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荐8篇)
诸城市枳沟初级中学王培友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要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即在教学内容、教育经费、教育设备、师资水平等方面有相对均等的条件;三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在三个内容中,第一个现在已经基本实现,农村的孩子已经拥有与城市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就目前情况看,第二项是实现市域教育城乡一致均衡发展的关键。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将直接影响某一所学校、某一个级部、某一个班级、某一学生群体的教育效果,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资源配置,既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更是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义务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人民群众已从希望“人人有学上”转向渴望“人人上好学”。为适应时代发展对义务教育提出的要求,我市义务教育工作重心已由“普及”转向“双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我市教育工作新的重要任务。
有好教师,才有好教育。国家发展的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各类人才的培育者,是现代化建设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深深影响了祖国的下一代,也在整个社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当前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及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年来,由于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全市所有中小学校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成功创建了省级教育强市。然而由于师资等原因,市域内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日趋明显:
1(1)大批农村中小学生不断涌入市城,出现了许多学生家长托人情、找关系,进入重点或师资力量较好的学校或班级,市城中小学不断壮大、扩招,部分学校班额达50人以上,但仍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而与此同时,又造成了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生源紧缺。凸显这些乡村学校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是优质师资力量缺乏,形成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2)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流失。农村学校,尤其是距市城较近的学校,生源的不稳定,导致经费更加短缺,办学条件愈加落后,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家长越发不放心,更多学生流失。造成不少教师情绪低落,上课没激情,教学质量提不高,学生留不住,教师队伍也不稳定。
因此,优化配置义务教育师资,才能够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平等。义务教育的属性决定,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基本均衡的义务教育是政府的法律责任,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应该享有接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在教育硬件设施普遍优化的条件下,师资力量的优化配置更显重要。
切实把推进教师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作为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多种方式统筹调配教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师资源的作用,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另外,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闭塞就等于闭门造车。远程教育以它强大的优势进入了农村教学课堂,目的就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向农村学校输送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远程教育,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教育教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2)充分开发和整合教学资源。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音频、视频、广播电视、光盘录像和书籍报刊等多种形式收集教学资源,并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地开展指导、辅导、答疑等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实现因材施教,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3)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化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这就需要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课题整合这种新型课程教学方式的兴趣。
要想激发教师的兴趣,可以组织他们多观摩、多参观,让他们通过现代技术教育和传统教育效果的对比,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长处和优越性,使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为了真正实现我市范围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就要进一步健全教师交流机制。着力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均衡配置义务教育教师资源。推动校长、教师在校际、市域内合理流动和均衡配置,建立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市域内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等制度,有计划地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编制部门,加大对市域内教师资源的调配力度,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合理流动,逐步扩大交流比例。
近几年来,我市教师、校长校际间进行了大量交流:一是农村中小学每个学校都选调一部分教师进城教学,城里的每所学校都有一大部分骨干教师轮流到乡镇中小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动了教师队伍,带动了全市中小学教师的教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校级业务领导交流,城里学校的校级领导与乡镇学校同级领导对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少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三是成立了教研联合体,每所城里的学校与2-3个乡镇学校成立教研联合体,每学期一起轮流到各学校进行教研活动,包括听课、议课、说课、集体备课等活动,大大带动了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必
然而当前, 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而发展失衡的核心是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因此, 学校主管部门应优化配置本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以促进本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本文在分析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城乡教育资源发展失衡的现状
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有利于整个区域内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有助于城乡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从中获得切实的利益。然而, 当前, 城市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明显好于农村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得城市学校吸引了更多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最终的结果是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的更优, 劣的更劣, 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教育资源发展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设施的配置不均衡
就硬件而言, 城区学校的现代化程度要比农村学校高出很多。而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 所拥有的硬件设施更为落后, 甚至连校舍都无法满足师生的需求。办学条件的差异来源于城市与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长期以来, 教育经费及各种资源向城市倾斜, 最终形成并加大了城乡学校硬件配置的差距。
2.教师资源的不均衡
教师资源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整体而言, 城区学校教师的素质较农村学校偏高;另一方面, 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 艺术类课程的教师资源不充足。
就教师素质而言, 城区教师业务素质偏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城区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培训﹑接触新的教育理念。其次, 城区学校以其良好的条件能吸引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再次, 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城市学校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农村教师到城市教学, 这也无形中削弱了农村的师资力量。
就农村师资而言, 农村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音﹑体﹑美等艺术类课程在农村得不到重视, 农村学校缺乏这些课程的专业教师, 而这些课程的开设也常被其它“主课”取代。
3.生源不均衡
