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建设(推荐8篇)
公司简介
韩国现代集团是世界知名500强企业。旗下包括现代汽车、现代土建、现代建设、现代重工等公司。是以建筑、造船、汽车行业为主,兼营钢铁、机械、贸易、运输、水泥生产、冶金、金融、电子工业等几十个行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现代建设集团是现代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之一,在韩国国内,7成以上的重点项目都是由韩国现代建设集团投资兴建;国际范围内,现代建设集团已经在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多个国家设立海外子公司并建设项目。现代建设集团凭借其雄厚的实力成为国际建设行业内的领航者。
现代(邯郸)集团有限公司秉承现代建设集团的发展宗旨,以国际一流的规划理念来打造在邯项目,以国际化建设标准来进行项目建设。国际化的规划设计、国际化的建设水准、国际化的经营理念,旨在建立‘中国第一’的汽贸主题产业园区,为邯郸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住宅产品。一流的公司需要一流的人才,为完善公司人才体系并进行后续开发人才储备,现代(邯郸)集团有限公司现诚向社会招募精英!
现代集团成为以建筑、造船、汽车行业为主,兼营钢铁、机械、贸易、运输、水泥生产、冶金、金融、电子工业等几十个行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邯郸(国际)汽贸城是河北省重点项目,选址于北环路以南,果园路以北,西污水处理厂以西,聂庄村以东。项目规划占地1008亩,总投资25亿元,将建成晋冀鲁豫四省最大的汽贸城,也是目前我市引进投资规模最大的商贸物流项目。项目定位于集汽车会展和销售、二手车交易、配件销售、汽车储运、结算、保险、税务等其他相关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汽车贸易商城。分为会展服务中心区、小型车4S市场区、重型车4S市场区、汽车配件市场区、二手车市场服务区、汽车修理装修设计区等六大功能区。韩国现代集团是韩国最大的多元化综合性财团之一,位列世界500强前列,在建设、重工、汽车、造船等领域都占重要地位。韩国现代建设集团为其子公司和核心产业。
品牌优势
韩国现代品牌在中国大陆家喻户晓。2002年底对中国100个大中小城市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韩国现代的品牌知名度高达83.7%,韩国现代在大陆投资的产品一直保持着高科技的高端产品形象。是韩国企业在大陆的杰出代表。
现代建设集团与我市签约共建汽贸城
新华网河北频道(2009-02-10 08:53:44)稿件来源: 邯郸日报
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通过多次对接洽谈、友好协商,2月6日上午,韩国现代建设集团与市政府、复兴区就邯郸(国际)汽贸城项目在赵都大酒店签订开发建设协议书。标志着这一目前我市引进投资规模最大的商贸物流项目即将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市领导崔江水、郭大建、武卫东出席签约仪式。
邯郸(国际)汽贸城是河北省重点项目,选址于北环路以南,果园路以北,西污水处理
厂以西,聂庄村以东。项目规划占地1008亩,总投资25亿元,将建成晋冀鲁豫四省最大的汽贸城,也是目前我市引进投资规模最大的商贸物流项目。项目定位于集汽车会展和销售、二手车交易、配件销售、汽车储运、结算、保险、税务等其他相关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汽车贸易商城。分为会展服务中心区、小型车4S市场区、重型车4S市场区、汽车配件市场区、二手车市场服务区、汽车修理装修设计区等六大功能区。韩国现代集团是韩国最大的多元化综合性财团之一,位列世界500强前列,在建设、重工、汽车、造船等领域都占重要地位。韩国现代建设集团为其子公司和核心产业。
签约仪式上,市领导表示,韩国现代建设集团此次来邯投资,对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外知名度的提高、经济社会的繁荣,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市委书记崔江水表示,邯郸将举全市之力,以最大的诚意,最高的效率,最优化的环境,提供最优惠的服务,加强与现代建设集团的合作。
此前,市领导会见了韩国汽车赛车协会主席、韩国汽车工业产业谷总裁、韩国国际汽联汽车一级方程式投资集团总裁郑荣祚,韩国现代建设集团执行董事兼投资总监裴庆浩,韩国现代建设集团董事兼企业发展总监亻告郡波一行,双方进行了交流座谈。
现代国际汽贸城在河北邯郸市复兴区开工奠基2011年01月11日 10:12来源:中国经济网[我要发表评论][推荐朋友][打印本稿]中国经济网邯郸1月11日讯(记者雷汉发、通讯员程益聪)1月10日,在河北邯郸市复兴区,由世界500强企业——韩国现代建设集团公司总投资10亿美元的现代(邯郸)国际汽贸城项目举行盛大开工奠基仪式。省长陈全国宣布项目开工建设,韩国现代建设集团代表理事金正浩和邯郸市委书记崔江水分别致辞,邯郸市政府市长郭大建主持仪式。
省长陈全国,省委常委、副省长杨崇勇,省发改委、国土资源厅、商务厅、建设厅主要负责人,市领导崔江水、郭大建、回建、史增海、彭学增、丁英辉、冯连生、王社群、武卫东,复兴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韩国现代建设集团公司高管出席培土奠基仪式。
韩国现代集团是韩国最大的多元化综合性财团之一,位居世界500强前列,在建设、重工、汽车、造船等领域都占据重要地位,现代建设集团公司是其子公司和核心产业。
现代(邯郸)国际汽贸城位于邯郸市复兴区北部,是邯郸市利用外资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规划建设集汽车会展和整车销售、配件销售、汽车储运、汽车主题文化休闲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商业业态。建成后将成为晋冀鲁豫四省最大的汽贸城。该项目的建设对河北省以及邯郸市特别是复兴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物流新兴服务业将起到重大带动辐射作用,也是邯郸市在“十二五”期间打造冀中南重要经济增长极、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综合物流枢纽城市的重大战略举措。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现代(邯郸)国际汽贸城项目自立项以来,中韩双方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三级党委政府全力支持项目建设,先后与韩国现代建设集团进行了30多次的商洽和发展定位、项目规划方面对接。邯郸市和复兴区怀着最大的诚意,用最高的效率、最优益的环境、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各级领导一线指挥、现场调
度,成立汽贸城建设推进工作机构,做好各项项目前期工作,为现代(邯郸)国际汽贸城的落地创造的优质的投资环境。
崔江水同志在致辞中希望韩国现代建设集团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高质量施工建设、高品位经营管理,力争早日把现代汽贸城建成全国区域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现代化、国际化的汽车交易区;建成聚集人气财富、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功能区;建成环境优美、节能高效、科技领先的综合示范区。
2011年1月10日,在邯郸市复兴区,由世界500强企业——韩国现代建设集团公司总投资10亿美元的现代(邯郸)国际汽贸城项目举行盛大开工奠基仪式,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晋冀鲁豫四省最大的汽贸城。
韩国现代集团是韩国最大的多元化综合性财团之一,位居世界500强前列,在建设、重工、汽车、造船等领域都占据重要地位,现代建设集团公司和核心产业。
企业管理是通过组织计划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资源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而现代管理论认为人、财、物等管理对象中, 以人为中心是现代管理发展最重要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后, 日本经济的奇迹飞速崛起;20世纪80年代, 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世界知名品牌的飞速扩展, 如惠普、海尔等企业的飞速发展……这些鲜明的例子无一不说明了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备这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企业管理者虽然对建设企业文化都很重视, 但在如何建设方面有些摸不着头脑。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的理论学习以及实践经验, 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以期能为企业管理者更好的建设合适自己公司发展的企业文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之前, 企业管理者应根据自身企业发展需要和企业文化的内在规律, 对自身现实文化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 设计制定目标企业文化, 并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加以实施, 以便能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不可分。企业文化的优秀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资本的积累以及企业在竞争中是否占据明显优势, 因此, 企业管理者应始终从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务出发, 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本行业具有领先地位, 以便达成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 需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步骤, 扎实的调研、详细的设计、按部就班的实施以保证企业文化适合自身企业发展。
三、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
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盘点阶段, 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
(1) 盘点阶段。在盘点企业文化阶段, 企业管理者需要组织相关人员对企业现有文化进行一次全面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建设成符合企业自身需要的文化体系。管理者可采取若干等调研方法, 然后过综合分析, 判断目前企业文化的状况, 为下一步企业文化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创业阶段时, 管理者需着重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明确定位;而当该企业是一个发展了一段时间时, 管理者需要详细了解发展现状, 存在的问题, 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进行合理的企业文化设计。
(2) 计划阶段。企业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 包括理念层、制度行为层和器物 (符号) 层, 因此, 对企业文化的设计也就包含了这三个层面的设计。在进行此项设计时, 需要考虑其内部的一致性和系统性, 保证构成一个完美的理念体系;设计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企业制度、企业风俗以及员工行为规范, 有必要时针对企业理念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独特的管理制度, 使企业具有更独特的优势;器物层的设计主要包括标志设计、服装设计、办公用品设计等, 其核心是可明确传达企业理念服务, 企业管理者须格外注意此项设计以保证企业具有良好的形象, 给客户留下很好的印象。
(3) 实施阶段。一般来讲, 企业文化的变革与实施需要有导入阶段、变革阶段、制度化阶段和评估总结阶段。经过这四个阶段后, 企业把存在的一些问题纠正过来, 将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在导入阶段, 企业相关责任人需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高效的执行机制, 并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变革阶段, 要开展企业文化的设计工作, 塑造完整的企业形象出来;管理者完善企业文化制度;最后, 在评估总结阶段对实施变革所达成的成果进行检测。
企业文化作为微观的文化氛围, 构成了良性的企业内部心理环境, 发挥着凝聚、规范、激励和导向作用, 有力的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干部职工损害企业利益和消极怠工的行为。企业管理者应恰当地利用运用心理定势、重视心理强化、利用从众心理、培养认同心理、激发模仿心理、化解挫折心理等等心理机制, 具体措施如组织员工参观学习, 完善实施奖惩制度, 组织员工交流会等, 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顺利实施。
四、结语
总之,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企业管理者应保持持续的热情来进行这次关系企业能在未来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的重要变革。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 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希望管理者能在详细了解企业自身状况的前提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符合实际才能促进自身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也愈加明显。鉴于此, 本文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建设步骤进行了探讨, 以期能为创业者或是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韩征顺.跨文化管理的“跨越”与“超越”[J].企业经济, 2007 (6)
[2]雷闪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跨文化管理探论[J].经济前沿, 2008 (11)
[3]刘志锁.新加坡航空的企业文化和启示[J].中国民用航空, 2006 (5)
[关键词] 现代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一、现代企业应建立的文化
为进入新的世纪,市场环境较之以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从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实际出发,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文化建设工作:
第一,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关注,已升华为一种社会主题。同时从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构建的现实需要出发,创新也也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因此,企业只有保持适当速度的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长盛不衰。
第二,增强企业员工与外部环境的协同意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的典型要求就是要具有在虚拟的条件下与外部环境的协同能力。这个要求尤其在与信息紧密联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里体现的更为突出。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要求:其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信息技术整合能为企业服务的优势资源;其二,保持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为满足顾客需求所要求的在国际分工体系内的研发设计能力。
第三,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现代企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对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通过在内部组建“学习团体”强化员工对营销服务理念的学习,提高其服务技能,实现企业的“服务增值”。
二、建设企业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建设企业文化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1.历史性原则。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在企业中表现为人们做事和习惯性思维的方式,因此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应考虑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留现有文化中合理因素,在现有的文化基础上进行改善和提升,使之能符合企业的现状。
2.前瞻性原则。由于企业文化的稳定性,它的调整是长期的、渐变的过程。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和适应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完成后,不能在短时间里对其内容进行太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所建立的企业文化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考虑到未来几年后企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
3.适应性原则。企业文化的建设重在解决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就是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和吸收本企业员工和领导的意见,同时,认真借鉴国际国内优秀企业的文化特点。使建成后的企业文化符合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要求。真正能起到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
4.社会性原则。企业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其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后,才能顺利开展。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要融合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并且要符合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使企业的价值观受到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反映出当前社会的风貌和本民族文化的要求,使其易于被员工理解和接受。
三、企业文化的建设步骤
企业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进行一次组织变革,解决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把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通过建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执行机制。同时,把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进行广泛的宣传,使整个企业在思想上、组织上、氛围上作好迎接企业文化建设的准备。
第二步,对企业已有文化进行回顾和总结。由于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信念等因素一旦形成,往往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并且已有文化会对下一阶段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前对已有文化进行回顾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调研方法,如:访谈法、问卷法,资料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对企业现有文化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企业现有文化的状况和员工的基本情况,分析企业应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为下一步企业文化的设计打下基础。
第三步,对企业文化进行设计。企业文化是一个层次体系,其每一层次的内容对企业来说都有特定的作用,体现企业的个性。因此,在对企业文化进行设计时,我们应遵循前面所提到的原则,使我们设计出的文化能够合理、有效。对此,应做好以下几步工作:
1.总结企业精神文化,形成企业理念体系。对企业理念体系的设计,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整体效果。我们应在调研,诊断,评估的基础上,对包括企业使命、宗旨、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等全部价值理念进行总结和提炼,并结合当今先进经营理念,形成企业的理念识别系统。
