的非均衡发展策略, 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实现平衡投入。二是要加大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在教育起点平等的情况下, 平衡投入可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但在失衡的情况下, 就须对弱势群体进行倾斜。按美国伦理学家罗尔斯提出的公平性差别原则, 倾斜也体现了对公平的价值追求。政府在分配教育资源时, 对弱势县区、弱势学校和弱势人群倾斜, 保障其具备国家政策、法律所规定的基本标准的办学条件和享受符合基本标准的充分教育, 即用对待强势和弱势不平等的手段, 达到真正的教育公平的目的。
(二) 制度保障, 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均衡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校际间发展不均衡,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现行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除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继续执行倾斜政策外, 还应制定以下政策, 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培训机制, 从政策、经费、机制等方面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做好农村教师培训的同时, 还必须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 对于不积极参加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教师应予以相应的处罚措施。二是建立教师县、区内轮岗或定期流动制度, 促进区域内师资平衡。实现教师在县区内流动, 把优秀师资由中心城区流向下面各乡镇, 使优秀师资遍布各级学校;同时, 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派遣优秀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 有计划地安排优秀的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 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规定教师在一个学校连续工作超过一定年限, 必须轮换调整。通过师资轮换调整, 保证各校间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相对均衡。改革现有的教师队伍管理政策, 教师的人事档案由县、区教育分中心托管, 使学校教师变为区域内教师, 为教师在区域内流动创造条件, 使区域内教师配置达到平衡。三是专业性强的学科实行“走教制”, 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农村学校, 尤其是规模较小的边远山区学校, 有的还是包班制, 两个教师一个班, 什么功课都要教, 这对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极为不利。因此对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任教师短缺的学科, 可试行巡回教学制度。四是制定县、区内教师福利待遇统一标准, 以稳定教师队伍。目前, 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福利待遇差异悬殊是造成师资轮换困难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如果制定教师福利待遇县、区内乃至市内统一标准并加以落实, 可以促进师资流通的顺畅。当然, 为奖励优秀教师留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任教或鼓励优秀教师从城区下到乡镇任教, 还应该制定给予福利补偿制度。如我省出台了浙人发[2008]78号文件, 该文件指出, 从2008年1月1日起实行农村教师任教津贴, 规定按所聘的岗位和在农村学校任教的年限执行相应的60~400元的津贴, 而且对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特级教师, 在本人享受的任教津贴的基础上每月加发500元任教津贴。又如2009年我省全面实施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绩效工资, 全面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这些都是有效地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好政策。
(三) 整体规划, 促进办学条件均衡
一是通过“抬高底部”的方法, 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应以“教育现代化”及“万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 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对办学条件低于基本要求的学校进行限期改造, 尽快使区域内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基本的办学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与薄弱学校改造结合起来, 并以此作为推进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化的切入点;要对区域内所有中小学摸清底数, 专项评估, 确定薄弱学校, 查找薄弱环节, 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的原则, 分期分批分类制订出改造计划, 按照省定城市薄弱学校改造标准, 通过改制、调整、联合等方式, 每年改造一批薄弱学校。二是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教育资源共享, 使农村学校成为新农村的知识、信息、文化中心。这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一大举措。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人才培养和培训, 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充分的技术保障。以教育资源库的形式丰富有效的教育资源, 为农村学校教育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 以帮助和促进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也使农村的教师和学生能有接受最新信息的机会。三是发挥名校的辐射、带动功能, 有效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如前文所述的“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一所学校、两个校区”的管理模式, 从根本上消除了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异, 让地处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这种名校与薄弱学校联合、城市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联合的办学模式, 是化解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矛盾、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一种选择;是快速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思路;是总结、提升、推广名校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管理模式, 发挥名校在教育发展中的领军作用, 缓解“择校”压力, 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探索。
(四) 强化管理, 控制生源流向实现生源均衡
近年来,云南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教育部工作安排,结合本地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政策制度、经费投入等方面提供保障,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云岭大地,校园变美了,教学设备先进了,优质学位增多了,好学校多了;进行了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教育均衡步履坚实,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云南在探索中前行
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2011年底全面普及之后,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体现。
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2010年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地位和目标。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云南省委、省政府突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中之重的地位,先后安排了5.8亿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奖补资金,对已通过国家认定的9个县市区和今年申报国家评估认定的49个县市区,每县市区安排1 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着力解决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短板”问题。
