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2022-05-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考研究

摘 要:当前,农业发展正处于现代化改革新时期,对我国农业建设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我国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农业建设也随之进行改革,同时农业格局出现新的变化,促进了我国农业改革的深化,稳固整体农业体系结构。主要分析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推进;农业发展;农业建设;思考

农业建设在我国占据的比重日益增加,当前社会农业建设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但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的改变,农业空间格局也发生变化,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农业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应提高农业建设水平,并将农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从而使我国农业建设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同时,应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农业建设进一步落实,以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效果,避免农业经济问题出现,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改革机制的全面深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实施中国乡村振兴路线为基础。因此,深化农业建设,将现有体系管理制度坚决落实,在不改变现代化评价的基本方向上将农业现代化建设稳定具有重大意义[1]。与此同时,需要将农业基地的使用权与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进行确权登记,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确权土地办相关证件,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集体建设用地的信息数据库,为推动我国农业建设效益发展提供便利,进而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具有相同价值,实现同等入市、同等价格、同等权限。

2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方法

2.1 提高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应用

加强与高等院校、农业科学院之间的合作,实行农业科技改革,进而促进科技科研成果转化到农业实际应用中,并将科技、人才、团队以及品牌等优势在实际中合理应用,扩大农业空间格局,进而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通过利用农业科技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并且能够将现有的技术加以完善,构建健全的服务体系,鼓励农民积极引入农业科技。同时,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科技和经济的扶持力度,并对我国农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力度,进而使农业可以多样化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业服务效率以及农业生产效率。

2.2 构建完整的农业体系

在农业建设过程中应以企业作为主体经济体系,并以农业科学院作为支撑,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建立培育和繁殖一体化的种业体系,构建现代化的种业中心。通过与农业相关科研院校的合作,设立种子研发、培育和繁殖实验中心,建设地区种子展示中心以及种子交易平台。对于发展中的农业企业应給予鼓励,并建设种业实验中心以及种业基地,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关注优良品种的繁殖培育项目,对建设国家级的繁育技术给予全力支持,并构建地方特色配套体系,大力支持现代化农业建设[2]。

2.3 提高农业经济水平

加大对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优化农业监管力度,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全面完善,进而使农业市场范围不断扩大。重点培育高收益农业产品,建立全面性的农业园区,为农业发展提供推动力,使农业的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向城市化转换。同时,应对现有农业园区的经济模式与管理模式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并加强对农业园区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投入,如修建科学化灌溉水渠、采用科学化种植手段、应用科学化种植设备等,促进农业园区的稳定发展,使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进而促进农业建设效益的稳定提高。

2.4 改进农业管理机制

现阶段,土地承包管理可分为家庭承包或农业合作社承包,这样的土地管理机制有助于加大农村土地的使用率[3]。而且,对农业土地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可以为日后土地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便于日后顺利开展土地改革制度,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进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切实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根据目前的农业建设发展形势,相关部门应当做好正确指引农业发展方向的工作,优化现有的惠农扶持政策以及服务机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农业的发展模式,为农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2.5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应根据时代性以及实际发展的综合性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形成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引领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因此现代农业建设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应注重体系的导向性与原则性,大力发展农业建设科技化水平,坚决以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准则,并以此反应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建设的问题。

2.6 实施机械化生产

利用先进的科学智能化技术手段,对符合当前农业建设的机械设备进行研究,并建设农业建设机械设备研制中心,强化农业科学机械设备的研制与关键技术掌握。促使农用机械与农业技术的融合,进而推动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操作水平的提高,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将再生产环节进行突破,从而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促进农业建设效益的全面提高。

3 结束语

农业建设必须要与时代接轨,采用先进技术,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将农业建设结合其他行业共同发展,通过提高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构建健全的创新体系,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张铁亮.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J].中国发展,2019,19(5):59-62.

[ 2 ] 易长福,冯升涛.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N].宜

春日报,2019-09-07(3).

[ 3 ] 郑慧,段久存.丰南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建议[J].

农业科技通讯,2019(5):32-34.

作者:李海燕

第2篇: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建设我国现代农业

[内容提要] 世界现代农业向人们展示的是高度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的高科技、高效率、高效益农业。我国的现代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现代农业的建设不仅面临资金、技术、农业经营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问题,还受到农业经营体制、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借鉴国际经验,积极稳步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国际经验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研究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透视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特征,有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推进。

世界现代农业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农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种一般意义上的傳统农业或“四化”(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农业,世界现代农业向人们展示的是高度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的农业,农业成为高科技产业,只有掌握

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的人才有资格当农民;农业不再仅仅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农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1.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

现代农业正在承担日趋重要并不断扩大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等方面的功能。农业的多功能性既是农业历史进步的结果,也是当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已经将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无论是日本的环保型可持续农业模式,西欧的综合型持续农业模式,其共同点都是通过尽可能减少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通过立法规定废弃物的排除、污泥用作肥料、防止施肥过量等等,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

2.应用高科技的现代产业

当我国还在为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奋斗时,发达国家已经大量地把现代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应用于农业。

智能化的农业机械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已从传统化发展到现代化,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指挥拖拉机耕作,农民耕地都可完全由电脑控制。目前,澳大利亚80%的农场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指挥拖拉机耕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法国科学家开发的摘苹果机器人,能辨别出苹果是否成熟,摘一只苹果仅需6秒,比人工节省一半时间。

设施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农业依赖于自然力的状况,实现了农业的工厂化生产。其中温室大棚、滴灌系统和电脑控制的现代化栽培技术体系是最富代表性的设施农业。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发达国家,以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比较普遍地得到发展。如以色列温室农业从80年代的1.3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4.5万多亩,更新了三代。以色列农民在1亩温室中,一季可收获20万支玫瑰,20吨番茄。

依靠现代化方式经营的精准农业生产模式正在形成。如在美国,从农场到市场、从农村到国家中央信息处理中心,已普遍使用了卫星定位技术。据介绍,美国农业部可以通过卫星定位系统了解全美每个农户每平方公里的氮、磷、钾含量,在收割机收割切碎秸秆的那一刻,电脑就可以分析出其各种元素的含量,并直接输送到农业部信息中心[1]。

应用生物技术开发种质资源。基于分子生物学理论的生物技术则可以对生物的遗传信息作实验室操作;可以在动物、植物、微生物,即所有物种间作基因转移和重组,极大地扩展了生物种质资源和杂种优势的利用。

3.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

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农业发展优先考虑的问题。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被人们视作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向。美国加州在本世纪50年代即用有机农业替代石油农业。目前,加州以蔬菜和水果为主的有机农产品的产量已占全州农产品的10%,且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迅速发展。德国把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作为改革传统农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从1997年起,德国还规定生态农产品使用统一的标签,这样既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犯,又使消费者放心。韩国专门组织人员开发环保型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充分运用减少农药投放的病虫害天敌、抗病虫害技术和有助于高效利用肥料的农作物养分综合管理技术,以达到无公害的目的。