2.遵循企业的精神文化,设计企业的制度规范系统。企业制度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把企业文化变革的成果巩固下来。在企业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制定一些符合企业实际的独特管理制度,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文化的制度体系,其中应做到:建立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相对应的用人标准;把企业核心价值观贯彻于员工的培训;把企业文化的要求融入员工的绩效考核和激励中,建立与员工进行有关企业文化的日常沟通机制。
3.树立企业形象,形成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我们应以多层次的表层形象来传达企业价值理念,对包括企业标识、广告包装、员工服饰、企业物理环境等方面,进行创作,形成具有特色的视觉识别系统。
第四步,对企业文化的实行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在企业文化实施一段时间后,我们应检查企业文化的实施效果与我们所期望的是否一致。及时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企业文化建设能更加有序的开展。
「内容提要」文章指出: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是一项程序复杂、要求
较高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有一批具有很强策划能力的设计者,而且还要求有社会制度的保证、文化制度的影响和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普遍认同,这些必要前提条件的存在,昭示了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所面临的多种困难性和艰巨性。文章针对如何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提出了设想和措施。「关 键 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建设,创新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生产力理论问世以来,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法宝,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下尤为如此,尤显重要。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是一项程序复杂、要求较高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有一批具有很强策划能力的设计者,而且还要求有社会制度的保证、文化制度的影响和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普遍认同,这些必要前提条件的存在,昭示了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所面临的多种困难性和艰巨性。因此,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尤其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进入WTO的浪潮中,企业都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建设企业文化,走出思想误区,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企业和企业职工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步生成和发育起来的观念形态,是企业生存、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它包括价值观、行为取向、道德规范、心理状态、厂风厂貌、规章制度以及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诸多方面,是企业的群体精神、文化素质、文化行为、人际关系等文化现象的综合反映。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就要走出思想误区,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简单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目的上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内容上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而人们普遍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而取的一个新名词,其实质都是一样的,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等同,没有必要另劈蹊径,标新立异。
(二)肤浅诠释企业文化就是规章制度。不少管理者认为,只要把规章制度制订出来,汇编成册,下发班组,每月或每季乃至每年按此考核,兑现奖惩,企业文化建设就大功告成。因此,在许多企业里,不惜人力财力,或千里迢迢到外面收资回到家里稍加改动或一字不动就成了自己的东西,或组织一帮人闭门造车、苦思冥想,撰写成文然后拉到环境幽雅的去处一番会审,隆重推出,如此这般就是企业文化建设。
(三)普遍觉得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其根源在于我们许多企业管理者在他们的讲话中或所谓的经验介绍材料里谈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时就列举一系列文体活动的内容,而在实际工作中又把举办几场球赛或放几场电影、搞几次文艺演出,组织什么运动队、宣传队等一律称为企业文化建设,于是,上行下效,以讹传讹,导致许多员工觉得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
(四)片面理解企业文化就是标语口号。许多企业从厂部到班组,从办公楼到工作现场,到处都悬挂或张贴诸如“团结”、“拼搏”、“进取”、“奉献”之类的标语口号,这些口号看起来颜色鲜艳、赏心悦目,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因而大家都认为,这就是企业文化。
(五)机械模仿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志。许多企业认为,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要设计一个漂亮的厂徽,穿上一套整齐的厂服,悬挂一面鲜艳的厂旗,唱响一支雄壮的厂歌,仅此而已。不可否认,上述几种观点都有其正确的一面,或者说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企业文化的载体,而实际上都走进了认识的误区,对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作了片面的理解。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现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途径。要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一种深层次、深理性、深内涵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本质的结晶。因此,我们必须消除认识上的偏差,走出误区,既要看到企业文化丰富多彩的表面现象,更要善于体味、思考、提炼深藏于企业内的本质和精华,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必须内外结合,上下联动,集思广益,既要策划指导,更要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以及外因作用效果大小;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具体过程。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数信誉高、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发展实践证明,运用内因和外因原理指导企业的各项工作,是取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内外结合的原则,既要聘请专家学者策划指导,又要依靠企业高层领导精明睿智、运筹帷幄的指挥,更要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收效明显。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企业管理者所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企业文化的能力和创造企业文化的能力,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使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获取剩余价值。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创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更需要有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否则,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就无从谈起。这是因为,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他们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素材,特别是他们中间的先进模范人物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集中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阶级特征,是先进的企业价值观,而这些先进的思想和主体意识,正是提炼总结优秀企业文化的源泉。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发挥全体员工的创造力,使企业的目标、信念深深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中,形成共识,变成他们的共同信仰,这样就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工作职责和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结在一起,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如此坚持下去,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将脱颖而出。
三、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必须富有特色、个性鲜明,切忌相互模仿、千篇一律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具有自我封闭性和个性特点,企业应表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性文化色彩。有个性才有吸引力,有个性才有生命力。许多深谙其中道理的企业管理者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都十分注重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而这些独特的优秀企业文化不但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进步,也给其他企业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成功经验。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方法和手段上的雷同化、一般化、照抄照搬、相互模仿、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全面有余、毫无个性特点的严重问题,使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得以升华。而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企业管理者不能正确处理矛 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更不懂得用这一原理去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实践。
唯物辩证法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各方面的特点,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二者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哲学原理对于我们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优秀企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
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也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那么,我们分析和处理任何问题时,从思想方法到工作方法,都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切忌千篇一律,一概而论。
四、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必须突出重点,精心塑造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理论博大精深,企业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从企业哲学、企业道德、企业民主、企业教育到企业行为、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等等,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哪一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废。笔者认为,在企业文化的诸要素中,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建设好优秀的企业文化,塑造优秀的企业精神。认真研读企业文化理论,我们不难看出,企业文化理论中最深奥、最具魅力的内容,无疑是企业精神,而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推动力,是一种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企业家在建立和驾驭企业过程的理想模式、价值观和基本信念。简言之,就是企业家经营企业的指导思想。因此,企业精神就是我们每个企业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工作中,应该着力抓住的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纲举目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家的任务是创新。勇于创新是企业精神的首要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企业来说,观念创新是先导,战略创新是方向,技术创新是手段,管理创新是基础,市场创新是目的,组织创新是保证,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敢于冒险的进取精神是企业家特有的素质。在科学抉择的基础上,为了企业未来的发展,不受眼前利益的束缚。面对风险的挑战,敢于实践、敢于竞争,即使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出现失败也决不气馁,勇于奋进。
(三)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企业家的追求,是一种向上、向前。面向未来、不满足现状、永不停歇、向更高目标挺进的过程。这种不断向新目标追求的精神,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四)敢于胜利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具有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对手,敢于创第一流企业,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五)当机立断的决策精神。在当今世界上,即使是优秀的企业家,其发展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机遇也是稍纵即逝的。每遇到关系企业命运和前途的关键时刻,都需要企业家当机立断作出出色的决策。
因此,我认为,培育和塑造优秀的企业精神同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在具体实践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精心提炼,严肃确立。一个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每个时期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以及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不同,都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取向,因而每个时期的企业价值观就可能不同,这样,企业就很难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塑造企业精神的时候,首先要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分析整合、精心提炼出最适应本企业发展、最有价值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别人提出“团结、进取、求实、拼搏”这样没有任何本企业鲜明特征的所谓的“企业精神”,而一旦提炼出了新的企业精神,就要经过厂员工代表大会这个最高权力机关予以严肃确立,使全体员工对新的企业精神有一种自豪感,从而自觉地以实际行动实践企业精神。
二是大力宣传,深入人心。企业精神确立后,要想真正被员工所接受,就必须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各种宣传途径、各种宣传方式进行灌输教育,把企业精神所提倡的观念、意识和原则,把体现企业精神的先进思想灌输到员工的大脑中去,使之深入人心,从而使员工在企业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三是身体力行,发扬光大。企业精神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装饰品,而是需要企业从上到下,从管理者到员工身体力行的规范。因此,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绝知此事须躬行”,率先垂范,自觉实践企业精神,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员工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而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如此,企业精神就会变成毫无价值的一句空话,而我们的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人翁,也要时时、处处、事事体现企业精神的要求,真正把企业精神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只有上下联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企业精神才能发扬光大,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之,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是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产物,从提炼确立,到成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和全体员工的力量源泉,需要不断地培育和塑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精神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五、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必须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加汹涌澎湃,而作为当代世界经济主要特征的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企业之间的兼并进一步加剧,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我们的思想也必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而不应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继续弹奏“前朝曲”,拒唱“新翻杨柳枝”。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成功的企业文化都是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当一种企业文化形成时,它反映了企业成员的动机和价值取向,但这种文化是以开始的条件为基础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这种文化就可能与形势的需要不相适应,这时,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就要及时地予以发展和完善,扬弃旧的企业文化,创造新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新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层出不穷,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所发挥的巨大推动力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所认同,由此又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我们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协作参与型的企业文化和高度重视企业形象的设计,这是我们在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中应该特别把握的三个方面,但这还不够,必须努力开拓,不断创新,锐意进取,才能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企业特色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科学体系必将很快建成。