2015年底,昆明市五华等9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楚雄等17个县(市、区)通过省级督导评估。2016年又有盘龙等32个县(市、区)通过省级督导评估。若今年申报基本均衡的49个县(市、区)都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我省就将有58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目标,占全省129个县(市、区) 的45 % ,基本达到全国去年的水平。这将标志着云南义务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开始新的征程,面临新的目标任务。
“确保2019年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当前,我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 9月12日,在易门县召开的全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现场推进会上,省委高校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荣吹响了云南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冲锋的号角。
为确保到2019年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这一总体目标,推进会强调,必须按期完成4个阶段性工作任务:2015年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五华区等9个县(市、区)必须抓好巩固提高工作,要经得起国家的检测和复查,在确保基本均衡基础上向优质均衡迈进;2016年申请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盘龙区等49个县(市、区)要加强整改,确保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2017年规划实现基本均衡的呈贡区等40个县(市、区)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安排部署;2018年、2019年规划实现基本均衡的昭阳区等31个县(市、区)底子薄难度大,要提早谋划。
“要继续加大投入保障,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进一步强化控辍保学工作,消除厌学辍学现象;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继续抓好关爱帮扶,促进教育公平;健全督导机构,强化教育督导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确保到2019年我省所有县市区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周荣厅长在讲话中对今后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明确的安排部署。
昆明五华区:万紫千红春满园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实现教育均衡,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一直是五华区教育的努力方向。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积极打基础、探路子、提质量,创新管理模式。近年来,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征程中,五华区一步步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五华区政府坚持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不断改进办学条件。
4年来,先后实施“校园标准化建设”等20多个重点项目,3年来新增教育用地近380亩。2012—2015年,教育财政拨款逐年增长,增长比例分别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0.13、0.3、0.14和9.76个百分点。扎实推进“校安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建校舍153 461平方米,抗震加固校舍6 042平方米,消除危房5万余平方米,增加公办学位5 900个。加强教育设施设备建设,“十二五”期间投入6 434万元购置教学设施设备。
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目标,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五华区探索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新路子。深入推进教师人事规范化管理,坚持校园编制每年动态调整。实行校(园)长公开选聘任用制度,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2014年启动实施“51336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即:5年内在中小学幼儿园培养出10个优势学科,30位名校园长,30位专家级名师,600名精英后备军)。同时,把引进高水平教师也纳入全区人才引进规划,3年来共引进省内外高级教师15名。五华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注重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围绕素质教育需求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创新教育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建设,启动“昆明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试点工作。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2005年以来,五华区初中公办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连续11年位居昆明市第一。在积极推进教育公平上,五华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能助尽助的教育资助政策。成立学生资助中心,建立学生家庭信息动态管理系统,综合采取减免、补贴、奖励、贷款等方法助贫助残。深入实施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云南省“医教结合”实验区项目。2014年,投入“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资助金和其他各类助学资金约2 200余万元。五华区着力消除大班额,成绩突出。56~65人以下的班级数,从2012年的213个下降至2015年的104个;66人以上的班级数,同期从49个下降至9个。落实“两为主”原则,安排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成绩喜人。
如今,五华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已顺利通过国检,在新的起点上、五华区确立了新的目标、有了新的展望。
在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的基础之上,在2016-2018年,五华区将投入资金近40亿元,增加教育用地725亩,新建或改扩建5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达43万平方米,增加2亿余元的教学设备。今年区政府专门提供统建公租房711套,为实现全区教职工安居乐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9月3日,五华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方案已通过政府常务会,按照400~800元/月不等的标准进行发放,少数民族教师适当提高标准,教师节前已落实到位。
开远市:脚步铿锵拓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路
开远市地处云南东南部。现有小学42所,教学点101个,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中13所,职业高中1所。有教职工4 112人,在校学生53 508人。
近年来,开远市紧紧围绕“有学上”“上得起”“上好学”三大主题,以构建“幸福教育”体系为目标,锐意进取、高位推进、统筹发展,形成了城乡教育工作一体化推进、一盘棋运行的良好格局。于2015年11月顺利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检查。
开远市以政府主导,通过实行政策优先、投入优先、组织保障优先,确保学校硬件均衡。开远市把教育工作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先后出台了《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加快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0多个文件。2012—2015年,全市教育总投入分别为4.21亿元、5.29亿元、4.68亿元、5.78亿元。同时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投入农村校安工程资金约占全市校舍总投入的三分之二。实行市级四套班子领导联系包保学校制度;将教育指标纳入乡镇(街道)和各部门年度考核体系;选强配齐督学队伍和督导评估专家队伍,形成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合力。