城区学校更易吸引到优秀的学生。城区学校有出色的师资队伍、优质的办学条件及先进的办学理念, 教育学质量明显高于农村学校。同时有些城市学校为吸引优秀的农村学生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农村学校的优秀学生纷纷到城区上学。这就使得城市学校的生源更为充足, 且生源素质更好。此外, 随着农村经济的好转, 许多有条件的家庭纷纷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 这也加剧了生源的不均衡。
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然而, 当前教育资源普遍向城区倾斜。根据城乡教育资源发展失衡的现状,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资源配置, 弥补城乡差距, 进而提高整个地区的教育水平。
1.加大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长期以来, 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滞后。为了弥补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不足,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 改善其办学条件。县乡两级政府应综合衡量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 使教育经费的投入向薄弱的农村学校倾斜。另外, 为了保证农村学校有充足的经费来源, 各级政府宜明确其投入的比例。
2.完善农村师资
完善农村师资, 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到农村教学;二是采取措施留住现有的优秀农村教师;三是提高现有农村教师素质。
为了吸引人才、留住现有优秀教师, 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可适当增加对农村教师的补助, 并对优秀的农村教师进行丰厚的物质奖励和大力宣扬, 同时对农村教师的流动进行调控, 防止农村教师资源的流失。此外, 在人事制度上, 相关部门应联合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吸引高素质的人才, 为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农村教师的素质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为了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 相关部门应创造机会让农村教师参加学习、接受培训、进行课堂观摩和交流, 以帮助农村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并把这些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 提高其教学效果。同时, 农村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也应引起教育部门足够的重视。
3.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 使其在服务于城区学校的同时, 也为农村学校发挥积极作用, 从而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 教育部门应鼓励城区学校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 通过“结对子”等活动, 使城区学校带动农村学校的发展;其次, 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去农村支教, 并使之制度化;再次, 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平台, 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为师生“教”与“学”提供便利, 从而缩短城乡间差距, 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4.改善农村生源状况, 提高农村生源素质
为了改善农村生源状况, 留住优秀生源, 提高生源素质, 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 改变招生政策。把高中升学指标与初中办学水平相挂钩, 减少择优录取比例, 以此减轻农村学生的竞争压力, 改善农村学校生源状况;二是通过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 用好师资、好条件留住好生源;三是实施素质教育, 摒弃“填鸭”式教学方法, 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努力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 为了改变当前城乡教育失衡的现状, 学校及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优化配置本学区教育资源, 加快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而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摘要:本文在分析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基础上, 对有效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教育资源,资源配置,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满超, 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资源利用及配置不均衡研究[J]。教育与经济, 2005 (2) 。
[2]王刚, 唐海红, 虞晓晨:教育资源配置与新农村可持续发展[J]。铜仁学院学报2009, 11 (05) 。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党和国家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满足群众接受更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盼,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方向性和制度性要求。完成好这一战略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义务教育作为人的一生中历时最长、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覆盖最广泛的教育,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领域。我们必须通过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提供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宗旨得到彰显,更加坚定人民群众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实施义务教育法的重要举措。义务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基础的公共事业之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调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标准。
第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改善,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因而社会对义务教育公平最为关注。在基本实现普九“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可以说,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比以往更加突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成为社会要求最强烈的民生课题。我们要从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广大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第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形势下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艰苦努力,目前大规模普九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我国已经摆脱了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教育发展实现了大跨越,标志着义务教育发展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但也要看到,不少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普九是在低起点和短时间内实现的,存在着基础薄弱、发展差距大、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把工作重点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从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均衡发展上来。现在国家财力在增强,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大幅增加,我们有条件更有责任在均衡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第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是我国各级教育中年限最长、所有人必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他们的一生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产生着基础性影响。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其根本宗旨是使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当前,素质教育在一些环节上有所突破,在一些先进地区和先进学校取得了成效,但深层次障碍仍然没有消除,障碍之一就是地区和学校间发展差距过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使薄弱学校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质量得到保障的素质教育。这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升国民素质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难度相当大;在区域内,由于传统教育发展模式影响,造成教育资源配置和校际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窄的问题突出;一些地区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能力仍然偏低,难以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等等。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肩负起历史重任,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二、加强关键环节,确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应该是适应21世纪国家和民族发展需要的教育,是面向人人、有教无类的教育,是为每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是为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做好充分准备的教育。