4.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经营和管理农业

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超越了初级生产范围,拓展了纵向和横向上与其他经济活动的联系,改变了以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分割现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组织与管理网络,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在美国,农产品的80%销售给食品工业,荷兰、丹麦2/3的农产品是经过深加工和精加工后再进入市场的[2]。同时政府、科研、推广单位为生产单位提供信息咨询、科学技术等各种服务,包括在组织管理上采用电脑网络,使农业生产成为可以受到社会控制的活动。美国加州平均每个农户耕种约1800亩土地,至少有15人为其服务。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状况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自1954年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央提出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四个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优先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共识。伴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等一系列新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重要转机,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也大大加快,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现代农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1.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现代农业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农业发展的方向。近几年,我国各地普遍重视现代农业建设,江苏省在2006年年初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以高效农业规模化百项工程为战略平台,力争每年以3%~5%的速度推进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到2010年高效农业、高效渔业面积分别达到2400万亩、400万亩,全省现代高效农业规模达到1/3,农产品出口基地面积达800万亩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新增80亿元左右”。省财政安排高效外向农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专项扶持高效农业百项工程和外向型农业建设。

浙江省提出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主导产业形成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为基础,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的发展新格局;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占农产品比重达到90%以上。

天津市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从2007年起,大力发展种源、设施、农产品加工、安全健康、观光、外向六大农业产业,重点扶持和发展优质高效蔬菜良种、杂交粳稻良种、奶牛良种等十大种源产业,作为本市沿海都市型农业的重点和突出标志,大力发展高标准设施农业,到2010年全市粮食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实现土地产出率2000元/亩,农业劳动生产率2万元/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800元,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化、装备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水平。

(2)以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为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迅速。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浪潮,我国沿海各省和大中城市的周边地区在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充分挖掘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大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以园区为平台创新机制激活农业、吸引“三资”(指民营资本、外商资本、社会资本)做大农业、孵化科技提升农业。

为了加快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上海市政府规划建设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项目投资的基地,每个园区的规划面积在10~20平方公里,并对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予以重点支持,至2007年上半年12个园区共引入产业开发项目160多个,引进资金83635万元人民币和1982万美元。

广东省1998年就在珠江三角洲兴建了1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002年又在其他欠发达地区建立了12个示范区。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机械化,不断发挥其对当地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江苏省无锡市按照“整合空间结构,实施创新试点,优化资源功能,提高发展水平”的总体思路,精心打造江苏“农业第一园”——无锡现代农业开发试验区。试验区总面积69平方公里。试验区目标定位是发展新型农业的核心区、培育新型农民的先行区、建设新型农村的示范区、综合创新效应的集成区。

(3)农业产业发展的多样化。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涉及的农业产业不仅有名贵花卉、珍稀苗木、蔬菜、瓜果等园艺产品,还有有机大米、鲜食玉米、油料、蚕桑等农业产业。常州市103个乡镇级以上农业园区中,花木类25个、蔬莱瓜果类24个、粮油类4个、养殖类50个。具有产业、生态、观光、休闲综合功能的现代农业成为农业园区建设的新亮点。溧阳市利用山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溧阳新昌镇新世纪园艺有限公司,租赁3000余亩土地,依托区内原有的山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投资3000余万元,在场内建立观光园区、茶果品尝选购区、农家生活自助区,初步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住宿、餐饮、垂钓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

在大中城市较为密集的地区,旅游农业发展很快。天津市提出到2010年,全市建设100个农业观光园区,1000个农业参与体验基地,10000个农业休闲度假庭院。苏州市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集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次产业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快速发展,全市已拥有39个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场所,2006年接待游客突破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0多万元,并带动相关产业3亿多元。

(4)科技含量较高的设施栽培被广泛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等特点,是最有活力的农业新产业。近几年来,我国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大力推广设施栽培,特别是在蔬菜、瓜果、花卉的温室大棚栽培和果树温室育苗方面发展较快。如天津先后建成各级蔬菜工厂化农业科技示范区22个,既有自行设计的新型节能日光温室,也有从国外引进或国内生产的连栋温室及智能温室。全市设施蔬菜栽培面积约21.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5.2万亩、大棚6.8万亩、中小棚8万亩,设施蔬菜总产量15.46亿公斤,总产值23.19亿元。一些地方还采用了先进的自控式光温室和喷灌、滴灌设备。江苏省海门市中南高档花卉园区建有智能温室3000平方米,连栋温室4516平方米,配置了先进的控温、调光、灌溉、施肥等设施,整个系统都由计算机控制。

(5)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家成为投资开发农业的生力军。各地现代高效外向农业创新投入机制,初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信贷投入为支撑,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外资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无锡市近3年投资农业的工商资本已达23亿元。特别是一些创业成功的私营企业主投资开发农业。溧阳市民营企业家沈祖富规划总投资1.6亿元,在天目湖上游建设占地2万亩的天目湖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园,到2005年底,已完成投资7000万元,完成开发面积5000余亩,计划发展以经济林果生产为主,集培训、会议、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休闲基地,此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天目湖畔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的又一明珠。

(6)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催生下,各类市场主体和联结主体加速发展并形成的辐射带动效应,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一是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公司+农户”的利益连结机制明显增强。山东省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868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61家,过50亿元、100亿元的各2家[3]。二是农民组织程度提高,村级合作社作用得到发挥。海门常中村在发展西、甜瓜过程中,村全力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资金困难的瓜农借贷资金20多万元。该村的西、甜瓜专业生产合作社专门负责种瓜大户及体弱瓜农的西、甜瓜销售。2005年该合作社帮瓜农组织销售西、甜瓜60多万公斤。三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得到强化。常州市立华畜禽有限公司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雪山草鸡”繁殖、饲养、加工、销售的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带动800多养鸡农户,两次禽流感影响销售,公司损失4000万元,但仍然按合同收购农户饲养的鸡,使农户获得稳定收入。

2.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但从整体而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首先,我国农业物质生产条件虽然有很大改善,但地区之间差距巨大。2005年与1983年相比,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拖拉机、农村用电量、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等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按单位面积计仍然极其有限。而且地区之间差距巨大,中西部地区明显不足。如2005年,中、西部地区的农机总动力分别只有东部地区的86.16%和50.12%,农村用电量分别只有东部地区的16.28%和13.75%。

其次,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脆弱。2005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2450.3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7.22%。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支出512.63亿元,按全国耕地面积18.31亿亩[4]计,平均每亩只有28元。由于投入不足,水利灌溉设施老化,带病运行,安全隐患较多。大中型水库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运行维艰。农业机械发展滞后,防汛抗旱形勢严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第三,农业技术进步缓慢。从我国农业科技的现状看,尽管有很大的进步,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低,资源利用率低。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可是,由于我国农业科技相对滞后,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如我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仅有30%~40%,化肥有效利用率不到30%。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不稳定,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一家一户的土地分散经营,难以组织推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在农业地区,农产品加工大多为作坊式生产,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缺乏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带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生猪卖头、柑桔卖筐、水果卖鲜”的生产格局依然存在。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农村市场体系和物流产业发育不全,大宗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农村物流产业的手段和设施落后。在农产品出口中仍然存在着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加工水平落后、缺乏品牌产品、出口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国际竞争力不强、行业组织发展滞后、缺乏有效的出口服务等问题。

第五,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不高,缺乏从事现代农业经营的骨干力量。2005年,全国农村每百个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占比高达86.3%,其中文盲、半文盲占6.9%,小学文化程度占27.2%[5]。由于农业地区有文化的乡村青壮年劳力异地转移较多,留守农村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现代农业发展缺乏主体与骨干。

第六,在我国各地发展的设施农业规模不大,水平不高,缺乏像荷兰、以色列那样的高科技投入、高资金投入、超高效益的高度集约型工厂化设施农业,设施内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仍很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效率低而且作业质量差,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是综合设施栽培技术中的薄弱环节。