参考书目:
班组是单位最小的一个团体。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企业一切的工作的立足点。因此班组文化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它更要塑造以团队理念为核心的班组精神,一个班组就是一个团队,班组长作为班组的灵魂,是班组团队的引领着,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者,管理措施的落实者,使班组成员能够齐心合力,完成工作。因此,对现代企业班组文化建设进行梳理和探讨,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发展有着深刻意义。一要充分认识建设优秀的班组文化的作用优秀的班组文化有利于实现班组的共同目标。一个班组就是一个企业的顶梁支柱,只有成员之间树立共同的目标,才能建立起员工间相互认同、相互凝聚的基础,从而保持大家精诚合作,取长补短,最终实现班组的共同目标。优秀的班组文化还有利于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关系。气氛和谐、关系融洽是班组能够发挥工作潜力的重要条件。员工在良好的氛围中相互沟通与合作,就会形成班组共同的语言、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这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组氛围,有利于形成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班组集体,有利于班组的协调发展。优秀的班组文化有利于建立高效的执行文化。一个有荣誉感、有战斗力的班组一定是在执行环节上做的最优秀的班组。建立优秀班组的目的就是塑造一种员工乐于服从、强于执行、相互尊重、志同道合的团队目标。全心全意依靠员工,激发班组成员的创造热情,就是要鼓励员工
不断关注企业生产和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深入思考、提出建议,并持续改进。只有这样,班组才能够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4 优秀的班组文化是形成班组共同价值观的基础。共同价值观能够对组内个体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并逐渐形成自身的行为规范,表现出这个班组的行为风格和准则。员工在工作中有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这不仅是班组文化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共同目标,班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共享信息、不断创新,对提高班组的工作效率也具有促进作用。
二注重班组思想文化的建立,强化班组的学习制度。班组长要组织成员学习企业精神、企业作风,要结合实际讨论、研究、制定班组的行为准则。要通过学习讨论,使组员明白为什么工作,为谁工作,怎么工作。通过沟通交流,使组员围绕既定目标自觉工作,形成班组“齐心、齐力”的工作局面。注重班组技术文化的建立,丰富班组技术文化建设的内涵。班组成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班组的能力。班组长要带头学习先进技术、掌握先进技术、应用先进技术。所有组员要立足岗位成才,积极参加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与其他班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水平,争当技术能手。班组长要对班组成员在实际操作中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亲身领悟、点滴体会进行总结,通过树立典型,加强培训,提高班组整体技术水平;通过开展班组合理化建议活动,调动组员积极为班组和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要使组员明白自己所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是为谁而掌握,为谁而应用,明白任何人都应积极把知识
奉献给企业的经济建设。注重班组安全文化的建立,营造和谐平安的班组生产环境。安全是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安全生产工作要作为班组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有效形式,把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安全技能,融入到每个成员的头脑中,使每个人都树立起严格的安全意识、安全价值观。要通过安全学习、事故演练、隐患查摆等安全活动的进行,搞好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增强组员安全事故的控制和解决能力,提高安全预知预防能力,并要做到点滴积累,形成有效的班组安全系统。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公司首届四次职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按照电网经营企业的定位和建设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力争用5~7年的时间,努力把省公司建设成为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努力实现“一流的电网与设备、一流的技术与指标、一流的管理与机制、一流的效益与效率、一流的质量与服务、一流的人才与文化”的总体目标。确保辽宁电网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确保满足辽宁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用电需要,确保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效益最大化,确保公司全体职工生活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规划目标
——电网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同类公司的先进水平并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
——现代化管理达到国内同类公司的先进水平并推行国际上通行的主要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
——全面建成功能完善、技术先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电力营销体系;
——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达到国内同类公司的先进水平;
——各类人才资源全面优化,人才的开发利用充分适应公司各个发展阶段的需要;
——完成由传统企业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培育并形成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员工收入和生活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提前实现小康生活水平。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
资产总额:2005年629.46亿元(含待划转辅业和待出售发电资产),年均递增8.5%;2010年941.07亿元(不含待划转辅业和待出售发电资产),年均递增9.15%。
资产负债率:2005年68%;2010年60%。
售电收入:2005年售电收入288亿元,年平均增长8%;2010年368亿元,年均增长5%。
利润额:2005年2亿元;2010年5亿元。
售电量:2005年75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6.62%;2010年969亿千瓦时,年均增长5.12%。
全员劳动生产率:30万元/人年。
电压合格率:99%。
供电可靠率:99.96%。
设备完好率:100%。
综合供电损失率:6.8%。
人均年工资:4.2万元。
电网建设:“十五”后三年,新建500千伏变电所二座,线路595公里,增加变电容量300万千伏安;新建220千伏变电所22座,线路1377公里,增加变电容量9073万千伏安。“十一五”期间,新建500千伏变电所四座,线路125公里,增加变电容量450万千伏安;新建220千伏变电所34座,线路1635公里,增加变电容量1086万千伏安。
(二)战略环境
一、省公司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为建设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加大电网投入,落实城乡电网改造投资规模222.2亿元(其中城网94.4亿元,农网127.8亿元)。至2002年底,已投入184.9亿元,电网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有效地增强了电网安全、经济和可靠供电的能力。
开拓市场,增供扩销,引导和促进电力消费。2002年销售电量601.5亿千瓦时,比1999年增加99.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6.19%;销售收入233.95亿元,比1999年增加80.95亿元,年均增长15.2%。
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全面完成各项资产经营责任指标。四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5.4亿元,占东北电网合计利润的71%;上缴国家税金43亿元;资产规模563.4亿元,所有者权益226.5亿元,分别比1999年增加154.1亿元和14.1亿元,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辽宁省的宏观经济环境为省公司建设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创造了良好机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近中央又提出了振兴东北的重大战略措施,必将极大地促进辽宁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东北工业重心的辽宁,已经明确提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提升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建成国家高水平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根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十五”期间辽宁省GDp年均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7700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46.7%。“十一五”期间辽宁省GDp预计增长仍为9%。据此预测2005年全省需电量为1015亿千瓦时,“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27%。2010年全省需电量为1310亿千瓦时,“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5.24%。与此相适应,省公司“十五”末销售电量为755亿千瓦时,期间年均增长6.62%,“十一五”末销售电量为969亿千瓦时,期间年均增长5.12%。电力负荷的快速稳定增长,为省公司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为把省公司建设成为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创造了良好机遇。
三、电力体制改革既为省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也是重大考验
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电力体制改革,已实现了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企分开,初步实现了厂网分开,完成了区域电网公司的组建,电价改革、电力市场建设、省级电网公司的组建、农电体制改革、主辅分离和多经企业的改制剥离等,都将逐步进入方案的研究制定和实施阶段。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到位,必将为省公司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电力体制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对于改革给公司经营和发展带来的阵痛和负面影响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力求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带来的活力,不断推动公司的创新和发展。
四、正确认识公司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迎难而上,开拓创新,迎接挑战
长期“重发轻供”,电网建设投入欠帐较多,电网发展严重滞后,造成主干网架不够坚强,部分设备老化严重,安全裕度小,目前负荷的快速增长对电网的可靠供电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东北电网体制的反复变化,公司继承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矛盾;厂网分开造成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大幅减少;城乡电网集中改造导致生产成本和财务费用大幅上升;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的传统观念、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等等,都必须在建设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的过程中认真克服和解决。在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树立与国际接轨的新的经营理念,增强市场意识、改革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为下游的电力用户和上游的发电企业服务的核心竞争能力,将成为省公司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在建设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中亟需不断破解的新课题。
(三)规划重点
一、电网建设
电网既是电力市场的载体,又是关系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和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础设施。要建设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建设现代化电网是必备的前提条件。
1、电网现状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电力负荷中心。辽宁电网位于东北电网的南部,经绥中电厂与华北电网的姜家营变电所相连,是东北与华北电网连接的枢纽,其电网覆盖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供电服务人口4157万。辽宁省电网分别有二条500千伏线路和6条220千伏线路与吉林省电网相连接,另有两回500千伏线路和一条220千伏线路与内蒙东部电网相连接,一回500千伏线路与华北电网相连接。
2002年辽宁省及电力系统输变电设备情况见表3.1和表3.2。
辽宁地区变压器、线路情况
表3.1电压等级变压器线路
数量(台)容量(千伏安)数量(条)长度(公里)
500千伏***.21
220千伏***2538041.9
566千伏及以下***620385.90
电力系统变压器、线路情况
表3.2电压等级变压器线路
数量(台)容量(千伏安)数量(条)长度(公里)
500千伏***.2
1220千伏***2507988.9
5366千伏及以下793***11110.37
辽宁电网分为辽西电网、辽中电网和辽南电网。其中,辽西电网包括朝阳、葫芦岛、锦州、盘锦和阜新五个地区电网;辽中电网包括沈阳、铁岭、抚顺、辽阳、鞍山、本溪和营口七个地区电网;辽南电网包括大连和丹东两个地区电网。
辽西电网通过两回500千伏元(宝山)~董(家)线和一回220千伏宁建线与赤峰电网相联;辽中电网经一回500千伏东(丰)~辽(阳)线、一回500千伏沙(岭)~梨(树)线和220千伏梅虎、梅李、清
四、清巨、云卧线路与吉林省电网相联;辽中电网与辽西电网间经两回500千伏董(家)~辽(阳)线和一回董(家)~王(石)线以及220千伏田营线、兴营线、青新线等六回线相联;辽中电网与辽南电网经一回500千伏王(石)~南(关岭)线和220千伏水草、凤草、电芬、电北和熊松宝线相联。
经过五年的城网建设和改造,各地区城网网架结构得到了加强,网络更趋于合理,网架薄弱的现象得到缓解,设备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基本解决了电网存在多年的输电瓶颈问题,大大提高了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随着变电所变电容量的增加,各地区城网的容载比大幅度提高,达到了国家《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的规定要求。
辽宁省220千伏及以上电网现状见附图1。
2、存在问题
辽宁电网的主体由500千伏和220千伏两种电压等级的电网构成,500千伏网架基本为单回路结构,不具备独立运行的条件,现阶段仍采用500千伏和220千伏两种电压等级并列运行方式,电磁环网问题比较突出。在区间潮流较重时,500千伏线路跳闸可能导致220千伏线路过载。为了控制电磁环网输电断面的输电潮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500千伏线路的输电能力。
辽西系统现有装机容量4700兆瓦,地区负荷为1000~1600兆瓦,是一个典型的大电源小负荷的电力外送系统,外送电力最大可达3000兆瓦以上。因外送能力不足,电网正常方式下就需要限制电厂开机方式或电厂出力,这一问题将随着绥中两台机组的投入运行而加剧。辽西只能保证线路单相故障时的系统暂态稳定,不能满足新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的要求。
辽南系统采取安全自动装置能保证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系统暂态稳定,不能满足新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的要求。大连地区与中部系统的联系为一回500千伏王南线和一回220千伏熊宝线。大连地区在受电潮流较大时,500千伏王南线跳闸或地区失去较大电源(如华能大连电厂机组),熊宝线将因严重过载而跳开,大连地区的电压也将偏低。
城网网架薄弱,供电可靠性差。目前只有沈阳城网形成了双环网供电,鞍山、本溪等城市形成了单环网供电,辽阳、朝阳等城市尚未形成环网供电。
220千伏电源布点少,布局不合理。市中心地区缺少高压深入220千伏变电所。部分220千伏变电所存在变电容量不足、单电源、单台主变等问题,供电可靠性差。
辽宁省电力工业起步较早,早期建成的线路较多,超过30年以上的线路达到60%以上,有近1000公里的220千伏线路服役已经超过60年,还有由154千伏升压到220千伏、由44千伏升压到66千伏等老旧线路,这些线路事故频发,亟待更新改造。
由于受历史原因和设备本身的限制,使辽宁电网的二次设备配置不够健全合理。
3、发展目标、重点工作与建设资金需求
2005年220千伏及以上电网发展目标:
加强电网建设,加强输电网架、配电网络与二次系统配套建设,使其具有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的能力。
2003年电曙线投运将增加辽西电网的外送能力。
2004年500千伏沙河营变电所及其220千伏配套工程将投运,影响辽西电网安全稳定的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2004年末计划投产的在建的王南二回线,将加强大连地区与系统间的联系,彻底解决电磁环网的问题。
2005年沈大工程建成后,将解决在某种方式下220千伏北耿、李灯线过载的问题。
2010年220千伏及以上电网发展目标:
至2010年,我省全社会用电量预计将达到1310亿千瓦时,8年平均年增长6.2%。根据电力负荷增长,从2002年~2010年需新增装机870万千瓦,全省装机达到2420万千瓦,年均增长5.7%。将形成符合辽宁省一次能源和负荷分布特点的由路口电厂、港口电厂、西部电源、北部电网和中部负荷中心五大能源支撑电源的辽宁电网格局。
届时辽宁电网将形成以500千伏线路组成的主输电网。主输电网呈一个“日”字形,四个“铁三角”结构,即沙岭、沈东、徐家、鞍山、王石、辽阳6座500千伏变电所所形成的“日”字型环网和董家、辽阳、王石,沙河营、董家、北宁,雁水、南关岭、大连新区,瓦房店、王石、鞍山四个由三座500千伏变电所组成的三角环网。对于500千伏电网已覆盖的地区,不再新建跨供电区的220千伏线路。主输电网连接的沈阳、抚顺、本溪、鞍山、辽阳、铁岭、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地区电网组成我省的主受端网架。大连、丹东、朝阳地区电网各通过两回500千伏线路与主受端网架相连,阜新地区电网通过3回220千伏电网与主受端网架相连。我省电网逐步具备解开500千伏和220千伏电磁环网的条件,电网的安全稳定性和受电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各地区220千伏电网以环网为主,除了大连地区电网以辐射为主、铁岭地区处在电源与负荷中心之间外,其余城市以环网结构为主,奠定了城市电网发展的基矗
辽宁省2010年22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见附图2。
2005年66千伏及以下电网发展目标:
加强66千伏电网网架结构,使网架结构合理,运行灵活,适应性强,不卡脖子,设备适用而先进,逐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66千伏变电所布点合理。按合理的供电半径和负荷分配确定变电所的供电范围,满足“N-1”的准则要求,环网供电的地区,容载比应大于1.8;辐射网供电的地区,容载比应大于2.0。