按照这样的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把握“四个围绕”的思路:围绕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平等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围绕保障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围绕发展高质量义务教育和学生健康成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围绕让学生都能享受条件良好的义务教育,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现在,我们正在制定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我们将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巩固普九成果,充实教育内涵,科学合理布局,使全国义务教育整体质量大幅度提升。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任务,既重视硬件建设,更重视内涵提高,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优先考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创新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坚持德育为先,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爱党、爱国、爱人民,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观念,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要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为此,必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必须完善评价学校素质教育的指标体系和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引导学校主动开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和家长更加支持素质教育。
二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健康快乐地成长。要创新教学和考试方式,适当降低课程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培养兴趣和发掘潜能中提高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要将教育和文化很好地结合,创造条件开设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艺术教育课程,保证配齐师资,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要加大对学校减负的考核督查力度,贯彻好国家关于减负的各项措施,让孩子们有个快乐的童年。
三要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要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要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社会体育设施也要向学校开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每天为学生增加营养的具体办法,提高学生营养和健康水平。
四要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要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引导学校和老师把全部精力用到促进孩子的成长进步上来,克服浮躁和功利倾向,不举办、不参与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培训班、补习班、提高班等。对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集体补课等行为要坚决纠正,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加大对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不断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现在普九目标已全面实现,发展水平差距大的问题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矛盾。要按照小平同志“宁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把教育搞上去”的指示精神,把义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在政策、投入、工作上采取倾斜措施,给予足够的保障。
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有条件的地方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按国家规定开齐课程,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
二要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央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帮助这些地区加强薄弱环节和解决现实问题。省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职责,合理安排各项资金,大幅度改善办学条件。完善义务教育对口支援制度,鼓励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建立稳定的帮扶机制。
三要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体现着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探索有效途径,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创造条件。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加强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寄宿制学校要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要重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特教老师培养,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为他们将来增强就业能力和融入社会打好基础。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保障学习困难学生完成义务教育。此外,受政府委托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专门招收困难学生群体,如一些城市打工子弟的学校,政府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帮助学校提高水平。
第三,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当前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是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直接反映,必须下大力气尽快解决。
一要推动硬件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各地要抓紧制订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积极稳妥推进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合理适度,安全实用。对低于办学标准的城镇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要加大改造力度。逐步统一城乡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保证学校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配置基本均衡,使区域内中小学生基本享有同等的学习生活条件。
二要加强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素质决定教育质量。要改变薄弱学校的状况,从根本上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大量吸收优秀高校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使整个教师队伍的知识层次和学历水平有明显提高。要创新教师补充和退出机制,把好入口关,制定教师资格标准,进行资格考试,建立资格定期认证制度,对不符合条件的要进行调整。要加强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有条件的城区和农村要逐步建立教师定期交流的制度。加大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的力度。中西部农村地区要继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对现有教师要加强培训,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
三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是共享优质资源的最好载体,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本较低、便捷高效的途径。要把建设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作为重要抓手,建成遍及城乡、覆盖所有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要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加强名师、名校、特色优势学科等教学资源开发,做到优秀课程和教材可以在网上随时查到。教育部门要与广电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合作,整合互联网、村村通等资源,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这不仅对教育有好处,也能带动信息产业发展。鼓励名校开放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输送到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以信息化推动均衡发展。名校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组建教育集团、托管、培训和结对子等形式,支持带动薄弱学校,使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方法影响更多学校、惠及更多孩子。要因地制宜集中建设一批中小学公共图书馆、体育场和劳动技能基地等设施,为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搭建平台。
四要根据城镇化趋势合理调整和科学规划学校布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义务教育适龄人口的减少,现在一些农村出现了“空校”,而县镇又出现了严重的“大班额”现象。各地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对于提高办学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产生了积极影响。布局调整要循序渐进地开展,遵循就近入学原则,使学校布局与流入地、流出地人口结构的变化相适应,避免造成学校覆盖半径太大、学生就学不便、班额过大等问题。在新发展的城区,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人口、资源、交通、经济等多重因素,给教育发展预留空间。调整过程中还要保证教育资产不能流失。