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1.转变发展观念,开阔思路,要对农业赋予新观念

首先要转变各级政府长期形成的“重工轻农”发展观念。长期以来,虽然一直强调农业是基础,但并没有把农业作为一种获利能力很强的产业来对待。现代农业由于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已不再是投资大、回收慢、效益低的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丹麦农业发展的速度高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高于工业发展的速度[6]。现阶段,由于全球性的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作为资源性的农产品将日益显得格外重要,从而使农业有可能成为效益最好、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对此,应有新的观念和认识。各地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农业大有可为。即使如江苏这样的工业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经济增长仍有比较大的空间。该省耕地面积7201.8万亩,农业亩均效益为1199.0元,其中亩均效益在2000元以上的种植面积为1203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6.7%。如果按照该省“十一五”规划确立的目标,到2010年,全省现代高效农业(高效农业是指亩均效益在2000元以上的农业)面积达到2400万亩,占种植业面积的1/3以上,则现代农业效益相当可观。

其次,发展现代农业,急需突破“无工不富、谁抓农业谁落后”的经济发展观。工业化致富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同样可以致富农民。实践证明,投资现代农业同样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笔者调查中发现,现代农业的高产出、高效益令人大开眼界。在江苏省苏北的淮安三河农场,投资建设的钢架大棚,租给农户种植草莓,亩产值超万元,亩纯收入8000元以上(包括劳动力工资)。在苏中的海门市,钢架大棚设施农业园区中农户种植的西瓜、甜瓜、葡萄、蔬菜等,亩收入都超过1万元。无锡市金菇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全省一流的食用菌标准厂房,实行工厂化生产,年亩均产值可达120多万元。

2.建立财政资金引导、多方参与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

现代农业是高投入的产业,要加快建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导向,外商、企业、农户投入为主体、镇村集体经济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增加建设现代农业的财政投入,采取贴息贷款、补助、奖励等形式,加快现代农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创造农业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高效农业开发;扶持和奖励农户增加农业投入。

现代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功能已超出农村经济的范畴,现代农业发展的受益者不再局限于农民和农村,而是整个社会。因此,发展农业不仅是农民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城乡统筹,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

3.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平台,大力加强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和推广

尽管我国还不具备发达国家那样大量地把现代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应用于农业的条件。但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选择地在重点地区和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应用。如在土地资源紧缺、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推广设施农业,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在干旱缺水的北部和西部地区推广压力灌溉;等等。

要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平台,努力构建规范高效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一是围绕农业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的推广应用,增加科研经费,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健全科技服务网络,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三是加强农业园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合作,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四是坚持制度创新,探索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有效形式。

4.高度重视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农业发展优先考虑的问题。食品的安全性与农业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增大了农业食品的不安全性。食品不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国民生命与健康,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影响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贸易。建立农业生态保护区,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配备现代检测手段,保证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每一道环节实现标准化,是保障农业食品安全的主要措施。

5.发展农产品的保鲜保质加工及精深加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产品的保鲜保质加工及精深加工是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通过保鲜保质加工,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产品的损失,提高效益。农产品精深加工,纵向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横向可以延伸比初级农产品更大的市场半径,内涵上可以充分体现科技含量、提高核心竞争力,从深层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

6.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提高农业劳动者组织化程度

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是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精通技术精通业务的技术人员,更需要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发达国家都把农民視为高度文化知识水平的职业,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法国政府要求青年农民必须完成义务教育后,经过农业专门学校学习,并且到农场实习,成绩合格取得绿色证书,才能得到政府承认。在丹麦,任何没有受过农业基础教育和务农实践,及没有获得“绿色证书”的人都没有资格当农民。德国政府对申请独立经营家庭农业企业的农民进行严格审查,鼓励具有高学位的人进入农业企业。在澳大利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7]。目前我国务农劳力普遍呈现“女多男少、老年多年轻人少、文化低的多文化高的少”的状况,由此导致新技术接受慢,市场开拓能力差。培育新型农民已经成为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各地要改变只重视离农农民的创业就业培训,而忽视务农农民的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要充分发挥农业教育培训资源,积极组织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

在国际现代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体系中,农业生产者——农民通过联合组成合作社之类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农民组织,摆脱分散、孤立的状态,形成有序分工,有效整合的格局。荷兰的农业合作社遍及生产环节的各个领域,荷兰农民90%以上的生产贷款来自信贷合作社;采购合作社为农民购买种子、饲料、肥料提供方便和帮助;销售加工合作社的存在,使荷兰农产品的销售网遍布世界各地[8]。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各地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依据,尽快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地方性实施条例和实施细则,从财政、信贷、税收乃至用地、用水、用电政策等各个方面,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7.重点关注落后地区现代农业的建设

现代农业是生态型有机农业。落后地区一般以农业为主,目前基本上还是一片净土,水质、土壤都未受污染,生态环境极佳,是理想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当前特别要加强农业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建设和完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脆弱,为此要加大对农业地区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强县乡骨干河渠疏浚,提高排灌标准;提高县乡骨干河渠疏浚的省级补贴标准;二是加强水利建筑物维修、改造、续建、配套,提高工程设施完好率,对超期服役及报废泵站给予财政补贴,逐年解决维修、重建资金问题;三是加快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步伐;四是近期重点解决水网低洼地区的河道引排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排涝抗灾能力。

(2)增加对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良种应用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继续大力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种植业良种补贴规模,促进种植良种化。加大对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支持,尤其是在沼气建设和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注释:

[1][美]信息技术打造农业强国.人民邮电报,2006-03-17

[2]甘强.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借鉴.上海农业网,2005212-13

[3]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抓好城乡统筹 发展现代农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7-03-21

[4]农业部.2006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5]数据来源:2006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表10农村住户基本情况。

[6]张贤辉,胡广军.浅析丹麦现代农业特点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安徽农学通报,2004(4)

[7]张页维.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启示.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信息中心,2006-12-25

[8]探寻荷兰农业成功的秘诀.人民日报,2006-06-29

(责任编辑:张晓薇)

作者:徐元明

第3篇: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初探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将农业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由落后生产力的传统农业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本文分析了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提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举措,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业;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那么,什么是现代农业?如何建设现代农业?

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手段。

2 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举措

2.1 要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的变革,既包括农业的增长方式,又包括农业的经营方式;既涉及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布局与发展,又涉及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取得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革除传统农业的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

实现农业现代化意味着要实现“六个转变”:一是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二是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依靠设施、发展可控、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三是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四是农产品生产由主要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安全、结构优化、品质效益转变;五是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六是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六个转变”不仅是农业政策方面的转变,同时也是我们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2.2 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依托,建设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比发达国家约落后约15到20年。从国外农业发展过程来看,基因工程、种子工程,节水灌溉等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正变得日益突出。在现代化早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农机、化肥等工业产品的大量投入来推动的。而随着生命科学本身的发展,人们对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提高,从而导致了大量优质品种的选育和栽培、饲养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国际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规律性,我们应该从总体上把农业科技当作“稳住的大头”,实行对农业科技扶持和保护政策。要选择关键的,对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新技术,采取相应的政策。要建立一批高效运作的农业科研组织与管理机构。要在农业科研的运行机制与模式方面进行新的探索。还应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农业科研体系,允许和支持企业参与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扩散与传播。建设新型的国家农业创新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整合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基础和关键。

2.3 加大农业投资的力度,建立农业投资的硬性约束机制

当前,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驱动,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农业投入体制,逐步完善了农业投资机制,提高了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确立了投资主体的职能,制定了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应优先解决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和资源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如增加水利建设、林业建设等资金,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县专项资金等。同时,为了保证资金的按时到位和合理使用,国家还应该加快农业投资立法进程,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克服政府投资的随意性。通过法规约束,来保证国家对农业投资的稳定增长及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