以优化配置,以科学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确保校际办学差距逐步缩小,抓好校际均衡。2012年以来撤并小学5所、校点19个。同时为农村薄弱地区、城区学生集中区域新建标准化学校,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累计投入校安工程资金4.1亿元,建成标准化学校22所,在建6所。推进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实施。2010年和2013年,分别投入资金1 400余万元和3 388万元,为全市中小学配置标准化教学所需设施设备,2015年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国检”后,又投入资金444万元,增配和升级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全市城乡学校标准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7 000余万元。建成教育门户网站;完小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网、校园网络安全监控和校园广播系统;建成网络视频示教系统、互联网络评卷系统、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系统。
以完善政策措施,让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实现“零择校”,让贫困学生不因贫困失学,让残疾学生不掉队,让留守儿童不孤单,让随迁子女不受歧视,全力保障各类学生受教育权利。开远市建立了从学前幼儿到博士研究生的一条龙资助奖励体系。2012年至2015年,共发放学生资助金2 412.27万元,受惠学生47 070人次,兑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实施“阳光教育行动计划”,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目前,全市中小学招收适龄残疾学生160名,开设智障儿童特殊教育班2个。近3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中小学校就读率保持在95%以上。
经过多年努力,开远市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正逐步缩小,均衡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成效明显。201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平均分比全州高66.86分,高考一本上线率15.7%,600分以上33人;2016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平均分比全州高35.77分,高考一本上线率17.5%,600分以上51人。
弥渡县:实现适龄儿童少年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弥渡自古就是“文献名邦”,素有“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教育强县”战略,以“穷县办大教育”的决心和勇气,举全县之力,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11月,全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于今年2月23日被教育部予以了公示确认,弥渡县顺利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实现了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根本转变。
弥渡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列入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成立高规格的工作领导组,细化工作方案,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要求、部门职责、责任领导,完善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全力推动工作落实。
弥渡是全省7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是典型的穷县办教育。但为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弥渡县举全县之力。
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教育经费1 000万元。2012年以来从土地收益金总价款中计提2%的教育资金1 014.03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3年5 397万元中计提3 759.91万元、3年足额征收教育附加1 367万元。2012年至2014年,全县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分别为28 496万元、35 073.8万元、44 224.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67%、23.08%、50.26%,确保了“三个增长”,做到各类教育专项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专款专用。2009年以来,全县投资5.3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近1亿元),新建校舍31万平方米,排除危房25万平方米,新征土地987亩,整体搬迁学校18所,改扩建学校88所,建成教师宿舍1 013套,山区、坝区、城镇学校的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
2008年以来,全县累计招聘教师609人,并将大部分新招录教师充实到山区、农村中小学校任教,促进校际间师资力量均衡。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生师比小学为17.22∶1,初中为13.80∶1。坚持待遇、职称向山区倾斜,鼓励教师到山区任教,乡镇教师晋升初、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受结构比例限制,每年表彰20名长期在山区和艰苦地方工作的教师,有效稳定了山区和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
弥渡县还特别加大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力度,注重各类设施设备配置,保证全县中小学山区、农村、城镇办学条件基本均衡,保证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抓实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工作,实现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全县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由公办学校接纳,“三类残疾”儿童100%入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51所学校实行营养早餐,52所学校实行营养午餐的供餐,覆盖面达100%,做到食品采购规范、资金管理严格,学生体质健康明显改善。做好“两免一补”普惠工作,及时、足额发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资金。积极建立健全儿童少年关爱体系,创建“留守儿童之家”16个,“乡村学校少年宫”5个,为儿童少年搭建了集课外学习、心灵沟通、才艺展示、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活动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儿童少年的快乐成长和全面发展。
临翔区:补齐短板抓均衡
临翔区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全区脱贫摘帽的前提条件,放到奋战扶贫攻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夯实发展基础,强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区内学校布局情况、城镇建设和均衡发展需要,临翔区制定了《临翔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使学校数量、学校分布、办学规模、服务半径更趋合理。2010年以来统筹资金7.4亿元,创新实施“校安工程”“全面改薄”、标准化学校建设、“10.7”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增加投入,补齐短板。2010年以来,共投入资金5 108.64万元配备多媒体电子白板,学科实验室、音体美设施、图书、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全区中小学设施设备配备水平整体提升。
为有效支撑均衡发展,临翔区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机制。制定了《临翔区中小学幼儿园及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明确了编制标准,满足教学需要。2012年以来,全区共招聘教师436名,全部安排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建立城乡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推行“强校”+“弱校”结对帮扶模式,有序推进城乡、校际教师合理流动;同时,与华中科技大学开展以思想引领、学生资助等方式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明显。临翔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在绩效工资和岗位补贴上向农村教师倾斜,农村教师月绩效工资平均水平高出城区学校教师520~800元,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完学率、巩固率,提升学校发展内涵,着力促进质量均衡。临翔区切实加强《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建立义务教育入学机制,实行按区域划片招生,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建立关爱机制,建立了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低保家庭学生的关爱机制。抓实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控辍保学领导小组,建立了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负责的控辍保学多级联动机制,有效落实控辍保学工作。全面落实惠民助学政策。探索覆盖学前教育到大学的救助体系。2010年以来,累计下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生活补助9 781.45万元、惠及学生19.9万人次,认真实施农村学生(含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区财政投入2 028.55万元,受益学生13.94万人次。实施“名师入临”工程,开展以“一校一品、一校一特”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品位特色创建活动,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实施“以校长专业成长促进品牌学校建设”科研项目;认定区级特色教师279名,强化特色办学,促进内涵发展。