第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远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些工作取得成效的地区,重要的经验就是建立了保障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找准体制机制障碍,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改革,走出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路。
一要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各地要把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共同发展、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提高作为重要政策取向,建立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要通过整合、重组、结对帮扶等多种途径,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促进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
二要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近年来,有关地方在宏观上对原有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和创新,如实行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有的地方优化校长、教师的统筹调配机制,加强校长等学校管理人员的跨校、跨片任职。要把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转化为制度性成果,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我们应当通过抬高底部来缩小校际差距,推进均衡发展,而不能“削峰填谷”,否则表面看实现了均衡,但优质学校却失去了特色、降低了水平。缺乏优质学校的引领也会导致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下降。因此,我们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也要鼓励优质校继续办出特色和水平,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这样才能形成健康发展、充满活力的局面。
三要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督导制度。要把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全面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教育质量目标管理制度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要看素质教育是不是真正得到了落实,学校是不是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学生是不是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评价一个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要看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发展差距是不是得到缩小,薄弱学校水平是不是得到提高,困难群体学生受教育权益是不是得到保障,人民群众是不是认可和欢迎。不能再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地区的教育水平了。要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督导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科学设置组织构架、职能权责、工作机制。要将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共享等评估检查结果,作为评价地方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上级政府督导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方面。
三、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定责任在政府。各级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行政,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履行政府公共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第一,牢固树立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和宏观指导等方面体现均衡发展的要求,多做雪中送炭的事,不搞锦上添花。要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要实行政府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教育工作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作为下一阶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帮助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特色文化、校风学风等实现新的提高。
第二,强化政府投入责任。要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落实好“三个增长”要求,大幅度增加义务教育投入。对省、市、县三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投入责任要划分明确,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尤其是省级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优先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第三,坚持政府和学校“两条腿走路”。促进教育均衡既靠政府主导,也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政府管全局、管统筹、管基础建设,是持续稳定的支持力量;学校间互帮互助是灵活的、多样化的,具有很大潜力,可以因地、因时制宜。两条腿走路才能使均衡化走得更扎实。
第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大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意义和政策措施,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实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主流舆论导向,使全社会和广大家长更加支持这项工作。要表彰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地区、优秀校长和教师,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主动适应均衡发展的要求,自觉投身到素质教育中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艰巨,我们要充分考虑工作难度,坚持不懈地推动下去。同时要创新工作思路,讲求方式方法。要深入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的症结。不回避热点难点,敢于面对矛盾、解决问题。突破了难点,改革才会深入,均衡发展才能顺利推进。要坚持试点先行,取得成熟经验后再推广,这样既能大胆开拓,又能积极稳妥。要因地制宜、分层指导,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要加强监督检查,掌握落实的进度,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政策的执行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关系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紧迫现实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中国教育报》
诸城市实验小学
近两年来,在教育局领导的指导、支持和关心下,实验小学和城乡互助共同体单位辛兴、林家村、昌城和皇华等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全方位、可持续、共提高”的捆绑式帮扶活动,在城乡联合教研、城乡干部教师学生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差距,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前期城乡交流工作回顾
一、成立领导小组
成为互助共同体后,为更好地开展工作,三校领导坐在一起,成立了领导小组,讨论、制定了互助共同体活动计划、保障措施及目标达成,有效保证了共同体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开展多元化交流活动
(一)交流主体的多元化
1.教育干部交流。2011年上半年,皇华镇中心学校将所辖14所小学校长轮流派驻到实验小学进行跟岗学习。跟岗期间,各位校长全程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学习学校的制度建设、班级管理、文化建设、教师发展等,深入课堂听课,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学习活动,参与学校的学生活动。
2.骨干教师交流。2011年4月11日,实验小学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到皇华中心小学开展城乡互助共同体交流研讨活动。4月22日,实验小学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到舜王小学、昌城小学考察学习。8月25日,在实验小学举行了城乡互助共同体班主任工作论坛,共有三校6位班主任做了经验介绍。
参加城乡交流的教师更是铺下身子来教学,期间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迹:李伟老师去辛兴交流,回来的时候,同学们在操场上眼含热泪,依依惜别;朱佰玉、林在霞老师去林家村交流,嗓子都累哑了,交流回来以后遇到大型活动仍然去交流学校指导排练节目。
3.党员送教下乡。2011年5月5日,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谢建伟,带领实验小学党员教师团部分成员六人,到皇华镇郝戈庄小学和艾东小学进行了党员送教下乡活动。纪永梅、董凤兰、刘星霞和郭琳琳等老师执教的课,以严谨的教学设计、独特的教学艺术获得了城乡互助共同体老师们的一致好评。7月6日上午,学校组织教育干部和部分骨干教师到皇华镇大山小学进行教育交流。
4.学生互助交流。6月3日上午,诸城市实验小学组织部分学生来到马耳山脚下的皇华镇艾东小学举行了城乡少先队员手拉手结对子活动。结对仪式上,实验小学为艾东小学送上了四千余元的学习用品。
(二)交流内容的多元化
城乡互助共同体的交流活动天天不断。实验小学每天都有周听评课,每周的听评课安排表都通过OA发到互助学校,他们安排教师参与听课;三校(互助学校)每有教研教学活动,都要通知对方,共同参与,如深圳三次来我校考察交流,都是三校共同参加评课和磨课;每到节假日,三处学校(互助学校)各科教研组长通过各种形式,互相联系,讨论布置学生作业,虽因地域不同,作业也不尽相同,但作业形式、总量大体一致;假期培训班,培训方案都是三校的业务校长们一起制定的。好多教研活动是一起搞的,如城乡互助共同体各科老师“煮、说、研课标、教材”比赛活动、教师心理健康讲座、名师课堂观摩等等。