2.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

农业的现代化一方面为农业、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农业的现代化又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不能沿袭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石油农业”道路,否则将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恶果。同时,我国农业也不能走 “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模式。因為这种农业模式虽然关注资源和环境与生态平衡问题,但由于其产出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人民生活及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农业发展之路。

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农业应该是能持久地养活世界上最多人口并提供健康的环境与坚实的资源基础的现代农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由于市场本身具有不完备性、缺陷性,面对着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的农业,市场调节往往会产生一些负效应,这必须要依靠政府宏观调控来解决。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把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对农业的投资,保持工农及城乡的协调发展;并据此调整产业及投资政策。二是为了加速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特别是面积广阔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入。

农业现代化经济收入中等地区是半平原、半山区的村庄,仍要巩固和维护“五通”设施,大力提倡发展各种专业性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发展林、茶、果、药、以及生态园林及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现代化需要国家从各项资金中加大投入,解决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调整好产业结构,增强新的品种和名、优、特的产品,增加群众收入,从更高层次的起点上创新,改变发展模式,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步伐。

参考文献

[1]吴荣,陈怡松.对农业现代化不同道路的思考[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2]韩长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02)

作者:葛小平

第4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美好新乡村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作为一名在基层服务的大学生村官,我一直在学习文件的精神,并且实践落实到最近一直开展的农村党员主题教育活动中

《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指导思想,“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我们应将之与美好乡村建设结合到一起。作为基层工作者,农村就是我们的主战场,解决好自己所在村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是我们的主方向,当前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首先,认真做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的相关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同时还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强基层民主,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其次,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的抗灾救灾、警务消防,森林防火等各项工作,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落实各项有关政策,建立美好新乡村,同时我们大学生村官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要从小事做起,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要了解农村和农民需求,找准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勇于创新创业,和农民群众一起开拓致富之路。

实践长才干,历练出人才。我们要充分发挥知识优势和所学专长,积极为“村两委”建言献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第5篇: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

中共临夏州委

临夏州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省州党代会精神和全州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全州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作出如下决定。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产业富民、农牧稳州”战略,牢固树立“为牧而农、为工而牧、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理念,坚持打绿色牌、产业化推进、链条式开发,按照夯基础、调结构、强科技、育龙头、攻难点、抓劳务、促增收的思路,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强化政策、科技、人才、设施装备和体制支撑,着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努力实现全州农业超常规、创新型发展,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二)目标任务

到2016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5万吨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把临夏建成西部地区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基地、牛羊及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和面向兰州的优质奶源生产基地,全省高效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全省重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加合理,装备水平明显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州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建设新格局。

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围绕全州经济发展“三大基地、三大产业带”的布局,立足川塬区、干旱半干旱区和高寒阴湿区区域特征,种植业重点发展高效农业、旱作农业、特色农业,养殖业重点发展肉牛、肉羊、奶牛“三大产业带”和猪、鸡、渔“三大基地”,林果业重点发展花椒、啤特果、核桃产业,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粮食产业。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主攻玉米、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稳定小麦

生产,在广河、永靖、东乡、临夏县等干旱半干旱区建立玉米产业带,在北部干旱山区、东西部阴湿区建立马铃薯产业带。

(四)草畜产业。深入实施国家天然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政策,加大草场围栏建设,提高草原生产性能,支持农户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稳步扩大粮饲兼用玉米种植面积;加快农作物秸秆饲料科学化利用,实现重点农作物种植区域饲草资源向养殖重点区域的有效输转。依托全省牛羊产业大县建设,重点发展肉牛、肉羊和奶牛养殖,稳定发展猪鸡生产。

(五)经济作物产业。以设施农业为方向,优化品种结构,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发展壮大临夏县北塬灌区、沿黄灌区、大夏河流域、广通河流域四大蔬菜产业基地。以双低油菜为重点,建立和政、积石山县油菜产业带。以康乐县、和政县高寒阴湿区为重点,建立道地中药材产业带。依托兰州百合品牌优势,在永靖县建立百合产业片。

(六)林果产业。围绕“三河三麓三带”经济区建设,以黄河、洮河、大夏河沿岸为重点,大力发展以花椒为主的产业带和以阔叶树为主的育苗产业;以太子山、积石山、南阳山一带为重点,大力发展以啤特果为主的林业产业带和以针叶树为主的育苗产业;在河谷川塬区加快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和以高档城镇绿化树种为主的育苗产业,形成花椒、啤特果、核桃三大产业

引领,大接杏、红枣、苹果、油桃、枸杞等产业补充,林木育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多点开花的新格局。

(七)水产养殖业。依托州内丰富的水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加快建设以刘、盐水库及沿岸地区为重点的水产养殖基地;加大州内冷水资源开发,积极发展冷水鱼养殖,建设以太子山、积石山、南阳山一带为重点的冷水鱼养殖基地。

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八)基地规模化。加快种养结构调整,扶持发展特色种植、草食畜牧业为主的稳州传统产业,壮大种养基地规模。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偿流转,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规模化、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继续实施粮食增产工程和“菜篮子”工程,对旱作农业、规划区域内的设施农业、高效节水设施建设给予补助。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对新建的养殖专业村、养殖场(小区)按照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助。到2016年,形成150万亩的旱作农业、25万亩双低油菜、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设施蔬菜、94万亩花椒、38万亩啤特果、21万亩核桃和52万亩其它特色林果的种植规模;规模养殖户达到3.8万户,专业养殖村达到210个,养殖场(小区)达到1500个以上,规模养殖饲养量占全州总量的60%以上,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400万头(只)。

(七)生产标准化。加快建立本州农业生产规程和内控质量标准,积极推进蔬菜标准园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对每年新改造规范达标的州级、省级和部级蔬菜标准园和养殖场,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一次性给予补助。全面推进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和清真食品体系认证,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八)加工特色化。培育壮大重点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大对清真肉乳、马铃薯、玉米、啤特果、花椒加工企业的扶持,扶持发展一批地域特色显明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西部地区清真牛羊肉及系列熟食品加工基地,打造中国皮革毛纺手工地毯加工产业集群。到2016年,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5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州财政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农业产业化扶持项目优先向重点龙头企业安排。

(九)产品品牌化。依托清真品牌优势,加大对清真牛羊肉、无公害农产品、林果产品、皮革等产品品牌和“东乡手抓”等地域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到2016年,打造3—5个国内知名品牌、10个以上省内著名品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全国和国际农博会等推介会、展销会,州财政和企

业所在县财政分别给予一定比例的参展补助;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的企业或组织,一次性奖励20万元,获得省级名牌或省级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

(十)经营产业化。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在全州逐步建成一批产业、技术、资金、服务、管理相对聚集的现代农业园区。扶持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重点支持区位优势明显、辐射范围广的市场改造升级,形成州级有区域性市场、县(市)有骨干市场、乡镇有产地市场、基地有田头市场的市场体系。加快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合组织+农户”的经营格局。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奖补资金,鼓励种养大户、农产品营销户、养殖专业村、农机专业户等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专业合作社与超市、龙头企业、学校、城市社区等开展产销衔接;对评为州级、省级和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的,按照以奖代补形式一次性给予补助。到2016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00个,入会农户达到15万户。

四、加强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质量评定制度,开展大规模地力提升和农田设施完善相结合的