66千伏配电网以220千伏变电所为中心形成辐射网络,建成具有互代能力的电网,形成环网结线。正常开环运行。
加强220千伏变电所之间66千伏联络线的建设,提高下级电网对上级电网的支持,逐步消除电磁环网和电气环网,防止发生区域电网事故。
优化地区66千伏电网结构,改善地区电网网架结构的不合理性,使66千伏系统更趋于运行灵活、安全、经济、可靠,提高电网的供电水平和供电质量,保证地区重要用户的安全供电。
2010年66千伏及以下电网发展目标:
以220千伏变电所为中心,建设对于66千伏有互代能力的电网,形成可开环运行的环网结构。达到电网网架结构加强,网络结构合理,适应性强,容量充足,供电可靠,按合理的供电半径和负荷密度确定变电所的供电范围,下级电网能支持上级电网的水平。
各级电压电网之间,有、无功容量之间在各发展阶段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
电网自动化具有一定的规模,供电设施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与现代化电网的发展相适应。
按上述发展目标,对老旧和不能满足要求的线路、变压器、断路器、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使电网供电设备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小型化、无油化、自动化和免维护或少维护,建设一个运行安全、经济合理、供电可靠、网络优化、设备先进、综合自动化水平高的现代化电网,以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
重点工作:
加强负荷预测,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可靠的电力保证。重点要研究好“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其对电力的需求。
根据负荷预测结果,为电网发展提出充足的电网发展项目储备。
为政府服好务,结合电网发展提出电源建设建议。
开展能源战略研究,针对辽宁省一次能源状况提出长远能源出路建议。结合我省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从电力行业持续发展的高度,认真深入研究适应我省能源实际的、符合电力需求特点的电源结构和布局。就电网与电源的协调发展问题向省政府提出合理建议。
加快和关注500千伏电网的规划建设,使之与220千伏电网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2010年,地区间电力输送将实现以500千伏电压等级输送为主,在500千伏电网覆盖的地区不再建设地区间的220千伏输电线路。
密切关注500千伏电网的规划建设,提出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使500千伏和220千伏电网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抓好系统性的输变电工程建设,使受端网架更坚强。
抓好沈大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2005年将沈阳、抚顺、本溪、辽阳、鞍山地区500千伏电网建设成“日”字形结构,使主受端网架更加坚强,同时使大连地区通过两回500千伏输电线路与主受端网架相连。
通过沈山铁路电气化、沟海铁路电气化工程的建设,在保证为铁路供电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鞍山、盘锦、锦州、葫芦岛地区的220千伏电网。
加快66千伏及以下的电网建设与改造,保证输电网和配电网的协调发展。
电网建设资金需求:
“十五”后三年辽宁省共需要电网建设资金1423733万元。其中电网建设资金475198万元,电网技术改造资金363640万元,县城电网改造资金500000万元,科技、信息化及小型基建资金84895万元。辽宁拾十五”后三年基建及改造投资估算见表3.3。
辽宁拾十五”后三年基建及改造投资估算表
表:3.3单位:万元
序号项目名称总投资资金流(万元)
20032004200
51沈大工程***00043396
2秦沈客运电气化47544188
43沟海铁路电气化1300013000
4沈山铁路电气化***
5绥中电厂配套1460005966
6南票电厂接入系统63486348
7辽电三期接入系统800040004000
8地区电网***5175056400
9技改工程363640106***90831、生产部分***9915832、营销部分54000***80003、调通部分***160004、线损自动生成部分***00
10县城改造500000***11509591、生产部分***41928992、农电部分***00530603、营销部分***005000
11科技项目287***05001、资本性支出4795***02、费用性支出***50
12信息化建设7***
13小型基建***20000
14合计***1513437918
注:
1、科技项目中2003年投资包括信息化建设资金;
2、1~7项为项目总投
资,其余为“十五”后三年投资之和。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共需要电网建设资金1684631万元。其中电网建设资金600545万元,技改工程资金187813万元,城网改造资242673万元,农网改造资金372500万元,营销、科技、信息、小型基建等资金281100万元。辽宁拾十一五”基建及改造投资估算见表3.4。
2003至2010年8年间,辽宁省供需电网建设资金3108364万元。
辽宁拾十一五”基建及改造投资估算表
表:3.4单位:万元
序号项目名称总投资资金流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1地区电网******4480
2技改工程******35000
生产部分******26600
调通部分3***0660059504900
线损生成***00350035003500
3城网改造***453***6
34农网改造******0
5营销部分100100***02002200022800
6科技项目******
资本性支出9000***018001800
费用性支出***0084008400
7信息化建设***0050005000
8小型基建75000***50001500015000
9住房补贴***10000
14合计168463***6432***10243
注:投资中不包括电厂接入系统部分。
二、农村电网
1、现状
截止2002年底,全省农电系统共有66千伏线路5377公里,10千伏线路89024公里,0.4千伏线路163398公里。66千伏变电所540座,主变容量4578兆伏安,0.4千伏配变容量9100兆伏安/13.5万台。
随着第一、二批农网贷款改造工程的进行,农网10千伏、0.4千伏电网的状况得到改善,由于资金主要投向10千伏、0.4千伏电网,66千伏网架及变电所的装备以及电网的现代化建设方面基本没有得到改造。
2、存在问题
66千伏电源网架薄弱,技术装备落后,电压合格率低,供电可靠性差。尤其是中部平原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其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已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东西部山区变电所布点过疏,造成1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过长,电压质量低,电能损失大。
电网自动化装备水平低,调压能力差,无功补偿设备不足。
信息自动化建设进展缓慢,全省95%以上的地区没有专用通讯网络,仅依靠市话进行电网调度指挥、联络,严重制约通调、办公、营销、配网自动化工程的建设。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2005年发展目标:
供电能力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50%的县(区)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性、线损率指标达到一流县级供电企业标准。
20%的变电所达到双电源互为备用,供城区的变电所50%实现双电源供电。
20%的供电区实现配网自动化,80%的县(区)实现通调四遥功能。
90%的县(区)完成办公MIS系统的建设。
2003~2005年农网建设与改造共投入资金22亿元,新建变电所90座,容量1056兆伏安;改造(或扩建)变电所135座,容量为1583兆伏安;新建66千伏输电线路852公里,改造1278公里;新建10千伏线路240公里,改造10千伏线路359公里;新建0.4千伏线路744公里,改造0.4千伏线路998公里。
投入4.15亿元,建设和完善48个县区的县级调度和通信系统;投资1.69亿元,实现和完善55个县区的办公MIS、营销MIS系统及其它信息系统建设;投资0.5亿元,用于生产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投资5亿元,建设120座变电所的供电区配网自动化系统。
到“十五”末期,农网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将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我省农电系统将有30%及以上的县(区)跨入县级一流供电企业。
2010年发展目标:
80%的县(区)农电企业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性、线损率指标达到一流供电企业标准。
60%的变电所达到双电源互为备用。
30%的供电区实现配网自动化。
100%的县(区)实现通调“四遥”功能及办公MIS系统建设。
80%变电所实现无人值守。
到2010年,农网将拥有66千伏变电所780座,主变容量将达到8100兆伏安。“十一五”期间将投资25亿元,用于新建66千伏变电所150座,改造变电所100座,新建66千伏线路750公里,改造1000公里。
投资5亿元,建设和完善16个县区的县级调度、通信系统及五遥系统的建设;投资0.6亿元,实现和完善9个县区的办公MIS、营销MIS系统及其它信息系统建设;投资0.65亿元,用于生产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投资6亿元,建设140座变电所的供电区配网自动化系统。到2010年,农网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将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我省农电系统将有50%及以上的县(区)跨入县级一流供电企业。
重点工作:
随着三期农网改造工程的开展,到“十五”末期,农网66千伏电源系统的布局及设备状况将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改变农网技术装备落后、电压合格率低、电能质量差的现状,初步建成一个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代化的农村电网。今后七年的重点工作是:
要加强宏观调控,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努力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在规划的实施中,要注意农村电网从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提高农网技术装备水平,加快与国际现代化电网接轨的步伐。
积极研究资金的筹集途径和形成机制,降低投资风险。
大力提倡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
三、调度通信自动化
1、现状
辽宁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端为1999年正式投入运行的北京科东公司初期生产的CC-2000系统。其硬件由两台主服务器、两台通讯节点机和两台前置机等组成,软件为CC-2000EMS/DMS支撑系统和基于CC-2000平台的EMS高级应用软件,能够实现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自动发电控制(AGC)和网络安全分析等功能。它汇集各供电公司、变电所和各发电厂的实时信息,提供调度运行人员使用,并将数据上传国调和网调。
电网配置有联切发电机组,联切负荷,快压发电机组出力,振荡解列,自动准同期,低频、低压切负荷等安全自动装置,基本满足电网的安全运行的需要。
省内所有发电厂(站)和13个地区调度及所属220千伏变电所均已安装网络式电量计费传输系统,并将电量传输到省调。
220千伏系统线路保护装置类型以微机型为主,其中70%为11型线路微机保护装置(没有数据通信接口)。220千伏联络线大部分都配置了双套全线速动保护(即纵联保护)。线路保护操作屏90%由常规继电器组成。
220千伏母线均配置了母线差动保护和微机型故障录波器,实现了部分微机故障录波器信息经电话拨号远传至调度端,但尚未形成微机保护动作信息和故障录波信息经数字网传至调度的故障信息系统。
辽宁电网现已形成了一个由多种通信方式构成的以省公司为中心呈放射状和局部环状的基本满足电网要求的电力通信网。主网现有铁繁沙大沈调、桓回太、辽西、沈抚4条光缆共约1150公里。目前沈大、沈丹、丹大、本桓、营锦及沈铁抚本辽光环路正在建设,计划2003年完成。上述6条光缆电路建成后,可以覆盖13个供电公司、部分发电厂和部分220千伏变电所。另有沈长哈、沈梅白、沈桓、沈丹、沈秦、沈大6条约1850公里数字微波电路,微波站71个,小型卫星地面站2座。
在城网改造中,各供电公司建设了大约4500公里光缆,配置SDH155M及以上设备,覆盖了部分县供电局、变电所和二级单位。使地区通信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
3、存在问题
2001年国家经贸委颁布的电力系统稳定导则提高了电网安全稳定标准。辽宁电网目前尚未达到此标准,不仅安全自动装置配备不足,还有部分安全自动装置原理简单,元件老化。
负荷的增长、电源的增加、大电网互联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新的问题,电网安全自动装置配置需要随电网的发展不断进行更新。辽宁电网的振荡解列装置、自动准同期装置配置已多年未进行深入分析,需要重新研究确定配置方案。同时随着500千伏系统网架逐步加强,220千伏系统面临解环运行,需要考虑相互备用问题,并配置备自投等安全自动装置。
辽宁电网220千伏系统中的部分保护装置老化严重。有些装置经过近十年的运行,元器件老化严重,装置频繁出现异常情况。
随着电网的发展,通信主网光缆覆盖面有待扩大。虽已建成由沈阳、阜新、朝阳、两锦、铁岭、抚顺六个供电公司至省公司的光缆电路,仍有很多220千伏变电所没有光缆或只有一条光缆,没有串入光环网,不能为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提供可靠的通道。
信息联网带宽仍然较低(2M),应向100M方向发展。继电保护设备监视和录波信息需要联网,以便及时分析处理事故,提高电网运行水平。由于用户接入(如到各部门机房、各营业场所和变电站)的建设工作没有到位,目前建立的综合业务通信平台(ATM)的应用受到限制。
根据国家及辽宁省无委会的要求,使用2GHz频率的沈秦(营口~大连段)、沈白、沈桓微波电路将被迫退役。届时会给这些地区的通信造成极大困难。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现代电网运行、控制的中枢,也是今后电力市场的电力交易和电力结算的技术支持中枢。在省公司的现代化进程中,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现代化的目标是建成以数据网络为基储实现远动数据信息多方传送、集成式的调度自动化系统。
目前正在准备对省调CC-2000EMS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EMS系统将提高pAS的实用性,为调度运行由经验型向分析型及智能型转变提供手段。
2005年,辽宁省将建立SpDnetII电力调度数据网,网络采用Ip交换技术体制,构建在SDH专用通道上,实现与其它数据网络的物理层面的安全隔离。同时开展数据网安全的专项研究并付诸实施。
“十一五”期间,安全、完善的SpDnetII将在国家及东北电网有关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措施的规定之下进行相应业务系统的接入,届时,SpDnetII将在电网调度自动化和电力市场改革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十五”后三年,辽宁省电网将完成对二十个220千伏变电所的自动化改造工程。“十一五”期间,还将完成其它厂站的自动化改造。今后新建220千伏及以下变电所一律采用无人值班运行方式,取消近期有人、远期无人的过渡方式。
为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投运率和正确动作率,2003年到2005年计划投资4723万元,全部改造1996年前出厂的微机故障录波器装置;全部改造比较重要的和保护装置存在严重问题的220千伏系统母线差动保护装置。
到2010年,将220千伏线路保护装置全部实现微机化;将操作屏(微机保护辅助屏)改为免维护的由操作箱组成的操作屏;每条线路的快速保护配置一套或两套光纤数字通道;80%的220千伏母线配置微机母差保护装置;50%的220千伏变电站实现故障信息联网。
按照系统稳定导则要求,结合沈大第二回500千伏线路建设进行大连地区连切负荷装置改造,同时进行锦州变、凌河变连切和锦州电厂、铁岭电厂快压机组出力装置改造。
以光缆通信为主要手段,全面建成辽宁电力光通信网。
网络结构初步形成网状网,覆盖县级以上供电公司、220千伏、66千伏变电所和接入系统的发电厂,在辽南和沈抚本鞍地区形成几个网格。网络传输宽带化,主干通信网建设成10G高速传输平台,网络功能综合化,将传统的电力通信网转变为实时、可靠、高速,并集成语言、数据、图像等各类业务为一体的综合网络。
网络管理智能化,建成通信网监视、管理系统。实现通信资源合理配置、调度、管理。
各专业重点工作:
自动化——
实现EMS完全使用化及国际化;
建立安全、完善的SpDnetII电力调度数据网;
建立SpTnetII电力数据通信网,实现网络互联、资源共享;
建立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
实现省级电力市场的平稳过渡;
实现电力市场条件下的地调调度自动化系统完善化;
加大基础自动化改造和建设力度。
通信——
到2005年,在2003年完成沈大、沈丹、丹大、本桓、营锦及沈铁抚本辽光环路的基础上,再建765公里光缆,进一步构建骨干光缆网,建成以省公司为核心,13个供电公司为节点的155M高速自动化数据网。
到2010年全面建成以光缆通信为主要手段的,覆盖县级以上供电公司、220千伏、66千伏变电所和接入系统的发电厂的,网络传输宽带化的辽宁电力光通信网。将传统的电力通信网转变为实时、可靠、高速,并集成语言、数据、图像等各类业务为一体的综合网络。
继电保护——
全部改造1996年前出厂的微机故障录波器装置,共计48面屏。
将重要的220千伏系统母线差动保护以及保护装置存在严重问题的母差保护全部改造,共计29套。
根据光纤数字通信通道情况,将超期服役的YBX-1型和GSF-6型高频收发信机改造为复用2M数字接口的高频保护(保护装置不改造),逐渐淘汰载波通道,将大大提高高频保护的投运率和正确动作率。更换下来的高频收发信机将做为尚在运行中的装置备品备件使用。
结合线路保护装置改造,将改造线路的操作屏和二次回路电缆(换为屏蔽电缆)一同更改,没有线路改造项目的操作屏和二次回路电缆不列入上述改造工程。
安全自动装置——
大连地区连切负荷装置改造;
锦州、凌河变连切或快压锦州电厂机组装置改造;
铁岭电厂快压机组出力装置改造;
振荡解列及同期装置;
针对500kV系统网架逐步加强,220kV系统面临解环运行问题,开展研究工作,考虑配置被自投等安全自动装置;
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需不断增加低频、低压减负荷装置。
四、安全生产
1、现状
安全生产是电网稳定的保障,也是改革和发展的基矗目前,辽宁电网网架薄弱,安全基础不牢,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实行科学管理,逐步与国际上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接轨。
2、存在问题
设备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职工队伍整体安全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安全基础不牢,不安全因素较多;和国内同类先进企业相比,尤其是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安全生产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2005年——
不发生特别重大电网、设备事故;
不发生有人员责任的重大电网事故;
不发生有本企业责任的重大设备损坏事故;
不发生人身死亡事故;
不发生对社会构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事故;
不发生重大火灾事故。
2010年——
不发生特别重大电网、设备事故;
不发生有人员责任的重大电网事故;
不发生有本企业责任的重大设备损坏事故;
不发生人身死亡事故;
不发生误操作事故;
不发生对社会构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事故;
不发生重大火灾事故;
不发生人身重伤事故;电网事故率下降50%。
重点工作:
组织各单位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开展现场作业危险点分析预控工作,以防止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继续抓好大小修作业现场的标准化作业,规范职工的作业行为;结合宣传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加大纠正违章违法的力度,减少违章就等于减少事故;
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检修作业必须实行全封闭作业;
开发并应用适合辽宁网情的先进的安全工器具,依靠科技进步,保障安全生产;
认真吸取外包单位人身事故教训,加强管理,防止以包代管、以罚代管,杜绝外包人身伤害事故;
重点规范“两票”管理工作,修订“两票”补充规定,逐步通过微机编制打影两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认真开展各种层次的安全性评价工作,按照“评价、分析、评估、改正”的过程循环推进。
五、电力市场营销
1、现状
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负责辽宁全省的工业、商业及城乡居民的电力供应,下设13个供电公司和88个供电分公司,向64个县地方电力公司趸售供电。其基本情况如下:
客户基本情况
截止2002年全省有营业户581.27万户,其中居民519.59万户,大工业0.7万户,非普工业7.49万户,农业0.5万户,趸售16.89万户,商业24.79万户。2002年售电量为601.5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233.95亿元。
现有组织机构
随着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电力营销系统的组织机构也进行了调整:把原来的用电营业部门转变为市场营销部门,把原来的用电营业人员转变为市场营销人员。“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现代营销理念正在形成。
现有技术装备