以上所列举的仅是部分成员校的部分交流活动例子,各校在活动中的成果还有很多很多。两年的互助交流,各成员校领导与教师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使我们欣喜地看到活动给城乡互助共同体学校带来的变化,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工作信心。
今后互助共同体工作的开展
本学期,我校安排5名教师交流。首先共同体三校共同商量教师交流及互助共同体活动事宜。交流教师一起学习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城乡教师交流的文件精神,并互相交接。
本学期,我们首先确定了活动的宗旨:把活动定位为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城乡均衡发展为目的,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线,以课例为载体,以课改中的教学难点、疑点、重点为突破口,以教师交流互动研讨为手段,为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搭建集中展示、交流互动的平台,为老师们、同学们创设扩大视野、丰富资讯、绽放智慧的氛围,使各互助学校在合作中共享,在互补中发展。
一、聚焦课堂,加强校际联合教研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是推进课改的关键。要实现教育的整体推动、均衡发展这一使命,就必须加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协作即智慧,协作即机制,协作即发展。
(一)确定讲课活动流程
以上课→反思、说课→交流、对话→提问、讨论→汇总的流程开展活动,讲课活动流程的确定,会使每一节课都落到实处,使城乡互助共同体学校的老师们聚焦课堂,捕捉课堂教学的聚焦点,通过“课”的形式来交流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任务的理解,探讨有效课堂问题的解决,从而有效促进城乡教师同步成长,带动城乡教学交流和教学创新,便于营造成果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双方名师定期送课
过去是送课下乡,今后我们计划双方名师都互相送课。其中包括让村小有发展潜力、有学科代表性的专任教师来城区送课,当然,这样的课是在授课老师磨课之后开的,因为磨课的过程也是提升的过程。这样,这部分村小教师就会在乡村学校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引路作用。
(三)定期开展“专题”活动
专题都是基于课堂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每月集中一个(或几个)不同学科的专题开展行动,直面课堂进行听评课活动,贴近教师教学实际,对教师们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逐一突破,小主题,深探究,形成系列。
二、小组捆绑,进行教师间深度交流
(一)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
学科中心教研组按年级分学科组建,由一位年级学科组长和数位年级学科副组长组成。其中,组长由实验小学的年级学科名师来担任,数位副组长由两个互助单位分别从每所小学选出一位年级学科优秀教师来担任。学科人数少的可根据实际由几所学校合并组成一个教研组,推荐一位年级学科优秀教师来担任副组长。他们负责协调双方教师的交流工作,督促教师进行专业提升,定期上传交流资料,起到“领头雁”的作用。
(二)搭建交流网络平台
模拟省研修方式,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为老师们的交流提供便捷的途径。网上交流的内容包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理念、优秀教案设计、精美课件、资料库等等。邀请互助学校来学校听 “品牌课”和达标课,并且在平台上进行评价和反馈。同科教师把联系电话、QQ、飞信、博客等互相留存,便于最大限度地进行交流。
(三)共享《执行课程》备课
为了提高备课质量和进行有效备课,我校推行了“主餐”加“套餐”的备课模式,对三级课程进行整合(如语文学科根据学校的课题进行单元整合和三级课程整合备课)。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筛选,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目的。编写出人手一份的“通用教案”为主餐,实现教案资源共享;套餐为二次备课,写出“可圈可点”的教案,然后大家共同评议、修改、完善,然后在新学期使用。这样编写《执行课程》就变“解析”为“建构”,共享执行课程,就是优质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
(四)举行同课异构活动
定期举行共同体三校的同课异构活动,开课是在个人主备——集体研讨——主备人修改——中心教研组把关——个性修改的基础上开展的,三校同科教师一起分工观课,观课步骤结合《实验小学品牌课、达标课评分标准》进行。讲课结束后再结合观课情况反复研讨、一起评课,开课人和其他教师全程参与,这样改革备课和观课方式进行磨课式的同课异构活动,以便增强教师教研的深度,形成新型共同体教研文化。
(五)中心教研组捆绑考核
各互助组从组长到成员要根据工作业绩实行捆绑考核,其中过程性评价考核占一定分值,包
括互相交流时小组内发的各种材料,一共开展了几个专题活动,讲课节数等。终结性评价考核占一定分值,包括教学质量检测成绩的提高幅度,各项质量抽测提高幅度等,并且评出在交流互助中成绩突出的组长和教师,除了在量化考核方面给予体现外,在评优晋级时也优先考虑。
(六)加强城乡干部教师交流工作
首先要求去共同体学校交流的五位教师认真学习市教育局《深化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施意见》文件,了解交流教师的考核制度。到交流学校后,要发扬实验小学扎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份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发挥传帮带作用,每月争取上一次示范课和举行一次教育教学专题讲座。对皇华和昌城来的老师,首先对其进行包括学校制度、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使交流教师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我校的纪律制度、管理理念和学校文化,尽快融入学校的教研氛围中。
四、拉手结对,增进学生互助交流
(一)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
为增进共同体学校学生的互助交流,这学期开始,一是共同制定城乡学生交流实施方案,制定共同体内统一的三大培育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制定共同实施的德育主题教育实施计划。
(二)家长参与,互访交流
本学期,继续进行学生“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双方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牵手走进城市、牵手走进乡村”活动。“学生与学生结对”、“家庭与家庭结对”,建立稳定的互访交流机制进行丰富的体验式学习,体验农村生活、体验城市生活,加强与小伙伴的交流。结对子可以是物质上的相互帮助,更主要的是通过书信、网络等形式不断交流学习、生活情况。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在“拉手结对”等丰富体验的基础上,举办“与爱同行”书法绘画大赛;4月份,组织三校的部分学生代表去瞻仰王尽美烈士纪念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5月份,开展以我校的校本教材《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仪大赛”活动,由互助三校共同参加;6月份,开展“交换一本好书”活动,促进三好厚基行动的开展。另外,共同体三校共同组织开展三大培育行动,组织共同体内的阳光少年、风华少年、科技少年评比活动,并择优推荐上报参加全市评选。
近年来,京口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定了“高位均衡”的发展理念,扎实有效地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8年,京口区获得“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称号。目前,全区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基本实现了均衡配置,为义务教育阶段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均衡的条件,创造了均衡的机会。
一、加强领导,落实政策,确保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均衡资源配置。一是创新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区中小学实行“集中核算,分校管理”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统一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收支管理规范有序。二是优化均衡发展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明确提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和措施。2008年,又出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加快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加大教育投入,适度倾斜农村。一是经费支撑。区财政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将教育基本建设项目、公用经费、教职工人员经费、校舍维修经费等全额纳入区财政预算,帮困助学资金等全部落实到位,保障义务教育发展所需的各项经费,并以农村教育投入为重点,每年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发展。二是重心下移。区教育局为扶持农村学校,自筹资金为每生每年增加公用经费50元,使得农村学校2009年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每生每年400元、600元的标准。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新进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可直接转正定级且薪级工资上浮一级。同时,在评优评先、职务评审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更多的优惠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二、科学布局,优化资源,确保区域内办学条件高位均衡
1.统筹协调,建设标准化学校。一是调优调强教育布局。按照“高位均衡、城乡一体”的思路,推进学校布局调整。2008年,在城区,南门小学与原十一中整合改造后,与靳家巷小学合并办学,成立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梦溪学校整体搬迁至原靳家巷小学,更名为京口区特殊教育中心。五条街小学一年级停止招生,生源非常平稳地分流到相关学校。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已迁入原外国语学校就读。下一步将抓住市实小搬迁契机,分步实施,积极启动新一轮城区学校布局调整的整体联动,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综合效应。最终形成“中山路小学、市实验小学、南门小学、红旗小学”4所规模较大的小学,带动一批特色学校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在乡镇,恒美小学正在加快建设,确保今年7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撤并汝山小学和包家湾小学两所村完小。京口中学建设正在积极启动,建成后将整体搬迁丹徒中学,今后,两个乡镇将各形成1所现代化中学带1所现代化中心小学和1所村完小的办学格局。2.提升层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我们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2008年,全区学校新添电脑1190台,新增多媒体投影设备45套。已建成京口教育信息中心和覆盖全区所有学校的京口教育宽带城域网;目前,全区所有学校都能实现宽带上网;信息化工程全部达省定二类标准;师机比达到1.2:1,生机比达到10:1,达到省标要求。全区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提高信息技术“三服务”水平。二是实施优质资源扩大化工程。全区建成省实验小学8所,省示范初中2所,省三星级普高1所,目前,全区大部分中小学达省优标准,100%中学达合格标准。