中低产田、土地整理、标准梯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16年底新修梯田70万亩。实施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争取临夏市、和政县、广河县、东乡县列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大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力度。

(十二)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推进养殖业、设施园艺、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进一步拓宽农业机械作业和服务领域。到2016年,综合农机化率达到42%,农机总动力达到116万千瓦。积极争取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州、县(市)农机具购置补贴配套资金。对作业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的农机户、农机合作社由县(市)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十三)强化项目支撑能力。全力实施“4+5+5”行动计划,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做实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建立科学的项目库。全力争取省上和国家支持,实施一批现代农业建设项目。加大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投入,州、县(市)财政对农业重点项目安排一定的前期经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能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项目。

(十四)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强化科技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对年度考核连续3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评聘高一级技术职务时不受岗位限额

限制。鼓励科技人员深入产业一线指导生产,对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公益性技术服务的科技人员,晋升技术职称时不受岗位限额限制。充实乡镇农业服务机构科技人员,每年招录一批农业类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工作;对服务期满,工作业绩突出的,择优选调到州、县农业服务机构工作,解决州、县两级技术人员断档的问题;在乡站或农业生产一线设置公益性服务岗位,每年招聘一批人员加强基层技术服务力量。通过创办田间学校、培训基地,开展大面积农民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务农务工技能水平。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标准落实农业、林业有毒有害保健津贴和畜牧兽医卫生津贴。

(十五)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快良种良法和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示范,积极推广旱作节水、设施栽培、良种繁育、畜禽标准化养殖、动植物疫病防控、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筛选推广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种植品种;加快“康乐肉牛”、“河州奶牛”、“东乡肉羊”地方品种核心类群培育步伐;鼓励养殖户、养殖场(小区)建设青贮窖池、购置大型铡草机械,支持企业和个人兴办青贮饲料配送中心,加快农作物秸秆饲料科学化的利用。到2016年,主要农作物良种化率达到98%以上,经济林果良种化率达到98%以上,牛羊良种率达到70%以上,猪鸡实现良种化,秸秆科学利用率达到80%

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实行能繁母牛养殖补贴政策和引进奖励政策,对奶肉牛冻配改良所需液氮、冻精全免费,对地方品种核心群、新建牛羊良种繁育场、人工授精站点建设、1000立方米以上永久性青贮窖,按照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助。

(十六)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巩固提升州一级、充实完善县一级、理顺健全乡一级、拓展延伸村一级”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农机服务、农经管理、农业执法、水利管护、扶贫工作服务体系,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在州级农口有关部门设副县级的总工程师(总经济师),将部分农口科级事业单位升格为副县级单位;县(市)对应州级健全机构、配备人员;进一步理顺乡镇农业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人财物统归县(市)业务主管部门管理。在各行政村设置农技员、林技员、动物防疫员、草原管护员、水管员,县级财政按照社干部报酬标准给予补助。

(十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坚持重大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因病设防相结合,健全完善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预案,州级财政每年列支20万元,县级财政列支30万元,充实州县两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动植物疫情的能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建立健全州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杜绝有毒有害投入

品进入生产环节,在重点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设立检测点,实现农产品抽检常态化,同级财政每年保障检测经费10万元,确保不发生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十八)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色发展、生态立州”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州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以生物多样性建设保护为主的国家级示范区为目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大力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着力建设西南部水源涵养型安全生态屏障、中部经济防护型安全生态屏障、东北部植被恢复型安全生态屏障。建设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实施以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库区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开展洮河、大夏河、湟水河流域水保生态治理,实施易灾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提高补助标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完善以奖代补、以新换旧等机制。到2016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20%,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适宜地区基本实现沼气化,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十九)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农业防灾减灾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制度和预案的落实。完善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密雹灾多发区和特

色农业集中区的防雹设施,利用先进手段增雨雪和开展防雹作业。加强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查险排险工作,强化防灾减灾信息共享,对旱、涝、病虫害等各类自然灾害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会商、早处置。

五、健全现代农业发展保障机制

(二十)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党政主导,农工办综合协调,发改、财政、农业、畜牧、林业、扶贫、水利、农机、商务、供销、国土资源、农业科研、金融等部门分工负责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推进领导机构。领导机构定期分析研究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成员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密切协作配合,推动工作落实。各部门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订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业农村倾斜。

(二十一)加大资金投入。州级财政设立扶持农业现代化建设专项资金3000万元,其中种植业1000万元,畜牧业1000万元,林果业500万元,农机装备500万元,并逐年增加。严格落实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的政策,执行新增建设用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落实土地收益出让金的10%用于水利管护的规定。健全完善农村融资担保平台,用财政投入撬动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加大惠农贷款财政贴息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小额惠农贷款。

大力发展村级扶贫互助基金会,到2016年,建立扶贫互助基金会500个以上。

(二十二)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草原生态补偿改革,有序推进耕地、林地、草场经营权依法流转,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集成项目、集约资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十三)完善考核办法。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投入保障等内容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效绩考核内容,建立健全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对全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对成绩突出的县(市)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县(市)党委、政府和州直有关部门按照《决定》精神,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6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一、长寿区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和能力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后,我区始终按照胡总书记“314”重要部署,紧紧围绕重庆市“一圈两翼”总体发展战略,抓住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积极融入主城发展,力争把长寿建设成为重庆的“工业高地、都市农业基地、旅游休闲胜地、区域物流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一流的生态大城市、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2007年,全区完成GDP总量125.3亿元,同比增长1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4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51.4%;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32 %;农业增加值17.7亿元,同比增长10.8 %;农民人均纯收入4158元,同比增长19.5%。

近年来,我区农业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优势日渐显现,逐步形成了柑橘、蛋(肉)鸡、有机水产品、能源甘薯四大优势产业和蔬菜、生猪等潜势产业。目前,我区已发展柑橘面积21万亩,蛋(肉)鸡500万只,10万亩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进程加快,长寿湖生态鱼已获得绿色有机鱼和国家名牌农产品认证,能源甘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柑橘产业发展规划》、《蛋(肉)鸡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规划》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区以“生态养殖——清洁能源——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为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我区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条件。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大、加快、加强”的总体要求,以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现代工业的成果武装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发展水平,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化解产业空虚、解决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首要大事来抓。

(二)构建完善“五大体系”

1.现代农业装备体系——下大气力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的支农力度。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及现状,我区及时调整思路,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即:以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土地规模经营相结合。在最近五年内,区财政将以产业扶持为重点,配套建设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总投入约5亿元,其中水利建设投入1.8亿元,交通建设投入1亿元。

二是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采取“集中财力、集中时间、集中投向”的方式,集中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薄弱环节。把各部门、各行业性质相似、功能相近的专项资金适当归并,统筹安排,“打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或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建立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展开,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延长产业链条

根据国际国内、市内市外“农”情形势,通过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格局,并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出“打造重庆都市农业基地”,到2012年建成全市农业产业“四个第一”,即:最大的无公害柑橘基地,规模达40万亩;最强的无公害蛋(肉)鸡基地,规模达2000万只以上;最大的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规模达10万亩以上;最大的能源甘薯生产加工基地,年加工生产乙醇60万吨。

同时,我区十分注重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发展城乡关联产业,打造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产业链。这种关联产业链目的是把千家万户的小市场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以及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产业连接起来,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与市内外大市场连为一体,实现农业市场化,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需求、农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我区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关联产业。引导城镇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在新建产业上,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农用生产资料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第三产业等城乡关联产业为主。