全省13个供电公司、88个供电分公司的用户档案管理、电量电费计算、营业发行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其中49个分公司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目前全省3万个峰谷电价的用户已全部使用全电子多功能电能表计费;26万多中小动力用户已有70%多安装使用了IC卡预付费电能表;居民用户已有近50%更换了宽负载长寿命电能表。已安装客户负荷控制终端8800余台,占全部应装户的50%,检测电量占总电量的50%,85%以上的终端开通了远方抄表、预收电费、用电异常检测等功能。
2、存在问题
虽然省公司及各基层单位几年来从人力、资金方面对营销系统给予较大倾斜政策,在机构体制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不论从电力体制改革对营销系统的要求来看,还是现代化服务型经营企业对营销系统的要求来看,现有的营销系统还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解决。
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买方市场的机构体系,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体制。
长期投入不足,缺乏固定的资金渠道,造成营销的装备和手段落后和日常运行维护及管理费用严重不足。
营销人员综合业务能力,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尚未形成系统化、个性化的人员培训体系和良好的用人机制。
营销部门未能介入电力资源平衡和电价测算制定过程,同时缺乏对用电市场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预测分析。
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有大量艰苦工作和问题要做。如银行联网收费、相关系统互联、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决策支持系统实用化、营销自动化系统建立等。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在满足本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用电需求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刺激需求,引导消费,巩固开拓电力市场,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建立起适应买方市场的现代化营销体系,建成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全方位客户服务系统,实现用户办电、交费、查询、报修等服务的自动化。
数据采集——
315KVA及以上用户全部安装终端,100KVA—315KVA90%以上用户安装终端,所有关口全部安装终端;居民用户远程抄表与集中抄表应用推广200万户;公变数据采集系统覆盖全省;计算机程控校验系统与营销管理系统互连,实现对计量表计档案数据的共享。
客户服务——
将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系统与后台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配电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成为电力公司与客户交流的信息中心,最后实施CRM系统。
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完备高效的与电力营销工作发展相适应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模式、软硬件平台、应用软件”的三统一。
决策支持系统——
建立包含综合指标分析、电力消费市场预测、客户动态分析等各种具有分析、决策功能的营销决策支持系统。
电费收缴——
建立以市级为单位的电费储蓄、通存通兑网络化系统及电话缴费、网络缴费、电子货币等系统。
信息安全体系——
依据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技术标准,采用数据加密、防病毒、用户管理等各种技术建设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保证数据不受非法破坏,对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控制。
相关系统——
利用省公司信息网实现与省公司财务、生技、计划、调度、人老、燃料等部门及下属各级单位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实现管理信息的高度共享。
编码体系——
依据国家有关信息编码的标准,设计全省统一、科学合理的营销系统编码体系,以及严格的编码升级申请、审批流程。
培训信息系统——
建立培训数据库和员工技能素质评估系统,能观察员工进步轨迹,提出每个员工改进其工作或行为的措施。能根据员工的能力和对专业要求的适应性,必要时建议员工变更岗位。
远程培训系统——
建立网络远程培训系统,提供不少于30项培训课程。可随时接受员工报名参加培训。培训记录和考试成绩自动登入数据库。
重点工作:
建成采用法制化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层次清晰,高效协作,反应快速,具有创新能力的组织体系,在全省按新的组织体系运行。
六、科技创新
1、现状
省公司成立以来,逐年增加科技投入,2000年7171万元,2001年7721万元,2002年9365万元,平均年增幅为14.43%。
公司的技改工程大力采用高新技术成果,2002年技改工程中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项目费用为21500万元,约占公司营业收入的0.98%,加上技术开发费占0.42%,两者合计为1.4%。公司在2000~2002三年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电公司科技进步奖8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18项,并奖励省公司科技成果552项。科技贡献率2000年44.2%,2001年45.7%,2002年47.6%。公司的整体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处先进行列。
在电网方面:公司已掌握大电网调度运行关键技术。在省调运行的CC-2000开放式面向对象的EMS/DMS支撑系统,其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基于CC-2000支撑平台的EMS高级应用软件一起成为我国第一个集电网运行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控制为一体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结束了网、省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依赖国外进口的历史;公司所属13个地区调度自动化系统经多年的开发和完善,也达到了较高的实用化水平;辽宁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充分利用原有EMS系统资源,具有报价处理(BpS)、交易管理(TMS)、市场结算(SBS)、合同管理(CMS)、信息发布(SIS)、辅助决策等功能,为辽宁电力市场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22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采用先进的微机保护基本取代了传统继电保护装置,并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拿大实时数字仿真系统(RTDS),使继电保护装置的试验、计算、测试工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电力通信方面,已逐步实施光纤改造,建成以ATM技术为主的电力综合业务通信网,连接所属13个供电公司和其它所属单位,为调度自动化、电力市尝电量采集、继电保护、广域信息网、视频会议系统等提供了统一、可靠的通信平台;建成了辽宁电网电能量远程计量计费系统,该系统是电力市场运营的基础,实现电厂上网及联络线关口点、售电关口点电能量的计量、分时段存储、采集和处理,为市场结算和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在输变电方面:公司与中国电科院合作开发成功基于小波交换技术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装置,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作同步时间单元,采用双端行波法测距,首次完全采用小波分析技术实时处理故障行波,该装置安装在公司所属5个厂站,监测6条线路,已成功捕捉多次故障,精度在500米之内,国电公司为该项成果主持了技术鉴定会,以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首的鉴定委员会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丹东建成一座220千伏分散监控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属国内首次将继电保护装置和测控设备下放到户外开关场,在抗电磁干扰和适应恶劣户外温、湿度环境方面,技术上有所突破,省去大量控制和测量用电缆;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公司所属13个供电公司全部城区66千伏变电站都已实现了无人值班集控运行;变电站开关在线监测系统已开发成功,该系统可实现开关实时动态监测,带电测试开关动作过程的各种实时参数,有故障录波、分析、诊断、报警等全套监测功能,在技术上和实用化水平上,都处国内领先水平;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技术取得新进展,采用多种选线判据综合智能化集成方法,实现各种判据有效域的优势互补,该项成果已通过了国电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00千伏同塔双回线带电作业试验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在配电和用电方面:公司在沈阳张士开发区试点配网自动化工程,一次系统包括架空环网、架空辐射和电缆环网三种框架结构,系统目标是故障报修可视化、开关控制自动化,在国内属首次工程化试点,为配网自动化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基于地理信息(GIS)的配电管理系统在辽宁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配电网的管理水平,其中鞍山供电公司配电GIS在全国居实用化领先水平;两锦供电公司开发成功的低压无功优化自动控制装置,安装在10千伏配电变台,实现了靠近负荷侧就地无功补偿,该装置具有全电子电度表、电压质量监测、负荷测量、谐波测试、配网自动化FTU及无功补偿的全部功能,并已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了及时准确掌握10千伏线路运行状况,公司开发了GSM/GpRS电能监测管理系统,采用虚拟专用网(VpN)技术,以移动通信公网为依托,实现了10千伏配电变台电能量实时采集和无线数据传输,该项技术为公司进行线损分析、优化负荷平衡、提高供电质量,以及打击窃电行为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2、存在问题
电网安全生产问题仍比较突出,设备事故时有发生,人身事故也很难实现零目标。大型变压器在线监测技术国内科研机构已攻关多年,但至今仍没有性能价格比比较理想的技术问世。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的研究已历经10余年,但至今在技术上没有真正突破。容性设备绝缘在线监测装置曾在辽宁试用多套,终因可靠性难以持久而以失败告终。除大型变压器突发的放电性和过热性故障外,输电线路污闪、雷击、鸟害、漂浮物、覆冰等造成的故障跳闸,输电线路导线舞动,变电站断路器瓷柱断裂,检修人员习惯性违章作业酝成的事故等,对电网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在经济运行方面,电网的无功补偿和无功优化存在一定缺陷。防窃电的技术手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造成供电网损与国内先进水平有差距。电网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负荷预测技术支撑体系,没有形成10千伏配电变台电能计量数据实时采集传输网体系。没有形成以财务为核心的电网经营动态成本分析体系,仅靠阶段性的会议经济活动分析,很难有效科学调控电网经营策略。作为电网经营企业,建立高度统一、高效运作、有高水平技术平台支撑的经营管理体系,是新世纪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科技管理体制方面,科技成果的试运行维护和推广应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科技项目竣工验收后,移交给生产部门的新系统缺少配套管理制度,对使用人员的培训不到位,造成科技成果发挥的作用和效益大打折扣。某些科技人员在科技项目开发阶段热情很高,对成果后期现场应用缺少跟踪完善意识,不能一抓到底。采用新技术的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公司科技成果数量很多,但真正推广应用形成规模效益的不多。这种局面必须坚决扭转,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强化科技成果的后期管理,大力促进成熟实用的新技术推广应用。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在电网技术方面——
电网稳定控制技术和系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掌握电网可靠性评估核心技术,建立完整的辽宁输电网到配电网的可靠性指标评价体系,形成统一的可靠性分析累积数据库。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特别是在自然灾害紧急情况下,快速评估电网的可靠性指标。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相量测量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基于GpS的电网安全监视和稳定控制系统,防止事故连锁反应和大面积停电,实现大系统故障情况下的快速解列、故障恢复、功率支援和缩短停电时间。
掌握先进的电网调压控制技术,有效处理电压快速无规则变化和电压缓慢变化多种复杂工况,掌握使辽宁电力系统各点电压全面协调的分层控制技术和区域调压的关键技术,大面积应用先进成熟的控制装置和无功补偿装置,掌握电网网损在线计算与实时控制方法。研究解决由各种非线性负荷或时变负荷造成的电网电能质量问题及改善电能质量的措施。试点采用包括自动适应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变化,以获得最佳保护性能的,基于电子式电压、电流互感器的最新的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
调度自动化方面要建成与电力市场支撑系统融为一体的新一代能量管理系统,并形成与能量管理系统共享数据的电能量计量智能系统,投入实时在线动态安全分析功能,广泛应用在线动态功角、电压和频率安全分析软件,合理解决区域负荷平衡对辽宁电网运行经济性影响的技术问题,掌握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协调方法。
在输、变电技术方面——
建立基于GIS的220千伏输变电设备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包括杆塔、线路、变压器、断路器等220千伏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并集成故障测距、雷电预测、污秽监测、可靠性分析、电网稳定、无功优化、绝缘监测、变压器在线监测等系统功能,为辽宁电网安全生产指挥提供现代操作平台。
大型变压器突发故障监测形成在线与便携分级监测体系。凡实验室定期色谱分析出现异常的变压器,应及时安装色谱在线监测装置,若出现故障报警,可紧急采用车载便携式局部放电监测装置,确保大型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实现变压器烧损事故零目标。在500千伏变电站和220千伏枢纽变电站,以及其他运行不稳定的变电站,安装开关在线监测系统和容性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等高新技术装备,使变电站安全运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输变电设备优化检修技术体系,以成本效益分析为核心的不同电压等级输变电设备检修策略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检修(RCM)技术达到实用化水平。建立一体化的输变电检修管理系统,解决220千伏变压器无载调压开关的结构缺陷问题,完善主要电气设备状态评估和寿命评估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析系统和数据库。试点建设集测量、保护、控制功能为一体的全数字化分散式综合自动化变电站。
在配电和用电技术方面——
研究集成化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包括:配电网信息采集和配电GIS应用、故障隔离和停电管理、恢复供电和电压控制、设备管理和运行分析、工程协调和维修管理、电量计量和计费管理,报装接电和用户服务。开展配电网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的系统研究,解决配电网电压自动调节等问题。进一步开展10千伏配电网带电作业综合技术的试验研究,全面提高配电带电作业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推广应用GSM/GpRS电能监测管理系统,并研制小功率集群装置,降低运行费用,实现10千伏变台电能实时监测和移动通信数据远传,形成集用电管理、线损分析、打击窃电为一体的辽宁电网电能监测管理平台。
在电网自动化方面——
2005年以后新建220千伏变电站全部实现综合自动化、紧凑化和无人值班设计。66千伏变电站及其集控站具有生产运行数据采集、监视、显示和远传报警功能,并实现设备运行状态远方监测和安全等级评估。
辽宁14个城市城区全面实现配电自动化。采用负荷转移新技术,实现网络重构和自动恢复供电。适应10千伏配电网架由架空线转为地下电缆通道敷设的趋势,研究开发新的故障定位、分段控制、运行监控等技术。配电网大量采用智能型轻巧箱式变电站和环网开关柜,基于神经元网络理论开发的配电网高级应用软件(pAS)投入实用化,使配电生产运行进入数字化时代。供方负荷管理与需方用电管理(DSM)相结合的新型负荷管理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以电能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定质电力”技术进入工程化实用阶段。
重点工作: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电力市场体制改革为契机,以拼搏进取的高水平技术和管理专家群体为依托,以改造电力传统技术为起点,以研究、开发、应用高新技术为主攻方向,以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并实施产业化为基础,以跟踪世界前沿电力技术为动力,为把省公司建成国内一流的电网经营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管理平台。
以安全为基储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紧密围绕公司生产和经营实际,在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营两个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切实解决带有方向性的关键技术课题。
坚持以集中有限科技资金抓重点项目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每年抓几个重点项目,解决公司几个难点问题。
实行以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以引进为主的原则。技术创新的重心放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实用的前沿电力技术上,贯彻国家“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政策,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进行高效率的二次开发,以便缩短科研周期,迅速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树立以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的原则。技术创新取得试点成果后,在电网技术改造中广泛推广应用,以便扩大科技进步的先导作用,形成规模效益。
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加强培养省公司的科技创新队伍。
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七、信息化
1、现状
省公司已经拥有许多大型的信息处理系统。这些系统在日常运行中积累了大量的行业历史数据,为建立数据库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源。
2、存在问题
省公司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部分的业务系统相对独立,数据分散在不同的业务系统或不同业务部门中。对实现省公司信息大集中带来相当的困难,很难对省公司的业务形成一个统一的视图,更难以及时地为公司领导提供有效准确的决策支持。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库系统来进行信息管理。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依靠信息化实现管理创新,提高电网信息化水平。
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将IT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大大提升业务运作的效率,并改变业务运作模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通过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新的平台,提高企业的综合运作能力,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005年计划目标——
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加强政府有效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提供广泛服务,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