三、加强交流,提高素质,确保区域内师资力量整体均衡
1.坚持教育培训,整体提高师资素质。一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坚持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常抓不懈。建立了由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室、教师培训中心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机制,通过“培养、培训”,进一步优化全区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教研室重点在业务上指导教师,教研员均定点到各学校;教师培训中心根据农村学校需求高质量开展了各层各类培训班,创造性开展“名师大课堂”,不断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积极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全区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小学专任教师大专学历比例分别为73%、87%。二是实施名优工程。认真实施《京口区拔尖人才管理办法》,加大各级名优教师培养和选拔力度,设立名优教师专项奖励,2008年又大幅度提高拔尖人才奖励标准。
2.坚持改革创新,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一是政策支持。区委、区政府根据全区农村学校现有教师队伍状况,制订新教师安置向农村学校倾斜政策。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改善农村中小学工作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身心健康。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对在农村中小学工作满10年的教师,分别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是制度保障。建立了支教制度,城区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支教,即便是在城区学校师资也比较紧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扩大支教教师范围,2008年有32名教师被派到各个农村学校任教;建立了送教下乡制度,城区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指导和上示范课。
四、济困助学,同等接纳,确保区域内适龄儿童教育机会均衡 1.依法规范管理行为。一是法制教育宣传到位。全区各校均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二是依法行政贯彻到位。坚决执行义务教育有关文件规定,实行政务、校务公开制度,规范各类办学行为。三是办学行为监督到位。规范中小学管理,严肃教学秩序,严禁中小学节假日乱办班、乱补课,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四是教育收费规范到位。坚决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及省市文件规定,认真落实教育收费“一把手”负责制、收费公示制、收费公众监督制和违规收费责任追究制。五是大力实施平安创建。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大力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全区各校在全市教育系统中率先建立了学校警务站(室),100%的学校安装了技防设施,全区校园综治、廉政文化进校园和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工作受到了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的高度称赞。
2.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一是认真开展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建立了“京口区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2008年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子女费用共计25万元。二是妥善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问题。全区学校全面向“新京口人”子女开放,供“新京口人”子女自主选择,2008年接纳了4569名“新京口人”子女的入学工作,充分保障了广大青少年的受教育权利。三是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入学得到保障。京口特殊教育中心经过异地改造搬迁后,已成为一所省内领先的培智学校,2008年,区财政预算内安排20万元,用于减免智障学生各项费用,让智障学生享受完全的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实施“十二年免费特殊教育”,将智障儿童的入学年龄向5-7岁儿童延伸。
五、强化管理,提升内涵,确保区域内教育质量全面优质
1.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强化教育管理。认真执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修订实施《京口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评估细则》。督促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认真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规定。加大课程改革实施力度,所有学校都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落实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二是建立帮扶制度。出台了《关于加强京口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分别由5所优质小学结对帮扶5所农村小学,通过管理指导、教学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等举措,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进步;采用教研员蹲点式服务和组织骨干教师指导团送教下乡等方法,提高农村学校教科研水平;坚持送教上门、培训上门,加强农村学校校本培训指导,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
摘要: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保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上学难,现在是情况是上学不难,而上好学难。买房难在国家控制房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某些城市房价任然很高,一般的老百姓包括工薪阶层仍然不能偿付高额的房贷。我们要让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让孩子可以在家门口得到更好的优质的教育,让我们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关键词: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
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保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上学难,现在是情况是上学不难,而上好学难。买房难在国家控制房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某些城市房价任然很高,一般的老百姓包括工薪阶层仍然不能偿付高额的房贷。我们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主要指向的是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而且由于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的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有效地推进了全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近3年医保经费投入更是加大,包括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全区城乡中小学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进行提质改造扩容,对农村学校进行调整、合并。产生了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的效果。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多种因素,全国范围内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比较突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区内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1、学校布局有待改善。一些地区、乡镇只有一所初中。近些年来,除新建的一些私立学校外,公办农村学校数并没有增加,相反有所减少,很多学生到城里或者更好的地方去上学了,造成一些学校超规模办学,二是农村学校布局有违国家教育部办学行为规范中关于“优先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和“不加重农民负担”的规定,将一些边远的村小或教学点撤除,归并到中心学校,一些六、七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的照顾,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读书。不能让这些孩子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
2、教育投入资源分配不均衡。国家曾投入过大量资金改造农村学校危房,使农村学校校舍、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许多境内外教育慈善机构、希望工程、爱心人士也积极捐助,乡镇、村、组也进行了自筹,但后续投入没有跟上,许多
村小仍然没有多大改观,一些山区的中心学校没有教职工单人宿舍,几人合住一间集体宿舍,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学生寝室十分拥挤,政府集中采购的学生单人铁床,铺板的质量差,学校没有学生洗澡的地方,很多学生一个月不能洗上一次澡;配置给农村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大多是摆设,如仪器室、实验室等根本不能用,一些用不上的仪器设备,甚至没有地方放。
3、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由于城区学校扩招和部分老师退休,师资紧张,每年都要调入一批学历高、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老师,而且还有年龄限制,采取笔试、面试,体检合格后,择优录取。拒招刚从院校毕业的大专毕业生,以致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强的农村优秀教师被调走。一些机关单位以事多编制少为由,频频向农村学校借调老师,造成农村学校严重缺编。一些学校没有能力请人,则只好给老师加课、加负责寄宿生的工作量。平均每个教师的课时负担是21节,班主任还要负责寄宿生的早晚自习,500多名寄宿生,由教师轮流担任生活老师,陪学生在寝室睡觉。