3.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力。我区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按照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对技术队伍的高新技术教育、对企业管理者的现代化管理教育,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逐步建立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一是尝试实行科技研发课题招投标制。二是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承包制。三是大力推行校地、企地合作。

4.现代农业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狠抓源头治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区要重点围绕柑橘、蛋(肉)鸡、水产、生猪、蔬菜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以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过程监测、市场准入等手段为突破口,强化农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打造渝东物流中心,促进农产口市场流通,逐步建设起完善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按照我区农业产业规划布局,统筹规划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批发市场与中转市场、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建设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个市场流通主体,有效地解决了农资产品、农副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

(三)培育造就“一个主体”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之计。

1.培养新型留守农民

一是通过开办农民夜校或农民学校,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中青年农民开展大规模培训,或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式的现场上课,不断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未升入大中专院校在家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三是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规模经营大户、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一些技术性较强岗位的骨干农民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大批种植、养殖技术能手。

2.加强外出务工农民培训

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我区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管理,创新培训制度,实行高、中等职业培训与企业岗位定向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实用职业技能,促进农民广泛就业和稳定就业。

第7篇: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派出机构、各部门:

为加快我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科技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做大产业规模,做强农业品牌,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按照省、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高起点谋划、高科技引领、高标准建设,打造一批万亩以上的一二三产融合、产加销游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做到“五有”,即“布局有总体规划、管理有专门机构、运行有动力机制、生产有原料基地、经营有多元主体”,打造成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要素的聚集区,先进技术的示范区,产业融合、精准扶贫的试验区,全面加快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引导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生产经营。

(二)坚持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相结合。坚持机制创新,鼓励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科研推广机构参与农业园区建设。

(三)坚持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利用好节水工程、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使之成为节水农业的样板区、生态农业的示范区。

(四)坚持因地制宜与引导发展相结合。挖掘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并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

(五)坚持广泛参与利益联结相结合。推进以股份为纽带的紧密联结方式,鼓励农村变资源为股权、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股民,组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主体,扩大农民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增值利益收益。

三、任务目标

XXXX年打造X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X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XXXX年规划建设X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X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X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到XXXX年规划建设X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X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X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XX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努力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农业新技术展示窗口、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带动农民增收的典范,加快推动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再上新水平,园区“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占园区农产品总量的XX%以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园区比重达XX%以上,单位面积产值、农民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XX%以上,园区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明显提升,经营效益和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显著提高。

四、重点工作

(一)制定发展规划。结合全县“十三五”规划,科学制定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明确总体思路、任务目标、功能定位、重点内容、建设期限、实施步骤和组织领导、扶持政策、保障措施。园区规划编制要确保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统一,要与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城镇建设、旅游开发等规划相衔接,符合省、市、县三级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结构布局,XXXX年完成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重点抓好万亩以上园区规划建设。要按照省市县有关要求,高标准制定各自的具体可行的园区规划。

(二)培育特色产业。瞄准市场需求,发挥我县产业优势,因势利导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林果、中药材、苗木、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夯实园区发展的基础。优化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发展高端精品农产品生产,加强加工、包装、储运、冷链物流、质检等配套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产加销游一体化水平。

(三)加快品牌建设。实施园区品牌提升战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园区“三品一标”认证率达到XX%。支持园区争创市级、省级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整合特色产业品牌资源,培育一批具有X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品牌。

(四)提高科技水平。一是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二是加大现代种业,畜禽良种,绿色增产,蔬菜、水果、食用菌标准园,畜禽健康养殖,疫病防控,质量安全,信息化,机械化,农村沼气,农村能源清洁利用等重大工程实施力度;三是推广水肥药“三节”技术,开展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残膜回收,构建园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四是实现“三品一标”认证全覆盖、节水技术全应用、废弃物利用全循环、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五是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对园区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把园区打造成为实训基地。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XX%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XX%以上,产业化经营率达到XX%以上;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XX%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XX%以上,产业化经营率达到XX%以上。各相关涉农部门技术推广重点工程和项目,优先安排现代农业园区承担。到XXXX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达XXXX人,为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提供支撑。

(五)创新工作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园区土地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重点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推动园区规模经营。推进园区股份合作,支持农户以土地经营权、资金、大型农机具、收益权等入股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合体,共同参与园区建设。搞好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和纠纷调处机制建设,盘活农村各类资产。XXXX年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建设。

(六)推动产业融合。一是推进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统筹衔接、紧密联结、复合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若干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重点推进与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土地整治、储运物流基地建设、打造农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公益扶贫事业等方面的合作;三是以沿黄滩区规划为依托,加大投资力度,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民俗风情等作为园区发展的突破点,建设农林种植、农副产品经营和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多业态农业园区;四是以全县X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建设经济林果基地、现代农业设施大棚、生猪产业化规模养殖、食用菌基地、观光采摘长廊、特种养殖观光园等为内容为重点,推动高科技农业种植、产品加工销售和观光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流通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园区。

(七)夯实基础设施。一是统筹规划生产设施,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建成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农田林网健全的现代化园区;二是整合农林畜牧、水务、国土、扶贫、农开、城建、网通、电力、交通、文教等方面的资金,全面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提高设施和环境承载能力,满足生产需要;三是对万亩以上的园区基本实现通水、通电、通网、通讯、通暖、通气,建设排污和雨水收集管网,实施土地平整;四是结合现代设施农业的需要和现有水利设施,紧扣园区水利现代化的目标,科学制定水利设施建设专题规划,全面配套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全域水系贯通,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五是在县内和园内主要交通节点,制作安装园区引导标识牌和园内道路识别指示牌。标识牌和指示牌进行统一设计制作,具有园区特色和一定文化底蕴;六是对园内道路两侧实施绿化工程,按照“树种适宜、统一标准、整齐美观”的标准要求,形成绿化带。

五、政策支持

(一)多渠道增加投入。积极争取省市农业发展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在园区推广示范。各部门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重点项目投资、政策性奖励补贴补助资金,向现代农业园区倾斜。发改、农业、水务、科技、交通运输、农开、扶贫、旅游、电力等涉农系统的重点项目和扶持资金要优先向现代农业园区投放。国家和省安排的有关改革试点示范项目,适合现代农业园区承担的优先予以安排。搞好对现代农业园区及入园企业的税收服务,确保国家规定的农业及相关领域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完善财政促进金融支农奖补政策,扩大“银行+担保”、“政银保”“银行+风险保障金”等多种财政金融支农模式推广范围。

(二)扶持龙头企业。入园企业符合条件的,优先申报入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推荐参评国家级龙头企业,享受国家和省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帮助依法注册运营的现代农业园区内符合条件的公司,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基地)、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加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资金、各级支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对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推进涉农项目整合。以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统筹规划,整合土地治理、农田水利、扶贫开发、农村道路、生态环保、循环发展等方面的项目资源,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用地支持。完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加快土地流转纠纷仲裁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化解土地流转中的矛盾和问题,维护好转让、受让双方的合法权利,促进农村土地向现代农业园区流转集中。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地纳入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现代农业园区倾斜。现代农业园区优先安排实施土地整理项目。