易门县:换挡提速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易门县深入推进“数字校园、绿色校园、文化校园、平安校园、质量校园”五化校园建设,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全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效明显,60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均达7项及以上省级指标,2002年至今,全县中考(学业水平考试)平均分连续15年居玉溪市第一,报考率、优生率位居玉溪市前列。今年6月,易门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通过了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
易门县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优先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12—2015年,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从20 158万元增至33 811.6万元,年均增长18.8%;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从4 565.9元增至9 905.3元,年均增长29.5%,初中从5 351.3元增至12 784.2元、年均增长33.7%;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从862.5元增至3 072.2元,年均增长52.7%,初中从945元增至6 363元,年均增长88.8%;教职工年人均工资从52 557.5元增至66 968.8元,年均增长8.4%。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累计3 915.6万元,用于义务教育2 174.7万元,比例达55.54%。2016年,县财政投入资金1 459.5万元,加省级专项奖补资金1 000万元,全部用于义务教育设备配备及教师培训支出,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态度和决心。
此外,易门县采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等有效措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易门县制定《易门县2012—2020年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通过并、迁、扩等措施,全县共撤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所,搬迁新建学校3所,改扩建中小学57所,学校布局、校园规划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齐全。先后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美丽100校园行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全面改薄”5类项目。2013—2015年,共拆除D级危房4万平方米,加固B、C级危房13.88万平方米,新建校舍9.2万平方米。按照“统一标准、均衡配置,建设一校、达标一校”的原则,落实人员,明确职责,科学规划,投入资金6 957万元,均衡配置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多媒体远程教育设备、图书等资源,建成集教学、管理、评价为一体教育云平台,深化玉溪“互联网+教育”应用。全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易门县建立并有效实施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将全县初中、小学分为5大学区,通过实施“人才交流、资源共享、教研联片、名校带动、共同发展”工程,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补齐薄弱学校师资短板。2013—2015年,全县城乡校际间校长交流45人,教师交流558人次;学区内教师交流1 015人次。通过公开招聘、县外选调补充义务教育阶段短缺学科教师。2013—2015年,共招聘短缺学科教师147人,县外选调23人。面向全体教师,完善分岗、分类、分层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体系,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服务平台,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2013—2015年,全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8 948人次,平均每年培训达2 982人次。现有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30人。
值得一提的是,易门县所有公办学校招生向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放,与本地户籍学生享受完全同等的政策。2015年9月至今,共有随迁子女726人,达到100%安排就读。积极开展关爱残疾儿童少年活动,给予生活、学习、活动上优先照顾和帮扶。2013—2015年,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校内外适龄人口215人,在校生210人,入学率97.7%。全面落实“三免一补”惠民政策,2012—2015年,全县下拨“三免一补”资金6 411.21万元。
教育发展是一个永恒、全新的主题,有了大楼只是为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只有优质的教学质量、拥有大师、教出好学生才是教育的核心内涵。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
凤凰镇中心小学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与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条件,扎实推进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工作。现将我校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2724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207平方米,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6520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7500平方米,12个功能室设备齐全,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113元,有图书31227册,生均30.2册。学校现有一至六年级22个教学班,学生1059人,其中寄宿学生606人。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专任教师57人,师生比为1:18.3,教师均具有中师以上文化程度,学历达标100%;现设校长1人,副校长4人,上岗合格率100%。近几年,学校办学条件逐渐完善,投入金额逐年增加,现有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4栋,所有教室全部使用电子白板授课,设齐各类专用功能室,能基本满足学校教学辅助用房要求,确保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指标达标自评情况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评估表》的细则要求,学校对评估内容的3项一级指标和9项二级指标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自评分数为:校园校舍建设30 分;仪器图书装备50分;教师队伍建设20分,综合评估自评总得分为100分,根据基本标准达标评估细则得分达标,具备了“广西 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评估”的条件。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文件学习,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1.为使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能高标准完成,根据兴宾区教育局通知精神和要求,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教师代表组成的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谢能吉(校长)
副组长:叶毓波(副校长)、梁锦玲(副校长)
覃启锐(副校长)、沈瑞旭(副校长)
组 员:韦珍玲、谭必苏、霍庆华、莫斌斌、韦贵业、石勇 江贵权、杨春艳、何海陆、江薇薇、彭殷泽、肖世强、梁仕贵