重点加强网络建设,实施盛市、县(区)三级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局域网带宽1000/100Mb,广域网155/100Mb;Internet接入带宽100Mb;采用小型机作为区(县)级主服务器;市级网络采用双路由器;建立全省统一的E-MAIL(电子邮件)系统;建立企业pORTAL(门户)系统。
实施省公司系统三级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工程。建立网络化的信息分类编码系统;建立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仓库管理系统;采用主流开发模式、统一配置中间件平台。统一配置报表、分析和开发工具软件;统一专业应用系统开发与推广。操作层通过信息化解决报表不准确、数据混乱、手工办公效率之类的问题;管理层通过信息化解决诸如流程重组所引起的组织震荡;战略层利用信息化对核心竞争力进行重新设计。
开展信息安全示范工程。建立全省公司CA认证体系;建立全省公司的数据备份系统(其中两个异地备份中心);建立防火墙、防病毒、漏洞扫描和安全检测系统;建立全省公司安全预警系统。
实施盛市(地)、县(区)三级信息网络视频系统工程。建立盛市二级视频控制中心;建立延伸到区(县)的视频终端系统;在主会场之间建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加强远程教育;升级视频点播服务器,扩展并发用户数。
完成数据中心第一阶段建设。完成网络存储中心的建设。数据中心平台的基础建设工作,包括数据集中的可行性方案确立,试点工作的胜利完成,数据中心软硬件架构完成,基于数据中心的门户平台建立。
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
数据中心建设:
实施集团公司财务模式,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实现和完善辽宁电力的“两全”管理,完成包括电力营销、财务、生产、物资等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集中和财务集成,建立和完善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集中并整合其他的业务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实现集团范围内的数据、业务和信息的集成,进入实质性的运营数据中心阶段,确立集团管理模式。
网络系统管理、安全技术研究:
建立全省公司CA认证体系;建立全省公司的数据备份系统(其中两个异地备份中心);建立全省公司安全预警系统;建立信息安全实验室。
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应用:
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推出一批以应用为主导、与需求紧密结合的信息化建设示范项目。
ERp建设:
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的本质是创新,是一种现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实施财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实时化和运作过程的规范化。从企业实际出发,让IT技术真正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传统企业业务与ERp系统完美的结合,在结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
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对在职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每一个员工自觉适应信息化要求,制定适者生存、不知者淘汰的机制;开展企业领导层的培训;加强业务技术骨干的培训;加强各种业务管理人员(操作层)的培训。
重点工作:
通过推动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相结合,在企业生产、营销和服务的全过程中,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到2015年,全省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如下目标:
建立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
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指MIS/MRpII/ERp/CRM/SCM等中的某个或部分系统)的覆盖率为100%。
100%建立企业网站,多数企业能应用电子商务进行生产、营销及管理。
电力信息网络系统平台。网络智能管理技术开发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现网络报表管理及分发;进行语义对象设计工具及其应用研究和工作流平台研究;建设大规模信息网络实验室,进行网络、操作系统、应用系统、远程信息交换及协议研究与开发。
信息资源及应用技术。进行总体数据规划、信息资源规划,建立辽宁省电力电力公司全域数据模型和应用系统数据模型;建立省电力公司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制定主要编码表;确定省电力公司及各基层单位的数据源。建设具有集成化、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国际互联网络系统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研究网络上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通过网络进行电子资金转帐的技术;在网上使用信用卡支付技术和电子货币支付技术和数据安全技术;进行电力系统的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应用。
信息安全示范工程。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总体结构构架研究;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应用分析研究;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试点单位方案研究和实施;电力系统信息安全运行管理机制研究;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的研究和实现;电厂在线生产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方案研究;变电站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的研究和实现;发电侧交易市场技术支持系统信息安全方案研究和实现;电力营销系统信息安全方案研究和实现。
建立集中数据中心,并建立针对分析的数据仓库模型与存储,实现决策分析,实现真正有效的行业经济决策支持。
创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企业信息化的产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和服务。
培育、建立起一批基本能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咨询、软件及系统集成开发服务企业队伍。
八、财务管理
1、现状
截止2002年末,省公司资产总额532.20亿元(母公司口径,包括重组发电资产),负债总额305.49亿元,资产负债率57.40%;全年售电量615.92亿千瓦时(包括向华北售电),实现销售收入234.16亿元,实现利润5.50亿元;净资产收益率2.19%,投资收益率6.54%;应收电热费12.29亿元;上缴投资收益1.30亿元。全面完成国家电力公司下达的各项资产经营考核指标。
2、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发电资产重组的进一步展开,省公司将陆续剥离发电资产65.08亿元(包括待划转辅业和待出售发电资产)。发电资产重组后,省公司的经济实力和盈利能力将受到重大冲击。调整产权结构和增加盈利能力,是省公司未来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来,城、农网改造等基建工程大规模的资金融入,在增加企业整体实力的同时,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还本付息能力、资金来源不足和盈利空间锐减的压力。适度减少资本性资金支出,应是省公司未来考虑的问题。
发电资产重组和资本性资金的融入,使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提高。2002年底资产负债率为57.4%,2005年预计68%,2010年预计回调至60%。“十五”期间,企业资产负债率将在临界线浮动;“十一五”期间,企业资产负债率将有所下降。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2005年——
资产总额达629.46亿元[注:(532.20-39.53)*(1+8.51%)3包括待划转辅业和待出售发电资产],年平均递增8.51%;
年售电收入达288亿,年平均递增8%;
实现利润2亿元;
资产负债率达68%,控制在70%以下;
投资收益率保持1%;
净资产收益率0.71%;
资本保值增值率101%
应收电热费余额控制在12.19亿元。
2010年——
资产总额翻一翻,达941.07亿元[注:(532.20-65.08)*(1+9.15%)8,不包括待划转辅业和待出售发电资产],年平均递增9.15%;
年售电收入达368亿元,年平均递增5%;
实现利润5亿元;
资产负债率达60%;
投资收益率保持5%;
净资产收益率3.45%;
资本保值增值率104%
应收电热费余额控制在12.19亿元。
到“十一五”末期,公司各项经营指标均达到一流电力公司标准,利润总额实现5亿元,营业总收入430亿元,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0%以下,实现创建一流电力公司的目标。
“十五”期间:售电量按省公司预测值;考虑到城、农网改造等因素,线损率在2003年预计完成数的基础上有所降低,按照6%测算;售电平均单价每年提高0.5元/千千瓦时;购电平均单价每年降低0.3元/千千瓦时;固定成本在低于收入增长幅度的前提下保持适度增长;财务费用按照省公司投贷计划,同时考虑资本运作收益测算。
“十一五”期间,售电量按省公司预测值;线损率按照6%测算;在不考虑电价调整的因素下,2010年的售电平均单价提高0.5元/千千瓦时;购电平均单价降低0.3元/千千瓦时;固定成本在低于收入增长幅度的前提下保持适度增长;财务费用按照省公司投贷计划,同时考虑资本运作收益测算。
重点工作:
建立一支完整的适应企业现代化管理和改革需要的财会队伍,包括总会计师队伍、财务骨干队伍和财会从业队伍。
构筑现代化财务信息管理网络平台,完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联网运行,实现财务管理与生产管理的无缝对接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主要业务信息系统的大集成。
完善企业预算管理制度,制订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体制,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财务控制的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方案的顺利实施,逐步实现厂、网价格分离和两部制电价的分步实施,开展竞价上网;初步确定电网输配电价,逐步建立竞争性用户和专营性用户不同的销售电价制度。
电费即时上划和统一调度资金,保证电费及时上划和资金的集中使用。灵活调度资金,“借低还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建立省公司出资人管理制度,明晰企业产权,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加强资本运营管理,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推进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九、人力资源
1、现状
省公司现有职工47394人。分布情况见下表:
主业人数全民多经人数支援集体人数内退人数
职工人数***
51占职工总数63%14.1%12.7%10.2%
从上表可以看出:
在省公司全部职工中,主业从业人数占63%,说明减人增效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果,电力企业正逐步实现按定员组织生产;电力系统职工队伍人员分布已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以从事电力生产建设为主,现在已出现多种经营局面,从事非主业人员比例已高达26.8%;在妥善安置富余人员的各项措施中,实行“内退”的职工比例达到10.2%。
按学历(文化程度)分析:
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技校高中初中及以下
人数***573588631270
2占职工总数%0.811.817.512.312.118.726.8
在省公司职工队伍中,具有研究生(硕士)学历的比例仅为0.8%,而且大多数集中在省公司机关本部、局办公司和科研、设计、学校,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高达26.8%,有四分之一的职工文化素质处于较低水平。
按专业技术职称分析:省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5612人,占职工总数的32.9%,各专业技术职称分类见下表:
高级以上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
人数263851367590
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6.9%32.9%50.2%
上表反映的只是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数,按照“评聘分开”的原则,实际被聘任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要大大小于表中反映的数字。
按技术等级分析:省公司目前生产人员总数为31782人,占职工总数的67%,按技术等级分类见下表:
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
人数***00
占生产人员总数0.08%1.7%31.3%35.4%12.6%
在生产人员中,具有技师、高级技师的数量很少,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级技师已经断档,高级技术工人技能老化现象日趋明显。
2、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比例匹配不合理,生产技术人员相对紧缺,管理、党群人员超定员比较突出;人员结构急待优化,高素质、高技能、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缺乏,组织管理冗余大;员工技术技能单一,人员缺乏必要的流动,竞争力弱;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力资源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公司发展需要差距较大。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职工文化素质的基本要求:初中级生产人员达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管理人员要达到大专文化程度;主要岗位的管理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要达到本科文化程度。
职工专业技术资格等级比例合理分布: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数比例要提高到占专业人数的40%,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比例要提高到40%;高级技师、技师的人数比例要提高到占生产人员总数的5%,高级工的比例要提高到40%。
建设一支专家队伍,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到2010年计划培养选拔50名电网专家,100名专业技术带头人,300名生产技术能手。培养跨专业、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50人,一专多能高技能人才50人。
提高劳动生产率,按5%年增长率到2010年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人年。
提高职工收入,省公司员工人均年工资收入达到4.2万元。
重点工作:
实现合理定员(省公司现是超定员运行,超定员近33.2%),实现企业与办社会职能人员的分离,主导产业与辅组性生产经营的组织和人员的分离。形成机构精简、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现代化管理组织。
打破干部、工人及各种用工形式的身份界限,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做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收入能升能降,动态的劳动用工和聘用制度。
保证员工收入稳步增长,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
结合省公司人力资源队伍现状和企业发展战略,建立适应省公司发展需要的吸引人才机制、稳定人才机制、企业用人机制、减人增效机制、教育培训机制、技能鉴定机制、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内部分配机制、合同身份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干部队伍、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和生产技术工人队伍在电力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使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系列化、制度化、规范化。
强化一流的企业必须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是实现一流企业的基础这样的理念,加大人才的流动率,以提高人才交流来提高省公司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能力。通过聘任制,不断淘汰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环境的各类人员。
十、领导干部
1、现状
近年来,在省公司党组的重视下,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在改革与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整体素质和活力大大增强;领导干部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思想与工作状态呈上升趋势;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领导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健康向上;领导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步伐加快,综合素质较省公司成立前有了明显提高,能基本适应当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干部数量:到2002年底,省公司党组管理的领导干部581人,其中基层240人,占42%;机关本部229人,占39%;局办公司112人,占19%。
职级结构:581名领导干部中,正处级170人,占29%;副处级289人,占50%;正科级122人,占21%。
学历结构:581名领导干部中,研究生学历的72人,占12%;大学本科学历的322人,占56%;专科学历的152人,占26%;中专及以下学历的35人,占6%。
本科以上特别是研究生的数量较少,这与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性质和现代化电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低层次学历还占有一定比例。
专业结构:581名领导干部中,电力工程类专业193人,占33%;经济管理类专业236人,占41%;建筑机械类专业49人,占8%;教育卫生类专业36人,占6%;其他专业69人,占12%。
专业结构以电力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专业为主,复合型领导干部较少,尤其是集电力、经济、法律等专业为一身的干部更为缺乏。
年龄结构:581名领导干部中,56岁及以上86人,占14.8%;51~55岁129人,占22.2%;46~50岁191人,占32.8%;41~45岁113人,占19.4%;36~40岁53人,占9.1%;31~35岁9人,占1.5%;30岁以下的为零。
干部年龄以46~50岁之间最为集中,占领导干部总数的32.8%,是现有干部队伍的主体,年龄有些偏大。35岁左右的干部严重不足,仅占7.2%。
2、存在问题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程度不够;
部分领导干部知识贫乏、专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懂经济、会管理的领导干部偏少;
部分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功底较差,学习缺乏自觉性;
部分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比较淡薄,作风不够深入;
领导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梯次结构,在581名领导干部队伍中,35岁以下的只有9人,仅占1.5%,30岁以下的干部数为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进程较慢,有利于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干部交流范围和实施面还比较窄;在干部能上能下,尤其是疏通“下”的渠道方面,思想还不够解放;有效的干部监督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十五”目标——
领导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更加合理,活力进一步增强,数量与结构相匹配,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敬业精神、经营意识、能力水平等整体素质有新的提高,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电力市场条件下有效运营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十一五”目标——