(五)强化科技支撑。制定科技型农业企业认定标准及办法,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扶持等政策,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园区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要加强对现代农业园区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大力扶持园区建设。要通过盘活资产、产权质押等途径,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多渠道增加现代农业园区投入。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支持政策,推动金融资源向农业工作倾斜。加强与农发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力度,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按照渠道不变、使用方向不变、集中向重点区域投放的原则,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七)强化政策扶持。鼓励创办各类农业园区。对被新认定为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经营主体,县财政分别奖励XXX万元、XXX万元和XXX万元;被新认定为国家、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区的经营主体,县财政分别奖励XXX万元、XXX万元、XX万元;鼓励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对被新认定为国家、省、市级标准化示范场区的经营主体,县财政分别奖励XX万元、X万元、X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我县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工作,成立X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水务局、县国土局、县规划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街区的乡镇长、办事处主任、经济开发区主任等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由县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统筹领导和综合协调,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指导流转土地、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项目把关布局、统一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推动园区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强园区管理机构建设,健全县级领导包抓市级以上园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二)完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合力。要加大组织推动力度,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建立县、乡两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管理机制,组织开展现代农业园区观摩交流活动,建立沟通联系和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反映各单位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和好的经验、做法。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县政府将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制定科学实用的政策措施,综合各方资金和扶贫资金,多出真招实招。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银行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四)搞好宣传发动。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媒体、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加大宣传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好经验、好典型、好做法,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积极性,营造关心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浓厚氛围。要积极发现、培育一批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好典型,好例子,认真总结提升,加强观摩交流,多元参与,广泛宣传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8篇: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关于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调查及发展思路

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情况

石龙镇位于鄂中江汉平原向鄂北岗地过渡的地带。全镇辖22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33个村民小组,6495户,25048人,其中农业人口22811人,劳动力1.1万个。全镇版图面积301平方公里,有耕地8.2亩,其中水田6.2亩、旱地2万亩,林地12.5万亩,水面1.2万亩。200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9.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2亿元,财政收入66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380元。

石龙镇在上世纪80年代至九十年代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在上级领导下、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显示出发展生态农业的巨大潜力。石龙镇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国家、省和各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著名生态经济学家马世骏、石山、王兆骞、张壬等专家先后多次来我镇指导工作。《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环境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对我镇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报道。国家农业部、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多次亲临我镇指导生态农业建设。1991年,我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业先进单位”,1992年、1997年镇党委两度被评为“乡镇党委十面红旗”之一,1994跨身于“全省生态农业十佳”。全镇生态意识普遍增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镇生态、经济系统初步出现了良性循环的局面。在1998年9月,我镇代表京山县接受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的检查,在国家确定衡量生态农业建设水平的15项指标中,有14项达到了发达阶段的二级标准,其中有7项指标达到一级标准(即粮食单产、农田土壤养分平衡指数、资源利用适宜度、人口科技素质、系统商品化程度、土地退化治理率、环境质量状况指标)。多年来,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1985年以来,全镇共开发荒山,建成林果基地6万亩,开挖精养鱼池0.5万亩,改造塘堰库坝1万亩;改善牧场1万亩,年发展草食动物2多万头(只),其中牛0.5万头,羊0.5万只,鹅1万只,使用沼气的农户占10%;实行地力补偿的耕地面积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80%,耕地复种指数达2.13,改造自然生态环境100平方公里。

2、农副产品产量增长幅度。2008年粮食总产4.35万吨,比1985年增长20%,2008年人均产粮1737公斤,保持了历史最好水平;棉花产量916吨,油料产量5360吨,均创历史最高记录,生猪出栏3.6万头,比1985年翻了一番;水产品产量3800吨,比1985年增长6倍,鲜蛋产量2600吨,比1985年增长2倍多,果品产量8300吨,比1985年增长近13倍;蔬菜产量15万吨,比1985年增长3.4倍。2008年的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5%。

3、农业经济结构变动情况。石龙镇在保持粮棉油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围绕镇域生态农业建设,突破性地发展多种经营,使农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008年,全镇多种经营产值达1.4亿元,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37%上升到63%。

4、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二十年多来,全镇森林覆盖率由23.5%上升到40.8%,植物光能利用率由0.33%上升到0.45%;耕地有机质含量由1.7%提高到2.1%;水土流失率下降80%;旱涝保收农田达到7万亩,占86%;病虫害发生频率降低,危害程度减轻;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田林网化、田园化进展较快,农村村落布局合理,庭园经济颇具特色,全镇70%的农户改造了住房,有30%的农户住上了小楼房,农村面貌景色一样。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较多, 潜力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气候条件比较优越。石龙镇境内北高南低,海拔高度34至347米之间,山地、丘陵、平原兼有,具备良好的发 展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宜从事大面积的粮食生产, 而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还具备独特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小气候”,为发展有本地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和引进各种高技术高效益的新品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2、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石龙镇土地资源有三大特点,其 一,人均占地面积大,开发前景广阔。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耕地更为宝贵,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石龙镇在土地资源上 的这一明显优势无疑是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之所在。其二, 土壤类型较多,土地质量较优。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石龙镇土壤类型有4个土类, 8个亚类, 17个土属, 38个土种,通过土 壤评级,石龙镇耕地中的绝大部分是生产潜力较高的

二、二级 土壤,非耕地中适宜各种树木生长的

四、五级软土占65% , 可以发展以林果业、畜牧业为主的种植、养殖业。其三,丘 陵、平原诸全,生产经营门路广阔,多样化的地形类型为广开生产门路创造了可供选择的条件。

3、林业生产优势明显。石龙镇的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 和森林覆盖率均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特别是近几年石龙镇人 工造林发展较快,面积达6万亩,基本上达到了速生高产 林标准。且林种结构优化,用材林占83%,经济林占17%。石龙镇丰富的森林资源对于维 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护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开发森林 工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草场水域资源潜力很大,开发后劲较足。石龙镇草场面积约2万亩,发展牧业具有良好的杀件。石龙镇水域广阔,库面、塘堰、泉眼、机井诸全。为开发引用 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特别是近几年来,石龙镇实施沿库开发战略,开发水库消落区,建成渔、果、畜、禽模式的立体养殖基地5处面积1000亩,效益显著。

5、粮食生产基础较好。石龙镇在国家支持发展粮食生产有关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条件,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资料,能源物资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 基础。全镇已建成稳产高产农田6万亩,还有一部分低产 田也已具备了改造提高的物资技术条件。农民种植粮食的生产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石龙镇稳定粮食生产有保障, 提高粮食产量有希望。

6、农村工业原料充足。石龙镇发展农村工业 的基础条件较好,特别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原料充足, 如粮食商品率高、土特产品生产量大,非金属矿产资 源多。这些基础条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加工业,实现农副产品的不断加工增值, 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在分析石龙镇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的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制约石龙生态农业建设的各方面困难和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不利因素。

第一,生态农业环境潜伏危机,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土壤肥力减退。多年来重种轻养,重有机肥投入轻无机肥投入,以致土壤对无机肥胃口越来越大, 农田的基本肥力下降,土攘肥力减退。其二,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渐突出。近几年,由于集镇、公路建设和农村建房热 的兴起,大量优良农田被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潜伏着危机,将会直接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 不利影响。

第二、农业整体功能较差,自然资源利用率低。现阶段,石龙镇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松散,转换功能薄弱, 种、养、加之间缺乏配套协作和互补机制,尚未在较广范围 内,较大规模上,较深层次间把农业资源和农副产品原料通 过食物链、生产链、经济链进行延伸增值,具体表现为资源 综合利用率低,农副产品加工层次低,商品转换增值率低 整个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低。

第三,市场机制发育不良,服务体系亟待健全。生态农业的发展,石龙镇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意味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 环节都必须提供完善的服务,否则,农业社会化生产的链条 或循环过程就会中断。石龙镇目前的市场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 如在农业生产资供应的数量、质量、时间、空间方面的不适应状况,在农业技术服务方面的不完善状况,在市场信息 方面的封闭状况等等。