认真组织学习上级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等文件,严格按照评估标准,查找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领导小组定时、定人、定地点召开会议,交流、汇报各组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及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功能室建设中,保障了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二)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工作推进情况
1.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为了使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高标准完成各项数据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明确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工作任务及分工,工作小组组长全面负责学校均衡发展全面工作,副组长具体负责,小组成员分为校园校舍建设小组、仪器图书装备小组、教师队伍建设小组等,分别对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评估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图书及卫生(保健)配备标准》进行全面摸底、清查,并认真对照各年度基础年报表的数据与现有各功能室的各项数据正确无误。
2.核实数据、查缺补漏、及时添置。为保证学校仪器图书装备达到评估标准,学校工作重点放在仪器图书装备的清查、配置采购工作上,组织相关人员对仪器图书装备及时清查,针对所缺的仪器图书装备成立采购小组,采取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和自筹资金的方式进行采购。至2017年9月底,兴宾区政府为我校添置了各类仪器设备总价值126.69万元,其中:科学、数学教学仪器240种,4308件,总价值65649.1元;信息技术装备69件,总价值561000元;体育、卫生、音乐、美术器材103种626件,总价值139260.8元;图书配备31227册,总价值50.186万元,当年新增图书17307册;上级下拨配备及学校自购的各类仪器装备已达到规定标准。
3.加大资金投入各项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016年以来,政府共投入139.66万元建设我校的基础设施,其中新建了学校围墙500多米,投资15万元;硬化运动场地5000多平方米,投资110万元;内外墙、墙裙翻新6367平方米,投资14.66万元;学校自筹资金85.36万元修建校园小广场、美化围墙、舞台等。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建弘美教育特色。为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打造校园文化氛围。2017年搬入新校区以来,我校投入经费43.6万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并按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建设与学生身心发展相一致的班级文化、功能室文化、围墙文化、墙体文化,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比赛、少年宫兴趣小组等活动,努力建设特色学校。2017年暑假、国庆长假、双休日,学校领导带领教师回校对功能室、教室、校园等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和美化,使校园比原来更加清新亮丽,更有主题,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配备教职工,并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设置中级岗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工作,努力提升教师素质。学校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教师培训经费达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3%以上。并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的进修学习,目前我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
(四)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实验,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经过几年的努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学生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学得更快乐了,课堂效果更明显了,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五)加强德育安全工作
学校成立有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德育安全工作制度,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同时,学校经常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每学期都开展消防、地震安全应急演练,定期对消防安全、校舍安全、教学设施安全和卫生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细致排查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大局稳定。
(六)大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校充分利用简报、板报、墙报、标语、手机信息、信息网等宣传手段,加大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宣传力度。通过立体式全方位宣传,切实做到路边有标语、墙上有专栏、网上有报道,进一步增强了师生、群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调动家长和社会各界参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积极性,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深入人心。
四、取得的点滴成绩
一是科学管理使得学校发展具有活力;二是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校园变得越来越漂亮;三是特色鲜明使学校办学品味得到了提升;四是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赢得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五、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我校的办学条件虽然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距离上级的高标准、高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教师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图、音、体、美等小科目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存在兼课现象。下一步,一是通过“派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小科目教师专业培训;二是做好招聘计划,新招聘一批专业对口的新教师。
(二)原功能室管理员调动人数多,新增管理员业务不熟悉,造成功能室管理工作很被动。下一步,将采取带出去参观学习和请专家进校培训的办法,加强功能室管理人员培训。
(三)搬入新校区的时间短,校园基础设施及文化建设进度缓慢。近期,我们将继续发扬“5+2”和“白+黑”精神,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美化建设,保证于12月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以全新面貌迎接国家级验收。
六、今后工作努力方向
今后,我校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再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狠抓内部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进取,把我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努力把学校办成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特色明显的优质学校。
2017年12月1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实施方案05-26
一体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2-12
富阳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07-2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学学生减负工作方案11-23
安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方案草案11-1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容06-2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展板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