在“十五”目标的基础上,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廉洁和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有高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构合理,善经营,会管理,团结协作,廉洁公正,开拓进取,业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队伍;成为自觉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适应市场竞争取胜能力,求实创新,锐意改革,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队伍,胜任建设现代化电网企业目标的需要。
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对于干部队伍,尤其是对领导干部队伍的监督机制,通过完善的制度来保护省公司系统的干部队伍,促进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更健康地成长。
在政治合格的前提下,努力做到领导干部队伍的梯次配备、专业配套、知识互补、分工科学、最大限度地发挥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功能。
合理配备职数。基层领导班子职数配备的原则是,领导班子中党群设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和工会主席,行政机构一般设一正四副和总会计师,企业规模较大的,可按一正五副配备,供电公司设农电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按照这个标准,每个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总数最多不超过10名。通过换届和干部交流,到2004年80%单位达到标准配置,到2005年100%单位达到标准配置。
优化年龄结构。基层单位党政领导班子,要形成由不同年龄段干部构成的梯次结构,35~45岁的干部要成为干部队伍的主体。到2005年45岁以下干部要占一半以上,每个领导班子35岁左右的干部至少要有1名。到2010年40岁以下干部要占一半,每个班子30岁左右的干部至少要有1名。
省公司机关部主任一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应以45岁左右的干部为主体,各部领导班子中40岁以下的干部至少要有1名。
省公司机关处一级领导干部,应以40岁以下的干部为主体。
改善文化结构。要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学历层次,促进知识更新。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都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今后新提拔领导干部,一般应为全日制本科学历。领导班子成员到2005年本科学历必须达到100%,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达20%;到2010年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达50%,其中博士生毕业占10%左右。
优化专业结构。要注重领导干部的知识更新,通过各种培训,使领导干部成为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工商管理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领导人才,特别要加强分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努力成为分管工作的内行,促进领导干部队伍的专业技术结构更趋合理,形成门类齐全、优势互补的经营管理者群体。
补充后备力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是:解放思想,更新用人观念,切实把培养选拔一大批跨世纪的优秀年轻干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努力创造一个能使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大培养力度,保证源头活水,真正建立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素质优良、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和电力市场发展需要的后备干部队伍。
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与选拔要取得新突破。具体目标是: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切实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构筑省公司领导人才高地。“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组织实施“1331”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即重点掌握和培养100名左右正处级后备干部、300名副处级后备干部、每年组织30名后备干部参加党校培训、每年选送10名后备干部到高校和国外培训进行深造。通过培训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优秀后备人才到国内外院校和大公司学习、锻炼,提高他们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能力。
从电力企业实际出发,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能够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善于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务领导干部队伍。从2003年开始,每年送出3~5人进行系统党务知识培训。
重点工作:
提高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进一步做好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
强化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执政水平。
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和纪律,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
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抓紧做好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
切实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十一、现代化管理
1、现状
2002年,省公司经营者集团带领广大职工,经过努力拼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完成了电网建设和电力经营的繁重任务,推动了技术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新成绩,营销现代化和调度自动化取得阶段性成果;多种经营企业改制进展顺利;提高了电网运行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水平,深化了优质服务的内涵,改善了企业的形象,优质服务水平和行风建设再上新台阶;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正建设成效显著;职工思想稳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使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也初步确立了适应省公司实际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省公司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省公司的发展步入了良性轨道。有关指标对比见表3.9。
2002省公司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表3.9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辽宁公司浙江公司山东公司
1资产总额亿元532.2716.8818
2净资产亿元226.71291318.523净资产收益率%2.192.52.5
14利润完成率%100102.44110.7
45投资收益上缴率%100100100
6对外投资收益率%6.857.418.2
37资本保值增值率%101.67104.59103.53
8售电量亿千瓦时601.51966.18934.3
9营业总收入
其中电力业务收入亿元
亿元234.16
229.77385.79
381.86433.90
10实现利润亿元5.59.219.52
11资产负债率%57.459.3854.14
12年末职工人数人***
13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21人均营业收入174.13
14城市用户供电可靠率(市中心+市区+城镇)%99.85899.98799.99
15农村用户供电可靠率%99.59999.399.8
16220千伏及以上线路长度千米92***
17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万千伏安2***
18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无人值班比例%6478.47100
1910千伏及以上断路器无油化率%74.691.3990.4
20供电线损率%5.424.672、存在问题与差距
虽然省公司的经营及运营水平在国内处于前列,但是与国内外同业先进企业相比较,企业经营理念与方法、效益与效率、科技含量与技术装备水平、电能质量与服务水平、员工人数与综合素质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
与国内先进省电力公司主要差距:一是人员多、素质还不够高,劳动生产率低,部分经济技术指标落后;二是安全生产的基础还不牢固,稳定可靠的安全生产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队伍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缺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金融、法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干部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依然不够;四是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不论是体制、机制方面,还是公司的管理方面,距离建设现代企业集团,都有很大差距;五是公司内部的工作还很不平衡,企业之间的差距还很大。
与国际先进电力公司主要差距:一是企业的盈利水平不高。辽宁电力有限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比日本东京电力、美国南方电力低的很多;二是科技含量和技术装备水平低。辽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贡献率目前仅为40%,远低于发达国家电力工业70%的贡献率平均值;三是电网结构不合理,部分设备满足不了技术特性的要求、新技术缺乏、电源结构单一。电网发展滞后,部分地区还存在“卡脖子”等问题,特别是配网供电互代能力不强;四是管理水平低,消耗较大。五是人员效率低。辽宁电力公司供电人均售电量仅为美国南方电力公司、日本东京电力的11%、18%。由于人员多,造成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差距很大。所有这些量上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质上的差距,集中反映了省公司等方面在组织结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人员素质上的落后。因此通过制定2010年规划,明确目标,加大企业管理力度,实现管理创新,使省公司更安全、更经济、更文明、更高效、更具有竞争力尤为急迫。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将以市场化推动管理科学化,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以建设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电网结构、科技应用和员工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基础,提高管理资源的运作效率,提高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运作质量,培育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公司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创建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电网经营企业。着力提升企业整体装备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一流的电网与设备、一流的技术与指标、一流的管理与机制、一流的效益与效率、一流的质量与服务、一流的人才与文化”。
重点工作: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权责分明,监督机制健全。建立起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可靠机制和集约化管理机制。
电网基本实现商业化运营,并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内部模拟市场或模拟法人体制,优化资源配置,企业责任、权利、义务相统一。
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公司决策层等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科学的素养和很高的素质。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各类人才结构合理,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
重视公司战略研究与管理。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规划和近期实施计划。
重视推行现代化管理。引入国际上先进企业管理系统,提升企业整体管理素质,实现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企业管理效率和用人水平达到国内同类企业先进水平。
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资本运营、内部审计等方面的企业规章制度体系并严格执行。依法经营,实现法制化管理,确保生产安全、经济安全。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标准,实现标准化管理。
档案目标管理达到国家一级。
建立起有效的科技进步机制,在科技的开发、引进、创新、转化和技术革新、改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拥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
大力推广应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力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积极开展节能降耗、状态检修、紧凑型输变电和灵活输电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自动化水平,电网总体装备技术水平接近国内同类企业先进水平。
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城市电网规划与建设等方面,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达到国家和地方法规的要求。
注重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的改革,以国际上先进水平的电力公司为目标,按照xx“管理年”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实现经营思想与管理观念的创新;经营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创新;组织结构与管理结构的创新;管理规范与工作流程的创新;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的创新。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2010年要在企业管理方面及企业的内在素质方面,尤其在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方面,跻身国际先进电力企业的行列。
十二、企业文化
1、现状
公司成立以来,企业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在大力普及的同时,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奠定了良好基矗
文化理念日趋深入人心,引起更多领导者的重视;
做了大量的企业文化理念征集、提炼工作,尤其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的提炼、培育、渗透,有的单位已初步形成理念识别系统;
所有供电营业窗口使用统一、配套的服务标识,有的单位已形成了自己的视觉识别系统;
制定并认真贯彻职业道德规范、岗位规范和员工行为规范,并形成了一定特色经验,职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省公司本部按照创一流要求,将企业文化建设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落实责任人,并做了相关工作;
加强供电优质服务的形象塑造和宣传,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奠定了良好的服务形象基矗
2、存在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整体处于全国同类企业的中游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企业文化体系。
本文论述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指出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建议现代企业应该从创新内部控制观念、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管理上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一、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现代企业制度中, 内部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机制, 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 企业内部控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 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科学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 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记录和汇总的过程, 进而真实地反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 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问题, 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二, 能够有效地防范企业各种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内部控制能够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不断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 将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企业防范风险的最佳方法之一。
第三, 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经营。通过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的决策者可以通过会计、业务、统计等各个部门的制度规划和相关报告, 将企业的生产、财务、营销等各个部门和他们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使各部门密切配合, 以此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作用, 顺利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
第四, 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维护企业财产和资源的完整安全。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对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制约, 从而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并且有效地杜绝各种损失浪费现象。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当前, 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也开始着手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 但是, 在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较为突出