4、教师待遇不均衡。校际之间分重点与普通学校,班级之间分实验班、科技班、普通班,学校、班级被分成三等九级,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不公平待遇;教育者也因这些人为造成的差别,导致劳动对象分配不公平。农村中学,招到的新生是经城里好学校挑选几次后剩下来的,城里的优秀生也被选进了重点学校,进了重点学校的好学生又被优中选优进了重点班。于是出现好学校能聘到好老师,招到好学生,年年先进;差学校配差领导,安排差老师,招差学生,与先进无缘。好学校年年把教育成果制成大喜报,放在政府大厅向领导报告。农村教师的福利较差。据反映,绝大多数山区教师一年到头没有任何福利。为解决农村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2010年给农村学校安排了一批特岗老师,在艰苦环境工作了几年,新老师却靠借债维生,以致部分年轻人在失望之余,干脆放弃这令人羡慕的职业,另谋出路。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不良影响
1、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由这些学校的教学环境、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相对要差,尽管严格实行划片招生,但仍有许多家长舍近求远,优先选择到这些学校就读,导致学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
2、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重。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基础较差,家庭作业必须在家长或晚上到老师家里去辅导才能完成。农村学校的老师课时负担重,加上照顾寄宿,一日三餐、早晚自习、洗澡洗脸盖被等等,备课和批改作业全靠加班加点。
4、助长了择校风和教育乱收费。农村的孩子,家长们都希望送到城里,为孩子找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级,留下来的都是家长抱着无所谓,或是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让孩子留在农村上学,择校风越来越盛,县城的学校因生源爆满伤脑筋,农村偏远的学校因生源不足头痛。各学校在按区域划片、按班规、班额招生后,由于择校生的原因,在开学前都要招一批收费生。导致了大班额的出现和收取择校费的现象屡禁不止,而且越收越离谱。
三、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建议
1、严格执行政策。要严格遵照执行中央、省、市、区近年来制定的有关义务教育的条例、规章、标准,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等等的一系列文件中,就如何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缩小城乡、校
际、班级差距,解决学生择校和学校借择校收取择校费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不折不扣、认真执行。对那些喜欢搞对策的学校、学校领导、个别老师,要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处罚。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淡化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位置和作用,并引导他们从太多的光环中走出来,作为领导者、管理者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帮助发展。
3、切实解决好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的问题。一要立即清退机关事业单位以各种理由从农村学校“借”来的老师,清退农村教师到城里支教的现象。据反映,目前从农村一所学校“借”到城里支教的老师达十几人多人,理由是这些县城人手不够。建议编制管理部门对这些“借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如果确实事多人少,就应该因事设编,给予增人增编,不能不顾工作需要而硬撑着不给编,所增人员可以从教师队伍中调入,并及时补录新的老师,以解决当前农村学校存在的有人拿教师工资、没人干教育工作的问题。二是城区学校从农村学校招聘老师应采取“双向交流”的办法,做到有进有出。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职工生活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以优于城区教师的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四是采取定向委培。加大对本土教师的培养力度,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
4、严格规范编班、补课、办班行为。一要严格按照省厅的规定控制班额,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二要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和按入学考试成绩编重点班,均衡配置平行班之间的生源质量;三要确保课堂教育质量,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和校外办班补习;四要禁止学校以家长“自愿捐款”的借口收取择校费,并将查处收取择校费的工作纳入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由教育局督查室对收取择校费的监管查处工作实行问责。
一、形成“3+2”共享资源优化策略
(一)“3”是优化共享资源的三个平台
平台一:学校校园网
学校精心设计校园网栏目,搭建骨干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在校园网平台下建设了“德育天地”“教学广角”“特色文化”等12个栏目。如其中的“教学广角”:
这样的分类,使内容更加明确,为教师上传、阅读、交流、借鉴资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教师可以依托教学广角开展教研活动。上课前,教师通过“科研速递”中的“温馨书屋”查阅教学所用资料,通过“网络直通车”链接到推荐网页,通过“馨香满园”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视频播报”观摩优秀光盘录像。上课中,教师通过“校本教研”进行实时教研,提出改进意见,修正教学设计。课后,教师整理资料,把教学研究中制作的课件、教学预案、教学实录、案例和反思上传到“优秀课件”“优秀案例”“学科教案”等栏目中。这些网站资源,循环使用,不断丰厚,为将来其他教师共享提供了方便,更使教师在借用、活用、精用、巧用资源中,提升自我,不断成长。
平台二:名师工作室
作为一所窗口学校,我校拥有几位省市区颇有影响力的名师。学校不仅在校内为他们建立了实体名师工作室,还敦促他们在顺城区教育网上建立了网上名师工作室。网上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不受时空的限制,吸引了许多教师参与其中。
网上名师工作室中,有“教育叙事”“教学足迹”“成长业绩”“名家对话”栏目。这些栏目有的像一部录像机,记录了他们成长的轨迹,留下了最珍贵的第一手材料;有的像一个教研沙龙,与名师名家交流,引领带动着其他骨干教师共同进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名师在输出资源的同时,也在汲取着更多的智慧。他们率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教学改革的方法,在选择、阅读、上传、答疑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网上名师工作室中真实、原始、生动的素材也影响了其他教师,使他们在阅读交流中感到对自身成长的渴望,增加了对职业的认同,也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充满期望与动力。
平台三:教师博客
博客因为超越了传统的时空局限,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教师博客”这一共享资源,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实验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坚持“我的博客我做主”的原则,促使他们自己建、自己设计、自己管理,实现教师博客的“三化”:个性化、特色化、实用化。例如,班主任教师的博客,设立“精彩瞬间”“心灵港湾”“美文赏析”“亲子阅读”等栏目,让家长及时了解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青年骨干教师的博客,设立“成长”“岁月”等栏目,记录工作生活中典型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育教学反思、经验论文、教学随笔等等,让博客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电子档案,让成长的每一步都留下深深的印记。
博客是最好的交流平台。教师通过博客互访,实现与其他教师的互动,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两种网上教研模式———“问题式”教研和“沙龙式”教研,弥补了传统教研的不足,有效促进了教研活动质量的提升。正像一位教师在博客中写道:“我要好好打造自己的博客家园,让我的博客世界灵动起来,让它成为一种工作方式、交流方式和成长方式。我要充分发挥好它的作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这里成为了我的精神家园,它就像一块乐土,让我乐此不疲地耕耘着、收获着、快乐着……”
(二)“2”是优化共享资源的两个途径
途径一:视频播报
在“校园网———教学广角———科研速递”的路径下,学校开辟了“视频播报”窗口。该窗口主要收集整理优秀教学实录、讲座等光盘,建立光盘资源库,并将光盘的题目在“视频播报”中按时间顺序一一列举,便于教师了解、观看优秀视频,实现资源共享。
途径二:网络直通车
在“校园网———教学广角———科研速递”的路径下,学校开辟了“网络直通车”窗口,重点发布一些优秀网站的网址、优秀资源的获取路径等,节省了教师查找、摘录、辨析教学资源的时间。
二、形成教师自主发展模式
教师是能够享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特殊职业群体。教师的自主成长不仅关乎其自身的人生质量,也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建设一支自主成长型的教师团队是学校管理中极为重要、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实验研究中,我们认真观察骨干教师的成长变化,记录其成长的轨迹,不断总结提炼,梳理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模式。
(一)自主阅读———提升教师文化判断力和专业素养
学校引导教师与书为伴,使其在阅读中丰富生命,提升底蕴。学校通过“好书漂流”“读书沙龙”“学科主题阅读”等活动,引导教师领悟“读书好”,主动“读好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二)自主实践———为教师搭建提升自身素质的平台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通过开展“基本功演练”“聚焦课堂”之“一课三研两上”“集体调研课”“教研公开课”“专题研讨课”“常规听课”及“拓宽视野”等活动,创造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提供实践展示的平台,使他们在自我尝试和团队互助中快速提升教学能力。
(三)自主反思———彰显教师发展的自主性
让反思成为教师教学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需要,让教师真正成为自主的专业人士。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通过教师的博客、网上优秀案例的交流、网上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引领教师重反思、会反思,让教师学会记录和反思。