第四,科技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奇缺。由于目前乡镇专业科 技人才由县指派,加上过去对科技投入得不够,导致石龙镇专业技术员奇缺。目前,全镇农、林技术人员15人,与全镇农业人口总数比,则所占比重更小。生态农业实质是一个高度知识密集的科学 农业,按照这一要求,石龙镇农业科技人才奇缺的状况是显而 易见的。

第五,现行政策研究不够,利益关系待调整。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阶段,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利益矛盾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能否有效地启动利益调节机制,确定合理的利益结构,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在运用经济政策来确定合 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方面,在运用经济政策调节和保障正确处 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方面,尚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有待在建设实施的过程中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各项经济政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管理指导作用。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生态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生态经济学“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石龙镇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还要将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主导产业,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成效为中心,以农科教结合为突破口,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加强“精品”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精品”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通过近二十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石龙镇农业生态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基本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但是“精品”建设还不理想。为此,要加快开展生态农业“精品”建设,大力开发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还要对精品实行人力、财力和物力的重点倾斜。

2、抓好生态工程配套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向良性循环发展。要围绕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两个循环配套,即一是抓好生态系统的循环配套。在生态农业基地中进行猪、鱼、沼、果或山、水、田、林、电、路、村的综合治理。二是抓好经济系统的循环配套。主攻产供销环节的衔接配套和加工增值。目前,石龙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批量,对这些产品的加工转化已成为实行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重点抓好优质稻、优质油等骨干品种的开发深加工项目,真正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3、着眼市场选项目,促进生态农业建设与市场经济接轨。要选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项目和品种进行开发。优质稻、花生、西瓜等项目的开发,在品种的定向上使用优良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注重规模化生产,形成“一村一品”的经济格局,提高规模效益。

4、注重资金配套,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由“扩张型投入”向“效益型投入”方向转变。为了加强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在资金配套上继续抓好两个方面,一要在资金筹措上调动国家、集体和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投入上形成合力,拓宽投资领域,进行引资开发、合股开发,筹措资金。二要在资金投入上,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生态农业的骨干项目和基础项目上,针对目前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现状,采取股份制、土地流转等多种措施,积极引导集体和农户增加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使集体和农户增加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成为投入的主体。同时,加快引资开发,促进投入机制的转换,加快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5、依靠科技驱动,强化农业技术物质装备。根据石龙镇目前的技术、物质条件,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即建立组、村、镇三级配套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建立农业短期培训学校等多层次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三是建立以农户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三是建立水、土、大气环境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同时,大胆引进技术和人才。积极引进,推广生物防治,环境保护,新的生态农业模式和良种良法等先进技术。大胆引进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培养乡土人才,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积极增加农业耕作环节上农机具的功率投入,有计划地配备各种适用农机具,增加农业机械使用量,普及率达到90%以上,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力。

6、综合治理山水,改良生态环境。一是植树种草,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村、组为单位,抓紧大、小水库水利工程建设,彻底解决水源。动员多方面力量进一步完善现有水利工作的配套设施和维修工程建设。管理维修好当家塘堰,形成水利灌溉体系,增强抗旱排涝能力。三是遵循生态规律,提高耕地肥力。首先,要实施生物循环手段,安排好用地养地的合理组合和对地力消耗异化作物的组合,达到种植模式的良性循环。其次,实施生物归还手段,将农作物副产品在多层次多途径加工利用后,最大限度的将土地的供给物和太阳能的合成物归还土地。再次,实施人为补充手段,推广地力培肥制度,保持农田养分的供求平衡。同时,实施配方施肥手段,改造中、低产田,挖掘农田增产潜力。四是积极控制污染,保持环境净化。增加治理工业污染的投资,清理污染源,防止再生源。治理农业污染,要运用生态农业防治技术,保护天敌,降低病虫害基数,控制草害繁衍。施行化学防治措施时,要运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尽量减少药物污染。使我镇水质、土质、生物质的污染程度控制在国标范围内。五是改良农村人居环境,节约非生产用地。按照既相对集中,又方便生产的原则规划建设好农村住宅区和物质、文化配套设施,改善群众生活、美化农村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

石龙镇经济发展办公室 二OO九年十一月

第9篇: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推动我市现代农业进程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

推动我市现代农业进程

多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并在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总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市情,准确把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环节,瞄准龙头企业这个关键点,切实提出发展对策,真抓实干,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走出一条具有平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一、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使全市农村经 1

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产业化呈现以下发展特点:

一是龙头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全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是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在政府部门的有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市场驱动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得到稳定发展,中药材、核桃、花椒、油橄榄、蔬菜、苹果、商品牛、商品猪、优质粮油等产业形成了优势较为明显的产业带。

三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科技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引进示范推广了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农业科技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45%以上。

四是名优品牌农产品不断涌现。按照市场消费的需求,把树品牌、创名优作为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关键,加大了对名优新产品的开发、宣传、营销、注册、认证。到2009年底,全市已认证有机食品1个1270亩,绿色食品13个45.85吨,无公害农产品42个182.6万亩,注册商标46件,为拓展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看到以上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实力不

强,带动能力弱。总体上看,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对农村经济带动力不强,受益农户少。二是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真正称得上名牌、拳头产品的少,受多方因素制约许多企业不具备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的能力。三是农业产加销体系尚未健全,产业布局不合理,规模小,一些龙头企业原料无法保障。四是培育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环境欠佳。

二、对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项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是符合我国国情和世界农业发展总趋势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中的关键环节,对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快慢,关键在龙头企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好坏,关键也在龙头企业。实践证明,龙头带基地、联农户、进市场的生产格局要靠龙头企业;农产品的不断开发,流通领域进一步延伸,实现多次增值也要靠龙头企业;农业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也要靠龙头企业。

因此,现就如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出如下建议:

(—)要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建议市、县政府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平安市农业龙头企业规划》,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完成原始积累的老板和农村能人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并在项目招商引资、贷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在全市上下形成亲商、爱商的良好风气,真正为企业分忧解难。

(二)龙头企业要坚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要抓市场研究。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最终裁判,拥有市场,企业才能生存发展。龙头企业第一要务就是要紧盯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跟踪消费的变化趋势,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

二是要抓市场开拓。龙头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重视本地市场,更要重视外地市场;要关注国内市场,更要关注国外市场,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增加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三是要抓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是龙头企业掌握原料来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搞好产销衔接的主要形式。龙头企业要在规范与农户的产销合同上下功夫,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

(三)龙头企业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竞争力

一是要抓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要通过引进新设备,采取新工艺,推广新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形成“一料、多种产品、综合效益”的发展格局。

二是要抓质量安全。质量是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龙头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第一的观念,按照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从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技术环节,再到产后农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运等,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操作,提高从农户到加工企业等各环节的标准化生产水平。要建立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市农产品进入市场,走出国门创造条件。

三是要抓品牌打造。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是产品质量的标志。要把企业品牌建设作为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狠抓产品科技含量,产品质量,以及策划宣传,形成一批企业名牌、行业名牌。

四是要抓增长方式转变。龙头企业要从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出发,转变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积极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一

方面要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节本增效,另一方面要发展绿色经济、集约经济、循环经济。要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通过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和破坏,防止在企业的布局上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上仅是自己的浅显认识,如有不足,请批评指正。

上一篇:政法干警专家指导面试下一篇:升旗仪式主持稿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