长期以来,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较为薄弱, 尤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很脆弱。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的负责人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不足, 有些管理者甚至对内部控制存在误解, 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一些手册、文件和制度规定。另一方面, 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 后期对其的学校培训不够, 思想认知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 跟不上经济的新形势, 对企业发展的经济业务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缺乏预见性, 死守企业长期不变的内部控制条条框框, 没有按照企业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的变化而变化, 也没有指定相应的问题处理程序和措施, 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落后, 失去了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
2. 企业制度不够健全, 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企业负责人的权责落实不够明显, 企业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人事业务和人事政策不够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 控制体系不完整。当前, 很多企业在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结合的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缺乏对业务活动的授权, 不相容职位也没有充分分离。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脱离了企业的自身规模、企业环境和业务特点, 使得企业的业务活动无法遵循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而进行, 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职工入职有不少是通过关系进入企业的, 并且对员工的培养和考核工作也没有形成一系列的制度, 例如:培训、绩效考核和晋升制度等, 在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上, 企业的教育机制也没有完善。
3. 权责不对等
内部控制中权责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权责对等。当前, 我国《会计法》中要求, 会计工作要肩负起国家行政监督职责中的责任, 又要通过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 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关于会计人员的执业规范还没有完全的统一和标准化。会计人员权责明晰的依据还不够完善, 会计的权力与义务赋予模糊, 对会计责任的履行产生了不利影响。
4. 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人员是企业的风险提示者和发展的监管者, 发挥着独立思考、独立反馈的作用。
三、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制约失衡
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制约失衡使得内部控制权责不清。业务决策人员和经办人员得不到很好的分离, 制约了业务授权、业务执行、业务记录和业务检查;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也没有很好的制约分离, 存在缺乏标准操作的现象。经营权得不到应有的制约, 就容易产生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和独断专行等问题发生, 势必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恶化, 会计信息虚假, 内部审计被忽视等。
2. 执行监督与检查不力
内部控制建设重在执行, 不少企业虽然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但是仅仅是用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和审计, 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不管不问。遇到问题更多地强调灵活性, 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失去了原有的严肃性。另一方面, 内部控制的考核和奖惩力度不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流于形式, 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 也没有设立检查和考核的专门机构, 削弱了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警觉性和自觉性。
3. 企业的产权制度不够明晰
产权制度改革是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 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关键是看董事会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 我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 尤其是董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 权责不分的企业管理结构使得企业的所有者不能对经营者实施相应的控制, 董事会作为企业的控制主体成为了“空中楼阁”。
四、加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现代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 创新企业的内部控制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突破内部控制观念、创新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在于以财务监控为切入点, 通过财务的内部监控, 构建关系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体系, 将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效作为内部控制的根据, 实现内部控制主体的主动性。一方面, 要注重入职前的培训, 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员工在入职之前, 要明确工作的职责范围, 形成工作前的责任意识, 在入职后快速建立自己的工作目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有助于员工形成向上的思维, 能够规范自身的行为, 进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另一方面, 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内部控制中通过企业内部之间的良好协调与沟通, 能够有效地避免因为不同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发生矛盾而无法化解的问题, 还能很好地培养企业内部集团的荣誉感, 加强团队工作能力,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 创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需要通过创新制度来提升控制效率。现代企业中, 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 内部控制制度创新的范围很广, 首先, 要充分认识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 包括企业所处的环境、企业的发展阶段、自身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等, 依据企业的发展规模以及提供生产服务的过程, 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构建一系列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费用处理控制, 结合科技创新实现对信息处理的高效率, 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化、全面化、有效化。另一方面, 要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明确组织的权责范围, 形成内部控制有效的约束能力, 建立配套的约束机制, 形成严格的考核制度, 是企业管理标准化。
3. 创新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
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 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 而创新管理制度, 能够促使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使其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一方面, 要转变理念, 随着企业规模的加大, 企业的管理要求逐步提高, 管理人员逐渐增多, 管理组织的结构逐步复杂, 内部管理的信息繁多, 这些都需要管理创新。但是, 如果没有上下统一的管理理念, 在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遇到阻碍, 为此, 制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者要想快速有效的沟通, 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趋向扁平。另一方面, 企业应该创新管理方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很快, 企业可以通过利用有效的信息, 创新管理防范, 这样能够使企业更快地掌握市场和经营管理的信息, 更好地把握行业和市场的发展态势, 并形成经营控制的良好程序。结合电子商务的发展, 全面实施集约型的管理模式, 构建供应链条的信息共享,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40-02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为技术、管理、思想、文化等全方位的竞争,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1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企业有目地的来对员工施加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用以改变员工思想、指导员工行动。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现,两者具有很多共同之处。
目前,国内外著名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和鲜明的企业文化,以此来统一企业发展和员工思想进步的步调。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调动员工积极性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认为,企业的管理集中于对人、事、思想三个方面的管理。而对思想的管理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我党执政为民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管理艺术。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企业的价值观塑造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而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离不开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只有激发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活力,才能建设出富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
例如,我国著名的家电企业海尔,在发展早期面临亏损,为了扭亏为盈,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将查出的76台具有缺陷的冰箱交由责任者亲自用大锤砸毁,以此来警醒员工提升质量意识,通过安全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来逐步改变员工的精神面貌,从而带动企业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1.2 塑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好的企业环境体现在企业的产品、服务、信誉、员工的素质和精神面貌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等多个方面,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塑造健康向上的企业环境,形成统一的企业价值观、行为标准和精神追求,进而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例如,我国著名的通信企业华为在发展中,就关注于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塑造企业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华为的“狼性”文化就具有鲜明的创新、开放、合作、奉献等特征,并通过“树立员工的自豪感”、“不让雷锋吃亏,奉献应当得到合理的回报”等企业价值观的宣扬和实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塑造了良好的企业环境,使得华为成为民族企业的骄傲。
2 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日益明显,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更加深刻的影响着企业发展,员工的思维方式、工作形态也随之改变,员工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现代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途径不断多样化。其次,现代企业发展更加关注以人为本的思想,近年来,国家提倡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并进一步强调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人文关怀,这对现代企业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导向。此外,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也更加关注共同发展,营造合作、共赢的企业文化。不仅强调企业进步,也注重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进步,增强员工的职业自豪感。
在此背景下,结合企业自身工作实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改进和创新势在必行。
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为了有效实现企业和谐、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工具,建设新时期独特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下文中,将就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3.1 擅用网络资源,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互联网的发展为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更加宽广的途径。互联网媒介的兴起,使得网络信息覆盖率更大,现代企业的发展可供学习和吸纳的知识更加丰富。此外,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空间拓宽。
现代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中,应该擅用网络资源,使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吸纳、变思想灌输为自由浏览、变单向学习为双向交流、变单调介绍为图文并茂,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企业的发展之路,吸纳其他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结合网络热点问题,建设企业先进文化,用思想政治工作来助力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先进的现代企业。
3.2 体现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技术创新的重要时期,企业发展的环境都一直处于剧烈的改革的变化之处,在此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尤为重要。
企业文化的进步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有效载体,现代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中,应该将职工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爱岗敬业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总体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弹性管理,是对现代企业刚性制度的有效补充,趋向于人本化的现代企业文化,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创造性和凝聚力。
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注重对员工在潜移默化中的引领和疏导,并注重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例如,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认为:“企业即人,成也在人,败也在人”。为此,他领导下的松下公司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和价值体现,
3.3 关注共同发展,推动企业进步
思想政治工作在关注企业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关注新时期下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变化,注重企业与员工的共赢和发展。企业应及时向员工传达运营成果、解答员工关心的问题、纠正员工的思想偏差、切实了解员工的思想现状,并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激励机制。使得员工体会到他们是企业未来的主人,对企业发展规划和发展进步具有的重要作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获得“多劳多得”的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
例如,可以通过企业文化体系的建立,来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通过课堂讲授、双向交流、拓展训练、案例分析、主体探讨、游戏探讨、素质拓展、头脑风暴等形式,来提升员工素质。通过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表彰团队中的优秀员工、开展各项技能大赛等方式,来帮助员工提升成长平台,与企业共同发展,进而推动企业的进步和经营水平提升。
4 结 语
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宽泛,安全生产、服务提升、员工生活、党风廉政等均属于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只有积极创新和优化现代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出成效,进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进而起到正面的激励、推动和引领作用,为现代企业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周云虎.以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经济师,2012,(2).
[2] 李鹏.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J].改革与开放,2011,(14).
【现代企业建设】推荐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互动研究01-07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07-01
现代企业制度机构07-19
教案现代企业管理12-10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12-16
论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本06-08
6s现代企业管理模式06-14
现代企业管理案例论文07-08
现代企业管理作业三07-12