(四)自主建构———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
教学是一门艺术,成熟的教学就如同艺术创作一样,要有独特的风格。实验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教师个人专题研究的引领,帮助教师不断总结提炼自己的研究成果,让成果促进教师课题研究,促进个人教育教学风格的形成。通过实验研究,教师不仅上了国家级、省、市级研究课,还自主创建了的独一无二的教学风格———有的严谨细致,有的幽默睿智,有的情感充沛,有的善于启发……
三、丰厚“自主教育”特色内涵
办学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多年来,学校在改革与实践中确立了“开展自主教育,成就孩子最好未来”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自主成长在华一,享受快乐在华一,体验成功在华一”的管理战略,不断追求着卓越,实践着“自主教育”的特色文化。
(一)“四维”体系的课程文化
学校将“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基本原则,强化教材的二度开发,将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语文单元模块式教学法,形成了单元教学模式,我们将语文课程内容分为:阅读篇目、语文知识、阅读方法、阅读表达;作文课程内容分为:语言积累、书面表达、评改鉴赏。我们采用“精读牵动———多篇并举———主线训练———专项实践———读写迁移———生活表达———读书推进———指导方法”的单元课程结构,努力用课文教语文。学校通过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课堂的“高参与、广互动、深思维、善表达、多实践、低负担、高效益”。
(二)“自主管理”的制度文化
在制度文化创建初期,我们思考的是让制度不仅是一种规范和引导,更要是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作风。而今我们思考的是将学校的管理理念更高标准地融入其中。我校创新出台《学校自主教育文化手册》,其中包括《自主教育学校文化手册》《教师自主成长》《班主任工作手册》《教师教育分享手册》《教师教学设计手册》《教师学习手册》,推进了学校高效管理进程,真正做到让制度为铸造精神服务。
一、规范管理,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2003年,永丰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完善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优化教育环境的通知》(永发[2003]16号)和《关于印发〈永丰县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永发[2003]23号),理顺了教师队伍管理体制。
一是全面规范校长和教师队伍管理。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人事管理,学校行政领导的选拔、聘用,新教师的聘用审批及教师调配,均由县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非科级中小学校校长及其股级干部由县教育局考察,报分管领导批准后选聘、任用,并由该局归口管理。明确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是全面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从2002年10月开始,全县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县财政开设了教职工工资专户,每月通过银行代发网点直接打入教职工个人账户,确保了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历年无拖欠现象。县财政按全年工资总额的6%预算教师住房公积金;按工资总额的2%~3%预算医疗保险金;按工资总额的2%预算教师失业保险;教师生活补助和津贴补助270元得到了落实。
三是全面实行校长和教职工聘用制。从2004年开始,全县中小学校长实行了聘任制、任期责任制、竞聘制改革,并实行定期考核和离任审计制度,逐步建立了选拔、使用、考核机制。全县教职工实行聘用制,教师一聘3年,由教育、人事部门组织实施。
四是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从2002年起,实行新进教师“凡进必考,择优录用”的原则,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全县教师资格的认定工作。六年来,全县共认定教师资格的有4246人,专任教师全部取得相应层次教师资格证。2004年以来,对66名“在编不在岗”人员作了除名处理,并依法清理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和不合格教师152名,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
二、优化结构,充实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
一是建立正常教师补充机制。按照省定编标准,在认真分析全县教师队伍现状的前提下,建立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近年来,全县共招聘中小学教师273名,全部分配到边远山区乡镇中小学任教,并规定五年内不予调动。2003年,将县城附近超编学校的173名教师分流到山区乡镇中小学任教,2008年招聘100名教师,充实到各级各类学校任教,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建立“三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制度。为解决山区学校缺编问题,从2006年开始,建立了“三定向”培养教师制度。两年来对中村乡等8个边远山区乡镇共安排了61名培养计划,签订了培养协议。
三是建立支教帮扶制度。近年来,从县城学校选派28名优秀青年教师到11所薄弱学校支教,为了逐步加大支教力度,在宣传发动上狠下功夫。一是举行“百校千村助成才”启动仪式。组织部、团县委、宣传部、教育局等部门联合举行了启动仪式,县领导亲自动员,强调了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二是召开帮扶学校校长和支教教师代表会,号召城区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结对帮扶工作中去,不畏艰苦,扎实工作,把县城学校文明的校风、严谨的教风、良好的学风带到农村中小学,促进薄弱学校建设。三是举行隆重的支教欢送会,教育局领导亲自将支教教师送到目的地。
四是建立校长和教师双向交流制度。在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薄弱学校支教的同时,永丰县还从被帮扶学校选拔青年教师到县城中小学跟班学习,组织薄弱学校新分配的教师到县城中小学开展教学实践活动。2004年招聘的20名小学教师分配到薄弱学校任教半年后,全部到恩江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教学实践活动。2006年、2007年从农村中小学选拔20名校长和教师到县城学校跟班学习。
三、强化培训,全面提高校长和教师素质
一是抓校长培训。坚持每年选送一大批农村中小学校长赴北京、上海、南昌参加各类培训,组织中小学校长参加全市义务教育校长素质教育培训、教育新理念培训,还组织农村中小学校长赴江苏洋思中学、浙江诸暨中学、山东胶州向阳小学、辽宁虎滩小学等课改先进校考察课改共300人次。同时,聘请专家、教授对全县中小学校长进行岗位培训和新理念培训,2006年、2007年近百名校长得到培训。
二是抓远程教育技术培训。2007年,全县投入504.3万元,安装了182个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其中模式一1个、模式二165个、模式三16个。为使这项投入发挥其应有效益,县政府印发了《永丰县2006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永府办字[2006]184号),建立了培训机制,狠抓了队伍建设。2007年,选派近千名项目学校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参加了省、市、县各级培训,其中省级培训230人,市级培训100人,县级培训600人。
三是抓班主任培训。从2007年开始,对全县1600多名班主任作出了全员培训规划。2007年首轮班主任培训400名,其中农村中小学班主任376名;2008年拟培训班主任466名,其中农村中小学班主任 417名。培训工作由县教育局统一部署、统一安排,教师进修学校具体实施。
四是抓薄弱学科教师培训。英语学科是永丰县的弱项和短腿,为提高全县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从2004年暑假开始,连续四年接受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支教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每年选派一批教师赴永丰县开展英语教师培训,支教教师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大学教授共计33人次,累计培训中小学英语教师500多人次。他们的支教事迹先后在《井冈山报》《江西日报》《文汇报》和教育部《教育简报》上作了报道。
五是抓课改和新教材培训。2004年全县中小学使用新教材之前,永丰县着手开展了新课改、新教材通识培训,为课改作了准备。2004年开始,加大了培训力度,每年暑假由进修学校组织中小学教师分期分批开展1至9年级各学科新教材培训、新理念通识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累计开展培训20期,参训教师4060人次。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850人次。中小学组织本校教师参加校本培训达5600人次。
四、提高待遇,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一是加大对边远山区教师的激励力度。1998年,永丰县在全市率先实行边远山区教师津贴,对中村乡等8个边远山区乡镇教师每人每月发放15元;2004年提高到每人每月35元;2007年按较边远、边远、最边远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0元、100元、150元,补助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同时,为缩短城乡教师福利差距,2007年、2008年分别按年人均8000元和9000元的标准规范了中小学教师津补贴,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边远山区教师的福利待遇。
二是加大对教育教学的奖励力度。2006年,县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印发永丰县人民政府教育教学奖励办法的通知》(永府办字[2006]153号),建立了奖励制度,设立了学科竞赛辅导奖、业务竞赛奖、高中骨干教师奖等六个奖项。县财政筹集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学人员。2006-2007学年度,向学校、教师发放各类奖金11.87万元;2008年,县委、县政府继续安排20万元充实教育教学奖励基金,对优秀骨干教师尤其是作出突出贡献的薄弱学校教师进行奖励。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荐阅读: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10-07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听障学生健康成长10-10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05-24
优化课堂提问,促进生物学教学论文06-08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分析09-30
优化发展环境措施12-12
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措施09-08
临高县农业产业结构及优化配置06-01
班主任如何优化班级管理资源-班级管理10-30
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